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闲余时间快速如何有效的管理时间通读四大名著,资治通鉴

当前位置: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山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姓名:韩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专门史 指导教师:范学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司马光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他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与司马迁的‘史记> 相媲美的史学名著。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北宋和平稳定的政治文化
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物质条件。尤其是儒家文化, 这时已进入高度发展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即儒学,已由汉学发展为宋学,由训 诂学发展为义理之学。宋学百花齐放,学派林立,充分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创造性。 唐宋史学随着儒家文化的大发展而日趋繁荣,成果丰硕。以上这些优越的条件,都为司马光登上史学的又一个高峰铺平了道路。司马光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借儒 家文化的辉煌而创造了史学的辉煌,成功地编撰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历史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历史学专著自然就涵盖文化的各个方面了。司 马光的l:资治通鉴》作为里程碑式的史学名著,也必然全面反映北宋的文化思想了。一是它充分展示了儒家文化融汇贯通的大一统思想,这是北宋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具体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贯通以及四通三个方面。融通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贯通主要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再现了司马迁‘史记》的通史风范。司马光所阐述的大一统的历史观,展示了 时代精神,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高于前者。四通,即儒家文化向朝 鲜、日本等四邻传播,从而构建了东亚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由中国民族文化演化为区域文化。二是它对儒家文化鉴戒史学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给以皇帝为首的最高封建统治者看的,以便以史为鉴,进一步完善封建统治。他从这一动机出发,在<资治通鉴:}中以大量的篇幅揭露昏君的丑行和 官吏的腐败,以及详细记述历代农民战争。三是它对儒家文化礼治思想及与之相 关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充分展示.司马光治国思想的核心是礼治思想,<资治通鉴:} 的史论(即“臣光日一),据统计有218则,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各个角度阐述礼教思想。四是它对儒家文化民本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扬光大。民本思想是司马光思想体系中最辉煌之处。司马光认为国家必须以民为本。百姓是一个国家的3 ―――――■■―■―■■――●■■―■■■■■|皇―曩鲁――――●墨■舅―――●皇■―――皇●――●●――●■一pill●■―一基础,王权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一般是与唯物主义相联系的。司马光是宋代杰 出的无神论者。在‘资治通鉴>中,基本上看不到灾异、符瑞、图谶、占卜之类 的记述。五是它遵循儒家“和为贵"的思想路线,倡导和平的外交和民族政策。 北宋王朝处于一个民族矛盾及其尖锐的时代,司马光坚决主张对邻国实行和平的 外交政策,对国内少数民族实行和合的民族政策,并主张在与邻国和少数民族交 往中,坚守信义。六是它以儒家的富民思想为指导,充分展示了司马光的开源节 流和富国安民的经济思想。 ‘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 是它完善了编年史体例。它在继承孔子开创和左丘明发展的编年体史学的基础 上,又融汇多种史学体例,充实和完善了编年体史学。二是它在我国史学史上影 响巨大。它不仅使编年体史书复兴,而且还催生了几个新的史学体例。例如,朱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熹开创的纲目体和袁枢开创的纪事本末体等。三是它是一部文学色彩浓厚的史学名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四是它成为历史学者研究的对象,并发展成为一项专 门的学问,即通鉴学。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资治通鉴》的史学地位和文化 地位。l:资治通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也使司马光成为与司马迁相比 肩的伟大史学家和文化巨匠。 ,本文从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史学的辩证关系的视角入手,论证了《资治通鉴》 是时代和儒家文化大发展的必然产物,并展示了‘资治通鉴》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是研究<资治通鉴》的一次新尝试。这一尝试能够进一步拓宽‘资治通鉴》研 究的范围和深度,并为史学与儒家文化的交叉研究贡献一点力量。关键词:儒家文化;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体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Sima Guang wasafamous historian in Song Dynasty of China.His well-knownaswork Great Hi甄oric Writings of Politicization is SimagreatasRecords of Historian byQian.‘.’Great Histodc Writings of Politicization isthe naturaloutcome of historydevelopment.The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prosperous economy of SongDynasty provided soundpoliticaland physicalconditionsfor the development ofahistoricalscience.At that time the theConfucian culturehad stepped intostage of rapiddevelopment,andfrom thecoreofConfucian culture,Confucianism,had already evolvedHan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 into the Song school of classicalphilology,from exegetics into the science of philosophy.Theschoolof Song c翘ffle in varioussub-schoolsTangwhichshowedthe cre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The historical science ofasDynastyandsong Dynasty were prosperous and fruitfulthe result of thedevelopment of theConfucian culture.Allthe above factors helped Sima Guang wasaGuang reachanothersummit ofhistorical science.Simaonlucky person of that timeswho created historical glowthe basis of glorious Confucian culture and edited thegreat historical work Great Histodc The historical science isaWriting of Politicization.comprehensive subject of art.Therefore,the historicalaworks involve every aspects of culture.Great Historic Writings of Politicization,as milestone in historical study,would undoubtedly reflect thoroughly the thinking culture ofthe Song Dynasty.Firstly,itandcompletelyshowed theconcept ofoverallunityof Confucian culture,which is also the theme of Songspecificly reflected throughDynaSty.Thistime spirit isassimilation,consistency,and all-round communication.Assimilation ConsistencyQian inlies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the diversity in Chinese culture. refcres mailytoappearance of the style of Records of Historian by SinmGreat Historic Writings of Politicization.The great unityconcept explained byorSima Guang issuperiortothat of theformernomatter inconnotationtodenotation.All-roundcommunication means the spread ofthe Confucian culturecountries such ■■―■――――■皇―■――――■舅――■皇■皇量自■量基置舞■I,--葛皇曹奠■―曼皇量■●喜量鲁皇奠■●――■――■_as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Korea andjapan,andthereby formed the Asian circle of Confucian culture.Theconfucian culture became the regional culture developed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econdly,itplayedthe social role of taking warning from history,which wasderived from Confucian culture.Sima Guang composed Great HistoricWritingsofPoliticization tO be read by the emperor and his officials in order tO learn from the hisotryandperfect their rule.Therefore,there is emperor,the curruption of thedetaileddescription about the poor the farmerbehavior of theit displayed theofficials,andWSI'S.Thirdly,conceptof ruling by hierarchy and propriety,and relevant ideas of of Sima Guang’S approach to ruling themoral principles andethics.The COrecountryis the ruling by hierarchy and propriety.The history analysis of Great HistoricWritings of Politicization,(e.g.remarksmost of whicharefrom SirnaGuang)consistsof 2 1 8 articles,descriptions of ruling by hierarchy from different angles.Fourthly,it developed the ideology of people-centered andmaterialism.Theideology ofpeople-centered is the most glorious part of Sima Guang’S system of concepts.Hebelievedthat its people is the basis of a countryand the decisivefactor of the emperorauthority.The ideologyis usually related to materialism.Sima Guang Wasoranoutstanding people who don’t believe in Godgoust.In Great HistoricWriting of followedPoliticization,there is scaresly any description of mythical items.Fifthly,itthe Confucian thought of”valuing harmony”and advocated peaceful policies towardsnationalitiesand foreignaffairs.The North Song Dynasty WaS inatime when nationalconflicts were∞vere.Sima Guang insistedtowardsfirmlyonadoptingpeaceful policyadjacent countries andharmonious policy towards the minorities within thecountry.He clung t0 the belief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faithful in dealing with the minorities.Sixthly,it guideline,andadoptedthe Confucian idea of enriching the peopleasshowed theaseconomic thought of increasing income of enriching the country of Politicizationandreducingexpenditure,as wellGreat Historicideaandits people.aWritingsenjoysvery importantpositioninChinese historical science and the literature history,which isreflectedthrough fouraspocts.Firstly,it perfected the style of annalistic history.On the basis of annalistichistorical science that WaS mixed together with6founded by Confuciusand developed by ZuoQiuming.,itmanyother s哆I骼ofhistorical science,completingand perfecting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 aanalistic historical science.Secondly,ithad删influencein the history ofChinese historical science.Itnot only brought life to annalistic historical books,butalso gave birth to several new styles of historical science.Good examples are outline style developed by Zhu Xi and the style of history presented in separate accounts of important events which WSS developed by Yuan Shu.Thirdly,it WaSahistorical workwith great literature value.Fourthly,it bccanle the study target of historicians and was developed into which inailcwsubject,thestudy of Great HistoricWritingsof Politicizatiorhturn.enhance and improved science andthe position of Great HistoricWritings ofPoliticization in historicalliterature.The great position of Great HistoricaWritingsof Politiciz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has made Sima Guanggreathistoricianand literarygiant who was as great as SimaQian.This thesisculturestates the angle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fucianandChineseancienthistorical science,and discusses the fact that GreatHistoric Writings of Politicization is the natural outcome of the times ad thedevelopment of theConfucian culture.Thethesis also shows the rich literaryacontentof Great Historic Writings of Politicization.This is Historiconnew attempt to study Great the scope of the study thecrossWritingsofPoliticization.Thisattempt mightenlargeGreat Historic Writings of Politicization andcontribute tostudyonhistorical science and the Conlucian culture.Key words:Confucian culture;Sima Guang; Great Historic Writings ofPoliticization;annalistic7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建霪日期:型堑:也呈秒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薹k耋论文作者签名:玉堑笾导师签名: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资治通鉴>一问世,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从宋代到现代,研究成果 丰硕,并代有佳作。 胡三省(公元1230---1302年)是宋末元初的研究‘资治通鉴》的著名学者, 其代表作是<资治通鉴音注》.胡三省的初作是‘通鉴释文辨误>,12卷,纠正史照‘通鉴释文>之误,并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与‘资治通鉴》字数大体相等的‘资治通鉴音注>。这部书虽名为<音注>,但注释的范围却十分广泛,对<资治 通鉴》所载有关典章制度、音韵、训诂,都考研其源流,进行详细注释,尤其是 对官制和地理的考证,更加精详,堪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学术著作。 王应麟(公元1223--1296年)也是一位宋末元初的学者,他对《资治通鉴》的研究,成绩也十分突出,其代表作是‘通鉴地理通释》。‘通鉴地理通释》14 卷,是最早注释‘资治通鉴》地理的著作。由于‘资治通鉴》所载地名的沿革十 分复杂,所以增加了王应麟考证的难度,这也提高了该书的价值,它不仅能为统 治者提供借鉴,而且也给研究‘资治通鉴》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严衍(公元157卜1645年)和谈允厚,是明代研究‘资治通鉴)的著名学者,他们师徒二人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编撰了<资治通鉴补》。在该书中,严衍和 谈允厚用十七史等书,对<资治通鉴》进行逐字逐句地比堪,订正了‘资治通鉴》 和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的许多谬误。<资治通鉴补>是研究<资治通鉴》及 其重要的学术著作。但该书也有明显的缺陷,一是二人随意对<资治通鉴》及胡 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作删节,并变更‘资治通鉴》的体例;二是所补过多过滥,卷帙比<资治通鉴》还多至四倍,被人讥为膨胀的‘通鉴》。 严衍在世时,<资治通鉴补>只有抄本流传。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张敦仁选择‘资治通鉴补>中的改正、存疑、备考、补注等部分,编成‘通鉴补 正略》,分上中下三册付梓,始有版刻本i 20世纪80年代初,冯惠民将‘通鉴 补》中的主要部分辑录出来,成‘通鉴严补辑要》,由齐鲁出版社出版发行。 清代人陈景云撰有‘通鉴音注举正',现存一卷,钱大昕撰有‘通鉴注辨正》, 现存2卷。此二书均以考证地理为多,是研究<资治通鉴》的重要参考书。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鼍曹■■―皇罾■―置■舅■―●量皇薯量■曼量量皇曼目置皇曼鲁鼍量皇皇曼皇rmJi―冒■―■―――量皇量■皇■■罾鼍篁鲁曼―置E―墨民国以来。在‘资治通鉴:}的研究上出现了一些带总结性和开拓性的著作, 这其中有崔万秋的I:通鉴研究》,张须的‘通鉴学>,陈垣的<通鉴胡注表微》等。崔万秋的‘通鉴研究》,1934年出版,是最早一部研究‘资治通鉴》的总结 性的著作。该书对司马光的生平、著作、‘通鉴》编辑动机、经过、同僚、姊妹 篇、编次、蓝本参考材料、影响、评论、批判等各个方面无不涉及。张须的<通鉴学',1947年出版。该书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全面研究和介绍 ‘资治通鉴》的著作。该书在材料和考核的功夫上,超过了崔万秋的<通鉴研究>。 该书几乎把前人研究‘资治通鉴》的成果搜罗殆尽,而排比撰次又自成体系,是 研究‘资治通鉴>的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陈垣的<通鉴胡注表微》,全书共20篇,前10篇言史法,后lO篇言史事。 该书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胡三省的生平、抱负、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等各方面作了详尽的全面的研究。在此之前,胡三省这样一位爱国史学家,长 期被埋没,‘宋史>、‘元史》中均无其传。清代顾炎武、钱大昕、赵绍祖等人钻研过他的‘资治通鉴音注>,但只是认为他是一位擅长地理的考据家。陈垣先生对‘音注:》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掘出胡氏隐藏在文字里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从而纠正了明清以来‘通鉴》研究之失。其二, 表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一类是关于做学问的,做学问贵在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陈垣先生写<表微》,征引书目256种,用胡注750余条,可见 用力之勤奋,征摭之审慎。另一类是表达自己爱国思想的。他在当时险恶的环境 之下,利用中国史学的传统语句,巧妙地征引经传,熟练地运用史事,表明了‘音 注>隐微的思想,也表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建国以来,最为重大的工程是50年代开始的对<资治通鉴》作标点、分段、 校勘工作。这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点校本,把宋、元、明各版本的长处汇集在一起,是‘资治通鉴>最好的版本,它推动了对‘资治通鉴》进一步 深入的研究,许多专著和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1984年,<资治通鉴》问世900周年,1986年司马光逝世900周年,海峡两岸都举行了纪念活动,出版了‘<资治通鉴>丛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纪念司马光与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近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吴玉贵的‘(资治通鉴)疑年录>,这是一部专攻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nI.II鼍量皇―皇皇量‘资治通鉴》记事时间之失的学术著作;有宋衍申先后完成的‘司马光传》和<司 马光评传》,有相当篇幅是介绍‘资治通鉴》的:有李昌宪的‘司马光评传>,该 书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并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研究作了阶段性的总结。此外,有些学者还对<资治通鉴》作了新的注释,例如周鹏飞等人注释的<资 治通鉴新注》(1--10册)等。这些新注本的出版发行,为普及和研究l:资治通 鉴》又提供了新的条件。 今天,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依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发展,这种研究将不断深入和扩展,新的成果也将不断涌现。在这种新的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研究的学术氛围下,我受到激励,愿步古人和近人之足迹,学习今人钻研通鉴学的精神,加入‘资治通鉴》研究的行列.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刻苦研读‘资治 通鉴》和参阅所能接触到的学者们的学术论著的基础上,从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史学的辩证关系的视角入手,深入探讨了。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一这一课题, 并将研究所得撰写成此论文。敬请导师和专家们批评指导。l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他学识渊博,其研究涉及经学、 诸子学、史学等领域,被誉为北宋道学六先生,与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齐名。但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史学上。他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 史学名著,与司马迁编撰的<史记》相媲美,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光也因此著作而与司马迁齐名,被誉为二司马。一、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文化背景每个时代史学名著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史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史学名著的产生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紧密相关的。因此,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问世,也自然是宋代社会文化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一)和平的政治文化和繁荣的经济文化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宋朝建立后,百年内国内外基本上无战乱,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从而迎来了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宋朝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增加税收而奖励垦殖。而脱离了战争苦难的农民们为重建家园,发展社会经济,向高山要田,向荒山要田,向江河湖海要田。与大 自然争夺土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梯田、圩田、沙田、滩涂田、淤田、葑田 等。其中圩田对宋代农业的发展最为重要。人们通过修圩堤,开渠置闸等一系列工程及管理措施,将南方河网地区原来无法耕种的低洼地改造成早涝保收的稳定 高产的良田。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地区,农民与水争田,甚至在漂浮于河流湖泊的 茭蒲上种植庄稼,称之为葑田,土地的利用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宋神宗时, 全国垦田面积达七亿多亩,比汉唐盛世时多了两亿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历史进步。①西李昌宪:‘司马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一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宋朝政府还重视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一度在全国各县设农师一名。汉唐 时发明的龙骨水车和曲辕犁此时推广到每家每户,改进后的犁铧适应在不同土质 的土地上耕作。宋代创制的秧马和耘荡,减轻了农民插秧和除草时的劳动强度。 在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培育方面,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占城稻了。从现存的宋代文 献来看,宋代各地大到一州,小至一县一镇,都有数十种稻麦优良品种。宋代淮 水以南地区,特别是太湖地区,是宋代集约经营方式的典型地区,长期以来在耕、 水、耘、肥、种等方面创造并积累了一套完整的宝贵经验,加上两熟制的实行, 宋代上述地区的粮食亩产达到了六石左右,这比秦汉时期的亩产提高了三倍,比 唐代提高了两倍多。由于粮食充足,也由于地少人众,宋代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区出现了种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与从事橘子种植的橘园户,还有为橘子户提供橘蚁以消灭橘子虫害 的“蚁户一。太湖洞庭山三乡方圆四十里三千户人家,。皆以树桑柘柑柚为常户”, ①他们完全脱离了粮食生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一。圆这生动说明了宋代农业商 品化的程度是多么地深,分工是多么地细了。宋代还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农村 专业户,如茶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霜户、磨户、酒户、绫户、香户等。 这说明农村专业户在宋代已经发展成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 在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城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宋代的洛阳、永兴 军(今陕西西安)都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京城开封有近170万入口。唐代 城市具有严格的坊市制度,住宅区(坊)与商业区(市)分开,‘同一行业集中居 住,商品交易有时间限制,政府规定:“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 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一@唐宋之际,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坊市之中, 邸店有限,共商外至,络绎无穷,一④旧有的坊市制已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桎梏。 北宋时,破城开店,面街而市,坊市不分J日夜有市。连店前的街面也被侵占, 出现了连政府也无法禁止的“侵街现象一。宋代城市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城内的坊 市格局,而且也打破了城廓的界限。贴近城墙的城廓一带,也允许居住,开设各 种作坊、店铺,从而形成了新的商业市区,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像开封、江宁等。苏舜钦s‘苏学士文集'卷13‘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四部丛刊本.转引李昌宪‘司马光评传',第 15页..。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卷4‘苏州十咏?洞庭th),四部丛刊本,转引李昌宪‘司马光评传',第15页. ?‘大唐六典)卷20‘太府寺?两京诸市署',转引李昌宪l‘司马光评传',第16页.. 。壬溥:‘五代会要'卷26‘城廓',丛书集成本.1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城市,将城内外分成若干个厢,将居民编制起来进行管理。城市面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乡村集市发展而来的小城镇数以千计,星罗棋布地置身于大城市 之间,形成一个全国初级商品市场的网络。同时,海上贸易也空前繁荣起来,专 门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由唐代广州一处,发展到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五处。商品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货币关系的发展,10世纪末叶,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四川成都诞生,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长期的和平安定的政治局面,繁荣高涨的经济形势,加上宋朝的“重文抑武一的方针政策,不杀士大夫,不欲以言罪人,优待文士的宽松政治氛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宋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二)科技和文学艺术的新辉煌宋代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以及建筑学、冶金技术都有很 大的进步,在许多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元1090年,苏颂在开封研制成功水运仪象台,安置在这个天文台下层的机械钟,可以说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先驱,是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宋代已将偏心轮、连杆和活塞杆传动装置运用于冶金炉风箱的鼓风。宋代的钢铁产量据美国学者郝若贝的估计在7.卜15万吨 之间,是英国1640年革命时的2.5_-5倍,与18世纪欧洲诸国l仁18万吨总产量相仿。在生物化学方面,宋人已经开始从人尿中提炼激素作为药物。他们在提炼尿中的类固醇激素时,竟然采用了皂素沉淀这种完全是现代化的方法。在医学上,种痘术在宋朝产生,这是中国文明造福全人类的又一事例。这一时期编撰成 功的科技著作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苏颂的<新仪象法要》、秦九韶的<数学九章》、.王维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徽宗时成书‘圣济总录》、宋慈的‘洗 冤集录》、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李诫的‘经造法式》、韩彦直的‘橘录》 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居于遥遥领先于世界的地位,在世界科技史上享有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还出现了像沈括这样“博学善文,于天文、方治、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一的科学全才;①出现了像燕肃这样一位集学者、画家、工艺学家 和匠师于一身的达.芬奇式的人物。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展和应用。北宋毕生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成为文化传播的巨大推动力。火药此时已经普遍应用于军事上,从兵器发展史来西.‘宋史'卷331‘沈括传'.第6374页.(--十五史’(3),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二侈局,1986年版. ――一m.i…i葛■―皇|―昌曼毫曼皇量喜―皇罾置曼曼量鼍―■――――皇―■――――――_―●――●I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看,宋代是一个由冷武器向热武器转化的时代。指南针已经广泛应用于航海业, 促进了海外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科技发明就像奔流的潮水涌进欧洲,改变 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文学艺术发展到宋代,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造就了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梅荛臣、黄庭坚等为 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古文大家和不朽的诗人。千古传颂的宋词,继唐诗之后,彪 炳一代。婉约清新如柳永,跌宕磊落如苏轼,壮怀激烈如辛稼轩、陆游,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儒学的新发展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以后的数百年的朝代更替中,儒家文化虽然屡遭冲击,但它的文化主体地位并 未改变。随着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儒家文化的创造性日益增强,成 果丰硕。以上所述宋代科学文化和艺术的辉煌成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儒家文化 的核心是儒学。儒学也随着时代的延续而不断发展和更新。儒学发展到宋代,在 不断吸收道家思想和佛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哲理化,思辨化,并进而由汉唐学 演变为宋学。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汉唐学转化为宋学,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文化变革,焕发出儒家文化的创新 精神。这种变革和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由汉唐学的训诂学转化为义理学。 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的转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汉代立今文经学为正统, 但汉儒舍本逐末,沉溺于章旬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严守崔师法一、“家法",却 把儒学的“大义一丢失殆尽。后来的疏义作者,恪守“疏不破注”、“首丘归根芹 陋习,摭拾汉儒牙慧而无所发明。唐宋之际,绝大多数儒生拘泥于训诂的束缚之 中,但有一小批思想家开始寻求恢复儒学的活力和创造精神,变训诂之学为义理 之学。例如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变训诂之学为义理之学,其要义是:以自身的体验来把孔孟精神从儒学原典中直接寻找“大义一,而不必通过汉唐传著疏义的媒介。这样,重现儒经中的“义理一,而鄙薄章旬训诂,凭己意自由解经,便导致了当时经典研究从训诂之学走向义理之学的新取向。唐编撰的‘五经正义》颁布后,引起少数儒学学者的反对,其著名者是王玄感。他于武则天长安年问(70l―704年)献上三书,公开批判‘五经正义'。这14 ■■量●暑■―■量量皇皇■―●■曼皇皇鼍皇―●■一I■葺|曼皇量曼量量皇置皇皇皇鲁曼曼曼曼皇曼曼量皇舅皇璺皂量曼量舅皇量量量鼍量量皇曼曼曼璺暑一三部书是‘尚书纠缪>、‘春秋振滞>、<礼记绳愆>。武则天诏两馆学士,成均博士审查,王玄感虽遭不少章句家之诟病,但却得到魏知古、徐坚、刘知几、张思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敬等人的支持,在辨论中获胜。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名著‘史通》中也公开搿疑古 惑经一,他从历史学要求实录直书的立场出发,对<尚书:》、<春秋》进行了批评。噬说明当时已经有少数学者对经学表示出怀疑和不满。到了安史之乱以后,怀疑和不满由隐而显。从<新唐书》的‘儒学传》所载来看,到唐代宗的大历年间(7舔799年)经学变古现象已经比较普遍了。如啖助、找矿、陆淳的‘春秋>学,蔡广成的‘易》学等,都不再拘泥于官定的注疏。诸人中著作存于今者仅陆. 淳的‘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和‘春秋集传辨疑》。其治‘春秋》的特点是,非但置‘五经正义》于不顾,而且对“三传"亦多怀疑,搿务在考三家得失, 弥缝漏阙,故其论多异先儒。一@如果论<左传:},则以为解义多缪,其书乃处于 孔氏门人,而不是左秋明。此说法固然是创新,但缺乏证据,根本不合传统经学 的“师法一、“家法一。 唐人虽然开风气之先河,但毕竟是少数学者文化自新的活动,而且著作限于 私家,因此社会影响不大。经过唐末和五代的战乱动荡,唐人经学变古之风早给,吹得烟消云散。宋朝建立后,在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刊刻唐人‘九经正义》,由重定 <论语>、‘孝经》、<尔雅》的义疏,谨守唐人“正义一之法。科举考试一律以官定搿正义一为准。变化出现于宋仁宗庆历(104l―1048年)前后。当时,一批有名的学者纷纷出来批判汉唐经学,如孙复、胡瑗,陈襄、李觏等。例如欧阳修专门上疏朝廷攻击唐人‘正义>:“至唐太宗时,始诏名儒撰定九经之疏,号为‘正义’,凡数百篇。自尔以来凡不本‘正义>者,谓之‘异端’,则学者之宗师,百世之取信也。然其所载既博,所择不精,多引谶纬之书,以相杂论,怪奇诡僻,所谓非圣之书,异乎‘正义’之名也。一@欧阳修的意见,代表了当时学者的普遍看法。他们在研究中纷纷抛弃注疏,正如李觏所言:“世之儒者,以异乎异于注疏为学。一回庆历之际出现的经学变古思潮,一发不可收拾。在庆历的短短数十年里,汉。刘知几:<史通'卷13‘疑古>,转引许凌云。‘刘知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26‘经部?春秋类一',中华二体局1965年版,第213页. ?欧阳修:‘全集'卷16‘奏议集>,转引许道勋:‘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I蛇页. 。‘李溉集’卷26,‘寄周礼致太平论上诸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76页.1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唐经学已经被视为“土苴疗,疑经风气弥漫整个士林。但是,真正给汉唐经学剧后致命一击的是王安石的那场著名的变法运动。具体说就是宋神宗熙宁年间(106卜1077年),王安石变法中所采行的科举改革和作为新的官方标准解释‘三经新义》的颁行。熙宁四年,王安石酝酿已久的科举改革,作为其新法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于二月间推出:。今定贡举新制:进士罢诗赋、贴经、墨义,各占<诗>、 ‘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每试:初本经, 此兼经,并大义十道。各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实务第三道,礼部五道。中书撰文大义式颁行。一①王安石科举的新制,其实质如马端临概括的 。变声律为议论,变墨义为大义一,圆即以政策代替诗赋,以义理代替记诵。这后一点,在经学史上,即义理之学兴,而传注疏义之学废,宋学取代了汉学。当熙 宁六年(1073年)三月,实施贡举新制后的首届考试结束,神宗得意地对执政说:“今岁南省试所取多知名举人,士皆趋义理之学,极为美事。一固为了适应义理之学的需要,又防止“学术不一,一人一义,十人十义一,④编一部新的经学法定教科书,为亟需。于是在熙宁五年正月,宋神宗向王安石提出要他编新经义: “神宗谓王安石:经术人人乖异,何以一道德?卿有所者,可以颁行,令学者定!重于一。一@翌年三月,宋神宗又对王安石说:。举人对策,多欲朝廷早修经义,使义理归一。一@于是,便决定设局置官以注释I:诗》、‘书:}、‘周礼>义,诏王安石 提举经义局,吕惠卿、王雾,一同撰修。熙宁八年六月,<三经新义>完成,以其副本送国子监镂版颁行天下,作为全国学校统一教材和科举考试的范本。<宋史》对‘三经新义》颁行评论道:“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思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各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用。"。这就为汉唐经学画上了句号。从此以后,以义理之学为主要特征的宋学不仅在学术发展上扫除了障碍,而且在政治上获得了官方的支持,开始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北宋时期,在宋学产生之后,学术界思想活跃,学派林立,使义理之学走向 繁荣,这是儒家文化创新精神又一充分展现。母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丁己’条. 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选举四). ?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3,。熙宁六年三月庚戎”条.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l‘选举四’. ?李涛:‘续资治通攀长编'卷229,。熙宁五年正月戊戌”条. ?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9,。熙宁五年正月戊戌”条. o‘宋史'卷327‘王安石传',‘二十五史>(8),第636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局,1986年版.1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宋学从正式崛起到蔚为大观,其间涌现出诸多不同的学派。这期间,还不存 在定于一尊的学派,甚至连主流学派也尚未确立。这时思想学术界呈现出的是一幅多元取向的繁荣景象。当然,从总的学术取向上看,各学派的共同特点是以义理解经。宋学在北宋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宋仁宗的庆历之际,第二个阶段在宋神宗的熙丰前后。这两个阶段是前后相衔接的。 庆历之际诸学派是:苏胡学派,创始人是胡瑗,他是宋代以义理说<易:}之宗;泰山学派,创始人是孙复,他主要学术成就是‘春秋》学;江西学派,创始 人是欧阳修,他的学术特点是强调实用,注重经世:濂学派,创始人是周敦颐,他属‘易》学中的“象数派",他的‘太极图》易说,批判地吸收了道家的宇宙论,并与‘易传》的宇宙论结合,构建了儒家哲学的基本宇宙生成模式,他是程朱理学的鼻祖。 熙丰前后诸学派是:关学,创始人是张载,他建立了气本论哲学体系:洛学, 创始人是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二兄弟,他创立了“理本论一的哲学体系,即理学; 新学,创始人是王安石,其新学,主要指王安石编撰的‘三经新义》,及其为释 经而作的‘字说》,新学是北宋的官学,南宋后,随着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新 学遭否定,而程朱理学成为思想学术的主流;象数学派,由宋初华山道士陈抟所创,后由邵雍进一步发展,邵雍认为宇宙本原是太极,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来;蜀学,创始人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其中以苏轼为代表,其学重‘易》, 但颇为庞杂,以儒为主,兼采佛道学说,属宋‘易》中义理一派.切近人事:涑 水学派,创始人司马光,属于宋学中以史学为主的学派,在经学方面也有一定的 鞋:匕∞刃王旧0(四)史学的新发展据史记载,司马光对史学颖悟有独特的天赋,七岁那年,他听人家讲<左传》,听后就能领会其中的大义,回家后,还能给人讲解。从此以后,司马光对‘左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于爱不释手,不知饥渴寒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 在他成年步入学术界之后,把史学作为主攻方向,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成就司马光的史学大业的条件,除了司马光个人的主观条件和以上所述的文。许道勋:‘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仁.2Il页.1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化创新的环境之外,唐宋以来的史学成就为他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史学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唐朝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封建文化得到巨大发展,史学 也空前繁荣,史馆制度正式确立。从此,国史撰修便直接掌握在朝廷手中,封建 国家垄断正式史书的编写成为一种定制。史馆制度确立之后,唐太宗就诏令修前九代历史。姚思廉修‘梁书》和<陈 书》,李百药写‘北齐书》,令狐德菜撰<周书》,魏征撰《隋书》,并由魏征监修诸史。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由宰相房玄龄监修‘晋书》,李延寿编撰‘南史>和 ‘北史》。以上史书是史馆制度正式确立后所修的著名的唐初八史,都被列入正 史之中。 在官修正史的同时,私修史书也未终止,并取得辉煌成就。例如刘知几编撰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评和史学理论专著‘史通》;杜佑编撰了中国第一部政治 制度史《通典》。 五代和北宋初,史学成果也十分丰硕。五代后晋官修史书<1日唐书》,刘啕 任主编。北宋初,官修史书<新唐书》,欧阳修任主编,官修史书(1it五代史》, 薛居正任主编;私修史书‘新五代史》,欧阳修任主编。此外,太宗、真宗时, 还征召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编撰四大类书。他们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l: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这些类书都是卷帙在千卷左右的鸿篇巨制,搜集 了宋以前的类书、野史、传奇小说、诗文、经史、诸子之书,其中多有世所罕见 的典籍,十分珍贵。 以上这些史书和类书的编写和整理,都为司马光编撰史书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司马光在这个基础上,乘唐宋以来形成的儒家文化创新的浪潮,把史学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铸造了又一个与司马迁相媲美的史学丰碑――<资治通鉴》。1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l:资治通鉴》的文化内涵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入文学科,史学著作涵盖文化的各个方面。司马光的 I:资治通鉴》作为里程碑式的史学巨著,自然全面地反映北宋时期的以儒家文化 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资治通鉴>充分展现了儒家文化的融会贯通的大一统思 想,这是北宋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具体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贯通以及四通三个方面。 首先,分析一下中国文化的融通精神。融通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一体多元的形成和发展上。所谓一体,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主体。所谓多元,就是儒家文化与道教文化和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并列,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体多元文化格 局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必然结果。 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时,只是独尊今文经学一派,与今文经学 观点相左的古文经学被冷落。今文经学大搞“天人感应",并日趋谶纬化,完全 背离了儒学的无神论的本质特征。所以到了西汉中期,开始走向衰落。在东汉时 期,古文经学仍然以私学的形态发展着,并涌现出一大批卓然有成的学者,例如马融(71166),他综合各家之学,遍注古文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融汇准备了条件。 郑玄作为马融的杰出弟子,继承师业,独创名家,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 他的学术道路是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络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他的经学成就又被称为郑学或通学。学术总是由争论而发展的。今 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由对立而融合,形成了郑玄的通学,这是汉代最高的文化成就,并规定了以后儒家文化的发展方向。 汉朝灭亡后,以古文经学为基础而综合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通学,仍然继 续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发展通学方面,有三个人贡献最大,他们是王肃、 王弼和陆德明。 王肃(195_-256年),其父王朗是位通学家,对王肃的经学研究有直接的影1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响。18岁时,他又从师宋衷,广博地学到今文和古文经典及其传注。王肃作为魏国著名的经学家,其治学特点是广采众家之长,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会异同于一体。就这点言,王肃之学与郑玄之学是相同的,王肃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 通学家。但就经注的内容而言,王肃却是郑学的批驳与挑战者。博大精深的郑学也有自身的一些缺陷。吴国会稽人虞翻早就指出郑玄的错误之处。在经义研讨方 面,虞翻对王朗和王肃父子有所影响。王肃对郑注的批评更加广泛,某些方面纠 正了郑学的疏漏。然而,王肃处处反其道而行之,郑采用古文说的,王则采用今文说驳之;郑采用今文说的,王则采用古文说驳之。本来,学术上相左,可以相 伐,但统统反其道而攻之,没有思考合理的意见,这样的反驳就走向了极端,无 助于学术上的进步。这是王肃在学术思想上不能超越郑学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他的学问则是通学的一种变异形态。魏晋玄学兴起,玄学家们注释《易》,给经学带来一股“玄远冷隽"的气息, 令传习经业者耳目一新,其显例就是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王弼和郑 玄一样,注‘易》都是以古文经费氏<易》为底本(费氏既费直,西汉东莱人, 古文经学家,长于<易》学),从渊源上说,王弼《易》注是古文《易》学的支 流,也可以说是东汉古文经学演变出来的新形态。西汉费直以“传"解“经", 即用传的某些内容来解释经义,不过费氏经说仍是象数之学,带有神秘色彩。王 弼注《:易》的方法,也是以“传"解“经”,是继费氏方法并加以发展。首先王 弼抛弃了费氏的经说,把象数之学变成了思辨哲学。这是《易》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汉人解《易》重象数,如把八卦视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等象,用马代表乾卦的健的意义,用牛代表坤卦顺从的意义,等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 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一对象数之学机械性的解释提出 批评。他还强调说:“夫象也,出义者也;言者,名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 莫若言。"就是说,达意要通过象,明象要通过言,寄言出意,探求玄理。这样, 从言与意的思辨理性上解释《易》,比机械比附的方法前进了一大步。其次,王弼站在玄学家的立场上,把《易》注玄学化,玄学家的根本思想是“以无为本",他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日道。寂然无体,不可为 ■■――■―■■■―量―量詈―●■■●―■■――●―皇|毫量鼍_I|量皇曼量皇―量|舅量曼曼■鼍■―■|―曼皇|―●――|―――■量■■量―l象。一回王弼就是用道家的本体论来释‘易:}的。总之,王弼以言简意赅的论证,代替了前人的繁琐注释,以抽象思维和义理分析摒弃了象数之学与谶纬迷信,在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学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同时也展示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趋势。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政治分裂的局面,但学术文化上沟通始终没有断绝。-. 例如,北方学者宋怀方,携<仪礼》、<礼记》义疏到南朝,任梁国博士。南方学者沈重,曾两度到北朝。北周武帝时,他任露门学博士,为皇太子讲‘论语》。. 可见南北学者交往受到礼遇。政治上统一尚未实现,而经学上统一却已展现其初步成果,最突出的就是陆德明编撰的‘经典释文》。陆德明是苏州吴县人,他年轻时受教于名儒周弘正。周弘正宗王弼之学。陆 德明受老师影响,善言玄理。‘经典释文》草创于陈后主至德元年,隋灭陈(589 年)前已成书。‘经典释文》凡三十卷,对十二部经典及<老子>、‘庄子’进行注音释义。它不仅是训诂学重要著作,而且也是经学史上汉学系统的总结性文献, 从而开启了隋唐时代统一经学的先声。.隋朝最著名的经学家有刘焯和刘玄,时人称二刘。二刘出类拔萃,学通南北,博及今古。刘炫对‘周礼》、<礼记》、<毛诗》等十三家有注释,其著名者有‘毛 诗述义:》和‘春秋述义》。史称二刘“所制诸经义疏,缙绅咸师宗之一。圆他们的经学成就,反映了经学统一的历史趋势。,隋朝政治上的短暂统一,还不足以完成经学上的统一事业。隋灭唐兴,这一 统一事业由唐完成。五经文字自汉武帝以来未曾校订过,师法、家法各异,今文 经学和古文经学的统一,成为唐太宗的当务之急。于是,唐太宗一统天下之后, 便以四海一家为己任,他首先规范经典,任命名儒颜师古承担此任。颜师古利用秘书省珍藏的大量经籍图书,以晋、南北朝以来古、今文本为依据,悉心校正。 这实际上是对汉魏两晋南北朝及隋朝五经版本与文字的一次大清理。‘五经定本> 审核后,便颁行天下。接着,唐太宗又命令孔颖达主编<五经正义'。所谓正义, 就是对五经传注作疏解。孔颖达是以‘五经定本>为底本,采用传统经学(即汉 学)的训诂、注释、义疏等方法,将汉魏以来的经学加以整理,编撰成书。其长 处是克服了师说多门的弊病,达到了统一的目的:缺点是杂出众手,疏文彼此互异,仍然显得繁杂。。王弼:‘论语释疑'.转引许道勋:‘中国经学史>,第147页. ?‘隋书'卷75‘儡林传'.第3454页,‘二十五史’(5)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局,1986年版.2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之,校订五经和编撰<五经正义》,是唐贞观时期统一经学的盛举,是中国经学史上汉学系统的重大标志。汉代经学兴盛,五经博士分门讲授,师说繁多. 而唐王朝的盛世远远超过汉王朝,以其博大恢宏的气势,破除门户之见,对经义 注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所以唐经学的统一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儒学也由汉 代的一派独尊,成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 ,自汉至唐,随着王朝的更替,时代的进步,儒家文化思潮不断整合,形成统 一体。与此同时,它还要面对国内道教文化思潮和外来佛教文化思潮的挑战和冲 击。经过长期的碰撞和融合,三者最终形成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道教渊源于中国远古的巫术传统,又夹揉了道家、阴阳家、神仙家、谶纬、卜巫、星占等许多因素,也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成分。道教初起于东汉末,至东晋南北朝时期,在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隐弘景等一批道教徒的努力下,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道教由于与儒家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其与儒 学的直接冲突和交锋并不多。当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矛盾时,儒道两家往往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外来佛教。 佛教是印度的文化产物,它至迟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但影响微乎其微。可是,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迅速地发展起来。随着佛教的影响和势力变大,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东晋南北朝时 期,儒佛间的冲突十分激烈。在儒佛长期的碰撞中,产生了友谊的火花,二者都 主动向对方汲取自己所需的思想营养,不断充实自己。于是,佛教日益中国化, 儒学也日益思辨化。二者的关系也由势不两立,而转化为和谐相处。特别是到了唐朝,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文化上的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当然,儒、道、佛三足鼎立的文化局面,并未动摇经学的统治学说的地位。 其原因是经学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及大一统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它具有其他学说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既有效地维护正常运转的社会秩序,能为全社会其必不可少的纲常名教。这种功能,以前的法家和道家无法替 代,后来的道教和佛教也同样无法替代。两汉以降,经学或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 核心,以及王道政治和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的地位从未发生过动摇。这是一种时 代的选择,只要中国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就很难产生别的选择。而已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因素,也会对这一选择起到无意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导向作用。儒道佛三足鼎立的文化局面,实质上就是一体多元的文化局面,即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多元的文化局面。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贯通。司马光是为了迎合当时封建统治者希望有一部史 书,再现司马迁‘史记>的通史风范,通过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以尽古今之统 的要求,而编写‘资治通鉴》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使自己的 统治合法化所必需高举的思想旗帜。大一统思想正是儒家文化的突出特征. 孔子在‘春秋>里首先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春秋>所主张的恢复西周礼 制,尊崇周天子,就是为了巩固周王朝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权。‘公羊传>对大 一统思想作了明确的阐释。‘公羊传>释<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一云:“元 年者何?君子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 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劳回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举贤良对策,公羊学派领袖董仲舒对策三篇。在策 文中董仲舒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日:“‘春秋:}大一 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伦,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可从矣一.嗷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的建议。自此,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他文化都纳入了他的体系之中,从内在精神方面进 一步巩固了华夏文明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大一统思想的宣扬,正好满足了汉王 朝统治者巩固和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司马迁曾受教于董仲舒,有选择地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其中就有董仲舒的 大一统思想,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董仲舒是哲学家,他构思的大一统理论是思辨哲学,空言论道,直接服务于 当时的政治。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构思的大一统理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升华。 目的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探寻治乱规律,所以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司马迁贯通 叙述历史,从黄帝的统一到汉武帝的大一统,象征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象征着帝 王德业的日益兴盛。中华民族不断壮大,各民族相互融合,远方特殊习俗日益统 一,这样一条叙史红线,贯穿在‘史记》的全书中。夏商周三代君王,春秋以来m‘公羊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601页,‘二十五史>(1)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局,1986年版.2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I―寡――――■■――■―■■■●――■―詈|皇皇量舅量篁皇鼍曼皇量邑鼍量量暑量篁―■量曼舅量|皇葛■●●墨■量鼍量■■鼍■奠列国诸侯,秦汉帝王,四方民族无不为黄帝的子孙。匈奴是夏桀的后代,勾吴与中国之虞为兄弟,赵王勾践是禹之后,楚是颛琐之后,其苗裔为滇王。中华民族 皆黄帝子孙,这一民族统一观念就奠基于‘史记>。司马迁的大一统史观,在中 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盛唐是封建制的鼎盛时期,其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远远高于武帝时的西汉。大 一统的政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特别在史学界,司马迁所阐发的大一统历史观, 就更加受欢迎,相继出现了几部体现大一统历史观的史学名著。例如,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史通’对唐人以前的中国史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评论。‘通典>记述了我国的典章制度,上起黄帝,下至唐玄宗天宝末年。 北宋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没有盛唐宏大,但文化发展水平却超越了盛唐。 特别是在史学领域,成就更加突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仅是与司马迁的‘史 记》相媲美的历史名著,而且是阐发大一统历史观的典范之作。司马光所阐述大 一统历史观,展示了时代精神,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外延上,都高于前代。 以上所言的融通和贯通,是大一统历史观的内涵,其外延是四通,即向四邻 传播,构建东亚儒家文化区。下面我们就四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中国一直是东亚大陆文明程度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欧洲文明传 入之前,中国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其文明都落 后于中国。中国文化自然向这些地区传播,并影响巨大,使这些地区纳入中国文 化圈。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成分之后, 又纳入儒家文化圈。现在,我们主要叙述儒家文化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传播及其 影响。 我们首先叙述儒家文化东传朝鲜半岛。朝鲜与中国交往甚早,相传箕子于商 末(公元前ll世纪)去朝鲜,被周武王封为朝鲜侯,故有箕子建朝鲜之说。公 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后,于其地建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任 命太守治理政事,并鼓励四郡与汉通商,进一步加强了汉地与朝鲜半岛的联系与 交往。儒学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 在东方诸国中,最积极吸收儒学的是高句丽国。这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与 中国的历史联系相关。高句丽位于朝鲜岛的最北端。由于它的漫长的北部国境线与中国东北部相接壤,因此,在历史上,两国人民长期友好相处,相互来往。不 ―■舅―|鼍皇|量|皇富■量量●―皇量●曩一I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鼍舅―皇置―皇皇鲁皇曼量―■曼量―皇曼―●―皇皇―|量曼■――量舅皇―■罾量一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这些是儒学传入朝鲜的先决条件。然而,更重要的是儒 学符合高句丽统治阶级的需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吸收了儒学。高句丽于公元372年建立了儒学教育机――太学。太学是设在中央的最高学府,主要招收特权贵族子弟,对他们传授‘诗>、‘书》、‘易》、‘礼>、《春秋:}五 经,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史,以培养国家官吏为目的。 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制度,对学习优异者授予五经博士的称号。+?地方设置扃堂,这是地方的普通教育机关。主要招收地方贵族子弟和部分平’民子弟作为培养对象。扃堂的设置使儒学得到广泛的普及。’百济位于半岛的西南部,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不经北部高句丽是不可能直接同中国进行交往的。在这种条件下,儒学只能通过高句丽传入百济。所以, 百济接受儒学的时间必然晚于高句丽。在4世纪,百济已有了较完备的儒学教育 机关,并设置五经博士制度。据历史记载,公元375年,名叫高兴的人取得了五经博士的称号。他以汉文写成<书记》~书,此后,百济有了文字记载。 在朝鲜三国中,接受儒学最晚的是位于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国。大约公元3世 纪末和4世纪初,才开始接触儒学。到6世纪时,儒学得到国家的认可,并成为 官方思想。公元503年,“居西干一改称为国王,采用新的国号和年号,逐步建 立中央集权制,并以儒学的王道思想为统治思想,主张实行王道政治。 公元639年,新罗选拔一批优秀青年,送往唐朝留学。他们在唐朝努力学习, 归国时带回大量儒学典籍,对儒学在新罗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有些人回 国后继续深造,成为一代名儒。最著名的学者有强首、薛聪、崔致远。儒学对朝鲜半岛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儒学在朝鲜成为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高句丽、百济、新罗的统 治者皆崇尚“仁政一,而反对霸道,把儒学的德治作为自己最理想的政治模式。 其二,按照儒学,的政治思想,构建封建社会制度。高句丽太祖于建国不久, 就仿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建立本国的国家制度。百济也受儒家五行思想影响,在国家制度和军事制度上实行五分法。新罗从建国初就开始实行“和自制度”:“其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事则聚群臣评议而定之",①“事与众议,号和白,一人异则罢一。圆很显然,这‘种和自制度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其三,朝鲜将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从中国原原本本地搬过来。.像中国一样,朝 鲜也以“忠孝一为人伦之大纲,尤其突出孝道思想。在高句丽玻璃王时,因太子 解明不孝,玻璃王命他自尽。解明以为:“今父王以我为不孝,赐剑自裁,父之命其可逃乎",于是自杀而死。呵见,对孝只能尽,不能违。百济国和新罗国的情况,与高句丽基本相同。其四,儒学思想渗透于朝鲜社会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之中。例如,过去帝王将相去世时,实行殉葬。后来,受到儒学人本主义的影响,便主动禁止这一陋习。 史书记载,东JII王死后,“国王怀其德,莫不哀伤,近臣欲自杀以殉葬者众,嗣王以为非礼禁之一。回接着,我们叙述儒家文化东传日本。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朝鲜有所不同,它 最初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入,而是通过朝鲜传入的。公元4世纪末或5世纪初,将儒学传到日本的是百济学者王仁。但他只把儒学传授给皇太子菟道雅郎子等宫廷内的贵族子弟,所以,其传播和影响的范围是很小的。进入6世纪后,继体天皇 七年(公元513年),朝鲜百济博士殷杨尔、五经博士高安茂等,以及钦明天皇十五年(公元554年)五经博士王柳贵、易学博士王道良等,相继来到日本传授儒学,扩大了儒学在日本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日本直接从中国传入儒学是于6世纪后半期的推古天皇时代(562l-628年)。当时,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改变以往的政策,开始与远隔大海的中国进行直接交往。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极重视中国学问,他于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第二年,小野妹子陪同裴世清回国。此后,日本一连三次派遣使臣访问唐朝。与此同时, 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唐留学。据传,于平安朝初期传入日本的汉文书籍有579部,16790卷。这些书籍对儒学传入日本起到积极的作用。 儒家文化对日本社会和文化教育都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政治方面。这主要表现在儒学为日本古代天皇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政治理念。 在6世纪后半期,日本以姓氏贵族为统治者的社会体制已面临严重危机。6。‘隋书'卷8l。第3466页.‘二十五史’(5). 。‘新唐书'卷220‘东夷传’,第4794页,(--十五史)(6). ?金富轼:‘三国史记)卷13.第249页,朝鲜 出版社. 出版社. 。金富轼:(--i重i史记)卷17,第298页,朝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纪末和7世纪初,东亚国际形势也发生变化。在朝鲜半岛,逐渐崛起的新罗攻 占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侵略据点任那,迫使日本退出朝鲜半岛。公元618年,唐 灭隋建立了繁荣而强大的封建帝国,日本又面临一个比新罗更为强大的邻国。在 这种情况下,日本要避免在积弱积贫中灭亡的命运,就不得不向社会变革寻求生 路,不得不学习先进国的文明。日本首先要废除天皇通过姓氏贵族间接统治国土 和人民的1日体制,而实行隋唐帝国那样的中央集权制度。业已传入日本的儒学的 .。王土王民一思想恰恰符合了当时社会变革的理论需要。 最早试图进行改革的是圣德太子。他在603至604年问,推行了所谓的搿推 古朝改革”.603年12月,圣德太子制定了‘冠位十二阶》。显示官吏位阶高下 的十二阶冠位的名称,就是以儒家德目“德、仁、礼、信、义、智一命名的。每 个德目分为大小两阶,如大德小德,这样六个德目变成十二个,与十二阶相对应。 604年4月,圣德太子又公布了亲自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十七条宪法:}虽然 只是对官吏的道德训诫,但它表明了圣德太子推行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第十二条 说:“国非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①这显然来源于‘诗经》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纾和<孟子》的“天无双日,民无 二主糟。从而表明圣德太子试图依照儒学。王土王民”的思想,来实现天皇的最 高土地所有权和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不过,圣德太子的这一理想,在他提出<十七条宪法》后四十余年的大化改新中才变为社会现实。 儒学对日本的深刻影响还表现在教育上。日本仿照儒学教育思想建立了本国 的教育制度。天智天皇时,在首都建立了太学,专门招收贵族子弟进行教育。地 方设立国学。不论太学或国学,都设明经、书、算三科。根据教材卷数,分为大 经(包括‘礼记》、‘春秋》),中经(包括‘诗》、‘周礼》、<仪礼》)和小经(包 括‘周易》、‘尚书》)三种。以儒学经典为必修课,并以此作为选拔官吏人才的 主要依据。除了正科之外,还设有阅读科目,主要是‘文选》、‘尔雅》和‘三史> (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到平安时代,在原有三科的基础上,增加了 明法、文章、经传三科。教材增添了‘公羊传>、‘谷梁传>。在六科中以明经为 主科。学校还设立明经道教育机构,它专门讲解并注释儒学经典。儒学经典只能∞‘日本书纪'卷22,推古天皇十二年四月条. 暑詈鼍昌I―I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L.――一.―――――――I―――曼曼量曼量詈詈詈皇―――一量II量―――曼鼍_由明经道来解释,否则不予承认.这说明了儒学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 除此以外,儒学对日本社会意识和神道教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文化向东亚传播,不仅大大促进了东亚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也使儒家文化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民族文化发展为东亚地区文化,形成东亚 儒家文化圈。(二)‘资治通鉴>对儒家文化鉴戒史学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史学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史为鉴,这是史学主要社会功能,也是儒家文化的特殊文化功能之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史学这一社会功能和儒家文化的这一特殊文化功能。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给以皇帝为首的最高封建统治者看的,以便以史为鉴,进一步完善封建统治。他的这一写作动机,首先得到了宋英宗的肯定和支持, 还同意司马光自己选助手和组建书局的请求。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年仅20岁的宋神宗对司马光的著史活动也很重视,认为此书对国家的治理很有助益,并亲自为这本史书命名为‘资治通鉴》,还赐予序文。此后,历 代封建帝王和学者们对《资治通鉴》的鉴戒作用都十分看重,最有代表性的评价是宋末元初的学者胡三省的评论,他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 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垂后。乃用兵行 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一回 司马光为了贯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的宗旨,在‘资治通鉴》中以大 量的篇幅揭露昏君的丑行和官吏的腐败以及详细地论述历代农民战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了许多昏君,唐中宗就是其中一个。唐中宗是武 则天的第三子,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有一次御史弹劾权奸宗楚客等人里通外国,收受贿赂,导致边患。宗楚客非但不反省思考,反而怒形于色,在朝堂上大声为 自己辩解,自称忠直,为人诬陷。唐中宗没有是非,竟然不予追究,还命令那名 御史与宗楚客结为兄弟,和解了事。唐中宗也因此被人称作是“和事天子一.更 荒唐的事是,武三思与韦皇后上官婕好私通,被人告发,唐中宗不仅没惩罚通奸。胡三省t‘新注资治通鉴序'.2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者,反而将告发人斩了.皇帝如此昏庸,大臣更加无耻,御史大夫窦从一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资治通鉴:}记述了窦从一取皇后老奶妈时所发生的一件令人作呕的闹剧:搿景龙二年(708年)十二月,丁己晦,敕中书、门下与学士、诸王、驸马入阁守岁,设庭燎,旨酒,奏乐。酒酣,上谓御史大夫窦从一日:‘闻 卿久无伉俪,朕甚忧之。今夕岁除,为卿成礼。’从一但唯唯拜谢。俄而内侍引烛笼、步障、金缕罗扇自西廊而上,扇后有人衣礼衣,花钗,令与从一对坐。上命从一诵‘却扇诗:}数首。扇却,去花易服而出,徐视之,乃皇后老乳母王氏,本蛮婢也。上与侍臣大笑。诏封莒国夫人,嫁为从一妻。俗乳母之婿日阿,从 一欣然有自负之色。静回,君臣如此昏庸,政由贿成,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了。当时上至皇亲国戚、大臣, 下至宫女、女巫,个人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分管吏部的宰相名叫崔浞,贪赃枉 法,名声狼藉,常常数外留人,名额不足,就提前动用后三年的编制。‘资治通 鉴》记载了一桩与崔浞有关的受贿事件:“浞父挹为司业,受选人钱,浞不之知, 长名放之。其人诉日:‘公所亲受某赂,奈何不与官?’浞怒日:‘所亲为谁,当禽取仗杀之!’其人日:‘公勿仗杀,将使公遭忧。’浞大惭。一雷这事虽然可笑,但当时的官吏已腐败到极点。卖官鬻爵已司空见惯。唐中宗时,不管是屠夫、酒家,还是奴婢,只要花上30万钱,就可以做官。当时超编的官员多达数千人,在历史上这是件臭名昭著的事。安乐公主是唐中宗的爱女, 在受贿方面,气焰也是最嚣张。有时甚至公然将委任状拟好,掩住人名,让中宗 签字。唐中宗笑笑也就签了,连看也不看一眼。安乐公主又请求为皇太女,唐中 宗虽然未听从,但也不加斥责。唐中宗在位仅六年,后来被有政治野心的皇后韦 氏和安乐公主毒死。统治集团是这样的腐败,为了满足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他 们势必要残酷地压榨平民百姓,在唐中宗统治的六年里,出现府库空虚,人多流亡的惨景。这样的统治集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唐中宗死后不久,韦氏集 团就被李隆基发动兵变消灭了..即使对封建时代那些杰出的帝王,‘资治通鉴》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毫不 留情地指出他们的过失。以汉武帝为例,司马光在评论中就指出汉武帝穷奢极欲、 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对内大修宫殿,对外发动战争,迷信神怪,巡游无度,是回‘资治通鉴'卷2009‘资治通鉴新注'(1一lO册).第7册,第699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资治通鉴’卷209.第7001页.29 III量曼墨皇量寡暑量皇皇寰璺量量―墨量量曼―■|量置●置暑皇皇舅皇|■■―■―■――_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造成百姓穷困潦倒、纷纷起来成为搿盗贼一的原因。又指出汉武帝之所以能避免马上灭亡的原因,主要是他能搿晚而改过”。嗡建统治者只有减轻剥削和压迫、保证人民的基本的生存条件,才能维持他们的统治。如果我们将司马光的这篇评 论与班固为汉武帝写的1:赞》相比,我们就发现司马光对汉武帝的批评要比班固。严厉得多。出于同样的目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用大量的篇幅记述了历代农民 战争,特别对秦、汉、隋、唐诸朝末年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记述更为详细。例 如黄巢起义,他用了五卷的篇幅,详细记述了起义的经过、浩大声势、严明纪律、以及成功之处与失败的原因。唐末爆发的黄巢起义,历时十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资治通鉴》对黄巢起义的记载, 远胜于新、旧<唐书》的<黄巢传》。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记述了黄巢起义军严明的纪律。如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九月,起义军顺利渡过淮水后。所过不掳掠,惟取丁壮以益兵”。暾下洛阳后,。巢入城,劳问而已,闾里宴然。一<资治通鉴》还记述了起义军壮观的军容,如起义军在接近洛阳时,警告唐朝各支堵截军队“各宜守垒,勿犯我锋。吾将入东都,即至京邑,自欲问罪,无预众人一。有关起义军锋不可挡的气势,和压倒一切的气概,写得更有生气。如记潼 关之役,“黄巢前锋军抵关下,白旗满野,不见其际。一“举军大呼,声振河华。一写黄巢进入长安那一刻,给人的印象简直是像在记述农民起义军的盛大节日:“巢 乘金装肩舆,其徒皆被发,约以红缯,衣锦绣,执兵以从,甲骑如流,辎重塞途, 千里络绎不绝。民夹道聚观,尚让历谕之日:“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一。尚让号召道出了农民起义的宗旨。‘资治通鉴》还记述了起义军在长安城里对官僚地主阶级的严厉镇压,“庚寅,黄巢杀唐宗室在 长安无遗类一,搿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一,当时有人在尚书门上写诗讽刺起义军, 于是起义军“大索城中能为诗者尽杀之,识字者给贱役,凡杀三千余人栉.@‘资 治通鉴》还分析了黄巢起义的原因,指出唐朝后期统治集团日益奢侈,连年对外 用兵,是起义的根本原因。加之当时关东年年旱灾,民不聊生,朝廷停征余税的 诏令,州县拒不执行。农民阶级已无法生活下去。而统治集团中皇帝年幼,政出。‘资治通鉴'卷22,第799页. 雷‘资治通鉴:l卷253,第8577页. ?‘资治通鉴)卷254.第8581---8590页.,3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臣下。朝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州县兵少,太平日久,人不习战,一旦发生起义,官军多败。地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社会总危机爆发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唐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风雨飘摇、日趋灭亡的结局, 给宋王朝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影响了宋王朝整整一代的国策。这也许是司马光不厌其烦地记述黄巢起义的真正原因。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司马光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叙述和评价农民起义的,他对农民起义军仍然采取敌视和否定的态度。他和绝大多数封建文人 一样,把农民起义军视为“盗匪片.(三)<资治通鉴>对儒家文化的礼治思想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 德思想,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司马光治国思想的核心是礼治思想。‘资治通鉴:}中的史论,即作者发表议论的“臣光日一,据统计有218则,其中绝大部分是从各个角度阐述礼教思想。 什么是礼?司马光认为,礼就是。纪纲一,就是“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 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一。①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里,等级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是“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一,在司马光看来,地位高贵的君临地位低下的,好比心腹指挥手足,根茎控制枝叶;反之,地位低下的,服从地位高贵的, 好比手足护卫心腹,枝叶荫蔽根茎,是天经地义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相 保,而国家治安一。在实施礼治的过程中,天子是关键,因为他代表四方之纲。正是基于此,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这一年搿三家分晋一,天子不仅 没有阻止,而且相反,“天子许之一,“三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 坏之,“于是促成了周氏衰落的大变局,亦即搿礼崩乐坏一的大关键。一句话,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一.维护礼治还应维护分。“何谓分?君臣是也",意思是指按照社会集团的利益 和要求确立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确保君臣之间的界限截然不可逾越,神圣不可 侵犯。殷商之世,帝乙诸子,微子最贤,帝乙欲立为太子,但最终立了纣。因微子是妾所生,而纣是妻所生。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子,四子季扎最贤,吴王欲传位给他,季扎一再辞让,最终逃离吴国。结果,商亡于纣,而吴亡于夫差。二。‘资治通鉴'卷I。第2页.31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为何这样做呢?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森严的。立嫡以长”的封建宗法制度,存 在着一个君臣名分问题。“故日礼莫大于分也一。 维护礼治,司马光认为还必须珍惜名。“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一 在司马光看来,要珍惜名器,(名,爵位;器,古代钟、罄等乐器悬挂在架 上,悬挂的形式根据身份地位而不同: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墙四面的墙壁,名 “宫悬一:诸侯去其南面乐器,三面悬挂,名“曲悬一;大夫左右两面悬挂,名“判 悬一:士仅东面或阶间悬挂,名搿特悬一.诸侯所用的马腹带的装饰叫“繁缨一。 所谓器,就是古代像‘‘宫悬一、“曲悬一、“繁缨一这些可以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 要防微杜渐,要在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注意抓小事,在小事上,要强调君君臣臣, 上下尊卑。他很同意孔子的看法,春秋时的卫国,有人立了军功,卫君赐给他土 地,他不要,却要“繁缨”和搿曲悬一。这两件东西只有诸侯才能使用。立军功 者不应享受这种待遇,给了他们,就会产生觊觎之心,僭越之行,最终导致礼崩 乐坏,国家危亡。名正才能言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一。。故日分莫大于名 也一。①不仅如此,为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为了防止三家分晋之类的历史悲剧重 演,司马光还非常重视集权制下的法制建设等。 总之,礼治思想是司马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他对先秦以来历史和本朝政治 长期研究和深入探索而得出的结论,是他为当世和后世帝国维系封建王朝而出的 灵丹妙药。他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 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 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一。∞无庸讳言,司马光强调礼治,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乱世多,治世少,在动乱的年代里,许多封建王朝固然无不泯灭,但是“生民之 类一也多。糜灭几尽",每次大的动乱给生产力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重视礼治,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和发展生产也是有利的。 因此,司马光的礼治思想也是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当然,我们应看到司马 光的礼治思想也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他对孟子主张宗卿可以取代大过拒谏之 君,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臣对君应绝对忠诚,并提出。忠臣不事二君静的主张。西‘资治通鉴'卷l,第2页. 。‘资治通鉴'卷ll,第400页.3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他这种保守的政治思想反映到现实政治生活中,导致他反对社会变革,充当王 安石变法反对派的首领。当神宗去世,他率领反对派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变法,恢复旧制。这是他的人生污点。(四)<资治通鉴》对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和唯物思想的发扬光大民本思想是司马光思想体系中最辉煌之处。司马光认为国家必须以民为本, 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王权的决定因素。他用唐太宗之口说出了国家安危和君权的存废与民众的关系。‘资治通鉴》云:。上谓侍臣日:“水所以载舟,亦所以 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一。⑦既然国家与百姓的关系这么重要,那么,如何处 理好这个关系呢?司马光认为要关心百姓的冷暖和疾苦。正如唐太宗时代的侍御 史马周上疏所云:“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蓄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一。国司马光特别同情农民,因为农民是百姓的主体,他们受苦也最深。他在<资治通鉴》 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十二月庚辰,上畋于新 店,入民赵光奇家,问:‘百姓乐乎?’对日:‘不乐’。上日:‘今岁稔为何不乐?’对日:‘诏令不信。前云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税而诛求者殆过于税。后又云和籴,而实强取之,曾不识一钱。始云所籴粟麦纳于道次,今则遣致京西行营,动数百里,车摧马毙,破产不能支。愁苦如此,何乐之有!每有诏书优恤,徒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上命复其家一。回 对唐德宗的德行,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唐德宗能到农民家里,正好赵光奇也敢于诉说民间的疾苦,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唐德宗应当以此为契机,严惩那些抵制诏令、横征暴敛、浮夸不实、残害百姓的官员,改革弊政。可是,德宗并没有这样做,仅免去了赵光奇一家的赋税。四海之大,民众之多,怎能人人向皇帝诉苦,户户都得蠲免呢!司马光认为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通, “民愁怨于下而君不知",最终将导致“离叛危亡一。唐德宗坐失千载难逢的良机, 漠视广大农民的疾苦而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昏君,司马光喟然叹道:“甚矣, 唐德宗之难寤也!一口从民本思想出发,司马光认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国君,立身行事的目的,o‘资治通鉴:}卷291,第9882页. 。‘资治通鉴'卷197,第6510页. 。‘资治通鉴>卷195,第6444页. 。‘资治通鉴)卷233.第7882页. ?‘资治通鉴>卷233,第7883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为了民众,并经常反省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有效的管理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