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这个人怎么样:《甄嬛传》:怎样阴暗的人才能写出

  “如果再不加以警惕和重视,传统文化或许就没有未来了。真的到了那一天,结果就是国家还在,老百姓还在,但中华民族将不再存在,因为构成一个民族的必要条件是其传承的文化,文化都没了何谈民族?”生于六安、毕业于芜湖、现为上海电视大学硕士生导师的鲍鹏山教授谈起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轻松活泼不见了,语声中透露出的是沉重的隐忧。昨天下午,鲍老师接受了安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向记者畅谈了对安徽故乡的感情和对中国文化的感悟。 初中就到生产队上工  “我出生在六安市的张店,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山山水水之间,对于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天然的感情。 ”鲍鹏山谈起故乡,那浓浓的眷恋溢于言表。他介绍,从很小起他就开始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包括砍柴、打猪草等。上初中后,到星期天和寒暑假他已经到生产队上工了,除了使唤牲口,其他的农活几乎全都会干,每天可以挣三分半的工分。  “现在回老家看望老母亲,对每块田每块地我都还有印象,真在里面劳动过啊。不像现在的农村孩子,很少下地劳动,对家乡的感情跟我们这代人肯定没法比。 ”  18岁那年,鲍鹏山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跳出了 “农”门。 “当时包括大学、大专、高中专所有的在内,录取率只有5%,能考上大学真的很不容易。 ”鲍鹏山觉得能上大学也要感谢父亲对教育的重视,“我很幸运,赶上了能考大学的时代,但即使是在取消的那些年,我的两个哥哥也读到了高中。 ”大学四年,是最青春也最快乐的时光,鲍鹏山对未来也充满了自信。毕业后,他怀揣理想主义申请支边,到青海教育学院 (现改名为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西宁是个不一样的城  青海教育学院在省会西宁,这个城市给鲍鹏山留下了美丽的印象。 “这个城市非常独特,它是个移民城市,一桌子10个人吃饭,这10个人可能就来自10个省份。 ”鲍鹏山介绍,由于移民的比例非常高,给人的感觉不像身在某个地区,而是同时活在中国各地,眼界非常开阔。“其实上海也是一个移民城市,但给我的眼界开阔的感觉还不如西宁。而且上海有个排外的名声,虽然我10年前来上海时已感觉不到上海的排外,但至少在面对外来人口时是有优越感的,西宁不但不排外,还非常尊重外地人,连当地姑娘找对象都愿意找外地人。 ”  说完西宁和上海,又回头说到家乡安徽,“这是老家,那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就不用说了。安徽培养了我,包括我的博士都是在安师大读的,从这一点来说,我没留在家乡是有愧于安徽的。 ”鲍鹏山透露,在1993年到1994年间,他曾在合肥工作过一年零八个月,编一份报纸,后来还是离开了,“当时的合肥还很土,这几年的发展太快变化太大了。合肥比较重视文化和科技,虽然一时说不上来具体的事例,但合肥人给我的印象就是敢想敢干敢闯。 ” 儒家为法家背了黑锅  鲍鹏山对先秦诸子百家的研究用功颇深。 “诸子百家中,儒家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我对儒家的关注最多。其次是道家,道家是对儒家的有益补充,其个性自由观念具有很强的现代性。 ”“我对法家批判得多,因为专制、独裁、等级制度这些都是法家搞出来的,中国文化中阴暗、残忍、愚昧的部分很多来自法家,比如"三纲",比如绝对君权,可最后账却算到了儒家的头上。法家思想可以说严重阻碍了中国走向现代化,儒家却在为它背黑锅。 ”鲍鹏山曾在央视 《百家讲坛》讲过水浒系列,广受欢迎。“您是不是在四大名著中偏爱《水浒》? ”面对记者的疑问,鲍鹏山笑了,“刘心武讲过红楼,钱文忠讲过西游,易中天讲过三国,轮到我时,只剩下水浒了。 ”鲍鹏山对四大名著各有自己的认识,“相对来说,这四本书我不太喜欢三国,三国中的英雄担当我是赞赏的,但三国里有太多写阴谋、城府的厚黑学东西,我不喜欢。西游不错,其思想、语言都高于三国,三国的趣味和理想都是世俗化的东西,而西游却跳出了世俗,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其批判和调侃。水浒的缺点是暴力,但它把暴力转化成了正义,尤其是在鲁智深这个人身上,转化得尤其成功,这个我喜欢。红楼就不用说了,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 好书能够让人更聪明  “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遇到了很大的危机,有人评价说中国是唯一一个主动抛弃本土文化的民族。 ”说到这个话题,鲍鹏山的语气变得沉重起来。“如果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几十年以后,传统文化可能就会像恐龙化石一样,只有少数专家能读懂,只能在博物馆中参观,那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灭亡。因为活着的文化应该是活在普通人的心中,体现在普通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的。 ”  鲍鹏山认为,文化是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必要条件,文化消失了,结果就是国家还在,老百姓还在,民族不在了。“其实只要在教材中加进些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加个10分,就能解决问题,但没人去做,有的人是没意识到,有的人是没责任心。 ”  鲍鹏山著述颇丰,多与传统文化有关,其中一本《风流去》,出版已经20多年,至今仍在不断重印,受到读者追捧。 “我觉得我自己写的书都好,但我不能自夸。 ”他笑着说。 “有些书可读可不读,但有些书读了会让人变聪明,如果让我荐书,有两本书是我必荐的,因为它们都是能让人变聪明的书,一本是《鲁迅全集》,一本是穆勒(又译密尔)的《论自由》。不读或读不懂前者,就很难了解中国的历史的现实。后者则通俗而严谨地论述了自由的必要。 ” 记者陈卫华 鲍鹏山语录:  人性有弱点,但人性也有优点。小人之所以常常成功,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特别能利用人的弱点。但小人也成不了大事,并最终失败,那是因为人性中还有优点。  一件聪明的事,如果有始无终,最后就变成了傻事。相反,一件傻事,如果你坚持做下去,最后竟然让你做成了,那就变成了好事,大事,甚至,变成了大事业。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爱情我们不能接受;但是,没有什么爱情我们不能理解。有一些爱情我们不能报以爱情;但是,没有什么爱情我们不能报以温情。有一些爱情我们必须拒绝;但是,没有任何爱情我们可以嘲弄。  一个人要鼓励自己有所作为,有所建树,最好的办法就是欣赏自己,肯定自己。
13-05-16·
13-05-13·
13-05-04·
13-04-28·
13-04-28·
13-04-21·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免费论文
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青海师范大学论文栏目提醒】:网学会员,鉴于大家对青海师范大学论文十分关注,论文会员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 技术总结”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鲍鹏山,男。&&&&1963年生于安徽六安,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曾在青海工作17年之久,任教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上海电视大学。&&&&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著作与论文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主编)、《再读诗经》、《遥远的星空――再读诸子》、《中国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之变迁》、《道德谮越与道德廉价》、《曹丕受禅:描述与阐释》、《论先秦私学》、《论庄子“小大之辩”》、《永恒的乡愁:庄子其人其书》、《论讽刺》、《论习俗》等等。&&&&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参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人于他的彀中,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注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一一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其中的一个细长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 子路答:“是。&&&&”这个细高个冷冷地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 没奈何,已经由绿林好汉改邪归正到孔子门下的子路,只能捺住火气,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是个大块头。&&&&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 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是。&&&&”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这里我先解释两个词。&&&&什么叫“避人”呢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嘛,不择主,只要给富贵就帮他卖力,那是苏秦张仪的作为。&&&&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栖 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什么是“避世”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于是彻底绝望,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就叫避世。&&&& 再回头说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楞一楞的,又要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不能发作,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悯。&&&&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乌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淮生活在一起呢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干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这几个人好像还在我们身边。&&&&我尤其为孔子感动。&&&&惜惶而寂寞,迷悯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樊迟向他稼、问为圃,大概也是准备避世了吧。&&&&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今,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道不行,乘俘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道行不通了,我只能乘小船漂荡到大海中去了。&&&&到那时还能跟随我的、可能只有一个仲由了吧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而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椰榆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站污天下一团混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现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啦,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一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系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遽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能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人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色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以起码的价值关怀吗 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最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种人怒形于色:秦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捅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这种人是难以让人生出敬意的。&&&&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单薄。&&&& 孔子的哲学核心是“仁”。&&&&在《论语》中,“仁”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现了无数次。&&&&这些闪烁不定的面容并不是因为孔子的“仁’’没有“一以贯之 ’’的主旨,而恰恰说明了“仁”内涵的丰富。&&&&樊迟问“仁”,孔子答曰“爱人”;颜回问“仁”,孔子答曰:“克己”,曾子概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朱熹解释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办事叫忠,推己及人叫恕。&&&&这样看来,孔子的“仁”,也就是从人我双方立论,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类共存意识”吧。&&&&“仁”的内涵里,主要的两方面就是“忠”和“恕”。&&&&有了这个“忠”,就会有足够的自我约束;有了这个“恕”,就会有足够的对别人的宽容。&&&&这个顶重要了。&&&&孟子后来讲 “仁”,就不大讲“恕”了,这就一步一步走向专制。&&&&孟子就没有孔子可爱。&&&&当然,孔子的“仁”,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应当具有的人格境界,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社会政治应当具有的政治理念。&&&&是公理,是正义。&&&&因而,在非常时刻应当“杀身以成仁”,而决不能“求生以害仁”。&&&&他自己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自身为 “仁”,又要改造社会政治为“仁”。&&&&修自身成“仁”,他是做到了,改造社会政治为“仁”,他失败了。&&&&但他“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何曾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态他正大光明,磊磊落落,他一意孤行,坦坦荡荡。&&&&他亦知道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关键在于做他肯定已经意识到了他在未来的影响,所以他要用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榜样,以自己的生命之汁点亮一盏明灯,使后世一切以各种借口逃避伦理责任的行为无所遁形。&&&&――既然他已经在知其不可的情形下做了.而且做得如此艰苦,如此卓绝,如此寂寞,又如此轰轰烈烈,如此失败,又如此辉煌灿烂。&&&&因失败而辉煌,我以为这是古典悲剧的基本定律,不失败何以感人心不辉煌何以长人志但这失败必须是大失败,必须是必然的失败,是自由在逻辑面前的失败,是个人意志在历史规律面前的失败,而且必须是主人公已经预知的失败。&&&&他已经预先知道结局了,但高傲的心性使他无法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古典悲剧中,生命的投人是人格成就的最后一道工序,如干将莫邪之铸剑,最后必以自身的血肉之躯投入熔炉,用自己的血光赋予宝剑以阳刚杀气。&&&&孔子的“得其真传”的弟子曾参,有一段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巳,不亦远乎”我无法不为这句话而感动,虽然我已经被那些最靠近话筒,因而最有发言权的某些人的这个“后”那个“后”,还有什么“解构”,解构得没有什么完整的心智了。&&&&曾子的这段话包含着两个推论,所以我们可以把它译成问答句:士为什么要弘大坚定因为他们任重道远。&&&&为什么说他们任重因为他们是把仁当作自己的人生责任的;又为什么道远因为他们除非死掉,不然就不能卸下这副担子。&&&&这就是自讨苦吃式的崇高。&&&&我上文说,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不能因为你读 了不少书,甚至读了不少洋文书,知道各种主义,就能受人尊敬。&&&&你还得有所承担。&&&&孔子及其弟子们,在那么一个时代,就已经意识到担当道义是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甚至无法摆脱的宿命了,就已经知道执行文化批判而不是文化媚俗文化献媚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责了,他们怎能不伟大,又怎能不为这伟大而颠沛,造次 那些冷了心肠的隐士讽刺孔子,还有些愤世嫉俗的道理。&&&&而下面这位“丈人”对孔子的批评就莫名其妙了: 子路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条。&&&& 于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罢耘。&&&&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泰而食之。&&&&见其二于焉。&&&& 子路曰:“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一段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后来成为不少人批评孔子的口实。&&&&是的,在一个小农意识很浓厚的国家里,这种情形较易发生,并且较易引来阵阵喝彩。&&&&甚至人们还能这样想:你孔子子四肢不勤劳,五谷分不清,你连一个农夫都比不上。&&&&这种说法会引来更多的喝彩,因为很多人一下子从孔子的缺点中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心。&&&&――但我要说,这种批评的荒谬性太明显了。&&&&在春秋后期,我们缺少一位农夫吗减少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增添一名普通的农夫,我们就是这样算账的吗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会因此更加辉煌灿烂吗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就会更加文明吗另外,我们民族在那个时代连养活一位像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的经济能力都没有,还必须让他自己去耕种自存吗或者,我们这个民族连给孔子这样的大思想家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都不愿意,而必欲使之和农夫一样才心满意足吗这些问法可以换成现代式的:我们必须分给陈景润一块自留地,由他自己播种,收获,磨粉,蒸馒头,吃下去,然后再去桌子边求证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吗如果不是这样,他即使证出了l十2,由于他不会蒸馒头,于是我们就可以鄙夷他连一个馒头师傅都不如吗我的这种问法不是没有道理的,20多年前.我们就这么干过。&&&&否则,要办那么多的“干校”干什么 樊迟向他问稼问为圃,孔子怒不可遏,甚至在背后骂他是“小人”。&&&&又有不少人说这是孔子轻视体力劳动,现在的某些大学教材上就有这种说法。&&&&这种批评也太师心自用了。&&&&问如何种菜种小麦,需要问孔子吗孔子的回答是“我不如老农民,我不如老菜农”,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樊迟要学这些,你何必到我这儿来你去问老农即是。&&&&要学腌泡菜蒸馒头切土豆丝,需要去中科院问博士生导师吗 以上的问题还在于,培养一个老农易,至少在孔子那时,还不提倡科学种田时是这样。&&&&那时候就没有什么农业技术学校,但遍地是老农在种麦子种大头菜。&&&&培养一个知识分子就难了。&&&&孔子的时代,传播知识,提高人口素质,似乎比自己去亲自参加劳动更迫切。&&&&所以,孔子的这些言行,与轻视体力劳动如何扯得上。&&&&这一位“植其杖而芸耘”的“丈人”,耘来耘去,也就那一亩二分地,所养活的,不过就是他自己及家人。&&&&这又如何能与孔子相比呢他自己的言行能够传留后世,还是沾的孔子的光呢。&&&&孔子所耕耘的是什么荒是文化之荒所培养的是什么苗是文化之苗柳绐徵《中国文化史》云:quot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于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于而开。&&&& 孔子所给予我们这个民族的,甚至全世界的,又如何能估量又如何是小农思想满脑子的人所能理喻、所能批评的 所以,上述的那些对孔子的批评,让我联想到今天一些人对鲁迅的批评,以及他们莫名其妙的对于鲁迅的优胜感。&&&&鲁迅的某些缺点确实让某些人民弱的心性得到一种自信的证明。&&&&但他们对于鲁迅的批评,恰像旧时代老爷家中感觉很幸福从而很温柔的小妾,对现代独身女性的批评;又好比是青铜时代贵族几案上的玲珑的酒器或床底下温静的溺器。&&&&对铁器时代绿林好汉手中青锋长剑的批评。&&&& 我对古代的隐士评价不高。&&&&相应的,我对现代的周作人及其鼓吹者们也心存怀疑。&&&&我认为,一个人,比如这几年“告别鲁迅”而庚集到周作人羽翼下的一些人,他在这个社会里占有了比别人好一些的地位、财富、机会,使他能上大学读书,能明理,他理应对这个社会有所回报,有所补偿。&&&&按我们现在的大学招生数和报考数,有一个上大学的,就必有一个或更多上不了大学的。&&&&这种回报与补偿就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使这个社会有所进步,人们的幸福能有所增进。&&&&也就是说。&&&&他的知识应该有益于社会,而不是把这种知识当成自己的文雅的小妾。&&&&我在一篇文章里,就认为周作人是把他的学识当小妾,只让她陪自己喝茶谈玄。&&&&而如果把知识当作取媚权力的手段,就更等而下之了。&&&&另一方面,出于某种自私的目的.掩盖自己的智慧。&&&&就是对社会的背叛:隐匿自己的发现,就是对社会的犯罪――当然.这种行为在专制社会里可能是迫不得已的。&&&& 孔子晚年,倦于奔波。&&&&鲁迅曾在一篇颇似游戏的文字中推测孔子晚年有严重的胃病和胃下垂。&&&&一个医生对一个常年在坎坷的道路上颠簸的人很容易下这个判断。&&&&总之,孔子老了,病了。&&&&不能再奔波了,况且奔波又有什么收获呢于是,在离开鲁国十四年之后,靠弟子冉求的疏通,又回到了鲁国故乡。&&&&此时孔子已是知命了,不说心如死灰。&&&&但心如止水却是必然的。&&&&鲁君无意用他。&&&&他也懒洋洋的不求用了。&&&&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老屋。&&&&撩去门楣窗棂上的蛛网,拂去案几上的积尘,他坐下来,心境一片茫然。&&&&这时,外面的世界更混乱了。&&&&乱臣贼子们活得更神气了。&&&&但也令他更无奈了。&&&&宝剑折断.铩羽而归,他还能做些什么呢他打开了竹简。&&&&这是一个有世界意义的举动。&&&&孔子现实政治活动的失败使中国少了一位晏婴、子产或管仲式的人物,但却使世界从此有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这活力绵绵不绝的文化之源,浩浩荡荡,渐远渐无穷,使整个东方世界都浸润其中。&&&&是的,当孔子的现实政治活动失败后.他埋头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在被自己的时代拒绝之后,他成功地通过文化符号进入了未来的世纪;在被几个诸侯国的诸侯和政客拒绝后。&&&&他的影响力却遍及全世界。&&&&名声响彻天下。&&&& 孔子本来是想通过立功来传名后世的,像他终生倾慕的周公??样。&&&&但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地没有可能了。&&&&“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很惧怕死后没有名声留传啊于是他使想通过立言来不朽。&&&&我们知道,在这一点上,他成功了,而且在立言中他还立了德。&&&&”三不朽”他完成了两项。&&&&据司马迁的记载,“六经”都是经他手订的。&&&&也正因了他的手,这些积满时光尘土的古典才成为“经”.而为后世不断地钻研.又在这不断的琢磨中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那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三百零五首“诗”。&&&&记录着那么遥远时代的真切的痛苦。&&&&更是因为他的手订.由愚夫愚妇引车卖浆者流的歌吟一跃而成为六经之百。&&&&“子曰”与“诗云”并称。&&&&实际上,就是因了“孔子曰”.孔子的赞誉。&&&&《诗》中愚夫愚妇们的“云”。&&&&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圣经。&&&&他对这三百首《诗》通过些什么呢他和子夏讨论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和子贡讨沦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还说。&&&&“诗,可以怨”他把《诗》当作教材。&&&&传授结弟子 们,正是因为这种口耳相传式的传授.才使得《诗经》能避开暴君赢政的焚书之火和莽汉项羽的复仇之火.斯文不灭―他还庄重地为《诗》回护。&&&&说:《诗》三百, ―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使后世很多对《诗经》暗怀不满的人。&&&&比如朱熹.只能做些鬼鬼祟祟的、歪曲的勾当。&&&&孔子是文学的守护神呢。&&&&原来他不仅是―位庄严谨恪的人。&&&&还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他不仅要求人类要有道德。&&&&就是对人类的情感――包括对人性的弱点。&&&&他也有那么多善意的回护与爱惜他要人们好德,但也不反对人们好色,“国风好色而不淫”,不过分,就行了嘛。&&&&说到这里。&&&&插入一件小事。&&&&跟孔子学语言修辞的子夏,有―个毛病.那就是吝啬。&&&&知生莫如师。&&&&孔子深知子夏这一‘毛病.于是就刻意为他遮掩。&&&&一次孔子出门.碰上下雨,而子夏有伞。&&&&孔子却不去借,甘冒雨淋之苦。&&&&有人间孔子为何不向子夏借伞,孔子说。&&&&子夏有这个小毛病,若向他借伞。&&&&借,他心里不痛快;不借,不是把他的缺点暴露给众人了吗如果能掩盖住别人的缺点。&&&&我淋点雨算什么呢 文学是人学,文学就是人性的表现。&&&&不能对人性的优点有极祟高的敬意.对人性的弱点有极宽厚的怜悯.是不可能理解文学的。&&&&我们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朱熹。&&&&对这个人我老实说没有――丝一毫的好感。&&&&且不说他的那一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是多么仇视人性,我只想举他对《诗经》中一首诗的评论来说说。&&&& 《诗经?卫风》中有一首诗叫《氓》,是一位被遗弃女子的哀歌。&&&&这个女子坚持要明媒正娶地嫁给她所爱的男人这就是“乐而不淫”,做了妻子后她辛勤贤患。&&&&但最后还是被抛弃了。&&&&即便这样,她也依然那么理智、节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老实说,我读到这首诗的最后“亦已焉哉”唉,算了吧.是颇失望的,我私下里希望她能报复对方一下。&&&&我知道这种想法不对,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但我觉得这才合情。&&&&美狄亚就实施了惨烈的报复。&&&&孔子也提倡“以直报怨”。&&&&但朱熹对这个不幸女子的评论,使我觉得他很卑鄙。&&&&很没有人性。&&&&他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这个淫荡的女子被别人始乱终弃了.自己追叙自己的所作所为.倾吐出悔恨之意读到这样的议论如果不觉得朱烹卑鄙下流.就不是正派人。&&&&因为朱熹凭空污人清白在这首诗中一点也看不出这个女子有什么淫荡的地方;他对一位多情的恋人婚前一个贤淑的妻子婚后毫无首肯之意,理学家之不懂欣赏女人.于此可见一斑,而理学家之仇视一切鲜活的女性,对人间痛苦毫无同情心也在此原形毕露。&&&&这些只知”以理杀人”的后儒们,他们何曾及得上孔子的一分一毫啊。&&&& 由于孔子丰富的文学情怀。&&&&他把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理解为一种自由的艺术境界,而不是严谨的道德境界。&&&&在这一点上他又和后世的道德家们大相径庭。&&&&我们也一直没注意这一点。&&&&孔子在道德的熔炉里冶炼自己.而最后出炉的结果却大出我们意料:他熔炼出的不是森森剑朝。&&&&而是更加的幽默生动。&&&&你看他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林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