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怎么读,我以我血荐轩辕.什么意思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中国诗歌网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作者:佚名&& 日&#32;12:43&& && <span id="hitcount1 &&
自题小像近代*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译文: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注释:1.自题小像:这首诗原无题目,诗题为作者好友许寿裳在其发表的《怀旧》一文中所加。2.灵台:指心,古人认为心有灵台,能容纳各种智慧,语出《庄子·庚桑楚》:“不可内(纳)于灵台”。郭象注:“灵台,心也。”3.神矢:爱神之箭。据《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记载:“丘比特是小爱神,也有人叫他做弓神,……他的箭有些是金子造的,箭头非常尖锐,凡是被射中的人,无不立刻就深深地发生了爱情。可是另外有一些箭,是用没有光彩的铅造成的,箭头很钝,那些被它射中的人,就只有彼此互相憎恨。”作者鲁迅在这里,是把中了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比喻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当时帝国主义的憎恨感情。4.风雨如磐:风雨,在这里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磐,扁而厚的大石。风雨如磐,比喻国家和民族灾难的深重。5.故园:故国、祖国。6.寄意寒星:语出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宋玉以流星比贤人。这里的寒星从“流星”转化而来。寄意寒星,是说作者当时远在国外,想把自己一片爱国赤诚寄托天上的寒星,让它代为转达于祖国人民。7.荃(quán)不察:语出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荃,香草名,古时比喻国君,这里借喻祖国人民。不察,不理解。8.荐:奉献。9.轩辕:即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帮落酋长。《史记》记载:中国历史,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复姓轩辕,所以轩辕黄帝被称为汉族始祖,由此引审为“中华民族”或“中国”。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个时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冲破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日益显露,不断进行疯狂的侵略。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则不甘忍受凌辱和压迫,英勇的抗击八国联军,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901年,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时革命党人以日本东京为活动中心,大力宣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爱国的留日学生纷纷响应,出版报纸、杂志、书籍,进行革命宣传,号召人民决不做“清政府刀头之饿鬼”,要充当“革命之骁将”。作者鲁迅在1902年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到日本。他一到日本,就积极投入到这一反清爱国革命活动。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发表了《斯巴达之魂》歌颂斯巴达人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借以抨击清朝统治者的丧权辱国,唤醒中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与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赏析:  “灵台无许逃神失”,诗一开头就用希腊神话白虹神箭射心这个形象的比喻,倾诉了作者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作者鲁迅还在南京求学时,就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密切注视当时的政治局势,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到日本后,又接受了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影响,因而祖国的垂危、人民的苦难,更象神箭一样射中了他,使他无时无刻不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担心和忧虑。这句诗展示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挽救国家危亡看作自己神圣职责的革命胸怀,表现了鲁迅积极战斗的人生观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风雨如磐暗故园”,是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犹如磐石压顶,使祖国暗无天日,景象惨淡,岌岌可危。这句诗,高度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黑暗悲惨的现状,是产生“灵台无计逃神矢”这一强烈感情的客观原因。作者鲁迅这时虽身居异域,远隔重洋,但万里海天,并没有隔断他同祖国人民息息相通的联系。他遥念在帝国主义列强宰割蹂躏和清王朝反动统治下的祖国。灾难重重,危机四伏,内心的忧愤溢于字面。“暗”字不但写出了黑暗动荡的祖国的政治形势,而且写出鲁迅无法遏制的愤慨和深沉的忧虑。  “寄意寒星荃不察“,“意”,指作者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荃”,指人民。这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自己拯救祖国的希望,希望他的救国救民的理想能为“荃“所理解,即希望祖国人民觉醒起来。作者鲁迅当时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有一定认识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局限,鲁迅对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还估计不足,因此发出了“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慨叹。鲁迅慨叹“荃不察”,是迫切希望祖国人民能尽快觉醒,以便担当起拯救祖国的任务。  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对祖国、对人民发出的庄严誓言,决心为祖国、为人民而献身。虽然人民暂时还未觉醒,但他要尽自己的努力,唤醒群众,和群众一起参加战斗,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肝胆照人,气贯长虹的诗句,字字倾注了作者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心,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将诗的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的高度。  这首诗,声调激越,感情强烈。作者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全诗四句,先写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继写由热爱而引起对处在“风雨如磬”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由忧虑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心情不免有点沉重,最后跃上一个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热血沸腾,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充满着激励的力量。这首诗,还通过典故运用和比喻、象征的手法,使所抒发的感情形象化。如“神矢”这个典故的运用,就把抽象的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更具体。“风雨如磬”这个富有象征性的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出黑暗势力的强大,民族危机的深重,国家处境的险恶。以“荃”这种芳香的草比喻人民,表现了鲁迅对人民热爱赞颂的感情。最后,用“轩辕”代祖国,并以血来奉献,更使爱国主义的思想得到最形象最突出的表现。作者介绍:& & 鲁迅(日-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责任编辑:谢海衡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网友:{AddUser}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北京市 . 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纪念鲁迅生辰
:如何去读鲁迅——写在鲁迅生辰
在今天的文化人中,对鲁迅(&)其人,无论于他的文字还是他的性格或思想,都是或多或少有些了解的。但是对于一个深刻的鲁迅,对于还在不断深入中的鲁迅研究,除少数学者外,总之还是知之有限的。
&&&&&&&&&&&&&&&&&&&&&&&&&&
国人一般都记得诸如自己的生日、婚姻纪念日、有用的电话号码、每个月的工资和津贴,当然,还有孩子上学的学费、外来工的房租、正在上涨的房价、自己所持股票的股价,以及一些民俗性的文化传统和那些刻骨铭心的政治及社会事件,比如八月中秋和嫦娥、五月端午和屈原、9.18和日本人还有1966年和文革等等,除上以外,对于其他的什么“日子”,什么“事件”,大多是忽视甚至是漠视的。至于今天是个何日子,连我自己也是不经意中所察觉。本来是成年累日在桌面上装模作样子的“知识台历”,日前我鬼使神差地去翻了两页,不打紧,“鲁迅”那两个字就跳进了我的眼中,一个清瘦睿智的面容也立时映入了我的脑海,9月25号是鲁迅的生辰!
&&&&我突的萌生出了要写几句鲁迅的愿望。谓“愿望”,是说我的行当与鲁迅风马牛不相及,对鲁迅真的还知之甚少,我以为我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历写鲁迅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的!对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对一位颇有个性、学富五车的历史老人,我生出肃然起敬的感觉却是真真切切。因为我知道,“鲁迅”事实上已成为了一种中国文化跨历史的思想品牌。
于我印象中,鲁迅先生不仅是走进新中国邮票上的第一位文学家,而且,鲁迅的形象,随后被被接二连三地搬上了中国纪念邮票的方寸之上,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地位!除了“毛泽东”作为中国纪念邮票的重大题材而五次走上方寸之外,恐再无他人能出鲁迅其右。就连万世师表之孔圣人的纪念邮票,大陆也只发行过一次。可见鲁迅先生在国人眼中所享之文化殊荣是如何之崇高!
鲁迅利用他人喝咖啡的时间,在30多年的时间内,写出了700多万字的等身著作,手稿有16000多页。特别是在其生命最后的10年间,鲁迅抱病写了500
多篇铿锵有声的杂文,鲁迅在中国无论于传统文化还是社会科学中的地位都是无可动摇的!有心人将鲁迅的19种杂文集联缀成了一首诗:“热心华盖坟而已,三闲二心南北集。自由风月花边文,且介三编集外遗。译文古籍两序跋,续编补编不忘记。”读来不仅饶有趣味,而且让人对鲁迅先生的宏篇大作,顿生出十分仰望的感觉!于是我说,是凡文化人,不能不知道一点鲁迅和鲁迅的文字!
以前不写字的日子,对鲁迅的大名我多持敬畏,唯印象深一点的事是,中学时曾硬着头皮应景,写过一篇议论“痛打落水狗”的作文。不过,随着我识字的增多,当一系列如雷贯耳的绍兴籍的名字:如大禹、勾践、王羲之、陆游、秋瑾、周恩来、蔡元培、钱三强等等,从我眼前一个个出现的时候,我并认识了绍兴城里那家很有名气的私塾“三味书屋”,我当然也就知道了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的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一代文化巨匠的鲁迅先生。
其实,有关鲁迅的生平和其文字,以及如何明鉴鲁迅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地位,我想,在浩如烟海之传统的鲁迅研究的资料中都可看到。而近些年对于鲁迅的最新的研究结果,我除了有些微浅浅的概念外,也无更多的关注,当不赘。那么,对于中国普通的文化人,应该知道鲁迅一点什么呢?
&&&&比如,你学了牛顿(
),知道了牛顿是英国人,熟悉了牛顿发现的力学三大定律,掌握了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那就不错了!这些至功至伟的成就即是牛顿的化身!当然能了解牛顿写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及其在近代光学领域的杰出贡献,那就更不少了!倘如果你还能知道牛顿为何醉心于苹果落地?牛顿为何被英女王封为爵士?牛顿的晚年为何是在潜心于虚无的神学中度过的?那么你就准备拿“牛顿研究”的博士学位吧!
我是说,一般的中国人,即使还算是一个文化人,但非专门于鲁迅研究的,就莫要在鲁迅的身上打主意、作文章抑或装深刻!而专门从事鲁迅研究的学者,其“深刻”的经院式的研究,那也大都不是针对普通百姓的!我是说,你知道一点鲁迅的基本东西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你完全不理不睬“鲁迅”,就会造成你读文学、看历史的些许障碍,那你“学人”之架式就不完全到位,甚至与你的身份也偶尔冲突。
为认识鲁迅,我摘录两段来自不同时代之新闻稿,其一见于《20世纪中国全纪录》,题为“文豪鲁迅逝世”。其二见于《中国百科年鉴1987》,题为“鲁迅逝世50周年纪念”。
先看其一:“毕生致力改造中国国民精神、图以呐喊唤醒中国民众的大文学家鲁迅今天在上海家中病逝。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1902年赴日本学医,期间决心弃医从文,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呕心沥血式的努力。1909年回国,1918年发表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悍将之一。《呐喊》、《彷徨》及杂文集《热风》随后相继出版。其中的《阿Q
正传》是奠定他文坛地位的巨著。新文化运动高潮过后以撰写杂文为主,但初衷毕生未改,文笔和思想始终激烈和痛切。”
再看其二:“日是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后,全国各地相继举行了包括座谈会、报告会、学术讨论会在内的各种纪念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举行了纪念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鲁迅逝世后的50年间,他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哺育了整整三代人,
今天仍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珍贵财富。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应是文艺界的重要职责。10月15号,北京鲁迅博物馆修茸一新后重新开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也在北京主持召开了‘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胡乔木在会上作了《鲁迅对中外文化的态度》的讲话。一批鲁迅研究的学术论著及鲁迅著作也在纪念活动期间出版。”
我以为这两段新闻稿,已基本上可勾勒出鲁迅的生前身后。前者偏于鲁迅的基本人生轨迹以及其主要的文学成就,无有过甚之感性色彩。当然也可窥见鲁迅个性之一斑。而后者重于鲁迅的历史评价以及后人们为缅怀鲁迅所作的种种工作。也看得出两条新闻稿,字里行间透出的时代印痕是十分显著的,对鲁迅身后的评价当也有点非同日而语。前者只涉及鲁迅的文学地位及个人的品格追求;而后者则是对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态度,特别是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作出了全面的定位。不过,有一很容易看出的共同点是,鲁迅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家,鲁迅确实是以文字作投枪、作匕首,对一切落后、黑暗的东西疾恶如仇,鲁迅处处表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可间接了解,鲁迅在写作中面对“文化围剿”所选择的不悔的思想目标和不韧的人生态度。
但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前者是在一个连续的时空中,近距离的评价;而后者是在一个没有连续的时空中,远距离的评价。两者所处的时空环境是完全相左的。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时空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加上鲁迅时代与当代的不连续,一当社会形态又发生变异时,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识总是会生起波澜的,这当然不是愿不愿意或对不对的事!于是,在近些年,关于鲁迅的研究中,也确实有了一些与往不同的命题和声音。
我就想,除了上帝遥不可及外,对凡胎肉体的人类,用一种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去看,是再自然不过了!就像肚子饿了想吃饭是自然而生的一种人的本能一样,毕竟鲁迅也是碳水化合物意义下的人,而不是远在天外非物质的神!思想界除了仰望鲁迅也需要正视鲁迅。只是如何找饭吃则是人的潜能,或说是智慧人类面对社会、面对自然的一种基本能力,而会思考正是推动人类发展的主要能力之一。问题是我从事于自然科学的领域,于这方面的人文思考几乎为零,我尚未因缺少人文思考而有饥饿的感觉,因而也就没有激发出这类的潜能。因而,我对鲁迅的认识,总之还是传统的,当然也是有限的。
读鲁迅,我觉得传统意义上的“鲁迅”概念还是至为重要的,而传统意义上的鲁迅,我则以为从上面两段新闻稿中大体就读出来了,也可以说是领略了“鲁迅”的基本概念。但是下面的字,对于读出较完整的鲁迅也许不无帮助。
&&&&是谁首先发现并扶持鲁迅走上的文坛呢?该人是商务印书馆的早期著名编辑恽铁樵()。1913年鲁迅写出了第一篇小说《怀旧》,寄给《小说月报》,当时的主编就是恽铁樵。他看出《怀旧》的作者虽不出名但很有才华,尽管与鲁迅素不相识,还是热情复信,并把文章安排在卷首,而且加上评语,向社会推荐这篇小说及其作者。鲁迅就这样在《小说月报》上诞生了他的小说处女作《怀旧》。从此中国文坛走出了一位让世人瞩目的大家!
关于“鲁迅”这个笔名,值得一提。始用“鲁迅”的名字发表的最早文字,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于“鲁迅”这一笔名,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询问过鲁迅。鲁迅告之曰有理由三。其一是母亲姓鲁;其二是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其三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从历史的逻辑看,正是“鲁迅”两字,反映出鲁迅前期思想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叛逆精神。关于鲁迅的笔名,还有一件史实一提,鲁迅翻译完了《毁灭》后,在进步刊物《萌芽》上以《溃灭》之名分期发表,不久《萌芽》遭国民党查封。鲁迅遂将《溃灭》改名《毁灭》,并将译者改为“隋洛文”,其由“堕落文人”而来,颇含有对国民党的反讥意味。
鲁迅除了杂文外,小说和译著在数量上平分秋色,60年代出版的鲁迅文集中小说和译著各浩浩十卷,后来增补如何?我寡闻而不知。客观地说,鲁迅的翻译造诣不如其文章那般眩目,但也算十分了得!而最初介绍鲁迅的文字于国外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曹靖华(1897-)先生。一次极偶然的机会,一位苏联朋友在曹靖华那儿见到了鲁迅的《呐喊》,并对曹靖华惊异的叫道:“了不起!了不起!”,随后这位中文名称叫王希礼的俄国人,将《呐喊》带回苏联并翻译给了苏联人民。从此鲁迅与曹靖华先生开始了通信,鲁迅的作品也像一只只衔着中国文学花蕾的春燕,横越浩瀚的蒙古沙漠,向苏联、向西方世界飞去。
文人治印是一种千古流芳的雅兴,鲁迅也很喜爱木刻和篆刻,其不仅对木刻颇有研究,对所用篆刻印章也颇有讲究。其生前使用的各种印章大约有七八十方之多。现存的鲁迅印章有57方,其中有类似周氏、鲁迅、周树所藏以及戎马书生等姓氏印、别号印、收藏印与闲章,也有少量鉴定印和社团印。印章之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及长方形。当鲁迅在政府任职教育部员时,其同事,吴昌硕()的得意弟子陈师曾先后为鲁迅治了三方好印,而齐白石()的高足刘淑度女士,也用寿山石为鲁迅刻了白文和朱文各一方印,鲁迅均视为至宝。这儿看出鲁迅的治学态度于他的文化同仁们是相当谦逊的。当然鲁迅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以及主持左翼作家联盟、参加自由运动大同盟和民权保障同盟的进步活动中。
鲁迅一生以如椽之笔,勤奋耕耘。其存世的文字和思想超越了文化理论和文化观念的表层,进入到了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鲁迅可谓之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凤毛麟角者。但后世也不免有为他抱憾者,其实也是鲁迅自己的遗憾,那就是他终没能给世人留下一部长篇小说,虽然他已着手了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长篇小说题材之准备;同时他也打算写一部类似高尔基的《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的长篇巨著,
而且还在自忖着:“这倒可以慢慢想想看,如果能够再活十年...。”
然而,由于他的生活“一面是不能动弹,好像软禁在狱室里,一面却又琐事多得很,”“终于觉得不行。”鲁迅就在这样的矛盾与苦恼中,没能从上帝那儿得到更多的时间,走完了他人生并不是很长但又极具艰辛的55年的历程。
先生的遗憾当然不止这,尽管他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也极富创造,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古小说钩沉》等等文字,但他一直念念不忘写出《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字变迁史》。甚至鲁迅还欲在其散文大成中,增加一篇关于“穷”的文章,他说过:“穷并不是好,要改变一向以为穷是好的观点,因为穷就是弱。又如原始社会的共产主义,是因为穷,那样的共产主义,我们不要。”也许鲁迅的诸多遗憾只能随鲁迅去了,然而面对鲁迅身后皇皇之卷帖,那精美的诗歌;那典雅的散文;那深邃精悍的短篇;更有那犀利冷峻之杂文,除了“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之概叹,你如何还能生得出“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感觉呢?
我觉得,到此为止,一个立体的鲁迅,就算还没有能呼之欲出,但一个已具棱角的鲁迅已然写出。倘你只希望了解鲁迅人生之一二,够了!倘你希望知道鲁迅生平之喜怒哀乐和某些背景,也大体够了!倘你欲懂得鲁迅投身革命文艺运动的思想基础和鲁迅文学创作的历史影响,找一本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读读吧!
总之,我以为,我所知道的鲁迅,其文字,写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精神,表达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普通人读鲁迅,就这些够了!
(一篇旧贴。睡觉前,在网上突然发现今天是鲁迅的生辰,兹贴上,以纪念鲁迅先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以我血荐轩辕全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