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地白草折拼音斩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 知识点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流传的描绘雪的名句。请你从用词、修辞和感情表达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分)2.全诗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分析:
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4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主要考察你对“语文趣谈 文“饭”诗“酒”——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语文趣谈 文“饭”诗“酒”——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与“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相似的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题目。(5分)游 园 不 值南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2.诗的三、四两句构思奇特,历来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3分)&&&&
阅读下面乐雷发的《秋日行村路》,按要求回答题目。(5分)秋日行村路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3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A.“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B.“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C.“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D.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迈气概。&&&&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流传的描绘雪的名句。请你从用词、修辞和感情表达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分)2.全诗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流传的描绘雪的名句。请你从用词、修辞和感情表达等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分)2.全诗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相似的习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把什么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把什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想告诉读者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从而体现诗人喜悦的心情,也表现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从对现实的凄凉到对其赞美,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把飞落的白草像似雪花落满枝头比作成千万树梢都开满梨花了。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想告诉读者将春景比冬景,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诗中把白草折断飞舞的样子比作满天飞雪
把飞雪挂在树枝上比作树上开满了梨花。这首诗写的是冬天的景却如有春天的意境,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把飘在枝头上的雪比作成梨花……
诗中把雪比作梨花,想告诉读者自己送别好友时的心情。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我的图书馆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出典]&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 2、注释:
  1.武判官,未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
  2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经霜后变白。
  3胡天:这里指西域的天气。
  4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5珠帘:以珠子穿缀成的挂帘。 罗幕:丝织帐幕。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6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
  7锦衾(qīn)薄:盖了华美的织锦被子还觉得薄。形容天气很冷。
  8角弓: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9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
  10瀚海:大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
  11阑干:纵横的样子。
  12惨淡:昏暗无光。
  13中军: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所居。
  14饮归客:宴饮回去的人。饮,动词,宴饮。
  15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16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
  17风掣(chè):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
  18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19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20罗幕:用丝织品做的幕帐。
  21控:拉开弓。
& 3、译文1:
&&& 北风席卷大地,白色的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都拉不开弓,都护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 译文2:
&&  狂怒的北风卷地而来,枯脆的秋草都被吹断了,这北方边陲的天气呀,竟然在八月就大雪纷飞。就好像忽然之间刮了一夜春风,那千树万树的梨花都灿烂地开放了。片片飞舞的雪花穿帘入户,沾在帷幕上转眼消融;天气这么冷,穿着狐皮的衣服也不暖,盖着锦缎的被子也觉得单薄。将军们手冻得连角弓都拉不开,那冰冷的盔甲谁也不想穿。你看那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你看那阴沉的天空,浓云密布。就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主帅的营帐中正在为要回京城的武判官饯行,传来胡琴、琵琶和羌笛的演奏声。时近黄昏,送客走出军营门,外面依然是大雪纷飞,寒风凛冽,那营门上的红旗竟然冻得死死的,风都吹不动了。送客送到轮台的东门,是分手的时候了。唉,你这回去的路该怎么走呀!眼见得大雪封山,连路都看不见了。目送着客人远去,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山后,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寂寞的马蹄印……
& 4、&岑参生平见
& 5、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周啸天)
&& 6、这首诗是歌行体,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一为送别前的雪;一为饯别时的雪;一为送别时的雪;一为送别后的雪。一切都围绕着雪,雪是景物的中心。
  咏雪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具有悠久传统的。《诗经》、《楚辞》中就有咏雪的诗句。在六朝诗歌中,写雪的就更多了。白居易从要求诗歌的比兴、寄托出发,指责六朝文学特别是梁、陈二代诗,“率不过嘲风月,弄花草而已。”(《与元九书》)岑参的《白雪歌》,虽然描写了风雪,但不是嘲风雪的,他通过写边地的风雪与苦寒来反映从军将士的边塞生活,既得体物赋形之妙,又能情见乎辞,表现出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深切感情。因此,《白雪歌》比起喜尚形似,专意雕章琢句、纤细、佻巧的六朝咏雪诗,风格迥然不同。
  《白雪歌》中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可以说是集六朝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六朝诗人一等。应当承认,六朝咏雪诗,在描绘雪景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们用了不少形象化的比拟,把雪景写得很美:齐简文帝的《咏雪诗》把雪比作“银砾”,有所谓“晚霰飞银砾,浮云暗未开。。。看花言可折,定自非春梅”之句。梁裴子野的《咏雪诗》云:“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用连蝶拂草与飞花落树模写雪花的飘舞之状。吴均《咏雪》诗用“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来比拟“微风”“细雪”;何逊《咏雪诗》“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亲。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将凝雪比作地上的月光和“玉尘”;刘孝绰的《对雪诗》“桂花殊皎皎,柳絮亦霏霏”,把雪比作“桂花”与“柳絮”。但是岑参的这两句诗,形象更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他不同于六朝诗人通过细小的局部点缀雪景,而是用阔大的景物描绘茫茫的雪原。前边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这里一转为“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忽”字,有点出人意表,突兀、奇特,更妙的是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既美而又富有诗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与前后文所极力描绘的风雪严寒之状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映衬,显得错落有致,语奇意亦奇,使读者为之赞叹不已。
  就全诗而论,《白雪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是新奇的。他写风,写雪,写冰,写寒,处处扣紧边地的特点,用浓笔重彩,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诗的开头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就抓住了边地风猛雪早的特点。一个“卷”字刻画出席卷一切的塞外朔风的威力,使我们仿佛听到塞风的怒吼;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疾风与边地特有的经冬不枯的劲草搏斗的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了边地早雪的气候特征和诗人的惊讶之情,一字一词的使用,均可看出诗人的功力。“瀚海阑干百丈冰”之句,既描绘出冰块的高大,又写出了冰封地区之广,茫茫瀚海,纵横冰斜,画出了一幅银白世界的壮丽图画。诗中写寒,则又是另一种手法,它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得变硬以至失去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著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不抽象写寒,而是通过身边的器物与人的感觉来衬托,更使人感到严寒的威力,表现出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因为“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之物,又使人觉得这种描写是真实的。
  《白雪歌》的新奇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饯别与送别场面的描绘上。在宴别时,用“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急管繁弦来演奏,添加了异乡的情调。最后写目送友人骑马归去的情景,尤觉余味曲包。当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天山雪路之后,诗人将视线停留在友人雪中留下的马蹄印上,通过伫立凝望,将依依惜别的怅惘之情与思乡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言尽而意不尽,以景结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与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写的是“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场面,在诗中较为习见,岑参所写的边地雪中送别,诗中所见不多,使人倍觉新奇。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气势雄伟,色彩鲜明,善于捕捉边地所特有的自然奇观,以粗犷的笔触,写阔大的景物。试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物是何等阔大,视野又是何等开阔,“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景象又是何等奇特,这些都是边地自然现象的奇观,在中原地区是看不到的,也是前人不曾描写过的,可以说是前人的未辟之境,经过岑参的艺术创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岑参不仅把它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色彩很鲜明。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上,诗人又摄取了一个“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镜头,用鲜红来映照茫茫雪海之洁白,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更加点染出塞外风光的奇丽,这就为他的边塞诗带来了雄浑、悲壮的美学特征。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作者充分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结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白雪歌》多次转韵,有时二句一转,有时三、四句一转,它的转韵又随之转换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或一句一个画面,或两句一个画面,画面不断更迭。如首句写风,次句便写雪,三、四句则以形象的比喻拟雪。前四句写外景,接着转写内景,写军幕中的苦寒,继而又一转,转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外景上,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然后写饯送,又把远景拉回到辕门之内,复又由内而外,又写严寒、冰雪、送别,脉络清晰,章法严谨。这一幅幅的鲜明画面,犹如电影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 7、小时候读的这首诗的时候,总是很困惑&&,8月怎么会飞雪呢?8月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要是真要能飞雪就好了&。到了新疆以后才知道,原来“胡天”8月是真的会飞雪的。因为按阴历算的话,8月正好是阳历的10左右。10月份新疆已经很冷了!!所以“八月即飞雪”在新疆是很常见的。至于后面两句,更是新疆的一大特色,新疆的冬季比较长,供暧期一般是6个月,(有时候还要延长),所以4月的新疆还是很冷的,但只要一个星期左右,新疆就一下从冬季跳到了夏季。到了9月又会从夏季直接跳到冬季。所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就不奇怪了!就像前几天一样,我都开始穿短袖了,心想今年新疆夏天来的还挺早嘛!!没想到就是一晚上的时间气温下降了20度,还下了一天的雪。没办法又把羽绒服披上了!!
&&& 据《简明地理手册》一书记载,乌鲁木齐的夏天只有15天,而冬天却有192天,从10月1日到4月15日,达6个半月。岑参在唐代轮台即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生活过3年。
&& “白草”即芨芨草,乌鲁木齐极多,以至于南郊有“芨芨槽子”的地名,这种草韧性很强,“白草折”极写“北风卷地”其势之猛烈,我们都知道,乌鲁木齐南郊是著名风口,风力常达10级以上。
&& 阴历“八月”大致相当于阳历的9月,乌鲁木齐地处北疆,9月“飞雪”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此时下雪往往能形成晶莹美丽的“树挂”,乌鲁木齐人大都见过,1985年8月29日,乌鲁木齐曾下大雪,这可能算是早雪的纪录之一了。而“千树万树梨花开”正是对此情此景极贴切、极传神的写照,非岑参这样的大手笔想象不出如此绝妙的佳句,而没到过北疆的人也不可能凭空臆造出这种奇特的构思,真可称独步唐宋诗坛雪景名句,无人能及。
&& 8、再看看我国西北的胡地,冬天来得特别的早:“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狂风劲号,声威入耳,雪花横飞,奇景满目,多开阔的意境,多雄健的笔力。唐代诗人岑参为我们画出了胡地冬日的奇壮。更喜其妙手回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特美妙的想象,新颖贴切的比喻,一片银白的世界,幻成了一片盎然春意、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感受的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满目春色,满目美丽,盈盈暖意,脉脉温情。
&&& “冬”不仅只是萧杀与严寒,自有一份温馨与美丽。不过,奇寒萧杀也好,温馨美丽也罢,它都不过是文人们借以传达自己内心那份独特的感受,抒发心中那份固有的情怀之道具。
&& 9、&一提起边塞,人们就会想起雄关、险塞,想起驻守这些雄关险塞的将士,想起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关战事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如唐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尽了边塞的苍凉;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透着冷逸;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又饱含着许多无奈。而高适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是戍边士兵及后方家属苦怨的倾诉;或者"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和谐、安定、繁荣永远是人类发展的方向,也将成为今天边塞文化的主题。
&& 10、 我国的古代诗歌可谓卷帙浩繁,有如烟海。在历朝历代的古诗中,愚以为最为光彩夺目的是唐代的诗歌,它是滋养民族心灵的最甜美的甘露。虽然那个声威赫赫的朝代早已远逝,但那个时代所产生的辉煌灿烂、经久不衰的诗歌,却在我的心灵中久久振荡,也在世世世代代的中华民族的心灵中永世回响,点燃着人们去追寻美好与纯真的梦想。
时至今日,余爱唐诗之情尤烈,茶余饭后,常拿出《全唐诗》来诵读。如同品茗,唐诗读得多了,才能慢慢地品出其中的韵味。唐诗有流畅动听的音节,有明丽如画的意境,也有真挚深厚的情感。既有李白那种天才型的脱口而出、痛快淋漓的浪漫主义诗歌,也有杜甫那种沉郁顿挫、千锤百炼的关注人生和社会的作品。唐诗既是一种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也是一种不可模仿的神来之笔;既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伤,也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壮阔;既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
  唐诗中有广阔无边的天地,既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幻边塞,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山水,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幽美田园。天地间的风景经过诗人们心灵之镜的反映,显得那样空灵美丽。
  唐诗的背后,是诗人们鲜活生动的形象;唐诗的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是诗人们青春的活力与热情。每一首唐诗,都是唐代诗人自由个性的展露。他们蔑视世俗,抱负满怀;他们傲岸不驯,恣意反抗;他们饮酒赋诗,纵情欢乐。他们渴望突破各种传统的束缚,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对自由和欢乐充满追求与向往,对美好的世间生活充满憧憬和执着。
  唐诗的美在于它的风度翩翩,在于它的神采飞扬,在于它的深情蕴藉,在于它的气韵生动。诞生唐诗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当我们翻阅那一册册年代久远的书籍,当我们细细体味唐诗那美仑美奂的文字,大唐盛世的巍峨城阙和隆隆车马声会鲜活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唐诗中名篇佳句比比皆是,因其精辟、生动而亿口交诵,千古流传。我总是有这样一个体会:在言谈或写作当中,一句唐诗名句的引用,往往使人谈吐增色,文笔添辉;或如画龙点睛,一语中的;或妙语解颐,趣味横生。
  吾酷爱唐诗,因为它是直抵我们心灵深处的尤物,是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爱恋。&&& 文章出自:白帆文学社 && &&& 原文地址:
1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李峤的咏风诗形象生动,诗中每句都在写风,但没有出现一个风字,将秋风扫落叶,春风摧花开,夏风吹浪打,冬风刀霜剑,刻画得栩栩如生,清新活泼,别有情趣,似亲临风景。
古往今来,人们诵风、呤风,一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凄凉而惨烈。“草色微风长,莺声细雨和。”温馨而祥和。真是“喜怒寒暄直不匀,终无形状始无因。能将尘土平欺客,爱把波澜枉陷人。”拟风于景于情,实始于景、情不同。
风乃自然现象,随春夏秋冬而不同,人们借风状情,喻人情怀。春风起,“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秋风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春风祥和,秋风凄凉,最是解人情怀。
风之柔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之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风之激情,“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风之狂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之哀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风之惨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对于风,从古到今,总是极尽才智,穷尽心怀,尽情吟诵。
春风吹又生,秋风扫落叶,一年四季,轮回吹拂。怀春也吧,状情也吧,喻物也吧,抒情也吧,风总是风,那只不过是文人黑客的文字而已,作为普通人,还是该沐浴春风时就尽情沐浴,该承受风吹雨打时还是勇敢迎接。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开心,不必拘泥于怀春、愁秋,顺其自然最好。
馆藏&1112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