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敕勒歌这首诗的画,我仿佛看到什么

小学必背75首古诗:3,北朝乐府《敕勒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篇幅虽短,却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历代文人对其都有高度评价。如宋朝王灼《碧鸡漫志》:“吾谓西汉后,独《敕勒歌》暨韩退之十《琴操》近古。”明代胡应麟云:“此歌成于信口,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莽,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缋满眼。”沈德潜《古诗源》称其:“莽莽而来,自然高古,汉人遗响也。”然而,就是这样一首简短的小诗,却包含了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而且,更鲜为人知的是,就是这样一首小诗,却和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玉壁攻坚战有关:
一、《敕勒歌》的历史背景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魏的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和宇文泰手里,君主不过是傀儡而已。东西两魏以黄河为界,东魏占有函谷关以东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区;西魏占有原北魏的关中一带,彼此对立。
东魏的实权人物高欢仗恃地广人众、粮足马肥的战略优势,打算一举荡平西魏,公元546年,高欢倾尽全国之力,率领大军征伐西魏,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首当其冲。高欢大军连营数十里,直逼玉壁城下,玉壁城中担任防守任务的是西魏大将军韦孝宽。
高欢率领大军围攻玉壁城,昼夜不息。韦孝宽率城中守军奋力抵抗。高欢见久攻不下,于是在玉壁城南堆起一座土山,打算居高临下攻入城中。土山对面的城墙上原本有两座敌楼,韦孝宽因地制宜,沿着两座敌楼继续往上绑木头,让它们高过土山。城里城外两支军队,一方拼命的砌土堆山,一方拼命的累木架楼,场面极其壮观。
高欢眼看着自己造山的速度不及韦孝宽造楼的速度,于是果断打住,扬言要在地下一见高下,他派人向韦孝宽喊话:“纵尔缚楼至天,我会穿城取尔!”于是开始挖地道攻城,韦孝宽一看,也不闲着,赶紧在城里沿着城墙挖出一条长长的壕沟,并派士兵守在壕沟旁边儿,东魏的军队一挖通地道就被西魏守军擒住杀掉。不仅如此,韦孝宽还让人在壕沟里生火,利用牛皮囊鼓风,把浓烟倒灌进地道,不少东魏士兵因此窒息而亡。
高欢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又建造了强大的攻城车,打算撞击城墙。韦孝宽则缝制了宽大的布幔,顺着攻城车撞城的方向张开它,因为布是悬在空中的,攻城车无法撞坏。东魏军队又把松、麻之类的易燃物品绑在攻城车前的一根长竿上,又在其中灌油,点起火,用来烧毁韦孝宽的布幔,并且还想烧毁城楼。韦孝宽便让人制造了一种很长的钩,并把它的刀刃磨得很锋利,等火竿快要到时,用长钩远远地切断它,附着在火竿上的松、麻便都纷纷坠落。东魏军队又在玉壁城墙下四面八方挖了二十条地道,挖到城墙下时在地道中安上木柱,涂上油,点着火,以使柱折城塌。韦孝宽则在城墙塌陷处竖立木栅,使敌兵不能攻入。
高欢用尽战术,都无济于事,便改做攻心战,派人劝韦孝宽投降,韦孝宽则斩钉截铁地回答:“孝宽关西男子,必不为降将军也!”高欢又将劝降书射入城中,鼓动玉壁城里的百姓说:“韦孝宽死守城池,为的是将来升官发财,可你们百姓能得到什么好处?为何要为其白白送死?如果有能够斩杀韦孝宽降城的,拜太尉,封开国郡公,赏帛万匹!”韦孝宽得到书信,在书信背面写上“能斩高欢者给予同样待遇”的字样,又把书信射出城外。高欢诱降未成,瓦解韦孝宽军心的伎俩亦未得逞,便将韦孝宽的侄儿捆至城下,将刀放在他的脖子上,高喊若不投降,就要杀死他。而韦孝宽毫无降意,高欢的做法反而更加坚定了西魏士兵与城共存亡的信念。
从九月到十月,连续五十多天,高欢面对玉壁城无计可施,反而自己的将士阵亡病死者达七万余人之多,高欢智力俱困,又痛惜将士,因而患病。十一月,有流星坠入高欢军营,东魏军队上下惊惧不定,以为是噩运之兆,军队无心再战,高欢被迫撤围回军。韦孝宽见高欢撤军,立刻又散布谣言说高欢被流箭射中,已经身亡毙命。东魏军队中也流言四起,高欢见军心随时有哗变的可能,只能勉力出面,举办公开的宴会招待各级将领以平息流言。在宴会之上,高欢命斛律金演唱《敕勒歌》以安抚军心。
“……是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作《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李百药《北齐书·神武帝纪第二》
这就是《敕勒歌》的历史由来,在《北史》和《资治通鉴》中同样有记载。
二、《敕勒歌》的作者
关于《敕勒歌》一文的作者问题,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认识:斛律金所作或所唱;民间或集体创作并广泛流唱。
认为《敕勒歌》是斛律金所作。这样的观点显然是来自于《北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但后人对此多有不同意见,《北史·斛律金传》中说:“金性质直,不识文字。本名敦,苦其难署,
改名为金。”从斛律金原名敦,因为敦字太难写而改名为金这件事可以看出斛律金文化水平较低。有人据此认为,让文化程度如此之低的斛律金即兴创作歌曲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斛律金只是演唱了这首《敕勒歌》而不是创作了此歌。持此观点的如洪迈: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以重兵困敕勒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卒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语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容斋随笔》
还有一种观点是直接认为《敕勒歌》是由民间或集体创作并广泛流唱的,如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朝乐府》中就说:“旧有此歌,不得直谓金作也。”再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直接将其命名为无名氏作品。
三、敕勒族
  敕勒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其名最早见于《晋书卷九七·北狄传》:“北狄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种、鲜支种、寇头种、乌谭种、赤勒种……”&赤勒即敕勒,赤与敕是同声异字。《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等史籍对敕勒也均有记载,且有时写作“勑勒”等。另外,《魏书》还将敕勒与古代的赤狄、丁零及北朝时出现的高车族等名称联系在一起。
&&&《魏书卷一○三·高车传》有如下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勑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甥也。”
  根据该段记述可见,敕勒在古时有多种不同的名称,这些不同的名称,是因为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对敕勒的称谓不同而产生的。赤狄,是春秋时汉文史籍对该族的称谓。狄历,是敕勒人自己的“初号”。勑勒,是居住在“北方”的民族对她的称呼。高车、丁零则是“诸夏”各族给她的称号。所谓“北方”,在南北朝时指塞外鲜卑柔然等族聚居之地。“诸夏”系指自古以来被称为华夏的汉地。而“高车”之名的来源,一般认为是由于当时的北朝人看见草原上的敕勒人有一种高轮车,与内地车不同,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所以称他们为高车。
&到唐朝时,唐人称敕勒为“回纥(h&)”,回纥一度强大,曾和唐朝一起打败了突厥,建立了回纥汗国。此后回纥长期臣属于唐朝,也曾帮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但在唐朝晚期衰落时,回纥的每次帮助或不请自来,都要在唐朝境内大肆烧杀掠夺,满载而归。无力的唐朝只能趁其自然灾害及内讧时,联合在回纥北方的黠戛斯(就是现柯尔克孜人)打击回纥,回纥汗国破灭。破灭后的回纥一部分南迁被中原各族所同化,一部分迁往中亚地区,经过千百年的变迁,成为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四、《敕勒歌》的异文问题
  启功先生在其《池塘春草、敕勒牛羊》一文中,就首先指出:“野”韵句式为三三四四,而“羊”韵句式则为三三七,读之似欠匀称。”他进而推测:“庐”字或“笼”字有一为衍文,或其一为急读之衬字。原因是“三三七字,为民间歌谣习用之句式。”启先生又引了明代胡应麟《诗薮》引此诗即无“笼”之例,说明在明代已有《敕勒歌》的另一版本,从而比较郑重地提出了《敕勒歌》的异文问题。(《启功丛稿·题跋卷》,中华书局1999年)
  启功先生在《池塘春草、敕勒牛羊》一文中还指出,《敕勒歌》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低”字,与诗歌的韵律不谐,因为从音律角度此处应为仄声字,而“低”则为一平声字。启功先生推测,“低”或许在北朝曾有“仄声一读”。对启功先生的这种推测现在还无法予以回答,倒是在一些文献中,我们也看到了不作“低”字的情况。如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和明代《平阳府志》中的《敕勒歌》就作“风吹草底见牛羊”,而清代的《朔平府志》和《朔州志》中,则作“地”字。“草地”比于“草低”,虽然意境稍弱一点,但更合乎音韵,而且从观感上表现得更直接,也似乎更能体现民歌的民间性和朴拙性特点。
  除了以上两处之外,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九·梁纪》胡三省注和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所引的《敕勒歌》,其中“笼盖四野”变为了“笼罩四野”。而王灼《碧鸡漫志·汉之歌》、陶宗仪《说郛》卷十九上所引《敕勒歌》的首二句则变为“山苍苍,天茫茫”。
&&以上情况说明,尽管《敕勒歌》的篇幅很短,但仍然有多种文字情形,这些不同的文字或先后出现,或同时并存,或由于流传中的变异,或出于编者的增删与刻印时的改动。我们可以说其中的某一种形式比另一种形式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无法断然确定它为最真实、最可靠的形式,更不能称其为唯一的形式。我想,《敕勒歌》既然是翻译的作品,那么不论它是先由敕勒语翻译成鲜卑语再翻译成汉语,还是直接从鲜卑语翻译为汉语,其在转译和传唱中就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当然其中一种最受欢迎因而最为流行也是十分正常的。
五、相关的诗歌
敕勒川&塞北
敕勒金幘壁,阴山无岁华。
帐外风飘雪,营前月照沙。
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
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论诗三十首其七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银服匿,紫酡酪,宁胡阏氏奏汉乐。
& &北风摄羊一万角,十道壮马不得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部编版18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下载|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免费下载
按教材浏览:
当前位置:>>>>>部编版18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详细
部编版18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
部编版18古诗二首 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反思作业题及答案
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
新课标人教版
☆☆☆☆☆
18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 第一课时
&&&&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http://www .&
&&&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 &&教具准备
&&&&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夜宿山寺)
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课件出示1)
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板书:高)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2)&
&&& 要求: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 1.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教师点评)&
&&&& 2.领读、齐读。
&&  三、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过渡: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课件出示3 ):危楼高百尺。
& (1)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课件出示4)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就是③。(板书:百尺 危)
  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课件出示5):出示插图
  高极了,真高啊,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2)指导朗读这一行。
&& 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齐读:&危楼高百尺&。
  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2.接着读第二行:(课件出示6):手可摘星辰
&& (出示&星辰&卡片)
(1)&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板书:辰)
  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2)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板书:可)
  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课件出示7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1)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 相距咫尺。
  (2)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板书:恐)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 5.小结: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 1.交流识记字形。(课件出示8 )出示:危 惊 敢
加一加:危:&?+⺋&; &惊&是&忄+京&。
2.教师指导书写。(板书:危)
(课件出示9 )危的田字格课件
&& &危&的半包围结构,&厂&的横长一些。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 百尺:&&&&&&&&&&& 。 危:&&&&&&&&&&& 。&&& 恐:&&&&&&&&&&& 。&&
&&&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 &答案:
&&& 1.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 危:表示高的意思。
&&&& 恐:恐怕
& 第二课时
&&&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 教具准备
&&&& 教学课件
&&&&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10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敕勒歌)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课件出示11 )出示田字格课件:似 庐 笼 苍 茫 
(板书:似 庐 笼 苍 茫)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12 图片)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1)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2)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课件出示12)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课件出示13 )
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3)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1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课件出示15 图片)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板书:草原的大、美)
&& 谁来说一说这几句的意思?
天地无边无际 风吹过去把草吹倒, 看见了牛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 (一)交流识记字形。
&& (课件出示16)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似 苍 阴 野 茫
&&&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是&茫&。
&& (二)指导书写。
&&&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 五、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 课外作业新设计
1.解释词语
&&& 似:&&&&&&&&&&& 。 穹庐:&&&&&&&&&&& 。 盖:&&&&&&&&&&& 。&&
&&& 2.把这首诗带动作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 3.制作一期以&草原&为主题的手抄报。
参考答案:
1.似:好像。&& 穹庐:大帐篷。 盖:罩。
&&&& 3.略。
【板书设计】
&&&  敕勒歌
    似 庐 笼 苍 茫
&&& 草原的大、美 
【教学反思】
 & 要走语文教学的正道!所谓&正道&,就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与途径。面对异彩纷呈而又五花八门的语文教学现象,我们必须要有&主心骨&,不人云亦云,更不随风摇摆,要用一双慧眼透视种种课堂教学的现象,发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谛。这两份教学设计,或许就寻着了语文教学的坦然正道。
  看完这份教学设计,尽管没有标明是哪个年级,但你一定能确认这是一份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是一份中年段的语文教学设计。我们不妨从教学的内容、目标、方式以及教师的指导用语等方面来仔细地解读一番。
  1.就教学的内容来看是&语文的&。首先,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都是&语文&的,从仅有的两个教学程序&研究题意,自读自学&&交流切磋,诵读求悟&来看,设计的每一项学习内容都是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即使是&板画&&用手势表示&等教学活动,都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基础上,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诗意。这样的设计就避免了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也避免了语文课陷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误区。其次,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体会和朗读上,没有无限的拓展、延伸,更没有引入相关的史料、类似的古诗等,干净明了。教什么、学什么,以文本为核心,精当!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深入地研究教材课文本身的内涵,没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而过度地引用相关的课外资源,使原本精当的教学内容变得复杂而臃肿,冲淡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静心学习。语文教学该围绕文本这个&内核&,进行&瘦身运动&了。再者,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并不深奥:研究题意;字字思考,理解诗意;处处想象,体会诗意;行行朗读,表现诗意。教学内容是明确的,也是适度的。如:&危&字怎么解释?&危楼&是什么样的楼?站在&危楼&之上,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适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自然学得明明白白,感觉踏踏实实。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学感悟,难免会让学生学得模模糊糊,似懂非懂我们一直提倡语文教学要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古诗教学,容不得含糊其词&如果总是让学生&不求甚解&,学生必然&囫囵吞枣&。留下那么多的&枣核&,学生一定会消化不良。&语文教学,就是应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化陌生为熟悉,让学生学得实在一些、轻松一点。
  2.就教学的方法来看是&有效的&。这份教学设计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有:板画、据文想象、自学、交流切磋、表演体验、对比朗读等,生动形象,富有儿童情趣,符合小学生好新奇、好变化的学习心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只有真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才可能提高效率。而这种情趣,又惟有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才能持久,才具有学习的内驱力。那种依赖多媒体课件的感官刺激,恐怕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内在情趣。当然,方法无所谓好坏,而只有切合语文学习内容与语文学科特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好方法。在这份教学设计中,我们还清晰地看到了&训练&的过程,如出示课题后,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画这首诗所描绘的事物,特别是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的设计,更是精妙之举。再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行诗句,教师先是启发学生体会怎样朗读,鼓励学生&高昂地读、响亮地读&;而后引导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读,体会诗人的心情;最后让学生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比朗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些教学过程,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训&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练&。从这个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想见课堂教学的情景,可以预测到学生在教师的训练下所得所获。假如没有这样的训练,没有教师顶真的指导和要求,而一味地让学生自行感悟,会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吗?我们反对机械、呆板的训练,但我们的确需要生动、有效的语文训练。惟有这样朴素、务实的语文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实在的发展。从教学设计中,我们还看到教师对学生理解字词的要求是很严格,力求精确。如对&危楼&&星辰&等词语的理解,真的是字字推敲,丝毫不马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必然会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字词、诗句的意思。教学,就是要这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和不教,学和不学,应该是有明显差异的。否则,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何以体现呢?当&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地否定&有意义的讲授&。评判好课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获得了最大的进步、获得了最优的发展,即课堂的有效程度。
&【教学设想】先初读扫清语言障碍,再解释诗句,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危 敢 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 (1)老师配乐范读;
 & (2)学生试读;
 & (3)指名读;
 & (4)全班配乐齐读。
 &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 (2)指名配乐读;
 & (3)教师配乐范读;
&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 精彩片段&
【教学设想】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利用课件播放大草原的风景,引导学生在图中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的耳、脑、口、眼协调活动,从中感受到诗中所描写大草原的美丽和辽阔无边以及牧民富足的生活,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
  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草原,在远处有高高的青山,山下有很多的蒙古包。
  生2: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草很茂盛,在那高高的山下,有很多圆顶的蒙古包。
  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师(在图片旁出示这两句诗):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四行诗,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这四行诗后想了一下举手,请一名学生回答。)
  生1:我想知道&敕勒川&是什么意思。
  生2:我不明白&笼盖四野&的意思。
  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敕勒川是这个民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这两行诗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像想读?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师:是呀,草原可真大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还有谁想读?
 (再请两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生非常兴奋!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你们都读得很不错!所以男女生都得第一!
  (学生欢呼起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自由读读最后三行诗。
  (学生自由读诗句,看课件。)
  生1:诗人还看到天空蓝蓝的,很辽阔,草原上的草长得绿油油的。一阵风吹来,草被吹弯了,露出很多牛羊。
  生2: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还有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老师听出你也很喜欢大草原,看!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让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牛羊!
  (很多学生都想读。)
  师:你们有信心把整首诗读好吗?
  生(异口同声):有!
  师:好,自己先在下面练习练习,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可以和同桌读,还可以几个人表演读,最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学生在下面自由练读。)
  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
  (学生争要读。请3&4名学生配乐读)
  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学生听得很认真,听完后鼓掌)
  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配乐齐背。)
  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 &《敕勒歌》说课稿
&&& 一、说教材
&&&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二、说学生
&&& 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本诗。
& &&三、说教学目标
&&& 根据课标要求,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 &四、说教法学法
&&& 根据本课的设计思路,教法上我采取了激趣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对收集的有效教学资源进行重构,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
&&& 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扫清语言障碍,指导读通诗句,整体感知诗句。&&
&&& 第三环节: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 先读懂前4句,再读懂后3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全诗。
&&& 第四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 (一)交流识记字形。
&& (出示生字:似 苍 阴 野 茫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是&茫&。
&& (二)指导书写。
&&&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 &&1. 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 六、说教学板书设计
&&&  敕勒歌
    似 庐 笼 苍 茫
&&&&&& 草原的大、美 
&&&&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要既简洁,又美观。我撷取教学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进行板书。既有知识的概括,又有方法的提示。&
&& &七、教学效果预测
诗歌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携手进行的一次审美之旅。我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不断前行。相信现代教育手段合理的运用,会在课堂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使本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 一、连一连。
&& &&&kǒng&&&&&&&& s&&&&&&& l&&&&&&& ch&n&&&&&& lǒng
&&&&& 寺&&&&&&&&& 辰&&&&&&&& 恐&&&&&& 笼&&&&&&& 庐
&二、看拼音,写词语。&
ti&n& yě&&&& cāng& m&ng&& guāng& yīn&& jīng& xi&&&& b&& gǎn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 &
百尺:&&&&&&&&&&&&&&&&&&&&&&&&&&&&&&&&&&&&&&&&&&&&&&&&&&&&&
恐惊:&&&&&&&&&&&&&&&&&&&&&&&&&&&&&&&&&&&&&&&&&&&&&& &&&&&&&
草低:&&&&&&&&&&&&&&&&&&&&&&&&&&&&&&&&&&&&&&&&&&&&&&&&&&&&&
四野:&&&&&&&&&&&&&&&&&&&&&&&&&&&&&&&&&&&&&&&&&&&&&&&&&&&&&
四、课文整体梳理。
1.《夜宿山寺》的作者是唐朝(&&&&& ),这首诗用(&&&&& )的手法。把山寺的(&&&&& )和夜晚的(&&&&&& )写得非常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敕勒川》哪两句交代的是敕勒川的位置,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 ),(&&&&& ),(&&&&& ),(&&&&& )。
五、重点段落品析。X K b1. Co m
&&&&&&&&&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
  &&&&&&&&&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敕勒歌是一首&&&&&&&&&&& 朝时的民歌。
  3.穹庐是指&&&&&&&&&&& &&
4.&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
六、写一写。
&& &最高的楼,用诗句表示:&&&&&&&&&&&&&&&&&&&&&&&&&&&&&&&&&&&&&&&&&&&&&&&&&&&&
二、田野& 苍茫 光阴& 惊吓& 不敢
三、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 恐惊:唯恐惊动。&&&&&&&&&& &&&&&&&&&&&&&&&&&&&&&&&&&&&&&&&&&&&&&&&&&&&
&& 天苍苍:天蓝蓝的。&&&&&&&&&&&&&&&&&&&&&&&&&&&&&&&&&&&&&&&&&&&&&&&&&&&&
&& 茫茫: 辽阔无边的样子。&&&&&&&&&&&&&&&&&&&&&&&&&&&&&&&&&&&&&&&&&&&&&&&&&&&&
四、1.李白& 夸张& 高& 静
2.敕勒川&& 川 阴山 天& 野& 风& 草 牛羊
五、1.笼盖四野& 天苍苍& 2.北& 3.蒙古包&& 4.现
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
本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不用注册!点击顶部的教材,可以浏览相应教材的最新资源.点击上面"进入下载地址列表"链接,进入下载地址
本站课件、试题、教案等免费下载。大多是rar压缩包,解压缩后是ppt、doc、swf、exe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敕勒歌这首诗的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