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房价咋太高了和绵竹市谁的城市化水平高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当前位置: &
查看: 23935| 回复: 57
单位:万人    年末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县(市、区) 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成都市    锦江区69.93&&69.93&&0.00&&100.00&&青羊区84.10&&84.10&&0.00&&100.00&&金牛区120.35&&120.35&&0.00&&100.00&&武侯区172.51&&172.51&&0.00&&100.00&&成华区94.40&&94.40&&0.00&&100.00&&龙泉驿区84.02&&54.19&&29.83&&64.50&&青白江区39.87&&20.68&&19.19&&51.87&&新都区84.86&&54.58&&30.28&&64.32&&温江区49.56&&34.70&&14.86&&70.02&&双流区130.29&&88.11&&42.18&&67.63&&金堂县72.58&&27.59&&44.99&&38.01&&郫县82.52&&54.34&&28.18&&65.85&&大邑县50.78&&22.90&&27.88&&45.09&&蒲江县25.36&&9.93&&15.43&&39.16&&新津县31.26&&16.83&&14.43&&53.84&&都江堰市68.02&&38.00&&30.02&&55.86&&彭州市77.13&&31.68&&45.45&&41.08&&邛崃市61.78&&27.33&&34.45&&44.24&&崇州市66.43&&27.48&&38.95&&41.36&&自贡市    自流井区41.05&&36.79&&4.26&&89.61&&贡井区26.46&&13.08&&13.38&&49.44&&大安区37.90&&18.81&&19.09&&49.62&&沿滩区29.48&&11.47&&18.01&&38.91&&荣县59.12&&21.61&&37.51&&36.56&&富顺县83.01&&30.88&&52.13&&37.20&&攀枝花市    东区38.30&&37.85&&0.45&&98.83&&西区14.96&&14.47&&0.49&&96.72&&仁和区27.09&&12.73&&14.36&&46.99&&米易县22.86&&9.07&&13.79&&39.68&&盐边县20.04&&5.67&&14.37&&28.29&&泸州市    江阳区60.70&&44.66&&16.04&&73.58&&纳溪区46.11&&31.09&&15.02&&67.43&&龙马潭区35.97&&27.57&&8.40&&76.65&&泸县86.62&&31.52&&55.10&&36.38&&合江县70.87&&25.51&&45.36&&35.99&&叙永县57.96&&18.09&&39.87&&31.22&&古蔺县70.29&&19.02&&51.27&&27.06&&德阳市    旌阳区74.70&&49.83&&24.87&&66.71&&中江县108.10&&39.99&&68.11&&37.00&&罗江县22.10&&9.23&&12.87&&41.76&&广汉市59.20&&29.61&&29.59&&50.02&&什邡市41.81&&20.26&&21.55&&48.46&&绵竹市45.41&&21.36&&24.05&&47.04&&绵阳市    涪城区87.56&&66.55&&21.01&&76.00&&游仙区52.50&&26.31&&26.19&&50.11&&三台县104.92&&36.28&&68.64&&34.58&&盐亭县45.10&&16.02&&29.08&&35.52&&安县38.70&&17.41&&21.29&&44.98&&梓潼县30.59&&10.85&&19.74&&35.46&&北川县21.27&&7.82&&13.45&&36.77&&平武县17.21&&4.93&&12.28&&28.67&&江油市79.34&&42.88&&36.46&&54.05&&广元市    利州区54.90&&38.43&&16.47&&70.00&&昭化区18.34&&5.89&&12.45&&32.10&&朝天区19.20&&6.20&&13.00&&32.30&&旺苍县40.62&&15.23&&25.39&&37.50&&青川县21.17&&6.58&&14.59&&31.10&&剑阁县48.17&&15.66&&32.51&&32.50&&苍溪县60.60&&19.39&&41.21&&32.00&&遂宁市    船山区66.85&&53.75&&13.10&&80.40&&安居区64.57&&16.66&&47.91&&25.80&&蓬溪县55.94&&18.09&&37.85&&32.34&&射洪县93.18&&45.05&&48.13&&48.35&&大英县48.46&&17.49&&30.97&&36.10&&内江市    内江市中区52.07&&28.93&&23.14&&55.56&&东兴区76.53&&36.99&&39.54&&48.33&&威远县59.57&&27.51&&32.06&&46.18&&资中县121.12&&43.87&&77.25&&36.22&&隆昌县64.68&&33.27&&31.41&&51.44&&乐山市    乐山市中区67.95&&47.06&&20.89&&69.26&&沙湾区17.73&&8.84&&8.89&&49.86&&五通桥区32.24&&16.98&&15.26&&52.67&&金口河区4.90&&2.31&&2.59&&47.14&&犍为县42.33&&15.22&&27.11&&35.96&&井研县29.60&&10.49&&19.11&&35.44&&夹江县33.27&&12.88&&20.39&&38.71&&沐川县21.18&&6.46&&14.72&&30.50&&峨边县13.58&&5.16&&8.42&&38.00&&马边县18.46&&4.61&&13.85&&24.97&&峨眉山市44.81&&24.24&&20.57&&54.10&&南充市    顺庆区71.19&&56.85&&14.34&&79.86&&高坪区60.39&&27.19&&33.20&&45.03&&嘉陵区61.53&&26.45&&35.08&&42.98&&南部县93.42&&37.58&&55.84&&40.23&&营山县74.30&&27.42&&46.88&&36.90&&蓬安县56.91&&21.15&&35.76&&37.17&&仪陇县92.95&&34.09&&58.86&&36.67&&西充县52.86&&18.99&&33.87&&35.92&&阆中市72.85&&29.15&&43.70&&40.02&&眉山市    东坡区83.92&&44.37&&39.55&&52.87&&彭山区31.79&&16.08&&15.71&&50.60&&仁寿县122.62&&41.44&&81.18&&33.80&&洪雅县30.73&&12.08&&18.65&&39.31&&丹棱县14.32&&5.41&&8.91&&37.76&&青神县16.75&&6.28&&10.47&&37.48&&宜宾市    翠屏区85.26&&62.35&&22.91&&73.12&&南溪区34.10&&17.20&&16.90&&50.43&&宜宾县77.18&&25.49&&51.69&&33.03&&江安县41.71&&17.77&&23.94&&42.61&&长宁县34.45&&14.21&&20.24&&41.25&&高县41.40&&15.41&&25.99&&37.23&&珙县37.40&&17.92&&19.48&&47.91&&筠连县33.24&&12.06&&21.18&&36.27&&兴文县38.65&&13.35&&25.30&&34.54&&屏山县25.61&&6.74&&18.87&&26.33&&广安市    广安区61.54&&27.42&&34.12&&44.55&&前锋区25.60&&7.79&&17.81&&30.40&&岳池县78.80&&27.08&&51.72&&34.37&&武胜县59.02&&20.50&&38.52&&34.74&&邻水县71.43&&24.86&&46.57&&34.80&&华蓥市28.27&&13.20&&15.07&&46.70&&达州市    通川区63.32&&42.18&&21.14&&66.61&&达川区102.04&&42.14&&59.90&&41.30&&宣汉县102.98&&37.91&&65.07&&36.81&&开江县44.97&&16.42&&28.55&&36.50&&大竹县88.86&&34.41&&54.45&&38.72&&渠县112.98&&38.85&&74.13&&34.39&&万源市41.61&&15.64&&25.97&&37.59&&雅安市    雨城区36.64&&21.80&&14.84&&59.50&&名山区26.67&&9.74&&16.93&&36.53&&荥经县15.07&&6.04&&9.03&&40.10&&汉源县31.80&&11.07&&20.73&&34.80&&石棉县12.77&&5.28&&7.49&&41.37&&天全县13.86&&5.25&&8.61&&37.90&&芦山县12.07&&4.27&&7.80&&35.40&&宝兴县5.80&&2.37&&3.43&&40.85&&巴中市    巴州区72.14&&43.86&&28.28&&60.80&&恩阳区43.67&&12.87&&30.80&&29.47&&通江县71.33&&21.87&&49.46&&30.66&&南江县61.57&&19.40&&42.17&&31.50&&平昌县84.15&&26.89&&57.26&&31.96&&资阳市    雁江区87.78&&42.97&&44.81&&48.97&&安岳县112.41&&36.39&&76.02&&32.39&&乐至县51.52&&17.87&&33.65&&34.72&&简阳市105.22&&43.76&&61.46&&41.61&&阿坝州    马尔康市5.96&&2.92&&3.04&&49.03&&汶川县9.75&&4.37&&5.38&&44.82&&理县4.81&&1.68&&3.13&&34.83&&茂县10.76&&4.81&&5.95&&44.68&&松潘县7.48&&2.72&&4.76&&36.35&&九寨沟县8.19&&3.98&&4.21&&48.64&&金川县7.40&&2.27&&5.13&&30.69&&小金县7.98&&2.76&&5.22&&34.56&&黑水县6.37&&2.19&&4.18&&34.45&&壤塘县4.16&&0.88&&3.28&&21.05&&阿坝县7.52&&1.93&&5.59&&25.67&&若尔盖县7.81&&2.15&&5.66&&27.58&&红原县4.82&&1.54&&3.28&&31.91&&甘孜州    康定市13.38&&6.88&&6.50&&51.42&&泸定县8.87&&3.67&&5.20&&41.38&&丹巴县7.03&&2.09&&4.94&&29.80&&九龙县6.64&&1.41&&5.23&&21.27&&雅江县5.31&&1.13&&4.18&&21.32&&道孚县5.84&&1.60&&4.24&&27.39&&炉霍县4.84&&1.39&&3.45&&28.75&&甘孜县7.20&&2.13&&5.07&&29.56&&新龙县5.09&&0.72&&4.37&&14.09&&德格县8.55&&1.40&&7.15&&16.37&&白玉县5.91&&1.02&&4.89&&17.28&&石渠县9.97&&1.62&&8.35&&16.28&&色达县6.10&&1.33&&4.77&&21.72&&理塘县7.20&&2.60&&4.60&&36.07&&巴塘县5.08&&1.45&&3.63&&28.51&&乡城县3.45&&0.92&&2.53&&26.58&&稻城县3.27&&0.77&&2.50&&23.66&&得荣县2.76&&0.56&&2.20&&20.20&&凉山州    西昌市75.40&&42.93&&32.47&&56.94&&木里县13.30&&1.87&&11.43&&14.03&&盐源县36.10&&10.27&&25.83&&28.44&&德昌县21.90&&7.74&&14.16&&35.35&&会理县44.20&&18.19&&26.01&&41.16&&会东县37.40&&13.91&&23.49&&37.20&&宁南县18.40&&5.76&&12.64&&31.32&&普格县16.20&&3.46&&12.74&&21.35&&布拖县16.80&&3.10&&13.70&&18.48&&金阳县17.00&&2.57&&14.43&&15.12&&昭觉县25.60&&5.17&&20.43&&20.20&&喜德县16.90&&4.01&&12.89&&23.71&&冕宁县35.70&&13.51&&22.19&&37.85&&越西县28.20&&7.22&&20.98&&25.59&&甘洛县19.80&&3.88&&15.92&&19.59&&美姑县22.30&&1.99&&20.31&&8.94&&雷波县22.80&&6.24&&16.56&&27.36&&
猜你喜欢这些帖子
城镇化率不到50%的区都应该打回县籍
我艹,船山区是不是快要退出四川县域经济排行了& &
厉害了,小船船& & 下一个退出四川县域排行的
cicis 发表于
城镇化率不到50%的区都应该打回县籍
本帖最后由 城好 于
10:47 编辑
区县的城区人口=城镇人口—乡镇场镇人口
谢谢剑门关版主!!
个人觉得泸州的纳溪有造假嫌疑&&
本帖最后由 城好 于
10:48 编辑
个人觉得泸州的纳溪有造假嫌疑
乡镇个数越多,减去的乡镇场镇人口就越多,区县城区人口就减少得多。
城镇化率不到50%的区都应该打回县籍
蜀ICP备号-4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1号
服务热线: 028-8-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四川日报网络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论坛快捷通道
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上一页 1下一页
主题: [推荐]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
成长值:2700
发贴数:747
阅读:32177
发表于: 7:02:0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仁寿社区。
。已有帐号? 或使用
2013年4月目录序言(10)第一篇规划背景(11)第一章规划基础(11)第一节自然状况(11)第二节经济社会概况(13)第三节综合评价(14)第四节存在的主要问题(15)第五节面临的形势(17)第二篇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18)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原则(18)第一节指导思想(18)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18)第三节开发原则(21)第四节重大关系(23)第三章战略目标和任务(25)第一节主要目标(25)第二节战略任务(28)第三节未来展望(29)第三篇主体功能区(31)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33)第一节重点开发区域范围(33)第二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33)第三节成都平原地区(35)第四节川南地区(37)第五节川东北地区(39)第六节攀西地区(41)第七节点状开发城镇(42)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44)第一节农产品主产区范围(44)第二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44)第三节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46)第四节川南低中山区(48)第五节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49)第六节盆地西缘山区(50)第七节安宁河流域(51)第八节基本农田保护(51)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52)第一节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53)第二节功能定位和保护重点(53)第三节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56)第四节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四川省部分)(57)第五节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四川省部分)(59)第六节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0)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62)第一节禁止开发区域范围(63)第二节功能定位和保护重点(63)第三节自然保护区(65)第四节文化自然遗产(66)第五节森林公园(67)第六节地质公园(67)第七节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68)第八节风景名胜区(68)第九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69)第八章能源与资源(70)第一节主要原则(70)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72)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74)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75)第四篇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77)第九章政策措施(77)第一节财政政策(77)第二节投资政策(77)第三节产业政策(78)第四节土地政策(79)第五节农业政策(80)第六节人口政策(81)第七节环境政策(81)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83)第九节民族政策(84)第十章规划实施(84)第一节完善规划体系(84)第二节省级有关部门职责(85)第三节市县级人民政府职责(87)第四节绩效评价考核(87)第五节监测评估(88)附件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表(91)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95)附件3附图(111)图1四川省行政区划图(111)图2四川省地形图(112)图3四川省地形海拔高程分级图(113)图4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图(114)图5四川省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115)图6四川省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116)图7四川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117)图8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总图(118)图9四川省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图(119)图10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分布图(120)图11四川省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图(121)图12四川省禁止开发区域示意图(122)图13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图(123)图14四川省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评价图(124)图15四川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图(125)图16四川省人均可用土地资源评价图(126)图17四川省生态脆弱性评价图(127)图18四川省生态重要性评价图(128)图19四川省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图(129)图20四川省自然灾害危险度评价图(130)图21四川省人口聚集度评价图(131)图22四川省城镇化水平评价图(132)图23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图(133)图24四川省交通优势度评价图(134)
成长值:2700
发贴数:747
发表于: 7:02:54
序言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广阔,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这里有山川秀美的巴蜀大地,这里是勤劳勇敢的四川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这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是全省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全省辖区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是省级其他空间性规划和其他省级规划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规划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规划主要目标确定到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改。本规划的规划范围包括全省陆地和水域的国土空间。本规划涉及全省各县(区、市)的行政区划情况截止到日。2013年,巴中市新设恩阳区,广安市新设前锋区,广元市元坝区更名为昭化区,新调整的三个行政区的主体功能按原所属区划对应的主体功能定位和要求。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规划基础第一节自然状况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内陆腹地,地处长江上游流域,与滇黔渝藏青甘陕西部七省(区、市)接壤,地理区位重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图1四川省行政区划图)――地形。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高差悬殊,西部为高原、山地,东部为盆地、丘陵。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图2四川省地形图)――气候。区域差异大,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属中亚热带气候区,西部属青藏高原气候区;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亚热带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完备,冬干夏雨的季风气候特点明显;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亚热带类型集中成片于盆地区,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出现在盆周山区、川西南山地。――土地。幅员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数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5%和32.6%。――水资源。水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河流众多,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29条。――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较齐全,已发现矿产132种,占全国总数的70%。钒钛、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1位,钛储量占世界总储量82%、钒储量占世界总储量1/3。――生物资源。生物资源丰富,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植物种类占全国30%以上,是全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省份之一,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竹林、沼泽等植被。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246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有鱼类230余种,为全国重要的淡水生物资源库。――灾害。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为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的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并具有显著的共生性和伴生性。第二节经济社会概况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发展成就巨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国民经济。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185亿元,居西部第1位、全国第8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18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1亿元。――产业结构。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强省成效明显,服务业持续发展,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4.4:50.5:35.1。初步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人口概况。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8041万人,占全国6.0%,居全国各省(区、市)第4位。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231万人,占40.2%;农村人口4810万人,占59.8%。人口密度165.8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90万人,占总人口6.1%。――城镇体系。2010年城镇化率40.2%,低于全国9.5个百分点。形成1个超大城市、8个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28个小城市、1793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4个城市群初步形成。――人民生活。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81%;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为全国的87%;城乡就业人员47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第三节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全省国土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环境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图13&&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图),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看,四川省国土空间有以下特点:――国土空间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广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国土幅员面积居全国第5位,但可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60%以上集中于盆地和丘陵地区,其中平原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仅占25%左右。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约11.11万平方公里,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建设用地面积约3.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6.7%。――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900立方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缺水现象突出,全年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5月至9月(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心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2%。――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能源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石油资源储量很小。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资源种类齐全,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且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生态多样且重要,但生态环境较脆弱。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地处长江、黄河源区,生态战略地位重要,但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83.2%。――自然灾害频发,灾害影响面较大。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巨灾风险大,造成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大。70%以上县(市、区)位于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区域内。受气候变化、地震活跃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可能呈现分布范围扩展、活动频率增强、危害程度提高的趋势,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第四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全省国土开发和空间布局成绩显著,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国土开发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国土空间中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以及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矛盾突出,利用效率较低。空间结构不清晰,土地用途分布不合理,土地利用界限不明晰,建设用地挤占优质耕地,建设用地粗放式开发利用,土地占用规模与经济效益、建设用地利用与土地承载能力、工业占地与居民生活用地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盆地平原和丘陵地区,经济社会较不发达的区域主要集中于盆周和西部高山高原区等偏远地区,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部分地区耕地减少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较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全省地理条件较好的盆地平原和丘陵地区,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工业占地快速增加,造成适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区耕地逐年减少,对农产品尤其粮食生产影响较大,加之粮食生产品种结构不合理等,保障粮食安全压力较大。――部分地区资源开发强度过大,环境破坏较突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等原因,尤其是部分地区粗放式开发,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突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5.65万平方公里(不含冻融侵蚀面积6.47万平方公里),金沙江、嘉陵江和岷江多年平均输沙量约占长江上游85%。流经成都平原的沱江干支流水污染严重,主要工业城市均有酸雨出现,污染范围较大,程度较严重。第五节面临的形势今后一个时期是全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时期,对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满足开发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全省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发展阶段,在重点工业化城镇化地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不断加快推进,这些都将不可避免占有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空间结构优化面临新课题。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全省将继续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建设需要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预留生活空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居民点延伸覆盖以及发展现代农业,都要求农村居住点相对集中,农村土地做进一步整理和复垦。这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对国土空间开发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满足居民改善生活空间需求面临挑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要满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客观要求,需要更加宽敞的住所、优美的环境、洁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这对保护耕地和环境质量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环境压力将持续增加,瓶颈制约日益凸现。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重要水源涵养地,对确保流域生态平衡和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但全省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工业化和城镇化正快速推进,水资源短缺将更趋严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更大挑战,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第二篇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国土空间开发理念,优化空间布局,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本规划将我省国土空间分为以下主体功能区:按开发方式,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国家原则要求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四类功能区,鉴于国家规划已将成渝地区确定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我省不再划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以自然或法定边界为基本单元,分布在其他类型主体功能区域之中。;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层级,分为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从而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重要湿地和国家湿地公园等。省级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本规划的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限制开发,特指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对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要鼓励农业开发;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允许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将一些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产力,实现科学发展。各类主体功能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政府支持重点不同。对城市化地区主要支持其集聚人口和经济,对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支持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支持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第三节开发原则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基本原则。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推动科学发展,但不同主体功能区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主体内容和主要任务不同。――优化结构。将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空间结构。保证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保持农业生产空间,增加农村公共设施空间。适度扩大交通设施空间,扩大和优化重点开发区域的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严格控制限制开发区域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协调开发。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重点开发区域在集聚经济的同时要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人口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城市化地区要充分考虑土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逐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统筹上下游开发,重要江河上游地区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对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集约高效。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产业集中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结构,使绝大部分国土空间成为保障生态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空间。推进国土集约开发,实现国土高效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化地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农产品主产区的城镇建设和产业项目要依托县城和重点镇,集约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工业项目建设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有利于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则集中布局。――保护自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必须建立在对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在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环境容量小、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要尽可能不损害生态环境并应最大限度地修复原有生态环境。交通、输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为基础,划定生态红线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加强森林、草地、湿地、冰川等生态空间的保护。第四节重大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应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不等于唯一功能。明确一定区域的主要功能及其开发的主体内容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不排斥该区域发挥其他功能。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作为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集聚人口和经济,但也必须保护好区域内的基本农田等农业空间,保护好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空间,也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限制开发区域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但也允许适度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允许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当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允许进行必要的城镇建设。政府从履行职能的角度,对各类主体功能区都要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主体功能区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把农产品主产区作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是为了切实保护这类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区域的耕地,使之能集中各种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更集中地落实到这类区域,确保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此外,通过集中布局、点状开发,在县城适度发展非农产业,可以避免过度分散发展工业带来的对耕地过度占用等问题。――主体功能区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关系。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往往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或生态功能比较重要,并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往往只是“点”的开发,主体功能区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更多地是“片”的开发。将一些能源和矿产资源富集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并不是要限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而是应该按照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为了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细化区域政策,更有力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把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地区内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确定为重点开发区域,是为了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中,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经济发展。把一些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进行工业化城镇化的区域确定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并不是不支持这些地区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类区域的生态产品生产力,为了使国家和全省保护生态环境的支持政策能更集中地用到这类区域,尽快改善当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条件,使当地人民与其他区域人民共同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谋划。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在各地、各部门多方沟通协调基础上确定的。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科学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是,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并据此配置公共资源,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根据相关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有序进行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主要是通过编制规划和制定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这类区域集聚。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形成,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来约束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行为,通过建立补偿机制引导地方人民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觉推进主体功能建设。
成长值:2700
发贴数:747
发表于: 7:03:46
第三章战略目标和任务第一节主要目标根据中央对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具体要求,到2020年,全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空间开发格局清晰。“一核、四群、五带”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四类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得到快速推进,农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全省陆地国土空间的开发强度开发强度是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等空间。控制在3.75%左右。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生态空间分别大于60%、70%和95%,绿色生态空间大幅提高。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控制在0.47万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控制在1.01万平方公里以内,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89万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不低于5.14万平方公里。――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城镇空间单位面积创造的生产总值显著提高,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各类工业园区单位建设用地的要素投入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环境污染得到严格控制和集中治理。单位面积耕地粮食与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和产值提高,粮食产量达到750亿斤以上。单位绿色生态空间林木蓄积量、产草量和涵养水量明显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不同主体功能区以及同类主体功能区各区域之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条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扣除成本因素后的人均财政支出能力大体相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退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到37%,森林蓄积量达到17.2亿立方米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大中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Ⅱ级标准,长江出川断面水质达到Ⅲ类以上,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专栏1四川省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指标指标年国土开发强度(%)3.413.75耕地保有量(万平方公里)5.955.89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平方公里)5.145.14园地面积(万平方公里)0.810.96林地面积(万平方公里)23.2023.58牧草地面积(万平方公里)13.7613.79建设用地总规模(万平方公里)1.651.81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万平方公里)1.371.49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万平方公里)0.350.47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万平方公里)1.031.01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万平方公里)0.280.33森林覆盖率(%)34.8237注:国土空间开发的规划指标依据国务院批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第二节战略任务按照国家构建城市化、农业、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的要求,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推进形成全省主体功能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一核、四群、五带”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成都都市圈发展极核,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成德绵广(元)、成眉乐宜泸、成资内(自)、成遂南广(安)达与成雅西攀五条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带。重点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较好、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较大的部分县(市、区)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全省产业、人口和城镇的主要集聚地。(图5四川省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构建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以基本农田为基础,构建以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川南低中山区、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盆地西缘山区和安宁河流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推进五大农产品主产区内耕地面积较多、农业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林竹、茶叶等特色效益农业,培育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和林业产业重点县,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图6四川省农业战略格局示意图)――构建四类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构建以若尔盖草原湿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为主体,以长江干流、金沙江、嘉陵江、沱江、岷江等主要江河水系为骨架,以山地、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为重点,以点状分布的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加强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强化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全面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图7四川省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示意图)第三节未来展望全省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总体上将呈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青水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天府之国”更加美好的景象。――经济布局更趋集中均衡集中均衡式经济布局是指小区域集中、大区域均衡的开发模式。即在较小空间尺度的区域集中开发、密集布局;在较大空间尺度的区域,形成若干个小区域集中的增长极,并在国土空间相对均衡分布。这是一种既体现高效,又体现公平的开发模式。。工业化城镇化将在适宜开发的有限空间集中开发,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镇密集分布。区域协调发展,成都作为全省中心城市更加发达和宜居,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快速崛起,形成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四大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全省人口、城镇和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地区成为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的主要载体,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其他区域人口向城市化地区集聚,更多人口生活在宜居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压力明显减轻,更多空间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水。城市支撑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和生态建设的力度加大,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区域产业分工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与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的差距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更趋均等。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公共服务覆盖的人口规模更加匹配,非重点开发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基本生活条件。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人口集聚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更趋集约高效。大部分人口和产业集聚于城市化地区尤其是四大城市群,单位人口居住和单位经济产出占用国土空间减少,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大幅提高。城市群内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协作配套能力增强,市场指向型产品运距缩短,物流成本降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增强,就地加工转化率提升,绿色经济快速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生产和消费体系基本形成,节能型轨道交通成为城市群主要客运方式并间接减少私人轿车的使用频率。――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重点生态功能区承载人口和发展产业的压力大幅减轻,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大幅减少,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提升,森林、草原、河流、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得到合理控制,农业的生态效能大幅提升。城市化地区的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合理规模。第三篇主体功能区推进全省形成主体功能区,必须明确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根据四川实际,有89个县作为重点开发区,并将与重点开发区相连的农产品主产区以及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50个县的县城镇及重点镇纳入重点开发区域范围(点状开发城镇面积共0.22万平方公里),重点开发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1.2%。有35个县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3.4%。有57个县作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占全省总面积的65.4%。禁止开发区域分散于上述三类主体功能区内。(图8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总图)专栏2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概况主体功能区类型县(个)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重(%)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356.7013.8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注:(1)表中国土面积按照国土资源厅提供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2)表中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均未扣除基本农田面积。(3)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均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域面积。(4)重点开发区域未加上点状开发城镇的面积,限制开发区域未扣除点状开发城镇的面积。专栏3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明细主体功能区类型主体功能区层级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比重(%)重点开发区域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3.978.16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6.1212.59点状开发城镇(国家级)0.060.13点状开发城镇(省级)0.160.32合计10.3121.20
成长值:2700
发贴数:747
发表于: 7:04:24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6.5213.42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28.6558.95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3.126.42合计31.7765.37禁止开发区域(分散于三类主体功能区内)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7.9816.4省级层面禁止开发区域5.2110.7合计11.523.6注:(1)表中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面积未扣除其中的基本农田。(2)重点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均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域面积。(3)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已扣除点状开发城镇面积。(4)禁止开发区域面积合计数已扣除部分相互重叠面积。省级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暂未纳入统计。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对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第一节重点开发区域范围全省重点开发区域包括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地区19市(州)中的89个县(市、区),以及与之相连的50个点状开发城镇,该区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21.2%。(图9四川省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图)――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包括成都平原地区45个县(市、区),以及与之相连14个点状开发城镇(0.0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8.3%。――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地区的44个县(市、区),以及与之相连的36个点状开发城镇(0.1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12.9%。第二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省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支撑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实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区,是全省经济和人口密集区。重点开发区域应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壮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城镇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是:――统筹规划国土空间。适当扩大制造业空间,扩大服务业、交通和城市居住等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农村居住空间,减少城市核心区工矿建设空间,控制开发区过度分散。――健全城市规模结构。优化特大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扩大大中城市规模,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其他城市,推动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体系完善、联系紧密、集约高效的网络化城市群。――促进人口加快集聚。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富余人口就地就近迁移,将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引导区域内人口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集聚。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增强产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完善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构建高效、统一、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禁止发展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产业,尽量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减少环境压力,提高环境质量。――把握开发时序。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实施有序开发,近期重点建设好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目前尚不需要或不具备条件开发的区域,要作为预留发展空间予以保护。第三节成都平原地区该区域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成渝地区的核心区域之一。该区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经济、城镇密集,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科技和人才集聚,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对外开放程度高,发展条件好,是全省经济核心区和带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构建以成都为核心,以成德绵乐为主轴,以周边其他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推进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壮大成德绵乐发展带,增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石化、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的集聚功能,加强产业互补和城市功能对接,推进一体化进程。――壮大其他节点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增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功能,加强产业互补和城市功能对接,形成本区域新的增长点。――提高标准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水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新能源。――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高水源保障能力;加强岷江、沱江、涪江等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龙泉山等山脉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以龙门山―邛崃山脉、龙泉山为屏障,以岷江、沱江、涪江为纽带的生态格局。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提高水旱灾害应对能力。专栏4成都平原地区市名所辖县(市、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德阳市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罗江县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安县乐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夹江县、峨眉山市、金口河区、犍为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县、丹棱县、青神县、仁寿县雅安市雨城区、名山区、荥经县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合计45(个)注:(1)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2)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分布于全省龙门山山后的都江堰市龙池镇、虹口乡;彭州市龙门山镇、小鱼洞镇;什邡市红白镇;绵竹市清平乡、金花镇;安县千佛镇、高川乡要严格按照限制开发区域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要求进行管理。第四节川南地区该区域是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地处四川盆地南缘、长江上游中部,川渝滇黔结合部。大中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社会发育程度高,城市群初步形成;煤、硫磷、盐卤、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竞争力较强,是西部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区域,具备发展成为西部特大城市密集区的条件。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经济带,国家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特大城市集群,川滇黔渝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四川沿江和南向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示范区。――以宜宾、自贡、泸州、内江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中小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拓展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布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强化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构建分工协作紧密的城市群,形成四川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依托“黄金水道”,加快沿江产业带发展。加快建设川南现代化工和“中国白酒金三角”等重大产业基地,推动自贡、内江、宜宾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发展,支持泸州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加强建设宜宾港、泸州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积极发展自然生态旅游和恐龙、彩灯、盐酒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构建区域“生态走廊”。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加快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工程建设。加强长江、沱江等主要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和水污染治理,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源水质,构建功能完备的防护林体系,保障长江、沱江等主要流域水生态安全,增强区域防洪和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加强向家坝电站库区生态建设及重要采煤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加强城市、交通干线及江河沿线的生态建设。专栏5川南地区市名所辖县(市、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自贡市自流井区、贡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富顺县2776257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宜宾市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区、江安县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威远县、隆昌县合计18(个)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第五节川东北地区该区域是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川渝陕结合部,天然气、煤等储量丰富,人口众多,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以红色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川渝陕结合部的区域经济中心和交通物流中心,构建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形成以南充、达州、遂宁、广安、广元、巴中等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群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强化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嘉陵江产业带和渠江产业带发展。利用嘉陵江流域和渠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川东北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红色旅游。――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加强广安、达州与重庆的协作,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主动承接重庆的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汽车和摩托车配套零部件、轻纺等工业。加强南充、遂宁与成都的产业化协作,承接成都平原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机械加工、轻纺等优势产业。――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全力推进渠江、嘉陵江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和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增强对江河洪水的调控能力,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整治,构建以嘉陵江、渠江为主体,森林、丘陵、水面、湿地相连,带状环绕、块状相间的流域生态屏障。专栏6川东北地区市名所辖县(市、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遂宁市船山区、安居区、射洪县、大英县4072307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阆中市、南部县广安市广安区、华蓥市、武胜县达州市通川区、达县、大竹县广元市利州区、元坝区、朝天区巴中市巴州区合计19(个)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第六节攀西地区该区域是省级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省西南部、横断山脉东北部,地处长江上游,属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过渡带,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气候多样。水能、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丰富独特,优势产业国内外竞争力强,是国家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地区。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和稀土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全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构建以攀枝花、西昌等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走廊为纽带,以成昆线、雅攀高速公路及108国道和安宁河流域等沿线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积极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功能转型提升,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推进攀西城镇群有序发展,形成四川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培育壮大沿交通轴线和沿江发展带。以成昆铁路、雅西和西攀高速公路为轴线,以金沙江流域、安宁河谷流域为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勘探、合理利用与跨区域整合,有序发展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阳光旅游和生态旅游。有序推进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加快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开展与滇西北和滇东北等区域的合作,打造四川南向开放的桥头堡,加快建设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以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和安宁河流域防洪治理。加强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加快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步伐,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构建“三江”流域生态涵养带,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恢复治理。实施邛海保护工程。专栏7攀西地区市名所辖县(市、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凉山州西昌市、冕宁县、会理县合计7(个)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第七节点状开发城镇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省级主体功能区修改意见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将农产品主产区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关镇和少数建制镇作为省级重点开发区域,与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位置相连的,可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与成都平原地区相连的农产品主产区以及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4个县的县城镇及重点镇,共0.0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与川南、川东北、攀西地区相连的农产品主产区以及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36个县的县城镇及重点镇,共0.16万平方公里,该区域为省级的重点开发区域。功能定位:区域性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和转移的重要承接区,农产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主要供给区,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周边农业和生态人口转移的集聚区,使其成为集聚、带动、辐射乡村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发展方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点状开发优势矿产、水能资源,促进资源加工转化,推进清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优势矿产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和人口适度集中集约布局,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
成长值:2700
发贴数:747
发表于: 7:05:09
专栏8点状开发城镇区域所辖县(市、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国家层面的点状开发的城镇中江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岳县、乐至县、井研县、汉源县、芦山县、洪雅县、沐川县、石棉县、峨边县、马边县14个县的县城镇及重点镇620省级层面的点状开发的城镇荣县、资中县、长宁县、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叙永县、古蔺县、屏山县、蓬溪县、西充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岳池县、开江县、渠县、宣汉县、平昌县、剑阁县、苍溪县、邻水县、会东县、德昌县、米易县、宁南县、普格县、喜德县、越西县、甘洛县、雷波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美姑县36个县的县城镇及重点镇1580合计50(个)2200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城镇及重点镇重点开发按照50平方公里/个计算面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镇及重点镇重点开发按照30平方公里/个计算面积。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是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第一节农产品主产区范围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包括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川南低中山区和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盆地西缘山区和安宁河流域5大农产品主产区,共35个县(市),面积6.7万平方公里,扣除其中重点开发的县城镇及重点镇规划面积1750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13.4%。(图10四川省农产品主产区分布图)该区域为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是国家“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中的优质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是国家重要的粮食、油料、生猪等主产区。第二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省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农产品主产区应着力保护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全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和品种结构。搞好农业布局规划,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根据不同的农业发展条件,科学确定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在复合产业带内,要处理好多种农产品协调发展的关系,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和相互影响,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农产品主产区的用水条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田网、路网、林网、水网配套,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人工增雨抗旱和防雹减灾作业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田间基础设施、良种选育、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农机装备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土,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高标准农田,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推进连片标准粮田建设,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集中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调出量大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开发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生产后备区。――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双低”油菜、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烟叶、林竹和花卉等主要农产品产业带,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禽产品产业带,以淡水鱼类、鳖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加快先进适用的粮食、油菜生产和养殖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确保农产品稳定增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储运设施,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提高农业科技和综合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农村环境的有效保护,控制农产品主产区开发强度,优化开发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着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力度。科学合理利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防治。第三节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猪、奶牛、家禽、特色蔬菜、优质水果、特色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标准化和规模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促进农产品、林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建设专业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专用运输通道、农产品加工中心和研发推广中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专栏9&盆地中部平原浅丘区地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中江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岳县乐至县荣县井研县84041.7资中县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域面积。第四节川南低中山区――大力发展优质生猪、肉羊、肉牛、家禽、水稻、饲用玉米、油菜、马铃薯、水果、蔬菜、茶叶、蚕桑、道地中药材、水产、林竹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本区域特点,形成粮油生产与加工基地、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饲料加工基地。――依托大、中城市的市场需求,形成优质稻、特色油菜产业带;依托大型酿酒企业,逐步形成专用粮产业带;依托大型化工企业,逐步形成工业用高芥酸油菜籽产业带。专栏10&川南低中山区地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长宁县98044.9高县珙县筠连县兴文县叙永县古蔺县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域面积。第五节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大力发展水稻、饲用玉米、油菜、水果、蔬菜、蚕桑、苎麻、圈养为主的草食牲畜、生猪、名优茶叶、干果、道地中药材、经济林果、木本粮油、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工业原料林生产与加工基地、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名特优新经果林基地和丝麻纺织原料基地。――继续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退耕还林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和保护性耕作等项目,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以稻谷、薯类、小麦、玉米、生猪、牛羊肉为重点的粮食、肉类精深加工。――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专栏11&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区地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蓬溪县西充县营山县蓬安县仪陇县岳池县开江县渠县宣汉县平昌县剑阁县苍溪县邻水县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域面积。第六节盆地西缘山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玉米、薯类、茶叶、水果、蔬菜、生猪、奶牛、食用菌、花椒、工业原料林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实施地理标志品牌工程和原产地保护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以稻谷、薯类、奶牛、生猪、牛羊肉、小家禽为重点的粮食、乳制品、肉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专栏12&盆地西缘山区地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洪雅县汉源县芦山县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包含平原西部已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县(市)的基本农田面积;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域面积。第七节安宁河流域――发挥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优质稻、马铃薯、特色水果、烟叶、反季节蔬菜、麻疯树、核桃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全省高品质水稻生产基地、亚热带优质水果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和木本生物质能源基地。――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加强对糖业、蚕业、烟业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重点发展烟草、中药、乳制品、软饮料、酿酒、制糖、粮油制品、肉食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业优势产业链和产品链。――合理开发利用安宁河谷土地资源,治理干热河谷和沙化、石漠化土地,大力发展太阳能,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有序开发小水电资源,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成长值:2700
发贴数:747
发表于: 7:05:57
专栏13安宁河流域地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会东县德昌县米易县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域面积。第八节基本农田保护《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规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全部耕地按限制开发的要求进行管理,对全部基本农田按禁止开发的要求进行管理。全省基本农田总面积5.2万平方公里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各市(州)上报数据而得。由于市(州)在落实省级目标时,会多保护一部分基本农田,因此181个县的基本农田数据加总后会大于省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10.7%。其中:重点开发区域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万平方公里,农产品主产区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8万平方公里,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0.7万平方公里。(附件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表)开发管制原则:――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对全部基本农田按禁止开发的要求进行管理,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保有耕地量、基本农田面积进行总量控制。基本农田一经划定,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调整,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占补平衡,在数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平衡,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障全省耕地面积和质量动态平衡。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第一节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重点生态功能区共57个县(市),总面积31.8万平方公里,扣除其中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中重点开发的县城镇及重点镇规划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65.4%。(图11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图)――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共42个县,面积28.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58.95%。――省级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共15个县,面积3.17万平方公里,扣除其中重点开发的县城镇及重点镇规划面积,实际占全省面积6.42%。第二节功能定位和保护重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是: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全省提供生态产品的主体区域与生态财富富集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开发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适宜产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加强水源涵养。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沙治沙,重建和修复湿地、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开垦草原等。加强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减少面源污染。――治理水土流失。限制陡坡垦殖和超载过牧。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行封山禁牧,恢复退化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强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监管,加大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力度,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风险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科学、合理和有序地利用生物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禁止对野生动植物滥捕滥采,保持并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和种群平衡,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外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小区、保护点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加强防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引导人口集中居住。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人口吸纳功能,大力实施生态移民,促进分散人口集中居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降低基本公共服务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城镇建设与工业开发要依据现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城镇集中布局、据点式开发,禁止成片蔓延式扩张。原则上不再新建各类开发区和扩大现有工业开发区的面积,已有的工业开发区要逐步改造成为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零污染”的生态型工业区。――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宜产业。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专栏14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合计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第三节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水源涵养、水文调节以及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和防治土地沙化等功能。――推进天然林草保护、围栏封育,治理水土流失,恢复草原植被,保持湿地面积,保护珍稀动物,维护和重建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严格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开垦草原等行为。加强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减少面源污染。――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提高水旱灾害应对能力。――以高寒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为主,维持丘状高原原始自然景观,保护沼泽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为长江、黄河源头的水源涵养提供基础保障。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生态脆弱区和需要保护的区域实施生态移民,生态移民选址要考虑生态承载力。――继续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治理土壤侵蚀,恢复与重建水源涵养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沼泽水位、恢复沼泽湿地、治理沙化土地,严禁泥炭开采和沼泽湿地疏干改造,严格草地资源和泥炭资源的保护;对已遭受破坏的草甸和沼泽生态系统,结合有关生态工程建设措施,加快组织重建和恢复,加大川西北沙化土地治理力度。――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控制载畜量,合理发展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专栏15&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区域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82924.3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第四节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四川省部分)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重要珍稀生物的栖息地,国家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生态平衡的主要区域。――重点保护原生森林、流域生态系统,加强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矿山生态恢复、河流水生态恢复等生态工程,提供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功能。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提高水旱灾害应对能力。――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护力度。禁止陡坡开垦和森林砍伐,做好低效生态公益林的补植改造及迹地更新。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和遗传交流廊道。――有效保护天然林草植被、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切实抓好生态移民工程,治理泥石流灾害、干旱河谷、荒漠化和沙化草(土)地。――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结合生态建设工程,加快组织重建与恢复,加强综合整治,防止水土流失。――控制载畜量,发展以养殖业、特色经济林、食用菌、有机茶、竹业以及林下资源和水果种植为主的生态农林牧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专栏16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区域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汶川县理县43174.6茂县小金县55658.0松潘县83397.4九寨沟县52836.6金川县53557.3黑水县41406.1马尔康县66205.5壤塘县66944.1北川县平武县天全县宝兴县31145.8康定县泸定县21658.5丹巴县45066.0九龙县67676.4雅江县75704.8道孚县70225.5炉霍县44774.5甘孜县68596.7新龙县92525.0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87254.8理塘县巴塘县76665.2乡城县49433.0稻城县70863.1得荣县29122.6木里县盐源县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第五节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四川省部分)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四川重要的原始森林、野生珍稀物种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和生态屏障区域;全国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与土壤保持重要区,最大的天然生物种质的“基因库”,世界同纬度地区重要的绿色宝库。――重点保护原生森林、流域生态系统,加强造林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小流域治理、矿山生态恢复等生态工程,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功能。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提高水旱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指向明确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对现有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严加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巩固和扩大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扩大保护范围,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依法禁止一切形式的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活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确保生物安全,强化引进外来物种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国外有害物种进入。――引导人口转移,降低人口密度,停止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以及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发展以养殖业、经济林为主的生态农林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点状开发天然气、水能、矿产资源。专栏17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区域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旺苍县青川县万源市通江县南江县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第六节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保证生态过程连续性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中心,加强生态保护,增强脆弱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从源头控制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及安宁河干流为重点,严禁樵采、过垦、过牧和无序开矿等破坏植被行为。推广封山育林育草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恢复山体植被。――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采用补播方式播种优良灌草植物,提高山体林草植被覆盖度,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拦蓄泥沙,保护土壤资源。――以“长治”、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及土地整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对不同流域进行差别化治理,推进干热河谷和山地生态修复与重建。――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结合,结合堤防、护岸、谷坊、拦沙坝、排导沟、水库等工程措施,逐步形成完善的山地灾害防治体系。――保护原生森林、流域生态系统,加强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矿山生态恢复等生态工程,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功能。――加强扶贫开发,发展以养殖业、竹产业、经济林为主的生态农林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点状开发水能、矿产资源。专栏18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区域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沐川县石棉县宁南县普格县喜德县越西县甘洛县雷波县屏山县峨边县马边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美姑县合计注:人口为2010年统计数据;未扣除其中分散的禁止开发区和基本农田面积。
成长值:2700
发贴数:747
发表于: 7:06:43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一节禁止开发区域范围禁止开发区域点状分布于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地区。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图12四川省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截至日,全省共有禁止开发区域317处,总面积11.5万平方公里省级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个数和面积暂未纳入统计。,占全省幅员面积23.6%。重要饮用水水源地246处。今后新设立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动进入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市(州)及市(州)以下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按禁止开发区域管理,不再单列。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基本农田也按禁止开发区域管理。(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根据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方案的通知》(川办函〔2010〕26号),由省政府批准了24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鉴于一一列出所需篇幅较长,在附件2中略去“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名录。第二节功能定位和保护重点全省禁止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我省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森林、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重要水土保持区域与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优势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要逐步达到各类区域规定执行标准。近期主要任务是:――科学界定范围。完善划定禁止开发区域范围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不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调整,进一步界定各类禁止开发区域范围,核定人口和面积。重新界定范围后,原则上不再进行单个区域范围的调整。――实施分类管理。进一步界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范围。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应明确核心保护区域,划定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范围,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省绵竹市高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