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神像可以打破,露出的那把硬骨头之绝地归途今天格外需要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下载积分:840
内容提示: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4|
上传日期: 17:12:2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4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复调问题
官方公共微信鲁迅的韧性精神和硬骨头精神,仍然是当下中国最缺少的东西
  鲁迅的韧性精神和硬骨头精神,仍然是当下中国知识界最缺少的东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鲁讯学会理事 钱理群
  钱理群教授认为:鲁迅的韧性精神和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仍然是当下的中国和中国知识界最缺少的东西。也是我们当下的中国和学术界最急需的东西,一个就是硬骨头,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另一个就是要有韧性,要长期战斗,长期斗争,要讲策略。
  钱教授 一生阅读研究鲁迅的最惨重的教训,就是绝对不能利用鲁迅来为政治服务,绝对不能用实用主义的、庸俗社会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鲁迅,这就必然要扭曲。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也告诫自己,研究鲁迅是不能背离鲁迅精神的,这是我的一个很惨重的历史教训,也形成了我终身一个遵循的原则。
  钱教授从8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研究鲁迅过程中,对鲁迅的侧面的不断地发现,最后就形成“鲁迅面面观”大概是有八个方面,每一次都是一个侧面,而且每一次发现的都是跟那个时代的精神,和作者自己的生命要求是一致的。 以下是钱教授北大演讲摘抄
  一、作为个人的、探索者的鲁迅
  80年代,对鲁迅的发现主要是个人的鲁迅。这也是80年代初期提出的问题所决定的。人们痛定思痛,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时候,每个人都在追问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被这样一个革命卷进去?怎么被卷进去的?我自己的原因是什么?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追忆到根源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在革命至上、国家至上、集体至上的意识形态的统治下,对个人欲望、利益、尊严和权利的全面剥夺,造成了人的全面的驯服工具化,我们是驯服工具,然后再认可了文革。所以80年代启蒙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重新确认个人欲望、利益、尊严和权利的合法性、合理性和道德性。鲁迅以个人精神自由为中心的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被我们所发现,而鲁迅作为人的丰富、复杂的个人心灵世界就成了我们第一代鲁迅研究者所关心的中心,所以我的第一部鲁迅著作的题目叫做《心灵的探寻》,就作为个人的鲁迅的心灵世界。
  而且那个时候还有一个自觉,在我们探索鲁迅个人的心灵世界的时候,特别关注作为探索者的鲁迅的特点。我在《心灵的探寻》的后记里就说,“我们对鲁迅的认识从结果转向了过程”。什么意思呢?我们没有怀疑鲁迅的伟大,也不否定鲁迅作为民族英雄的历史地位,但是我们要关心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先驱者,他在探讨民族变革复兴道路的时候,他所面临的矛盾、他内在的情感,他的愤激、他的焦躁、他的感伤和他的痛苦,是怎样从内心的炼狱生长出来的。我们研究的重心不在他最后的结论如何正确、如何伟大,而在于他在探索过程当中的复杂的感情。我们发现的是一个平凡而复杂的探索者。而恰好在这一点上我就找到自己的生命和鲁迅的共同点,我确定自己就是要做一个探索者,所以我跟鲁迅的关系是两个真理的探索者之间的关系,鲁迅作为真理探索者的先驱,我作为真理探索者的后随者,两个真理探索者之间的一个自由、平等的对话,我对鲁迅研究的基本品格也就在这里就奠定。这是我的第一个鲁迅观,第一个侧面,就是作为个人的、探索者的鲁迅。
  二、周氏兄弟互相映照下的鲁迅
  第二个侧面,跟刚才讲的也有关系。因为我原来对鲁迅就是有一套东西的,我现在研究就很难从原来的东西跳出来,怎么办呢?我就想到,还在鲁迅这儿走是不行的,必须找到另一个人和鲁迅对照,这就找到周作人,就是周氏兄弟互相映照下的鲁迅,也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传统中的鲁迅。坦白说,我最初研究周作人完全是为了研究鲁迅,但是随着我对周作人研究的深入,我就发现了另外一个和鲁迅相通又完全不同的思想启蒙者,这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世界。后来我把它概括为,周作人是一个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的启蒙思想,而鲁迅是一个最后走向左翼传统的一个启蒙思想,这两种启蒙传统与启蒙思想互相补充、冲突、制约,才形成了五四启蒙运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那这样我不仅发现了周作人,同时还发现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背景下的鲁迅。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我这一辈子从事现代文学、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的最大成功就是找到鲁迅的同时找到了周作人,同时找到这个两个又相通又不同的,还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两个大家,抓住这两个,就把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思想史整个儿拎起来了。所以我的研究经验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研究还要抓大家。而且最好找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大家,在更大的视野下就可以发现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了,这是我的第二个鲁迅观,就是周氏兄弟互相映照下的鲁迅。
  三、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史上和东亚的鲁迅
  第三个是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史上的鲁迅,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一个产物。在改革开放时代我们整个眼光走向世界了,这是过去做不到的,然后就关注到在世界知识分子史、世界精神史当中的鲁迅。那么这个关照应该说是在90年代初期,在我《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这本书里完成的。
  我曾经说过,我写《丰富的痛苦》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就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危机,当时就有人宣布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灭亡,但是我不大相信,因为我发现中国的思想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跟共产主义有关系,你很难说这共产主义一定是要消亡的。我当然就对研究共产主义运动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时代课题。但是我要把它转换出去,我转换来、转换去,最后转换成两个文学典型,也就是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东移的过程。
  因为我发现,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发生关系,跟他们内在的堂吉诃德气质有关,而且我发现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分别由西班牙和英国创造,在东移的过程当中有两个关键环节或者中介,一个是德国,一个就是俄国,再传到中国。它跟马克思主义从德国传到俄国再到中国的路线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因此我就把鲁迅和周作人,以及他周围的知识分子放在一个世界精神史上上,于是我就把从莎士比亚到塞万提斯、海涅、歌德、屠格涅夫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个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世界知识分子、世界精神史的精神谱系里发现了鲁迅的意义和价值。这实际上是我的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我从对鲁迅个体的关注转向了对世界精神史而且是世界共同精神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就具有了某种形而上学的意味。所以坦白说,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这个著作,因为它有很强的内在哲理性,它提出的问题也最多,我觉得学术研究要达到那个境地才比较厉害。
  然后在90年代,我有机会跟日本的学者和韩国学者有比较多的接触,特别是到韩国教书一年,这时候我就开始对鲁迅和东亚知识分子的关系产生兴趣。为什么会关注鲁迅和东亚知识分子的关系呢?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90年代以来包括现在,人们的思路是两条,一条是往古代走,一条是往西方走,恰好忽略了20世纪的中国经验以及20世纪的东方经验。所以我就提出了一个叫做“东亚鲁迅”的概念,这也是我对鲁迅一个新的发现和认识,我当时提出“东亚鲁迅”包括两个含义:一个就是说在19、20世纪的同一个历史阶段里,有很多东亚知识分子,日本韩国的知识分子和鲁迅面对的同一问题是一个平行的关系,就有好多类似的思考,可以做一个比较研究;另一个就是影响研究,鲁迅对日本、韩国的知识分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韩国都有一批知识分子自觉地学习鲁迅,这些鲁迅研究者是有主动性的,他们对鲁迅做了新的阐释,创造了新的独立化的鲁迅。所以“东亚鲁迅”指的是鲁迅和同时代的东方,特别是东亚国家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共同创作的20世纪的东方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东方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我就把鲁迅的研究就放进了20世纪中国和东方经验的背景下,前面还有对西方的精神史的联系,再加上东亚的联系,就对鲁迅的世界性有了一种把握。
  具体到跟鲁迅同时代的西方作家,我最感兴趣的是卡夫卡,我觉得鲁迅和卡夫卡的关系可能要超过其他的鲁迅与西方作家的关系。对卡夫卡我没有做多少研究,但是我注意到,鲁迅和卡夫卡对父亲的回忆,我觉得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1919年卡夫卡写了《致父亲》,1922年鲁迅写了《父亲的病》,卡夫卡说要反对父权的压制的时候,他对自己有一个描述,“我成了一个奇想叠出、寒气逼人的孩子”。我一看我很兴奋,鲁迅就是这么一个奇想迭出、寒气逼人的文学。所以我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两个小说家就是卡夫卡和鲁迅。这是我的第三个鲁迅观,就是世界知识分子精神史和东亚的那样一个鲁迅。
  四、社会的、阶级的、左翼知识分子的鲁迅
  刚才说的几个鲁迅,基本上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后果就逐渐的显现出来了,一方面是它获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出现了权利向资本的转化,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出现了生态环境大破坏,民族精神和道德大滑坡。而这些后果是我们当初的启蒙运动的参与者所完全没有想到的,这时我的内心非常痛苦,我就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中国现在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我有什么责任?我就发现,对于这样一个两极分化我一直很盲目,根本就没有发现,没有关注到。我就发现我的80年代研究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只关心知识分子自身,我的精神世界就停留在知识分子。当然,在80年代关注知识分子是非常重要的,它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不能只关心自己而忽略周围的老百姓。我看到鲁迅对当时30年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批评,鲁迅说他们“咀嚼一己小小的悲欢,并视之为大世界”,我觉得这是击中要害,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同时我就发现,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的贵族化,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广大的世界。
  我自己对鲁迅的研究也有着重大的缺陷。当时我到上海去参加一个博士生的论坛,那个博士生就对当下的鲁迅研究提出尖锐的批判,他引述了鲁迅《今春的两种感想》里的一段话,这个话我们今天都会觉得很亲切,好像也在批评当下的中国:“ 我们常将眼光收得极近,只在自身,或者放得极远,到北极,或到天外,而这两者之间的一圈可是绝不注意的…… 在中国做人,真非这样不成,不然就活不下去。例如倘使你讲个人主义,或者远而至于宇宙哲学,灵魂灭否,那是不要紧的。但一讲社会问题,可就要出毛病了。北平或者还好,如在上海则一讲社会问题,那就非出毛病不可,这是有验的灵药,常常有无数青年被捉去而无下落了。 在文学上也是如此。倘写所谓身边小说,说苦痛呵,穷呵,我爱女人而女人不爱我呵,那是很妥当的,不会出什么乱子。如要一谈及中国社会,谈及压迫与被压迫,那就不成。不过你如果再远一点,说什么巴黎伦敦,再远些,月界,天边,可又没有危险了。但有一层要注意,俄国谈不得”。
  我一看就很刺激,我发现我以前搞鲁迅研究,要不就是只注意极近的鲁迅,个人的鲁迅,要么就极远的鲁迅,世界的鲁迅,我恰好把中间的社会的鲁迅给遮蔽了,而鲁迅自己最看重他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当然我今天还不后悔,我觉得我80年代那种研究,研究极近的鲁迅和极远的鲁迅并非没有价值,但是你确实遗漏了。尤其是时代提出问题以后,如何面对新的压迫?那么鲁迅的社会批判功能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必须去关注。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背景下,我去重读鲁迅30年代的杂文,就发现了一个我既熟悉但又是陌生的鲁迅。我发现鲁迅30年代的杂文有三个对象:一个是对党国体制的批判;一个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一个是对知识分子的提醒,说你知识分子搞不好要成了官的帮忙帮闲,商的帮忙帮闲,还有大众的帮忙帮闲。这时候,一个社会的、阶级的、左翼的知识分子的鲁迅在90年代后期就重新被照亮了。
  到2009年在台湾讲学的时候,我又明确提出一个鲁迅左翼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是王得后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说中国的左翼传统应该分成两个脉络:一个脉络是党的左翼传统,一个脉络是鲁迅的左翼传统。那么他强调,党的左翼传统脉络和鲁迅左翼脉络之间是有沟通的,所以鲁迅一直把左联的共产党人当做自己的战友,这不是偶然的,但他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涉及到鲁迅对政党政治的看法,我们沿着中国问题不能回避的政党政治的问题。
  1927年,国共合作的时候,许广平想加入国民党,来征求鲁迅的意见。鲁迅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一个政党他要实现他的理想,必须强调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党员必须服从党的决议,把党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必要时要做出牺牲,这是政党的政治要求,是必然的,而且是具有合理性的。那么你作为知识分子可以衡量,你愿不愿意接受这种牺牲,你愿意就加入,你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化就别加入。
  我觉得这个认识是很有启发性的。这就决定了鲁迅和政党政治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作甚至接受政党政治的领导,比如左联时期,他明知道那个左联是共产党领导的,他说可以接受合作,以致领导,他并不完全拒绝一个革命政党,但是他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和自己的批评权利。这就是跟鲁迅左翼和党的左翼不同,党的左翼必须绝对服从,而鲁迅左翼就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所以,任何时候都坚持党派外、体制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持批判知识分子自由和政治自由。
  五、真的知识阶级和精神界战士的鲁迅
  第五个方面是真的知识阶级和精神界战士的鲁迅。本来它是属于左翼知识分子的核心内涵,但是我把它单独提出来,因为我个人的生命发展在90年代末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知道,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有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论争,我没有参加这场论争,我对这两派有很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无论对新左派还是对自由主义我都有同情和理解的地方,他们的观点我都可以接受。但同时我也有批评的地方,所以我就希望在中国的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的对立之外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因为在我看来,更加独立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也就是面临着一个知识分子道路的选择。
  这个时候我重读鲁迅1927年发表的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因为鲁迅那里提出一个“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并且他做了三点解说:什么叫做真的知识阶级?第一,对社会永远不满意,意思是他永远要提意见;第二,他永远站在贫民这一边;第三个,任何时候都不受欢迎。我一看,这就是我要的,我就找到了自己的历史定位,概括为四个永远:第一,永远不满足现状;第二,永远批判;第三个,永远站在平民这一边,弱势这一边;第四个,永远站在边缘的位置说中心的话。大家可以看出这四条是指导了我以后一生的。也就是说,这是双重的发现,在发现鲁迅的同时也找到自己。
  然后我又遇到了一个人生的困境,到了差不多90年代末,我已经被学术体制所接受,甚至成了著名学者,这时我就又感觉到问题了,我说成为著名学者是不是对自己的异化?学院对我形成了一个束缚,我本来想进学院,就怕进不去,现在它承认我了,我自己又觉得不舒服。我害怕自己发生异化,我要突破,但是我又不能离开学院,到哪儿去找出路呢?又是在鲁迅找的。鲁迅在就20世纪初就提出了“精神界战士”的概念,他说所谓精神界战士就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就强调这种批判知识分子的动作性和实践性。而且他强调,他的动作和实践主要指思想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
  我从这里就找到一条路,我把它概括成学者与精神界战士的结合。一方面我还是做学院的学术研究,但另一方面我要关注社会,要参加一定程度的社会变革的现实。我当时的选择是两个,一个是大家可能知道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再一个就是青年运动,对社会发出批判的、建设性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学术研究的成果转换成一种社会实践。无论是我关注中小学教育,还是关注青年志愿者运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社会文化思想教育的资源。这样,我的鲁迅研究就跟我的生命联结在一起了,我对鲁迅的每一个发现都是自我生命的一个提升,学术研究就和生命成长这样融为一体。
  六、具有原创性和民族精神源泉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当我进入中小学教育以后,就面临一个大问题,这几年正好是很多人从不同方面去贬低鲁迅,要把鲁迅赶出课堂的状况。那么我作为学者而不是一般的行动者进入,就必须从理论上回答鲁迅对中国教育的意义在哪儿。为什么要选鲁迅的作品,为什么不可以选梁实秋,我说梁实秋和鲁迅不一样。我就必须对鲁迅的意义和价值有新的发现和新的阐释,这就是我提出来的,鲁迅是具有原创性和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不是一般的思想、文学家,一个是原创性,再一个是民族精神源泉性,这是我对鲁迅的第六个发现。我当时跟中小学语文教师讲,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的作家每个民族都不多,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歌德,印度有泰戈尔,中国有鲁迅,他是那个等级。这些作家在那个民族、那个国家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从小读他们的作品,而且要读一辈子,要不断地从阅读当中获得启示、灵感和精神的支撑。因此他们的作品总是成为民族教育、国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们的作品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的东西。
  中国的原创性、源泉性的作家有哪些呢?我和很多专家讨论过,最后得出来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要开五门课,第一个《论语》,第二个《老子》,这是民族文化的源泉。第三个唐诗,因为这是我们整个的文学高潮。第四个《红楼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式的总结。第五个鲁迅,开创现代新思想。这都属于原创性的、民族源泉性的一些作家,它就应该成为我们民族教育的基本工程。所以鲁迅不同于梁实秋,也不同于林语堂,我不是贬低梁实秋和林语堂,但他是不同的。每一个中国人,只要你受教育,你就必须知道鲁迅,而且这个可以有强迫性的,你不懂也得懂,我也得告诉你,以后你慢慢长大就懂了,它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现在很多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七、作为现代白话文的文学语言典范的鲁迅
  我强调鲁迅对中小学生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因为他是原创性思想家,同时,他也是现代白话文文学语言典范的鲁迅,是个文体下的鲁迅。现在有些人把鲁迅讲成一个精神文本是不对的,它同时是语言文本。我曾经说过,我们中国现在白话文典范作家有三个人:第一是胡适,在我看来胡适应该是基本教材,因为他的语言的准确、简洁、规范化;然后就是鲁迅,他提供了现在白话文语言的另一种可能性;还有就是周作人,我们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胡适被排斥了,周作人也被排斥了,都是政治原因。我曾经专门研究过,民国以来的语文教材选的最多的就是他们三个人,然后就是冰心、朱自清。可以说几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在他们三位的语言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经验,但是我们把它抛弃了。
  这就触发了我对鲁迅语言特点的研究兴趣,所以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因为今天来不及展开了,我只简单讲两点:
  一个是周作人曾经总结过,说中国的汉语有三大特点,装饰性、音乐性和游戏性,周作人自己做不到,鲁迅做到了;第二个就是鲁迅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说明人的一些深层的东西是不可言说的,是语言达不到的,而鲁迅的了不起在于他恰好就挑战了这个语言的不可言说性,用语言来照亮那些难以言说的世界。最大的典型就是《野草》,《野草》里用了很多违反日常思维习惯、修辞习惯和语言规范的表达。很多学生说鲁迅的东西不懂、不通,说鲁迅用反规范的语言。他的语言有冒险性,那反而是一个创作性,反而是学生一定程度上应该懂的东西。
  还有文体创造,鲁迅作为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都是中学生学习现代文体的最重要的。而且鲁迅在杂文文体上有高度的自觉,我也做了这方面相应的一些不太多的研究,譬如我提出来的鲁迅小说的从容美学,鲁迅散文的任心闲谈以及鲁迅散文诗的独语特征,以后我也不断提出要创造研究鲁迅杂文的本体美学,这也是非常开阔的一个天地,也是鲁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活在当下中国的鲁迅
  最后我要谈的是活在当下中国的鲁迅。我记得我在北大讲鲁迅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争论,好像就是贺桂梅你这个班,当时分成两派:有的同学主张要把鲁迅进入博物馆,说他是一个被尊敬的对象;另外的学生说不行,鲁迅活在当下,要和我们直接发生关系。这个争论其实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这实际上涉及对鲁迅的认识,我们通常说鲁迅他的杂文有具体针对性,因此有人说这个杂文的具体针对性过去了,这个杂文就没有意义和价值了。但鲁迅的杂文写作把“这一个”和“这一类”结合了起来。他不仅有现实关怀还有超越性的思考,他的“这一类”是深入到中国国民的精神深处和中国文化的深处,同时深入到中国人性的深处的,所以他这种关照就有超越性,他有许多未来因素,可以超越时空和后来进行对话。因此我强调,鲁迅和其他作家不一样,其他作家可以是过去式的存在,鲁迅是现在当下式的存在,现在正在进行时的存在。这样鲁迅思想就成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都具有解释意义和批评意义的思想理论,对当下中国现实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批判力。我的这本《鲁迅和当代中国》里面有个演讲,可惜被删掉了,题目就是《鲁迅和当代中国》。我提出当代我们遇到七大问题都可以在鲁迅里得到启示:什么是中国基本国情?中国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如何看待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我们怎么办?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去做事情?这就是当下遇到的非常尖锐的问题,我都觉得可以从鲁迅这里受到启发。
  我还提出一个观点,说鲁迅对我们整个文化是一个异端的存在。我一直公开演讲,题目就叫《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我就发现,青年对现实非常满意,对自己非常满意,对你所受的教育都很相信的时候不要读鲁迅,这时候你是不能接受鲁迅的,因为鲁迅讲的跟你受的教育那一套完全不一样,你天然地本能地要拒绝鲁迅,也就是说,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不要鲁迅。当你倒霉了,感到困惑了,感觉不满了,觉得活着有点问题了,这老师讲的、宣传的东西不大对劲吧,当你产生这样一种想法,需要新的突破和寻找新的资源的时候,这时候你和鲁迅就是最佳之配。鲁迅对我们来说是另一种思维,另一种看法,另一种存在,也是另一种可能性。
  而且鲁迅还有一个好处,鲁迅提出了看法以后,同时对自己有否定和批判,所以读鲁迅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鲁迅从不试图收编我们。你读有一些学者,你就发现他要收编你,他用观点影响你,最后支配你,让你听他的,鲁迅不这么干,他让你和他一起思考,我曾经把鲁迅和胡适的演讲做了一个对比,这里就不具体讲了。听胡适演讲是很痛快的,因为胡适先生目光如炬,他讲的很坚定、明确,听完以后大家就感觉到跟胡先生走就行了,他有一个征服力。鲁迅不一样,他刚提一个命题,马上就对这个命题提出怀疑。他今天提出一个娜拉走出家庭,然后紧接着提,娜拉走出了怎么样,她搞不好还得回来,他自己就把他的判断质疑了。听鲁迅演讲很累,你必须思考,但恰好这就是鲁迅的价值,鲁迅要逼你思考,他不是把现在的结论告诉你,他不是真理的宣讲者,他是真理的探索者,和你一起去探索真理,我觉得鲁迅对我的最大价值就是这个,他使你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而不是认同他。
  一直到今天,我遇到什么重大问题都会想到鲁迅。我最近的鲁迅观,就是2016年特朗普当选,我就在思考,特朗普当选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他提出什么新的问题?我们必须去回答,这是当下一个很重大的问题,你可以看出我的思维特点,我喜欢想很大很大的问题。后来我很想搞清楚,到底特朗普的上台对思想界有什么启发?我正好读到了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先生的一篇文章,他的题目是《美国大选背后的价值冲突》。他指出现在实际上在美国,甚至世界上发生了一场争论,就是独立自由派和平等福利派的争论,他说在这独立的自由派,认为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应当主要是自己的责任,而政府的权利过多地损害到个人经济利益自由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反对政府的过分干预,反对在他们看来超出职能需要的救助人们的范围,因为他认为这影响了他的经济自由。所以他们在移民问题上是反对的,他觉得过分强调移民权利反而会损害他自己的经济自由。另一派是就更加赞成平等福利的人们,他们主张要对富人征高税,要扩大和推进国家福利政策,在一定时间内要对少数族裔和移民要进行照顾和优待,要广泛吸纳移民。它的背后就形成了一个独立自由和平等福利之争,它有两个价值观念,一个强调平等,一个强调自由。
  那么我就立刻想起了1928年,也就是90年前,鲁迅在《思想·山水·人物》的题记里面讲了这么一段话,“我自己,倒以为瞿提(歌德)所说,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能并得的话,更有见地,所以人们只得先取其一的” 。我记得我和王得后先生曾经讨论过,觉得鲁迅有两个判断我们俩搞不懂。一个判断就是他强调自由和平等是不能并存或者是有矛盾的,另一个他强调思想自由和生存还有冲突。他说个人思想太发达了,个人思想不一致,民族思想就不统一,命令不行,团结力量减弱,就会趋于灭亡,所以他就提出了一个个人思想自由和国家统一之间的冲突。我们这些人所受的教育是很难接受这样一个说法的,这就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后来想,我们现在需要对我们心目中的自由、平等、生存、统一这些概念要做反省,不能把它绝对化,无论是自由、平等都是有限度的,而且它们是互相有矛盾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加复杂化地来审视我们原来认为天经地义的一些概念,这是当代提出的问题,但是你看鲁迅在90年前看的,这跟鲁迅思维方式有关系,他从来对平等、自由、民主这些概念都是一方面肯定它的价值,但同时也质疑这个概念,质疑把它绝对化以后可能带来的后果。因此,鲁迅对问题的缠绕性的、复杂的思考和态度是有超前性的,我们这些被既定的东西所约束的人是很难理解的,要等矛盾进一步的暴露之后才可能理解。也就是说,鲁迅的研究永无止境,在我看来,遇到这样一些老让你感到困惑,你老要和它辩论,老打破你的某些既定观念的思维方式,才是你接触鲁迅的最佳时刻。
  我想最后总结一下,以上所说的八个方面,就形成了我的鲁迅面面观。可以说,研究鲁迅就好像进入一个神奇的公园,一路观察一路摄像,每走一处会发现一道异样的风景,惊喜之下,你又能用闪光灯把这道风景与自己的瞬间感悟全部录下。其实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个,把这个瞬间相遇的发现和感触记下来,然后再往前走又有了新的惊喜和发现,再闪光再录像,这样一路走来,公园风景的方方面面都得以逐渐的呈现,就给人一种美不胜收之感。而我们的角色就是风景的观赏者和摄像者,也收获了无尽的发现的喜悦,最后汇成一个美轮美奂的相册,展现了公园风景的面面观。所以我今天的回忆,其实就是编了一个相册,我自己惊奇地欣赏之后,又产生了新的探险的欲望。
  刚才这些鲁迅观的方方面面,我大言不惭地说它构成了一个“钱理群鲁迅”。但是这句话它不是完全赞扬的,它也许是过分强烈的时代感和更为强烈的自我生命的解读,这是我的长处,但同时它可能是一个弱点。但我还是深信我没有完全背离鲁迅,这些不是我强加给鲁迅的,但他还是跟鲁迅有一点间离,甚至是有一点隔阂的。优点、缺憾都在这里,所以我希望今天的回顾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又是新的开始,而这个新的开始主要靠在座的诸位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骨头 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