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龙应台评价于丹演讲《大河就是大河》

5051被浏览3457118分享邀请回答14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当前位置:
军报评龙应台文章:大河不只是大河
这两天,一则文化新闻成为网络热点:祖国宝岛的一位“文化名人”,到香港大学作《一首歌,一个时代》的演讲,没想到遇到全场观众同唱歌曲《我的祖国》。这多少令这位名人有点意外,发表《大河就是大河》作为回应,称“有时候,真的,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罢了”。大河不只是大河。大河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条大河,记载着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汇聚着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抛洒的热血,翻腾着一个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的古老民族的深厚情感。稻花不只是稻花。这飘香两岸的稻花,寄托着人民对来之不易的和平的珍惜与渴望,对当家做主美好生活的自豪与喜悦,对未来奔向小康的憧憬和期盼。“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歌声,是时代的回声,是一个通过艺术形式将“小我”上升为“大我”“个体”融合进“集体”“家”汇聚到“国”的文化传播。爱国主义,一直是我们歌声的主旋律;赞美英雄,一直是我们歌声最闪亮的坐标。有人想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手段否认爱国主义,通过各种网络谣言、“考证”、调侃、戏说来达到“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丑恶目的,只能是痴人说梦:香港大学校园里那饱含深情的歌声,就是响亮回答。
本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
看完这篇文章心情如何
今岁是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11月29日,法国国民议会依据《宪法》34-1条款通过第907决议,由议长
扫一扫订阅
环球视野微信5051被浏览3457118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龙应台《大河就是大河》无可厚非 - 简书
龙应台《大河就是大河》无可厚非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港大“一首歌,一个时代”演讲过程中场内听讲人合唱《我的祖国》一曲成为了热点话题,对此事件一直默默关注,在对整个事件并不了解之前,单凭一个视频片章,不会贸然地下定论,保留自己的看法。偶尔也会翻阅报道的评论,想在其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理性分析的观点,但观之有很大部分是谩骂或者是一些过于激进的评论,想来还是罢了。昨天网路上开始有了演讲的完整版视频,认真地看了几遍,对于整个演讲内容有了基本的把握。演讲开始之前,龙抛出一个问题,让大家认真思考自己的一首启蒙歌曲,然后契入了演讲主题——“一首歌,一个时代”,“一首歌不仅仅旋律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组密码,反映着时代的含义”,龙如是说,然后引出了罗大佑的启蒙歌曲《绿岛小夜曲》,谈到了这首歌对于台湾人的深层意义,即使创作者的初衷真的仅是诉说爱情,但因为“绿岛”对于台湾人的特殊记忆,因此处于那一时代台湾人将此歌赋予了浓厚的政治意味,它绵里藏针、饱含政治抗议。而她的启蒙歌曲是小时候爸爸时长哼唱的《四郎探母》,倾诉的是一个因为战乱远离家乡的人的思乡情怀。妈妈所爱听的三四十年代老上海的歌《五月的风》,年幼的她单纯地理解为这是一首无比温柔的歌,后来才懂得歌里面所道尽的人生沧桑与苦难。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音乐都是慰藉人们心灵的食粮,通过音乐诉衷肠,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来不是某人的专属,而对于一件音乐作品,每个时代的人,甚至于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生长环境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赋予作品自己的理解,因此它可能是“历史的见证者,集体情绪的见证者”。演讲引起热议就在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周伟立回答他的启蒙歌曲是《我的祖国》,场内的听讲者自发地唱起了这首歌,后续的提问环节学生前后提及几首较为敏感的歌曲,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家认为回答不尽人意,有含糊其词之嫌,而后龙所撰短文《大河只是大河》更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愤慨,认为“两岸歌曲持双重标准,《绿岛小夜曲》在台湾人眼中有深层的政治含义,绿岛并非绿岛那么简单,但《我的祖国》的‘大河却只是大河’。”暂时抛开这个争论,我们来看龙应台所生活成长的时代及背景。1949年国共内战中,国民党战败,两百多万人辗转跟随国民党部队转移到台湾这座小岛上,龙应台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员,从此两岸隔绝、敌对,很多的人此生再也没有踏上大陆这片土地,遥遥相望,道不尽的是乡愁,这群人有他们的委屈跟愁绪,对于“共党”的怨恨,对于“大陆政权”的不认可再正常不过。而龙当时成长于两岸长期敌对的环境中,从小接受当时政府的反共教育,正如她在演讲中国所提及的蓝歌“灭共匪~~收复大陆,解救同胞”,必然会在无形之中扎上“仇共”的根。由此再来理解龙应台所述“大河就是大河,稻浪就是稻浪”并无可厚非,正如生长在大陆的我们,《绿岛小夜曲》对于我们而言,我们听出的更多是爱情,对于台湾人所赋予它的政治意味,我们是不能够理解到的,那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苛求人家对《我的祖国》一首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是感同身受的呢?《我的祖国》一首歌无法引起龙的共鸣,她觉尴尬也不是正常的情绪吗?“在港大大堂里一千人坐在一起唱歌的那几分钟,在当下的情境里,唱的就是大河波浪,咏的就是稻花白帆,歌所带出来的个人记忆当然不同,可能是往日初恋,可能是家国情怀,可能是某种不堪回首,可能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简单美丽的旋律; 那是非常纯净的几分钟。”当然,我更相信,在一千多人的演讲大厅中,自觉哼唱“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人心底潜藏着对于祖国的那份热爱,包含着家国情怀,包括我,一名九零后当听到国歌甚至于一些包含情愫的爱国歌曲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眶热泪蓄积在眼中,对于自己的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但是这首歌对于龙应台而言就真的只是“大河波浪”而已。翻阅对此事件的评论发现对龙批判的另外一个重点是“深蓝”“台独”“媚日”“媚美”等等,因为并不理解对此不敢多言,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龙应台的作品,只是陆陆续续地读过几篇短文,都是关于成长建议的“心灵鸡汤”,对其具有意识形态、政治倾向的作品并没有接触过,这两天开始看她的《大江大河1949》,昨晚熬夜看了一小部分,能够从书中感受到她对于“共产党”的仇恨意识,因为书中很多细节都直接提及了“共匪”“共匪抢夺”等等字眼,包括在这次演讲中提到的“陈可辛”的死亡、大陆文革是一场灾难、香港雨伞运动以及她认为“身为大学副校长的周伟立在一千个师生面前不避讳地说自己的启蒙歌曲是一首「红歌」,需要勇气。”都在潜意识里透露出她对于大陆政权的不认可,她可能认为“红歌是一种政治工具,跟她演讲中所戏谈的’蓝歌’一样,并没有让人产生家国情怀等情愫的魄力”,也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大部分的港人会有此共鸣——所以才认为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但是在思考他人对于“台独”的理解中发现,我们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把台湾一些人的“反共”、“反大陆政权”意识与“台独”混为一谈。在我的理解中,台湾的确有很多人“反共”“不认可大陆政权”,但是这与“台独”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人当中仍旧对“祖国”怀有特别的情愫,但是却因为历史的原因,不愿意承认对岸的“共产党政权”。“台独”则是完全认为台湾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不承认台湾与大陆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彻底地失了根,貌似如今台湾大部分的年青一代都属于这种情况?至于龙应台,还是能够感受到她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可,但其是否“台独分子”那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龙回应的《大河只是大河》一文中的最后一句是“当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被切出一个碎片,然后那纯净自然、敞开倾听的片刻突然变成一个刀光剑影的东西,我只能说,这样充满猜疑地活著,不累吗?”但貌似刊文未见此句?翻阅评论很多的谩骂者,其实他们在发表言论之前有认真的看过完整的演讲过程吗?有认真读阅龙的回应文章吗?还是仅仅看了剪切的视频短片还有报道的只言片语就擅下结论?其实我们何尝不简单地看待这个演讲,何必过度地去解读,何不单纯地将此演讲作为观点的交流,每个人都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接不接受完全在于自己,她固有的理念、观点、意识形态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同样她的理论也不能轻易地让我们放弃对于祖国的热爱、打断台湾与大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看来,龙应台在演讲中所提及的另一个问题更为深刻,更值得我们思考——“在场的年轻人今天回去可以好好地想一想,如果我们今天把希腊悲剧,意大利的歌剧,德国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些我们都认为是高级艺术,抱歉,希腊悲剧跟歌剧,难道不是欧洲人的传统戏曲吗?那为什么欧洲人的传统戏曲,我们认为它是进步的、高尚的,我们自己的传统戏曲,我们会认为是落伍的。不懂的传统戏曲,我会觉得是我们今天年轻的一代在文化上非常大的一个缺失”。如今有多少年轻人会对传统文化的消逝而惋惜?正如我,虽明白传统文化的可贵,但更多的是无能无力,因从小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别提对传统艺术的鉴赏,但对于我的下一代,我一定会努力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他们深深地喜爱。近几年一些年轻人自发掀起的穿汉服行动,以期让汉服成为诸如日本和服、韩国韩服一样再平常不过的传统服饰,当有一天人们穿着汉服走在街道上不再引人注目,而把它看做是一件平常之事,那么我们传统服饰这一优秀文化的一支也就有了传承的可能。我热爱着我的祖国,我深切地期盼着台湾能够回归我们的怀抱!
码字农民工,喜欢旅游,喜欢民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应台 一条大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