各位大神 说说诗经的诗词里的诗词 有没有那一句让

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帖子主题:《诗经》中很多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成了淫诗艳词
共&3682&个阅读者&
军号:1149534 头衔:驻韩日总督 工分:1383398
/ 排名:12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诗经》中很多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成了淫诗艳词
文章提交者:枭龙FC-1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西北流行一段信天游,其中有句:“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X,这么好的地方都留不住你”。记得一个收藏家说:这就是力量。力量与否,我不知道,但收藏家的话,让我回忆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候的震撼。大概是7年前,秋天,我们去陕北采风,躺在干裂的黄土上,我搂这一条狗晒着太阳。当地文化站的秦馆长,站在我30米远处,扯着脖子,对着秋风狂吼:“九月的石榴七月的瓜二哥哥正月里就离开了家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X这么好的地方都留不住你红通通的枣子黄滕滕的米楼着你,亲着你,二妹妹还想你孤凄凄的大鹰孤凄凄的房二妹妹想你想得湿透了床床湿透了能晒干二妹妹的眼泪淹没了一山又一山...........”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信天游“二妹妹思郎”,那近乎撕裂的嗓音,如刀在我的心尖上刮。我冲上去,抱住秦馆长,激动地问道:谁写的?秦指着山下一群窑洞说:那村里的一个农民,早死了,咱们现在唱的很多信天游,都是他的作品。我又问:你们对他作过采访吗,保存录音没有?秦说:77年录过他3首歌。是歌颂毛主席的。别的。没有整理过.我长叹一声。继续躺在土地上。。。。。。。中午在网上碰到同事小林,我把这首歌告诉他。他以为是我的大作,批评我下流。并且说,这不符合杨老师为人师表的形象。最后他总结:写诗歌,要象孔子编纂诗经一样,要给人美好的升华感,千万别庸俗。我大笑。他如果举别的例子还好,但说到诗经,可真有点自打嘴巴了。也许着位仁兄根本不相信,诗经编纂出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被某些人当做黄色文学来对待的,焚书自然也包括诗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把诗经归纳为淫书一族。实际上,诗经中也得确存在着大量的性爱词汇,和露骨的挑逗描写。众所周知,诗经305篇,其中160篇是“风”。“风”是什么意思?闻一多解释说:“《诗经》中的风是性欲的冲动。由牝牡相诱之风,后来便引伸为‘风流’‘风骚’之风。”呵呵。而“风”中最著名的是《郑风》和《卫风》,《郑风》写的多女诱男,而《卫风》则多是男诱女。举个列子吧。《郑风
褰裳》一首,最后几句都是“岂无他人,狂童其狂也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我,我就找不到别的男人了吗,你狂个大鸡巴啊?且字,在古语中,主要做男性生殖器的俚语解释。记住,各位,说这个话的还是个女人,就是被孔老夫子认为是“思无邪”的女人。而我们最熟悉的那句:君子好逑。现在有些人翻译是:君子是统治者追求的贤才。那是放屁的话,真正的意思是,漂亮的女孩子,是男人好的性伴。好逑的“逑”,原来的意思是交配,后引深为:配偶、性伴。诗经其实本来就是下里巴人的俚谣,只不过,时代离我们太远,我们看不懂,就觉得其高深了,但真正翻译过来,保证吓道德家门一跳。比如:水鸟比男性,鱼比女性,“烹鱼”“吃鱼”则是隐喻合欢。诗经中常出现一个词,“弊笱”。那也是一句骂人的话,大意是“淫荡女人是烂货”,哈哈,那位以后得罪我了,我就骂他“弊笱”,保证人家不生气,说不定还以为我高雅。有人奇怪,为什么诗经中这样多的性爱成分,原因很简单,人类天生有情欲,靠性交才能繁殖后代,这件事比闹革命,搞斗争,不知要重要多少辈,所以,对性爱歌颂,成了那时候大大小小的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写这些,目的只有一个,想告诉各位:那首信天游也不是啥淫荡作品,那个农民也许觉得这样表达更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就这样唱了,没啥引人犯罪的邪恶用心。至于其中“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X,这么好的地方都留不住你”那句,是他现在写的,你看明白了,才觉得低俗。如果他写在2500年前,这句话就成了:玉股湿牝,尔尚弃之。呵呵,那时候阁下再读,或许会觉得口舌生香吧。
延伸阅读:
伟人逝去举国哀,世界损失过半!一代巨擘,人道是:圣人复归震旦!欺秦压武,制唐遏赵,天骄又怎样?圣者武家,羡煞多少凡臣。
遥想主席当年,年少立伟想。百折不屈,斩棘搏浪!悠然见,敌手纷纷坠马。文治武功,风流千古谁堪于伯仲?放眼今朝,东逝水,大江畅!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诗经》中很多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成了淫诗艳词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325442 工分:33
左箭头-小图标
高,实在是高。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58598 头衔:南非老猫 工分:178832
/ 排名:5277
左箭头-小图标
茅塞顿开!明白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条记录]&分页:
&对《诗经》中很多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成了淫诗艳词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说说《诗经》《尚书》 里的“中国”_读书频道_新浪网
说说《诗经》《尚书》 里的“中国”
  “四书”和“五经”是国学经典中的经典,而“五经”中的《尚书》和《诗经》,也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国学经典。
  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是将《诗经》和《尚书》视作国学的代表,所以商鞅建议焚书叫作“燔诗书而明法令”;后世更用“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劝勉子弟读书的门联。 而就在《诗经》、《尚书》里,有多处关于“中国”的记载,让我们能够看到最早的“中国”面貌。
  《诗经》中有七处“中国”
  说说《诗经》《尚书》 里的“中国”
  图源网络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其中有3篇7次出现“中国”的记载。
  “民劳”篇出现次数最多,有4处提到“中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民亦劳止,汔可小浴;荽酥泄旅裼切埂保弧懊褚嗬椭梗嗫尚“病;荽酥泄抻胁小薄
  “荡”篇出现两处“中国”:“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裼谥泄A苍挂晕隆保弧拔耐踉蛔桑膳笊獭`于中国,覃及鬼方”。
  “桑柔”篇出现一处“中国”:“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尚书》中其实有两处“中国”
  《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尚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历史约1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从字面看,《尚书》只有一处关于“中国”的记载,就是“梓材”篇有言“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但其实,《尚书》中还有一处关于“中国”的记载,那就是“禹贡”篇中有一句“中邦锡土、姓”。 “中邦”其实就是“中国”,因为在先秦时代,国家有三个叫法,大的称作“邦”,小的称作“国”,更小的称作“邑”。而在尊称别的国家的时候会称“贵邦”,在称敌国的时候往往会用“邑”。谦称的时候,往往称自己的国家为“鄙邑”。
  所以,“中邦”就是“中国”,用“中邦”是尊称。所以司马迁后来作《史记》,引用这句话的时候直接就写作“中国锡土、姓”。
  “中国”就是天子治理的国
  《诗经》、《尚书》里9处“中国”记载为我们揭开了古代“中国”的神圣面纱。
  第一,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书上说了,自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一直都是以朝代划分,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没有一个朝代叫“中国”的,只是到了辛亥革命,从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开始,才有了“中国”这个国名简称。而《诗经》和《尚书》中9处关于“中国”的记载说明,“中国”的名字上古就有了。9处记载的时间涵盖了夏代、商代和周代,是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跨度为1600多年。
  第二,这9处记载说明,古代“中国”有多重含义。其一,“中国”是天子直辖的国,无论是夏天子,还是商天子,抑或周天子,他们直接治理的天子之国,对内都可以称作夏王国、商王国、周王国,但对于周边四方的诸侯国,都称作“中国”。对于边远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更是被称作“中国”;其二,天下每个朝代只能有一个“中国”,天下万国只有“中国”的领导者才可以称王(秦朝以后称皇帝),其余的诸侯国或四夷方国的领导人只能称公、侯、伯、子。天下万国,“中国”的王既是神,是宗教意义上的皇天上帝的儿子,即天子,又是人,是皇天上帝指定的治理天下万方的王,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三,“中国”是天下的“中国”,位居地理上的天下之中心;“中国”的百姓被称作“中国民”,四方四夷的百姓称作“四民”。“中国”+“四方”为天下,“中国民”+“四民”为天下万民,天下是一体,天下万民为一家人。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模糊作者书名出版社说说《诗经》的《螽斯羽》
26国学网杨一光
今人解释《诗经》都离不开朱熹的《诗集传》,可见其权威性。但朱更擅长的是理学,以至传诗解经也没忘了宣传他的理学思想,是故朱熹的解诗也多带有牵强附会的毛病,如其所解《螽斯羽》即是。《周南&#8226;螽斯羽》,共三章: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读了以上,你能看出这诗竟是与后妃或姬妾有关系的吗?而朱熹却看出了。“后妃不妒忌而子孙众多,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言其有是德而宜有是福。”这朱的诗外的功夫还真是了得!我则认为,这诗不过就是一篇赞颂词,是祝人多子多孙,即是属于唱喜歌的一类。首先,这“螽斯羽”的“羽”,应做动词解,是鼓动、振翅的意思。而《辞源》认为“羽”指的是虫的“翅膀”则有差诗义。螽斯为蝗属,其具体所指,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蝈蝈”。“蝈蝈”需振翅以鸣,故称之“羽”,而此诗的全篇内容也都是围绕着螽斯振翅即其鸣的动作或效果来说道的,因此这“羽”绝不应该是单指翅羽。朱熹释“诜诜”为“和集貌”,这显然的有些勉强。《说文》释“诜”为“致言”,“致言”者,进言也,而叠用“诜诜”,则是指竞相言貌。是知“诜诜兮”应是说螽斯之鸣,此起彼伏,争先而竞相。而以此拟之于人,则是说子孙多多,故能争言竞语。于是:“宜尔子孙,振振兮”。“振振”者,振兴也,繁盛也。“薨薨”,朱熹释“群飞声”。“薨”本是指人死,又引申为哭丧之声,是知“薨薨兮”应是借鸣声叠起,以喻哭声之不绝。哭声虽然不是好听的声,但却是一件大好的说明,即这是后继有人,是子孙不绝的征象。而若反之,没人哭,那就是绝嗣,则是不吉的征兆。由此可见,古人不忌讳哭声,更担心的是无嗣。而将鸣声比于哭声,以喻子孙延绵,如绳似牵,不绝不断,故又曰:“宜尔子孙,绳绳兮”。“揖揖”者,朱释“会聚”。“揖”本是指相对礼拜,又引申为合礼或以礼相合,但诗之“揖揖”,显然用的是其本义,即是以手示礼之貌,而非为“会聚”。螽斯做鸣之时,以前肢与口&#37463;相切搓,若人之以礼相待,故有称“揖揖”。 “蛰蛰”者,朱释为“多”,这显然是为了附和于“会聚”而做的牵强之解。“蛰”本是指静伏不动或有所坚守之义,是知以“蛰蛰” 应于“揖揖”,本是述其安分守节,是颂其子孙规矩、有礼。总之,这《螽斯羽》,一章是赞其子孙多多,二章是说子嗣不绝,三章则是颂其子孙安分、守礼,不过如此。只是因这老朱多事,才又横扯出“后妃”、“众妾”以及“不妒忌”之云云耳。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小雅中的优美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