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的回忆性散文流露了"他的什么之心

当前位置:
>>>读选文,回答问题。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
读选文,回答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儿走,轻一点儿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1.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的作家。通过这篇文章,你了解了哪些事情?(选文从哪些方面回忆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有什么新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热情、和蔼、有耐心。2.以描写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3.让我们从鲁迅先生一天内的工作和起居情况、从一个侧面了解了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4.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的形象高大。(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读选文,回答问题。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主要考查你对&&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特点:形散神不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散文的特点:1.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2.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3.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散文之美:一是结构美;二是语言美;三是意境美。要很好的理解一篇散文,就要把握线索、抓住文眼、借助想象领会内涵、体会意境、品味语言。1.形散而神不散①“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②“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a.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b.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2.意境深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
①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情真意切。②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③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散文的不同分类: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①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②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③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当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①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②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③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散文鉴赏步骤: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⑥变换人称。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7、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阅读技巧: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①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②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③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④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⑤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⑥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5、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是语言美。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6、了解情技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衬托、过渡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散文经典语段摘抄:1、秋之思曾为《秋之思》这首曲子而迷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也曾为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饮泣。秋,是怎样萧瑟的一个季节啊!在苍凉的秋夜,寻一轮明月,觅一林幽谧 寄语远方的友人:你曾说“友谊,像不凋的花,似永恒的烛光”,然而,年复一年,为何梦里仍寻不着你的音讯?片片枫叶蕴含了我的无限思念,且让水晶似的船,载给你一个水晶似的祝福!寄语白云后的故乡:那开封城琉璃塔的晶莹,那洛阳城牡丹花的艳丽与白马寺的壮观,那龙门千佛岩的古色古香遗迹……往往在我梦中回莹梦转。只是,我要到何年何月才能目睹你飞扬的神采?2、冬之盼高挂在天上的是孤独,坠落在人间的沉寂冬,洒满了一山的柳絮,送来了寒瑟的北风,有句话说:“岁月如流成枯枝,日月如梭韶华逝。”冬啊!我该恨你的早降,还是该怨春的迟临?成长的过程是苦涩的,但我们实毋须害怕,因为在每一次哀伤的背后,都有一份成长的喜悦,就如松柏凌霜雪而弥劲,春天总是伴随在严冬之后。有人曾说:“群鸥碌碌,知飞行意义有几?芸芸众生,知生命真谛有几?”不知他是否找到了真切的答案?但是我相信:生命的真谛在自然里,人生的意义在四季中,且让我扬起四季的帆,航向那希望的明天!3、四季的帆是谁洒下了一季的亮丽与一时节的灿烂?是谁抛满了一地的紫花与一原野的翠绿?每当天际响起一阵阵如洪钟般的春雷,每当天上飘起一丝丝如银针般的春雨,每当天边带来了燕子的影子……春,就轻轻悄悄地来了!我爱春,爱她带来了温暖与和煦,更捎来了生机的讯息。看那春雨过后,如穹庐般的春天挂了一弯七彩的桥,有如人脸上的微笑,使人迷醉。春神,你是否就是从这桥上姗姗而来?聆听那山泉的回响,琤琤淙淙的乐声,不是很像那会自动奏出美妙旋律的白鹃吗?瞧那在树梢上的啾啾合唱团,此起彼和,正赞颂着这可人的春天,放眼望那蔚蓝的天空之中,点缀着几朵洁白悠悠的白云朋友,何不“抛开忧郁,忘了那不如意;走出户外,让我们看云去”?俗说:“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就让心扉敞开,温暖你天使般的心灵!4、夏之恋不知为什么,一直很喜欢“仲夏夜之梦”这首曲子,除了那飘扬的音符深深地吸引我之外,尤其是曲名,给我梦幻而又梦似雾的感觉,特殊而熟悉……好遥远好遥远……在炎炎的夏季里,流连在碧蓝海边,是一种至高的乐趣和享受,海,这千变万化而变幻莫测的自然奇景,安静得出奇:金黄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有如一湖洒满金粉的湖水,耀眼而夺目:有时波涛汹涌的巨浪,夹着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有如一头发威的猛虎,正在扑击一弱小的羔羊,那猛厉的攻势与一声声的长啸,使人不寒而栗!而每当金鸟西附,天空仍抹有一胭云彩时,海天交映,海底深处也似乎发出一串串的低吟,海啊!你到底是在咏叹什么?望着渐变黝黑的大海,想银河的浩瀚,想宇宙的奥秘,想人生的目的,想人类最后的归处……唉!睡吧!仲夏夜之梦应是甜美的!5、秋日感怀已经十二月了,树上的叶子早已枯黄,但竟还有大半都挂在枝头。夜幕下,昏昏的街灯中,看到的竟是一树金黄的灿烂,那一瞬间,我呆住了。看着那童话一样的金树,哗哗的拍动着他的枝叶,我竟有了一种要落泪的感动。我一向以为秋天,枯叶,只是代表着萧索与孤寂。秋风秋雨愁杀人,古人对于秋天的描写也大都如此:概夫秋之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顾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听着秋声,看着叶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场场的别离,也是生命的枯竭与消逝。凄凉,不舍与无奈总是挥之不去的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欣赏秋天的风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脱俗,但同时也总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绪中去。而今天,这种灿烂,忽然给了我一种坚强的感觉。那棵树,一个人,执着的近乎固执的站在那里,带着满枝的金色,坚强的在风中挺立。原来,秋天也是刚强。是坚持,也是忍耐。
发现相似题
与“读选文,回答问题。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2261813695215075240192958171850时间:日(星期日)14:00—16:00
地点:上海古籍书店6楼 主题: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好友、论敌的恩怨纠葛" />
<meta property="og:description" content="      时间:日(星期日)14:00—16:00
地点:上海古籍书店6楼 主题: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好友、论敌的恩怨纠葛"/>
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好友、论敌的恩怨纠葛
&!--IMAGE_MARKER_0--& &strong&时间:&/strong&日(星期日)14:00—16:00&br/& &strong& 地点:&/strong&上海古籍书店6楼&br/& &strong&主题:&/strong&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好友、论敌的恩怨纠葛&br/& &strong&嘉宾:&/strong&&br/& &strong&朱正&/strong&(鲁迅研究专家,《鲁迅的人际关系》作者)&br/& &strong& 陈子善&/strong&(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br/& &strong&主持人:&/strong&海上博雅讲坛开讲以来有几个很重要的子系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列叫做“人文上海”,因为上海在整个民国期间有非常身后的人文底蕴,说起解放前上海的知识分子代表,有一个人大家都不会有异议,那就是鲁迅先生。对于今天关于鲁迅先生的这一期我们准备了很久,不远万里请来了中国鲁迅问题研究专家朱正老师。&br/& 研究鲁迅的专家认为,在当下中国研究时间最长的,且最权威的应该就是此刻在台上的朱先生。朱先生是已经研究鲁迅几十年的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出版第一部关于鲁迅的研究作品时只有25岁,相当于今天90后写了一个鲁迅研究作品。所以我今天其实是在介绍一位非常年轻的并且一直年轻的学者,因为鲁迅也是一个一直很年轻的人。&br/& 今天也很荣幸请到另一位嘉宾——陈子善先生,他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上海本地的学者。子善先生今年跟我们海上博雅讲坛特别有缘,应该已经是第四次来了,一次是以读者的身份坐在下面,一次是陪着蔡丁山先生,一次是上上期,陈先生自己讲他的读日记,今天是陪朱正先生一起谈鲁迅这个话题。我们海上博雅讲坛也是子善先生的朋友圈,他是我们最好客的一个上海学者,子善老师,您在这儿我一点都不发慌,因为你跟我们嘉宾是特别熟悉。&br/& &strong&朱正:最初研究因不满许广平未披露私生活&/strong&&br/& &strong&陈子善:&/strong&四人帮倒台以后,1976年十月份我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不久朱(正)先生就借调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鲁迅全集注释的编辑,从那个时候起我们认识已经有35年了。他除了吃饭就是看书,认真地处理鲁迅全集著作的很多疑难问题,充分利用时间做好《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而且他把自己大半生的精力投入了鲁迅著作的注释、阐释、宣传工作中。朱先生的第一本书《鲁迅传略》,那25岁的时候写的,在当时来讲是最年轻的鲁迅传的作者。他开创了一个鲁迅手稿的研究,第一本书《鲁迅手稿管窥》,所以他在鲁迅研究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他的最新的一本书——《鲁迅的人际关系》,接下来我们请朱先生谈一谈他的看法。&br/& &strong&朱正:&/strong&说句老实话,我的第一本书的起点非常低。当时我是一个业余作者,职业是新湖南报(现《湖南日报》,是中共省委的机关报)的一个编辑,利用业余时间我就写了这本书。当时,作为一个报纸工作人员很懂得语言要一致,所以,我的那本书完全是按照主流媒体的观点来写的,没有丝毫自己的见解,没有一点自己的意见。1955年正好是反胡风,所以我在书里面说,胡风很早就是一个反革命分子,他蒙蔽了鲁迅。现在我想,正因为我这样写,俘获了当时宣传的需要,所以出版非常顺利,稿子寄出去几个月就回复说决定采用。后来我自己从事出版行业,发现很少有这么快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现在看到这本书感到很惭愧,觉得自己起点很低。&!--IMAGE_MARKER_1--& 我的第一本书出来以后,我还是不断地继续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于是就写了第二本书,即《鲁迅回忆录》。这本书的起因是在1959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时候,许广平连载了一本书,叫《鲁迅回忆录》。连载的时候,我对它还是有很大的期望,认为许先生作为鲁迅的太太应该很了解鲁迅的情况,我希望从这本书里面看到很多我们原来不知道的事情,结果大失所望,里面很少是我不知道的事情,私生活方面的事情也几乎没有提及。写得有些事情是我知道的,恰好也写错了,所以后来我就写了一些文章,考证这里面的错误。我把这些文章寄给冯雪峰先生看,他肯定了我的工作,他说“你的考证是对的,不过在这个时候,一时没有办法出版”,因为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所以直到1979年才出版。这本书出版以后又做了一些修订,可以说一版比一版好。因为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写的,所以书里面有很多文革的语言。后来我儿子看了,感觉里面有这么多文革的语言不好,而且书名也没有写好,他就给我改了一个书名叫做《被虚构的鲁迅》,拿到一个出版社印了一版。&br/& &strong&鲁迅骂邵洵美&/strong&&br/& 研究鲁迅传记的时候,我觉得一个人在社会上活着,他和什么人交往以及形成他的生平事迹和个性的重要因素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争论?这都是关于他的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除了他个人的传记,还应该关注他周围的人。因此除了鲁迅个人的传记以外,我还写过一本《鲁迅伤心地》,把他和他两个弟弟的关系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最开始是北京东环出版社的约稿,后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重印之后书名改成《鲁迅伤心地》。我以前没有专门想到写一本书,我碰到什么材料就写一点,后来越写越多,字数可以出一本书了,当时就拿到东环出版中心。后来我又根据编辑的提议,又补写了几篇,出了一本《鲁迅的人脉》。这本书出版以后,我又看到一些资料,比如我看到了一部很大的胡适的手稿集,里面有很多资料,于是我就写了一篇《胡适和鲁迅兄弟的关系》。后来我又看到东环出版中心出的宋庆龄和陈瀚生的书信集,原文是英文的,后来出版了一个中文译本,我看到里面有好资料,就写了一篇《鲁迅和宋庆龄的关系》。我写了这些文章,字数越来越多了,就拿到东环出版社出版了这本《鲁迅的人脉》。这本书讲的是鲁迅的朋友圈,里面很多都是他的朋友,不过有些开始是朋友,后来又不是朋友的;也有些一直是朋友的,比如说辛亥革命前在杭州师范教书的校长沈钧儒。我也提到了邵洵美,虽然他们有过一次见面,但也很难说是朋友。现在很多人都说邵洵美是一个被低估的作家,鲁迅对他的批评有过分之处。我这篇批评基本上是按照鲁迅的观点来讲,不过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做一点辩解,也许对邵洵美有一些不公正之处。但是鲁迅之所以对邵洵美很反感,原因在于他的富家罪习。他是盛宣怀家的女婿,在上海的作家里面确实是首富,有钱也并非坏事,鲁迅对其他有钱人也并不反感。但是自以为有钱就因此有理由看不起没有钱的人,这是鲁迅反感的地方。邵洵美觉得鲁迅他们靠卖文章生活,但卖文章生活有什么不好?所以鲁迅骂他也不无道理,可能对他骂得过分些。&br/& &strong&被鲁迅骂的标准是啥,为何没骂曹聚仁?&/strong&&br/& 这本书里面讲到鲁迅的朋友还有一个可以讲的,以鲁迅的好朋友和鲁迅研究的权威自居——曹聚仁。曹聚仁在鲁迅死后就编了一本书,在书里有一些地方说“鲁迅写信骂过很多人,就是没有骂过我”。也许没有骂过,在已经发表了的《鲁迅全集》里面,或者鲁迅自嘲信里面,确实没有一封是骂曹聚仁的。但是在鲁迅的全集里面有一篇不是书信的文章《半夏小集》,那是1936年鲁迅在上海《作家》杂志上刊登的,里面有一篇写道:“ ‘你怎么把我们的事情反映给上面?’‘那是他们问我。’ ‘你不能说你不知道吗?’ ‘我可从来不是能说谎的人。’ ”这件事情说的就是曹聚仁,为什么?当时胡风、萧军和聂绀弩等在鲁迅支持下办一个文学杂志《海燕》,有一些犯忌讳的文章被租界上给封了。查的时候去问曹聚仁,他就原原本本把话都说了,鲁迅就抱怨他,为什么那天要说真话,他就说我从来不是说谎的人,这明显就是骂曹聚仁。&!--IMAGE_MARKER_2--& 那么为什么现在鲁迅的书信里面没有骂曹聚仁的?我有这样的推想,即鲁迅死了之后,许广平在报上登广告,请收藏了鲁迅信件的人把信件拿出来,收到并拍照后把原件奉还。广告登出去以后,很多收到鲁迅信件的人把信件都寄给她,可是曹聚仁没有反应,但是许广平知道曹聚仁收到鲁迅的信不少。于是,她给曹聚仁写了一封信,请曹聚仁把鲁迅写的信寄回来。这就没有办法了,他就拿出一部分的信件给她,并说还有一些信因为太重要,所以藏在什么地方了,现在没有拿来。许广平就把他拿出来的这一部分收在了《鲁迅书简》中,由上海出版公司出出版。曹聚仁在他后来发表的一篇文章里说,鲁迅给他的信有多少,但不是全部,有些不太重要的就没有放在一块。他给许广平的回信里讲的和后来文章里讲的正好互相矛盾,一个说是因为太重要的,所以珍藏起来了;一个是说不太重要,属于事务性的。就是这两个方面互相矛盾,所以这两个说法都不对,既不是重要的不拿出来,也不是不重要的不拿出来,而是对他不利的没拿出来。&br/& 现在鲁迅全集里面有一封不完全的信是关于曹聚仁的,曹聚仁在某刊物上有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引用了那封信的一部分,后来删掉了一部分,大概那些内容就是对他不利的。所以我把曹聚仁的那本《鲁迅评卷》做了一些分析,有些内容完全不对,比如1931年发生的龙华惨案中,被枪毙的23个人中有五人是左翼作家,曹聚仁却说枪毙了23个青年作家,他把全部23人都算左联作家,连这样基本的事情都弄不清楚,怎么能写好《鲁迅评传》。&br/& &strong&鲁迅胡适不救外国间谍,胡被开除同盟会籍&/strong&&br/& 我这本书里面提到鲁迅和几个美国人的交往,原来他有三个美国朋友,一个是斯诺,另外两个是史沫特莱和伊罗生。其中史沫特莱、伊罗生不是作家,是共产国际的人,后来我看共产国际给中国革命的指示档案,那里边就有很多史沫特莱的情况。所以可以看到鲁迅当时和共产国际的关系,实际上这些材料涉及到鲁迅和共产国际以及营救牛兰事件的关系,但别人都没有太注意到。。&br/& 这个书里面有一篇讲鲁迅和宋庆龄的关系,鲁迅为什么和宋庆龄有交往,一个是政治人物,一个是文学人物,他们创立了民权保障同盟,在参加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中和宋庆龄有了交往。民权保障同盟是共产国际扶持起来,为什么要组织这样一个机构?因为当时共产国际有一个重要代表牛兰在上海被捕了,当时牛兰和毛泽东联系很密切,苏区的经费都归他管,他被捕以后造成很大的困难。共产国际根据它的惯例,让世界各国的知名人士给南京政府打电报,要求释放牛兰。国内的这些知名人士也给政府施加压力,由宋庆龄负责组织了一个牛兰营救委员会,后来改成了民权保障同盟,第一个任务还是营救牛兰。我有两个证据,第一、鲁迅和胡适从来没有参加过牛兰营救委员会,他们参加的是民权保障同盟,可是有一个外国人写的宋庆龄传就写到,鲁迅和胡适都参加了牛兰营救委员会,它把这两个机构当成一个机构了。第二、这个机构原来用的名字是牛兰营救委员会,民权保障同盟成立以后就改称民权保障同盟。这个民权保障同盟目的就是要求释放牛兰,所以它就提民权人权的范围能够大到生存权,最大能够达到革命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权要保护外国间谍的,当时民权保障同盟为了要求释放牛兰就要求无条件释放一切政治犯,这也是莫名其妙的事。当时胡适在这里,他说政治犯和普通犯、刑事犯一样,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要求无条件释放是与虎谋皮。后来民权保障同盟又发表一个伪造的信件,胡适要求更正,他们就把胡适开除会籍了。胡适后来和蔡元培有过一次通信,现在找不到了,但是现在在蔡元培的书信集里面还能看到蔡元培给胡适的回信,蔡元培对胡适说:“我准备也退出这个组织。”可见两人都对这个组织失望了。鲁迅晚年参加的自由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权保障同盟,我觉得这三个组织不能够一概而论,左联尽管是左翼,但是也是作家联盟,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参加作家组织也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参加这个民权保障同盟,为了营救一个外国间谍,这绝对不是鲁迅的光荣。&br/& &strong&毛泽东:鲁迅若活着,要么不讲话,要么被关&/strong&&br/& 关于这本书,我最看重的一篇是附录,内容是鲁迅和右派分子交往的事情,其中涉及49个右派分子。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原来罗稷南先生在1957年的时候发表了一个谈话,就是毛泽东和他谈到假如鲁迅活着怎么样,毛泽东说,他活着要么不讲话,要么我把他关起来。这话一出,引起了很多争论,有人说,怎么有这样的事情,既然毛主席对鲁迅推崇备至,对他的评价很高,怎么会把鲁迅抓起来?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有的人说,这个背景是日,毛泽东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和黄宗英等36个文化界名人开座谈会。后来黄宗英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亲临并听到了毛主席和罗稷南的谈话。同时1957年的时候,毛主席还提到要把鲁迅安排成文联主席,要向鲁迅学习。&br/& 当时,陈明远先生编了一本《假如鲁迅活着》,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他编这本书的时候找到我,让我写一篇,我说毛泽东曾经说过如果鲁迅活着要让他当文联主席,到了七月份的时候说要把他关起来,这一点都不奇怪。比如三月份开新闻工作会议的时候,毛泽东说,“文汇报办得很好,我每天最先看《文汇报》”。到了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称应该批判《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所以谈1957年的事就要注意,1957年有一条明确的界线,即6月8日《人民日报》的社论,这之前是整风鸣放,大鸣大放提意见,之后就是反右派斗争。所以,毛泽东在6月8日前后两次讲鲁迅问题的不同,那是完全符合那个“气侯”的变化的。所以,当时我就写了《鲁迅交往中的右派分子》,收在那本书里面,讲鲁迅和右派的关系,其中丁玲、冯雪峰这些都和鲁迅的关系很好,后来都打成右派,所以如果鲁迅活着的话,把他打成右派也没有什么奇怪的。&!--IMAGE_MARKER_3--& 这本书出版以后我就不断收集材料,碰到材料就写,后来收集了大概有40多个材料,所以书里也包括一些不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主要研究两大块,一个是鲁迅研究,一个是反右史的研究,这是两个独立的不相连的学科。但是它们现在有一个相切点,那就是鲁迅交友中的右派分子,所以这些文章我自己倒是挺感兴趣的。&br/& &strong&在寻常史料中进行不寻常的角度解读&/strong&&br/& &strong&陈子善:&/strong&朱正先生很健谈,一口气讲了很长时间,把他写这本书的缘由以及这本书里面他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做了一个很生动的介绍。信息量很大,涉及到了一些鲁迅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尤其是鲁迅与上海这个总题目下面,大部分事情都发生在上海,比如说鲁迅与曹聚仁,鲁迅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上海,我们一般称之为鲁迅最后十年发生的事情,还谈到了鲁迅和右派朋友的关系等。实际上这个附录里面还有一篇比较短的文章,比如鲁迅与周佛海的关系,鲁迅和周佛海实际上没有什么瓜葛,但是在周佛海的日记当中提到了鲁迅,朱正先生分析这是怎么回事。另外朱先生认为,研究鲁迅仅仅研究鲁迅自己的作品和鲁迅个人的经历还不够,还要扩大到研究和鲁迅交往过的人,这是一个关系网,或者说是一个文化场域。不管是文学界、文化界、教育界,甚至包括军界、政界,或多或少,都跟鲁迅的文学活动发生着关系。那么,重新来梳理实际上跟鲁迅发生过瓜葛的人肯定不止他书当中写到的这些,还有更多。但是朱先生为什么选择这个人来写,而不选择另外的人来写,也有他的道理,包括他看到的新的材料,实际上这些材料并不是独家。但别人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而朱先生就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也看出了很多新的东西,鲁迅和跟共产国际的关系等。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朱先生并不是独家密门,他是在大家都可以看到的材料当中发现新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史家的眼光,一个研究者独到的眼光。对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史料做出新的解读,比如说曹聚仁的事例,鲁迅日记当中记载给曹聚仁写了40封信,我们现在看到27封,还有13封找不到,当时曹聚仁有种种理由,很可惜,很可能这些信已经不在了。实际上朱先生刚才提到,鲁迅在文章的下半小节中那段含义很深的话,如果不知道这个背景是读不明白的。实际上他没有直截了当点曹聚仁的名,还是给曹聚仁留了面子,包括现在看到的鲁迅给曹聚仁最后一封信,我也觉得鲁迅已经在委婉地批评曹聚仁,毕竟曹聚仁一度跟鲁迅的关系比较密切,也有过很多合作,鲁迅对人还是很宽厚。虽然这个问题处理失当,但是批评还是要有分寸的,鲁迅对有些人的批评就毫不客气,直呼其名,直截了当就反驳了,有一些甚至是大是大非的问题。&br/& 我对朱先生这本书很感兴趣,因为他选了一个很好的角度——鲁迅的关系网。但鲁迅周边的人有很多,有的仅知一面,或者仅通过一封信,但是实际上,哪怕就一面,对这个一面者来讲,很可能就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时有一个文学青年,名字叫阿累,他在鲁迅逝世之后就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一面”,这个文章在我们课本里面都选过的。他在书店看书,看了一本鲁迅翻译的书,想买,但身上的钱不够。鲁迅正好在场,鲁迅说,“你有多少钱,不够的钱我给你补上”,这个对他影响很深,后来他走上革命道路,参加革命了。往往仅知一面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尤其有趣的是,有些人原来是朋友,或者某种程度上是战友,后来分道扬镳了。比如跟林语堂,原来关系很好,后来第一次闹翻,然后又恢复关系,最后又闹翻了,第二次闹翻就没有机会再恢复了。朱正先生的文笔很平实,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实事求是,很平实地叙述一件事情,让我们触摸到了当时的那段历史。&br/& &strong&鲁迅亲日有底线 周作人成汉奸因日本妻?&/strong&&br/& &strong&读者:&/strong&最近有一种风气,提出鲁迅到底是民族魂还是大汉奸的问题。如果他1936年没有去世,到抗日战争爆发会是怎样的局面,而且他的弟弟已经是汉奸,我有一点困惑不知他会怎样。这个论调也有一些史实,比如12.8的时候,鲁迅没有只言片语。另外他跟内山书店的关系很特殊,后来有文章说内山书店是日本军方的情报站。至于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他也是后来才开始写文章,并不是从日本就开始写文章,这是否和日本有关。&br/& &strong&朱正:&/strong&有人说鲁迅是民族魂,有些人说鲁迅不是,如果你认为是就是,你认为不是就不是。每个人评价一个作家时,先看这个人,再看他的作品。至于你怎么看别人的评论,你可以相信及赞成,也可以不赞成,这是无所谓的。有人把鲁迅评为民族魂,鲁迅并不因此就增加一点份量,假如有人说鲁迅并不是民族魂,鲁迅也并不受什么损失,这是无所谓的事情。刚才说他和内山的关系,他的日本朋友很多,有人想到,如果抗日战争发生后鲁迅还活着,鲁迅会如何看待和日本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以前有人提过。我想这些问题很好解决,为什么?把鲁迅要和周作人比较来看,周作人最倒霉的就是娶了一个日本老婆,这个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周作人汉奸可能主要是这个原因。当然,还有人性上的缺点,鲁迅没有这个因素,我看他当汉奸大概是不会的。&br/& &strong&陈子善:&/strong&我再来补充两句,朱先生态度已经很明确的,我也谈谈自己的观点。刚才有人说内山完造是为日本军方提供情报的,这个材料哪里来的,有没有确凿的证据。&br/& &strong&读者:&/strong&抗战结束以后,天皇委托内山完造撤离。&br/& &strong&陈子善:&/strong&没有错,抗战结束以后,天皇和日本方面委托他撤离,但并不能推断出他以前就一直为日本天皇服务,为日本军部服务,这个是很危险的推论,为什么?因为当时内山是在上海最有名的日本人,尤其他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多朋友,日本人请他撤退,因为留在上海的日本人不完全是军方人员,还有很多日本侨民,这些日本侨民1945年以后当然也要回日本,这种情况下面,内山出面处理这个事情跟中国各个方面打交道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能因此就反证他跟日本军部有高人的关系。我们现在没有第一手的材料证明他是为日本军方服务的,因为要做这样的结论一定要有第一手的材料,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慎重。因为没有内山的话,鲁迅晚年在上海确实会遇到很大的垢病,内山书店确实帮了鲁迅很多忙,这一点鲁迅很明确,鲁迅看人还不至于糊涂到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人都看不出来,尤其是日本人方面,他也是非常警觉的。另外一个材料,鲁迅晚年曾经想搬离虹口,想搬到租界里去。因为他意识到,如果发生战事的话,虹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他想离开虹口,想搬到租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孤岛时期日本军队还不敢进入租界,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才占领整个上海,在这之前,租界里面还有相对的自由。我认为你可以提鲁迅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鲁迅不是没有底线,他跟日本人那么多交往,他是有底线的,他知道他接触的那人是真正愿意跟中国人友好,我们现在没有材料证明鲁迅跟日本的身份暧昧的人士有过任何接触,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要特别慎重,不要道听途说。&br/& &strong&生病让鲁迅脾气大:许广平是妻还是学生?&/strong&&br/& &strong&读者:&/strong&鲁迅的脾气是否比较不容易跟人交朋友?比如鲁迅夫人跟鲁迅的关系不是什么平常的夫妻关系,总是带着那种师生的关系,所以说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完全跟常人一样,他的脾气跟一般人也难以交流。&br/& &strong&陈子善:&/strong&是不是应该把鲁迅看成是丈夫,怎么判断许广平一定把鲁迅看成老师?这个问题好像很难回答。但是由此证明鲁迅脾气很大是有问题的。&br/& 首先我们要承认每个人都会有脾气,实际上鲁迅是有脾气,如果他认为你问题很大的话,他当然会毫不留情地批评,但是他如果认为你这个人还是不错的话,哪怕你有错误和缺点,鲁迅也不会把你一棍子打死。当然,有的时候他有写文章的表述,别人难以接受,当时情况太复杂,又难以解释。讨论鲁迅的脾气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时候他确实脾气很大,一连串写好几篇文章针对对象,但是是有原因。&br/& &strong&读者:&/strong&鲁迅的脾气大和他的身体有病有关系?&br/& &strong&陈子善:&/strong&这个说法倒是可能,他晚年身体比较差,心情会很压抑,这种情况都会发生的,这个很正常的。如果一个病人长期生病的话,有的时候会烦燥,这种可能会有的,鲁迅也是常人,不是一个神。&!--IMAGE_MARKER_4--& &strong&读者:&/strong&毛泽东说鲁迅还活着的话将会怎么样,如果鲁迅进了监狱的话,还有继续写的可能吗?另外曹景行先生说我们是缺钙的一代,那我们怎样学习鲁迅的精神,能不能发扬鲁迅的精神?&br/& &strong&陈子善:&/strong&一切都是假设,鲁迅没有活到1957年,也没有被毛泽东抓起来,我们现在只能是一种假设,假设鲁迅真的被抓起来,真的关在监狱里,我同意朱先生的观点,他在监狱里绝不会放下他的笔。即使剥夺他写作的权利,不给他笔,不给他纸,他可以在脑子里可以写。比如鲁迅的弟子胡风,在监狱里面写了很多诗,记在自己的脑子里面。他在监狱里面关了那么久,但他也留下文字了,他不会不写,你不能禁止一个人的思想,思想是禁锢不了的,鲁迅是作家,他不会轻易地放下他的笔。当然,他会不会写交代,写检举揭发是另外一个。&br/& 我的年龄跟曹景平先生差不多,如果同样缺钙,我跟他一起缺钙,缺钙怎么办,补钙。当然,这个是一个比喻,我们文革十年耽误了,文革前也被耽误了。如果我再换一个环境,换一个语境,也许我的英文也很好,日文也很好,至少鲁迅还懂德文,做不到像鲁迅那样,至少初通一门外语。为什么缺钙?所以确实是被耽误的,缺钙的一代,这一点我同意曹先生的说法。有很多不足,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才尽可能弥补自己的不足。&br/& &strong&鲁迅原配朱安无性婚姻40年 至死独守空房&/strong&&br/& &strong&读者:&/strong&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两位老师,最近对朱安谈论比较多,我很敬仰鲁迅,但是我感觉到这件事情上处理不太好。有人说朱安在这件事情是渺小的,鲁迅对待这件事情难道连怜悯都没有吗?当然,鲁迅曾经要求她放过脚,要求她学文化,朱安也想这样。但是我感觉到鲁迅对她过于冷酷了,往往有人把这个事情和胡适的太太江冬秀相比,我想鲁迅和胡适都是新思想的翘楚,为什么鲁迅这个问题上不能更宽容一些,这两者有可比性吗?&br/& &strong&朱正:&/strong&谈到这个事情,如果要问我的看法,我就引用一句中国的成语,即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中间之间的事情,第三者很难去询问,也很难说出来,有些情况也不跟第三者说的。胡适和江冬秀的关系很好,胡适并不认为自己吃了亏,关于这个事情还跟别人写过信,他说这个事情是我最占便宜的事情。很难把这个事情跟鲁迅和朱安的关系来比,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具体怎么样。周建人这个事情我倒觉得可以稍微评论几句,因为羽太芳子是作为姐姐的陪侍,因为羽太信子要生孩子了,家里没有人照顾,把娘家的妹妹叫到婆家来照顾,在这个情况下,两个未婚男女结婚了,完全是恋爱结婚。后来他们周作人到上海文学馆工作,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60块钱,属于底薪阶层,养不起一个太太,就把芳子留在北京了,结果他在上海就遇到了王蕴如。所以鲁迅有一封信就写给许广平的,就说现在三先生情况也和我们一样,也有婚外恋了。我在“鲁迅双兄弟”这一章中引用了这封信,我说这些都是有了婚外恋。所以我觉得至于他和朱安的事情,为什么他对朱安是那么一个态度,我觉得如果相信鲁迅的一面之词,他碰到了不懂爱情的太太。&br/& &strong&五四文化人流行婚外恋?胡适出轨多次&/strong&&br/& &strong&朱正:&/strong&你可以看到鲁迅的很多文章有母性,无妻性。小孩子有女儿性,这是很理解的,希望她爸妈爱她,做了母亲之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希望依然健康美丽。无妻性,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女人为妻怎么会无妻性?希望自己的丈夫爱她,她也爱自己的丈夫,这就是妻性,为什么他说无妻性?因为他碰到了一位无妻性的太太,只能这样解释。&!--IMAGE_MARKER_5--& &strong&陈子善:&/strong&或者他认为许广平是有妻性的,否则不会跟许广平在一起。还有一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在相同的背景下,胡适跟江冬秀没有分手是,但是胡适后来有很多次婚外恋,只不过他没有摆脱这个婚姻形式而已。我们有确凿证据,婚外恋是五四这一代文化人共同面临的问题,不仅是鲁迅和许广平,我们还可以找到郁达夫、郭沫若等很多例子。我们如果纠缠在鲁迅身上,好像对鲁迅不公平,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比如郁达夫跟他第一位妻子的关系很好,郁达夫教导她文化程度太低,她也很认真写诗,把自己的诗写给他看,她也不笨,悟性很强,郁达夫帮她修改的马上就能够修改。但后来郁达夫还是移情别恋了,所以这不是一个个案,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假如我们只批评鲁迅,不公平,其他人也都是这样的。当然,正如朱先生所讲,鲁迅跟朱安在沟通上出现了绝大的问题。&br/& &strong&朱正:&/strong&事实上,他们的婚姻关系是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由鲁迅的母亲和朱安的母亲包办的婚姻,他认为这等于是一个骗局,隐瞒了女方的一些身体上的一些问题,一见面以后就凉了。&br/& &strong&鲁迅择友标准:最反对两面派和自由人士&/strong&&br/& &strong&读者:&/strong&今天我们讲的是走进鲁迅的朋友圈,那么鲁迅在判断朋友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标准?谁可以是他的朋友,好朋友,伙伴,谁不是他的好朋友、伙伴。&br/& &strong&陈子善:&/strong&鲁迅判断首先看这个人是不是正派,或者说有没有耍滑头,或者是两面派,鲁迅是最反对两面派,而且是最反对自由人士。以鲁迅跟郁达夫的关系为例,从他们第一次见面一直到最后一次,关系一直很好。不能说两个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为郁达夫的文学观跟鲁迅的文学观是有距离的,但是两个人始终能够保持友好的关系,为什么?因为鲁迅发现郁达夫对他很诚恳,鲁迅对郁达夫也很诚恳,这就是鲁迅交友的一个原则。鲁迅讲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郁达夫是创造社最无创造嘴脸的”,这个话就是讽刺郭沫若这些人的,但唯独郁达夫没有创造气,所以愿意跟他交往。&br/& 本来创造社跟文学研究会是剑拔弩张的关系,但是郁达夫1923年到北京拜访周作人和鲁迅,第一次见面双方感觉都很好,然后互相之间经常来往,一起喝酒,一起聊天。1928年以后在上海一起合作做了很多事情,后来郁达夫要移家杭州,鲁迅还劝过他不要回杭州。按照郁达夫的说法,一直到鲁迅生命的最后一年,郁达夫都在建议鲁迅一起去日本疗养,鲁迅表示愿意考虑,因为日本气侯比较好。所以,他们没有闹翻,当然不等于说他们两个人在所有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IMAGE_MARKER_6--& 还有其他很多人,关系一直保持几十年,但是确实也有像钱玄同那样关系闹僵的。他对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情况,比如四条汉子被鲁迅骂得狗血淋头,但是实际上鲁迅也只不过是一个比喻,四个男人就是四条汉子,而且夏衍跟鲁迅的关系没有像周扬那么紧张,夏衍拜访过鲁迅,另外夏衍曾寄书给鲁迅,请他批评指正。所以鲁迅也是区别对待的,而且鲁迅不满意的也不一定是坏人,比如鲁迅恰恰最不满意的四人中的周扬和田汉。&br/& &strong&鲁迅PK胡适:鲁迅更受愤青欢迎&/strong&&br/& &strong&读者:&/strong&一直有一种说法,“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鲁迅和胡适做一个比较,这两个人尽管都留过洋,而且都是新文学时代的执牛耳者,但这两个人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贡献差异很大。其实鲁迅骨子里面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人,包括他的写作风格,思维方式,最终是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同时他对朱安的态度与这也有一定的关系。胡适尽管家学渊源,但是胡适的思想已经完全秉承了西方民主社会的传承,包括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思想研究,甚至从政,其实他的整个的精神意识是和西方现代的民主社会是比较接洽的,二位认为这样的判断是不是有一定的合理性。&br/& &strong&陈子善:&/strong&所谓“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我认为都可以的读的,少也可以读鲁迅,也可以读胡适,我现在也在读胡适,我不算太老,也有点老了,年轻人读点鲁迅也没有什么不好,而且很不错的。两个人对中国走现代化道路设计的方案和对中国未来的预测可能不太一样,但是这不能说明两人的高低。如果说鲁迅更像中国传统文人,没有接受西方科学、民主的观点,我认为这样说法过于偏颇了。我们所看到的鲁迅所读过的书,可见其对当时的思想的潮流也是花了很大的工夫的,不能说他除了日本,对外国的东西都不了解。通过他的买书账目,可以看到大量的西方的书,而且几乎是各个国家各个方面的书,从大国到小国,从思想家到文学家,哲学家,比如德国的尼采,鲁迅受尼采的影响很大,诸如此类。但是他们确实对中国的走向有不同的设想、设计。这个很正常,没有必要到今天为止我们还在争论不休。鲁迅思想中对我们有启发的,胡适对我们有启发的,我们都不要抛掉,我们尽可能地吸收可取的东西。鲁迅的旧体诗肯定比胡适写的好,但是胡适新式的长诗起点早,虽然他的新诗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他是最早尝试写新诗的人,开风气之新,还有很多其他的著作,包括胡适对中国传统的研究,比如红楼梦研究,那个工夫也很深的。&!--IMAGE_MARKER_7--& &strong&朱正:&/strong&关于鲁迅和胡适这两个人,年轻的时候,我绝对是喜欢鲁迅而不喜欢胡适的,因为那时候我也是一个愤青,我认为鲁迅是受到愤青欢迎的,胡适绝对不是愤青所欢迎的。但是他们希望中国进步,希望中国现代化,希望中国强大起来,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没有分歧的,两个人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具体到用什么方法来做到这一点,涉及到政治方面的分歧更大一些,比如说对苏联的态度。胡适开始也是拥护苏联的,他到苏联游历过,鲁迅没有去过。胡适说苏联的试验很有价值的,对苏联开始都是评价很高的,但是他了解了苏联的一些内部情况以及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后,他就对苏联的看法变化了,举一个例子,斯大林大清洗时,他说,恐怕他们里面也有一些问题,不然这么多的高干都杀了,那斯大林在国内用什么手段来统治。而鲁迅对苏联的看法就是很好的,但是到1936年他对胡愈之说,“他们(苏联)现在看到他们自己也有问题”,就是表示他当时不愿意去苏联。&br/& &strong& 鲁迅没写过抗日文章:绝对错误&/strong&&br/& &strong&读者:&/strong&鲁迅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也经历了上海的一二八事变,但是他没有到八一三事变,鲁迅对于中国人民的全民抗战他的观点是怎么样的,最近我看了一个上海图书馆的展览会,这个展览会上有很多当时国内著名的作家,包括巴金、萧军等人,他们都在抗战中写了很多作品,巴金写了一个《战士》,但是我们没有看到鲁迅的报道,所以在这样一个民族存亡的时刻,鲁迅先生应该有什么认识。&br/& &strong&朱正:&/strong&抗战的文化人的展览,基本上是在讲抗战爆发以后这些作家的写作问题,巴金、萧军等人的都是在“七七事件”以后,大量的直呼要抗日,吹响战斗的号角。鲁迅是1936年去世,去世之前,实际上鲁迅写过很多内容有关抗战的杂文,但是鲁迅这个杂文非常隐讳,包括在《南腔北调集》、《自由初》,这些杂文集里面,每一本都有抗战的内容,大概有三本,每一本都有抗战的内容。而且,他对当时国民政府的有些做法是强烈批判,《申报》“自由谈”上面他也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包括郁达夫和茅盾他们都互相呼应来坚持抗战的,但是他们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隐讳。因为什么?当时是不能公开地直截了当地这样写,孤岛时期,抗什么日,这个是要打XX的,可能有些人会误解,认为鲁迅没有写过抗战的文章,那是绝对错误的。其实鲁迅的杂文集里面大量的文字, 有很多写抗战的,以及不抵抗主义的。实际上这一点也不必怀疑,包括郁达夫,他们当时都是坚决主张抗战的,互相呼应,当时形成一个很大的作家反对日本侵略的文化氛围。另外,鲁迅还参加过很多抗日声明的签名,包括中华全国文化界关于抗敌御辱的宣言,鲁迅的名字也在上面,这个签名就是一种表态。&br/& &strong&鲁迅偷窥弟妹洗澡导致和周作人闹僵?&/strong&&br/& &strong&读者:&/strong&第一个问题是,您觉得鲁迅到底是不是一个启蒙者,因为鲁迅在他自己的著书当中有说到,他们第一代人身上都是带了鬼气的,有旧时代很多对他的影响。然后,第二个问题,简要地讲,就是鲁迅先生和周作人本来在北京的时候是住在一起的,为什么后来两个人关系破裂?&br/& &strong&朱正:&/strong&我想鲁迅可以算启蒙者,如果说他认为当时中国多数人是一种在蒙昧状态的时候,他希望大家脱离蒙昧状态,他就是启蒙者。如在座的哪一位觉得国人有蒙昧的地方,想写文章,使大家摆脱这个蒙昧状态,也算启蒙者。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天才,谁都可以做启蒙者,只要你愿意的话。&!--IMAGE_MARKER_8--& 鲁迅和周作人的关系怎么样,为什么会破裂?我在2013年文学出版社的版本的鲁迅卷里面引用了《新文学》上面的材料,鲁迅家庭是吃大伙食的,虽然是三兄弟,但是三兄弟不是分开开伙的,由周作人的太太当家。当时周建人是到上海去了,在家里吃的恐怕很难交伙食费,两位兄长也能够谅解他,所以能够经常交伙食费的就是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于是,新文学史料有一个统计表,把他们两个人的收入与情况统计出来。但教育部的薪水不能按时发出来的,周作人当时是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薪水不怎么拖欠,因此伙食费交钱的话,周作人是交得比较多的。这个情况下,周作人的太太认为他们家吃亏了,交的钱多,鲁迅家交的钱少,可能有一些不耐烦的言论,在周作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这个话让鲁迅听到了,鲁迅很生气,就搬走了。后来周作人问为什么要搬走的时候,周作人的太太不愿意说是因为我跟他算帐,把他逼走了,于是就讲了任何一个丈夫都不能够容忍的理由——偷窥她洗澡。所以周作人就生气了,写一个纸条,即“鲁迅先生请您以后不要到后面来”。鲁迅刚收到这个,不知道指什么事,假如鲁迅自己心里生气的时候就不会叫人去问你写的是什么,鲁迅真叫人去问,所以鲁迅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写。最后鲁迅就搬走了,他和朱安两个人尽量找房子,就在西三条,现在鲁迅博物馆的地方找到房子搬进去了。现在来看,两人闹翻最初的起因是经济上的原因,郁达夫写的回忆录里面认为是经济上的原因,许寿裳的回忆里面也提到周作人的太太歇斯底里的。但周丰一说过,鲁迅看他母亲洗澡。他们住的那个房子我也去过,完全没有可能靠近窗子,就这么一排,完全无法看到里面是不是有人洗澡。&!--IMAGE_MARKER_9--&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回忆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