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私有制和阶级是战争之风新纪元阶级的根源

    战争的根源是可以消除的      战争的根源是由于国家制度和国际体系。论政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的私有制导致战争论和阶级论。这个观点可以分纵向和横向来分析,分别对照历史和现代不同战争的共同诱因得到论证。我们通过战争的历史,战争的观念,战争的目的等方面来进行论证。  l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  我们首先要明确概念,论述什么是战争。  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切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它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    战争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据考古资料证明,最早的战争出现在中石器时代的初期。这说明,人类从原始人群到现在,在大约二三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战争的历史还不到一万年(一说上万多年)。原始社会的战争是由氏族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为了争夺赖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财富,甚至为了抢婚、血族复仇而发生冲突,进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这种战争,同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阶级压迫、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后来,随着生产力和畜牧业的发展,父权制取代母权制,农业、手工业、商品生产有了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有了私有财产,出现了主人和奴隶,萌芽了私有制、阶级,使“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掠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马克思思格斯军事文集》第二卷第 413页)日益频繁的战争,驱使原始公社制解体,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从此以后,战争变成了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阶级压迫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成为发生战争的基本根源。掠夺和反掠夺、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争霸和反争霸、扩张和反扩张的战争,便成为阶级社会的特殊的、必然的现象。到20世纪 80年代,在有文字记载的 350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共发生过14531次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在当今和未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边界纠纷、掠夺战略资源、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这些因素是现代战争的直接动因。    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是由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的。正义战争包括:奴隶农民起义、农民革命战争、阶级解放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反侵略战争、自卫战争等等。正义战争是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与此相反,非正义战争包括:争霸战争、反革命战争、殖民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战争等等,是为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反动阶级的政治服务的,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战争。如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从摼乓话藬到日本投降,在长达 14年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中国军民伤亡总数3500万人以上,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今后的战争,将以局部战争为主,但世界战争的危险并没有消除。战争样式仍将以常规战争为主,但也不能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战争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向高技术化方向发展。随着高技术兵器不断出现,将会出现新的军兵种,可能出现由“天军”进行的“天战”和由“深海作战部队”进行的深海或海底作战;“机器人装备部队”,智能机器人将参战;电子战、信息战将大显身手;可见光对抗、红外对抗进行激烈的角逐。这种发展趋势,将会改变传统的战争样式与作战方法;战争的突然性、破坏性、残酷性、杀伤力和战争消耗都将空前增大;战争对综合国力的依赖增大,战争保障的任务更艰巨;作战指挥、作战协同、通信保障将更加复杂、艰巨。上述这一切,强烈地要求创造新的战争理论、战略战术。高技术战争,对人的军事、政治、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指挥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晓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智勇双全的人,将是驾驭高技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世界战争有被制止的可能性,但危险并没有消除。只要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发展和平力量和制约战争的力量,就能够推迟或制止新的世界战争。战争是必然要消亡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清除战争的根源,使战争消亡,使人类进入永久和平的天堂。  1. 以原始社会的争端反驳人性本恶导致战争  战争起源,是战争在人类社会史上的开始产生。战争并不是从人类社会的开始就有的。如人类从形成原始群这个人类社会的雏形起,到逐步进化为血缘家族这个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再过渡到出现母系氏族公社这个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集体居住,共同采集、狩猎食物,平均分配共同获取的有限的食物,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没有发生战争。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开始进入母系氏族(母权制)阶段,由几个氏族或胞族组成部落。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方言、宗教、习俗和生存活动的地域,并把这种地盘上的天然资源视为自己的东西。各部落继续过着太平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扩大,便需扩大生存、采集、狞猎地域。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河流、森林和扩展生存地域,开始发生了武力冲突,从而演变成原始状态的战争。部落联盟,是这种战争的产物。这种战争,与阶级社会的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具有政治目的,没有阶级对抗和奴役的性质。战争中的俘虏,不是杀掉,就是吃掉,或是用于祭祀,后来才懂得收养人族作劳动力。战争通常是以一方部落被消灭或被驱走而告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从人性本恶的观点来论证战争的根源是与人类一直并行是不正确的。  据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状态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约在中石器时代的初期,也可能更早一些。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勒文特地区发现了约在中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作战的岩画,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原始人手持弓矢、相互对射的场面。这证明在这以前就有了战争,战争至今约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古史记载,上埃及、下埃及两个王国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3500年之前(也有公元前 4000年、5000年诸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将埃及统一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3200年--公元前2930年。公元前 26世纪----公元前 2371年,苏美尔城邦拉格什与温马国为争夺土地、水源而进行的四次拉格什--温马战争,已有铭文记载。中国炎帝侵陵诸侯,黄帝与其战于版泉之野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2530年。公元前3500年在苏美尔出现了铜的冶金术,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已广泛使用青铜器。金属的出现,使生产力大为提高。约在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取代母系氏族公社。随着社会分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品的发展,生产物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逐步萌芽了私有制和阶级,从而使原始状态的战争蜕变为抢劫、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战争的发展,防卫的需要,促使城邦(小国)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的有城墙的城市耶利哥城,建于公元前7350年之前,面积约 4万平方米。到公元前 5400年,已有占地 13万平方米的城市。中国发现,在年前,在郑州、赤峰等地区有 44座石城遗址,最大者占地 10万平方米。原始社会末期的征服、统一战争,加速了原始公社制的解体,促进了奴隶社会和国家的产生,使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    2  战争根源,是产生战争的根本社会缘由。在阶级社会,产生战争的根源,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反动的政治统治和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列宁指出:“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阶级、国家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以来发生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原始社会的战争性质,使战争开始转变成政治的工具,成为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切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从而出现了掠夺和反掠夺、压迫和反压迫、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这类战争,都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原因(动因),是直接引发战争的条件。在阶级社会里,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都是由战争根源派生的。国家、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各相互之间直接引发战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有,政治矛盾、经济利益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争夺势力范围、领土争端、意识形态斗争、边界纠纷、争夺战略资源产地、经济危机等等。这些因素,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就是人们常说的战争动因。只有在世界上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才能消灭战争根源。弄清战争起源、根源和原因,是正确认识战争的历史发展规律和正确地指导战争的前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争是在产生阶级以后才真正产生的,而战争的直接挑起(或发动)者和参与者,是国家。所以说,战争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建立的方向与根基,也取决于世界范围的国际体系的构架形式和影响。  l 从理论角度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问题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战争观理论,包括对战争起源、战争根源、战争动因、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目的、战争的历史作用、战争与其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对待战争的态度、消灭战争的途径,以及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战争观是在战争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实践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理论观点。由于受阶级立场、世界观和人们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自古以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战争观,对战争的根源、本质、历史作用和对待战争的态度等问题,有各种不同的错误认识,如有人认为战争是“优等”人种和“劣等”人种之间矛盾的产物;有人认为战争是神的意志;有人认为战争根源于人口增长快于生产的增长,把战争视为人口的“调节器”;有人认为战争是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有人认为战争的发生是“永恒的”;有人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 ;有人认为战争是万物之父 ;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思想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战争,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战争观,随后出现了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战争与革命的高潮时期,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领导革命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无产阶级战争观。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经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无产阶级战争观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会永远引起战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的工具、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类,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反革命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破坏、阻碍作用 ;革命战争是把旧社会转变为新社会的助产婆,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发展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新的世界战争是能够被制止的;用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是消灭战争的主要途径;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共同努力,完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消灭了帝国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类进入永久和平的世界。    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是正确地认识战争、指导战争和确立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的前提。被压迫的人民和民族,摆脱奴役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用革命战争解放自己,保卫自己。例如,如果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就会当亡国奴;如果没有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没有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不能以战争观来掩盖战争是私有制国家夺取资源的工具,所有的战争都是掠夺与反掠夺,霸权与反霸权性质,也是围绕着维护和抑制私有制国家膨胀来进行的。  再次,我们可以从战争的目的方面更直接的揭示从远古到现代的战争进行的目的。  战争目的,是进行战争所要达到的预定的战略目标。任何一场战争,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战争目的,是由政治战略规定的。不同的阶级、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政治战略目标,而进行与其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战争,并赋予一定的战争目的。所以,每一场战争敌对双方,都有它特定的目的。  战争的目的,是革命战争与反革命战争的最根本的目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集中表现。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切之间相互进行的战争,都有各自的政治目的。人民革命战争、阶级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的政治目的,是谋求人民、阶级、民族的彻底解放。一切剥削阶级进行的反革命战争,其政治目的,都是为了镇压革命,维护其反动统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夺取地区或世界霸权,以扩大、巩固其反动的政治统治。新兴的封建势力推翻奴隶制度的战争,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战争,虽然达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但都是新的剥削阶级取代旧的剥削阶级,仅是剥削制度的更替。只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才能达到消灭剥削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的目的。如列宁在“十月革命”中领导的武装起义,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等,都实现了这一目的。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自古以来,一般战争都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原始状态的战争,就是为争夺天然资源等生存条件引起的。到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就已经蜕变成抢劫财富和奴隶的行为。进入奴隶社会以来的战争,攻城略地,掠夺资源财富和奴隶的行为日益加剧。英国自 16世纪起推行殖民主义战争政策、到 l9世纪侵占了比其本国大150倍的殖民地,到处进行掠夺。从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起,在百余年中,世界上大小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掠夺过中国,仅两次鸦片战争,就迫使政治、军事腐败的清王朝,丧失 144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等于 14个江苏省的面积,并赔款银1600余万两等。所以说,战争不能笼统的说是由在国家执政者中一些人主观意想的策动。而是有其理论根源的。  l 从现代战争看战争根源  二战的硝烟可能还弥漫在一些人的心中,罪魁祸首是希特勒。(是吗?)还有现代的很多场类似的战争,从表面看,都是由于某些个人或小的利益群体的主观意识导致战争的爆发,但是,我们不能以表象的东西来掩盖和忽略战争的本质问题。  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得出战争的目的是资源争夺这样的结论。由此派生出的是战争的政治目的,军事目的。从而爆发了几场世界大战。  世界大战,是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产物。它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以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帝国主义时代初期,已经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导致的。交战双方为了达成各自的战争目的,倾注国力,以武装斗争为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搏斗,战争规模、消耗与危害,都是史无前例的,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早在1887年,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就预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其争霸世界的斗争中,必然会导致“空前规模和空前激烈的世界战争”,首次提出了撌澜缯秸鶖的概念,以引起世界人民的警惕和防备。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从 1898年到 1914中先后在欧、美、亚三洲形成。以世界霸权和掠夺为政治内容和目的的帝国主义政策的继续和斗争,终于在1914年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了恩格斯在 27年前的预测是正确的。1939年德、日、意法西斯集团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突出的特点是:      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和目的,就是世界霸权。几个大国都想争夺世界霸权,这种斗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就是例证。  战争规模大、危害大。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亚、非三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展开,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6500万----7000万人,军队损失 3750万人,其中亡 853万人,居民死亡 66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l863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约 20亿人口卷入战争,动员军队 1.1亿人,军民伤亡l亿余人,其中亡 5000万人,财产损失 4万亿美元。  战争引起了革命。世界战争奴役性、掠夺性强,弄得民不聊生,必然导致革命。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  战争中联盟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世界大战,战争规模和战略目标庞大,这决定着必须拥有强大的战争力量。所以,必须由列强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进行世界大战。处于防御的一方,也必须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才能对付强敌。这是自古以来争霸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发动的世界大战,这个特点就更加突出了。如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主的同盟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纠集意大利(大战爆发后退出同盟国)、士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共同作战;以英、法、俄三国为核心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展开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搏斗。在战争进程中,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等25个国家先后参加了协约国。这场大战,以同盟国各国先后投降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日、意轴心国组成的法西斯集团,为了进行以称霸全球为目的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胁迫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加入其集团作战。为了战胜法西斯集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从1936年到1941年,屡次呼吁、倡议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率先在延安组织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在中国共产党推动和中国政府的倡议下,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了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行动初步计划》、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协调。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到 1945年 5月,先后又有 21个国家参加了该统一战线。这对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世界大战”的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美军《统帅纲要》和1962年版《作战纲要》都把世界大战称为“全面战争”,并明确“全面战争”与“全面核战争”、“总体核战争”同义,是敌对核强国或联盟使用一切手段所进行的“不受限制”的“双方都使用核武器袭击对方的本土”的战争。前苏联领导人和官方著作都说:新的世界大战是两个“阵营之间”的“火箭核战争”,是“全球性的对抗”,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外交斗争、思想斗争,以达到“重大政治和经济目的”。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长期以来,都准备打一场“按电钮”式的世界核大战。苏联、“华约”解体后,苏美两极体系崩溃,世界正向着政治、经济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日益强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推迟或被制止的。只有消灭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世界战争的根源和危险性才能彻底消除。  l 战争的根源可以消除  从以上各个方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战争的目的,是资源争夺。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是国家。国家的制度设立对战争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因素。在一个不执行强权和霸权主义的国家,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战争从来都是反抗霸权主义和侵略行径性质的。我们从来没有对周边弱小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在将来也不可能发动,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制度。我们是坚持友好互助关系中得到发展路线的,而不是靠掠夺他国来扩充自己的实力。  如果说,战争的目的是资源之争,那么资源的争夺是永恒的,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战争也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这样的说法是很片面的。  第一, 战争是获取资源的手段,它不是唯一的手段。战争可以得到好处,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血腥和无人道的,这样的战争造成的流血、丧命、贫困在现在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比如我们现在国家的不是很富裕,难道和历次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们的侵略战争没有关系吗?战争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战争已经只是小部分,小范围,局部性的冲突,世界的趋势是和平,资源匮乏不是遏止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大国日本,在一个岛国和小领域,少资源的形势下发展起来并超出许多资源丰富国家发展水平,这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而不是想着用武力去得到利益。  第二, 战争造成的浪费是不能补回的。我们都知道现在各个国家都维持了很高的军费开支,即使是在所谓永恒的中立国瑞士。它的军费的相对比例也是高出中国的,这是长期军备竞赛和军事牵制之花开出的恶果,在现代,被军费拖垮的超级大国苏联的解体给我们敲了警钟,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在世界体系的牵制中退出来,要维持现在的和平,必须不断的增加军费开支。这是矛盾又不正常的现象。也说明世界体系的影响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又一诱因。  所以,只要消除国家制度中带有战争诱因的东西,重新构架世界体系使其达到促进世界和平的目的,战争就可以消除。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不敢苟同,我觉得战争是各种利益剧烈冲突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国家制度和国际体系。国家制度和国际体系可以分配、约束利益之争,将其最小化,但不能消灭。
  你们读过《毛选》吗?他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他老人家(这个狂人)的这个观点是发挥了《战争论》(这一著作的中译本中国作为“科学”由“中国恩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翻译,商务印书馆。)的作者[德国]克劳塞维茨的观念(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并且因此曲解了战争的意义(我不想谈什么“本质”)。
  &人类也许是一种直至最后一人都要持续战斗的奇怪生物&    ____&黄金之翼&
  鬼就不是了。
  消除战争?泥先消除国家这个东西好了。  
  幼稚!
  要莫人类消灭战争,要莫战争消灭人类。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大学军事思想与国防精神教育_军事思想(5)_腾讯文学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战争的_起源_与_根源.pdf 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论战争的_起源_与_根源,战争起源与人之思想,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战争的起源,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战争
的根源,战争起源于思想,战争起源于,战争兵团 起源,战争起源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02 年 11 月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v. 2002 第 39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Vol39 No6 论战争的 “起源”与 “根源” 张经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 , 北京  100732 [摘  要] 战争的起源问题即是战争 “何时发生”这个 “时间问题”, 战争的根源问题则是战争 “为什么发生”这个 “原因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 , 这既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 , 也与史实相吻合 ;
不同 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超越社会形态 、超越时空的战争的共同根源 ; 依据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层次分析和战争根源 内容的横向层次分析 ,
参照经济发展史 ,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 “穷人对富人”和 “富人对穷人”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 转换 。然而 , 战争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趋势 , 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
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 大 , 因此 , 人类战争的演变不会出现第五次大转换 。 [ 关键词] 战争的起源 ; 战争的根源 ;
利益冲突 ; 和平解决 [ 中图分类号] D 0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 0座机电话号码 战争的 “起源”与 “根源”问题是战争观的基 直有争论 。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亦即所谓马克思
本内容之一 ,
也是各国军事科学界乃至社会科学界 主义的战争观认为 , 战争起源于阶级社会 , 原始社
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 。近年中国学术界也有不少优 会虽存在暴力冲突 , 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 ; 另
秀的科研成果问世 , 但笔者总觉得仍有必要从经济 一种观点则是依据马恩对史前社会的论述和近年发
发展史的角度对这些问题重新审视或进一步澄清 。 现的考古材料认为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 , 且坚持后
本文拟通过对涉及战争的 “起源”与 “根源”的若 一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 , 认
干问题的系统分析提出一些看法 , 试图从经济发展 为前一种观点既不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 , 也与史实
史的角度提出分析战争根源的新模式 , 并在此基础 相悖 。有些学者并没有完整地把握马恩有关战争起
上分析人类战争发展阶段的四次大转换 , 以就教于 源的论述 ,
而是依据 自己的理解阐释马恩的战争
学界同仁 。 观 , 然后冠以 “马克思主义认为”如何如何 , 且在 论述当中混淆了 “起源”与 “根源”两个概念 。比 一 如 , 有的学者在文章中说 , 马克思主义认为 ,
战争 在中文辞书里面 , 对于 “起源”与 “根源”两 不是从来就有的 , 阶级产生和国家形成以后 , 才出
词的解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解 现压迫和反压迫 、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在这里 ,
释 “起源”有两层意思 , 一是说某一事物开始发 作者把 “起源”和 “根源”合而为一了 , 私有制是
生 , 二是说某事物发生的根源 。“根源”也有两层 战争的根源 ,
原始社会不存在私有制 , 也就不存在
意思 , 第一是指使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 第二层意 战争的根源 ,
自然 , 战争的起源也不会追溯到原始 思是起源 于 。可见 ,
“起源”侧重于表达事物发 社会 , 而是私有制产生的奴隶社会 。
生的时间和空间的尽头 , “根源”则侧重于表达某 产生上述混乱或者说误解的原因 , 我想有三个
一事物在特定时空点上发生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 方面 。首先是在理解和使用 “战争”这一概念上出
应该明确 ,
探讨战争的起源就是要回答战争 “何时 现了偏差 。《辞海》把战争解释为为了一定的政治 、
发生”这个 “时间问题”, 研究战争的根源就是要 经济 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现代汉语词典》把
回答 “为什么发生”这个 “原因问题”。 战争解释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 关于战争的起源问题 ,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一 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
[ 收稿 日期] 座机电话号码 [作者简介]
1956 — , 男 , 河北保定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
从事亚州史研究 74 ?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争 。西方一些辞书也多把战争解释为两国之间或国 益集团间的矛盾冲突是正确的 , 把战争的起源定位
内各势力之间的武力的敌对行为 。“战争”这一概 于阶级社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