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为什么没有

为什么中国古代把“数学“称为“算术“?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计算器具的技术,也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算术”一词正式出现于《九章算术》中。在隋唐时代,国家成立了培养天文家和数学家的专门机构一”算学,它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数学系,教学用书有《孙子算法》、《五曹算经》、《九章算术》等算术书。从19世纪起,西方的一些数学学科,包括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等相继传入我国,西方传教...
在我国古代,“算”指一种竹制的计算器具,“算术”是指操作计算器具的技术,也泛指当时一切与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算术”一词正式出现于《九章算术》中。在隋唐时代,国家成立了培养天文家和数学家的专门机构一”算学,它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数学系,教学用书有《孙子算法》、《五曹算经》、《九章算术》等算术书。从19世纪起,西方的一些数学学科,包括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论等相继传入我国,西方传教士多使用“数学”,中国古算术则仍沿用”算学”。 1935年,中国数学会确立了”算术”的意义,而算学与数学仍并存使用。直至1939年,清华大学才把”算学系”改为”数学系”。
多练习啊,我记得我那时就是连珠心算
《九章算术》在春秋战国数学发展的基础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数学专著,其中《九章算术》一直流传至今,是我国现有传本的古算书中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对...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
(-5)^0=5*5*...*5共2000个5相乘,慢慢算,可以算出来的
答: 主要用途:各类书籍及教科书是其首先选择,其次可用于杂志、彩页、产品目录、地图、挂历、日历、封面、插页、插图、产品说明书、手册、漫画、卡通书、广告海报、企业画册、...
答: 你朋友是宫颈息肉.推荐一文,供你参考:
什么是子宫颈息肉
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
  子宫颈是子宫下端的部分,其内腔呈圆筒形或...
答: li660912同学:
您好!您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好,说明您知道父母为了您成长的辛苦和劳累。呵呵,有这样的心理,我想您一定会在学习上下苦功夫,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难以想象,古代中国人进行数学计算不用“整数零”
[摘要]古代中国人仍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分数。出土的先秦秦汉数学文献中频频见到发达的分数计算。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0这个后起的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这在现代数学学界仍有争议。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至少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算术中还不存在“整数零”这个数学概念。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整数,“零”出现得相当晚。现代数学的整数符号“0”是印度人在公元5世纪发明的,传入中国就更晚了。中国先秦秦汉的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表示这个整数的字眼,“ 毖垢儿没有,“零”也只有“零落”一类的意思,尚未表示数字。学者研究指出,古代中国人是有类似“零”的概念的。比如中国哲学很早就有了“无”的观念,和“有”相对。再比如古人利用算筹进行计算时,会以空位表示该位“没有值”。但是,这些大多都是“空集”、“空位”之类的观念,而非严格意义的“整数零”的概念。那么,早期中国是否确实不存在作为整数概念和符号的“零”呢?如果不存在整数“零”,古代中国人又是怎样处理相关的数学计算的呢?学术研究“言有易,说无难”——为不存在的事物找到证明它不存在的证据是很困难的。幸运的是,证明中国古代没有“零”的材料,居然在出土的汉代简牍中找到了。1970年代,甘肃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了万余枚简牍,2016年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其中编号为73EJT23:54的一枚木简,简首题有“第三”,下面分十二栏记录了如下一些数字:“负十五、负十三、负十一、负九、负七、负五、负三、负一、得二、得四、得六、得八。”与之类似的西北地区出土汉代简牍还有几枚,可惜均残损,比如敦煌汉简第1063号:“……第三负十三、第三负十一、第三负九、第三负七、第三负五、第三负三、第三负一、第三得二、第三得四……”“负五、负三、负一”之后是“得二、得四、得六……”,肩水金关汉简中的“等差数列”,证明了当时的中国人不用“零”。这些木简应该是用于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绩效的。汉简中这类考评功绩的材料很多,比如居延汉简第206.4号:“万岁候长充:受官钱定课四千,负四算;毋自言堂煌者第一得七算。相除定得三算,第一。”简文是说有个叫充的人参加考核,参评的两件事体,一件被折算为“负四算”,另一件被折算为“得七算”,两件事体相加总成绩为“得三算”,评定等第为“第一”。这类考评中的“算”,类似现代的“工分”;而考核等第,应该是“第一”至“第九”共九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考功名》中描述了一种考评天下官员的理想体系,“以一为最,五为中,九为殿”,大概就是源自汉简反映的这类在社会中实际运用的考绩方式。前面所举肩水金关73EJT23:54这枚木简,就来自一份折算考评等第的表格。简首的“第三”指考核等第为第三等,后面十二栏的数字,表示每月考评中第三等对应的“算”数。例如,假若是一月考评,负十五算就是第三等,依次类推。从汉简材料看,“算”这种“工分”,扣除起来是非常残酷的。居延新简EPT50.2记录了一个叫“范尚”的戍卒,一次考评涉及八件事,全是负分,共扣了三十多算,可考评等第仍为“第四”,属中上水平。可见这类考核,有过失扣分的多,有功绩加分的少。所以第三等的考绩以负数开始,就不难理解了。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作为计算考评等第的得负算数值,本应该是等差数列,但无论是肩水金关汉简还是敦煌汉简,在从负算过渡到得算时,均出现了异常。“负五、负三、负一”之后,难道不应该是“得一、得三、得五……”吗?怎么会是“得二、得四、得六……”?其实,这种看起来非常奇怪的数列,仍然是以等差的关系排列的。这种“等差数列”,证明了当时的中国人不用“零”。这里所说的不用“零”,不是说当时的人知道有“零”这么回事儿但还没有发明专门的符号去表示,而是彻彻底底就不存在“整数零”这个数学概念。上举简牍的年代均属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也就是说,直到那个时代,中国人在考核工作量这种常规的民用算术中还没有“整数零”的概念。“负二、负一、得一、得二、得三”,用现代数学常识来看,这种数数方法显得十分别扭。但对于西汉中晚期的西北边陲的戍卒而言,这样计数再平常不过了。他们眼中整数的序列,就像现代人乘坐电梯一样——从一楼往下一层,不是零楼,而是负一楼。当时人的整数概念,与现代人大不相同。抽象地说,在他们看来,整数不是现代定义中数轴上的点,而是数轴上的线段:正整数线段缺少左端点,负整数线段缺少右端点。通俗地讲,他们的整数计算就是“囫囵数字,论个儿数”(其实严格地讲,当时也还没有现代数学意义上的“正负”概念)。这种原始朴素的数学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比如中国人举办传统典礼,无论红白喜事,不管是从第一天的何时开始,只要经过午夜进入第二天的凌晨,就算满两天了,不必满48小时。从数轴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的计时方法,所谓“两天”,只需要起点终点分别为第一天、第二天这两条线段的任意点,而不必积累满两个整天的长度。中国传统的服丧制度正是如此,按规定嫡子为父服丧须满三年,这里的三年是指二十五个月,而非三十六个月——因为无论怎么算,二十五个月都能经过三个“年线段”。既然正整数的概念均为缺少左端点的线段,且没有零的概念,自然计数的起始点就是一而非零了——计算岁数的方式正是如此,出生就算一岁,中国人的传统是没有零岁的,所以除夕出生的婴儿,大年初一就已经两岁了。这种计“虚岁”的古老方法,很多现代中国人很难理解,其实正是早期中国整数观念的孑遗。这种原始朴素的计数方法,在“0”被发明之前的各大文明中应该普遍存在。又因为这种计数方式本质上是“以段代点”,所以在可以“成段数数”的时间计算的领域常有存古现象。由于罗马数字中同样没有零,因此使用这种数字的东罗马帝国僧侣在创制“公元纪年”时,规定“公元1年”的前一年是“公元前1年”,没有设置“公元0年”。尽管整数的概念是数轴上的线段而非点,古代中国人仍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分数。出土的先秦秦汉数学文献中频频见到发达的分数计算。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尽管很难想象,却偏偏就是事实。0这个后起的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这在现代数学学界仍有争议。我国的小学数学课本曾经一直将0从自然数中排除的。但近些年的修订版教材,不得不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改将0定义为自然数——据说是因为国际上认为0属自然数的学派占了上风。数学学界对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当然都是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的。不过,如果改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根据汉代出土简牍所见的情况,“零”的确既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也不能说是“数起来很自然的数”,确实一点也不“自然”。(小文撰写得到罗见今先生、凌文超先生和王强先生的指导和帮助,谨致谢忱)(作者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katrinachen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为什么中国人数学这么牛,却几乎没有中国人发现的数学定理?
已有 14087 次阅读
|系统分类:
知乎上有人问(/question/):为什么中国人数学这么牛,却几乎没有中国人发现的数学定理? 我的回答(/question//answer/):基本的答案很简单:中国古代的数学并不牛。此外,中国人发现的定理历史上确实比较少,现在越来越多了,趋势是好的。数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不仅给出了一整套数学体系(平面几何、代数、数论、立体几何),更重要的是给出了公理体系、演绎法这种令人惊叹的方法论,使严密的科学成为可能。这不只是数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或者说为其他所有成就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人从来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是刘徽,他做证明的意识是最强的,独力建立了一套证明体系,确实很了不起,但仍然不是“公理”体系,比欧几里得至少差一个量级。那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觉得中国的数学很牛?因为我们的宣传重点跑偏了,不是以客观评价为主,而是以激发民族自豪为主,只说我们的成就(确实很大,在希腊之外的文明中可以算是非常高的),不说希腊更大得多的成就。这种宣传以前可以理解,现在越来越成为笑柄。中国人已经很自信了,用不着通过这种不客观的方式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实事求是才是正道。有些人说《几何原本》不是欧几里得写的,而是文艺复兴时欧洲人伪托古希腊人的名义写的,显示自己的祖宗厉害,打击其他文明的自信。这种说法有两大错误。一,纯属脑补,没有任何可靠证据。二,完全没抓到重点。就算《几何原本》真是文艺复兴时写出来的,仍然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思想方法比中国的《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高得多。任何有鉴别力的人,读读《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的原文,就知道后者没有一套逻辑体系,只是一堆方法和应用题的集合,可理解程度、易于教育的程度和易于扩展的程度跟前者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几何原本》即使在欧洲失传几百年,一旦从阿拉伯人手里得到,欧洲人立刻就学会了,而《九章算术》与很多其他中国数学书籍后人都看不懂,失传了。1607年中国出版第一个《几何原本》译本,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的。徐光启很清楚此书的价值,在篇首的《几何原本杂议》里写道:“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实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实至简,故能以其简简他物之至繁;似至难,实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难。易生于简,简生于明,综其妙在明而已。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需,余译竟,随偕同好者梓传之。利先生作序,亦最喜其亟传也,意欲公诸人人,令当世亟习焉,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而谬谓余先识,余何先识之有?”所以《几何原本》的重要性根本不在于它是什么年代写出来的,而在于它的思维方法完全超越古代的任何其他数学著作,奠定数学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徐光启、利玛窦西学东渐,再过几百年,中国人自己很可能也发展不出公理体系、演绎法。真正重要的是世界上出现了这么一个完全出类拔萃、神而明之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你自己两千年都想不到。就算这个东西是公元1500年出现的,难道对你的震动就减少一分一毫了吗?!用这种胡搅蛮缠来为自己偏执的“民族自豪感”争脸的,实际是一群完全不懂科学、不懂科学史、不懂情绪和理性的区别的人。这些人看似自豪,其实很自卑,自卑到不敢承认自己在历史上落后过,好像承认一点缺陷整个世界观就要崩溃似的。这些人的胡闹对真正的民族自豪感是个破坏因素。真正的自豪,是承认自己以前落后,现在奋发图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将来会更好,总有一天会领先世界。这是中国兢兢业业的科学家干的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袁岚峰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1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发达了两千年的中国数学在近代落后,吴文俊怎么看
观察者网编辑
关键字: 吴文俊中国古代数学
【文/ 观察者网 孙武】
5月7日,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去世。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吴文俊开创了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享誉世界。而这项成就源于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重新认识,他在涉足中国古代数学史时发现,贯穿中国古代算术的机械化思想,非常符合现代计算机的思想,这促使他想二者合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他开始选择了初等几何定理证明作为尝试。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数学先进的国家,自秦汉到宋元,数学发展世代不绝,到十三四世纪,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在许多领域内遥遥领先于世界。日本著名数学史家三上义夫说:“中国之算学,其发达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以算学之发达,包含于如此之大文明中而有如此久长之历史,世界诸国未尝有也。”相比之下,古希腊几何学在盛极一时之后,大约一千年的时期中几乎完全停滞。
然而,到了元代中期以后,中国传统数学逐渐衰落,到了清初几成绝学,16世纪后欧洲数学突飞猛进,让中国望尘莫及。中国近代数学为什么会落后?中国传统数学为什么未能发展成近代数学?在缅怀吴文俊院士之际,这个重大问题有必要再次被关注。
对中国古代数学,吴文俊是“口出狂言”的,他在《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中指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
主编吴文俊与《中国数学史大系》四位副主编
他在《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再认识》一文中说:
“要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数学,首先,必须撇开西方数学的先入之见,直接依据目前我们所能掌握的我国固有数学原始资料,设法分析与复原我国古时所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认识它的真实面目。”
根据原始资料,吴文俊驳斥了以下几条诋毁:
1 中国传统数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素数与因子分解,因此中国古代没有数论。
2 中国传统数学中从来就没有平行线概念的痕迹,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几何。
3 中国古时未曾出现过文字代表数字以及讨论根的性质一类工作,因此中国古时没有代数字。
4 中国典籍中从未出现过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演绎证明方式,因此中国古代数学没有逻辑思维。
5 中国古代数学从未考虑过无理数或实数这样的概念,更没有复数的痕迹,因此中国古代没有数系统甚至没有数学。
比如第一条,中国虽没有素数与分解因子的概念,但有最大公因子的概念及其求法:“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九章算术》)。利用这种“求等”方法,中国剩余定理更是数论上的杰作,在解决同余式问题时,对于有着天文数字般大数的问题,能轻易地获得答案,而如果依靠分解因子,即使用现代的计算机也不容易完成计算。
以上这些,都是“小Boss”。真正的“大Boss”,也是西方学者否定东方数学价值的唯一“实证”,就是“近代数学产生于欧洲,而未发生在中国。”由此说明,中国数学体系有自身的弱点。
什么弱点呢?总结来总结去,无非是三点:
1 中国传统数学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阻碍了数学的抽象化、系统化。
2 从未自发地发明任何公式的符号方法。
3 偏重计算、依赖算具,限制了数学方法的改进流传。
一直以来,《几何原本》的公理化体系,被视为西方科学诞生的源头,被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中国传统数学在抽象性方面比起古希腊数学毫不逊色。古希腊人证明了无理数存在,但因为无法构造出无理数,造成了第一次数学危机。而中算家不仅构造出正、负数,使“方程”畅行无阻,还用十进分数的无穷序列来逼近无理根(刘徽的求微数法),已达到了现代实数系理论的雏形。
古希腊的论证几何与形式逻辑非常杰出,但古希腊人竭力避免抽象的数,而数作为计算对象的抽象性胜过直观的几何图形,这也造成了古希腊人在计算方面的落后。
计算与逻辑都是数学方法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是形数结合,以算为主,使用算器。
如果把电子计算机看作对应于算筹的硬件,那么中国古代的算术可以看作软件思想,可以比作计算的程序设计。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的“术”,都是一套描述程序化算法的程序语言。比如,“方程”这一筹式,以遍乘、直除(累减)为基本变换,“方程术”就是反复施行这两种基本变换而逐个消元求解的演算程序。中算中的“方程”相当于现代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演算程序相当于矩阵的初等变换。
前面说的中国剩余定理,即“大衍求一术”,就在筹算程序设计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如果说古希腊数学家以发现定理为乐趣,那么中国算学家就是以创造精致算法为己任。
虽然以算为主,但中国传统数学并非没有理论证明。赵爽、刘徽、祖冲之等人,都在对算经的注释中“寓理于算”,可惜许多口授师传、记录在注释中的算理,包括祖冲之父子的论著在内,都已失传或残缺。
而流传至今的刘徽《九章算术注》,包含着丰富的逻辑内容,对率、正负数、方程等重要数学概念都给出了精辟的定义,涉及了归纳、演绎的推理方法,兼用了综合法、分析法甚至反证法等证明方法。刘徽的《九章算术注》表明,中国传统几何学以勾股形代替一般三角形来处理直线形的问题,避开了角的性质和度量、平行线和一般相似形等繁琐理论,却达到异曲同工的实际效果,而且理论建筑更简明扼要。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孙武浅析中国古代数学及现代数学教育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析中国古代数学及现代数学教育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
浅析中国古代数学及现代数学教育
靖西县靖西中学& 宁正辉
自公元16世纪末,西方的数学书及数学教育模式随着传教士的东来传入了我国。随后西方的数学教科书及数学教育模式逐渐代替中国的传统的数学教科书及教育模式。时至今日,我们中国的学生所学的几乎都是西方的数学知识,接触到的几乎都是西方的数学家,对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知道的很少,甚至大部分的学生对中国的古代数学一无所知。的确,西方的数学比中国的数学更系统,注重抽象性与严谨性,追求严密的逻辑推理,力图通过数与形的思维抽象去理解现实世界的本源与实质。现代的数学几乎都是西方数学家提出并建立起来的。可是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数学在哪里?中国古代的数学难道一点价值也没有吗?为什么不让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中国自己的数学。
一、中国古代数学具有很高的价值
直到16世纪,我国的数学在最主要的领域一直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的数学曾经取得过许多辉煌的成就,尤其是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中国的古典数学发展到了高峰,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十进位值制、珠算、筹算、勾股定理、圆周率、二阶幻方、球体积计算以及在数论方面的研究都增独具一格,遥遥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古代数学就那样,没什么价值。中国的数学家吴文俊当初也曾这么认为,可当他深入的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数学时他惊讶的发现中国古代数学奥妙无穷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吴文俊从几何定理的证明入手,建立了数学机械化方法。他借鉴了宋元时期的“四元术”,给出了被称为“吴算法”的三角化整序。他说:“我解方程的方法基本上可以说是从朱世杰那儿来的,他用消元法一个个消元,方法上可以说有个原始的样板。当然朱世杰没什么理论,很粗糙,就是算。我发展下来,有一个真正现代数学的基础,就是代数几何。”目前,吴算法及其影响下产生的一系列新方法不仅在几何定理证明、微分几何、理论物理、力学等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还为机器人学、数控技术、CAD、计算机视觉等高科技领域提供给了有利的工具。
吴文俊巧妙地把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数学结合起来,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数学机械理论。这是对中国古代数学最有力地肯定。中国古代数学是有价值的而且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吴文俊认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古代的数学,而非希腊数学”。
吴文俊在回顾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时感慨地说,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广泛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方法。中国古代建立的十进位制法是中国独创的,是世界其他古代民族所没有过的,这一创造是人类文明史上显赫的一笔。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有着非常辉煌的成就。测量望远镜之学形成了重差理论,土地丈量与容积的测量产生了面积忽然体积理论,提炼成出入相补的一般原理。这些成果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成果丰厚,理论系统。吴文俊指出,数学发展有两种思想:一是公理化思想,另外一种是机械化思想。前者源于希腊,后者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数学。这两种思想对数学的发展都曾起过巨大作用。
二.中国现代的数学教育不采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原因
既然中国古代的数学有很高的价值,那为什么中国的古代数学被冷落在一旁?为什么中国的现代数学教育不重视学习中国古代的数学而重视学习西方的数学,甚至在学校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数学教育这门课程呢?
中国古代数学虽然取得很多辉煌的成就但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数学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学习与传播。中国古代数学是为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注重的是实用性及其算法而忽视了数学的抽象性及其逻辑推理过程。中国古代数学是零散的算法的集合。这不利于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加之中国古代数学的著作深受《九章算术》的影响,著作的模式大多都是先列举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后给出解题的答案,再给出具体的计算方法。要学习这些数学就要耐得住性子来研读记住这些繁杂琐碎零散的算法,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算有什么依据却无从知晓。这很不利于数学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地培养,人们只懂得机械地记忆应用,而至于为什么那样算,以及这些算法怎么推导出来的却难以琢磨。
中国古代数学是用汉字来表述的,历来不重视汉字以外的数学符号。这给逻辑思维带来很大的困难,使我国数学长期不能形成演绎推理的传统,严重影响我国数学的发展。我国古代数学用文字叙述的传统,增加了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的难度严重阻碍了我国数学的普及和发展。就拿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的勾股定理来讲。&&&
毕达哥拉斯定理是这样叙述的: ,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而《九章算术》一书是这样叙述的:勾股术曰: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又:股自乘,以减弦自乘,其余开方除之,即勾。又:勾自乘,以减弦自乘,其余开方除之,即股。
中国古代数学的严重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的数学被现代的中国数学教育冷落,
三、学习继承发扬中国古代数学
现代数学是建立在古希腊的逻辑、公理体系上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成果。西方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主流,在很多方面比中国传统的数学更优秀。学习西方的数学比学习中国传统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及其各方面能力地培养。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放弃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学习,丢弃我们祖先几千年来努力所取得的数学成就。中国古代数学是数学的发展主流之一,至今对数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让中国的学生国人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知识,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史。
中国古代数学特点及其严重的缺陷使得现代人学起中国古代数学会很困难。但是笔者认为在现行的数学教育体制下,应该适当的增加中国传统数学以及中国数学史的知识,应该让学生了解当今中国数学所面临的窘境。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少西方数学认为中国古代数学不是世界数学的主流之一。甚至不打算承认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连我们国人都不了解自己的数学,我们又怎能让别人来了解我们的数学。试想如果连我们中国人都不学中国古代数学,那我们又怎能说服别人承认我们的数学呢?要想别人肯定自己,那么首先得自己肯定自己。
中国古代数学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为其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如果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不去学习,不去继承,不去发展中国古代数学,那么它只能成为一尊华丽的雕像虚有其表。如何让古代数学在现代彰显其价值,绽放其光芒,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中国的数学有中国数学的特色,如果我们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数学而一味地去学别人,我们的数学文化会被西方的数学文化慢慢地消解同化,最终我们失去了自己原本的个性。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斐然的影响是深远的价值是昂贵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数学,让他们对中国数学史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中国古代数学在现代散发出光芒,让中国现代的数学取得更高更好的成就。
四、学习中国古代数学及中国数学史的意义
1、增加对中国古代数学及中国数学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古代数学是在生产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数学,讲究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这种实用功利性的思想把数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数学的实用价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数学及数学史可以了解到,体验到古人是如何应用这些数学知识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加对中国古代数学及中国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归纳,敢于从特殊到一般进行猜想的能力。中国古代数学的表述体系是按个别到一般的推导方式建立起来的,由一个或几个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归纳出一类问题的一般解法。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及古代数学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古人对一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一般的解法过程。
3、增加对中国古代数学及中国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现代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很枯燥乏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没有实用的价值,他们没有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认为生活中的数学仅是计算而已。我国数学教育曾一度地强调三大能力,以计算机能力,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而忽视了对于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能力,尤其是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数学教育注重各种解题能力的培养,对逻辑推理演绎体系的过分强调使我国的数学教育转向功利性的演绎体系。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大多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数学问题,所以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及古代数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到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强大功能,从而有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
4、增加对中国古代数学及中国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自觉担负起振兴中国数学的伟大使命。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及古代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数学,我们的数学也曾经辉煌过,也曾经屹立世界千年之久,而16世纪的中国数学却远远的落后于西方数学,让他们意识到中国的数学需要他们去继承去发展,从而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国数学的使命。
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古代数学及古代数学史&&&
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适当地增加对中国古代数学及数学史的学习,让学生让国人认识了解中国自己的数学。可以在教材中增加相关的中国古代数学及数学史的阅读材料。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介绍讲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数学及数学史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涛.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N].科技管理研究.2007(11)
[2] 董丽楠.中西方数学教育思想的演变与比较研究.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王乃信、许瑞峰、傅向华.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与衰落[O].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1)
[4]刘明海、张素亮.中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中的地位[O].曲师范大学学报.2004(1)
[5](汉)张苍 等辑撰《九章算术》曾海龙(译解).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6]扬玉东、孙名符.《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启示.
文章录入:cn009&&&&责任编辑:cn009&
【】【】【】【】【】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没有了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广西百色市教育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百色市城北二路33号 邮编:533000 编辑部电话: 投稿邮箱:桂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数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