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权威专家纵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日08:32&&来源:
原标题:权威专家纵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怎样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7”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SAIF金融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P、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等权威专家,从不同角度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解读。
  未来增长的关键
  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概念时,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跨越关口”,一个是“攻关期”。怎么理解“跨越”和“攻关”?
  第一,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进入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第二,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实现三大变革,也就是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增长动力变革,最终构建一个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报告没有明确给出攻关期和跨越关口的时间表,但是,我理解只有三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应该跨越关口,完成攻关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时候,也明确讲到,2020年是我国改革基本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时候。
  报告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相关。它既是创新的一种度量,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它归根结底来自重新配置效率。
  第一,中国3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资源的重新配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70%、80%的人在务农,这些人只生产了20%多的产值,说明当时生产率极低。之后,通过改革把这批人转向非农产业,宏观上我们获得了资源重新配置效率。
  第二,熊彼特效应。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意思是许多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竞争力是通过破坏达到的。有新的企业进入,就有原有企业的退出。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中生产率的提高占全部生产率提高的1/3到1/2。这是企业之间的重新配置。
  第三,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路径。现实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是齐头并进的,谁最先使用创新,使用新技术,谁就可以垄断资源,实现有进有退。因此,技术进步本身也是资源重新配置。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靠改革。
  第一,通过改革把人口潜力再挖掘出来,我把它叫做改革红利。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收入水平比我国略高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还有大量人口可以转移出来。阻碍我们挖掘潜力的,是现存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最核心的是户籍制度还在制约着农业劳动力稳定转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率,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同时提高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成本提高太快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国内的消费需求。
  第二,落后产能以夕阳产业、病态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形式存在,占用有限资源和稀缺生产要素,降低经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扭曲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价格,推高企业和增长成本,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把那些生产率低的产业、产能出清。
  第三,创造性破坏不能保护落后产能,不保护落后岗位,但必须保护劳动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发展分享的成功经验,也是十九大提出的要求;越是社会政策托底有力,越能做到有勇气退出。
  王一鸣:
  提高质量和效率
  将成经济发展主旋律
  十九大之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会出现五个比较重大的趋势性变化。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还会延续新常态以来增速向中高速收敛的态势,提高质量和效率可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中国经济是波动中下行,但是最近已经连续九个季度经济稳定在6.7到6.9这一区间,也就是企稳的态势趋于明朗。
  二是一些传统产业,包括钢铁、汽车、石化等,正在逐步达到峰值,或者已经达到峰值。同时,新产业进入扩张周期,而且它表现出与传统产业不同的特征,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是其主要特征,它的业态也会跟过去不一样。
  三是未来城镇化会继续深度展开,区域空间格局网络化更趋明显。中国城镇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尽管我们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在相当一个阶段,城镇化率还会继续提高。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还有缺口,未来这个缺口会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步弥合。2015年已经有10个省的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未来会有更多的省份进入到这一行列。
  四是未来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会逐步达到峰值。原来能源的消耗和排放跟GDP增长是挂钩的,但未来会呈现一个弱的脱钩的态势。原来的挂钩效应下,GDP增长加快,排放自然就增加;而脱钩效益就是GDP继续增加,但排放已经过了峰值。
  五是中国占全球经济份额还会明显提升,经济的外溢效应会逐步增强,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也会强化。按目前的购买力平价,中国大约占全球经济份额的1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30%左右。随着未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和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都会继续提升。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商品和资金交换的枢纽,也正在成为全球价值链、资源配置的中心。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未来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这个蓝图可以分为“一小步、两大步”。
  “一小步”指的是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间节点在2020年。这三年关键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十八大报告曾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目标,而在十九大报告中没有重新强调,这表明我们并不太看重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两大步”是指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在第一步这一阶段内,即2027年到2030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可能会跃居到全球首位,居民收入水平也会在这一时间段跨越到高收入阶段,中国也会跨入到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判断表明,一方面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追求速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经过近几年艰苦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向高质量迈进的条件已经具备。
  首先,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开了空间。从需求结构看,我们对投资的依赖度已经明显下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其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从住和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向高端化、高品质化的消费结构升级。这种升级会倒逼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阶段。第三,创新正处于活跃期,也为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产生了很多新兴的消费模式、产业模式,如移动支付等。新经济的扩张为提升产品服务、产品质量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第四,中国企业逐步适应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在日趋收紧的市场环境下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推动兼并重组来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提升盈利能力,这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个微观基础。
  高培勇: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坚守新发展理念
  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不仅给予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很高的定位,而且从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论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前,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汇,叫做“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之下做出的部署。
  第一,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来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如十九大报告所讲,“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既然是新的历史方位,就不是旧的、以往的历史方位。因而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然是新的社会矛盾,那么这种新的社会矛盾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也讲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接下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时着力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而非以往的规模问题和速度问题。
  第三,我们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新常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重大结构失衡导致的循环不畅,而不是经济发展旧常态的背景下主要面临的总量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怎么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把着力点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以扩大需求,或者其他基于总量考虑的方式解决经济问题。
  第四,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而非速度和规模。当我们认识到由高速增长转入到高质量增长的阶段之后,如何从更高的层面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内容。
  第五,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了一套新的政策框架。认识到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政策,认识到这种政策的贯彻是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动结构性调整,而不单纯是通过政策安排,或者说不满足于在政策层面上推动结构性调整。
  第六,我们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目标不同于以往的主要限于经济层面上的改革目标,还包括政治、文化和文明,解决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当前,以比对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能选择的,也是大有裨益的一种思维方式。我的结论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守新发展理念。(金辉)
(责编:朱江、李栋)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投资效益不高、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下一步,发改委将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举措:一是补齐发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推进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实施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提高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四是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此外,要完善包括金融服务、政府服务等在内的支持实体经济的服务体系,使实体经济发展更加方便、更有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十九大报告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表示,十九大报告50余次提到创新,尤其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标志着创新驱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历程中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战略支撑作用。当前经济正处在关键时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有现实意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着力提振实体经济,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都需要创新驱动来发挥支撑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表示,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达2%,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创新驱动阶段。目前不论政府还是企业,对于创新研发的投入都在稳步增加。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越来越大,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速、劳动生产率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责任编辑:zqn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您的位置: &
如何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涵和战略重点?
优质期刊推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划定六大着力点 实体经济有望迎一揽子政策利好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孙韶华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指出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提法引发业内专家和企业高度关注和热议。  业内专家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总纲领,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六项部署中,实体经济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的着力点。《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我国将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多措并举引导社会资本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  新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次提出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及其提出的背景,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分别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做出注解。  何立峰表示,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和应对。&何立峰说,其中在经济方面,包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还有待提升,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等。他指出,要完成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需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杨伟民指出,十九大以后,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能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要着力攻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这也是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进入新时代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而提出的新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的具体目标,同时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性选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需求,同时也是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需要,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总的来说,让经济更加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的更高要求。  新任务 实体经济为关键着力点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在迟福林看来,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五方面内容,即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产业变革为重点任务,以创新产业为战略支撑,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特点,以深化供给侧改革、完善经济体制、扩大开放为主要动力。  &具体而言,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目标。&迟福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进入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创新变革,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是发展实体经济,关键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需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把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张占斌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总的特点是经济增长质量高,经济有很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这三个攻关期。在他看来,就是要采取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实现结构优化,产生新的动力,这应该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标志性的内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在进行之中,&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落实已初见成效,但这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还不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供给状况,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杨志勇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没有扎实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经济结构是无法真正得到优化的。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总体上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中国仍然需要狠下功夫,加快发展制造业。  新举措 引导社会资本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  业内人士指出,实体经济无疑将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不过,最近几年,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下行压力。  对此,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表示,近几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外市场相对疲软、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出现了脱实向虚,企业也出现了弃实投虚的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对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实体经济发展还是持续稳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努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为我们下一步引导社会资本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指明了方向。&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投资效益不高、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张勇指出。  据悉,下一步,发改委将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举措:一是要补齐发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给;二是要推进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三是要实施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提高创新要素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四是要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此外,还要完善包括金融服务、政府服务等在内的支持实体经济的服务体系,使实体经济发展更加方便、更有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在迟福林看来,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制度变革尚未跟上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使得现有供给体系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集中表现在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性矛盾与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迟福林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根基所在。我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需要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释放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终的成果需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当前,在&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围绕创造实体经济良好体制环境破题发力。
上海证券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Copyright 1998 Shanghai Securities New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820-0277 地址:中国上海 浦东杨高南路1100号 E-MAIL:国宏头条|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什么、如何建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研讨会报告...
我的图书馆
国宏头条|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什么、如何建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研讨会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发挥国家高端新型智库支撑科学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作用,11月9日,结合研究式学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召开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研讨会第一次会议,就“如何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主题进行深度讨论。会议由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昌林同志主持,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黄汉权同志主讲,院党委常委、各基层党组织书记、部分科研人员代表30余人参加了会议。发言摘要如下。黄汉权同志畅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一个新亮点,是今后一个时期统领我国经济工作的总纲领和总抓手。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把握三个核心内涵: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三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一个新的表述。“新”在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了实体经济在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要按照“十六字方针”的要求,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有效组合并向实体经济汇聚,形成振兴实体经济的共振合力。具体措施包括:把实体经济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金融“活水”合理引导向实体经济,培育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并通过政府“让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等。&与会同志结合专业领域,畅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发展。王昌林同志围绕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层次解析。关于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一群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经济要素及其行为主体构成的,是具有技术先进、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开放包容、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等特征的统一整体。主要由经济要素及其行为主体、结构、机制和环境四个维度构成,可以形象地表述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要素及其行为主体 经济结构 经济体制 运行环境。其中,“经济要素及其行为主体”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及其相关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行业、地区等行为主体,“经济结构”是指这些要素和行为主体是按照什么比例进行配置的,不同的组合决定了系统的运行效率;“经济体制”主要是指这些要素和行为主体的运行机制,包括协调机制、动力机制等;“运行环境”主要包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商和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等。关于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方面,这是我国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闯关期”,面临跨过“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挑战,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阶段转换的需要,加快建设更为协调的需求体系、供给体系和经济运行机制,重构经济发展新平衡。另一方面,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就没有其他现代化。同时还要看到,如果按照现有的经济体系,全球资源都不够我们用,而且生态环境也承受不了,所以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于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项持久战。从当前看,重点要抓好“一条主线”、“五大体系”、“一大机制”和“三大环境”。“一条主线”就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五大体系”就是要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区域体系、全面开放经济体系建设。“一大机制”就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动力机制。“三大环境”就是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商和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伟民同志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其中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中心工作紧密相关的是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性导向作用、增进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性作用,这“一个机制、三个作用”都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有着直接关系。要切实担负好这一神圣职责,为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贡献智库力量。&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吴晓华同志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判断,要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关键是要把质量提升上去,要重新衡量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政策取向,要在研究方式、研究内容、研究手段方面进行革命,就像国家在经济质量、效力、动力三方面的革命一样。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必须长期坚持深入学习,要真正弄懂、学透、作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并将其贯穿到下一步我们的科研课题之中去,努力跟上中央的要求,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的作用。&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郭春丽同志述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后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的迫切要求,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化是时代特征鲜明的动态历史进程,是过程和目标相统一的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探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状态和实现路径,是未来30年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供需动态平衡格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对外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叶辅靖同志论及,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是个状态,经济体系现代化是个过程。前者主要是指经济体系主要方面软硬实力实现了自我超越而接近、达到、成为全球标杆的状态,重要经济制度安排科学合理有效,主要比例、关系协调可持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 四大支柱”。一个核心,即以高质量和高效益为核心。四大支柱,即企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市场机制现代化和宏观调控现代化,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与国际先进规则接轨、高效配置资源的现代化市场机制,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其他政策配套的现代化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采取“一条主线 四大动力”的总体思路。一条主线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四大动力即创新驱动、需求拉动、改革带动、开放推动,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收入分配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总需求,以“放管服”为牛鼻子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史育龙同志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其核心内涵是质量和效率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是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变革。从现阶段的实践看,应当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入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成型成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点要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精准把握现阶段出现的区域分化特征和走势,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群地区壮大创新活力、引领全国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资源向老、少、边、贫和资源型地区倾斜,为这些地区加快发展注入新型动力。顺应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历史潮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城乡融合的视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对过去十年新农村建设的升华,确定了乡村与城市共同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发展方向。&社会发展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杨宜勇同志论道,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经济现代化的长期战略要求;二是全面过车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三是我国现阶段经济跨越有关方式、境界和动力等重要关口的迫切要求。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质量效益动力是生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现代产业体系是支撑,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是主体,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保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离不开传统企业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大力发展新型社会型企业。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经济体系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与现代化政治体系、现代化文化体系、现代化社会体系和现代化生态文明体系产生良性的互动。&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臧跃茹同志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的重要支撑。从理论演进角度,深入理解其核心要义。过去文件表述,有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新概念。但现代化经济体系不能被经济体系现代化所替代。更要突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现代化经济体系,其核心要义或本质内涵是现代市场体系,必须加快形成要素自由流动、企业公平竞争、政府调控有度,且规则完善、结构合理,治理规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体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展政府作用。归纳现代化经济体系特点,一是完整的系统的体系,包括要素、企业、产业、政府治理模式等多元共治的体系;二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体系,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导向的体系;三是科学规范、受规则约束的体系,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结构合理和市场机制有效是核心内容;四是动态演进的体系,现代化体系不是固化状态,随着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科技创新而不断进步;五是国际领先、开放包融的体系,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中国作用。面向更长远或以国际视角,前瞻谋划其新的政策主张。除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外,突出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其中的关键。&能源研究所党支部委员、副所长王仲颖同志认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平台和保障体系。现代化的能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现代化具有时代的内涵,新时代的现代化能源系统的“现代化”应该是清洁、绿色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体现。建立现代化能源体系应该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分析主要矛盾入手,分析能源领域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要以生态文明为抓手、要以能源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化能源体系。综合运输研究所党支部委员、副所长王东明同志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是现代化强国之基。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先进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富裕而强劲的经济基础、协调而可持续的生产关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指导、以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为总目标,围绕解决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关键);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融合是趋势);把握好速度、规模、结构的关系(转型是必然)。牢牢抓住提质增效这个总根本,培育新业态,寻求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推陈出新,转型升级,循律而为,创新引领。&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郑志斌同志言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高技术产业上占领技术制高点,培育全球主导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需要不断提高,以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优化,使企业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升级情况,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不断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供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今后还需要企业转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办公室 &王明姬整理)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化经济体系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