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楚辞中男孩的名字中的"漆泪之从,天子之所"怎么解释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七、清代研究训诂的学者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惠栋、;九、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答;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十一、《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此矛盾,作出了两个不同的训诂;训诂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在解释词的概括意义时,训诂学家不但注意到词义的客;分析句读: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法则来解释字形,又用以形说义的方法来解释字的本义,用“读若”和形声声旁来说明字音。
七、清代研究训诂的学者有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的“钩沉”之学。这一学派以辩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目的是运用语言文字学来阐明古书上没有弄明白的理论问题和具体问题,使学者能进一步理解前代的训诂。另一派是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如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都属于后一派。张揖的《广雅》
九、那么,文字,音韵,训诂这三个门类如何分工?答;文字学,传统语言学的文字之学,着重在识别汉字的字形,从字形出来辩明音、义,研究汉字形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归纳汉字造字法则的目的。音韵学,传统语言学中的音韵学,着重在研究不同时期汉语语音的体系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语语音的变化。切韵,等韵,古韵之学,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训诂学: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意义系统和词语之间分化派生的关系,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还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是包含在训诂学中的。
如果简要地说,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则偏重于义。这三个门类的研究虽有以上的分工和侧重,必须相互联系和贯通。
十一、《诗经,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毛传》:“敦,厚也。”《郑笺》:“敦犹投
”。从表面上看,好像《毛传》和〈郑笺〉彼
此矛盾,作出了两个不同的训诂。从声音线索来寻求,就可以把两个训释统一起来。〈毛传〉读“敦”为“堆”字。郑玄则读“敦”为“丢”,义为搁置,所以以“投
”解之,意思是都抛在我身上,其实也是堆的意思。所以毛,郑的两种注释并无矛盾,只不过各取不同的方言来训释罢了。
训诂首先要揭示词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的词义必须是客观的,绝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推测。
在解释词的概括意义时,训诂学家不但注意到词义的客观性,同时还注意到词义的系统性,也就是首先解释词的本义,然后沿着引申线索,说明它的引申义。这是训诂中解释多义词的基本方法。词义在其概括性的基础上,还有其灵活性。
分析句读: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隋代刘炫认为卜辞的文句应该押韵,其实贾、刘的断句都是错误的。第一,繇辞是韵文,第二,“裔”和“焉”的词义怎么分析,他们把当成语气助词,因而断句是错误的。
翻译:《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是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
翻译:《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段话意思是:楚齐距离极远,就连马牛风逸的小事都连及不上,我君绝对料想不出
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
16:分析句读的注意几点:首先,断句读必须结合上下文。其次,一个句子是语法结构的具体体现,必须用语法规律说明句子的构造。再者,句子还反映了语言的情态和感情色彩,这在分析句读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17:翻译:《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18:翻译:《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
19:阐述语法,两汉时期的训诂学者已把汉语词汇分析为:词,事,名,三类。
20:翻译:《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 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用以比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
21《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曾:即现代汉语的“怎么”。 《方言》“訾,何也。”
22:用虚词确定句型。《庸风,帝冻》: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毛传》:“乃如是淫奔之人也。”“淫奔”解释“怀昏姻”
23、,《郑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
毛亨告诉我们这七个字是一句,而且是反
诘句。它用散文来注解,于是就用增加虚词的方法来补足原文所要表达的情状。
24、说明虚词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
“其”字在《诗经》里就有在句首,在句中,在句尾三种不同用法。如1、《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这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的例子。2、《庸风,帝冻》“朝剂于西,崇朝其雨。”这是用在句中的例子。3、《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这是用在句末的例子。
25、简答:语序的作用?
第一种,是借助语序表示客观事物在主观感触上的先后。如《孟子,尽心》篇“若崩厥角稽首”,一般的语序是“厥角稽首若崩。”这里的“若崩”放在句首,是重点强调声音,也就是先“缘耳而知声”,次“缘目以知形”。第二种,为了重点突出,紧接上文,而颠倒语序。如《左传, 公元年》:“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杜注:言虽去犹有令名,胜于留而及祸。接正常的语序应是“与其及也,犹有令名”。这里因为劝说申生应该权衡利害,远离晋国,所以在提出“为吴太伯”之后,就紧接着强调这样做“犹有令名”,而把“与其及也”这种不利的做法放到期其次的地位。第三种,为了协调声律而改变语序。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这里本应该说:“无殆小人”。因为“殆”与“已”“子”“仕”谐韵,所以变换了语序。
26、翻译::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
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
27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31、说明修辞手段:如《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毛传》:言不欢哗也。这里运用了烘托的修辞手段。
翻译: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针密线地加以弥缝。
名词解释:
断章取义:此言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2. 训诂工作
(1)注释工作。用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2)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
(3)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3. 训诂材料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70训诂名词解释等内容。 
 1.形训: 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 的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叫形训。 2.声训:利用词的内在形式,取声音相同 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叫声 训。 3....  6、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7、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8、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  训诂原理 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 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 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名词解释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名词解释: 1 谓: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前面。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  训诂学名词解释23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训诂学解释题 1、训诂: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意思。 2、小学: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  名词解释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名词解释 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注释(传注、训诂) 学、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等属同位类、同性质的学科。 ...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hZ名~解(...2、训诂学:对解释古代词语的方法、术语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因为《尔雅》...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名词解释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是 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着,对后世影响深远。...  简体版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训诂学及音韵学from 豆丁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考试,考研,训诂学,音韵学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肖庆峰 整理 一、文字部分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从狩猎物到王权象征——《诗经》中鹿意象的象征性阐释.pdf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从狩猎物到王权象征——《诗经》中鹿意象的象征性阐释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34卷第1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01.34No.1
Ningxia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Edition)
从狩猎物到王权象征
——《诗经》中鹿意象的象征性阐释
李佳,陈庆元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 350007)
摘要:《吉日》中的鹿意象是行猎的对象。《鹿鸣》保留着早期狩猎祭祀以鹿为“牺牲”、合族聚餐以鹿为美食的余
痕。作为主要猎物和“牺牲”的鹿,在《灵台》一诗中又成为王权的象征。上古鹿崇拜在周朝礼仪化过程中渐次脱
去其原始、神秘与血腥的色彩,并以碎片化方式存留。
关键词:《诗经》;鹿意象;狩猎对象;祭祀牺牲;王权象征
中图分类号:1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46—05
《诗经》所描写的鸟兽草木等自然万物,在万物
年)十一月丙辰,北部敕勒莫弗库若于率其部数万
有灵的先民心中,往往有其象征意义,有些源自远
骑驱鹿兽数百万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赐从者,
古,有些来自异域他方,都自有其特定的神秘内涵。
勒石漠南,以记功德。”悼1二者描绘的均是蔸狩中最
但时移世易,语境不存,其所指不明,甚至能指也模
常见的驱而围猎之的“逐鹿”方式。
糊了,含义逐渐流失,这些意象往往成为后世索解
以鹿作为猎兽的代表表现于诗歌,反映了上古
《诗经》具体篇目确切意义的障碍和关键所在。
狩猎的真实情况。史前,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至
偏偏意象都容易转喻、引申和联想,最后包含多
商周,狩猎仍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和军事训练活
重象征意义。尤其是像鹿崇拜这样从上古至中华文
动。商王很喜欢狩猎,而且每猎必卜,因此留下大量
明核心时期,其都不断地绵延变化着,从欧亚草原到
的甲骨田猎卜辞。据胡厚宣先生的不完全统计,在
华夏文明北部区域都广泛存在且相互交流影响的信
1 671片甲骨田猎卜辞中,总计捕获19种猎物,加
仰,更需要发覆起隐,钩索拼缀,重建其意义阐释的
上残缺未详者2333头,共获6431头,其中鹿类动
可能性。笔者拟重点考察《诗经》中《吉日》、《鹿
物(包括鹿、麋、麂)有2476头,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鸣》和《灵台》三篇诗歌,结合岩画纹饰、甲骨卜辞、
强,是各种猎物捕获数量最多的旧J。当然,这还是
文献记载、民族资料以及先秦礼学等方面的研究,尝
保守估计,因为在那些残缺未详的卜辞中肯定还有
试探求鹿在狩猎、祭祀以及王权象征方面的含义,使
数量可观的捕鹿内容。由此可见,逐鹿是当时与先
向来关于《鹿鸣》等诗篇的聚讼或可稍解,并进一步
民生活休戚相关的一件事。这也是《吉日》等描写
使诗意得以廓清。
田猎场面的诗歌常常会提及鹿的原因所在。
商周时期,狩猎行为逐渐形成礼制。商代已有
一狩猎之对象。祭祀之牺牲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有任何问题请发站内信息!本店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试用者二十四小时后删除,试用后请购买正版的资源。若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提出指正, 我们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诗经】虚词浅析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诗经】虚词浅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9|
上传日期: 04:57:1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诗经】虚词浅析
官方公共微信文章作品:诗经
文章作者:《诗经》
《诗经》档案资料: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经典语句
共收录诗经的好词好段好句80条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见《诗经?柏舟》。匪:同“非”,不是。转:转动,搬动。这几句大意是;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轻易搬来搬去;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随便展开卷起。这几句运用了反喻手法,表达自己对爱情态度坚决。以“石可转”、“席可卷’反衬志不可移,非常形象生动。可直接引用以表现爱情专一,坚贞不渝,也可以学习这种以反喻来加强感情表达的方法。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常棣》。阋(xì隙):相争。务:《左传》、《国语》引《诗经》,此句“务”作“侮”。进两句大意是:兄弟之间虽然有时也会相争于内,一旦有了外侮,就会同心协力一致抵御。《常棣》是一首劝兄弟友爱的诗。~两句说明兄弟间的矛盾只是内部之争.遇有外侮,就台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蓼莪》。怙(hū户)、恃(shì是):都是依靠、凭仗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没有父亲叫我依靠何人?!没有母亲叫我仰仗何人?!这两句是痛悼父母双亡,自己从此失去依靠的,表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两句均以反诘句式写出,加强了感情的表述,使诗人悲痛欲绝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可引用以形容失去父母的孤儿的幼弱可怜,也可用于表现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还可用于表达子女追怀父母的感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蓼莪》。哀哀:悲怜、痛惜。生:养育。劬(qú渠)劳:辛劳、劳苦。进两句大意是:可怜我的父母,生养我受尽辛苦。原诗是写儿子悼念父母的,主要表达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赡养父母,报恩德于万一的感情。这两句流露出对父母的深爱,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怀念或追悼,也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体恤、顾念。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溥(pǔ昔);同“普”。率:循.沿着。演:永边.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海滨即边界。这几句大意是:整个天下没有哪里不是周天子的国土,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周天子的臣民。这几句后被引用来说明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包揽一切。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抑》。圭(guī归):玉器。玷(diàn电):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错误。斯:这。不可为:没有办法处理。这几句大意是:白圭有了斑点,还可以磨掉;(国君)说话出现了错误,就没有办法补救。一语出口,如泼水之不可收,出现了错误难以补救,所以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说。~几句本是周朝贵族要求周厉王慎言谨语而提出的劝告,现可用以说明说话要经过认真思考,不可掉以轻心,漫不在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它山:别的山。攻玉;琢磨玉器。本句大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磨玉器。此条以它山之石可用来琢玉为例,阐明借鉴、广取的重要意义。石头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连它山之石都有“攻玉”的作用,其它鲜见的东西更可以想见。此条通过比兴手法寄寓此意.使诗文含蓄蕴藉,令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理喻力量,因此干百年来传诵不绝,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极有号召力和极为简明醒目的口号。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荡》。殷:殷朝。鉴镜子。夏后:指夏末君主夏桀。这两句大意是:殷人的明镜离得不远,就在暴君夏桀虐民亡国之时。夏桀暴虐无道,为商汤所灭。诗句告诫殷的后代应以夏檗的灭亡作为教训,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现在“般鉴”巳成为可作鉴戒的前事的代名词被广泛引用。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岸:山崖。为:变成。陵:大土山。这两句大意是:高高的山崖也会变成低谷,深深的低谷也会变成高大的山丘。原诗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这种自然的变化说明了一条哲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说明了世事沧桑多变的道理。从科学角度而言,现代地貌学也认为山川陆海是处在互相转化的运动之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淇奥》。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cuō搓):用锉锉平,指加工象牙。琢(zhuó浊):用刀雕刻,指加玉石。磨:用物磨光,指加工石头。这两句大意是:(修养品行:好比加工玉石,)像切割,像锉平,像雕刻,像磨光。此条以加工骨器、玉器为例,比喻君子要努力修养品行,坚持德行的砥砺。所以原诗说:“有匪君子,~,”后多用~来形容研讨学问或修饰文章。切、磋、琢、磨是四个表现精雕细刻的动词,该名句连用四个动词,增强了直观性,使较为抽象的砥砺德行、研讨学问通过几个巧妙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来。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板》。先民:古代的圣贤。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除饶):割草打柴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古代圣贤尚且需要向被视为下贱的割草的、打柴的人去请教,一般的凡夫俗子则更不在话下。“询于刍荛”可用于表示广泛地听取意见,虚心求教,连草野鄙陋的人的意见也不放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鹿鸣》。呦呦(yōu幽):鹿呜声。苹:植物名。嘉宾:佳客。鼓:弹奏。瑟、笙:两种乐器。这几句大意是:小鹿呦呦鸣叫。吃着山野的苹草。我有美好的宾客,弹瑟吹笙,其乐陶陶。这几句以鹿鸣起兴。写宴饮嘉宾之乐。可借用以表现知己朋友的欢宴。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硕鼠:大老鼠。无:不要。黍:谷的一种,此泛指粮食。三岁:多年,长时间。贯:侍奉。女:同“妆”。莫我肯顾:即莫肯顾我。过几句大意是: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再吃我们的粮食!多年来白白地侍奉你,我的死活你可从来不顾。这是一首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坑害人民的诗,表现了先民们对这些人的憎恶与痛恨。老鼠是公认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坏家伙,古今皆然。《诗经》最先把这种害人精写进文学作品里来,从此开了以老鼠喻贪官、恶人、剥削者的先河,后世写老鼠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本诗中尽管只出现喻体(硕鼠),未显露本体(剥削者),但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二者极其相似的本质特点(不劳而食,贪得无厌)进行连类推想。这样的比喻贴切生动,词浅意深,讽刺性很强。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相鼠》。相:看。仪:威仪,指行为、举止有尊严。无仪:指行为不端,,不顾廉耻。何为:做什么。这几句大意是:看那老鼠还有张皮,做个人反而没有一点威仪;既然是个没有威仪的人,干什么还不快些死去!这几句是对寡廉鲜耻、无恶不作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讽刺。首先把他们与老鼠相提并论,指出尽管老鼠是那样狠琐、丑恶,还有张皮遮遮丑;而那些统治者为所欲为,不顾一点人的尊产,比较起来,简直连老鼠都不如。然后说既然做人不知羞耻。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还不如早些死掉算了。通过这些挪榆、咒骂,表现了人民对他的深恶痛绝。这几句可用于表达人们对那些无赖、恶棍的憎恶、痛恨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依依:形容柳枝轻轻摆动的样子。思:语助词,没有实义。雨:用如动词,“雨雪”即下雪。霏霏(fēi飞):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当初我出去的时候,正是扬柳迎风飘摇的初春;现在我回来的时候.恰值大雪纷飞的隆冬。这几句在原诗中是征夫叙述他当年离家从军、如今罢战归来所见到的不同景色的,不仅点出了初春和严冬的季节特点,巧妙地暗示了征夫出发和归来的时间,而且也委婉地抒写了征夫抚今追昔、不堪回首的心情。本句可引用描写离开和回到某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和心理感受,也可只引用“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描绘春、冬的节令特点,还可学习这种以物侯特征来暗示不同季节的艺术表现手法。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诗经?陟岵》。陟(zhì志):登上。岵(hù户):多草的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那高高的山岭啊,遥望我远在家乡的父亲啊!原诗是写远地服役者怀念亲人的,这是第一章的前两句,叙述诗人登高望父。下二章开头的两句分别为:“陟彼屺(qǐ起,光秃的山)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写望母、望兄,实际上这六句互文见义。诗人登山远望家乡、亲人,反复咏叹,反映了行役者思家念远时深情。可用以描写流落异域的人怀乡思亲的心情。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燕燕》。之子:这个姑娘。于归:出嫁。弗及:看不见。涕:泪。这几句大意是:这个姑娘出嫁走了,我送她到遥远的郊野。眼望她渐渐远去直至看不见,禁不住泪下如雨。这几句可供引用描写女伴远嫁分手时恋恋不舍的情况。也可只引后两句,用于描写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情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击鼓》。契(qì气)阔:契,合。阔,别。契阔原指聚合与分离,这里偏指离别。成说:成言,说定了。偕老:共老。这几句大意是:在这生离死别之际,我拉着你的手,与你郑重约定,互相等待以求白头共老。这几句在原诗中是征夫追忆出征前与妻子执手分别时的情景,十分悲凄惨。可引用以描写由于某种原因夫妻之间不得不生离死别的情况。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信誓:忠实的誓言。旦旦:发誓时诚恳的样子。反:违反,违背。这两句大意是:当初你起誓时是那样虔诚恳切,没有想到现在你会违背自己的誓言。这两句在原诗中是弃妇指责她丈夫背誓负情的,如今可用以形容有些人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态度不庄重,需要时不惜海誓山盟,仿佛非常诚恳、坚决;实际上寡情少义,见异思迁。此外,现在“信誓旦旦”已成为使用范围很广泛的成语,多用于形容誓言的真诚。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爽:过失,差错。行:行为。罔极:没有准则。二三其德:言行前后不一,朝三暮四。这几句大意是:做妻子的自省没有过失,而男子他却言行不一;男人反复无常没定准,朝三暮四变了心迹。《氓》是《诗经?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诗,写一位女子自述其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几句是这位女子自省婚后对爱情忠贞不二,没有过失;而丈夫却因自己色衰而爱弛,反复无常变了心。现在人们还用“二三其德”形容没有一定的主张,或三心二意,反复无常。
能不我A,反以我为仇。《诗经?谷风》。能:通“宁”,乃。A(xù蓄):爱好。能不我A,即乃不我好。这两句大意是:(我在你家勤劳如此)你仍不喜爱我,反把我当成仇人一样看待。《诗经?谷风》和《氓》一样是我国最早写弃妇的诗篇。诗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诉说故夫的无情和自己的痴情。~是这位妇女用今昔对比的口吻,诉说过去与丈夫共处患难,同遭生活困穷之苦;现在有了财产和安乐的生活,丈夫不但不喜欢我,反“以我为仇”,全不念及旧情了。现在可借以形容不念旧好,翻脸为仇的薄情寡义的人。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谷风》。荼(tú图):苦菜。甘:甜。荠(jì计):一种野菜,味甜。这两句大意是:谁说荼菜味道很苦?我觉得它如同荠菜一样甘甜。这两句在原诗中通过比喻,对比,来反衬弃妇的遭遇。苦菜当然是很苦的,但比起她无辜被弃的苦来,简直犹如荠菜一样甘甜,可见她的痛苦有多么强烈。可用于形容、强调人们某些无以复加的痛苦心情。此外,这种运用反衬手法抒情状物以强化表达效果的方式,尤其值得吸取。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所谓:所说的,这里指所想念的。伊人:此人,这个人,指诗中主人公所想念的人。一方:另一边,即对岸。这两句大意是:我所思念的这个人,在大水的另一边。原诗是表现怀人时惆怅心情的名篇,这两句着重强调一水之隔,阻断了他们的爱情。同时,“水”还泛指他们爱情问的种种障碍。后世多用这两句形容情侣间的两地相思;有时也用。“在永一方”形容所思念的人离得很遥远,或形容虽近在咫尺,但仿佛一水之隔。可望而不可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于衿》。青青:指“于衿”的颜色。子:你,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J1n今):衣领。悠悠:遥远,这里形容相思之情悠远绵长。这两句大意是:你青青的衣领,牵系着我悠悠的思忆之心。这两句不直呼她的情人,而以“青青子衿”来借代,显得委婉含蓄,富有诗意。“悠悠”二字又表现出思念之情的强烈。可用以形容少女对情侣的相思,也可用于形容男子对同学、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曹操的《短歌行》即引用这两句表达他对朋友和志同道合之人的渴念。此外,还可以借鉴、学习这种借代的修辞手法。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如之何:如何,怎么。这两句大意是:丈夫服役离开家,叫我如何不想他?这两句中,“如之何勿思”的反诘句要比运用叙述句表达感情的效果强烈得多。可用以描写思妇对征夫的强烈怀念,还可学习运用反诂句式加强感情表达的写作方法。
君子于役,不知其明,曷至哉。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君子于役》。君子:古代妻对夫的称呼。于役:往外服役。期:服役的期限。曷(he河)何,此指何时,这几句大意是:丈夫服役去远方,不知期限有多长,何时才能返家乡?这几句语言质朴但感情强烈。特别是“曷至哉”-通过反诘的语气,表达了思妇对征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可用于描写战争年代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牵挂、惦念。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采葛》。三秋:三季,即九个月,这里“秋”是作为季节单位来运用的,也可解作三年。这两句大意是:一天看不见,就像隔了三秋一样啊!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心理活动,把相思之情渲染得不仅非常强烈,而且富有诙谐的情趣,十分耐人寻味。这个名句使用频率极高,有时还演化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简化为“一日三秋”,不仅可用来形容情侣间深长的相思,也可用于形容同学、朋友、亲人间离别后殷切的思念。此外,这种夸张手法也值得吸取、借鉴。
愿言恩伯,甘心首疾。《诗经?伯兮》。愿:思念殷切的样子。言(yan焉):语助词,无实义。首疾头痛。遣两句大意是:苦苦地思念着丈夫,即使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这两句中,“甘心首疾”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深情怀念,可供引用描写、形容女子对丈夫、情侣的相思之情,也可学习、借鉴这种运用反村手法强化感情表达的艺术手段。
白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伯:古代妻对夫的称呼。之;往,去。首:指头发。蓬:一种丛生的野草,干枯后,风一吹就团团飞舞。膏沐;润泽头发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发油。适(di敌):悦,喜欢。为容:整理容貌,即梳洗打扮。谁适为容,“为容适谁”的倒装,言梳洗打扮取悦于谁呢?这几句大意是:自从丈夫出征到东方,一任我的头发散乱得如风卷蓬草一样。难道说没有油膏梳洗化妆?可是妆扮起来又有谁来欣赏?这几句表现了思妇对征夫的强烈的思念之情,但没有明白地说出,而是用自从丈夫出征以后便再也无心梳洗,来反衬这种深切思念的感情。特别是通过“首如飞蓬”这个细节描写,形象地展示了她内心的痛苦。这几句除了可以直接引用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外,其运用细节描写抒发感情的手法尤其值得借鉴。
未见君子,怒扣调饥。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汝坟》。君子:妻称夫。怒(ni逆);心里难过。调(zhou周):通。“朝”,清晨。调机,形容渴慕的心情十分强烈,如同朝饥欲食。这两句大意是:没有见到你的时候.思念之情就像清晨饥饿盼食一样迫切。思念之情本来是很抽象的东西,其迫切程度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述。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使其变成具体可感的了。因为朝饥欲食,是每个人都有的生活体验,用它来比拟渴幕、思念之情,是很恰当,也很生动的。这两句可用于形容情侣之间牵肠挂肚、急迫难耐的思恋情怀。也可只用。┤绲骷北扔髌渌惹械脑竿;箍纱诱饬骄湮虺,贴切的比喻往往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悠:长,辗(zhan展)转反倒: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这两句大意是:相思之情悠远又绵长,辗转床榻进不了梦乡。在原诗中,这两句写一个男子因为心爱的女子“求之不得”而夜不能寐,在床上“辗转反侧”刻画了一种单相思的苦况;现在可用以描写相思的煎熬,也可用以反映因心有所思而焦灼不安,不能入睡。这两句知名度很高,现在还常被引用,“辗转反侧”已成为成语。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常棣》。妻子:这里指夫妻。好合:恩爱亲密。鼓:弹奏。瑟琴:古代的两种乐器。这两句大意是:夫妻之间丰相亲相爱,像弹奏琴瑟声调和谐。原诗中这两句是以夫妻恩爱来比衬兄弟感情亲密的,后世多用其字面意思,以“瑟琴”(也作“琴瑟”)形容夫妻感情的和谐融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诗经?东山》。之子:这个姑娘。于归:出嫁。皇:黄白色。驳(bo拨):赤白色。这里皇、驳都是指马毛的颜色。亲:指“之予”的母亲。结:系。缡(li离);佩巾。九十:或九或十,极言其多。这几句大意是:这个姑娘出嫁时,迎亲的马队中有黄马还有红马。母亲亲手给她幕好佩巾和衣带,婚礼的仪式名目繁多,足有十来项。这几句详细叙述娶亲的过程,渲染出喜庆、欢快、热闹的气氛。可供描写婚礼时引用。也可单独引用前两句,形容参加婚礼的人数之众;或单独引用后两句,形容婚礼仪式名目之多。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谷风》。宴尔:安乐、和顺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新婚夫妻欢乐亲密,恩爱得如同亲兄弟。这两句在原诗中是弃妇叙述她的丈夫对新妻子亲爱得如兄如弟,以下又说到丈夫对她则视如仇人,这样通过鲜明对比,显出她丈夫寡情少义,喜新厌旧。后代用这两句,多形容新婚夫妻如胶似漆,极其恩爱亲密。有时单独用“宴尔新婚”指某人刚刚结婚,还沉浸在新婚的欢乐中。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睢》。钟鼓:古代的两种乐器。乐(le勒):快乐,这里用作使动词,乐之即使之快乐。这两句大意是: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我将敲钟打鼓迎娶她,使她快乐。这两句在原诗中是承接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而来的,描写那个男子想象着如果“窈窕教女”接受丁他的爱情,那么他便敲着钟、打着鼓去迎娶她,和她结成幸福的伴侣。可用于描写婚礼,也可甩于形容经过努力,有情人终成眷属。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经?子衿》。挑选:急促地来回走动,形容焦急、疑虑,心神不宁的样子。城阙(què却):城门楼,在古代常是情侣们约会的地方。这两句大意是:焦急地来回徘徊啊,在那城门楼上啊!这两句在原诗中是描写一位少女与情人约定好了在城阙相会,但她来了之后情人却久候不至,因此急得她团团转。可用于形容情侣们在期待密约幽会时急躁、焦灼,魂不守舍的情况。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静女:娴静的姑娘。其:语气词。姝(shu书):美丽。侯(si四):等待。城隅(yu玉):城墙的角落。爱:同“B”,隐蔽,藏起来。见:同“现”。搔首:抓头皮。踟蹰(chichu池除):徘徊,搔首踟蹰,形容急躁地来回徘徊、心神不安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娴静的姑娘多么美丽,说好了在城角等待与我相见;来了之后她却藏起来不露面,急得我抓耳挠腮徘徊不安。这几句以平淡的语言,风趣的情节,描写丁一对情侣在僻静的城角相会的场面。姑娘的调皮,小伙子的憨厚,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可用于描写少男少女期待幽会时的情景,也可只引用“搔首踟蹰”一句,形容小伙子等待与情侣相会而久后不至时焦灼不安的情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关雎》。关关:象声词,雌雄两鸟彼呼此应、柏对而鸣的声音。雎(jū居)鸠:又叫王雎,一种水鸟。相传雎鸠生有定偶,常共栖止;一旦离散,不论雌雄便都不再和其它异性共栖。窈窕(yǎotiǎo咬眺):温柔美丽的样子。淑:善,好。君子:泛指男子。逑(qiú求):配偶。这几句大意是:在河里的小洲上,雌雄雎鸠关关地对唱;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是男子们最理想的对象。这几句先以雎鸠和鸣起兴,用雌雄两鸟对唱时的和谐融洽,象征男女之间真挚纯洁的爱情.优美而富有诗意,常用于描写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憧憬或形容青年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爱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窈窕(yǎotiǎo咬眺)淑女:温柔美丽的姑娘。崭寐(wùmèi悟妹):寤,醒来;寐,睡着。这两句大意是: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无论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这两句写男子思偶的心情。他看中了一位“窍窕淑女”,无论白天晚上,无论醒时梦中都在思恋着她,想与她结为配偶。写男于思慕女子,苦苦追求时可以化用。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关雎》。窃窕(yǎotiǎo咬眺)淑女:温柔美丽的好姑娘。琴瑟:古代的阿种弦乐器。友:亲近。这两句大意是: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我将弹起琴、瑟来表示对她的亲近。这两句在原诗中承接着“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描写那个男于对“窈窕淑女”怀有深长的相思而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盘算着凭借琴瑟之声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可引用这两句形容男子采用委婉的方式向女方表示好感。此外,后世还常以“琴瑟和谐”比喻夫妻恩爱,感情融洽。
之死矢靡它。《诗经?柏舟》。之死;到死。矢:誓。靡(mi米)它:没有别的心意,即没有二心。本句大意是:(我只爱自己心爱的人)到死也不变心。这首诗写一位青年女子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对象,可是她的母亲却不谅察她的心,硬要拆散她的美满婚姻,逼嫁别人。当时,礼教制度经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套在青年男女身上的枷锁。但这位女子却不顾礼教的藩篱,坚持自己所选择的对象。她一面愤愤地呼喊:“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一面誓死抗争:“之死矢靡它!”非他莫嫁,死不变心。这铮铮誓言是对家长包办婚姻的挑战,是妇女自主意识觉醒的宣言。以历史主义眼光来看,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斗争精神,也可从几千年前这位无名女于身上找到原始的萌芽。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木瓜》。木瓜:植物名,果实秋熟,椭圆形,味香。报:回赠,回报。琼琚(qiongju穷居):佩玉。这两句大意是。姑娘掷给我一个术瓜,我解下身上的佩玉掷给她作为酬答。我国古代青年男女有互赠礼物表示爱情的传统(如今某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一习俗),这两句写姑娘投掷给小伙子一只木瓜,表示爱慕。小伙子深知木瓜本身虽不贵重,但它寄托着一颗少女赤诚的心。所以毫不犹豫地解下自己佩带的美玉回赠给她,表示了自己的爱情。可引用这两句描写男女互赠定情物以表示爱慕的情况。也用以比喻互相馈赠。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经?大车》。毂(gu谷):活着。穴:墓穴。这几句大意是:活着被迫离异,不能与你同居一室,死后愿和你合葬在一个墓穴。表示夫妻的生死不离,现在还有“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话。白居易的“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就是化用《诗经》的诗句而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诗经?将仲子》。将(qiang枪):请。逾:越过,爬过。树杞:杞树,即杞柳.爱:吝惜。这几句大意是:求求你啊小二哥,别偷偷爬过我家墙头,别折断了墙边的杞柳。树折断算得了什么,怕只怕爹娘知道了要责罚发怒。这是一首写男女私情的诗。女子与她的情人相好,又怕他偷偷爬过墙头到她家里来幽会,因为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兄长的同意,万一被家里人碰上了不依,还怕街坊邻居说闲话。所以她恳求他别来幽会,把少女爱恋情人又怕被父母察觉的复杂心理描绘得细腻而生动。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隰桑》。中心:心中。何日:哪一天。这两句大意是:将这爱情深深地藏在心底,哪一天能够忘记。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心中强烈地爱着对方,却又羞于向对方表达,只得将炽热的爱情藏于心底的情况。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抑》。这两句大意是:你掷给我一个挑子表示友好,我掷给你一个李子表示回报。本诗原意是告诫贵族子弟谨言慎行、修德守礼的,这两句则是强调与人交往时应当懂礼貌、讲信义,注意礼尚往来。后世引用这两句,常改变原义,用来形容男女之间投桃报李,互赠礼物表示结好。也可仍用原义,表现关系友好,有来有往,你给了我某些好处,我也将有所回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车奉》。仲:仰望,瞻仲。止:同“之”。景行(háng杭):大道。行(xíng形):走。这两句大意是:仰望高山,走着大路。后地引用这两句,多改变它的原义,引申为:像巍峨的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崇敬,像康庄的大道一样令人遵照着行走。多用于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或崇高的品德和美好的名声。可供形容某些人具有崇高的德行或建立不朽的功业而令人景仲敬慕,也可用于称颂某些德高望重、令人崇敬、值得效法的人。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天保》。恒(gèng直):月上弦。遣两句大意是:愿您像上弦的月亮那样,越来越满,越来越亮;愿您像初升的太阳那样,禽升愈高,愈来愈明。这两句原是给君王祝福的话,可用以比喻国家、政党、领袖以及一切新生的事物蓬勃发展,健康成长。
夙兴夜寐,洒扫廷内。《诗经?抑》。夙(sù素):早。廷:同“庭”,庭院,厅堂。这两句大意是:早起晚睡,洒扫厅堂和室内。这两句原是告诫统治者要早起晚睡,辛勤操劳,不要一味贪图安逸,要严格要求自己,并给人民作出好的榜样。现在可用来形容有些人非常勤快,常常干一些体力劳动;也可作为格言警句,教育青少年养成勤劳的生恬习惯。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巧言》。巧言:恭维、奉承人的花言巧语。簧:簧舌,乐器中用以振动发声的弹性薄片。颜之厚:脸破厚,不知羞耻意。这两句大意是:说起花言巧语来像吹奏笙簧一样动听,脸皮真厚啊!这两句以“簧”比喻巧言虽花哨动听,但却虚伪无用,生动形象,十分贴切。多用来讽刺那些善于吹吹拍拍,阿谀谄媚的无耻之徒。
临其穴,惴惴其栗。《诗经?黄鸟》。穴:墓穴。惴惴(zhuì坠):恐惧的样子。栗:战栗。这两句大意是:当临近墓穴将要被活埋时恐惧地战栗起来。《黄鸟》是一首挽诗。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死后,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P虎皆在殉葬行列。~两句写殉葬者奄息等面临墓穴时惊恐战栗的样子。“惴惴其栗”现己成为形容惊怕恐惧的常用语。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F》。战战兢兢:恐惧颤抖、小心翼翼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整天战战兢兢,如同面临万丈深渊,如同行走在薄冰上。这几句先言惊惧恐怖的情状,再用两个比喻加以形容,显得形象生动,十分传神。多用于描写人们在乱世或险恶的处境中小心谨慎,唯恐招祸的心理和恐怖惊惧的神态。
寤寐无为,涕泗滂沱。《诗经?泽陂》。寤寐(wùmèi悟妹):寤,睡醒;寐,睡着。寤寐为偏义复词,用寐义。无为:不成。为,成涕泗:眼泪鼻涕。滂沱:大雨。这两句大意是:想他想得睡不着,眼泪如雨流成了河。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荷塘上遇见一位丰满高大的美男子,默默地爱上了他。由于爱得深,爱得苦,致使彻夜失眠,悲苦的眼泪像大雨倾注,流淌成河。诗人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把这位单相思的痴情女子描写得很生动。~两句可以合用,形容悲苦忧思,不能成寐,痛哭流涕;也可以分用:前句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后句形容哭得很痛,流泪很多。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硕人》。巧笑:轻巧美妙的微笑。倩(qiàn欠):笑靥,即笑时两颊上显露出来的酒窝。盼:眼珠黑白分明,转动灵活。这两句大意是:笑起来时双颊现出迷人的酒窝儿啊,看东西时两目波光流转啊。这两句写美人顾盼多姿的情态,富有动感,显得很有生气,这恐怕是我国文学史上关于美人笑态的最早描写吧。前人对这两句诗赞赏备至,如清人孙联奎说~两句“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请出来在书本上晃漾,千载而下,犹如亲见其笑貌”(《诗品臆说》),可见其艺术魅力。可供引用形容女子顾盼微笑时之容颜。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诗经?硕人》。柔:嫩。荑(tí提):初生的白茅草的嫩芽。领:脖颈。蝤蛴(qíuqí求齐)天牛的幼虫。瓠犀(húxī胡西):葫芦子。瓠,葫芦。犀,瓠中的子。螓(qín秦):虫名,蝉的一种。首:额头。这几句大意是:手像初生的茅草幼芽一样白嫩,应肤像凝结后的动物脂肪一样光洁滋润,脖子像天牛的幼虫一样又长又白,牙齿像葫芦子一样洁白整齐,额头像蝉额一样宽广方正,双眉像蚕蛾的眉毛一样细长弯曲。这几句以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活画出一幅美人图,非常传神,一个美女的容貌跃然纸上,清晰可见。可化用描写美丽少女的外貌。还可从这几句悟出:用巧妙、贴切的比喻形容人的外貌,比空喊“非常美丽”、“十分漂亮”效果要强得多。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诗经?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有一美人的倒文。清扬:指人的眼睛明亮灵活,炯炯有神。婉:美丽。这两句大意是:有一个美人,眼珠滴溜溜地转动,长得真漂亮啊!这两句可直接引用,描写人的容貌美丽;也可学习这种抓住突出特征以显示人物外貌的表现手法。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诗经?鱼藻》。藻:水草。蒲:水生植物,其茎叶可以制席。这两句大意是:鱼性喜爱藻、蒲,常常隐藏在水藻下面,依傍于蒲草之间。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写到鱼的篇什之一,写的是鱼的静态,说明水中有藻、有蒲的地方,下面往往隐藏有鱼。这两句在原诗中有比喻之意。
五月斯蠡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七月》。斯螽(zhōng终):蝗类,善跳跃,能吃农作物。动股:斯螽两股相切而发声。莎鸡:纺织娘。振羽:振动翅膀而发声。这两句大意是:五月斯螽弹腿响,六月纺织娘抖翅膀。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斯螽、莎鸡等昆虫的诗篇,状物很生动。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车攻》。萧萧:马长嘶声。悠悠:这里指旌随风飘动的样子。旆旌(pèijīng佩京):泛指各种各样的旗子。这两句大意是:马儿萧萧地长声嘶叫,旌旗悠悠地随风飘摇。这是一首记周宜王会合诸侯围猎的古诗,诗中马雄壮,车精工,人威武,旗众多,围猎的收获十分丰富。这两句专写驾猎车的马和招展的旗,从侧面描写这次围猎场面的盛壮。在古诗词中,马往往与征战、射猎结下不解之缘。以“萧萧”形容马鸣,也由此诗开始。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晦:阴暗。已:停止。这两句大意是:风雨凄凄,天色阴暗,鸡鸣声没完没了,叫得人心烦意乱。原诗以这两句衬托女子盼望情人时的烦乱心情。同为鸡鸣,在不同的场合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令人感到欢畅豪迈;风雨交加中的鸡鸣则另是一种况味。景物烘托的作用,在写作时值得注意。这两句诗后来在引用中被赋予了新意,可用来反映雄鸡忠于职守,纵然“风雨如晦”,依旧按时报晓;也可引申以表现人民在反动统治下盼望光明的心情。“风雨如晦”还可单独用来比喻一种不利的政治气候。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诗经?燕燕》。燕燕:即燕子,叠名燕燕,有爱昵之意。于飞:即“飞”;于,动词词头,没有实义。差(cī疵)池:长短不齐。羽:指燕翅。这两句大意是:成双成对的燕子在空中前后飞翔,参差不齐地轻轻摆动着它的翅膀。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写到燕子的诗篇之一,两句在原诗中用以起兴。后人常用“差池”形容燕飞,如南宋史达祖的《双双燕?春燕》写道:“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
凤皇于飞,其羽,亦傅于天。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卷阿》。(huì会):鸟飞扇翅的声音。傅:通“附”,附着;这里有到达的意思。这几句大意是:凤与凰相伴着飞翔,拍动着它们的翅膀,高高地飞到九霄之上。诗句生动地写出了凤与凰相伴相随,展翅高飞,翱翔太空的情景。后人常以“凤凰于飞”比喻夫妇相亲相爱,也可用为祝贺婚姻美满之辞。
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卷阿》。凤皇:即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合称“凤凰”;也可简称为“风”,是一种高贵、祥瑞的鸟。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朝(cháo潮)阳:指山坡向阳的一面。这几句大意是:凤凰在鸣叫,在那高高的山冈上;它们栖息的梧桐树生长起来了,在那向阳的山坡上。凤凰鸣声不凡,居处不凡,高洁的梧桐伴随着它们,灿烂的阳光照射着它们;那发自高冈的鸣声,那么嘹亮,那么悦耳,传得又那么遥远。短短几句把鸟王的高贵、吉祥以及它们的神韵风采都勾画出来了,后人常以“凤鸣朝阳”比喻有才能的人遇上了好时机。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诗经?鸿雁》。鸿雁:两种水鸟名,大曰鸿,小曰雁,连言之称鸿雁。于:动词词头,无实义。肃肃:羽声。这两句大意是:鸿雁高飞,羽翼发出肃肃的声音。这两句写鸿雁远飞,在原诗中用以起兴,引起对远出服劳役的征人的思念。雁善飞行,是候鸟,因时迁徒,来去有定候,加之《汉书?苏武传》称以帛系雁足可以传书,因此“鸿雁”、“雁足”、“雁帛”、“雁书”、“飞鸿”均可比喻为书信,经常在古代诗文中出现,成为著名的典故。如“鸿雁长飞光不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寸心凭雁足”(王僧孺《捣衣》),“江驿比来无雁帛”(柳贯《舟中睡起》),“还羞北海雁书迟”(王勃《采莲曲》)等。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鹤鸣》。鹤:鸟名,长颈,竦身,高脚,顶赤,羽白,其鸣声高亮。皋(gāo高):沼泽地。九皋,深深。这两句大意是:鹤的鸣声响亮,虽然身处深泽之中,鸣声也能响彻云霄。这两句诗常用来比喻真理、奇才是不可掩蔽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名言语录《诗经?桃夭》。夭夭(yāo妖):娇嫩而茂盛的样子。灼灼(zhuó茁):形容桃花盛开,红艳似火。华:同花。这两句大意是:茂盛的桃树发出嫩绿的枝条,开着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原诗共三章,以复沓的形式,再三表达对新娘的美好愿望。首章为:“~。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此二句以简洁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初春时分,桃树枝条摇曳,鲜花盛开,娇艳夺目的情景。那鲜艳明丽的桃花,婀娜多姿的桃枝,既象征着新娘的美丽,也预示着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现在引用时多撇开其象征意义而用来描绘桃花盛开的情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蒹(jiān兼):没有长穗的芦苇。葭(jiā加):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露:由于气温下降(仍高于0℃)而凝结于草、木、土、石等物体上的水珠。霜:气温降至O℃以下时,地面物体上凝结的白色冰晶。这两句大意是:深秋已经来临,水边的芦苇长得十分茂盛,叶上的白色露珠,已经凝结成霜晶。这是《诗经》中一首爱情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冷落凄凉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爱情的悲剧气氛。“白露为霜”是流传最早的吟咏霜露的诗句,既是写景,又标志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诗经?谷风》。习习:微风声。谷风:东风,或从山谷吹来的风。以阴以雨:等于说为阴为雨。这两句大意是:东风轻轻地吹,天气时阴时雨。《谷风》本是写弃妇的诗,这两句是以风雨起兴,形容丈夫的暴怒。现在人们常以“习习”形容和煦的风声。
杲杲日出。《诗经?伯兮》。杲(gǎo搞):形容太阳的明亮。本句大意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这是古代诗歌中最早描绘出的句子,文字筒洁,又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可用以描写日出,也可以用来比喻刚刚诞生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还可用来比喻朝气蓬勃的人生。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诗经好句摘抄《诗经?君子于役》。埘(shí时):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这几句大意是:鸡已经在窝里栖息了,太阳已经下落了,羊牛已经走下山坡归栏了。诗句描绘了日暮禽畜归栏返巢的情景,表现了禽畜日而出,暮而归的生括规律。这首诗是思妇怀夫之作,从禽畜日暮而归息,触发了思妇对久役在外的丈夫无归家之期、无休息之时的殷殷思念。可用来写多村日暮之景,也可用以引发盼望亲友归乡或自己思家的心绪。
一之日v发,二之日粟烈。《诗经?七月》。一之日:周历正月,夏历(即农历)十一月。二之日:即农历十二月。v发bìbā必巴):象声词,言寒风刮得辟里啪啦响。栗烈:即凛冽,寒冷入骨。这两句大意是:十一月北风叫得尖,十二月寒气刺骨凉。以“v发”之声拟风寒,以“粟烈”之意摹气寒,读此诗句,真有朔风刺肌肤,寒气透骨髓之感。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描写冬日严寒的名句。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邶风?燕燕》淑慎:指女子和善恭慎。始终温柔厚道且贤惠,立身淑良又谨慎。他告诉我要常常思暮先君,以此勉励我这寡德之人。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诗经名言语录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夫妻好合,如鼓琴瑟。 诗经好句摘抄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推荐名人名言
本文地址:
推荐成语大全
名人名言作品: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中的爱情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