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08年09年的一个网文二十年吧,貌似名字是未成熟的果实,是第一人称日

中国散文诗学会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中国散文诗学会
该版本已锁定
  中国散文诗学会是由主管、注册的国家一级社团。[登记号4472。民政部]。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的散文诗。根据《社团法》,是我国唯一一家可以在全国吸收发展会员的社会群众团体,成立于1984年。日在北京举办会议,暂时确定由、郭风任会长。、任荣誉会长。之后举办了换届会议,由柯蓝任会长。20年来,在全国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群众性散文诗创作队伍,他们创作了大量散文诗作品。  成立二十多年来,柯蓝会长亲自倡导,举办“改稿笔会”,“同题散文诗”颁奖大会,创办“香港中国散文诗”杂志。柯蓝在近五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开创了“联组体”、“同题体”、“政论体”、“报告体”、“旅游体”等散文诗新形式,并提出“载体论”,让散文诗与其他艺术相结合,从而刷新了中国散文诗的面貌。  根据要求,1997年学会举办了换届大会,学会会长由、秘书长由陈宏波担任,副会长由、乔雨、等担任,、理事若干名。  中国散文诗学会倡导散文诗就像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学形式,并非从属于诗歌。中国散文诗学会不会盲目对诗歌流派和创作发表见解。中国散文诗学会在散文诗泰斗柯蓝先生为会长的领导下,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各种,以“普及、扶持、研究、发展、振兴”散文诗为己任,壮大散文诗队伍,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  学会主办刊物:《中国散文诗》杂志。  学会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37号(邮编100010)
  柯蓝:(.11)当代作家。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先后入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文化协会工作。先后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写成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1945年写成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建国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创作所副所长、华东作协秘书长、《文艺》编委等职。1958年与文秋合写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从事专业创作。曾任天马文学部主任、文化局副局长、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等职,作品有:与文秋合写以秋收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暴动》(原名《秋收起义》),以及反映海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祖国海岸》,短篇小说集《竹楼夜话》,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火车上的少校》,散文诗集《早霞短笛》,《铁窗烈火》,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雾海枪声》、《马戏团的秘密》等。  其中电影《铁窗烈火》荣获第一届百花奖;根据他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拍摄的电影《黄土地》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他从事散文诗创作研究50余年,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上个世纪50年代出版的散文诗集《早霞短笛》影响很大,有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有的入选中小学课本。后来他开创了联组体、政论体、报告体、旅游体等新形式,丰富了散文诗艺术表现力。同时,他又完成了30万字《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地提出了中国散文诗作为独立文体的美学原则。柯老在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上都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柯老还是中国散文诗的倡导者、鼓吹者、推广者和社会活动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荣誉委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散文诗》(香港)杂志社长等职。被散文诗界誉为“散文诗泰斗”
   第二届柯蓝散文诗儿童朗诵大赛评出得奖者   14:44:01 金羊网.(广州)  记者罗冰报道:昨天下午,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中国散文诗学会主办的“拥抱花城”———广州第二届柯蓝散文诗儿童朗诵大赛总决赛在圆满落下帷幕,原广州市委副书记邬梦兆、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张宇航、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等出席了决赛并为获奖小选手颁奖。比赛前,《柯蓝散文诗自选集》举行了首发仪式,85岁高龄的柯老在书本扉页亲自签名,他对寄予了厚望:“要努力,不要忘记散文诗。”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张宇航为本书作序,并特别在首发式上作了深情朗诵,“柯老的叙事散文诗,闪烁着人生实践的如玉的光芒。‘我的散文诗一半写给太阳,一半写给月亮’,当阳光和月光洒满大地,他的散文诗也就回到人间,引领着后辈前行的方向。”  比赛在轻松、趣味的氛围中进行,60名选拔出来的小朋友赛前经过语言专家的指导,、抑扬顿挫,纯真的童声像清澈的泉水,流淌在珠江帝景文化广场。  许多参赛孩子的家长认为,参加散文诗朗诵大赛能使孩子在气质和性格上有很大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孩子对文学的兴趣。  比赛最后评出了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获奖选手都得到了由柯蓝亲笔签名的《柯蓝诗集》。  柯蓝散文诗石碑长廊落成  杂志06年16期  继年初柯蓝散文诗石碑长廊在深圳落成后,7月29日又一条柯蓝散文诗石碑长廊在内蒙古古榆园揭幕。散文中国散文诗学会 诗家金蝶、艾君、侯结春、王家廉等也专程出席了落成。  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散文诗》(香港)杂志社长兼总编柯蓝先生是延安时期老作家,他当时创作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被列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最早成果之一,根据他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电影《黄土地》曾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他从事散文诗创作研究50余年,为中国散文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内蒙古开鲁古榆园散文诗碑廊,连同前言、后记共刻石碑24块,选刻了柯老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18首。(方纲)  市民文化大讲堂作家柯蓝谈散文诗   作者:梁瑛来源:   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的电影《黄土地》就是由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而成的。昨日,86岁的柯蓝老先生来到市民文化大讲堂,和深圳听众畅谈他研究散文诗50年的心得。  昨日下午,人民大厦三楼的会议厅内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深圳市民,2个小时的讲演一直气氛热烈,很多听众主动举手,要求上台朗诵柯蓝的散文诗作品。  柯蓝认为散文诗分为叙事散文诗、抒情散文诗和哲理散文诗,但无论哪一种散文诗都应该具有浓缩性和抽象性,他说:“一两千字的作品只能称为小散文,不能叫散文诗。”在讲座的最后,柯蓝朗诵了一首自己的散文诗《播种》,表示他的人生观点,赢得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  祖国颂歌-北京散文诗朗诵会  日,“祖国颂歌-北京散文诗朗诵会”在剧场举行。此次活动是由中国散文诗学会、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共同主办,北京文之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祖国颂歌”散文诗朗诵会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盛赞。散文诗与朗诵艺术相结合,名家与朗诵爱好者积极参与,既展示了散文诗独特的文学意韵,又让观众免费欣赏到了高水平的朗诵艺术表演。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艺术家李元华,国家话剧院艺术家曹灿,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馆长汪艺,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作家,中国散文诗学会秘书长、散文诗家陈宏波,《学与玩》杂志原总编辑、作家马光复,《时代作家》杂志主编、诗人林童,《》文化版主编宁等嘉宾出席了活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诗人、北京文之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东山来电对朗诵会表示祝贺!中央电视台《》栏目对朗诵会进行了专题录制。  来自北京市各区县散文诗作家、爱好者、朗诵爱好者以及东城区文学协会会员近200人参加了朗诵会。朗诵会上,首先由陈宏波宣读了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的致辞,主办单位的领导汪艺、艾君和嘉宾代表李元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朗诵会以名家和朗诵爱好者相结合的形式,朗诵延安时期老作家、散文诗泰斗柯蓝等创作的散文诗经典作品和歌唱祖国、反映“新北京、新奥运”的新创作品。  朗诵会的上半场为儿童朗诵,特邀参加朗诵的、段昱岩等众多小演员们用清新、纯净的嗓音诠释出《梅花》、《真诚》、、《小草》、《春姑娘》等柯蓝散文诗的艺术魅力。下半场为特邀专业演员及朗诵爱好者登台朗诵,作家马光复、空政文工团演员牛贵勤,东城区群众文艺骨干、段彬,诗人沧桑朗诵了柯蓝散文诗及自创作品。演出活跃,观众刘术功、诗人窦利亚踊跃报名朗诵了自创的作品。朗诵会特邀著名表演艺术家曹灿对演员们的朗诵进行了专业性的权威点评,并示范朗诵了柯蓝散文诗《给母亲》。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元华先后与小演员们和曹灿演出了李白的诗歌名篇,并演唱了歌曲《南泥湾》,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也为朗诵会划上了完美的句号。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散文诗学会、东城区文化馆、中央电视台、法制晚报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北京文之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独家赞助。(选自北京东城文学网杜染/文)
我是一个散文诗爱好者,时不时地写一点这个方面的文字。特别是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有了自己做主的感觉,到自己喜爱的网站去发表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纯文学的东西能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发泄自己的感情。因散文诗比诗歌松散,比散文严谨,让我感觉它是一种很难得的好文体。王剑冰在他的《散文诗创作的新现象》中说:“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卓羽心在《打开散文诗的抽屉》中也说“它兼有散文与诗歌两种体裁的属性,最本质上还是一种诗歌的形式。它借用于散文的外观和部分写作手段与诗歌的语言、灵魂结合为一体,为主题表达而服务;与通常意义上的散文相比篇幅更为短小,又不象诗歌那样固定分行,无形无象的思维情感通过作者心灵的孕育外化为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以及情节关联,从而呈现出更为接近精神自由的表达境界。”
还有许多散文诗作家及其理论者都很明确地阐述了他们对散文诗的理解和解释。但现在社会上对散文诗了解的人还是不多,而且概念模糊多是顾名思义“因为它的名字是散文开头的,应该就属散文了。”也有的人认为写的人少,就不给它独立的地位,随便放在那个栏目里或根本不提及它。在许多网站我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想把自己写的散文诗投稿,却发现不知道散文诗应该投在哪个栏目里?因为许多网站没有散文诗的地位,有的看它名字的后面是诗让放进诗歌里,有的看了认为它名字开头是散文,应该归散文了。也有的让放进杂文里、情感文字里等等。如果看到上面的阐述,对散文诗有了进一步了解,应该能给它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了吧。我国的散文诗能够迅速地发展下去,网络的功不可没,更希望在网络这个大天地里有散文诗的一席之地。
《散文诗写作与欣赏》一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散文诗是诗歌和散文这对父母生产的孩子,无论它长的象父亲或象母亲,独立性是不能改变的,是独立的个体。它的本质是诗歌。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最早出在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第一位使用“散文诗”这个文体的是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是他正式用“小散文诗”这个称谓的。在此前世界上其实已经有类似的文体,如:中国古代的小赋(屈原的《卜居》、《渔父》)、明清小品文等这样的文字出现,西方(《古兰经》)欧洲16世纪法国的蒙田小品文等也属此类,但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体裁。真正的散文诗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才有的。我国第一次真正提到散文诗名称的是1918年,在《新青年》第四期发表当时北大教授刘半农译的印度S·瑞美萨的《我行雪中》,后面附的一篇:“结构精密的散文诗”。后来就有了郑振铎、沈颖、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徐志摩和冰心等人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外国的散文诗,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和推动起了不小的作用。从刘半农的《晓》、
从鲁迅的《野草》到柯蓝的《早霞短笛》、郭风的《叶笛集》和《鲜花的早晨》再到现在遍布各大报纸期刊杂志上的散文诗,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忽热忽冷的一个又一个低谷高潮,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壮大。
然而,我们许多人还不能真正了解散文诗这个文体的本质。而且散文诗方面的宣传和讲座也很少。因此,我呼吁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能够多到网络里来发表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05/08/26秦华于上海)(05年第六期《散文诗世界》发表、民刊《新诗大观》34期选自网络发表)
【秦华散文诗论】散文诗与散文、现代诗的关系
———读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化散文”和“散文化”
文/秦华????我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深入是通过阅读书本以及网络中有关散文诗的文章。他们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散文诗的生成、发展以及它和散文、诗歌的关系。特别是耿林莽先生的许多论述和对散文诗作品的赏析,为我们学习和写作散文诗指明了方向。??今年,《散文诗世界》第四期刊登的耿林莽先生的《散文诗:“化散文”和“散文化”》,更是用独特的视角对散文诗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许多模糊的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论述。他说:“任何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要符合内容与形式相互适应的要求”。他运用历史发展和学术论点对散文诗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做了全面理论,更加明确了他的“散文诗是诗的延伸”的学说。而且在文章中阐明了“散文诗并不是散文+诗歌”演绎出来的“混合体”,而是他们结合生产的“混血儿”。本质还是诗——诗的变体。“以诗为文体,吸取散文文体风格中飘逸、灵动、自由、随意的神采,以补诗歌过分矜持拘谨、放不开手脚的不足;同时,适当借鉴其表现手法中可用部分,融入作品的诗性氛围之中,力求和谐协调、混为一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耿林莽先生的思路是如此的清晰敏捷。他将散文诗的主从关系简明扼要地展现给我们大家,让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诗。??在网络里,在我发表散文诗的论坛和我主持的诸多散文诗论坛里,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知道散文,知道现代诗歌,却无法分清楚什么才是散文诗?如何去写散文诗?”在这里。耿林莽先生给我们指明了写作和学习的方向。他说:“散文往往求全,完整叙述事物过程,诗和散文诗则取其一点、一线、一角,以点代面,以一当十,作简约性勾勒;散文多取块状结构,洋洋洒洒,铺叙成篇,每有冗长拖拉、烦琐罗嗦之弊,散文诗多取跳跃流动、轻捷灵活、多节段的结构,既适应语言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跳荡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这样以来,让许多散文诗爱好及写作中遇到的困惑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也给一些人说“散文诗是边缘文学”“男不男、女不女”“由于它的不确定因素,迟早会被淘汰”等的说法有力的一击。??读了耿林莽先生的学说,让我们更加明白散文诗不仅不会被淘汰,而且会因为她的美,她的跳跃、她的诗性、她的自由、她的音乐性,得到发扬光大。??我希望那些对散文诗是懂非懂却又想横加评论的人,还是多看看有关散文诗的理论学说,真正了解了散文诗为好。??从波特莱尔及贝尔特朗到刘天华、鲁迅;到郭沫若,到柯蓝、郭风、李耕等老一辈散文诗作家,都为散文诗做出了许多不朽的贡献。特别是现在又涌现出更多的散文诗作者和爱好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散文诗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用实际行动去证明散文诗的真谛何在!??“这种来自口语,富有时代气息和民间气息的语言资源,经过挑选、锤炼后,可以成为散文诗的语言基调了。她既没有格律诗语言的扭曲痕迹,也不是芜杂粗疏的‘大白话’,而是兼具诗美与散文美之长的散文诗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耿林莽先生是如何对散文诗做细致深入的研究,才总结和提升了散文诗的精华。在他的文章中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区别散文诗和散文的文体特征——就是看他有没有音乐性。没有音乐性的可以说他不是散文诗。??我在网络中回答文友提出什么是散文诗时,用了许多散文诗学者所论述的核心,那就是:“散文诗是诗歌的骨架,散文的形式,音乐的韵味”。??以上所有的阐述只是想说明散文诗和散文、现代诗的关系,明了散文诗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散文诗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散文诗的美学、跳跃感、音乐性、自由性,才让世界有了更多的散文诗爱好者和追随者,才有了今天散文诗的不断发展壮大。??在老一辈的指领下,会有更多、更好的散文诗作品涌现出来。散文诗会越走越远,达到它所期待的顶点。 (秦华于上海)【2006年《诗评人》创刊号、06年《平度作家》5期总14期】秦华:女、儒商联会文化部副部长、《蓝调儿散文诗画》副总编,《原野》杂志及晨曦诗社等顾问。地方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分会主席)、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等。有各种文体散见《中国散文诗90年》《诗刊“中国当代诗库》《中国年度散文诗》系列、《中国散文诗精选》系列,《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岁月》《诗潮》等世界几十种报刊杂志及选本,著有散文诗集《春天的玉兰》和诗歌集《生活的轨迹》。获2004年榕树下征文奖、2005年度《新诗大观》杰出诗人奖、2006年《优秀散文诗评委》奖、2007年《足球之夜》征文奖、2008年改革开放30年征文奖、2009年获九次征文奖等。参与2009首届中国网络诗歌研讨会,2010年协办全国首个茶文化主题诗歌朗诵会。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散文诗事业。观点:用心灵发现美景;用文字表达世界!邮箱:
QQ:主页:/博客:.cn/tl215通联:200080上海黄浦路17号315室翡伦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唐玲(秦华)
——21世纪散文诗发展漫谈 ·王志鑫
原文:/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4446&extra=page%3D1 我从1997年开始订阅《散文诗》,距今已整整13年。从13年的散文诗发展历程中,总能嗅出一股浓浓的味道——散文诗始终在突围。这种突围来自于被边缘化的怒吼,来自于被边缘化了的散文诗人歇斯底里的呐喊。我很敬佩中国散文诗人的敬业精神,也敬佩他们的执着品格。因此,无论怎么说,散文诗的发展已被现、当代文学大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全体散文诗人引以为自豪的盛事,也是文学发展史光辉的业绩。进入21世纪,散文诗已被大众媒体、网络等广泛推广。10年来,散文诗不断发展,创作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网络媒体的加入更为散文诗增添了活力和发展的动力。 一、21世纪散文诗发展概况 2000年:邹岳汉开始主编《中国年度散文诗》漓江年选,目前已出版10卷;冯明德执掌《散文诗》杂志大印。2001年:散文诗杂志社开启主办首届全国散文诗笔会先河,每年一届。除第七届23人参加外,每届代表都不超过二十人,每人只参加一次。选拔的笔会代表从地域、风格、民族等各方面进行了充分考虑,代表性地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中青年散文诗人,以确立散文诗艺术的地位,推介优秀散文诗人。目前已举办过9届。2002年:王剑冰开始主编《中国散文诗精选》。目前已出版8卷;被誉为“中国网络散文诗教父”的闻华舰,带领一批有志于散文诗的拓荒群在“全球最大的文学网—榕树下”开拓出第一个网络散文诗阵地,成为网络散文诗的第一人;蒋登科博士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散文诗文体论》;张彦加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散文诗新论》。2003年:《散文诗世界》复刊,海梦任主编,诗坛靓女宓月出任副主编;《散文诗》增刊为半月刊,下半月刊是校园散文诗专刊,为校园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发表平台。2004年:网上超强人气的“蓝调儿组合”,涌现出秦华、笔尖、方齐杨等一批优秀的散文诗人;郭竹松建立中国第一个散文诗网站;李标晶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论》。2005年:喻子涵《中国散文诗》网刊精彩亮相。郭竹松主编的《中国网络散文诗精选》出版;青年散文诗人方齐扬创建《散文诗天地》网站并出任主编创办网刊,后来发展为纸刊,目前已经出版过2期;黄永健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中国散文诗研究》;秦华在各大文学网站开辟散文诗专栏,建立《散文诗世界》网站。截至2010年7月初,浏览量为近70万(中间停网近两年)。2006年:赵宏兴主编《中国当代散文诗》,已连续出版3卷,刊登了大量的跨文体散文诗,并提倡跨文体写作;中外散文诗学会在成都成立,海梦和夏马出任主席;著名散文诗人柯蓝出版散文诗理论专著《中国散文诗创作概论》;蓝调儿组合在九路诗歌成功举办散文诗大赛,涌现出王小忠等一批散文诗新秀;兰叶子、秦华等散文诗人被《新诗大观》评为2005年度杰出诗人。2007年:《散文诗世界》从双月刊增刊为月刊,成为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刊,并作为全国唯一一本专登散文诗的大型纯文学刊物的而亮相华夏文坛;《伊犁晚报》开辟“天马散文诗专页”,甄选全国优秀的散文诗作;王幅明主编的《中国散文诗90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首发式,该书共收录272位诗人1300余篇散文诗,真正称得上中国散文诗9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为研究散文诗和进一步欣赏散文诗提供一个巨大而具体的艺术舞台;郭风、耿林莽、李耕等老一辈著名散文诗人荣获散文诗艺术终身贡献奖;郭竹松创办《青年散文诗》报。2008年:中外散文诗学会在海南举办首届年会,目前已举办3届;亚楠创办《散文诗作家》,目前已出版4辑,发行量已超出原有规划量;秦华在网络上开始征集《世界散文诗人大辞典》辞条,目前阅读量已超过5万次;笔者试图从对话的角度探索散文诗发展的趋向。已经于2009年底完成了对耿林莽、李耕、许淇、海梦、丁芒、海若、蔡丽双、蔡旭、秦华、徐成淼、蒋登科、夏马、邹岳汉、崔国发、文榕、秀实等20位有代表性的散文诗人的访谈,现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蔡茂主编《华夏散文诗选》,目前共出版2卷;湛江师范学院刘天平、欧继德主编出版《散文诗精读》。2009年:周庆荣、灵焚、亚楠等在北京发起、组建“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并先后在《诗潮》、《诗选刊》、《中国诗人》、《新世纪文学选刊》等刊物突出专辑,力主并实践“大诗歌”创作理念。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在北京成立,闻华舰出任首任主席。《散文诗世界》专门辟出版面,刊登散文诗研究理论作品,试图从不同角度诠释散文诗向何处去?《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卷》隆重面世。2010年:香港散文诗学会举行《中外华文散文诗人大辞典》(修订版)首发式暨香港散文诗学会成立13周年庆典;《中国散文诗人访谈录·散文诗的魅力(第一卷)》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秦华首倡的《上海散文诗选》正式征稿。除此之外,部分杂志、报刊专门辟出版面,刊登散文诗作。由沉沙、喻子涵、艾君、淡月儿、陈洪、方文竹、陆小旭等力推网络散文诗的发展,目前,网络散文诗已成为散文诗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散文诗的发展不难看出,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散文诗蓬勃发展的10年,是散文诗突围并走进大众视野的10年。但也能从中发现,散文诗的真正突围,还需要走更长的一段路。那么,散文诗到底向何处去?这就要求散文诗创作者能够准确把握散文诗的本体特征,准确定位散文诗的发展阶段以及对灵焚他们提倡的大诗歌的概念到底能走多远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整体评价。 二、散文诗的本体特征 目前,散文诗的特征存在三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散文诗是独立的文体。持此种观点的以耿林莽、许淇最为突出,耿林莽在接受笔者访谈时强调,“散文诗在全世界都是一个年轻的文体,可以说,她本身便是现代的产物。” 许淇表示,一章佳妙的散文诗,应该是既是散文又是诗,融合两者的优点,绝少两者的局限。同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刊》上刊登了“散文诗六人谈”中就提出一个比喻:“苹果梨”,他认为散文诗应有苹果味也有梨味,但它不是苹果也不是梨,而是一个嫁接出来的独立存在的新品种。第二种就是披着散文外衣的诗。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蔡旭等人,蔡旭在《散文诗世界》杂志2005年第4期的卷首写过一篇“代序”,题为《散文诗的三要素》。文中直截了当地提出:“散文诗是以散文形式出现的诗。抒情、哲理、内在音乐性是散文诗的三个要素。”他还说,散文诗最突出最灵活的表现就是“散文”。第三种认为散文诗是大诗歌的范畴。持这种观点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周庆荣、灵焚、亚楠等在北京发起并组建“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里的散文诗人,他们掀起的这场散文诗为大诗歌风暴,对散文诗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著名散文诗人、《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邹岳汉也持此种观点。但无论哪种观点,毋庸置疑的是散文诗首先是诗而非散文,也非其他文体。这就表明,散文诗的本体特征是诗。至于是否是独立的文体,我认为这要通过对散文诗本身的发展前景、表现形式、内容、涵盖范围等进行综合评定。所以,散文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种特性。 (一)散文诗的外强中坚性。所谓的外强中坚性是指,散文诗的外表呈现多样化,突破了格律诗本身的束缚,而其内在本身就是诗。一首诗既可以是分行诗,也可以是分段诗。耿林莽的散文诗《草鞋抒情》就是如此:穿草鞋的脚,亲近大地和泥土,是人与自然/最后告别时,/温暖的一握。//湿漉漉的水含在眼里,青草的睫毛上/有一滴泪。有的散文诗,整首诗也就只有一、两句,诗意却十分完整。我在散文诗《断章》中,试图在整首诗采用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形式将整篇散文诗表现出来,而每个章节只有一两句,但都能独立成意。不仅如此,散文诗的表现形式很多,例如,中国散文诗获奖能手崔国发的散文诗又是一种风格。癫狂:一只巨鸟的黑影//在大海的高声叙说中风起云涌,在天光的弧圈下折磨着云翳。//(《在海上仰望黑鸟》节选)不难发现,诗人用独特的冒号将下文抒写的挥去自如,这对散文诗的创作来说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探索。因此,我一直主张,散文诗创作者一定要有一种理念。那就是一首散文诗,首先从布局上要确保一个整体,其次就是你无论从该篇散文诗中抽取一部分段落或经典词句,都能表达独立的文意。这才是散文诗外强中坚性的最佳表现。 (二)散文诗的突围紧缩性。所谓的突围紧缩性是指,散文诗发展中始终要保持突围的情势,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诗歌研究博士罗小凤在《边缘之边缘的突围》一文中说,散文诗依然有其需要突围的缺陷,回到“诗”的归属地,构筑“诗”的质性特征,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及理论力量和年轻后续力量的加强,都需要继续“突围”。因此,需要突围的东西很多,散文诗发展离不开突围,也离不开具有开拓精神的突围队伍。要从理论研究、创作思路、诗风追求、价值取向、古新结合等方面综合考量,这种考量的条件首先是创作队伍的开拓精神。首先,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散文诗世界》专门开辟的“散文诗向何处去”专栏,刊发诗人们对散文诗的未来发展的各种猜想。这是成功的尝试,但还不够。仍要鼓励理论研究与散文诗创作并重,发展与革新并重。其次,从创作思路来讲:散文诗发展了90多年,是从小草小花的抒写到对大景的叙情,再到哲理性思考与社会各阶层的透析。这种发展历程是坎坷的,也是相当艰难的。这些发展,无不表现散文诗创作队伍坚韧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创作风尚。这种精神和风尚,不但不能减弱,还要继续保持才好。要更加突出,更加把握未来散文诗的发展。将其放在一个相对豪放、相对大气的并且能够与恢弘的情感进行渲发的地步。要做到豪放与空柔并重,恢弘与灵动并重,就必须从散文诗的内在抓起。我认为,皇泯的《国歌》就是散文诗从此迈向豪放的代表作。其三,从诗风追求方面上看:这十年,中国文坛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散文诗作,出现了多种表现方式和宽松的文风空间,这是散文诗发展所值得庆幸的。但在诗风突围方面,我认为还要更加注重散文诗的韵、畅、灵、动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强调诗的本质属性——韵,可以加强对韵的思索和突围,这个韵不是要句式押韵,而是散文诗的内韵,才彰显其个性。如果只注重语句的灵活性而没有注重内韵的张力,其结果就是导致散文诗的散文化而失去散文诗的凝练与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另外,散文诗的发展应该在突围时更加关注紧缩。邹岳汉老师说,“确认散文诗属于‘诗’的范围对当前的散文诗创作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散文诗的写作应该凝练精瘦,不能不限制地的盲目扩展,现在有许多抒情散文,因为短小而冒牌成“散文诗作品”充斥散文诗坛,进而导致读者更无法分清什么是散文诗,什么是散文了。只有把散文诗回归到“诗”的轨道上来,散文诗才能发挥其无比优越的潜能。我在网上发现一种怪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写点自认为优美的情爱的文字,敲成长短不同的分行句式,便冠名为诗歌或散文诗发表到论坛或自己的博客里,读后,着实让人哭笑不得。这不仅亵渎了散文诗,连诗这个字眼都有所损害。散文诗是新诗的一种独立文体,它与现代诗歌并驾齐驱。文学分类也早将散文诗归纳其中,从未脱离过诗歌范畴。我们来看一下文学的分类:1、两分法。“五四”以前,根据语句押韵否分为韵文与散文。2、三分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将其分为叙事文学(神话、史诗、小说、叙事诗、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抒情文学(抒情诗和抒情散文)、戏剧文学(供舞台演出的脚本)。3、四分法。现代我国文学理论界普遍将文学分为诗歌(现代诗歌、散文诗、歌词)、古体诗词(诗词歌赋)、散文(游记、小品、杂记、杂文、报告文学)、小说。无论是两分法、三分法,还是四分法,诗在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是诗就要浓缩精华,减少句子的冗长和繁琐,因此,紧缩性也是散文诗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 (三)散文诗的长适短宜性。长适短宜性是指,散文诗的一般写作上包涵的内容会比现代诗歌长,字数也多,修辞感强烈,它是写一点一线的。而散文拉开的面更宽广一些。散文诗比散文要凝练的多,张力足,遐想空间大。这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更具有强劲的优势。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无论从字、词、句的结构,整体布局等恰到好处的写作,散文诗都能体现较强的可读性和适读性。当前,正至快餐文学充斥市场,散文诗以她本身的凝练、清新以及淑女般的形象渐渐深入人心。让读者品读到那些哲理与本质优美融合在一起的散文诗作品心旷神怡,那些灵动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的散文诗将成为诗坛的天仙配。散文诗长有长的优势,短有短的妙韵,适度就好,我们不会一刀切。例如:广西壮族诗人黄神彪的散文诗集《热恋桑妮》,10余万字,全书只有一首诗共206节,可以算得上当代最长的散文诗了。但很多人都愿意去读,为什么?就是散文诗的长适短宜性所决定的,也是散文诗自身独特的魅力所决定的。黄神彪散文诗的206节里,有如画的风景,也有虚拟化的桑妮,每一节都独立成意。还有,我认为,卞之琳的《断章》应属于精美的散文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虽然这首诗不属于21世纪的诗作,但我认为对研究散文诗非常有利。这就说明,散文诗不论长短,其本身的意境和独立成意的特色是散文诗的优长,这种优长需要继续保持并不断挖掘,那些精髓的东西就能够体现出来。创作者要大胆运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创作思路,突破原有的单一模式。正如灵焚博士所说,“散文诗不仅可以兼具散文和诗的优点,甚至可以吸收所有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元素来发展自己”。 (四)散文诗的韵散律雅性。所谓的韵散律雅性是指:散文诗本身押韵层面上的散文美,节律上的诗体雅。但很多人说只有古体诗才配谈韵律,散文诗没有韵律可言,我持反对意见。我不主张诗分家,但应分类。古体诗主要强调韵律,散文诗主要强调内容,是侧重点不同,散文诗的韵散是运用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特点,律雅是把古体诗格律运用到白话文中,从而形成了散文诗的散文形式,诗的本质,音乐的律动,这样有利于吟诵,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秦华的许多散文诗里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用秦华浓缩的一句话:那就是:“散文诗是诗歌的骨架,散文的形式,音乐的韵味”。另外,散文诗的韵律性在白话文的世界里具有强烈的适应性。其一,据调查,古体诗阅读者群多为60岁以上的老者,而且阅读范围是古代诗人创作的经典名作,而现代诗人所创作的古体诗一直被冷落;其二,散文诗阅读者群除部分诗作爱好者外,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来自于中学、大学等院校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成为祖国的中坚力量。这个也许是闻华舰成立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的远瞻性吧。通过简单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因为古体诗要求写作者要有很强的韵律意识,从而导致读者和作者群都相对少了很多,而散文诗随意、舒展的文字与内韵相结合更适应现代社会。因此,读者与作者的人群也远远超过了古体诗群。这种悬殊是散文诗的韵散律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散文诗的发展阶段 关于散文诗发展阶段,普遍认为,散文诗是波特莱尔独创的文体,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而秦华认为,散文诗在中国的历史很长,是从我国古赋发展起来的,从确定散文诗这个文体开始到现在也有近百年了,它是我们用白话文传承赋精华的时尚体现。我之所以将此种观点放在这里表述,是因为我对此观点做过细致的探讨,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正确分析散文诗的发展阶段不仅仅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规律,还要结合散文诗发展的实际轨迹。我在《中国散文诗人访谈录—散文诗的魅力(第一卷)》的《跋》中论述了散文诗发展历史的三个阶段。但在其后我经过查阅大量的散文诗资料以及向老一辈散文诗家请教散文诗创作的过程中发现,分三个阶段还是不大妥帖的。当时,我只考虑到了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却没有深入到散文诗发展历程去考虑它客观实际的轨迹。因此,在这里我认为散文诗的历史与发展应分为四个时期(这里的论述是从散文诗这个名词被刘半农引进时算起的,而散文诗从古赋的发展里程还有待散文诗学者去研究论述,笔者在这里不追溯了)。 第一个时期为春萌初动期(1918年—1948年)。这30年,是中国历史变动、动荡,国人探索挣扎并走向光明的30年,也是散文诗传入我国并初步发展时期。正是这个时期,刘半农首次提出“增多诗体”为契机,引进了“散文诗”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并以“散文诗”这个名词开始了新诗的另一个形式的创作。特别是鲁迅的《野草》出现后,中国的散文诗开始在东方元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独具中国文学特色与魅力的新型文体,并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繁荣景象。 第二个时期为发展搁浅期(1949年—1978年)。这个阶段是我国散文诗在发展并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期后,随之搁浅的时期。解放初期到文革后期,打土豪分田地、公私合营、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三反五反、破四旧、文革等一系列政治变革,都成为散文诗抒发情感的对象,诗里诗外都充满着热火朝天的干劲和力争上游的氛围。这时的流沙河,一篇《草木篇》风靡全国,诸多散文诗作见诸报端。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散文诗人,丁玲等优秀作家、诗人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诗作。但由于历史原因,《草木篇》被误认为是毒草,存在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沙河因“草木篇”被点名批评,很多创作散文诗的诗人也被牵连其中,后来又因 “文革”的影响,包括散文诗在内的各种文学都一度处于相当被动停滞状态,甚至搁浅。 第三个时期为探索突围期(1978年—1999年)。文革结束后,百业待兴。在这个阶段,散文诗人开始了新一轮散文诗创作。以柯蓝、郭风等老一辈散文诗大家积极创办中国散文诗学会为标志,彭燕郊等诗人加盟其中,极大地推动了散文诗的发展。这个时期,对散文诗的探索也陆续展开、深入并取得一些成果。郭风、柯蓝二人同时选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主席,因二人创作风格不同导致散文诗人创作群从此发生分歧。这些分歧影响到散文诗的创作队伍,对散文诗发展相当对不利。80年代末,以邹岳汉创办《散文诗》为新的起点,逐步形成体系化、民族化和现代化,这期间涌现出众多散文诗名家、青年著名散文诗人、散文诗爱好者,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创作队伍。耿林莽、李耕、许淇三人被称为中国散文诗发展的三驾马车,驰骋在中国散文诗坛上。 第四个时期为体系稳固期(2000年—)。这个阶段是散文诗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以邹岳汉主编漓江年选为标志,散文诗创作队伍开始壮大起来。随之,王剑冰的长江文艺年选也为散文诗人的佳作露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而后,网络大军在闻华舰的首倡下,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加快了散文诗发展的步伐。截至目前,著名散文诗人基本上都在网易、搜狐、新浪等大型网站注册了自己的博客,并在各论坛发表散文诗新作和评论。除网络外,《散文诗》笔会、《散文诗世界》笔会、中外散文诗学会年会、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等相继举行,各地散文诗学会的相继成立,使中国散文诗发展已进入一个稳固期。2007年在中国文学馆举行了《中国散文诗90年()》(河南文艺出版社)首发式,并授予老一辈著名散文诗人郭风、耿林莽等人的终身艺术成就奖,把中国散文诗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综上所述的四个阶段,只是我个人对散文诗发展浅显的认知。21世纪的散文诗,无论怎样分;从创作到研究,只有求同存异,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走出边缘的尴尬地带。“不能总缠绕在散文诗与诗、散文的文体类别的关系及“诗”性的基本归属上,散文诗就是一种诗,属于新诗之一体,但又属于新诗中的‘另类’,拥有与新诗不一样的特质”,只有摆脱了不应有的束缚和纠缠,散文诗才会有希望,散文诗才能有大发展。之所以将散文诗发展阶段的划分如此提出,主要的原因是第四阶段在整个散文诗发展阶段的重要性,而第四阶段就是21世纪散文诗发展的缩影。当前,散文诗的创作开始趋向年轻化。从我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尽管70后、80后甚至90后的队伍情况还不是相当明显。发表的作品不多,在散文诗坛亮相度不够高,但这毕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势头。有了《散文诗》的校园文学选刊、《散文诗世界》的学苑诗风栏目以及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的成立,校园散文诗已经陆续亮相各大报刊、媒体。正如彭燕郊所说,近年的散文诗,摆脱了自居于“小玩意儿”和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老套,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大气和厚重。著名散文诗人邹岳汉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散文诗是一种高度自由、开放的文体,它未来的发展将走向更加自由、更为多样。各种诗体、各种文学样式间彼此交融,打破许多传统的边界,这是大势所趋。但散文诗由于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美学特征,不会被完全同化,不会走向消亡;相反,它会在大的交融交汇中吸取更多的养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作为任何一个散文诗人都必须承担的文学责任和应当考虑的最现实问题。邹岳汉还强调,散文诗“也绝不会取代新诗或者其它文学样式。相互借鉴、相互推动、共存共荣,才能长久地维护好各种文学体式之间的生态平衡。” 四、边缘突围引起的反响及散文诗在新诗的坐标值 如果说散文诗已经从边缘突围了,那么我确信散文诗从一开始就在突围,而且从突围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的本领,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突围的反响。在我的想象里,散文诗突围了这么多年,并在中国形成了如此大的反响,这应该归功于散文诗大家的指导,归功于媒体的推波助澜,归功于散文诗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如今,散文诗已经在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缅甸、泰国等国家生根发芽,而华语散文诗也成为该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港、台湾、澳门的散文诗人也加入到这支大军中,共同彰显华语散文诗的魅力。夏马主持编写的《中外华文散文诗人大辞典》,是对华语散文诗人的一次历史性检阅。秦华《世界散文诗人大辞典》的编写,无疑将中国散文诗纳入世界文学的潮流,许淇在《青岛文学》发表的《世界现代文学的新品种》中,进一步表明,散文诗将从小步伐到大手笔迈进,从中国文坛的夹缝中成长为世界文学的一支,所有的这些,对散文诗的发展都是功不可没的。种种迹象表明,散文诗在挤压下挣扎、在搁浅中喘息,从来都没有真正倒下过。在经过长时间的蛰伏后,再一次亮相文坛,并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他们的成长,被广泛得到认可。在2007年《中国散文诗90年()》首发式上,中国作协、中国文联等相关负责人都表示,正在考虑将散文诗也纳入鲁迅文学奖的参选范围。这就是散文诗人经过不懈努力后得到的最好的答案。 (二)散文诗的坐标值。散文诗在突围中到底能发展成什么样?散文诗的坐标值到底是多少?我想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体现散文诗坐标值之一就是要正确引领散文诗发展的航向,使散文诗从小草般地境遇到大树般地长成,并随着不断的突围和探索,逐步做到豪迈与空灵、高亢与哲思并重。当前,散文诗的空灵与哲思性都有长足发展,但整个散文诗领域还缺乏豪迈和高亢。一篇好的完整的散文诗,应该既能豪迈,也能空灵;既能高亢,又富有哲思,兼顾各长处。能够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正确诠释散文诗的魅力。前面,我说皇泯老师的《国歌》是豪迈、高亢的新起点,但这方面的散文诗还确实很少,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体现散文诗坐标值之二就是要让中国古典神韵渗透到现代散文诗形式中。也就是说,让古典与现代撞击,迸射出新的光芒。散文诗在美丽的外表下,要包罗更加精美的韵律才是。将古韵运用到现代旋律中来弹唱妙音,必定是我国最独特的文化成果,也是五千年文明留下的经典。许淇老师的“词牌散文诗”就是将古韵做了很好的运用,是运用现代文字和抒写方式体现散文诗瑰丽的典范。体现散文诗坐标值之三就是要思考把散文诗的根在何处?不能光顾发展,而忘了散文诗的根基,否则近百年筑起门庭将会坍塌。无论发展到什么地步,都要记住,散文诗的根是诗而非散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好坏皆有,良莠不齐。网络发表作品的条件相对于纸质媒体是宽松的,这对发展散文诗是有好处的,但也会导致一些非散文诗甚至非诗的文字被冠名为散文诗充斥网络,给散文诗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每一个散文诗选稿人,首先要有“散文诗责任”,把住散文诗的脉络,把握散文诗的根。不能做误人子弟的庸人,否则将被文坛弃之。 五、“大诗歌”走向的优势和不足 2009年3月,周庆荣、灵焚、亚楠等在北京发起并组建了“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先后在《诗潮》、《诗选刊》、《中国诗人》、《新世纪文学选刊》等刊物突出专辑,力主并实践“大诗歌”创作理念。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全国上下,开始以“大诗歌”的理念去根植散文诗。通过我对散文诗的理解与研究,从文学的题材看,散文诗一直都属于诗歌范畴里,只是一直有人要把它像小说那样独立出来,才使得散文诗被人成为“非驴非马”。我认为,把散文诗归结到“大诗歌”的范畴,虽然对散文诗的文体确认,在当前和今后发展有很多好处,但在一定情况下也存在着限制。“大诗歌”的走向对散文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原来创作现代自由体诗的人群也开始创作散文诗了,甚至转向了散文诗的专业创作,这对壮大散文诗创作队伍有很大帮助;二是散文诗与现代诗都属于新诗。无论从语言运用,还是韵律追求上都存在一定相通之处。其写作方式、语言运用、韵律表现等方面都可相互借鉴,对散文诗创作有好处;三是对凝练语言、把握韵律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对散文诗更加突出诗性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保障。虽然,散文诗归纳成“大诗歌”有很多优势与条件来推动散文诗向前发展,但同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提倡“大诗歌”,与新体诗的概念如何区分?是新体诗包括大诗歌呢,还是新体诗与大诗歌的概念并列?如果说大诗歌与新体诗并列出现,或者说新体诗包括大诗歌,那么新体诗又分别包括那些东西?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大诗歌的概念与新体诗就会出现混乱现象;二是提倡“大诗歌”,会导致散文诗发展趋势现代诗歌化,使新诗的两种形式并为一体,最终会因为创作队伍的创作理念等因素的变化,散文诗会沦为现代自由体诗歌的附属或一小部分,而且散文诗的创作多元化将会受到很大限制。三是提倡“大诗歌”,会出现诗歌散文化,这种散文化倾向也会波及散文诗的创作者的情绪,以及散文诗读者的热情。我们的文学应该“百花齐放满园春,百家争鸣求发展”,散文诗亦如此。确实,散文诗如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有民歌、美声的元素一样,应该是独立的,而且是独立的,无需证明的。这个过程是十月怀胎,瓜熟蒂落。 六、散文诗到底向何处去 2009年8月中外散文诗学会长白山会议上,徐成淼老师在做学会总结发言时,特别强调了要加强散文诗理论研究工作,并对秦华关于上海分会的散文诗理论研究发言表示了肯定。之后,《散文诗世界》专辟版面,对散文诗向何处去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论述,让很多著名散文诗人对此命题做出了深刻地思考。《散文诗世界》的这一举措,是对散文诗发展做出最明智的抉择。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散文诗》历届笔会的相关数据:第一届:湖南益阳—湘西,19人参会;第二届:山东青岛,15人参会;第三届:湖南沅江—韶山,18人参会;第四届:贵州赫章,19人参会;第五届:四川乐至,15人参会;第六届:香港,17人参会;第七届: 贵州仁怀,23人参会;第八届:新疆伊犁,15人参会;第九届:青海西宁,16人参会。2010年将在湖北召开的第十届将是前九届的聚合。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除少数诗人外,大部分散文诗人为70后。王幅明主编的《中国散文诗90年()》一书中,272位诗人1300多篇散文诗中,收录70后的共21人66篇散文诗,其中收录80后3人13篇。灵焚、周庆荣等编选的《大诗歌》中,共收入44位散文诗人创作的作品, 70后11人,80后3人,90后2人。上述数据表明,70后、80后的壮大,甚至90后的加入,是稳定的创作队伍的生力军。这些新生代将在不断地历练中形成散文诗的中坚,这对散文诗未来发展来讲,是值得庆幸的。创作队伍的年轻化是散文诗创作并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散文诗发展的后劲。我们不能单单强调散文诗人的年轻化,而放松了对散文诗创作和宣传的根脉把握。我认为,散文诗的发展,主要靠“三化”、“三体”、“三型”。 (一)更加注重“三化”。 无论是何种文学形式、作品题材、构思架构等都应注重民族化、现代化、本土化。这“三化”是散文诗创作的必备要素,是散文诗人创作的必备责任。1、民族化。民族化是指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氛围、民族的历史价值追求等,在大文化背景下抒发民族情愫,体现文学对民族情怀的理解和诠释。散文诗的创作也离不开民族化,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华夏文化源远流长,而当前一小部分散文诗创作者以非民族化的创作方式,体现散文诗的自身飞跃和所谓创新,这是万万不能有的思想和创作态度。波特莱尔为什么能创出散文诗,就是因为当时其本国文化的深刻底蕴和诗人对本民族语言的深刻理解。散文诗创作,要紧密结合中华文化的深刻底蕴,挖掘语言的内涵,并不断将民族文化融合,形成散文诗的特色。这是对散文诗根的思考,也是散文诗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有的溯源式探索。但我们不能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困惑,要有大胆的探索精神,善于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文学氛围来影响散文诗。这就要我们善于学会守根与突围。2、现代化。现代化是指散文诗的表现形式和抒发情感方式。要通过近乎现代人的品味、理念、模式等来囊括进散文诗,把中国五千年文化与现代新农村、都市变迁、社会阶层生活等结合起来;要做到古韵新解,洋为中用。把散文诗创作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并联系到实际中去。目前,我们一些散文诗存在于现代化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古韵与现代文化韵律的脱节;对原有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够,导致一些散文诗作品缺少一定的张力和韵味,只有现代化的语言,而缺少现代化的内涵。3、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对中华文化、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深刻理解并通过散文诗形式,以更加细腻的观察力,更加豪放的语言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呈现出来。但同时要克服“咬住青山不放松”思想,正确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要抓住本土文化的精髓,放弃陈旧的观念,做到安土重迁与创新立意并重。当前,有一部分散文诗人只追求散文诗的空灵,而忽视散文诗的本体内涵。主要表现在对创作前期的积累不够充分,缺乏对本土化的深刻认识,哲思性不强,浓缩度不够,导致一些创作出来的作品“美了外表,空了心核”。 (二)更加注重“三体”。 在各类信息高度聚散的现代社会,能使人们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散文诗的发展动向,满足读者对散文诗的新期待、新要求,离不开平面媒体、立体媒体,以及网络媒体。这“三体”是散文诗创作的基础,是发表散文诗和宣传散文诗活动的前提。1、平面媒体。平面媒体主要指纸质媒体,包括报刊、杂志等。这是当代发表散文诗和宣传散文诗整体动向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最为传统的;最为直观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我们应当加大对刊发散文诗的报刊、杂志的正确导向,主要靠选送散文诗稿件者的“散文诗责任”。当前,专门刊发散文诗的主要渠道是《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香港散文诗》、《散文诗作家》等刊物。还有很多的报刊、杂志都有不同的版面在刊发散文诗作品,推介散文诗人,宣传散文诗活动等,因此,选送散文诗稿件者的“散文诗责任”发挥的好坏,对散文诗发展起到质的影响。2、立体媒体。立体媒体主要是指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有声像的传播。也包括散文诗朗诵、散文诗年会、访谈录等形式对散文诗及散文诗人所做的推介及借此形式而开展的,与散文诗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时空的方式。香港文学博士蔡丽双在近年来通过举办散文诗朗诵会并将其创作的散文诗刻录成光盘随书发放等形式不断推介散文诗;上海著名散文诗人秦华通过举办及参与散文诗相关的研讨会(上海2007年举办过秦华散文诗集《春天的玉兰》研讨会。2008年举办过宓月散文诗研讨会)、朗诵会、讲座等活动,积极推广散文诗。《散文诗》主编冯明德(皇泯)、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海梦等通过积极举办笔会、年会等方式加强散文诗人之间的沟通,对进一步融合散文诗及多角度创作散文诗提供了友谊平台。海叶、栾承舟、赵宏兴等人通过不同方式与著名散文诗人进行访谈,从对话角度深层次解读散文诗。这些举措对散文诗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但是,不能因片面的追求形式,而放弃对散文诗价值的整体衡量和正确把握,造成散文诗发展的被动。无论那种形式,都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相统一。3、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散文诗通过网络更快进入读者视野,进入千家万户,从而被广大读者认同,被广大文学爱好者认同。网络对散文诗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在被誉为“中国网络散文诗教父”的闻华舰把散文诗引向网络起,散文诗的认知就更加直接、更加快捷,更加方便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在百度进行搜索“散文诗”时,显示网页多达76页,这就是网络对散文诗的答案,就是对散文诗的最大褒奖。但是,由于网络上发表文字相对宽松,有一部分所谓的散文诗确实是以一种“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样子充斥网络,让一些不了解散文诗本质的人误解散文诗,也给散文诗带来很大的被动。散文诗应该是典雅的、优美的,高贵的,容不得半点亵渎和玷污,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降格。因此,文学爱好者尤其是散文诗爱好者(包括创作者)要有责任心、自尊心、自爱心,要像爱护自己一样去爱护散文诗。散文诗要屹立文坛,务必要做到自怜、自爱、自信,而不要自残、自暴、自弃。 (三)更加注重“三型”。“三型”是散文诗的表现方式,是今后散文诗的构架形式。笔者通过对散文诗多年的创作历程来看,哲理型、社会型、豪放型是当前和今后散文诗不可或缺的创作类型。1、哲思型。哲思型是指,一首成功的散文诗,要有很巧妙的哲理表现其中,要有思想,有阅读的价值。散文诗获奖能手崔国发的散文诗大多是通过事、物等小处着眼,让其具有明显的哲思性。其散文诗《猝然相遇的鲸》中这样写道:“被风推向更深的水域。海躁动不安,在越来越大的潮汐中,那漂浮的白色岛,猝然靠近,翻动着一朵朵真切的浪花。//奔波:从它还没有到达到的地点,浮沉着蓝色的惊涛。//但它存在着:在鲸的血里。做自由体操。//那一排排浪头与突兀的礁石,齐奏着优美的节拍:浪淘沙,抑或是渔家傲?//因为在深海:更远或更近,都在移动,隐秘地穿过宁静的珊瑚,一蓬一蓬,在海底摇曳着海藻,不断地回旋着宽广的余地”。他把大自然作为背景,以鲸的奔波与海藻的节拍,拟人与拟物的手法并用,抒写人生哲理。当下许多散文诗恰恰缺少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对人生与自然和谐的深层次思考,对以小见大的思考。因此,散文诗人要将抒发的热情、空灵的心愫、通过各种思考,以深邃散文诗的本质内蕴,将散文诗的姿态不断定格。2、社会型。社会型是指,通过对社会发展、社会底层的细致观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考量而创作的散文诗类型。郑小琼通过自身经历和对东莞社会的长期的深刻观察,抒发出从骨子里、从心底里的呐喊。我认为,郑小琼是创作社会型散文诗的成功代表。任何文体的创作都离不开社会的影响,怎样的社会就有怎样的文学,散文诗亦然。社会型散文诗应加强正面抒写,正确反映社会现象,冷静地思考社会问题,用笔触撩起社会文化的面纱,使散文诗向更加广深的方向发展。3、豪放型。豪放型是指,散文诗在表达意境上要豪迈,空放。冯明德的散文诗《国歌》,就是一曲豪放的大曲,一首恢弘的壮歌。从目前散文诗队伍所创作的散文诗来看,空灵有余,豪放不足,在今后应多加引导。我们的散文诗还要多加提倡,多加宣扬豪放的风格。使散文诗在空灵中高亢的歌唱,在豪迈中恢弘的舞蹈。综上所述,散文诗的发展主要靠散文诗人不断出精品,更加突出诗意、更加突出韵律,更加突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融会贯通。著名诗人丁芒在回答笔者采访时强调,散文诗创作,首先要有“诗意,哪种文学体式都需要,诗意高妙,是“文学”的普遍要素。散文诗,标明是诗,就更需诗意充沛”;其次,“诗是最精炼的语言。因此,散文诗要向“诗”倾斜,不能太散文化”;第三,“散文诗取消了韵律(节奏律),因此它需要整体的节律感,音律感,抒情的聚焦感,太散不行。应多吸收整体律和对句,整齐与错综相间,更产生美感”。“当代中国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在未来文学史上成为一场新的文学运动的可能性”,我想,这正是灵焚博士对散文诗未来发展的预言。无论散文诗发展到哪一地步,拥有强大的有创作力和其哲思敏捷的创作灵魂,以及吃苦耐劳的创作精神。这些都是散文诗队伍、散文诗人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 【作者简介】汪志鑫,80后,经济法学本科。六盘山下成长,现就职于中国玉都。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团委员、创作部主任,已出版文学作品集《平仄的记忆》、《中国散文诗人访谈录—散文诗的魅力(第一卷)》,文学作品散见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散文诗作家》、《散文诗天地》、《香港散文诗》、《伊犁河》、《九头鸟》、《伊犁晚报·天马散文诗专页》、《和田日报》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90年()》、《2008华夏散文诗选》、《2009中国年度散文诗》、《中华名人格言录》《中外华文散文诗人大辞典》等,目前创作60余万字。 【联系方式】电子信箱:
地址:新疆和田地区检察分院
邮编:848000
——浅谈散文诗及美学特征
文/洪洲 /post.2717904.html
受会议组办方及市作协委托,我今天在会上作一个中心发言。主要结合本人的一些阅读和写作经历,介绍一下散文诗这种文体的一般知识及其美学特征。本人散文诗写作,近年来,年年有作品发表在湖南《散文诗》杂志、成都《散文诗世界》杂志。05、06年均有作品入选,漓江版、长江文艺版《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选》。
为查阅方便,所引用的散文诗主要出自《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一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我要声明,本人专业不是中文,学识水平所限,发言的过程中,各位可以随时发问和要求本人停止喽嗦。 一、文体及发展脉络
1、什么是散文诗?《散文选刊》杂志主编王剑冰,在他的《散文诗创作的新现象》一文中说:“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要更准确地区分它在诗和散文中间的文体位置,卓羽心在《打开散文诗的抽屉》中也说,“它兼有散文与诗歌两种体裁的属性,最本质上还是一种诗歌的形式。它借用于散文的外观和部分写作手段,与诗歌的语言、灵魂结合为一体,为主题表达而服务;与通常意义上,它和散文相比,篇幅更为短小,但又不象诗歌那样固定分行。无形无象的思维情感,通过作者心灵的孕育,外化为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以及情节关联,从而呈现出,更为接近精神自由的表达境界。”
2、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最早出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第一位使用“散文诗”这个文体的,是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是他正式用“小散文诗”这个称谓的。在此前世界上其实已经有类似的文体,比如:中国古代的小赋(屈原的《卜居》、《渔父》)、明清小品文等这样的文字出现。西方(《古兰经》)欧洲16世纪法国的蒙田小品文等也属此类,但,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体裁。
真正的散文诗,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才有的。我国第一次真正提到散文诗名称的是1918年,在《新青年》第四期发表当时北大教授刘半农译的,印度瑞美萨的《我行雪中》,后面附的一篇:“结构精密的散文诗”。
后来就有了郑振铎、沈颖、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徐志摩和冰心等人,他们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外国的散文诗,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和推动起了不小的作用。从刘半农的《晓》、鲁迅的《野草》等,到柯蓝的《早霞短笛》、郭风的《叶笛集》和《鲜花的早晨》。再到现在,遍布各大报纸期刊杂志上的散文诗。散文诗,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的发展历程。913年,泰戈尔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吉檀迦利”是献诗的意思,即献给神的歌。它以渴求与神结合为主题,洋溢着虔诚的情愫,讴歌神的恩赐,表达对神的敬仰和结合的渴求。
泰戈尔是一位泛神论者,同时,也是一位泛爱论者。他把泛神和泛爱结合起来,因此,他的泛神论是建立在泛爱的基础之上的。他笔下的神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真理的象征。
《吉檀迦利》是一部长诗,由103首短诗组成。整体有如一部有头有尾、有主旋律又有变奏曲的多乐章交响乐,烘托着人渴望与神结合的主题。它的意义更在于,散文诗这种文体,第一次走上了万众瞩目的高度。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认可。
3、纪伯伦(年)是黎巴嫩著名的诗人,是阿拉伯文学中散文诗的开创者,是他首先把散文诗创作引入阿拉伯文学,并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绩。他写有14部散文诗集(其中有3部是散文诗与小诗合集)。
4、冰心()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散文家之一。她曾翻译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等散文诗集,以及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先知》等散文诗集。受到他们影响,她的小诗(结集为《繁星》、《春水》)曾风靡一时,被称为“冰心体”。她的散文诗作不多,人们多把它归集到散文里,她自己也是这样。因此,她没有出过散文诗的专集。但像《山中杂感》、《回忆》和上面引录的《笑》等作品,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完完全全的散文诗,而不是散文或抒情散文。
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部散文诗集是鲁迅的《野草》。它创作于1924年9月至1925年4月间,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鲁迅1932年编辑《自选集》时作的“序”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全集》第4卷第348页)5、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散文诗集是柯蓝的《早霞短笛》,1958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它对此后的散文诗发展起过广泛而积极的作用。柯蓝认为,任何诗(当然也包括散文诗)“都是通过作者主观充沛的热情,去反映客观世界。”
6、到近十几年来,散文诗创作的队伍,己迅速发展壮大,名家辈出。老一代的如青岛耿林莽先生、成都海梦先生、湖南邹岳汉先生、江西李耕先生等等,他们或热心扶持新人,开专栏点评作品。或倾力办刊、办报,耕耘散文诗创作园地。或集中精力,披沙淘金,编辑年度最佳散文诗精选。或者身体力行,宝刀不老,佳作迭出。
中年一代,如王剑冰的组章、许淇的词牌系列、谢明洲的逸扬神采、冯明德稳沉的节奏、赵宏兴的忧郁气质、叶梦用文字进行的思考等,都如夜幕上的明星,在我们头顶上照耀。
年轻的高手,如长江滚滚催动的浪花,令人目不暇接。宓月、宋晓杰、王晓莉、蔡丽双、秦华等等。她们以女性独到的观察和思考,为散文诗园地笼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辉。崔国发、杨汉立、黄恩鹏、倪俊宇、陈计会、曼畅等人,更是年年有扛鼎之作,为须眉张扬。
我认为首先是通感。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嗅、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
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及听觉(咽)等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而寂静的景色。又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青山、暮色),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我从诸如此类的作品中,不知不觉领悟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也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会训练写作中多种手法,及欣赏能力的提高。
其次是象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
二、为了更好地把握散文诗的特性,这里专门谈谈散文诗的美学特征。
那么,什么是美学特征呢?
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的科学。它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
文学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艺术认识的规律和反映现实的规律来进行创作的。
散文诗的美学特征,是指散文诗这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品质。
下面我们从八个方面,结合作品,来讨论一下散文诗的一些主要美学特征。
1、凝聚与丰蕴
散文诗既然是诗的近亲,那么诗的一些特征,便肯定深入其髓。所以它总是力图用最少的、最具张力的语言,力图去表现最丰富的内涵。其美学特征便可以是凝聚的、丰蕴的美。就是“凝炼精美,意蕴隽永”的意思。
阅读名家名篇的散文诗,其语言都很凝炼,决不拖沓、散漫,掺着水分。但凝炼的语言决不是干巴巴、枯燥乏味的,它必须精美、最富文采。
它可以是叙述性的语言,也可以是诗与散文相结合的诗化语言,或者是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富有哲理的思辩语言。但它的每个词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独一无二的,极富表现力的。因此,好的散文诗是真真实实的美文,才会有今天这样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散文诗的语言必须做到凝聚与丰蕴,也就是唐代学者刘知几所说的“文约事丰”。凝炼精美与意蕴丰厚,才会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便是精华的散文诗了。且看谷禾的《天空之上》,“井啊,我想借你幽深的眼睛,望一眼白天闪烁的星星”。还有“空无所依的枝头,瞬间,盛开一树五颜六色的花朵”。这样的文字,有着不显痕迹的节制,将现实中的景象骤升为触动心灵的凝望。“像一个梦探望另一个梦”。
又如李茂鸣的句子“田间劳作的女子,她们越是简单的想法,却总越显得特别的健康。就像山间那一缕钻进玉米地的风,总是干干净净地进去,又干干净净地出来。”文字着墨不多,而里面的意象,就极为丰蕴了。
老诗人王尔碑是这样写嘉州卧佛的,“一生不说一句话,禅,是不能说的。”节制的文笔,可以点晴。留白,是书画家的手法,但散文诗不是不能借用的。惜墨如金,却让大片大片的空白,铺陈出艺术上丰蕴的张力。
你看,“佛不必多,留一些空白吧,嘉州,有一尊大佛就足够了。”“静卧于云天之上,你微微一笑,山和树亦微微一笑。”相和一笑,这巳是禅了,丰蕴如一世界。
2、幽默与空灵
空灵,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烟火升浮之中、之上,去看大千世界,让感觉,从八方四面合拢,最终浸过你的身体。伍小华写一束阳光走动在我的书桌上,他这样说:“后来,它细小的脚步终于踏响了稿纸,那声音像要钻进人的骨头。”
如果说这是一帧空灵的画,雨田的《穿过被诗意瓦解的河流》,那就是一条非现实的“虚构的河流”。他们都善于将深层的诗意,隐藏在幽默而又绝无拖赘的文字里。散文其形,诗为内核。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和应证。
《斧头》是青年散文家李汉荣写的,是我很喜欢的一章。“铁的锋刃,木质的柄,一半是平和,一半是暴力。”“斧头的结构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构。”“把耳朵贴近一柄锈迹斑斑的古代斧头,我听见树木倒地的声音,头颅滚动的声音。”这是不是一种空灵的叙述?
可以这样说吧,离开了灵动的意象,幽默的句子,跃动的音阶,我无法想象散文诗将如何生存。
他的这章斧头,“从盘古举起,在宇宙的顽石里开凿黎明”起,到强盗义士磨斧的声音,他是这样写的:“铁的锋芒,照亮了沉闷史书的某些片断”。祖父劈柴,“柴越堆越高,斧头瘦了下去。”本来,一般人写到这里,还有什么说的呢?你没有,他有,他的灵气就从这里闪动了
你看,他写到,“我看见最后一柄斧头,它回到深山,回到泥土覆盖的岩层里,它对被它伤害的事物表示忏悔,同时也怀念那些被砍伐成夜色的日子,劈柴的日子,那些光芒闪闪的、快意的日子。”“它怀着复杂的心情返回到岩石深处,重新变成朴素、沉默的矿石。”空灵与幽默的元素,巳交织在一起,我无法把它们分开。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麦家的一篇小说,叫《四面楚歌》,发在今年第七期《人民文学》上。初看也不知所云,看着看着,就发现一种情绪,作者刻意营造的情绪,如暮色四合,慢慢地浸了过来。你没有感到从哪一刻起,巳经浸进去了,浸透了。这也是一种空灵,千万不要以为空灵只是高高在上的,这种平面的、平行而走的、从四面八方不动声色合围过来的清凉气息,也是一种空灵,也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力量。
3、流畅与铺陈
作家海叶写雪,“站在雪中,再大的心也是渺小的,因为雪就是一颗心,一颗能容纳众多污点的心,一颗能藏下一个春天的心。”这种叙述的语言就是流畅的语言,像小河的水,波连波向前淌。
而洪放先生怀念陈所巨先生时写道,“乡村在他的血里,他的血在他纯净的乡村里”,刻画了诗人的乡村本质。为什么诗人那么喜欢他的乡村呢?乡村在他的笔下,一个个的意象是这么铺陈开的,“在秋天真正来临的时候,他走了,一个诗人的脚步停了下来。/一个有雨的日子,秋天的草在山上和田野里一寸寸地低黄下去,鹭鸶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诗人刘川,散文诗写得非常漂亮,他散文式的流畅的语言、一个个精美意象的铺陈,是他作品独特的标志之一。但万不要以为他是在写短小优美的散文。
散文诗和散文的区分,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1)点与面入手去写的不同手法。(2)流畅或跳跃的思绪。诗意的流畅,是散文诗的血脉。显然他做到了这点。如那天他起得很早,发现父亲正蹑手蹑脚地除草、母亲正在扫地、邻家大伯在种树,等等。“许许多多的人,一直在夜色里劳动。后来,我才知道,多少年来,浓浓的夜色是如何一层一层被劳动者扫掉的。”
而另一段,“邻居老太太死的那年,大家撬开她的一把锁,又一把锁,/那箱子总共有三层,上了七把锁,/最后众人取出的是一把生锈的钥匙。”
这就是揭示,一种在流畅的叙述中的思考。娓娓道来,突然而止,给人以无穷的思考和回味。
4、精巧与节制
邹岳汉先生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一章“鹭鸶”,就是一幅画。
只两句“遗世独立,徘徊洲渚。/端祥一河被自已踩碎的影子。”你设想你就是那只鹭鸟,飞翔在鄱阳湖畔最常见的棕背鹭鸟。近来我每年都特意去几次看它们,我觉得我和洞庭湖边的邹主编,在这点上是相通的。他也一定仔细端祥过这种水边的精灵。
我们大家肯定也都见过这于水之湄的精灵们,也读过不少描写它们的精美文字。正是这种美丽的鸟,装扮了我们乡村单调的生活。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一个意象,甚至一个词“影子”,就无比精巧的,抵达了观鸟人心灵的最深处。这就是功力,也是我们要努力去学习,并企图达到的高度。
人,也是这样,影子是自己踩碎的,别人无法做到。所以,做人,你的名;为文,你的笔。这都是自己才踩得碎的。一切皆为心魔。这又扯远了。
周根红,年轻得令人羡慕,如你们。他年轻的心思在阳光下跳跃着前进。路上,下了雨。他写“我要把路上的雨滴带回家,我要把一条河流带回家,我要让所有的亲人,都在这一滴水里,亲近浪花。”多么精巧,年轻的想象跃然纸上。这就是独特的精巧。
他写雨,也会写成这样,“我的一生,跟一滴雨落在地上一样,仅仅是一种落下的过程。”这就是通常年轻人做不到的节制了。年轻,可以有大把的才情去挥霍,而能够自觉地要求自己去节制,就不多见了。这也是他能被邹岳汉先生所推举的理由之一吧。
5、意象与画面
灵焚是一位被诗界所嫉妒的怪才,一个探险者。他现在的行文风格和早年浸泡了浓厚魔幻色彩的作品相比,巳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作品,更显结构的凝聚和诗意象的画面感及其灵动。
请看“在超越深渊之际,请点燃十指。相信,所有的虔诚都可以照耀黑暗。”这里,意象纷呈,语言奇特而不难读。
谢明洲是宝刀不老的诗人,近几年来我读过他不少的作品。这次推荐给大家的是他写“鹤望兰”的一章。我也很喜欢种花养草,套一句流行的话,养什么不是养。何况,花草无言,众生无心。
这种花,特漂亮,开起来的时候,我还特意给拍过一帧。竹篱边,背影而立,它开。红、桔、黄、绿、紫。在几种颜色和谐无比地搭配中,一支花茎挺立于众叶之上。眯了眼望去,斑斓的色采中,一只鹤,回望兰草中亭亭玉立的优雅。那种仪态万方的画境,以及从中透来的意象,对语言描述而言,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大家从网上可以找到关于鹤望兰的画片,但那是二维的,是静止的,是没有香味的,也是不能气韵生动的。看到真的花,是什么感受,你自己去想象吧。
谢老师也深知其中味,他不去形容和描述,他只是这样写,“冬之渐远,一只鹤,痴痴地望着。”“或许那兰正在生与死的深处,冬之渐远,远了。春之渐近,近了。人的生命一闪就过去了。”
特别是最后一句,人的生命,真的,就是这样,在冬之渐远,春之渐近之间,一闪、一闪就过去了。如我们,一闪,就要老了。
6、节奏与音韵
散文诗是极讲究节奏和音韵的美感的。举个例子,方文竹写梦里的影子,“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花下看美人,”“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音,谷中听回音。”这里,追求的是节奏的美。或者说,是散文诗节奏的美感,让我们产生了对所叙述意象的向往。
我特别要讲的是,散文诗的音韵美,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押韵。更不是尾句的那个字,硬改成同韵的音。我们来听李茂鸣写的这个短章“喝茶”。“故土难离,喝茶是我接近故土的一种方式。”“上下翻飞的茶叶,总在不断挣脱束缚,舒展自已的身体,不断扩展的灵魂,让一杯浓郁的茶水,也越来越接近故乡的黄昏。”你能感受到这种无法言传的韵律,在文字中的跳动吗?他还写过川西的油莱花,我也喜欢这种乡村里最朴素,而又最美的花朵们。今年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和江维文协采风,特意去了一趟江南婺源。在江岭的山道边,在庆源的峰峦上,我们被密密麻麻的摄影家和游客的长枪短炮所震撼。回家上网查查,才知道婺源、川西都是我国四大赏油菜花的胜地之一。
相通的地方很多,我借助婺源的感觉来读他川西的油菜花,思绪确实被它带起来了。那种感觉,非亲历不能体会。回来后,我写了六个相关的短章,以纪念这种感动。的确,人在世上亲历,艺术上,能让我们震撼的东西的确不多了。碰上了,千万要珍惜,要刻下来。宓月是杂志的一位主编,江南绍兴的风土人情,掌故和水色,已深入了她的创作。这章《琴弦上的路》,代表了她细腻的表现风格,也充满了节奏的美感。如“枯干的手指按不住那根颤动不已的弦,音乐,还是流了出来。”泉水抱月而
更年轻的李八仙、鲜圣、王小忠、周根红、方齐扬、以及江西的大学生疏影等等。我们看到,他们从朝阳中走来,愿太阳的鲜亮,每天都照在他们的脸上。他们是散文诗明天的希望。
7、另外,散文诗有哪些表现手法可以说一说的呢?
唱,愁苦落荒而逃。“你知道,你只有夜晚,只有心中的明月伴你同行。”读着,读着,一轮或盈或缺的月光,一张弓如黑夜的路,两根弦,一条是心,一根是命,从泉声呜咽中流了过来。
那个弓着背的老人的影子,就在音韵中,从我们的生命里飘了过去。隐隐的一声叹息,从此,牢牢的挂上了耳边。散文诗的创作探寻和形成特色,在节奏和音韵的把握上,她有着女诗人独特的天生优势,而她把这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谁都不可能把多种优势,或者说,把众多美感都集于短短一章散文诗中。但凡能突出一点两点,并强于众人,就是优势了。长短句,强化了节奏;近似于合辙押韵的处理,把音韵美的口感突了出来。这都行。
你们看,一条音乐流淌的路,阿炳巍巍颤颤走着的路,惠山泉叮咚流动的水路,目光游走在夜幕上的天路。谁也分不清,她诗中的路是谁的路?
近晚,琴声。夜掩盖了许多白天能看到的东西,唯琴声,裂帛般地穿了出来。她只用了两种元素,就简单地演化成了万千繁复的情感世界。
这不禁令我又想起了景德镇的青花瓷。有瓷在侧,我们把玩过太多。但都有一个道理,就是以简述繁,以简胜繁。怎么胜?就是抓住人心际的那一点颤动。比如,玲珑瓷的厚实和透亮之际,闪动的那一点灵光。
彩绘瓷,亮暗间流出的一派和祥;
釉里红,抓你的是,那一抹釉色中透出的那痕鲜亮。
青花,做得最好,仅仅以蓝的浓淡,就给一位披发削肩的梅瓶,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世界。
我喜欢瓷,尤其是上好的青花,如散文诗一样,实在是爱它的这一个一个的”点”。
7、饱满与缺失
我认为这是散文诗美的一种高级的追求,也是最难的。
先谈谈郭贵勤的菊颂四章。菊,何止白、墨、红、金几种。可他,以偏概全,仅以四本菊,就写出了一种深度。在缺失了众多元素的角度,笔墨,把一种令人仰望的中国精神,凸现了出来。
“一朵金菊,挺起南山的高度。”
白菊“心灵的光芒,擦拭四方的明净。”
墨菊“朗朗乾坤里”“与黑暗争夺你的光辉。”
“质朴而缤纷的红菊,攥一把阳光撒向谁的心头。”
这样,精神的饱满,意象的跃动,让有意缺失的菊们,去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
这章优雅的散文诗,饱满与缺失,处理得很好。如古代红山文化走出的玉猪龙,圆润饱满的天,低凹平滑的地,一道沟纹,平齐地缺失了时空。美在这里对比,在连接、在沟通中涌现了。琢玉如此,为文如此,其理,也许相通。
倪俊宇的《泪洒危栏》,确实铺开了一股大家之气。他写辛弃疾,选择了气势大开大合的手法,重现了这位历史名人的风范和精神。“胡马弯弓处,谁在帐外泣血?”这是大开大合的美,饱满中充满气势,缺失里彰显亮点。
这个谁是谁呢?是你,是我,还是辛大将军?你去猜吧。为谁而泣?以致泣血,历史告诉过我们许多。
一种无言的大美,在字里行间游动,在现实中进入和出走。真像我们把玩的
一些青花小盏,有年代的,哪怕是残片。器虽残,我嘘其不成形,但青花仍熠熠闪动,它的开片、冲口中,仍传出些过去的音韵和年代己久的思想。它们,常给我们一些启迪。
这就是美的力量,一种永恒的力量。
辛弃疾,是一个文人,还是更接近一介武夫?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他是热血沸腾的人。历史,人生,功过也不重要,因为大家都知道。
那怎么写呢,他抛弃了很多很多方面,只写了一个点,浓墨重彩写他的词。
“叩击你一个个词牌,想听到马啸钲鸣的回响。你将如血的悲愤,铸成吴钩,在历史的眼眶上,划开道道深痕。”这就叫点睛,如书法大家的一个点,在宣纸上精神饱满,力透纸背。纸面上还有许多,历史把它们缺失了。
历史总是这样,记性不好,但,总记得住,最重要的。
8、沉思与哲理
散文诗这个文体,易上手,却精工不易,哲理性倒是常用的手法之一。郑小琼写的《在黄河入海口》,一组六章,为漓江版《2006中国年度散文诗》开卷之作。笔酣墨畅,令人沉思。听,“黄河从源头哭着,一直奔了下来”,“有五千年的时光相互抱着,哭泣,入海”。这样大气磅礴的意象里,充满了温厚的人情。一句“祖先已远。”让我们掩卷唏嘘。
皇泯,就是冯明德,《散文诗》杂志的主编,编余抽暇,精耕细作的散文诗,总是那么隽永,那么令人寻味。如“一盏灯,在巷风里晃动,照自已,也照别人。/从一块麻石到另一块麻石,半步之遥,却走了上千年的历史。”其中的哲理沉思,总是和他经历的磨难相合拍的。
他另一章是《打饱嗝的日子,闹饥荒》,读罢,更令人深思了。这是些什么样的饥荒?你们说呢?
许淇这些年,对散文诗的表达方式探索和思考,总是令我尊敬的。他的词牌散文诗,早己独成一体,令人叹服。这次,他在对眠与未眠的种种事物的对比叙述中,用文字的指向,遥遥地,点化一种思考。指引你去看,看生活中常见,而大家又多没有去深思过的东西。比如,那些衣着整齐的树,比如星星、比如江河、还有英雄。于人生,于文学,我们的确总在眠与未眠之间游动。业余作者,更是如此。
最后,我特别要提的是这样一些散文诗,它展示一个地方气息的力量,和一篇小说来比,它一点也不逊色。比如九路网上,去年推出的诗歌大奖赛的金奖作品《甘南草原》十篇,是王小忠的力作。我第一次读到时,就深深地陷了进去,一个夜晚,在电脑上读完,并伴随阅读,查了不少关于草原、骏马、拉卜楞、蓝天的信息。所引发了的思绪,让我写出了《宣纸上的青瓷》六章,至今还是令我最为满意的一组。
好散文诗,总会令你收获很多。就好像,小说是一条生活中的马路,你在人行道上走,马路上什么样的场景都会有,你就跟着看吧。你不能选择它对生活的展示,有时作者也不能。
而散文,是河边、是小巷、或者是林荫小路,风格不同,场景不一,你出发之前就可以挑好一处,走起来,当然心情就顺畅。
诗则是有些信马由缰,鸟翔天际、鱼入大海,出发点不计、目的地不计,重在诗意的驾驭,体验在酣畅的过程。
散文诗,于在现实生活的高节奏、高速度中的人们,能够从心灵的那点颤动出发,在生活、阅读、回忆、向往里触类旁通地扩展内涵。用一些意象去实践我们的想象,抒发一个过程的愉悦,安抚躁动的心理。像你散步时,走入了刚发现的山谷小径,跃动的步伐如一串琴音,在胸中共鸣。
这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爱写散文诗,越来越多的人爱读散文诗,散文诗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文学刊物、报纸副刊采用的理由吧。
原文:.cn/thread--1.html
很久以来,就怀有在锦江营造散文诗写作浪潮的可能性心境,在散文和诗歌大行其道的当下,散文诗却愈加陷入了一种文体的被动。简言之,人们在接受了散文、诗歌的写作常态下,以一贯与之的孤傲和高贵铺陈文字赋予心情的高雅,而散文诗却因了动荡和质疑而不被多数人承肯和认识。逐之,走向漠然化。  近来多看见风住尘香网友留帖高榷,老香就倾其所悟谈抒己见,也一并回了这兄。  须得说明的是,此文捡了些大师果蓝里的现成果实都没来得及说声谢,想必说了他们也听不见,所以还是务实点好,就不说了。      
定位及梳理      要谈散文诗,就必须从其文本文体,特质,属性和美学特征来界定和解构其存在价值和发展框架。  毫无疑问,散文诗是一种独立文体,有许多写作者认为散文诗是个“混血儿”,在下笔成文时难以考量孰轻孰重,或者会出现文章畸形。当然有了这种畏惧和后怕,散文诗想不畸形都不行!  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中外在此之前虽有类似散文诗的散文,如我国古代的小赋、明清时期“独抒性灵”的小品文,国外欧洲16世纪法国的蒙田小品文等,都不是自成一体的有意识创作的散文诗文体。也没有“散文诗”这个名称。因此,真正的散文诗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之后才有的。  第一个使用“散文诗”这一名称的是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特莱尔,他当时叫它为“小散文诗”。“写出一种充满诗情、富有音乐美、没有节奏和韵律,文笔灵活而刚健,正适合于心灵的激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的散文诗来。(《致阿尔塞纳·乌赛》)。诚如引用网友所言,此语一出,基本给散文诗有了大致的定位,“动荡、波动、惊跳”这说出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后来的人们在这个既定的道路上蜿蜒而行。  西方有十位作者与诗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除了福克纳有少量的散文诗作外,其它人都没有散文诗传下来;而热心写作散文诗的,倒是那些没有获过什么奖的作家与诗人。如:亨利·戴·梭罗(),他的多卷本《日记》中,有着大量的散文诗。这些作品短小、精炼,诗的色彩很浓,连标题也都很富有诗意。惠特曼()是美国杰出的自由体诗诗人,他的《草叶集》曾风靡全世界,但他也写有不少散文诗传世。美国女诗人玛乔丽·霍尔姆斯有《玛乔丽·霍尔姆斯散文诗集》行世。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有点像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那样,到晚年才开始写作散文诗,一改他过去幽默与诙谐的风格,散文诗的内容显得十分悲凉、凄苦,喊出了一个晚年丧妻丧子的老人颤栗心声,其代表作有《生命的五种恩赐》等。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以激烈的情绪、率直的语言写出的散文诗《亚特兰大的祈祷》,表达了对黑人所遭受的不公平命运的抗争与呐喊。此外,美国诗人伊洛内托(1914—)、勃莱(1926—)、赖特()等人的诗集中,都收集有不少的散文诗作品。虽然散文诗没登临大雅之堂,但始终没有被世界文学所置弃!在亚洲国家中,还有许多热心写作散文诗的作家、诗人、学者,他们的散文诗作品大都造诣很高并广泛流传着,如黎巴嫩作家阿巴·雷哈尼()的散文诗集《山谷的呼声》、日本作家井上靖(1907—)的散文诗集《丝绸之路诗集》等都被翻译到许多国家。五四时期的刘半农、徐玉诺、许地山、焦菊隐、徐志摩等人都有散文诗发表。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冰心、郭风、柯蓝等作家创作的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中有相当的影响,其中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也是很著名的散文诗。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两个人:泰戈尔和鲁迅!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4岁就开始发表诗作。他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诗歌、戏剧、小说都有大量的作品传世,计诗歌50多部,中长篇小说12部,戏剧40多部,短篇小说100多篇,但真正给他带来世界荣誉的却是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该诗集使泰戈尔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加尔各答大学又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皇室晋封他为爵士,在国外文坛掀起一股不小的“泰戈尔波”。泰戈尔的散文诗很有特色,充满诗意、含意隽永,当时的徐志摩、冰心女士、西班牙著名诗人希门内斯等都深受其影响。在我的理解内,尝到甜头的泰戈尔将他的小诗集《飞鸟集》、《流萤集》也“同意授权”给了好多的出版商,纳入到散文诗里。至今的许多读者都能吟出好多的美丽句子,恐是散文诗的作为吧!  说到迅翁,国人无不悉知!除了感谢教育部将其人其文深刻地植入俺等幼小的心灵魂魄之外,也无疑给散文诗的存在和直立出具了可靠的证据!他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文二十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