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象和人物性格的区别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不会做?看这里
今天于老师和大家讲一下诗歌鉴赏中的人物形象题的做法,希望大家在看文章的时候不要睡着了。
(一)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杨炯《从军行》中的书生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1.这两类形象有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和“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
2.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是同一个
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在寒江中独自垂钓的蓑笠翁的形象即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二)考查角度
高考对古诗中人物形象的考查,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意助读】
楚地的酒香醇劲大,饮了连醉三日;醒后看到园中的花经雨之后,格外红艳。没有人能画出我陈居士的形象,我在亭角迎风站立,在寻找诗情,风将我的衣袖吹起。
我喜欢手把山瓢痛饮,你不要笑话;心里发愁的时候,酒在助眠上有奇功。酒醒后,我推门去寻觅诗情,只见明月辉映下乔木高峻突兀立在那里。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第一步:审。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
本题鉴赏的对象是“陈居士”形象;鉴赏的要求是概括形象特点并“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注释①对“居士”的解释为“文人雅士”,据此就首先可以概括“陈居士”具有“文雅”的特点。
第二步:找。找到诗歌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本诗通过细节展现“陈居士”的生活状态。具体可从下列诗句看出:“三日醉”“爱把山瓢”“亭角寻诗”“醒来推户寻诗”等。
第三步: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
通过“三日醉”而且“爱把山瓢”喝酒,可以看出“陈居士”行事不拘小节、洒脱,性格豪爽;通过“亭角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可以看出“陈居士”热爱诗歌,情趣高雅,是一个十足的文人雅士。
参考答案:形象特点:①行为洒脱,(1分)②情趣高雅。(1分)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1分)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1分)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
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
第一步,找: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
第二步,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第三步,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分点说明、概括,切忌以译代析。
第四步,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回答。
4点半了,这个夏天,也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过去,依旧是老样子,依旧是没有变化,真的是真是的。
编辑丨大哥哥于老师
来源丨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daebb733ff43e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正确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它已经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后面题目。“太笨”的吴宓年轻时的钱钟书在评价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时,有这样的言词;“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 “笨”的含义当然很多,“固守自己观念,不知变通”应是其中之一。就此而言,吴宓是真“笨”。首先是他对毛彦文不屈不挠的追求。毛女士单身时,他追求;遭拒后,他追求;对方跟别人结婚了,他还追求;别人老公死了,他更追求;情书被退回来了,他照样追求……追求不说,还把自己这不知变通的“死打硬缠”写成诗昭告天下:“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连同事金岳霖都觉得过分了,出面劝他:“你的诗如何我们不懂。但是其内容涉及毛彦文……私事情是不应该在报纸上宣传的。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是,我们并不为此而宣传。”结果吴宓大怒:“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金岳霖也只好承认自己比喻不当。吴宓这种对意中人执迷不悟的“笨”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还洋溢到了艺术世界。在吴宓的《论&红楼梦&》中,他对林妹妹推崇备至。因此,他总是将自己深爱的女子统统比做林妹妹。凡有人动了吴宓的林妹妹或说了什么有损林妹妹的话,那就等着他对你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吧。抗战期间,昆明文林街上有个湖南人开了家牛肉馆。老板虽是卖牛肉的,可一样追求高雅,把牛肉馆取名为“潇湘馆”。这也不能说没一点理由:人家是湖南人,自然跟“潇湘”二字有关。可因为“潇湘馆”是林黛玉的香巢,吴宓为此勃然大怒。他找上门去,用手杖将馆里的锅碗盆瓢一阵猛砸,停手之后,还限犹未释地叫老板将“潇湘馆”的招牌取下。岂知老板也是牛脾气,双方争执不下,后来有人出面调解,将“潇湘馆”改作“潇湘”才了事。性格即命运,这话八九不离十。细看吴宓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性格确实起到了决定作用。他把自己的一生浓缩为四个字——“殉情殉道”,可情归于空,道亦归于空,可谓“敌笑亲讥无一可,情亏志折事全终”。他坚持“中西融合”的治学原则。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吴宓却不忍于新文化运动中民族文化价值的被忽略,与柳诒征、梅光迪、胡先驌、汤用彤、缪风林、王国维、林宰平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创办了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学衡》杂志。但《简章》中声称:“本杂志于国学则立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着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今天看来,这种当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已经分明表现出了它的前瞻性及现实价值。但在当年,《学衡》被认为是一本以极鲜明的态度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受到来自新文化阵营和亲友的压力,《学衡》历时十余年,一直没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靠。他率性直言,不知避讳。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人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他上课为学生讲解“……犹……况……”文言结构,脱口举例“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被指控为疯狂反对社会主义。他感情真挚,不怕非议。尤其让人悲叹的是,他去世21年后,有人在台北拜访年逾百岁的毛彦文,问及吴宓对她的爱恋,毛彦文竟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冰冷的回答,更体现了吴宓那“一但认定、绝不动摇”的品性。衡者,秤杆也、准则也。他毕生追求的,是做人的准则、做学问的准则。求衡、求衡,衡何在?当他试图去给治学、去给做人建立一个原则的时候,这些原则却反过来重重地伤了他。不过,他倒下了,一个纯正文人的标杆却树起来了。这,也许就是“衡”的所在。季羡林先生说:“我们都应该对吴宓先生重新认识,肃清愚蠢,张皇智慧。”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吴宓先生担任过清华大学外文系的教授,因为他固守自己的观念,不知变通,因而年轻的钱钟书评价他“太笨”。B.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吴宓一生的遭际为这句话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脚,在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中,性格确实起到了决定作用。C.吴宓先生情感真挚,不怕非议,成就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具有标杆意义;但同时他也落得了一个“敌笑亲讥无一可”的下场,具有悲剧色彩。D.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将一个带有书呆子气、认真较劲、率性幽默的吴宓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形象丰满。2.文中一再提及的“笨”的内涵是什么?结合本文,他的“笨”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何说吴宓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说:“在二十世纪初,反对新文化运动,恰如唐·吉诃德和风车搏斗。但吴宓负隅顽抗,坚决不投降。”你如何评价吴宓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请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后面题目。“太笨”的吴宓年轻时的钱钟书在评价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时,有这样的言词;“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 “笨”的含义当然很多,“固守自己观念,不知变通”应是其中之一。就此而言,吴宓是真“笨”。首先是他对毛彦文不屈不挠的追求。毛女士单身时,他追求;遭拒后,他追求;对方跟别人结婚了,他还追求;别人老公死了,他更追求;情书被退回来了,他照样追求……追求不说,还把自己这不知变通的“死打硬缠”写成诗昭告天下:“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连同事金岳霖都觉得过分了,出面劝他:“你的诗如何我们不懂。但是其内容涉及毛彦文……私事情是不应该在报纸上宣传的。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是,我们并不为此而宣传。”结果吴宓大怒:“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金岳霖也只好承认自己比喻不当。吴宓这种对意中人执迷不悟的“笨”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还洋溢到了艺术世界。在吴宓的《论&红楼梦&》中,他对林妹妹推崇备至。因此,他总是将自己深爱的女子统统比做林妹妹。凡有人动了吴宓的林妹妹或说了什么有损林妹妹的话,那就等着他对你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吧。抗战期间,昆明文林街上有个湖南人开了家牛肉馆。老板虽是卖牛肉的,可一样追求高雅,把牛肉馆取名为“潇湘馆”。这也不能说没一点理由:人家是湖南人,自然跟“潇湘”二字有关。可因为“潇湘馆”是林黛玉的香巢,吴宓为此勃然大怒。他找上门去,用手杖将馆里的锅碗盆瓢一阵猛砸,停手之后,还限犹未释地叫老板将“潇湘馆”的招牌取下。岂知老板也是牛脾气,双方争执不下,后来有人出面调解,将“潇湘馆”改作“潇湘”才了事。性格即命运,这话八九不离十。细看吴宓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性格确实起到了决定作用。他把自己的一生浓缩为四个字——“殉情殉道”, 可情归于空,道亦归于空,可谓“敌笑亲讥无一可,情亏志折事全终”。他坚持“中西融合”的治学原则。在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对传统文化极尽声讨的时代,吴宓却不忍于新文化运动中民族文化价值的被忽略,与柳诒征、梅光迪、胡先驌、汤用彤、缪风林、王国维、林宰平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创办了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学衡》杂志。但《简章》中声称:“本杂志于国学则立以切实之工夫,为精确之研究,然后整理而条析之,明其源流,着其旨要,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今天看来,这种当年被冠以“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已经分明表现出了它的前瞻性及现实价值。但在当年,《学衡》被认为是一本以极鲜明的态度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刊物,受到来自新文化阵营和亲友的压力,《学衡》历时十余年,一直没有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靠。他率性直言,不知避讳。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人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他上课为学生讲解“……犹……况……”文言结构,脱口举例“三两犹不够,况二两乎”,被指控为疯狂反对社会主义。他感情真挚,不怕非议。尤其让人悲叹的是,他去世21年后,有人在台北拜访年逾百岁的毛彦文,问及吴宓对她的爱恋,毛彦文竟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冰冷的回答,更体现了吴宓那“一但认定、绝不动摇”的品性。衡者,秤杆也、准则也。他毕生追求的,是做人的准则、做学问的准则。求衡、求衡,衡何在?当他试图去给治学、去给做人建立一个原则的时候,这些原则却反过来重重地伤了他。不过,他倒下了,一个纯正文人的标杆却树起来了。这,也许就是“衡”的所在。季羡林先生说:“我们都应该对吴宓先生重新认识,肃清愚蠢,张皇智慧。”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吴宓先生担任过清华大学外文系的教授,因为他固守自己的观念,不知变通,因而年轻的钱钟书评价他“太笨”。B.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吴宓一生的遭际为这句话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脚,在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中,性格确实起到了决定作用。C.吴宓先生情感真挚,不怕非议,成就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人格,具有标杆意义;但同时他也落得了一个“敌笑亲讥无一可”的下场,具有悲剧色彩。D.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将一个带有书呆子气、认真较劲、率性幽默的吴宓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刻画有血有肉,形象丰满。小题2:文中一再提及的“笨”的内涵是什么?结合本文,他的“笨”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为何说吴宓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有人说:“在二十世纪初,反对新文化运动,恰如唐·吉诃德和风车搏斗。但吴宓负隅顽抗,坚决不投降。”你如何评价吴宓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为?请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斗其人蔡元培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基本元素。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出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大概因为这平易恬淡,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了“临大节凛然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注意到,蔡一生中的辞职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动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此观念,它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至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本文突破了传统传记的写法,从表情、举止、语调、事迹、精神诸多方面生动地刻画出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形象。B.中国传统修身养性的思想与法兰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蔡元培,造就了他的学者风度、君子雅量和恬淡平易的性格特点。C.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借酒发问,当众使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难堪,蔡元培巧用心思,机智作答,化解了尴尬场面。D.既临事时常常无可无不可,又在关键时敢于担当;既兼有东西方文化之长,又在书法方面只学黄体,这些体现出蔡元培复杂的文化品格。E.本文通过对蔡元培相关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平易恬淡、心胸豁达、不畏强权、廉洁自律、坚持操守的崇高品格。【小题2】传记是怎样表现蔡元培“仁人君子的雅量”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小题3】蔡元培“书生本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6分)【小题4】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从传统观念来看,人的基本需求只是生存需求,即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而现代意义的基本需求,还强调自尊和自主。所谓自尊,是让人能够有被尊重感;所谓自主,主要是指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所谓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所以,以人为本,涵盖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这就是,发展措施要“因人制宜”,因发展阶段制宜。对生存需求者而言,主要是提高人均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社会保障;对自尊需求者而言,主要是营造尊重人、尊重人的创造精神和业绩的环境;对自主需求者而言,主要是培养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可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和进步是内在统一的。此外,两种新观念帮助我们认识以人为本。一是新国民财富观。它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财富分为三类: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其中,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比重较高,但非洲地区人力资本比重很小,自然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重超过了一半。二是新贫富观。从传统观点来看,贫困就是没有钱,缺乏最低水平的收入和支出。但新发展观认为贫困是一种多维现象,可以划分为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是贫困的直接表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其他两类贫困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由知识贫困决定的。以人为本,帮助弱势群体,必须从狭义的消除收入贫困转向更为广泛的消除三大贫困,特别是要转移到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消除知识贫困上来。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以人为本:一、发展方式转型,人们本来把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幸福的手段,却因唯经济增长而埋下了精神荒芜、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幸福的种子;二、人的发展主体地位再次确立,由于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人被视为发展的包袱。以人为本看到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但更强调人口政策调节和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为决定人类前途的是人口素质、技能和水平。5.下面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就是满足人在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B.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以人为本强调发展措施要根据人的需求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制定。C.以人为本包括了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和进步是内在统一的。D.以人为本的目的不只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更要消除人类贫困和知识贫困。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从现代意义看,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人便获得了自尊,从而满足了一定的基本需求。B.在三类国民财富中,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占有较高比重,而非洲地区自然资本所占比重较高。C.缺乏最低水平的收入和支出是一种贫困,缺乏知识同样是一种贫困,这是新贫富观的重要内容。D.帮助弱势群体,只要消除他们的收入贫困,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旧贫富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的贫富观更关注了人的发展。B.没有知识,人们就不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收入贫困、人类贫困就不可能消除。C.在社会发展中,如果只盯着GDP等经济指标,就可能造成生态恶化、精神荒芜等后果。D.人的发展地位再次确立后,人口增长过快将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障碍,甚至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机遇。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物形象与性格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