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四年,齐国灭亡掉了哪个国家

精华区文章阅读
GuoXu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yaclear&(清一),&信区:&GuoXue
标&&题:&古文观止注译
发信站:&水木社区&(Sun&Mar&19&19:56:54&2006),&转信
古文观止注译
&&&&&郑伯克段于鄢
&&&&&石F谏宠州吁
&&&&&齐桓公伐楚
&&&&&子产不毁乡校
&&&&&曹刿论战
&&&&&宫之奇谏假道
&&&&&子鱼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邵工谏厉王弭谤
&&&&&赵宣子论比与党
&&&&&吴子使札来聘
&&&&&虞师晋师灭夏阳
&&&&&晋献文子室成
&&&&&苛政猛于虎
&&&&&苏秦以连横说秦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冯谖客孟尝君
&&&&&触龙说赵太后
&&&&&乐毅报燕王书
&&&&&逍遥游
&&&&&庖丁解牛
&&&&&秋水(节选)
&&&&&劝学(节选)
&&&&&谏逐客书
&&&&&会稽刻石
&&&&&狱中上梁王书
&&&&&过秦论(上)
&&&&&治安策(节选)
&&&&&论贵粟疏
&&&&&上书谏猎
&&&&&项羽本纪(节选)
&&&&&周亚夫军细柳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滑稽列传(节选)
&&&&&太史公自序(节选)
&&&&&报任安书
&&&&&答苏武书
&&&&&报孙会宗书
&&&&&苏武传
&&&&&霍光传(节选)
&&&&&论盛孝章书
&&&&&登楼赋
&&&&&让县自明本志令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洛神赋
&&&&&与山巨源绝交书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班超传(节选)
&&&&&狱中与诸甥侄书
&&&&&芜城赋
&&&&&登大雷岸与妹书
&&&&&别&赋
&&&&&北山移文
&&&&&答谢中书书
&&&&&与陈伯之书
&&&&&与宋元思书
&&&&&三&峡
&&&&&哀江南赋序
&&&&&谏太宗十思疏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滕王阁序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吊古战场文
&&&&&右溪记
&&&&&杂说(四)
&&&&&进学解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张中丞传后叙
&&&&&蓝田县丞厅壁记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陋室铭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段太尉逸事状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憎王孙文
&&&&&三戒(并序)
&&&&&愚溪诗序
&&&&&钴a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城山记
&&&&&阿房宫赋
&&&&&书褒城驿壁
&&&&&英雄之言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岳阳楼记
&&&&&朋党论
&&&&&释秘演诗集序
&&&&&梅圣俞诗集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相州昼锦堂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与高司谏书
&&&&&袁州州学记
&&&&&辨奸论
&&&&&张益州画像记
&&&&&爱莲说
&&&&&寄欧阳舍人书
&&&&&墨池记
&&&&&谏院题名记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留侯论
&&&&&贾谊论
&&&&&喜雨亭记
&&&&&超然台记
&&&&&石钟山记
&&&&&方山子传
&&&&&日喻说
&&&&&答谢民师书
&&&&&潮州韩文公庙碑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上枢密韩太尉书
&&&&&六国论
&&&&&黄州快哉亭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
&&&&&金石录后序
&&&&&指南录后序
&&&&&登西台恸哭记
&&&&&送秦中诸人引
&&&&&送何太虚北游序
&&&&&大龙湫记
&&&&&阅江楼记
&&&&&送东阳马生序
&&&&&大言(又名《尊卢沙》)
&&&&&卖柑者言
&&&&&司马季主论卜
&&&&&书博鸡者事
&&&&&移树说
&&&&&里妇寓言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瘗旅文
&&&&&送宗伯乔白岩序
&&&&&沧浪亭记
&&&&&项脊轩志
&&&&&寒花葬志
&&&&&答茅鹿门知县二
&&&&&任光禄竹溪记
&&&&&朱碧潭诗序
&&&&&青霞先生文集序
&&&&&叶子肃诗序
&&&&&豁然堂记
&&&&&报刘一丈书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又与焦弱侯
&&&&&赞刘谐
&&&&&牡丹亭记题词
&&&&&可楼记
&&&&&徐文长传
&&&&&浣花溪记
&&&&&游黄山日记(后)
&&&&&核舟记
&&&&&陶庵梦忆序
&&&&&西湖七月半
&&&&&柳麻子说书
&&&&&五人墓碑记
&&&&&狱中上母书
&&&&&张南垣传
&&&&&九牛坝观h戏记
&&&&&与友人论门人书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李姬传
&&&&&吾庐记
&&&&&大铁椎传
&&&&&传是楼记
&&&&&江天一传
&&&&&阎典史传
&&&&&书左忠毅公逸事
&&&&&狱中杂记
&&&&&游万柳堂记
&&&&&梅花岭记
&&&&&祭妹文
&&&&&书鲁亮侪
&&&&&万斯同先生传
&&&&&登泰山记
&&&&&袁随园君墓志铭
&&&&&哀盐船文
&&&&&出关与毕侍郎笺
&&&&&游庐山记
&&&&&谢南冈小传
&&&&&闲情记趣(节选)
&&&&&记棚民事
&&&&&游小盘谷记
&&&&&病梅馆记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
&&&&&观巴黎油画记
&&&&&记超山梅花
&&&&&湖之鱼
&&&&&邹容传
&&&&&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
&&&&&少年中国说
郑伯克段于鄢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⑦,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I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P(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14)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15)参:同“三”。国:国都。(16)堪:经受得起。(17)焉:哪里。辟:同“避”。(18)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19)所:安置,处理。(20)图:课,治。(21)毙:仆倒,倒下去。(22)鄙:边境上得邑。贰于己:同时属于庄公和自己。(23)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对他怎么办。(25)庸:用。(26)廪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亲近。(28)完:修缮。聚:积聚。(29)缮:修整。甲:铠甲。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èng):兵车。(30)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打开城门。(31)帅:率领。乘: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郑国邑名,在陵境内.(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记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34)城颖西北。(35)黄泉: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6)颖考叔:郑国大夫。颖谷: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边不吃。(38)羲: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肉。(39)遗(wéi):赠送。(40)(yì):语气助词。没有实义。(41)I:同“掘”,挖。(42)隧:地道。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43)赋:指作诗。(44)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45)泄泄(yì):快乐舒畅的样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传》作者常用这种方式发表评论。(47)施(yì):延及,扩展。(48)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P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玉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叙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计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
  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项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于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个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读解】&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
  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
  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
  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处。我们要相信毛主席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例。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得到证明,得到捍卫。&
  儒家传统一直是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在内心承认的真理,在&思想和言论中确信原则,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体现,让真理、原则变成行动&的指南。如果能做到这样,不溢、恶行、阴谋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兽,也&不是不可战胜和征服的。关键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挺身而出,从而让东风压倒西风。&
石F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③。又娶于陈①,曰厉妫(5)。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于州吁,嬖人之于也①,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F谏曰③;“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u(10),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1)”。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能_者(14),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君人者(16),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即”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18)。(以上隐公三年)
  【注释】
  (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P(w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6)恶(wù):不喜欢。(7)亟(qì):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ó)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14)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15)参:同“三”。国:国都。(16)堪:经受得起。(17)焉:哪里。辟:同“避”。(18)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子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F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F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F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F就告&老退休了。&
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
  (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2)楚子:指楚成&王。(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6)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隶:地名,&在今河北隆卢。(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12)&共:同“供”,供给。&(13)缩酒:渗滤酒渣。(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征取这种贡物。&(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楚国地名。(17)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18)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19)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20)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徼(jiǎ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22)众:指诸侯的军队,(23)绥:安抚。&(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25)盟:订立盟约。&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读解】&
  据说,“春秋无义战”。这意思是说,春秋是一个诸侯(军阀?)&混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类)而打仗,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的&不合道义。齐桓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胁。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相信强者为王&的竞争逻辑。&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无&天”、凭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不费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撇开利益之争一类背景,单是那些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谦恭、温&和、礼让,言辞又让人听起来不刺耳,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透&过温和的表面使放手胆战心惊。&
  可以说,咱们的祖先在这方面发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无&人可比拟的智谋,使他们在战争艺术和战争谋咯方面处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至今仍让我们向往不己。&
  智谋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手段和技巧,可以用于各种目的&和各种场合。弱者可以凭借它来保护自己,强者可以凭借它来巧&取豪夺,阴谋家也可以凭借它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把智谋用于各种目的和场合的实例,从宫&廷政变,到坑蒙拐骗,从高层次,到低层次,应有尽有。&
  由此让我们想到,咱们国人热心并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争斗。我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过多地用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更多的人造福之上。这是否同我们的谋略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有&关系呢?&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②执政:政事。③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④退:&工作完毕后回来。⑤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6)作威;摆出&威风。(7)遽(jù):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同“导”,疏通,引导。(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13)二三:这些,这几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北打下如估”&
  《左传》
  【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原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陈必祥)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3)公:鲁庄公。&(4)曹刿(guì贵):鲁国人。&(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件):参与。&(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8)专:独自亨有。&(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10):同“遍”,遍及,普遍。&(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2)孚(fú浮):诚信感人。&(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14)狱:诉讼案件。&(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17)驰:驱车(追赶)。&(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20)盈:充沛,旺盛。&
宫之奇谏假道
  《左传》
  【题&解】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D(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亢酰14)?亲以宠浚躺泻χ鲆怨酰俊保15)
  公曰:“吾享祀丰e,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h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29)。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30)。”罪虞,言易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
  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v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v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耄焦h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陈必祥)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D(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6)辅:面颊。车:牙床骨。&(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浚ǎ猕校和ā氨啤保饫镉型驳囊馑肌&(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俊弊帧&(16)享祀:祭祀。e(jié吉):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19)黍: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20)易物:改变祭品。(yì亿):句中语气词。&(21)冯:同“凭”。&(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25)此句以下有删节。&(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27)h: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30)书:指《春秋》经文。&
  《左传》
  【题&解】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偷兄耍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驼撸晕业幸病K浼昂T(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Э梢玻19)。”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陈必祥) 
  【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2)既:尽。济:渡过。&(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4)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5)股:大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从)再次。&(8)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10)鼓:击鼓(进军)。&(11)停ǎ瘿睿缜椋┑校呵康小停呵慷辛Α&(12)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13)赞:助。&(14)胡U(gǒu苟):很老的人。&(15)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16)服:向敌人屈服。&(1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 ,这里指作战。&(1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19)Вǎ悖瑷畈鳎翰徽耄酥覆怀烧笫频木印&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题&解】本篇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前630)。在僖公二十八年发生的城濮(在今河南陈留县)之战中,晋文公战胜楚国,建立了霸业。僖公二十九年,晋、周、鲁、宋、齐、陈、蔡、秦在翟泉(在今河南洛阳)会盟,晋国在会上“谋伐郑”。僖公三十年,晋国和秦国合兵围郑。围郑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大夫烛之武看到这点,所以向秦穆公说明利害关系,劝秦穆公退兵,然郑、秦结盟,让秦国在郑国驻军,秦穆公因此退兵,晋文公也只得撤退,一场战争被瓦解了。
  本篇以对话著名。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最后写子犯请击秦军,晋文公不同意,这里预伏后来的秦晋ブ健!
  【原文】 
  九月甲午(1),x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x(3),且贰于楚也(4)。x军函陵(5),秦军x南(6)。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x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x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x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x,唯君图之!”
  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子犯请击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九月甲午日,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
  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
  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
  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去。”也离开了郑国。&
  (周振甫)
  【注&释】&
  (1)甲午:古代用干支记日,具体日期已无考。&(2)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3)无礼于晋:晋文公未即位前,曾流亡到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4)贰于楚:对晋有二心而亲近楚。&(5)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县。&(6)铮ǎ妯ぃ罘叮┠希恒崴厦妫诮窈幽现心蚕啬稀&(7)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文公。&(8)执事:办事人,借办事人代指秦君,是对君的敬称。&(9)越国:秦在晋西,秦到郑国,要越过晋国。鄙远:以距离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鄙,边境,这里作动词用。&(10)陪,增加。句意为,灭了郑国,郑国的土地只能归晋。&(11)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12)行者:外交使者。&(13)共:同供。乏困:乏,指缺乏资粮;困,指困顿需要休息。&(14)焦、瑕:晋国城邑,在今河南陕县。&(15)厌,同餍,满足。&(16)封:疆界,作动词用。&(17)缺:侵略。&(18)说:同悦。&(19)杞子、逢孙、扬孙:都是秦大夫。&(20)子犯:晋国大夫。&(21)微:非。&(22)因:依靠。敝:伤害。&(23)所与:犹同盟国。&(24)武:武定祸乱。见《书?大禹谟》“乃武乃文”传。&
  《国语》
  【作者小传】《国语》的作者,旧说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其根据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过:“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后人据此认为《国语》和《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然而《国语》所记内容又多与《左传》重复、抵触,因此“两书同出一人之手”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把各国的史料汇编而成。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题&解】本文选自《国语?越语》。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邻,但世代结怨,互相攻伐。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lǘ合驴)攻越,兵败,负伤而死,死前叮嘱他儿子夫差复仇。吴王夫差练兵三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越王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后,一面派大夫文种向吴国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
  本篇人物形象鲜明。勾践为了报仇复国,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气概悲壮。所记事件虽然繁复,而语言却简朴明洁。文中讽谏应对文辞,能显示人物身分、处境和政治谋略,极富个性化,体现了《国语》记言的特色。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1),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2),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3)。”大夫种进对曰(4):“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5),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6),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7)。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8)?”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9)?”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10),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11),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12),私于下执事(13)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14);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15)。请勾践女女于王(16),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17)!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18),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19),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20),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21)?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22):“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23),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24),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海25),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黑稍唬骸何殴胖ス撸眩26);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27),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28)。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29),北至于御儿(30),东至于鄞(31),西至于姑蔑(32),广运百里(33),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34)。令壮者无取老妇(35),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36),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37);生三人,公与之母(38);生二子,公与之饩(39)。当室者死(40),三年释其政(41);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42);其达士,e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43)。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44)。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J也,无不f也(45),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46),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47),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48)。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49)。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50)。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51),又败之没(52),又郊败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53),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54)。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寰宇(55),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56)?越君其次也(57)!”遂灭吴。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
  【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吴王夫差准备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吴王的大夫伍子胥劝阻说:“不行!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条江河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不愿迁移到别的地方去,因此有吴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越国的存在,有越国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吴国的存在。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是无法改变的。我还听说,旱地的人习惯于旱地的生活,水乡的人习惯于水乡的生活,那些中原的国家,即使战胜了它们,我国百姓也不习惯在那里居住,不习惯使用他们的车辆;那越国,如若战胜了它,我国百姓既习惯在那里居住,也习惯使用它们的船只,这种有利条件不能错过啊!希望君王一定要灭掉越国;如果放弃了这些有利条件,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越国打扮了八个美女,送给吴国的太宰海⒍运担骸澳绻芸硭≡焦淖锕馇蠛停褂斜日飧恋拿琅透!庇谑翘合蛭馔踅伤担骸拔姨倒攀惫ゴ虮鸸模苑角司退懔耍幌衷谠焦严蛭颐乔耍褂惺裁匆竽兀俊蔽馔醴虿畈赡闪颂旱囊饧焦┝⒘撕驮迹梦闹只卦焦チ恕
  越王勾践向百姓解释说:“我没有估计到自己力量的不足,去同强大的吴国结仇,以致使得我国广大百姓战死在原野上,这是我的过错,请允许我改正!”然后埋葬好战死的士兵的尸体,慰问负伤的士兵;对有丧事的人家,越王就亲自前去吊唁,有喜事的人家,又亲自前去庆贺;百姓有远出的,就亲自欢送,有还家的,就亲自迎接;凡是百姓所憎恶的事,就清除它,凡是百姓急需的事,就及时办好它。然后越王勾践又自居于卑位,去侍奉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勾践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越国的地盘,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如今我无能,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然后就下令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孕妇到了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去看护。如果生男孩就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就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嫡子为国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徭役;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收养他们的孩子。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给他整洁的住舍,分给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力。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还要询问他们的姓名。勾践本人也亲自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织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
  这时,全国的父老兄弟都向越王勾践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诸侯之中受屈辱,如今我们越国也已经上了轨道,请允许让我们报这个仇吧!”勾践辞谢说:“过去我们被吴国打败,不是百姓的过错,是我的过错,象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受耻辱呢?请大家还是暂且不要同吴国作战吧!”(过了几年)父老兄弟又向越王勾践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的人,都亲近我们越王,就象亲近父母一样。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哪有敢不竭尽全力的呢?请允许同吴国再打一仗吧!”越王勾践答应了大家的请求,于是召集大家宣誓道:“我听说古代贤能的国君,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现在吴王夫差有穿着用水犀皮做成的铠甲的士兵十万三千人,可是夫差不担心他的士兵不懂得什么叫羞耻,只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现在我要协助上天灭掉吴国。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命令前进就共同前进,命令后退就共同后退。前进时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时想到会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合乎常规的赏赐。进攻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不顾羞耻,这样就有了合乎常规的刑罚了。”&
  于是越国就果断地行动起来,全国上下都互相勉励。父亲勉励他的儿子,兄长勉励他的弟弟,妻子勉励她的丈夫。他们说:“哪有象我们这样的国君,我们哪能不愿战死在疆场上呢?”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吴王夫差派人向越求和,说:“我的军队不值得越王来讨伐,请允许我用财宝子女慰劳越王的辱临!”勾践回答说:“先前上天把越国送给吴国,吴国却不接受天命,如今上天把吴国送给越国,越国怎能不听从天命而听从您呢?我要把您送到甬江、勾章以东地方去,我同您象两个国君一样,您以为如何?”夫差回答说:“从礼节上讲,我对越王已有过小小的恩惠了,如果越王看在吴与周是同姓的情分上,给吴一点庇护,那就是我的愿望啊!越王如果说:‘我要摧毁吴国的国土,灭掉吴国的宗庙’,那就请求让我死吧!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天下百姓呢?越军可以进驻吴国了!”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
  (陈必祥)
  【注&释】&
  (1)勾践:越王允常之子。允常初曾与吴王阖闾互相攻伐,允常死,吴乃乘越之丧伐越,竟为勾践所败,阖闾伤指而死。栖:本指居住,此指退守。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2)昆弟:即兄弟。国子姓:国君的同姓,即百姓。&(3)知:主持、过问、参与。&(4)种:即文种,字子禽,楚国郢人,入越后,与范蠡同助勾践,终灭吴。功成,种为勾践所忌,赐剑自杀。&(5)(chī吃):细葛布。&(6)四方之忧:指外患。&(7)爪牙之士:指武士,勇猛的将士。&(8)无乃:恐怕。后:迟。&(9)子大夫:对大夫(文种)的尊称。&(10)行成:求和并达成协议。&(11)乏:此指缺乏人才。&(12)彻:通,达。大王:指吴王,特别尊重的称呼。&(13)下执事:下级办事官员。&(14)师徒:指军队士兵。辱君:屈尊您(亲自来讨伐)。辱:表示谦卑的说法。&(15)赂君之辱:慰劳您的辱临。&(16)请勾践女女于王:第一个“女”作名词,指勾践的女儿,第二个“女”作动词,指作婢妾。下两句同。&(17)从:带来。&(18)左右:作动词,处置、调遣的意思。&(19)孥(nú奴):子女。&(20)偶:一个抵两个。&(21)伤君王之所爱:谓吴王推恩于越,越民与越器皆为吴王所钟爱。如越人拼死决战,则越民与越器都不免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吴王加爱于越的仁慈恻隐之心了么?&(22)子胥(xū需):即伍子胥,名员,吴大臣。&(23)三江:指钱塘江、吴江、浦阳江(浙江省中部)。&(24)上党之国:此指中原各国。&(25)太宰海ǎ皎Γ禾祝倜海嗣虿畹那仔拧&(26)服之:使之降服,屈服。&(27)中原:此指原野。&(28)前马:仪仗队中乘马开道的人。&(29)句无:地名,在今浙江省诸暨县南。&(30)御儿:地名,在今浙江省嘉兴县境。&(31)鄞(yín银):地名,在今浙江省宁波市。&(32)姑蔑:地名,在今浙江省衢县东北。&(33)广运百里:方圆百里。东西为广,南北为运。&(34)二三子:你们,指百姓。蕃:繁殖人口。&(35)取:同“娶”。&(36)免:同“娩”,指生育。&(37)豚(tún屯);小猪,也泛指猪。&(38)母:乳母。&(39)饩(xì细):口粮。&(40)当室者:负担家务的长子。&(41)政:征,赋役。&(42)疹:疾病。纳:收容。&(43)e(jié洁):同“洁”。摩厉:同“磨砺”,这里有激励的意思。&(44)庙礼之:在宗庙里接见,以示尊重。&(45)(chuò辍):给水饮。&(46)封:疆界。&(47)衣:动词,穿。水犀之甲:用水犀皮做的铠甲。亿有三千:言吴兵有十万三千人。亿:这里指十万。&(48)旅:俱。指军队有纪律地同进退。&(49)常赏:合于常规的赏赐,下文“常刑”指合于常规的刑罚。&(50)劝:勉励。&(51)囿(yòu右):即笠泽,吴地名,今太湖一带。&(52)没:吴地名。&(53)达:遗送。甬、句东:甬江和勾章以东。指今浙江省舟山县。句,同勾。&(54)壹饭:小小的恩惠。指曾有恩于越(指曾同意与越议和)。&(55)不忘周室:吴是周的同姓,故曰。寰宇:指屋檐下,也泛指房屋住处。&(56)视:视息,犹言生存。&(57)次:驻扎。&
邵工谏厉王弭谤
  《国语》
  【题&解】我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忠于历史真实,并从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他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它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今天的话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原文】
  厉王虐(1),国人谤王(2)。邵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6),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14),瞍赋(15),渌校16),百工谏(17),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乃流王于彘(29)。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
  【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
  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高章采)
  【注&释】&
  (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在位三十七年(前878前842)。&(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6)弭(mǐ米):消除。&(7)障:堵塞。&(8)为川者:治水的人。&(9)宣:疏导。&(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12)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13)史:史官。书:指史籍。&(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15)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16)洌ǎ悫Γ睿缑桑河醒壑榈拿と恕n渚咐质Α&(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18)庶人:平民。&(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20)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21)悖(bèi倍):违背道理。&(22)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23)兴:兴起、表露之意。&(24)阜:丰盛。&(25)夫(fú扶):发语词,无义。&(26)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27)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29)流:放逐。彘(zhì智):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
赵宣子论比与党
  《国语》
  【题&解】这篇文章记叙了晋国政治家赵宣子举荐韩献子为晋司马的故事。举贤荐能的事迹本来代不乏人,且多被传为佳话。然而象赵宣子那样,不仅认识到举荐贤能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举荐无能之辈就是最大的结党营私,这是十分卓越的见解。但赵宣子为了考验韩献子,故意指使马车夫用车骑冲撞行军的队伍,致使一个无辜者丧失了生命。这种不以人命为重的做法,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微贱。&
  【原文】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1),以为司马(2)。河曲之役(3),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4),献子执而戮之。众咸曰(5):“韩厥必不没矣(6)。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7),其谁安之!”宣子召而礼之(8),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9),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夫犯,犯而不隐(10),义也。吾言女于君(11),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12),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13)。女勉之。苟从是行也(14),临长x国者(15),非女其谁?”皆告诸大夫曰(16):“二三子可以贺我矣(17)!吾举厥也而中(18),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 
  【译文】 
  赵宣子向晋灵公进言推荐韩献子,让他担任司马。秦晋河曲之战时,赵宣子故意指使车夫以其车骑冲犯行军的队伍。韩献子将车夫逮捕并予处死。大家全都说:“韩厥的官一定做不长久了,那车夫的主人刚刚提升了他,而他马上将其车夫处死,有谁还能让他稳坐在这高位上呢?”
  赵宣子却召见他并给予礼遇。说道:“我听讲侍奉君王的人应做到比而不党。对朝廷忠诚守信以举荐恪守大义的人,叫做比;利用举荐以谋私,叫做党。军事行动是不准冒犯的,触犯了则不徇私隐瞒,就叫做义。我将你推荐给国君,却担心你难以胜任;如果举荐了无能之辈,实在没有比这更大的结党营私了。侍奉君王的臣子却结党营私,那我今后还怎么执政呢?所以我以这件事来观察你,希望你能勉力而行。倘若能照着这样干下去,将来掌管晋国大政的除了你还有谁呢?”赵宣子一一告诉众大夫说:“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推举韩厥完全合适,如今我已知道将不会获罪于朝廷了。”
  (高章采) 
  【注&释】&
  (1)赵宣子:春秋晋国人,名盾,又称宣孟,为晋正卿,卒谥宣子。言:进言推荐。韩献子:名厥。晋悼公时,韩厥为政,曾救宋伐郑,复霸诸侯。卒谥献子。灵公:晋襄公之子,名夷皋,为人奢侈暴虐,后被赵盾之弟赵穿杀于桃园,在位十四年(前620前606)。&(2)司马:官名,掌管军事。&(3)河曲:晋地,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即晋灵公六年)秦晋战于河曲。&(4)赵孟:即赵宣子。干:触犯。行:指行军的行列。&(5)咸:都。&(6)不没:不能终其位的意思。&(7)车:指车仆。朝、暮,这里喻迅速。&(8)礼之:以礼相待。&(9)周:忠信。&(10)不隐:不徇私包庇。&(11)女:同“汝”,你。&(12)不能:无能。&(13)是:指“使人以其乘车干行”这件事。&(14)苟:如果。&(15)临长(zhǎng掌):主管、统领。&(16)大夫:职官名,古代官员有卿、大夫、士之分。&(17)二三子:犹言诸位。&(18)中:合适。&
吴子使札来聘
  《公羊传》&
  【作者小传】本篇节选自《春秋公羊传》。《公羊传》的始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春秋》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齐人胡母子都合作,方才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说法不一。但比较起来把定稿人题为作者更合理一些。今本《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写作方法多以设问、自答展开传述。如本篇“吴子使札来聘”即是《春秋》襄公二十九年经文中的一句,以下部分都是《公羊传》对这句话的“微言大义”所作的传述和解释。&  
  【题&解】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公元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对《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本文就是《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原文】&
  “吴子使札来聘(1)。”&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2)。何贤乎季子?让国也(3)。其让国奈何?谒也(4),馀祭也(5),夷昧也(6),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7),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8)。”故谒也死(9),馀祭也立。馀祭也死(10),夷昧也立。夷昧也死(11),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12)。僚者长庶也(13),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14):“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15),而致国乎季子(16)。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17),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18),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19)。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公羊传》
  (《春秋》记载:)“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译文】&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v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象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象个儿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王维堤)
  【注&释】&
  (1)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分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2)贤:用作以动词。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为字。《史记》称他“季札”。&(3)让国:辞让国君之位。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辞,才立长子诸樊(即谒)。寿梦死后,诸樊又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止。&(4)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春秋》经写作“吴子遏”,《左传》、《史记》称“诸樊”。&(5)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6)夷昧:寿梦三子。《左传》作“夷末”,《史记》作“馀昧”。&(7)迮(zé责,又读zuò做):仓促。&(8)尚:佑助。悔:咎,灾祸,这里指亡故。&(9)谒也死:谒在位十三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在伐楚战争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县)。&(10)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史记》误作十七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在视察战船时被看守战船的越国俘虏行刺身亡。&(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记》误作四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卒。&(12)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记?吴世家》所记与此不同:“王馀t卒,季札让,逃去。”认为季札是为让位而逃走的。&(13)僚:《公羊传》这里说他是“长庶”,即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史记?吴世家》则说他是“王馀t之子”。以《公羊传》为是。&(14)阖庐(lǘ闾):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说他是诸樊之子,《世本》说他是夷昧之子。&(15)专诸:伍了胥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吴王僚十三年四月丙子,公子光请王僚喝酒,使专诸藏匕首于炙鱼之中,进食时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杀之。&(16)致国乎季子:把王位给季札。《史记?吴世家》谓阖庐刺杀王僚后即承吴王位,无让国于季札之意。&(17)延陵:春秋吴邑,今江苏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号“延陵季子”。&(18)不名:不直称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礼,另取字。对人表示尊敬,就称其字而不称名。&(19)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虞师晋师灭夏阳
  《Y梁传》
  【作者小传】本篇节选自《春秋Y梁传》。《Y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它的作者,《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署为鲁人Y梁子;唐杨士勋说他名m,字元始,一名赤;颜师古说他名喜;另外还有名嘉、名淑、名z的各种说法。清阮元以为当作淑。Y梁子和公羊高都受学于子夏,《Y梁传》和《公羊传》体裁特点也相似。原来经、传是分别成书的,今本《Y梁传》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经文大义。如本篇第一句“虞师、晋师灭夏阳”是《春秋》经文中的一句,后面部分是《Y梁传》的传文。《四库全书总目》以为《Y梁传》与《公羊传》一样,也是Y梁子初传,经数世才由后学著作成书的。也许Y梁子歧名这么多即与此有关。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各自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Y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清而婉,就是清通而含蓄。
  【题&解】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晋献公准备伐虢。虞国地处晋、虢之间,若绕道则受阻于中条山。献公听从荀息之计,以重礼贿虞君,借道伐虢。虞、虢都是小国,虞贤臣宫之奇看出晋国居心不良,有各个击破、一箭双雕的用意,劝谏虞君不要上当。虞君不但不听,而且自告奋勇愿出兵开路打头阵,帮助晋国攻下了虢邑夏阳。这以后的事,《Y梁传》所述与《左传》有点不同。《Y梁传》以为晋国当年就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又灭虞。《左传》则以为晋拿下下阳(即夏阳)以后仅作为据点,未即灭虢。三年以后,晋师再次假道虞国,挥军南下,灭了虢国,还师途中把虞国也灭了。虞君终于做了俘虏。《Y梁传》用简炼的语言述评了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
  【原文】&
  “虞师、x师灭夏阳(1)。”&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x,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x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国为什么不灭鲁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