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理者物之固然什么意思思

在向孩子表示你所赞成或反对的事情时,必须始终如一;“教这之示以好恶有常”是张载提出的幼儿教育原则;[原文]:;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释文]:;普通人教儿童,也可从中获得益处:束缚自己,不随便;[原文]:;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释文]:;为天地立志向,为民众立道义,为以往的圣人继承断绝;二程:“学原于
在向孩子表示你所赞成或反对的事情时,必须始终如一。好比不允许犬进入堂屋,那么,每当看到它进入堂屋就要打它。如果既打它,不许它进入堂屋,却又在堂屋里喂它食物,那你是要犬觉得能进堂屋呢?还是不能进堂屋呢?即使每天打它,以使它不进入堂屋,都是不会成功的。
“教这之示以好恶有常”是张载提出的幼儿教育原则。父母的“好恶”对幼儿行为起着诱导作用,因此必须有常则,否则,就会使幼儿在行为的正误判断上发生混乱。许多儿童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致造成人格的缺失,大都是其父母“教之示以好恶无常”的结果。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惰,四益也。
普通人教儿童,也可从中获得益处:束缚自己,不随便外出,是第一个益处;多教几遍,自己对文义也有了明确的理解,是第二个益处;面对儿童,必定要使衣冠整肃,容貌端庄,是第三个益处;常为因自己的原因而损害了儿童的材质而忧虑,就不敢懈怠,是第四个益处。 这里,张载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数学相长原理:只要有责任心,只要有表率意识,教育者都会从对他人的教育中获得益处。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志向,为民众立道义,为以往的圣人继承断绝了的学术,为世界开辟太平之路。
二程:“学原于思”、“格物致之”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精粹的现代解读》
二程指程颢()、程颐(),中国北宋理学家。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世称“二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作有《二程集》。
他们从“理”作为宇宙本体而气化万物出发,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心是理,理是心”,客观事物是“心”毕照的结果。在人性论上,认为人性是理气结合而成的。从理方面来的“天命之性”,凡圣一样都具有善质;从气方面来的“气质之性”因气有清浊厚薄,故有贤愚、善与不善之分,但只要“肯学”,“不自暴自弃”,下愚也是可移的。在情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情是形体感外物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波动状态,能自觉地按伦常的约束使它合符中正。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幼学、深思、积习、自得等。
或问:“进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可知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有人问道:“进行道德修养,什么是第一位的?”应之曰:“没有比‘正心诚意’更应先做的了。要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在格物’。‘格’的含义是‘至’,譬如‘祖
考来格’中的‘格’,就是‘至’的意思。凡是一件事物上就有一理,必须穷尽其中之理。穷理也有多种方法:或者读书,讲明义理;或者评议古今人物,辨别其是非;或者具体做事,能处理得当,都是在穷理。”又问道:“格物是必须每件事物都格,还是只格一件事便知万物之理?”应之曰:“怎会一通尽通?像‘只要各一件事物就能通众理’这样的话,即使颜渊也不敢讲的。必须是今天格一件,明天又格一件,积累多了之后,就会有霍然贯通的时候。 二程把“格物致知”的含义解释为:通过具体做一件事情,探明其中之理。他们把读书、评论古今人物、应接事物都当作“格物”的过程。格物多,就有贯通天理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二程所主张的“格物致知”,有实践出真知的含义。
学原于思。
学习的本源在于思考。
把思考作为学习的本源,是对学思关系认识的深化。孔子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习离不开思考;二程强调思考是学习的本源,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改变汉代以来重背诵、重训诂的不良学习风气有一定作用。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回;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而后为他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他说,不然,非独他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等学习者产生愤、悱的情绪状态就予以启发,学习者就能迅速理解。学习者必须深入思考,思考而不得其解,然后他他讲说,效果就好。初学的人,必须暂且给他讲说,不然,他不但不明白,还会影响到他勤学如问之心的发展。
这是二程对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名言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二程认为对于初学者还是有必要先作讲解的,这一认识符合学习规律。因为,初学者还没有学会思考问题,还不知道学习的门径,还不懂得怎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把握自己所学课程的精义,而教师的讲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门径,教他们学会如何去理解和思考问题。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入门径之后才谈得到“愤悱”、“启发”的问题。
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
大体上说,在没有教师语言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学得的东西,才算是自己得;经过特意安排布置的,都不算是自得。
这里,二程对孟子所提倡的“自得之”,作了辨析。他们认为,在教师完全不参与的情况下,经由学生自己钻研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算是“自得”。而在教师有意识地布置安排的环境下学生的所谓“自得”,不能算得“自得”。二程的这一观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孟子“自得之”的理解。
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各因其所亏者,成之而已。孟子之不受善交,以交未尝知道固在我而不在人也,故使“归而求之”。
君子对人的教导,有的予以接引,有的予以拒绝,各因他们所亏缺的部分而成就他罢了。孟子之所以不接受曹交为弟子,原因在于曹交未能懂得道存于自身而不存于他人,所以让他“回去自求”。
对有的人予以引导,而对另外的人则予以拒绝,原因在于两者有不同的亏缺。这是二程对“因材施教”的理解。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孔子施教,因各人材质的不同而不同:有教以政事的,有教以言语的,有教以德行的。
二程注意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他们是最早对孔子的“因材施教”作出理论总结的人。
王夫之:“习与性成”、“日生日成”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精粹的现代解读》
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使性而无弗义,则不受不义,不受不义,则习成而性终不成了;使性而有不义,则善与不善,性皆实有之,有善与不善,性皆实有之,有善与不善,而皆性气禀之有,不可谓天命之无。气者天气,禀者禀于天也。故言性者,户异其说。今言习与性成,可以得所折中矣。
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则夫天命者,岂但初生之顷命之哉?但初生之顷命之,是持一物而予之于一日,俾牢持终身以不失。天且有心以劳劳于给与,而人之受之,一受其成形而无可损益也。
夫天之生物,其化不息。初生之顷,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无所命,则仁义礼智无其根也。幼而少,少而壮,壮而老,亦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不更有所受,则年逝而性亦日忘也??
“习与性成”的意思就是:习惯养成性也就一起形成了。假使人的天性都是善的,那就不会接受邪恶,不接受邪恶,那么习惯养成性却最终也不会形成;假使人性中有恶,那么善与恶是人天性中本来就有的,有善有恶,都是人气禀中本来就存在的,就不能说天命中无恶。气是天之气,禀是禀之于天的。所以,论说人性的人,观点存在分歧。现在我主张“习与性成”,可以避免各家的偏颇。
性含有生成之理,是逐日生长,逐日形成的。那么天命怎能仅在人降生的那一时刻授予人呢?仅在降生时授予人,是将一种东西在一日之内授予人,使他牢牢掌握终身不失。这就是说,天尚且有劳作之心,对人的授予就是天的劳作,而人对天命的接受,却是一旦接受形成固定的状态就不可以改变了。
天生成万物,将使其不断变化。人在降生之时,天并不是无所授予的。怎能知道天有所授予呢?如果天无所授予的话,那么仁义礼智在人的心中就不会有根基。从幼儿到少年,从少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天也不是无所授予的。怎能知道天有所授予呢?不再有所授予,那么随着岁月的流逝,人降生时所禀受的性,也就逐渐失去了。
人之皆可以为善者,性也;其有必不可使之为善者,习也。习之于人大矣。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父兄薰之于能动能言之始,乡党姻亚导之于知好知恶之年,一移其耳目心思,而泰山不见,雷霆不闻。
导致人都可以向善的,是性;而那使人必不可以向善的,是习。习对于人来说是重要的。两耳所闻受到习的限制,就失去了其天然之聪;双目所见受到习的限制,就失去了其天然之明。父兄的熏陶在人刚刚能活动能言语的时候就开始了,邻里亲戚的诱导在人刚刚能辨别善恶的时候就开始了,它一旦牢牢吸引住了人们的注意和思想,会无视眼前的泰山,会不闻于耳旁的雷霆。??所以说,习与性成。人之恶性一旦形成,严师益友无法劝勉,浓赏重罚无法使其改正。 从性“日生日成”的理论出发,王夫之重视环境在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尤其重视家人的熏陶及邻里亲戚的诱导在儿童“成性”中的作用,认为在耳濡目染中所形成的恶习是很难改变的。
先贤的智慧――古代教育思想精粹(一)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精粹的现代解读》
更多文章与您分享:
中国传统教育精华与素质教育(郭齐家): /Cathedra/Prelection/.html 深度阅读前期精彩专题:
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相长” /DeepRead/.html
董仲舒:“必仁且智”、“美道慎行” /DeepRead/.html
颜之推:“慕贤修身”、“好学务实” /DeepRead/.html
柳宗元:“中焉可师”、“博采众长” /DeepRead/.html
朱熹:“格物致之”、“居敬持志” /DeepRead/.html
陆九渊:“切己自反”、“发明本心” /DeepRead/.html
王守仁:“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DeepRead/.html
黄宗羲:“学贵履践”、“经世致用” /DeepRead/.html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古代教育思想精粹解读59等内容。 
 教育思想的特征 7页 1财富值 古代教育思想精粹解读 19页 5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  古代名句精粹解读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名句精粹解读 爱国爱民篇...这两句诗以磁针石作比,表现出强烈 的忠君报国的思想感情。 的忠君报国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书丰编著 《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 山东人民出版 社 ]曲阜示范学院, 孔子研究所选编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 湖 河南省新郑...  世纪以后的教育 5.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6.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7.教育学的...考点精粹: 名师解读考点考向!】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  2013语文高考备考钻石版古代诗歌鉴赏及答题技巧精粹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3...诗歌思想的评价, 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 都要有理有据, 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古代史精粹试题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史精粹...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两图, 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  我以《纲要》中提出的终身教 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力求用先进的...《中国古代教育精粹》 、 《教学设计》等书籍,写了五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感悟...  我以《纲要》中提出的终身教 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力求用先进的...《中国古代教育精粹》 、 《教学设计》等书籍,写了五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感悟...  《元曲精粹解读》(中华书局 2005 年) 《宋词精品选...教材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 ...“明清文学思想研究” 单独北京市创新拔尖人才资助...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492)|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2064',
blogTitle:'引用 何谓格物致知',
blogAbstract:'引用\r\n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朱高正讲《近思录》:格物穷理三大方法
来源:腾讯视频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格物穷理第一 之七:格物穷理三大方法伊川先生——下一条我们来讲——他教导我们怎么来穷理,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我先把它念一次给大家看。他说:“凡一物上有一理”,也就是只要是一件事情、一个东西,它都有它的道理。其实这个是从哪里来的?在《诗经》里面就讲了,“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大家看到吗?“有物有则”,在《诗经》里面就提到了。我打个比方,我说这个杯子,有没有这个杯子的道理?肯定有杯子的道理,为什么?第一个,杯子一定要能够装水,或者装液体,才叫杯子嘛,对不对?杯子,是我们人饮用液体用的一种器具嘛。所以杯子一定是有杯子的道理。至于杯子是用什么材质做的呢?在以前,可能是用陶器,后来用瓷器,后来用玻璃,现在都可以用纸来做了。所以说,杯子有杯子的道理,只要你能够达到杯子的功用,它可以用不同的材质,是吧?所以说,他说“凡一物上有一理”,任何东西都一定有它自己的道理,也就是它自己的规律。“须是穷致其理”,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这个东西,就一定要尽我们的力,追究它所有的道理。他说“穷理亦多端”,也就是我们要穷究义理的方法有很多种,这是伊川很重要的一句话。他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读书。你读书,大家想想看,读书是不是最重要的?基本上我们要扩大我们的世界,扩大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视界,那就是要通过读书,通过读书,我们就可以讲明义理,这是最普遍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比如说,举个例,秦始皇有什么伟大的地方?为什么他死掉之后,不到三年,秦王朝就垮掉?你对秦始皇怎么去评论?你就要阅读多少的材料,针对他哪些功、哪些过,对,对在哪里,不对,不对在哪里。他一统天下,是吧?书同文、车同轨,要是没有秦始皇,中国可能就变成另外一个欧洲。他把文字统一了,你看看我们现在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方言,但是秦始皇他统一了文字,这了不起,对吧?我们中国的版图基本上——有人在讲——秦始皇和汉武帝基本上就把中国的版图大致规定下来了,是吧?但是为什么秦王朝会亡掉?不爱惜民力啊!这个秦始皇,他精力旺盛,灭掉一国,就把那一国的都城在咸阳盖一个,还修长城、辟驰道,这些都是劳民伤财。也就是说,秦始皇他不懂得与时俱进,应该天下方平之际,一定要干嘛?天下经过那么久的战乱,最重要的是要与民休养生息,是吧?这个也是透过人物的评比——争论性、争议性的人物的评比,也是磨炼自己格物穷理一个很好的方法。然后,我再讲第三个,伊川说:“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也就是说,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怎么把它处理得妥当。就像我们为什么要开会?开会就是汇总各方意见,你当领导的人就是要总结。总结,统一思想,怎么做,在这里面,也都是在做格物穷理的工作。这就难怪了嘛,有人说并不是读书才是在穷理,其实你只要有心在追求义理的话,就算你在很忙碌都没时间看书,其实你在其间都已经在处理这些事情了。所以说我们来看,在这里面,伊川告诉我们,穷理的方法,最基本的有三种:一种就是读书,一种就是论古今人物,第三种就是应接事物。好,除了这三种,人家就问他了。有学生问伊川先生说,我们要格物,是要每一件东西都要一个一个来格呢?还是只要彻底格好一个东西,就万理皆通呢?伊川就跟他们讲,说怎么可能格了一个东西就万理皆通啊?我讲句老实话,有没有可能?理论上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是在现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伊川就讲了,说:“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我讲句老实话,岂止颜渊不敢这样说,连孔子也不敢这样讲啊!对不对?所以,伊川说:“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伊川说,应该是这样——今天格一件东西,明天又格一件东西,你养成这个习惯之后,久而久之,积习够了,就自然会融会贯通。所以说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你要格物,也不是说要把天下的道理、天下所有的东西通通格过了,你才会通道理,不是这样。他在这里讲,格物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一件一件事情去格。那有一个问题,天底下无穷的事物,我怎么可能格得完呢?这是一个矛盾。另外一个矛盾是说,如果格物是要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格完你才通理,那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人生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穷尽的,你永远格不了,那你就永远通不了理,在这里面有这个矛盾。那伊川告诉我们怎么样?其实就是一个辩证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一件一件,今天格一件东西,明天格一件东西,格久了,你自然就能够通那个理。那个理是不是就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的理?也不是,大家要有辩证的观点,也就是我们透过这样的积累之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理,但那个理是相对的义理,也是要不断地一直去追求,那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所以说,大家要记住,穷理是没有终点的,是不断地在穷理。所以说,大家对穷理就要有这么一个正确的看法。包括孔子所晓知的义理——孔子是圣人,但是我们可以跟大家这样讲,孔子所晓知的义理,是不是就已经把天地万物所有的道理都吃透了?孔子也不敢这样讲。但至少,我们看看,孔子在处理事情,都是合情入理。所以我们要把孔子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就是这样,也就是今天格一件,明天格一件,久了,自然就贯通了嘛。那至于贯通所得到这个理,我们也要谦虚一点,因为随时都可能有新的状况出现,新的事物出现,所以说,我们这个理也是可以在不断地发展的。大家要有这种发展观、辩证观的义理的理解。义理观应该是辩证的,应该是发展的。主讲人简介: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本文及视频为腾讯儒学频道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儒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儒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儒学”,获取更多儒学资讯。
[责任编辑:weiwei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图文】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3
大小:636.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礼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