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篆不是李斯小篆创造的

  □浅&&水&&&&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李斯书写的《 峄山碑》常常是写小篆者的范本。但是原碑其实早已丧失。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时代徐铉的临摹本,宋朝时依据徐的摹本再翻刻为石碑。流传的《峄山碑》因此并没有秦篆的古拙,线条太过精巧秀丽,结构也太过严谨成熟。&&&&鲁迅所说秦代李斯篆书“ 质而能壮”的感觉,只有在“泰山刻石”里感觉得到。&&&&“泰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二一九年,在泰山封禅,命李斯书写的记功刻石。原有一百四十四个字,加上秦二世时代李斯再书写的七十八个字,总共二百二十二个字。“ 泰山刻石”原来立放在泰山顶上,一千年间风吹雨打,电闪雷击,逐渐崩裂风化,斑驳漫漶,到了明代,只剩下二十六个字的拓本(也有人以为不是原来李斯的书写)。清代在山顶发现残石,只剩下十个字,能够辨认的只有“臣去疾”、“昧死”、“臣请”七个字而已,笔势雄强,刻划严谨,比依据后代临摹本重刻的《峄山碑》的确更接近两千年前秦代李斯小篆的书风。&&&&“ 泰山刻石”比秦代“ 石鼓文”的文字更精简,更朴实有力,摆脱了大篆的繁琐装饰,是鲁迅所说的“质而能壮”。结束东周战乱,一统天下,秦的书风建立了一种务实质朴统一的新风格。&&&&然而在书法史上最能代表秦代书风的文字,是李斯撰写在“泰山碑”上的小篆吗?&&&&汉字书法常常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两种不一样的书写方式。如同商周时代有镌刻在青铜礼器上的“金文”,也有契刻在龟甲牛骨上卜卦的“甲骨文”。“金文”是国家庙堂典礼用的纪念性文字,端正华丽,慎重而富装饰性;“ 甲骨文”则是日常生活通用的“俗体”,比较随意,也比较活泼。&&&&“ 正体”重视纪念性、装饰性,“俗体”更趋向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一定较为务实,也较为简单。&&&&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匾额上的字体,书籍封面的字体,纪念性典礼上使用的文字,甚至用来作证、取款,或领取信件的印章上的文字,还常会使用到现代不常使用的“篆体”或“隶体”。&&&&我们看到印刷上的“w ”这个字,笔划如此繁复,手写的时候却常常写成“ 体”,也正是“ 正体”与“ 俗体”的同时并存。“u ”这个字,我童年时还常被严格的老师罚写,现在写成“才”已经理所当然了。&&&&因此,秦代《峄山碑》、“琅琊刻石”、“泰山刻石”这些传说由丞相李斯书写,为秦始皇记功颂德刻在石碑上的“小篆”,是秦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吗?&&&&李斯为秦始皇记功书写的“刻石”还有“之罘刻石”、“会稽刻石”,都是统治者巡视疆域、立碑记功的纪念性文字。石碑文字和商周“金文”一样,都是追求“永恒”、“不朽”的书法,镌铸在青铜上,或锲刻在岩石上,称为“金石”,对统治者的伟大功业有永恒纪念的意义。&&&&然而在“刻石”书法发展的同时,秦代也由地位低卑的小吏创造了用毛笔直接书写在竹简、木简上的“隶书”。&&&&“ 小篆”是秦对旧字体的整理,“隶书”才是秦代所开创的全新书风。李斯如果是秦代“ 正体”文字的书写者,那么秦代充满生命活力的新书法,却在一群无名无姓的书写者手中被实验、被创造。这一群书写者共同的称呼是“隶”,他们创造的书法被称为“隶书”。
本版主要新闻  内容摘要:后世对“书同文字”的解释是,始皇并吞六国后,命李斯作小篆,推行天下。其后,又因小篆书写困难,简化而成隶书。事实上,早在李斯作小篆之前,秦国民间已流行隶书。李斯作小篆统一了六国杂乱不同的大篆字体。小篆主要用于上层社会。始皇碑文皆用小篆。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令应是指小篆(秦篆)、隶书(秦隶)二者并行于天下。小篆用于上层社会的经书典籍;隶书用于民间的公文书信。始皇焚书后,小篆的实用价值渐失,隶书遂畅行天下。
  秦始皇初并天下,群臣请分封诸子。廷尉李斯认为周室灭亡,天下纷争,皆源于周室的分封制度;因而独排众议,力主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秦始皇同意李斯的主张,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1],决定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中央集权,须要全国法度统一,于是始皇又下达“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1]的法令。
  春秋战国时代,王令不行,礼崩乐坏,诸侯各自为政,籀文大篆也在各国遂渐演变成为不同的字体。《说文解字·序》中,有三段文字,说及大篆、小篆、和隶书的关系: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仓颉篇》,车中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以下称“引文”)。
  “引文”第一段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按,始皇初兼天下时,李斯的官职是廷尉,不是丞相)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是指李斯建议把田亩、车轨、律令、衣冠、言语、文字等,全都以秦制为标准,公行天下。也就是《史记》所说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韦同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和《说文解字》,都没有明确的说明,“书同文字”是何所指。
  后世传统的说法是,“书同文字”就是指秦始皇下令以小篆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这显然是根据上面“引文”第二段而下的结论。引文第二段说,李斯等人整理大篆而成小篆。由于第二段紧接第一段“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二句之后,后人把上下文连接而读,很容易便联想认定,“书同文字”指的就是始皇下令全国同用小篆字体。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解。第二段只是解释小篆的来源,不与第一段连接。
  第三段则是解释隶书的来源。本段所说的“古文”是指书写缓慢困难的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许慎说,始皇焚书,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忙,才初次产生了书写快速便利的隶书。问题是,秦国发吏卒,兴戍役,秦律严厉繁琐,官狱职务繁忙,是早已有之的事,并非是始皇焚书后才开始的。而篆书书写缓慢困难,更是篆书与生俱来的,也非始于始皇时代。
  《说文解字·序》这三段文字,很容易使人误会,以为始皇拼吞六国(26年)后,命李斯等人创造小篆,推行天下。其后,始皇焚书(34年),大发吏卒,官狱公文增加,于是又创造了隶书,以取代小篆。
  文字的演变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战国时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又缺乏快速传递的通讯设备,甚至连印刷术都尚未发明,在短短八年(始皇26年至34年)之内,连续两次更改全国通行的文字,是不可能的事。
  由1975年发现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得知,早在秦昭王元年(前306年),书写快速便利的隶书,便巳在秦国通行使用。目前所发现最早的秦隶,可见于1979年发现的《青川木牍》。其年代为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可见隶书在始皇之前,早已存在,而且可以看出是由大篆演变而成的。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而“书同文字”,更是中国文字演变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可以概略的回顾一下这一段历史。
  西周年代,人民生活简朴,教育不普及。读书识字,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事。当时使用的文字是籀文大篆。大篆主要用于经典书籍,官府文书,以及青铜铭文记事等用途。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天下纷乱,大篆在各国遂渐演变成不同的字体。同时社会结构亦发生了变化,官学流入民间,教育较前普及,社会上文书往来增加,书写缓慢的大篆已不符合大众要求。最迟到了战国晚期,大篆在秦国低级官吏和平民百姓之间,已逐渐演变成为书写便利快速的隶书。
  秦始皇时代,大篆和隶书是秦国两种主要文字。大篆流通于上层社会,主要用于经典书籍及金石铭文;隶书流通于下层社会,主要用于官府政令及民间书信。懂得大篆的上层人士,大概都兼通隶书;但懂得隶书的下层人士,不一定懂大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李斯等人整理大篆而成小篆。此后,小篆取代了大篆,成为标淮篆体字。但隶书仍在下层社会中继续流通。
  那么,始皇初并天下,下令“书同文字”是何所指呢?我们要注意的是,始皇下的是“书同文字”令,而不是“书同小篆”或“书同隶书”令;所以,笔者认为,“书同文字”,就正如这四个字所说的,要天下人共同使用秦国当时的文字,包括小篆和隶书两种文字。这两种文字用于不同的场合,士人的经典书籍和大典的金石铭文用小篆;官吏的政令文书和百姓的书信文件用隶书。
  自“书同文字”令实行后,全国上下,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文字,一直相安无事。始皇34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内大宴群臣,那年他的功业达到了顶峰,博士周青在宴会上献辞,对始皇歌功颂德一番,始皇大悦。不料博士淳于越大唱反调,不但指责周青面谀始皇,还更进一步旧事重提,要求始皇师古殷周之制,分封子弟。当时己身为丞相的李斯,闻言大怒,认为淳于越等愚儒,“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而且对始皇所下的政令,“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1],非常可恶。
  秦以法家治国,如不禁止这些“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的言论,“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如何了得!于是李斯提出了一个斩草除根的建议:“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1]。秦始皇接纳了他的建议。
  篆书主要用于诗书百家经典,而篆书也是凭藉着诗书百家经典,得以流传应用。当时,早年抄写的经典用籀文大篆;新近抄写的经典用李斯小篆。始皇下焚书令后,使篆书的版图几乎全失,此后篆书仅见用于金石铭文及书法艺术,而隶书从此成为唯一通行天下的实用文字。正如许慎所悦的,古文由此而绝矣!
  书同文字令,还有很多待解之谜。如始皇为什么不下令“书同小篆”或“书同隶书”,规定天下只用一种文字呢?又如李斯为什么不用已在秦国通行的大篆,而要重新整理出一套新体小篆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始皇初并天下时,篆书是不可废弃的。篆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崇高的地位。那时的经典书籍、金石铭文、以及至少部份宫庭档案,全用篆书。早期的秦始皇,颇为尊重诸子百家。统一之初,秦代设有七十博士的官职,这些饱学之士,用的全是篆书,懂得篆书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统一后,始皇下令全国统一使用小篆,解决了篆书混乱的问题。
  致于隶书,始皇雄才大略,他不会轻言废弃隶书,应是在意料之中。始皇鉴于前朝诸侯纷争的弊病,改用中央集权制度。而要有效的行使中央集权制,就必须要有一种书写便利快速,全国官民皆懂的文字。隶书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所以秦始皇无论如何,都会支持继续使用这种官民皆懂的隶书。在始皇之前,篆隶并用多年,并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始皇自然不会贸贸然,下令废弃任何一种文字。
  那么,如果要统一天下篆书,为什么不直接下令,要天下共同使用已在秦国通行的大篆?为什么李斯还要重新整理出一套小篆字体?关于李斯创小篆的原因,日后或可以从新近发现的《仓颉篇》竹简[2]中,找到一些端倪。目前笔者认为,李斯创小篆至少有三个原因:
  一、大篆字体有加以整理的必要。大篆颇多繁复杂乱之处;如字体的偏旁位置和写法,甚为混乱,须要订下一个标准。
  二、统一各国不同篆书字体。为求一套通行天下的篆书,得要参考当时各国不同的大篆字体,截长补短,使各国人士都能接受。秦国地处西陲,本是文化落后地区;山东各国,尤其是齐鲁等文化古国,其字体应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为始皇立石刻碑之用。这可能是李斯创小篆最重要的原国。始皇初并天下,李斯等人为什么就迫不及待的去整理大篆,创造小篆呢?笔者认为,这和始皇要勒石刻碑有莫大关系。始皇初并天下,人心未定,于是他决定巡游天下,立石树威,以镇八方。但当时缺乏一种能通行天下,又可以彰显始皇威德的字体。于是李斯、赵高等人,迎合始皇好大喜功的心理,参考各国古今字体,创造小篆。小篆字体,典雅庄重,一笔一划,法度森严,用以勒石刻碑,能尽显法家那种法术势的霸气。李斯才华不凡,出手成章,又能写出一手好篆书字体,小篆更是他亲手所创,所以始皇碑文皆出于李斯一人之手,也就毫不为奇了。
  创造小篆取代大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但对李斯而言,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李斯早年随荀卿学帝王之术时,对各国大篆字体的优劣,应早已有独到之见,甚至可能早已有整理大篆字体的构想。从始皇初并天下(26年),到始皇初立石碑(28年),约有两年的时间,李斯虽公务繁忙,他还是可以从容的,整理出足够的小篆字体,以供始皇刻第一块及第二块石碑之用。更何况,这些碑文都是李斯撰写的,碑文用字,全在他掌握之中。
  据《史记》记载,从始皇28年到始皇37年,秦始皇一共立了六块碑文。他每立一碑,就等于公布了一批标准小篆。以这六篇碑文字体为规范,便可以整理出其他小篆字体。
  推行“书同文字”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困难呢?在上层社会中,推行小篆字体,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很多大小篆字体差异并不太大[3],而很多各国的上层人士,本来就己通晓多种大篆字体,要他门再多学一种小篆,并不费力。再说,小篆是秦始皇用来勒石刻碑的正式标准文字,他下令推行小篆,六国的降臣败将,谁敢反对!
  但推行隶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统一后,六国地区的中下层官员,大部份都是当地人氏,要向这些人以及当地百姓推行隶书,须要费一番教导工夫。可以说,“书同文字”主要的工作,就是推行隶书。
  隶书当时不能登大雅之堂,又为秦所独有,所以没有大加整理的必要。但它在演变的过程中,亦可能会受到六国字体及小篆的影响。隶书笔划平直自然,经民间无数才华之手,遂渐演变,终于成为一种敦厚祥和,艺术天成的字体,很为百姓所喜爱。
  如前所述,始皇接纳了李斯的建议,焚毁百家经典后,小篆因而退出了实用文字之列。此后即使百家经典重出,也不再使用小篆。隶书遂成为通行天下的唯一实用文字。小篆,成也李斯,败也李斯;这,恐怕不是当年李斯创小篆时,所能预料得到的。
  始皇碑文,词语深奥,用的又是当时只有少数人懂的小篆,想来始皇立碑之初,本来就没有期望全国黔首百姓,都能读懂他的碑文。他立石刻碑的目的,主要是在扬其威德,传之万世。
  一般平民百姓,见始皇巡游天下,勒石刻碑的威仪风光,心生羡慕,或会暗起“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或“彼可以取而代也!”(项羽)等念头,致于碑文内容的详情细节,谁去管他!“刘项原来不读书”是有所本的。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据新华社日报导,清华大学从海外抢救了一批西汉竹简,内有已佚的李斯《仑颉篇》。
3、许慎《说文解字》。
收稿日期:
点击:7,823&&&发布: 10:22&&&责编:moon&&&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联系我们】010-汉字的机内码和字形码是怎样联系的?
汉字的机内码和字形码是怎样联系的?
08-12-10 &
输入码:汉字的字数繁多,字形复杂,常用的汉字有6000—7000个,比英文的26个字母要多得多。在计算机系统中使用汉字,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汉字输入到计算机内。为了能直接使用西文标准键盘进行输入,必须为汉字设计相应的编码方法。汉字编码方法主要分为三类:数字编码、拼音编码和字形编码。 机内码:计算机中字符的实际存储码。如西文字符,在计算机中是以ascii码的形式进行存储的,而我们的汉字,是在区位码的基础上加上A0H(16进制),就变成了汉字在计算集中的存储码,也就是机内码。 字形码:汉字字形码是表示汉字字形的字模数据,通常用点阵、矢量函数等方式表示,用点阵表示字形时,汉字字形码一般指确定汉字字形的点阵代码。字形码也称字模码,它是汉字的输出形式,随着汉字字形点阵和格式的不同,汉字字形码也不同。常用的字形点阵有16×16点阵、24×24点阵、48×48点阵等等。字模点阵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占用存储空间也很大,以16×16点阵为例,每个汉字占用32(2×16=32)个字节,两级汉字大约占用256KB。因此,字模点阵只能用来构成“字库”,而不能用于机内存储。字库中存储了每个汉字的点阵代码,当显示输出时才检索字库,输出字模点阵得到字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汉字的字体演变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学习要点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3、大篆与小篆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内容* 秦书八体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第一节 甲骨文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基本字形是象形字。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2)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4、甲骨文研究:1)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刘鄂的《铁云藏龟》。2)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3)考释方面集大成的: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4)资料最丰富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相关链接:甲骨文化第二节 金文1、金文: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又称钟鼎文。如图:2、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共同点:形体都不规范。不同点: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高于甲骨文。2)金文范铸,笔法肥厚;甲骨文刀刻,笔画改为方形。3)金文书写款式较甲骨文规整。3、金文早晚期形体不尽一致。4、春秋晚期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1)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第三节 秦系文字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是秦代的标准字体。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第四节 六国文字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第五节 隶书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是汉代的标准字体。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也称秦隶,还存在篆书痕迹,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汉隶(今隶):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笔势。字形从略呈长方形变为略称扁方形。3、从篆文发展成隶书的主要变化:字形结构的改造:(隶分隶合)1)将篆文圆转相连的笔画分解成平直的数笔。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3)将篆文单个或多个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4)将篆文复杂的笔画省并为简单的笔画。5)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隶变使汉字结束了以象形线条为标识的古文字阶段,进入以笔画为标识的隶楷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符号性进一步加强。)隶定:指古人用楷书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第六节 草书和楷书1、草书:1)广义: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对“正体”而言)。2)狭义:在古隶字体上形成的特定字体。章草:指脱胎于草古隶,尚有隶书章法的草书。西汉中后期基本形成。今草:指章草发展到晋代,抛弃了波势挑法,采用某些楷书笔法,字中笔画、字与字间笔画常相勾连,笔画更减省的草体。代表人物:近代王羲之。狂草:指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在今草基础上随意增损勾连,字与字之间难分界限,失去交际功能,成为只供欣赏的艺术品的草书。2、楷书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楷书和今隶的区别:形体构造变化不大。笔法上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以顿笔收笔,不再上挑,左撇反粗为尖细,右捺取上挑留捺脚。就整个字势看,今隶较舒展、扁平,楷书较集中、竖长。3、行书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汉字形体演变图例※考前辅导简答题1.秦书八体的名称和各体的含义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关于含义参照教材请自己归纳)2.秦书八体是如何分类的?秦书八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虫书又叫鸟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笔画屈曲细长有如鸟虫;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署书是用于封检签署的文字;殳书是兵器上的文字。这几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3.大篆的名称始见于哪里?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说:“史籀十五篇,周宣王时大史作大篆十五篇。”4.什么是籀文?籀文和大篆是什么关系?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籀文和大篆的关系是同体异名。5.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经历了那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6.为什么说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7.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草书?什么是行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三种字体的名称。笔画工整、结构严谨的是楷书;线条狂放、笔画符号较多的是草书;介于楷、草之间的是行书。8.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卜辞?王懿荣和甲骨学有什么关系?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即指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甲骨卜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殷商270多年商王等占卜的记录。殷人非常迷信,逢事即要占卜,不管是征伐、收成、狩猎,还是日常生活的天气、疾病,甚至是出行、做梦等都要卜问吉凶。占卜用的主要是龟甲(腹甲、背甲)、兽骨(牛肩胛骨为主)。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钻凿小孔,然后烤炙,看烧出的裂纹即兆象来判断吉凶。负责占卜的人把这些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都刻记在甲骨上。二是指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注意:严格说甲骨文的范畴要比甲骨卜辞的范畴大些。甲骨文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在1899年被偶然发现的。他在中药龙骨上发现有刻划的痕迹,他买回药店所有的龙骨,发现不只一片上有刻划的痕迹。经过认真的研究,他认为这应当是古老的文字。他又发现甲骨上刻有商王的名字,认定当是商代的卜甲,文字当在篆籀之前。从此甲骨文得到广泛注意,收集、考释甲骨文一时形成风气,通过甲骨文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甲骨学出现了。9.每一片完整的卜辞记载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各方面的名称是什么?每一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称作“叙辞”;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称作“占辞”;四是事后应验的情况,称作“验辞”。10.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哪些?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1、竖行左行,2、竖行右行,3、左右对贞,从中间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也有个别交错的情况,并不是主要的。11.从字的形体上看,甲骨文主要有哪些特点?甲骨文主要有这样的特点:(1)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2)字体不规范。①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②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形体③偏旁可以不同。12.甲骨文分几个时期?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如世系、称谓、文法、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帝乙、帝辛(纣)为第五期。现代学者一般同意这个划分。这样,更便于甲骨文的断代研究。13.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甲骨文研究始自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其后,名家辈出,考释文字,研究古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等等。这些著作,为学习、研究甲骨文提供了便利。14.什么是金文?什么是钟鼎文?金文指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15.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著作是什么?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16.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什么不同?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很多不同。第一,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第二,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第三,金文与甲骨文一样,形体不规范。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第四,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位置的。17.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的美术字体有什么特点?这些字体主要流行在什么地区的国家?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一是故意将笔划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这种曲折宛转不是按物体的形态&随体诘诎&,增强形象性,而是故作姿态。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18.什么是秦系文字?秦系文字是由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构成秦国系统的文字。秦系文字最重要的是小篆。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成的。19.什么是石鼓文?石鼓文是指陕西凤翔发现的十个石碣的文字。唐初在天兴县即今陕西凤翔发现十个石碣因石碣形似鼓,故又称为石鼓。每个石鼓上刻着六七十个字的铭文,这些铭文主要是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20.石鼓文、小篆与西周金文有什么关系?石鼓文、小篆从笔法、形体均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21.什么是诅楚文?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字也刻在石头上。宋代发现三块刻石,都用所刻天神取名,即亚驼、巫咸、大沈厥湫,文字基本相同。原石和拓本早已失传,只有后来的摹刻本。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22.为什么说小篆不是李斯创造的?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哪些?秦小篆袭西周金文的传统而形成的,李斯等人只是整理秦国文字。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一、划一各种偏旁的形体,使之固定。二、确定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一般不再随意变换。三、字的形旁确定,一般同字不能用不同的形旁。这样一来,汉字的形体基本趋于定型化。23.六国文字有什么特点?六国文字的特点有二:一是草体或俗体流行。第二个特点:文字异形。24.什么是隶书?隶书是如何产生的?隶书是汉字的字体之一。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书的基础上产生的。25.古隶和今隶有什么区别?古隶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汉隶是在古隶的基础上形成的。前者还有较多的篆书结构特点,而后者更加归整。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而且逐渐形成了波挑的笔势。所谓“波势”、“挑法”是指较长的横划,先向左微顿,然后向右稍带波浪式,收笔时有捺脚并略向上挑。撇划收笔时也略向上挑。整个字形逐渐从略呈长方形变成略呈扁方形。这种笔势的出现,说明隶书已经从古隶演变成汉隶,隶书已经成熟了。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26.隶书对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从篆文发展成隶书,除笔法笔势的改造之外,更主要的是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是简化。(1)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3)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①篆文单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②篆文多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4) 将篆文复杂的笔划省并为简单的笔划。(5) 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27. “隶定”和“隶变”有什么不同?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隶定”和“隶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隶定”和“隶变”所形成的字形是不同的。28.什么是草书?广义草书和狭义草书的概念有什么区别?所谓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者,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都可称作草书;狭义者,专指汉字演变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字体。广义的草书指草体,狭义的草书指字体。29.说明楷书和今隶的异同。楷书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是汉字隶揩阶段的重要字体。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楷书和今隶在形体构造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笔法上有所改造。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划横平竖直,不再有波势,收笔也不再上挑,而一般以顿笔收笔。左撇不再有较粗的收笔,而是采用了草书的细尖。右捺也去掉了今隶上挑的笔法,但仍保留有捺脚。就整个字势来说,今隶较为舒展,而楷书较为集中,今隶略呈扁平,而楷书稍显竖长。楷书克服了隶书难写的缺点,吸收了草书便捷的长处,而又工整易于辨识,因此自南北朝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是正规场合的标准字体,虽然有些简体字产生,但总体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30.行书是怎样产生的?行书有什么特点?行书是在继承今隶草体或某些草书的笔法同时吸收了楷书的笔法的基础上形成的,逐渐成为介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特点是:它没有固定的规矩,写得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总之,行书比草书规矩整齐,容易辨识,又比楷书自由灵活,便于书写,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一、汉字的特点(六个特点)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二、汉字字体的演变① 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 ↓ ↓ ↓殷 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② 甲骨文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③ 金文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④ 篆书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字形上比大篆简化了许多,笔画比大篆简单,结构上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略带弧形,偏旁也较为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型进一步区域定型化。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小篆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堆焊子的规范化和符号化祈祷了重要的作用。⑤ 隶书隶书分秦隶和汉隶,秦朝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同时还通行隶书。隶书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字体,比小篆方正一些,实际上是写得潦草一点的小篆。秦隶发展到汉代更加趋于简单易写,从而形成汉隶,是汉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汉隶又叫今隶,相对的秦隶又称为古隶。隶书的诞生在汉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它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转折点。隶书变古汉字的曲折线条为方折,变弧形为直线,从而形成笔画,这就突破了古代汉字的基本体式,变汉字为扁方形字体。隶书的壁画平直,笔势舒展,每个字都用“挑法”,有波 ,有棱角。隶书用点、竖、横、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汉字字体的变化,称为“隶变”。隶变改造了小篆的偏旁,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繁难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⑥ 楷书楷书使汉字完全变为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符号。⑦ 草书草书分章草和狂草,前者是与汉隶相对应的一种字体,起于秦末汉初;唐代以后出现狂草。⑧ 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以后今草和楷书盛行时出现的一种字体,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斯小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