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关》好看吗?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呀?

【36080】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七】当前魅力值:0 & 字号设置:大 &中 &小
&还原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作者:十六、张楚的覆灭(1)  周文死了,章邯顺风顺水的日子来了。他带着手下几十万秦军,径直杀出关去,扑向荥阳。秦军从此转守为攻。  不利的战报接二连三地送到陈胜的案头:1、周文死了,全军覆没;2、荥阳还没有攻下,章邯正在抄吴广的后路;3、原本被派往赵地的武臣,在张耳陈馀的撺掇下,自立为赵王,未经同意开了分公司。  陈胜气得掀了桌子,敌人的强大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已经背叛!照这样下去,张楚政权快熬不到他开业一周年了。  于是陈胜当机立断,抓捕武臣家属,满门抄斩。  就在屠刀即将举起的时刻,柱国蔡赐阻止了陈胜——武臣的独立已经是既成事实,就算杀他全家也无法改变,反而结下血仇。不如顺水推舟做个好人,承认他,再让他西进攻秦,以解荥阳燃眉之急。  后来证明这是个馊主意,可当时也只能这么办了!陈胜最终敛住脾气,把武臣的家属从刀案子上放下来,接到宫里,监视居住,并派使者带了红包,给武臣贺喜,好说好话,请武臣出兵攻秦。  武臣接到红包,谢过陈王,和陈馀张耳一商量,还是决定:不出兵。  陈胜无可奈何。  有这个先例,部门经理们就更大胆了。韩广在北京一带自立为燕王,周市在魏地立了一个魏王,都各自开了门面。陈胜都无法节制。  只是这些人都不厚道,立了门面后,都不派兵西进,这样,荥阳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十六、张楚的覆灭(2)  荥阳城下,农民军攻城已有数月,伤亡很大却不见进展,诸将领慢慢对吴广的领导能力产生了怀疑。吴广渐渐也察觉了,先前军官们看他的眼神是带着尊敬的,现在这些眼神里慢慢透出一丝不屑。这样的日子对于主将来说也很不好过,吴广在压力下慢慢变得不像自己了:将领越是不服他,他就越是要固执己见,哪怕首相将领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也不听。对于主帅的威信,吴广变得越来越敏感,形成了一种病态的自尊,以至于他经常在中军大帐里跟将领拍着桌子对吼。所以,在众将的口中,吴广不再“素爱人”,而是“骄”。  “骄”这个字,是从一个叫田臧的将军嘴里说出来的。面对困局,田臧想到一个对策:留部分兵力来看守荥阳,率主力迎战章邯。这个对策应该说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实施起来唯一的绊脚石就是吴广。所以田臧和部将们商量之后决定:宰了吴广!  说干就干,在一个月黑风高杀人夜,田臧等人假传陈胜旨意,把吴广杀了。杀了还不算,还把吴广的人头寄给陈胜,向陈胜示威:我就是杀了吴广,你能把我怎么办?  可怜的陈胜这时面对一连串沉重打击,早已麻木。他收下老弟兄的人头,赐给田臧令尹印,让他争取更大胜利。  田臧这么干的目的,或许是真的顾全大局,或许也是别有用心,想另立门面而已。但他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带兵出征后,很快就被章邯干掉了,一点悬念也没有。他做的一点也不比吴广好。看来出谋划策总是容易的,要真的打胜仗实在太难了。  陈胜,吴广,周章,田臧,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但也都不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星。秦汉之际名将如云,目前只有一人登场,那就是章邯。  十六、张楚的覆灭(3)  接下去就是章邯一个人的表演。章邯带兵击围荥阳城的农民军,农民军败,李归战死;派偏将进攻郯,农民军将领邓说败走,散兵逃归陈县,陈胜斩杀邓说;章邯亲自攻打许县,农民军伍徐败走,溃兵逃回陈县。最后,章邯兵临陈县,要一口气端掉这个起义军大本营。  此时的陈县,已成了一个溃兵收容所,从各地逃回的败兵挤满了城内的街巷,失败的情绪如败兵身上的汗臭一样弥散在空气中。面对大兵压境,没有人肯出战。最后由张楚政权的二号人物蔡赐,亲自带兵,才勉强组织起力量来出城迎战。结果,照旧兵败,而且蔡赐也死了!  这个张楚政权的柱国蔡赐,是一个悲剧。他投效陈胜的时间不长,给陈胜出的那些计策,应该说还是有些道理的,只是没有强有力的人去执行,出了也是白出。百无一用是书生,光有诸葛亮,没有刘关张,什么都是白搭。  这下,只剩下陈胜了。一年前,他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百姓赢粮景从,那是何其辉煌!而现在,众将非死即亡,他再次亲自披坚执锐,带兵突围,又是何其孤零。不知当陈胜在登上战车的那一刻,脑海中是否会想起四个字:造化弄人。  陪在陈胜身边的还有张贺,一个可怜的无名小卒,他的出场就是为了死亡。陈军从城西突围,张贺为将,陈胜督战。结果“军破,张贺死”,陈胜跑了。在张楚政权的最后时刻,他们的领导人上演了丢卒保车的丑行,就这点而言,陈胜的品性还不及希特勒。  众多张楚军将士的生命并没有给陈胜带来太多的时间,几天后,陈胜的司机庄贾不再愿意跟着陈胜一条道走到黑了,他杀死了陈胜,投降了秦朝。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此落下了帷幕。  正如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胜虽死,但他却一直活着,他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不死幽灵。每逢世道昏暗,大厦将倾,他都会出现。他附在绿林赤眉军的身上,附在张角,张梁和黄巾军身上,附在黄巢、李自成、洪秀全身上,附在在千千万万身处赤贫的、走投无路的穷苦人身上……或许还会附在今后某些人的身上,我不敢想象。  但陈胜自己还是失败了,就像洛克菲勒讲的那样:第一波上去的人是不会赚钱的。陈胜也是如此,他为后来者做了嫁衣裳。抛却一切人力不可控制的因素不谈,他至少有一点做得很不够,那就是控制部下。凡他所派出去的军队,除了吴广和周章之外,大多背叛了他,各自另立山头,而且对故主采取见死不救的态度。起义原本是一股洪流,无人可当,后来却因为背叛而不断分流,最后反给了秦朝有利的时机。这里面,陈胜之误有三:  其一:他的这场起义发动太仓促,前期进展又太过着急,以至于在恩威不立,纪律不明,赏罚未信的情况下,他就四处分兵乱打,造成了最后分崩离析的局面。用今天的话说,这叫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没有跟上,一支没有信仰,没有纪律的造反队伍,是不会成大事的。  其二:但陈胜得势后,却没有派兵并力西向,而是分兵四处略地,这就是五个指头打人,没有集中兵力,再加上古代原始的通信条件,于是他很快就也就失去了对部将的节制,军队被各个击破不说,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其三:起义的目标原本是“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但陈胜嘴上说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做的,甚至连作秀也不肯做。葛婴立了楚王襄强,这个创意本来很好,可以举起旧楚国的大旗,吸引住很多人。但是陈胜却把这两个人都砍了,自己立为陈王,让张楚政权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这样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陈胜打着楚国的大旗,不过是行造反之实,达到自己要称王的目的罢了。他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于是队伍就散了。所以,历来造反都不可以明说是造反,而要说成是“为某某事业而斗争”,这样才能形成凝聚力。理想的作用就是这样微妙,可惜陈胜不能理解。  陈胜虽死,故事还有尾声。他的残部宋留降秦,后被五马分尸;部将秦嘉图谋另立楚王,也没有成功。只有一个叫吕臣的人,坚持抵抗。他收拢败兵残部建立苍头军,反攻陈县,结果出人意料地得手,还杀死了谋害陈胜的叛徒庄贾。对于这个结果,陈胜在九泉之下也应该瞑目了,他大仇已报,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  吕臣后来复立张楚政权,但是影响不大,在历史中找不到下文。因为在那时候,项梁、项羽、刘邦等后起之秀已经羽翼丰满。张楚这个政权早已过气,再也登不上历史的舞台了。  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十七、目标,李斯!(1)  陈胜死了,秦二世很高兴,赵高也很高兴。  秦二世高兴,是因为帝国的危机看样子是快要渡过去了,自己又可以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了。赵高高兴,是因为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做一些别的事情了——比如说,杀人。  赵高要杀的人是李斯,因为现在他已经牢牢地掌控着帝国的方向盘,身边这个副驾驶就显得有些碍手碍脚。碍了赵高手脚的人,必须除掉!  自从秦二世登基之后,李斯表现还算是恭顺——无论秦二世下发的旨意多么荒诞不经,李斯多半还是照办了。他觉得这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克制自己,要在以前,李斯早就上疏讽谏了,这些日子他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些什么,可最终都忍住了。  李斯选择忍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年纪已经大了,在政治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再也没有什么追求了。唯一的愿望就是平平安安地混到退休,安享一世富贵。所以,很多事情他就闭闭眼,只当没看见,任由胡亥和赵高他们去胡闹。二来,李斯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儿子李由官至三川守,却不争气。前一段陈贼作乱,他居然一个漂亮仗都没打,白白被吴广围了三个月,任由周章等几十万大军出入关中,差点惹下大祸。幸亏有章邯等力战,才解除了危机。不过这样一来,李斯的境地就很尴尬,章邯这个老丘八最近得瑟得很,竟多次派人检查儿子李由的工作,还上疏指责自己身为丞相,行政不作为。要在以前,李斯早发作了,现在可好,连发作的理由都没有,只能吃瘪。李斯想来想去,方今之计,只有继续走上层路线,哄好二世,才能保李氏一家荣华富贵。  于是李斯在朝廷中处处委曲求全,成了一个老而无用的应声虫,但是这不等于说李斯就会赞同胡亥等人的所作所为。李斯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宫里那群下面没有了的奴才。知识分子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可以违心地做许多事,但却不能认同自己所做的这些违心事。因为读了圣贤书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圣贤,所以李斯不可能做到和二世同喜同悲。  在这些日子里,李斯总是皱着眉头,尽管他嘴上从不说一个不字,但在心里,李斯已经越来越看不惯坐在宝座上的这个年轻的皇帝——嬴胡亥这个孩子,真的是一点也不像他的父亲!  李斯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他父亲嬴政,每天要批阅几百斤的奏牍,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尽管嬴政晚年有些昏聩,做了一些荒唐的事,但总体上看,嬴政还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他心里把这个国家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样,嬴政在临死时,也就不会想到要把皇位传给他并不太喜欢的长子扶苏的。每每想到这里,李斯都会有些后悔,如果当时他坚持原则让扶苏上台,现在的局面会不会好的多呢? 十七、目标,李斯!(2)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后悔也是白搭。再说扶苏上台了,李斯自己说不定早退居二线了,这样他更不乐意。所以李斯只能接受现实,对胡亥,能规劝就规劝,不能规劝就听之任之,反正这个帝国归根到底还是他的。  可真的能听之任之吗?李斯有时又在心里反复问自己。一般的昏君都会做许多坏事,但心里多少还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可胡亥是昏君中的极品,这个人能把做坏事当作学雷锋!这实在太让人无语了。李斯清楚地记得,二世曾经有一次对自己这样讲:连给自己捞好处都不会,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尧舜禹汤身为君主,日子过得这么苦,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啊!我之所以如此穷奢极欲,正为了永享天下而没有祸患……  李斯听得几乎要昏过去,这简直就是火星人的逻辑!而更让李斯痛苦的是,他还要依照这种火星来的逻辑来写一篇评论员文章,为秦二世出谋划策。于是李斯只能违心地写道:  ……夫贤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责之术者也。督责之,则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独制於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贤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他告诉秦二世,只有严格实行“督责”,才能保证君主为所欲为。  所谓“督责“,无非是继续施加严刑峻法,继续营造恐怖气氛而已。秦二世看了李斯的文章,如获至宝,深以为然,于是变本加厉地苛责群臣百姓,让底下人更没法活了。而对李斯,态度倒是一天天好起来,这让先前得宠的赵高很不满意。  李斯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他很清楚,自己这样做是帮着秦二世把这个帝国一步步推向深渊。所以秦二世越是表扬他,他心里就越堵,以至于每天上班眉头总是紧锁着。  李斯紧锁的眉头,很快就被赵高捕捉到了!  十八、赵高的杀招(1)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会整人的人,必定是像赵高这样心细如发的人,神经大条的人一贯只能被人整。看到李斯皱眉头,赵高立刻就敏锐地感知了他心里的真实想法,随后,一个杀人计划浮出水面。  一天,赵高找到了李斯。  赵高:老李啊,好久没和你聊了,我对现在的局势很担忧啊!  李斯:?  赵高:阿房宫工程现在工期越来越紧了,还置办了不少没用的野生动物,投入很大,耗费也很大,百姓负担越来越重。我这个身份,说话不方便,你怎么就不向上边反映反映基层的呼声呢?  李斯:谁说不是呢!我早就想说,可老板好久不上朝了,连面也见不着,想说也没有机会啊!  赵高神秘兮兮地说:要是您真有这份心,机会我来帮你找。  李斯很高兴:还是老赵最了解我。  就这样,李斯轻易地上当了。赵高杀人的办法很简单:每次当胡亥找来美女想干那事儿的时候,赵高就通报李斯,现在领导空了,可以找他谈谈。随后李斯就跑到宫门口碰一鼻子灰。如是几次三番,秦二世杀了李斯的心都有了!他对赵高大发牢骚:每次我有空时他不来,偏偏到兴头上他就来说事了,害得我快要有障碍了!他是看我年轻,故意要我好看吧!  赵高面露惊恐道:陛下这么说,看来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啊!  十八、赵高的杀招(2)  赵高面露惊恐道:陛下这么说,看来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啊!  秦二世:?  赵高:丞相在沙丘时点了头,陛下才有了今天。但丞相的待遇一直没有调整……  秦二世:?  赵高:他是希望能够“裂地而王”!  秦二世倒吸一口冷气,他觉得李斯的胃口有点大。  赵高:有的话,您不问,我本不敢说,丞相一家出身楚地,而陈胜等贼寇也是楚人,听说他先前就在丞相家乡周边……可以算是老乡。  秦二世:!  赵高:叛军过荥阳时,丞相的儿子李由闭城不战,放周章等过去……据说,非但不战,他们之间还有书信往来……  秦二世:!!  赵高:而且看丞相平素为人,权欲很重,外廷完全是他说了算的,就连陛下的话也不顶用……  秦二世拍案而起了:查!坚决查下去!对于这样的败类,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给大秦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赵高阴笑着领命而去。  打蛇要打七寸,整人要整软肋。李斯的软肋,就是他儿子李由。  于是中央的特派员定点驻守在李由的府衙内,查这查那,压得李由头也抬不起来。  李斯很快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依据几十年的官场经验,他知道这是在冲着自己来,而且能有能量和胆量这么干的人,想也不用想,只有赵高!  好一个面善心狠,笑里藏刀的赵高!原来前两天他信誓旦旦要自己劝谏皇帝,唱的居然是这么一出戏!  李斯必须反击,而且要快。二世此时正在甘泉宫看摔跤玩,想见到他是不可能的,所以李斯只能写奏疏。好在李斯是秦帝国的一枝笔杆子,他的文章曾经扭转过帝国的车头,也让比他晚一百多年的司马迁爱不释手。所以在《史记》中,往往不惜篇幅,全文收录李斯的文章。  这封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奏疏,李斯是这样写的: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今有大臣於陛下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田常为简公臣,爵列无敌於国,私家之富与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阴取齐国,杀宰予於庭,即弑简公於朝,遂有齐国。此天下所明知也。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於齐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 为韩安相也。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  一句话概括:赵高对帝国不够忠诚!  秦二世接到李斯的实名举报信,立即召见了李斯,并作出了指示:赵高是个好同志!  (原文略,料想这段话经过文饰,不是二世的原话。)  李斯大惊失色,倘若结果是这样,自己即将全家不保!于是,李斯把一贯的斯文儒雅的风度全都抛在了一遍,说出了一番很不上台面的话:  “不然。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  这就简直是在泼妇骂街了,说赵高又贱又贪,文盲加流氓。  有的人文采很好,惊世绝伦,但口才却一般,与人当面对质往往露怯,李斯大概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有想到,越是这样诋毁赵高,就越是损害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形象,所导致的结果恰恰是相反的。  秦二世没有再说什么,在他看来,李斯这样穷凶极恶地诋毁赵高,正好证明赵高是个忠心的奴才。于是在李斯走后,二世就把李斯的举报信转给了赵高。  赵高终于得到了机会,来刺李斯致命的一刀了。他对二世说:“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  ——田常,春秋时齐国大臣,曾独揽齐国大权很久。  图穷匕首见!秦二世最后拍板:李斯的案子,就交给你了……举报种类:选择举报种类抄袭/侵权涉黄/擦边暴力/反动广告/无意义其他说明备注:确认打赏颗心给作者吗,将消费您
PB默认分类
到底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让豪迈的送出了1314的赞赏给,秦时明月汉时关——写一写秦汉之际的那些故事
晁错之死(7)最后我们还得论论晁错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改革:一种是顺天应人式的改革。这种改革能给大多数人带来现实惠,因而容易取得人们的支持。虽然也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终究可以有惊无险地渡过一道道难关——例如我们的改革开放就是如此。而另一种改革,顺天却不应人。往往是动了许多人的蛋糕,却只为规避一个尚未发生的隐患。因而推动这种改革的人,是在刀尖上跳舞。有时纵然最后改革能成功,改革者也未必能有好结果——比如晁错的削藩就是这样。当然,事在人为,即便是后一种改革也未必就一定失败。如果真要去做的话,那就需要改革者具备赤胆忠心,铁血的意志和过人的手腕,以保证能击败所有强有力的对手。然而,晁错却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他确实有些见识,也足够耿直,但却缺少手腕,该圆滑时不圆滑,该毒辣时又不够毒辣,在关键时刻甚至连削藩的决心都动摇了,所以他成不了事。晁错所发挥的作用,只是引爆了一个火药桶,至于事情发展的走向,他完全无力控制。所以,晁错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但是晁错的死则是另一码事。一个改革失败的官员,丢官罢职可以,锒铛入狱也行,但是腰斩弃市,夷灭三族,这就很过分了。晁错如此结局,正充分说明了刘启在政治上是多么无耻——成果是自己的,责任却是员工的!非但不担责,他还会委过于人,甚至在关键时刻踩上一脚,以让自己脱离险境。我们在史书中往往只能看见刘启头上戴着的无数光环,却很少看到他极令人不齿的一面。在削藩进行道最困难的时候,他没有扛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反而以晁错一家的生命,来换取一点点政治上的主动。这种做派,是不是和我们伟大的金三胖同志有一点点相似?确实,这两人同为皇三代,都在杀戮自己人的时候显得尤其果决痛快,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很遗憾,晁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刘启当政的时代,将会有很多人步他的后尘,成为刘启一个又一个的牺牲品。带着晁错的死讯,袁盎硬着头皮走进了吴国的营帐。在这里,吴王刘濞早已恭候他多时。袁盎知道这次出使成功的希望渺茫,但他依然故作镇定,手捧着皇帝的诏书高声宣读,要求刘濞跪听宣诏。袁盎话音未落,刘濞就用一阵阴阳怪气的冷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笑着告诉袁盎:吾已为东帝,尚何谁拜?东帝!你刘濞已经牛逼到这地步了?卧槽,这下好了……袁盎大为震惊,杀了晁错,叛军气焰却越发嚣张,自己回去改怎么交差呢?回去?你说笑了!刘濞根本没打算让袁盎回去。他让人扣住了袁盎,开出条件:看在曾经君臣一场的份上,你若弃暗投明,就可以封个师长旅长的干干!袁盎对这个提议明确表示拒绝——他劝刘启杀晁错已经是犯了错误,若是再变节投敌,皇帝就真要杀全家了,所以他决不能答应。
下雪啦,坐等楼主更新啊
我还是挺佩服袁盎的,正直铁血,足智多谋。
晁错之死(8)好吧,既然你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咱们就没啥好谈了。刘濞一气之下就将袁盎囚在军中,派一都尉领五百人日夜看守。他计划:等来日于汉军决战时,就杀了袁盎以血祭旗!陷此绝境,一般人就只能以泪洗面,等着引颈就戮了。但是袁盎的能量还真不是一般的人,他最大的长处就在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建立起一张强大的人脉关系网。一旦有事,处处都有人接应他。比如这一次,尽管远在敌营,但还是有人肯出手救他。救袁盎的人是吴军中的一个校尉司马。此人曾是吴国的一名从史,在袁盎任吴相国的时候,他就在袁盎手下当差。那时,大约是在相府中常来常往的缘故,不知怎么的,这个从史就和袁盎府里一个小丫鬟对上眼了。一来二去,一段跨越身份地位的动人爱情就像狗血韩剧里演的那样,海誓山盟地开了花。但可惜中国是个缺乏浪漫气息的国家,很快就有一个煞风景的人来告诉这个从史:袁公知道你们的丑事了,好自为之吧!真是分开八片顶阳骨,一桶雪水浇下来。还能说什么呢?一个小公务员啃了相国府里的嫩草,那结果会是什么,简直用脚趾头就能想出来。于是这个从史很没出息地卷起铺盖跑路了,比起面子来,脑袋还是更加重要一些。其实,他大可不必如此。袁盎早就知道从史与侍妾的关系,他并不生气,相反还很有意成全。因为小丫鬟虽说是袁府的人,但毕竟还能不能算是袁盎的女人,从史这么做不能算是给袁盎戴绿帽子。况且袁盎为人一向喜欢结交人,而不是为难人。现在棒打鸳鸯只能是给自己制造两个冤家,而若成人之美的话,从此就有一家人对自己感恩戴德!于是袁盎骑上一匹快马就往城外追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追上了这个长史,并许诺,将侍儿让给他。从此,袁盎就成了这个年轻人心中的恩公。时过境迁,当年的愣头青如今已是吴楚军中一位营级干部(校尉司马),而袁盎却身陷囹圄,前途未卜。看见袁恩公性命堪忧,校尉司马心如火燎。他觉得自己用该出手搭救,然而袁盎的帐外驻扎的是多达五百人的一支看守队伍,要想从这些人中间把袁恩公救出去,他需要一辆坦克才行。汉朝没有坦克,但是一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杀器却已经发明了,那就是:酒。那天,校尉心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营救计划。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盘缠,到附近村落中买来两大桶陈年好酒带回军营,随便找了个借口(比如今天老娘改嫁之类的),就请看守的弟兄们喝酒。戎马倥偬的吴楚好汉们,见了酒就如同见了女人一样,哪有不喝的道理?于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开了个联欢会,一醉方休,没多久就一个个东倒西歪了。就趁着这机会,校尉偷偷走进了袁盎的帐房。校尉:恩公,你现在可以跑了!吴王已经下令,天一亮就要杀你祭旗。因为天色昏暗,袁盎一时没有认出这个故人来,便将信将疑地问:公何为者?校尉老不好意思的道:我就是当年和您的丫鬟……那个的人。哦……袁盎一下子就明白此人所言不虚了,赶紧道:多谢好意!但是您还有家人,救了我,你家人怎么办?吾不足累公!校尉:恩公只管离去,我干完这事也就要逃回家保护家人了,您不必担心。说完,校尉不容分说拔出刀,在帐篷上给出一个裂口,带着袁盎逃离了军营。两人分别后,袁盎趁着夜色步行了七八里,终于遇见了一队梁国的斥候,于是讨来一匹马,骑着奔回了汉营,将出使的结果上报朝廷。这下,朝廷终于死心,晁错已然白死,和平再无希望。剩下的,只有大军压境,剿灭叛军一条出路了。
天无绝人之路
@阿里巴巴阿克巴
14:10:45中国的老百姓,也是世界上最能被忽悠的老百姓……-----------------------------@美利坚卫道士
14:38:15P民都很单纯……-----------------------------刁民也多
“睢阳格勒”保卫战(1)袁盎的逃跑,并没有引起刘濞太多的注意。此时,他正因为连日来攻打睢阳失利而陷入焦虑之中。在刘濞的作战计划中,睢阳不应该成为一个争夺的焦点。他预想中的攻坚克难应该发生在洛阳或者长安才对,至少也应该是函谷关。其他地方即使不望风迎降,也当一鼓而定。但是刘濞现在知道自己错了,他忽略了文帝对于这个幼子刘武的爱是多么深沉,竟然能让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在几年时间里变成一个可以和长安洛阳匹敌的一线城市——这父爱的力量该有多么无耻!刘濞更不可能想到,睢阳这座城市,命中注定和叛军八字相克。不仅在汉朝克死了吴楚联军,一千年后的唐朝,安史叛军也没能跨过睢阳这道坎。所以,这座城市可谓是浩然正气与天地长存,满满地都是正能量。吴楚叛军攻打这样一座两千年前的英雄城市,磕了门牙那时必然的。自从叛军兵围睢阳起,至今已一月有余,但睢阳城依旧岿然不动。叛军每天鼓噪攻城,除了在睢阳的城墙脚下增加一具具新的尸首外,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啊……刘濞于是多次军事会议,征集打破眼下的僵局的良策。大将军田禄伯建议:此时应分出五万兵马作为偏师,由他率领,循江淮而上,攻淮南、长沙,直入武关,分进合击,与吴王会师关中!建议是不错,但怎么就是看着觉得这剧本有点熟悉呢?走南线,取武关而入关中,这不是仿照高祖皇帝灭秦的战略么?当年,汉高祖正是因为果断让项羽去啃了骨头,自己则率一路偏师绕南线进关中,率先灭掉了秦朝,才成就了大业。现在田禄伯提出类似的建议,其目的很有点耐人寻味啊……吴太子很聪明,很快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谏曰:咱吴楚联军是去造朝廷的反的,既然是造反,就不宜借兵他人。因为你能造反,别人也能造反,借兵他人,人家要是翻脸就不认人,到时候咱们落得个和当年陈胜一样的下场,有啥好?分兵弊多于利,徒自损耳。刘濞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把田大将军的方案给枪毙了。另有一青年将领桓将军建议:吴军多步兵,汉军多车骑。步兵长于复杂地形作战,而车骑部队则长于在平原上冲击敌军。希望陛下能充分发挥吴军的优势,效法美军攻打伊拉克的战术,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沿小路轻兵直进占领洛阳,收取洛阳武库,再占据敖仓夺取粮食储备。这样即使不西进关中,也能吴河汉界平分秋色。都像现在这样为了一城一池打得头破血流,耽误了宝贵的时间,等汉军车骑部队杀到我们身后,事败矣!恩……这似乎有些道理。吴王不能决断,就询问其他老将的意见。不料老将们群起而反对:小小年纪只配在前线杀敌,战略大局哪容得下他这小子插嘴?滚蛋!于是这个很有见地的方案也被毙了。
看了一周,追上队伍。等更新!
希望现在的改革能从上而下,为中国在21世纪中期重返世界之巅奠定基础…中国不能再折腾了…
觉得蒙恬好可惜 大军守边疆力保中原不收匈奴血洗干扰 可惜啊
@跳狗狂徒机枪兵
09:41我感觉,扶苏就是个傻逼,手头有那么多兵,居然一声不吭自杀了,他要是当皇帝,秦朝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cxddgg5-01-21 17:50:51同感,一是春秋战国期间,那么多王位相争的例子沒看透,二是横竖是一死,为什么不带兵去见秦始皇,当面问清。三是凭什么相信使者,父子之间一点暗号都沒有。-----------------------------说白了就是扶苏太正直了。。。。。
大家还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时明月汉时关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