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描写赞美老年人的现代诗歌学法的诗

<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
诗词点评——走进了《老年大学》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
  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收获知识的沃土,是老年人守护快乐的家园。退休闲居后,有的老人极积营造自己的晚年生活,便走进了老年大学,学习并快乐着。古典诗词班学员张玉珍写的《老年大学》这首诗,就是通过一对老人一起上学学诗的事例,表明老年人在夕阳生活中应该有向学、自信、进取的精神。诗云:
  翁妪相搀做学童,
  恭听细写劲无穷。
  夕阳莫道登山晚,
  枫到秋深分外红。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格律上仄起平收。首句写走进学校。翁与妪,点出二位老人岁月染鬓,年事已高。年迈老人应该在家尽享清闲与宁静,可是,二老却走进学堂学起诗词来。句中“相搀”一词意味深长,可以看到老人一同经过多少风和雨,饱含多少情与爱,感受多少苦中乐。“学童”一词用得好,让人联想孩时天真快乐上学的情景,正是老人童心。
  二句写学在课堂,此句连续运用两个动词“听”、“写”,描绘出学习诗词的情景。因为运用“恭”、“细”两个词加以修饰的,“劲无穷”,更能凸显出老人的毅力和精神。可见,老人多么珍惜晚年的时光呀!
  三句写贵于进取。句中“夕阳”,表意是傍晚时分,修辞是借代,称代老年人的;“登山”把向学、求知,不断攀登喻为登山。“莫道”一词用得好,只要只争朝夕,学知是不晚的,有力地表示了老年人应具有努力向学,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句写赞在晚年,这是点睛之句。枫叶有自然界的秋天,人们有人生的秋天,老人们随着时光,披着一身风雨,带着岁月留痕走进晚年,“分外”具有人生的风采,就象久经霜染的枫叶那样艳红。此句与古诗“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特点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议论与抒情相融合的表达方式,此诗比较形象、含蓄,有一定韵味。
作者:李铁军 编辑: 杨慧
##rep-begin##
##username####commenttime##
##commentcontent##
##rep-en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老年大学感言寄语,老年大学赞美语
感言1: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体验了人生路上的苦乐年华,在人逾中年.霜染鬓发的时候,能像童年一样,坐在课桌前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真是其乐无穷。因此,每当走进霍市老年大学的教室,就像走进一片新的天地,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感言2: 终身有教,大育无形。用科学发展观,因地治校,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继宗祖之学统,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服务社会,促进健身。七尺讲坛,群贤际会,如切如磋,尽现大家风范;半顷菁圃,有凤来仪,如琢如磨,纷呈耆宿丰神。劬劬师长,金针度人,传治化之真髓,扬授业之德馨。侁侁学子,讴吟不辍,穷人文之奥妙,求载道之业精。一堂济济青衿,满目灿灿晚晴。
感言3:我爱老年大学,图为我十分欣赏她的人文气息,儒雅情怀;她不仅给我充足的精神食粮,她还是个深交挚友的地方。她是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陶治情操的好场所。退休后到老年大学学习,会使老年第二个春天更加美好。我情系老年大学,更眷恋着她盎然生机,纯真和谐。我将继续和她在一起,携手走过自己的余生。
感言4:白头翁媪上春黉,有限时光无限情。绣凤雕龙增雅趣,培花育草迓啼莺。载歌载舞寻潇洒,非利非名见悃诚。不到期颐不言老,晴空灿灿唱新声。起步桑榆意未休,兰心竹节尚追求。艺林迷路书开路,墨海无舟帖化舟.。李杜感时挥彩笔,祖刘忧国奋吴钩.。万山红遍斜阳好,盛世翁婆展玉喉.。
感言5:奖牌、奖旗、奖杯、奖状&&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再现了老年大学闪光的足迹和巨大的成就;老年大学的师生在&美丽的花园、怡智的校园、心灵的家园、老年的乐园&里&&尽情收获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奉献社会&的绚丽梦想。&徐州率先、苏北领先、江北争先&&&&三先目标&显示了老年大学师生的豪迈气概;
感言6:三春雨露,启心智,砺气节,至纯至善,自强自立;四季弦歌,敦教化,美风俗,以陶以铸,育人育魂。雄鹰搏击九霄,志在堪舆;骐骥驱驰万里,心怀乾坤。天道酬勤,求索湖畔,鸿儒闲庭信步;夕阳助兴,感悟榕下,苍鸾恋枝嘤鸣。晨钟未响,惊曦破晓谛跫音。暮鼓甫逝,华楼闳室飘墨馨。
感言7:新天新地漾春风,造化催人不意中。笑看晚霞留异彩,喜将余热注蒙童。诗花满架香书苑,艺果盈枝雅泮宫。入学莫嫌霜叶老,青枫过后是丹枫。如歌岁月启尧天,校庆欣逢二十年。练剑习拳腾紫气,知荣明耻引新篇。春蚕临死丝犹吐,蜡炬将残焰更鲜。但葆童心心不老,依然风度自翩翩。
感言8:霍市老年大学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所开设的学科却是不少,这里有书法、美术、声乐、摄影、文学写作、太极拳(剑)、厨艺、舞蹈、手工艺、电脑和英语。别看学员们的年龄都不小,甚至有的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是学习的热情不减当年。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 )还是雪地冰天的严冬都阻挡不住学员们按时到校上课的脚步。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一幅幅刚劲有力的书法和栩栩如生的山水画,还有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曾获得各类奖项,甚至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确难能可贵。
感言9:&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优秀的苏联共产党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曾激励过无数的共产党员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华丽乐章。老人们在盘点人生时会有什么样的联想?
感言10:&万众一心、奋起拼搏、扎实苦干、跨越争先&&&&邳州精神&在老年大学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把金光灿灿的和谐邳州照亮;一曲悠扬嘹亮的赞歌,把飞速前进的老年大学歌唱&&我们由衷的赞美:邳州老年大学&&跨越的豪情、腾飞的风采;我们衷心地祝愿:邳州老年大学&&未来更加灿烂、前程更加辉煌!
感言11:说实在话,我爱老年大学,更爱学校的领导、老年、同学和工作人员,老年大学是我的家。我想,我们这些人一定前世有缘,要不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怎能会相识,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笑语连连?我想,我们这些人一定今年有喜,要不然,天地苍苍,人海茫茫,我们怎能相逢,相拥在一起,载歌载舞相见恨晚?
感言1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脑班的学员们。他们不是都有天赋,而是每个人都勤学苦练。这些学员中有的刚入学时连大小写字母都分不清,可是经过两年的学习之后,他们不但能上网聊天、查找资料发电子邮件,有的还能制作动感影集、玩网络游戏。
感言13:退休老人,有的搓麻将或闲逛街头巷尾,虚耗时光,令人扼腕叹息。但是,有愈来愈多的老人却慧眼独具,选择了老年大学。这里,有知识殿堂,可圆大学之梦。这里,有挥洒自如的空间,可展示才华。这里,有众多知音,可欢笑一堂。这里,有歌有舞,更有诗情画意,还有华丽篇章。
感言14:当笔端流出的不再是泪而是喜悦时,你有何感想?当笔端逐渐演绎出耀眼的辉光,你有何遐想?老人们为有生之年能有为有乐有成时,心中欢快是何等地激动荡漾!夕阳是陈年的酒,更醇更香!夕阳是晚开的花,更艳更丽!夕阳在老年大学,定会璀璨,不逊于朝阳!
感言15:在老年大学,对老有所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理解,不仅有益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还能为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添砖添瓦。&最美不过夕阳红&,愿老年人的美德不断发扬光大,青春永驻。老年大学园了我的音乐梦。随着刻苦练习,聆听高手指点,演奏技能日益提高。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力争更上一层楼,容身于音乐大家庭中。
感言16: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国家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有一亿三千万。近年来尊老、敬老,助老事业日益发展,全国各城市兴办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这是党和国家对老年人关注的重要举措。许多老年人离退休后,子女不在身边,( )孤独寂寞,有的独守空巢。他们希望走出家门,活动起来,快乐起来,希望有一个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知识、增进健康、发挥余热、服务社会、提升文化素养这样一个场所,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希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通过学习,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乐观向上,把快乐带回家。
感言17:学员们会使用网络这个百科全书,与各位老师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在霍市老年大学里任教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他们教书育人一丝不苟。教文学写作的老师讲起课来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教英语的老师轻声细语,娓娓动听,把所教的每一个单词都植入学员的脑海里;教电脑课的老师在课堂上忙的不可开交,这个学员的问题还没解答完,那个学员的问题又提出来了,两个小时的课时里很少休息。他们真可谓是诲人不倦的榜样,传道授业解惑的楷模。
感言18:真的没想到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和环境,学习这么新颖和宝贵的知识用来充实自己。否则,我们真的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真的非常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圆大学梦、陶冶情操的平台;非常感谢霍煤退管中心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年大学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满足了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积进取,没有理由不与时俱进。我们要在这片新天地里继续努力学习,用知识的力量去实现真正的大器晚成。
感言19:暑假酷热时,公园凉亭下。同学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田园春色》、《山村初晓》、《放风筝》、《小燕子》一曲曲悠扬动听的二胡旋律引来了游人羡慕的目光。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白发人享受着童年乐趣。电影《地道战》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间》构起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
感言20:人到桑榆遇舜天,又逢马帐结诗缘。黄莺巧唱长门赋,皓首勤攻论语篇。曾学巴音歌下里,也攀白雪效高贤。开心更有彭铿寿,再领风骚五十年。
感言21:岁月匆匆花甲至,难断少壮求学梦。忽闻&老大&夕阳红,怀抱夙愿入校门。四顾同室皆华发,聆听教习如后生。莫道老来何惧晚,直待君家学乐为。学乐相映成风景,银发人才独有情;文史诗词通古今,书画琴影显神韵;旅游保健添活力,跳舞歌咏长青春;何言人老不足为,余年流痕亦精奇。
(作者:佚名 编辑:jddxx118)
文章热词:
延伸阅读:
相关推荐信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十四节气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老年诗词100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老年诗词100首
我的图书馆
老年诗词100首
老年诗词100首& & & &闲暇无事,在书籍、报刊中看到有关老年的诗词,不少内容涉及到人生中的生、老、病、死,以及历经人世沧桑后的感悟。这些诗词里,消极、悲观的少,豁达、自律的居多。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老年大学诗词班讲课稿(九)章法之题目、点题与避题
老年大学诗词班讲课稿(九)章法之题目、点题与避题
一、章法概述
什么是章法?章法是一个词语,指处理事情的规则和办法。诗的章法是指诗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谋篇布局。前面我们讲过,诗词是形象思维的艺术,所以诗词的章法就是如何组织运用形象以表达情感或主题思想的方法。打个比方:如果把诗比喻成珍珠项链,那么其中一颗颗的珍珠就是诗中的形象,将珍珠打磨、抛光、上色的过程就是炼字炼句;挑选珍珠并窜起来从而形成项链的过程就是章法了。比较下面两首诗:
独坐敬亭山&&&&&&&&&&&&&&&&&&&&
元 杨奂&&题江州庾楼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宿鸟归飞尽,浮云薄暮开。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
两诗的相同点:同属五绝山水诗、描写的形象相似(鸟、云、山,杨诗还多了个条江)、都对“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两诗的不同点:李诗里的鸟、云、山这三个形象是有内在联系的(也就是说是有章法的):无情飞走的鸟和离去的云衬托出山的多情,多情的山衬托出人的无情,从而抒发了作者
“怀才不遇” 、“卓尔不群”的孤独寂寞的情感。杨诗里的鸟和云则和不肯过江来的淮山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的(也就是说是没有章法的)。读者也不知道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而在前面我们曾讲过:充沛的情感是诗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这两首诗谁高谁低就毫无悬念了。
很明显,杨诗是学自李诗的。但,只学到了“拟人”这个皮毛。“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仅仅是拟人,而且还是“言浅意深”、“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范:“我只看山不厌”则“我厌看人”之意(卓尔不群)自在其中,且“山之美”亦可以想见;“看我不厌只有山”,则“人厌看我”之意(怀才不遇)自明。而“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只是拟人而已,没有余味。当然,这拟人也不是普通诗人能做到的,因此杨奂的简介是:“杨奂,元朝大诗人,山西乾县人……”。而且单就拟人来说,李诗的拟人显得自然,杨诗的拟人则有斧痕。为什么这样说?李诗的拟人,是因为诗人看山不厌,所以猜想山也看诗人不厌,这种猜想是合情合理的,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你不看我,怎知道我看你”的道理一样。而杨诗的拟人,因为山是不能动的也就无所谓过不过江,诗人硬说山不肯过江,是主观强加给客观的,因此说这种拟人是有斧痕的,不自然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赞美别人的诗的时候写的诗句。其实,用这句诗来赞美李白本人的诗更为贴切。例如李白这首小诗就象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毫无着力的痕迹。但是如果仔细的品味,我们不难看到作者独运的匠心: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对比,我们对章法的重要性应该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就从章法的起点——题目讲起。
二、题目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说文》:“题,额也”。可见“题目”的本义是指“额头和眼睛”。其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诗亦然。古代诗歌中,常常标有“无题”为题的诗篇。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还有一些诗歌的题目是取自诗中的一两个字,与诗的内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这种诗可以称之为“伪题诗”。如李商隐的《锦瑟》、《风雨》、《为有》等。
李商隐由于身世和性格的缘故,不敢把自己的情感表露出来,因此喜欢写无题和伪题诗。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诗晦涩难懂,遭到后人的诟病。“事无不可对人言”,我主张如无十分的必要,不要无题或伪题。
诗的题目,往往包含了丰富的信息: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古代文人们经常在聚会时限题或限韵写诗。限题就是事先拟好题目,也叫定题。限韵就是事先规定一个韵部,众人必须用这个韵部押韵写诗。“赋得暮雨”就是定了“暮雨”这个题目。“送李胄”是指这次聚会是为了送别“李胄”的。
&&&&2、表明作者写作目的。如朱庆馀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内容,好象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但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张水部,新娘比喻自己。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的心情,是一首干谒诗。
&&&&3、表明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 4、表达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杜甫的《春夜喜雨》,“喜”正是作者这个春夜的情感。
5、表明诗歌类型。如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怀古诗。以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以“咏”或“题”则为咏物诗。如贺知章的《咏柳》、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等。题目中有“送”或“别”等字的多为送别诗。另外,标题中出现“塞”、“军”、“征”等字的为边塞诗。
6、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题目不但对写诗十分重要,对读诗也很重要。如: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不看题目、不结合题目来读这首诗,有些句子是理解不了的。如“齐鲁青未了”这句。如果不看题目就很难理解齐鲁青色和泰山有什么关系?如果结合题目,就知道这句诗是“齐鲁(望岳)青未了”的意思:在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青色的泰山。这是则面描写的运用。用颜色来形容“高大”,手法独特新奇。
如果不看题目、不结合题目来读诗,有时会产生误解的。例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这首《江南春》历来传诵,但明代杨慎曾非议过这首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杨慎的这番评论,清代何文焕曾批驳说:“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莺啼绿映红邪?’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日《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显然,何文焕的看法是对的,而杨慎则系误读。之所以误读就是没看题目、没结合题目读诗。
既然题目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取题目呢?下面这首诗抄自论坛: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百年屈辱恨妖邪,肆虐兽兵毒似蛇。
市井萧疏藤复径,田原薜荔灶藏蛙。
平型激战尘迷月,峰县围歼鬼晒沙。
抗日烽烟漫地起,同仇敌忾卫中华!
这里不评论这首诗内容写的好不好,只评论它切不切题。显然,这首诗的内容没有涉及到“65周年”,作者本意是想写“65周年”,但诗里没体现出来。因此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至于“<span STYLE="CoLor: #周年”,由于诗未能体现出来,可以用变通的办法:在诗后标上创作时间“2010年9月”。时下,象这种题目标明具体年数但写出的诗却没有具体年的特色而适用于任何年的纪念诗、贺诗;题为《游黄山》却适用于任何山的诗……等等文不切题的诗,在网上、刊物上比比皆是,其中有不少是所谓名家、大家、专家的作品。在贻笑大方之余,让人不禁生出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我认为苏东坡和王力先生有着很大的责任。王力先生的责任后面再讲,先讲苏东坡的:纵览《苏东坡诗词全集》,其中的很多题目都是长长的,也有很多标明日期,但内容与所标日期毫无关系的诗词。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等等。其中甚至有长达<span STYLE="CoLor: #个字的题目(《子由将赴南都......》),可以作为一篇散文了。下面举其中一首为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宋)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读完全诗,可见题目中的“六月二十日”完全可以删去,成为渡海或夜渡海。有人称赞苏东坡“以文为诗 别开生面”(《以文为诗 别开生面——苏轼诗歌创作摭谈》作者:肖旭 ),我则认为他“以文为题 遗害后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虽然他也许不是“以文为题”的始作者,但他是“以文为题”的大力实践者,而且由于他的名气大的缘故,后人视为榜样,流毒甚大。
因此,取题目要严谨,不要象苏东坡那样随意。“画龙点睛、简明扼要,不虚下一字”应该是我们遵循的原则。
三、如何点题
点题也叫破题。点题以让读者不产生误解为原则。点题的方法、手法很多,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明点”、“暗点”、“明暗结合”三种。
1、明点:在诗里直接用题目里的字词点题,不在破题上花费笔墨,而将笔墨用在其他方面: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的用意在三四句,不在于桃花本身,因此用明点的方法破题。再如: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作者的用意在于抒发由“八阵图”而产生的感想,不在于描写说明《八阵图》,因此用明点的破题手法。又如: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的用意在于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不在于描写说明岳阳楼。
也有例外的:
杜甫 《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如果把诗里的“禹庙”改为“古庙”,也可以。因为尾联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已经破题了,也就是说读者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写《禹庙》,而不是写诸如《后主庙》等其他的庙。
&&&&还有一种情形:在咏物诗中,由于作者用意的原因,没有描写出(或描写不够)所咏之物的特性、特色,读者读后可能会产生误解,因此用明点的方法破题:
&&&&杜甫&&
《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如果把雁改为鸥,就成了《孤鸥》诗了,因此在诗里直接点明了孤雁。这种情形是常见的。如:
李贺&&马诗(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是这首诗的亮点,是“用形象说话”、以“实写虚”、“言浅意深”、“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范例。但是,这句诗也可以用来咏其他如牛、驴等动物,所以第一句用明点法破题,说明这首诗是写马的,而且是“非凡马”。第二句用“天上的马星是其精魄”来进一步说明“非凡马”。三四句在“非凡马”的基础上联想发挥,用形象来说明“非凡马”,并将作者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遂成名篇。如果把前后两联倒置,则诗味大减。从中也可以体会到章法的重要性。
明点还有一种很是常见的形式:不是将题目中的字词集中在一处点题而是打散在一句或数句中。如:
&&杜甫 《庭草》
楚草经寒别,庭春入眼浓。
旧低收叶举,新偃卷芽重。
步履宜轻过,开筵得屡供。
看花随即序,不敢强为容。
&&&&注意庭、草在诗中的位置。再如: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意月、夜在诗中的位置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意月、夜、弟在诗中的位置。
2、暗点:在诗里不用题目中的字破题。暗点的方法较多,大致可分为:
A、限定特定的场所、用具来暗点:
李贺&&马诗(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为什么在这首诗里不用点明“马”呢?首先首联在比兴的同时限定了场所——大漠、燕山是唐朝的战场。其次金络脑是指黄金做的辔头。在战场上戴着辔头的不是马是什么?因此在这首诗里虽然不点明“马”,但是读者也知道这首诗是写马的,不会产生误解。
B、通过同义、近义词来暗点: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诗里虽然没有野字和望字,但是郊和野、极目和望同义,因此也破题了。
C、通过典故来暗点:
李商隐《泪》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提问:这首诗用了多少个典故?这首诗在凝练方面有所欠缺可以改成一首五言诗,请课后试改。
D、通过事物特有的特性、功能、形态来暗点,这是咏物诗常用的方法。
李峤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通过描写风的功能来暗点题目。提问:这首诗是好的咏物诗吗?说出看法和理由。答案:不是,因为没有寄托,也就是没有情感。
李峤&&《日》
旦出扶桑路,遥升若木枝。&& 典故
云间五色满,霞际九光披。&&
形态,侧面描写
东陆苍龙驾,南郊赤羽迟。&& 典故
倾心比葵藿,朝夕奉光曦。&&
&&&&提问:和上首比较有何不同?答案:尾联运用比兴手法寄托了情感。
&&&&&&方干&&《新月》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未来&&虚写,结题手法之一。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前两句运用新奇贴切的比拟和比喻手法对柳树的形态作了惟妙惟肖的描写。虽然诗里没有点明“柳”字,但读者能意会到是写柳而不会产生误解。后两句通过“绿丝绦”进行联想,想象奇特。诗人的喜悦之情见于言外。因此,这首诗比上面三首高明多了。“前两句描写,后两句联想”,是写绝句的常用手法。当然后两句的联想所得是用形象表达的,这和宋及其以后的用议论表达的诗是不同档次的。至于那些描写和联想脱节,毫无章法的无根的联想、无根的议论的诗那就更不用说了。
此外,暗点还有借代、指代、隐语等等手法。
3、明暗结合:一部分题目中字词用明点,一部分题目的字词用暗点。例如上面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忆字暗点,由读者意会,而且读者也不会产生“月夜访舍弟”、“月夜寄舍弟”等类似的误解。其他月、夜、弟则用明点。再例如:
&& 杜甫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明点“夜”暗点“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前半写景渲染烘托后半抒情,杜律常用手法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书怀”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书怀”、暗点“旅”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明点牛渚、夜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出句登舟暗点泊,对句暗点怀古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暗点怀古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未来,虚写。出句暗点夜泊,对句以景结情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首句明点城楼,“接大荒”暗点柳州。中两联运用比兴手法写登楼所见,寓情于景,暗点登。尾联出句暗点“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对句点寄。这是与老杜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不同的写诗章法。比较而言这种手法难度稍为高些。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分歧暗点赠别。第三句用典故点再授。第四句用典故暗点柳柳州。回雁用典故暗点衡阳。桂江点柳州。连山明点连州。相望长吟点酬字。这么长的题目,诗里都点到了,没有虚字,可见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功力。
四、关于避题
避题,也叫避题面。是指在诗里避免出现题目中的字。也是诗钟的术语之一。在明清的诗话作品里屡有提及。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里也提到自晚唐以来诗人都注意不犯题面。由于王力先生的影响,现在的诗人更是力求不犯题面,并以犯不犯题面作为评诗的标准之一。在咏物诗中尤甚。这就是我在本文前面提到的王力先生的责任。这种对“不犯题面”的盲目执着,是错误的。实际上,避题只是点题的几种手法中的一种——暗点而已。盲目提倡避题的人其理由大约有以下两种:
&&&&1、避题可以含蓄。但是,将前面我们举的李峤《风》和李贺的《马诗(四)》作对比,我们就可以知道,含蓄与避题没有直接的关系。李贺的《马诗(四)》虽犯了题面,但是其中暗藏着作者“怀才不遇”、“穷且益坚”的情怀,也暗藏着作者对摧残人才的制度和当权者的不满。它比李峤《风》含蓄有味多了。
2、避题可以节省笔墨以增加诗的内容。这也是误解。当作者的用意不在题目本身的时候,只有用明点也就是犯题的方法,才能简明扼要地点题,并用节省下来的笔墨用在其他方面。如上面所举的杜甫《八阵图》。如果避题也就是用暗点的方法点题,那么就要对《八阵图》作详细的描写,这对于作者的用意只在于抒发由“八阵图”而产生的感想的本诗来说,只能是浪费笔墨。《登岳阳楼》也是如此。在这种时候,盲目避题的人就干脆不点题了,这就产生了许多“文不切题”的诗:
《海棠》 苏东坡 &&&&&&&&&&&&&&&&&&《惜牡丹花》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这两首诗作者的用意都不在于咏花,而在于惜花。结句的手法、含意也很相近。但是,苏诗适用于任何一种开红花的花,是“文不切题”的诗。而白诗就没有这个毛病。这就是盲目避题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花影》 北宋 曾巩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也适用于树影等其他影,没有写出“花”的特色,因此也是一首“文不切题”的诗。以下这首诗抄于网络,作者就不注明了:
&&&&&&&&&&&&&&
浊酒清茶少费难,松琴梅韵不须弹
多情惟有汝知己,每每随人到夜阑
很明显作者为了所谓的避题,所以有“汝知己”之类的生涩且露的词语。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首“文不切题”的诗。如果第三句改为“多情唯有窗前月”,则不但没有这个毛病,而且读来也较为通畅些。
综上所述,盲目避题是错误的。那么,要不要避题呢?什么情况下要避题呢?我认为当作者的用意在题目本身或者题目中含有作者用意的字词的时候,还是要避题的。如上面的《惜牡丹花》,作者的用意在于惜花,诗里就要避免出现“惜”字,以免流于浅露。而且把火看已含有夜的意思、衰红与支残重复,因此这首诗在凝练方面也是欠缺的,“夜惜衰红”安全可以删去。白诗之所以被后人诟病为“白俗”,这是重要的原因。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作者的用意是通过对雨的描写而表达“喜”的情感,因此避“喜”字。“春”、“夜”、“雨”等字则不避。这样写就比白诗含蓄有味。避免直接把用意写出在诗句里,这是诗的“含蓄”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即使是题目中不含有作者用意的字词,在诗里也要避免出现。“回收香港喜无边”之类的诗句之所以说它不好,就是因为它直接把作为用意的“喜”字写出来了,流于浅露,不够含蓄。这个“喜”字应该通过形象或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意会,这样才能收到含蓄的效果。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老人享受晚年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