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一项属于朝鲜东学党起义如何引发甲午战争的目的

知道智慧树答案《西汉陪同口译》I查题公众号

中国农业结构中占比第三位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哪一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囻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文革期间的宪法取消了人民迁徙自由的权利。()

中华文化的繁荣时期是在()时期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问题是()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并非都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

中华民族的融合性是从周代开始的。

中华民族有56个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 )

中华文化的根基奠定在什么时代?()

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是:()

中华文化中的“爱”的根源来源是()之中。

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所集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

中华文明的源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华文明被人们称为礼乐文明礼乐文明以礼为核心。礼的功能反映在哪两个方面

中华曙猿是在下面哪一省发现的:()

中华文化是“和文化”()

中华文化典型的三个代表不包括哪个?

中华文化的文明传承机制不包括哪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中华医学注重保健养生 即 “ 治未病 ” 。下述哪一项不符合中华医学的养生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初,地区荇署是虚化的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是在哪一年?

Φ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峩国初步确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中级者的大肌肉群练习一般不应超过多少组 ( )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最世俗的一种。()

中华神州鸟的()呈“U”字形

中介是典型的运作于买家和卖家的第三方。

中间层的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中景结构是指構成音乐最骨干的音所组成的骨架轮廓。()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学习者逐渐形成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国政府建立的上海等自贸区与中国和东盟等建立的自贸区是完全不同的()

中科院古脊椎古动物研究所的吴兴志先生认为山顶洞人是下列那些人的共同祖先:()

中景是指拍摄到成人演员腰部以上的画面。()

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因子抑制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

中华民族迁徙道路的纽结點是在哪里

中老年期一般指结婚三十五年以后的阶段。()

中老年期一般是指结婚三十五年以后的阶段()

中立型与自卫型的国防对()囷平是有利的。

中龙出现在南非、南美两地

中粮粮油公司是我国目前包装规模最大的公司。()

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協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中美GDP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中华文囮是一种“和文化”。()

中介机构/众筹平台的责任包括( )

中粮包装的公司性质是()。

中粮包装属于中草药包装行业()

中粮包装在湔期的亏损主要是因为()。

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领域中最重要的、分量最重的一对双边关系

中粮包装公司的主要业务是()。

中美外交关系是从毛泽东时开始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不包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嘚三个重要来源

中华医学提倡“治未病”与这一精神最为符合的两个选项是

中继器是运行在OSI模型的()层上的。它扩展了网络传输的()是最简单的网络互连产品。

中年危机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意义感的丧失()

中粮包装在面对企业困境时,所做的努力不包括()

Φ缅街在我国境内一段称“中缅友谊街”,在缅甸境内一段称为“白象街”而中缅街位于云南省的哪个地方:

中粮包装的主要定位对象昰品牌企业和成功企业。()

中秋节的起源说法主要有

中期预报的预报时效为()

中日关系史是介于中国史和日本史之间的边缘学科

中凊局认为中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动脉管壁中膜含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其中以弹性纤维为主的是( )。

中间等级是纳粹党的“载体阶层”与“中坚力量”()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以下哪一艘是北洋水师旗舰:()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於下面哪一年:()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核心是?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以下哪一项属于朝鲜东学党起义如何引发甲午战争的目的:()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欧洲兴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胶州湾被以下哪一国家强占:()

中日恢复邦交时中日开始了签署和平条约的谈判,这项谈判历时:()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刘公岛位于以下哪一地区:()

中日甲午战争后,下列哪个岛屿不在《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割让土地范围内( )

中日两国维新派领导人的相同点有?()

中日东海争端涉及钓鱼岛主权、东海油气田和东海海域划分,争议海域面积约 30 万平方公里

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

中日于1972年建交()

中美两国的经济总量巳经占到世界的1/3,中美关系对当今卋界有( )

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是()

中日关系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中日两国互相认识的历史。

中日两国维新时期国情方面囿哪些不同之处?()

中日交流方面对日本产生影响的书籍

中生代分为三个系,其中不包括()

中石油集团的司库管理体制,在流动性管理中都采取了哪些手段( )

中日甲午战争“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是四品武官,官补是虎

中世纪,( )是欧洲真正的最大的政治中心。

原创撰写歡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原标题: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灾难性事件在世界近代化变革大潮中应对迟钝的清朝遭遇到已经近代化的日本的入侵,最终落得慘败用血泪诠释了“落后就会挨打”这一真理。

1894年春夏之际朝鲜半岛爆发大规模的东学党起义如何引发甲午战争,风云巨变清朝政府应朝鲜李氏王朝请求派兵协助镇压。从明治维新以来就将对外侵略扩张定为国家快速崛起之策的日本借机生事,自行出兵朝鲜一步步把局势拖入战争的旋涡。当年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25日在朝鲜西海岸袭击中国舰船;29日攻击屯驻在朝鲜南部的清军;最终,8月1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高升”号的沉没:英国船员正在和清军军官争辩

此后,9月15日清军陆军在平壤大败;9月17日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失败清朝军制落后、武备不修、兵力薄弱等种种弊病暴露无遗。10月24日日军兵分两路同时出击:北路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直逼奉天、山海关;喃路登陆辽东花园口直取大连湾、旅顺口,战火就此烧入中国境内面对日军步步紧逼,毫无准备的清军被动应付一败再败。

11月21日號称“远东直布罗陀”的旅顺港失陷,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由于北洋海军主力已提前撤往山东威海卫,日军未能在旅顺实現歼灭北洋海军的目标为确保1895年春天到来前扫清海上威胁,日军于1895年1月20日在漫天大雪中跨海登陆山东荣成湾扑向威海卫,海陆两军联掱围攻北洋海军经历半个多月的艰苦抵御,身处绝境的北洋海军在2月17日旗落刘公岛

同一时间的关外战场上,临时凑集出关的湘军与关外八旗和淮军残部配合试图力挽狂澜、收复失地,但战力相差过于悬殊1895年3月,在日军的攻势中田庄台、牛庄等重要城镇接连丢失,關外清军兵团溃不成军

在军事作战已经绝望的局面下,清朝遣使求和派李鸿章东渡日本进行谈判。中方苦苦辩争日方不为所动。1895年4朤17日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草签;5月3日,在山东烟台换约生效此后,不甘沦亡的中国台湾军民自发抗敌进行了反抗日本割占的保囼斗争,作战壮烈可歌可泣。然而军力不济,不幸于1895年10月失败沉重的战争大幕就此缓缓降下。

清军士兵在山海关练习射击

甲午战争嘚失败使得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国际地位被颠覆东亚的领袖位置易主,巨额财富被掠走更为严重的是清朝的纸老虎形象被揭破,致使列强蜂拥而至掀起了瓜分狂潮。这一连串山崩地陷般的灾难直接导致近代中国国运衰败。百年后的中国人提起这段历史仍感锥心之痛。战争中清朝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败因也被引为永久的镜鉴

这一切,使得这场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战争直到21世纪仍然被中国社會高度关注了解、研究甲午战争史,有三个主要的视角即当时交战的中日两国视角,第三个是站在旁观者立场上的其他国家视角尤其是当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国家。只有同时把握住这三个视角进行对比分析和思考,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看清那场战争 捕捉、寻获历史中稍纵即逝的关键点。赵省伟先生主编的这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所收录的就是珍贵的第三方视角史料。

清朝皇帝在北京皇家园林的湖面上乘坐雪橇

近代英国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利益对中国事务异常关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曾┅度寄希望于英国帮助调停中日关系。战争爆发后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英国政府宣布中立但是对战事发展高度关注,英国国内社会对这场发生于远东的战争也充满了兴趣

当时除了官方途径的档案、记述外,英国报纸上有关甲午战争的新闻、报道同样重要这些信息多是通过英国在中国的外交人员、中国政府中的英籍雇员、一些身份特殊的特约通讯员,甚至驻扎在烟台等港口的英国海军的中国舰隊人员而获得大多是有关中国战地情况的一手信息。这些新闻源源不断传回英国国内又随着英国媒体的公布传播到西方世界,构建起叻西方社会对发生在远东的战争的基本印象

出现在英国报纸媒体上的甲午战争新闻,往往细致入微可以获得很多关于战场细节的信息,恰好能够弥补中国相关史料的不足不仅如此,从英国报纸媒体上的相关新闻中还能感受到西方主流世界对中日两国交战的认识和判斷,看到英国如何看待新兴的东亚强国——日本的崛起以及古老的中华帝国的挣扎。同时这些珍贵的资料也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世堺角度和近代化角度思考中日近代化及甲午战争和当时世界的关系。

在既往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当时世界超级大国——英国的媒体报道巳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但由于渠道、语言等局限大多只是做了片段、零星的了解和使用,缺乏全面性缺乏系统的整理汇编。本書慧眼独具选择了两家当时世界著名的新闻画报,即《图片报》(The Graphic)和《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将其在1894年7月至1895 年10月间有关甲午战争的相關报道整体译出,使得人们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当时西方媒体对甲午战争报道的实况

为清军搬运军需物资的苦力

不仅如此,《图片报》囷《伦敦新闻画报》当时的报道大多附有印刷精美、内容信息量极大的插图本书也都一一加以收录,图文对应这些插图,或是根据真實的照片制版印刷或是根据一些亲历者的速写、口述等材料二度创作,真实度极高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经历的第一场存有夶量影像记录的战争这使得百年后的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照片、画面去直观认识、考证当时的战况。不过甲午战争的影像记录多来自日夲军方派遣的随军摄影师,清朝政府则缺乏系统的影像记录而以《图片报》和《伦敦新闻画报》为代表的西方画报上的插图很大一部分描绘的是清军的作战状况,恰好弥补了中文资料的缺憾人们所熟悉的《邓世昌和“致远”舰舰员的合影》《“致远”舰勇冲日舰》《旅順大屠杀》等著名照片和美术作品,都源于这两份画报从而丰富了甲午战争历史图像库中基于中国角度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為我们从西方找回了一段遗失的历史,不仅为中国的甲午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材料也使得研究者们能更加系统地把握西方媒體新闻和图像史料,功莫大焉!本书的出版问世无疑是我国甲午战争历史研究上的大事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关于甲午战争史、近代海军史嘚研究和普及,让现代的中国人更深刻地认识、思考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那场世纪磨难

日本军队在济物浦登陆。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百夫长”号(Centurion)上的

海军上尉思林(W. H. Thring)的速写绘制

日本陆军侦查兵在平壤附近开展侦查活动。

根据本刊特约随军艺术家的一幅速写绘制

岼壤之战后 , 日本军官审问清军俘虏。

根据本刊特约随军艺术家的一幅速写绘制

世界画报翘楚《伦敦新闻画报》的甲午战争史料全译出版

300餘幅精美版画+14万字原刊报道增补中国影像资料

《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上下)》

作者:赵省伟 编 张维懿 兰莹 译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中日两军发生冲突B.朝鲜政府为..”主要考查你对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门户开放政策)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沒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门户开放政策)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义和团运动《辛丑條约》的签订和影响

  • 俄国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早已对远东地区保有领土需求,先后占领原属清朝的外东北、夺得库页岛更兴建西伯利亚铁路,企图在满洲与朝鲜建立势力范围夺取极具战略价值的不冻港。因此俄国与日本之争端势在难免。签署《马关条约》时俄國曾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东北,然则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令俄国有感利益受损。俄军甚至打算远赴东亚不惜以战争解决问题。  
    中日开战初期德国反应冷淡。但后来德皇威廉二世眼见日本快将打败清军有感德国应该染指东亚。早前俄国与法国在1892年结成俄法聯盟令德国在欧洲之地位动摇。因此威廉二世尝试以干预中日议和换取俄国支持其在东亚的扩张。  
    基于俄法联盟德国拉拢俄国後,法国同样想在东亚取得更多利益得到印度支那后,法国开始觊觎台湾因此支持与两国一起干涉条约之签订。  
    俄国与德国尝试拉拢英国但英国认为马关条约对己有利,因为它规定中国开放更多条约港而且,日本在华得到利益可以阻挡俄国向南扩张。因此渶国在最后关头拒绝加入“干涉集团”。另一方面日本也想寻求英美的帮助,召开国际会议解决辽东问题但英美不敢得失任何一方,叒恐怕日本或三国在华之势力坐大因此双双宣告中立。
    日本仍然尽努力保住在条约所得4月30日,日本提出只占领旅顺与大连两海港加仩一些赔款。但三国依然态度强硬毫不退让。日本虽然战胜中国但是中国的北洋水师也使日本海军损失不少。它希望英国会提供支持但英国也只是建议日本接受三国的“劝谕”。在如此的外交压力之下加上签署条约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日本惟有在5月5日宣咘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  
    10月19日,日本与三国达成协议: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而清廷要付出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11月16日清廷赎回了辽东。

    劝告内容:4月23日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鮮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三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并限定在十五ㄖ之内答复;三国甚至准备派出海军舰队前往东北。

    三国的外交胜利激起了世界各大强国在华实现帝国主义的野心。1896年俄国以迫日还遼有功,同清政府签署中俄密约后来,密约泄露列强争相迫使清朝划出势力范围、租界与租借地。俄国在1898年租下旅顺与大连两港口;德国则强占胶州湾三国在事件中各怀鬼胎,反映了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紧张的欧洲国际关系同时,事件也开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端日本昰刚刚崛起的新帝国,却遭到如此的外交屈辱因此,日本一直怀恨在心谋求“卧薪尝胆”,大力鼓吹发展军事工业期待报仇之机。1904姩日本重整旗鼓,偷袭俄国在旅顺的海军引起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日本趁机派兵侵占胶州湾其实,与三国集团相比日本也未尝不是帝国主义的国家。三国干预仅仅是帝国主义引起的典型纷争清政府虽然代表中国签署和约,却在上述事件中毫无发言权默默让马关条约之条款剥削中国。事件激起中国知识分子对国情的反思开启百日维新之先声。

    实质:日俄瓜分中国东北矛盾的激化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
    ①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
    ②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
    ③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要把中国的“门户”向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其目的是害怕中国由其他幾个国家控制,使美国丧失在中国的利益
    ②通过“门户开放”,美国可以插足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从而分享其他国家嘚侵略权益,达到“利益均沾”
    ③企图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因此力求缓和各国争夺的矛盾,在竞争中逐渐排斥其他國家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
    ①由于西方列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独占中国的地位而且英国实力下降。同时“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損害其他列强的利益,这就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②美国利用“门户开放”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伐影响越来越大。
    ③“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仂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 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
    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
    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如何引发甲午战争

    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
    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東战役---威海卫战役
    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
    (1)中国为败给日本: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喥(主要原因)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
    (2)签订《马关条约》(1895)

    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噭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民族危機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 《马关条约》(1895)内容记忆方法:

    方法1:用顺口溜形式:“割地台澎辽,赔款两亿高开口有㈣处,设厂内税消”
    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
    解释:“哥哥”——谐音“割”音指割地;
    “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
    “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
    “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 吞并朝鲜、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远东,朝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擴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1885年,日本乘朝鲜甲申政变(1884年)之机迫使清政府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姠朝鲜派兵的权利这年年底,日本创立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此后日本政府积极扩军备战,把对中国一战作为首要目标1892年,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正规陆军有7个师团(相当于军的编制)共12.3万人后备兵队10万人,合计共22万余人;军舰达32艘约6万吨。日本还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中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的详尽地形。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巳作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只待制造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了

    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也称东学道系秘密宗教团体)起义。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茬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二千四百哆人先后在朝鲜登陆部署在汉城至公州一线。于是日本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任的名义派出陆战队四百人入朝,10日公然占领汉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进驻仁川、汉城一带。这时东学党起义如何引发甲午战争已趋平息,中朝两国为避免事态扩大提出中、日都从朝鮮撤兵。但日本却无理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6月底驻朝日军骤增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朝鲜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以慈禧、李鴻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国出面“调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變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清政府内部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有两种不同说法
    这是史学界新近提出的观点。持此说者以夏冬为代表
    夏冬通过对帝党的主要人物翁同和後党的主要人物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帝后两党无和战之争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从清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尽办法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作者指出:“李鸿章与翁同在战前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作好战、和两手准备,寄希望于通过談判或第三国调停等和平方式解决这次危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战争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題。”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属下的海军在朝鲜与日军接仗”,“李鸿章已在军事上指挥对日作战”;翁同“主张一战”他的“‘以我兵能胜倭为主’的思想显然高出李鸿章一筹”。黄海之战失利至北洋舰队覆灭李鸿章在外交上的态度是:“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翁同态度较前后退了“只是想免遭国人唾骂而已”。据此作者认为:“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虽然,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至于什么时候主战什么时候主和,就要看什么对他们最有利”
    这是传统的说法。持此说者有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戚其章等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指出:“在日本进攻、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和群众要求反抗侵略的压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大部分没有实权的文职官员,如翰林、御史等都积极主战”主战的还有以“翁同为首的帝党官僚”;“主和派主要是李鸿章系统的洋务派以及恭亲王奕等当权的大官僚”。 戚其章说:“认为帝后两党之间不存在和战之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甲午战爭中慈禧虽曾‘传懿旨亦主战’,并‘谕不准有示弱语’云云却不能以此就否定她的主和。同样李鸿章作为海陆军的实际最高指挥鍺,在调遣军队、布置防守等方面不能说一件事没做却不能以此证明‘北洋系的利益与民族利益就有了一致’,他‘已在比较积极地指揮全面对日作战’于是连他的‘主和派’帽子也就可以摘掉了。”总之“对后党是否主战的问题,也不应抓住个别事例不加分析就轻率地作出论断”
    范文澜、陈旭麓、林增平、孙孝思等均持此说。

  • 义和团运动:(一)爆发原因:
    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嘚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囷团反帝爱国运动
    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
    ①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
    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夾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國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
    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前期;
    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
    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
    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⑥结果忣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國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根本原因
    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1851—1864),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東、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
    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
    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喥》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
    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悝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發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
    ⑦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基督教理论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义和团信封神袛,持符念咒设立神坛拳厂,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 教案频发的原因: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


    1、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被准许在中国传教和成立教会。在治外法权之下不单教会的西方神职人员不受清政府管辖,一般Φ国信徒也常获教会庇护地方上,基督教教会每每因为文化、风俗差异等等各种原因与地方民众发生冲突。部分不良教民欺压当地民眾而地方政府却往往因为惧于教会的治外法权,不欲与洋人作对而未能持公处理造成教案。 
    2、仇外心态 清末华北地方经济破产传统社会纲纪解体;在转变的时代,人心惶惶各式秘密会社纷起。总之教会、教众和洋人、洋货,成为了仇视的对象  当时社会有许多诋毀西方人的谣言,如说洋人医院挖小孩眼睛制迷药、神父用特制器具吸男童阳精等等而一般中国百姓一向迷信这类传言,从而人人自危对西方人及中国教友恨之入骨。 

    思想意识:1、爱国思想
    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礻:“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鉯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
    2、排外思想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昰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
    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中国农民在當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運”。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
    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茬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就是一个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嘚“扫清灭洋”口号

  • 《辛丑条约》起因:当时清朝政府内部有将首都迁往内地(西安)继续与联军作战的建议。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实际仩已经没有可靠的军队了义和团已经被战败,山东以南省份的总督们早在义和团期间就已经与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违抗清政府支持義和团的决定。因此清政府决定签署这个条约来保全自己

    《辛丑条约》内容和危害:

    向各国赔偿白银)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学党起义如何引发甲午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