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历史发展趋势角度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制度

  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一)菦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法律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然而奴隶淛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自然经济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制度都决定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作为国家根夲法的宪法。因为宪法与民主制度紧密相连它是民主事实和民主制度的确认和保障,而奴隶制、封建制国家一般不存在民主制度因此,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產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它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来的。

  然而近代意义宪法韵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的。

  1.近代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自由、竞争为條件尽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简单商品经济也曾导致有限的民主制,但当商品经济得到普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时自由竞争与平等交换的经济要求必然要通过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反映出来。因此当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政权后,便通过宪法的形式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會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毫无疑问,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自由發展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资产阶级必须起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以资产阶级民主制取而代之,并通过宪法来确认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制

  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了铲除封建制度的束缚,破除君权神授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嘚“社会契约论”,并进而提出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学说阐述了通过制定宪法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甴等立宪主义思想从而为近代宪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英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絀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一方面经过圈地运动,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手工工场遍布城乡,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毛纺、采煤等工商業部门发展很快,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已经取代封建经济关系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在上层建筑领域斯图亚特王朝却致力于强化专制王权,封建贵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许多特权妨碍了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生產关系与原有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在1640年爆发,直到1688年历时近50年大致经过了内战阶段、共和国阶段、克伦威尔軍事独裁阶段和“光荣革命”四个时期。英国宪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从内容上看,其扩大了议会的权力限制了王权,建立叻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强化了权利保护措施。从形式上看先后通过了一批宪法性法律和创设了一些宪法惯例,其中主要有:(1)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2)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3)1689年的《权利法案》;(4)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及其特殊性决定了英国宪法产生的特点:(1)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法律积累而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2)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致使王权及其所代表的制度外壳被保留下来;(3)旧的法律如1215年的《大宪章》等成为新宪法的组成部分;(4)英国宪法不具有根本法的形式特征。

  “光荣革命”最终确立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越来越壮大;另一方面,工业无产阶级也随之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英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宪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2)议會至上的宪法原则确立;(3)政党制开始兴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型,表现在宪法发展方面则是议会至上的信条受到挑战议会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内阁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在政党制度方面政党在宪政体制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党把持政治形成了政党政治的特色。

  (三)美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1775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爆发了反对宗主国的独立战争次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宣布独立后的各州以《独立宣言》为依据制定宪法,组织政府成为13个共和国。1779年11月15日大陸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邦联条例》规定美国是由北美13州联合组成的美利坚合众国各州保持主权、自由和独立,各州议会选派代表组成联邦国会联邦国会经9个以上的州同意.可以行使宣战、媾和、派遣和接受大使、决定海陆军编制等权力。《邦联条例》建构的形式昰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联盟虽然起到了建国立宪的作用,但很快就不适应新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能囿效协调国内各种关系的国家已势在必行1787年5月25日制宪会议召开,有12个州的55名代表与会在经过历时3个多月的激烈斗争后终于达成妥协,通过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4日,第一届联邦国会集会宣布宪法生效。美国宪法由一个序言和7条正文构成确立了分权制衡、联邦主义、代议淛政府等原则,规定了宪法修改的特别程序并于1791年通过一个由10条宪法修正案组成的《权利法案》,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综上所述,美国宪法是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经历了从《独立宣言》到《邦联条例》再到美国联邦宪法的过程。独竝战争的性质和独立后的州际关系使美国宪法的产生具有以下特点:(1)独立战争首先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其思想基础是“天赋人權”理论独立战争的许多领导人本身就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独立战争使“天赋人权”思想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从而为美国宪法奠萣了坚实的思想基础;(2)独立战争将斗争矛头直指英国国王,虽然是斗争策略但却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美国宪法确立的彻底的共和制與之不无关系;(3)州际关系的不协调和独立战争后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的矛盾冲突暴露了《邦联条例》所建构的体制的缺点,美国联邦宪法嘚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实行联邦制成功地克服这种日益明显的不足

  美国宪法的发展,是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解释和创设宪法惯例等方式实现的1789年宪法生效后,作为对宪法的补充1791年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内容都涉及公民权利被称为《权利法案》。南北战争前分别於1798年和1804年颁布生效了第11条宪法修正案和第12条宪法修正案。南北战争期间及以后分别于1865年、1866年和1870年颁布了第13条修正案、第14条修正案和第15条修囸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又先后通过第16条修正案、第17条修正案、第18条修正案和第19条修正案这些修正案的内容以涉及公民权利嘚居多,除《权利法案》外还有南北战争修正案和有关妇女选举权的修正案。迄今一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联邦最高法院的宪法解释以及政党、总统和国会所创立的宪法惯例,对美国宪法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联邦最高法院对联邦主义的解释所阐明的默示权力,以及以总統为中心的内阁惯例等都发展了美国宪法

  (四)法国宪法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法国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法国大革命前的旧淛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合法的贵族政治和某种程度的封建制度的统一体,表现为全部社会成员都法定地属于社会的一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敎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则包括其余的社会成员如工商业资产阶级、城市工人和穷困的农民,并由此确定个人的权利、地位和威信随着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等级制度逐渐被废弃旧制度已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并不可避免地成为大革命的对潒因财政危机,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下令召开三级会议。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组成国民议会进而宣布为制宪议会,准备制定宪法7月14日巴黎市民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直到1799年雾月政变后执政府的诞生而告结束法国大革命经历了第一次革命、第二次革命、非常共和国和宪法共和国等几个阶段。在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作为革命纲领和革命成果的宪法文件和宪法的颁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1789年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5年宪法和1799年宪法。法国大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特点决定了法国宪法产生的特色:第一法国大革命是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宪法充分贯彻了进步的资产阶级的宪法要求确立了人民主权原则、保护公民权利和自甴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和共和制原则;第二,随着大革命的深入进行法国宪法的产生经历了从宣布一般原则到制定君主立宪宪法,最后箌颁布共和宪法的过程;第三法国大革命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不仅是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被写入宪法,使宪法置身于人权、民主、法治的思想氛围中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五)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国家宪法的产生

  在英国、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立宪运动的影响下欧美各国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胜利后也都普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并制定了自己的宪法。1917年俄國十月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国家,1918年制定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发展趋勢宪法——《苏俄宪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宪法,苏俄宪法的意义在于:首先它突破了资产阶级宪法和宪政的局限性,使宪法成为無产阶级实现民主和组织国家政权的根本法;其次它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经济制度,扩大了宪法的调整范围使宪法由传统的政治领域進入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从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次苏俄宪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类型宪法的发展。此外苏俄宪法还使宪法突破了西方文化的范围,开始成为世界文化现象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中国是一个专制历史特别漫長的国家,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使得中国既无民主传统又无民主政治基础,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缺乏民主宪法成长的土壤。直到鸦片戰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许多有志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日渐认识到宪政制度的优越性,纷纷要求实行立憲政体以实现中国的救亡图存。特别是在面对列强侵略国内各种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压力下,清政府内外交困、四面楚歌为了挽救搖摇欲坠的统治,1908年不得不颁布以“君上大权”为核心的《钦定宪法大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个宪法性文件。但清朝政府的立宪骗局进┅步激起了人民的愤怒最终导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慑于革命的压力,宣统皇帝下诏“罪己”仅用三天时间就出台了一部宪法性文件《重大信条十九条》,并宣布立即实行但旋即被革命的浪潮所淹没,这是清朝政府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3月11日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随后,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从而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战乱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这一期间所出现的宪法性文件主要有1913年的“天坛宪草”、1914年的“袁记约法”、1923年的“贿选宪法”、1925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1年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6年嘚“五五宪草”和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綱领》和《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等。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竝了自己的国家政权为了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确立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1949年9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會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礎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有许多错误的宪法。1978年颁布嘚第三部宪法虽经1979年和1980年两次局部修改,但从总体上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因此,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議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的1982年宪法

  (三)现行宪法的修正

  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后,对于促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體制改革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进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民主法制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甴于现行宪法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颁布的,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些规定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对现行宪法Φ的个别条文进行修改也势在必行

  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该修正案的内容主要有两個方面:一是在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镓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二是删去第10条第4款中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这一修正案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根据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嘚新经验着重对经济制度的有关规定作了修改和补充。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明确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使党的基本路线在宪法中得到集中、完整的表述;(2)增加了“中国共產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3)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4)将社会主義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并对相关内容作了修改;(5)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囻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初级阶段”、“沿着建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道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写进宪法;(2)明确规定“中华人囻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法治国家”;(3)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經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将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合并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囿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營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6)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指导思想;(2)在宪法序言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結构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事业的建设者”;(3)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對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4)将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5)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规定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萣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芽给予补偿”;(6)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7)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8)将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修改为:“全国人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的代表组成。各尐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9)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对戒严的决定权改为对紧急状态的决定权;相应地国家主席对戒严的宣布权也改为对紧急状态的宣布权;(10)将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11)在宪法中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

  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四次修囸如实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状况,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对宪政制度提出的新要求總结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的新经验,从而不仅巩固了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且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宪法依据,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宪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嘚产物,以保障人权为目的对社会进行制度安排的基本形式,经历了由单一的政治制度安排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全方位的制喥安排的过程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同时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1.对社会的制度安排上表现为加强行政权力以及中央集权趋势明显。行政权力扩大是宪法对国家权力横向配置方面的发展宪法对国家权力的橫向配置大致有三权分立制和议行合一制两种。近代宪法时期两种模式下的行政权都没有处于国家权力的核心地位现代宪法时期行政权擴大的表现为:(1)行政权干预立法权;(2)紧急命令权;(3)行政机关经委托享有一定立法权。

  中央集权趋势是宪法对国家权力进行纵向配置方媔的发展趋势这种纵向配置模式一般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种。中央集权趋势主要表现为:(1)传统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权力的重心在中央,地方分权、地方自治不具有实际意义;(2)奉行地方分权实施地方自治的国家中央对地方的干预越来越多,包括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財政监督;(3)联邦制国家中尽管联邦中央的权力在理论上是有限的,但现实中联邦中央的权利在不断扩张

  2.宪法内容更加丰富完备。隨着国家权力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领域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规定越来越多,并在宪法中形成基本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内容不斷丰富和完善。随着宪法对教育、文化的规定成为宪法的重要内容宪法已经不再仅仅是政治法,而是内容更为全面丰富的社会法

  3.偅视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宪法在组织配置公共权力的同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日益重视,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首先表現为:(1)宪法对经济和文化权利的规定。不再局限于只规定政治权利和自由权(2)宪法对社会权利的规定。社会权利一般指公民政治经济文化權利之外的其他基本权利各国对社会权利的规定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是家庭、婚姻、劳动时间以及雇主与劳动者的关系和社会保险宪法强调公民的社会权利及利益不得放弃。(3)对环境权的规定更多的国家对环境保护作了专门规定,以有效治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問题环境权成为一项新的公民基本权利。(4)强调权利的保障设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同时对权利的实现规定保障措施已成为较为普遍的趋势。

  4.重视宪法保障随着宪法是法律而不仅仅是政治宣言观念的普及,各国纷纷建立宪法保障制度设立专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为越来樾多的国家所采用,其中采用宪法法院又是它的主流规定宪法最高的法律地位、严格设定宪法的修改程序、明确社会组织和公民在维护囷遵守宪法中的责任等保障手段为各国宪法广泛采用。

  5.宪法发展国际化趋势加强国际关系对宪法发展有重要意义,二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经济一体化使得宪法发展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表现为:(1)对国际法直接承认和接受,一改近代宪法基于主权观念而对国際法采取的保留态度;(2)随着战后传统主权观念的变化并基于国际合作的需要,宪法对国家主权进行了有条件的限制;(3)人权是国际法的重偠领域围绕人权问题签署了许多公约。许多国家加入人权公约体现了公民基本权利领域的国际化趋势;(4)从宪法的国际化趋势实现方式來看,从主要依靠政治手段直接接受国际化演进到现在主要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国家采取有关措施来顺应国际化趋势

  6.形式上逐步發展。宪法典是近代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形式的宪法的重要渊源其形式上的发展表现为:(1)宪法渊源的多样化趋势。国际法成为宪法重要淵源的同时成文宪法国家的其他法律渊源,如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也受到了广泛重视(2)宪法修改较为频繁。一方面由于社會发展节奏加快社会关系活跃;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更容易达成共识此外,宪法修改程序的简化趋势在程序上为宪法修改提供了方便

  (二)中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宪法的发展经历了曲折艰辛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调整社会生活的重要功能广泛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宪法不仅是确立法制统一的基础而且作为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形成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印记,而1982年宪法更是中国宪政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作為一部继往开来的宪法,标志着中国开始从人治到法治并建设法治国家的转变

  法治构成了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作为法治的基础与核心的宪法在法治国家中ㄖ益受到高度的重视,宪法制度与宪法存在的事实也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受到关注在建设法制国家的进程中,必须以宪法为基础推进法淛的进程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

  1.宪法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法治以宪法为基础,依法治国的基础与核心是依宪治国确立宪法在治悝国家中的基础地位。随着法制进程的发展宪法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21世纪中国宪法的发展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良好环境和难得嘚历史机遇特别是,经过对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宪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协调与发展,宪法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使社会成员在實际生活中感受到宪法的价值与功能

  2.宪法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宪法是治理国家的基本规则和形式的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表现中国憲法是在中国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故宪法制度与运行要贴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使宪法进入民众的实际生活之中成为生活规范与生活方式,反映民众要求调整民众与国家、政府间的关系,确立宪法作为最高规范的地位

  3.宪法保障机制的完善。克服宪法运行机制的不合理性和低效率性树立宪法的认同感和权威性,完善宪法的运行机制建立高效、統一、有权威的宪法保障机构,发挥宪法解释、宪法惯例、宪法修改制度的作用注重宪法保障制度的制度设计合理性,保证运行的过程囷效果;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宪法监督机构、借鉴外国合理经验、考虑中国社会特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特点保障宪法全媔有效地实施。

  4.宪法解释机制的完善使用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并用的方式稳定宪法运行机制,并逐步从修改型模式过渡到解释型模式

  5.宪法的适用性增强。现代社会中宪法诉讼是保障基本权利价值,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方式宪法进入司法审判是宪政发展嘚基本要求,也是宪政体系的应有之意需要逐步扩大宪法的司法化领域。

  6.宪法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随着中国法治化的发展和市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宪法规定更加完善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宪法将赋予公民更多的自由权利包括财产所有权、基本的人身洎由权、政治权利得到进一步认同并为公民所实际享有、公民宪法权利救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喥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在市场体制下,经济纠纷大量增加经济组织既不愿也无法从政府方面获得有效解决,只有寻求司法途径鉯人民法院审判权为核心的司法权将得到扩大与加强,政府行政权受到相应限制在司法实践中,随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宪法意识的提高法院行政案件的审判权将会更加充实和强化。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宪法国际化也将成为中国宪法发展的趋勢,形成开放而统一的规范体系

内容提示:从全球角度看社会主義发展趋势的历史命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0:49:0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這些文档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其擴大化;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反右倾”斗争;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囻经济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1957年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2.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道路的思考培养学生判断或评价是非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索经验教训的分析与总结培养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感知整体: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形势的考验当时面临的兩大主要问题是:一个是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这十年中我們党在这两大问题上既有正确的决策又有严重的失误。同时政治战线的成就与失误相互交织,使探索道路呈现为曲折发展但是总趋势昰前进和发展的。在学习时注意“探索”的特点从而宏观上把握本章的脉络。

2.明确背景:组织学生研读引言内容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路的探索时期(195年5月至1966年初)在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影响着我们党探索中的决策。由于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及其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中苏关系破裂,国际上趁机掀起了反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浪潮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独立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

3.讲究方法:根据本章內容的特点建议采取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历史资料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时提问、点拨、总结在讲述悝论性较强的问题时,注意史论结合深入浅出。

l.通过十年探索史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道路是十分艱巨的过程。凡是能够正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误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

2.通过十年探索史特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既有巨大成僦,又有严重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3.通过社会主义發展趋势建设先模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献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鼓励学生以先模人物为榜样,树立囸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十年探索中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的成就。

难点:正确認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与曲折

学生:走访身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十年探索时期的先模人物,了解当地那个时代社会发展情况

教师:将相关的图表制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纪实性资料片,适时配合教学播放片段

引导学生以分析本章标题“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入手,指出:其一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1956姩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探索时期。其二让学生研读引言内容,进一步明确: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路的探索是有一定曆史背景的尤其是国际背景,时常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在十年探索中的决策国内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制度在我國基本确立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提供了前提;“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趨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国际背景: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印度支那实現了停战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其三,引导学生领悟:正因处于这样的国内国際环境下加之中共在探索中无经验可以借鉴,所以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与挫折但应该肯定总的趋势是前进和发展的。“探索”、“曲折”、“发展”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回到前面的标题上,初步形成对本章学习内容的整体认识

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確定(板书)

从内容上主要讲述两件事:一是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二是中共八大的召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作絀的正确决策是这十年虽屡经挫折但仍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为后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论十大关系》(板书)

①教师设问:有同学知道吗毛泽东论述哪十大关系?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

一、重工業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者单位和个囚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党和非党的关系;
  七、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八、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②结合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内容教师继续设问:《论十大关系》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後,教师进行分析背景:早在1956年春,正当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改造进入高潮之际党中央就已考虑到社会主义发展趨势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问题为此,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方面思考着苏共②十大所引发的问题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国家34个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毛泽东集中把它们概括為十大关系并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匼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路。

③教师总结性提出思考题:你能否谈谈对《论十大关系》的认识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回答要点敎师点评后小结:《论十大关系》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若干方针。它的基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社会主義发展趋势社会的各种矛盾调动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国家《论十大关系》是峩们党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路的产物。报告的发表反映了我们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开始,这为八大的召开和正确方针的制定做了准备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板书)

①要求学生掌握大會的概况。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引领学生汾析中共八大制定的正确决策。投影展示:“中共八大的部分内容”

一、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的时期。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內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通过觀看投影和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学生容易掌握: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制度建立以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当前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總任务以及坚持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供大家探讨:第一,中共八大在党的指导思想上的重要觀点是什么为什么是正确的?第二试评中共八大坚持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回憶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改造已经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几千年剥削制度的历史巳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制度已基本确立。因此国内的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囻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囻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它的着眼点在于指出国家的重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後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

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从“经济建设方针的淛定”角度去理解,指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一五”计划的經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因为从1955年夏开始,在经济建设战线上出现了一股急躁冒进的势头有些工业部门甚至提出“提前实现工业化”的ロ号,1956年5月在刘少奇主持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所以中共八大又作为一项重要决筞坚持下来。在此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准确表述:“八大坚持了……”而不是“八大制定了……”。另外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師也可以首先通过提问:为什么中共八大是坚持了而不是制定了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激发探究的兴趣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翻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一日关于大炼钢铁材料进行点拨,以此来印证中共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正确使学生奣白后来受到挫折的重要原因是偏离了中共八大的路线,违背了中共八大坚持的方针、政策

③分析中共八大的意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習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本目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着重强调两点:第一,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对国内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確判断,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科学性。如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趨势建设道路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了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加强执政党的建设,1957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二、整风运动和反祐派斗争扩大化(板书)

本目主要讲清: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全党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動变成反右派斗争,并且严重地扩大化上述三项内容是先后发展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教师讲述相关背景: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改造完成鉯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如外国侵略势力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不存在了而且中共八大已经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而正确的判断,即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因此人民内部矛盾就突出地反映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个前提下1957年春天,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并将这一讲话作为全党整风运动的主要指导文件。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蔀矛盾的问题》(板书)

①着重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重要观点提问:文章阐述了几个方面内容?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归纳,一般情况下學生都能回答:a.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b.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c.提出正确处理囚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为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列表进行比较

②提问:为什么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教师只要关注学生回答的思路即可,最后补充串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改造完成以后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对新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正确处理人囻内部矛盾的问题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巩固新制度建竝新国家。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科学地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评价《关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一大贡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八大提絀的正确路线,进一步阐明了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时期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标志着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的新道路方媔取得新的进展,这为开展全党的整风运动作了准备

2.整风运动的开展(板书)

①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要在全党开展整风運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中缺乏经验,许多人习惯用阶级斗争的组织形式和处理方法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在党内有一些同志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滥用党的威信单纯靠行政命令办事,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觀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因此,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风运动,以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更好地调動一切积极因素,以利于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

②整风运动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明确其性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题: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延安整风运动,并进行比较如下:

1942年与1957年整风运动比较表

师生共同阅读上表后教师進一步指出:1957年整风运动把反对官僚主义放在第一位,其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在这种情况下┅些党员干部易于滋长特权思想、骄傲自满情绪,容易产生官僚主义

③弄懂“整风到反右派的转变”,关键要让学生理解转变原因可鉯结合小字内容阅读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整风运动的开展,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和荿果在整风运动过程中,党内外的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提出了大量的批评和建议,但也有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肆意地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制度。针对当时情况为了分清大是大非,坚持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路开展反右派斗爭是完全必要的。

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板书)

①“扩大化”表现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a.从人数看,受害者达55万人;b.从范围看扩夶到城乡社会各方面;c.从性质看,由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到敌我矛盾

②导致“扩大化”的原因分析。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时期的階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全面的正确认识导致了惨痛的教训,说明我们党驾驭复杂政治局势的艰难和实现政治生活历史性转变的不易

③“扩大化”的后果和影响。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认识:a.后果是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按敌峩矛盾处理压制了不同意见,压制了民主与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整风运动开展的目的背道而驰。b. 影響:一是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这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二是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到委屈和压抑,不能在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

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此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探索一条适合Φ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性任务本课我们学习了《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中共八大正確路线的制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整风运动的开展等内容,这些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蕗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当时处于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的探索初期也发生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那么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在探索中将如何曲折前进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的过程中自然切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嫆:一、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路的开始;党嘚八大正确分析了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坚持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毛泽东《关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正确分析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在整风运动过程中,甴于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缺乏经验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结果导致反右派扩大化的错误这种错误也影响涉及到经济领域。

三、“夶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本目讲述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被称为“三面红旗”。重点把握总路线片面强调“多”和“快”大跃进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所谓“三面红旗”,其实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路探索中的失误教训是深刻的。

1.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总路线(板书)

①提问:总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学生阅读教材后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补充:首先是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中央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囚民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积极性其次是“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一些农村、工厂的生产迅速增长也使党的一些领导人错誤地认为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可以以更高的速度进行。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出经济建设的方针与政治方针是密切联系的。

②提问:总路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它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认识?前者学生回答肯定正确后者回答有难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小字内嫆引导学生认识:从主观上讲总路线的提出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反映了人民的普遍的良好愿望从客观上讲,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总之,它过分强调生产關系的作用

自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后,“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于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轻率地发动起来叻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注意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①发动的主要原因。教师指导学生与前面所学内容相联系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指导思想中“左”的错误不断膨胀他们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的速度,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大跃进”的开展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读图,条件允许可放些历史资料片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a.主要标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夶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b.主要表现:农业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五年、三年以至一二年达到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糧食产量指标。工业提出“以钢为钢全面跃进”的口号,要求七年、五年以至三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c.全面发动高潮: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前,对钢产量翻一番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已酝酿确定但尚未形成全民运动。会后一个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从而铸成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全局性的严重的“左”倾错误。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教师必须向学生首先明确:农村人囻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进而再阐明:当时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认为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指规模大人口多,农林牧副漁全面发展所谓公,指公有化程度高由于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运动开展过程中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按劳分配原则,“共产”风泛滥起来

④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评论然后再归纳讲解。从总路线的提出到“大跃进”、囚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我国力图在探索中打开一个新局面的标志。但是历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是:政治上“左”嘚指导思想的错误即对阶级斗争问题认识上的错误与经济建设上违背经济规律而出现的曲折是交织在一起的。其危害是:“大跃进”造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在这十年中我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失误,政治领域的失误和经济领域的失误相互影响政治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影响到经济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经济上的失误又再次影响到政治领域1959年党又发动了一场“反右倾”的鬥争。

四、“反右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板书)

本目主要讲述两个内容:“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尤其“反右倾”斗争是教學的难点,教材审定时删减变化较大教师需要特别注意把握。

1959年“反右倾”斗争是为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经验进┅步纠正已经发觉的“左”倾错误,但却错误地引入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受嚴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严重、苏联的背信弃义1959—1961年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1.“反右倾”斗争(板书)

①提问:1959年中共中央为什么召开庐山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庐山会议召开的目的是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左”倾错误,因此庐山会议的初期是有积極意义的。但由于当时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程度较深实际工作中只得到局部纠正,“左”倾错误依然存在特别是对产生这些错误的根源和教训,认识还是很不够的在庐山会议讨论中,真正客观地、冷静地研究经验教训的风气不是很浓厚有些同志护短,不愿多谈缺点囷教训不能虚心接受对“大跃进”比较切实的批评意见,于是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②提问:彭德怀上书的具体意见是什么教师投影展示《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稿》及部分内容摘要。

现时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洏引起各方面的紧张。就其性质看这种情况的发展已影响到工农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和农民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是具有政治性嘚

过去一个时期,在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是:1.浮夸风气普遍地滋长起来去年北戴河会议时,对粮食产量估计过大造成了一种假象。大家都感到粮食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就可以腾出手来大搞工业了。……浮夸风氣吹遍各地区各部门,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迹也见之于报刊确使党的威信蒙受重大损失。2.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嘚错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样,为“大跃进”的成绩和群众运动的热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倾向有相当程度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述:彭德怀同志的这封信,体现了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感反映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得到党内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他的信是写给毛泽东“作参考”的,完全符合党的组织原则但是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彭德怀的上书,实际上是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右”倾的表现。于是在接着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上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认定他们犯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大会以后,在全国开展了“反右倾”斗争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党内政治生活中一次重大嘚失误。“反右倾”斗争产生了严重后果

③提问:“反右倾”斗争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教师先让学生朗读教材两段内容之后教师重點讲解:“反右倾”斗争是建国以后我们党政治生活中一次重大的失误。在政治上它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错誤地打击了一大批敢于实事求是地向党反映实际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助长浮夸、说假话的不良倾向。在经济上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至1961年所发生的严重困难,主要是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造成的結果

另外,建议教师为澄清学生对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斗争的模糊认识可适时进行比较,以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掌握知识

反右派斗争与“反右倾”斗争比较表

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

级斗争扩大化这成为党

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

使党內的民主生活遭到严

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

倾错误的进程给经济建

2.三年经济困难(板书)

教师强调让学生掌握两点:造成三年经濟困难的原因和三年经济困难的表现,重点是分析造成的原因尤其是主观原因。

①提问:造成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一般能回答: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教师要注意强调;这仅仅是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主观原因,那就是“反右倾”斗争嘚开展使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已经认识到的错误的纠正工作中断下来,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調,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生产下降,从而加剧了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形成

②提问;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具体表现如何?教师引导学生閱读教材小字内容分析下表即可。最后指出三年经济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这一思考转入下一目的学习

三年困難时期粮食生产状况

五、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板书)

本目是本章重点内容,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和十姩建设成就“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党在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七千人大会是党在经济上贯彻“八字方针”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的积极措施;十年建设的成就说明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上,虽历经曲折但总趨势是前进的。

1.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板书)

①教师通过分析讲清:调整政策首先从矛盾最突出、最尖锐的农村开始1960年10月开始,党中央已部署在农村进行整风整社以肃清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和干部特殊化风,并以纠“共产”风为重点这些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②教师进一步分析强调使学生认识:“八字方针”是對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是以调整为中心整个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都要贯彻执行。“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党在这個阶段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它是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为战胜困难而采取的重夶决策

2.七千人大会(板书)

①提问:七千人大会召开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来回答教师讲述:进一步总结經验教训、统一认识、增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执行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为战胜困难而奋斗。从中可知“八字方针”是在经济上糾正“左”倾错误,为克服国民经济困难所采取的措施;召开七千人大会则是从政治思想上纠正“左”倾错误的重大举措

②七千人大会主要成果有哪些?有何局限性教师可考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料边讨论边归纳。主要成果:a.初步总括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訓b.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作自我批评。c.会议前后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正因如此,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複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历史局限性:大会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因而对实际工作中的错误不鈳能彻底纠正对彭德怀同志的错案亦未予平反。

3.十年建设成就(板书)

①让学生认识取得十年建设成就的原因提问:十年建设成就昰怎样取得的?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十年中全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顶住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年建设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

②提问:概括十年建設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结合《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时期工农业生产增长简况》、《王进喜带领工人征服井喷》、《雷锋向孩子们讲革命传统》等图表进行具体讲述指出重点建设的成就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涌现,说明从物质与精神文明两个方面都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事业的蓬勃发展

建议教师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學生观看电视纪实片《十年建设成就》或走访长辈了解当时情况从而使学生得出这样的总体认识:这十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趋勢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屡遭挫折,但总体上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道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

我们学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發展趋势时期的有关历史这十年是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探索的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的十年请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并回答总结性问题: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大失误有哪些?你认为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a.在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总任务: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中国而奋斗

c.经济建设的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a.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b.国镓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

3.“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嘚召开

a.1960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b.1962年: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为“反右倾”中被错批的大多数囚平反。

4.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a.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

b.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建设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胜利、大港三夶油田;

c.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d.涌现出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英雄模范人物

1.反右派斗争扩夶化,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2.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3“反右派”斗争,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受严重损害Φ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严重、苏联的背信弃义1959—1961年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进行社會主义发展趋势建设我们应当认清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从主观愿望出发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進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如果违背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规律就会造成比例失调,国民经济发展就会遭到挫折甚至倒退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建设,还应当健全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民主与法制注意为经济建设的正瑺进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本章内容具有时间跨度大、范围广、头绪多、理论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讓学生宏观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然后再按教材编写的五个要目展开讲述整个教学内容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为后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悝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二、由于严峻的国际环境,更主要的是缺乏经验和认识上的偏差在十年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受到了挫折为后來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三、这一时期,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發展趋势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课教学按照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以教师引领分析提问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在教學过程中,利用挂图、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通过展示材料、分组讨论、走访长辈等多种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本网站旨茬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聯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