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应宫之迷:碑刻文献学通论究竟有多少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作者:泰山碧霞祠&&&&时间:&&浏览次数:次
注:灵应宫2003年恢复道教活动,成为正式的道教活动场所。现东道院已修复,为泰安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神山”,很早之前就有“济南府的人多,泰山上的神多”说法,不过,在泰山上众多的神灵当中,还要数碧霞元君和泰山神的名气最大。被民间尊称的“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是华夏民族所崇拜的“东方女神”,国内现存祭祀碧霞元君的庙宇有上百处,作为碧霞元君“发源地”的泰山上就有上、中、下三座碧霞元君庙,碧霞祠是上庙,红门宫是中庙,下庙就是灵应宫。
  灵应宫,位于泰山脚下蒿里山的东北侧,原名“天仙祠”,创始年代没有记载。据史料记载,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奉皇帝昭令拓建,同时赐名“灵应宫”。清代乾隆35年(1770)在宫的东侧又修建起了驻跸亭,使它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成为泰山碧霞元君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应灵宫的建筑形制与东岳神府岱庙几乎是一样,只不过是建筑面积小了一些,所以又有“小岱庙”之称。
在灵应宫的南北中轴线上共有五进院落,东侧是驻跸亭,西侧是道院,但是,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在清末和民国战乱年间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灵应宫是2001年泰山管理部门,在原址上按照原貌重新修复的。
走过宫中的穿堂是灵应宫的主院,院内有崇台、主殿、配殿等建筑组成。
  崇台,原来是安置“金阙”的石台,在主殿中央的正前方。“金阙”就是最早安置在碧霞祠的明代铜亭,由于灵应宫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后来废弃,建国以后,泰山文物部门就将这里的部分珍贵文物分散保存起来,这里的九莲菩萨铜像移存到红门宫,钟楼里的铜钟和崇台上的铜亭转移到了岱庙保存,铜亭虽然移走了,但是登上崇台仍然有一种身在亭中的感觉。
  崇台下面的这两块石碑,分别记录了清代末年和民国年间重修灵应宫的经过。穿过崇台下面的廊洞,向北看去就是灵应宫的三进院。在院子的主殿中央祭祀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两侧分别祭有眼光神和送生神。
  明代万历年间《东岳碧霞宫碑记》有这样一段话:“自碧霞宫兴,而世之香火东岳者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即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由此可见,碧霞元君的女神形象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崇,那么,碧霞元君为什么能够受到广大民众的崇拜呢?历史上这样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东岳碧霞宫碑记》)可见,碧霞元君几乎就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女神,不过,她的主要神功还是表现在送生保育,祛病防疾和除暴安良的方面。
  繁衍生息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们一生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由于碧霞元君有送生保育的职能,四面八方许许多多的求子香客就来到泰山的碧霞庙中,给碧霞元君和送子娘娘烧香磕头,祈求送生,同时,还要从这里用红线栓一个木制娃娃回去,近年来,在泰山上又出现了拴娃娃的演化现象“栓子”和“压子”。人们能够把繁衍的希望寄托于碧霞元君,还是应当归结为从原始社会开始的对神通广大的女神崇拜,从西王母到碧霞元君都是女性,人们繁衍的精神需求寄托于女神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在碧霞元君的陪祀神中,眼光奶奶就是碧霞元君具有祛病防疾功能的代表。在医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百姓无知,得了病只能是听天由命,靠虔诚来感动神灵,靠精神来战胜病魔,有时甚至到了非常极端的程度,一些信仰者为了表示对神的虔诚,登泰山时一步一叩头,一直到碧霞祠,如果许愿一旦实现,就来到山顶的舍身崖上,跳崖舍身,以身还愿,为此,不知有多少人丧生舍身崖下。明代万历年间山东巡抚何起鸣,在舍身崖的边沿修筑起一道围墙,防止再有无知悲剧的发生,他同时将舍身崖改名为“爱身崖”,提醒舍身许愿的人们珍爱生命,用余生来孝敬父母。有诗这样称赞何起鸣这一举动:
纲常生死重于钧,何事无端说舍身,
一自短垣围绝险,不教渔夫再迷津。
         ――明萧协中
  碧霞元君保护民众、除暴安良的正义形象早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有关的民间故事在泰山地区也广泛流传,善良的百姓每当遇到困难和冤屈时候就想得到碧霞元君的解救。相传在很早以前,一位长相美貌的民女到泰山来烧香还愿,被一位丑陋的贪色县官看中,想占为己有,民女大声哭叫誓死不从,这时,民女的哭声惊动了碧霞元君,她随即变作一位老太太赶到这里,对县官说:“你大笑三声,如果路边的石头让你笑动了,闺女你就领走,否则闺女归我。”结果,县官三笑石头未动,碧霞元君三声大笑,巨石抖动起来,吓得县官跪地求饶。(三笑石)
  作为泰山女神文化见证的灵应宫,不仅是一座融汇几个朝代的建筑精品,它还是一所让我们重温民族历史文化和历史朝代变革的大学堂。
  灵应宫南北长153米,东西宽44米,面积6732平方米,在碧霞元君三庙中规模最大。殿宇以元君殿为主体建筑,前后贯穿宫门、钟鼓楼、铜亭、东西禅院、后大殿、宫后门等。是坐北朝南的二进庙宇。创建年代无考。原名天仙祠,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奉敕拓建,赐额今名。清代重修。后遭火灾,现存南山门、钟楼、正殿、禅房和北斗台等。
  山门南临灵山大街,单檐卷棚歇山顶,砖石结构,拱形门,面阔5.25米,进深7米,通高6.9米。山门内东西两侧原有钟鼓楼,现仅存东侧钟楼,为单间方形两层卷棚硬山顶,边长4.6米,东西两面各开一门,木制楼板,东有石阶。
  正殿建在方形石台阶上,五脊硬山顶,上覆灰陶筒瓦。五架梁八檩带前廊,5间,面阔21.5米,进深12.75米,通高6.75米。
  禅房位于正殿东侧,五脊硬山顶,3间,面阔6.35米,进深4.55米,通高6.75米。
  禅房前有台,高2.9米,东西长11.4米,南北宽9.6米。中开一拱形洞门,高2米,宽2.29米,过门洞可至正殿。现存建筑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风格。
  灵应宫现已部分修复,免费对游人开放。
碧霞祠道观 版权所有联系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极顶碧霞祠道观
联系人:汪信澍 联系电话:
邮箱: QQ:
技术支持:泰山石刻的最新统计
    信息来源:
&截至2002年12月底,共调查筛选泰山石刻4951处。2003年以来,又陆续调查石刻1200余处。至本书定稿,实际调查石刻总数已达6200余处,还有不少线索仍需调查。由于本统计表系2002年做成,因此不包括2003年以来的数字。&按照泰山石刻的分布位置,现将其分为以下十个区域:&一区:红门至中天门区二区:中天门至南天门区三区:南天门至后石坞区四区:天外村至扇子崖区五区:岱阳东区(红门路以东)六区:岱阳西区(红门路以西)七区:泰安城区八区:岱阴区九区:泰东区(104国道以东,包括徂徕山、新泰、莱芜);十区:泰西区(104国道以西,包括岱岳区、肥城、东平、宁阳、长清、灵岩寺)。&在每个区域,根据主要景观和石刻集中地,按照当地通常的“叫法”,分别确定了若干主要位置。每个位置上的石刻根据具体情况,又分成了5个类别,31个细目,具体划分如下:&第一类,根据石刻载体,分为碑、摩崖、块石、墓塔、经幢、墓志、匾额、牌坊、石柱和桥、亭等11类;& &第二类,根据石刻书体,分为楷、行、草、隶、篆、便和符等7类;&第三类,根据石刻文体,分为散文、韵文、题记、题名、楹联等、5类;&第四类,根据泰山石刻的现状分为:①完好程度;②清晰程度。“完好程度”又分为:&完好(载体或文字完整无损)、较好(载体或文字略有残损)。残缺(载体或文字部分残损)、残块(载体和文字残余一小部分)4个等级。“清晰程度',又分为:清晰(一看即能认清全部文字)、较清晰(仔细顺读方能认清全部文字)、可辨(需揣摸。辨别方能认清大部分文字)、漫漶(大部分文字被磨灭,已无法认读)4个等级。&根据石刻确定的位置及其分类,今将泰山石刻的分布及现状分述如下。&一& 红门至中天门区&1.红门、关帝庙石刻总数21处。& 其中碑17通,块石4处。其中楷书体14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15处,韵文1处,题记4处,楹联1处。21处石刻皆完好。其中9处清晰,4处较清晰,3处可辨,5处漫漶。&2.罗汉崖石刻总数14处。&& 其中摩崖石刻9处,墓塔5处。其中楷书体9处,行书体5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8处,题名5处。其中9处完好,5处残缺。其中9处清晰,5处漫漶。&3.小洞天石刻1处。为摩崖,行书体,一为题记,完好,清晰。 &4.一天门石刻总数4处。其中碑3通,坊额1处。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2处,篆书体1处。均为题记,均完好清晰。&5.孔子登临处石刻总数5处。 其中碑2通,坊刻3处。均为楷书体。其中题记4处,楹联1处。均完好、清晰。&6.红门宫石刻总数23处。& &其中碑16通,块石3处,匾额1处,坊刻3处。其中楷书体19处,行书体4处。其中散文16处,韵文1处,题记5处,楹联1处。其中22处完好,1处残缺。均清晰。&7.小泰山石刻总数2处。&& 均为碑,楷书体,均为散文,均完好、清晰。&8.小碑林石刻总数34处。其中碑32通,摩崖2处。其中楷书体31处,行书体3处。其中散文22处,题记2处,题名10处。均完好。其中33处清晰,1处漫漶。&9.经石峪石刻总数41处。其中碑2通,摩崖35处亭刻3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27处,行书体11处,草书体2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10处,韵文5处,题记25处,楹联1处。其中37处完好,4处残缺。其中32处清晰,6处可辨,3处漫漶。&10.红门宫北、万仙楼南石刻总数14处。其中碑7通,摩崖5处,块石1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4处,行书体5处,隶书体4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4处,题记10处。均完好、清晰。&11.万仙楼石刻总数75处。其中碑70通,块石1处,匾额4处。其中楷书体72处,行书体3处。其中散文71处,题记4处。其中30处完好,13处较好,32处残缺。其中5处清晰,8处较清晰,12处可辨,50处漫漶。&12.纪念碑石刻总数25处。其中碑1通,摩崖24处。其中楷书体2处,行书体15处,草书体2处,隶书体5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3处,韵文2处,题记20处。其中22处完好,2处较好,1处残缺。其中24处清晰,1处漫漶。&13.桃源峪石刻总数12处。均为摩崖刻石。其中楷书体5处,行书体7处。其中散文3处,韵文1处,题记1处,题名7处。其中1处完好,1处较好,10处残缺。其中1处清晰,1处较清晰,5处可辨。5处漫漶。&14.斗母宫石刻总数28处。其中碑14通,摩崖5处,块石5处,匾额2处,坊刻2处。其中楷书体19处,行书体7处,隶书体2处。其中散文15处,题记6处,题名7处。其中26处完好,1处残缺,1处残块。其中24处清晰,2处较清晰,2处漫漶。&15.三官庙石刻总数21处。其中碑3通,摩崖18处。其中楷书体9处,行书体7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4处。其中散文9处,题记12处。其中20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19处清晰,1处较清晰,1处漫漶。&16.水帘洞石刻总数13处。其中碑3通,摩崖9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6处,行书体5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1处,题记10处。均完好、清晰。&17.歇马崖石刻总数为6处。其中碑2通,摩崖4处。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3处,便书1处。其中,散文3处,题记3处。其中4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4处清晰,1处可辨,1处漫漶。&18.柏洞石刻总数为3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2处。其中韵文1处,题记2处。均完好、清晰。&19.壶天阁石刻总数为11处。其中碑1通,摩崖7处,块石2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6处,行书体5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5处,题记2处,楹联2处。其中5处完好,6处残缺。其中3处清晰,2处较清晰,5处可辨,1处漫漶。&20.迴马岭石刻总数为8处。其中摩崖5处,块石1处,匾额1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4处,行书体4处。其中题记7处,楹联1处。其中7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7处清晰,1处漫漶。&21.步天桥石刻总数7处。其中摩崖6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6处。其中韵文5处,题记2处。均完好、清晰。&二& 中天门至南天门区&1.中天门石刻总数14处。其中摩崖13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9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2处。其中韵文4处,题记9处,题名1处。均完好、清晰。&2.慈恩亭石刻总数9处。其中摩崖3处,亭刻6处。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6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2处,楹联6处。均完好、清晰。&3.快活三里石刻总数39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22处,行书体8处,草书体4处,隶书体5处。其中散文16处,韵文4处,题记18处,题名1处。其中35处完好,4处残缺。其中35处清晰,4处漫漶。&4.云步桥石刻总数78处。其中摩崖71处,匾额1处,亭刻5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38处,行书体18处,草书体2处。隶书体17处,篆书体3处。其中散文1处,韵文4处,题记60处,题名8处,楹联5处。其中71处完好,7处较好。其中70处清晰,2处较清晰,6处漫漶。&5.五大夫松处石刻总数17处。其中碑3通,摩崖14处。其中楷书体8处,行书体8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7处,题记10处。其中12处完好,5处残缺。其中11处清晰,1处较清晰,5处漫漶。&6.御帐坪石刻,总数22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8处,隶书体2处;行书体2处。其中散文1处,韵文3处,题记17处,题名1处。均完好、清晰。&7.朝阳洞石刻总数6处。其中碑1通,摩崖5处。其中楷书体3处,行书体2处,草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韵文1处,题记4处。其中5处清晰,1处漫漶。均完好。& &8.对松山石刻总数28处。其中摩崖27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19处,行书体6处,草书体1处,篆书体1处,符书1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4处,题记22处。其中23处完好,5处残缺。其中23处清晰,1处可辨,4处漫漶。&9.圣水桥石刻总数17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1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1处。其中韵文5处,题记12处。其中14处完好,2处残缺,1处残块。其中10处清晰,4处较清晰,处可辨,2处漫漶。&10.梦仙龛石刻总数3处。其中块石2处,匾额1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2处,题记1处。均完好、清晰。&11.十八盘石刻总数12处。&& 其中碑1通,摩崖11处。其中楷书体7处,行书体4处,草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3处,题记7处。其中10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9处较清晰,3处可辨。&12.龙门石刻总数5处。其中碑2通,摩崖2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4处,行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3处。其中4处清晰,1处较清晰。均完好。&13.升仙桥石刻总数30处。其中摩崖29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24处,行书体5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韵文5处,题记23处,楹联1处。其中27处完好,3处较好。其中24处清晰,3处较清晰,3处可辨。&14.南天门石刻总数5处。其中摩崖3处,块石1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3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2处,楹联1处。其中4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4处清晰,1处漫漶。&&三& 南天门至后石坞区&1.天街石刻总数56处。其中摩崖53处,坊刻2处;亭刻1处。其中楷书体38处,行书体13处,隶书体3处,篆书体1处,符书1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50处,题名4处。其中29处完好,25处残缺,2处残块。其中27处清晰,7处可辨,22处漫漶。&2.孔子庙石刻总数17处。其中摩崖13处,匾额1处,坊刻2处,块石1处。其中楷书体10处,行书体2处,隶书体5处。其中散文8处,题记8处,楹联1处。其中7处完好,2处较好,8处残缺。其中7处清晰,2处较清晰,3处可辨,5处漫漶。&3.碧霞祠石刻总数12处。其中碑8通,摩崖2处,块石2处。其中楷书体9处,行书体1处,草书体2处。其中散文8处,韵文1处,题记3处。其中10处完好,1处较好,1处残缺。其中10处清晰,1处较清晰,1处漫漶。4.瞻仰处石刻总数为6处。其中摩崖5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6处。其中散文5处,题记1处。其中1处完好,5处残缺。其中1处清晰,5处漫漶。&5.青帝宫东石刻总数13处。其中碑3通,摩崖10处。其中楷书体9处,行书体3处,便书体1处。其中散文4处,题记8处,题名1处。其中10处完好,3处残缺。其中9处清晰,1处较清晰,1处可辨。2处漫漶。&6.宋摩崖石刻总数18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4处,行书体3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7处,题记11处。其中10处完好,8处残缺。其中13处清晰,1处较清晰,4处漫漶。&7.唐摩崖石刻总数52处。其中碑1通,摩崖50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45处,行书体3处,隶书体3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20处,题记27处,题名5处。其中29处完好,23处残缺。其中29处清晰,4处较清晰,3处可辨,16处漫漶。&8.岩岩处石刻总数18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3处,行书体2处,隶书体3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1处,题记12处,题名3处。其中15处完好,3处残缺。其中15处清晰,3处漫漶。&9.玉皇顶石刻总数12处。其中碑5通,摩崖3处,块石3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8处,行书体2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韵文3处,题记8处。其中1O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10处清晰,1处可辨,1处漫漶。&10.山顶广场石刻总数30处。其中碑4通,摩崖26处。其中楷书体26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2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3处,韵文1处,题记22处,题名4处。其中29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27处清晰,1处较清晰,2处漫漶。&11.拱北石石刻总数13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5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2处,篆书体1处,符书1处。其中题记12处,题名1处。其中11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11处清晰,1处较清晰,1处漫漶。&12.日观峰石刻总数16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13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1处。其中韵文4处。题记12处。其中14处完好,2处较好。其中14处清晰,2处可辨。&13.仙人桥石刻总数13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0处,行书体2处,符书1处。其中散文4处,题记9处。其中8处完好,5处残缺。其中8处清晰,5处漫漶。&14.瞻鲁台石刻2处。均为摩崖。均为楷书体。均为题记。均完好。均清晰。&15.北天门石刻总数12处。&&& 其中摩崖11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7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1处。其中韵文2处,题记10处。其中11处完好,1处残块。其中11处清晰,1处漫漶。&16.后石坞石刻总数51处。其中碑10通,摩崖33处,块石5处,经幢1处,匾额2处。其中楷书体43处,行书体6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18处,韵文2处,题记31处。其中42处完好,6处残缺,3处残块。其中42处清晰,3处较清晰,2处可辨,4处漫漶。&17.西天门石刻总数6处。均为摩崖。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1处,韵文1处,题记4处。其中2处完好,4处,残缺。其中4处清晰,2处漫漶。&18.明摩崖(孔子庙后)石刻总数12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1处,隶书体1处。其中韵文1处,题记10处,题名1处。其中4处完好,8处残缺。其中5处清晰,7处漫漶。&&& 四& 天外村至扇子崖区&1.天外村石刻总数69处。其中碑2通,摩崖14处,块石48处,匾额3处,桥刻2处。其中楷书体36处,行书体10处,草书体2处,隶书体16处,篆书体4处,便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50处,题记17处。其中64处完好,5处残块。均清晰。&2.科学山题刻总数3处。均为摩崖。均为题记。均为隶书。均完好并清晰。&3.黑龙潭石刻总数27处。其中碑1通,摩崖12处,块石4处,匾额8处,亭刻2处。其中楷书体23处,行书体1处,篆书体2处,便书体1处。其中散文6处,题记19处,题名1处,楹联1处。其中19处完好,1处残缺,7处残块。其中22处清晰,2处较清晰,2处可辨,1处漫漶。&4.白龙池石刻总数52处。其中摩崖51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47处,行书体3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4处,题记16处,题名30处。其中35处完好,2处较好,15处残缺。其中32处清晰,4处较清晰,6处可辨,10处漫漶。&5.长寿桥石刻总数9处。其中摩崖7处,块石1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5处,行书体3处,隶书体1处。其中题记8处,题名1处。其中8处完好,1处较好。其中7处清晰,1处较清晰,1处可辨。&6.无极庙石刻总数14处。其中碑1通,块石7处,匾额6处。其中楷书体8处,隶书体4处,行书体2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7处,楹联6处。其中13处完好,1处较好。其中12处清晰,2处较清晰。&7.扇子崖石刻总数42处。其中碑13通,摩崖16处,块石5处,匾额8处。其中楷书体37处,行书体2处,隶书体1处,便书体2处。其中散文19处,题记23处。其中37处完好,3处残缺,2处残块。其中31处清晰,1处较清晰,2处可辨,8处漫漶。&8.白杨坊石刻1处。为摩崖、隶书、题记。完好且清晰。&五& 岱阳东区(红门路以东)&1.王母池石刻总数23处。&& 其中碑11通,摩崖6处,块石2处,匾额3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17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2处。其中散文12处,题记9处,楹联2处。其中19处完好,4处残缺。其中11处清晰,4处可辨,8处漫漶。&& &2.梳洗河石刻总数21。其中碑1通,摩崖14处,块石6处。其中楷书体13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3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6处,韵文1处,题记14处。其中14处清晰,5处较清晰,3处可辨。均完好。&3.虎山公园石刻总数5处。&& 其中碑2通,摩崖2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3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3处。其中4处清晰,1处漫漶。均完好。&4.明堂泉石刻2处。其中摩崖1处,块石1处。均为楷书。均为题记。其中1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1处清晰,1处漫漶。&5.青龙泉石刻1处。为摩崖、行书、题记。完好、清晰。&6.白马石摩崖石刻园石刻总数413处。均为摩崖,均完好,均清晰。&六& 岱阳西区(红门路以西)&1.岱宗坊石刻总数3处。其中碑2通,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2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1处。其中1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1处清晰,2处漫漶。&& &2.红门路石刻总数7处。&& 其中碑4通,块石1处,坊刻2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4处,题记2处,楹联1处。其中6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3处清晰,3处可辨,处漫漶。&3.普照寺石刻总数91处。&& 其中碑60通,摩崖12处,块石11处,经幢2一处,坊刻2 处,亭刻4处。其中楷书体28处,行书体6处,草书体2处,隶书体51处,篆书体4处。其中散文15处,韵文52处,题记20处,楹联4处。其中87处完好,4处残缺。其中85处清晰,3处可辨,3处漫漶。&4.烈士祠石刻总数34处。其中碑6通,摩崖15处,块石13处。其中楷体19处,行书体5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7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11处,韵文6处,题记17处。其中29处完好,5处残缺。其中26处清晰,2处较好,4处可辨,2处漫漶。&5.荷花荡(石堂)石刻总数21处。均为摩崖。均属楷书体。其中散文7处,韵文2处,题记12处。其中15处完好,6处残缺。其中11处清晰,2处较清晰,1处可辨,7处漫漶。&6.范明枢墓石刻7处。均为碑。其中楷书体4处,行书体2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3处,题记4处。均完好。均清晰。&7.五贤祠石刻总数34处。其中碑4通,摩崖20处,匾额1处,亭刻9处。其中楷书体20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5处,篆书体2处,便书体2处,符书1处。其中散文5处,题记24处,楹联5处。其中27处完好,7处残缺。其中21处清晰,10处可辨,3处漫漶。&8.三阳观石刻总数48处。其中碑36通,摩崖5处,块石5处,匾额2处。其中楷书体45处,行书体1处,草书体2处。其中散文41处,韵文2处,题记5处。其中39处完好,7处残缺,2处残块。其中21处清晰,5处较清晰,4处可辨,18处漫漶。&9.凌汉峰石刻总数6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2处,隶书体2处,便书体2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4处。其中4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2处清晰,2处较清晰,2处可辨。&1O.冯玉祥墓石刻总数4处。其中碑1通,块石1处,匾额1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2处。其中散文1处,韵文1处,题记2处。均完好。均清晰。&七& 泰安城区&1.灵山大街铁路立交桥石刻为3处。均为块石。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2处。均为题记。均完好。均清晰。&2.双龙池石刻总数为5处。其中碑4通,块石1处。其中楷书体2处,行书体2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3处。其中3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3处清晰,2处可辨。 &&&&3.遥参亭石刻总数13处。其中碑7通,块石1处,坊刻5处。其中楷书体12处,便书体1处。其中散文5处,题记6处,楹联2处。其中8处完好,4处残缺,1处残块。其中9处清晰,4处可辨。&4.岱庙石刻总数232处。& 其中碑146通,摩崖4处,块石75处,经幢6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102处,行书体97处,草书体13处,隶书体11处,篆书体5处,便书体2处,符书2处。其中散文152处,韵文47处,题记30处,题名3处,其中163处完好,20处较好,44处残缺,5处残块。其中177处清晰,20处较清晰,15处可辨,20处漫漶。&5.灵应宫石刻总数239处。& 其中碑235通,块石4处。其中楷书体160处,行书体2处。其中散文144处,题记2处,题名16处。其中22处完好,18处残块,其余被垒入墙体或铺作地面。其中33处清晰,2处可辨,204处漫漶。&6.蒿里山石刻总数11处。& 其中碑6通,摩崖1处,块石4处。其中楷书体5处,行书体1处,便书体4处,符书1处。其中9处完好,2处残块。均为题记,均清晰。&7.泰城零星石刻总数21处。其中碑6通,摩崖4处,块石1处,匾额2处,坊刻5处,桥刻处。其中楷书体8处,行书体12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4处,题记16处,楹联1处。其中18处完好,3处残缺。其中17处清晰,4处较好。&& &八& 岱阴区&1.神通寺石刻总数100处。其中碑16通,摩崖64处,块石1处,墓塔19处。其中楷书91处,篆书体9处。其中散文15处,题记85处。其中35处完好,65处残缺。其中35处清晰,60处较好,5处漫漶。&2.九顶塔9处石刻(含录鹫山题记3处)。其中碑4通,块石2块,摩崖3处。其中散文6处,题记3处。均为楷书。均完好。均清晰。&3.莲台山石刻总数9处。其中碑7通,匾额2处。其中散文7处,题记2处。其中5处较好,4处漫漶。均为楷书体,均完好。&4.千佛山石刻总数32处。&& 其中摩崖10处,块石20处,匾额1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22处,行书体6处,隶书体2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3处,题记29处,均完好。均清晰。&5.谷山寺石刻13处。其中碑10通,摩崖1处;墓塔2一处。其中楷书体9处,隶书体3处,符书1处。其中散文9处,题记4处。其中12处完好,1处残块。其中12处清晰,1处较清晰。&6.黄石崖石刻总数8处。& 均为摩崖石刻。其中楷书体5处,行书体3处。均为题记。其中4处清晰,4处较清晰。均完好。&7.开元寺石刻总数23处。其中摩崖21处,匾额1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12处,行书体7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3处。其中散文3处,韵文2处,题记17处,楹联1处。其中17处完好,6处残缺。其中12处清晰,8处较清晰,1处可辨,2处漫漶。&8.华阳宫石刻总数31处。其中碑18通,摩崖7处,块石5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25处,行书体3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15处,韵文4处,题记11处,楹联1处。其中28处完好,1处残缺,2处残块。其中23处清晰,2处较清晰,3处可辨,3处漫漶。&9.西龙洞石刻总数33处。其中碑8处,摩崖23处,块石2处。其中楷书体25处,行书体5处,隶书体2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13处,韵文2处,题记15处,题名1处,楹联2处。其中26处完好,7处残缺。其中17处清晰,3处较清晰,8处可辨,5处漫漶。&10.东佛峪石刻总数16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3处,行书体3处。其中散文3处,韵文1处,题记12处。其中12处完好,2处较好,2处残缺。其中8处清晰,4处较清晰,2处可辨,2处漫漶。&11.东龙洞石刻总数4处。其中碑1通,摩崖2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3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2处。其中3处清晰,1处较清晰。均完好。&12.青龙山大佛寺石刻总数5处。其中碑1通,摩崖4处。其中楷书体4处,便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4处。其中4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4处清晰,1处漫漶。&13.三仙山石刻总数3处。均为碑刻、楷书体、散文。其中2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1处可辨,2处漫漶。&14.红叶谷石刻总数为32处。其中碑9通,摩崖22处,墓塔1处。其中楷书体13处,行书体9处,草书体7处,篆书体3处。其中散文8处,韵文20处,题记4处。其中22处清晰,3处较清晰,7处可辨。均完好。&15.趵突泉石刻总数84处。其中碑15通,摩崖4处,块石63处,匾额2处。其中楷书体21处。行书体41处,草书体10处,隶书体7处,篆书体5处。其中散文9处,韵文58处,题记17处。均完好。其中50处清晰,12处较好,8处可辨,14处漫漶。&16.五女山石刻总数2处。均为摩崖、便书。其中题记1处,楹联1处。均完好,均清晰。&17.黄花山石刻总数29处。其中碑3通,摩崖20处,块石4处,匾额1处,柱石1处。其中楷书28处,便书1处。其中散文7处,题记22处。均完好。均清晰。&18.涌泉庵石刻总数11处。其中碑7通,摩崖1处,块石3处。其中楷书体8处,行书体2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7处,题记4处。其中10处完好,1处残块。均清晰。&19.土门石刻1处。为碑,为楷书,为散文,清晰,完好。&九& 泰东区(104国道以东)&&(一)徂徕山&徂徕山石刻总数为130处。&其中碑50通,摩崖74处。块石3处,墓塔1处,匾额2处。其中楷书体85处,行书体22处,草书体2处,隶书体9处,篆书体7处,便书体5处。其中散文57处,韵文1处,题记69处,题名3处。其中121处完好,9处残块。其中1 13处清晰,4处较清晰,6处可辨,7处漫漶。&&(二)新泰&1.青云山石刻总数为40处。其中碑16通,摩崖23处,坊刻1处。其中楷书体24处,行书体10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4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16处,韵文12处,题记10处,楹联2处。其中37处完好,1处较好,2处残缺。其中30处清晰,3处较清晰,7处可辨。&2.莲花山石刻总数141处。其中碑93通,摩崖46处,块石2处。其中楷书体132处,行书体3处,草书体2处,隶书体4处。其中散文93处,韵文6处,题记41处,楹联1处。其中103处完好,1处较好,11处残缺,16处残块。其中68处清晰,8处较清晰,30处残缺,35处漫漶。&3.峙山(寺山)石刻总数33处。其中碑30通,摩崖3处。其中楷书体26处,行书体4处,草书体2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20处,题记13处。其中32处完好,1处残块。其中23处清晰,5处可辨,5处漫漶。&4.仙人山石刻总数23处。其中碑12通,摩崖11处。其中楷书体18处,行书体3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13处,题记10处。其中9处完好,3处较好,1处残缺,10处残块。其中7处清晰,3处较清晰,5处可辨,8处漫漶。&5.紫台秋室石刻总数14处。其中碑6通,摩崖8处。其中楷书体9处,行书体5处。其中散文8处,题记6处。其中9处完好,2处较好,1处残缺,2处残块。其中5处清晰,8处较清晰,1处可辨。&6.石莱白马寺石刻总数5处。均为碑刻。其中楷书体4处,行书体1处。其中散文3处,题记2处。其中4处完好,1处残块。其中2处清晰,2处较清晰,1处可辨。&7.放城石刻总数8处。均为碑刻。均为楷书。均为散文。其中3处完好,5处残块。其中2处清晰,6处可辨。&(三)岱岳区&1.乾封寺石刻总数3处。其中碑2通,块石1处。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其中2处完好,1处残块。均为漫漶。&2.华严寺石刻2处。均为碑刻。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均为残块。均清晰。&3.鲁里大桥石刻2处。均为碑。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1处。均完好。均清晰。&4.北腾村桥石刻3处。均为碑刻。其中行书体1处,隶书体2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1处,题名1处。均完好。均清晰。&十& 泰西区(104国道以西)&(一)岱岳区&1.夏张纪念碑石刻2处。均为碑刻。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1处。均完好。均清晰。&2.大佛寺石刻1处。为碑,为楷书,为散文,为残块,尚清晰。&3.无梁殿石刻总数为10处。均为碑刻。均为楷书。均为散文。均完好。其中4处较清晰,5处可辨,1处漫漶。&4.西林村明代桥石刻4处。均为桥刻。其中行书体3处,草书体1处。均为韵文。均较好,均较清晰。&5.萧大亨墓石刻总数7处。其中碑1通,坊刻6处。均为楷书体。其中题记6处,楹联1处。其中6处清晰,1处可辨。均完好。&6.道郎白马寺石刻4处。均为碑。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其中2处完好,1处残缺,1处残块。均较清晰。&7.鱼池村石刻总数7处。其中碑5通,块石2处。均为楷书体,为散文。其中4处较清晰,2处可辨,1处漫漶。均完好。&8.夏张狗刨泉石刻2处。均为碑刻。均为楷书。均为散文。均完好。均清晰。&9.金牛山云泉庵石刻总数6处。均为碑刻。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其中5处完好,1处残块。其中1处清晰,1处较清晰,3处可辨,1处漫漶。&10.赵国麟墓石刻总数7处。均为碑刻。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其中1处完好,6处残块。其中3处清晰,4处可辨。&11.独龙峪白云庵石刻3处。& 均为碑刻。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均完好。均清晰。&12.下港乡石刻总数5处。其中碑4通,桥刻1处。其中4处楷书体,1处行书。其中散文3处,题记2处。其中4处完好,1处残块。其中4处清晰,1处较清晰。&13.祝阳烈士陵园石刻总数9处。其中碑6通,坊刻3处。其中楷书体5处,行书体2处,隶书体2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7处。均完好,均清晰。&14.中上高村石刻1处。为碑刻,为行书,为题记,完好并清晰。&&(二)肥城&1.陶山石刻总数58处。其中碑10通,摩崖24处,块石8处,经幢3处,柱刻13处。其中楷书体38处,行书体16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1处,便书体1处。其中散文16处,韵文1处,题记32处,题名8处,楹联1处。其中47处完好,7处残缺,4处残块。其中36处清晰,3处较清晰,6处可辨,13处漫漶。&2.换新天渡槽石刻2处。均为桥刻,为行书体。其中1处题记,1处楹联。均完好、清晰。&3.北湖村老龙头石刻2处。均为碑,为楷书,为散文。均完好、清晰。&4.玉都观石刻总数31处。其中碑1通,块石18处,柱刻12处。其中楷书体19处,行书体7处,隶书体4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5处,题名8处,楹联17处。其中27处完好,4处残缺。均清晰。&5.文管所石刻总数14处。其中碑6通,墓志3处,柱刻5处。其中楷书体11处,行书体3处。其中散文9处,题记5处。其中9处完好,2处残缺,3处残块。其中7处清晰,7处可辨。&6.湖屯村北大桥石刻总数14处。均为块石。其中楷书体4处,行书体3处,草书体7处。其中韵文7处,题记7处。均完好,均清晰。&7.牛山石刻总数21处。其中碑7通,摩崖5处,块石8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19处,行书体2处。其中散文16处,题记5处。其中14处完好,6处残缺,1处残块。其中13处清晰,3处较清晰,2处可辨,3处漫漶。&8.东付村三官庙石刻2处。均为碑刻、为楷书体、为散文。其中1处完好,1处残块。均较清晰。&9.龙山石刻总数5处。其中碑1通,坊刻2处,桥刻2处。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4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4处。均完好,均清晰。&1O.泰山显灵宫石刻总数33处。其中碑20通,块石4处,匾额1处,柱刻8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20处,题记5处,题名8处。均完好。其中23处清晰,3处可辨,7处漫漶。&11.左丘明墓石刻总数9处。其中碑5通,坊刻4处。其中楷书体6处,隶书体2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3处,题记6处。均完好,均清晰。&12.正觉寺石刻2处。均为碑。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均完好,均清晰。&13.隆庄村石刻总数8处。其中碑5通。块石3处。其中楷书体3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3处,题记5处。其中5处清晰,1处可辨,2处漫漶。均完好。&14.布金山云阳庵石刻1处。为匾额,为楷书体,为题记,完好并清晰。&15.颠仙祠石刻2处。均为碑,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其中1处完好,1处残缺。均可辨。&16.岱阳观石刻总数12处。其中碑10通,摩崖1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10处,行书体1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10处,题记2处。其中10处完好,2处残块。其中6处清晰,1处较清晰,5处漫漶。&17.布金山大云禅寺石刻总数3处。其中碑1通,经幢2处。其中散文1处,题名2处。均为楷书,均完好,均清晰。&18.安庄村石刻3处。均为碑,均为楷书。其中散文1处,题名2处。其中1处完好,1处较好,1处残缺。均清晰。&19.孙伯镇(不包括岱阳观)石刻总数为108处。其中碑102通(其中墓碑64通,记文碑35通,谱碑3通),摩崖1处,块石3处,匾额1处,墓塔1处。其中楷书体104处,行书体3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39处,题记3处,题名66处。其中79处完好,7处残缺,22处残块。其中91处清晰,4处可辨,13处漫漶。&20.唐仲冕母墓石刻总数8处。碑8通。其中楷书体6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5处,题记2处,题名1处。其中3处完整,1处残缺,4处残块。均清晰。&21.东幽寺石刻1处。碑1通,为楷书,为散文,完好并清晰。&22.线阳宝殿石刻总数6处。碑1通,块石4 处,匾额1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1处,题记3处,题名2处。均完好,均清晰。&23.吕仙村残碑2处。碑两通,均为楷书,均为散文,均为残块,均清晰。&24.龙头井石刻6处。碑5通,块石1处。其中楷书体5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4处,题记2处。其中5处完好,1处残缺。均清晰。&25.三尖洞石刻总数18处。摩崖17处,碑1通。为楷书,为散文,均完好、清晰。&26.洞灵观石刻4处。其中碑1通,摩崖3处。其中楷书体2处,行书体2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3处。其中2处完好,1处残缺,1处残块。&27.娲皇殿石刻3处。其中碑1通,摩崖2处。其中楷书体2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1处。其中2 处完好,1处残缺;均清晰。&28.小泰山石刻总数35处。其中碑5通,块石5处,柱刻24处,匾额1处。其中楷书体30处,行书体5处。其中散文10处,题记1处,题名24处。其中34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34处清晰,1处漫漶。&(三)东平&1.腊山石刻总数42处。其中碑9通,摩崖16处,块石8处,匾额6处,坊刻3处。其中楷书体20处,行书体15处,隶书体6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14处,题记25处,楹联3处。其中40处完好,1处残块。其中30处清晰,2处可辨,10处漫漶。&2.白佛山石刻总数20处。其中碑7通,摩崖1O处,块石1处,匾额1处柱刻1处。其中楷书体17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2处。其中散文13处,题记4处,题名2处,一楹联1处。其中12处完好,6处残缺,2处残块。其中8处清晰,3处较清晰,2处可辨,7处漫漶。&3.洪顶山石刻总数16处。其中碑1通,摩崖15处。其中楷书体1处,隶书体15处。其中散文13处,题名3处。其中1处完好,2处较好,13处残缺。其中2处清晰,2处较清晰,12处可辨。&4.文管所石刻总数23处。其中碑3通,墓志16处,柱刻4处。其中楷书体12处,行书体5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5处。其中散文15处,题名6处,楹联2处。其中11处清晰,6处较清晰,2处可辨,4处漫漶。均完好。&5.司里山石刻总数11处。其中碑9通,摩崖2处。均为楷书。其中散文10处,题记1处。其中6处完好,残缺1处,残块4处。其中5处清晰,1处较清晰,1处可辨,4处漫漶。&6.程咬金祠石刻总数17处。其中碑13通,块石2处,柱刻2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15处,题记1处,楹联1处。其中16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14处清晰,3处可辨。&7.州城石刻总数23处。其中碑19通,块石2处,坊刻2处。其中楷书体21处,行书体1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18处,题记4处,楹联1处。其中20处完好,3处残块。其中13处清晰,5处较清晰,5处漫漶。&8.戴庙石刻总数7处。均为碑刻。其中楷书体6处,行书体1处。其中散文6处,韵文1处。其中2处完好,5处残块。均清晰。&9.戴村坝石刻总数10处。其中碑9通,块石1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6处,题记4处。其中4处清晰,6处较清晰。均完好。&(四)& 宁阳&1.灵山寺石刻总数17处。其中碑6通,块石1处,墓塔10处。其中楷书体16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6处,题记1处,题名10处。其中6处完好,1处残缺,10处残块。其中6处清晰,2处较清晰,1处可辨,8处漫漶。&2.凤凰山石刻总数13处。其中碑1通,摩崖11处,块石1处。其中楷书体5处,行书体4处,隶书体2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4处,题记9处。其中10处完好,3处残缺。其中10处清晰,3处可辨。&3.石门寺石刻总数32处。其中碑3通,摩崖28处,墓塔1处。其中楷书体17处,行书体5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7处,篆书体2处。其中散文6处,韵文8处,题记18处。其中29处完好,3处残块。其中24处清晰,5处较清晰,3处漫漶。&4.堽城坝禹王庙石刻总数4处。均为碑刻。其中楷书3处,行书1处。均完好、清晰。&(五)长清1.玉皇山石刻总数7处。均为碑刻,为楷书体,为散文。其中6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5处清晰,2处较清晰。&2.五峰山石刻总数94处。其中碑77通,摩崖7处,块石2处,匾额5处,坊刻1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80处,行书体10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3处。其中散文71处,韵文2处,题记15处,题名3处,楹联3处。其中78处完好,16处残缺。其中43处清晰,23处较清晰,15处可辨,13处漫漶。& &3.衔草寺石刻总数4处。其中碑3通,块石1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3处,题名1处。均完好、清晰。&4.博物馆石刻总数33处。&& 其中碑15通,块石1处,墓志17处。其中楷书体24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1处,篆书体7处。其中散文23处,题记3处,题名7处。其中18处完好,2处较好,2处残缺,11处残块。其中8处清晰,2处较清晰,2处可辨,21处漫漶。&5.档案馆石刻总数3处。& 其中碑2通,墓志1处。均为楷书,均为散文。其中1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1处清晰,2处可辨。&6.孝堂山石刻总数13处。其中碑12通。块石1处。其中楷书体11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12处,题记1处。其中8处完好,4处残缺,1处残块。其中2处清晰,2处较清晰,9处漫漶。&7.龙兴寺石刻总数3处。&& 其中块石2处,匾额1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2处,题记1处。均完好。其中1处清晰,2处可辨。&& &8.靳庄石刻总数11处。其中碑1通,块石8处,匾额2处。其中楷书体10处,行书体1处。其中散文10处,题记1处。其中10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3处清晰,2处可辨,6处漫漶。&9.小寺石刻总数16处。&&& 其中碑12通,块石3处,经幢1处。均为楷书体。其中15处散文,一处韵文。其中15处完好,1处残块。其中5处清晰,5处较好,4处可辨,2处漫漶。 &(六)灵岩寺&灵岩寺石刻总计718种:&载体:碑&&& 158摩崖& 60& 块石& 304& 墓塔& 169& 经幢& 7& 匾额& 2& 坊刻& 2& 桥刻& 3& 柱刻& 13&书体:& 楷书体& 604& 行书体& 90& 草书体& 11& 隶书体& 11& 篆书体& 2&文体:& 散文& 299& 韵文& 70& 题记& 110& 题名& 239&完好程度:& 完好& 559& 较好& 12& 残缺& 117& 残块& 30&清晰程度:& 清晰&&& 246& 较清晰& 149& 可辨&&& 152& 漫漶&&& 171&分布:1.进寺途中(104国道以东,寺前广场以西)石刻总数8处。其中碑2通,摩崖1处,块石1处,坊刻2处,桥刻2处。其中楷书体2处,行书体4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6处。其中6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6处清晰,2处较清晰。&2.门外广场石刻总数12处。其中碑3通,块石9处。其中楷书体5处,行书体7处。其中韵文9处,题记3处。其中9处完好,3处残缺。其中7处清晰,3处较好,2处漫漶。&3.天王殿周围石刻总数20处。其中碑15通,块石5处。其中楷书体16处,行书体4处。其中17处完好,3处残缺。其中11处清晰,5处较清晰,4处漫漶。均为散文。&4.大雄宝殿周围8处石刻。其中碑3通,经幢4处,石柱1处。其中散文5处,题记3处。其中6处完好,1处残缺。1处残块。均为楷书体,均清晰。&5.大雄宝殿外墙石刻总数184处。均为块石。其中楷书体160处(漫漶及不清楚的均作为楷书计),行书体12处,草书体6处,隶书体6处。其中散文。130处(漫漶及不清楚的均作为散文计),韵文20处,题记18处,题名16处。其中156处完好,残缺28处。其中9处清晰,44处较清晰,60处可辨,71处漫漶。&6.五花阁处石刻总数3处。其中碑1通,柱刻2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2处。均为楷书体。均为残块,均清晰。&7.柏柿如意处石刻总数8处。其中碑1通,块石7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3处,韵文2处,题记2处,题名1处。其中6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5处清晰,2处较清晰,1处漫漶。&8.千佛殿周围石刻总数29处。其中碑18通,块石11处。其中楷书体25处,行书体2处,草书体2处。其中散文22处,韵文3处,题记4处。其中12处清晰,2处较清晰,9处可辨,6处漫漶。均完好。&9.卓锡泉处石刻总数8处。其中碑1通,摩崖1处,块石6处。其中行书体7处,篆书体1处。其中韵文5处,题记3处。其中7处完好,1处残块。均清晰。&10.御书阁石刻总数19处。其中碑4通,块石15处。其中楷书体12处,行书体5处,草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13处,韵文5处,题记1处。其中15处完好,4处残缺。其中9处清晰,10处较清晰。&11.般舟殿石刻总数26处。其中碑5通,块石9处,墓塔1处,经幢3处,柱刻8处。其中楷书体24处,行书体1处,篆书体1处。其中散文21处,韵文1处,题记4处。其中15处完好,5处残缺,残块6处。其中9处清晰,13处较清晰,4处漫漶。&12.般舟殿东碑墙石刻总数19处。均为块石。其中楷书体12处,行书体7处。其中散文5处,韵文13处,题名1处。其中1O处完好,5处较好,4处残缺。其中1O处清晰,5处较清晰,4处可辨。&13.般舟殿西边石刻总数5处。其中碑4通,墓塔1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4处,题记1处。其中3处完好,2处残缺。均清晰。&14.辟支塔东石刻总数4处。 均为碑刻。均为散文。均为楷书体。其中2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3处清晰,1处可辨。&15.辟支塔西碑墙石刻总数6处。其中碑1通,块石5处。其中楷书体2处,行书体3处,草书体1处。其中散文5 处,韵文1处。其中4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3处清晰,1处较好,1处可辨,1处漫漶。&16.辟支塔石刻总数18处。均为块石。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4处,题记14处。其中4处完好,14处残缺。其中6处清晰,12处漫漶。&17.墓塔林石刻总数252处。其中摩崖1处,墓塔167处,墓志碑32处,墓碑52处。均为楷书体。其中散文32处。题记2处,题名218处。其中218处完好,22处残缺,12处残块。其中82处清晰,62处较清晰,53处可辨,55处漫漶。&18.胜境门石刻总数3处。均为碑。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均完好。其中2处清晰,1处可辨。&19.檀圆石刻总数3处。均为碑刻。均为楷书体。均为散文。均完好。其中2处清晰,1处可辨。&20.鲁班洞处石刻总数17处。其中碑3处,块石13处,柱刻1处。其中楷书体12处,行书体5处。其中散文4处,题记13处。其中2处完好,7处较好,8处残缺。其中6处清晰,2处较清晰,7处可辨,2处漫漶。&21.铁袈裟处石刻总数3处(上山起步处)。其中块石2处,柱刻1处。其中楷书体2处,行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韵文1处,题记1处。其中1处完好,2处残块。均清晰。&22.郑云石刻1处。为摩崖,为楷书,为韵文,完好,清晰。&23.五步三泉处石刻总数5处。其中碑2通,块石3处。均为行书体。其中韵文2处,题记3处。其中3处完好,2处残块。其中4处清晰,1处可辨。&24.甘露泉周围石刻总数3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1处,行书体2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1处,题名1处。其中2处完好,1处残缺。均清晰。&25.可公床处石刻总数13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3处,行书体10处。其中散文2处,韵文1处,题记10处,其中12处完好,1处残缺。其中11处清晰,1处较清晰,1处漫漶。&26.白云洞石刻总数12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3处,行书体9处。其中散文1处,韵文8处,题记3处。其& 中11处清晰,1处可辨。均完好。&27.观音堂处石刻总数9处。均为摩崖。其中楷书体7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7处,题记2处。其中2处完好,7处残缺。其中2处清晰,1处可辨,6处漫漶。&28.证盟佛龛西(观音道场)石刻总数5处。均为摩崖、楷书体、散文。其中1处完好,4处残缺。其中1处清晰,4处漫漶。&29.佛龛处石刻总数1O处。其中摩崖8处,匾额2处。其中散文2处,题记8处。均为楷书体。均完好。其中3处清晰,7处可辨。&30.巢鹤亭处石刻总数6处。其中碑刻3处,摩崖3处。其中楷书体4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散文1处,题记5处。其中3处完好,3处残块。其中3处清晰,3处可辨。&31.一线天至东路山下石刻总数4处。其中摩崖3处,桥刻1处。其中楷书体2处,行书体1处,隶书体1处。其中2处完好,2处残缺。其中2处可辨。均为题记。
Taian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  鲁公网安备 29号
“中国泰安”政府门户网站 泰安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应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