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拍发是怎么发的呢?

中朝两国之间历来怎样发电报?
编辑 | 傅凝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政知道小编早上看到了一则消息,9月30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向中国领导人发来一封据说“不到百字”的贺电。贺电说,朝鲜人民希望中国人民在实现国家发展与繁荣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果,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富强繁荣,人民幸福。要说起66年来哪些国家跟我国官方来往的电报最多,朝鲜应该是其中的一个。您与其留意“百字”的电文,不如跟小编多知道点中朝两国电报的轶事。政务电报打五折 新闻电报更便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朝鲜跟中国是有电报协作的。只不过,那是跟民国政府的东北行政委员会邮电管理总局,而且是在1947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两个月,日,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递信省电报通讯协定》。这个协定在1950年2月生效。当时两国商定假设三条电报线路,一条是无线的,从北京到平壤;三条有线的,分别是沈阳-平壤、安东-新义州、延吉-清津。发电报适用文字以中文、朝文及双方同意作为明语的拉丁化文字。双方业务上互相来往公文,要应尽可能对译中朝两国文字。两国的电报分类,如果属于政务电得使用密语,不受检查。官方之间打电报要花钱吗?要的,只不过,政务电报价目为寻常私务电报价目的二分之一,仅适用于中朝两国之政府或政府代表所发之政务电报,其他国家政府代表与中朝两国间拍发政务电报,须照全价付费。寻常新闻电报就便宜得多了,其价目仅为寻常私务电报六分之一。当时两国约定,这个协定有效期三年。如有废止之意须提前六个月告知对方,如无废止之意,则继续有效。迄今为止,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小编在公开信息中, 并没有看到哪一方提出废止该协定的信息。两国有哪些例常的电报?根据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小编掌握到的情况,中朝两国至少有以下几类例常的电报往来。国庆 大庆的时候要致电祝贺,比如日,朝鲜建国,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9月8日联名致电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和内阁总理金英日表示祝贺。再比如日,金正恩等致电习近平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一般年份的国庆也致电祝贺,比如2002年朝鲜建国54周年,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联名致电金正日等表示祝贺;2014年朝鲜建国66周年,习近平等人也向金正恩等致电祝贺。党的重大活动 比如,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致电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祝贺朝鲜劳动党成立65周年;第二年6月30日,金正日致电胡锦涛,祝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当选领导人新旧更替时,彼此会致电祝贺。比如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十届一次会议一致推举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致电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日,胡锦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身份,致电祝贺金正恩担任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第二年4月11日,胡锦涛电贺金正恩被推举为劳动党第一书记。而日,金正恩致电习近平,祝贺他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第二年3月14日,金正恩再次致电习近平,向他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表示祝贺。中朝友好协定纪念两国交好也值得致电祝贺,比如日,新华社播发由毛泽东、华国锋联名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朴成哲的电报,祝贺《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15周年;五年后,胡耀邦、叶剑英和时任总理就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20周年向金日成主席、李钟玉总理致贺电。1991年,江泽民、杨尚昆、万里、李鹏祝贺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30周年。不算例常的电报有点意思开会发贺电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小编发现1986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发过一封电报,祝贺朝鲜半岛无核与和平国际会议召开。他在电报里说:作为朝鲜人民的真诚朋友,中国人民始终深切地关注着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定。朝鲜政府和人民要求美国从南朝鲜撤走其全部军队和核武器,建立朝鲜半岛无核和平区的主张是完全正当的。灾难致慰问电曾经,朝方最高领导人在友邦有难时迅捷发来电报慰问。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金日成得知后马上给毛泽东致了慰问电报。日,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次日,金正日即向胡锦涛发来慰问电。5月19日14时28分,正当全中国人民为汶川地震遇难者默哀时,平壤上空也响起了警报声,用与中国人民同样的方式悼念地震遇难者。日,中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金正日又迅速发来电报。而中国对朝鲜遇到灾难也都是及时表示慰问。日,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发生严重爆炸事故。胡锦涛次日致电金正日表示慰问。电文里表示,中方愿为此提供必要的帮助。三年后,日胡锦涛就朝鲜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致电金正日表示慰问。这次胡锦涛表示,“我相信,在朝鲜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战胜自然灾害,早日重建家园”。感谢电 中朝两国领导人在访问对方国家以后,有时候会发去感谢电。比如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当天下午在离开平壤回国的专机上,给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拍发了感谢电。江表示,对金正日总书记、朝鲜党、政府和人民给予的盛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日,金正日结束访华回国后,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感谢电。感谢电说:我和您互叙惜别之情后,途经天津,离开丹东回国。对您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再次深表感谢,同时向为我此次访问竭尽一切诚意的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各位亲密的同志和北京市、辽宁省、天津市的领导和人民致以亲切的问候。生日贺电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小编记忆犹新的是,日,金正恩向习近平发出生日贺电,并期盼与中国建立更稳固的关系。金正恩在贺电中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朝中传统友谊,是朝鲜劳动党和全体人民不可动摇的意愿。而两年前的2月16日,金正恩的父亲金正日70岁生日。时任公安部部长孟建柱赴朝当面表示祝贺,并赠送礼物。虽然中国领导人未致贺电,但是官方报道说,“孟建柱转达了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问候。”资料来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网 人民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davidqi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本铁路主题由
BBS Auto Examine System 自动审核通过。
查看: 41362|回复: 22
列车各种电报的拍发!有你知道的吗?大家一起来学习!
列车电报拍发范围:??
& && & 1.因误售、误购车票而误运行李,行李又未在本列车装运,列车通知原到站向正当到站转运时。?
& && & 2.列车超员,通知有关部门和前方停车站采取控制客流措施时。?
& && & 3.列车行包满载,通知前方有关停车营业站停止装运行包时。?
& && & 4.遇有特殊情况,列车途中发生餐料不足,通知前方列车(客运)段补充餐料时。?
& && & 5.餐车电冰箱发生故障,通知前方列车(客运)段或车站协助加冰时。?
& && & 6.列车在中途站因车辆发生故障甩车或空调车发生故障不能修复,通知前方各停车站并汇报有关上级部门时。?
& && & 7.列车广播设备中途发生故障,通知前方广播工区派员前来处理时。?
& && & 8.专运等列车在中途站临时需要补燃料(煤、油等),通知前方列车段或客运段补充时。
& &9.列车运行中因发生意外伤害,招致旅客重伤或死亡,应立即向有关铁路局、车务段(中心站)拍发事故速报时。?
& &&&10.列车发生或发现重大行包事故后,应立即向铁道部和有关铁路局拍发事故速报时。
&&11.站、车之间办理行李、包裹交接时,接受方未按规定签收,但双方对装卸的件数、包装等情况产生异议,向当事站拍发电报声明时。?
& &&&12.列车内发生运输收入现金、客票票据丢失、被盗和短少等事故,向路局收入部门和**部门报案,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查扣时。?
& &&&13.列车发生爆炸、火灾及重大刑事案件等突发事件,须迅速报告上级部门处理时。?
& &&&14.列车上发生旅客食物中毒,向所属铁路局或前方铁路疾控所报告时。?
& &&&15.遇其他紧急情况,需要迅速报告时。?
以上就是列车各种情况下需要发电报的。你会哪些?可以在回帖里写上!大家一起共同学习!
我先来一个!
超员电报:
主送:XX站-XX站XX车停车办理业务站(一般始发站不容许发超员电报,而且电报不能拍到终到站)
抄送:铁道部运输局,客运营销处(如果是局管内列车不用加铁道部运输局客运营销处).XX局(电报中所涉及的局),本局,客运处客调,所属客运段乘务科
& & X年X月X日X次列车,X站开车后,列车硬座实际定员XXX人,车内实际旅客XXX人,超员XXX%,有XX人到XX站以远(一般这个站为接报的最后一个站).为确保旅客安全,望前方各接报站组织好旅客乘降,并停售停检本车车票.(一般接报后没有站会停售停检,如果你车超员不严重,不要加这句话.)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如果列车缺水,可以加上让前方站提前准备好给本车上水工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X次车长于XX站(发报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年X月X日(加盖车长印章)
回楼上,好像始发站可以发送超员电报了&
真不容易啊
这个比较专业一些,也是列车长的工作职责。
{:soso_e182:}
{:soso_e182:}
20:46, Processed in 1.049658 second(s), 35 queries.
Copyright &
www.rail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电报是如何产生的:安得如电光 一闪至君旁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1844年,美国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内,塞缪尔·莫尔斯拍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据说当时他的双手是颤抖的。
在现在拿着手机发微信的年轻人看来,电报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真是太落后了:文字—电报码—电信号—电报码—文字。但是对于170多年以前的人们来说,电报这种“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的信息传递方式,不知让多少人惊呼“神迹”。
1844年,美国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内,塞缪尔·莫尔斯拍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据说当时他的双手是颤抖的。
如同电报取代了快马驿站一样,手机也把电报挤进了历史,但作为曾经风光一时的通讯方式,有些故事还是值得说一说的。
■电报产生以前
从击鼓传声到飞鸽传书
“烽火戏诸侯”是关于烽火通信的最早传说,孔明灯则是通过光亮传递信息的典型代表
信息传递是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
最早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声音,有学者考证,我国最早使用击鼓传递信息的年代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商代的卜辞中也可以看出,击鼓传声是“声光”通信中最早的一种。
不光在中国,世界各地都有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方法,古代的非洲人把圆木中间挖空,用大象的耳朵皮蒙在两端,通过不同的敲击节奏来传递不同的含义。
击鼓传声之后,出现的光亮、烟火以及旗子等都属于目视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戏诸侯”是关于烽火通信的最早传说,孔明灯则是通过光亮传递信息的典型代表。我国是最早使用旗子来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西汉时期,为了调集军队抵御匈奴,人们用红布和白布做成旗子,进行信息联络,古书中称之为“表”。旗子形成旗语,则要晚上很多年,直到17世纪时候,伴随着航海事业发展才真正产生。
在人类信息传递的历史上,书信无疑占据着重要位置。
以书信的传递“工具”来说,就有鸿雁、鸽子、风筝、狗、马等。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飞鸽传书开始时间尚未有明确的说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晋书·陆机传》讲述了陆机用爱犬“黄耳”传递过书信。唐代诗人李贺也曾写过“犬书曾去洛,鹤病悔逊秦”的诗句。
元明时代,我国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设置了许多狗驿,专管传递书信、官差来往和拉运东西。据考证,仅在辽东地区就有狗驿15处,驿夫300人,驯养着专门送信的“邮犬”近3000只。
书信和电报曾经都属于邮政业务范畴。
其实早在西周时期,“邮政事业”就已经建立,因为分封的诸侯太多,彼此间频繁往来所需,于是出现了驿站。驿站是设在古代官府衙门中传递公文的一个机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颁发了《秦邮律》。到了唐代,邮驿分陆驿、水驿和陆水兼办三种,并且对邮驿行程有明文规定。清朝中叶以后,出现了近代邮政,当时驿站还和邮局共同存在了一个时期,直到1912年5月北洋政府才明令裁撤驿站。
书信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当中,对于书信,以及书信中所包含着的亲友、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都有着大量的描写。
甚至到了现在,儿子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也可以被谱上曲,传唱街头巷尾。
■电报的兴起
丁日昌“中国电报第一人”
中国自己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电报线路,在1876年历时两个月就建成了
一场“舆论战”
有点儿说远了,接着说回电报。
中国土地上出现第一条电报线路是在1865年。当时上海有一家专门做海运的英国公司叫利富洋行,其负责人雷诺为了领先竞争对手,私自铺设了由川沙厅(今上海浦东)小岬到黄浦江口金塘灯塔的电报线路。这条21公里长的线路,未曾经过清政府许可,用今天的话来说,属违章建筑。
但雷诺一直觉得电报线路已是既成事实了,即便被清廷官员发现,也可以打着英吉利洋大人的旗号吓唬一番,然后塞点儿红包,就能糊弄过去。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面对的是一个手腕高超的对手。
当时的上海县归松江府管辖,苏州、松江、太仓三个府州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叫苏松太道。此时苏松太道的道台名叫丁日昌,后来被称为“中国电报第一人”。与甲午海战中的丁汝昌仅差一个字,但两人其实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丁日昌年轻时比较耿直,考中秀才后补了一个廪生,所谓廪生就是由公家供养的生员。县官迟迟不发钱粮,丁日昌急了,跑到县衙门口击鼓大骂:青天白日,饿死廪生!骂得县太爷躲在后堂都不敢出来,丁日昌的个性可以想见。
雷诺私建电报线路的事,丁日昌早就知道了,但一直不动声色。为啥?因为这事不完全归他管。
当时在上海设立了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中外互派官员共同审理华洋之间案件。这个理事衙门名义上是由清政府的官员主审,外国人陪审。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只要涉及到与洋人争议的,都是外国人把持大权。
为了解决这事,丁日昌先是让人去制造舆论,说电报线路破了风水,会吸人魂魄。恰好沿线有一个人暴死,当地人不干了,立刻针对电线杆发动了一场“攻势”,一夜之间,277根电线杆被拔了个精光,扛回家该烧火烧火,该卖钱卖钱。
雷诺听说电报线路被毁了,赶紧去找负责理事衙门业务的英国领事麦华佗。
没等雷诺开口,麦华佗就拿出了一份文书。原来,丁日昌先一步把利富洋行给告了,说利富洋行未经核准,擅自兴造营建,要求理事衙门介入审理。
丁日昌的这一手让雷诺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去做无罪抗辩,就得说自己没建过这条线路,这应该正合了丁日昌的心意:既然没建过,那我们也没拆过,压根不存在的设施我们怎么拆?
如果雷诺不去辩诉,那就是承认自己确实非法建设这条线路了,而既然是非法的,拆了也是白拆。最终雷诺只能哑巴吃黄连,后来黯然回国。
“师夷长技”
之所以称丁日昌为“中国电报第一人”,倒不是因为这个事儿。但从这时候起,丁日昌对电报有了兴趣。
1875年,丁日昌调任福建巡抚,在福建船政学堂下设了电报学堂,从海外请来专业技师培训技术人员。这个培训班虽非正式,但比中国第一所正式电报学校早了5年———1880年,盛宣怀才在天津设立了北洋电报学堂。
丁日昌去台湾考察,觉得台湾孤悬海外,通信不便,应该建一条电报线路,连接台湾和福建。但考虑到关于电报,整个朝廷上下争论极大,丁日昌又“耍了个心眼”。
他上奏折时不说要连接福建和台湾,而是说要修一条台湾岛内的电报线路。当时的台湾在很多官员眼中属“荒蛮之地”,建条电报线路会不会破坏风水,没什么人会在意。
于是这条中国自己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电报线路,在1876年历时两个月就建成了。
线路全长40多公里,共分两条支线,一条是从台南府城到安平镇海口,一条从台南府城到旗后(今高雄)。
10年之后,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从福州川石岛铺了一条“闽台海缆”直通台湾淡水,从此台湾的电报线路才与大陆连接,此后台湾与大陆联系日益紧密。
其实电报刚刚传入中国时,是不太被国人接受的。丁日昌在拆除雷诺私建电报线路之前散播的谣言,并非他首创。
那时候老百姓都在谣传,电线杆插在地上,是在吸地气和死人魂魄,然后顺着电线就传到了英吉利和法兰西,供洋人吸食。这就像中国人吸鸦片一样,上瘾。
在丁日昌之前,沈葆桢曾提议在台湾设立电报局,但遭到了反对。反对派里最强硬的人是工科给事中陈彝,他当时在奏折中称:电线之设,深入海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不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籍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遵君亲上乎?
大概的意思就是办电报就要架设电线,就要挖地三尺,这样就动了祖宗龙脉,就是大逆不道。
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电报的快捷和方便开始深入人心。
1890年,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旅行至英国时,写下了《今别离》四首,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和照相。其中第三首关于电报的是这么说的: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纸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见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电报的辉煌
“电报电报,不是哭就是笑”
北京电报大楼一天的报务量就有二十四五万份,报房24小时不停机都发不完
新文化运动的道具
电报在设立之初就价格不菲。根据记载,当时从天津发往通州的电报,费用是每个字1角银元,什么概念呢?当时1角银元可以买到16斤大米或30个鸡蛋。
价格高,服务却不怎么样。电报局不负责翻译电文,用户发电报,得自行把内容翻译成电报代码,收到电报的用户也得自行翻译。当时的电报局都会出售电报代码表。
因为贵的缘故,电报还产生了一个特点,那就是惜墨如金,能用一个字说清楚的,绝不用两个字。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电报作为道具,在文言文与白话文孰优孰劣的争论中频频出现。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胡适的,他在北大授课时赞扬白话文,引起一些学生的质疑。胡适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件事,大意是前几天有人邀请胡适去行政院做秘书,但被他拒绝了。胡适让学生们以文言文拟一封推辞电报。
在学生拟好的很多份电报中,胡适找出了用字最少的一封:“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共计12个字。而胡适自己用白话文只写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还有一个故事,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也有人说是章太炎)认为文言文在新时代一样适用,于是举了个电报例子:用白话文写“爸爸死了,快点回来”要用到8个字,而用文言文只需要4个字:“父亡速归”。
这两个故事没有经过考证,很有可能是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故意把对方的文体写得很长,把自己支持的文体写得很短。但通过这两个故事,能很清楚地感觉到电报“惜字如金”的特点。
李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说1948年,有人在海里抓了一只大海龟,各家媒体都来报道。其他报纸都说抓到的是玳瑁,唯有《世界日报》驻上海记者说是乌龟。当时《世界日报》的主编成舍我发去电文责问:“人皆玳瑁,我独乌龟,何也?”这也算是“惜字如金”的典型事例了。
战争时传递情报
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电报不仅传递了重要情报,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电报两头还牵挂着战友情、兄弟爱。
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许多人都不会陌生。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男主人公李侠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敌人破门而入时,仍从容不迫地与战友告别的光辉形象。
李侠的原型是李少白,他被捕前的最后一次发报,是原哈尔滨电信局离休老干部谷密云与他的战友在当班。大约在1944年,21岁的谷密云通过电波“认识”了另一端的李少白,当时只知道李少白的代号,熟悉他发报的手法。出事那天,中央电台的女报务员李康将负责和李少白联络,谷密云和其他同志在另外几部电台前值班。李少白的信号收到后,李康将看到出来的一组电码是“88”时(特殊暗语,表示“我已被敌人发现”),禁不住喊出了声:“哎呀,不好,他要出事!”谷密云回忆:听到李康将的惊叫,大家不由自主地围过去,紧张地收听电台信号。屋子里静得只能听到对方电台“嘀嘀嗒嗒”的信号声。李康将迅速地抄下一组组电码。突然,大家听到了“73”(我在被迫工作)一组电码,随即对方的信号消失了。同志们惊呆了,仿佛看到了敌人逼近门口,枪口直指李少白,李少白在吞下报文后同敌人展开了英勇的搏斗。此后,谷密云和同志们再也没有收听到那熟悉的发报声……
和平时传递情感
解放后,电报开始为广大群众服务。但那时人们最常用的联络方式还是写信,因为价格昂贵,普通人家只有在大事、急事时才舍得偶尔用一次电报。所以有了那句顺口溜,“电报电报,不是哭就是笑”。
电报本身与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电报业务的起落也反映出了情感、时代的变迁。从北京东四邮局退休的老电报员宋仁信回忆,从业20年间,出现了三次业务高峰:一是知青大规模返城前与家中联系;二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三是改革开放初期联系买卖、进货、发货。
一位曾经就职于北京电报大楼的员工说,有一件事她印象最深:一位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带着单位的介绍信和公章,到营业厅给地方法院执行庭发特急电报,电文只有4个字,“刀下留人”,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还有更加言简意赅的电报,全文只有一个字“甥”,意思就是家里生了个男孩。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人热衷下海经商,电话又没有普及,电报就成了洽谈生意、传递商机的重要渠道。从那时开始,私人电报不再仅仅限于“母病速归”、“××次火车接站”,而是越来越五花八门了。
据公开的数据显示,1960年国内公众电报的交换量为2014万份,1990年多达4440万份。北京市电信管理局退休的副总工程师高星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上世纪整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是电报业务在中国最红火的时期,那时北京电报大楼一天的报务量就有二十四五万份,报房24小时不停机都发不完。
■电报的衰落
美国电报取消一周才被注意
在电报的百余年历史当中,极简的内容背后,往往蕴含着极深极真的感情。不得不说,这与微信时代愈发雷同的客套和日益疏离的功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话、网络的普及,“大哥大”、传呼机的相继出现,电报迅速地失去了曾经红极一时的地位,开始衰落。
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
日,香港盈科电讯宣布终止香港境内外所有电报服务;同一年,荷兰的电报服务亦宣告停止。
2005年12月起,全国31省(区、市)停止办理公众礼仪和鲜花礼仪电报业务。
日,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西联宣布终止所有电报服务,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了历史。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这条公告直到一周之后才被人注意到。
日泰国发行4000封纪念电报,以纪念使用了133年的泰国电报技术即日起走入历史。
日,拥有163年历史的印度电报业拉下终结大幕,全印各大电报局当天在履行最后一日的服务后全部永久停业。
从击鼓传声到电报,人类用了几千年。
从电报到微信等即时通信,人类只用了160余年。
书信时代,人们天各一方,信笺上面是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而今,只需动动手指,你就可以和大洋彼岸的亲友交流。但随着交流成本的降低,蕴含其中的感情却越来越少。
严歌苓的小说里,女人给大洋彼岸的男人发着字字千金的电报,说着家长里短;现在的我们,用着免费的Wi-Fi,说着动听而虚伪的情话。
记得小时候跟奶奶同住,每到过年前总会收到叔伯等人寄回的信件,信中交待近况、归期和带回来的年货,琐碎之中带着深深的感情。那时候姑姑的信是我最愿意读的,她的字很漂亮,虽然当时的我还看不大明白连笔字。另一方面,姑姑信中的文字总是能给我启发。比如有一次姑姑在信的末尾写了一句诗:云中谁寄锦书来。开学后被我用在了作文上,获得了老师的表扬。
后来姑姑结婚了,除夕和初一要在婆婆家过,初三才能回娘家。于是姑姑给奶奶发了一封电报:携夫初三归家。为此,我还抹了几把眼泪。
在电报的百余年历史当中,极简的内容背后,往往蕴含着极深极真的感情。不得不说,这与微信时代愈发雷同的客套和日益疏离的功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责任编辑:王红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报刊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报是怎么发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