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怎么描述古代一刻钟是多长时间以内的时间

古时的一个时辰分几刻呀,怎么划分?常说的午时三记得是几点呀??_突袭网-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
古时的一个时辰分几刻呀,怎么划分?常说的午时三记得是几点呀??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3:25:54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古时的一个时辰分几刻呀,怎么划分?常说的午时三记得是几点呀??"相关的问题,突袭网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古时的一个时辰分几刻呀,怎么划分?常说的午时三记得是几点呀??"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古时的一个时辰分几刻呀,怎么划分?常说的午时三记得是几点呀??===突袭网收集的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不但具有传动系统-齿轮系,而且还有擒纵器,如果再进一步,就可能出现完全现代意义上的钟表,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叫做“秒”。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宋代苏轼,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还是天文仪器与计时仪器的混合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叫做圭,又先后改为96。原一昼夜分100刻。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据语言学家分析。漏刻是以壶盛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所以叫做“字”,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资料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以点数报时,以十二点为正点。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这就是漏刻。但遗憾的是。箭,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为计时。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就这样,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如“忽然”一词、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如,香篆,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它由两部分组成,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作为计时器。古人说时间,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从出土文物来看,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忽’如最细的蜘蛛丝”,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漏,108,功亏一篑,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钟表还是从西方引进.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这类计时器尚不能算是独立的计时器,二是“漏”,以十二点为正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现代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十天干的含义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十二地支的含义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也。卯是茂,言万物茂也。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巳是起,指阳气之盛。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六十甲子顺序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在两刻之间,叫做“忽”;暮起(酉时。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用“分”,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机械计时器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而是“字”,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共滴长门一夜长。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十一点正为午起,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关于午时三刻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我国的机械计时器已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以示严惩。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公元前117年。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
解决方案2:
历史悠久,是汉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食时、隅中,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三至五点为寅时。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汉族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日中、日昳,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也是灿烂的汉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一至三点为丑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晡时、日入,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其以一日分十二时、黄昏、人定。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  时辰,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平旦、日出
解决方案3: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解决方案4:
一个时辰约是现在的2小时,一小时分为8刻,分上四刻和下四刻,午时三刻是下午2点半
解决方案5:
每个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解决方案6: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2个小时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
答: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答:是一样的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答:在中国古代计时方法当中,“小时”是以“时辰”(两个小时)做为一个单位。“分钟”则是由“刻”(十五分钟)为单位。 一“刻”则分成三个“字”(等于五分钟)。答:您好,依据您提供的信息来算,您的路旁土命,五行是石榴木 平执位,五行属木宜选与木材或植物有关、或属於生长性有关的行业——文具、图书、纸张、服饰、纺织、园艺、造景。木制品、家俱、木器、装潢、园艺、工艺、盆栽、茶叶、教育界、教师、文学...答:午时三刻是指如今的中午12点45分 午时是11~13时 一刻为15分,故三刻为45分 ...... 仔细看了之后别人的回答,我想想好像也不大对 在字典里的午时三刻只说了它是指12点,却没说几分 于是再去找了找答案 看到以下解释 :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答:昔日未有时钟反映几点,各地区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各地方的十二时辰; 若是在刑场上,阳光明媚,本地亦可 直接观察太阳正当空,照射一木桩之背阴临消失之时--是现在将 近正午十二点(11:44分)时,开始动刀了。答:“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是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 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汉代除使用百刻制外,还应用...答:首先你得知道,说免得说法都有依据,研究中国古代时,一定不要用“中国古代”来说,因为改变的东西太多,就像你提出的时辰这个概念,商,周,秦汉,唐,宋,清(1840前)这几个阶段有很大的不同。最好有个准确的时间段,或者朝代才好说明午时三刻...答:很高兴为您解决问题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 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为您准备的相关内容:
你可能还关注
淘宝折扣专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古代计时方法大全(很详细)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古代计时方法大全(很详细)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82|
上传日期: 21:03:3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古代计时方法大全(很详细)
官方公共微信现在的晚上10点是古时的几点_学习帮助 - QQ志乐园
您的当前位置: &
现在的晚上10点是古时的几点
来源: |人气:630 ℃|时间: 19:48:57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现在的晚上10点是古时的几点"相关的问题,志乐园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现在的晚上10点是古时的几点"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应该是亥时

参考如下:

一个时辰等于八刻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而现在的香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易燃的也有不怎麽快燃.不能作为计时参考。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11pm-1am 
丑:1am-3am 
寅:3am-5am 
卯:5am-7am 
辰:7am-9am 
巳:9am-11am 
午:11am-1pm 
未:1pm-3pm 
申:3pm-5pm 
酉:5pm-7pm 
戌:7pm-9pm 
亥:9pm-11pm
||||点击排行古人常说“一炷香”和“一盏茶”是现在的多长时间?
古人常说“一炷香”和“一盏茶”是现在的多长时间?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两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三十分钟。 一盏茶指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古人的时间计算方式也通常用“一炷香”来代替中文名一柱香类型时间概念时间长短三十分钟起缘僧人打坐公认说法 听语音一柱香的时间:两刻钟-三十分钟。一盏茶的时间:一刻钟-十五分钟。一顿饭的时间:通常理解是半个小时。古时指&一盏茶&的时间也就是十五分钟。 一盏茶指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其他说法 听语音“一柱香”等于一小时1.“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炷香燃尽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一柱香”等于五分钟2.一柱香=5分钟;一盏茶=10分钟。曾经的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时辰(2小时)有八刻,一刻(15分)【古时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僧祇律》记载:1刹那者为1念,20念为1瞬,20瞬为1弹指,20弹指为1罗预,20罗预为1须臾,1日1夜有30须臾。换算结果:须臾=48分钟,弹指=7.2秒,瞬间=0.36秒,刹那=1念=0.018秒。须臾弹指瞬间刹那=1念。3.“一柱香”还是“一炷香”?“柱”在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柱子”或“像柱子的东西”,第11版的《新华字典》对“柱子”的解释为“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多用木、石等制成”,常见词为“偷梁换柱”“顶梁柱”“擎天柱”等,成语“胶柱鼓瑟”中的“柱”为“乐器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还是起到支撑的木构件,可见“柱”并无量词之用。[1]“炷”字在上述两部字词典中都有三个字义,一为“灯芯”,二专指“烧香”,三做为量词,用于点燃的线香,如唐诗人韩偓的《秋村》:“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宋苏轼的《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有“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都是此用法。唐诗人许浑的《秋夕宴李侍御宅》中的“烛换三条烬,香销石柱灰”则是表示时间的长短。现在老百姓也经常说“一袋烟”“一顿饭”的功夫指的是时间。还有指时间很短的叫……。古人没有钟表,也没有手机,那他们是怎样计时的呢?原来他们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一炷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炷香燃尽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仔细想想,在古代,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虽然也有日晷、漏壶等工具,但是以香计时,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除了“一炷香”,还有一盘香、一炉香。人们还经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荒”。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荒文“心”字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荒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荒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常被道观、寺院用作计时器。一盏茶的时间其实也是一个形容词,一盏茶指的是一碗茶从端上来到茶凉的时间。这个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夏天可能需要15分钟,而冬天....可能10分钟都不到。看着淡黄的茶汤盛在白瓷碗里,在灯光下静止不动,白色的水雾自水面升腾,袅袅婷婷,依着碗边缓慢摇曳,才慢慢散去。周围寂静无声,时间仿佛也静止。这才恍然:难怪古人用“一盏茶的功夫”作为时间单位!遥远原始的年代,没有冰箱没有防腐剂,要喝茶,就得烧水就得等待。也有口渴难耐的时候,也有急着入睡的时候,可是那一盏茶啊,就是久久不能凉下来,于是有了这“一盏茶的功夫”。看看时间,一盏茶的功夫,应该是10分钟左右。从前看那么多小说,总是读到“一盏茶的功夫”“一盏茶的光景”,却总是一带而过,从来没去想过它到底是几分几秒。古典小说上常常写道“一柱香的工夫”,武侠小说的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柱香”为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代人是以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计量时刻的。 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然后慢慢品尝,一饮而尽,其实就是一碗茶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夏天要15分钟,冬天10分钟都用不了。 燃香计时是比较简单的计时方法,也是古人最常用的计时方法之一。那么一柱香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实际上由于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一柱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古代除了用一柱香来计时,还可用一盘香、一炉香来计时。 古代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称之为“香篆”。如唐宋时,就有人将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做成篆文“心”的形状,燃其一端,整个香篆就会循序燃尽,用以计时。人们还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这种香又称为百刻香,经常被寺院用作计时器。原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还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方式在民间流传很广。 用香计时,可谓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人们把香做成各种图形,借以给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长寿、贺喜祝庆的朴素心愿。  说法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盏茶,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说法二: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如僧人“打禅七”时一天要打11柱香,中间休息约20分钟。仔细想想,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响,携带方便,制作简单,且能营造气氛。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不是可以随便做的,一炷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说法三: 古时指&一柱香&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 ————— 另附: “一柱香”还是“一炷香” 徐世华 除夕烧头香,即上第一炷香,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日的《中国商报》上,有一篇文章报道的就是上头香的新闻——《云居寺除夕“第一柱香”起价660》。标题中出现了一个常见错别字,“一柱香”应该是“一炷香”。 “柱”,本义是支撑房屋的柱子。段玉裁说:“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引申泛指一般的柱状物,如“顶梁柱”“擎天柱”“偷梁换柱”等。也指弹拨乐器上的系弦木,如“胶柱鼓瑟”,李商隐《锦瑟》诗中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炷”的本字是“主”,意思为灯芯。《玉篇》:“炷,灯主也。”借指石柱灰。”表示时间长短的说法,有一句俗语,叫“一炷香工夫”,谚语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可见,“柱”和“炷”两今字的功用不一样,互不通用。关键的一点是,“炷”字从火,用于指燃烧的东西,用作量词时,专门用来计量线香的数量。“一炷香”是不可以写成“一柱香”的。
人教网 既然说午时三刻,那么“刻”与“时辰”肯定有换算关系,而第二种说法明显把两者单独定义,是矛盾的。 从电视上看,一炷香时间并不长,若一炷香约为半个时辰,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半个时辰?所以,说法二不对。 说法三没有依据,若一炷香的时间就是一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十五分钟,那么一炷香与一刻钟重复,古人没必要有了“一刻钟”还要“一炷香”。 还有我觉得“一炷香”、“一盏茶”是规定的时间量词,而并不是实际上的燃一柱香、喝一盏茶。何况香有长有短,茶杯的保温性能也有优劣。 最后说法一中只有一刻钟与现在有冲突,但是古时候的一斤还等于十六两呢,也不是和现在不一样吗?只是时代不同,一刻钟改短了也不足为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每天3分钟,知晓天下事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时候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