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萧箫”一词诗词中含有纡的诗句句有哪些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 中国风 [我要发帖]
上页1&到页&
野云说诗——怎样写格律诗 野云先生        【目 录】                  第一讲 七绝的基本要求          第二讲 格律诗的平仄            第三讲 格律诗的韵律
          第四讲 格律诗的对仗            第五讲 格律诗的形式
          第六讲 格律诗的意境(上)            第七讲 格律诗的意境(下)
          第八讲 格律诗的修改          第九讲 千古说诗第一文——司空图【诗品】诗说          附录一 古代诗韵——平水韵
          附录二 现代诗韵——中华新韵【第一讲】 七绝的基本要求     在格律诗中,最出彩,最有韵味,最容易读、容易记,而且最容易上手的就是七言绝句了。所以这次活动选定了七绝。我认为,欣赏格律诗从七绝开始最好,学习格律诗也是从七绝开始最好。何以见得?如果我问你一首唐诗,你头脑里十有八九会冒出下面我选定的几首七绝之一。为什么呢?妇孺皆知啊!所以,请大家先跟着我温习一下一千多年来、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这几首七绝诗,算是找一下什么是七绝的感觉(请一定读出声来),先热热身吧。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英山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好,读了以上这些唐诗,什么是七绝 ,已不用我多说了。一句话;七绝就是按照平仄和韵律以七字为一句的四行诗而已。这里我们只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可:平仄和韵律。  七绝的平仄问题。  我刚才要求大家把以上几首诗读出声来。只要读了,你就会感觉到声音高低撘配是那样的协调,诗句抑扬顿挫是那样的美,这就是平仄。这就是格律诗音调的魅力!平就是平声,不平就是仄声。这一讲,我先把七绝的平仄格律表交给大家,展开来讲平仄问题是下面第三讲的内容。这一讲只要求大家体会一下平仄的应用,并请大家把我选出的四首范诗具体带到格律表中进行对照即可。    七绝平仄格律表    格律一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格律二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三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四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注:表中的“中”,代表此字可平可仄。  我现在给出范诗四首《选自【浪迹天涯四十韵(续)】》,请大家根据顺序分别带入平仄格律表中试试。  例诗一:  孤飞日日叹飘零,过眼浮云路不停。  十万楼台浮月影,乡关只在梦中亲。  例诗二:  寂寞吟秋秋欲晚,痴云半落半浮沉。  朦胧但恨蓬山远,聚散匆匆梦里人。  例诗三:  万户千门月上时,佳期忍顾梦如丝。  金风玉露惟此夜?说向银河恐不知。  例诗四:  松花江畔纷纷雪,素裹银妆一眼霞。  海市飞来浑入梦,冰封千树落梨花。       平仄先讲这些。大家知道平仄格律表怎么用就行。    2.七绝的韵律问题,也就是押韵的问题。押韵就是在诗中,把同韵母的字放在句尾。例如:  论情无喜亦无哀,(ai)  何须风月入诗怀。(huai)  云霞烟雨皆过客,  一悟浮生是君来。(lai)《选自【浪迹天涯四十韵(续)】》  这里把“哀”、“怀”和“来”字押韵。它们的韵母都是ai。也就是说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要押韵。  也可以第一句不押,只押二、四句的,如:  清光到地弹秋水,  翠影摇天动彩云。(yun)  笑对嫦娥期莫负,  闲人只有我与君。(jun)《选自【浪迹天涯四十韵(续)】》  但在七绝中,一、二、四句押韵的占多数。  以上就是七绝中的押韵要求。但我们根据什么来押韵呢?简单的说就是平水韵。宋代末期,有个叫刘渊的山西平水人编了一本韵书,用来写格律诗。后来人们就将格律诗的用韵称为平水韵。平水韵共有106个韵,但写绝句律诗时只用平声30个韵即可。它们是: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平水韵中,每一个韵都列了相应的字,如东韵,相应的字如下:  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蒙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这样,你在写七绝用到东字韵时,这中间的任何字都在韵上,你选用就是了。其余以此类推。  以上就是写七绝时须在什么地方押韵和怎么押韵的问题。这一讲先简单介绍到这里,我在第四讲中再展开讲格律诗的押韵问题。  要强调一点的是,现在格律诗的押韵问题己经远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了。押大致韵、邻近韵的情况已非常普遍。下面我的这首诗就是押的大致韵《选自【浪迹天涯四十韵(续)】》:  风动竹摇杯里月,疯歌人醉梦中星。  黄花寄意山斋酒,一夜秋声问讯中。  “星”字的韵母为ing,而“中”字的韵母为ong。这就是押大致韵。当然,能够准确地押韵是最好的。  这一讲就到这里。有了这些基础,没写过七绝的也可以试试了。  这次讲座共八讲,每周五开讲。我在本帖中回答大家的问题。  
  @野云先生&&老师好!    先给老师请安,然后再看!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不错赞一个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非常实用!有机会得以全面学习,问好野云兄!辛苦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嗯,跟着野云大哥的讲座,来学习!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饱读诗书,令人钦佩!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把双手双脚都用来鼓掌,实在是太好了,仿若天涯及时雨,我正学诗呢?老是没进步。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入座,学习。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老师好,我也来学习,呵呵。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说诗——怎样写格律诗 野云先生【第二讲】格律诗的平仄             1.平仄格律表的实际应用      先来看一首诗:   最忆黄梅腼腆开,竹引松招醉琴台。   香杳梦远空山雪,说与春风快剪裁。   先不论诗写得如何,行家和新手一般都会看它出没出律。怎么看?第一句:“最忆黄梅腼腆开”,仄声开句(最忆),平声收句(开),我们用 格律三 来进行检查: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最忆黄梅腼腆开,竹引松招醉琴台。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香杳梦远空山雪,说与春风快剪裁。   第一句没问题,第二句好象有问题:“引”字是仄声,“招”字是平声。那这句有两个字出律了。第三句好象也有点问题:“杳”字是仄声,也出律了。第四句没问题。所以我们评价说:这首诗四句话里有三个字出律“引”、“招”、“杳”,不管它韵再对,句子再美,也是不合格的。   再一看,谁写的?哦,野云先生的“黄梅之忆”。老师也会出错?于是,竹海行文、寻梦的冰蝶赶快悄悄地告诉我,我估计还会有人看出来了,但不好意思跟我说的。嘿嘿,没关系,无论是谁,错了就是错了。   我的原诗在这里呢(博客上录过来的):   最忆黄梅腼腆开,松招竹引向琴台。   香残梦断空山雪,说与春风快剪裁。   再来对一下格律表: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嘿嘿,没问题了,好诗。   这个例子就是平仄在写诗和评诗当中的实际应用,请大家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实例,举一反三,对掌握平仄的应用会有帮助的。   上一讲和刚才把七绝的平仄格律表及应用做了说明,要补充的是,在使用中(无论写诗还是评诗),抓住第一句是关键,七绝的四种格律形式都是由第一句决定的。再来看四个格律表,无非第一句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和平起仄收四种形式,大家根据首句的起收情况,来分别使用就是了,我们再把七绝的平仄格律表看一下:   格律一(平起平收)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格律二(仄起仄收)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三(仄起平收)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四(平起仄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2.平仄格律表的说明       我在第一讲提出了七绝的平仄格律表后,星连先生提出了疑问:“老哥,这些格律有点不对经劲”。是的,星连说得对。这正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    古人传下来的诗谱上面,七绝的平仄格律表是这样的:   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很明显,这个表跟我上一讲提出的平仄格律表相比,它没那个“中”字。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我们分别用古人的格律表、现在的格律表来对比一下古人最著名的几首诗,看看是怎么回事:   古人的格律表 著名古诗 现在的格律表   平平仄仄仄平平,朝辞白帝彩云间,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里江陵一日还、 中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两岸猿声啼不住,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轻舟已过万重山。 中平中仄仄平平。(李白)      仄仄平平平仄仄,独在异乡为异客,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遥知兄弟登高处, 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仄平平仄仄平。(王维)      仄仄平平仄仄平,青海长云暗雪山, 中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黄沙百战穿金甲, 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仄平平仄仄平。(王昌龄)      平平仄仄平平仄,飞来峰上千寻塔, 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闻说鸡鸣见日升。 中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不畏浮云遮望眼,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只缘身在最高层。 中平中仄仄平平。(王安石)   大家把这四首名诗与两个表对照一下,不难发现,有了一个“中”字、可平可仄之后,这四首古诗都符合现在的平仄格律表,是标准的七绝。反而用古人的平仄格律表来对照,没有一首能完全对上的。这说明,古人的发音跟我们现在的发音有了很大的区别。现代的人按照按照古人的发音,对照古人留下的平仄格律表来写诗已经完全不可能了。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平仄格律表(也就是我第一讲中介绍的格律表)。我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和毛泽东的两首著名的诗:   鲁迅(无题) 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万家墨面没蒿莱,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敢有歌吟动地哀、 中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心事浩茫连广宇, 中仄中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于无声处听惊雷。 中平中仄仄平平。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 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仄平,飒爽英姿五尺枪 , 中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曙光初照演兵场 。 中平中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华儿女多奇志 , 中平中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爱红装爱武装 。 中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他们的诗若按古人的平仄格律表来对照,有很多出律的地方。鲁迅诗中的第一个字“万”就出律了。而按现在的平仄格律表来对照,则完全合格。所以,我在第一讲中,从入门的角度,先向大家介绍了现代普遍使用的七绝平仄格律表(现在百度上也是用这个表对七绝进行检测)。而在这一讲,主要是用古人和前人的诗作为实例,把古人的平仄格律表和现在广泛使用的平仄格律表进行对照,让大家进一步掌握平仄的规律,并为实际应用提供方便。    另外,有网友问道:“在七绝平仄格律表中,那些带 “中”字的,代表可平可仄,可是具体到格律里,到底哪里可为“中”?有没有什么限制和说法?”   这问题问得很到位。如果你仔细研究平仄格律表的话,你会发现,如果以两个字组成一个音节单元的话,那这个单元里的第一个字往往可仄可平(决不会是第二个),因为这个字的平仄变化不会影响这个单元本身的平仄音律效果。而且可仄可平的情况只限于前面两个单元。我们来看看这个平起仄收的格律表,它就是我说的这种情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每一个“中”字都是出现在前面两个音节单元的第一个字上。这些都是前人根据音律规律总结出来的。至于具体的理论资料,我目前还没有看到。   谢谢星连先生的中肯建议。      3.平仄的原理和规律      诗词中的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出来的,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古典诗词中,把这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我们说的平声,另外的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诗词中有平仄的要求,是中国格律诗的主要特点。古代的诗是用来歌唱的,而歌唱中的节奏快慢、音调高低是非常重要的。用平仄来调节声音的快慢、高低,使其交错而有规律地出现,并循环反复,使诗中的每个音节都能和谐而有变化,产生出音乐的美感。这就是为什么古典诗词要讲平仄的原因,也是古典诗词为什么具有音乐美的原因。   古人在研究了平仄的这些性质后,用两联四句28个字作为一个周期,形成一个固定的格式,比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七绝,把它重复一次,便是七律,多次重复就是排律或长律。古人还发现,这种可形成一个和谐周期的格式共有四种形式,于是就有了上述的四个平仄格律表。   格律诗中的平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交错、对立和粘对的规律。熟练掌握和理解这些规律后,哪怕你完全不记得我上面说的那些个平仄格律表,写出的格律诗也基本上会八九不离十。这些规律具体是:   (1)交错 如果以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的话,那每个节奏在一句诗里是交错进行的。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句,平平后面用仄仄,仄仄后面用平平,最后一个字又用仄。这就是:在一句诗里,平仄一定是交错出现的。不交错则称为出律。   (2)对立 在上下对应的两句诗中,平仄一定是对立的,上一句出句用平声,下一句的出句就要用仄声。比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上一句出句用仄声,下一句的出句就一定要用平声与之对立。再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在上下两句诗里(称为对句),出句的平仄一定是对立的。不对立则称为失对。   (3)粘对 在上下对应的两联中(七绝实际上是两幅对联),上面一联中的第二句和下面一联的第一句要能够相互粘连。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具体的说,就是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第三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例如: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的“上”字是仄,那么第三句第二个字的“问”字也是仄。再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二句的第二个字的“花”字是平,那么第三句第二个字的“帆”字也是平。这就是:一首七绝的两幅对联能够相粘的叫粘对,否则就是失粘。   (4)拗救 是指对违反了格律原则的句子或字进行补救。在写七绝时,有时考虑到诗意或内容的原因,句子中出现了不得不违反格律的字或词,比如该用平声的字位,用了仄声,就显得别扭,不顺,不和谐,这就叫"拗"了(别扭的意思)。那么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位上,换个平声字,进行补偿,补救,实现新的和谐,这就"救"过来了。拗救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拗救在格律诗中是一种方法而不是规律 ,对于初学者相对较复杂,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讲了,有机会再进行专题探讨。   好,关于平仄的问题,今天讲到这里。欢迎大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  我也来了,认真地听讲,嘻嘻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老哥,这些格律有点不对经劲。。。就第一首而言,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白”字在当时的读音。还有,平仄里的中,也是根据变化才变的,相信不可以按照第一句就可以随便变。。。而应该说,第二句的变化是根据第一句而变化。。。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觉得以今人的文化来论当时的文化,有点不够全面。如此一来,众说纷纷,到时候七绝不知道变出多少流派来。而各个流派,就像学武功一样,到最终也许全部都错。或者有人还学成了“葵花宝典”。哈哈哈。。。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小弟在文化遗产方面不喜欢乱赞,一切还是谨慎点好。。。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说诗——怎样写格律诗 野云先生【第三讲】格律诗的韵律          1.格律诗韵律的一般规律   押韵是所有诗、词、曲,包括现代诗歌、民歌的共同法则和基本要求,也是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在我国,从《诗经》、《楚辞》开始,就讲究押韵。而且,无论古体诗、近体诗都讲究押韵,直到今天的新诗、民歌也都要求押韵。不押韵的诗严格来讲只能归类到散文的范畴。   何谓押韵?韵,就是韵母,把两个或更多的同韵母的字放到一句诗的最后,这就是押韵(或者叫韵脚)。例如:   画韵诗心带雨来,(lai)   仙姿何事惹青苔?(tai)   松招竹引春风里,   淡淡黄花腼腆开。(kai)《梅花三韵.野云》   这里的(来)、(苔)和(开)字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这四句诗里,按照诗律的要求,第三句是不押韵的。格律诗的押韵规律是:律诗二、四、六、八押韵,绝句二、四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而且,在格律诗里,只能押平声韵(这点务请大家注意)。例如:   姹紫嫣红映短墙,天涯一梦问姚黄。    花开袅袅倚石暖,蝶舞翩翩伴水凉。    丽质能招千里友,幽风可送断魂肠。    因缘夙愿巫峰下,傲向群芳号国香。《题牡丹.野云》   这里,墙、黄、凉、肠、香五个字的韵母都是ang,而且都是平声。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音或音律的和谐,把同韵母的字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进行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总结一下七绝的押韵规律:1.第二、四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但押韵的比较多。2.七绝和七律一样,一般都只用平声押韵。      2.平水韵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这就是各种韵书。但在隋代以前,还没有这样的韵书。直到隋代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成为千古韵书之祖。南宋末年,山西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书,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现已佚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   在平水韵的106个韵中,我们写绝句律诗时只用平声30个韵即可。它们是:上平声15个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个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这里我将平水韵中最新最全的平声30韵介绍给大家,其它的韵因在写绝句、律诗中很少用到,大家感兴趣时可在平水韵总表中查到(见附录一)。   大家不要看到那么多字感到很繁琐,这就相当于是《新华字典》一样,在写诗用韵时才去查的,没必要记它。而且即使在古代,很多著名的诗人写诗时也不是非常严格地根据韵书来押韵的,而是采用相近的邻韵来通押。到了近、现代,这种情况就更加普遍。例如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家看,诗中“难”、“丸”、“寒”三字是上平声十四寒韵,而“闲”、“颜”字则是上平声十五删韵。这就是典型的邻韵通押。而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拼音的语音来看,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an,就都是同韵的字了。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新韵。      3.新 韵(中华新韵)   平水韵使用了一千多年,为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依据,并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优秀诗歌文化。但毕竟一千多年来,人们的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押韵的,现在不押韵了。而现在不押韵的,原来却又是押韵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随便举一个:   山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毫无疑问,在平水韵下平声六麻中,“斜”、“家”、“花”三字都在韵上,是押韵的。而在汉语拼音中,“斜”字的韵母为e(读谐),而“家”、“花”的韵母为a,显然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读这首古诗又是不押韵的(方言因素除外)。   于是,对于这类拼音和韵律方面的问题,在诗词界 ,发生了一场长期的争论——新旧韵之争。争论不休多少年后,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了《中 华 新 韵》。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十四韵,简称新韵。对于新韵,大家首先应该知道这么几个基本原则:   (1)新韵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支齐姑(这就是十四韵叫法的由来)。   (2)为了与平水韵相统一,新韵的读音也只分平、仄两种。即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作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作为仄声。而原汉语拼音中的入声字则根据读音分别归于归入平声和仄声。   (3)对于多音字,新韵采取“音随意定,韵依音归”。也就是说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4)新韵与平水韵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也就是说,我们在写格律诗的时候,现在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平水韵》,也不反对严格用韵。但在同一首诗中,不提倡新旧韵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和区别,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总的来讲,用新韵写格律诗是一个方向,而且新韵比平水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在这里,我也做个倡导:从新韵开始,学写格律诗。   现将中华诗词学会颁布的 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 推荐给大家参考和选用。(见附录二)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我不是好学生……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如果要按照七绝来命名,那么必须遵循七绝的所有,包括押韵方面也必须严格按照古文化。对于一些可以押临韵的,尽管跟现在的读音不同,也只能随和。例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按照今韵今作来说,有点矛盾,但不能说他错了。还有种种,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此过后,不参与讨论。。。希大家见谅!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乱了乱了,楼主的本意。。。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天生愚钝,晕头转向来捧场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说诗——怎样写格律诗 野云先生【第四讲】格律诗的对仗      什么是对仗?大家都见过仪仗队,两排仪仗兵,以同样的数量、同样的服饰、同样的武器、同样的个子、同样的动作相对而站,这就是对仗。那么在诗词里,两个句子以相同的字数、相同的词汇、相同的意思相对而列,这也是对仗。也叫对偶、对联。这两个句子中,上句称为上联又叫出句,下句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仗是格律诗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也是写作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它的作用是在格律诗中既形成一种整体的、整齐的美,也形成一种对称的、错落的美。            一.对仗的原则         汉语的词汇可分为九类:①名词;②形容词;③数目词;④颜色词;⑤方位词;⑥动词;⑦副词;⑧虚词;⑨代词。 格律诗对仗的原则是,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同类词对仗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孤”、“半”等字也算数目词。(2)颜色词是指赤、橙、黄、绿、青、蓝、紫之类,它们自成一类,须相互对偶。(3)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等,不能跟别的词相对。(4)名词对仗时,人名对人名,物名对物名,地名对地名,最好不要相混。   请大家根据对仗的原则,自己来欣赏以下名句:      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      玉笛弄残仙子月,紫箫吹断美人风。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雪满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来。      草号忘忧忧甚事?花名含笑笑何人。      二、对仗的要求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我们举例说明: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风高"对"雨霁","秋月"对"晚霞","白"对"红"。 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对,字也没有重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春蚕"对"蜡炬","到死"对"成灰","丝"对"泪","方尽"对"始干",同样是平仄相对,没有重复的字。   再来看一幅毛泽东的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中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上下联的字不相重复,平仄也是相对的。      三、对仗的规律     规律一、  格律诗中,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自便。前人绝句中多数不用对仗,例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规律二、   格律诗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则不一定要对仗。排律的对仗也是这样,首联和尾联不一定用对仗,但自第二联起,就得一联一联地对下去。我们用七律和七言排律各举一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诗中,首联和尾联不用对仗,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为流水对;颈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为工对。   我们再来看杜甫一首优美的排律【清明二首之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可以看到,除了首联和尾联没有对仗之外,其余各联分别采用了不同形式的的对仗手法。 规律三、 无论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对仗的上联(出句)多为仄声收尾。例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四、对仗的方法      对仗是写格律诗的基础。哪怕是写绝句,也还是需要用到对仗的。比如下面这些千古名句,一起句就用上了对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宋以来,人们对诗词中的对仗非常重视,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对仗方法,归纳起来有几十种,如: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借对、意对、邻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对、流水对、倒装对、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逆挽对、错综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合掌对 等30多种。   为了使大家熟悉对仗在格律诗中的使用方法,我挑选出几种重要的和常用的对仗方法,分别举例介绍如下: (1)工对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要求是:平仄相对 同类词相对 同结构相对 如: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这都是典型的工对。 (2)宽对 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的。 凡不能严格区分词语类别,只按词性相同的要求构成的对仗叫宽对。半对半不对也属于宽对。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黄鹤”与“白云”是名词相对;但“一去”与“千载”就是半对半不对了,而“不复返”与“空悠悠”就根本不相对了。但这又是千古名对、名句。这就属于宽对。 (3 )借对 借对有两种形式,一是借意;一个词有两个意思,诗人用的是甲意,但同时借用它的乙意来与另一词对仗。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古代的计数单位,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这里就是借“寻常”这个数字之意来对“七十”这个数字。 二是借音;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沧”为苍与蓝对;另如“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4)流水对 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水对的意思是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也是流水对。 (5) 反对 上下句中,意义相反的字或词互为对仗叫反对。比如“有”与“无”;“多”与“少”。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典型的反对。 (6)意对。   上下联的用字、用词似乎并不相对,但所指的事情,意义上却有所关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似对非对,不对又对。如:“春风潮水上,饮酒海滩中。”、“芦荡思归客,轻波一海鸥。”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而似对。意连而词不连,自然而然中有一种妙趣。十分别致。      五、妙对欣赏      二言: 意树,心花。学海,书城。杏雨,松烟。月殿,天宫。 古柏,苍松。玉盏。金盘。国色,仙姿。剑客,琴师。   三言: 人何在,事已非。忘忧草,解语花。君子竹,大夫松。 三尺剑,五弦琴。乌衣巷,朱雀桥。清明雨,重阳风。   四言: 笔端风起,纸上霜凝。银河泻影,玉宇扬尘。 蜻蜓点水,彩蝶穿花。风开柳眼,雨滴芭心。   五言: 雪岭无人迹,冰河有雁声。 松风吹暑去,竹月送凉来。 石栏斜点笔, 桐叶坐题诗。 半窗秋月白,一枕晓风凉。   六言: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骛齐飞。枫树溪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窗外数声啼鸟,庭前几点梅花。目昏茶能解醒,肌冷酒可添温。   七言: 歌枕有诗成雨梦,隔帘无语说春心。 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细雨杏花村。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说诗——怎样写格律诗 野云先生【第五讲】格律诗的诗体         一、沿革      我国的诗歌从古到今经过了多种形式的变革。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都属于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形式上比较自由,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到了唐代,汉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诗歌方面,以李白杜甫为代表,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格律诗不但要求押韵,而且讲究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唐代人将这种格律诗诗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也就是说,以格律诗为标志,凡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有严格要求的,都是格律诗或近体诗,反之,则是古体诗或我们现代的新诗。   那是不是古诗就完全自由,不受拘束了呢?也不是,它们也是有押韵的要求的。但它们的押韵比较自由。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可以中间换韵,也可以一韵到底。古体诗一般是四、五、七言,但也有长短句夹杂的杂言,五字一句的叫五古,七字一句的叫七古。另外产生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也属于古体诗。而现代的新诗则除了押韵外,已完全没有字数之分。至于新诗是不是可以不押韵,学界已争论了百余年,这里不作讨论。   二、格律   格律诗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成的诗。这些格律是:   1.句数与字数: 根据每首诗的句数多少,格律诗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七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七律,五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五律。八句以上的称为排律,也有多达几十句甚至一二百句的,则称为长律。每首四句的格律诗称为绝句。七字一句的绝句叫七绝,五字一句的绝句叫五绝。   2.押韵: 格律诗有严格的押韵要求。押韵的标准是平水韵,现在则提倡中华新韵。押韵的要求是只押平声韵,而且要一押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押韵的规则是二、四、六、八……逢双必押,首句可押可不押(平声必押,仄声不押)。   3.平仄: 格律诗十分讲究诗中每个字的声调,某字应平,某字应仄,某字可平可仄,都有严格的格定,用错了还要进行拗救。这些规定都总结在平仄格律表中。   4.对仗: 在格律诗中,律诗、排律有对仗的要求。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仗。而首联和尾联则不一定要对仗。排律的对仗也是这样,首联和尾联不一定用对仗,但自第二联起,就得一联一联地对下去。   三、分类   1.五律 五律每句五个字,八句,共40个字。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的首句一般是不押韵的,入韵为变例。在格律诗中,五律最讲究语言锤炼,40个字个个要求精炼。所以古人有“五律如四十尊菩萨,着一俗汉不得”的说法。五律的平仄韵律有四种格式:   (一 ) 平起不入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例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二 )平起入韵   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例诗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三) 仄起不入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例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四)仄起入韵   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例诗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2.五绝 绝句又称为截句。意思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或截首尾两联,或截中间两联,或截上半首,或截下半首。一般以截首尾两联为常见。因此,在写好五律的基础上,写五绝并不太难。它的格律形式实际上就是五律的截取部分。   (一)平起不入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二)平起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仄起不入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例诗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四)仄起入韵   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例诗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3.五排(五言排律) 它是由五言律诗扩大而成的,一般在十句以上。五言排律最短要有十句(往往是两句押一韵),可以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等。唐代的排律多用整数,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十韵、五十韵等。 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它的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它的押韵和平仄格律则完全和五言律诗一模一样。现在写五排的情况不多,大家可通过欣赏这首元代诗人马祖常的一首著名五排,来对五言排律进行基本了解。    【送华山隐之宗阳宫】 马祖常    江阁鱼龙近,山房雾雨多。地清天不暑,池曲水无波。     笋箨迎书带,樱桃送锦窠。呦呦呼伴鹿,唼唼换经鹅。     养素行编屦,乘闲坐织蓑。几篇餐玉法,一帙醮星科。     香灺沉银叶,衣裾佩紫荷。丹光留海月,绛景出松萝。     醉忆泉浮乳,幽怜石烂柯。神君攀绿桂,天女踏青莎。     邀客登山顶,寻真入涧阿。洞箫吹道曲,云纸写鱼歌。     予发今如此,君心可奈何?高谈见明月,为我问娑罗。   4.七律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双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律也有四个基本句式 :   (一)平起入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例诗《登庐山》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二)平起不入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例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 仄起入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   (四)仄起不入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5.七绝 七绝在前四讲中已详细介绍(略)      6.七排(七言排律) 由七言律诗扩大而成。每句七个字,一般在十句以上。往往是两句押一韵,有六韵十二句,八韵十六句的排律,也有更多句子的。七言排律遵循七言律诗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七排的传世作品不多,它的写法及规律大家可见杜甫的七排诗《题郑十八著作虔 》     题郑十八著作虔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  21楼    @星连193   嘿嘿,星连兄弟,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听我下面的内容就知道了。  “在此过后,不参与讨论。。。”不急,还请兄弟多发表高见。  -----------------------------------------------------------------------------  老兄,也许我话说多了。就上面我列出来的诗平仄来讲,已经和天涯很多“诗人”的套路相违背。我无意顶撞老兄,虽然平时我喜欢疯疯癫癫,但有关原则的问题我还是会有那么点执着。在天涯,我也顶撞过很多人,也遭到围攻,但我还是会继续做下去。至于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我认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这样才有新面貌。从国内的文化来讲,哪有什么“文化”?但文字也像一把利剑,可以穿透很多人的心脏。。。  我认为,诗词的固定平仄就像学武功的套路一样,但学完套路后需要“破解”,那就关系到“散打”的问题,就必须从他的固定形式中来一个变化,这样的“招式”在临场应用中才有收效。  纵观天涯的“诗词人”,是在不敢恭维。有些事墨守陈规,有些是无中生有。那么,作为古文化,它只有悲哀。。。而且,它还会象“并发症”那样,引起更多的病来。。。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嘿嘿,既是兄弟,顶撞有何不可?你的“疯疯癫癫”,你的“执着”正是我所欣赏的。且听我下回分解吧,你定会有高论的。   这两天,有不少人向我提出了平仄方面的问题。现在大家正在写七绝,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平仄的问题。所以我把原计划的第三讲提到第二讲,并提前在今天发表,以方便大家学习讨论。内容则以七绝的平仄问题作为重点。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  10楼    嘿嘿,欢迎童鞋们。野云老师现在解答问题。谁先来  -----------------------------------------------------------------------------  很向往格律诗词,但一直没系统学过。看见叶云先生开讲座,非常开心。有一个问题请教。七绝平仄格律表中,有好多处带&“中”字,此处代表可平可仄,具体格律里到底哪里可为“中”?有没有什么限制和说法?请老师讲解一下,谢谢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你注意到没有,如果以两字一句为一音节单元的话,这个单元里的第一个字往往可仄可平(决不会是第二个),因为这个字的平仄变化不会影响这个单元本身的平仄效果。而且可仄可平的情况只限于前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前人根据音律规律总结出来的,你看这个平起仄收的格律表就是如此: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我在下一讲中将会详细讲解这方面的问题。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精彩,期待先生的下一讲!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说诗——怎样写格律诗 野云先生【第六讲】 格律诗的诗意(上)      请大家注意,这一讲的内容是这次讲座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难讲的部分。为什么重要?说到底“格律诗”三个字中,“诗”是最重要的。“诗”是本,是纲,是衣领和衣袖。而“格律”是源,是目,是衣身。“格律”是为“诗”服务的。关于“格律”与“诗”的关系,红楼梦里黛玉有一段话讲得很透彻。原文是这样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 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 “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黛玉说的这个“立意”,就是我上面讲的“格律诗”里面的“诗”,而这个“诗”也正是我今天要讲的诗意。为什么它又是最难讲的呢?因为“诗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种感觉,一种包罗万象的、不断变化的感觉。比如说我的感觉吧;我历来对优美的格律诗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感觉,有一种皈依的情结。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气;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传神;那“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无不深深地撞击着、震撼着我的心,我的灵魂。讲得再细一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圆”字与“直”字,竞用得如此逼真传神,难言其妙。真像香菱所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等等这些,都是我今天要说的关于格律诗的意境、或诗意的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   一、绝句在“绝 ”      绝句的形式极短;七绝28字,五绝20字。在这么短的篇幅中,要表现丰富的内容,含不尽之意;要“起承转合”,形成婉曲回环之美。诗人面对极丰富极复杂的客观现实,必然要撷取其中最富表现力的镜头,突出地传达他真挚、深厚的感情。因此,绝句除了讲究使用极精练的语言之外,还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手法。这些,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绝”。空前绝后、拍案叫绝、绝无仅有,都是这个意思。这个“绝”字是绝句的核心,绝句的灵魂。我们来看实例:    首先来看杜牧的这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评价这是清明诗中的千古一绝,“绝”在何处?我的看法是绝在这“借问”二字上。以问代叙,以“语气”来突破,使前面“雨纷纷”、“欲断魂”之类沉郁的氛围立即被突破。你下雨惹人烦,好,那我就借酒来浇愁。哪去买酒呢?轻轻地,但是突如其来的一“借问”,诗的意境全出来了。这叫“问”绝。   我们来看王之涣的《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句句都出彩,但绝妙之处在哪?在一“怨”字。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前面两句写得孤峭冷寂,如果后面两句按常理写成:只听到羌笛悠悠,这里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这样尽管也不错,但我估计这首诗不会流芳千古。但诗人改变口气,忧郁地怨道:羌笛啊,你为什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杨柳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这一怨,是戍边士卒之怨,是玉门关之怨,是诗人自身之怨,更是这首诗千百年来的读者之怨!羌笛何辜?此“怨”绝也。   前面说的是绝句中的词绝,字绝,句子也是一样。我们来看看王维的这首经典的离别之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人生中一次普普通通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没有华丽的词藻、离别的泪水。但是一千多年来,有多少中国人在离别时会想起这首诗?前面我说了,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所以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比如这是一个电影片段: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嘿嘿,导演把这一句抓住了,来了个特写镜头。大家再体会一下这最简单的口语中浓浓的诗意吧: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须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在人生中,这种分别的场合中,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最佳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一句简单的劝酒词,一刹那之间的情景,一瞬!这就是绝句中的“绝句”。   也有绝句中的四句话句句都是“绝句”的。我们来看杜甫的这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每一句拿出来,都可以单独成一句名言加以引用。但又融合为一首优美的绝句诗,融合为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的春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天画图。   绝句绝句,必有绝妙之处。以上四例说明,在绝句中,要立争在诗中或字如“怨”、或词如“借问”、或句如“劝君更尽一杯酒”,或全诗四句如杜甫的《绝句》,体现出令人称奇叫绝的地方。就像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惊人之语”,这种称奇叫绝,就是我们要提炼的最好的诗的意境!      二、诗贵灵动      所谓“灵”,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性或灵气。所谓“动”,就是要有动感。像放电影一样,一个个镜头摇过去,那画面就动起来了。诗的灵动是事物的运动和诗人的灵性、灵气相结合的产物。灵动是诗的品位和感染力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因素。或者说,灵动本身就是诗,是诗的灵魂、诗的精神。诗只有在灵动的状态下才能达到诗的境界。那你说灵动什么样?有形吗?有。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说:   采采流水 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 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 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 流莺比邻   意思是说:   诗要像小溪里潺潺的流水,   要像远山上蓬勃的新春。   诗要像在曲折幽深的山谷里,   看到想念的人儿那样呯然动心。   诗在弄春吐蕊的碧桃树上,   诗在风轻日暖的麗水之滨。   诗在曲径通幽的柳荫之下,   诗在燕舞莺歌的美景之邻。   这里,没有一处不美,没有一处不动。把这些美好的、运动着的事物加以想象,进入诗的创造的范畴,充分发挥诗人的灵性和灵气,就可以创造出灵动的、优美的诗来。因此,诗的灵动又是诗人对美的一种提炼;去掉杂芜,使美更清晰地得以显现。诗人将自己的观察通过情感、体验后表达出来,在表达中找到那种最微妙的、最感人的部分,那就是诗,是诗的境界之美、诗意之美。让我们从李商隐的《锦瑟》中来体验诗的灵动: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灵”在哪里,“动”又在何处?不言而喻,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一首怀念亡妻的诗:   锦瑟呀,你为什么偏偏有五十支琴弦?   这一弦一柱就像我逝去的爱恋与华年。   诗人在自言自语地埋怨锦瑟的琴弦。因为断其一半,正好是爱妻亡时的岁数。这一弦一柱,怎能不勾起我的思念连连?这种先声夺人的起句,这样充满灵慧的构思,怎能不一下就紧紧揪住人的心?   我曾像庄生梦蝶一样,彻夜为你着迷,   我又像杜鹃啼血一样,声声呼唤着你。   佳人锦瑟,一曲忧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似乎又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啼血凄音,诗人不复成眠,情迷意失。那手挥目送之情,流水落花之意,尽在一个“托”字之上。诗人的妙笔奇情,使人不能不产生无限的感慨,难言的悲哀。   多少次你我共赏明月,伤心处我看到你珠泪涟涟;   而今天你却蓝田玉殒,化作了骄阳下缕缕的青烟。   请你闭上眼睛想一下,难道这不是一组电影的蒙太奇吗?这种情景,这种“灵动”已不需我多讲。   我总在细细地回忆,那如烟梦景,似水年华。   可当年的情景不堪回首啊,我心乱如麻…   “此情”与开句的“华年”相呼应,两句话说出了几层意思:1.如此的情怀,不要说现在回忆起来感到无限惆怅,其实当年就已使人迷惘、断肠了。2.现在来回忆当时的情景,使人无限伤感,可是就有千般思念又当如何?照样使人迷茫。3.“此情”指“华年”时的情事,“追忆”是说正在“思华年”。“当时”指当年的情深意重。“已惘然”是已有“好梦易醒,盛筵必散”之感。4.另外,诗意中似乎有埋怨自己当年对情爱有些漫不经心,现在追忆已经来不及了的后悔情绪。两行诗,竟曲曲折折说了四层意思。如果仔细品味的话,也许还有。这就是诗人的灵性,这就是作品的灵动!   纵观全诗,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美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歌深曲的情思。这种心灵化、动态化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灵动。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的灵动体现在哪?空。体现在一“空”字上。当然,诗里面没空字:山上见不到鸟,路上见不到人,雪茫茫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舟蓑笠的钓者。就这么简单。但这首诗之所以美,就在于创造一种“空”的状态,留有空白,也就是中国画里的“留白”、“空灵”。《江雪》本身就是一幅立体的、永远在人们心中的、绝美的中国画!柳宗元抓住“独钓”两字,轻轻一点染,便于灵动中生出无穷的美感来。      因此,我说诗的灵动是一种飞翔的姿态,只有大刀阔斧地砍去许多负重和壅塞之物才能展开诗的翅膀。      诗的灵动除了上面讲的动态化、心灵化的表现方式,“留空”的艺术手段外,还特别需要诗人有灵活的处理方法,如新颖,机警,不平淡,突兀,使人一睹之下便有为之神情一振的感觉。那么怎么实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来看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里的转句“商女不知亡国恨”是全诗最关键地方、最关键的话。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杜牧灵活地采用了否定的语气来说它。否定,是一种变化,一种“转折”。诗句的语气一变,平淡的句子一反常态,起到了警醒提神的作用,起到了突出的效果,使诗句突然凭添了几分灵动!     以上讲了这么多诗的灵动,顺便我讲一下灵感。灵动和灵感是有区别的。灵动是诗的艺术形式,是对诗的一种要求或评价。而灵感则是指人们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具体讲,诗的创作灵感,就是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对所写对象进行长期观察、细心体验、冥思苦想时突然闪耀出的火花。它来去匆匆,若不及时捕捉并加以记录,就会稍纵即逝,就会成为遗憾。所以有些人喜欢随身携带纸和笔,一但有灵感就随时记录下来。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灵感的诗句和故事,例如苏东坡之妹苏小妹和秦少游的一段佳话。      苏小妹是个才女,据说在新婚之夜把新郎秦少游拒之洞房之外,要他对对联方可入内。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走窗前月”。秦少游按理说也是有名的诗人、才子。但这次却不知怎么回事,围着池塘转了半天,也没想出下联来。苏东坡看了,有点为秦少游着急,但又不好出面帮忙。他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池塘,忽然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秦少游听到水中“咚”的一响,突然有了灵感,立即对出绝妙的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说诗——怎样写格律诗 野云先生【第七讲】格律诗的诗意(下)        三、神韵是诗    神韵是诗?怎么讲?  从广义上来讲,当你在诗中读到登高极目,临水送归;早雁初莺,花开叶落之时,当你感受到诗意中的琴声悠扬,箫声悦耳,抑扬顿挫、圆滑平润之时,当你品味山涧小溪清幽,细水长流,品味大河浪花飞溅,波涛汹涌…甚至更具体一点,古典诗词中那令人销魂、妸娜多姿的美人:庭院锁清秋的后宫佳丽是凄婉哀怨的美;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闺秀是清丽脱俗的美;大漠寒烟的塞北碧玉是粗狂豪情的美…….等等这些至真至善的深情、凄婉动人的爱情、义薄云天的豪情,这些使你如醉如痴、情不能已的情景,这些如梦如画、余韵悠长的意境就是古典诗词的神韵。     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神韵,就是精神和韵律。一首诗,若缺乏精神,就不会有感染力,无法打动读者。具体点说,所谓“精神”就是指立意的“意”。写诗当然首先要立意,确立自己要表达的思想,要抒发的情感。这“意”,不论是缠绵忧伤,深沉低徊,还是洒脱豪迈,慷慨激昂,都是诗人思想或情感的凝聚,提炼和结晶。     而“韵”呢,就是指诗歌的韵律、押韵。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所以我这里主要讲“精神”,讲格律诗的“立意”,讲诗歌广义的神韵。     我们还是从一些实例中来欣赏吧: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李白诗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日暮空闻钟。——孟浩然诗  诗中写景时,像一张张艺术照相,选取有诗意的景物来写,作者的感情含蓄在景物里面。而诗中写情时,只是透露一点苗头,不说清楚,让读者去体会。不论写景抒情,都十分讲究含蓄。例如李白的“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孟浩然的“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诗人将所向往的情或意轻轻一点,略具笔意,使读者去体味言外的情意。晋朝的镇西将军谢尚,听见袁宏的吟咏,就把他请去谈论到天亮。李白也能高咏,却碰不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来赏识他。晋朝高僧慧远,在东林寺接待不少名人,结白莲社,正是孟浩然所向往的。这些向往中含蕴着许多要说而不说的话,这就是神韵。是诗中的逸品。     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近中秋。     凉风吹堕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是两首宋代无名氏的诗。“凉风吹堕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双梧的影子落在地上,风吹动枝叶时影子像水那样流动,这不正像一张艺术照相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林梢有一抹远山,在淮水转弯处。这不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么?这是诗中的神品。  再来欣赏一首大家熟悉的诗,叶绍翁的七绝《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青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可诗人却从露出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了满园的春色。 有人说,百花盛开不是比“一枝红杏”春意更浓吗?殊不知此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正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时,偶尔抬头,忽见一枝红杏悄然独放,挺出墙外,这是怎样的清新、宁静、闲适、孤傲,怎样的新颖、别致!如果你改为“数枝”或“一把”,你想想会是这样的效果吗?露出墙外的虽然只是一枝红杏,但那园内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却可以由读者去充分的想象、补充。这种一枝独放,一以当十,蕴藉含蓄的手法就是神韵,就是神来之笔。古诗中,这样的神来之笔俯拾皆是。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都是刻意选用数词,或绘形传神,或表情达意,或寓理于形,充分展现出一种随物赋情、意韵悠长的意境美,引人深思,令人神往。    神韵是诗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的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超然境界。神韵往往表现在由“景”入“神”,虚处藏神、神在言外的艺术手法上: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将情感用景物来体现,并且不做深入的描述,总是留有余地,让人产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来看看古人在诗中究竟怎样构建和达到这种神韵的:      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挑花流水窘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写诗人轻松愉快而并不平静的隐者生活,用笔有实有虚,虚处一触即止,虚处藏神。诗的第一联前句起得实兀,后句接得迷离。“笑而不答”,既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也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心自闲”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何意栖碧山”对于诗人来说,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处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联写“碧山”之景,也即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桃花是美的,流水是美的,桃花随流水窘然远逝也是美的。碧山之中这不汲汲于荣,不寂寂于逝,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绝非“人间”所能比,那么,“人间”又是怎样的呢?诗人没说,但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李白的种种不幸遭遇,便不难理解诗人心中隐含的伤和恨。透过表象之虚,窥到内藏之神,乐观浪漫与愤世嫉俗,就是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一起。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写中秋望月。诗中既写了月夜景,又写了人之情,不过这种人的情感没有表现在字面上,而是情在言外。首句写中庭月色象霜一样白,鸦鹊栖树入梦,夜是寂静的。第二句写由于夜深,秋霜打湿庭中桂花,这正是诗人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所感到的丝丝寒意。第三、四句写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因而由月夜的凄清,引出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这种思想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委婉的口气发问: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今夜会落在谁家?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反而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更加蕴藉深沉,委婉动人。这样的思念之情来得是何其深也!    神韵是史。读唐诗,你会想到那个繁盛的大唐;万邦归附的荣耀萦绕在万里疆土之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帝王君临天下;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一日看尽长安花;那个俊逸洒脱的诗人,对月独饮,歌舞影零乱,对月成三人。还有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女人。那些笙歌艳舞的华殿,霓裳飘袂的流彩…然而,终究“此恨绵绵无绝期”。    神韵是诗,它会使你不经意的想起了那些繁华的、清素的年代。想起那个有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看尽花开花落,经过几多风雨的苏轼。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想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想起陆游、辛弃疾、李清照……    神韵是画。画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明净;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画中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工笔情愫,也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意凄凉。     在纸醉金迷、霓虹闪烁的滚滚红尘中,也许你会为迷幻的未来而迷茫,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奔波,但是,行色匆匆的你能不能偶尔静下心来,掬一杯茗茶,握一卷青书,听一曲诗歌神韵……也许,这偶然的小憩会让你的、我们的心灵得到一份久违的宁静。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学习。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你的讲座怎么这么长啊,黑压压的一片,好难啊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硬着头皮看完,老师真是辛苦了。  原来,写诗,就是把话简约着,说顺溜。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继续研究探讨,上面所说的有看过,没错。特别是补救,说得还可以,这不会埋没古文化。但由于太长,还需要简洁些。作为文化来说,因为涉及长远,只有以平常心态来讨论。其实,可以想得到的是古人本来就已经“解放”了,他们对诗的要求并不是没有先进的看法,如果没有,何来发展和鼎盛?但后人是故弄玄虚,所谓研究,有些人纯属乱弹琴。上面有一点说的也许并不正确,特别是这段&&&&“同样,他们的诗若按古人的平仄格律表来对照,有很多出律的地方。鲁迅诗中的第一个字“万”就出律了。而按现在的平仄格律表来对照,则完全合格。”&&&&这本来就是前人的成果,并非后人所研究出来的结果!何以见得?  纵观全唐之诗,如果全部因为读音不同的话,有些诗却是完全符合它规定的格律。而那些符合的,从它的字来看,再看其他诗有出现过的同样的文字,他们还是一样的读法。这说明不是因为读音问题,而是前人早已经解决了不“固定”死的一个形式,在某方面可以变化。但由于历史太过长远了,只能说尽量研究它的精髓和一些形式。  简单来说,按照所获得的结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七分明。这是正常做法。但如果碰到特别的情况的,那么也只能“犯规”而行。其实,平仄说是音律没错,第一个字变,第二个字跟着变,这也一样不会干扰它的音读美。  “拗救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这个很重要!也是前人的心血所在!  依在下认为,古人得格律还是要存在,只不过讲一点碰到什么情况,需要怎么变化就行了。对于上面所列出来的四个“格律表”,在下认为,只会增加学者的负担。  余下的,有时间在说。。。  问好野云先生。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这上面两首诗,可以作为探讨平仄之用!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好热闹,我也来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呵呵,原来捉鬼大天师是深藏不露啊!好,好,好!!!问好!@捉鬼大天师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偷笑的兔子  35楼    呵呵,原来捉鬼大天师是深藏不露啊!好,好,好!!!问好!@捉鬼大天师  -----------------------------------------------------------------------------  呵呵,别这么说。我只是想借这块宝地,让一些人从迷茫中走出来,也让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不要误人子弟。对于野云先生所列,很可贵!这点,值得承认!因为毕竟比起一些来吧的“糊弄”来得实在多了!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我曾经在一个来吧看到一首七绝,写的很好,而且格律也符合。但因为来吧有些人,就抓住永远不能变化的一点,竟然贬得一文不值。可悲啊!按照古人传下来的诗谱上面,七绝的平仄格律表是这样的:    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简单来说就是归为一条就可以了,然后在一三五中互救,那么一切就简单多了。看上面,尽管所列的有四个,但它们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套用。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受益非浅!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捉鬼大天师&&&。问好天师。说实在话,我是麻着胆子在这里开“讲座”的。关于格律诗的讨论,从唐开始到现在,有1400年了吧,何曾又有过结论?仅一个格律表,几乎所有写格律诗的人,都对它又爱又恨。然而,只要写格律诗,又如何能绕得开平仄的问题?绕不开平仄,又何以对它进行表述?看看我们的网友吧:  蓝天醉诗野云里  千山微荡湘江依  文峰泄满诗海去  天涯泼墨华篇君  这么高的积极性,又完全没有格律诗的基础,你是一字一句的来纠正呢?还是给个格律表让他自己去对照检查好呢?任何事情,任何理论或观点,都有正面、侧面和反面。如何看它,都得要有一个参考点。我确实想不出,对于入门者而言,还有什么比用平仄表更好的方法来对平仄的应用进行表述?你总不能说注意交错和对立就行了吧?而且,我讲的两个格律表实际上不就是一个吗?后表不过是对前表的说明和解释而已,对于入门者而言,后表更容易接受些罢了。  至于讲座本身,我当然也只能将前人的研究结果加上自己的理解,根据中国风的实际情况来照本宣科而已。中国风以七绝咏梅花来庆祝周年,我应会员的要求讲讲七绝的基本知识,既非理论研讨,也非学术讲坛,姑妄说之,姑妄听之吧。谢你的坦率直言。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  39楼    @捉鬼大天师   。问好天师。说实在话,我是麻着胆子在这里开“讲座”的。关于格律诗的讨论,从唐开始到现在,有1400年了吧,何曾又有过结论?仅一个格律表,几乎所有写格律诗的人,都对它又爱又恨。然而,只要写格律诗,又如何能绕得开平仄的问题?绕不开平仄,又何以对它进行表述?看看我们的网友吧:  蓝天醉诗野云里  千山微荡湘江依  文峰泄满诗海去  天涯泼墨华篇君  这么高的积极性,又完全没有格律诗的基础,你是一字一句的来纠正呢?还是给个格律表让他自己去对照检查好呢?任何事情,任何理论或观点,都有正面、侧面和反面。如何看它,都得要有一个参考点。我确实想不出,对于入门者而言,还有什么比用平仄表更好的方法来对平仄的应用进行表述?你总不能说注意交错和对立就行了吧?而且,我讲的两个格律表实际上不就是一个吗?后表不过是对前表的说明和解释而已,对于入门者而言,后表更容易接受些罢了。  至于讲座本身,我当然也只能将前人的研究结果加上自己的理解,根据中国风的实际情况来照本宣科而已。中国风以七绝咏梅花来庆祝周年,我应会员的要求讲讲七绝的基本知识,既非理论研讨,也非学术讲坛,姑妄说之,姑妄听之吧。谢你的坦率直言。  -----------------------------------------------------------------------------  支持野云先生的讲座!本人并没有恶意。但应该说,本人只是为广大网友着想,顺便向天涯那些乱七八糟的来吧开炮!希望能理解!就先生最后那则来说,很了不起,是本人早年曾经学习过的基础,也是认为最好的一个。而很多来吧,总是只知道“平平仄仄仄平平”。甚至有哪个行家进行变平仄的时候,就来个指责,来个贬低。导致古文化流于“沦落”。很感谢先生的不弃,在下深感后悔。。。也深表歉意!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老哥,我啥都不懂的喔,你不要计较我喔,我只懂得胡言乱语,只是提倡看有没有不要很复杂的途径。你要赶我的话,我只能避开一时了。。。呜呜。。。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星连193&&怎么啦,好兄弟,嘿嘿,还“呜呜。。。”开了?&你可知道,你那一问对愚兄这第二讲有多大的帮助?多来吧,兄弟,像三叶草那样。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  42楼    @星连193  怎么啦,好兄弟,嘿嘿,还“呜呜。。。”开了? 你可知道,你那一问对愚兄这第二讲有多大的帮助?多来吧,兄弟,像三叶草那样。  -----------------------------------------------------------------------------  不来不来,暗地里生着气。。。除非送个海景什么的,表示你没有生气。。。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很感谢先生的不弃,在下深感后悔。。。也深表歉意!”天师言重了。像你这样豪情万丈,秉义直言的人如今已不多见了。我还真是喜欢你的性格,请千万不要介意,有什么问题一定直言。其实,我也知道,关于格律诗的问题,怎么来讲都有问题,我是自己找了个很硬的骨头来啃。比如说你提到的关于“拗救”之说,我不展开讲的原因除了篇幅限制、对入门者太复杂这些理由之外,主要没说出口的原因还是怎么也会讲不清,“拗救”的办法实际上还在诗坛上千变万化的争论着,还真只能小范围深层次地讨论。  真的很谢谢你,请一定多来,多看,多指出。这不是客气。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星连193&&好,为了表示我没生气,明天你的帐号里会有个海景的。这不算贿赂什么的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  45楼    @星连193  好,为了表示我没生气,明天你的帐号里会有个海景的。这不算贿赂什么的吧?  -----------------------------------------------------------------------------  多少都不算贿赂。我先查查底账,看有没有进账。如果行的话,或者“富有”的话,我找个仓库先。。。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格律诗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光有格律没有诗是空壳,光有诗没有格律是自由诗。格律是形式,诗是内容。格律是躯体,诗是灵魂。躯体和灵魂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人,格律和诗完美结合才是格律诗。只可惜我自己常常是灵魂飘出了躯体,不受束缚,故总是写不好格律诗。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看了帖子,就进来了,我的观点和星连,一致,关于平仄,我不多说,一点就是,创新,唯美。莫要墨守成规。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前来学习!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老学究啊,俺知道您讲的挺好的,可却怎么也学不会这平仄的顺序啊.:)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温暖的炊烟&学究就已经很老了,你还加个老字。真是怕我不老啊!  平仄分得清吧?我教你一绝招,就把这几个表抄在纸上,放在案边,也不管他为什么。自己写七绝,看人家写的七绝,我保你什么样的七绝都没问题。    格律一(平起平收)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格律二(仄起仄收)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三(仄起平收)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格律四(平起仄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来学习的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先生    格律一(平起平收)  格律二(仄起仄收)  格律三(仄起平收)  格律四(平起仄收)  是指第四句还是第一句还是其它?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青阳鱼子&是指每个格律的第一句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野云说诗——怎样写格律诗 野云先生【第八讲】格律诗的修改     古往今来,著名的诗人写诗,都是经过精心思考,字斟句酌,认真修改,才最后定稿的。杜甫就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句。杜甫说:“我的僻性是写诗喜欢选择最好的词句,写不出惊人之语,就是死也不甘休。”确实,只有经过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才能使诗的境界得到不断的提高;才能从众多的手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表现手法。古人所谓“文字频改,功夫自出”、所谓“诗不厌改”、“字要多炼”,都是说的这个道理。(炼,指诗中的关键字要反复锤炼)  (一)诗的修改  1. 应围绕诗的题目和中心思想来修改诗,删去离题较远,表现主题思想不够得力的词语,使诗中的一字一句都能为主题思想服务。&  2. 不要过多地使用叙述句,特别是抽象的叙述句。在说明应交待的事项后,应多用形象化语言、比拟手法。同时,要注意将重复的、繁琐的文字删去。  3. 注意句式的选用,特别是律诗的颔联与颈联的句式,不要雷同。三句式、两句式、一句式、半句式、名词语句,错位句等句式交错使用,有利于疏密相间,常奇互济,增加格律诗的美。&  4. 诗句不合格律要求时,必须调平仄,方法有三:  (1)换同义词或能代替的词,如中国、神州、华夏、禹甸、赤县,意思一样,但平仄不同,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又如以东风、惠风表示春季;以南风、薰风表示夏季;以西风、金凤表示秋季;以北风、朔风表示冬季。可根据情况选用。  (2)将选用的名词、形容词前后置换,以调整平仄。如“春风杨柳”变成“杨柳春风”,“冰清玉韵”变成“玉韵冰清”等等。  (3)用倒装句,如主移谓后“粘衣欲湿杏花雨”,将主语“欲湿”倒装到谓语“粘衣”之后。再如宾置谓前:“草色遥看近却无”,将宾语“草色”置于谓语“遥看”之前。  (4)使用救拗法来调整平仄。  5. 写好的诗要多读几遍。学习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改诗时要边改边读,看顺不顺口,听其音韵是否能和诗的感情配合起来。如有感觉不妥当的地方,就作进一步修改。  6. 改好稿后,不妨放置几天、半月或半年之后,再拿出来看看,往往会发现仍有不满之处。这时再改,还可以提高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二)字的锤炼  改字也称炼字,锤炼的炼。诗不可以不修改,字不可以不锤炼。元代杨载在著名的《诗法家数》中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什么是诗眼?大家看:“飞星过水白,落叶动檐虚。”中的“过”、“动”二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中的“隐”、“闻”二字。“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中的“入”、“归”二字。“香消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中的“消”、“入”字,“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中的“空”“浩”二字。这些都是诗眼。诗眼是一句诗里最重要、最出彩的字。也是我们在改诗时需重点考虑、反复锤炼的字。从上面的举例中,大家可以看出,这个要反复炼的字也是有规律的。它主要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而所处位置,五言诗常取第三字,七言长取第五字。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弧烟;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这两句里的“余”、“上”、“飞”、“接”这四个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这两句里的“来”、“变”、“虚”、“动”四个字。当然,处于其他位置的字眼也有,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里的“蒸”和“撼”在第二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的“直”和“圆”在第五字。因此,在诗中哪个字是诗眼?在什么位置?还主要看诗中的哪个字最给力、最出彩。  格律诗中的关键字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奇而自然。如孟浩然的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淡”、“滴”两字不但轻灵自然,而且另有深心。再如他的“竹露滴清声”中的“滴”字,“瀑水喷成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秋风的词语和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