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娃和爷爷吹邓州文曲柱子娃唢呐锣鼓筒器上电视了,为什么观众哭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9日6时30分訊(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唢呐一响人们便忙;不是登天,就是拜堂”在乡下的农村,唢呐成为传递悲喜的号角长年生活在农村,囚们从吹唢呐传出的声音便能知道哪家是办丧事还是喜事。

唢呐多见于农村的婚、丧、嫁、娶等场面,虽然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的┅种凡吹奏这种乐器的人,均为家境比较贫穷而又没有文化的人,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乐谱凭师傅的口传心授,学到一些固定的吹奏曲调便开始活跃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中。

“吹唢呐的人在我们当地统称为‘吹鼓手’。干这种职业的人是不受人尊重的在旧社会被称为‘下九流’,一般不能进屋就是吃饭,也是在房屋外面的角落安上一桌”今年75岁的汪传统说,他这个“吹鼓手”一吹吹了63年,现在还能吹

汪传统是重庆黔江区舟白街道五台村人,他讲述从12岁开始学吹唢呐从开始学到的10个曲调,边吹边找人学到现在能吹100多個曲调(当地人说的“唢呐引子”,书面用语叫“曲牌”)这种曲牌只有民间才有,有调无词只供演奏。汪传统把学到的曲调还先後教了16个徒弟。年轻时曾经被请到湖北省的宣恩、咸丰、来凤、龙山,以及重庆市内的酉阳、彭水等县去参加红白喜事的吹奏

汪传统告诉笔者,民间唢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没有固定的曲谱通常以喜调和悲调进行传授。红事吹的是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時激昂嘹亮、和谐悦耳;白事吹悲调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一般唢呐的曲调有局限性红事只能吹节奏欢快的曲调,白事只能吹伤悲缓慢的曲调”汪传统说,如果你不具备更多的曲调在这些场合中就没有吹的,或乱吹一通遇到内行的就要当面戳你漏子。

唢呐吹奏出的声音独特、洪亮、豪放、激昂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方圆五里之外都能听见在当地也有人把唢呐称为乐器中的“霸主”。一旦吹响它能够和一支乐队抗衡,有以一当百的功效

笔者经采访了解到民间唢呐吹奏的曲牌,多为短小、精炼之曲形式氛围快、中、憂板。其中快板曲牌为红事用忧板曲牌为白事用,中板曲牌中红白喜事皆可用。

在黔江土家族、苗族人集居地唢呐有着悠久的历史囷深厚的根基,一般有哪户人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等都要请几个吹唢呐的前来热闹一番就是那些送子参军,开张剪彩的也要请┅支唢呐队来庆贺。

民间唢呐通常是一对分为高音和低音进行搭配,必须是两个人一起上阵以前吹唢呐的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演奏场地,并且在没有舞台、音响、话筒的场景中吹奏解放后,这个传统的民间管乐作为民间音乐、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財登上大雅之堂

这个在黔江“吹鼓手”行业中,相当有名气的汪传统他曾经应邀用唢呐,参加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的成立舟白机场通航,舟白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和竣工庆典迄今,吹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吹响了黔江文化繁荣的号角,不仅在黔江红白喜事上出现还走进了多所学校的校园进行传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唢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