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宋代文学史需要研读什么历史专著读后感2000

宋代散文研究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宋代散文研究
《宋代散文研究》是2011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庆存。
宋代散文研究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断代分体文学史研究著作,著者用纵横交叉、既论又考的方法,对宋代散文体性及散文作家作了论述、品评,爬梳这一时期散文的脉理轨迹,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叙次井然。尤对宋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的阐发和剖析,更有独到的见地。对研究和学习宋代文学状况提供了帮助。
宋代散文研究作者简介
杨庆存,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1993年师从王水照教授,1996年获博士学位。现在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工作。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
宋代散文研究学术贡献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英文版)、《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中华文史论丛》、《新华文摘》、《中国文化研究》、《文史》、《?会科学战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
宋代散文研究出版专著
《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黄庭坚与宋代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传承与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宋代文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诗词品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合著《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唐诗宋词》(山东文艺出版社)、《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词》(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刘乃昌师合作校注?等。
宋代散文研究目录
第一章 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考
第一节 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怪圈与散文文体的始源形态:散文的产生并不晚于诗
第二节 内涵的扑朔迷离与出处的似是实非“散文”概念辨析与渊源新考
第二章 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
第一节 散文范畴与文本确定之讨论
第二节 学人对赋与骈文的直观认识
第三节 诗、文的原生属性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
第四节 骈文属性
第五节 赋之归隶
第三章 古代散文的演进与宋代散文的定位
第一节 古人对前代散文发展轨辙的宏观审视与阶段?分
第二节 古代散文的演进分期与特征简述
第三节 宋代散文的历史定位
第四章 宋文繁荣的表象景观与深层底蕴
第一节 作家投入与作品产出:数量统计及其图表显示
第二节 运行机制:多元并存与整合驱动
第三节 发展模式:群体式创作与流派型衍传
第四节 社会环境:崇文意识与文化氛围
第五节 创作主体透视:知识结构与群体意识
第五章 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上)
第一节 宋初骈散两派的并峙
第二节 五代派:“沿溯燕许”与华实并重
一、后进宗师徐铉
二、五代派的重要代表作家
三、五代派的历史贡献
第三节 复古派:宗经尊韩与垂教尚散
一、复古派的理论主张
二、文风复古的首倡者柳开
三、复古派的重要作家
四、“雄文直道”的王禹傅
?、主张文风复古的重要作家
第六章 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下)
第一节 时文古文对垒相埒的时代氛围
第二节 西昆派:崇尚骈丽与盛世风采
一、西昆派的中坚作家
二、西昆领袖杨亿
三、西昆派重要作家晏殊
第三节 古文派:力涤排偶与独高古文
一、古文派的创作主张
二、古文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穆修
三、古文派的其他重要作家
第四节 文风新变与“有愧于古”
第七章 北宋中叶的散文演进与体派鹊起(上)
第一节 时间断限、古文一统与总体特征
第二节 欧阳修时期的散文成就
第三节 体派共生的多元复合群体:欧、苏古文派
第四节 一代文章宗师欧阳修的历史贡献
第八章 北宋中叶的散文演进与体派鹊起(下)
第一节 文章派、经术派与议论派
一、文章派
二、经术派
三、议论派
第二节 苏门派、太学派与道学派
一、苏门派
二、太学派
三、道学派
第三节 黄庭坚散文的艺术境界
一、现存山谷散文数量统计
二、前人视野中的山谷散文
四、山谷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其人文精神
第九章 南渡前后文采派与抗战派的崛起
第一节 “穷极华丽”的文采派
第二节 “文采第一”的李清照之散文
一、易安传世的散文作品及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抒写性情,广寓识见:易安散文的立意与旨趣
三、含纳丰富,意蕴深厚:易安散文的储存信息与潜在意识
四、灵活交化,跌宕多姿:易安散文的结构方法与布局安排
五、典赡博雅,精秀清婉:易安散文的语言文采与艺术风格
第三节 “刚大愤激”的抗战派
第十章 南宋中兴诸派的联?与踵武
第一节 事功派与“文中之虎”陈亮
第二节 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成就
一、人格与文格的统一:稼轩散文的立意与境界
二、抗战实践的艺术结晶:稼轩散文的针对性、现实性与社会性
三、兵法与文法的融合:稼轩散文的结构与层次
四、学养与笔力的造型:稼轩檄文的语言与节奏
第三节 理学派与一代贤哲朱熹的散文创作
第四节 永嘉派与道学辞章派
一、永嘉派与
二、道学辞章派与真德秀
第十一章 宋代散文的终结与爱国派的绝响
第一节 宋室的衰落与散文的式微
第二节 民族爱国派与文天祥的慷慨悲歌
第十二章 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
第一节 “记”体散文的勃兴与新领域的开拓
第二节 书序的美学变化与长足发展
第三节 题跋的创制及其趣韵风神
第四节 文赋的脱颖与文艺散文的诞生
第五节 诗话、随笔的创造与日记范式的确立
第六节 宋文体式创新的时代基因与宋代文人的体裁意识
宋代散文研究附录
一 主要引用书目
三 宋文品鉴
四 专家评语
宋代散文研究后记
修订版后记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兴无教授简介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兴无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
出生年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
  徐兴无,男,日生于江苏扬州市,原籍江苏滨海县。198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7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考入该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课程,1990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考入该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课程,1993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留聘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7年聘为副教授。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聘为教授。2005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兼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学评论丛刊》(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合办)执行编委。  学术交流活动: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99年10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 “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1年5月,参加哈佛儒学研讨会。2001年6月,访问美国达特慕斯大学东亚系。2003年12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所授课程:  中国文学史(本科必修)  中国...[详细]  徐兴无,男,日生于江苏扬州市,原籍江苏滨海县。198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7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考入该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课程,1990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考入该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课程,1993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留聘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7年聘为副教授。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聘为教授。2005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兼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学评论丛刊》(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合办)执行编委。  学术交流活动: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99年10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 “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1年5月,参加哈佛儒学研讨会。2001年6月,访问美国达特慕斯大学东亚系。2003年12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所授课程:  中国文学史(本科必修)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本科必修)  先秦诸子研究(本科选修)  楚辞研究(本科选修)  经学研讨(本科选修、研究生选修)  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研究生必修)等
  徐兴无,男,日生于江苏扬州市,原籍江苏滨海县。198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7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考入该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课程,1990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考入该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课程,1993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留聘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7年聘为副教授。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聘为教授。2005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兼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学评论丛刊》(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合办)执行编委。  学术交流活动: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99年10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 “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1年5月,参加哈佛儒学研讨会。2001年6月,访问美国达特慕斯大学东亚系。2003年12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所授课程:  中国文学史(本科必修)  中国...[详细]  徐兴无,男,日生于江苏扬州市,原籍江苏滨海县。1983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87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考入该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课程,1990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考入该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课程,1993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留聘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1997年聘为副教授。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任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年聘为教授。2005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兼任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学评论丛刊》(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合办)执行编委。  学术交流活动:1999年3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99年10月,赴台湾清华大学参加 “纪念闻一多先生百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2001年5月,参加哈佛儒学研讨会。2001年6月,访问美国达特慕斯大学东亚系。2003年12月,赴香港浸会大学参加“汉魏六朝宗教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8月,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  所授课程:  中国文学史(本科必修)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本科必修)  先秦诸子研究(本科选修)  楚辞研究(本科选修)  经学研讨(本科选修、研究生选修)  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研究生必修)等
  主要著作:  1.《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新译〈金刚经〉》,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7。  3.《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刘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5。  主要论文:  1.《论赵岐〈孟子章句〉》,《古典文献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谶纬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论谶纬文献中的天道圣统》,《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  4.《〈易纬〉的文本及源流研究》,《中国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谶纬文献与战国秦汉间的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12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  6.《从〈孝经〉到〈孝经纬〉--谶纬学说与汉代道德构建的完成》,《学人》第十五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7.《诗经》,《文苑明珠》(中国典籍精华丛书)第五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8.《战国秦汉间封禅祀典的构建》,《新古典新义》(台北,学生书局,2001)。  9.《清代王照圆〈列女传补注〉与梁端〈列女传校读本〉》,《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0.《石渠阁会议与汉代经学的变局》,《古典文献研究》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11.《中的西汉史研究》,《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2.《西汉武、宣两朝的国家祀典与乐府的造作》,《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主要著作:  1.《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新译〈金刚经〉》,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97。  3.《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刘向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5。  主要论文:  1.《论赵岐〈孟子章句〉》,《古典文献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谶纬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3.《论谶纬文献中的天道圣统》,《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  4.《〈易纬〉的文本及源流研究》,《中国古籍研究》第1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5.《谶纬文献与战国秦汉间的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12辑(北京,三联书店,1998)。  6.《从〈孝经〉到〈孝经纬〉--谶纬学说与汉代道德构建的完成》,《学人》第十五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7.《诗经》,《文苑明珠》(中国典籍精华丛书)第五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8.《战国秦汉间封禅祀典的构建》,《新古典新义》(台北,学生书局,2001)。  9.《清代王照圆〈列女传补注〉与梁端〈列女传校读本〉》,《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10.《石渠阁会议与汉代经学的变局》,《古典文献研究》第六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11.《&容斋随笔&中的西汉史研究》,《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2.《西汉武、宣两朝的国家祀典与乐府的造作》,《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1. 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96年度资助项目“谶纬文献与战 国秦汉间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构建”。该项目已结项。  2.主持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项目“汉唐儒学研究”。该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3.主持教育部2003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汉唐通儒研究”。该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4.参加赵宪章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该项目已结项。  5.参加赵宪章教授主持的江苏省教育厅2002年项目“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该项目已结项。
中国考研网
Copyright &
Cnky.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考研网版权所有 ICP备号刘培(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授)
刘培 编辑部教授,,人。1994年毕业于中文系,2002年毕业于,获文学博士学位。年在工作。
刘培基本信息
主要研究宋代文学、辞赋学。
主要科研成果:专著有《北宋辞赋研究 》()2009年,另有两部专著与他人合作。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南开学报》、《文史哲》、《江海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刘培研究领域
近五年来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辞赋领域。  目前,学术界的宋赋研究方兴未艾。宋代留存于世的辞赋有近四千篇,是宋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目前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在学术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上,深入考察宋代辞赋的嬗变轨迹及其在古代辞赋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弥补宋代文学研究中辞赋研究薄弱的缺憾以及辞赋研究中宋代辞赋研究薄弱的缺憾。我所从事的研究,对深入理解宋代文化和文学史的完整风貌,对了解古代辞赋的发展轨迹,对推动方兴未艾的宋代辞赋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我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宋代辞赋的嬗变轨迹及其促成这种嬗变的各种因素,尤其着重研究文人创作心态、审美风尚、学术思潮等对辞赋发展施加的影响及其宋赋在辞赋发展史的地位和价值。难点在于:(一)对宋代辞赋和赋论进行全面整理;(二)对宋代一些文化现象的深入探索,如科举与律赋、律赋与辞赋各体的关系、辞赋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系、辞赋创作与文人生活等;(三)在中国古代辞赋发展的总体框架下对宋代辞赋的审视和定位。  我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深入揭示宋代辞赋的发展轨迹,客观认识和评价学术文化思潮对宋代辞赋发展的影响,对宋代辞赋在辞赋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作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同时,我的研究是从文化史的角度来书写文学史、辞赋史,对文学史的书写方法,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我运用实证的方法,爬梳资料,钩沉考订,寻源讨流,考论并重,力求融通文学、史学、哲学,在政治、文化和辞赋发展史的广阔背景下考察宋代辞赋的演进,尽量准确地描述和阐释其发展的特点和轨迹。本项目将把宋代辞赋的发展和辞赋发展的总趋势结合起来,将把宋赋各体的发展和辞赋各体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宋赋的特征。本项目还将比较两宋辞赋在各个时期的不同风貌,以求凸现宋代辞赋不同时期的特征。对于宋赋的特征和赋坛的各种创作倾向、现象,本项目将结合当时具体的学术思潮、文化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尽量全面客观地分析宋代辞赋的嬗变轨迹。  目前,宋代辞赋研究专著有我的《北宋辞赋研究》等两部专著,论文方面,我近五年所发论文近30篇,以及曾枣庄先生的几篇论文和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我的《北宋辞赋研究》是目前学术界唯一的一部宋赋研究专著,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刘培学习经历
1.07山西省应县二中 教师  6.09济南大学文学院 教师  4.09南京师大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  6.01南京师大文学院教师  2006.09-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教授
刘培学习经历
4.07 南开大学文学院 硕士生  2.07 山东大学文学院 博士生
刘培论文专著
近五年发表在 CSSCI期刊的文章、专著及其字数、转载、摘录情况:  1.两宋之交辞赋的传承与递变 文学评论2009.2 ①人大复印资料2009.7全文复印;②中国教育报日第四版;③社会科学报2009年5月 16千字  2.论北宋后期辞赋的特征 文学遗产 千字  3.北宋后期的党争与辞赋 北京大学学报 2005.6《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5》摘录 12千字  4.论南宋初期辞赋的世俗情调 文史哲 千字  5.论北宋真仁间辞赋创作的治平心态 中山大学学报 2006.5人大复印资料2007.1全文复印 10千字  6.论苏轼的辞赋创作 暨南学报 2006.5 新华文摘2007.7摘录 13千字  7.论南宋初期的爱国辞赋 中国文化研究 千字  8.北宋中期的理学思潮与辞赋创作 文艺研究千字  9.论北宋后期的科举改革与辞赋创作 四川大学学报千字  10.论宋初的颂美讽喻赋 文史哲千字  11.论宋初辞赋的特征 江海学刊2004.3 人大复印资料2004.5全文复印 12千字  12.汉末魏晋时期的经学与辞赋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千字  13.论黄庭坚的辞赋创作 山西大学学报 2008.6 中国教育报日第四版 13千字  14.论北宋的典礼赋 宁夏社会科学 千字  15.论欧阳修对赋境赋艺的开拓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千字  16.论晁补之的辞赋创作 齐鲁学刊 2008.6 人大复印资料2009.4全文复印 10千字  17.论王禹偁的辞赋创作 山东大学学报 2005,4   18.经学的演进与汉大赋的嬗变 南开学报2001.1 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2摘录CSSCI  19.论南宋初期辞赋的世俗情调 文史哲 2009.4  20.国运转关与文风趋新 以李刚辞赋为中心的考察 山东大学学报 2009.6  21.论北宋中期辞赋的淑世精神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22.屈骚传统的复兴与王令的辞赋创作 湖北大学学报 2005,3  23.论北宋后期的辞赋与文人的文化生活 晋阳学刊 2005,3  24.,文赋的形成 齐鲁学刊2004,1 新华文摘2004,4摘录  25.论宋初的抒情言志赋 青海社会科学 2005,6  26.情理兼备的学人之赋 ——论刘敞、刘攽的辞赋创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7.北宋中期骚体赋风的演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8.论文同的辞赋创作 贵州大学学报 2003,3  29.雍容闲雅的治平心态的流露——论宋祁宋庠的辞赋创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2  30.论北宋时期的理学对辞赋创作 山东社会科学 2005,8  31.柳永词与宋初赋风 曲靖学院学报2001,3  32.张舜民《长城赋》平议 名作欣赏2004,6  33.论北宋中期屈骚传统的高扬 云梦学刊 2005,5  34.论北宋文赋的两个走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2  35,理学的张扬与自信心的凸显——论南宋中期辞赋的新变 复旦学报 千字  36,屈骚传统的多角度解读——南宋中期骚体创作 文艺研究千字  37,深厚淳质,植意卓绝——论杨万里的辞赋创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38,论南宋中期辞赋的新变 中山大学学报2011,3 人大复印资料2011.4全文复印 25千字  39,南宋后期辞赋探微 厦门大学学报2012.2  40.论理学对南宋后期辞赋文学精神的规范与重塑 江海学刊2012.2  41.两宋之际的党争与辞赋创作 南开学报2012.3  42.北宋初中期辞赋研究 (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2004,12  43.北宋辞赋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44.两宋辞赋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的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看什么版本的《中国文学史》
我的图书馆
看什么版本的《中国文学史》
看什么版本的《中国文学史》
敝人最近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但不知看哪个版本的为好,有人说袁行霈版较好,也有人说郭预衡版好,还请各位大侠多多指教!
本帖最后由 ganhw 于
12:52 编辑
想看《中国文学史》的话,可找几个不同时段出的对照着来看,如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游国恩《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等。反正应该多看几家的文学史,并有自己的思考和辨析,避免为某家之言所局囿。还有如果真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光看文学史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行的。
frank_li2005
二楼的朋友推荐的都不错,而且楼主还可以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的一系列单行本
例如:先秦文学史,魏晋文学史,唐代文学史,宋代文学史...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看你是深入研究还是只是为了大致了解,如果只是大致了解,那看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就不错。
到目前为止,质量最高的文学史是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60年代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中钱钟书编写的宋代文学部分至今无人能及
楼主现在才来读中国文学史,似乎谈不上“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入门”庶几近之
鄙人别无他意,也愿意啰嗦几句,不妥之处,当我没说
“入门”级别的,袁行霈和郭预衡都不太适合你,这两个版本恰好都是带有学术研究性和资料性的,不以基本知识为特色,楼上所言社科所的以及游国恩的版本,也许更适合楼主
这两个版本的一些观点很老,但知识点扎实,无惊人之论,皆为大家手笔,立论基本公允
有了这个基础,如果想继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可参考袁行霈的或章培恒的版本,看看宏观的古代文学研究大概的学术理路如何
有了这样的阅读量,你可以考虑对文学史教材“废书不观”了,多读原典和作品,文学史教材里的观点基本上是给你一个感性认识,真正的专题“研究”是靠自己读出来的,而不是被文学史教材的观点束缚的
到目前为止,质量最高的文学史是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60年代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中钱钟书编写的宋代文学部分至今无人能及 ...
yipchow 发表于
21:42 .cn/images/common/back.gif
老兄此说小弟不敢苟同,如果6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是质量最高的,那为什么至今默默无闻,其销量和知名度都远不及游国恩和袁行霈版,游本至今仍被一些学校作为教材,但有几个学校用社科院本做教材?比起游本,这本文学史也没有太多新颖的观点,但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上,要比游本小,这是它优于游本的地方。且如果它的质量最高,我们也没有必要“重写文学史”了。至于钱钟书的宋代文学部分,不少人反映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毕竟作为一部教材,不可能为彰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而标新立异,与全书的整体风格脱节。当然,钱是公认的大师,即使宋代文学部分还称不上经典,但仍然有立论严谨、言简意深的优点,不失大师的水准。
zhupengcheng
我倒觉得那些分文类题材写的更不错,比如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大纲》、萧涤非先生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等等,这些书写得有个性,不像那种总论性质的文学史,让人感觉太过面面俱到,反而失去了个性与锋芒。
说是研究的话,我还真不好说
若是仅是了解倒可说说。分题材,分段的文学史先不要看吧,我以为先看过通史,然后再根据兴趣倾向再转向具体的时段。现在最好的文学史,以为好事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吧。学术含量比较高,但并不降低可读性,尤其是二三卷,读了尤觉舒畅。这套文学史并不会显得太过传统与刻板,还是颇能见些个性的东西。
游国恩的那套,一点好处就是简明。
我只是说社科院本是目前整体质量最高的文学史,这并不意味着没必要重写文学史,其实目前文学史没有什么能令人满意的。另外袁行霈本和社科院本相比,我承认各有千秋,袁本有胜之一筹的东西,不过确定某本文学史质量高下总不能用销量或者是多少学校用做教科书为理由来定吧。
liuliujiayou123
楼上的推荐的版本都不错啊,都是各大名校的教材,我觉得楼主可任选一本读,但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无论哪一本,认真读后都会收获无穷的。
widewidesea
游国恩版作为中文系的教材已经使用多年,缺点是没有补入近期的研究与发现。
袁行霈版最近有新修订,但是恕我直言,权威性仍嫌不足,有以编者小圈子内的研究代替国人研究水平之嫌。希望能真正做到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来写一本真正的中国文学史。
所以读目前的中国文学史,要以游国恩版、袁行霈版、郭预衡版三本参看,同时兼顾一些断代的文学史,以免将来给你留下很难驱除的先入为主之偏见。
其实任何一本书和教材在学术史的视域下,均有其特点与意义,也有其特有地位,尤其是名家之作,在这意义上而言,楼主如果为了求真知,就该折中去取,评点短长,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则自然就达到研究的目的了,当然如果为了考试,了解,则任何一本均可以胜任了
袁行霈的,郭预衡的,游国恩的都比较好。袁行霈的观点较新,语言生动;郭预衡本来是研究散文的,所以他编的文学史中散文比重偏大。游国恩的书编的较早,观点有些陈旧,所以这几本书应该参照着读。
常见几种,楼上诸位方家都已提及。如果是自己看看“研究研究”,通史可以考虑选择袁行霈本,文字与观点都较贴合年轻人的品味,再辅以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如果是考研或作他用,可以考虑袁本与郭本参照来看,针对功利性较强的考试来说,郭本有点像鲁翰林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捆一掌血”,条理清晰,便于提纲挈领掌握文学脉络。一家之言,仅代参考。
此外,推荐陈文新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 迥不同于以往文学史的体例。
袁行霈的内容多,涉及的方面广,很详细。 我认为还是先读袁行霈的比较好,他的书内容很丰富,对了解掌握古代文学的脉络很有帮助 。可以看看他的,对古代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去看其他的,收获就很多了。
游国恩的文学史也很经典,但是,他的书由于时代的关系,政治性稍微强点,在一些观点上有些局限性。
章培恒的内容质量都不如他,但对名人的单独介绍比较详细
冯沅君和陆侃如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二十讲》也不错,结构清晰
其实如果想既顾及到“史”的了解,又顾及到“艺术”的评判,那么,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非常棒,其评点作家作品之准确,在当代治文学史者,不夸张的说,无人能出其右。
游国恩先生编那套修订本07年4月第七次印刷,是比较老(修订本有些新东西)的比较权威的文学史,体例清楚线条较清晰,比较稳,适合“入门”。
袁行霈的那套是新编的,站在了学术前沿,丢弃了许多过去比较死板的定论,但是新生的东西总是需要逐步完善的,所以最好是能两部文学史一起读比较好。
社科院的单行本应该不错,详实严谨,应该多多研读
championfeng
先看游国恩的,再看袁行沛的.
汉魂之恶灵
我也认为社科院的单行本应该不错,详实严谨,应该多多研读
我加一个推荐: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在下以为读文学史不仅要看文学史著本身的优劣,更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决定。对于中文专业的新生以及文学爱好者而言,愚以为不宜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编的文学史,如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其意识形态色彩太重,在今天以此入门,先入为主,恐入歧途。愚以为初学者以读刘大杰先生完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现有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为最善,该书梳理文学史发展脉络之清晰,在诸多文学史中无出其右者,其行文之流畅,议论之精彩已属次要,而且此版虽未吸纳建国后文学研究之新成果,但也未经五十年代后诸次运动之洗礼,尤为大幸——其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之修订版则已颇违初服之义——初学者入门需正,当以此书为最善。在此基础上,欲进一步扎实基础,并应付包括考研在内的各种考试,则以读熟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上。该史充分体现了建国后五十馀年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而尽量剔除了各种不良影响,知识点新而全,最适合巩固文学史基础知识。只是此书出于众手,不免参差,且思路不连贯,面面俱到,条理不够清晰,初学者读之,往往难得要领。在此基础上,楼上各位先生所提诸种文学史各有所长,也可参酌一二,但要提高学术水平,不宜在文学史中固步自封,毕竟文学史只是提纲与门径而已。欲深造者,可根据兴趣,选取文学专题史研读,如王国维先生之《宋元戏曲考》,鲁迅先生之《中国小说史略》之类,并由此而更深入文学原典的通览和专门学术研究专著的研读,乃为正途。
80wangwang
推荐《简明中国文学史》,骆玉明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troubleliu
游先生的版本可能老了些,有很多观点都过时了,但是它还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治学的方法和态度很值得学习。个人觉得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很不错。
日本学者的文学史亦可以看看,吉川幸次郎博士的诗史就很不错,国内自以刘大杰为佳
不过在下觉得读文学史不如去老老实实读原典
建议看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吧,我当初上学时的教材就用的是这个版本的,感觉不错。据说直到现在我们的学校还是用这个本。
个人喜欢郭预衡的!
asanisimasa
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往往很有见地。
可以看看青木正儿等日本人的著作哦。
不用看这么多吧看看章培恒的 和游国恩的 结合看就差不多了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教师研读专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