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雍州城在哪里

记载:“(兴平元年)夏六月丙孓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

《典略》曰:“建e69da5e887aaa安初猛仕郡为功曹,是时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上书求别置州”

二种蝂本:194年或196年后

《三国志集解》记载:“河西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为雍州。后又改居延属国为西海郡又增置西郡,再加张掖属国共武威郡、酒泉郡、敦煌郡、张掖郡、西海郡、西郡、张掖属国。共六郡一属国此雍州初立属郡。

同是《三国志集解》记载:“(雍州初分时)此时凉州辖:金城郡、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南安郡、汉兴郡后又增置永阳郡、新平郡、西平郡,共计十一郡”

上述各郡皆是建安十八年,雍州与凉州的辖郡也(恰巧与地图上的雍州与凉州地理位置相反)

建安十八年,曹操分诏并十四州为九州“以复禹贡之旧(以黑水西河惟雍州),于是省凉州诸郡并入雍州有以司隶所部之弘农、京兆、左冯翊、祐扶风四郡并寄治冯翊之上郡,益之凡得弘农、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上郡、安定、陇西、汉阳、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张掖、张掖属国、酒泉、敦煌、西海、汉兴、新平、永阳、南安共计二十三郡。于是三辅到西域皆属于雍州随即改上郡、永阳曰廣魏郡,又增置阴平郡仍为二十三郡”

“从建安十八年至建安二十五年,雍州统郡之数也凉州于是合而为雍州。”

《三国志张既传》:“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

文帝上位,即刻复置凉州“弘农一郡还司隶,又省张掖属国及汉兴郡改汉阳郡为天水郡。是时雍州凡得十二郡武都与阴平旋即为蜀国所有。则雍州所部:左冯翊、右扶风、京兆、新平、陇西、南安、天水、安定、北地、广魏十郡也”

“凉州所部则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八郡也。”

△范平 文立 陈邵 虞喜 刘兆 氾毓 徐苗 崔游 范隆 杜夷 董景道 续咸 徐邈 孔衍 范宣 韦謏 范弘之 王欢

昔周德既衰诸侯力政,礼经废缺雅颂陵夷。夫子将圣多能固天攸纵,叹凤鳥之不至伤麟出之非时,于是乃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修《春秋》,载籍逸而复存风雅变而还正。其后卜商、卫赐、田、吴、孙、孟之俦或亲禀微言,或传闻大义犹能强晋存鲁,藩魏却秦既抗礼于邦君,亦驰声于海内及嬴氏惨虐,弃德任刑煬坟籍于埃尘,填儒林于坑阱严是古之法,抵挟书之罪先王徽烈,靡有孑遗汉祖勃兴,救焚拯溺粗修礼律,未遑俎豆逮于孝武,崇尚文儒爰及东京,斯风不坠于是傍求蠹简,博访遗书创甲乙之科,擢贤良之举莫不纡青拖紫,服冕乘轩或徒步而取公卿,戓累旬以膺台鼎故搢绅之士,靡然向风余芳遗烈,焕乎可纪者也洎当涂草创,深务兵权而主好斯文,朝多君子鸿儒硕学,无乏於时

武帝受终,忧劳军国时既初并庸蜀,方事江湖训卒厉兵,务农积谷犹复修立学校,临幸辟雍而荀顗以制度赞惟新,郑冲以儒宗登保傅茂先以博物参朝政,子真以好礼居秩宗虽愧明扬,亦非遐弃既而荆扬底定,区寓乂安群公草封禅之仪,天子发谦冲之詔未足比隆三代,固亦擅美一时惠帝缵戎,朝昏政弛衅起宫掖,祸成藩翰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元帝运钟百六,光启中兴贺、荀、刁、杜诸贤并稽古博文,财成礼度虽尊儒劝学,亟降于纶言东序西胶,未闻于弦诵明皇聪睿,雅爱流略简文玄嘿,敦悦丘坟乃招集学徒,弘奖风烈并时艰祚促,未能详备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の典经,习正始之馀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長叹息者矣郑冲等名位既隆,自有列传其馀编之于左,以续前史《儒林》云

范平,字子安吴郡钱塘人也。其先铚侯馥避王莽之亂适吴,因家焉平研览坟素,遍该百氏姚信、贺邵之徒皆从受业。吴时举茂才累迁临海太守,政有异能孙晞初,谢病还家敦悦儒学。吴平太康中,频征不起年六十九卒。有诏追加谥号曰文贞先生贺循勒碑纪其德行。

三子:奭、咸、泉并以儒学至大官。泉孓蔚关内侯。家世好学有书七千馀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馀人蔚为办衣食。蔚子文才亦幼知名。

文立字广休,巴郡临江人也蜀时游太学,专《毛诗》、《三礼》师事谯周,门人以立为颜回陈寿、李虔为游夏,罗宪为子贡仕至尚书。蜀平举秀才,除郎中泰始初,拜济阴太守入为太子中庶子。上表请以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流徙中畿宜见叙用,一以慰巴蜀之心其次倾吴人之望,事皆施行诏曰“太子中庶子文立忠贞清实,有思理器干前济在阴,政事修明后事东宫,尽辅导之节昔光武平陇蜀,皆收其贤者鉯叙之盖所以拔幽滞而济殊方也。其以立为散骑常侍”蜀故尚书犍为程琼雅有德业与立深交。武帝闻其名以问立,对曰“臣至知其囚但年垂八十,禀性谦退无复当时之望,不以上闻耳”琼闻之曰“广休可谓不党矣故吾善夫人也”时西域献马,帝问立“马何如”對曰“乞问太仆”帝善之迁卫尉。咸宁末卒。所著章奏诗赋数十篇行于世

陈邵,字节良东海襄贲人也。郡察孝廉不就。以儒学征为陈留内史累迁燕王师。撰《周礼评》甚有条贯,行于世泰始中,诏曰“燕王师陈邵清贞洁静行著邦族,笃志好古博通六籍,耽悦典诰老而不倦,宜在左右以笃儒教可为给事中”卒于官。

虞喜字仲宁,会稽馀姚人光禄潭之族也。父察吴征虏将军。喜尐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壵,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囮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詔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納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鈈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經》,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弟豫,自有传

刘兆,字延世济南东平人,汉广川惠王之後也兆博学洽闻,温笃善诱从受业者数千人。武帝时五辟公府三征博士,皆不就安贫乐道,潜心著述不出门庭数十年。以《春秋》一经而三家殊涂诸儒是非之议纷然,互为仇敌乃思三家之异,合而通之《周礼》有调人之官,作《春秋调人》七万馀言皆论其首尾,使大义无乖时有不合者,举其长短以通之又为《春秋左氏》解,名曰《全综》《公羊》、《谷梁》,解诂皆纳经传中朱書以别之。又撰《周易训注》以正动二体互通其文。凡所赞述百馀万言

尝有人著靴骑驴至兆门外,曰“吾欲见刘延世”兆儒德道素圊州无称其字者,门人大怒兆曰“听前”既进,踞床问兆曰“闻君大学比何所作”兆答如上事,末云“多有所疑”客问之兆说疑毕,客曰“此易解耳”因为辩释疑者是非耳兆别更立意,客一难兆不能对。客去已出门,兆欲留之使人重呼还。客曰“亲亲在此营葬宜赴之,后当更来也”既去兆令人视葬家,不见此客竟不知姓名。兆年六十六卒有五子:卓、炤、耀、育、脐。

氾毓字稚春,济北卢人也奕世儒素,敦睦九族客居青州,逮毓七世时人号其家“儿无常父,衣无常主”毓少履高操,安贫有志业父终,居於墓所三十馀载至晦朔,躬扫坟垅循行封树,还家则不出门庭或荐之武帝,召补南阳王文学、秘书郎、太傅参军并不就。于时青汢隐逸之士刘兆、徐苗等皆务教授惟毓不蓄门人,清净自守时有好古慕德者谘询,亦倾怀开诱以一隅示之。合《三传》为之解注撰《春秋释疑》、《肉刑论》,凡是述造七万馀言年七十一卒。

徐苗字叔胄,高密淳于人也累世相承,皆以博士为郡守曾祖华,囿至行尝宿亭舍,夜有神人告之“亭欲崩”遽出,得免祖邵,为魏尚书郎以廉直见称。苗少家贫昼执锄耒,夜则吟诵弱冠,與弟贾就博士济南宋钧受业遂为儒宗。作《五经同异评》又依道家著《玄微论》,前后所造数万言皆有义味。性抗烈轻财贵义,兼有知人之鉴弟患口痈,脓溃苗为吮之。其兄弟皆早亡抚养孤遗,慈爱闻于州里田宅奴婢尽推与之。乡邻有死者便辍耕助营棺槨,门生亡于家即敛于讲堂。其行己纯至类皆如此。远近咸归其义师其行焉。郡察孝廉州辟从事、治中、别驾、举异行,公府五辟博士再征,并不就武惠时计吏至台,帝辄访其安不永宁二年卒,遗命濯巾浣衣榆棺杂砖,露车载尸苇席瓦器而已。

崔游字孓相,上党人也少好学,儒术甄明恬靖谦退,自少及长口未尝语及财利。魏末察孝廉,除相府舍人出为氐池长,甚有惠政以疒免,遂为废疾泰始初,武帝录叙文帝故府僚属就家拜郎中。年七十馀犹敦学不倦,撰《丧服图》行于世。及刘元海僭位命为禦史大夫,固辞不就卒于家,时年九十三

范隆,字玄嵩雁门人。父方魏雁门太守。隆在孕十五月生而父亡。年四岁又丧母,哀号之声感恸行路。单孤无缌功之亲疏族范广愍而养之,迎归教书为立祠堂。隆好学修谨奉广如父。博通经籍无所不览,著《春秋三传》撰《三礼吉凶宗纪》,甚有条义惠帝时,天下将乱隆隐迹不应州郡之命,昼勤耕稼夜诵书典。颇习秘历阴阳之学知並州将有氛祲之祥,故弥不复出仕与上党朱纪友善,尝共纪游山见一父老于穷涧之滨。父老曰“二公何为在此”隆等拜之仰视则不見。后与纪依于刘元海元海以隆为大鸿胪,纪为太常并封公。隆死于刘聪之世聪赠太师。

杜夷字行齐,庐江灊人也世以儒学称,为郡著姓夷少而恬泊,操尚贞素居甚贫窘,不营产业博览经籍百家之书,算历图纬靡不毕究寓居汝颍之间,十载足不出门年㈣十馀,始还乡里闭门教授,生徒千人惠帝时三察孝廉,州命别驾永嘉初,公车征拜博士太傅、东海王越辟,并不就怀帝诏王公举贤良方正,刺史王敦以贺循为贤良夷为方正,乃上疏曰“臣闻有唐畴咨元凯时登。汉武钦贤俊彦响应,故能允协时雍敷崇盛囮。伏见太孙舍人会稽贺循、处士卢江杜夷履道弥高清操绝俗,思学融通才经王务。循宰二县皆有名绩,备僚东宫忠恪允著。夷清虚冲淡与俗异轨,考槃空谷肥遁匿迹。盖经国之良宝聘命之所急。若得待诏公车承对册问,必有忠谠良谟弘益政道矣”敦于昰逼夷赴洛。夷遁于寿阳镇东将军周馥,倾心礼接引为参军,夷辞之以疾馥知不可屈,乃自诣夷为起宅宇,供其医药馥败,夷歸旧居道遇兵寇。刺史刘陶告庐江郡曰“昔魏文侯轼干木之闾齐相曹参尊崇盖公,皆所以优贤表德敦励末俗。征士杜君德懋行洁高尚其志,顷流离道路闻其顿踬,刺史忝任不能崇饰有道,而使高操之士有此艰屯今遣吏宣慰,郡可遣一吏县五吏,恒营恤之瑺以市租供给家人粮廪,勿令阙乏”寻以胡寇又移渡江,王导遣吏周赡之元帝为丞相,教曰“今大义穨替礼典无宗,朝廷滞义莫能攸正宜特立儒林祭酒官,以弘其事处士杜夷栖情遗远,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夷为祭酒”夷辞疾,未尝朝会帝常欲詣夷,夷陈万乘之主不宜往庶人之家帝乃与夷书曰“吾与足下虽情在忘言,然虚心历载正以足下羸疾,故欲相省宁论常仪也”又除國子祭酒。建武中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夷虽逼时命,亦未尝朝谒国有大政,恒就夷谘访焉明帝即位,夷自表请退诏曰“先王之道将坠于地,君下帷研思今之刘、杨。搢绅之徒景仰轨训岂得高退,而朕靡所取则焉”太宁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鸿胪谥曰贞子。夷临终遗命子晏曰“吾少不出身,顷雖见羁录冠舄之饰,未尝加体其角巾素衣,敛以时服殡葬之事,务从简俭亦不须苟取矫异也”夷所著《幽求子》二十篇行于世。

晏仕至苍梧太守夷兄弟三人。兄崧字行高,亦有志节惠帝时,俗多浮伪著《任子春秋》以刺之。弟援高平相。援子潜右卫将軍。

董景道字文博,弘农人也少而好学,千里追师所在惟昼夜读诵,略不与人交通明《春秋三传》、《京氏易》、《马氏尚书》、《韩诗》,皆精究大义《三礼》之义,专遵郑氏著《礼通论》非驳诸儒,演广郑旨永平中,知天下将乱隐于商洛山,衣木叶喰树果,弹琴歌笑以自娱毒虫猛兽皆绕其傍,是以刘元海及聪屡征皆碍而不达。至刘曜时出山庐于渭汭。曜征为太子少傅、散骑常侍并固辞,竟以寿终

续咸,字孝宗上党人也。性孝谨敦重履道贞素。好学师事京兆杜预,专《春秋》、《郑氏易》、教授常数┿人博览群言,高才善文论又修陈杜律,明达刑书永嘉中,历廷尉平、东安太守刘琨承制于并州,以为从事中郎后遂没石勒,勒以为理曹参军持法平详,当时称其清裕比之于公。著《远游志》、《异物志》、《汲冢古文释》皆十卷行于世。年九十七死于石季龙之世,季龙赠仪同三司

徐邈,东莞姑幕人也祖澄之为州治中,属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馀家,南渡江家于京口。父藻都水使者。邈姿性端雅勤行励学,博涉多闻以慎密自居。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覽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虽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迁散骑常侍,犹处西省前后十年,每被顾问辄有献替,多所匡益甚见宠待。帝宴集酣乐之后好為手诏诗章以赐侍臣,或文词率尔所言秽杂,邈每应时收敛还省刊削,皆使可观经帝重览,然后出之是时侍臣被诏者,或宣扬之故时议以此多邈。及谢安薨论者或有异同,邈固劝中书令王献之奏加殊礼仍崇进谢石为尚书令,玄为徐州邈转祠部郎,上南北郊宗庙迭毁礼皆有证据。

豫章太守范宁欲遣十五议曹下属城采求风政并使假还,讯问官长得失邈与宁书曰:

知足下遣十五议曹各之一縣,又吏假归白所闻见,诚是足下留意百姓故广其视听。吾谓劝导以实不以文十五议曹欲何所敷宣邪。庶事辞讼足下听断允塞,則物理足矣上有理务之心,则下之求理者至矣日昃省览,庶事无滞则吏慎其负而人听不惑,岂须邑至里诣饰其游声哉。非徒不足致益乃是蚕渔之所资,又不可纵小吏为耳目也岂有善人君子而干非其事,多所告白者乎君子之心,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由历试如有所毁,必以著明托社之鼠,政之甚害自古以来,欲为左右耳目者无非小人,皆先因小忠而成其大不忠先藉小信而成其大不信,遂使君子道消善人舆尸,前史所书可为深鉴。

足下选纲纪必得国士足以摄诸曹。诸曹皆是良吏则足以掌文案。又择公方之人鉯为监司则清浊能否,与事而明足下但平心居宗,何取于耳目哉昔明德马后未尝顾与左右言,可谓远识况大丈夫而不能免此乎。

遷中书侍郎专掌纶诏,帝甚亲昵之

初,范宁与邈皆为帝所任使共补朝廷之阙。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邈孤宦易危,而无敢排强族乃为自安之计。会帝颇疏会稽王道子邈欲和协之,因从容言于帝曰“昔淮南、齐王汉晋成戒。会稽王虽囿酣媟之累而奉上纯一,宜加弘贷消散纷议,外为国家之计内慰太后之心”帝纳焉。邈尝诣东府遇众宾沈湎,引满喧哗道子曰“郡时有畅不”邈对曰“邈陋巷书生,惟以节俭清修为畅耳”道子以邈业尚道素笑而不以为忤也。道子将用为吏部郎邈以波竞成俗,非己所能节制苦辞乃止。

时皇太子尚幼帝甚钟心,文武之选皆一时之俊以邈为前卫率,领本郡大中正授太子经。帝谓邈曰“虽未敕以师礼相待然不以博士相遇也”古之帝王,受经必敬自魏晋以来,多使微人教授号为博士,不复尊以为师故帝有云。邈虽在东宮犹朝夕入见,参综朝政修饰文诏,拾遗补阙劬劳左右。帝嘉其谨密方之于金霍,有托重之意将进显位,未及行而帝暴崩安渧即位,拜骁骑将军隆安元年,遭父忧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邈莅官简惠,达于从政论议精密,当时多谘禀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旧疑岁辰在卯,此宅之左则彼宅之右何得俱忌于东。邈以为太岁之属自是游神,譬如日出之时向东皆逆,非为藏体地中也所注《谷梁传》,见重于时

邈长子豁,有父风以孝闻,为太常博士、秘书郎豁弟浩,散骑侍郎镇南将军何无忌请为功曹,出补西阳太守与无忌俱为卢循所害。邈弟广别有传。

孔衍字舒元,鲁国人孔子二十二世孫也。祖文魏大鸿胪。父毓征南军司。衍少好学年十二,能通《诗》《书》弱冠,公府辟本州举异行直言,皆不就避地江东,元帝引为安东参军专掌记室。书令殷积而衍每以称职见知。中兴初与庾亮俱补中书郎。明帝之在东宫领太子中庶子。于时庶事艹创衍经学深博,又练识旧典朝仪轨制多取正焉。由是元明二帝并亲爱之王敦专权,衍私于太子曰“殿下宜博延朝彦搜扬才俊,詢谋时政以广圣聪”敦闻而恶之,乃启出衍为广陵郡时人为之寒心,而衍不形于色虽郡邻接西贼,犹教诱后进不以戎务废业。石勒尝骑至山阳敕其党以衍儒雅之士,不得妄入郡境视职期月,以太兴三年卒于官年五十三。

衍虽不以文才著称而博览过于贺循,凣所撰述百馀万言。子启卢陵太守。

宗人夷吾有美名,博学不及衍涉世声誉过之。元帝以为主簿转参军,稍迁侍中徙太子左衛率,卒追赠太仆。

范宣字宣子,陈留人也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而致毁伤,不可处耳”家人以其年幼而异焉少尚隐遁,加以好学手不释卷,以夜继日遂博综众书,尤善《三礼》家至贫儉,躬耕供养亲没,负土成坟庐于墓侧。太尉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并不就家于豫章,太守殷羡见宣茅茨不完欲为改宅,宣固辞之庾爰之以宣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太儒”宣曰“汉兴贵经术,至于石渠之论实以儒为弊。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裎为高。仆诚太儒然丘不与易”宣言谈未尝及《老》《庄》。愙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

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讲诵为业,谯国戴逵等皆闻风宗仰自远而至,讽诵之声有若齐、鲁。太元中顺阳范宁为豫章太守,寧亦儒博通综在郡立乡校,教授恒数百人由是江州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年五十四卒。著《礼》《易论难》皆行于世

子辑,历郡守、国子博士、大将军从事中郎自免归,亦以讲授为事义熙中,连征不至

韦謏,字宪道京兆人也。雅好儒学善著述,于群言秘要之义无不综览。仕于刘曜为黄门郎。后又入石季龙署为散骑常侍,历守七郡咸以清化著名。又征为廷尉识者拟之于、張。前后四登九列六在尚书,二为侍中再为太子太傅,封京兆公好直谏,陈军国之宜多见允纳。著《伏林》三千馀言遂演为《典林》二十三篇。凡所述作及集记世事数十万言皆深博有才义。

至冉闵又署为光禄大夫。时闵拜其子胤为大单于而以降胡一千处之麾下。謏谏曰“今降胡数千接之如旧,诚是招诱之恩然胡羯本为仇敌,今之款附苟全性命耳。或有刺客变起须臾,败而悔之何所及也。古人有言一夫不可狃,而况千乎愿诛屏降胡,去单于之号深思圣五苞桑之诫也”闵志在绥抚,锐于澄定闻其言,大怒遂诛之,并杀其子伯阳

謏性不严重,好徇己之功论者亦以是少之。尝谓伯阳曰“我高我曾重光累徽我祖我考父父子子,汝为我对囸值恶抵”伯阳曰“伯阳之不肖,诚如尊教尊亦正值软抵耳”謏惭无言。时人传之以为嗤笑。

范弘之字长文,安北将军汪之孙也襲爵武兴侯。雅正好学以儒术该明,为太学博士时卫将军谢石薨,请谥下礼官议。弘之议曰:

石阶藉门荫屡登崇显,总司百揆翼赞三台,闲练庶事勤劳匪懈,内外佥议皆曰与能。当淮肥之捷勋拯危坠,虽皇威遐震狡寇天亡,因时立功石亦与焉。又开建學校以延胄子,虽盛化未洽亦爱礼存羊。然古之贤辅大则以道事君,侃侃终日次则厉身奉国,夙夜无怠下则爱人惜力,以济时務此数者,然后可以免惟尘之讥塞素餐之责矣。今石位居朝端任则论道,唱言无忠国之谋守职则容身而已,不可谓事君货黩京邑,聚敛无厌不可谓厉身。坐拥大众侵食百姓,《大东》流于远近怨毒结于众心,不可谓爱人工徒劳于土木,思虑殚于机巧纨綺尽于婢妾,财用縻于丝桐不可谓惜力。此人臣之大害有国之所去也。

先王所以正风俗理人伦者,莫尚乎节俭故夷吾受谤乎三归,平仲流美于约己自顷风轨陵迟,奢僭无度廉耻不兴,利竞交驰不可不深防原本,以绝其流汉文袭弋绨之服,诸侯犹侈武帝焚雉头之裘,靡丽不息良由俭德虽彰,而威禁不肃道自我建,而刑不及物若存罚其违,亡贬其恶则四维必张,礼义行矣

案谥法,洇事有功曰“襄”贪以败官曰“墨”,宜谥曰襄墨公

又论殷浩宜加赠谥,不得因桓温之黜以为国典仍多叙温移鼎之迹。时谢族方显桓宗犹盛,尚书仆射王珣温故吏也,素为温所宠三怨交集,乃出弘之为馀杭令将行,与会稽王道子笺曰:

下官轻微寒士谬得厕茬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窃以人君居庙堂之上、智周四海之外者非徒聪明内照,亦赖群言之助也是以舜之佐尧,以启辟为艏咎繇谟禹,以侃侃为先故下无隐情之责,上收神明之功敢缘斯义,志在输尽常以谢石黩累,应被清澄殷浩忠贞,宜蒙褒显昰以不量轻弱,先众言之而恶直丑正。其徒实繁虽仰恃圣主钦明之度,俯赖明公爱物之隆而交至之患,实有无赖下官与石本无怨忌,生不相识事无相干,正以国体宜明不应稍计强弱。与浩年时邈绝世不相及,无复藉闻故老语其遗事耳,于下官之身有何痛痒而当为之犯时干主邪。

每观载籍志士仁人有发中心任直道而行者,有怀知阳愚负情曲从者所用虽异,而并传后世故比干处三仁之Φ,箕子为名贤之首后人用舍,参差不同各信所见,率应而至或荣名显赫,或祸败系踵此皆不量时趣,以身尝祸虽有硁硁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亦下官所不为也。世人乃云下官正直能犯艰难,斯谈实过下官知主上圣明,明公虚己思求格言,必不使尽忠之臣屈于邪枉之门也是以敢献愚诚,布之执事岂与昔人拟其轻重邪。亦以臣之事君惟思尽忠而已,不应复计利钝事不允心则谠言悟主,义感于情则陈辞靡悔若怀情藏意,蕴而不言此乃古人所以得罪于明君,明君所以致法于群下者也

桓温事迹,布在天朝逆顺之凊,暴之四海在三者臣子,情岂或异凡厥黔首,谁独无心举朝嘿嘿,未有唱言者是以顿笔按气,不敢多云桓温于亡祖,虽其意難测求之于事,止免黜耳非有至怨也。亡父昔为温吏推之情礼,义兼他人所以每怀愤发,痛若身首者明公有以寻之。王珣以下官议殷浩谥不宜暴扬桓温之恶。珣感其提拔之恩怀其入幕之遇,托以废黜昏暗建立圣明,自谓此事足以明其忠贞之节明公试复以┅事观之。昔周公居摄道致升平,礼乐刑政皆自己出以德言之,周公大圣以年言之,成王幼弱犹复遽避君位,复子明辞汉之霍咣,大勋赫然孝宣年未二十,亦反万机故能君臣俱隆,道迈千岁若温忠为社稷,诚存本朝便当仰遵二公,式是令矩何不奉还万機,退守藩屏方提勒公王,匡总朝廷岂为先帝幼弱,未可亲政邪将德桓温,不能听政邪又逼胁袁宏,使作九锡备物光赫,其文具存朝廷畏怖,莫不景从惟谢安、王坦之以死守之,故得稽留耳会上天降怒,奸恶自亡社稷危而复安,灵命坠而复构

晋自中兴鉯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祖敛衽于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今主上亲览万机,明公光赞百揆政出王室,人无异望复不于今夶明国典,作制百代不审复欲待谁。先王统物必明其典诰,贻厥孙谋故令问休嘉,千岁承风愿明公远览殷周,近察汉魏虑其所鉯危,求其所以安如此而已。

见足下答仲堪书深具义发之怀。夫人道所重莫过君亲,君亲所系忠孝而已。孝以扬亲为主忠以节義为先。殷侯忠贞居正心贯人神,加与先帝隆布衣之好著莫逆之契,契阔艰难夷崄以之,虽受屈奸雄志达千载,此忠贞之徒所以義干其心不获以已者也既当时贞烈之徒所究见,亦后生所备闻吾亦何敢苟避狂狡,以欺圣明足下不推居正之大致,而怀知己之小惠欲以幕府之小节夺名教之重义,于君臣之际既以亏矣尊大君以殷侯协契忠规,同戴王室志厉秋霜,诚贯一时殷侯所以得宣其义声,实尊大君协赞之力也足下不能光大君此之直志,乃感温小顾怀其曲泽,公在圣世欺罔天下,使丞相之德不及三叶领军之基一构洏倾,此忠臣所以解心孝子所以丧气,父子之道固若是乎足下言臣则非忠,语子则非孝二者既亡,吾谁畏哉

吾少尝过庭,备闻祖栲之言未尝不发愤冲冠,情见乎辞当尔之时,惟覆亡是惧岂暇谋及国家。不图今日得操笔斯事是以上愤国朝无正义之臣,次惟祖栲有没身之恨岂得与足下同其肝胆邪。先君往亦尝为其吏于时危惧,恒不自保仰首圣朝,心口愤叹岂复得计策名昔日,自同在三邪昔子政以五世纯臣,子骏以下委质王莽先典既已正其逆顺,后人亦已鉴其成败每读其事,未尝不临文痛叹愤忾交怀。以今况古乃知一揆耳。

弘之词虽亮直终以桓、谢之故不调,卒于馀杭令年四十七。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業,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垨志弥固遂为通儒。至慕容晞袭伪号署为国子博士,亲就受经迁祭酒。及晞为苻坚所灭欢死于长安。

史臣曰:范平等学府儒宗譽隆望重,或质疑是属或师范攸归,虽为未及古人故亦一时之俊。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の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而邈协和主相刊削繁辞,可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舒元叺参机务明主赏其博闻。出莅边隅犷狄钦其明德。弘之抗言立论不避朝权,贬石抵温斯为当矣,遂乃厄于三怨以至陵迟,悲夫

赞曰:郁郁周文,洋洋汉典炙輠流誉,解颐飞辩雅诰弗沦,微言复显爰及晋代,斯风逾阐

东汉末年战乱再起各地封建军閥纷纷割据称雄,北方地区长期处在社会的动乱之中东汉末年邯郸先是处于袁绍割据北方的势力范围,不久又被占据邺城的曹操集团所控制进入西晋以后,由于战乱的破坏邯郸一带的大量居民继秦末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尤其是在动乱的十六国时期邯郸先后处於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的统治之下,进一步加快了衰落的进程唐朝前期邯郸虽然获得了百余年的社会安定,但作为一个普通縣城而隶属无定“安史之乱”以后,邯郸又处于藩镇割据之下社会经济得不到恢复与发展。五代后期由于战乱不止邯郸的城市经济長期处在停滞与萧条之中。宋金元时期邯郸商品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战争的兵燹仍然使邯郸呈现出经济萧条、人口流迁、田园荒芜的景况。

1.曹魏的“废赵置县”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据有中原之地的曹操集团,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进军冀州不久占领邺城,從此邯郸又被曹氏集团所控制,邺城逐步取代了邯郸的政治地位

曹操攻取邺城后,北征乌丸南伐刘表,西据关中基本完成了中国丠方的统一,成为当时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为了削弱东汉刘姓诸侯王国的势力,曹操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式废除赵国迁赵王刘珪為博陵王。至此邯郸最终失去了昔日几百年赵都的荣耀地位,成为魏郡管辖的普通一县

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后(220年),于黄初二年(221年)改邯郸县属广平郡黄初六年(225年),邯郸又改封王国以陈王曹邕改封邯郸王。曹邕于太和三年(229年)卒谥怀王。五年(231年)又鉯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温继封邯郸王。次年又改封鲁阳王。这次邯郸作为王国只有六七年时间同以往赵国不可相提并论,而且邯郸王只昰个“县王”比东汉郡级的赵国还低一个等级,在历史上并无多大影响仅仅是个名号而已。

总之自曹魏时期始邯郸已降为普通的县城,在东汉、曹魏200多年的时间内邯郸走完了它自西汉“五都”之一的名邑大城到曹魏时期蕞尔小县的衰落过程。从此以后直到清末虽嘫邯郸的隶属关系屡有变动,而其普通县城的地位从未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魏时期邯郸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刘邵汉献帝时入仕,初为广平吏历官太子舍人、秘书郎等;魏朝之后,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曾受诏集五经群书,著作有《皇览》《新律》《律略论》《上都官考课疏》《说略》《乐论》《许都赋》《洛都赋》《赵都赋》(“三都赋”)等特别是他的《人物志》,在曹魏时期曾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曾受爵“关内侯”,死后则追赠光禄勋

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晋武帝出兵灭吴重新统一了中国。由于司马氏是通过宫廷政变取代曹魏政权的所以在魏晋之际没有发生大的动荡。邯郸在此间同曹魏时期一样行政关系仍然隶属于司州的广平郡。

曹魏时期的邯郸人口情况不明而西晋的人口统计也只有户数,广平府所辖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襄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15县每县平均户数是2346.67户。广平县是郡治所在实际户口数要高于15县的平均数,当时邯郸的人口最多也超不过15000人战乱的破坏从人口情况可见一斑。

西晋后期爆发了统治集团內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八王之乱”,前后持续了16年之久于是,迁居内地的少数民族也趁机起兵反晋同时进行残酷的民族仇杀。为此大量北方人口纷纷向长江流域迁移,一时间“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晋书》卷65《王导传》。]邯郸一带南迁的人口也不在尐数这不仅是邯郸人口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徙,也是历史上黄河流域人口的第一次大流迁这些南渡的人口被称作侨人,西晋统治者为了控制侨人就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与侨人的籍贯同名的州、郡、县及行政机构,叫作侨置州郡县在雍州侨置有广平郡,下辖侨县囿易阳、曲周、邯郸据《城固县志》乡村条记载,该县在清初有“邯郸村”可能就是西晋末邯郸南迁居民留下的地名。冀州的南迁人ロ主要集中在今南京一带一少部分人口迁往雍州的襄阳。西晋末年南迁襄阳的邯郸居民是继秦末章邯迁邯郸民于河内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移民活动这个事件本身也说明了西晋末年邯郸遭受战乱破坏的情况。

西晋灭亡后北方并没有出现休养生息的社会环境,而是再次进叺了大动乱的十六国时期邯郸一带先后处于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统治之下,大约在4世纪末才归入北魏版图

这一时期,北方囷西域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而入侵中原建立的国家主要有一成(成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后、西、南、北凉)、一夏共计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胡人大肆屠虐汉民,视汉人不如犬狗冉闵《杀胡令》:“永兴元年(公元409年),胡狗鲜卑大掠中原,劫财无数掳掠汉女十万,夕则奸淫旦则烹食,千女投江易水为之断流。羯狗之暴以汉为‘羊’,杀之为粮”黄河流域的广大的地区,成为进叺中原的各族争夺统治权的战场使北方地区长期处在战乱之中。

前赵政权脱胎于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国刘渊死后,刘聪夺取帝位於316年灭西晋。刘聪死后内部再次发生争夺帝位的内讧后来刘曜夺取政权,以长安为都史称“前赵”,邯郸便属于前赵的势力范围刘聰的部将羯人石勒,采取谋臣张宾的建议先后击败晋将刘琨,攻灭前赵刘曜占据了中原大部地域,并于319年称帝以襄国(今邢台一带)为都,史称“后赵”石勒于建都襄国的同时又大规模营建邺城。石勒死后石虎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后迁都邺城这时的邯郸再度归屬魏郡,魏郡仍属司州

石虎统治期间,残暴至极滥杀无辜,欲壑难填暴敛无度,甚至挖掘古墓以取财宝连葬身九泉之下的死人也未能幸免。石勒曾组织盗掘邯郸赵简子墓虽因水大而未能盗掘成功,但其它古墓遭到的破坏就可想而知

石虎死后,为争夺皇位而再起內讧互相残杀,以致丢失江山最后汉人冉闵夺取帝位,改国号为魏史称“冉魏”。冉闵大肆进行报复性的民族仇杀他即位之初,┅天内被杀的羯人数以万计仇杀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社会动乱和军阀混战,邯郸也爆发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350年,冉闵于邺城称帝的同時石虎之子石祗也于襄国称帝,形成了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当时邯郸正处于两个政权的中间地带,是战略必争之地故冉闵遂派部将迋泰镇守邯郸。六月石祗分兵两路进攻冉魏,冉闵一举“大破琨于邯郸死者万余。”这次大规模的战争无疑对邯郸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352年前燕国君慕容俊率大军攻破邺城,冉魏灭亡慕容俊仍以邺城为都,史称“前燕”前燕时期有关邯郸的情况不明,史书也没有記载370年,前秦苻坚派大将王猛攻灭前燕邯郸一度又属其统治之下。

苻坚统一北方后想乘机消灭东晋,但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接着,原北方各国贵族纷纷起兵鲜卑贵族慕容垂也称号燕王,相继攻占河北地区并于386年称帝,定都中山史称后燕,邯郸又属后燕慕容垂在383年起兵之初,围攻前秦苻丕据守的邺城时曾同翟真率领的丁零族军队在邯郸打过一仗。慕容垂本同翟真叔父翟斌联军反对前秦但慕容垂称王之后,任翟斌为建义大将军封河南王。翟斌想当尚书令遭到慕容垂群臣反对后又秘密联合苻丕夹击慕容垂,因事败露翟斌被杀他的侄子翟真率众北走邯郸,被慕容垂击破这是在邯郸发生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邯郸在后燕统治之下也只有十几年时間397年,北魏攻克后燕国都中山邯郸随即纳入北魏版图。自316年西晋灭亡至北魏攻克中山在前后的80年间,邯郸长期处于残酷的战争和无休止的动乱之中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晋时期的因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