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骼肌含量标准兴奋过程中,当低血钙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会不会减少

&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知识点 & “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习题详情
14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3.5%
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mg/100ml血浆。低于7mg/100ml血浆时属低血钙,低血钙即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请回答下列问题:(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科学家研究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也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2)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4)由题中信息可知,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血钙过高降低了&&&&。(5)动态皱纹又称动力性皱纹,它是由于面部表情肌长期收缩牵拉皮肤而形成的。“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1)效应器&&&&神经中枢(2)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2分)。 (3)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4)神经细胞兴奋性(5)肉毒毒素阻止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表情肌松弛。(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江西省临川二中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部分
分析与解答
习题“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mg/100ml血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mg/10...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mg/100ml血浆...”主要考察你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与“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mg/100ml血浆...”相似的题目:
肾上腺素和普萘洛尔都可以影响心脏的活动,普萘洛尔是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药物。下表为探究普萘洛尔和肾上腺素对小鼠耗氧量影响人实验结果,“+”表示注射液中加入相应的物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组别注射药剂种类20只小鼠10分钟耗氧量(×103mL)普萘洛尔肾上腺素A&&2.0B+&1.7C&+2.5D++2.1(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普萘洛尔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分别是&&&&、&&&&。(2)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内,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肾上腺素能直接作用于心脏调节心率,由此推测心肌细胞表面具有相应的&&&&。(3)经研究发现,生长激素(GH)和促GH释放激素(GHRH)在正常的心血管生理中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GHRH是由&&&&产生的。它与&&&&表面的GHRH受体结合后,活化非选择性离子通道,使细胞膜去极化,膜电位的变为&&&&,从而促进钙离子内流和GH分泌。&&&&
关于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反射的完成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完整就能产生反射效应器感受刺激后把兴奋传递给传入神经含羞草收缩叶片属于反射
有关后天性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刚孵化出的小天鹅印随学习小鸡模仿学习母鸡扒地索食蜘蛛结网捕食动物经训练后完成较复杂的动作
“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mg/100ml血浆。低于7mg/100ml血浆时属低血钙,低血钙即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请回答下列问题:(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____。科学家研究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也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____。(2)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___。(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____。(4)由题中信息可知,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血钙过高降低了____。(5)动态皱纹又称动力性皱纹,它是由于面部表情肌长期收缩牵拉皮肤而形成的。“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下左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血钙正常值约为9—11mg/100ml血浆。低于7mg/100ml血浆时属低血钙,低血钙即细胞外钙浓度降低,对钠内流的抑制屏障作用减弱,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请回答下列问题:(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为____。科学家研究发现,刺激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也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此时接受刺激的是反射弧中的____。(2)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是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___。(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当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____。(4)由题中信息可知,肌肉收缩需要钙离子,但是血钙过高却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血钙过高降低了____。(5)动态皱纹又称动力性皱纹,它是由于面部表情肌长期收缩牵拉皮肤而形成的。“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Ca2+通道结合。结合图解分析“肉毒毒素美容”的原理:____。”相似的习题。青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网站!
主持:邱丹教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习题库
&&&&&&&&&& 第一章绪论
&&&&&&&&&& 一、单项选择题
&&&&&&&&&& 一、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 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E.前馈
&&&&&&&&&& 2. 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
&&&&&&&&&& A.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不变
&&&&&&&&&&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 D.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 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 3. 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
&&&&&&&&&&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刺激D.反应E.阈值
&&&&&&&&&& 4.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 5.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排尿反射B.减压反射C.分娩D.血液凝固E.排便反射
&&&&&&&&&& 6. 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 A.收缩反应B.分泌C.神经冲动D.电位变化E.离子运动
&&&&&&&&&& 7. 可兴奋细胞包括
&&&&&&&&&& A.神经细胞、肌细胞B.神经细胞、腺细胞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 D.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E.神经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
&&&&&&&&&& 8. 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 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
&&&&&&&&&& 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 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 E.炎热环境下出汗
&&&&&&&&&& 9. 神经调节中的控制部分是
&&&&&&&&&& A.感受器B.受体C.神经中枢D.靶组织或靶器官E.效应器
&&&&&&&&&& 二、基础知识题
&&&&&&&&&&   1.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根据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它可以分成几个分支学科?
&&&&&&&&&&   2.为什么说动物生理学是实验性学科?和它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那些生物学科?为什么?
&&&&&&&&&&   3.生理学中引用的机制(机理)一词的内涵什么?解释肌肉收缩机制,神经传导机制,胃液分泌机制应包括那些研究内容与描述?
&&&&&&&&&&   4.动物生理学是从那几个研究水平入手研究生命活动的?其研究内涵是什么?
&&&&&&&&&&   5.列举几个动物的整体生命活动,器官功能及细胞功能的实例,从中体会它们与生理学的关系.。
&&&&&&&&&&   6.举例说明动物生理学的发展与农牧渔业生产的发展,资源保护密切相关。
&&&&&&&&&&   7.试述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方式、特点
&&&&&&&&&&   8.试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互关系
&&&&&&&&&&   9.何为负反馈和正反馈性调节,在机体功能性调节中有何意义?举例说明。
&&&&&&&&&& 三、综合分析题
&&&&&&&&&&    1.将做过的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内容进行分类,说明它们各属于那一个研究水平?
&&&&&&&&&&    2举例说明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深刻含义。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
一、单项选择题
&&&&&&&&&& 1.通道转运的特点:
&&&&&&&&&& A.逆浓度梯度 B.消耗化学能 C.转运小分子物质 D.以上都不是
&&&&&&&&&& 2.刺激是:
&&&&&&&&&& A.外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的变化
&&&&&&&&&& C.生物体感受的环境变化 D.引起机体兴奋的环境变化
&&&&&&&&&& 3.兴奋性是机体______的能力。
&&&&&&&&&& A.做功 B.运动 C.适应 D.对刺激产生反应
&&&&&&&&&& 4.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
&&&&&&&&&& A.消耗ATP B.维持兴奋性 C.维持细胞内高钾 D.建立势能贮备
&&&&&&&&&& 5.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是:
&&&&&&&&&& A.K+平衡电位 B.K+外流+Na+内流
&&&&&&&&&& C.K+外流+C1-外流 D.Na+内流+C1-内流
&&&&&&&&&& 6.氧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
&&&&&&&&&& 7.判断组织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是:
&&&&&&&&&& A.阈强度 B.阈电位 C.强度―时间变化率 D.刺激频率
&&&&&&&&&& 8.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同特征是:
&&&&&&&&&& A.反射活动 B.动作电位 C.神经传导 D.肌肉收缩
&&&&&&&&&& 9.神经细胞锋电位上升支的离子机制是:
&&&&&&&&&& A.Na+ 内流 B.Na+ 外流 C.K+ 内流 D.K+ 外流
&&&&&&&&&& 10.维持细胞膜内外Na+和K+ 浓度差的机制是:
&&&&&&&&&& A.Na+、K+ 通道开放 B.钠泵活动 C.K+ 易化扩散 D.Na+ 易化扩散
&&&&&&&&&& 11.神经干动作电位幅度在―定范围内与刺激强度呈正比关系的原因是:
&&&&&&&&&& A.“全或无”定律 B.离子通道不同
&&&&&&&&&& C.局部电流不同 D.各条纤维兴奋性不同
&&&&&&&&&& 12.细胞动作电位的正确叙述是:
&&&&&&&&&& A.动作电位传导幅度可变 B.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方式传导
&&&&&&&&&& C.阈下刺激引起低幅动作电位 D.动作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变化
&&&&&&&&&& 13.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大频率取决于:
&&&&&&&&&& A.兴奋性 B.刺激频率 C.刺激强度 D.不应期长短
&&&&&&&&&& 14.关于局部兴奋的错误叙述是:
&&&&&&&&&& A.开放的Na+ 通道性质不同 B.无不应期,衰减性扩布
&&&&&&&&&& C.属于低幅去极化 D.由阈下刺激引起
&&&&&&&&&& 15.阈下刺激时,膜电位可出现:
&&&&&&&&&& 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 D.超极化
&&&&&&&&&& 16.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是:
&&&&&&&&&& A.K+ 内流 B.Cl- 内流 C.Na+ 内流 D.K+ 外流
&&&&&&&&&& 17.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
&&&&&&&&&& A.极化状态 B.局部电位 C.锋电位 D.局部电流
&&&&&&&&&& 18.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位是:
&&&&&&&&&& A.终板电位 B.突触后电位 C.锋电位 D.感受器电位
&&&&&&&&&& 19.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是:
&&&&&&&&&& A.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 B.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
&&&&&&&&&& C.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 20.兴奋性为零的时相为:
&&&&&&&&&&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低常期
&&&&&&&&&& 21.载体转运不具有的特点是:
&&&&&&&&&& A.饱和性 B.电压依赖性 C.结构特异性 D.相对竞争抑制
&&&&&&&&&& 22.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错误论述是:
&&&&&&&&&& A.属于细胞内电位,膜外正电,膜内负电 B.不同种类细胞数值不同
&&&&&&&&&& C.数值接近K+ 平衡电位 D.数值接近Na+ 平衡电位
&&&&&&&&&& 23.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错误论述是
&&&&&&&&&& A.细胞外[K+]小于细胞内
&&&&&&&&&& B.细胞内[Na+]低于细胞外
&&&&&&&&&& C.细胞膜对K+ 通透性高,对Na+通透性低
&&&&&&&&&& D.细胞外[K+]升高时,静息电位值升高
&&&&&&&&&& 24.神经、肌肉和腺体兴奋的共同标志是:
&&&&&&&&&& A.肌肉收缩 B.腺体分泌 C.局部电位 D.动作电位
&&&&&&&&&& 25.当胞外[K+]↑时,产生:
&&&&&&&&&& A.RP幅值↑,AP幅值↑ B.RP幅值↑,AP幅值↓
&&&&&&&&&& C.RP幅值↓,AP幅值↓ D.RP幅值↓,AP幅值↑
&&&&&&&&&& 26.当达到K+ 平衡电位时:
&&&&&&&&&& A.膜内电位为正 B.K+ 的净外电流为零
&&&&&&&&&& 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D.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 27.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错误描述是:
&&&&&&&&&& A.产生膜两侧Na+、K+ 不均匀分布 B.造成胞内高钾
&&&&&&&&&& C.造成高血钾 D.建立膜两侧的离子储备
&&&&&&&&&& 28.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
&&&&&&&&&& A.阈电位 B.锋电位 C.正后电位 D.负后电位
&&&&&&&&&& 29.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数值与膜两侧______
&&&&&&&&&& A.K+ 浓度差呈正变关系 B.K+ 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 C.Na+ 浓度差呈正变关系 D.Na+浓度差呈反变关系
&&&&&&&&&& 30.引起机体反应的环境变化是:
&&&&&&&&&& A.反射 B.兴奋 C.刺激 D.反应
&&&&&&&&&& 31.阈电位是引起______
&&&&&&&&&& A.超射的临界膜电位值 B.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 C.超极化的临界膜电位值 D.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 32.阈强度(阈值)增大代表兴奋性
&&&&&&&&&& A.增高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增高
&&&&&&&&&& 33.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特点是:
&&&&&&&&&& A.传导速度慢 B.跳跃式传导
&&&&&&&&&& C.衰减性传导 D.单向传导
&&&&&&&&&& 34.运动神经兴奋时, 何种离子进入轴突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 A.Ca2+ B. Mg2+ C.Na+ D. K+
&&&&&&&&&& 35.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 A.肌原纤维 B.肌小节 C.肌纤维 D.粗肌丝
&&&&&&&&&& 36.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到肌浆中的Ca2+被何处的钙泵转运:
&&&&&&&&&& A.横管 B.肌膜 C.粗面内质网 D.肌质网膜
&&&&&&&&&& 37.下述哪项不属于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 A.易受各种体液因素的影响 B.不呈现骨骼肌和心肌的横纹
&&&&&&&&&& C.细肌丝结构中含有肌钙蛋白 D.肌质网不如骨骼肌的发达
&&&&&&&&&& 38.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 A.磷酸二酯酶 B.腺苷酸环化酶 C.胆碱酯酶 D.胆碱乙酰化酶
&&&&&&&&&& 39.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γ―氨基丁酸 D.乙酰胆碱
&&&&&&&&&& 40.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 可引起接头前膜的______
&&&&&&&&&& A.Na+通道关闭 B.Ca2+通道开放
&&&&&&&&&& C.K+ 通道开放 D.C1- 通道开放
&&&&&&&&&& 41.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过程中,ACh与ACh门控通道结合使终板膜______。
&&&&&&&&&& A.对Na+、K+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 B.对Na+、K+ 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 C.仅K+ 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 D.对Ca2+ 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 42.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 A.阿托品 B.胆碱酯酶 C.美洲箭毒 D.ATP酶
&&&&&&&&&& 43.肌细胞中的三联管指的是:
&&&&&&&&&& 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
&&&&&&&&&& 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
&&&&&&&&&& 44.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
&&&&&&&&&& A.Ca2+ 的贮存库 B.Ca2+ 进出肌纤维的通道
&&&&&&&&&& C.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D.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
&&&&&&&&&& 45.肌肉收缩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______。
&&&&&&&&&& A.肌小节长度缩短 B.A带长度不变,I带和H带缩短
&&&&&&&&&& C.A带长度缩短,I带和H带不变 D.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
&&&&&&&&&& 46.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 A.Na+ B.C1- C.Ca2+ D.K+
&&&&&&&&&& 47.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
&&&&&&&&&& A.被动张力 B.前负荷 C.后负荷 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 48.肌张力最大的收缩是:
&&&&&&&&&& A.等长收缩 B.等张收缩 C.完全强直收缩 D.不完全强直收缩
&&&&&&&&&& 49.有机磷中毒时,可使:
&&&&&&&&&& A.ACh释放增加 B.ACh与ACh门控通道结合能力增高
&&&&&&&&&& C.胆碱酯酶数量减少 D.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 50.某肌细胞静息电位为-70mV,当变为+20mV时,称为:
&&&&&&&&&&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反极化
&&&&&&&&&& 51.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引起的复合收缩称为:
&&&&&&&&&& A.单收缩  B.不完全强直收缩 C.完全强直收缩  D.等张收缩
&&&&&&&&&& 52.短时间的一连串最大刺激作用于肌肉,当相继两次刺激间的时距小于绝对不应期 时,后一刺激则出现______。
&&&&&&&&&& A.一连串单收缩 B.一次单收缩 C.无收缩反应 D.完全强直收缩
&&&&&&&&&& 53.在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囊泡释放ACh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是:
&&&&&&&&&& A.突触后电位 B.接头后电位 C.局部电位 D.终板电位
&&&&&&&&&& 54.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肌束颤动症状,是由于何种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 A.腺苷酸环化酶 B.胆碱酯酶 C.单胺氧化酶 D.ATP酶
&&&&&&&&&& 55.箭毒可被作为肌松剂应用,是由于能在终板膜部位_______。
&&&&&&&&&& A.激活胆碱酯酶 B.与Ach竞争结合位点
&&&&&&&&&& C.与Ach结合成复合物 D.抑制神经末梢Ca2+ 内流
&&&&&&&&&& 56.骨骼肌细胞中,哪种蛋白质能与肌浆中的Ca2+ 结合:
&&&&&&&&&& A.肌凝蛋白 B.肌红蛋白 C.肌钙蛋白 D.肌纤蛋白
&&&&&&&&&& 57.骨骼肌细胞内贮存Ca2+的主要部位在:
&&&&&&&&&& A.纵管 B.横管 C.三联管 D.终末池
&&&&&&&&&& 58.骨骼肌舒张时,_______。
&&&&&&&&&& A.消耗ATP B.不消耗能量 C.释放机械能 D.释放化学势能
&&&&&&&&&& 59.肌肉的初长度是由哪项因素决定的:
&&&&&&&&&& A.肌肉的种类 B.肌肉的酶活性 C.前负荷 D.后负荷
&&&&&&&&&& 60.骨骼肌收缩的最适前负荷是肌小节的初长度处于:
&&&&&&&&&& A.1.5 μm B.1.5~2.0μm C.2.2 μm D.2.0~2.2 μm
&&&&&&&&&& 61.在正常动物体,参与维持姿势的骨骼肌收缩形式主要是:
&&&&&&&&&& A.完全强直收缩 B.不完全强直收缩 C.等长收缩 D.等张收缩
&&&&&&&&&& 62.能够反映前负荷对肌肉收缩影响的是:
&&&&&&&&&& A.长度―张力曲线 B.被动张力曲线
&&&&&&&&&& C.等长单收缩曲线 D.等张单收缩曲线
&&&&&&&&&& 63.下列哪项因素会降低骨骼肌的收缩力:
&&&&&&&&&& A.增加后负荷 B.增加前负荷 C.给肾上腺素 D.缺氧
&&&&&&&&&& 64.等张收缩的特点是:
&&&&&&&&&& A.不产生位移 B.发生在离体骨骼肌 C.单收缩 D.可做功
&&&&&&&&&& 65.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纤维传导抵达神经―肌肉接头部位时,轴突末梢中的囊泡释放ACh,使终板膜产生终板电位,然后在什么部位引发动作电位:
&&&&&&&&&& A.肌细胞膜 B.接头后膜 C.终板膜 D.横管膜
&&&&&&&&&& 66.骨骼肌收缩是横桥与肌纤(动)蛋白的结合、扭动、解离、复位和再结合、再扭动所构成的横桥循环过程,使细肌丝不断地向粗肌丝M线方向移动,其能量来自ATP。下列哪种肌肉蛋白质具有ATP酶活性:
&&&&&&&&&& A.肌纤蛋白 B.肌钙蛋白 C.肌凝蛋白(肌球蛋白) D.原肌凝蛋白
&&&&&&&&&& 67.用连续刺激作用于骨骼肌,当后一个刺激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期内,会使肌肉产生:
&&&&&&&&&& A.单收缩 B.不完全强直收缩 C.完全强直收缩 D.等长收缩
&&&&&&&&&& 68.观察肌肉初长度对收缩的影响,可得到骨骼肌长度―张力曲线。结果表明,在最适初长条件下进行收缩,肌肉产生的张力最大。因为在此情况下_______ 。
&&&&&&&&&& A.起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 B.横桥释放的能量最多
&&&&&&&&&& C.ATP酶的活性最多 D.横桥循环的速度最快
&&&&&&&&&& 69.平滑肌细胞中的细肌丝有同骨骼肌类似的分子结构,但是引起平滑肌细胞内粗、细肌丝滑动的横桥循环的机制与骨骼肌并不相同,因为平滑肌细胞中不含肌钙蛋白,而含有:
&&&&&&&&&& A.肌纤蛋白 B.肌球蛋白 C.肌红蛋白 D.钙调蛋白
&&&&&&&&&& 70.机体内O2、CO2和NH3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 A.易化扩散  B.主动转运 C.单纯扩散  D.被动转运
&&&&&&&&&& 71.产生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属于
&&&&&&&&&& A.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B.出胞
&&&&&&&&&& C.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D.单纯扩散
&&&&&&&&&& 72.在跨膜物质转运中,载体转运和转运体的主要区别是
&&&&&&&&&& A.转运体转运没有饱和现象       B.转运体可同时转运多种物质
&&&&&&&&&& C.转运速率有明显差异         D.转运体转运需直接耗能
&&&&&&&&&& 73.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运转可使
&&&&&&&&&& A.2个K+移入膜内
&&&&&&&&&& B.3个Na+移出膜外
&&&&&&&&&&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
&&&&&&&&&&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
&&&&&&&&&& 74.将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通以直流电刺激时,兴奋
&&&&&&&&&& A.发生于刺激电极正极处        B.在两个刺激电极处均不发生
&&&&&&&&&& C.同时发生于两个刺激电极处      D.发生于两个刺激电极负极处
&&&&&&&&&& 75.在神经轴突膜内外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
&&&&&&&&&& A.接近于K+的平衡电位        B.略大于Na+的平衡电位
&&&&&&&&&& C.等于K+的平衡电位         D.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
&&&&&&&&&& 76.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浸浴液中的Na+浓度,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
&&&&&&&&&& A.减小 B.不变 C.增大  D.先减小后增大
&&&&&&&&&& 77.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
&&&&&&&&&& B.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大
&&&&&&&&&& C.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 D.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减小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变小
&&&&&&&&&& 78.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在有髓纤维是跳跃式传导
&&&&&&&&&& B.动作电位的速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 C.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也出现兴奋
&&&&&&&&&& D.增加轴突直径可以提高传导速度
&&&&&&&&&& 79.关于电压门控Na+通道与K+通道的共同点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有关闭状态         B.都有开放状态
&&&&&&&&&& C.都有失活状态         D.都有激活状态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 一.单项选择题
&&&&&&&&&& 1.B类纤维包括:
&&&&&&&&&& A.有髓的躯体传入纤维        B.皮肤的触压觉传入纤维
&&&&&&&&&& C.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D.有髓的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 2.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哪种离子的作用
&&&&&&&&&& A.Cl-   B.Ca2+ C.Mg2+ D.Na+
&&&&&&&&&& 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A.与阈电位成正比          B.与髓鞘化的程度成反比
&&&&&&&&&& C.与纤维直径成正比         D.与刺激强度成正比
&&&&&&&&&& 4.脊髓灰质炎动物出现肢体肌肉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失去了神经冲动的影响      B.因肌肉瘫痪使供血减少所致
&&&&&&&&&& C.肌肉受到病毒的侵害       D.失去了运动神经的营养作用
&&&&&&&&&& 5.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 C.突触延搁             D.不能总和
&&&&&&&&&& 6.属于非化学性信息传递的方式是:
&&&&&&&&&& A.神经―肌肉接头 B.激素对靶器官的作用 C.经典突触   D.缝隙连接
&&&&&&&&&&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膜上发生的电位变化为:
&&&&&&&&&& A.去极化    B.超极化 C.后电位    D.复极化
&&&&&&&&&& 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下列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高:
&&&&&&&&&& A.Ca2+ B.Cl- C.K+ D.Na+和K+,尤其是Na+
&&&&&&&&&& 9.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哪种离子在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加:
&&&&&&&&&& A.Na+、C1-、K+,尤其是K+   B.Ca2+、K+、C1-,尤其是Ca2+
&&&&&&&&&& C.Na+、K+,尤其是Na+      D.K+、Cl-,尤其是C1-
&&&&&&&&&& 10.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
&&&&&&&&&& A.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 C.突触后膜超极化           D.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
&&&&&&&&&& 1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 A.突触前膜超极化         B.潜伏期长
&&&&&&&&&& C.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   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 12.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全属于
&&&&&&&&&& A.突触后抑制 B.突触前抑制 C.周围性抑制   C.交互抑制
&&&&&&&&&& 13.脊髓闰绍细胞参与构成的抑制称为:
&&&&&&&&&& A.周围性抑制 B.侧支性抑制 C.回返式抑制    D.交互性抑制
&&&&&&&&&& 14.以下属于胆碱能受体的是:
&&&&&&&&&& A.M、N和α受体          B.M、N和β受体
&&&&&&&&&& C.M、N1和N2受体         D.M、α和β受体
&&&&&&&&&& 15.胆碱能M型受体存在于:
&&&&&&&&&& A.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 B.神经-肌肉接头的接头后膜上
&&&&&&&&&& C.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上
&&&&&&&&&& D.受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虹膜辐射状肌上
&&&&&&&&&& 16.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
&&&&&&&&&& A.α受体    B.β受体 C.N型受体   D.M型受体
&&&&&&&&&& 17.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A.去甲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乙酰胆碱
&&&&&&&&&& 18.下列物质中,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
&&&&&&&&&& A.γ―氨基丁酸、甘氨酸       B..谷氨酸、门冬氨酸
&&&&&&&&&&
&&&&&&&&&& C.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D.多巴胺、酪氨酸
&&&&&&&&&& 19.递质共存的正确叙述是:
&&&&&&&&&& A.一个核团的多个神经元内共存同一种递质
&&&&&&&&&& B.一个神经元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
&&&&&&&&&& C.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相同的递质
&&&&&&&&&& D.两个神经元共存一种递质和一种调质
&&&&&&&&&& 20.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 A.通过特异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 B.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 C.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激发大脑皮质产生特定感觉
&&&&&&&&&& D.通过特异投射系统激发大脑皮质产生特定感觉
&&&&&&&&&& 21.嗅觉皮质代表区位于:
&&&&&&&&&&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边缘叶的前底部
&&&&&&&&&& 22.视觉皮质代表区位于:
&&&&&&&&&& A.颞叶的颞横回 B.颞叶的颢上回 C.枕叶距状裂   D.扣带回
&&&&&&&&&& 23.第一感觉区位于: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颞叶皮质  D.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 24.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
&&&&&&&&&& A.刺痛       B.慢痛 C.定位不精确    D.必有牵涉痛
&&&&&&&&&& 25.牵涉痛是指:
&&&&&&&&&& A.内脏疾病引起相邻脏器的疼痛
&&&&&&&&&& B.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一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 C.神经疼痛向体表投射
&&&&&&&&&& D.按压体表引起部分内脏疼痛
&&&&&&&&&& 26.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 A.Aα纤维     B.Aδ纤维 C.B类纤维     D.C类纤维
&&&&&&&&&& 27.关于脊休克的下列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活动即暂时丧失
&&&&&&&&&& B.断面以下的脊髓反射、感觉和随意运动可逐渐恢复
&&&&&&&&&& C.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其恢复速度越慢
&&&&&&&&&& D.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 28.脊髓突然被横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紧张度:
&&&&&&&&&& A.增强,但能恢复正常          B.增强,但不能恢复正常
&&&&&&&&&& C.降低,能恢复但与正常不同 D.降低,但能恢复正常
&&&&&&&&&& 29.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 A.刺激的强弱               B.感受器和效应器的敏感性
&&&&&&&&&& C.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        D.中枢突触的多少
&&&&&&&&&& 30.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 A.屈肌反射     B.肌紧张反射 C.对侧伸肌反射     D.翻正反射
&&&&&&&&&& 31.下列关于牵张反射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骨胳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的收缩
&&&&&&&&&& B.牵张反射在抗重力肌表现最为明显
&&&&&&&&&& C.牵张反射是维持姿势的基本反射
&&&&&&&&&& D.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牵张反射即永远消失
&&&&&&&&&& 32.下列哪种情况最能说明去大脑僵直是由骨骼肌牵张反射亢进引起的:
&&&&&&&&&& A.刺激网状结构易化区,引起僵直    B.切断背根传入纤维,僵直消失
&&&&&&&&&& C.刺激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僵直     D.切断腹根传出纤维,僵直消失
&&&&&&&&&& 33.有关脑干网状结构的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B.切断去大脑动物脊髓背根,去大脑僵直现象仍存在
&&&&&&&&&& C.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影响可通过改变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
&&&&&&&&&& D.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网状结构易化系统占优势,可导致去大脑僵直
&&&&&&&&&& 34.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叉的性质,但对头面部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 B.功能定位总的配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配布为正的
&&&&&&&&&&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越大
&&&&&&&&&&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 35.运动单位是指:
&&&&&&&&&& A.一个运动神经元         
&&&&&&&&&&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 D.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 36.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 A.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 B.支配几乎所有脏器
&&&&&&&&&& C.紧张性活动、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加强            
&&&&&&&&&& 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 37.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具有下列哪一特点
&&&&&&&&&& A.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B.不支配某些脏器 
&&&&&&&&&& C.在应急反应中,活动明显增强    D.刺激节前纤维时反应比较局限
&&&&&&&&&& 38.下列哪项属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 A.瞳孔扩大    B.糖原分解增加 C.逼尿肌收缩   D.骨骼肌血管舒张
&&&&&&&&&& 39.副交感神经对代谢的影响是:
&&&&&&&&&& A.促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       B.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 C.促进糖原分解           D.促进胰岛素分泌
&&&&&&&&&& 40.下列不属于交感神经兴奋作用的是:
&&&&&&&&&& A.心跳加快,瞳孔开大        B.腹腔内脏血管收缩
&&&&&&&&&& C.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D.胃肠平滑肌收缩
&&&&&&&&&& 41.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
&&&&&&&&&& A.要有适当的无关刺激        
&&&&&&&&&& B.要有完整的大脑皮质
&&&&&&&&&& C.无关刺激与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
&&&&&&&&&& D.非条件刺激出现在无关刺激之前
&&&&&&&&&& 42.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后天形成,数量无限      B.具有极大的易变性
&&&&&&&&&& C.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D.可脱离非条件反射独立完成
&&&&&&&&&& 43.动物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降低 C.平衡失调
&&&&&&&&&& D.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 44.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单向传递    B.突触延搁 C.总和    D.兴奋节律不变
&&&&&&&&&& 45.下列神经纤维中哪一类属于无髓纤维:
&&&&&&&&&& A.Aβ纤维      B.Aγ纤维 C.C类纤维     D.B类纤维
&&&&&&&&&& 46.下列对缝隙连接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连接部位的膜阻抗较低      B.属于电传递
&&&&&&&&&& C.传递的速度快          D.通常为单向传递
&&&&&&&&&& 47.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 B.Ca2+进入突触前膜内
&&&&&&&&&&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以102个分子为单位
&&&&&&&&&& D.突触后膜Na+、K+,特别是Na+通透性增高
&&&&&&&&&& 48.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并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B.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 C.突触后膜超极化
&&&&&&&&&& D.突触后膜C1-内流
&&&&&&&&&& 49.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是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
&&&&&&&&&& B.一般是在神经末梢突触小泡中合成
&&&&&&&&&& C.递质释放后很快被降解或回收而失去作用
&&&&&&&&&& D.受体阻断剂可阻断递质的传递作用
&&&&&&&&&& 50.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具有许多突起           B.具有转运代谢物质的作用
&&&&&&&&&& C.具有支持的作用          D.没有细胞分裂能力
&&&&&&&&&& 51.关于外周递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 B.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 C.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 D.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
&&&&&&&&&& 52.关于感觉皮质代表区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本体感觉在中央前回       B.内脏感觉的投射区在额叶
&&&&&&&&&& C.体表感觉区在中央后回      D.听觉代表区在颞叶,视觉代表区在枕叶
&&&&&&&&&& 53.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其原因是脑干网状结构:
&&&&&&&&&& A.抑制区活动增强         B.易化区活动增强
&&&&&&&&&& C.组织受到破坏        D.组织受到刺激
&&&&&&&&&& 5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 A.能被持续应用局部麻醉药所阻断 B.不易觉察,切断神经后能明显表现出来
&&&&&&&&&& C.通过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或调质而实现 D.依靠经常性释放神经营养因子而实现
&&&&&&&&&& 5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应 B.负反馈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反射
&&&&&&&&&& 56.C类神经纤维包括
&&&&&&&&&& A.有髓鞘的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
&&&&&&&&&& B.有髓鞘的躯体传出纤维
&&&&&&&&&& C.有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
&&&&&&&&&& D.无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及植物神经的节后纤维
&&&&&&&&&& 57.下列关于神经元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量发生上调
&&&&&&&&&& B.与相应配体结合定能产生相应生物效应
&&&&&&&&&& C.一种受体可与多种配体结合而产生多种效应
&&&&&&&&&& D.突触前受体的存在可使突触传递双向进行
&&&&&&&&&& 58.反射活动后放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之间的
&&&&&&&&&& A.辐散式联系 B.聚合式联系 C.环状联系 D.链锁式联系
&&&&&&&&&& 59.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轴突末梢 B.树突 C.轴突始段 D.轴突
&&&&&&&&&& 60.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
&&&&&&&&&& A.K+、Na+,尤其是K+ B.K+、Na+,尤基是Na+
&&&&&&&&&& C.Ca2+、K+,尤基是K+ D.K+、Cl-,尤基是Cl-
&&&&&&&&&& 61.突触前抑制的重要结构基础是
&&&&&&&&&& A.轴突-树突型突触 B.轴突-胞体型突触
&&&&&&&&&& C.轴突-轴突型突触 D.胞体一胞体型突触
&&&&&&&&&& 62.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 B.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 C.协调肌紧张
&&&&&&&&&& D.调节内脏功能
&&&&&&&&&& 63.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 B.协调肌紧张
&&&&&&&&&& C.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 D.调节内脏功能
&&&&&&&&&& 64.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岛叶皮层 D.颞叶皮层
&&&&&&&&&& 65.传导快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
&&&&&&&&&& A.B类纤维 B.A-α-纤维 C.Aδ和C类纤维 D.Aδ类纤维
&&&&&&&&&& 66.临床上曾用异丙肾小腺素喷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后遭淘汰,原因是它
&&&&&&&&&& A.同时激活-β--3受体,引起脂肪代谢紊乱
&&&&&&&&&& B.同时激活α1受体,引起血压降低
&&&&&&&&&& C.同时激活α2受体,引起血压升高
&&&&&&&&&& D.同时β--1激活受体,引起心脏活动加强
&&&&&&&&&& 67.下列关于谷氨酸及其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中枢分布较为局限
&&&&&&&&&& B.所有促离子型受体均为阴离子通
&&&&&&&&&& C.大部分促代谢型受体通过增加cAMP而起作用
&&&&&&&&&& D.受体有促离子型受体和促代谢型受体2种类型
&&&&&&&&&& 68.下列关于丘脑联络核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前核、中央中核和后腹核等
&&&&&&&&&& B.仅接受来自丘脑内部的纤维
&&&&&&&&&& C.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
&&&&&&&&&& D.协调多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间的联系
&&&&&&&&&& 69.腱器官感受器
&&&&&&&&&& A.是感受肌肉张力变化的感受器
&&&&&&&&&& B.梭外肌等长收缩时,其传入冲动不变
&&&&&&&&&& C.梭内肌等长收缩时,其传入冲动不变
&&&&&&&&&& D.梭外肌等张收缩时,其传入冲动增加
&&&&&&&&&& 70.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
&&&&&&&&&& A.肌梭传入冲动减少 B.梭内肌收缩
&&&&&&&&&& C.梭内肌和梭外肌同时收缩 D.梭外肌收缩
&&&&&&&&&& 71.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时
&&&&&&&&&& A.对同一肌肉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 B.对同一肌肉α运动神经元起抵制作用
&&&&&&&&&& C.对同一肌肉的γ运动神经元起抵制作用
&&&&&&&&&& D.对其它关节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 72.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时
&&&&&&&&&& A.兴奋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B.抑制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
&&&&&&&&&& C.使梭外肌收缩增强 D.使梭内肌收缩增强
&&&&&&&&&& 73.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
&&&&&&&&&& A.去皮层僵直现象 B.骨骼肌明显松驰 C.γ―僵直现象 D.α―僵直现象
&&&&&&&&&& 74.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 A.乙酰胆碱 B.多巴胺 C.去甲肾上腺素 D.5-羟色胺
&&&&&&&&&& 75.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为
&&&&&&&&&& A.甘氨酸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多巴胺
&&&&&&&&&& 76.M型胆碱受体和N型胆碱受体的阻断剂分别是
&&&&&&&&&& A.阿托品,箭毒 B.箭毒,阿托品 C.酚妥拉明,心得安 D.心得安,酚妥拉明
&&&&&&&&&& 77.下列关于N型胆碱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属于胆碱受体的一种,可以与乙酰胆碱结合
&&&&&&&&&& B.存在于植物神经节的突触后膜上
&&&&&&&&&& C.可以与毒蕈碱结合
&&&&&&&&&& D.箭毒是N受体阻断剂
&&&&&&&&&& 78.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 A.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去甲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 79.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分别是
&&&&&&&&&& A.阿托晶,箭毒 B.箭毒,阿托品 C.酚妥拉明,心得安 D.心得安,酚妥拉明
&&&&&&&&&& 80.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 A.甘氨酸 B.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
&&&&&&&&&& 81.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直接支配的器官是
&&&&&&&&&& A.汗腺 B.肾上腺髓质 C.唾液腺 D.肾上腺皮质
&&&&&&&&&& 82.脑电波产生的机制主要是
&&&&&&&&&& A.由大量皮层神经组织的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所形成
&&&&&&&&&& B.由大量皮层神经元轴突的动作电位同步总和所形成
&&&&&&&&&& C.主要由皮层颗粒细胞电活动总和形成
&&&&&&&&&& D.由皮层电紧张放电形成
二、基础知识题
&&&&&&&&&&    1.神经元各组成部分膜的生理特征及功能特征?
&&&&&&&&&&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播有何特征?
&&&&&&&&&&    3.何谓神经递质?确定某物质是神经递质时该物质应具备哪些条件?
&&&&&&&&&&    4.外周神经递质有哪些?熟记它们的分布、受体、生理效应及阻断剂、拟样作用物(即兴奋剂)。
&&&&&&&&&&    5.了解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分布。
&&&&&&&&&&    6.递质和调质有何区别?
&&&&&&&&&&    7.分别描述中枢神经元连接的方式,及其生理意义。举例说明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    8.比较EPSP和IPSP产生过程。
&&&&&&&&&&    9.神经系统调节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有何特性?
&&&&&&&&&&    10.何谓反射?反射有那些类型,举例说明之。
&&&&&&&&&&    11.何谓反射活动的协调?协调的基础是什么?中枢反射活动的协调对生命活动有何意义?
&&&&&&&&&&    12.中枢抑制有几种类型?试举一、两个例子说明之,它们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对机体的活动有何意义?
&&&&&&&&&&    13.详细叙述突触前抑制过程。
&&&&&&&&&&    14.比较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有何不同?
&&&&&&&&&&    15.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有何不同?
&&&&&&&&&&    16.列表说明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在结构上、神经递质、受体、生理功能上有何不同?
&&&&&&&&&&    17.自主神经对内脏器官活动的调节有哪些特征?
&&&&&&&&&&    18.了解各内脏活动中枢在各级神经中枢中的分布。
&&&&&&&&&&    19.运动单位指什么?
&&&&&&&&&&    20.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    21.试述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
&&&&&&&&&&    22.试述锥体系统和锥外系统对躯体运动调节的特点。
&&&&&&&&&&    23.下丘脑有哪些功能?
&&&&&&&&&&   三、综合分析
&&&&&&&&&&    24.设计一个实验来判断某物质是一种神经递质,并说明每一过程的主要依据。
&&&&&&&&&&    25.如何鉴定交感、副交感神经对消化道平滑肌的支配作用,依据是什么?
&&&&&&&&&&    26.分析讨论脊蛙反射实验的全过程。
&&&&&&&&&&    27.设计一实验证明反射活动的完整性,并说明实验原理和理论依据。
&&&&&&&&&&    28.分析屈腿反射活动中支配膝关节的屈肌群和伸肌群反射活动的协调过程。.
第四章 感觉器官
&&&&&&&&&& 思考题:
&&&&&&&&&& 1.何谓感受器、感觉器官?感受器的分类如何?
&&&&&&&&&&    21.更为严格地讲,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应包括哪些要素?
&&&&&&&&&&    3.感受器(发生器)电位是如何产生的?感受器电位有何特征?
&&&&&&&&&&    4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器(或感觉器官)才真正地完成了感觉功能?此时是否可以认为机体已经有了感觉意识?由此你认为感受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    5.机体对刺激的质和量的感觉是通过什么途经产生的?
&&&&&&&&&&    6.感受器的感觉功能有何特征?
&&&&&&&&&&    7.何谓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感觉有何生理意义?
&&&&&&&&&&    8.高等动物和鱼类视觉的聚焦有何特点?
&&&&&&&&&&    9.光感受器主要指眼的那一部分结构?它有几种类型的感觉细胞?各感觉细胞有什么功能特点?
&&&&&&&&&&   10.分别论述视杆、视锥细胞的换能机制。
&&&&&&&&&&    11.色觉是如何产生的?
&&&&&&&&&&    12.简述外耳、中耳的结构和功能。
&&&&&&&&&&    13.简述耳蜗的换能机制
&&&&&&&&&&    14.前庭器官由几部分组成?
&&&&&&&&&&    15.毛细胞结构特征和换能机制。
&&&&&&&&&&    16.简述嗅觉、味觉感受器的换能机制。
第五章 血液
&&&&&&&&&& 一、单项择题题
&&&&&&&&&& 1.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 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 2.有关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占血浆渗透压的小部分 B.主要由白蛋白组成
&&&&&&&&&& C.与血浆容量有关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红细胞膨胀
&&&&&&&&&& 3.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A.白蛋白 B.葡萄糖 C.球蛋白   D.NaCl
4.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 5.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的重要因素是:
&&&&&&&&&&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 C.血浆晶体渗透压 D.血浆白蛋白浓度
&&&&&&&&&& 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 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 D.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
&&&&&&&&&& 7.影响血管内外水分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血浆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8.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 B.组织液生成增多
&&&&&&&&&& C.淋巴回流量减少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9.血浆中何种物质浓度改变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 A.血浆NaCl浓度升高 B.血浆球蛋白浓度下降
&&&&&&&&&& C.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 D.血浆A/G 比值增大
&&&&&&&&&& 10.与红细胞的许多生理特征有密切关系的是:
&&&&&&&&&& A.红细胞的数量 B.血红蛋白的含量 C.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D.红细胞的比容
&&&&&&&&&& 11.成熟红细胞在下列哪种溶液中易发生溶血:
&&&&&&&&&& A.0.65%NaCl溶液 B.5%葡萄糖溶液 C.1.9%尿素溶液 D.0.9%NaCl溶液
&&&&&&&&&& 12.易使红细胞发生叠连,导致血沉加快的因素是:
&&&&&&&&&& A.血浆白蛋白增加 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 C.血清磷脂酰胆碱增加 D.血浆球蛋白增加
&&&&&&&&&& 13.关于红细胞功能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
&&&&&&&&&& A.运输O2与CO2 B.可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
&&&&&&&&&& C.其功能通过血红蛋白实现 D.溶血后的血红蛋白功能不变
&&&&&&&&&& 14.下例各项中,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 A.骨髓抑制 B.长期慢性失血 C.肾功能衰竭 D.内因子缺乏
&&&&&&&&&& 15.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 A.蛋白质和铁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内因子 D.维生素B12和叶酸
&&&&&&&&&& 16.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
&&&&&&&&&& A.骨髓的造血功能抑制 B.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
&&&&&&&&&& C.蛋白质摄入不足 D.机体缺铁
&&&&&&&&&& 17.缺乏内因子引起贫血是由于:
&&&&&&&&&& 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 B.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 C.造血原料不足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 18.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
&&&&&&&&&& A.造血干细胞 B.淋巴系祖细胞 C.髓系干细胞 D.定向祖细胞
&&&&&&&&&& 19.主要调节晚系红细胞, 也能调节早系红细胞分裂成熟的是:
&&&&&&&&&& A.爆式促进因子 B.促红细胞生成素 C.雄激素 D.红细胞提取物
&&&&&&&&&& 20.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
&&&&&&&&&& A.肾、肝 B.脾、肝 C.肾、脾 D.胸腺、骨髓
&&&&&&&&&& 21.关于白细胞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病原微生物 B.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
&&&&&&&&&& C.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作用 D.嗜酸粒细胞释放肝素、组胺等
&&&&&&&&&& 22. 机体化脓性细菌感染时,血中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碱粒细胞
&&&&&&&&&& 23. 在患某些寄生虫病或过敏反应时,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单核细胞
&&&&&&&&&& 24. 白细胞中数量最少、能合成组胺和肝素的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单核细胞
&&&&&&&&&& 25. 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免疫应答中抗原信息传递的白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单核细胞
&&&&&&&&&& 26. 血小板参与
&&&&&&&&&& A.吞噬作用 B. 生理止血 C.细胞免疫 D. 体液免疫
&&&&&&&&&& 27.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的重要原因是:
&&&&&&&&&& A.血小板不易黏着 B.血小板不易聚集
&&&&&&&&&& C.毛细血管壁完整性受损 D.血管收缩功能障碍
&&&&&&&&&& 28. 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质是:
&&&&&&&&&& A.肾上腺素 B.5―羟色胺 C. ADP、组胺 D.凝血酶
&&&&&&&&&& 29. 血液凝固的本质变化是:
&&&&&&&&&& A.血小板聚集 B.红细胞叠连 C.血细胞凝聚 D.纤维蛋白形成
&&&&&&&&&& 30. 血液凝固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
&&&&&&&&&& A.血浆 B.体液 C.血清 D.细胞外液
&&&&&&&&&& 31. 血清成分的特点是:
&&&&&&&&&& A. 血液去掉纤维蛋白原 B.抗凝血液经离心沉淀的上清液
&&&&&&&&&& C. 血浆除去血浆蛋白的液体 D.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
&&&&&&&&&& 32. 维生素K参与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当维生素K缺乏时,可能引起
&&&&&&&&&& A.因子Ⅱ、Ⅺ、X、V缺乏 B.因子Ⅱ、Ⅶ、Ⅸ、X缺乏
&&&&&&&&&& C.因子V、Ⅶ、X、Ⅺ缺乏 D.因子I、Ⅶ、Ⅺ、Ⅺ缺乏
&&&&&&&&&& 33. 抗血友病因子是:
&&&&&&&&&& A.因子Ⅶ B.因子Ⅸ C.因子Ⅺ D.因子Ⅷ
&&&&&&&&&& 34. 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 A.因子x被激活 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 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D.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 35. 与血液凝固无关的因素是:
&&&&&&&&&& A.血小板数量 B.凝血因子多少 C.血浆中NaCl浓度 D.红细胞凝集原的类型
&&&&&&&&&& 36.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
&&&&&&&&&&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 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
&&&&&&&&&& D.前者由因子Ⅺ启动,后者由Ⅱ因子启动
&&&&&&&&&& 37. 枸橼酸钠抗凝血的机制是:
&&&&&&&&&& A.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B.与血浆中的钙结合而沉淀
&&&&&&&&&& C.加强抗凝血酶Ⅲ的作用 D.与血浆中Ca2+ 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 38.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
&&&&&&&&&& A.血清中的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抗原
&&&&&&&&&& C.血浆中的凝集原 D.白细胞膜上抗原
&&&&&&&&&& 39.在一般情况下,ABO血型之间相互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 A.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 C.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D.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 40.ABO血型系统相互输血关系中,严禁:
&&&&&&&&&& A.O型输给B型
&&&&&&&&&& B.O型输给AB型
&&&&&&&&&& C.A型输给O型
&&&&&&&&&& D.B型输给AB型
&&&&&&&&&& 41.献血者为A型,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受血者的血型为:
&&&&&&&&&& A.B型 B.AB型 C.O型 D.A型
&&&&&&&&&& 42.某人红细胞与A型及B型标准血清均有凝集反应,其血型应为:
&&&&&&&&&& A.B型 B.A型 C.AB型 D.O型
&&&&&&&&&& 43.关于Rh血型系统的说明,正确的是:
&&&&&&&&&& A.血清中含Rh抗体者为Rh阳性
&&&&&&&&&& B.红细胞中含D抗原者为Rh阳性
&&&&&&&&&& C.Rh阴性者血清中含Rh抗体
&&&&&&&&&& D.Rh阴性血不能输给Rh阳性者
&&&&&&&&&& 44.下列关于Rh血型中的Rh抗体的内容,错误的是:
&&&&&&&&&& A.Rh抗体为天然抗体 B.Rh抗体属于IgG
&&&&&&&&&& C.Rh抗体可以通过胎盘 D.Rh抗体能凝集Rh阳性红细胞
&&&&&&&&&& 45.Rh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一般发生在:
&&&&&&&&&& A.Rh阳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Rh阴性胎儿
&&&&&&&&&& B.Rh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二胎Rh阴性胎儿
&&&&&&&&&& C.Rh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Rh阴性胎儿
&&&&&&&&&& D.Rh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二胎Rh阳性胎儿
&&&&&&&&&& 46. 已知甲某的血型为B型,通过交叉配合试验发现其红细胞可被乙某的血清所凝集,但甲的血清不能凝集乙某的红细胞,乙的血型可能是:
&&&&&&&&&& A.B型 B.A型 C.AB型 D.O型
&&&&&&&&&& 47.红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
&&&&&&&&&& A.糖原异生   B.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C.脂肪酸氧化   D.糖酵解
&&&&&&&&&& 48.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A.释放肝素   B.吞噬作用 C.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D.产生抗体
&&&&&&&&&& 49.下列关于生理止血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占中心地位  
&&&&&&&&&& B.生理止血与局部血管收缩及血小板血栓形成有关
&&&&&&&&&& C.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不起主要作用
&&&&&&&&&& D.生理止血与血凝块的形成有关
&&&&&&&&&& 50.血液凝固的外源性激活途径与内源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
&&&&&&&&&& A.凝血酶激活过程 B.纤维蛋白形成过程 C.有无血小板参与 D.FX的激活过程
&&&&&&&&&& 51.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
&&&&&&&&&& A.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B.加速FX酶复合物形成
&&&&&&&&&& C.激活FX D.促进血小板凝集
&&&&&&&&&& 52.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
&&&&&&&&&& 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 C.抑制血小板聚集          D.抑制FX的激活
&&&&&&&&&& 53.目前认为血液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
&&&&&&&&&& A.抗凝血酶Ⅲ    B.肝素 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D.蛋白质C
&&&&&&&&&& 54.一般血型抗原都是红细胞膜上的
&&&&&&&&&& A.糖脂或糖蛋白     B.蛋白质 C.脂蛋白     D.单糖
&&&&&&&&&& 55.Rh血型抗体是
&&&&&&&&&& A.IgG B.IgD C.IgA D.IgM
&&&&&&&&&& 56.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
&&&&&&&&&& A.C抗原    B.D抗原 C.c抗原     D.e抗原
&&&&&&&&&& 二、基础知识题
&&&&&&&&&& 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有何特点?对生命活动有何意义?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最终目的是什么?
&&&&&&&&&& 2.血浆渗透压包括哪几部分?它们与细胞、血管内外水平衡有何关系?
&&&&&&&&&& 3.血液pH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人的血液pH维持在7.35-7.45?
&&&&&&&&&& 4.何谓碱贮,它对血液的pH的稳定有何意义?鱼类的pH是多少,为什么不如人的稳定?
&&&&&&&&&& 5.何谓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渗透阻力)?如何表示?它是如何反映动物机体的机能状态的?
&&&&&&&&&& 6.表示红细胞数的生理指标有哪些?如何定义的(表示方法)?
&&&&&&&&&& 7.生成红细胞的原料及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8.指出各类血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 9.血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表示?
&&&&&&&&&& 10.促进红细胞生成的直接因子是什么?引起红细胞生成的神经、体液调节通路是什么?
&&&&&&&&&& 11.为什么雄性动物红细胞数较雌性动物的高?
&&&&&&&&&& 12.何谓血型?红细胞叠连和红细胞凝集区别在哪?
&&&&&&&&&& 13.小血管(生理性)止血如何发生?在此过程中哪一步是正反馈?有何意义?
&&&&&&&&&& 14.何谓血液凝固?外观上有几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有何区别?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
&&&&&&&&&& 15.促进和抑制血液凝固的因素有哪些?制备抗凝血的方法有几种?说明其原理。
&&&&&&&&&& 三、分析论述题
&&&&&&&&&& 1.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原则。
&&&&&&&&&& 2.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 3.试述ABO 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
&&&&&&&&&& 第五章 血液循环
一、单项选择题
&&&&&&&&&& 1. 心动周期中,左室内压升高速率最快的时相在:
&&&&&&&&&& A.心房收缩期 B.等容收缩期 C.快速射血期 D.快速充盈期
&&&&&&&&&& 2.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 A.血液的重力作用 B.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 C.胸膜腔内负压 D.心室舒张的抽吸
&&&&&&&&&& 3. 心动周期是指:
&&&&&&&&&& A.心脏机械活动周期 B. 心脏生物电活动周期
&&&&&&&&&& C.心音活动周期 D. 心率变化周期
&&&&&&&&&& 4. 心指数是指下列哪项计算的心输出量:
&&&&&&&&&& A.单位体重 B. 单位身高 C.单位体表面积 D. 单位年龄
&&&&&&&&&& 5. 可引起射血分数增大的因素是:
&&&&&&&&&& A.舒张末期容积增大 B.动脉血压升高 C.心率减慢 D.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 6. 用于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 A.每分输出量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心脏做功量
&&&&&&&&&& 7. 用于分析比较动脉血压值不相同的个体之间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 A.每分输出量 B.心指数 C.射血分数 D.心脏做功量
&&&&&&&&&& 8. 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
&&&&&&&&&& A.有效不应期长 B.肌质网不发达,储钙量少
&&&&&&&&&& C. 有自律性 D. 呈“全或无”现象
&&&&&&&&&& 9. 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 A.肌小节初长 B.肌钙蛋白活性 C.肌浆游离钙浓度 D.心肌收缩能力
&&&&&&&&&& 10. 心肌的等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 A.肌小节初长 B.肌钙蛋白活性 C.肌浆游离钙浓度 D.心肌收缩能力
&&&&&&&&&& 11. 动脉血压升高可引起
&&&&&&&&&& A.心室收缩期延长 B.等容收缩期延长
&&&&&&&&&& C.心室射血期延长 D.心室舒张期延长
&&&&&&&&&& 12. 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舒张期开始的标志:
&&&&&&&&&& A.第一心音 B.第二心音 C.第三心音 D.第四心音
&&&&&&&&&& 13. 下列哪一心音可作为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标志:
&&&&&&&&&& A.第一心音 B.第二心音 C.第三心音 D.第四心音
&&&&&&&&&& 14.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2期复极形成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 A.Na+内流与Ca2+ 内流 B.Na+ 内流与K+ 外流
&&&&&&&&&& C.Ca2+ 内流与K+ 外流 D.Ca2+内流与Cl-内流
&&&&&&&&&& 15. 心室肌细胞绝对不应期的产生是由于:
&&&&&&&&&& A.Na+ 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B. Na+ 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 C.Ca2+通道处于激活状态 D. Ca2+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 16. 心室肌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前提是Na+通道处于下列哪种状态:
&&&&&&&&&& A.开放 B.备用 C.激活 D.失活
&&&&&&&&&& 17.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哪一期的时程长:
&&&&&&&&&& A.0期除极 B.1期复极 C.2期复极 D.3期复极
&&&&&&&&&& 183. 心室肌细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
&&&&&&&&&& A.兴奋性 B. 自律性 C. 传导性 D. 收缩性
&&&&&&&&&& 19. 浦肯野细胞不具有下列哪一生理特性:
&&&&&&&&&& A.兴奋性 B. 自律性 C.传导性 D. 收缩性
&&&&&&&&&& 20. 传导速度最慢的心肌细胞是:
&&&&&&&&&& A.心房 B. 房室交界 C.浦肯野纤维 D. 心室
&&&&&&&&&& 21.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在于动作电位的哪一期电位变化速率不同:
&&&&&&&&&& A.0期除极 B.1期复极 C. 2期复极 D.3期复极
&&&&&&&&&& 22. 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
&&&&&&&&&& A.4期自动除极速度慢 B.阈电位与最大复极电位差距大
&&&&&&&&&& C.0期除极速度慢 D.自律性高
&&&&&&&&&& 23. 在相对不应期内,使心肌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的特点是:
&&&&&&&&&& A.阈强度大 B.0期除极快 C.时程长 D.传导快
&&&&&&&&&& 24. 心脏正常起搏点位于:
&&&&&&&&&& A.窦房结 B. 心房 C.房室交界区 D. 浦肯野纤维网
&&&&&&&&&& 25.下列哪项不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
&&&&&&&&&& A.最大复极电位 B.阈电位 C.有效不应期 D.4期自动除极速度
&&&&&&&&&& 26. 超常期内心肌兴奋性高于正常,所以:
&&&&&&&&&& A.兴奋传导速度高于正常 B. 动作电位幅度大于正常
&&&&&&&&&& C.自动节律性高于正常 D. 刺激阈值低于正常
&&&&&&&&&& 27. 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 A.动作电位0期除极速度 B. 阈电位水平高低
&&&&&&&&&& C.动作电位2期时程 D. 钠泵功能
&&&&&&&&&& 28. 可引起心肌细胞传导性降低的因素是:
&&&&&&&&&& A.细胞长度缩短 B. 0期除极速度增大
&&&&&&&&&& C.0期除极幅度增大 D. 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降低
&&&&&&&&&& 29. 下列哪种心肌细胞4期自动除极速度最大:
&&&&&&&&&& A.窦房结细胞 B. 心房肌细胞 C. 房室交界细胞 D. 浦肯野细胞
&&&&&&&&&& 30. 当细胞外Ca2+浓度降低时,主要引起心肌:
&&&&&&&&&& A.收缩减弱 B.舒张减慢 C. 收缩增强 D. 舒张增快
&&&&&&&&&& 31. 房室交界区传导减慢可致:
&&&&&&&&&& A.P波增宽 B. QRS波群增宽 C.T波增宽 D. P-R间期延长
&&&&&&&&&& 32. 外周阻力是指_____对血流的阻力。
&&&&&&&&&& A.大动脉及中动脉 B.小动脉及微动脉 C.毛细血管 D. 微静脉及小静脉
&&&&&&&&&& 33. 在体循环各段血管中,血压降落幅度最大的是:
&&&&&&&&&& A.大动脉及中动脉 B.小动脉及微动脉 C.主动脉 D.毛细血管
&&&&&&&&&& 34. 主动脉在维持舒张压中起重要作用,主要是由于主动脉:
&&&&&&&&&& A.口径大 B.管壁厚 C. 管壁有可扩张性和弹性 D.压力大
&&&&&&&&&& 35. 下列有关大动脉管壁硬化所导致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收缩压升高 B.舒张压降低 C.大动脉顺应性下降 D.脉搏波传播速度减慢
&&&&&&&&&& 36. 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 B.其他因素不变时,外周阻力加大使脉压增大
&&&&&&&&&& C. 其他因素不变时,心率加快使脉压增大
&&&&&&&&&& D.男性、女性的动脉血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
&&&&&&&&&& 37. 下列有关促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的因素,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站立时深吸气 B.心肌收缩力增强
&&&&&&&&&&
&&&&&&&&&& C. 体位从卧位变成立位 D.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升高
&&&&&&&&&& 38. 心脏收缩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心输出量增加 B.动脉血压升高 C.血流速度加快 D.心舒期室内压下降
&&&&&&&&&& 39.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可反映:
&&&&&&&&&& A.血流量与血流阻力之间的关系
&&&&&&&&&& B.血管容积与循环血量之间的关系
&&&&&&&&&& C. 静脉回心血量与心脏射血能力之间的关系
&&&&&&&&&& D.体循环血流量与肺循环血流量之间的关系
&&&&&&&&&& 40. 组织液生成主要取决于:
&&&&&&&&&& A.毛细血管血压 B.有效滤过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血浆晶体渗透压
&&&&&&&&&& 41. 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导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D.心脏射血减少
&&&&&&&&&& 42. 血浆蛋白减少引起水肿,主要是由于:
&&&&&&&&&& A.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
&&&&&&&&&&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 43. 某些过敏性疾病可引起机体局部水肿, 主要是由于该部分:
&&&&&&&&&&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B.淋巴回流量减少
&&&&&&&&&&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 44. 生理情况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原因是:
&&&&&&&&&& A.心输出量 B. 阻力血管的口径 C.循环血量 D. 大动脉管壁弹性
&&&&&&&&&& 45. 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原因是:
&&&&&&&&&& A.心率的变化 B. 每搏输出量的变化
&&&&&&&&&& C.外周阻力的变化 D. 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 46. 下列能使脉压增大的情况主要是:
&&&&&&&&&& A.大动脉弹性减弱 B. 心率加快 C.外周阻力升高 D.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
&&&&&&&&&& 47. 在下列因素中,能使中心静脉压增高的因素是:
&&&&&&&&&& A.静脉回流量减少 B.心脏射血能力降低 C.血容量减少 D.静脉血管扩张
&&&&&&&&&& 48. 下列有关淋巴回流生理意义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运输脂肪 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 C.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D.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 49. 调节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血管长度 B.血管壁弹性 C.血管半径 D.血液黏滞度
&&&&&&&&&& 50. 下列有关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因素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B.血浆胶体渗透压
&&&&&&&&&& C. 血浆晶体渗透压 D.毛细血管血压
&&&&&&&&&& 51. 下列关于心交感神经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末梢释放肾上腺素 B.增强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
&&&&&&&&&& C.使心率加快,增强心肌收缩能力 D.使房室交界传导加快
&&&&&&&&&& 52. 在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心交感神经的活动会减弱:
&&&&&&&&&& A.动脉血压降低时 B.情绪兴奋时
&&&&&&&&&& C.血容量减少时 D.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时
&&&&&&&&&& 53. 下列关于心迷走神经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B.增强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
&&&&&&&&&& C.使心房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 D.使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 54. 下列有关血管受体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皮肤血管于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a受体
&&&&&&&&&& B.肾脏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a受体
&&&&&&&&&& C. 胃肠道血管平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 2受体
&&&&&&&&&& D.肝脏、骨骼肌血管干滑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类型主要属于 2受体
&&&&&&&&&& 55. 在不同脏器血管中,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 A.皮肤血管 B.骨骼肌血管 C. 冠状血管 D.脑血管
&&&&&&&&&& 56. 在同一器官血管,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是:
&&&&&&&&&& A.微动脉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C.毛细血管 D.微静脉
&&&&&&&&&& 57. 心血管基本中枢位于:
&&&&&&&&&& A.小脑 B. 延髓 C.下丘脑 D. 大脑边缘系统
&&&&&&&&&& 58. 下列关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腹外侧区是心血管交感神经活动的整合部位
&&&&&&&&&& B.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是心迷走神经中枢
&&&&&&&&&& C.肌肉运动时,心交感紧张性占优势
&&&&&&&&&& D.情绪激动时,心迷走紧张性占优势
&&&&&&&&&& 59. 心迷走神经对心肌效应的主要机制是:
&&&&&&&&&& A.通过乙酰胆碱普遍提高K+ 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外流
&&&&&&&&&& B.通过乙酰胆碱普遍提高Ca2+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2+内流
&&&&&&&&&& C.通过去甲肾上腺素普遍提高K+ 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 外流
&&&&&&&&&& D.通过去甲肾上腺素普遍提高Ca2+ 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2+ 内流
&&&&&&&&&& 60. 交感舒血管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 A.肾上腺素 B. 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 多巴胺
&&&&&&&&&& 61. 实验中给家免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可引起的心脏效应是:
&&&&&&&&&& A.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B.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 C.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D.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加快
&&&&&&&&&& 62. 当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时,动脉血压:
&&&&&&&&&& A.升高 B.降低 C. 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 63. 下列有关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又称为降压反射 B.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 C. 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D.通常动脉血压快速降低时,该反射不发挥作用
&&&&&&&&&& 64. 当循环血量减少时:
&&&&&&&&&& A.心迷走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 B.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 C.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减弱
&&&&&&&&&& D.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
&&&&&&&&&& 65. 下列关于心肺感受器兴奋引起的反射效应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交感紧张性降低,心迷走紧张性加强
&&&&&&&&&& B.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 C.肾血流量增加,肾排水、排钠量增多
&&&&&&&&&& D.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肾排水增多
&&&&&&&&&& 66. 在保持自然呼吸的情况下,下列关于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效应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使呼吸加深加快
&&&&&&&&&& B.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 C.在平时对心血管活动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
&&&&&&&&&& D.使心、脑血流量减少
&&&&&&&&&& 67.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
&&&&&&&&&& A.醛固酮释放减少 B. 肾脏排出钠量减少
&&&&&&&&&& C.动脉血压降低 D.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减低
&&&&&&&&&& 68.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心率改变的主要机制是:
&&&&&&&&&& A.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抑制作用
&&&&&&&&&& B.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房室交界传导的抑制作用
&&&&&&&&&& C.降压反射活动加强
&&&&&&&&&& D.心肺感受器反射活动加强
&&&&&&&&&& 69. 关于静脉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去甲肾上腺素可使骨骼肌微动脉收缩
&&&&&&&&&& B.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血压效应完全相同
&&&&&&&&&& C.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引起的心率变化相同
&&&&&&&&&& D.肾上腺素使胃肠道微动脉舒张
&&&&&&&&&& 70. 肾上腺素不具有下述哪一种作用:
&&&&&&&&&& A.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B. 使内脏和皮肤血管收缩
&&&&&&&&&& C.组织液生成减少 D. 使骨骼肌、肝脏血管舒张
&&&&&&&&&& 71. 血管紧张素Ⅱ不具有下述哪一种作用:
&&&&&&&&&& A.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增加 B. 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 C. 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 D. 抑制血管升压素释放
&&&&&&&&&& 72. 下列关于心房钠尿肽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B.间接促进Na+的排泄
&&&&&&&&&& C. 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 D.促使尿量减少
&&&&&&&&&& 73. 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的体液因素是
&&&&&&&&&& A.缓激肽 B. 内皮素 C.一氧化氮 D. 心房钠尿肽
&&&&&&&&&& 74. 在动脉血压长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机制主要是:
&&&&&&&&&& A.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 B.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 C.通过肾脏对体内细胞外液量的调节
&&&&&&&&&& D.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 75. 大量失血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
&&&&&&&&&& A.外周阻力降低 B. 外周阻力增加
&&&&&&&&&& C.脑和心脏的血管收缩 D. 肾脏排出Na+增多
&&&&&&&&&& 76. 急性失血时,最先出现的代偿反应是:
&&&&&&&&&& A.迷走神经兴奋 B. 交感神经兴奋
&&&&&&&&&& C.组织液回收增加 D. 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 77. 心肌代谢加强引起冠状动脉舒张的主要因素是:
&&&&&&&&&& A.乳酸 B. 前列腺素 C.腺苷 D.氢离子
&&&&&&&&&& 78. 左冠状动脉血流量是:
&&&&&&&&&& A.在心室收缩期多,心室舒张期少 B.在心率加快时增加
&&&&&&&&&& C.在迷走神经兴奋时增多 D.在心肌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时增加
&&&&&&&&&& 79.肺循环和体循环基本相同的是:
&&&&&&&&&& A.收缩压 B.外周阻力 C.心输出量 D.毛细血管处的液体交换
&&&&&&&&&& 80.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血压升高的主要机制是:
&&&&&&&&&& A.加强心肌收缩力 B.增加心率
&&&&&&&&&& C. 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 D.加速静脉血液回流
&&&&&&&&&& 81.正常情况下,动脉血压经常保持相对恒定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项来调节的:
&&&&&&&&&& A.压力感受性反射 B.容量感受器反射
&&&&&&&&&& C.化学感受器反射 D.肾―体液控制机制
&&&&&&&&&& 82.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
&&&&&&&&&& A.每搏输出量 B. 外周阻力 C.大动脉弹性 D.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 83. 动物在实验中出现每搏输出量降低,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降低,血压降低,分析其
&&&&&&&&&& 原因是:
&&&&&&&&&& A.静脉回流减少 B. 心肌收缩能力降低 C. 后负荷增大 D. 心率减慢
&&&&&&&&&& 84. 在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夹闭家免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的机制是:
&&&&&&&&&& A.降压反射活动加强 B.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升高
&&&&&&&&&& C.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D.心迷走神经活动加强
&&&&&&&&&& 85. 机体动脉血压升高,血清钠升高,血清钾下降,以下因素中哪一项最有可能
&&&&&&&&&& A.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B.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
&&&&&&&&&& C.醛固酮分泌增多 D.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
&&&&&&&&&& 86. 在离体血管环实验中,乙酰胆碱作用于内皮完整的血管,引起血管舒张;若将血管内皮去除,则乙酰胆碱引起血管收缩,这表明乙酰胆碱可使血管内皮产生:
&&&&&&&&&& A.内皮舒张因子 B.内皮缩血管因子 C. 肾上腺素 D.组胺
&&&&&&&&&& 87.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
&&&&&&&&&& A.去极化时间不同         B.超射值不同
&&&&&&&&&& C.形成静息电位的离子流不同    D.形成复极相离子流不同
&&&&&&&&&& 88.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较慢的生理意义
&&&&&&&&&& A.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的交替 B.有利于增强心肌收缩能力
&&&&&&&&&& C.有效避免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D.有效防止出现期前收缩
&&&&&&&&&& 89.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
&&&&&&&&&& A.有利于维持心肌自律性  
&&&&&&&&&& B.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 C.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 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对心室充盈和射血有重要意义
&&&&&&&&&& 90.影响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去甲肾上腺素 B.血管紧张素 C.代谢产物和氧分压 D.血管升压素
&&&&&&&&&& 91.下列关于淋巴管及淋巴回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中颗粒可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倒流
&&&&&&&&&& B.组织液中的红细胞、细菌可经淋巴回流重吸收
&&&&&&&&&& C.毛细淋巴官以盲端起始于组织
&&&&&&&&&& D.组织液静水压升高时,淋巴回流将减少
&&&&&&&&&& 98.心交感神经心肌效应的主要机制是
&&&&&&&&&& A.减弱自律细胞4期的内向电流以If B.明显增加Ca2+通透性
&&&&&&&&&& C.使复极相K+外流加快 D.不应期延长
&&&&&&&&&& 93.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 A.P物质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肾上腺素
&&&&&&&&&& 94.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 A.乙酰胆碱 B.血管升压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 95. 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可引起
&&&&&&&&&& A.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 B.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 C.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
&&&&&&&&&& D.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
&&&&&&&&&& 96. 平时维持交感缩血管纤维紧张性活动的基本中枢位于
&&&&&&&&&& A.中脑     B. 上丘脑 C.延髓    D. 脊髓中间外侧性  
&&&&&&&&&& 97.关于减压反射,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更加敏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作用
&&&&&&&&&& B.也称为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 C.在平时安静状态下不起作用
&&&&&&&&&& D.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反射活动加强,导致血压回降
&&&&&&&&&& 98.心迷走神经兴奋后,可引起
&&&&&&&&&& A.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细胞收缩增强
&&&&&&&&&& B.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加快,心肌细胞收缩减弱
&&&&&&&&&& C.心率减慢,心内传导减慢,心肌细胞收缩减弱
&&&&&&&&&& D.心率加快,心内传导减慢,心肌细胞收缩减弱
&&&&&&&&&& 99.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的神经纤维是
&&&&&&&&&& A.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B.迷走神经
&&&&&&&&&& C.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D.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
&&&&&&&&&& 100.肾上腺素不具有下述哪一种作用?
&&&&&&&&&& A.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 B.用作升压药
&&&&&&&&&& C.使肝脏血管舒张 D.使内脏和皮肤血管收缩
&&&&&&&&&& 101.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 A.降低平均动脉压 B.减慢心率 C.稳定快速波动的血压 D.增加冠脉流量
&&&&&&&&&& 102.下列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中,能使血压升高的是
&&&&&&&&&& A.牵拉右心房
&&&&&&&&&& B.刺激窦神经传入纤维
&&&&&&&&&& C.低频低强度刺激骨骼肌传入神经
&&&&&&&&&& D.高频高强度刺激皮肤传入神经
&&&&&&&&&& 103.在持久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性反射
&&&&&&&&&& A.敏感性升高 B.敏感性降低 C.敏感性不变 D.发生重调定
&&&&&&&&&& 104.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 A.从直立位变为平卧位 B.动脉血压降低 C.情绪激动 D.失血
&&&&&&&&&& 105.心肺感受器主要感受的刺激是
&&&&&&&&&& A.肌肉活动 B.机械牵张 C.O2分压 D.CO2分压
&&&&&&&&&& 10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底物是
&&&&&&&&&& A.血管紧张素Ⅲ B.血管紧张素Ⅰ
&&&&&&&&&& C.血管紧张素原 D.血管紧张素Ⅱ
&&&&&&&&&& 107.血管升压素在肾脏主要作用于
&&&&&&&&&& A.致密斑 B.近球细胞 C.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D.肾小球上皮细胞
&&&&&&&&&& 二、基础知识题
&&&&&&&&&& 1.普通心肌细胞和骨胳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异同?
&&&&&&&&&& 2.心肌细胞的结构有何特点?何为功能合胞体?对心脏泵血有何意义?
&&&&&&&&&& 3.说说心肌动作电位各组成部分离子跨膜运动的特点。
&&&&&&&&&& 4.2期(平台)复极化期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 5.名词解释:内向电流;外向电流;Na+快通道;慢Ca2+通道;4期静息期;4期舒张期。
&&&&&&&&&& 6.蒲肯野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点?心脏的自律性是如何产生的?
&&&&&&&&&& 7.为什么会有正常起博点和异位起博点之分?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 8.心肌的兴奋性的高低与膜的电位有何关系?
&&&&&&&&&& 9.心肌细胞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与骨胳肌及神经细胞相比有何不同?
&&&&&&&&&& 10.解释: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它们与动作电位有何内在的联系?
&&&&&&&&&& 11.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心肌收缩有何影响,有何生理意义?
&&&&&&&&&& 12.鱼类心脏的自律中枢有几个?鱼类心脏有几种类型?
&&&&&&&&&& 13.何谓房室延搁?心脏各部份对兴奋的传播有何特点?
&&&&&&&&&& 14.心脏收缩有何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 15.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何谓异长调节?
&&&&&&&&&& 16.何谓血压,血压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 17.何谓微循环?微循环的通路有哪几条?真正有物质交换的通路是谁?结构上有何特点?
&&&&&&&&&& 18.组织液来自何处?是如何形成的?
&&&&&&&&&& 19.有效滤过压指什么?它是如何影响着组织液的生成?哪些因素可影响到有效滤过压?
&&&&&&&&&& 20.淋巴液来自何处?淋巴循环有何意义?
&&&&&&&&&& 21.支配心脏活动的神经有几种?它们是如何影响心脏活动的?
&&&&&&&&&& 22.缩血管神经属于何种植物性神经?其生理特性和功能如何?
&&&&&&&&&& 23.一般说来,舒血管作用主要是哪类神经的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骨骼肌含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