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个与“诗和晚晴有关的诗句”相对应的情侣名字

晚清湘潭诗人谭半农和他的诗词_新闻_人文_湘潭在线新闻网
2018年01月
谭半农,晚清湘潭县人,一个成就巨大的诗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这么多知识份子,自己也创作了这么多高水平的作品,这无疑是湘潭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
晚清以降,湘潭一地,人文荟萃,杰出者众。诸多人物闪耀于近代史。曾国藩之湘军兴起后,明星璀璨,炫人夺目。不过,因史料疏漏、文字散佚等诸多原因,尚有一些人物未见于正史,遂致明珠沉沙之憾。谭半农和他的诗词就是这样一个失诸正史的例子。随着他的诗文集被发现,我们不得不惊诧,这是一个成就巨大的诗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诗词的艺术水平,远远超过了我们已知的一些诗家。完全可以跻身于湘潭王闿运、八指头陀等人其间。但他却是王闿运等人的前辈。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门生弟子中,有许多知名杰出人物,说他是卓越的教育家,也毫不为过。笔者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将谭半农一生行止分述于兹,同时将谭氏子弟知名者一同录出,并对谭半农诗作进行一番述评,以期将这个被历史烟云淹没的诗人光芒再现,昭彰先贤,激励来者。
谭半农行述
谭半农(),晚清湘潭县人,在今石潭镇横塘和杨嘉桥镇白鹿冲均置有产业。据其曾孙谭声大、谭声钜之《半农先生年谱》(一卷,1948年上海铅印本)记载:嘉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午时出生于湘潭县石潭乡之象形山(今名象鼻山),光绪八年七月十一日辰时卒于横塘,葬于却藏村(即今杨嘉桥镇白鹿冲学堂冲),终年67岁。其父益之公,祖父济南公,本支谭姓祖籍茶陵严塘,世居石潭,后谭半农于白鹿冲置业,供其子孙居住,现杨嘉桥镇白云村半农公及其后人墓葬犹存。
近世称其半农先生,是以字名世。其派名昭德,学名振楚,后更名澍青,字载夫,一字半农,晚号横塘老渔。
谭半农幼时聪颖异常,七岁时即谈吐如成年人,十八岁时补博士弟子员,考中秀才,成为岁贡生,候选训导。不过,谭半农在随后的科举应试中却再也没能成功,数举不第。从此绝意仕途,以教书为业四十余年。其诗集中有两首诗可知心境:
十年心事付烟波,羞对家山旧薜萝。
黄卷无灵空守尔,苍天难问待如何。
寒阶雨细蛩声苦,山馆秋深红叶多。
几度凭栏倍惆怅,满庭风露独高歌。
青山无恙暮流清,天遣秋光洗俗情。
一第何曾关得失,读书非但为科名。
才高空自悲王粲,年少犹闻误贾生。
我独何人敢深恨,浊醪新熟且频倾。
功名无望,失落、悲愁之情,溢于言表。他却心态潇洒,以课子育孙、栽培门徒为业,吟诗读书为乐,终成一代诗词名家和教育家。据《半农公家传》载:&&&(半农公)遂绝意仕进,以明经教授乡里,循循不倦者垂四十年。诸弟子中,凡登贤书者六、捷南宫者二、入词馆者一、其他列胶庠贡成均者,殆以百十数,同治丁卯,邑中列乡荐者四人,而三出公门,尤传盛事。&其桃李满天下,可见一斑。
谭半农本性介直,不善阿谀逢迎,交游也相对较少。落第之后,长期居于乡村读书教学,极少出门,其诗集中显示,足迹最远未出,仅在周边衡阳南岳山、汩罗屈子祠、长沙府及本境湘潭区域等地游历过。虽然所到之处不多,但游历时却每有题咏,所作诗篇均为当地珍藏,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谭半农生性喜渔,常垂钓终日。晚年患有足疾,行动不便。
谭半农二十岁时娶张氏为妻,生育二子三女,子即肇松、肇柏。三女成人后分别嫁入王家、张家、汤家,三家均为当地士族。谭半农与张氏夫妻感情极笃,但是,两人却未能白头到老,道光二十九年,谭半农34岁时,张氏即因病去世,终年33岁。爱妻早逝,给了谭半农沉重的打击,他先后写过二十多首悼亡诗,以纪念亡妻。其后,更是不肯续弦再娶。晚年,为娱老计,曾纳妾贺氏,其诗集中有买妾训妾两诗,弥留之际,仍遣归贺氏。谭半农与张氏夫妇长子肇松后中进士,任兵部主事,母以子贵,张氏死后,得以赠封为六品安人。
谭半农之诗词作品,今存世618首。谭半农在世时,曾亲自删削,将自己少年及中年时期的作品编成一部《释耒草》,大约于同治二年左右,卜居于横塘后,又成了一部集子,初名《横塘集》,后来作品越来越多。他改号横塘老渔,故集也更名为《横塘渔唱》。这两本集子均经其本人选定。其子谭肇松曾用楷书抄录,准备为其正式出版印行。谭半农生前诗作,曾传示友人弟子,这些人也多有抄录,得以流传里闾。但是,谭半农去世后,仅两年时间,其子谭肇松也跟着去世,又处于乱世,其子孙颠沛流离,以至数十年未能正式为谭半农刊行诗集。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才由其曾孙谭声大牵头,与谭声钜、谭声铎、谭声淦一起,在上海将谭半农的诗集印行,除了刊印《释耒草》196首、《横塘渔唱》316首外,还搜集家藏及友人所存,附录集外诗一卷106首,同时为谭半农立传,编定年谱。全书名《湘潭谭半农先生诗集》,由谭声钜的文史馆同事、书法大家沈尹默题写书名。虽然印数极少,只分赠亲友,但还是让谭半农的作品得以完整存世,也为湘潭地方史丰富了极具价值的资料。
谭氏子弟名人述略
谭半农落第后,无心仕进,终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后人也名人辈出。笔者研究《湘潭谭半农先生诗集》后,采访了谭半农第五代直系后裔谭侠姑(原湘潭市医院化验老师),第六代直系后裔谭泽同(谭声大之孙、谭希默之子,原湘钢职校校长)和陈闯勋、陈克理兄弟(谭半农玄孙女谭文平之子,闯勋是原湘潭市农行行长,克理是岳塘联社监事长)等人,将目前知晓的谭半农家族名人大抵述兹于次:
谭沄:谭半农的堂弟,字心兰,生于道光九年(1829)二月,系谭半农叔父次山公之次子,从学于谭半农。《湘人著述表》(寻霖、龚笃清编,岳麓书社)记载:谭沄,清湘潭人,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郴州学正。其著作有《禹贡章句》四卷,清光绪味义根斋刻本;《古今冬至表》四卷;《春秋日月表》四卷,清光绪三年(1877年)郴州学署刻本;《国语释地》三卷,清光绪三年(1877年)郴州学署刻本;清光绪六年(1880年)味义根斋刻本;民国抄本,藏湖南图书馆。《孟子辨证》二卷,清光绪三年(1877年)郴州学署刻本;清光绪六年(1880年)味义根斋刻本;民国抄本,藏湖南图书馆。《清史稿》之《艺文》篇中对他的著作有介绍。谭沄是一个大学者,但是,其举人身份,笔者查王闿运《光绪湘潭县志》,贡举表中未见记录,抑或遗漏?暂且存疑。
谭肇松:()谭半农长子,字伯茂,一字鹤枝,26岁中副榜。光绪元年(1875)中北闱乡试举人,时年39岁,与郑文焯、陈夔龙同榜。光绪三年(1877)参加丁丑科,成进士,时年41岁,与王仁堪、樊增祥、刘人熙同榜。同年五月,分部学习,以内阁中书用,后官至主事,签分兵部。赵尔巽《清史稿》和王闿运《光绪湘潭县志》对谭肇松均有记载。遗憾的是,这位谭氏家族科名最高的人,享寿却不高,终年48岁,谭半农去世后第二年,即跟着辞世,也未见有著作流传。
谭肇柏:()谭半农次子,生于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字季荣,一字小丛。一生沉酣古籍,侍亲不仕。无子嗣,后过继了其兄肇松之次子雨生,将其抚养成年。其父谭半农生前曾主编《湘潭谭氏总谱》,逝世后,根据先父纂修手稿《湘潭谭氏总谱》编辑十四卷完成。
谭吴氏:谭半农孙媳,谭家骏(其父谭肇松)妻,生平不详,据其后人回忆,谭吴氏出身于湘潭吴氏望族,也善诗文,是一个女诗人。谭声大等人出版《湘潭谭半农先生诗集》时,也同时为谭吴氏出版了个人诗集,惜现已失佚。期待此书有朝一日能现世。
谭声大:()谭肇松之孙,又名谭哲,字长甫。系谭半农曾孙,谭声钜之从兄,其著作《半农先生年谱》一卷,由谭声大、谭声钜合辑,为1948年上海铅印本。据谭泽同先生介绍,谭声大夫妇合葬墓在今杨嘉桥镇白鹿冲,紧邻谭半农墓。
谭声钜:()字杞园,更名子光,湖南岳云中学文科毕业,系谭半农曾孙,其父谭雨生原为谭肇松子,后过继给其弟谭肇柏。声钜与声大著作《半农先生年谱》一卷,为保存先人遗墨,功不可没。谭声钜本人也是民国时期宿儒。有绰号&谭九书柜&,解放前为中国实业银行高层领导,居上海。解放后与沈尹默等人同被陈毅任命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是著名的文化名人。《谭半农先生诗集》的书名就是他请沈尹默题写的。声钜长于诗词书画,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文史馆曾辑有《忘老吟选抄》一书,收录有谭声钜诗词。
谭声铎:(1899&?)字科园,湖南楚怡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系谭半农曾孙,谭声钜之弟。
谭世觉:(1930&)谭氏第五代后人,长沙广雅学校毕业。1949年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组织&长潭学联&,组织参加了长沙十万人游行活动,迫使陈明仁和平起义。后从军。考入中南军政大学。此后一直在部队工作。《石潭文史》第2期有其传略。
谭半农对湖湘地方文化的影响
在没有通读谭半农全部著述时,我们曾知晓他题咏湖湘胜景的一些诗作,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湘潭竹枝词》,总计有28首之多,脍炙人口。
湘潭竹枝词十四首
绿杨城郭俯江流,名胜东南第一州。
十里楼台皆傍水,四时弦管不知秋。
陶公山畔暝烟浮,估客争维日暮舟。
一片灯光迷近远,但惊水上走红虬。
微寒薄暖近清明,裁就新衣称体轻。
千点桃花万杨柳,雨湖堤上踏青行。
愁闻南浦唱骊歌,湘水春来又绿波。
柔橹一声春去也,岸花亭下落花多。
梨花如雪柳毵毵,团扇风前酒半酣。
访古唐兴萧寺里,残碑犹认褚河南。
当年万紫斗芳华,今日寻常百姓家。
欲问藩封旧时事,疏疏古木噪寒鸦。
浮图高处夕阳明,隔岸时闻唤渡声。
争趁兰桡过江去,观湘门外暮潮生。
东风送雨长春潮,隐隐轻雷听昨宵。
近水人家齐置网,桃花新涨走鱼苗。
白萍风起浪花肥,双桨徐摇去若飞。
谁道哥哥行不得,轻舟稳下鹧鸪矶。
村烟散尽暮鸦还,湘水波回六六湾。
十幅蒲帆轻似鸟,暮霞红处望。
仙女山头木叶黄,菊花天气又重阳。
登高多少提壶客,一路西风送酒香。
竹埠港边杨柳垂,西风八月鲤鱼肥。
一声欸乃棹歌发,惊起前滩白鹭飞。
果然沧海变桑田,万顷云湖粳稻连。
野老时来寻蜕骨,闲将龙战说当年。
远水浮空接蔚蓝,垂杨两岸锁烟岚。
搜奇欲访仙人迹,好挂轻帆问石潭。
湘潭竹枝词又十首
元夕游人尽出城,六街灯火彻霄明。
忽惊一片轰雷起,万户千门爆竹声。
南邻北舍竞春筵,一席相邀费万钱。
鳇脆江瑶须辨取,拼教明日断炊烟。
寒食人家不禁烟,东风袅袅夕阳天。
儿童未解春光老,争向城头放纸鸢。
杜鹃花放最销魂,樽酒携来拜墓门。
一陌纸钱双泪眼,教人怎不爱儿孙。
五日龙舟两岸嚣,一声耶许促兰桡。
愚氓岂识灵均恨,惟解争先夺锦标。
鱼龙百戏斗鲜新,步障红遮十里尘。
花面千群罗刹过,城隍庙里赛迎神。
田家水旱卜蛙声,下湿高原处处耕。
春后分秧秋后获,不宜风雨只宜晴。
新秔如雪芋魁圆,时食家家荐几筵。
陌上烧包人语闹,夕阳红处万山烟。
生儿何敢望公卿,识字须教记姓名。
买得兔园新册子,送来村塾拜先生。
鸡豚腊酒说团年,争贴桃符万户鲜。
折取冬青堂上供,不知摇得几多钱。
湘潭竹枝词又四首
雨湖妓馆竹枝词
侬家门对雨湖开,门外桃花侬手栽。
桃花开后望郎到,落尽桃花郎不来。
双飞燕划子竹枝词
双桨轻摇燕子如,与郎相见只须臾。
送郎今日过江去,他日相逢认得无。
妇女入寺烧香竹枝词
磬声多处寺门开,新样弓鞋结伴来。
齐向佛前求子去,不知若个梦兰回。
渔船竹枝词
一家眷属一渔舟,渔妇生来不解愁。
郎去卖鱼侬晒网,斜阳正挂柳梢头。
这三组湘潭竹枝词,第一组十四首,写了湘潭十四个景点。极尽繁华。语意清新,每一首都点明主题,直写景点名称而毫无斧凿痕。第一首似是通指湘潭城,湘潭城濒临湘江,位于涟水入湘之口,城周六里,当时人口过十万,城外为杨柳林所环绕。由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陷太平天国的天京,他的部将也大多是湘潭、湘乡人,所以有大批财物源源不断地用船运到湘潭,使湘潭骤然兴旺起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当东南各省州县由于战争缘故,弄得凋零破损之际,而湘潭却反而出现四时弦歌不休。沿江十余里,都建有连绵不断的楼台亭阁,供发大财升大官的湘军将士尽情的享乐和挥霍,成为东南第一州。谭半农这首诗,是当时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其后各首,依次写陶公山、雨湖堤、岸花亭、唐兴寺、湘潭侯故址、观湘门、近水人家、鹧鸪矶、三十六湾、仙女山、竹埠港、云湖、石潭等湘潭名胜,引人遐想。
第二组十首诗写湘潭当地的民风民俗,元夕、春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关帝庙会、立夏日、七月半、兔园册拜先生礼、腊月三十团年饭。这十个日子都是湘潭当地的隆重节日,谭半农信手拈来,对当时的地方老百姓之社会生活作了详尽的描绘,又穿插了个人的感慨,写实中抒发了家国情怀。
第三组四首诗写他看到的一些民情,写了四个女人的瞬间意像,雨湖妓女的悲哀、摆渡少女的幽怨、求子妇女的惶惑、渔家妇女的闲适,在谭半农的笔下定格成四幅美丽的图画。
以上这组《湘潭竹枝词》,著名文史专家何光岳先生曾著专文在《楚风》杂志刊载,从地方文史角度作了深入探讨和赏析。我们再来看一下他谭半农写的另外一些与湖湘地方文化有关的诗作:
题文衡山画潇湘八景
银灯剔尽数更筹,寒雨潇潇水上楼。
夜色一江天似墨,两三星火认渔舟。
山光分翠过桥西,雨后携筇望转迷。
晴旭满街岚气合,酒旗多处晓莺啼。
夕阳正挂柳梢头,芦荻花开放钓舟。
网得鲈鱼将换酒,世间何处有闲愁。
暮烟深处掩禅关,几杵疏钟伴佛闲。
三界万缘敲尽断,只余明月满空山。
别来频上望江楼,细数归期又过秋。
今日凭栏真失喜,片帆天际是侬舟。
斜日西风送雁行,平沙漠漠水云凉。
不须更过衡阳去,此地从来足稻粱。
冻雾连空暮色黄,雪花如掌堕篷窗。
郎今唤渡缘何事,为看梅花欲过江。
满天凉月洞庭秋,八百湖光一练浮。
试向岳阳楼上望,二分应不在扬州。
这一组潇湘八景诗,和上面的竹枝词风格一样,作者对湖湘家乡名胜充满热爱,用隽永的笔调娓娓道来,湘人今天读着,犹倍觉亲切。
我们再赏析一下他在仙女山写的诗:
题仙女山寺
万峰环拱一峰奇,路转云深石磴危。
春雨桃花人去后,夕阳秋草我来时。
烟横楚岫苍苍远,雁到衡阳故故迟。
翘首中天看霞起,芙蓉堆满碧琉璃。
前面提到的《竹枝词》,谭半农曾专门写到仙女山。这一首是写山寺的。仙女山景区位于县境北部,今响塘乡,是湘潭四大名山之一,距湘潭市区约二十公里。有古刹龙安寺,始建于宋宝庆年间,雕梁画栋,肃穆壮观。当年谭半农曾游历过。现在当地人经常诵及谭半农的这些诗,却不能详细知晓谭半农为何人了。
谭半农在《释耒草序》中说:&仆屏迹蓬蒿,杜门谢客,不事游览,故山川之题咏少;不广交纳,故知交之酬唱少;相如善病,平子工愁,故酬答风月描写烟霞之作亦少。虽三更浊酒,四壁寒蛩,时有佳趣,而知此事之难,不敢轻命于律,即偶有所得,亦多不留稿,箧中所存不满百篇。&&&确实,谭半农行踪不远,但仅到的几个地方所留下之诗作皆得以流传。其中的屈子祠游历诗就载入该祠史册。屈原纪念馆馆长刘石林所著的《汨罗江畔屈子祠》一书中,就提到有数十位历史名人到汨罗凭吊屈原,留下文墨者就有司马迁、贾谊、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刘禹锡、柳宗元、魏源、查慎行、谭半农、刘镜蓉等数十人。其中谭半农凭吊屈原诗一首:
三闾大夫庙
遗庙江干枕落辉,白蘋风起浪花肥。
蒙蒙细雨生芳草,千里江南魂未归。
《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一书,在介绍作者李白阳先生(湘潭县梅林桥人)时指出:李白阳的曾祖父李典楼,伯祖父李星桥、李迪泉与湘潭县文人王壬秋、谭半农等齐名,均有诗文唱和。可见湘潭旧时文人对谭半农等人口耳相传,历百余年而不衰。
吴山烽起照江滨,东市朝衣颈血新。
争道汉家天子圣,九原应忆徙薪人。
登长沙铁佛寺塔
暮烟高插郁嵯峨,磴道盘空出薜萝。
粉堞万家秦郡县,岩疆千里汉山河。
大江东去鼋鼍老,秋色西来鸿雁多。
更向天南穷望眼,九嶷如黛隔层波。
他的这些作品借古讽今,借眼前之景,抒胸中之事,湖湘名胜连同优美文字,相谐不朽。
再读几首他另外的诗作:
闻黔中王师失利黄少昆罗伯宜死之(五首选三)
闻道黔中役,王师尽七惊。虫沙悲战士,马革裹书生。
授命男儿事,招魂故旧情。关山今夜月,愁绝汉家营。
莫是传闻误,村深不到邮。一时喧众口,二子果千秋。
诗记连床事,琴看挂壁愁。山阳他日过,长笛莫凭楼。
灭此期朝食,提兵走夜郎。有心探虎子,无计出羊肠。
瘴雨连山黑,愁云压阵黄。百年终一死,得所是沙场。
咸丰四年,粤贼数万自宁乡袭陷湘潭城,总兵塔公齐布提偏师数百连战破之,杀贼几尽。贼自粤西蹂躏两湖两江前后五年,官军始有此大捷,公乘破竹之势,扫清湖南北,逐贼至浔阳,以劳悴没于军。诗以悼之(咸丰十年作)
呜咽潮头郁不闻,荒荒斜日下寒城。
天容剧贼张凶恶,星陨前军作恨声。
马革未收铜柱绩,豹皮留得铁枪名。
深宵风雨沙场黑,想见灵旂拥队行。
谭半农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晚清末期,战乱频仍。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军队从广西挥师进入湖南,湘军应时兴起,不过,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初战时并不顺利,曾国藩本人几次被太平军打得投水自尽,所幸,两军相遇湘潭时,战局扭转。湘潭一战,曾国藩部将塔齐布骁勇无敌,得建奇勋,大胜太平军。从此,开启了湘军走向辉煌的先绪。谭半农的这些诗作,真实的记录了当时战争状况,是研究湖南地方史的珍贵材料。他虽然隐居乡里,但他的心与湘军将士息息相关。特别是家乡的从军者,如他上面诗中提到的黄少昆、罗伯宜等人,均为湘潭人,这些湘军烈士,通过他的诗作,还能留迹于历史之中。
谭半农诗词的艺术价值
谭半农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呆在湘潭乡下,没有像李白、杜甫等人一样,参与过朝廷事务,同时也遍游全国各地;也没有像同乡诗人王闿运、八指头陀等一样,虽不是朝中人物,但与当世名流交往深厚,足迹遍及关塞,唱酬全是要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诗词创作的艺术价值和他诗词创作的艺术水平。
谭半农治学以明辨为务,博闻强记,综览典藉,通经致用,有大家气象。诗作自成一体,根柢汉魏,沉浸唐宋诸贤而不为所囿。在创作时,他用典自然,用语源于天性,这得益于他渊博的学识以及豁达的心态。
检点谭半农的诗集,大体分为以下几类:写得最多的是咏史诗,数量非常大;描写乡居生活,充满悠闲情调的作品,这类诗是他的精华所在;落第后抒发个人不得志,充满忧愁的作品,包括鳏身独处、悼念亡妻的作品,这类诗作充满感情,引人共鸣;记述当时国家战乱、民不聊生情景,充满爱国情怀的作品;咏物诗;记述湖湘山川形胜,纪游作品。现逐类赏析一下:
第一类,咏史诗,兹录三首:
一听瓢声梦已惊,何曾方寸十分清。
若云颍水真高隐,底事平阳识姓名?
杜鹃声忽到天津,夹马营前草不春。
稷契八年居政府,疮痍一幅绘流民。
舟回南浦嗟迷路,发照青溪愧此身。
绝好翰林真学士,可怜宰相误斯人。
一曲虞兮泪数行,剑花飞血溅灯光。
美人解为英雄死,不信刘家有辟阳。
谭半农咏史诗,实际上也就是他的读书心得,整日读书,用诗的形式来记录。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人生观。咏史诗的题材绝大部分直写历史人物,从帝王将相(如汉昭烈帝、唐太宗、淮阴侯等)到普通的青史留名者(如唐贞女、红线、孙夫人等),都有涉列。以作者之阅世,足不出湖南,见解仍能不落俗套,至为难得。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地方史上的先贤如蔡忠烈(道宪)、陈沧洲(鹏年)等多有吟咏。
第二类,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兹录数首:
村居四时词
平原放犊草初齐,水满池塘燕子低。
贪看新秧过桥去,斜阳已到杏花西。
菱丝已老荇丝肥,溪柳阴阴白鹭飞。
宿雨初晴苗叶长,藕花香里钓鱼归。
霜稻登场子粒红,山村处处说年丰。
一篱新月一樽酒,呼取邻翁话晚风。
雪后东园长芥荪,携锄日日踏沙痕。
深沉不管人间事,落叶声中独闭门。
鸡喔喔,车辘辘,霜叶满林红簌簌。长安昌黎炊不熟,移家来往横塘曲。横塘景物问如何,君听我唱横塘歌。湘江水接涟溪水,沿溪溯洄无百里。沙明两岸开烟岚,岸头杨柳青毵毵。峭壁直立下有潭,我家更在潭之南。南行傍山山径小,碧萝翠藓相萦绕。雨后千峰少行客,春来万树多啼鸟。峰回树暗入深村,村田高下锄云根。丛丛芳草不知路,密密修篁已到门。门前面面青芙蓉,半亩荒塘一亩宫。竹屋纸窗间况味,槿离疏圃冷家风。饱看山中白云白,不知世上红尘红。红尘不到白云内,似此吾庐真合爱。原来陋巷可忘忧,况复溪山足幽态。溪山虽好不还家,客里年年感岁华。园中昨夜东风到,闲煞满墙红杏花。
晓发湘潭舟中放歌
晓光渐上浮图顶,船尾风来酒初醒。扬帆直下古潭州,万片晴云载一艇。微波粼粼清且涟,遥峰叠叠开寒烟。一声欸乃棹歌发,湘山湘水争新鲜。春寒渐次春衫薄,人生到此须行乐。太尉宅边芳草多,少陵亭畔桃花落。乾坤浩荡几诗才,百战功名安在哉?英雄名士总成土,不如且进掌中杯。杯中美酒葡萄绿,醉倒春风万事足。蝴蝶舞残金缕衣,流莺度尽阳春曲,莺歌蝶舞好年光,桂楫兰桡春兴长。为报京华故人道,湖山今已属诗狂。
谭半农这类的乡村诗作,是他人生的真实反映。也是他诗作艺术水平的高峰。我们在置评历史人物时,总是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为标准,总是以事业的成败论英雄,但是,那些没有经过官场尔虞我诈,战场东征西讨,以及其他如幕僚辈之东奔西逐者,却很少有人论及。谭半农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写尽人间烟火,却不着烟火之气。他写了许多用世者不屑于写的内容,他是一个真正的农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绝不是身在官场中的无聊文人那种吟风弄月,每一篇都有着真情实感。比如,他写的一些长诗如《白犬》《黑犬》《野猪》《山狗》等,不惜笔墨,将在横塘乡居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殆尽,不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非常有趣。他同情劳苦大众,又安于隐逸,尽管他内心深处,还是想出世干一番事业的,但他能做到不忮不求。以实际行动教育子弟,他的后裔人才辈出,这或许也是一个原因。子孙们读着他这些诗篇,无法不受感动。
第三类,抒发个人落第后,终生不得志,以及爱妻早亡,郁郁寡欢情绪的作品,兹录几首:
腐儒何敢望千秋,一片枯肠万遍搜。
试问苦吟缘底事,此生无著即生愁。
自嘲(六言)
眼孔自怜措大,肚皮不合时宜。
终日半醒半醉,一生非黠非痴。
不知富贵何物,不知朝市何方。
龟曳泥中自得,蛙居井底何妨。
枝上着花春到,树梢叶落秋来。
此间得少佳趣,日午柴门未开。
学问品茶评酒,经纶种竹浇花。
架上残书数卷,百年此是生涯。
大地长天一草庐,暂教踪迹混樵渔。
肯缘圭玉弹长铗,要使君王载后车。
三尺剑平青海月,十联诗向御屏书。
瀛洲麟阁都游遍,归去南山又荷锄。
悼亡十首(选二)
昨日桃花开,今日桃花落。可怜泉下人,命竟如花薄。
自古孰无死,怜君胡太早。伤心墓门道,已见萋萋草。
风雨残春独闭门,余灰时拨小炉温。
名山著述非吾事,检点诗书付子孙。
谭半农在《横塘渔唱序》中写道:&人生而不能无情,情始于愁。呱然一声堕地即哭,不闻有笑者矣。胞胎凝合,浑浑噩噩,一有知觉,愁丝乃缚。愁之为物,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根而芽、不罅而入。霜野孽子、泽畔孤臣、吴市箫声、山阳笛韵、春波南浦、秋色西台、词客青衫、美人黄土,如是种种,遍满世界。恒河沙数,凡是有情,靡不有愁。其情弥深,其愁弥酷。是故天地一愁疆也,今古一愁运也。自后王公卿以至士庶,愁中眷属也;自孩提稍长,以至耋耄,愁中岁月也;自朝廷邦国,以至闾巷,愁中世界也;自德礼刑政,以至名山著述,南亩耕馌,阛阓贸迁,愁中事业也;尧舜惟愁故揖让,汤武惟愁故吊伐,伊吕惟愁故莘渭,夷齐惟愁故薇蕨,孔孟惟愁故辙环。扰扰蚍蜉,骎骎驹影,百年时序,何自而得乐哉?&&&这一段话,无疑是他直抒胸臆。我们读着他的这类诗作,知道一个读书人无比的寂寞与哀愁。他不甘心落第后从此默默无闻,他想着外面的瀛洲麟阁,他思念着恩爱无比的亡妻&&,可是,他似乎也知道命运无法受自己主宰,只好检点诗书,课读儿孙。这些&此生无著即生愁&,&检点诗书付子孙&的思维最终还是积极向上的,不为逆境而僚倒,认命而不消沉。他在《横塘渔唱序》篇中后半部分中作了非常好的解答,限于篇幅,不全文照录。
第四类,爱国情怀诗篇,兹录几首:
落花三月上旗亭,掷地东风战血腥。
广利岂能为汉将,共工何事在尧廷。
海门日射潮犹赤,瓜步春来草不青。
莫上天津桥上路,杜鹃声急雨冥冥。
春涛如雪走钱塘,立马吴山落日黄。
北地有人皆赵信,长安何日返陈汤。
百年城社多狐鼠,四海膏脂餍犬羊。
空想南征全盛日,楼船十道指闽疆。
闻道胡尘尚未收,王师昨日下潭州。
封侯自是书生事,破虏何堪竖子谋。
羞使吾君鸣越甲,要将壮志托吴钩。
请缨无路空搔首,倒尽残樽未肯休。
一冬多晴十一月廿八日大风
飒沓土囊开,狂飚卷地来。势倾三峡水,声走万山雷。
滚滚云翻墨,潇潇雨酿梅。遥怜征战苦,不忍更衔杯。
读谭半农这类诗作,要先熟悉一下他生活时代之历史背景,晚清末世,虽然湘潭一地,得以暂且繁华,但全国山河,民不聊生,贵州苗乱,广西太平军起事,外敌入侵,朝廷疲于应付。曾国藩的湘军多是书生,在这时异军突起,这对当时读书之士子影响极大。一股从军之风蔚然兴起,谭半农没能像曾、左、彭、胡一样挥师征战,也没能像郭嵩焘、王闿运等读书人一样,或赞襄军务,或游幕军营,只能蛰居乡中,教书育人,但他还是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当时的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乡村人物也不可能及时知道太多前线事务,但是,家乡不乏从军人物,谭半农与他们交谊深厚,互通声息。从他这些作品看来,他与湘军中下层军官交往颇多,他的信息并不闭塞。加之他的儿子肇松也是当朝进士,所以,他对国情的了解还是全面的。虽然自己无法在战场上有所作为,但&遥怜征战苦,不忍更衔杯&这样的情感却是真实的。&广利岂能为汉将,共工何事在尧廷。&这样的诗句,他通过典故来抨击时政,谴责朝廷嬴弱无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立场。
第五类,咏物诗,随书摘录两首:
风霜百炼质初成,岂肯趋炎逐世情。
能使山川还朴素,要将天地一澄清。
曾邀明月为知己,只与寒梅有夙盟。
君看朝阳相照候,便为霖雨济苍生。
雪花如掌夜沉沉,一树寒梅伴苦吟。
香到浓时真有国,春来枝上本无心。
西湖人去花容减,东阁诗成旅恨深。
为报江城旧迁客,莫教横笛送愁音。
谭半农的咏物诗也非常多,还经常一组一组的写,如《牡丹十首》。这类诗典雅天成,寄兴遣怀,托物言志,有着很高的情调。当然,古今诗人几乎都有这类题材,但是,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所咏之物,如蝇、蛾、蚤、蝉、蝶、蝶、蚓、蚁、蜂、蚊、蛙等,其中很多俗物,是不太可能出现在古人诗中的,他敢于写。这一点,影响了当地的文风。湘潭文坛,比他后起的齐白石就是这样的风格。让普通的俗物,进入大雅之堂,这种尝试的成功,也使齐白石开宗立派。
第六类,山川形胜纪游作品,上面已引多首,这里再录两首:
寂寞禅关掩夕曛,到来猿鹤也欣欣。
满天星斗千轮月,大地山河一片云。
寺压半空生露气,松多前代见苔纹。
四山黄叶西风急,并作秋声永夜闻。
题长沙城楼
万壑千岩拥翠鬟,尘心到此已全删。
苍苍秋色来吴会,莽莽风烟绕汉关。
未仗吴钩清瀚海,试凭吟管壮湖山。
何须碧海骑鲸去,且向青城跨鹤还。
谭半农游历极少,但是,他每到一处,必有题咏。这类作品有极高的艺术水平,自然令山川增色。可以来一个这样的假设:如果他的后人不将他的全部诗作结集刊行,那么,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也就只有他这几首纪胜诗作了。
另外,除了上述这些诗作外,谭半农在教育子弟时,也作过不少劝学诗篇,勉励他们勤学苦读,如《阅诸生课文毕口占》《言致功须由己也》《戒自弃也》《戒自恃也》《朂勤也》《戒欲速躐等也》《戒浮慕也》等等。作者循循善诱,勉人精进,一代教育家的本色,见于诗篇。
谭半农的集中,词作极少,仅《如梦令》《长相思》等一些小令,数阕而已。
综上所述,谭半农的一生行止和艺术成就已比较了然。笔者曾到谭半农生活过的石潭横塘和杨嘉桥白鹿冲调查,许多老人通过先人口传,尚能记起一些谭半农的诗联,有些老人甚至能说出谭半农患有足疾,经查证谭半农的诗文资料,确实可信。谭氏后人还说及,他曾做过王闿运的老师,虽无文字实证,但同作为一乡文士,从理论上讲,是有可能的。笔者翻查了一些近代史料,如《湘雅摭残》《湖南名人志》《湘潭县志》《湘潭县文史》等书,以及王湘绮等人的著作,均无对谭半农及其著述的记载。其它一些文献,有一点文字记录有他的地方,都是引用他的少数纪胜诗作,至于个人生居卒葬,生平梗概,皆无提及。仅《湘人著述表》中有简略记载。随着谭氏后人将孤本《谭半农先生诗集》购回,这些迷雾终于拨开了。从这本书里,我们得到线索,《清史稿》和县志有载的进士谭肇松就是他的儿子,上海文史馆宿儒谭声钜也是他的后人等等一些皆与之有关。他培养了这么多知识份子,自己也创作了这么多高水平的作品,这无疑是湘潭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一个应该得到历史肯定的教育家和诗人,不应该被湮没。
| 分享到:
(有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湘潭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湘潭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归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湘潭在线新闻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或利用湘潭在线新闻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视为侵权,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文字、图片等稿件均为获得信源转载资质的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信源的提供发布者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站邮箱: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晴簃诗汇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