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流产了,这几天失眠睡不着,能不能吃些六味地黄丸 失眠

六味地黄丸的40种妙用
用好“三黄片”和“金匮肾气丸”,你会受益一生+每年十元的药、彻底治愈心肌梗死、冠心病&
&用好“三黄片”和“金匮肾气丸”,你会受益一生&
自从在济南电台新闻频道的《女人花》栏目给大家介绍了“三黄片”和“金匮肾气丸”的服用方法后,济南许多药店的这二种药都卖“疯”了,销量成倍地增长。这“广告”作的让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实在,实实在在好的东西,大家都会接受。最重要的一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还是要说明一下,真的不是为厂家做广告,这是我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是具有完整独立的“知识产权”的。我希望大家和我的家人一样来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少生病、不生病,让医生失业,让医院关门!&
&&&&这段时间,接了很多电话,询问我关于“三黄片”或“金匮肾气丸”的用法,我想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它写出来,一目了然。&
&&&&药王孙思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首先说一下“三黄片”的服用方法和适应症:&
&&&&1.服用的剂量:说明书上说的是,每次4片,早晚各一次。我建议每天服一次,晚上7点-8点左右服用,每次6-12片,首次6片,以第二天大便出现腹泻的感觉为宜。如果没有腹泻或大便次数没有增加,则第二天晚上需加量至8片,基本原则是,以第二天大便2-3次或出现腹泻为度,但腹泻的次数不要太多,超过三次就减量。每天大便次数本来就比较多的人,可以出现腹泻为用量标准。小儿可按年龄按比例减量服用。&
&&&&2.定期服用:&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肠蠕动减慢,多被便秘的问题所困扰,所以一般7--10天左右服用一次,一次连续服用2-3天。&
&&&&一般人,建议每半月,至少一个月服用一次,每次2-3天左右,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可连续服用一周。&
&&&&小儿或儿童,以半月左右服用一次为宜。但当发现孩子的舌苔变厚,或舌尖红,或大便干结,或口有异味或有感冒的征兆等,立即服用。&
&&&&病人,建议一周左右服用一次。&
&&&&3.身体出现“上火”症状时,如“三黄片”说明书上所写的:“目赤肿痛,口鼻(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口喝,尿黄便秘”等。&
&&&&4.当舌苔出现异常时,如舌苔黄厚、或白厚,或舌尖红,或舌质红无苔,或花斑苔,或舌面出现裂纹等。&
&&&&5.身体不适时,如感冒初起,头痛、发烧,或腹胀、胃胀、口有异味等;由于上火着急导致的失眠等,或身体疲惫,女性白带增多或有异味等;脸上起红斑(包括青春豆),或过敏、手上或身上类似的过敏反应等都可服用;感冒时,可每4小时左右服用一次,一次6-8粒,小儿感冒时也可用到4-8粒。&
&&&&6.不良反应:服用剂量过大时,腹泻前多有腹痛的症状,一般泻后即安,不必多虑。应该提醒大家的是,要避免较长时间的大剂量服用因腹泻所导致的脱水问题,一般情况下,服用期间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连续服用不要超过一周;每天腹泻的次数不要超过3次,可通过加减剂量进行调节。&
&&&&“金匮肾气丸”的用法:&
&&&&“金匮肾气丸”可以作为定期服用的保健中药来使用,服用方法原则按说明书。小儿可按年龄按比例减量,一般连续服用30-40天为一周期,停2-3个月后再服。或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半年或一年服用一个周期30-40天。过度疲劳可以作为服用“金匮肾气丸”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指征。实际上,当你的身体出现任何不适时都可服用,比如感冒时,可加倍服用,每3-4小时服用一次,再服上“三黄片”,感冒应该会很快痊愈。[/B][/B]
如果服用“金匮肾气丸”后,有口干等上火的症状,可以把每次的服用量减去四分之一,即20粒改为15粒,如果还有上火的症状,就再减量,10粒。
金匮肾气丸原来可治多种疑难杂症
原文地址:作者:&
金匮肾气丸方由桂枝、附子和干地黄、怀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组成,是一张温补肾阳的名方,本方不仅补泻兼施,阴阳双补,且寒热并用,使阴阳互根而双生,是中医方剂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笔者以本方为主,辨证施治诸多疑难杂症,效果较为理想。
  老年性哮喘
老年喘息之症,总以肾虚为本,真元亏空,以致肾气摄纳无权而发为喘息。治宜温补肾阳,纳气平喘。以射干、桔梗、杏仁研碎,用布包,以开水冲泡调服金匮肾气丸,常可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喘息得平之后,再以紫河车粉调服金匮肾气丸,能巩固疗效。
  慢性肾炎
本病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临床疾病,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亦较差。中后期多表现为肾气衰微。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金匮肾气丸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剂,并可据辨证的不同加减,兼见气虚者用党参、黄芪、大枣;兼见瘀血内郁者加丹参、当归;蛋白尿难治者加山楂、侧柏叶,分别用开水冲泡调服金匮肾气丸,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病起病较缓慢,且病程较长。根据中医辨证,认为本病根在肾,由于肾主骨,骨生髓,肾藏精,精化血,故肾精枯竭,造血无源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其症状特点也表现出一派肾阳虚现象。以党参、黄芪、紫草等药用滚开水冲泡,长期配服金匮肾气丸,能起到良好的强身养血作用。
  白细胞减少症
本病常因感染或理化因素引起,药物所致也较多,中晚期则多出现脾肾阳虚、气血虚弱之证。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运用金匮肾气丸以温阳补血,亦是本病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慢性腹泻
导致慢性腹泻的病因较多,治疗本病在找寻病因的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本病患者因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暖脾保土,使水谷不化,滞而成湿为泻。治以壮阳温肾之法,亦能上煦脾土而止泻,以金匮肾气丸合四神丸共服效佳。
  前列腺增生
这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中医辨证以肾阳衰惫、命门火衰、气化不利为主。治宜温阳益气,补肾利水。用归尾、泽兰开水冲泡调服金匮肾气丸效佳。
  金匮肾气丸是临床极为常见的温补肾阳名方,加之现代的科学制药方法,增强了本药的临床效价,临床运用极为广泛。本文所述的仅为临床常见病症,也是一些
难治型慢性病变,金匮肾气丸有较好的治疗或改善体质作用。其实,临床中我们认识到,对许多慢性病症,或老年性患者,只要出现脾肾阳虚病症,皆可投以金匮肾
气丸,而每获佳效。如血液系统类疾病,不仅本文所述之再障与白细胞减少症,另如溶血性贫血、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依辨证而运用金匮肾气
丸,促进临床治疗效果。临床运用金匮肾气丸的关键一点是应依据诊断及辨证的不同,适当给予药茶调服,更为科学合理。制作药茶又应注意选择上品药物,并用滚
开水冲泡密闭20分钟,效果更为理想。
JT叔叔:了解肾气丸
  今天我们来上我们这课程最值钱的一段课,就是肾气丸。
  肾气丸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里的方,杂病论我们现在称为《金匮要略》这本书。
  在《金匮要略里》里有五个地方用到肾气丸,现在我将这五个用到肾气丸的揭露出来:
  1、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这个脚气病到底是什么病,历代都有争论,就好象这个脚开始麻木,一路麻上来,麻到肚子都没有感觉这样子,这个病现在很少见到所以我们不论它了。
  2、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
  这个就是治虚劳很重要,有一种虚劳是肾虚,肾虚的人是不是很容易腰痛、腰酸?这是一定的吧,对不对。因为肾刚好在脊椎骨正中间,应该说是命门了。
  少腹拘急,当一个人下焦不够暖的时候,他的肚皮、少腹都会处于一种很紧绷的状态,这样的少腹就是女生特别容易有瘀血、特别容易有月经痛的少腹,因为它不暖,所以它的肉都绷得很紧,就好象我们的手脚冷了都会缩成一团,这个你会感觉得出来,可是我们的身体主干一样会有冷了会缩成一团的现象,只是我们一般人对它的感觉不会很清楚,我们一般人只会觉得怎么样?只会觉得呼吸不太松,会觉得身体好象紧紧的,其实这就是他说的少腹拘紧,就是下半身少腹的地方有点紧绷。
  还有少便不利,当你的肾不好的时候,你的膀胱气化功能就会不好,所以不利有两种可能,一是尿不太出来,一是频尿,这两种都算。所以有这样子的一组症状组合存在的就是肾虚了。
  3、短气,有微饮。
  就是一个人呼吸时觉得,有些人呼吸时会觉得吸气吸不深,我们中国人认为:肾这种东西是一种会收敛宇宙能量的脏器。所以你的肾很强的话,你呼吸就会觉得,这口气吸到丹田吸到肚子底下,甚至真人所说的吸到脚底板(圣人呼吸以踵)。如果肾很虚的话,你会觉得呼吸很浅。
  那有微饮就是这个人随时身体都处在有一点痰的状态,随时会“咳、咳、咳”这样觉得不很顺畅,但是你说他有什么大的痰又没有,不是什么气管性疾病,而是因为他的肾或者脾不够好,以致于他身体的水份代谢都很烂,所以他到处都有一点积水的现象,那这种情况有两个方子一个苓桂术甘汤,一个是肾气丸。苓桂术甘汤主治的脾胃区块不能把水消化掉,因为人的水液代谢一个是脾胃一个是肾,因为我们今天教肾气丸,所以苓桂术甘汤就不讲了,但基本上说如果要去除身体里的代谢不良的水,以致于呼吸很浅短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可以从脾或从肾。
  历代医家就把它分成:如果你吐气的时候气很短那你就用苓桂术甘汤,如果吸气的时候气很短那你就用肾气丸。以这个医理来讲也是对的。因为脾胃区块的水很多的时候,你的肺会被水气压倒,那吸气会很短,那用了肾气丸的时候你身体多余的不能代谢的那些水,与其说是水不如说是结合了水的杂质,这点杂质甚至包括了人的肥油。所以我干爹曾经教我说:“这个八味肾气丸啊,那些腰围发福的女生吃一年腰围可以小十寸啊!”,其实不会小十寸这么大,这句话有点夸大了,但意思说身体代谢不良的那些东西,象现在很多人都吃那个利水的茶认为把水利掉就会瘦一点,但真正的王道是肾气丸,它让你整个代谢机能都恢复起来,这个才是它比较有意义的地方。
  另个呢,这个比较有意思了。
  4.男子消喝,小便繁多下面一个说男子,男子的意思是说男女不居,女子就只有女人,医书里的男子就是说人类。那男子消喝,小便繁多,这是什么啊?就是我们糖尿病的尿崩证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有糖尿病的现象,他不停地口喝,一直喝一直尿,“滴滴答答”这样子,一直要跑厕所好象所小便收不住一样,感觉就象喝一杯水就要尿一杯水,这种糖尿病肾气丸可以救得回来,那是真的可以救得回来,只是我们中国人看的是症状,不是验血糖,有这个症状是最要紧的。
  那另外还有一个病叫“转胞”,这是膀胱气化的问题,有一些女人她们饮食如故,饮食如故代表她的消化系统没有多大的问题,因为消化系统有问题的话你吃饭也吃不下,可是她觉得每天心烦意乱、睡不安稳,常靠在墙那边喘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个人尿不通,古时候的人说这好象是“胞细扭捏”,就好象膀胱给扭了一圈以至于尿不出来,其实这个扭了一圈的感觉就是膀胱气化机能不良,那如果你能把小便打通了这个病就会好,那这个病它写妇人。
  实际上临床上现在这个病最多的是男人的前列腺,前列腺肿大尿不出来就是这个病,就是“转胞证”(前列腺肿大,尿不通),那美国的倪海厦先生在教这个前列腺的病时有一个看法,这个看法本来我们讲到心小肠再讲,就是人的心脏是把热能分配到全身的,那这个热能要往腿脚去的话,它必须要经过一个点,就是人的会阴穴,会阴穴是几条阴经在交会,三条阴经在会阴穴交会再往脚下走,如果你这个人前列腺肿起来了,你的阳气就不能通到腿脚的三阴经去,那阳气就会反回来到手心,所以手心的阳气比正常的多了一倍,于是手心就被烧干了,所以倪海厦先生讲凡是(音:社互)腺肿大的男人,你和他一握手他的手的皮肤一定是很粗很干,一握手就知道他的(音:社互)腺坏了,这个论点我觉得可以采纳。那这些病都要用肾气丸去医。这些病你不要看它东一个症西一个症,其实都包含了人衰老的结构在里面。
  那肾气丸里的八味药我们不细讲,因为细讲每一味药是第二阶段的课才讲的,现在我们用最粗的看法来看,就是看肾气丸里面的八味药,先把里面的两味药拿掉,就是桂枝和附子,去了这两味药后剩下的药组合成的就是“六味地黄丸”。大家都说这个六味地黄丸好得不得了什么抗衰老等值得推广,但实际临床上你不管怎样吃三个月也好、八个月也好什么病也治不好,这六味地黄丸只能做到最低等级的持平和保养,要治病六味地黄丸没有这个力道。
  那我们来看它的结构,六味药的结构形成我们所谓的:“三补三泻”。什么叫“三补三泻”呢?就是我们用的药最多的是地黄,地黄它放到八的比例,地黄我们都知道是非常入肾的药;泽泻是一种长在水里面,但它长在类似沼泽地,那个沼泽的水都是臭臭的,可它的球根是又白又圆,切开来又很干净,所以它能把水里面的阴邪俗气都逼开,所以泽泻我们选择是泻肾的药,它放三,就是补得多泻得少;那山药是一个很滋补脾的药,我们都可以想象它那种甜甜的、粉粉的,很多好的淀粉,它是一个滋补脾和肺的药,那山药放到四,这个补脾;然后茯苓可以把脾胃里面多余的湿气拔掉,让脾胃区块包括小肠区块的代谢都很快,可以把多余的垃圾清掉和去掉水邪,茯苓放三;然后补肝的药选项择山茱萸放4,其实中国人肝很怕补,因为中国人只有肝怕郁,就是肝如果有什么忿怒不能发泄就郁在里面那个肝脉就会鼓起来,所以肝很怕补,怕把它补得爆掉,可是在千千万万的补肝药里面只有一味药就是山茱萸,它不管怎么补这肝都不会爆掉的补肝药,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药,因为它的味道是这样,它就象小红梅一样,山茱萸就象没加糖的小红梅一样的东西,它只有酸味没有其他的味道,其他补肝的药补一补就会上肝火,只有山茱萸一两、二两、三两、五两等吃下去都不会把肝补爆,而且山茱萸临床有一个最大的功效就是病人虚脱掉的时候,山茱萸是救虚脱的,马上五两山茱萸煮一碗浓汤喝下去那个肝只受补不会补爆,这么一个奇怪的药性。泻肝是什么呢?用牡丹皮,它是一种又凉又可以通瘀血的药,又可以去肝火又可以疏通肝的瘀血,这个选择很好,它的比例放三。所以都是补药多些泻药少些,其实大家说六味地黄丸好,就是我们不看桂枝和附子光看这六味药你就觉得吃下去好象三个脏腑不好的东西都代谢掉,然后把好的东西都补进去,就补泻同用。你用泽泻在泻肾,你地黄才补得进去;你有牡丹皮在泻肝火,你山茱萸才更补得进去;你有茯苓在泻脾,你的山药才更补得进去,而且这些泻药都是很不伤身体,对身体很好好处的泻药,六个药都很好,平常吃了身体方面的新陈代谢、营养方面吸收都会比较好。
  六味地黄丸可以做到这样子,可是它再加两味药。一个单位的桂枝,桂枝有一种药性是通阳,就是你用了桂枝后全身的能量都会连接在一起,这是什么意思?《神农本草经》里面桂枝有治一种病叫“吐吸”,就是你呼吸气不深,吸一口气浅浅的就把它吐出来,我们现在会说它是肾不纳气所以补肾阳什么的,但是如果你用现代心理学去看这个吐吸就非常简单就是这个人有情绪压抑,因为人的呼吸会跟随着呼吸一起动的身体任何部位都映射那个部位有没有情绪累积在里面的,如果你有一块肉里面累积了很多的忿怒、悲伤、沮丧,那块肉是死在里面不会随着呼吐动的,所以你一定会觉得呼吸好象细细不太进来被什么东西顶住,所以你越多的情绪能量累积在你的肌肉或者脏腑里面,你的呼吸就越浅。
  我们不讲医学讲心理学就是这个样子,所以用桂枝系列的药很好玩,桂枝系的药只要是有桂枝的药,那个有情绪压抑的人吃了后就会发现过了一阵子脾气就会变坏了,就原来默默的好象什么事忍辱负重的人吃一段时间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后随便讲一句话就顶回来了,就他的那个压抑的情绪不能再压抑了。就通阳,就是把全身的能量通起来,这是最粗浅的讲。
  那至于桂枝发挥补阳气的药性作用那比例必须要放到三四五以上,那你只放一就不能把它想象成补药,你要把它想象成铺铁轨,就是你用桂枝以后全身的气脉都贯通了,你的三补三泻才有路可以走啊,这六味药形成三列火车,桂枝就是铁轨。如果你放肉桂那就不一样,肉桂是用来补命门火的,但桂枝只是铁轨,那古方的八味丸张仲景就用桂枝,没有用肉桂补肾阳,肉桂是不是补肾阳?当然补肾阳,但肉桂是一种非常贵重和稀少的东西,真正的好肉桂是里面很薄很薄的一层全都是肉桂精油的那一层,真正含有肥油的那一点肉桂是很贵的,我们教阴阳的时候都讲到说:“味道越重越浓郁的越会下焦”,那桂树这个能量本来是红色的、热情洋溢的能量很象人的心脏,不是肾脏,可是你用它里面那个最肥厚的那层薄薄的油皮,因为它的味道太凝聚了,所以它不能入你的上焦,它只好找你“下焦的心”就是命门,因为心里头分了三分一的能量到肾里面去,就是命门。
  所以我们平常开药用桂枝的话几两都开得下去,因为桂枝会跑来跑去不会把人肃倒,可是你用好的肉桂超过一钱就可以把这个人的命门烧坏,就是肾阳太旺把肾阴都烧得没有了,所以肉桂要用得很少,桂枝就没有这个规矩限制,所以外面卖的八味丸的价格有高低就在肉桂的好坏这里,我就觉得我们干脆照张仲景的我们别用肉桂就用桂枝,这三列火车它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去代谢肝脾肾的那些垃圾,尤其在古人来讲这个代谢的功能其实没有这么了不起的重要,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肝脾肾的代谢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饮食很毒,古时候没有农药,所以古人需要不这么多代谢的功用。
  如果桂枝铺好铁轨让那三列火车顺利到站,那就剩下附子,它的比例也是三,张仲景时代的一枚附子大概的重量是那时的三两,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人对古代的计量不太考据,所以看到附子一枚那就在配这个药的时候放一两,那只放一两的话附子的药性在这药方里的份量只占二三十分之一,附子的药性趋近于没有,所以八味肾气丸变成有点微弱,而现在变成附子放得少,肉桂放得多,那肉桂的麻烦就是你一放得多就会上火得很厉害,所以现在外面所卖的八味丸临床效果不是那么好,吃了那些八味丸会口干舌燥、烂嘴巴、睡不着觉,就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
  那这一点等会要单独就地黄给各位讲。这味叫薯蓣的药就是现在叫山药的这味药了。在肾气丸这个结构里面,其实我们要补阳气,你直接吃肉桂,直接吃附子能不能补阳气啊,象以前我们教的胶附散?当然也补阳气。可是你单吃附子它所补的阳气就好象以命门为中轴,全身这样子冲散,弥漫在全身。可是现在我们最需要肾气丸是什么呢?是把阳气压到三阴经里面去生精。那要做到这件事情必须要用高密度的三阴经引经药去压缩那个附子的阳气,把它牢牢地带进三阴经并把它固定住,所以这三列火车伟大的就在这个地方,就它借助这个“三补三泻”的结构把附子的阳气收进去,不然的话你单吃附子那个阳气只会让你精神比较啊什么的,(也有好处,因为我们将来有些方是单用附子的力道的)可是单用附子它只是运转水精之气,它的力道是这样子就是任督二脉水精之气的运转,那个附子会特别补到这一点。
  可是对于那些慢性的、气质性的病变,比如说前列腺肿大、糖尿病、甚至腿麻木等,这些病的话光是附子的效果不见得可以补得那么好。那我们现在在这里就要和大家谈论从前谈论阴阳时没有讲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要借助糖尿病这个主题再来看一下什么叫阴阳,就象糖尿病的人其实在一般的中医观点里面会说“他其实非常上火耶!”,每天都口干舌燥的,你觉得那个人象是阳虚的证候吗?其实一点都不象!你一定要说他阳虚其实是很勉强的,所以糖尿病的人要治疗他应该要用凉润的药、要清火这个也没有错。但是糖尿病要治好一定要用大热的药,一定要用到附子,那它的理论到底是什么呢?最近大陆的火神派,我记得是“三七生”吧,他说,如果你把一个脏腑的结构,说腑比较偏阳,脏比较偏阴,那糖尿病的人往往肝火很旺、胃火很旺、肾火很旺。那什么叫肝火、胃火、肾火很旺呢?就是说糖尿病常常都是上火、口干舌燥,那你说肝火很旺;那总是口渴,你说胃火很旺;我们说过糖尿病人都很好色,那肾火就很旺。但是他再仔细地说,这个其实不是脏腑的火旺,他说本来脏里面是藏精的,精就是高密度的能量能够固存在里面,可是因为这个脏里面的阳虚掉了,以至于这个虚掉的阳就会开始浮越到腑里去了,使这个腑就一直处于一种上火的状态,也就是说糖尿病看起来很上火的症状,其实它是因为脏的最底层的阳虚了,所以精不能守都变成阳气散到腑去,才会变成这样子。
  我曾经讲过另一个论点说,其实中医治糖尿病很象是你要说是“补脏阴虚”也对,为什么说对?因为糖尿病你单独看每一个细胞,这个细胞里面本来是有充足的糖份给它当营养的,这个细胞的生命才能健全,可是人体出现一个现象是这个细胞不能得到足够的糖去利用,那这个细胞抓不住糖证明这个细胞本身的气很弱,所以这个细胞不能受纳这个糖,于是糖不够,这个细胞紧张了,全身的细胞都如此紧的时候就会向肾上腺素赶快分泌,让血糖增高,因为我饿了我吃不到糖,所以血糖增高是为了救每一个细胞对糖的饥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一定要补到每一个细胞的气都很凝聚,那人身是一个大大小小都共鸣的宇宙,也就是当你的气是凝聚在五脏之中的时候,你的各别的气胞内存就比较有气,这样子它就能把糖吃进来,所以我们治糖尿病从物质的层面看,不但不可以不给那个人吃糖,反而要给他足够的高品质的糖。什么叫高品质的糖?就是如果是精致的白沙糖,那个糖尿病人会越吃越坏。
  因为精致的白沙糖已没有甘蔗的气在里面了,所以身体不知道怎么用,那个白沙糖只会在身体漫游,同样是一个单糖分子,那个单糖分子我们身体是不会用的,我们的身体是活的,我们灵魂会认得灵魂部分的东西,所以至少要是黄糖,最发是红糖。如果我们吃的是黑糖也就是我们叫的红糖,每天喝一碗红糖水那糖尿病的症状会好很多,因为红糖水提供的糖我们的细胞知道会怎么用。相对的白沙糖完全不行,爱斯基摩人自从开始改吃白沙糖,糖尿病人就暴增了四倍。所以你要补充很多的糖给身体,然后让细胞有足够的力量纳为己用,这样子长期调补几个月,但这几个月血糖都会很高,千万不能用西药去压,因为你真的把血糖降低细胞就会坏死,细胞坏死就要截肢,这样懂吗?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如果糖尿病交给西医去医,然后它的血糖控制在140以下那个人的腿不会麻木掉,不用截肢,这是很好,那找西医好了。问题就是不管你的血糖压得多低,眼睛瞎掉的瞎掉、截肢的截肢、脚板踩在地板连地板和地毯都分不出来的一大堆,可见得所以西医所做的办法对实际上来说对人是没有帮助的。
  但是它原来象我们认为糖尿病有尿崩证的,现在才能称为糖尿病,血糖多少不是重点,血糖高不被判为糖尿病。这是最早发现这个病的时候,到了后来发现血糖很高的那些人比较会有尿崩的现象,这些是当然的。因为你五脏极虚、膀胱气化不良,可是那个火又浮越到膀胱去,所以膀胱不停地排尿、不停地排尿,就做些很无聊的动作,就是因为它的火很旺,它没事找事做,就气化功能都很烂,这就是肾阳虚浮越到膀胱去的火造成的。那结果西医发现说,尿崩证的这处患者好象和它的血糖有相关,然后就要降那个血糖。可能一开始觉得那个血糖,一般人嘛吃一顿饭血糖都是三百、五百的,因为血糖是升升降降的东西,你吃了糖类血糖就会升起来,所以他就觉得好吧那血糖我们就设定吧,因为血糖高不好嘛,和血崩证有关系,所以我们就高定说把血糖压到三百以下吧。然后压到三百以下,发现糟糕了,瞎掉的瞎掉、截肢的截肢,一点都没有改善,他们就觉得血糖还压得不够低,那就设定在两百好了,然后血糖就成了两百,可是瞎掉的更多,截肢的更多,还有肾衰竭的出来,就是血糖压到两百肾衰竭就开始暴增。
  我和你们讲,古时候的医案都讲得很好玩,就是糖尿病人到底有什么不舒服,就是一个人糖尿病二十年之后会怎么样?那个会比较累、比较口渴就这样。可是西医介入了之后,十年就出现肾衰竭要洗肾了,这是西医已尽了它最大努力了。那压二百不行就压到一百八十,可是最近又在教育人们说血糖超过一百四十就有危险,可是我们平常的血糖都不止一百四十,那吃一粒糖就要上吊了!如果真的把血糖压到这么低,那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你的肾就衰竭掉了,这是非常可怜的事情。
  那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因为你八味肾气丸用得好,糖尿病复原得非常好的,可是你不能对人家讲这糖尿病包医,因为这种人断西药是不可能的,八味肾气汤可以把糖尿病人调理得很好这是可以的,如果不用八味肾气丸,那“火神派”有一个真武汤的做法,这个真武汤的做法,我们伤寒论时会教的,就是用更补阳的药物去镇固五脏的阳气,就是用“一水不能治五火”的道理来镇固阳气,那这种是阳虚型的。
  糖尿病有的人好象每天都有一点急燥急燥的,这是阴虚型。有一种人是懒懒的、软绵绵的,这是阳虚型。阳虚型用真武汤来医,来镇固阳气更有效,如果对那种口很渴的话用真武汤和白虎汤的合方再加很多的石膏,反正石膏不会太散元气,又可以止渴,又可以补,这是真武汤和白虎汤的合方。那个角度已经没感觉,人吃几个月感觉就可以回来哦,就是可以做到这个地步。
  可是这个方法你不要到外面和人家讲、不可和人家争论,因为人家没有心理准备的时候吃你的中药真是腥风血雨啊,一个星期内把五通电话来逼问你“怎么吃了你的药之后血糖变高了呢?”,当你花了一个半钟的时间解释完了之后,他说“哦!”过了两天他又打电话来说“怎么吃了你的药之后血糖变高了呢?”,这样一个星期五次哦!他被西医完全洗脑的程式,你老是被他空袭,很烦。我对你说,我医糖尿病的期间你血糖高到八百也不要慌,不要说是高到八百了,一百八十就哗哗叫,简直就没有办法碰,现在被教育到血糖一高就是死路一条而且会肾衰竭,因为现在都告诉你“糖尿病很危险,因为糖尿病患者平均十年内就会肾衰竭”,他把肾衰竭看成糖尿病的必然结果了。可是我外婆糖尿病已二十年一直没有吃西药可是就是现在也没有肾衰竭啊!
  而五脏阳虚造成糖尿病这个论点也没有被现在的中医接受,火神派的这个论点并没有普遍地被现在的中医接受,你去看一般的中医,他听说你是糖尿病都是给你开降火凉润的药物为主,顶多是做到补阴来泻阳,就是不敢加阳药了。但是糖尿病要治理得很好就要用阳药,把那个阳药用三条引经药的效果把它压进去,那这个效果就真的会很好。
  而且我常常觉得说,每一个年代有每一个年代的气运,就象清朝初年的时候治糖尿病几乎只用六味地黄汤就可以摆平,因为那个时候的人阳气旺,所以你只要补阴收纳那个火就可以了。可是现在你觉得你的阳气很旺吗?恐怕没有那么旺,所以八味丸是可以用的药物,这是一个基本的原理。那如果你懂得八味丸的原理的时候,就是治糖尿病的原理,你就知道如果要治这个前列腺,不好吃它补进三阴经,那你这个会阴穴就会因为有阳,因为这个前列腺的肿大是阴实证是因为这个交会点没有阳气,那个阴就一直变大一直变大这是阴实证,那你把阳气补进去以后它就很快缩小了。所以男人的前列腺肿大,肾气丸是有很好的疗效,它一吃下去小便就开始通了,那不要几天就可以。
  那另外呢,糖尿病既然是要补三阴经之阳,那我们用肾气丸做到这样的事情,药理上是可以做到。而肾气丸你们有没有发现它入肾的方药特别多,其实地黄是非常多糖类的东西,所以你吃地黄等于吃糖。地黄是地里面的精华都吸过来的药物,所以它非常之甜,只是吃起来不甜,实际上糖度很高。它是特别三阴经里特别加倍的入肾就是希望有最多的火力是补到肾里面去的。
  那我们从前讲过什么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那你用这么多的阴药把那么一点的阳药带进去就是补那个“少火”,那个“少火”就可以让你脏腑的机能越来越好,这个越来越好里面就会让那个脏腑有它自己的阳气,就是它的机能恢复正常以后就会运作属于它自己的阳气,所以它是很温和的保养药,它的效果又很好。
  那我们知道把这个“少火”放进三阴经的话,我们就知道要治这个糖尿病的话我们灸三阴交有没有效啊?一样是很有效的。那我们说因为这个脏的阳气不足,所以你脏的阳浮越到腑,所以在治糖尿病灸“三阴交”之外,要灸“章门”(八会穴),这个章门能直接把阳气补到脏里面,这是治糖尿病非常有效的灸穴,不要小看啊!肾气丸有效,灸穴也有效。“三阴交”灸了补进三阴经,章门穴灸了可以把阳气补进脏,那个火就会退,可是和肾气丸还是有点差别。
  就是我们想把它多补进一下到肾里面,把阳气多拉一点到肾里面灸哪里?灸“绝谷”(即悬钟穴,足外踝上三寸与三阴交相对)啊!只要骨髓的气往骨髓拉,自然所有的气就归并到肾里面去,骨髓是肾更底层的东西。所以绝谷、三阴交、章门都灸那效果几乎等于肾气丸了。
  只是肾气丸有什么好呢?就是我们吃东西营养有点偏,那肾气丸的营养非常均衡,所以你吃它的话在物质层面的营养可以多给你一点,那就更不容易上火。那这个东西是肾气丸基本的结构。外面卖的肾气丸里的肉桂可以补命门火的好药,附子放得很少效果很有限。外面卖的肾气丸有两个关卡必须通过。
  我们今天来讲一下这必须要通过的关卡是什么。首先是地黄这味药。外面肾气丸用的地黄一律是熟地黄,可是熟地黄这个东西极不好搞。生地黄的药性是很寒很寒的,如果你一个煎剂里面放了几钱生地黄,女人吃了以后下个月的MC就会晚来,有那么寒,所以是凉血消炎的药。你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治那些血液里面发炎的方子生地黄就放很重,放了以后血里面的炎都消掉,可见生地黄是一个很寒凉的药。中国人发现生地黄很凉,你吃下去还没得到好处人都被凉坏了,所以就开始对地黄做加工。于是到了唐朝以后,唐宋之间中国人就开始用一种方法就是把地黄用酒等一些药物拌一拌再蒸,然后拿去晒干,再蒸再晒(连续九次)。可是在这个过程式里面发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地黄用酒、干姜、砂仁拌蒸晒干,如果地黄这味药拌过一次,晒过一次,这样弄熟地东西我们叫熟地黄,之前的叫干地黄,刚挖出来象萝卜一样的才叫生地黄。当你一蒸一晒之后做出的熟地黄是不是很补肾啊,因为它已经蒸熟,不寒了嘛。对不起,那样的熟地刚刚好它的药性非常的浓、浊、稠,以至于你的脾胃根本消化不动它,所以一般外面药局开的熟地一吃下就觉得胃里面好象被塞了一砣温水带一样的东西,那一顿饭就吃不下去了,我们叫这做“腻膈”,就是它太肥腻了好象灌猪油在里面一样。其实猪油和熟地有点象哦,都是很滋肾阴的。
  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它一点腻膈的效果都没有,就是把它从植物性的药打成矿物性的药就可以了,就是九蒸九晒,蒸九次晒九次,剩下来的熟地简直就是一种类似矿物结晶一样的东西,已经不象植物了,这样子的话那个化学成份就可以直接吸收了,粘稠等到乱七八糟滞留在脾胃不消化的药性就没有了,所以要九蒸九晒。
  那你如果到外面说要买九蒸九晒的熟地黄就会遇到两种情形,一种好的商人就会介绍你去某一个地方买但一两都很贵很贵,因为九蒸九晒很废功,做一次九蒸九晒连那个蒸笼都会烂掉。
  因为地黄这个东西比较接近铁器,讲严格一点有人说地黄这个药你在制造的时候那个生地黄你拿一根针插一下那个药性都会大打折扣,不过生地黄还能勉强撑得住了,象那个何首乌的话铁器下去那个药性都废了。地黄到底还是水性的药物,比较不怕金属类,何首乌是木性类的药物,非常怕金属类,那个气非常不好的现象会出现。就象我们说地黄和何首乌非常不同用,因为水生木,你水性的药配木性的药,地黄的药性都被拉到何首乌里面去了,都跑到肝里面去了,肾里面得不到多少。所以我们地黄和何首乌同用的规则。将来我们教到五行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不屑商人用铁的蒸笼去蒸地黄蒸出来的有多有用,我觉得你用铁的铁锅去煮一下地黄还撑得住,可你用铁的蒸笼去九蒸九晒我看地黄也差不多不行了哦。那你用古法用竹的蒸笼来蒸,九蒸九晒之后那个蒸笼都烂掉了,那如果你买到了你就走狗运了。而外面的地黄确实很糟,我曾和我的同学去买了点试,每个都病倒了的。那你买了这样的不三不四的地黄吃了以后,地黄挡在脾胃里面,三路引经药没有一路走得通的,附子就会留在你的胃里面干烧,一吃就会让你嘴破,这就是外面八味丸之所以恶名昭彰的理由,大家都说吃六味地黄丸好了不要吃八味丸。
  其实吃六味地黄丸一样腻膈一样脾胃差得不得了,后天之气很重要,如果你吃了之后胃口坏那就什么也不要提了。所以外面的六味丸和八味丸就是这样子,当年我们同学在吃六味地黄丸时都在算吃到多少粒会拉肚子,果然吃了没几粒就拉了,就是腻膈会腻到你的消化机能都“当”掉,没有那么好搞。所以六味丸卖的都是废物一堆,八味丸更是废物一堆,就是补不进去只会上火,本来是要“少火生气”恢复你的青春,现在却专门在你的胃里“壮火食气”,那就会越吃越惨,这就是外面的地黄丸。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泽泻。如果长期吃泽泻补养的话,最好还是用盐水制过的泽泻,就是用盐水喷过再烘干就可以。就是用盐水制过的泽泻,它泻肾的力道比较弱一点,这样子才可以保住肾气,如果你用完全没有炮制过的那种直接晒干的生泽泻,那吃了之后还是会越吃越虚,因为它泻肾的力道比较偏强的时候还是会伤到元气,八味肾气丸里的泽泻如果没有用盐制过,它的药性是会低一层次的。
  那需要大家留意的是地黄的问题,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就是:生地黄(干地黄)是不会腻膈的,只有那种一蒸一晒的地黄才会腻膈。可生地黄它寒,那张仲景他说“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再服”就是一天吃两次。其实非常简单你吞这个药的时候去用酒吞,那它就不会将你寒到,因为酒是热的又能带领药性走在血液走得很快,所以你只要记得这个药是有酒吞就不会寒到。
  那用什么酒呢?我觉得现在用的酒是(沙奇),因为是温温的性格,不会太烈,它是一种清酒。那有人用葡萄酒吞也不错,可是有人对我反映说葡萄酒的发烧层度不一样,有些葡萄酒是偏寒的,葡萄酒有几个种类,所以我不推荐用葡萄酒,你用米酒吞当然可以了,但用清酒就最好了,它的味道最纯厚和肾气丸的药性很相适应。
  肾气丸吃的最有效的是汤剂,怎么样做呢?它的原方配法是以“两”为单位的,那你可以照这个比例换成以“钱”为单位,就是按它的单位进行配,虽然在肾气丸的方里附子是“三”,但如果真的是治糖尿病附子是可以放到“五到十六”不等,都是可以收得进去的,不一定只要“三”。然后以八钱的干地黄为单位的话(你在煎药的时候最好用慢火炖),你加了两三碗水以后再加一碗酒下去泡着,泡一个小时地黄就会发胀把酒吸在里面,再开慢火炖三到七个小时不等,因为慢火炖的话水不会减少很多,那汤可以喝,然后再二煎(这煎不用加酒)。这样子的肾气汤效果非常之好,你可以感觉到喝了之后腰板会比较直了。因为命门火比较气好的时候腰脊椎就会比较松。这是一个肾气丸基本的做法。是不是可以体会到,当你用酒去带领干地黄的药性那整个熟地那一串的狗屁东西都不用去理它了。这样真的很好。张仲景的古法真的有它伟大的地方。
  那这个肾气丸我常常还会加几味药。比如说,我喜欢加一点点麦冬和五味子,就象我们说的参麦散的结构。因为加点麦冬和五味子可以让它有点润肺,那吃了之后就算它有附子,你加了麦冬、五味子你人也比较不渴,这叫麦味地黄丸,其实不是真的麦味地黄丸,真的麦味地8黄丸是没有肉桂、附子的。
  按比例的话,麦冬可以放到“二”,五味子可以放到“一”,这是我常用的不一定是绝对。肾气丸补肾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效果出来,就是当你很累,熬夜之后很累,你一提重东西整个人就会闪掉,整个腰就会一空一酸,其实肾气丸对于这种肾虚腰要闪掉的感觉很有用,而且对于闪到腰的人恢复很有用。它虽然不是一个真正的伤药,但对于一个人的治愈能力很有帮助。那如果你是一下会闪到腰的人,你的肾气丸要加一种固腰的叫杜仲的药,杜仲你可以放到“二到四”,这不会影响肾气丸的药性。
  那后世有几个比较有代表的方,象到了宋朝有一个小儿科医生叫钱乙,到了宋朝干地黄已改成用熟地了,他把熟地的肾气丸去掉肉桂和附子,因为宋朝时已不放桂枝改放肉桂了,把肉桂和附子去掉留下六味叫做六味地黄丸。那钱乙发明六味地黄丸是为了什么?他是为了一种人,就是小孩子的囟门不关起来,也就是说小孩子先天出生(中国人都认为小孩子出生阳气很旺),可是他的肉体跟不上他的阳气,所以要赶快滋阴用这六种药大滋阴,让他的肉体有足够的生长力赶快长起来跟上他的灵魂,因为小孩子不需要补阳只需要用滋阴药把阳气收纳来用就好了,所以发明了六味地黄丸。那六味地黄丸是儿科用的药啊,小孩囟门不合老人能当补养药吗?不行啊!
  为什么小孩子不用八味丸?其实现在的小孩子都可以用八味丸,因为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就打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肾阳伤得很重,但是古时候的小孩子不能用八味丸,为什么呢?因为古时候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伤肾阳,甚至连色情书刊都买不到,如果你给他吃有桂附的八味他就会阳气过旺,十一岁就会长胡子变声,那样的小孩子就会很笨,因为人一到青春期脑部就不会发育了,所以越早来青春期的小孩子就越笨,就长得和大树一样。那现小孩子不能吃八味丸的禁忌可以改掉了,你看那小孩儿动不动就流鼻水、鼻子过敏等等气都很薄弱那你就补吧,青春来不了的了,就算是青春期来了也没什么青春可言的了,那现在小孩比较可怜。那另外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叫“济生肾气丸”,这是宋朝的严用和济生方里面的一个方,他怎么说呢?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肾阳的虚衰会伴随一种病,就是那人很容易水肿,就象法国女人年轻时吃减肥到了中年以后都这成大象腿,其实这就是水肿,肾的代谢能力已变得很烂了,那要把水抽掉你光用补药有一点点好象摸不到庠处,那这样子的话就要加一个高数,可以用一点利水药,那严用和就给它加上“一或二”的牛膝和车前子。牛的膝盖这个药啊,是一种草药不是真的是牛的膝盖,它的名字是因为它能把药性往下拉,就是把肾气丸的作用点再拉得更低,因为腿肿嘛,把它的力道运行在腿上,车前子是一种比较利水又不伤身的药物,要加强它的利用就是有泽泻还不够要加一点车前子,这样子可以加强它泻水的效果,那这样可以破它的肾阴实,那如果你是真的前列腺肿大或有水肿这都算是有肾阴实,用济生肾气丸可以破肾阴实,因为八味到底还是补肾阳虚的。
  那六味丸是滋肾阴不补肾阳,所以你肾阴虚可以用。只是我们肾阴虚你找找看现在的人都是肾阳虚,肾阴虚只是那个短暂的过渡期,就是在你们家小孩子青春期到了,刚好被你抓住他在看“黄书”那就有可能抓到一个肾阴虚的短暂时光,之后的“好色无比”完全是阳气涣散,那就是阳虚了,就是肾阴虚的时间不长。
  那还有肾阳实呢?如果肾中的阳实得不得了呢?这是一个非常谲疑的事情,就是人到底有没有肾阳实的事情。如果照我们的阴阳学,阳旺应该是巩固的所以不应该有肾阳实的问题,可是有的人的肾确实在上火,那肾在上火的人有一个现象就是象“色情狂”一样,他的肾脉动是浮浮尖尖的,这样子的话我们就用六味这“三列火车”去带两个很降火的药就是黄柏和知母,叫知柏地黄丸,那知柏地黄丸能把肾正往上的火扑灭。因为有些人正在“壮火食气”,所以你不得不在这里用一下,不然他的肾阳会被你烧光,所以可以暂时用一下知柏丸。
  可如果长吃这个知柏丸的话那这个人就废了,这懂吗?因为越虚的阳就会越浮越,你用知柏丸退一次火接下来它就会反扑得更严重,所以就再退、再退,越来越好色,那个肾火原来是尖尖的脉,用知柏丸退掉以后它下去一下再上来就变成伏成一整片了,就象整个脱阳的状态了,然后你再退再浮上来就变成摊平的一整片浮上来,那已经到了很惨烈的肾阳已经没有的状态了。可是那个人却会一天比一天好色啊!这是很讨厌的事情,越虚的人越好色。
作者:中医王国营
临证谈理中丸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高建忠1、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王好古《阴证略例》在“韩袛和温中例”下引用一段文字:“愚尝校自至和初岁,迄于今三十余年,不以岁之太过不及为则,每至夏至以前,有病伤寒人十中七八,两手脉俱沉细数,多是胸膈满闷,或呕逆,或气塞,或腹鸣,或腹痛,与仲景三阴病说,脉理同而证不同,因兹不敢妄投仲景三阴药。才见脉沉及胸膈满,便投下药下之,往往不救。尝斟酌仲景理中丸与服之,其病势轻者,即胸中便快,其病势重者,半日许满闷依然。或有病人脉沉细迟,投仲景四逆汤温之,多药力太热,后必发烦躁……”伤寒,脉沉细,胸满、呕逆、腹鸣、腹痛,依六经辨证,病不在三阳而在三阴,三阴当辨为太阴病。既是太阴病,为什么投理中丸或四逆汤不效?&&&&王好古对此解读为“上此一条,非四逆热而不当也,仲景当汉之末,韩氏当宋之隆,时世异也。”  笔者读及此段,眉批一句:“治疗太阴病,当细辨虚、寒、湿。”  太阴病如寒湿之邪较甚时,过早补益正虚(如用理中丸)、或一味温化寒邪(如用四逆汤),都不是适宜的治法。  言及此,笔者想到一个问题:“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吗?”2、理中丸出现于霍乱病篇  理中丸是太阴病的主方,这几乎是历代伤寒学者的共识,是不可能有疑问的。  但,理中丸方出自《伤寒论》中的霍乱病篇,太阴病篇并没有提到理中丸。为什么?  这似乎也不成为问题,《伤寒论》存在条文的错简、脱失,现在的《伤寒论》是经后人整理而成。  那么,至少理中丸出现于霍乱病篇而不出现于太阴病篇是整理者的意思。  我们只所以能读到《伤寒论》,离不开“先圣”的创作和“后贤”的传承。“先圣”的创作固然伟大,“后贤”的传承也同样充满智慧。  我在想,如果某一位“后贤”有意把理中丸置于霍乱病篇,也就意味着在他的认识中理中丸不是太阴病的主方。当然,这一认识自有他的理由。这一理由该是什么呢?3、什么是太阴病?什么是太阴病?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从这两个条文中,我们可以读出:太阴病是以腹满、腹泻、腹痛、呕吐、纳差、口不渴等为主症的一类病变,其主要病机为里有寒邪,治疗当用温法,主方可选用“四逆辈”。  从八纲解读六经,太阴病当属病位在里、病性属虚属寒之阴证。  以脏腑经络解读六经,太阴病当属脾虚寒湿证。  无论是里虚寒证,还是脾虚寒湿证,似乎都可以选用理中丸作为主方。自然,理中丸也就成为“四逆辈”的主要代表方剂。《医宗金鉴》指出:“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阴证略例》“海藏老人内伤三阴例”中,太阴病的主方是理中丸。  这样解读,似乎顺理成章。何况理中丸治疗腹痛、吐泻类病变也往往收效快捷。理中丸作为太阴病主方当无疑义。  但我们仔细品读277条中的“寒”字和“温”字,可能会让我们有另一种认识。4、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  《伤寒论》第277条中明确指出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治疗当用温法。  也许有学者会认为这里的寒是指虚寒,温是指温补。理中丸正是治疗虚寒证,体现温补法。  仔细思考:这里的“寒”,究竟属虚还是属实?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然总是众口一词:“太阴虚寒,自然是属虚的。”通常我们会认为寒邪可分为实寒和虚寒。邪有虚、实之分吗?如果确有虚寒之邪,中药中哪一味药物可以治疗虚寒?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这是中医对虚、实的基本认识。邪气和正虚可以同时存在,但邪气本身是属实的。  那么,我们通常所说的虚寒,并不是真有虚寒之邪,而是虚与寒的组合,虚指正气,寒指邪气,此处的寒仍然属实。治疗的时候,正虚当补,寒实当温。正如理中丸方中,人参治虚,干姜治寒,合而为方治疗虚寒。这也能解释:我们可以找到治疗虚寒之方,而找不到治疗虚寒之药。  这样分析下来,太阴病中的“寒”当属邪实,“温”当属祛邪之法。也就是说,认识和治疗太阴病的关键之处在于寒邪和祛寒。而理中丸所体现的治法为温补,作为太阴病主方是不完全恰当的。理中丸可以治疗太阴病,这是毫无疑义的。这里只是强调把理中丸作为治疗太阴病的主方是片面的。  如此认识的临床意义在于:我们在治疗太阴病时,应该注意,早用和过用补药有留邪之弊。  实际上,张仲景在构建六经病证治时,始终着眼于邪气,始终以祛邪为治疗着眼点,太阴病也不例外。  《景岳全书》中,张景岳有一篇专论:“伤寒无补法辨”。文中写道:“伤寒一证,惟元气虚者为最重,虚而不补,何以挽回?奈何近代医流,咸谓伤寒无补法。此一言者,古无是说,而今之庸辈,动以为言,遂致老幼相传,确然深信,其为害也,不可胜纪。”  景岳纠偏,自有其必要。但“伤寒无补法”一说的提出,自也非空穴来风,也是众多医家基于临床实践而提出。否则不至于“老幼相传,确然深信”。伤寒治法确以祛邪为要,留邪为弊。5、理中丸功在止吐泻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第386条。《伤寒论》第386条和第387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呕吐而利,此名霍乱。”(《伤寒论》第382条)霍乱,即通常所说的突发上吐下泻。突发上吐下泻,总由“清气在阴,浊气在阳……清浊相干……乱于肠胃。”(《灵枢·五乱》)治疗当祛其浊气,浊气去则清气升,吐泻自止。倘里虚较甚,又当治虚固本为急。文中上吐下泻而又见头痛、发热、身疼痛,属表里同病。倘“热多”,即里虚寒不甚,可表里同治,用五苓散方。若“寒多”,即里虚寒较甚,则宜治里为急,先用理中丸,待吐利止后再用桂枝汤解外。太阴病也可见呕吐、泄泻,本证为什么不归入太阴病而另立一霍乱病呢?盖古人在临床中观察到,这种突发上吐下泻的病症,病发突然,病势较剧,病程较短。如治疗及时、得当,病愈也速;倘治疗失误,预后凶险。同时,本病症并无六经传变,故不能归入六经病中。&&&&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中载一案:“曹生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畜于胃中而呕吐,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大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本案上吐下泻,但病已六七日,反证吐泻之势较缓(六七日内是否有六经传变不可知),故不辨为霍乱而辨为伤寒太阴证。案中用方值得揣摩:先与理中丸,继以五积散。理中丸功在止吐泻,案中用一“止”字。吐泻止后,愈病改用五积散。&&&&理中丸与五积散都为治寒之方,临床运用主要区别在于:理中丸治疗虚寒证,五积散治疗寒实证。治疗太阴病,临床上较多用之法为先用五积散(类方)祛邪,后以理中丸(类方)收功。本案若为虚寒证,断无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之理。回头我们再品味案中“予止以理中丸”之“止”字。应该说,治疗本案主方当为五积散,理中丸仅仅是权宜之用,仅仅是作为止吐泻之用。分析本案,有助于我们理解理中丸方出自于《伤寒论》霍乱病篇而不是太阴病篇。6、理中丸方解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方中四药等量,何药为君?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人参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缓中益脾,必以甘为主,是以人参为君。白术味甘温,《内经》曰:脾恶湿,甘胜湿。温中胜湿,必以甘为助,是以白术为臣。甘草味甘平,《内经》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先甘剂,是以甘草为佐。干姜味辛热,喜温而恶寒者胃也,胃寒则中焦不治。《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散寒温胃,必先辛剂,是以干姜为使。”  人参为君,干姜为使,后世多承袭此论,然也有不同认识者。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明确指出:“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中也认为:“方中以干姜为主,为暖胃之要药;佐白术健胃去停饮,人参补中气,甘草以缓急迫。”  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证,人参补虚,干姜治寒,人参为君,或干姜为君,似乎于理都通。考《伤寒论》原文中提到“寒多”,且方后指出见效指征之一是腹中热,当是以温中祛寒的干姜为君。另外,《伤寒论》第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治“寒”,用“温”,也宜以干姜为君。中药是以气味治病的。实际上,干姜以辛热独胜。干姜与等量之人参、白术并用,人参、白术之“甘”是远不敌干姜之“辛”的。理中丸中用等量之甘草,与其说佐人参健脾益气,笔者认为不如说以甘制辛。即使是人参、白术、甘草与干姜等量,三份甘与一份辛,入口仍是辛多甘少。基于这一点,原方中四药等量,已然是干姜为君了。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如虚多于寒,以人参为君;寒多于虚,以干姜为君。此说也合临床实际。但在临证使用时,如以干姜为君者,方中干姜用量不一定独大;而以人参为君者,干姜用量一定宜小,至少不可以与人参等量。  笔者临证使用理中丸尚有以白术为君者,看似不合法度,取效倒也满意。  治疗患者李某,男,59岁。日初诊。  胃癌术后42天,纳呆,心下痞满,大便少,面色黄白,消瘦,不喜饮水。舌质淡,舌苔白,脉细缓。证属中虚不运,治以健运脾胃为法。  处方:生白术15g,党参9g,干姜6g,鸡内金15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上方连服1月,纳食好转,体重增加。案中处方用到理中丸方中的四味药,可看作理中丸加减。但严格来说,已非“理中法”,当属于“枳术法”,此法学自于李东垣。7、理中丸方后注理中丸与理中汤,一方两用。张仲景说丸“不及汤”。但治疗霍乱,丸剂有取用方便、宜于救急之特点。当然,倘用于治疗内伤病之久病者,则汤剂又不及丸剂。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指出:“大便结者宜丸,大便耎者宜汤。”可供用方参考,但并不完全符合临证。理中丸方后明言,需服至“腹中热”。证之临床,如用于急症、外感病,需在一定时间内频服、多服直至腹中热疗效始显。倘用于慢性病、内伤病,则需小剂缓图,不可追求“腹中热”。理中丸方后服法中有“日三四,夜二服。”王好古在《阴证略例》中指出:“日三夜二,读之极无味。然仔细思之,利害非轻。”“前人治阴证用阳药续于夜半之后者,所以却类化之阴而接身与子所生之阳也。”服药时间,临证当讲究。8、人参有不可代者张某,男,54岁。日初诊。间歇性腹泻10年余。每日晨起即便泻,饮食不慎、情绪波动、遇冷受风皆易腹泻,故不能应酬、不敢出差。多方治疗,收效甚微。食欲尚可,不喜饮水,睡眠尚可,无明显四逆。舌质淡暗,舌苔白,脉虚弦。证属脾肾虚寒,兼肝脾不和。治以温中祛寒、疏肝和脾为法,方用理中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处方:红参9g,炒苍术12g,干姜9g,炒白芍12g,防风3g,茯苓12g,炙甘草3g。4剂水煎服。日二诊:药后大便时腹中急迫感已无,大便由晨起便泻可延后至中午前后。上方干姜改炮姜,加补骨脂9g。7剂水煎服。上方稍作加减,间断服用至次年春季,共服中药80余剂,腹中轻快,大便正常,精神、心情明显好转,体重有所增加。出国旅游,竟可食西餐、可吹冷气。按:本案当属常规病例,辨证较易,用方也无难度。但久治不愈,患者在身体、精神上承受着长期的痛苦。阅前医所处之方,也有用到理中汤者,也有用到痛泻要方、四神丸等方者,但往往方大量大、且杂加他药,一方面大方大剂可加重胃纳脾运之负担,另一方面用药驳杂不纯,药物间往往有掣肘之嫌。还有重要的一点,前医用理中汤,往往不用人参,而代以党参或太子参。在临床上,党参代人参,有可代者,有不可代者。党参与人参都能补益肺脾之气,但人参可补元气而党参不能。且从药物刚柔之性来讲,人参刚而党参柔,太子参则更柔。补力之大小可从用量调配,但药物自身之阴阳、刚柔是无法用剂量来改变的。本案中,始终取用人参(红参)“补五藏,安精神”(《神农本草经》语)、“疗肠胃中冷”(《名医别录》语),当是取效关键之一,是党参、太子参无法代替的。门诊常见部分所谓“难治病”,实际上应是初上临床的中医生都可以治愈的。之所以久治不愈,部分是因为我们连最常见的方证都没有学会。9、理中丸方中的甘草读《临证指南医案》,见叶天士使用理中丸加减方,每每不用甘草。《临证指南医案·湿》:“张四五,阳伤痿弱,有湿麻痹,痔血。生白术、附子、干姜、茯苓。”吴鞠通据此案制定出术附姜苓汤。《温病条辨·下焦篇》四十五条:“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生白术五钱,附子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理中汤,吴鞠通称为“甘热微苦法”,《温病条辨·中焦篇》中对其方解:“人参、甘草,胃之守药;白术、甘草,脾之守药。干姜能通能守,上下两泄者,故脾胃两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药作通用,以通药作守用。”术附姜苓汤是在理中汤的基础上,去守药之人参、甘草,加通药之附子、茯苓而成,由温补虚寒变为温化寒湿。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缓其僭上即可提高温补效果。理中汤方,当取用其温补之功时,甘草是不可以轻易减去的。反观叶天士用理中丸加减方,多去甘草是基于治疗寒湿,主要取其温化寒湿。术附姜苓汤与理中汤的区别也基于此理。10、理中丸与平胃散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证。中焦虚寒证的舌苔当不腻、不燥。倘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舌苔偏腻而挟有湿邪者,可以苍术易方中白术,组方即为人参、干姜、苍术、炙甘草。如舌苔腻、中焦寒湿较甚而正虚不显者,或治疗当先祛寒湿后治正虚者,则可以在上方的基础上,去甘温补中之人参,加温化畅中之厚朴、陈皮,组方即为:苍术、厚朴、陈皮、干姜、炙甘草。也就是平胃散方加干姜。明代医家张景岳在平胃散方的基础上,以干姜易苍术,制出一张新方名和胃饮:“治寒湿伤脾,霍乱吐泻,及痰饮水气,胃脘不清,呕恶,胀满,腹痛等证。”之所以不用苍术者,因“凡呕吐等证,多有胃气虚者,一闻苍术之气,亦能动呕。”(《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笔者治疗中焦寒湿证,每用平胃散方加干姜。如中虚而寒湿较甚,也常以平胃散方加干姜为首用方,理中丸方为善后方。至于呕吐明显,笔者也往往不去苍术,而合用小半夏汤。如考虑到药味,笔者也常加焦山楂以作调味之用。治疗刘某,男,43岁。日初诊。近两月来纳差,腹胀,溏泻,精神欠佳。自服“氟哌酸胶囊”、“黄连素片”、“藿香正气水”等药有效,但不能痊愈。诊见体瘦,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细缓。证属中焦寒湿证,治以温化寒湿为先,方用平胃散加减。处方:炒苍术12g,厚朴9g,陈皮9g,干姜9g,焦山楂15g,炙甘草3g。14剂,水煎服。日二诊:药后纳增,腹胀不显,大便已成形,日一次。口中和,无四逆。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证属中焦虚寒,治以温补中焦为法,方用理中汤加减。处方:党参12g,干姜9g,炒白术12g,鸡内金12g,炙甘草3g。14剂,水煎服。药后无不适,停药。案中首诊方和二诊方有先后之分。关于理中丸证与平胃散证的脉象,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的论述可供参考:“……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11、脾家实腐秽当去张某,男,56岁。日初诊。近1月来每日晨起大便1次,早餐后又大便1次,大便偏稀,脘腹无明显不适。精神尚可,纳食好。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缓,右脉大于左脉。证属脾肾两虚,湿邪内停。治以温补脾肾、运脾化湿为法。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红参12g,炒白术12g,干姜9g,盐补骨脂15g,益智仁12g,炒薏苡仁15g,炒扁豆15g,炒白芍12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日二诊:服药期间,前4天每日便泻4次,后3天每日便泻2次。便泻较畅,脘腹无明显不适,便泻后精神、纳食不受影响。舌、脉同前。改方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处方:红参12g,炒白术12g,干姜9g,盐补骨脂15g,吴茱萸3g,五味子9g,炒白芍12g,炒鸡内金12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服上方后,大便每日1次,成形,余无明显不适。按:本案为临证中常见的虚寒泄泻,治脾常用理中丸,治肾常用四神丸,疗效确切。值得注意的是,本案首诊后服药期间,大便次数不减反增。如患者对医生信任不够,往往会停服药物,或改诊他医。如医生误判为辨证处方有误,往往会改方易法,影响疗效。《伤寒论》第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下利日十余行,见症不可谓不重,但不需要用药。因为这种下利是脾气(阳)来复,排泄病体中停积之腐秽的表现,待腐秽排尽,下利自止。上案中药后便泻增多,虽不至日十余行,也可理解为“脾家实,腐秽当去”现象。事实上,方药未变,继续服至后3天,便泻次数自然减少。临床上,药后腹泻常有所见。如果患者精神不减,纳食不减,甚至腹泻后纳食有增、精神轻爽,往往是“脾家实、腐秽去”的表现,可继续服药。反之,如精神不振,纳食不香,脘腹不适,且腹泻随进药持续加重,则往往是用药有误,需立即停药、更方。清代医家程应旄在《伤寒论后条辨》中谈到“辨太阴病脉证篇”时指出:“究其旨要,唯脾家实腐秽当去七字,乃一篇之大关键。温之宜四逆辈,意在实脾云耳。脾实则邪自去……”治疗太阴病贵在“实脾”。证之临床,“实脾”贵在运脾。12、理中丸与五君子煎《伤寒论》理中丸方后加减中有“悸者,加茯苓二两。”茯苓有定悸之功,也有利水之用。倘不悸而有水湿内停,是否可以加用茯苓呢?张景岳制有“五君子煎”,即理中丸加茯苓。《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五君子煎: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人参二三钱,白术、茯苓各二钱,炙甘草一钱,干姜(炒黄)一二钱。水一盅半,煎服。”同样是兼湿,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可以用苍术,也可以加茯苓,二者是否一样呢?如果我们惯用大方、复方,用药不讲究,那么,选用苍术、茯苓似乎可以较为随意,或者两味都用。但在金元医家李东垣看来,临证对这两味药的选用是一定要严谨的,因为两味药的升降不同。在“药类法象”中,苍术属“湿化成”类,应长夏。茯苓属“燥降收”类,应秋。茯苓淡渗,不利于脾之升清。“不读人间非圣书”的陈修园在五君子煎方下批两字:“纯粹。”(见《景岳新方砭》)单从这两字似可看出,在用药严谨上,陈修园是不及李东垣的。理中丸去干姜,加茯苓,即为治疗脾气虚弱之名方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实即理中丸与四君子汤之合方)。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即为治疗脾虚气陷之补中益气汤。古人组方用药之讲究,可供后学者细细体会。13、理中丸与附子理中丸《伤寒论》理中丸方后加减中有“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腹满,为何去术?为何加附?似不易理解。但后世确有理中丸加附子一方,即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丸,每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通常认为,理中丸治疗中焦虚寒证,附子理中丸治疗中焦兼下焦虚寒证。如《张氏医通》:“附子理中汤:治下焦虚寒,火不生土,泄泻呕逆。”从临床辨方证的角度看,论中“手足厥寒”是一特征性的症状。手足厥寒即《伤寒论》中所说“四逆”。理中丸证有“手足温”,附子理中丸证有“四逆”。实际上,附子理中丸可以看作是理中丸与四逆汤的合方。论中所谓治疗“一切沉寒痼冷”,实倚重于四逆汤。有方书谓寒轻者用理中丸,寒甚者用附子理中丸。此非临床语。无四逆用理中丸,有四逆用附子理中丸,此语切合临床。曾治一“白面书生”,体瘦,纳差,腹胀,溏泻,畏寒,四逆。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夏暑来诊,处以附子理中丸2盒。不期药店药师告其夏天不宜服附子理中丸。复为其解释,中医是治证的,有附子理中丸证,夏天服用也无妨。服后泻止纳增。14、附子理中丸中附子的用量关于附子理中丸中附子的用量,原方为诸药各等量。倘改丸为汤,医生在实际临床应用时,多不用等量。其中附子的用量,有用大量以“两”计者,有用小量以“分”计者。尽管方药的用量总宜因证而施,但临床指导理念不同,用量自也有别。倘在附子理中汤中,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邪气,用其温散阴寒,自当使用大剂;如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正气,即用其温振阳气,便需使用小剂。张璐在《张氏医通》附子理中汤方下有一段按语:“方中用参三钱,仅可用附一钱;若峻用温补,用参一两,方可加附三钱;如寻常小剂,用参一钱,只可用附三分。设不审此,而附过于参,下咽之后,壮火食气,反招竭泽之殃,制剂不可不讲。”论中附子用量,是着眼于正气而言。“制剂不可不讲”,此语对今日中医临床,仍有实际意义。15、连理汤后世治疗中焦虚寒而有热者,制有连理汤,即理中汤加黄连、茯苓。《张氏医通》:“连理汤:治胃虚挟食,痞满发热。理中汤加黄连、茯苓。”方中干姜、黄连相配,有辛开苦降治疗痞满之效。连理汤可与附子理中丸对等相看。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指出:“后贤加黄连,名连理丸,为中而兼上之治;加附子,名附子理中丸,为中而兼下之治。”当代学者何绍奇指出:“理中汤加黄连方出丹溪《证因脉治》。张璐说本方主治‘胃虚挟食,痞满发热’,戴复庵说‘盛暑逼于外,阴冷伏其中’,俱难得其要领。我的理解,无非脾胃虚寒而又挟肠热,多年来用此方治疗泄泻屡收捷效。”临床上,理中汤治疗中焦虚寒,黄连上可清心、中可清胃、下可清肠,故连理汤适用范围较广。《张氏医通》载一案:“家弟曾余,虽列贤书,最留心于医理。弟妇郑氏,乃世传女科中山之女,昆弟俱为时医。戊申夏患呕逆,不食者月余。服宽膈理气药二十余剂,几至绝粒,而痞胀异常,邀余诊之。脉得虚大而数。按仲景脉法云:大则为虚,数则为虚。此胃中阳气大虚,而浊阴填塞于膈上也。因取连理汤方,用人参三钱服之。四剂而痞止食进,后与异功散调理数日而康。”本案看似平淡无奇,然对应于临床,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呕逆痞胀,很多医者舍宽膈理气,似无二法;二是脉得虚大而数,很多医者是想不到可使用理中汤或理中汤类方的。16、理中汤治疗口疮口舌生疮疼痛,老百姓常说“上火了”,医者也常从实火或虚火论治,多用凉药。《丹溪心法·口齿》:“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不读书,绝不易想到理中汤可以治疗口疮疼痛。论中“干姜散火”似属牵强。干姜与参、术、草相配,补土以制火,即后世所说“补土伏火”。《柳选四家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上卷》载一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升齿衄。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则火自敛。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齿衄、口疮有别,而土厚火敛理同。清代医家郑重光在《素圃医案》中载一案:“程若思守戎令眷,年二十外,腹痛作泄已久,渐增口舌生疮,因疮痛不能食热物,益致痛泻不止。前医谓痛泻宜温,口疮宜凉,用药牵制,辞不治,决之于余。诊其脉,两关虚大无力,食物便呕,呕止即腹痛,痛则下泻,而满口之疮,白如米粒。余曰:‘此脾虚寒也。盖脾土虚则肾水乘之,逼心火上逆,致口舌生疮,乃上焦假热,实中焦真寒,惟治其寒,不惑其热,宜用附子理中汤冷饮,使暗度上焦之假热,而冷体既消,热性随发,脾土得温而实,则肾水不上乘心,心火不逆,口疮不治而自愈,此五行相乘之道也。’遂以附子理中汤加茯苓,令其冷饮。病人不知有姜、附也。服四剂,口疮果不痛。再求治痛泻。予曰:‘但药热饮,则痛泻自止。’温补一月,痛泻方愈。后十余年,怀孕病痢,亦用桂、附、干姜而愈,胎竟不堕。人之脏腑各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本类案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只是多数程度较轻而已,医者往往寒热并施,有效有不效。上案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认证上,直认“上焦假热”、“中焦真寒”,治法上“惟治其寒,不惑其热”。二是服药方法上,治口疮热药冷服,口疮愈后热药热服。《伤寒论》理中丸方后服法明确指出“温服之”、“温服一升”、“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且“勿发揭衣被”,需服至腹中热。温服为常,冷服为变。为医者当须知常达变。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思考,药物入口所起药效,主要是化学层面上的作用,而药物之冷服、热服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物理学层面上的作用。西医主要关注的是药物在化学层面上的效用,而中医所关注的似乎远不止药物在化学层面上的效用。&
揉这些穴位比吃药还好
&&&我们的身体上有很多的穴位,而这些穴位分布在我们全身的个部位,平常我们也知道通过按摩穴位来缓解身体的一些疼痛,常按摩可以起到养生保健,强身祛病的目的,功效胜似吃中药,而且按摩穴位简单易行,下面就来和大家分享比吃中药更管用的穴位按摩秘籍。
来源:凤凰中医
1六味地黄丸
复溜穴:有中医专家称此穴滋肾阴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
2十全大补汤
&&&世人只知鹿茸、枸杞、虫草、河车(胎盘),为补肾佳品,岂知太溪、复溜、涌泉才堪称是生命至宝。太溪、复溜两穴用按摩法,效果很好,也无禁忌,常相配而用,哪个穴位敏感就先揉哪个穴,然后再把不敏感的穴也揉敏感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若再同时在肾俞、关元、气海等穴拔罐。那就真成了一剂安全平和的十全大补汤了。
按摩患者肝经的太冲穴和胆经的阳陵泉,和吃中药逍遥丸效果一样,且更为迅捷。
4牛黄清心丸
少府穴,它有清心泻火、行气活血的功效,最强的功效是清心除烦,掐掐它就相当于吃了一味“牛黄清心丸”。
5麦味地黄丸
按揉肺经的尺泽,加上肾经的复溜,相当于麦味地黄丸。具有润肺、滋阴、去心火、纳气、平喘、止咳嗽等功效。
6牛黄解毒丸
内庭穴,人体自生的牛黄解毒丸。内庭是去胃火的,它的作用相当于牛黄解毒。胃火牙痛、咽喉痛、热性的鼻出血,都可以揉内庭,所以它是一个去热的穴位。
7补中益气丸
肺经有个穴叫中府,此乃中气之府,是中气汇集的地方,因此为调补中气的要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其补中气之气最强,按摩、艾灸都有显效。此外,只要按摩太白、商丘、太冲三穴就会有补中益气的效果。
8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丸,健脾止泻。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吃完饭不消化,揉大陵穴可以从心脏借点血帮助运化,相当于西药吗叮啉,为您增加胃动力。穴性属土,还有健脾的功效。吃的太多喘不上气来,肚胀,揉公孙穴可促进肠子的蠕动。
10杞菊地黄丸
曲泉穴,是沟通肝肾的要穴。说到功效,按摩曲泉,可滋阴补肝,主治肝肾阴虚、眼睛酸涩,相当于吃了杞菊地黄丸。
本文网址:/content/15/301.shtml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六味药组成。传统上应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等症。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1、小儿呼吸...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六味药组成。传统上应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等症。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1、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
有人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60例,效果满意。每次1丸(9克),每日2次。治疗时间最短者35天,最长者90天,平均为61.6天,据观察,六味地黄丸对患儿免疫功能和体内的微量元素影响明显,疗效显著。
2、慢性鼻炎
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早晚各服一次,连服2~3个月,可有明显疗效。
3、过敏性鼻炎
六味地黄丸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又能抑制抗体的生成,抑制过敏反应,起到双向调节作用。用六味地黄丸加色甘酸钠治疗过敏性鼻炎,停药后疗效维持时间长,复发少。
据报道,用汉防己甲素(100mg3次/日)和六味地黄丸每周同服6天,连用2个月,可使矽肺患者咳嗽、咯痰、胸痛及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感冒和支气管肺部感染率下降52.94%。
​5、牙周脓肿
六味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5天可减轻症状。
6、复发性口疮
六味地黄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一般3~5天可见效,且愈后很少复发。如复发再服本药仍有效。
7、五更泄泻
六味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一般服一个月可痊愈。
中老年人患口干症若无其他原发病症,服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效果好。每次服六味地黄丸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1疗程。
9、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食管癌癌前病变)
每日晨起服1~2丸(每丸9克)连服1年,治疗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30例,结果转为正常和好转的有26例,稳定3例,好转率达86.7%%,表明六味地黃丸对阻断重增的癌变、預防食道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10、上消化道出血
本品对服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有一定的疗效。用法是:每次取本品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7天为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11、轻中度高血压
有人将3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组22例用六味地黄丸和复方丹参治疗,对照组16例用心痛定加维生素E治疗。结果,中药组降压率为90.9%,西药组降压率为87.5%。
12、室性早搏
服用六味地黄丸确有较好的作用。
13、慢性肾炎
六味地黄丸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比治疗急性肾炎好,尤以伴高血压者疗效为佳,对合并水肿型的患者也有较好疗效。能迅速消除蛋白尿及水肿,促进肾功能的恢复。用法每次9克,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4、肾病综合征
六味地黄丸治疗肾病综合征也有较好的疗效。用法:每次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20天为1个疗程。一般经服药1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及蛋白尿即可显著好转。
15、蛋白尿若急性肾炎患者水肿消失,但尿蛋白仍存在
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服1~2个月后尿蛋白可消失。
​16、前列腺炎
据临床报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后效果显著。用法:每次1丸(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
17、遗尿症
本品对因氯氮平引起的遗尿症效果显著,方法是:取本品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14天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
18、男子不育症
六味地黄丸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改善性激素分泌,促进正常精子的生成,从而提高受孕率。
19、预防药物性白细胞减少
六味地黄丸可治疗氯氮平、抗甲状腺和化疗等药物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
20、增强化疗药效果,减少毒副作用
用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肿瘤可获得较好效果。用法:自化疗的第1天开始口服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连服20天。据临床观察,患者服用本药后,化疗药物的药效显著增强,而副作用明显减少。
​21、糖尿病
轻度糖尿病患者除调节饮食外,加用六味地黄丸,可降低血糖、尿糖,改善症状。
22、更年期综合征
服用六味地黄丸3个月后,患者的潮红、潮热、出汗、心悸、焦虑、失眠等症状可得以改善。
23、脑出血后遗症
服用六味地黄丸对脑出血后遗症所致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4、老年性痴呆
六味地黄丸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对老年性痴呆有一定治疗作用。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谢明村教授指出,动物实验表明,六味地黄丸可诱发动物改善学习记忆障碍,有助于增强记忆力。临床试验证实,六味地黄丸对改善健忘及老年性痴呆有一定疗效。
25、顽固性失眠
用法每次9克,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
&&&&&&&&&&&&&&&&
&&&&&&&&&&&&&&&&&&&&&&&&&&&&&&&&&&&&&&&&&作者&
肝肾不足--------六味地黄丸、龙牡壮骨冲剂
心血不足--------人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脾肾两亏--------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丸
气虚血弱--------八珍丸、十全大补丸
内伤发热--------阴虚发热------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丸、黄芪膏、***参膏
血虚发热--------当归补血丸、人参归脾丸&
肝郁发热--------加味逍遥丸 瘀血发热-----大黄蛰虫丸、血府逐瘀口服液
牙痛----------风火牙痛-----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立止牙痛散
胃火牙痛--------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火凉膈散、止痛冰硼散、白清胃散
虚火牙痛---------滋阴甘露丸、知柏地黄丸
中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镇肝熄风胶囊、脑血栓片气虚血瘀,
经脉阻滞--------补阳还五冲剂、偏瘫复元丸、消栓再造丸、乐脉颗粒剂、中风回春丸、脑得生丸
心悸---------心血不足-------柏子养心丸、人参归脾丸、人参养荣丸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枕中丹
水肿---------五皮丸; 脾阳不振-------五苓散、参苓白术丸、胃苓丸、
阳衰微---------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
水痘--------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 毒热炽盛-------绿雪、普济回春丹
目赤肿痛---------热-------明目蒺藜丸、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
肝经风热--------明目上清丸、明目蒺藜丸、开光复明丸
目涩--------足--------养阴清肺膏&
肝肾亏虚---------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石斛明目丸、琥珀还睛丸
目痒---------袭--------桑菊感冒片&
肝肾阴虚----------桑麻丸、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
失眠:肝瘀化火---------龙胆泻肝丸合磁朱丸&
心脾两虚----------人参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阴虚---------天王补心丹、神经衰弱丸、安神补心胶囊、朱砂安神丸
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人参琥珀丸
耳鸣耳聋---------- 龙胆泻肝丸、通窍耳聋丸&
肾精亏虚----------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
脾胃虚弱-----------益气聪明丸、补中益气丸&
气血瘀阻-----------血府逐瘀口服液
厌食:脾失健运----------曲麦枳术丸&
脾胃气虚--------参苓白术丸
汗证-------和-------桂枝合剂&
肺气不固----------玉屏风颗粒&
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散
头痛---------川芎茶调散、都梁丸&
风热上扰----------芎菊上清丸、清眩丸(片)&
肝阳上亢----------降压片、脑立清&
痰浊阻遏---------半夏天麻丸&
瘀血阻滞----------天府逐瘀口服液、正天丸
咳嗽:风寒咳嗽---------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
风热咳嗽-----------桑菊感冒片/羚羊清肺丸
燥热咳嗽-----------秋梨膏、二冬膏、川贝枇杷膏&
痰湿犯肺-----------二陈丸、橘红丸
肝火犯肺------------黛蛤散、清气化痰丸&
肺虚咳嗽------------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养阴清肺胶囊
肺火咳嗽-----------二母宁嗽丸、清肺抑火丸(膏)、除痰止嗽丸、清气化痰丸
(小儿)风寒咳嗽---------解肌宁嗽丸、儿童清肺丸&
风热咳嗽---------桑菊感冒片、解肌清肺丸
痰热咳嗽----------清金理嗽丸
眩晕--------亢------脑立清、磁朱丸、杞菊地黄丸&
肾精不足-------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亏虚-------八珍丸、十全大补、
痰浊中阻-------半夏天麻丸 瘀血停留-------血府逐瘀口服液、正天丸
烧伤--------紫草膏、生肌玉红膏
粉刺-------热-------连翘败毒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清肺益火丸、颠倒散
湿热蕴结--------参丸、二妙丸、茵陈五苓丸
脾虚湿蕴------参苓白术丸
痔疮------风,迫血妄行------地榆槐角丸、止红肠辟(?)丸、消痔散、脏连丸、鳖甲消痔胶囊、荣昌肛泰
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
感冒------冒-----感冒软胶囊、感冒清热冲剂、防风通圣丸、桂枝合剂、通宣理肺丸(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丸、柴**、抗胶囊&
气虚感冒--------参苏理肺丸、玉屏风颗粒 、&
暑湿感冒--------藿香正气水、六合定中丸、祛暑丸
感冒(儿)-------冒------小儿羌活丸、九保丹&
风热感冒--------小儿感冒清热冲剂、妙灵丹&
暑邪感冒----------香苏正胃丸
感冒夹湿--------至宝锭、小儿百寿丹&
感冒夹惊--------牛黄镇惊丸、琥珀抱龙丸
食积--------滞------小儿化食丹、小儿化滞丹、
食积停滞-----------保和丸、大山楂丸&
脾虚夹积----------小儿健脾丸、小儿香橘丹
鼻衄-------盛--------清肺抑火丸、荷叶丸、
胃热炽盛------------清胃黄连丸、小儿消热散&
肝火上逆------------当归龙荟丸 、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人参归脾丸
痛经--------瘀------调经姐妹丸、调经活血片、
寒湿凝滞----------少腹逐瘀丸、艾附暖宫丸&
气血虚弱-----------宁坤养血丸、妇宝金丸、八珍益母丸&
肝肾不足---------当归调经丸
月经先后不定期:肝七郁滞--------逍遥丸、七制香附丸&
肾气虚弱---------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月经先期:气虚不摄---------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益气养元丸
肾气不固----------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肝经郁热----------加味逍遥丸
阴虚内热----------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固经丸
月经后期:寒凝冲任---------少腹逐瘀丸&
阳虚内寒----------艾附暖宫丸、女金丹
血虚失盈----------八珍益母丸、八珍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荣丸
气滞血瘀----------舒肝保坤丸、七制香附丸
月经过少:血虚--------内补养荣丸、人参养荣丸、八珍丸&
肾虚精亏---------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血瘀--------------益母草膏、少腹逐瘀丸
月经过多--------定坤丸、补中益气丸、乌鸡白风丸
血热--------加味逍遥丸、荷叶丸
不孕症:阳虚宫冷-------暖宫孕子丸、艾附暖宫丸、女金丹、鹿茸粉、调经促孕丸
气血不足----------八宝坤顺丸、乌鸡白风丸、安坤赞育丸、定坤丹、
肝气郁滞----------妇科得生丹、七制香附丸
寒凝血瘀----------少腹逐瘀丸、十二温经丸
痰湿壅滞----------二陈丸、越鞠丸
作者:xcj9999
自从在济南电台新闻频道的《女人花》栏目给大家介绍了“三黄片”和“金匮肾气丸”的服用方法后,济南许多药店的这二种药都卖“疯”了,销量成倍地增长。这“广告”作的让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实在,实实在在好的东西,大家都会接受。最重要的一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还是要说明一下,真的不是为厂家做广告,这是我二十余年的研究成果,是具有完整独立的“知识产权”的。我希望大家和我的家人一样来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少生病、不生病,让医生失业,让医院关门!
&&&这段时间,接了很多电话,询问我关于“三黄片”或“金匮肾气丸”的用法,我想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它写出来,一目了然。
&&“三黄片”功效的古人论述
&&&&&&“三黄片”源于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方药组成: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功效:泻火解毒,化湿泄热。主治:热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三焦实热,高热烦燥,面红目赤,口疮痈肿,及湿热黄胆,霍乱等症。
&&&“泻心汤”在近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在其他大家的方剂里也有该方的影子:
&&&孙思邈《千金翼方》三黄丸:黄芩、黄连、大黄。治男子五劳七伤,消喝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
&&&宋太医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我国政府药事机构颁布的方剂专著)三黄丸:组方也是黄芩、黄连、大黄。主治:三焦积热,上焦有热,目赤头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燥,饮食不美;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疽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肛门肿痛,或下觧血;并治小儿积热。
&& 如何服用三黄片
&&&&&&&“三黄片”是一种中成药、非处方药,一般药店都有销售。其说明书中的主要内容:
&&&[成份]大黄、盐酸小檗碱(黄连素)、黄芩浸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我建议的服用方法和适应症:
&&& 1.服用剂量:
建议每天服一次,晚上7-8点左右服下,每次6-12片。首次6片,以第二天大便出现腹泻的感觉为宜。如果没有腹泻或大便次数没有增加,则第二天晚上需加量至8片,依次类推。基本原则是,以第二天大便2-3次或出现腹泻为度,但腹泻的次数不要太多,超过三次就减量,有敏感者可只用1-2粒;每天大便次数本来就比较多的人,可以以出现腹泻为用量标准。小儿可按年龄按比例减量服用。
&&& 2.服用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由于肠蠕动减弱,多被便秘的问题所困扰,所以一般7-10天左右服用一次,每次连续服用2-3天。
& 一般人,建议每半月,至少一个月服用一次,每次2天左右,也可根据身体情况,连续服用一周。
&小儿或儿童,以半月左右服用一次为宜。但当发现孩子的舌苔变厚,或舌尖红,或大便干结、口有异味,或有感冒的征兆等,可立即服用。
&&&&&&&&&长期的病人,建议一周左右服用一次。
3.适应症:
&&&(1)身体出现“上火”症状时,如“三黄片”说明书上所写的:“目赤肿痛,口鼻(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口喝,尿黄便秘”等。
&&&(2)当舌苔出现异常时,如舌苔黄厚、或白厚,或舌尖红,或舌质红无苔,或花斑苔,或舌面出现裂纹等。
&&&(3)身体不适时,疾病初起,如感冒早期,头痛、发烧,或腹胀、胃胀、口有异味等;由于上火着急导致的失眠等,或身体疲惫,女性白带增多或有异味等;脸上起红斑(包括青春豆),或过敏、手上或身上类似的过敏反应等都可服用。
感冒时,可每4小时左右服用一次,一次8-12粒,小儿感冒时也可用到4-8粒。
血压升高时可即时服用8-12粒。
&&& 4.注意事项:
服用“三黄片”后的不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眠睡不着觉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