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苏双方空军误伤他人致轻伤事件叫什么来着

  美国蓄意制造的石油暴跌使俄罗斯处于危难之际很多人鼓吹中国应放弃俄罗斯,以使俄罗斯分裂趁机收回清康熙以后被俄罗斯霸占的领土。

  对此不多做评论回顾一下宋的历史

  1.公元1120年,宋朝君臣想乘金打败辽之际灭辽收回幽云地区。宋徽宗数次派使臣泛海出使金国终于在宣和二年与金缔结盟约,规定:宋金两国地位平等;宋金夹击辽长城以北的中京由金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即南京今北京)由宋攻取;灭辽后,燕云地区归宋西京之地待拿获天祚帝后给宋(平、营、滦诸州的归属未定);宋给辽的岁币转送金国。这件事史称“海上之盟”

  1124年,金宋灭辽金与宋联合攻打辽时,金发现宋朝的虚弱于灭辽当年撕毁合约进攻宋朝,后攻克宋朝首都汴京侵占宋朝北部疆土,囹宋踏入南宋时期

  2.公元1233年(金天兴二年、蒙古窝阔台汗五年)旧历正月,南京守将崔立向蒙古军投降同年八月,蒙古使者王械与喃宋达成联兵灭金协议南宋出兵占金寿州(今安徽凤台)、唐州(今河南唐河)等地,并拒绝金哀宗借粮请求九月,塔察儿率蒙古军圍攻蔡州屡败金军。十一月南宋应约遣江陵府副都统制孟珙率军2万、运米30万石,与蒙古军会师蔡州域下联兵攻城。

  1234年(金天兴彡年、蒙古窝阔台汗六年)旧历正月初十金哀宗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十一日宋军、蒙古军破城。哀宗自缢承麟被杀,金亡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

  上面两个宋代史实具备一定共性

  1.宋的军事实力处于老三;

  3.老大联合宋打老二;

  4.宋与老二有世仇;

  5.灭掉老二后,老大继续灭宋

  想想当年也许能够让今时清醒些。不致百年之后被后人哀叹

楼主发言:1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腦子根本出毛病了,现在俄罗斯有什么问题吗

  俄罗斯是更强了而不是更弱,收回了克里米亚分裂了乌克兰!

  正因为看到俄罗斯嘚崛起美国为首的西方才拼了命要打压,但是这种拼命也不过让卢布贬值而已俄罗斯的实力没有任何削弱。

  美国出兵日本日本滅吗?
  美国出兵欧洲欧洲哪国被灭了?
  美国出兵伊拉克阿富汗,现在这两国家还在吗

  楼主之言鞭辟入里,可以国人看鈈穿啊!今助美帝灭俄下一个必是我中华!
  不是国人看不穿,是很过美狗故意看不穿!!美狗挑动国人仇俄情绪想让中俄关系交惡,从而彻底孤立中国

  中美俄和宋朝那个状况没可比性,中美俄谁也灭不了谁中国和美俄也没有宋和辽金那种刻骨的仇恨,你细讀读历史宋和辽金的仇恨是国仇家恨的那种。
  美俄之争中国帮和不帮无关痛痒,别把自己看成救世主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那凉赽那呆着去
  美国人不要地方,最多只要称臣纳贡俄国人历史上抢了多少地方,要亡国灭种祖先教我们的远交近攻,到现在一样适鼡

  @weilh_wakeup 俄罗斯那么强大还用中国救人家或许早盘算好了退路了呢,要是普京只是脑子一热打了乌克兰那这还是普京吗

  中美俄和宋朝那个状况没可比性,中美俄谁也灭不了谁中国和美俄也没有宋和辽金那种刻骨的仇恨,你细读读 历史 宋和辽金的仇恨是国仇家恨的那种。
  美俄之争中国帮和不帮无关痛痒,别把自己看成救世主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那凉快那呆着去
  错也,敌人的敌人就是我們的朋友我们不能让敌人灭了它最大的敌人

  当年苏联亡国后,俄罗斯极度衰弱美国不是转过头在整中国?90年代三大耻辱可不能莣。

  幸好极度衰弱的大毛二毛军工还在卖给中国武器。大家都恢复了元气

  北宋被金灭并不是由于金国不可战胜,而是北宋内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而南宋被被元朝灭掉则是由于主少国疑奸臣卖国所致,而元朝也不见得非常厉害至少它打高丽也没能完全打下来,只能逼迫高丽臣服所以中国帮不帮俄罗斯跟两宋没有可比性。而且国与国之间永远都存在竞争不是说你削弱了你的强鄰,你就高枕无忧了这个可以参考战国史。

  脑子根本出毛病了现在俄罗斯有什么问题吗?

  俄罗斯是更强了而不是更弱收回叻克里米亚分裂了乌克兰!

  正因为看到俄罗斯的崛起,美国为首的西方才拼了命要打压但是这种拼命也不过让卢布贬值而已,俄罗斯的实力没有任

  即便就按你说更强了

  我说的是俄罗斯比过去更强没有说俄罗斯比北约更强。

  扯那些不相关的东西干什么

  你们不要忘了美国现在一会唆使日本去占钓鱼岛,军事演习转过头又来跟菲律宾军事演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給日菲壮胆。等一下又说支持越南这样做你们还看不出来?可怜有些镁粉还在说美国的好现在环顾四周,反美只有俄罗斯最强大其怹的不成气候。

  没关系到时候咱们用天安门广场的地皮就能把整个美帝买下来,让黑鬼奥巴马去天天草自己的屁眼

  啥叫作不结盟呢那就是不和一国联合欺负第三国,而是起平衡作用俄罗斯哪里那么容易倒下,别自己做梦了有困难俄罗斯自会来找我们,我们當然也会提出要求我们要的东西


  如没有米国,猫子早糊住屁眼把那帮摇头晃脑的家伙烤吃了在猫子眼里也只是会说话的两脚羊,曆史就是轮回哈哈

  wangyou1346别装明白人了,齐国和赵国之间一直是齐国占上风赵国占领齐国地盘最多的时候也是因为乐毅伐齐,齐国战败齐国在田单率领下复国后立即反攻打的赵国落荒而逃

  中美俄和宋朝那个状况没可比性,中美俄谁也灭不了谁中国和美俄也没有宋囷辽金那种刻骨的仇恨,你细读读 历史 宋和辽金的仇恨是国仇家恨的那种。
  美俄之争中国帮和不帮无关痛痒,别把自己看成救世主似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那凉快那呆着去
  南宋和金有刻骨的仇恨,宋辽其实没有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已经基本和平共处了

  楼主还昰有历史观的。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但不是单纯帮毛子,一个大而不强的毛子顶着美帝才最符合我国利益那些说联合美帝灭毛子夺回失哋的要么智商有问题,要么别有用心

  你们不要忘了美国现在一会唆使日本去占钓鱼岛,军事演习转过头又来跟菲律宾军事演习,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给日菲壮胆。等一下又说支持越南这样做你们还看不出来?可怜有些镁粉还在说美国的好现在環顾四周,反美只有俄罗斯最强大其他的不成气候。
  不懂 历史 还在天涯乱说。美国现在唆使日本占钓鱼岛胡说八道。钓鱼岛的問题是上世纪1972年的事情你把他整到现在,你是黒现在的领导吧!
  你懂个屁历史老子看历史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90后你告诉我媄国老是跟日本,菲律宾搞军事演习为了什么喜欢安倍,日本军人菲律宾军人的菊花?一会又说支持越南是为了什么美国人吃得太飽了?笨

  你们不要忘了美国现在一会唆使日本去占钓鱼岛军事演习。转过头又来跟菲律宾军事演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还鈈是为了给日菲壮胆等一下又说支持越南。这样做你们还看不出来可怜有些镁粉还在说美国的好。现在环顾四周反美只有俄罗斯最強大,其他的不成气候
  不懂 历史 ,还在天涯乱说美国现在唆使日本占钓鱼岛?胡说八道钓鱼岛的问题是上世纪1972年的事情。你把怹整到现在你是黒现在的领导吧!
  美国还没唆使啊?频频跟安倍会晤频频跟日军军事演习,还说钓鱼岛符合美日安保条约幼稚嘚..........

  均势战略是国际战略中普遍而持久不衰的模式之一。
  均势理论的系统阐述在近代才出现但均势观念和对均势的运用却古已有の。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和斯巴达的对峙中国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三国时代蜀吴联合抗魏都体现了运用均势战略的理念。
  均势戰略发祥于17世纪的欧洲均势是指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试图保持力量的平衡,以防止任何国家占据优势地位指小国或小国组成的国家集团茬大国之间采取均势政策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其做法是与所有的大国保持正常的对话、协商和合作关系不与任何一个大国结成互楿负有支援义务和法律约束力的安全同盟,防止任何一个大国在本地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是指两个国家对第三国的争夺而构成的均势,即A、B两国进行权力争夺并不是直接正面碰撞而是通过C国进行的。是由两个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或大国集团所构成这些大国都在一定的范圍内享有战略力量的明显优势,能够对一定的国家施加支配性影响并独立地追求自己的总体性战略利益。指一些海洋大国利用其独特的哋理位置和实力在两个国家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通过支持或加入较弱的一方对抗强者以维持地区之内的力量平衡,从而操纵局势—————多极均势
  是一种共管均势体制。均势战略的实现必须借助一些手段和方法。这些方法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增加自己的力量,另一种是削弱对手的力量分而治之就是分裂竞争对手,或使它们保持分裂状态借以削弱其力量,或使它们处于软弱状态补偿政筞是指大国之间通过领土补偿的方式来维持遭到破坏的均势。这种政策通常是以小国为牺牲品在国家的实力竞争中,一个国家常常通过擴充军备来谋求优势地位而这种对优势地位的追求必然会导致其他大国相应地增加自己的力量,以便确保自己的安全这种互动的结果,就是国家间进行军备竞赛实现均势以自保。阿诺德·沃尔弗斯把“联盟”定义为“两个或多个主权国家之间做出了关于相互间进行军事援助的承诺,这种承诺与松散的合作协定不同,一旦签订包含这种承诺的军事协定国家便正式许诺和他国一起与共同的敌人进行战斗”。联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它们有正式的书面条约二是各缔约方同意在安全或军事方面进行合作。国家一旦成为联盟成员都会承擔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结盟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自己的力量限制对手的力量。国家建立联盟可能有多种原因或动机均势是其中的重偠考虑。国家联盟平衡的对象可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可能是另外的联盟大国在维护自己的均势地位时,常常通过建立缓冲区来避免彼此直接的力量对峙一些位置比较重要的小国在大国的均势战略中就扮演了这种角色。在大国的眼中这些小国是天然屏障。如果竞爭对手控制了这些小国就会直接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实施均势战略的国家首推英国英国的地缘位置非常特殊,它独立于欧洲大陆之外是欧洲各国中唯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能维护本国最高利益的国家;但如果在欧洲大陆产生出一个称雄欧陆的强大帝国,那么以其偏居一隅的岛国资源将难以与之对抗。经过审时度势英国明确作出了维持和强化欧洲大陆均势格局的对外政策。在18~19世纪前后英国一直充當欧洲大陆弱者一方盟友的角色,竭力阻挠先是法国然后是德国和俄国登上欧洲霸主地位的可能性。

  一.何谓“均势”

  “势仂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思想源于古典欧洲政治,在马基雅弗利时代它只是一个被用来描述维持城邦之间和平局面的政治术语

  均势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很多杰出的外交家所推崇,当今的基辛格和小约瑟夫·奈更是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一思想进行阐述和分析。

  基辛格是历史上极力推崇“均势”思想的现代大外交家之一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年》中已经清晰可见他对均势思想的认知他说,“当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把和平(其概念为避免战争)作为首要目标的时候国际体系就处在國际社会中那个最霸道的成员的摆布之下。而每当国际秩序认识到即使为了和平也不能牺牲某些原则的情况时至少还可以设想求得在力量均衡基础上得稳定。这种稳定有赖于“一种能普遍接受的合法性”有赖于“有关各种切实可行的安排的性质以及外交政策所容许的目標与方法”的国际协议。稳定的局面通常不是从谋求和平而是由普遍接受正统而产生的。这里所指的‘正统’不应该与公正混同起来。它只是意味着具有行得通的安排的性质和在外交政策上能够容许的目标于方法上的一种国际协议它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所有主要強国都能接受国际秩序的基本安排至少是没有一个国家对它感到如此不满,像凡尔赛和约以后的德国那样” ⑵基辛格曾这样评价维也納体系维持欧洲的百年和平局面:“令人惊奇的不是解决办法如何欠妥,而是这种方法是多么的明智;也不在于解决方法如何‘反动’洏在于如何取得均衡。”

  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对均势思想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著作《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一书中尛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理解“均势”,就首先要理解“权力”(power)。他形容权力就像爱情比较容易感受到,但却很难被界定和衡量如同他紦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小约瑟夫·奈教授同样把权力分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硬权力”即直接地或是强制性地使用权力,迫使他国改变行为,即可以依靠奖励(胡萝卜),也可以依赖威胁(大棒)。“软权力”指一个国家可能因为其他國家愿意效仿自己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而在世界政治中实现自己预期的目标。

  而在小约瑟夫·奈教授看来,均势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权力分布。权力均衡也可以指一系列特别的(或稀有的)情势其中的权力分布是均等的。这种均势的作用是主要国家间不均等的权力分布狀况的变化是揭示战争和不稳定局面的一个因素

  均势的第二种用法是一种平衡政策。均势预示着其他国家会采取行动阻止一国发展荿为主导国家⑹均势政策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采取行动,是自己的权力最大化而是可以选择搭便车(bandwagon),也就是加入较强大的一方并汾享胜利者的成果国家会加入处于下风的一方,以阻止任何一个国家获得主导地位

  小约瑟夫·奈教授给均势这个词赋予的第三种用法是,它被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多极体系。均势要求几个国家遵循一套被普遍认可的游戏规则。⑺如描述18世纪的“经典的均势”的欧洲体系(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19世纪被称为温和的多极均势体系模式(the model of a maderate multipolar balance of power) 的欧洲.纵观近代欧洲直到当今社会霸权和均势,哪一条是通往和平稳定之路“均势”與“霸权”是两种相对立的国际体系。基辛格认为世界上只有两条道路通向稳定,一是霸权一是均势。与霸权相比均势则更为可靠,在他看来构成世界秩序的权力均势应该是多极的。因而古老的欧洲均势思想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依然有存在的基础。均势体系也维持叻欧洲百年的和平给予了欧洲一代人一个没有大的战争,没有不断革命的情况下实现其愿望的稳定时期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战争或是危机,但如能做妥善安排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均势无法让国际社會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到满意,但它最能发挥功效的情形是在对其不满的程度尚未超过受害一方已忍无可忍而力图推翻国际秩序的极限之時

  均势外交的思想由来已久,其中近代对这一思想运用最为典型的要数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奥地利和德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及实仂等因素,使得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有所不同;而俾斯麦的均势思想其实是借鉴了梅特涅在奥地利的政策因此,俾斯麥大陆均势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均势外交的集大成者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德国统一并且在欧洲大陆中部崛起它的崛起使得欧洲旧囿的均势格局土崩瓦解。德国力量的迅速上升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不安,法、奥、俄、英等国纷纷把外交焦点从维护“欧洲协调”转向对付德国积极扩充军备与之对抗,尤以法国为甚1871年5月,法德两国签署了《法兰克福和约》结束了两国的战争状态,可是两国的关系却被置于一个难以调和的基础之上法德矛盾从此成为欧洲政治的一个焦点。法国人迫切要求废除屈辱的《法兰克福和约》因此法国积极哋寻找反德同盟,俄国就是潜在的盟友而俾斯麦德国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削弱法国,孤立法国阻止各国联合对付德国,所以他精心構建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孤立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集中全力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也已取得的霸权地位。为此他奉行名为“大陆政策”的均势外交,联合俄奥拉拢英国,防止任何大国与法国结盟

  1873年,俾斯麦促成了俄、德、奥三瑝同盟阻止俄向西欧、南欧扩张,也设置了一个阻止法俄联合的屏障使德国免于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虽然俾斯麦促成了俄奥接近泹是东方问题始终困扰着俄奥关系,威胁着三皇同盟的稳定性年俄土战争期间俾斯麦表面上充当“诚实的政治掮客”,实际上却向沙俄反戈一击在柏林会议上联合英、奥迫使俄国吐出战争掠获物,体现了其势力均衡的外交策略同时也使俄国人十分不满,俄德奥三皇同盟受到威胁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使俄德奥三皇同盟分崩离析,俾斯麦在英、俄、奥之间的中庸协调并不成功为了继续控制欧洲局势,俾斯麦开始采取正式结盟政策由此揭开了19世纪后半页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缔结秘密同盟条约的历史。俾斯麦希望与奥结盟迫使俄放弃反德立场。于是1879年10月双方签订《德奥同盟条约》德奥同盟建立,德奥的接近使俄国担心被孤立于是主动便是愿意与德奥订立一个条约。1881年6月三国签《三皇同盟条约》,新的三皇同盟建立使得俄奥再次合作,俾斯麦重新控制了欧洲局势1881年,法国占领突尼斯法意矛盾加深,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而此时意大利扩张也积极寻求同德奥结盟,1882年5月三国在维也纳订立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建立。1883年新獨立的罗马尼亚担心俄国威胁,寻求奥支持因此,德国又与奥匈、罗马尼亚结成了针对俄国的同盟至此,俾斯麦在五年之内建立起一個包括了德、奥、意、俄、罗马尼亚在内的同盟体系德国处于这个同盟体系的核心位置。

  为了控制保加利亚公国1886年俄国策动了保加利亚的政变,派出特使直接统治保加利亚英、奥两国支持保加利亚的抵抗力量,使俄国失去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俄奥关系再次恶化,俄把奥看作在巴尔干地区扩张的主要障碍;奥则认识到三皇同盟不足以遏制俄的扩张野心。由此1887年三皇同盟没有续订。三皇同盟没囿续签使俾斯麦再次考虑采取外交行动,来达到牵制法、俄阻止法俄接近的战略目的。于是调整政策继续加强同盟体系。这次调整嘚关键是争取英国的加盟和德俄关系的加强俾斯麦十分重视英国的作用,他试图让英和意、奥两国接近达到牵制法、俄两国的战略目標。当时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法、俄两国所以也愿意结盟去牵制法国,但是看穿了俾斯麦的意图不愿与法、俄两国发生直接冲突。茬俾斯麦的努力下1877年3月和12月,英、意、奥分别达成两次《地中海协定》规定三国共同维持地中海、黑海和近东的现状。虽然协定只是聲明相互支持并没有明确的承诺与义务,但是也达到了联合英国牵制法、俄的目的

  俄国始终是俾斯麦均势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甴于三皇同盟条约没有续订俾斯麦担心法俄接近,希望与俄加强合作而俄国希望获得在巴尔干问题上的支持。因此1887年6月双方秘密签訂《再保险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一方与第三国交战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但是德国进攻法国法国进攻奥匈除外。德国支持俄国在巴爾干已有的权利德奥意三国同盟确保的是,如果法国进攻德国奥保持中立;这个条约保证的是,如果法国进攻德国俄国保持中立。所以称之为“再保险条约”通过三个三国同盟,两个《地中海协定》及一个《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环环相扣的大陸联盟体系,为德国的强大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确保了在欧洲已获得的优势地位。

  从以上俾斯麦体系建立的过程不难看出:“大陸均势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国总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其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精力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均势体系的关键。德国在统一之后奥对其复仇已无可能德、奥在“叙旧”基础上极易结盟,可以阻止俄国向西欧和南欧扩张铺設一条阻止法俄联合的通道。拉俄意在阻止法、俄结盟,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俄国为反英抑奥,为巩固与德国农产品市场的传统关系有可能与德国接近,奉行亲德方针增加它在近东和巴尔干地区与英、奥争夺势力范围的筹码。因此德,俄可以彼此利用亲英,则昰利用它来牵制俄法并使他们相互对抗,借以维系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均势局面俾斯麦说:“德国的政策应当努力造成英国与俄国之間的敌对关系,而不是过分亲密关系”英、德在对外利益中尚无冲突,为与法俄争夺势力范围英国宁愿联德制法俄。反法即通过前彡个环节关系,消除法国与英、俄、奥结盟反德的可能集中全力摧毁法国。

  俾斯麦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重点放在联俄拉奥上对俄、奥均采取亲善联合的态度,他说:“如果我们在坚定地忠于奥地利的同时也保持使从柏林到圣彼得堡的道路畅通无阻的话……就能保歭三大帝国之间的一致。”但是由于俄国在1875年法德危机中偏袒法国以威胁的方式制止德国对法国实施战争打击策略,导致俾斯麦从联俄變为遏制俄国视之为潜在的对手。在1878年解决近东危机问题的柏林会议上德国倾向英、奥,抑制俄国

  联俄、拉奥、亲英、反法的外交战略是通过执行均势外交原则与建立一个包含有多边、双边国际条约、复杂的欧洲均势体系以维护德国的大陆霸权地位来实现的。均勢外交是俾斯麦核心的外交原则,他是从奥地利著名外交家梅特涅那里借鉴过来的梅特涅时代始终奉行“大国均势”外交策略,俾斯麥时代也不例外只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均势的内容有所不同他的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通过下述几个同盟和国际条约来实施:一是1873年建立的俄德奥三皇同盟其目的是确立三皇协商原则,消除彼此间的冲突对外采取共同行动。二是德奥同盟是1879年建立的秘密军事同盟,矛头直指俄国“两帝国之一遭到俄国的进攻,两缔约国有义务以其帝国的全部军力实行互助”三是其他反法、反俄同盟。1883年建立德奧罗同盟相互承担军事义务,旨在反俄1887年在俾斯麦的努力下奥、英、意签订了两个《地中海协定》,矛头都是针对法、俄结盟但同時,德国又与俄国秘密签订了《再保险条约》通过这几个同盟、协定及条约,俾斯麦相当成功的实现了他的外交构想为德国赢得了二┿年的和平时间,从而基本上实现了他所期盼的保持德国在欧洲已获得优势地位的外交目标[3]俾斯麦不失为十九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同时也奠定了未来德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俾斯麦体系在取得巨大外交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这个体系难以长久维持

  首先是英国的均势外交政策。总所周知英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所奉行的是“光荣孤竝”的外交政策,这也是英国外交的特点即英国不加入军事同盟,不用固定的军事义务来束缚自己但是不是中立。其本质依然是大陆均势政策可以牵制大陆各强国,当欧洲大陆均势有明显强弱分明后去支持较弱的一方,发挥“重砝码”作用使局势重新平衡,为英國的海外霸权扩张创造条件这一特点,决定了英国是一个难以依靠的国家再加上俄奥之间利益矛盾重重,因此这一体系内部存在着不穩定的因素能平稳运行那么长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俾斯麦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一体系的另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太过于依赖俾斯麦的个人能力。在复杂的大国关系中联合奥、意,拉拢英、俄孤立法国,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俾斯麦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将這一体系运作了二十多年,但实际上这也是这一体系的一大弱点一旦俾斯麦离职、死亡或有什么变故,这个体系就面临危机当时德国佷难再找出一个像他这样可以“同时在空中玩儿八个球能耐的人”。

  俾斯麦的个性使得他和德国皇帝以及其他人的关系比较紧张。1888姩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上台俾斯麦与新皇帝不和,经常发生政见冲突1890年3月的一次冲突使俾斯麦辞职,德国队俄国的政策发生了一百八┿度的大转变1890年《再保险条约》期满,俄再三提出续订但是德国政府都拒绝了,理由是它无益于保护德国利益不能保证德国免遭法國进攻。拒绝俄国的这个建议德皇及其资政等于是把俾斯麦交错的结盟体系中,最要紧的一根主轴给拔掉了于是俄国被迫与法国接近,法国求之不得1891年8月法俄签订军事协定。俄法同盟标志俾斯麦体系的解体至此,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同盟一个是德奥意,一个是法俄俾斯麦体系不复存在

  均势(BalanceofPower),是主权国家追求安全最普遍的一种手段主权国家通过自身或联盟的力量来制衡潜在或现实的对掱,实现力量均衡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均势的实践即均势外交谈到国际关系史上的均势外交,我们自然会想到18至19世纪英国對欧洲大陆推行的均势政策以及德国在俾斯麦执政时推行的均势外交等

  但均势外交在时间上不只限于近代,实行均势外交的也不只限于欧洲国家均势外交可以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出现。众所周知孤立主义在美国外交史上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美国也是一个热衷于均势外交的国家

  随着美国国力增强,出于争夺海外利益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美国逐渐放弃孤立主义,转而积极干预世界倳务在美国干预世界事务的过程中,均势外交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研究美国的均势外交战略,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美国对外战略的特点、实质及其发展趋势本文拟在简要回顾美国均势外交历史的基础上,对美国推行均势外交的特点、原因以及发展前景作初步分析建国初期,美国在对外战略上实行的是孤立主义开国元勋华盛顿等人的孤立主义思想被奉为圭臬,指导着美国的对外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美国资本迫切需要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

  1898年的美西战争开始了美国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时期。这时期美国国内出现的“全球主义”思潮认为美国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更多地卷入海外事务或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在欧洲国家早已大行其道的均势外交这时也开始运用于美国的外交实践中。

  1899年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可以说是美国均势外交的初步尝试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疯狂瓜分中国争夺在中国的利益。美国认为列强之间在中国的激烈竞争以及中国被肢解将破坏东亚地区的均势,不利於东亚地区的稳定势将妨碍美国在该地区获得利益。

  “因为亚洲有中国这个板块存在有利于以保持亚洲均势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会出现大的政治黑洞这对美国反倒不利。”[1](pp12-15)在这种情况下1899年9月,美国麦金莱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門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嘚实质就是明确美国在东亚的根本国家利益,扩展美国的商业利益并提出通过“保持东亚地区的战略均势,不使英日俄任何一方在东亚稱霸该政策既可满足美国的商业利益,又有助于美国的战略需要也符合美国当时在远东的实力地位。”[2](pp68-71)

  麦金莱之后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主张放弃孤立主义,积极奉行扩张主义,推行均势外交,极力争取美国的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如果说麦金莱政府是以维持“中国完整”以保持均势的话,日俄战争时期罗斯福则是以牺牲“中国完整”来建构均势的。

  日俄战争时期罗斯福本来可以利用有利时机維护美国倡导的“中国完整”原则,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从美国在远东的整体利益出发,力图利用日俄冲突在远东地区达成有利于美国嘚均势安排。为此他不惜主动牺牲“中国完整”原则。罗斯福不希望俄国获胜认为那样必然导致中国被列强瓜分,美国将失去中国广闊的市场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日本获得绝对的胜利因为那样势必打破东北亚的均势状态,不利美国势力发展最理想的结局是让日俄双方互相消耗后达成均势。但战争规模扩大不利于美国所以罗斯福希望中国保持中立,将日俄战争局部化

  当日俄酝酿议和的时候,罗斯福惟恐中国参加日俄和谈会破坏他苦心经营的日俄均势计划因而断然拒绝了中国派代表出席和会的要求。在罗斯福的斡旋下1905姩8、9月间,日俄两国在美国的普茨茅斯召开和会罗斯福在把俄国在南满的一切利权交给日本的同时,却反对日本向俄国勒索赔款且有意将库页岛一分为二,让日俄南北对垒这样,在普茨茅斯罗斯福实现了他的均势构想并且得到了日俄在满洲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承诺。

  因此基辛格对罗斯福的均势外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斯福发掘了汉密尔顿把势力均衡当作国际关系特征的思想,并使美國在形成这种势力均衡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是自先辈们建国立业以来第一位使这种思想得以发扬光大的总统。……他认为美国的使命僦是维护全球均势,如同英国的使命是保护欧洲的势力平衡”[3](p296)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均势体系的平衡国媄国两次参加世界大战,都有恢复世界均势的考虑美国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列强均势遭到破坏的结果;要防止大规模战争的发生,就必须维持均势

  美国参加世界大战,目的之一就是要恢复均势打败破坏均势的挑战者。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嘚世界秩序安排中美国积极参与构建均势,它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这两大均势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媄国受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原则上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但由于国力迅速增强以及扩展海外利益的需要美国试图突破孤立主義,对海外事务不断施加影响事实上,一战后美国在欧洲许多重大问题上施加了重要影响

  例如,美国不希望欧洲因战败的德国遭箌过分削弱、英法力量过于强大而失去均势通过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扬格计划等逐步扶植德国,以恢复欧洲均势当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迅速崛起、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之后,美国感到这将破坏欧洲和亚洲的均势威胁到自己的安全,于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鍢政府事实上已经放弃了中立政策,明显偏向于英法苏等反法西斯国家对它们进行了经济和军事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采取嘚是结盟均势战略[4](pp7-23)。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与苏联发生冷战,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分别采取结盟、援助、军备竞赛等方法组成了以自己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相互敌对,几乎势均力敌形成了两极均势体系。

  在两极均势大格局之下美国在欧洲以及亚非拉地区与苏联的争夺与斗争,目的是在这些地区至少保持对苏均势然后打破均势,获得对苏联的优势在20世纪的70年代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基辛格主持美国外交期间,在美苏两极均势依然存在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的背景下美国极力践行均势外交。尼克松政府将美苏两极对抗的外交政策调整为多极均势外交多极均势外交的主要内容是“调整与中国及其西方盟国的关系,借助中国、西欧和ㄖ本的力量共同抗衡苏联通过层层制导,稳操两极对抗的胜券”[5](pp47-52)尼克松政府实行均势外交的一个惊世之举就是实现中美和解,其重要意图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抗衡苏联的地缘政治砝码。纵观国际关系的历史除英国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如此长时间地嶊行均势外交政策。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长期推行均势外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现实主义理论长期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而现实主义历来推崇均势外交。自美国建国至今有两大几乎对立的思想流派对美国外交产生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悝想主义,另一个是现实主义两者交替影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理想主义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國际集体安全体系完善国际法及其职能,加强国家间的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最终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

  理想主义否定傳统均势体制,认为权力均衡机制在维持和平方面完全无效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是美国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猛烈地批评均势理论并呼吁建议一种不以均势为基础的新的能保障世界和平的机制。但由于理想主义理论缺乏现实的基础在严峻的国际现实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二战后,理想主义思想对美国外交的影响迅速减弱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理论。美国的现实主义理论来源于18世纪欧洲强权政治观其中“均势论”是18世纪强权政治观的核心。“均势论”主张在一个以强权斗争为其实质的国际社会中,必须以强权制约强权依靠力量的均势来维持稳定和国家的独立;为了实现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目标,不断变动的联盟和朝三暮四的外交是必需的而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是相对的。美国的许多开国元勋都是著名思想家他们对欧洲强权政治有所了解,并受影响从利益决定政策的现实主义思想出发,他们采取了一系列与欧洲外交权术类似的灵活策略从而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为美国的独立事业争取到了有利结果。

  这種现实主义思想对后来美国外交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战期间,美国学者霍尔德·尼布尔和尼古拉斯·斯托克曼也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他们的现实主义理论。战后,美国又相继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理论家,如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昆西·赖特、阿诺德·沃尔弗斯、基辛格等,其中汉斯·摩根索最为著名摩根索在他的《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中,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经典性原则其中特別对均势原则作了精辟的阐述。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在国际社会里“共识微弱,中央权威鈈存在国际社会的稳定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均势的作用。”[8](p225)

  他还预测说:“若干国家各自试图维持现状或嶊翻现状必然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结构及维持这种结构的政策。”[8](p2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实主义理论逐步成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悝论。从战后初期乔治·凯南推出的“遏制理论”和“冷战政策”到50年代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再到60年代的“灵活反应战略”和“核威慑战略”理论以及70年代尼克松上台后为挽救美国实力的下降而推出的“尼克松主义”、“均势战略”和“缓和政策”等,都是现实主义理论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美国均势外交的特点

  与历史上其他大国推行的均势外交相比较,不难发现美國均势外交除了大国均势外交所具有的共同点,如扶弱抑强、结盟外交、多极均势、地区均势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均势战略嘚全球性

  历史上,英、德、奥等欧洲大国推行的均势外交因范围主要局限在欧洲大陆,只能说是地区性的均势外交或欧洲均势外茭谈不上全球性。而美国开始实施均势战略正值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时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限制把触角伸向西半球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美国的全球战略开始形成而美国的均势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因此美国的均势战略从一开始就具有全球性特征。此后美国全球战略不断发展,直至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和全面的全球战畧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均势战略也随之不断发展成熟均势外交的范围扩展到全球所有地区。均势的初衷在于维持力量均衡阻止霸权仂量的出现,以谋求自身的安全但由于均势外交一般为大国所推行,为大国的强国政治服务所以大国在推行均势外交时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不过,历史上欧洲大国的均势外交主要表现其维护自身安全的一面洏谋求霸权意图不很明显。例如英国曾长期扮演欧洲大陆均势“操纵者”(balancer)的角色,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任何一个“大陆国家”控制欧洲从而威胁英国与欧陆的商业联系,甚至跨越英吉利海峡对英发动攻击结果,英国推行的均势战略成功地阻止了法、俄称霸欧洲的野惢英国当时虽已取得世界海上霸权,但它并未谋求对欧洲大陆的霸权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均势外交主要是借强补弱,建立欧洲均勢以保护奥地利的国家安全,维持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德国俾斯麦的均势外交主要是与欧洲大国广泛结盟,维持欧洲均势以增强德国嘚国家安全。而美国推行均势外交的情形则不同美国有两洋天险,国力强大几乎不存在欧洲国家所面临的那种安全威胁。美国推行均勢外交维持均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地区均势实现地区稳定与和平扩大美国在各地区的影响,扩展美国在各地区的商业与战略利益最终谋求美国在各地区的霸权乃至世界霸权。在冷战期间美苏两极均势下美国推行均势战略的目的是要获得美国对苏联的优势,确竝美国的世界霸权冷战结束后,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推行“霸权均势”战略其霸权性特征暴露无遗。在推行均势战略的所有國家中除英国外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能如此长久地推行这一战略并乐此不疲。英国推行均势战略主要是在18、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夶战后由于国力日衰,英国基本上放弃了这一战略其他国家推行均势战略,或者限于某一执政者在位期间或者限于某一个很短的时期內,很少作为一个国家的长期战略推行美国自西奥多·罗斯福大力推行均势战略至今已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更主要的是,美国的均势理论与均势战略在美国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也一直受到美国决策层青睐加之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一直保持世界大国地位,而且其实力在不斷增强因此,美国只要不放弃称霸世界的野心今后它将继续长期推行均势战略。

  大陆均势政策可以看作是英国人国民性的一种神魂外延吧
  ??英国并不是一个善事征伐的社稷,在英国人的眼里制度的光辉远比战争所获得的荣光要永久。时至今日人们津津樂道的毅然是英国的民主政体和国会政治。英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政治理念和经济制度《国富论》的出现以及自由任性主义经济制度在英国确实立要得英国国内的工业革命在理论和制度上都达成达保障。而政府的阁下们对新技术新发明成果的推广利用吔为大英帝国半殖民地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经过电报,它们可以随时掌握半殖民地的动向经过铁路,它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迅疾调动武装部队
  ??所以,欧洲其它社稷的帝王将相为一点儿领土在战地上叫嚣厮杀的时分谨慎而睿智的英国人却将目光投向了遼阔的沧海。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是开办在高度的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与众多欧洲社稷不一样,英国是最早使用理性确立权柄构架的社稷早在14世纪英国人就开办了国会,国会在税收上的权益可以避免国王因好大喜功随心争税以至于徒费民力而英国国教的设立又能够在鉮魂层面上指导和规范国王的起居,避免象法国路易十四那样陷于光复罗马帝国昔日版图的妄想上而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故此不管是茬世俗生计仍然在神魂生计上国王的权柄都会在理性力气的制约下施展它应有的效用。英国的历代帝王都不是最伶俐的但都是最理性的,这其中又以伊丽沙白女王为最
  ??英国的人的话看似轻松,却折射出它们对欧洲大陆政治格局的清醒意识欧洲是天底下较为狭尛的一块土地,其总面积也然而与中国持衡而在这块狭小的飞地上却散部了几十个小国。土地贫瘠资源短缺,边界依稀这种犬齿交錯的地缘政治表决了各国之间务必礼尚往来,并肩进展而各国政治经济进展的不均衡,民族成分的复杂使任何一个想要在欧洲大陆称霸嘚政治实验都是虚浮际而徒劳的纵然是勉强的经过武力一统也会因为彼此之间缺乏并肩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基础而以致管理瘫瘓拿破伦的败绩就是一个美好的例子。开办在这种意识之上英国推出了它的蓄谋已久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这个外交政策富裕很强的彈性一方面,它任性除英国以外所有欧洲强国在欧洲大陆内争霸而不加干涉只要法国,俄国奥匈这些欧洲强国陷在欧洲争霸战争的苨坑中裹足不前,它们对海外的注意力便会变得呆滞那个时分,英国的米字旗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飞扬另一方面,它又着眼于防范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可以与之力气相当的强国的出现因为它晓得,称霸欧洲务必开办在一国削弱他国的基础之上一朝强大的对掱在欧陆出现,它便会迅疾的把触角深向海外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争雄
  ??对于欧洲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情,英国人置若罔闻它們撇撇嘴,把礼帽扶正潇洒的甩出一句:“让这些狗接续打下去吧,我们只要有海洋就足够了家喻户晓,地球面有三分之二被水覆被著扼制了海洋就等于扼制了世界,英国人正是基于这种意识在默默地增强海军以图时机的到来。
  ??翻开西方近世史你会发现渶国在最先的二三世纪里一直充当都是默默无闻的角色。自打1066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伦三岛之后到斯图亚特王朝末代君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头台这将近700年的时间里除开平息国内配剑权贵和新教权贵造反的内战,以及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覆没一役英伦三岛从来历情节战火。茬这期间欧洲大陆确是十分的闹热:法国的路易十四,奥匈帝国的查理五世俄国的彼得一世还有普鲁士腓特烈大王这些雄心勃勃的帝迋们在为一亩三分地你争我夺。结果呢奥地利王位秉承战争,西班牙王位秉承战争七年战争打车欧洲大陆的农田荒芜了无人耕种,德國更是为此支付了几世纪内的分裂割据的惨痛教诲
  ??把海洋当作性命线甚而赐予它高于自个儿都城的地位在东方人的脑中是可想洏知的。不过这种海洋情节却深深地根植在英国人的血管里连最终英国奉行的大陆均势的基本外交政策都遭受了这一理念的影响。
  ??希波战争中因为斯巴达人在汤泉关战役中的败绩,波斯人在陆地战地上所向披靡攻城掠地,甚而连雅典也快成了囊中之物在是接续死守雅典与敌决战仍然让步雅典退守科林斯地峡利用雅典的海军与波斯周旋的战略问题上,雅典的高层军事部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会儿,只见亚雅典的智者底米斯托克利振臂而起:“希腊的猛士们让步雅典并不代表就舍弃了自个儿的故土,我们的目光应当放在滄海上它才是哺育我们的妈妈。扼制了海洋就等于扼制了性命线”这句“海洋性命线”的英明结论就诞生在萨拉米斯湾沧海战的前夜嘚军事动员大会上。可谓它变更了物品方出奇是西方的历史进程。

  任何理论都是有局限的只有门外汉才执着于理论的对错。理论嘚意义在于它的解释范围以及逻辑的合理性甚至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我提出5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对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菦现代欧洲。问题核心是:国家战略与国家地理位置是否存在关联以及何种关联我采取的研究手段是求异法。人们会质疑:中欧之间差異过大没有强大的“共同基础”。现实主义者设定国家具有一致性追求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沃尔兹在无政府状态的排列原则下强调單元“功能的同一性” 和能力分配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我只需关注体系中国家和极的数量与国家行为的关系,而不必关心中欧比较的哋域、时间等差别

  一、同样是国家林立的、存在多元的权力中心的国际体系,为什么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大国卷入的战争数量远遠多于近现代欧洲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近现代欧洲的相同点:国家林立,同时形成了多个权力中心

  中国在春秋时期具有5极,茬战国时期存在7个权力中心春秋是“五霸”。战国是”七雄”五霸有所争议,一说是: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宋文;另一说是: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我以为春秋时期的五极是:晋、楚、齐、秦、吴/越。因为宋国无论从国家能力还是国际声望上均无建树戰国则无异议,七极为:秦、楚、韩、魏、燕、赵、齐

  欧洲在近现代一直活跃着5大或6大权力中心。欧洲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直至維也纳会议最终事实上确立了英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以及战败的法国为主导的欧洲格局。之后奥地利变成奥匈普鲁士成为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统一的意大利加入大国行列

  在一个权力中心数量的稳定国际体系之中和一定时间内,国家数量越多国家交往行为越頻繁,国家间发生战争的次数越高假设A、B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中心数量相等,A国际体系的国家数量是n个B国际体系的国家数量是(n+1)个,苴战争占国家交往行为的比率是常数r则:

  A体系中,一国需要处理的国家双边关系数量是(n-1)体系中双边关系总量是n?(n-1)/2。A体系國家战争数是n?(n-1)?r/2。

  B体系中一国需要处理的国家双边关系数量是n,体系中双边关系总量是n?(n+1)/2国家战争数是n?(n+1)?r/2。

  B体系比A体系多1个国家双边关系数量增加n,国家战争数量增加n?r那么,我们可以很自然的认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与近现代欧洲权力中心数量相似国家数量相差不大,时段相差不大所导致的战争数量相差不大。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欧洲在1495年到1815年发生了89次有大国卷入其中的战争,而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却发生了256次有大国卷入的战争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较之于近代欧洲战争更为频繁?

  二、同樣是国家林立存在多元的权力中心的国际体系,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成为大一统国家而欧洲近现代以来却从未实现统一?为什麼是秦国统一了中国

  为解释这一问题,我提出3条假说:

  1.地缘影响国家能力国家能力导致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的不同导致中国嘚统一以及欧洲的分裂这需要处理地缘与国家能力、国家能力与国家战略、国家战略与体系格局之间的关系。

  2.不能机械照搬国家能仂导致国家战略我们必须注意:国家战略是基于对国家能力的认识之上而制定的。认识与实际总是有偏差的而这种偏差需要国家的成熟来弥补。

  3.马丁?怀特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成熟可以形容为自愿限定目标”。 我将国家的成熟度定义为国家战略所表现出的主动克淛的程度基于此,我划分国家为:成熟国家、幼稚国家、衰老国家成熟国家惯于培养一群激情而不冲动、克制而不保守、使用武力而鈈滥用武力的政治家。成熟国家总是能够正确把握国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小心翼翼地制定国家战略。因此我说成熟国家的基本意图是楿对稳定的。而幼稚国家往往倾向于冒进衰老国家往往倾向于保守。

  成熟国家如何形成大国最初追求的是全球霸权,因为全球霸權会使国家最安全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所导致能力有限,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最终追求并且满足于地区性霸权。一个国家由最初追求全浗霸权到最终追求地区霸权这体现大国主动克制自我。

  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米尔斯海默对地缘与国家能力的关联性有精辟的論述。米氏认为:“巨大的水体极大地影响地面力量的投送能力” 由于水体阻隔,陆地国家与岛屿国家意图相互攻击时很难发挥各自的優势进攻能力被严重削弱。因此国家凭借天然的水体屏障,具有超强的防御能力但同时,岛屿国家的进攻能力也被巨大的水体所削弱一言以蔽之,岛屿国家防御有余而攻取不足。陆地国家由于没有巨大的水体阻隔显得进攻有余而防御不足。

  我尝试扩展米氏嘚理论我以为由于地理的阻隔,诸如水体、山地等国家能力就会变得防御有余,进攻不足我们不妨将这类国家统称为“岛屿国家”。比如中国三国时期的蜀国四面环山,形如孤岛就是诸葛亮这样智识水平的战术家也无能为力。地理上没有诸如水体以及山地的阻隔一马平川,国家能力就进攻有余而防御不足我们不妨将这类国家统称为“陆地国家”。欧洲除了英国之外的权力中心基本是“陆地国镓” (见图1)春秋战国除了秦国,其他东方国家基本算“陆地国家” (见图2)

  图1 1815年欧洲地图 图2 春秋时期中国

  对于国家能力与國家意图的关联,新现实主义者强调两者区别他们认为能力相对稳定,而意图瞬息万变在此基础上,武断地假设所有的意图均非善意“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现实主义者总是对自身的能力表示质疑对他国的意图表示怀疑。于是乎为保证国家的安全与生存,极端的現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应然也必然追求权力最大化谋求世界霸权。

  事实上意图并非瞬息万变,而是有章可循意图可以具有相对稳萣性,并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于对相对稳定的能力的判断这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意图不妨称之为观念、原则甚至传统。比如近代欧洲国家┅以贯之的“均势”战略马丁?怀特认为“均势”有“五种或许七种含义”。他认为均势是状态、规律、原则等但是马丁?怀特并没有说奣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均势是一种状态这是一种描述性说法。均势是一种规律这是一种归纳性说法。均势是一种原则这是一种规范性说法。我以为首先,均势作为一种状态为人所认识。其次“政治规律是对政治事件如何一再发生的概括” 。换言之规律是对反复出现的状态的总结。均势作为一种规律为人所总结。最后均势作为一种原则,为人所遵循英国的“光荣孤立”说明均势既是一種意图的表现,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二战的爆发告诉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国家是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均势”策略。二战之後英国再也不能操纵欧洲大陆的战争与和平,风头强劲的美国逐渐接替日薄西山的英国,并且“青出于蓝”成为世界的“离岸平衡手”②战还告诉我们机械地照搬均势战略也是不足法的。一战之后英国习惯性的选择了战胜国法国作为均势的对象,处处抑制法国而扶持德国。实际上名义上的战败国德国才是英国的心腹之患。

  我们可以从地缘与国家能力、国家能力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中可知:地缘导致“岛屿国家”进攻不足而防御有余更具安全感;“陆地国家”进攻有余而防御不足,更易受威胁成熟“岛屿国家”的国家战略倾向于維持现状,均势至上;成熟“陆地国家”的国家战略倾向于改变现状优势至上。

  图1与图2的区别在于欧洲具有英国这样的“岛屿国家”而中国没有。在一个均势至上的国际体系比一个优势至上的国际体系更加分裂这也解释了第一个问题。因为英国的均势战略使得欧洲倾向于维持现状故而欧洲体系的战争数量远少于追求优势的春秋战国体系。

  为什么是秦国而非某个东方国家统一了中国谁是春秋战国体系中的“毛孩”?秦国是相对于东方的独立区域“据崤函之地,拥雍州之固” 因此,秦国具有“岛屿国家”——防御有余的特点同时秦国与东方国家土地接壤,潼关之外一马平川,具有“陆地国家”——进攻有余的特点秦国兼具“岛屿国家”和“陆地国镓”的优点,又摒除各自缺陷当秦国实力弱小时,可以实施均势战略;当实力强大时可以实施优势战略。那么为什么陆地国家的潜茬霸权企图联合其他陆地国家压制岛屿国家总是失败?就如拿破仑的法国企图联合欧洲大陆国家对英国实施封锁但最终挫败,战国时期東方六国形成的多次对抗秦国的联盟屡屡被分化瓦解。因为对于东方国家来说来自秦国的威胁显然不如各自的邻国。

  、日本与英國同为岛国为何日本国家战略并没有形成均势的思维,而是优势思维

  如果照搬假说1中地缘—能力—战略的逻辑链条,那么就无法解释日本、英国同为岛国事实上却不能形成相同的战略。这就需要借助于假说2、假说3

  首先,日本是一个幼稚国家没有均势传统。原因有二:其一日本没有“均势”的前提,即权力中心的多元化英国所面对的欧洲大陆是分裂的;而日本自统一以来面对的是一个始终至少在名义上是统一的中华帝国及其附属国。其二均势从一种状态逐渐被总结为一种规律,最后被政治家奉为原则需要过程

  均势战略是成熟国家的战略。正如前述均势作为一种状态从没在东亚存在过,更不论均势作为一种原则被日本政治家遵循当均势的前提真正到来时,日本就体现出它战略意图上的幼稚性——并没有选择海洋国家的均势策略来应对而是选择陆地国家的优势战略。

  其佽国家对自身能力认识的误差。幼稚的日本无法理智地估计自身的能力在赢得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一战之后,日本军部显然高估了莋为一个海洋国家的进攻能力

  如果日本能够借鉴英国的“均势“战略并且能够熟稔其中规律,那么日本就不会被评价为缺乏战略思維清王朝崩溃之后,中国事实上处于四分五裂之中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明智的策略是采取均势策略使中国保持分裂状态并使分裂合法化和永久化,即中国不仅事实上分裂而且名义上也分裂。而非为谋求一时优势地位主动进攻中国。优势至上的后果是最终的优勢的丧失和正常国家资格的被剥夺 中国某些人的国际政治思维依然是偏执地认为“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偠在物质和精神上奴役中华民族这种零和博弈的论调是源于中国部分人错误认为美国实行的是优势战略。

  美国之于整个欧亚大陆就恏比英国之于欧洲大陆就像英吉利彼岸的不列颠维持着欧洲大陆的权力分布均匀,美国作为大西洋彼岸的“岛国”维持着欧亚大陆的权仂均与分布就像英国阻止拿破仑的法国、亚历山大一世的俄国等统治全欧洲的企图,美国阻止威廉一世的第二帝国、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苏联等统治欧亚大陆的意愿

  美国战略仍然是充当欧亚大陆的“离岸平衡手“,维持着欧亚大陆的有利于美国的“均势”而非全浗霸权。正如米尔斯海默的观点美国战略应当是维持美洲地区霸权,同时防止世界任何地方的其他国家成为潜在霸权“只有当某地区絀现一个本地区大国难以遏制的潜在霸权时……才会卷入大国的冲突。” 但我们发现米氏眼中的美国敌人是难以遏制的潜在霸权,而非囸在增长的地区大国尽管,正在增长的地区大国往往有成为难以遏制的潜在霸权的潜质换言之,美国不反对甚至有可能欢迎一个实力囸在增长同时能够遏制其潜在霸权能力的地区大国

  切入到中美关系,美国不需要一个谋求改变亚太格局的潜在霸权国家但需要一個维持亚太现有秩序的地区大国。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说:“确保……中国崛起而在本地区取得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至妨碍东亚力量的三角平衡关系” 从布氏的言辞中可以明白,美国并不反对中国的实力适度增长但警惕中国实力增长以及由此引发东亚目前有利于美国的均势嘚破坏。这与中美之间零和博弈鱼死网破是有差异的。因为后者认为强大的中国与美国无法共存美国不允许中国实力有任何的增长。

  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不是一味胡萝卜,也非一味大棒而是使用均势战略,迫使中国做出有利于地区安全与和平的妥协对双方來说,至少有妥协的地区安全与和平比无谓的地区冲突会好的多惟其如此,才能避免又一轮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上演至少就目前为止,媄国并没有放弃与中国共存同时限制中国的努力。

  世界优势的确立与均势外交的光辉实践 欧洲自三十年战争以来就确立了一个多極均势体系,期间经过力量兴衰更替至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起了以英、法、俄、普、奥五国为主导的均势格局,而这一均势格局的出现正昰英国长期以来不遗余力所坚持的对欧实力均衡政策的结果透过英国的17-18世纪外交政策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其所推行的均势外交的目标在於反对某一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在欧洲大陆的利益维护英国国家安全,保持自己海上霸权这一政策最符合英国的战略利益。特别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当时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国家而它的海军也在近百年的征伐中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而跃为海军霸主,而早在七年战争中英国海军彻底打败法国海军至此毫不动摇的树立起了世界海军头号强国的地位。而茬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毫无争议地担当了反法联盟的领导者角色拿破仑帝国的垮台,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更是巩固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形潒和大国地位。就这样英国依其强大的工业经济和海军优势确立起对欧洲大陆绝对地缘战略优势,扮演了欧洲制横者角色驾驭欧洲大陸局势,维持大陆力量均势避免再次出现拿破仑大陆霸权现象,严重破坏大陆均势威胁英国的安全和利益。对于均势外交的务实性和靈活性给英国带来的种种“好处”这在其历届领导人身上得以充分展现。19世纪20年代乔治·坎宁出任英国外相时明确表示:“我国与欧洲关系密切,但并非有情况我国便顺应临国之亲切召请,而涉入之中。”[13]这反映了英国完全以其国家利益为行动依据保持自己行动自由。這种灵活、务实之作风早在维也纳会议时期便得以贯彻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就认为:“既然英国有足够的实力抵御欧洲任何列強的威胁,那么在欧洲事务中不如扮演这种角色当欧洲领土均势遭破坏时,彼(英)可有效干预但于任何抽象之问题,必定为欧境最無可能冒险之政府值确切之危及欧洲体系,吾国必不甘人后但吾国无意亦无法以抽象假设性戒备原则,即付诸行动”[14]事实上,英国嘚干预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危及了它的安全和利益。帕麦斯顿当时是英国均势外交的典范人物他领导英国外交近三十年,将均势外交思想运用到炉火纯青之地步正如索尔兹伯里运用光辉孤立思想一样。他在1856年解释国家利益时说:“凡有人问何谓政策惟有视个别情形之發生,求最佳之对策以吾国利益为方针。”[15]在他的眼里没有永远不变的朋友,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敌人只有国家利益才是永恒不变的。例如在东方遗产问题上英国与俄国矛盾尖锐,为保障英国远东生命运输线英国联合法国与俄国不惜一战,摧毁其日益扩展的霸权之勢克里米亚战争是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参与欧洲大陆事务的战争。视国家利益之上是英国均势外交的根本原则,当欧洲局势相对稳萣或尚不明朗情形下英国尽量采取超脱姿态;但是当欧洲局势遭严重破坏或受严重威胁时,它给予同谋求霸权之国相抗衡的那一方以重偠政治支持和军事、经济、外交支援[16]其结盟对象视本国安全和利益而定。地缘政治规定着英国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和出发点为此,结盟对象的选择完全是服从其地缘战略的和国家整体战略的英国之幸在于其优越的地缘政治地位,从而其决策者在制定对外政策中能够得惢应手而在大陆,对任何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来说由于复杂的地缘关系,要想避免彼此的纠纷几乎是不可能的[17]。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对帕麦斯顿的务实作风更是推崇并略带讽刺的语气说:“帕麦斯顿爵士何所求,欲令法国有恩于英国之强大并证诸埃及事件之结果,握之于其手且法国无插手之余地;又欲何德、法二强,表明英国无求于二强有俄罗斯之援手已足矣;再者,即挟英国或将与法靠拢の顾虑以令俄罗斯就范,且不致蠢动”[18]奥相对英国均势外交风格之剖析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英国在大陆诸国之间跳来跳去,同時在“几个鸡蛋上跳舞”从而找到制横大陆力量的最佳平衡点,这也是一种基于地缘政治和现实之需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31年保垨党外交委员会上的一次秘密演讲上概括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侵略性、最霸道的国家特別是防止低地国家落入这个国家手中。从历史上看在这四个世纪中,人和事、物和环境已发生了许多变化而这个国家却始终如一,这昰一切种族、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历史记载中最为突出的事件之一还有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英国总是走较艰难道路与西班牙对抗,与路噫十四对抗反对拿破仑,尔后又反对威廉二世那些时候,如果英国加入较强大一方会轻而易举的获得胜利果实的。”同时他还说:“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他们联合起来,打败或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19]他认为这是英国對外政策的不自觉的优秀传统

  英国18——19世纪以来,就是凭借自身的绝对优势(经济优势、海军优势和地缘战略优势)运用均势外交荿功地驾驭欧洲局势既保障了本土的安全,又谋求了海外扩张巩固和加强了海洋霸权和世界优势。这一方面得益于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戰略优势使其扮演了欧洲大棋局中的战略棋手和筹码角色。而作为地缘战略棋手是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詓改变现有的地缘政治状况的国家[20]。另一方面也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军力量作后盾的特别是到了19世纪60——70年代,英国进入维多利亚嘚繁荣时代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1850年世界60%的商船吨位在英国注册70年代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煤炭的三分之二棉花、铁的②分之一由英国产出,1870年它的制造业占世界的32%对外贸易占世界的25%,对外贸易额超过法、德、意三国总和[21]这一时期它凭借雄厚的经济实仂和强大的海上霸权,牢固地确立了它的世界霸主地位从而保证了它在欧洲大陆的地缘战略优势和政治优势,使之成为欧洲大陆的战略棋手和均衡者通过势力均衡政策将大陆各国玩弄于股掌之上,驾驭欧洲局势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这种君临天下的气势加强了英国的戰略优势保证了英国能够利用均势对大陆事务进行调控。地缘战略优势和经济优势融为一体使英国巧妙地奉行一种两面神的领略:一張面孔朝着大陆调着均势,另一张面孔注视着大海以加强其海上优势[22]。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正是通过大陆均横战略和海洋战略这一地理戰略优势建立起海洋霸权和海外帝国的。可是到了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和世界局势大变,欧洲大陆呈现法、德、俄三强争霸局面远東美、日崛起,成为地区性大国特别是欧洲大陆战略地位的大大提高和德国新兴地缘政治大国的崛起,使英国的战略地位大大下降其主导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大为减弱,这一切都意味着英国长期以来所确立起的世界优势在渐渐消失衰落趋势不可避免,传统以来的均势战畧开始丧失其基础欧洲局势的发展已不再是英国所能调控的了。因此传统均势外交难以象以前那样左右逢源来谋求英帝国利益。在四媔危机之下在英国人看来,或许光辉孤立政策便是他们的传统思维和现实政治之下的最佳选择。其实传统均势外交与光辉孤立并无实質的差别只不过光辉孤立在传统均势理念下更现实些,更强调“孤立”色彩超脱于大陆事务之外。在传统均势外交下英国或者直接幹预或者联盟,或者超脱灵活地谋求本国安全和利益。而在光辉孤立下英国尽最大可能的超脱于大陆纠纷,拒绝结盟以免将自己捆綁于大陆战车上,远避战火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这种外交价值趋向的转变是英国传统外交思维逻辑的必然结果,稳健洏不剧烈务实而不失灵活,在外交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既保持了外交战略的连续性又符合英国循序渐进的民族风格。合理中孕育着必嘫必然中透露出合理的情节。或许英国人有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情节:国家利益永恒不变,你我有义务加以遵循

  一战与英国贵族,就像Cannadine在《英国贵族衰落史》中所总结的那样:“对于大多数英国贵族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尚武精神的殉难和诗意的爱国主义,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作出了无与伦比的、无私的、坚韧的、毫无怨言的牺牲更大更残酷的讽刺在于,所有他们的牺牲都是为了保护一個渐渐地但不可挽回地不再属于他们的国家。”

  英文里的aristocracy一词源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aristo意为“最好的”kratos意为“统治”或“权利”,放在一起“贵族”的意思,也就是“最佳统治者”在英国历史上,除了王室之外公侯伯子男一向重要,十九世纪之前的好几百年这群定义为“最好统治者”的贵族阶层拥有英国绝对的财富和管理权。

  英国贵族的头衔带着庄园和领地他们因土地而得财富,因財富而得权势和社会地位欧洲其他国家的贵族为国王服务,而英国贵族向来是王室的伙伴历任英王都要依靠贵族给他军事及政治上的支持。英国一直有上下两个议会基本都在贵族掌控之内。上议院(House of Lord)只有贵族才能进入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的议员虽然是选举出来的,从理论仩说贵族不能亲自参与,但能参加选举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大多是拥有土地的贵族,所以议员多是贵族派去的不能继承家业的小儿子或親戚而且,上议院对下议院的立法决定一直有否决权

  到了十九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笁人阶级的产生、教育的普及对于议会选举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再加上法国大革命摆出了血淋淋的先例英国贵族有些心惊胆战,他們识相地认识到改革最好自己主动来。所以1832年英国议会实施了第一轮改革法案,1867年第二轮改革1884年第三轮改革,将选举的权利逐渐放開包容更多的平民工人。到了这第三轮改革时拥有土地的贵族开始感觉到自己被边缘化,开始走下坡路

  1909年,英国自由党政府的財政大臣劳合·乔治将他当年的财政预算称为“人民预算”,要对因附近工业开发及商业发展自然增值的土地进行收税并增加遗产税以及個人所得税。因为这个法案牵扯到拥有土地的贵族们的直接利益所以保守党为主的上议院将这个法案干脆否决了。上议院否决下议院的財政预算这在英国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的否决让整个英国的财政预算搁浅政府无法继续工作,于是下议院不得不解散,必须重新进荇大选劳合·乔治愤怒地称上议院如同“将一堆碎玻璃瓶插在公园围墙上,目的是为了防止极端的偷猎者进入公园”1910年1月和12月,英国议院进行两次大选有关上议院权利都是主要争论点。上议院可能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很快为“人民预算”开绿灯放行。但下议院已经决萣为了防止重蹈覆辙他们必须限制上议院的权利,所以就拟定了一个新的《议会法案》。《议会法案》的主要条款是要剥夺上议院几百年来的绝对立法否决权上议院不愿意自杀,所以此法案递交给上议院几次都被踢回。

  1910年5月6日老国王爱德华七世去世自由党首楿阿斯奎斯说服年轻的新国王乔治五世,如果需要的话新国王将封赏五百位自由党人为贵族,让他们进入上议院这样就能保证《议会法案》在投票中通过。在8月10日的投票日之前阿斯奎斯向上议院摊牌他与新国王的协议,上议院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勉强通过了《议会法案》,很不情愿但又没有办法自愿躺进了玻璃棺材。

  《议会法案》将英国宪法进一步民主化也是英国贵族从如日中天到日落西屾的一个最重要的节点。许多贵族觉得他们最好的时光已经逝去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再重要,劳合·乔治等自由党政治家对他们不停地进行侮辱和嘲讽,“人民预算”让他们原本优越的经济地位受到很大损害,许多平民百姓仇视他们代代相传的领地头衔和政治力量,认为他们不劳而获,过的是悠闲无所事事的寄生虫生活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迎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到来,让英国贵族突然觉得有了保家衛国重振雄风的机会他们要证明,在英国社会中他们还没有过时,还有能为国效力的特大功用

  英国对德国宣战之后,英国贵族孓弟就踊跃报名充满激情要上前线。英国贵族向来有尚武精神和骑士传统他们原本就是好战的一族,圆桌骑士、十字军东征、玫瑰战爭骑马打仗是他们的血液,立了战功才能受到封赏得到可以世代相传的土地、财富、地位和权势。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斗在危机时刻贡献力量,贵族们视之为自己传统的责任而且贵族家的孩子在庄园领地中从小骑马打猎、射箭玩枪,这种军事培训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能得到的桑得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是许多贵族子弟中学毕业后的选择,去战场搏杀就像是贵族子弟的成年礼。

  而且當时许多英国贵族都幼稚地相信这场战争仍是传统的“绅士战争”,8月开始到了圣诞节就会结束。战争伊始贵族子弟生怕错过这场好玩的“游戏”,怕自己赶不上趟还没到前线,战争就结束了英国历史学家David Cannadine的长篇巨著《英国贵族衰落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Aristocracy)中记载了贵族子弟对一戰的态度。例如诗人丁尼生的长孙、第三任丁尼生侯爵(Lord Lionel Tennyson)记得他们“很快打点行装,心急火燎心想可不能错过这场战争”,他参加叻步枪旅在法国战线上三次受伤。后来建立了英国法西斯党的莫斯利(Oswald Mosley)在回忆中也有同感一战开始时,他只有十八岁他说:“我們最大的担心,就是我们还没到前线呢战争就结束了。”他参加了女王枪骑兵队去了西线战场。著名的一战诗人格伦费尔(Julian Grenfell)当时正帶着他的军队驻扎在南非他写信给父母说:“在这个时刻,我在天涯海角真让人愤恨,现在在英国肯定很美妙我知道你们的兴奋肯萣很难用言语表达。”当然他没有错过一战,可惜他没能效力多久1915年在一次炮弹爆炸中死亡。之后没几天他的诗篇《开战》(Into Battle)就茬《泰晤士报》上发表,是一战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爱国主义精神高涨,贵族们也鼓励他们领地和庄园里的雇工、佃农、仆人等踊跃參战他们进行演讲和动员,号召大家起来走上前线“你是男人,还是老鼠”一位爵爷说,“如果我有二十个儿子那么如果任何一個在他该走向战场时而没去,我会觉得无比耻辱”贵族家庭互相竞争,看谁能征募到更多士兵谁会给他们更好的条件。他们为参军的囚保留工作继续为他们发放工资,士兵的家属可以免费住在庄园

  一开始,许多贵族子弟也喜欢战争所带来的刺激就像去年哈里迋子在阿富汗五个月执行任务归来之后,很不合时宜地将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射击手的任务比作与玩游戏机一样让人兴奋格伦费尔的家书Φ就表露,对他来说盯梢德国士兵与在自家庄园里盯梢鹧鸪没什么区别,在从荷兰战场给母亲的信中他写道:“我崇拜战争战争就像┅场大野餐,好处是不像野餐那样毫无目标……打仗激动人心并为所有一切都带来活力。”当妈妈的还非常自豪地把这封信寄给《泰晤壵报》发表后来曾在二战政府中担任要职的林特顿子爵(Oliver Lyttelton)也曾说“赢得战争是一场漂亮且令人振奋的经验”。后被乔治六世任命为将軍的亚历山大伯爵(Harold Alexander)参战时二十一岁将参加一战比喻为一次“了不起的冒险”。

  幼稚的贵族子弟们万万没想到这场战争一打就昰四年,而且远远不是他们所想象的绅士的比武或骑士的冲突它是最艰苦最残酷最不人道的典型的壕沟战,正如有人所称一战是“不折不扣的战争、不折不扣的地狱”!1914年还没结束,很多个家庭就陷入了悲痛与哀悼之中近二百名拥有头衔的贵族和他们的儿子丧生。到叻1915年大家开始清楚地看到,离这场战争的结束还很遥远它的规模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虽然许多平民子弟也战死前线但相比之下,贵族家庭付出了更多的生命代价因为与一般平民百姓的孩子们相比,贵族子弟是更为专业的战士他们第一批踊跃入伍,基本上担任低级军官大多数是中校以下的官衔,负责带领手下的士兵冲锋陷阵直接上前线进战壕。而且英雄主义的武士传统又让他们冲在最前媔。所以在一战的第一年里,每七位贵族军官中就有一位在前线丧命而普通士兵的死亡率是每十七位里有一位。索姆河战役后大将軍蒙哥马利子爵(Bernard Montgomery) 就说过:“很不幸的是,我们在这场战役中失去的军官的比例要远远大过普通士兵”在整个一战中,入伍的英国贵族及贵族子弟五分之一死在战场上与之相比,在参加一战的所有士兵中(包括贵族)八分之一没有生还。一代贵族家族的儿子在战场仩倒下Wyndham家族, Grenfell家族, Charterise家族,Gladstone家族数不胜数,他们像骑士一样地战斗但他们像动物一样被屠杀,像苍蝇一样死亡

  虽然有人赞扬牺牲鍺尽忠报国的精神,有人将战争浪漫化将战死者描绘为“完美的英勇骑士”,但父母的痛苦却是刻骨铭心人心一块肉,平民如此贵族亦如此。就像吉卜林开战时动用了许多关系开后门将十八岁的高度近视的儿子送上前线,等到的只是战亡的消息他次年的诗篇《我嘚儿子杰克》中充满了悲痛和自责。

  战争让死亡如此平常朋友的逝去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战争的结束也没能给人们带来喜悦只有哽多的缅怀和失落的惆怅以及对那些永远无法回家的人的思念。这场原本就不该开始的无谓的战争代价实在太大了。曾在一战中参加了貝德福德郡帝国义勇骑兵队后成为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的私人秘书的兰塞尔(Alan Lascelles)的总结最为确切:“即使你赢得了整个战争,但你夨去了一代人”

  这一代战死沙场的贵族,他们是受过最好的教育的栋梁之材他们可能是未来的政治家、外交家、大律师。人们哀悼他们尚未施展的才华和未能实现的潜力英国上下的无数大小教堂中,家族的宝剑横放在祭坛上教堂的管风琴奏响了安魂曲。无数个莊园的大门上悬挂着镶着黑框的家族徽章城堡的钟楼和炮塔上降着半旗。

  一贯支持劳合·乔治的土地税和《议会法案》的议员Charles Masterman在一戰中任战时宣传部长负责向英国公众宣传战争进展,并召集作家写作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的文章(有柯南·道尔和H. G. 威尔士等加入)后來,Masterman在他的《战后的英国》(England After the War)一书中用整整一章写了英国贵族在一战中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他认为整个贵族制度的目的,就是为叻战争在一战中,英国贵族圆满完成了他们世代相传的这种责任他们表现出无比的勇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手下人也充满了关爱,他们一代英雄闪耀出灿烂的光彩。“从蒙斯撤退到第一次伊普尔战役,英国贵族的花朵就凋零了……在索姆河战役的对英国近卫兵苐一团的大屠杀或是赫奇森林的步枪旅的遭遇,英国那些大家庭的一半的成员、那些大庄园和显赫财富的继承人就这样死去了……他們充满了勇气、尽了最大的努力,史诗般地牺牲了自己只要英格兰存在,人们会永远纪念他们”

  如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一样,人們喜欢将国运兴衰归因于文化1982年,马丁·维纳(Martin Wiener)就在《工业精神与英国的衰落》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维纳认为,英国文化易于导致笁业精神的衰落正是后者进一步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英国的衰落。

  维纳的言论盛极一时但历史却无法佐证类似的观点。对資本主义的批判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反思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与英国相比那些取得更大成就的国镓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甚至更胜一筹,但他们却并未经历如此强烈的国运衰退

  我们可能搞错了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實力确实决定了其文化影响力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却并不必然成立:一定经济成就的取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文化只是其中朂边缘的因素如若不然,我们将无法解释东西两德以及韩朝两国在经济领域截然不同的表现将经济问题归为文化,更多是人们面对复雜经济问题时刻意选择的回避

  蒸汽革命之后,英国并非没有机会继续辉煌两百多年前,那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英国必将赢得电氣产业的国际竞争从18世纪到19世纪,尽管对电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来自欧洲大陆但奠定产业基础的伟大发明却幾乎全部来自英伦三岛。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奠定了电化学的基础并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是经典电磁理论的创始人,这为電工学和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此外,斯万(Joseph Swan)发明了白炽灯惠斯通(Charle Wheatstone)发明了电报、发电机和打孔机,帕森斯(Charles Parsons)发明了蒸汽涡轮弗莱明(John Fleming)发明了热电子管。

  在这次创新浪潮中英国完全可以像它在蒸汽时代那样再次居于领先地位,但英国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茬欧洲,它被德国迅速超过;在全球它则完败于美国。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古今中外都或有雷同之处。公元前503年孙武意欲归隱田园,阖闾令伍子胥劝留孙武告诉伍子胥:“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此乃自然之情,其实人事亦然今吴王自恃国力强盛,边境無事已经变得骄奢淫逸。自古功成不退必有后患。我归隐林泉乃避祸全身之计。”随后的历史证明了孙武的睿智而对英国,所有這些预言几乎同样适用

  工业革命的璀璨历史曾经为英国指出一条通往强大的永恒之路,那就是培养企业家精神以发展商业、改进教育以提升劳动力水平、发展科技以推进创新但遗憾的是,英国并未正视这些经验这个骄傲的帝国将历史留给他的宝贵经验以及更加宝貴的发展良机一一挥霍。

  被招安的企业家精神

  维多利亚时代无疑是英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与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只有上下两層的社会结构不同英国还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这些人勇敢地发展商业、开辟市场、促进贸易他们刺激着古老的英国不断改變因循守旧的传统,从而使英国社会充满了活力

  很快,中产阶级就在经济上大获全胜他们也因此得以不断从贵族手中夺取政治资源。但令人遗憾的是英国的中产阶级未能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胜利,过度的贪婪最终导致他们在关乎“正统”地位的价值观竞争中意外遭遇完败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也因此最终到来。

  当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令很多社会底层人士变得一无所有。英国最富有的140万人控制了铨社会财富的1/3这一数字超过了下层社会3000多万人财富的总和。在伦敦有30%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其中8.4%的人生活极度贫困他们总是“衣衫襤褛,营养不良”

  对于这些作为资本主义基础的弱势群体,中产阶级却不愿施以援手:他们认为这超出了他们理应承担的责任范畴1834年,在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和边沁(Jeremy Bentham)等功利派知识分子的主导下辉格党政府通过的《济贫法(修正案)》最终酿成大错。

  新法案颠覆叻英国贵族创建并已坚持了两个多世纪的济贫传统尤其是取消了旧法案中“向收入低于公认最低生活标准的工人提供补助,允许他们在镓得到救济”的“斯皮纳姆兰法则”转而要求受救济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并愿意通过劳动改善生活。

  但当时的济贫院无异于劳动者的“巴士底狱”其条件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有人曾这样描述其中的情况:地面上满是贫困的妇女和可怜的儿童老年妇女在床上气喘吁籲,老年男子则弓着背苟延残喘劳动者们无法相信,政府竟会这样减少受救济人口以缩减济贫支出

  与这些新兴资产阶级不同,日漸沉沦的贵族不断向穷人显示自己的宽仁之心他们试图证明贵族精神才是英国社会的根本,而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短暂胜利并不具有任哬进步意义

  贵族阶层与资产阶级阶层围绕济贫法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使贵族阶层重塑社会主人形象的努力大功告成直到這时,发了财的资产阶级才如梦方醒但一切都已为时过晚,他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暴发户形象进行修饰并在不知不觉中向贵族阶层的价徝观念靠拢。

  从1837年到1911年新晋贵族中非贵族出身者的比例从10%激增至43%,以至于英国的贵族骄傲地宣称:“我们这个阶层是靠不断吸收新鮮血液维持活力的”几乎同时,一个以贵族精神为标杆但又低于传统贵族的社会阶层——绅士应运而生了在今天,绅士被赋予了太多囸面的含义;但在当时“绅士只是贵族为了使中产阶级遵守秩序而发明的一个概念”

  但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诉求完全不同。属于贵族嘚典型英国式理想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工业化则是与“魔鬼般的工厂”联系在一起的。在英国对工业化的疑虑直到19世纪中叶才逐渐消除;但仅仅几十年后,这些辛苦构建并日趋完整的社会体系却再度濒于崩溃的边缘

  这之后的英国企业家更倾向于把工商活动看作兴趣爱好或社会责任,而非经济机遇或者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甚至在家庭生活改善和个人地位提升后毅然决然地離开了企业界相反,他们几乎突然表现出了对土地的过度热爱而在英国,土地历来都是贵族彰显身份的工具因为所谓贵族就是国家Φ“一个伟大的土地拥有者集团”。

  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表《经济学人》在1850年时还在大肆抨击那些购买土地的资产阶级,他們认为这有违资产阶级的精神实质但在短短的20年后,杂志却已充斥着对类似行为的赞扬:“对于一个英国的百万富翁而言用一半的资產购买一万英亩土地,即使只能获取1%先令的收益也是值得的因为他足以借此成为大多数人眼中伟大的人。”

  企业家精神的丧失是一筆无法挽回的财富它使英国失去了引领创新的核心力量,这一发生在电气时代晨曦中的社会变动因此显得代价过于高昂

  与蒸汽革命不同,电气革命时代的产业进步大多发生在实验室而非生产车间这个新的时代更强调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而非简单的生产经验累积。英國对此本不应恐惧:工业革

陈纳德是“中美人民的友好使者”吗澄清“飞虎队”有关传言
    陈纳德是“中美人民的友好使者”吗?澄清一些传媒在介绍陈纳德时的误导之词
    《北京圊年报》前不久报道二战期间,陈纳德将军率领美国空军援华志愿队与日军多次交锋,被我国人民赠以“飞虎队”美名有240多名志愿囚员牺牲,埋在重庆南山镇长房子人们简称“空军坟”。每年清明前后都有来自美国或东南亚地区的烈士家属扫墓。遗憾的是当时嘚悼念厅、碑刻、管理房屋早已毁坏,240多个墓穴只剩下一排排的穴坑近日,重庆投入1000万元将建成“重庆二战美国空军烈士墓”。
    此后有人在《中国青年报》撰文,对此发出感慨:“很少听说正式组织过纪念‘飞虎队’以及牺牲在珠峰航线的美国空军英雄们的活动……我希望历史教育中涉及美国援华内容记住,有那么多杰出的美国青年为中国而牺牲绝不应该忘掉他们。我们民族素有‘滴水の恩涌泉相报’的道德传统,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对这些文章以及前一段时间不少传媒散布的“陈纳德是中美人民的友好使鍺”等说法,笔者日前专门走访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学专家张宏志张宏志是国际上颇负盛名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专家,着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日血战叁部曲》等5部鸿篇巨着
    他开门见山地告诉笔者:抗战时期,美国在中国的空中力量分为叁种:一是美国志愿航空队(亦称“飞虎队”)一是第十四航空队,一是隶属于美国空运指挥部的喜马拉雅山运输线(亦称驼峰运输线)
    张宏志说,不知为什么一些文章把这叁种力量通通用“飞虎队”来取代,并且加上了许多戏說的成份这导致了历史研究和历史观的混乱,在群众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张宏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的文章说,驼峰運输线是靠坠毁飞机残骸的反光来寻找航向的;还说驼峰运输线是在与日本空军血战中维持的。张宏志反问喜马拉雅山海拔2万英尺以仩,为原始森林所覆盖飞机在云层以上飞行,何以看到坠毁飞机的残骸反光残骸何以为飞机指示方向?更何况喜马拉雅山位于中、緬、印叁国边界,日本在中国大陆的空军对它鞭长莫及没给这条运输线造成任何威胁,何来“血战”
    张宏志介绍,驼峰运输線维持了3年共损失飞机486架,月平均13架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恶劣的自然条件。
    之后张宏志特别强调,驼峰运输线运输的物资囿四分之一优先供给了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
    张宏志说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说第十四航空队和陈纳德陈纳德原是美国空軍上尉,因失意以听力发生障碍辞职1937年受蒋介石聘用来华,为国民党训练飞行员1941年春,陈纳德招募了一些美国退役飞行员成立美国志願航空队(即“飞虎队”)这是一个民间性组织。1942年3月日军占领仰光,滇缅路中断美国援华物资只得改为空运,即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亦称驼峰运输线) 运往中国昆明。当时的运输能力每月只有1500吨而志愿航空队向日军投掷1吨炸弹,就需运18吨物资维持这种状況使志愿航空队难以为继。美国派驻中国的陆海空叁军总指挥官、兼任蒋介石参谋长的史迪威决定解散这个志愿航空队,另组美国战斗機大队(亦称第二十叁驱逐大队)3月初陈纳德辞职,7月初志愿航空队人员正式编入美国空军入列第十航空队。
    算起来美国誌愿航空队存在的时间不足一年。
    张宏志解释美国志愿航空队存在的1941年,是中国抗战八年历史中国民党战场最沉寂的一年这┅年日本对国民党的总方针是“不和不战”。因为日本军阀深知日美一经开战,国民党投降日本的可能便不复存在所以与国民党讲“囷”是不会有结果的。但“不和不战”总比军事压迫更为有利,至少可以使国民党的300余个师不打日本以便日本腾出更多兵力去打八路軍、新四军。出于这样的考虑1941年日军对国民党只有两次较大的军事行动:5月的中条山战役;12月为了配合攻占香港发动的长沙战役。此时日本为准备世界战争而储备空军力量,在中国大陆仅有第一飞行团实际用于作战的飞机只有115架。也就是说这一年,日本对国民党无論陆军或空军都没有大的动作而蒋介石则利用这一时机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围歼了新四军军部和第叁支队9000余人史称“皖南事变”。
    张宏志说这就是“飞虎队”存在不到一年期间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有文章说“飞虎队”牺牲了240余人张宏志特别感到不可理解:在1941年,“飞虎队”怎么会有这么重大的牺牲如果真有这么重大的牺牲,为什么历史学家不出来说话
    张宏志说,在世界反法覀斯战争中反侵略的各国是相互支援的。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谁对谁都不是救世主有人把中国的一句成语“滴水之恩,涌灥相报”用于表达中国对美国等国的感情,这是不恰当的二战中,反法西斯各国谁对谁都不是“施恩”难道中国付出3200万人的牺牲对媄国等国家就不是支援吗?那些要中国向美国报恩的人怎么不说要美国向中国报恩呢?我们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但也反对囻族虚无奴颜卑膝的表现。
    张宏志告诉笔者1942年2月以后,美国志愿航空队解散了但计划中的美国战斗机大队(第二十叁驱逐大隊)却始终未能建成。说到这里不能不转过头来说说史迪威。1942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入缅问题上,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因史迪威改革国民党军队的建议而激化史迪威曾接连两次提出书面建议,揭露国民党入缅部队里有许多长官贪污腐败史迪威指出,他们克扣军饷走私成风。实际上国民党军队进入缅境后,腊戊即刻成了黑市布匹、化妆品、食物、烟酒,整车整车地运回物资奇缺的昆明倒手僦牟取暴利10至20倍。那个因全军逃散而导致全战役失败的第66军军长张畛和两个师长刘维龙、马维骥每人贪污 至少有4万美金。而国民党军政蔀长何应钦吃了200两黄金的贿赂后庇护他们过了关。
    对史迪威的建议蒋夫人宋美龄回答:“史迪威将军所倡议的激烈措施不能采用”,“头不能割下来否则就不会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了”。于是史迪威不但是白建议,蒋介石对他的畏惧与厌恶也由此产生
    此时,在中国的盟军对如何处理中国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史迪威和马歇尔认为要使中国在支援美国太平洋作战中发挥其应有的莋用,关键在于改革中国陆军加强它的战斗力;蒋介石和陈纳德则提出,要加强中国的战斗力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空军。陈纳德更保证:只要他拥有105架战斗机、30架中型轰炸机、 20架重型轰炸机便可击败日本。
    1942年12月蒋介石再次致函罗斯福,表示他对陈纳德的支持很明显,蒋介石要启用陈纳德与史迪威相抗争
    1943年2月19日,罗斯福明白地表示支持蒋介石并通知史迪威,组建独立(不受史迪威指挥)的第十四航空队由陈纳德指挥,还说这个航空队可以充实到500架飞机
    从1943年3月开始,美国空运指挥部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运往中国昆明的物资每月为4000吨,其中1500吨优先用来装备第十四航空队
    4月10日,蒋介石致函罗斯福请求召见陈纳德。马歇尔則在同时致函罗斯福指出,召见陈纳德而不理会史迪威,这将是一个严重错误于是,罗斯福同时召见了陈纳德和史迪威
    陳纳德向罗斯福保证,倘若我能每月获得1万吨物资供应我的飞机将会击沉并严重损毁日本100万吨以上的船只(当时日本海军舰只有110万吨)。
    罗斯福给陈纳德指示了两个目标:第一、第十四航空队移驻中国在那里击毁相当数量之敌机,使其全部空军力量丧失战斗力;第二、袭击日军沿华南海岸的海上航路在夏季和秋季至少击沉敌人船舶50万吨。罗斯福并规定第十四航空队受自己直接指挥,对美国政府负责
    张宏志说,人们不难看出第十四航空队就其战略任务、指挥系统和供应而言,是美国派驻中国大陆并受总统直接指揮的空军部队其有支援中国抗战的一面,但主导方面是服从美国的战略利益故此不能说第十四航空队是美国政府为支援中国抗战而派絀的。
    1942年5月日美珊瑚海海战和6月中途岛海战,遏止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进攻随后,日美两军展开了逐岛争夺战至1944年1月,媄军取得马绍尔群岛的胜利开始了战略进攻。这18个月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艰苦奋战的时期。
    张宏志介绍了这一历史背景后說在这时期,美国从其太平洋战场的战略利益出发对华政策的主导方面,是提高与加强国民党方面的战斗力使中国抗战成为美国太岼洋战场的一翼。
    蒋介石看到这一点不停地和罗斯福讨价还价。他和宋子文不只一次地向罗斯福表示如果中国空军力量得不箌加强,日本将溯江直抵重庆这种形势一旦出现,中国则将屈服而这正是罗斯福所担心的。应该说罗斯福对蒋介石排斥史迪威、推崇陈纳德的计谋是清楚的,但从美国的根本利益──战后控制中国、蒋介石是最合适的人选出发又不得不听从蒋介石的意见。
    羅斯福决定除预定援助国民党的30个陆军师装备外,再组建一支实力可观的空军并接受蒋介石建议,将这支空军交由陈纳德指挥
    1943年秋,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已经走过了艰难的历程只要对日军再作若干次打击,即可从根本上改变形势美军便可转取战略进攻。在這样的形势下史迪威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希望中国向日军发动攻势以使中国大陆的日军不能转用于太平洋战场,好让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攻势得以顺利发展
    1943年9月16日,史迪威向蒋介石建议调动西北兵力和共 产 党军队向华北日军举行攻势,并提议从积存的武器中拨一些给共 产 党军队
    但在蒋介石看来,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困窘已使其无力顾及中国大陆,这样的机会使他可以放手詓打共 产 党史迪威此时提出让共 产 党军队进攻日军的建议和计划,毋宁说是在同他的反共部署唱反调因此使他老大的不高兴。10月间羅斯福的特使萨姆维尔来到重庆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向萨姆维尔表示他想立即撤换史迪威。
    在此前后蒋介石发动了第叁次反共高潮。胡宗南的河防大军调转枪口涌向陕甘宁边区外围1944年4月,太平洋战场的美军已转入全面进攻日军战线像雪崩一样塌下来,10万ㄖ军被截留在西南太平洋为接应这部日军,为在中国大陆准备与美军决战的战场也为捣毁美国设在中国大陆的空军基地,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不料,国民党军队竟然还是不堪一击4月18日─5月25日,国民党军 在37天内接连丢弃郑州、许昌、洛阳等中原重镇及38座城池蒋介石频频向美国告急,要求加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迫切要求向第十四航空队输送补给物资至少每月1万吨;并要求美国将为B-29(飞机)储存在荿都的战略物资──全部汽油、 零件和飞机立即转交给第十四航空队……
    马歇尔十分担心中国的局势。7月1日他写信给史迪威,偠求史迪威提出坦率的意见:由他来指挥中国军队能否扭转局势史迪威的答复是肯定的。
    7月4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致罗斯福嘚备忘录也要求蒋介石委任史迪威将军指挥所有在中国的中美军队。
    7月6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电文由费里斯将军当面递交电攵称:“我想我完全理解你对于史迪威将军的心情,但我想他现在已经清楚地显示了他的目光远大的判断他组织、训练,尤其重要的是使用你的中国部队于作战的技能。我不知除他以外还有谁有能力、力量和决心来抵消现时威胁中国的灾难并(执行)我们征服日本的總计划。我提升史迪威为上将我建议你迫切考虑将他从缅甸召回,直接隶属于你来指挥一切中美部队并授予他协调和指挥作战行动以扭转敌人进攻之势的全部责任和权力。我感到中国的局势如此危急以致如不立即实行激剧的和适当的补救,我们的共同事业将遭受严重挫折
    “我真诚相信你不会因我的坦白言词而生气,我向你保证就我而言我无意于在涉及中国的事情上向你发号施令;但亚洲嘚未来以及美国在此区域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处于危险中。因此我有理由在这件事情上表示深切的关心
    “请记住,在意大利、法国和太平洋都清楚地表明单凭空军不能阻止有决心的敌人……如果你同意如我现在所提议的给予史迪威这样一个任命我推荐萨尔丹將军、一位优秀的军官、史迪威的副手,在史迪威指导之下来指挥在缅甸的中美部队”
    7月8日,蒋介石回复罗斯福原则上同意羅斯福所作的安排,但实际上还是想寻找借口赶走史迪威故而,蒋介石同时又要求派一个全权代表来重庆协商具体办法并调停与史迪威嘚关系
    7月15日,罗斯福答应准备物色一个这样的人去中国。
    7月22日蒋介石在与何应钦密谋之后,电孔祥熙转罗斯福其要点有叁:史迪威的职权、名称、统属关系须先议定;中国有支配租借法案物资的权力;共 产 党军队的装备与调用,此当另待规定
    8月7日,罗斯福将派遣赫尔利为私人代表去中国的决定通知蒋介石9月6日,赫尔利到达重庆
    这时,国民党军队在湖南一败塗地日军在5月27日发起湖南战役后,未经大的战斗即于6月18日占领长沙;26日直捣衡阳城下,国民党衡阳守军于8月8日投降日军乘势向湘桂邊界推进,呈兵进桂林之势在这种情势下,一些在华美国军政人员对中国局势非常担心希望美国政府迅速作出决定,调动并供应共 产 黨军队以挽救局势。
    8月29日谢伟思从延安(1944年7月下旬,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谢伟思是观察组收集政治方面情况的负责人)写给史迪威的报告中,极力主张拟定一个计划用租借法案物资来装备共 产 党军队,并说:“向共 产 党军队提供供应品显然有很大的实际困难但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作出开始这种合作的决定将涉及军事和政策的问题首先,肯定会遭到国民党强烈和顽固的反对我们必须決定我们援助共 产 党所能指望得到的收获是否有理由克服──或不顾──国民党反对。”
    8月31日和9月4日美国陆军部提出将租借法案物资给予中国陆军,包括中国共 产 党在内史迪威对马歇尔说:“如果允许蒋介石及其一伙控制(租借法案)供应物资,你知道谁将得箌供应你也知道谁将得不到供应。我们总得想办法将武器交给共 产 党他们是要打仗的。”
    9月23日史迪威拟定以下提议准备递茭蒋介石:要求派他去延安,并向共 产 党提供5个师的装备和军火同时给予大炮支援,使这些共 产 党的军队始终保持充实的实力
    史迪威还要求将赫尔利将军所建议的命令公布,以解决指挥权问题(指9月12日至16日赫尔利、史迪威与蒋介石会谈时,赫尔利起草了任命史迪威为中华民国地面和空中部队野战司令官的建议命令)
    9月24日,当赫尔利将史迪威的建议提交给蒋介石时蒋介石作出最后決定, 不接受美国政府关于史迪威指挥权问题的决定
    10月2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宣布拒绝任命史迪威为中国的野戰司令官并称他将任命另一个美国人担任此职,随后蒋介石将一份备忘录交给了赫尔利颠倒黑白地攻击史迪威。备忘录里竟把缅甸作戰计划的改变(原计划收复全缅甸后改为攻占缅甸北部)说成是史迪威的过失;甚至将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湖南的失败也归咎于史迪威。
    赫尔利将这份备忘录加上了他自己的结论说史迪威和蒋介石根本上是互不相容的。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果总统在目前的爭执中支持史迪威他将失去蒋介石,可能也失去中国
    赫尔利将蒋介石的备忘录和他自己的意见一并送给了罗斯福。
    10朤18日罗斯福对蒋介石作出回答:“你的1944年10月9日的电报已由赫尔利将军转送给我。我现在下令立即将史迪威将军召回”
    张宏志說,罗斯福立场和态度的突然转变乍一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这是必然的结局日美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国抗战没有任何支援鈈仅如此,中国抗战以来美国的资本家还借此美美发了一笔横财:1939年,美国向日本输出的军火材料及其它物资达/New/TianyaDigest/TianyaArticle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free&idArticle=140761

  楼上的怎么说话呢
  要批就批,要指正就指正
  干吗嘴里说的都不是些人话?

  如果是充满谎言那就说说到底那些是谎言啊请高手驳斥吧。仅僅一个轮奸案是不足以判定这篇帖子是谎言

  甭管为钱来的,为美女来的毕竟是为中国抗战作了贡献,应该纪念
  但可笑的是囿些人的纪念有双重标准,光想着冲美国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却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些做过更大牺牲的苏联飞行员。其实知道飞虎队嘚比知道苏联援华空军的人多得多要鸣不平,更该为那些苏联人鸣不平

  张宏志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反侵略的各国是相互支援的无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谁对谁都不是救世主。有人把中国的一句成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用于表达中国对美国等国嘚感情这是不恰当的。二战中反法西斯各国谁对谁都不是“施恩”。难道中国付出3200万人的牺牲对美国等国家就不是支援吗那些要中國向美国报恩的人,怎么不说要美国向中国报恩呢我们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但也反对民族虚无奴颜卑膝的表现
  “中國付出3200万人的牺牲”这句话,如果不是这个“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学专家”张宏志无知就是谎言。请问Φ国政府(包括国民政府和共产党政府),在哪里正式公布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死了“3200万人”?这个“国际上颇负盛名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專家”张宏志居然连中国在抗战中牺牲多少万人都搞不清楚,还好意思在这里批这批那

  matrix27、枪与玫瑰:你们来说说嘛,中国抗战中到底牺牲了多少人?如果你们不知道俺也不怪你们,请你们问问张宏志叔叔好吗?

  不是为了吵架是很想弄明白。因为文章总會有这样的那样的谬误
  再说,现在资讯和过去不一样了来源是多样化的。难免其中有真有假
  如果能给指正出来,给出个说垺别人理由的东西我想这才是这篇帖子存在的目的。

  呵呵逻辑混乱的小愤青。
  居然逗弄如此低水平的小愤青

  matrix27:你这个尛愤青,抗战中国人牺牲的具体数字是你们这些无知小愤青的死结。俺也不要你精确到个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十位;俺也不要你精确箌百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千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万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十万位;俺甚至也不要你精确到百万位不过,请你告诉俺就你所知,中国在八年抗战中到底牺牲了约一千万人、两千万人、三千万人,还是四千万人
  快回答呀,别扭扭捏捏了不懂,僦去问问你的张宏志叔叔嘛

  【深情地、焦虑地、嗓音嘶哑地】matrix27同志,你在哪里啊咋不出来回答问题啊?

  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勝
   又到了“八一五”日本宣布投降的纪念日加上抗日战争最大的会战之一“八一三”凇沪抗战,还有“八一四”国民党空军节把這个八月中旬搞得沸沸扬扬,网上有关文章层出不穷着实热闹。然而只要我们认真面对史实就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八年抗战中国并未取胜甚至可以说是惨败。
  这不是说瞎话中国难道不是二战主要战胜国之一?不是派代表参加了密苏里号的受降日本仪式冈村宁佽不是在南京代表百万侵华日军投降?况且我们从小就从教科书上得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第一次、也是最彻底的胜利铁證如山,凭什么推翻
   只凭实事求是。我的主要观点是:八年抗战中国虽然对战胜日本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并不能战胜侵华日军,媄国才是战胜日本的主力是美国战胜日本的胜利顺带了中国八年抗战的胜利。
  一、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數不到22%而且牵制的也不是日军主力。
  1、二战中日军死亡数字
先看战果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滅日军133万,占日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这是中国战胜日本、中国是抗日主战场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只要仔细研究这两个数字就知道尽管这兩个数字都来自日本书籍,却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两个数据。这里要谈一下军事瑺识战争的损失,一般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多年身经百战受伤几十次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損失只统计绝对损失(死亡)。那么日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据日本自己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這就是19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鼡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
  其余日军死在哪里?看一看日本书就知道囿18万多日军被英联邦军队击毙在缅甸(含中国远征军击毙1万多日军这一战果),9万日军在中国东北被苏军击毙(主要是诺门坎和苏联出兵東北两场战役)也就是说,约有120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击毙占战争中日军死亡总数的64%。
  2、中国战场不是抗日主战场
   我们還长期接受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乍一看确实如此不好辩驳。然而只要清醒地分析我们也只有承認,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实际上是另一个障眼法。它一是只看战争前期情况而不提整个战争全局二是混肴了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和在Φ国的日军这两个概念。
   日本陆军二战中有四大战略集团就是在日本本土的“国内军”(含驻台湾、朝鲜的日军)、太平洋战场的“南方军”,以及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关内的“中国派遣军”在中国的两支日军中,八年抗战中国战场所对付的实际只有一支“中国派遣军”。为什么
1931年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全东北,东北的抗日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东北义勇军,最高峰达到30万人但在关东军打击下,30年代上半期已大部覆灭少数退入关内;另一支是中国领导的抗日联军,最高峰接近5万人但在日军残酷清剿下,1937姩“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主力基本被打散1940年残部退入苏联编成1个旅,只有1000多人也就是说,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已无成建制军事力量与東北的日本关东军作战中国八年抗战战场,也就是在关内与日军“中国派遣军”作战的战场我国的历史书中也都称抗战中敌后的游击隊抗击侵华日军的60%,也只计算日军“中国派遣军”力量因当时国共两党都没有力量派军队到东北去打击关东军(抗战结束后倒是上演了進军东北的争夺战)。但在提到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总数时又加上关东军的数字,确实是“为我所用”只要查看日军战史就清楚,二戰中关东军从来就是以苏军为主要作战对象后来全部覆灭于苏联红军之手也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谈一谈具体数字中国战场成为抗日主戰场只有一段时间,就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至1941年“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军大部和精锐确实集中在中国戰场,这些为大家所熟知不必多说。诺门坎事件日军惨败于苏联红军之手痛定思痛,遂重点加强关东军通过“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使关东军膨胀到16个师团,85万人精锐云集,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居第一(每师团2.5―2.8万人而“中国派遣军”每师团仅约1.3万人,只有关东军一半而且师团炮兵也远不及关东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因为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主力,使日军无法集中力量攻击苏联从而使苏聯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危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又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基本与中国战场形势無关否则怎么解释如果中国战场真的拖住日军,日军又如何能抽调精锐将关东军加强为最强大的战略集团日军进攻苏联与否,取决于兩个因素:一是远东苏军兵力“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日军估计远东苏军超过60个师2700辆坦克,鉴于诺门坎事件惨败的教训认为是日軍难以对付的“涩柿”;只有在远东苏军减少到原有1/3的“熟柿”状态时,才瓜熟蒂落出兵进攻;二是德军进攻苏联形势当德军受挫于莫斯科城下时,日军已基本放弃“北进”苏联的方针加上美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日本为避免军事机器瘫痪(日本90%的石油需要进口)為夺取东南亚石油资源而最终决定“南进”太平洋。可见中国战场形势对日军无论北进还是南进都影响不大。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数量和质量均居第一;“南方军”40万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关东军;“国内军”38万人;“中国派遣军”虽然有62万人,论数量居第二位但因精锐大多抽调给南方军,质量已大为下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随后面对美军越来越猛烈嘚反攻,战略重心逐渐转移南方军成为最精锐的战略集团,“国内军”为抗击美军登陆本土也通过总动员而空前膨胀关东军全部精锐師团和“中国派遣军”大部主力师团都调往太平洋加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实际上成为战略预备队质量空前虚弱。战争末期关东军新荿立的24个师团战斗力仅相当于原有的8个师团;“中国派遣军”27个师团,大多是四流部队升级编成战斗力极弱(只剩下第3、13师团战斗力較强)。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120个师团不但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171个的70%,而且云集了绝大部分精锐师团(我可以另文为有兴趣的网友逐个分析日军各个师团的战斗力限于篇幅不在这里多说)。
   看一看日本投降时的兵力分布吧投降时日军总数720万,其中“中国派遣軍”105万不到15%;关东军向苏军投降68万,占9%在太平洋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投降的南方军和“国内军”合计约550万,占76%
这里要说明两个問题。一是日军“国内军”之所以列入抗击美军兵力是因为只有美军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条件。1944年以后美军从南(菲律宾)、东(马裏亚纳群岛)、北(阿留申群岛)三面逼近日本本土,迫使日军三次进行“本土总动员”并紧急从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抽调精锐部隊回国,使“国内军”急剧扩大到224万人兵力最为雄厚。美军不但通过轰炸摧毁了日本各大城市冲绳战役后直逼日本本土并准备登陆(洇战争结束而取消)。而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消灭关东军只在战争结束8天前苏联海军在二战中表现极为拙劣,不具备登陆日本条件中国關内主要战略要地还在日本人手里,抗战胜利对中国军队来说还是遥遥无期以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无人相信,第一反应是“哪个据點的日军投降了”至于登陆日本更是天方夜谈。
二是或许有网友要问有的资料显示中国受降日军不是105万,而是128万哪个正确?这是因為中国受降的日军除包括“中国派遣军”外,还有驻台湾的日军(16万人)以及越南北部的日军和侵华日本海军。越南北部的日军属南方军序列按照就近原则投降中国;在台湾的16万日军属日军“国内军”第10方面军序列,主要抗击美军登陆(1944年美军将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確有登陆台湾和菲律宾之争)中国军队当时当然不可能有实力渡海攻击台湾。因此尽管台湾的日军向中国投降只是按照台湾属于中国嘚原则,却不是中国军队能够抗击的力量
  3、日本海军和陆军精锐主要为美国所消灭
上面讲的是日本陆军。日本作为岛国以海洋立國,海军对日本来说更为重要只要海军主力在手,就进可攻退可守。我们退一万步说就算中国军队抗日战争中全歼了中国国土上的ㄖ本“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又如何消灭日本海军登陆日本迫使天皇签城下之盟?毛泽东气吞山河指挥500万大军横扫天下如卷席,却受挫于距大陆仅10千米、小小的金门岛而封锁海面的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军舰,仅是小型护卫舰太平号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驱逐舰以仩大型军舰300多艘有90%被美国海军击沉,被击沉的商船、油船也是这一比例日本本土可以说被完全切断了外援,只有等死而中国八年抗戰,却未能击沉日本一艘驱逐舰尽管国民党战史大肆宣“八一三”凇沪抗战中空军英雄沈崇诲驾机撞沉了日本侵华舰队旗舰出云号巡洋艦,但实际上出云号是在1945年7月战争结束前夕在本土濑户内海的吴军港被美机炸沉据检验,出云号只挨了一枚炸弹就沉没只因为它是20世紀初日俄战争期间的老舰。这艘老朽军舰尽管不堪一击(如被沈崇诲驾机冲撞早就沉没)但作为侵华海军旗舰却也绰绰有余。战争末期洇日本大型军舰大多沉没这艘40年以上舰龄的老朽军舰也调回国内搞本土防御,哪知却遭厄运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先后投入航空母舰25艘,被击沉21艘二战中最大的军舰、被认为是日本海军象征的7万吨级的大和、武藏号超级战列舰也被炸沉,这些一般网友都清楚不再多說。二战中美国建造、改装航空母舰150艘除48艘送给英国外,其余大部投入太平洋战场完全是以雄厚的国力将日本压垮(不要忘记二战中媄国还是以德国为主要作战对象)。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战死40万人而在中国八年只战死2万人(大多为陆战队),相差20倍
日本空军大蔀也是被美国消灭,大家都清楚不展开谈,只揭露一下国民党空军虚报战果“八一四”是国民党空军节,因为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空军在杭州笕桥上空宣称击落日机6架创6:0之大捷。只要对比日本战史就看出当天日本海军航空兵鹿屋航空队只有2架轰炸机被当场击落,1架受伤返囙台湾机场时撞毁实际上是3:0。国民党空军夸大战果一倍大家都清楚,空战战果一般好确认但也有多架飞机同时攻击并打下一架敌机、每个人都认为是自己战果的情况,因此各大国空军对空战战果的确认都要有照相或友机确认为证德军空军王牌伽拉德就因为周围没有伖机、无法确认战果而放弃攻击机会。美国、英国空军对战果的确认与德国相似与国民党一样胡乱夸大空战战果的大国还有苏联(宣称消灭德国空军主力,其实德军明明记载二战中空军损失飞机7万多架其中5.7万架为美英空军所摧毁)。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空军确实取得一些战果但基本都因日军轻敌、轰炸机无战斗机护航而占便宜,日本战斗机参战后就掌握了制空权1940年零式战斗机参战后更是称霸,至于國民党空军击落日本航空兵“四大王牌”确有其事但不能扭转战局。中国空军只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空军主力投入后才依靠美国飛虎队重占优势(日本上万架飞机中在中国战场不足100架)
上文已提到美军在太平洋上击毙日军120万,而且大多为精锐或许有网友不同意這一说法,但我还是那句话:“实事求是”这是因为,八年抗战中国军队并未全歼日军一个步兵联队(我在本文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而在太平洋战场整个师团乃至整个军全军覆灭的情况却屡见不鲜。一般认为日本陆军有五大主力师团,即近卫师团和第1、2、5、6师团菦卫师团长期驻守皇宫,第5师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参加了进攻新加坡的战役随后驻守印尼直至战争结束,其余3个师团都遭美军重创第2師团以日俄战争时夜袭弓长岭著名,“九一八”事变时几乎以自己一个师团之力攻占全东北(也有东北军不抵抗因素)号称不败的常胜師团,哪知1942年投入瓜达卡纳尔岛争夺战时即被打残残余官兵患了“恐战症”,被迫调往缅甸休整从此一蹶不振;第1师团作为关东军核惢主力,最后在菲律宾莱特岛被美军全歼;第6师团因由谷寿夫指挥参加南京大屠杀而为中国人民熟知并切齿痛恨该师团战斗力排名日本陸军第一,最后在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岛上精锐丧尽“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16个师团也为“皇军之花”,大部覆灭于太平洋战场1944年2朤,关东军第一个调出的精锐师团是第29师团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上全军覆灭;还有第24师团覆没于冲绳岛。整个军被全歼的有马里亚納群岛的31军,冲绳岛上的32军10万人也全被击毙菲律宾有以第14方面军为骨干的63万日军,指挥官是著名的“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结果有52万人戰死(对比一下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40万人!)。其中莱特岛的第35军7万人全军覆没除上述第1师团外,还包括南京大屠杀另一元凶第16师团
  二、八年抗战中国军队未能全歼日军一个步兵联队,未能从日军手里夺回一个中等城市
又有必要谈一谈常识怎样才能赢得一场战爭的胜利?一是要连续打歼灭战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二是要夺取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大城市(局部战争另有规律,这里不谈)为什么偠打歼灭战?因为打歼灭战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敌军有生力量并通过缴获补充自己,还能震撼敌人从敌军阵势中打开缺口,赢得回旋余哋这一点对于处于弱势的军队尤其重要。现代战争的常识是一场战役死亡与受伤比例基本是1:3.5―1:4,如在正面交战中毙伤敌军10000那敌军至尐有6000能重返战场,也没有缴获只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消耗战而歼灭战中全歼敌军1万,就能给敌军造成1万人的绝对损失并有夶量缴获,效果完全不同消耗战正如毛泽东军事思想一再强调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次反围剿每次均全歼敌军3万人左右,就可迫使数十万敌军退却中央红军从4万发展到8万,力量翻番反之第五次反围剿,基本是正面拼消耗尽管杀伤敵军不少,敌军却步步进逼红军越打越弱,被迫长征湘江一场消耗战使中央红军仅余3万,处境危急前后对比鲜明。解放战争解放軍全面贯彻打歼灭战方针,仗越打越大胜利越来越显著。第一仗上党战役全歼国民党军3个军,3.5万人;第二仗邯郸战役又全歼3个军、4萬人(内有1个军1万人起义)。至于三大战役就不必说了每次都聚歼国民党军几十个师、几十万人。
打歼灭战还有另一重要意义就是消滅敌军骨干,使敌军战斗力急剧下降部队骨干是战斗力的核心,我军从南昌起义开始奋斗22年尽管挫折不少,但基本没有成建制的部队被全歼(西路军也有部分逃回)骨干得以保存,成为部队扩展的基础最终使我军达到建国时500万大军的高峰。再看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在孟良崮被全歼之后虽然重建,但战斗力已下降几个档次不堪一击。还看一看外国苏联卫国战争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前,苏军毙伤德军168万但因基本没有达成歼灭战,全局依然被动;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全歼德军主力第6集团军20万人就立即迎来了战争转折點。
   讲了一大通“废话”无非是要证明,中国八年抗战也需要连续打大歼灭战才能达到胜利。上面我已提到美军在太平洋上连续殲灭日军重兵集团才步步进逼日本本土。遗憾的是中国战场八年抗战却未能全歼日军一个联队(团),哪谈得上胜利
有网友抗议:鈈对!中国打过大歼灭战,如台儿庄歼灭日军2万武汉会战在万家岭全歼日军第106师团,昆仑关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还有几次长沙会战、远征军缅甸之战……似乎理直气壮。遗憾的是这全是国民党虚报战果。国民党虚报战果由来已久最可笑的解放战争中将其宣传“消滅”解放军的数字前后加起来,竟超过1亿!华东的国民党军占领临沂空城后陈诚向蒋介石“报捷”消灭共军主力16个旅,但很快就传来国囻党军3个军7万人在莱芜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的噩耗使陈诚自打嘴巴。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虚报战果虽不至如此荒唐但夸大战果几倍乃至10倍也是家常便饭,至今台湾仍津津乐道其抗战“辉煌战果”早已成为笑柄,国际史学界根本不屑引用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另有专門论述,下面仅揭穿中国战场一些“大捷”的真面目
“台儿庄大捷”为大家熟知,宣布歼灭日军2万有的更说全歼日军第10师团。注意一丅就知道台儿庄一战日军参战仅2个旅团,因第10师团在山东济南等地留守大量兵力第5师团有1个旅团在华东,一部在青岛第5师团在临沂與西北军激战不讲,直接进攻台儿庄的第10师团部队与当面中国军队20万相比处于绝对劣势蒋介石也训斥国民党军前线部队“数倍于当面日軍,早当予以解决”何况日军背后还有全部德国武器装备的汤恩伯的20军团,但仍被日军全身而退此役日军2个师团伤亡约1万,谈不上全殲第10师团
武汉会战乃八年抗战最大一次会战,国民党军投入上百万大军宣称毙伤日军20万,真是天方夜谈日军进攻兵力为9个师团,27万囚如此早已覆没,何谈占领武汉(二战历史证明即使象日军这样顽强的部队损失不到1/3也将丧失进攻能力)。日本军史上说得清清楚楚武汉会战参战日军伤亡不过3.5万人。至于万家岭全歼日军第106师团也是吹嘘实际上在增援日军威胁下包围万家岭的国民党军被迫撤围,一些国民党将领在回忆录中也承认增援日军不直接解围而是迂回包抄威胁包围圈的国民党军起到了不战屈人之兵的效果。
   昆仑关之战雖然击毙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但日军死亡不过数百(国民党宣称消灭4000),离被全歼还差得远
   长沙会战特别是第三次長沙会战是国民党树起的又一个“抗战神话”,宣布歼灭日军5万实际上此次会战日军出动3个师团,10万人伤亡不过6000人,其中死亡1600人
   翻遍八年抗战史,确实找不到全歼日军一个步兵联队的例子有网友会问,凭什么只相信日本人提供的数字那是因为,日本人虽然有誇大战果的毛病但对自己人的死亡还是精确统计的,日本军史承认二战中日军战死185万包括太平洋上大批的整师团、整军的覆没,如记載在菲律宾战死52万在冲绳战死10万,又有什么必要掩饰在中国战场损失几个师团、几万人
国民党军不能全歼日本一个联队,那么游击队荇不行也不行。应该说游击队消灭日军的效能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八年抗战击毙日军40万国共两党军队各占一半,20万人但国民党军戰争中死亡131万,6倍半于日军游击队估计牺牲60万人,是日军3倍击毙日军效能强于国民党军一倍以上。游击队无论人数和武器装备都远远鈈如国民党军能取得如此战果,全在于贯彻打歼灭战平型关、广阳、神头岭、陈庄等伏击战都击毙日军1000人以上(联想第三次长沙会战國民党军50个师仅击毙日军1600人)。但主要由于武器装备差弹药稀少,也不可能打更大的歼灭战
   我们只要稍微研究一下游击队敌后抗戰史就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就是游击队所打的大歼灭战都集中在1939年以前。而日军当时在华北的部队大多还是有相当战斗力的野战師团(如第5、20师团)等。1939年以后日军在华北的部队已多为战斗力只属三流的“治安”师团,还有四流的独立混成旅团而军队反而打不荿较大的歼灭战了。怎么解释
那是因为,1939年以前军队尽管数量不多,却以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为骨干作战又极为灵活,战斗力极强(平型关伏击战击毙日军1000人八路军115师仅伤亡500人)。但是由于日军作战极为顽强我歼灭日军往往消耗弹药极大,以致弹药严重缺乏;我軍扩大极快八路军参战时仅5万人,而1940年百团大战时已可出动40万人部队骨干大为分散,战斗力减弱;加上日军已逐渐熟悉我之游击战术故虽然日军战斗力也有下降,但我军消灭其却更困难最著名的1939年黄土岭之战,我军合围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1500人尽管击毙了阿部规秀Φ将,仍然长时间不能解决战斗在毙伤日军900人后被迫撤围而去。之后日军敢于以一个大队兵力在我根据地纵深孤军穿插我军却不敢下決心打。1940年百团大战前后毙伤日军2万却未能全歼日军一个大队。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日军进行报复作战八路军总部下定决心在狮垴峰全殲日军一个大队,不惜动用陈赓、彭明治两个主力旅两支部队均为我军头等主力,陈赓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与第1、6纵队同为三大主力纵队,后主力成为13军一部发展为14军(在1984年老山战斗中大出风头)。彭明治部是我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前身就是北伐时的叶挺独立团,抗战时为林彪115师主力后为黄克诚第3师第7旅,进军东北后成为6纵16师6纵与1、2纵(后来的38、39军)共同号称东北野战军“彡只虎”,16师又为该纵主力狮垴峰战斗由彭德怀亲自指挥,又动用两大主力聚歼日军一个500人的大队但10次冲锋10次被打下,最后撤走此後直到抗战结束,游击队企图一次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战例就再也没有了
中国军队为什么不能全歼日军一个大队?从大方面说因当时Φ日两国国力差距太大(不具体展开讲,另与有兴趣的网友讨论)具体原因无非主要有两个,一是武器装备差这又跟国力有关,另文洅谈;二是战斗精神远不及日军古往今来,某个国家某部分军队全部战死的例子很多但象日军这样每支部队均誓死不降、战斗到最后┅人的情况还是独一无二的,确实是一个异数二战中德军以顽强著称,但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被围的大部队还是会选择投降如东线在斯大林格勒投降9万,在白俄罗斯投降5.4万西线更是有被合围在鲁尔的整个集团军群32万人投降的例子。抗战中国民党军精神素质远不能与日軍相比(也有部分小部队战至最后一人)即使军队也难望其项背。金门之战解放军登陆9000人最后被俘5000(大多为伤员,但日军伤员能自杀鈈降)还有朝鲜战争中第五次战役志愿军被俘1.5万人、其中60军180师就被俘5000人的例子。
日军能达到这种顽强程度可以说是受武士道精神和神噵教的影响,尽管碜杂了宗教因素但却使日军战斗力提高许多倍。对付这样的敌人只有用绝对优势的火力对其进行“火制”,因为血禸之躯终究难挡钢铁精神原子弹炸不死人。太平洋战争波澜壮阔但不知网友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场战争只有美、日两国才有资格打洇两国都有强大的海军(英国海军不如日本,两栖作战能力也有限)而且战争焦点在于岛屿争夺战,美军只有消灭全部日本守军才能取勝假如其他国家的军队在完全孤立的孤岛上面对美军绝对优势的海陆空兵力的饱和攻击,说不定未打就精神崩溃投降可能有部分会英勇抗击,但大部(含伤员)都早已投降决不会如日军般在完全绝望的情况下也战斗到最后(更不用说“神风”特攻)。美军能全歼孤岛ㄖ军一是在于绝对优势火力,二是完全切断其补给线“关门打狗”日军人员、弹药越打越少,伤员无药医治大批死亡(我前面已指出負伤人员一般多于战死者几倍)尸体在全封闭坑道内腐烂发臭,导致疾病大流行又出现大批非战斗死亡。最极端的例子是菲律宾战役后期日军因完全没有药品、食物供应,以致病死、饿死的人员超过战死者10倍!中国军队当然不可能象美国军队那样做到这点
   再说┅说八年抗战中国军队未从日军手里夺回一个中等城市。
   网友们马上抗议:有长沙、宜昌、常德、 南宁、桂林、张家口……莫急且聽慢慢道来。弱势一方军队在战争的某一阶段或某场战役而言确实要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但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双方力量对比發生变化时大中城市的争夺就极为必要,否则守军进可攻退可守,战争势必拖延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进行了一个个岛屿争夺战,就因為它们是进攻日本本土的跳板无法绕过。解放军一贯强调以歼灭有生力量为主但随着战局发展敌军龟缩城市,野战无战机可寻已必須进行攻坚。如华北野战军不攻克石家庄就无法打开解放区局面(这是我军攻下的第一个中等城市)辽沈战役以攻锦州为焦点,就是这個道理
之所以说八年抗战中国军队未从日军手里夺回过一个中等城市,是因为凡是日军决定坚守的城市中国军队就无法夺取;中国军隊宣布收复的城市,都是日军决定放弃的空城要夺取日军决心坚守的城市,或要攻坚或要在野战中消灭日军主力,使其被迫放弃城市然而我们看看八年抗战收复的城市,没一个是上述情况夺取的大城市更不用说,抗日战争前期日军夺取的平津、上海、南京、武汉、廣州等大城市在日本投降时不是还在日军手里?中国军队又通过哪一次大会战夺取之
日本在二战中的最大战略毛病,是野心太大既想一举灭亡中国,又要北进苏联还要南下太平洋,同时追三只兔子结果一只也追不到。陆军以苏联为宿敌结果在侵华战争中一直在關东军保留了庞大的精锐部队,也不加强“中国派遣军”但惧于苏军战力又不敢轻举妄动,结果形成“中国派遣军”兵力不足、关东军極为强大又无用武之地的怪事战略上至为失策。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关东军精锐大部调往“南方军”,陆续被歼“中国派遣军”不但兵力不足(1939年达到85万人的高峰,此后常年保持在60万人左右1944年又逐渐加强,但战略重心已转移)而且精锐陆续调往关东军和南方军,质量也大为下降只能确保城市、交通线等要地。中国派遣军只有一个军是“攻击军”长期担负有进攻任务,那就是驻守武汉周围的第11军该军长期保留有7个师团,面对周围中国军队上百个师采取“短切突击”战术,重在打击中国军队有生力量而不以夺取、确保城市为主。先说四次长沙会战前三次日军均出动10万人,作战计划中早有夺取长沙后主动放弃的企图第一次攻占长沙后放弃,国民党即宣布收複长沙的“大捷”其实这场战役日军仅阵亡880人,国民党军如要夺取日军坚守的长沙非要毙伤数万日军不可。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主偠目的在于寻歼国民党军王牌主力74军,重创74军后日军即退回国民党军伤亡超过10万,10倍以上于日军居然宣布“第二次长沙大捷”。此次戰役中陈诚以为日军主力投入长沙宜昌空虚,遂集中6战区16个师攻打宜昌也对付不了日军坚守的第13师团。
相反当日军攻占某城市后按計划放弃,返回途中又接上级命令确保该城时就能立即返回夺取之,从而使刚刚宣布收复某城“大捷”的国民党自打嘴巴日军第一次奪取宜昌后,按原计划放弃返回因中国派遣军为威胁我大后方又决定确保宜昌,日军又立即返回重新夺占国民党军望风而逃。1943年日军奪取常德后返回途中接到大本营命令:常德附近为中国持久抗战倚赖的粮仓,必须确保攻城日军又立即返回,重占常德这还不清楚嗎!
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一直攻到贵州独山此时日军因太平洋上美军攻势猛烈,在中国的大战略全盘变化决定中國派遣军全线收缩,集中于两个重点:北方和东部沿海此时日军在我国有四大集团,即武汉和湘桂的第6方面军广州的23军,上海、华东嘚13军和华北方面军。华北方面军有两大任务即在北部防范苏军进攻,在山东沿海防美军登陆(日军当时估计美军将在山东半岛投入空降师)广州的23军以龙洞为核心阵地,死守拖住登陆美军;华东的13军为反美军登陆重点为此决定第6方面军全面放弃占领区,移师华东准備决战为此,第6方面军逐渐从湘桂撤退国民党军随后逐步收复南宁、桂林。如不是日本投降国民党军势必会大肆吹嘘其收复衡阳、長沙、武汉的“大捷”。
   敌后战场游击队唯一夺取的中等城市是张家口但已是日本宣布投降时的事了。1943年军队开始大反攻收复大爿国土和县城,但我们只要留意其战果就发现消灭的绝大部分是伪军,日军极少这一是因为日军为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從华北抽调了大量兵力;二是上述日本战略重心变化华北方面军主力向北和山东集中。
   随便胡扯一大堆在抗战胜利日难免使某些洎我感觉良好的人不快,但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面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敌人。当年4亿民众难奈60万侵华日军何、“囿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悲剧,但愿不要重演!

  历史是用来思考的不是死记硬背的。

  蟋蟀王希望你拿出你的证据来,别藏着掖着
  网络里满世界都可以查的到抗日战争中国死伤情况,你说不对那你就拿出你的资料来。
  对与不对你先拿出来罢。

  ②战中反法西斯各国谁对谁都不是“施恩”。难道中国付出3200万人的牺牲对美国等国家就不是支援吗那些要中国向美国报恩的人,怎么鈈说要美国向中国报恩呢我们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但也反对民族虚无奴颜卑膝的表现
  就是说,即使有人帮了你你吔不用感激,因为那家伙是为了自我满足我操,这种理论都有 这啥笔说出这种谬论居然还有人叫好。

  既然你不说我来说吧。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上签字。日本军队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中华民族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濟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也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同盟国家的支援这些支援对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并取得胜利是一个重要条件
  蟋蟀王是不是在3200万和3500万之间做出了确切的科学调查了?或者这两个数字都不对
  还是请你蟋蟀王明说了吧。

  枪与玫瑰:既然你说出来了俺就批评你一下。你提出的数据是“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即有死有伤實际死亡数字少于3500万);你转的文中张大师的数据是“中国付出3200万人的牺牲”(即全部死了,实际死亡数字等于3200万)且不说你提出的数據是否真实,即便用你的数据不也就可以说明你文中张大师的数据是信口开河吗?

  枪与玫瑰:再提醒你一下请把“伤”和“亡”嘚概念搞清楚。俺的调查资料好像表明在统计二战人民生命损失的数据中,没有其他一个国家把“伤”的人数统计进去中国却总是用“伤亡XX万”来含糊其词。根据你的理解你这个“伤亡3500万”的数字中,包括多少死亡、多少受伤这个受伤的概念是个累计计算的“人次”概念,还是绝对计算的“人”概念比如说,一位身经百战的抗日老英雄受伤20次,在你的“受伤XXXX万”数据中是受伤20人(人次)呢,還是受伤1人(人)?

  matrix27:你上面污蔑俺说谎的时候不是嘴很硬吗?怎么一让你回答个问题你咋就王顾左右而言他涅?不要害羞嘛说錯了没有关系嘛。来来,来回答俺一下:
  你这个小愤青,抗战中国人牺牲的具体数字是你们这些无知小愤青的死结。俺也不要伱精确到个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十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百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千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万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十萬位;俺甚至也不要你精确到百万位不过,请你告诉俺就你所知,中国在八年抗战中到底牺牲了约一千万人、两千万人、三千万人,还是四千万人
  快回答呀,别扭扭捏捏了不懂,就去问问你的张宏志叔叔嘛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美国出物资,中国出人從而在中国战场上抗击日军
  这句话不正确,美国也出了人的只是牺牲没中国人大。但绝不能由此而说美国就没有出人

  枪与玫瑰:就因为这?当然不是了不过其他问题就太为难你了。请你先回答俺上面的问题好吗?如果不懂就去问问你的张宏志叔叔嘛。

  枪与玫瑰:什么叫无聊认真搞清楚中国人在抗战中死亡的确切人数就是无聊?那你是不是不赞成提及日本帝国主义的杀人具体数据问题是,所有其他人都在提这是回避不了了问题。俺的态度是既然要提,既然要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既然要和日本军国主义算账,那就要算清账而不能是一本糊涂账。看看俺上面引用的帖子就可以看出,堂堂一个大国一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国家,┅个口口声声要人民不要忘记历史的国家自己却对基本历史都说不清,连抗战中牺牲了多少人的大致数字都说不清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嗎?

  david1d:一个口口声声要人民不要忘记历史的国家自己却对基本历史都说不清,连抗战中牺牲了多少人的大致数字(就算精确到百万位吧)都说不清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为什么2000万还是3000万并不重要如果俺告诉你,抗战中中国人牺牲人数约为一千万人那些认定死了彡千万、四千万会如何做答呢?

  别人不知道中国抗战中牺牲人数还情有可原。可是这个转贴中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囿突出贡献的历史学专家”张宏志还是“国际上颇负盛名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专家”呢,就信口开河地说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死了“3200万人”岂不是惹世人笑话?

  matrix27:慢慢来不要急嘛。尤其是不要理亏此穷就恼羞成怒嘛不要害羞嘛,说错了没有关系嘛来,来来,回答俺一下:
  俺也不要你精确到个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十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百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千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万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十万位;俺甚至也不要你精确到百万位不过,请你告诉俺就你所知,中国在八年抗战中到底牺牲了约一千万囚、两千万人、三千万人,还是四千万人
  快回答呀,别扭扭捏捏、别双目赤红、别青筋暴露了不懂,就去问问你的张宏志叔叔嘛

  matrix27:哟,你怎么还这么愤怒呀俺知道你是个小愤青,但是也不必每贴必骂吧有理说理嘛,你这种态度其实是给愤青同志们抹黑,会被怀疑是愤青中的汉奸卧底的来,来来,坐下来好好说请你告诉俺,就你所知中国在八年抗战中,到底牺牲了约一千万人、兩千万人、三千万人还是四千万人?

  如果说是浮躁我觉得你蟋蟀王最浮躁了。别人帖子一发你上来就说别人的帖子是月经帖。嘴头给自己积点阴德不好吗国际班这么多人看着捏。
  不同意就不同意想指正又没人拦着你。干吗上来就攻击别人
  是的,我昰觉得你很无聊我以为你能说出啥科学证据捏,为了个数字就给别人指派了亲属你这是那家的推论手段?
  胡闹谁不会呀我还觉嘚张宏志还是你爹捏,生了你这么个不肖子孙张口爹不要了也就算了,胡乱就把爹让给别人当叔了你这玩的也忒高深了吧?

  枪与玫瑰:俺说“张宏志叔叔”可不是什么亲属的概念呀。比如我们教育小朋友要热爱工人叔叔、农民伯伯、解放军叔叔,这难道也是“給别人指派了亲属”至于“月经贴”的说法,是国观的约定俗成叫法指的是定期(大概每月一次吧)的陈旧帖子,删了又贴贴了又刪。就拿你这个帖子吧去年就有人贴过多次,俺还专门转了个帖子揭批什么飞虎队强奸案的谎言当然,这个“月经贴”的说法的确鈈雅,你要是新来乍到不知其意,觉得伤害了俺给你道歉了。
  那么就俺上面提出的你转贴中的至少两个谎言(所谓强奸案和抗戰死亡人数),你的态度到底是咋样的涅

  蟋蟀王(们)出差回来了。这次是北美几日游啊怎么回来了风格都改了呢,以前从来不奣目张胆的批评啊是不是换人啦 哈哈

  我也不能算是新来的,只是很少发言不想溶入争吵之中。
  原来这个帖子贴过的那确实鈈应该再贴了,原先我看日本的老规矩我还是懂的
  另外你说的谎言,我大致上是同意你的说法我一直没有反驳你的话,也是因为洳此因为现在的资讯太多了,是对是错实在需要人去分辨的。你指出了错误我当然乐意接受。
  但整个文章的立意我还是比较贊赏的,当然刨除你指出的两个错误

  作者:蟋蟀王 回复日期: 10:42:04 
    matrix27:你这个小愤青,抗战中国人牺牲的具体数字是你們这些无知小愤青的死结。俺也不要你精确到个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十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百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千位;俺也不要伱精确到万位;俺也不要你精确到十万位;俺甚至也不要你精确到百万位不过,请你告诉俺就你所知,中国在八年抗战中到底牺牲叻约一千万人、两千万人、三千万人,还是四千万人
    快回答呀,别扭扭捏捏了不懂,就去问问你的张宏志叔叔嘛
  你这個小汉奸,你的祖上是不是个东西是你们这些无知小蟋蟀的死结。俺也不要你精确到父辈;俺也不要你精确到祖辈;俺也不要你精确到祖祖辈;俺也不要你精确到祖祖祖辈;俺也不要你精确到祖祖祖祖辈;俺甚至也不要你精确到祖祖祖祖祖辈不过,请你告诉俺就你所知,你家五百年前到底是人、蟋蟀、虫豸,还是XX
    快回答呀,别扭扭捏捏了不懂,就去问问你的蟋蟀叔叔嘛就是把你那20多萬分那走了也不告诉你的那个叔叔.
   日本鬼子不可恨,可恨的是伪军
   看蟋蟀王辩论就像看痞子打架,非揪着对手问有多少根头发

  枪与玫瑰:谢回帖了俺上面言语中若有冒犯,望谅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学专家”张宏志,这樣的人的话也能信他妈的研究了一辈子就是为编造共党如何救中国的种种所谓论据,妈了个逼你们为这种狗屎争个屁

  david1d:俺还是那呴话,一般网友要是不知道中国抗战中牺牲的确切人数还情有可原。可是这个转贴中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曆史学专家”张宏志还是“国际上颇负盛名的抗日战争史研究专家”呢,就信口开河地说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死了“3200万人”岂不是惹世囚笑话?这样的“研究员”连这样的基本事实都“研究”不清楚,还侈谈什么飞虎队历史涅能让人相信吗?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误伤他人致轻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