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信者手足耳目也夫也,夫之人也

刘基 郁离子曰:“树天下之怨者,唯其重己而轻人也。所重在此,所轻在彼,故常自处其利而遗人以不利,高其智以下人之能,而不顾夫重己轻人,人情之所同也。我欲然,彼亦欲然,求其欲弗得,则争。故争之弗能,而甘心以-题库-e学大
您好,欢迎来 e学大,我们来自全国最大的智能教育机构——学大教育
当前位置:
刘基 郁离子曰:“树天下之怨者,唯其重己而轻人也。所重在此,所轻在彼,故常自处其利而遗人以不利,高其智以下人之能,而不顾夫重己轻人,人情之所同也。我欲然,彼亦欲然,求其欲弗得,则争。故争之弗能,而甘心以-题库-e学大
【问答题】&&& 树怨 &&& &&& &&& 刘基 郁离子曰:“树天下之怨者,唯其重己而轻人也。所重在此,所轻在彼,故常自处其利而遗人以不利,高其智以下人之能,而不顾夫重己轻人,人情之所同也。我欲然,彼亦欲然,求其欲弗得,则争。故争之弗能,而甘心以让人者,势有所不至,力有所不足也,非夫人之本心也。势至力足而有所不为,然后为盛德之人,虽不求重于人,而天下之人莫得而轻之。是谓不求而自至。今人有悻悻自任者,矜其能以骄,有不自己出,则不问是非皆以为未当,发言盈庭,则畏之者唯唯,外之者默默焉。然后扬扬乎自以为得,而不知以其身为怨海②,亦奚益哉?昔者智伯③之亡也,唯其以五贤④陵人也。人知笑智伯而不知检其身,使亡国败家接踵相继,亦独何哉?”(选自《郁离子?卷下》)【注释】①树怨:招致别人怨恨自己。②海:某种情况积聚集中之处。③智伯:晋国大夫,权倾一时,后为政敌所杀,在历史上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典型。④五贤:指智伯有美髯长大(仪表堂堂)、射御足力(身体强壮武艺高超)、伎艺毕给(多才多艺)、巧文辩惠(能言善辩)和强毅果敢(很有决断)等五个方面胜过别人。题目:盛德之人为何能够使“天下之人莫得而轻之”?因为他尽管有足够的才干与力量从别人那里争得名利,却能主动不与争,显然超越了一般人的处世境界,所以会受到敬重。答案解析相关微课程上一题:下一题:发现相似题
学生端下载《饮膳正要》〈養生避忌〉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而壽。      今時之人不然也,起居無常,飲食不知忌避,亦不慎節,多嗜慾,厚
我的图书馆
《饮膳正要》〈養生避忌〉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而壽。      今時之人不然也,起居無常,飲食不知忌避,亦不慎節,多嗜慾,厚
西方有沙龙,中国有饭局,民以食为天嘛&《饮膳正要》〈養生避忌〉&/zhongyiguji/10/yinshanzhengyao/index.shtml  
  夫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而壽。   
  今時之人不然也,起居無常,飲食不知忌避,亦不慎節,多嗜慾,厚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滿,故半百衰者多矣。
     夫安樂之道,在乎保養,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病。
     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與,蓋不適其性而強。
  故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
  故善服藥者,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
  世有不善保養,又不能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乎!
  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慾,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阻,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固,不勞神,不勞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
  故善養性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
  食欲數〔頻密〕而少〔量少〕,不欲頓而多。
  蓋飽中飢,飢中飽,飽則傷肺,飢則傷氣。若食飽,不得便〔立即〕臥,即生百病。   
  凡熱食有汗,勿當風,發痙病,頭痛,目澀,多睡。   夜不可多食,臥不可有邪風。
     凡食訖溫水漱口,令人無齒疾、口臭。
  汗出時,不可扇,生偏枯。   勿向西北大小便。
  勿忍大小便,令人成膝勞、冷痺痛。   勿向星辰、日月、神堂、廟宇大小便。
  夜行,勿歌唱大叫。
  一日之忌,暮勿飽食;一月之忌,晦勿大醉;一歲〔年〕之忌,暮〔一年將盡之時〕勿遠行;終身之忌,勿燃燈房事。
  服藥千朝,不若獨眠一宿。
  如本命日,及父母本命日,不食本命所屬肉〔開個玩笑:肖龍者不在此限,龍肉吃不到〕。   
  凡人坐,必要端坐,使正其心;凡人立,必要正立,使直其身。
  立不可久,立傷骨;坐不可久,坐傷血。   行不可久,行傷筋;臥不可久,臥傷氣。
  視不可久,視傷神;食飽勿洗頭,生風疾。   如患目赤病,切忌房事,不然令人生內障。
  沐浴勿當風,腠理百竅皆開,切忌邪風易入。   不可登高履險,奔走車馬,氣亂神驚,魂魄飛散。
     大風、大雨,大寒、大熱,不可出入妄為。口勿吹燈火,損氣。
     凡日光射,勿凝視,損人目。   勿望遠,極目觀,損眼力。
  坐臥勿當風、濕地。   夜勿燃燈眠,魂魄不守。
  晝勿睡,損元氣。   食勿言,寢勿語,恐傷氣。   
  凡遇神堂、廟宇,勿得輒入。   
  凡遇風雨雷電,必須閉門,端坐焚香,恐有諸神過。   
  怒不可暴,怒生氣疾、惡瘡。   遠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虎豹皮不可近肉鋪,損人目。   
  避色如避箭,避風如避讎,莫喫空心茶,少食申後粥。   
  古人有云:入廣者,朝不可虛,暮不可實。   然不獨廣,凡早皆忌空腹。
  古人云:爛煮麵,軟煮肉,少飲酒,獨自宿。   古人平日起居而攝養,今人待老而保生,蓋無益。
     凡夜臥,兩手摩令熱,揉眼,永無眼疾。
  凡夜臥,兩手摩令熱,摩面,不生瘡。   一呵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皺少顏多。
  凡清旦,以熱水洗目,平日無眼疾。   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
  凡清旦鹽刷牙,平日無齒疾。   凡夜臥,被髮梳百通,平日頭風少。
  凡夜臥,濯足而臥,四肢無冷疾。   盛熱來,不可冷水洗面,生目疾。
     凡枯木大樹下,久陰濕地,不可久坐,恐陰氣觸人。
  立秋日,不可澡浴,令人皮膚粗燥,因生白屑。
  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不怒,百神安暢;不惱,心地清涼。   樂不可極,慾不可縱。
     錄自:《飲膳正要》卷第一&/zhongyiguji/10/yinshanzhengyao/index.shtml节饮食,薄滋味——长寿帝王的节食养生之道/goChapterContent.action?bookId=257&chapterId=3
  是故多食成,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黄帝内经》
  美味不可多食
  俗话说:“王天下者食天下”,天下美味莫不皆备于皇室。因此,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饮食失节,生活奢侈,死于“肥甘厚味”和红灯绿酒之中。但也有一些开明、睿智的君主,尤其是一些经过艰苦磨炼的开国之君,大都能做到《黄帝内经》上所讲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并且崇尚节俭,淡薄饮食(所谓“薄滋味”),不仅获得了个人的健康,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也以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开创了一个时代的盛世传奇。这是因为,对皇帝们来说,崇尚节俭,既是治国安邦之道,也是修身养性之道。
  秦、汉之际,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都很不发达,因而宫廷医学的记载也寥寥无几。自汉代以来,这方面的内容才渐渐多了起来。下面,先让我们从东汉以后“三国”时期的几个“皇帝”说起,主要看看他们当时的饮食起居,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享年63岁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靠织草席和贩卖草鞋度日,因而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淡薄饮食的好习惯。他率兵占领四川之后,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称帝,建都成都,史称蜀汉。由于刘备出身寒微,不仅自己生活俭朴无华,而且深知寒门之士和普通百姓的苦楚,能与将士同甘共苦,从而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末年,水灾与旱灾交替,灾荒频仍,群雄纷争,饿殍遍野。在这种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艰难时刻,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有一年四川大旱,为节约粮食,刘备下令严禁私自酿酒。一次,官吏在老百姓家里查出了酿酒工具,刘备大怒,决意要治这家人的罪。由此可见刘备关心民间疾苦,与民同甘共苦之隋怀。
  东吴的吴大帝孙权,享年71岁,在当时算个高寿老人。孙权也是个胸怀开阔、关心民众的主子。据《三国志·吴书》记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春,孙权颁诏说:“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其意是,要让民众利用战争空隙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嘉禾三年(公元234年)正月,孙权又下诏道:“兵久不辍,民困于役,岁或不登。其宽诸逋,勿复督课。”其意是说,常年战乱,民众服役不止,粮食收成不好,对他们要宽厚仁慈,不要强行收缴粮钱。
  吴地处江南水乡,又有对外交易口岸,明珠、牙象、犀角、翡翠等奇珍异宝应有尽有,但孙权对此并不贪占。有一次,魏国派使者用马换取这些珍宝,群臣劝孙权不要换,孙权却说:“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
  享年66岁,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魏武帝曹操,更是“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曹操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创帝业、安天下的征战中,确有奸诈的表现,但此枭雄也有崇尚节约的一面。大半生的戎马生涯,使他过惯了艰苦的生活。他的后宫妻妾“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攻城拔邑,得靡丽之物,皆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群下共之。”
  古代崇尚厚葬,资财浪费严重。针对这一弊端,曹操提倡薄葬,并且身体力行。他在去世前曾颁令道:“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并说:“送终之制,袭称之数,繁而无益,俗又过之,故预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临终又立遗令日:“天下尚未安定,未得尊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银珍宝。”
  早年追随曹操,死后被其子孙追谥为晋宣帝的司马懿,活了73岁,也以节俭为重。他23岁为官,到73岁终结仕途,从政半个世纪,此人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注重自身的修养,养成了比较宽厚的心怀和优良的品行。他关心农民,重视农桑,力主屯垦。他在任军司马时,曾向曹操进言说:“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在平定蜀国降将孟达的叛乱之后,他“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服焉。”“青龙元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
  同时,司马懿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也比较关心民瘼,体恤民情。他反对当时一些诸侯大修宫室导致百姓饥毙的恶劣行径。他曾上书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
  在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裕的人,从小以卖草鞋为生,后来做了皇帝,称宋武帝,享年60岁。他一生生活俭朴,寡欲随和,颇得民心。
  刘裕乃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据《宋书》记载,刘裕出生时,家道败落,难以为继,几乎被遗弃。幸亏同郡刘怀敬的母亲断了自己儿子的奶,把他喂养成人。贫困的家境,使他从小就开始打柴、捕鱼,后来竟以卖草鞋糊口。
  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培养了他注重俭朴的作风和兴利为民的政治抱负。他当官带兵时,常把劳动的农具带在身边。带兵出征时,经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这些,既锻炼了他的体魄,又增进了对下情、对士兵的了解,拓宽了他的胸襟和视野。据《宋书》记载:“上(即刘裕)清简寡欲,严正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这表明,出身贫寒的刘裕当了皇帝后,为人做事有法度,既不贪财物,也不恋声色。
  刘裕带兵打仗期间,曾有官吏给他献上非常华丽的琥珀,向他讨好,他立即命人将琥珀打碎,分给将士们治疗金创——当时人们常用此物治疗金创。
  据说,刘裕睡床的钉子,一律用铁的,而不用当时达官显贵常用的银钉。称帝入宫后,居住的地方相当简陋,用的是土屏风、粗布灯、麻绳拂等。刘裕临终前,还把自己一件打满补丁的破袄交给他的长女,嘱咐她说:“后世如有骄奢不知节俭者,就让他们看看这件朕穿了多年的破袄!”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享年85岁,是清朝以前最高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这位历史上罕见的长寿皇帝,勤于政事,熟悉弓马,生活俭朴,一直为史家所称道。他一天只吃一顿饭,膳食无新鲜肥美之物,只有一些豆类和粗粮而已。他平时身穿粗布衣服,用的是木棉皂帐,一顶帽子戴三载,一床被子盖多年。受他的影响,他的皇子皇女及后妃宫女都衣着朴素,后宫职司贵妃以下,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现在看来,粗茶淡饭,木棉布衣,皆出于天然,对人体大有益处,应该提倡,但一天吃一顿饭并不科学。
  当然,萧衍之所以长寿,还有不贪女色、平生不饮酒、晚年笃信佛教等诸多因素。这些,以后还要述及。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享年64岁,是一个以节俭著称的皇帝。《资治通鉴·隋记四》记载道:“其(隋文帝)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自非享宴,所食不过一肉;后宫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率衣绢布,不服绫绮,装带不过铜铁骨角,无金玉之饰。故衣食滋殖,仓库盈溢。受禅之初,民户不满四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这一记载说明,作为皇帝,虽然温饱无虞,但隋文帝平时的饮食、穿戴几乎同普通人没有两样。正因为隋文帝躬行节俭,爱惜民力,隋朝的民生才得到很大改善,人口才兴旺起来。
  隋文帝对子女要求很严。太子杨勇喜欢佩带蜀地产的一种铠,杨坚见后颇为反感,告诫他说:“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汝为储君,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观之以自警戒。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日之事,故赐汝以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葅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常所食也。若存记前事,应知我心。”有一次,他发现皇几杨浚生活奢侈,大造宫室,便怒不可遏,下令将杨浚禁闭起来!大臣认为处罚太重,杨坚严肃地说:“皇子与百姓只有一个法律,如果不这样,岂不是再立一个皇子法了吗?”
  隋文帝躬行节俭,也是出于对民众疾苦的了解和关心。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陕西关中大旱,饥民流窜,隋文帝派人下去察看民情,发现民众都是吃糠咽菜,身为皇上的杨坚对此痛哭流涕将其示众,深表内疚,并不再吃酒肉。八月,隋文帝率领饥民到洛阳就食,并责令各路诸侯不得驱赶饥民。
  面对灾民吃糠咽菜、流离失所的局面,朝廷的吃喝用度更加节俭。有一次,隋文帝要配一副止泻药,需用一两胡椒粉,找遍宫中也没有找到。还有一次,他想找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他的马车挽具坏了,他派人去修补,不许换新的。就这样,经过杨坚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隋朝终于繁荣强盛起来。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隋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7年,但它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朝代,是一个对历史有贡献的朝代。
  可惜可恨的是,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背叛乃父传统,施行暴政,劳民伤财,腐化堕落,声色狗马不止,且豪游天下,挥霍无度,将隋文帝创造的宏伟帝业毁于一旦!
  宋太宗赵光义,曾下诏书寻访国内长寿之人,以探其养生之道。据《渑水燕谈录》记载:端拱初,太宗诏访天下高年。前青州录事参军麻希梦年九十余,居临淄,召至阙下,延见便殿,赐座,语极从容,询及人间利害,对之尤详,多蒙听纳。他日,访以养生之理,对日:“臣无他术,惟少寡情欲,节声色,薄滋味,故得至此。”这里的“薄滋味”,就是多吃粗茶淡饭,少吃肥甘厚味的食品,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肥甘厚味,足生大疔”的告诫。大疔,并非是疮病,而是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严重的疾病。
  唐太宗李世民:寿由节俭夭由奢
  开创了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从水与舟、君主与民众的关系,看待“俭”与“奢”的问题。隋朝的迅速灭亡,给了唐太宗极深的教训。尤其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使出身大贵族的李世民不得不认识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他对朝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刻剥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甚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危了人君哪得不丧亡。朕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一个封建君主,对民众的力量能有如此高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晚年,唐太宗总是用“勤俭”二字严格要求太子李治,要他处处爱惜民力,不要为所欲为。见太子吃饭,李世民就对他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你就常常有饭吃。”见太子骑马,就告诫他:“你知道马的劳逸,不用尽它的力气,你就常常能骑它。”见太子乘船,就劝他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了提倡节俭治国,刚刚继承皇位的李世民就以历史作镜,告诫大臣们说:“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诟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因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此意。”
  唐太宗常以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和昏君为镜子,要求大臣们时刻铭记秦朝和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一位大臣上奏说:夏天炎热,暑气未退,宫中潮湿,想为皇帝营造一个可以纳凉的阁亭。唐太宗说:朕有气疾,岂宜潮湿?如果准许你的奏请,靡费一定很多。他还以西汉为例说: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大臣再三请求,唐太宗就是不许。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因此,贞观年间,大唐帝国“风俗朴素,衣无锦绣,公私富给”。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长安修建玉华宫,这时唐朝已近鼎盛,国力大增,可唐太宗仍要求大臣们“务令俭约,惟所居殿覆以瓦,余皆茅茨。”就是说,新修的宫殿,除了人居的地方屋顶盖上瓦外,其余地方用茅草就行了。当然作为宫殿,最后不一定覆以茅草,但唐太宗这种务求节俭的精神则是弥足珍贵。
  唐太宗李世民堪称一位善始善终的杰出皇帝。他总结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很快灭亡的教训,作《帝范》十二篇,其中就将“崇俭”同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并列。他还列举自己一生的过失,告诫儿子李治(唐高宗)说:“修身治国,都说在这本书里。我死时用不着再说别的话了。”又叮嘱李治应当学古代圣王,不要贪享富贵。如果骄懒奢侈,那就连生命都保不住。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很艰难,破败却很容易;要保住一个帝位,失去很容易,稳固却很艰难。他告诫李治,只有爱惜江山,谨言慎行,才能保持帝业。
  金世宗完颜雍的简食王道
  一个皇帝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保持节俭,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的是始终如一地保持节俭。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能做到终生奉行节俭的皇帝并不多见,金代的英明君主金世宗完颜雍算是其中之一。
  完颜雍,原名乌禄,史称仁孝皇帝。他生于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卒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享年67岁。因其母亲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子有方,完颜雍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而性格沉静,明达事理,善于骑射,身体强壮。在政治上,他深知战乱灾荒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继帝位五年后,就主持与金对峙的南宋政府讲和修好,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过上安定的日子;在生活上,他反对侈靡,力主节俭,并且贯穿终生,绝不动摇。陈可冀、李春生主编的《中国宫廷医学》记载了他终生提倡节俭的言行。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他下诏将御膳及宫中食物减去一半。
  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七月,他下诏禁止用金线做衣服,若有用金线织卖衣服者皆定罪。
  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完颜雍与宣微使敬嗣晖等大臣说古论今时说:金国灭亡辽国的那天,宫中屠羊三百只以示庆贺。这么多的羊,怎能吃得完?只不过是因喜庆伤生罢了。朕虽位居至尊,权力至高无上,但每当吃饭时,常想到贫民的饥饿,就好像朕自己也处于恶劣环境中一样。当皇帝只嘴说为民祈福,不做实事,有什么用处呢?
  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二月,太子詹事刘仲晦上书,要求增加东宫的奴婢及陈设,完颜雍批评道:东宫诸司局人自有常数,陈设已经具备,还要增加什么呢?认为太子生于富贵之家,容易走向奢侈。他告诫太子说,人君“惟当导以淳俭”。并说自己继位以来,服饰器物往往依旧。十一月,吏部尚书梁肃请示禁止奴婢穿质地较薄的丝织物,完颜雍说:近来已不许衣服用金线,你的建议是可行的。又说:教化之行,当自贵近者为始。并要求宫中服御,常自节约,勿耗费民力。
  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四月,完颜雍对宰臣说:女真族官员都认为朕食用太俭朴,朕不以为然。一顿饭费很多东西,难道是一件美好的事吗?况且朕年事已高,不忍宰牲害命。还谈到,他本人的用具旧了,让人擦洗一下,继续使用,直到用得破碎才更换新的。前代皇帝的帐幕常以涂金作为装饰,在他这一朝都不用了。他认为,只要够用,何必追求奢华靡费。
  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四月,尚书省上奏折,打算议定院务监官亏兑陪纳法等,完颜雍谈到他日常膳食非常节省之事。有一次他用膳时,他的女儿来了,也要吃饭,但已无饭可吃。当时值班的官员吓得不知所措,完颜雍却说:这事与你们无关,是我自己这么做的。如果要吃丰富的饮食,每天用五十只羊也不困难,但这都是民脂民膏,朕不忍心多用。十二月,左谏议大夫黄久谏言:递送荔枝非常费事。完颜雍闻后回答:这件事朕不知道,今后我下令不再递送荔枝。
  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四月,完颜雍对大臣们说:国家建立之初,人民风俗淳朴节俭,居家只有布衣可穿,非大会宾客之时,不会轻易宰杀猪羊。朕常念当时节俭之风,不想浪费一饭一粥。五月,诏罢曷懒路所进海葱及太府监日进时鲜果品时,他指出:葱、果这些东西朕能吃多少呢?白白劳累别人嘛。据说,金世宗这种俭朴节约的生活习惯,一直延续到他去世。
  明太祖朱元璋拒贡葡萄酒
  中国历史上惟一为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享年71岁,也算个比较节俭的皇帝。
  朱元璋为今安徽省凤阳人,原名重八,也叫朱八八,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后改名朱元璋。他17岁时,父母及哥哥相继死亡,成了孤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在外乞讨游食三年有余。贫寒的家境,坎坷的经历,艰苦的军旅生涯,使他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养成了崇尚节俭、不喜奢靡的习惯,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节俭典型地表现在禁止各地向朝廷进贡葡萄酒这件事上。
  据文献记载,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下令太原不再进贡葡萄酒。他谕旨省臣说:“朕饮酒不多,太原岁进葡萄酒,自今令其勿进。国家以养民为务,岂以口福累人哉!”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七月,又下令停止西域地方向宫中进贡葡萄酒。西域是葡萄酒发源地,中原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可能从西域传入。洪武年问,“西番日照之地,旧有造葡萄酒户350家”,他们的首领每年都向朝廷进贡葡萄酒。朱元璋对这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不以为然,下令停止进贡。他谕示说:“物非常有而求之者,必有非常之害。昔元时进贡葡萄酒,使者相继于途,劳民甚矣,岂敢效之?且朕性不喜饮,何用此以劳民?”
  清心寡欲,躬行节俭,确实是朱元璋长寿的重要原因。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的日常生活顺应自然,淳朴清淡,且不求长生不老之药。他曾对大臣宋濂说:“秦始皇、汉武帝好神仙,宠方士,妄想长生,末了一场空。依朕看,人君能够清心寡欲,做到百姓安于田里,有饭吃,有衣穿,快快活活过日子,也就是神仙了。”作为一代开国之君,一个从小没有受到文化启蒙和教育的人,朱元璋的这些观点同祖国医学中人的健康必须“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人生观,是一种可贵的养生理论,是值得肯定的。
  清朝皇帝:不嗜烟酒,喜吃野菜杂粮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前清皇帝康熙和乾隆尤其是康熙,总是把躬行节俭和关心民瘼联系在一起。他们分别活了69岁和89岁,是清朝两个最有作为的皇帝。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位的时候,西方列强尚未崛起,中国国内局势安定,边疆巩固,人口众多,民族和谐,国力强盛,是亚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但他依旧躬行节俭,爱惜民脂民膏。他认为,食品无论粗细,应因人而异,不可贪食美味佳肴。据清宫医案记载,康熙帝一日两膳,每膳仅食一味,不食兼味,御桌上的多余食物,全部赏赐给后妃及随行者。两膳之外,不吃零食。尤其是“夜不可饭食,遇晚则寝”。据《八旗通志敕谕》记载,康熙不吃补药,也不要人按摩。
  康熙帝“每膳仅食一味,不食兼味”的节食习惯,今天看来,颇有科学道理。当代著名营养学家陈坚真在《自然律例》一书中写道:切记吃肉和海鲜要“用情专一”,一餐当中最好只吃一种肉或一种海鲜,避免不同种类混食。她举例说,如果吃了猪排,就不要再喝牛肉汤;如果吃了牛排,就不要再吃羊肉串。因为每一种肉类的属性不同,肉质纤维的长短也不一样,消化用的时间不同,混合食用之后,很容易在人体中发生不良反应。虽然人体的接受能力很强,一次可以执行数个指令和动作,但是消化不同属性和不同纤维的食物,势必损耗肠胃的功能。而且混合的肉类长时间滞留在肠胃间,很容易腐败并产生毒素,更会导致疾病和老化。康熙帝在三百多年前能觉察到混食肉类的危害,做到每顿只食一味、不食兼味,可谓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
  康熙帝“夜不可饭食”,即夜里不吃饭的习惯,也很有科学道理。《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不和,则卧不安”。《饮膳正要》一书指出:“晚餐不可多食”。民间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说法。现在看来,康熙不吃晚饭实在是一种养生的好办法。笔者多年前,在甘肃夏河县拉卜楞藏医院访问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藏医,他不仅医术高明,深受各族患者尊敬,而且身体强壮,红光满面,看上去像四十多岁。问他有何养生经验,他只说了一句话:“晚上不吃饭。”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问的东北大地,长期在寒冷环境下形成的饮食习惯比较淳朴、简单,且主食都是东北产的五谷杂粮,如高梁米、玉米、稗子米、铃铛麦等等。入关以后,他们也把这种俭朴的饮食习惯带到了北京,一般都保持着满洲人爱吃五谷杂粮、野菜野果的习惯。尤其是每年春季榆树长叶结钱的时候,清宫上下都要吃榆钱做的饽饽、榆钱饼、榆钱糕。康熙帝不仅自己带头吃,还分送给后妃、皇子皇女和王公大臣。清宫还用“榆钱”这些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野菜、野果等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神灵,每遇重大节日,就在宫内、圆明园等处供上各种榆钱做的食品。
  由于康熙帝躬行节俭,爱惜民力,康熙年间,清朝宫廷的花费比明朝宫廷大为减少。康熙晚年对大臣算过一笔账,他说:“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至(清)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紫禁城内一切工作俱派民间,令用现钱雇觅。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饮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接着,他又传谕户部说:“国家钱粮,理当节省,否则必至经费不敷。每年有正额蠲免,有河工费用,必能大加节省,方裨益。前光禄寺一年用银一百万两,今止用十万两。工部一年用二百万两,今止用二三十万两。”由于康熙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当时清宫的费用只有明代宫廷的八分之一。
  康熙帝的孙子乾隆帝弘历,在其统治的早中期也躬行节俭。乾隆年间,经过百余年的励精图治,清王朝已经到了鼎盛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代的最高数字,达到600余万顷。农业的发展,粮食的充足,促进了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社会财富大量聚集,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也日益显露。但乾隆帝仍然保持着祖先们喜食杂粮、蔬菜的习惯。乾隆帝很重视饮食规律,不食过冷过热之物,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在他统治的初期和中期,乾隆帝曾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地方特产。不过由于皇帝的特殊地位和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吏治松懈,出了大贪官和坤这样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很少见的腐败人物。
  康熙帝的曾孙道光帝,也许是受其前辈的影响,素有“恭俭之德,宽仁之量”,也是个既勤政又节俭的皇帝。虽然他生不逢时,国运衰败。
  道光帝39岁登极,在位30年,享年69岁。但他生不逢时,遭遇到最严重的历史难题——外国列强的大举入侵。这位曾受祖父乾隆帝呵护和教育,有一定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做了不少事情。他在惩治腐败、整顿吏治、治河通漕、清厘盐政、开通海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政绩。其中最大的一项政绩是,平息了回部张格尔的骚乱,巩固了新疆。但他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缺乏主见,因而使禁烟运动受阻,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被钉在了中华文明的耻辱柱上。为挽救危局,面对日益困难的财政状况,道光帝不得不节衣缩食维持宫廷的日常生活。
  道光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勤俭节约的皇帝了,据史料上说,道光做皇帝三十年,宫内的开支,每年不超过二十万两(慈禧太后每天开支近一千两),弄得内务府堂司各官穷得要死,手下的人更是一点油水都没有。
  据清史专家和清宫医案研究人员介绍,道光帝的饮食在清宫诸帝中最为俭朴。他临终前曾说:“自御极至今,凡批览章奏,引对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
  另据清宫医案记载,道光年间,宫中连西瓜这样的普通食物都不许多吃。盛夏季节,清宫帝后每日都少不了吃西瓜解暑热,可道光帝却觉得吃西瓜太浪费,曾在最热的三伏天明令太监:“明日取消西瓜,只供水”。
  有一次,.道光想吃片儿汤,让内务府的人按他说的制法去做。内务府报告说,若是按皇上的做法,就必须另盖一间厨房,并请专人来负责,这样的话,请上面拨经费六万两来办理此事,另外,还需要一万五千两的维护费。道光听后眉头一皱,说:“朕知道前门外就有一饭馆,能做此汤,每碗不过卖四十文。算了,以后每天就让太监去买吧。”过了几天,内务府的人报告说,前门外的饭馆已经关了。道光叹道:“朕向来不为口腹之欲,而滥费国帑,没想到朕贵为天子,而想吃一碗片儿汤都办不到,真是可叹啊。”内务府的人其实是想找个借口来造个厨房,这样即可以此中饱私囊。没想到在节俭的道光帝面前,这点伎俩根本难以得逞。
  关于道光帝的节俭,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道光有条套裤,膝盖的地方不小心弄破了,后来就让内务府的人在上面缀了一圆绸,即所谓的“打掌”。大臣们见了,纷纷效仿,也在膝间缀一圆绸,竟然风行一时。
  道光有一次召见军机大臣,正好大臣曹文正离御座近,道光见其缀痕,便问:“你这套裤也打掌了啊?”曹文正说:“改做太花钱,所以还不如补缀一下。”道光问:“你打掌要花多少钱啊?”曹文正说:“要银三钱。”道光大吃一惊:“外面东西是便宜啊,我这里内务府说要银五两。”这时,道光对内务府的人起了疑心,便又问曹文正:“你家吃的鸡蛋,要多少钱啊?”曹文正是个聪明人,他怕得罪内务府的人,便诡称:“臣小的时候患气病,从来不吃鸡蛋,所以我也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以上这些说法虽然属于传闻,但也绝非毫无根据。
  道光到了老年,越是小气。宫中膳品,本沿袭旧例,有时候道光想吃某样东西了,但听说这东西太贵,往往又忍住,不让宫里的人去买。道光对食物的清心寡欲,弄得内务府的人大为头疼,怨言多多。
  勤政与节俭,对一位皇帝来说,无疑是难能可贵,是值得肯定的。
  除了饮食清淡,喜吃粗粮,清宫内懂得养生保健的皇家还会拒绝烟酒,使身体免受危害。
  自古以来,一些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无不以酒助兴,以酒壮胆,以酒浇愁,嗜酒如命,饮酒无度。然而,也有一些被称为“明君”、“圣贤”的皇帝不甚嗜酒,远离纸醉金迷的世界。这既保护了他们的身体,增进了健康,也使他们的帝业有成,社稷有幸。
  人们一般以为清朝很腐败,其实清朝皇室成员都不甚饮酒,有的甚至烟酒不沾。为避免“以酒误国”、“以酒亡国”的悲剧重演,胸怀大志、富于进取精神的康熙帝,不但自幼不喜饮酒,还特地将御制的戒酒诗刻在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置于宫中显眼的地方,以作警示。所以,清朝皇帝的膳桌上不摆放酒和酒具。康熙帝对此身体力行,终身放弃了饮酒之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毕生精力放在治国安民上。
  清朝皇帝不嗜酒的俭朴作风,也深深影响着皇室以外的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员。有清一代,大凡品级较高的官员,通常都不随便在外面的酒菜馆里喝酒吃饭,以为这样就降低了他们的身份。饮酒之事尚且如此之严,逛窑子就更不能了。在封建社会,人们把酒楼菜馆视为专给平民百姓涉足的下流场所,大官一旦光顾这样的地方,就容易惹人注意。尤其是那些统领一方的大官,实际上他们就是朝廷的代表,他们理应把自己看得高贵一些,不应当随便出入于酒楼菜馆中胡吃滥喝,惹人轻视。
  据史书记载,清以前的不少皇帝是酒色之徒,甚至以酒误国,成了历史的罪人。夏舛,北齐文宣帝,金章宗,唐穆宗,元太宗窝阔台……都是些酒色之徒,他们无疑都是些短命鬼。历史证明:酒色相连,酒色伤身,远酒色者寿,迷酒色者天!/goChapterContent.action?bookId=257&chapterId=3
馆藏&1923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