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德观万物 是什么含义?

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安排常任性,偃卧晚开户。樵客荷蓑归,向来春山雨。残云虹未落,返景霞初吐。时鸟鸣村墟,新泉绕林圃。尧年尚恬泊,邻里成太古。室迩人遂遥,相思怨芳杜。
以上为随机展示
《观物吟》
年代: 作者: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乾过异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邵雍,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
邵雍的其他作品
《》《》《》《》《》《》《》《》《》《》《》《》《》《》《》《》《》《》《》《》《观物内外篇》
我的图书馆
《观物内外篇》
《观物内外篇》&( 17:54:52)自动刷新不刷新1分钟2分钟3分钟5分钟邵雍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有阳无阴,因为它们是两个互相依存的对立面。如果这个事物能够维持它的阳,使之保持对于阴的优势,它就可以存在。邵雍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所谓“君子”就是对于这个社会起积极作用的成分,就是它的阳;所谓“小人”就是对于这个社会起消极作用的成分,就是它的阴。任何社会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邵雍说:“天有阴阳,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来矣。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虽庸君在上,不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邪。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邪。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虽有三仁,不能遂其善。”(《观物内篇》之七)这就是说,虽然在“皇”、“帝”的政治中也不能没有坏人,但是好人能占优势。掌握了政权,所以虽有坏人,也不能起作用。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因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如果只有一面,没有对立面,那就不成为事物。但是,事物的性质是由占优势的成分决定的,这也就是说,一个统一物之中必存在两个对立面,其一是起主导作用的,其一是不起主导作用的,这个统一物的性质是由起主导作用的对立面决定的。&虽然如此,但就我们这个天地的总的趋势看,社会有走下坡路的情况。这是因为这个天地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的坏时代已经逼近了,譬如下午的太阳虽仍然光辉夺目,但已开始西斜了。又好比一朵盛开的花,虽仍颜色鲜艳,但已开始衰谢了。他认为这种情况,从政治上看,是相当清楚的。&邵雍认为有四种政治,即皇、帝、王、霸。照他的说法,这不仅是四种称号,而且是四种基本上不同的政治。他说:“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霸以下则夷狄,夷狄而下是禽兽也。”(《观物外篇》下)这就是说,这四种政治的不同,可以在它们的统治方法上表现出来。所谓“皇”的政治,是无为而治。所谓“帝”的政治,是用恩信而治。所谓“王”的政治,是用公正而治;所谓“霸”的政治是用智力而治。在四种政治中,无为而治的“皇”是最高的,最理想的,最完善的。以下三种,依次下降,到了用智力而治的“霸”,就无可再降了。再降下去就不成为政治了。邵雍的这个意思,实际上就是老聃所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三十八章)所谓无为就是道、德。所谓恩信就是仁,所谓公正就是义。老聃没有讲到“智力”,他认为“失义而后礼”。礼已经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以下就不必说了。&邵雍以“四”为基数,所谓四种政治,也是根据那个基数讲的。根据那个基数,他把儒家五经也改为四经,即《易》、《书》、《诗》、《春秋》。他认为,这四经就是四种政治的说明,他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观物内篇》之六)孔丘以伏羲、神农、尧、舜为祖宗,以文、武、桓、文为子孙,就是说,他对于皇、帝的政治是崇拜的,对于王、霸的政治是肯定的,自此而下,就只有否定了。&邵雍根据这个原则,把自古到宋这一段的中国历史,作了一个概括的评价。他说:“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国,冬之余冽也。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余。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朝,伯之传舍也。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余波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之余光也。后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自帝尧至于今,上下三千余年,前后百有余世,书传可明纪者,四海之内,九洲之间,其间或合或离,或治或隳,或强或赢,或唱或随,未始有兼世而能一其风俗者。”(《观物内篇》之十)&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邵雍认为,从秦汉以后,社会就走上了下坡路,其中间出现的朝代,虽然也有些比较好的,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不完全的“王治”,总的说起来是一代不如一代。他认为,这个天地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并不认为这个时代已经永远不复返了,因为照他的说法,这个天地毁灭以后还要有一个新的天地出现,那个新的天地也有一元之数,也有它的最好时代。&除了一分为二法(或加一倍法),邵雍另一个方法叫作观物法。他的《皇极经世书》里还有两部分,其一部分是《观物内篇》,另一部分是《观物外篇》。“加一倍法”是他的数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是演绎法,作为一种认识论是先验论。邵雍也认为,具体的事物因其极为复杂,单靠演绎法是不行的,必须对于事物作观察,这就叫“观物”。邵雍说:“所以为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观物内篇》之十二)这就是说,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要有主观的成见,要避免主观的影响,避免感情用事,这就叫“以物观物”,这就是说,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他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观物外篇》下)&邵雍又认为,所谓“以物观物”,就是要集中众人的意见。他说:“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观物内篇》之十二)初看,邵雍的这个方法似乎是很唯物的,他要从实际的观察来认识事物本来面目,避免主观的成见,更不要感情用事(一有主观的成见便容易感情用事)。又要归纳众人的意见,以认识事物的全面。但是分析起来,他的这个方法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的方法。因为他认为,所谓观物,并不是“观之以目”,而是“观之以心”。这就是说,他的观察不是从感觉出发,而是从理性出发,不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是用理性认识代替感性认识。这就首先违背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他还认为,不是“观之以心”,这说明他不认为理是心中所固有的,这说明他的唯心论不是主观唯心论,而是客观唯心论。他从这个前提出发,去搜集众人的意见,也不是认为客观事物有一定的面貌,所以众人的认识也必然是一致的。这样的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的。&所谓“以物观物”,不仅是邵雍的认识论的方法,也是邵雍的修养的方法。他说:“心一而不分,则可以应万变,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发而中节也。”(《观物外篇》下)“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若用智数,由径而求之,是屈天地而徇人欲也,不亦难乎?”(同上)这就是说,所谓“我”的具体表现就是利欲,也就是所谓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私心杂念。所谓“心一而不分”就是心中没有私心杂念,不为私心杂念所干扰。从认识方面说,心中如果有私心杂念,它就为私心杂念所干扰,为私心杂念所惑,就不能认识真理,更不能坚持真理。从修善方面说,心中有点私心杂念,则对于事物的悲喜,就有所偏,不合乎事物的客观情况,本来面目。以物喜物,以物悲物,就是说,见可喜的事就喜,见可悲的事就悲。这种悲喜,是从事物的客观情况本来的面目出发的,不杂有从个人的利益出发的偏见。《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叫中节呢?照邵雍的解释,不掺杂私心杂念,不掺杂个人利益的喜怒哀乐,就是中节。&邵雍认为,如果能够没有私心杂念,不考虑个人利益,这种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诚,由此而发出的行为就是直。所谓直,就是认为事情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因为个人利害而走小道,绕圈子。周惇颐说:“无欲则静虚动直”,也就是这个意思。周惇颐说:“圣人之道,诚而已。”邵雍说:“天地之道直而已”。诚和直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两个方面。自然界的规律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就怎么。它没有私心杂念,没有“我”。圣人之道是和天地一样。一般的说人是有“我”的,因此就有私心杂念,但是,圣人之道是以天地之道为法,要求“无”我,反对私心杂念。学圣人之道,也就是学天地之道。&道学家所说的学主要的就是这一点。周惇颐和邵雍所讲的修养的方法,主要的也就是这一点。修养以至于成为圣人,这是道学家的主要目标。怎样修养是道学的主要课题。道学家们认为,道学是一种“义理之学”,但讲义理,为的是修养,讲义理不是为多得知识,而为的是多得一些精神上的享受。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多得一点“受用”。&
馆藏&2274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观物吟四首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观物吟四首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观物吟四首》是宋代诗人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
日月无异明,昼夜有异体。人鬼无异情,生死有异理。既未能知生,又焉能知死。既未能事人,又焉能事鬼。观物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观物篇》是(宋)邵雍创作的社会科学类书籍。
为一一之物能当兆物者,非巨物而何?为一一之民能当兆民者,非巨民而何?为千千之物能分一物者,非细物而何?为千千之民能分一民者,非细民而何?固知物有大小,民有贤愚。移昊天生兆物之德而生兆民,则岂不谓至神者乎?移昊天养兆物之功而养兆民,则岂不谓至...[1]
.百度阅读[引用日期]观物占法(简略版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观物占法(简略版本)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3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史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