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请帮忙解释。

当前位置: >
苏舜钦留下沧浪亭
姑苏晚报 版
■文/江莺华&&&&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穿越古今的重要园林——“沧浪亭”。&&&&每当人们提及这座园林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支楚地民歌——《沧浪之歌》,总是在我们耳边回响。&&&&苏舜钦的一生是极其坎坷而又十分短暂的,他和过去很多正直的文士一样,生活得并不潇洒,而是饱经沧桑,历经忧患,在仕和隐的人生道路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徘徊和抉择。&&&&出身“高干”青年从政&&&&苏舜钦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开封一个有着丰厚文学传统的仕宦之家。祖父苏易简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宋太宗临轩覆试时,所试三千余言数刻而就,太宗大为称赏,遂以文章名扬天下,成为北宋时期四川的第一位状元。&&&&苏舜钦的父亲苏耆,字国老,有才名,宰相王旦之女婿。景德四年赐进士及第,转大理评事,后出知湖州乌程县,又改知开封县,迁三司户部判官,官至河东转运使。有《闲谈录》五卷、《次翰林志》一卷、《续文房四谱》和《文集》等。&&&&苏舜钦出生在这样的读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喜读书,弄笔砚”,“少慷慨有大志”。宋仁宗天圣()初年,苏舜钦踏上仕途,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天圣七年(1029)六月,玉清昭应宫毁于大火,宋仁宗召集群臣商议,准备重修,21岁的苏舜钦时为太庙斋郎,向宋仁宗上《火疏》,直陈己见:天灾起于人祸,皇帝应“罪己”、“修德”、罢免“无裨国体”、“窃弄权威”的奸佞之徒,除弊政,宽征赋,不应在“百姓颇甚困乏”,连遭水涝之灾的情况下“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仁宗听后,只得作罢。&&&&次年,苏舜钦在荥阳与屯田郎郑希甫之女结婚。不久,随其父入山西,在那儿生活了好几年。&&&&景佑元年(1034),苏舜钦举进士,授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今属安徽)。到任伊始,即“仗杀一黠吏”,为民除害,深得民心。景佑三年(1036)五月,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选贤任能,改革弊政,结果被罢去权知开封府事,遂被贬知饶州(今属江西)。支持范仲淹的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也相继被贬黜。苏舜钦得知后,愤懑不已,写信安慰范仲淹、欧阳修,同时向仁宗皇帝上《乞纳谏书》,言辞恳切,在书中分析了国家危亡祸乱的道理,赞扬范仲俺“刚正不挠”,揭露吕夷简之流“蔽君自任”的罪行,对“正言不赏,妄言不罚,则谗佞终不去矣”现象提出了批评,希望仁宗能够纳善进贤。&&&&景佑四年冬,苏舜钦从长安回到开封,等候任用。第二年正月,山西发生了强烈地震,民畜死伤数十万,满朝文武“默然不怪,如平常无事时”,苏舜钦又昧死向皇帝上《诣匦疏》。这年三月,宋仁宗接受他的意见,然而,苏舜钦并未因此而得到重用。&&&&康定元年(1040),苏舜钦33岁,迁大理评事。这年正月,西夏攻克金明寨,侵扰延州(今陕西延安)。五月,又攻陷塞门、安远两寨。朝廷起用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苏舜钦连上《论西事状》,《乞用刘、石子弟疏》,又写信给范仲淹,论述御敌之策。枢密使杜衍见其才情横溢,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他,于庆历初完婚。时“杜衍、范仲淹、富弼等同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以致太平之功。&&&&苏舜钦向范仲淹提出整顿军队,广开言路,改革财政等七项具体建议,得到采纳,这年九月,实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因“监主自盗”获罪削籍为民庆历四年的秋天,京都呈现出一片吉瑞祥和的气象,每年这个时节,京师官署里的大小官员们都忙着准备秋季“赛神会”,各衙门将其库存的不用之物及废纸等卖掉,以所得作为本衙门官员及吏役的聚餐费,大家一起痛饮终日。苏舜钦也依惯例把进奏院里平时所拆奏封的废纸变卖换钱,同时“与同官各出俸钱”贴补费用,置酒以邀友好饮宴。这些友好,“皆当世雅才,朝廷尊用之人”,时太子中舍李定也想参加,苏舜钦深觉得此人心性不端,怕冲淡气氛,便没有应允。李定因此怀恨在心,四处造谣。苏舜钦被诬告监守自盗,铺张无度,狎妓作乐,被捕入狱,后虽经韩琦等多方设法论救,仍以“监主自盗”论罪,削籍为民。&&&&苏舜钦满心委屈,他在《与欧阳修书》说:“舜钦不晓世病,踏此祸机,虽为知己者羞,而内省实无所愧……舜钦年将四十矣,齿摇发苍,才为大理评事。廪禄所入,不足充衣食,性复不能与凶邪之人相就,近今得脱去仕籍,非不幸也。自以所学教后生,作商贾于世,必未至饿死。故当缄口远遁,不复更云。但以遭此构陷,累及他人,故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时复嵘屹于胸中,一夕三起,茫然天地间无所赴愬。天子仁圣,必不容奸吏之如此,但举朝无一言以辨之,此可悲也!&”&&&&欧阳修读罢此信,感慨“子美可哀,吾恨不能为之言”,诚可叹也。&&&&此外,苏舜钦还在《上集贤文相书》里将其被废逐的心境和难以言说的苦衷,表露得淋漓尽致:&&&&昨因宴会,遂被废逐,即日榜舟东走,潜伏于江湖之上……与馆阁同舍,本局群吏,饮食共费之。推按甚明,具狱备在,无一物入己,而以监主自盗,减死一等定刑……&&&&这一场政治的遭际,让苏舜钦彻底感受到官场和世态炎凉,领悟到人生和生命的精义。他目睹旧党跋扈的情景,感到自己身处于巨大的孤独、迷惘和失落之中,他不顾亲友的劝阻,再也不愿在京城呆下去,于是就携带妻子南下,流寓苏州,开始寄情山水的生活。这一走,既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同时,又给中国的隐逸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造沧浪亭走向宇宙自然&&&&苏舜钦三十八岁时,乘船来到了江南苏州。&&&&面对这一片江南春景,心中的烦闷还是挥之不去,拂之还来。他先后住过好几个地方,总觉得不太惬意。特别是盛夏时,房子狭小,非常炎热,他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舒展自己的心胸。有一天,他路过郡学,发现一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的所在,便仔细打听,原来是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右的池馆,“坳隆胜势,遗意尚存”,大喜过望,用四万钱将它买来,广置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隐居其间。&&&&闲居沧浪亭的生活,对苏舜钦来说,是清静,短暂的,同时又是不甘心和无奈的,他哪能忘怀世事呢?但他总算找到一个支撑身心的平衡支点。&&&&其实,这种“桃源”式的世界,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从社会人生走向宇宙自然的一个通道,在这样一个梦一般的世界里,苏舜钦把自己的济世美梦,都投射到自然风物中,既充分表现出他对于人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眷念,又表现出他超然世俗名利但难以忘怀国计民生的传统济世豪情。在这种“桃花源”式美景的背后,暗藏着一个失路英雄心中的心迹,在他的《水调歌头·沧浪亭》有明显的体现:&&&&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瀰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苏舜钦平生极少填词,在现存的仅这么一首词里,却写得如此宏大苍凉,读来别有一番怀抱。词的上阕写隐逸之乐,在湖山之间潇洒度日,扁舟垂钓,载鲈归来,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不管怎样狂暴,都不可能像官场中的暴风雨那样让人伤透了心;下阕道出内心深沉的忧伤。宋代文人士大夫皆有“先忧后乐”的济世精神,不轻易言退隐的,而他当时正逢盛年,遭此大厄,心中自然百感交集。&&&&在沧浪亭的隐居生活里,苏舜钦一直没有忘怀世事,有许多诗文,如《答韩持国书》、《遣闷》、《淮中风浪》、《夏热昼寝感咏》等等,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苏舜钦再也没有回到京都。尽管如此,他仍未能忘怀世事,身在江湖,却心系庙堂,在寓居苏州的四年中,苏舜钦并没有完全颓废下去。在外患频仍、灾荒连年,天下黎民百姓日趋贫困的现实面前,他为自己不能报国救民而忧虑,“时发愤懑于歌诗”,所以,梅尧臣称赞他:“其人虽憔悴,其志独轩昂”。&&&&庆历八年(1048),苏舜钦上书文彦博,倾诉怨愤,表明他不甘潜伏于江湖之上而终老其身的心迹。这时,当年构陷他的人或死或出,朝廷也就复其职,授湖州(今浙江吴兴)长史。然而,天不假年,正当他准备再次一施胸中之才的时候,一场大病,使他卧病不起,在这一年的年底,41岁,他就不幸与世长辞了。&&&&他的诗书与人一样豪放愤激&&&&苏舜钦是一个有着英雄性格和艺术气质的读书人,诚如他自己所云:“予生虽儒家,气欲吞逆羯。斯时不见用,感叹肠胃热。昼卧书册中,梦过玉关阙。&”(《吾闻》),“性不及中庸之道,居常慕烈士之行”(《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他豪放不羁,和他的祖父一样平素好酒。他在岳父杜衍家时,每夕读书以饮一斗为率。他岳父感到很奇怪,没有下酒菜怎么喝呢?于是便使人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徂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杜衍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遂传为佳话。&&&&苏舜钦是慷慨、豪迈、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歌也热情奔放。虽然留下的诗文不多,但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与风采。&&&&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强调“原于古,致于用”(《石曼卿诗集叙》),强调继承儒家文艺思想中的现实精神,文学要反映现实,这和韩愈的文论是一脉相承的。对于诗歌创作,他说:“诗之作,与人生偕者也。人函愉乐悲郁之气,必舒于言”,这与白居易的诗论精神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子美还擅长书画,尤于草书堪称一绝,“每酣酒落笔,争为人所传”(《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其风格亦如其诗,豪放飘逸。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艺术才能未及充分展开,诗风雄豪过当处,不免有些粗硬。尽管如此,其豪迈雄肆、愤激悲壮的风格,相对于宋初诗风的卑弱萎靡,是一种矫起振奋的力量。苏舜钦与欧阳修、梅尧臣一道,代表了宋诗革新的方向,他们的诗歌创作标志着具有时代特征的宋代新诗风的确立。&&&&苏舜钦在沧浪亭住了仅仅四年,这四年,是他心灵不平静的四年,也是他最后的人生四年。&&&&之后,尽管沧浪亭几度兴废,屡易其主,但它的精神情结,却从苏舜钦始。明归有光等在《沧浪亭记》等中,对此均有感慨。&&&&沧浪亭,因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永远言说不尽的话题。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褚树荣名师工作室
你好,欢迎光临!
& 文章详情
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卷评析2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綦叔厚尚书登第后,僦马出谒,道过一坊曲,适与卖药翁相值。药架甚华楚,上列白陶缶数十,陈熟药其中,盖新洁饰而出者。马惊触之,翁仆地,缶碎者几半,綦下马愧谢。翁,市井人也,轻而倨。不问所从来,捽其裾,数而责之曰:“君在此尝见太师出入乎?从者唱呼以百数,街卒持杖前诃,两岸坐者皆起立,行人望尘敛避。亦尝见大尹出乎?武士狱卒,传呼相衔,吾曹见其节,奔走不暇。今君独跨敝马,孑孑而来,使我何由相避?”凡侮诮数百言。恶少观者如堵。綦素有谐辨,不为动色,徐徐对之曰:“翁翁责我甚当,我罪多矣。为马所累,顾无可奈何。然人生富贵自有时,我岂不愿为宰相?岂不愿为大尹?但方得一官,何敢觊望?翁不见井子刘家药肆乎?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吾虽不善骑,必不至单马撞入,误触器物也。”恶少皆大笑称善,翁亦羞沮,以俚语谓綦曰:“也得,也得。”遂释之。井子者,刘氏所居,京师大药肆也,故綦用以为答。(洪迈《夷坚丙志》卷14《綦叔厚》)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适与卖药翁相值&&&&&&&&& 值:碰上B.药架甚华楚&&&&&&&&&&&&& 楚:华美整洁C.行人望尘敛避&&&&&&&&&&& 敛避:退避D.恶少观者如堵&&&&&&&&&&& 堵:堵塞【分析】D。堵,古代建筑墙的单位,泛指墙。杜甫《莫相疑行》诗有“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句。【评价】本题中规中矩,难度不大。学生能想到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遇到)》。“衣冠楚楚”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还要联系前面的“华”字,古汉语有临字同意的习惯。“敛避”与“望尘”搭配则意思明了了。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盖新洁饰而出者&&&&&&&&& 小学而大遗B.捽其裾&&&&&&&&&&&&&&&&& 人亦念其家C.从者唱呼以百数&&&&&&&&& 臣具表以闻D.不为动色&&&&&&&&&&&&&&& 则芥为之舟【分析】C。A“而”分别是连词表示承接、转折。B“其”是代词,分别代“他”和“自己”,D“为”是介词“因为”和动词“做”。【评价】本题得分率低,B的迷惑性大,也有人认为“其”的指代内容有争议。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卖药翁被撞倒后,拉扯着綦叔厚责备不已,话语尖刻,表现出“轻而倨”的一面,最后被綦叔厚说得无言以对,用俚语解嘲了事,又表现出拙朴的一面。B.綦叔厚先赔礼道歉,示人以弱,然后巧妙表明自己的官员身份,让对方产生敬畏感,最后反唇相讥,令对方“羞沮”退让,表现出老练高明的语言技巧。C.文章以记言为主,叙事描写简洁生动,惊马冲撞药缶、老翁的不依不饶、綦叔厚的不动声色、市井人众的围观等,都很有现场感,仿佛令人置身于里坊街巷之间。D.文章主要记载了綦叔厚以谐辨对答解围的轶事,但卖药翁的话语却反映了太师、大尹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做派,折射出当时高官的盛气骄横及对百姓的骚扰。【分析】B。“反唇相讥”似有不妥。【评价】其他各项很好,有赏析的特点;可是归根结底,考察的还是变相的翻译理解。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今君独跨敝马,孑孑而来,使我何由相避?(4分)【分析】现在你独自骑着一匹劣马,孤孤单单地过来,让我因何避让你呢?译出“敝”、“孑孑”、“相”各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敝”,①&& span=&&&形&破败;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②&& span=&&&形&衰败;衰弱。《战国策·虞卿阻割六城与秦》:“乘赵之敝而瓜分之。”③&& span=&&&形&疲劳;困乏。《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自称谦词。《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学生可从“敝(破旧)帚自珍”“民生凋敝(衰败)”等词中领悟。“孑孑”可联系《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相” [ xiāng ]1.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形见绌。2.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问。3.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4.姓。在《孔雀东南飞》中有:①及时相遣归(代“我”),②还必相迎取(代“你”),③好自相扶将(代“她”)等。⑵翁翁责我甚当,我罪多矣。为马所累,顾无可奈何。(4分)【分析】老大爷责骂我很应该,我的过错很多。我被马拖累,却没有办法。译出“罪”、“为……所”、“顾”各给1分,句子通顺给1分。【评价】(1)句主要考点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上,(2)句集中在古今异义词、句式和词语和整句通顺上。翻译在兼顾实词、虚词等已考过的考点外,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句式、修辞等方面。本题难度适中。&&& 整体上,选文出自洪迈的《夷坚志》令人意外,洪迈众所周知的作品是《容斋随笔》,至于卷帙浩繁的文言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因取材繁杂,凡梦幻杂艺、冤对报应、仙鬼神怪、医卜妖巫、忠臣孝子、释道淫祀、贪谋诈骗、诗词杂著、风俗习尚等,无不收录,大多神奇诡异,虚诞荒幻而少有问津吧。本则故事虽情节简单直白,也不失针砭时弊,讽喻劝诫之意。&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3分)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黄宗羲《原君》)【分析】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断对两处给1分,断对四处给2分,断对五处给3分;断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处断与不断均不计分。【评价】注意首尾标志性的词语,如“是故、则、也”等。注意相似或对称的句式,如“明乎……则……人人……许由、务光……”“不明……则……人人……许由、务光……”平时还是加强文言文名篇的阅读理解。本断句非上文文言阅读语段,客观上加大了文言文的考察的力度、广度和灵活度。但断句考察的语段是否应该兼顾独立性、完整性,并与前段文言文阅读考察有差异(如文体、风格、表达方式、时代、内容范围等)呢?(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水调歌头o沧浪亭①(宋)苏舜钦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②,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③。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注】①沧浪亭,苏舜钦得罪免官,隐于苏州,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②陶朱张翰:陶朱,史载越国大夫范蠡辅勾践灭吴后,弃官泛舟五湖,后居于陶,经商致富,天下称陶朱公。张翰,西晋人,在洛阳见秋风起,③思念家乡苏州的菰菜羹、鲈鱼脍,遂弃官而归。③青纶:佩系官印的青色绶带,借指官员。19.简析上阕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分析】①描写了太湖山水的凄清寂静、烟雾迷蒙、扁舟归晚和落日风雨等不同景象。②以眼中实景渲染了全词气氛。③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的心境。④景物及其意蕴的丰富性,为下阙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答出1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评价】本题主要在于读懂该词的内容(翻译、理解),并了解诗词的一些创作技巧和规律,平时应引入文学创作史的知识。20.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心态。(4分)【分析】①生逢盛世而耻于闲废。②身当壮年而憔悴已老。③欲隐而不甘。④苦闷而无奈。答出1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①,“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②,“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③,“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④。【评价】逐句分析,圈画关键词(表现、透露感情的词),如“耻”“憔悴”“改”“拟借”“又恐”“ 不肯”“ 无语”“看”等表现心理、动作的词语。题干提示“矛盾”,所以应该注意下阙矛盾、对比处。(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一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o微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o梁惠王上》)二义,利也。(《墨子o经说上》)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为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o耕柱》)2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3分)【分析】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1分。【评价】按照分类,找到各自共同的语词,如儒家的“长幼、君臣、孝悌、斑白者”,讲的都是人伦礼法、社会秩序;墨家的“利、为政、刑政、社稷;利民、利人、良宝”讲的都是治国理政,“义”的好处。用求同法。2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3分)【分析】示例:略。表明看法给1分,说明理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评价】儒家讲规矩(秩序),追求克己复礼;墨家讲现实(功用),追求社会效果。从目的上讲,殊途同归。但儒家的“义”在当时已无法恢复,墨家“义”“利”混淆也埋下后患。(四)古诗文默写。(6分)⑴屈原曰:“&&&&&&&&&&&& ,&&&&&&&&&&& ,是以见放。”(《楚辞o渔父》)⑵草创未就,&&&&&&&&&&&& ,惜其不成,&&&&&&&&&&&& 。(司马迁《报任安书》)⑶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 &&&&&&&&&&&&,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⑷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⑸&&&&&&&&&&&&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分析】⑴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⑵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⑶激昂大义& 蹈死不顾。⑷竟无语凝噎& 暮霭沉沉楚天阔。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每小题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给分。【评价】注意名家名句,以及容易错的字词。诗文兼顾,适当拓展。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有的人喜欢追逐新潮,看电子书、享受手机和网络的便利、穿有破洞的牛仔裤、吃饭AA制;也有的人偏爱信守旧习,以纸笔写作、听昆曲京剧、着汉服唐装、讲究传统礼仪;更多的人喜新而不厌旧,兼融新潮和传统。当然还有人认为,本质上人们其实是无法选择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分析】详见本人《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模拟卷作文审题讲评》一文()【评价】本题与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有相似之处,给材料并引出几个观点(倾向),引导学生选择并阐述。内容关注当下生活。从论述文的角度,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在防范套作的基础上就问题本质加以分析,注重在关系中(时代发展、生活方式与多元化的相互关系),在系统思维中看问题。对关键词(如“生活方式”)的界定要明确,判断要辩证,分析有条理,论证重理据,结构要严密。思维能力方面在“博、大、精、深”四字上下功夫。如果仅停留在问题表象上列举、陈述,则与“论述”相左。如果还是“文采飞扬”地叙事、抒情则比较危险。考生如能在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方面论述则见出深度和广度;通过逻辑推理则有深度(如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逻辑学知识)。笔者以为,经过两年的探索,2017年的“论述类”文写作,还是要着力于文体规范和论述语言特征。避免“重述轻论”“文采飞扬”。 论述语言要准确、清晰、严密。在重要概念的修饰限定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关联词),段落间的逻辑思路梳理上下功夫。【总评】一、本试卷在语言的运用和实践方面似乎有所加强,可能与即将出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二、本试卷较为注重学生的学习实际,特别是语言理解、运用的薄弱环节方面。三、较之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卷,本卷题目设置有一些变化,如语言文字运用减少为4题,原1、2题合并;文学阅读题目减少为4题,单项分值加大;增加标点题等。是否2017年也如此,我们拭目以待。四、较之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卷,变化不大的是语言文字应用题;现代文阅读之文学阅读依然延续浙江注重文化传统和怀旧情感类选文,问题较为质朴、宏观;断句用另外选段(2016年为贾谊的《治安策》,本次为黄宗羲的《原君》),且均是论述类,与之前的文言文选文语体风格不同(《琅嬛福地记》为散文,《綦叔厚》为笔记小说);诗歌鉴赏较2016年问法更宏观。2017年是否考察小说(特别是外国小说),待持续关注。五、作文方面,论述类文写作渐趋成型,但制约学生的瓶颈依然是理性思辨思维品质的薄弱。一是机械性学习导致思维钝化,二是视野的狭窄和闭塞,三是素材的“心灵鸡汤”化和运用方面的生搬硬套,四是论述文体知识的缺失,五是作文水平全体扁平化的事实,六是我们传统上思辨性、批判性思维的弱化和缺损,感悟式整体把握的认识模式十分强大。这些都很难在在短期内改变,但仍要努力改变。(平湖 &黄会兴)声明:本文为个人观点,想必有很多臆测和妄断,甚至错误,敬请同仁与方家批评指正!
最新评论(0)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反馈信息提交成功!
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意见,我们将尽快处理!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此用户为师训平台用户,暂不提供"修改密码"操作,若要"修改密码",请通过师训平台进行。
当前密码:
确认密码:一一出自诗人的《》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参考释义】
太湖岸边的景物一片凄凉,明净的湖水环接着洞庭山,浩渺湖泊不见鱼龙的踪影,它们被锁在弥漫的烟雾里。正想起范蠡和张翰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小船载着鲈鱼,迅速驶来,撇开重重波浪。傍晚,暴风雨突扑面而来,只好沿着小洲弯处回航。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为什么壮年时就面容憔悴,容颜变得衰老,白发苍苍?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使鱼儿都不肯游近钓丝旁。还是划着小舟穿过芦荻去,默默地观看湖面浪涌涛荡。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盛和管道疏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