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老的一部外国片,我记得我爱过里面有大海,每个帝王都会被大海的里的女人

    中国海洋大学以“关注海洋,面向世界”为题,于-23日,在青岛举办第二届“科学o人文o未来”论坛。
    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体育馆举行,包括开、闭幕式和四个单元。与会专家将面对五千余现场师生和嘉宾,同时通过网络直播,发表演讲并与现场观众互动。
首届论坛回顾
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
关注海洋 面向世界
地点: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体育馆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中国海因大学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各位专家积极参与下,在各级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大力帮助下,经论坛组委会认真筹备,今天在海大体育馆隆重举行。
下面请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原常委、国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先生主持今天的开幕式!掌声欢迎!
王蒙:大家好。从2004年10月召开第一次“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到现在7年已经过去了。时间虽然过去了很久,大家回忆起来仍然非常兴奋,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经验。那说明经验是需要交流的,知识是需要互补的,心胸是需要开拓的,学问是需要融通的,感受是需要诉说的。所以,如果能有一个机会使我们的科学家和喜欢写作诗歌小说的作家们一起座谈座谈,讨论一些问题,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我们面对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天空,同一个海洋。虽然我们的思路不完全一样,我们感兴趣的领域不完全相同,正因为“不同”,意见的交换才是有趣的,是丰富的。如果大家都“相同”,自己在自己的圈子里循环运行,反倒没有多大的意思。尤其是第二次“科学·人文·未来”论坛题目是“关注海洋 面向世界”,我个人觉得这恰恰是我们国家文学的一个弱项,谈起来会更有意义。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与会专家,他们是:
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广正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将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先生;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先生;
中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琦先生;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原所长刘守全先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先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先生;
山东省作协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先生;
北京作协副主席毕淑敏女士;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先生;
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原副院长朱向前先生;
著名军旅画家、全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周永家先生;
青岛市艺术研究所所长,一级编剧,原青岛文联主席纪宇先生;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教授。
名单上还有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蒙(笑,掌声)。
此外参加会议的还有青岛市委高校工委的一些领导同志,驻青岛高校的一些领导和代表们,还有中国海洋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关心支持论坛活动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大家的到来!
论坛正式开幕!第一项,请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于志刚教授代表学校领导致辞。
于志刚:尊敬的王蒙先生,管华诗院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2004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建校80周年前夕,第一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隆重举行,一本高山流水记载了那些真知灼见,激扬文字,至今读来令人回味无穷。7年后的今天,中国海洋大学建校87周年之际,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隆重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海洋大学依海而建,因海而兴,以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学校的特殊使命。海大人对于海洋有着特殊的感情,海洋是生命之本,也是艺术之源。这里有科学探索,也有人文情怀。海洋是珍稀资源的保护,也是联接五洲的通道,这里承载着人类的友好交流和发展希望,也承载着分歧、纷争乃至冲突和战争,我们不仅要努力实现中国的海洋强国梦想,更期盼世界和平之中徜徉五洲四海。本届论坛以关注海洋、关注世界为题,以科学与人文的碰撞作为载体,关注海洋的未来、世界的未来,更关注人类的未来。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重大命题,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今天的论坛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我们相信,本届论坛的举行将推动科学与人文的交流互动,融会贯通,为创新发展大学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繁荣我国科学和文化事业贡献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奉献智慧!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15位特邀嘉宾和数千名听众即将开始交流和碰撞,新朋老友汇聚一堂,这样的场面令人感动,令人充满着期待。我代表学校再次感谢各位的到来,预祝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王蒙:感谢于志刚先生的讲话。第二项,请本论坛主席管华诗院士致开幕辞。
管华诗:尊敬的王蒙先生,尊敬的王广正副市长,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站在这里,心情非常激动,百感交集。这几位老友重逢,为论坛再起。我记得,七年前的今天,我们关于“科学·人文·未来”的争论,言犹在耳。今天,对于海洋的共同关注,又把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我首先要感谢王蒙先生,感谢他多年来对海大的发展,特别对我个人思想提升,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同时感谢每一位与会专家,感谢大家为打造“科学·人文·未来”这样一个高品质的论坛所付出的心血。你们用高尚美好的心灵和渊博的知识,给海大师生以精神的引领,从各自的角度展现了科学和人文之美。
“关注海洋 面向世界”是今天的主题,之所以关注海洋,是因为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问题迫在眉睫,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大命题。之所以面向世界,是因为海疆有限,海水无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也只有一个连通世界的海洋,任何破坏和污染都不是局部的事情,任何保护都具有全局的意义。如何让人类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再使海洋受害,是我们所有海洋人和所有思想者所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既科学又人文,既感性又理性。我经常讲,感性和理性是那么神秘的一对孪生姊妹,他们又是让人难以分别,如果没有对海洋的真心眷恋,很难想象科技工作者如何能够坚持枯燥和危险的海洋工作,如果没有对海洋的深刻理性认识,我们又如何唤起对它无限的向往和追求。
科学的理性和文学基础的感性深深在交织于人类历史海洋过程,交织在海洋知识的创新,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技术的开发,海洋的工程建设,海洋文艺创作,海洋环境保护,航海和基地海的每一个海洋领域。海洋文学艺术离不开海洋科学,海洋科学中同样有艺术与美学。但孪生姊妹也有不同的定性,科学与文学艺术两者之间有自然的各抒己见,不断成长,互相激励。不断的相互了解,共同为人类历史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做出各自的贡献。
因此,我相信今天的对话与第一届论坛一样,一定会碰撞出许多思想智慧的火花,唤起人们热爱海洋、探索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的深情的情感。我十分期待未来的一天半时间,让我们共同享受这份思想碰撞的快乐,共同聆听各位专家从海洋的视觉、看法探索人类和国家的未来的根源。
最后,我再次真诚地感谢各位专家,你们无私地奔向大海,也一定会赢得海洋人特别是海大师生的喝彩!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王蒙:感谢管华诗院士的开幕辞。现在请青岛市副市长王广正先生致辞。
王广正:尊敬的王蒙先生,尊敬的管华诗院士,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青岛市政府向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进入21世纪,世界的目光聚焦海洋,海洋是人类发展的新空间,是世界各国合作与竞争的新前沿。中国需要大批海洋领域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企业家和金融家、战略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因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海洋科技,离不开强大的海洋经济,更离不开繁荣的海洋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繁荣的海洋文化是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海洋文化有着宽广的胸怀,有着天然的未来导向和世界导向。此次“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以“关注海洋 面向世界”为主题,邀请国内高端海洋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汇聚一堂,研讨海洋与人类的未来,必将有力地推动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科学的融合,必将有力地推动海洋知识和海洋文化的传播,促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海洋,更加深刻地理解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兴海强国的战略使命。
当前,青岛市正在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加快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要实现上述目标,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文化是灵魂,人才是核心。恳请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积极为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全体同学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优秀品质,满怀热情、持之以恒地投身于国家的海洋事业,投身于蓝色经济区建设。希望海洋大学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海洋人才,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国家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大学而有魅力,因大学而充满活力,因大学而富有创新力。青岛市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海洋大学的发展,竭诚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坚信,海洋大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青岛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王蒙:感谢王副市长的讲话。下面请论坛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耀臻教授代表学校为嘉宾和与会专家赠送学校精心准备的礼品!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海洋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著名书法家启笛先生手书的折扇!
现在开幕式就结束了。
论坛第一单元开始,第一单元的主持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先生。
秦伯益:开始我们一天半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的话题是“生命之本”,讨论海洋与人类的生存。今天上午发言的有三位专家,请他们上场。
第一位发言人是著名的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毕淑敏女士,有请。
毕淑敏:尊敬的领导,尊敬的科学家,尊敬的文学家,亲爱的海大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首先我想问所有在场的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问过99个中国人,他们大概有98个人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今天在我们中国海洋大学的会场里,我们的科学家、文学家,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每年的7月11日是什么日子?大家想好,这个回答等一会儿我问,请大家用最大的声音回答,每年的7月11日是什么日子?是航海日!这个答案很好了,因为我们虽然在960万陆地的领土之外,我们还有300万领土的海疆,可是作为很多的中国人,我们却忘记了或者忽视了这块辽阔的国土。
我想讲一个小的故事,因为参加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征名启事小组的工作,分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让酒泉基地观摩发射。因此就有机会和航天员们做一个小小的聊天,我就问杨利伟:“你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他说:“那是一颗非常美丽的蓝色的星球。”他说那是在太空中最漂亮的景色。我说既然你已经到了天空,你是否想从那里到更深远的太空去?他说:“不是,我想回到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我们的星球为什么是蓝色的?就是因为它71%都是由海洋所构成,陆地只占了29%。面对如此广阔深厚的存在,我们对它们真的是了解太少太少了,2008年的时候,我拿出写作多年的稿费,数了又数,点了又点,2万元,觉得够买两张船票的了。我就和我的孩子一起买了两张船票,从日本横滨出发登上一艘帆轮,用100多天的时间去环游地球。(掌声)。
这一趟走回来,我觉得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觉得我孩子的变化更大,作为一名年轻人,他去看这辽阔的海域,去看和我们有很多不同的世界的文化,我在他身上看到很多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操办旅行这件事的中国旅行社告诉我,说我们是中国大陆公民首次环球旅行。我当时听了有一点吃惊,也有一点难过。我想我们有13亿人口的国家,应该有更多的人去面向辽阔的海洋,去了解这个世界,去了解我们的国家。后来我就想,一定要尽点心力,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看看这个大海。
记得我与那艘日本邮轮的船长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谈话,我希望他能够给我们一些优惠,让我们的年轻人看看大海。谈判的过程让我身心疲惫,告别的时候将近晚上12点,我走在北京空旷的马路上,心想:“我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后来日本给了一个半价的优惠,可是仍然需要上百万的资助,我们的年轻人才能走出去,到哪里寻找这笔钱?我从来没有为什么事情这样去求过别人。但是我真的是一个一个打电话,心里想“谁能拿出一笔钱资助大学生?”后来有人同意赞助50万元,再加上日本和平之船(音)的鼎力相助,终于海洋大学的6位同学和1位老师踏上了环球之路。此时此刻,2011年的10月22日,他们正在浩瀚的南太平洋上回归我们的祖国。(热烈的掌声)
现在我想把这6位同学和1位老师的名字念一下,让我们深深地祝福他们,他们在海上整整走了100天。他们是文学院的高琴(音),学德语的胡静宜(音),法学的郭晓兰(音),大气科学的曹诗家(音),地球信息科学的(潘国风),还有学化学的孙乐天(音)。他们本来在10月27日就可以返回,但是前些日子这艘船在中美洲的墨西哥湾遭遇飓风,这船在海上既不能靠岸又不能航行,整整在海上漂泊了5天,所以他们的航程延迟5天,要在11月2日才可以回到北京,让我们深深祝福他们。(掌声)
刚才我说了还有一位亲爱的老师,他所肩负的责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她就是欧阳霞(音)老师。
亲爱的海洋大学的师生们,你们的努力和卓越的表现为我们赢得了荣誉。昨天我收到从这艘船上的翻译发来的邮件,上面说“这批学生,如此高素质,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掌声)。
非常感谢,在海洋大学校领导的全力帮助下,我们有这么好的老师和同学,完成一个中国大学生了解海洋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希望他们回来以后,能够和更多的同学分享这次的体验,能够有更多的同学再接再励走上探索海洋的漫长的道路。
我们刚才所看到的那个短片,是法国的一位摄影家所拍摄的短片。因为是一个节选,所以有一个镜头大家可能没有看到,那就是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站在大海边,发出一个疑问:“海洋是什么呢?”这位摄影家给出了他的答案,我想我们每个人是海洋之子,生命最早的源头来自海洋,海洋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宝藏,为我们展开和无限魅力的景色,而且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每一个人从细胞里就会和它发出共振的生命源泉。所以,海洋将我们分隔,又将我们连接。海洋在我们的脑海,海洋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大学,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海洋是我们的想象与现实,海洋是我们的历史与未来。希望我们所有的人能够珍惜海洋。
我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提议,如果大家同意,一会儿就请大家鼓掌。我想中国忽视海洋太久了,我特别想中国的机构能够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洋部”(热烈的掌声!)。到那一天,希望我们曾经参与过“科学·人文·未来”论坛的科学家们、文学家们和我们的师生们,有一天能够为我们中国制定出更好的海洋战略,我们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
谢谢大家!(热烈的掌声)
秦伯益:由于会议的规定,每个专家只有15分钟发言,但是不要紧,最后会留出半个小时互动,给大家提问题。刚才大家掌声不断,掌声就占了一半时间(笑),所以最后的时间对毕淑敏女士有什么问题,需要讨论的,我们都可以积极踊跃发言,现在就可以准备。
第二位发言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先生,有请。
张国伟:各位专家,各位同学和老师们,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论坛,我发言的题目是“海洋的赞歌与期望”,讲一下关于海洋的三点基本认识和思考。
这三点是:海洋的本质与意义;海洋的潜力和前景;振兴中国之必然——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
我们这里不是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科学家的论证和阐述,我今天是作为中国现代一个公民怎么看待海洋,怎么样期盼海洋,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一、海洋的本质与意义
1、海洋是地球的基本构成与基本属性特征。海洋是地球在宇宙太阳系中区别于其它星球之独特属性特征,独领风骚。无水与海洋,就不会是现今的地球。
2、海洋是生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与基础。没有水和海洋就没有生命和人类,何谈社会?生命和生物的演化证实与揭示,他们主要发端起源于海洋。
这段文字的下面可以看到一段人类的发展的一个螺旋形的图形,就是生命的发展在几十亿年的螺旋轨迹,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而人类是最高的生物演化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需要和依赖于海洋,未来更期盼着海洋潜力与能量的更充分发挥。
3、海洋的内涵与外延。海洋由固体海洋与流体海洋统一组成,是固有的内涵与基本概念。什么是固体海洋呢?就是大洋壳及其大洋地幔,合称大洋岩石圈,托付着海洋的流体。它在大洋中脊生,在大洋中运动至大洋边界消亡,返回地幔,与地球深部的核、幔休戚相同,约2亿年左右循环。这是固体的海洋。流体的海洋即水体海洋,包括多向物理、化学、生物运动、交换作用,测向与大陆交流,向上转化为气升天,向下以水的不同形式入地,他们既有统一循环交换系统,又有各自独特运动与机制规律。
这张图可以看出,海洋的外延是水与气,乃至冰川,气升天,水入地,从地球深层到外层空间交换、交流、运动、演化。海洋是水与气的集成会聚,也是发散源,水、气是海洋的物质内涵和另外的存在形式。
总之,海洋是地球系统中统一而又最活跃的物质与动力学子系统。自人类诞生以来,海洋就是认识自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海洋不只是在人类物质世界中占据要位,而且也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物态的源泉。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本质和意义:海洋与大陆一样,同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认识研究地球的永恒主题和依托。这就是对海洋本质和意义的一个概括,提请大家讨论和关注。
二、海洋的潜力与前景
今天我们谈海洋的潜力和背景,我们先谈一下背景。
1、人类社会发展正面临着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共同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人们需要整体重新认识地球和人类,作出新的发展选择和思考。
2、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于陆地、海洋与大气空间,历史发展的现实是,陆地的开发利用已到一定程度,并已远远超过海洋。在当代面临着现实的危机时机,人类面对天地海将如何选择发展?
3、现在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是:人类正在上天、入地、登极、下海。
总结起来,人类正利用自己的智慧,在重新研究地球与人类的过程中,认识运用自然规律,规范人类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治理陆地,并走向深部和深时(所谓深时,就是更古老的、更深部的物质和财富,以获取更多的物质和空间)。同时,人类也开始飞向太空,探索深空。对陆地是深部和深时,而对天空就是深空。意向地外,寻找物质与扩展空间,这是人类的志趣,也是人类发展的必需和开拓。但更为比较现实和重要的是人类正面向海洋,从陆地到陆源近浅海,伸向远洋深海。这张图可以看到,陆地到深海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现实告诉我们,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多国已把开发海洋作为基本国策,作为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我国也已经制定了发展海洋的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看海洋的潜力与前景:
1、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重点投入开发利用的人类基本生存空间和财富,也是文化资源的基地,潜力巨大。为什么这样说?可以从一些参数看出,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71%,深海部分占地球表面的60%,多数基本还是人类的“盲区”。现代国际贸易海运占80%,现在人类一半多人口生活在海洋与沿岸100公里以内。海水即是巨大的液体矿产,含80多种元素,对人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物质基础,这些都说明了它的潜能和发展的空间。海洋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潜力巨大,而且是多元的,尚待开发。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列举了。海洋生物资源潜力巨大,有待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开发利用。这里仅说一点,大洋提供的人类可利用的动物蛋白质,占了牛羊蛋禽提供的总量,可以想像海洋内在物质的财富。
2、海洋是当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策源地之一,海洋已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科学发展的潜力不可海量。当代海洋其列重大科学基础问题和技术发展问题由海洋问题或由海洋发现所引发,或由人类对海洋的需求而提出。这是几个例子,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生命起源与深部生物圈及海洋生物基因、海洋医药等等大家关注的海洋技术问题。海洋物理学与地球物理学的海洋地质学的发展曾引起了上世纪地学的一场革命,建立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固体地球科学,乃至整个地球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基本理论。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
3、海洋是当代人类以国家、民族为基本单元的人类社会现阶段发展竞争的重要交流舞台与争夺战场,因此必将在人类长期历史进程中保存期无穷的发展潜力,有待我们开发和利用与认识。这里面包括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交流的平台,包括了政治经济争夺的活动场所,还有制海制空权和国家主权与利益的国际冲突与战争的国际军事对抗的主要战场与争夺地。这既带来人类的倒退、灾难、破坏,但又催生了新的发生与发展。
总之,海洋已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示了它的无比威力,同样也蕴藏着无比的潜力,有待发挥。我们期盼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深化进步,更好、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发展海洋,让海洋为我国的发展,为人类共同的发展理想、文明进步,充分发挥作用。
三、振兴中华之必然——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
这里面内容很多,仅说明三点:
1、中国历史发展之必然。中国对于海洋的认识,可以概括有这样一个历程,也许大家有不同的认识,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先民自然朴素的海洋意识——农耕文化下识海、用海和渡海远洋的开拓——近代半殖民被海洋强国的奴役历史——现代振兴中华之必然——发展海洋。还有一个历史的轨迹,中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国家,先民自古以来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坐陆地而背向海洋,到达明清时期因为有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自18世纪-20世纪以来落后于西方海洋强国的大国崛起。现代中国要成为新型大国,历史的必然是要发展海洋,成为海洋大国,进而走向海洋强国。另外还要认识历史的教训,中国历史上闭关锁国,海洋意识、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了我们饱受西方海洋强国的侵略,沦落为半殖民地被奴役的地步。这一沉重的历史教训使中华民族认识到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立足陆地,面向海洋,走海洋强国之路。
2、中国现代发展之必需。振兴中华之必需:在当代全球化新的国际形势发展下,人类对海洋的关注已超过任何时代,已经成为国际争端的焦点,和平发展共赢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海洋形势,中国必须要拥有制海权、制空权,才有和平发展共赢的基础。所以,发展海洋是振兴中华之必需。
当代科学发展之必需:人类面临共同的重大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变化,必然需要重新整体的认识地球,建立地球系统科学与指示体系。为此,必然需要研究认识和掌握海洋规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大国,必需面向全球、面向海洋,担负起这一历史和科学发展的重任。
国家安全之必需:人类历史发展的现阶段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和最高利益的时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美国奥巴马说的一切事情都是为美国服务,这点就必然存在着国家利益的冲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捍卫国家国际经济贸易和领土安全,必须要发展海洋,拥有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之必需。
3、当代国际势态发展之急需。从长远看是必需的,而这个讲的是当前急需。蓝色国土安全、政治经济发展受到了威胁,南海、东海、黄海等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问题也是非常紧迫的,国际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态势迅猛,中国必需急起直追,大力发展从近海到深远海的海洋科学和技术,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开拓新的海洋空间资源,否则错失良机。这点不多做解释,海洋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更多地理解到这方面的内容。
最后,我用三句话结束我的发言,也提醒大家来讨论。我这里提供的不是结论,而是作为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使我们更关注海洋,面向世界:
“立足大陆,面向海洋,发展海洋”是我国发展战略之必需!
是振兴中华、国家发展之根本大计!
也是为中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的重要基础!
谢谢大家!
秦伯益:谢谢张国伟先生的报告。如果我们论坛的主题是“关注海洋,面向世界”的话,张教授的报告就是一篇总论,涉及到方方面面海洋的问题,一会儿讨论的时候大家可以深入的问一些具体问题。
下面请第三位发言人,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现任校长吴德星先生。
吴德星:谢谢。尊敬的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刚才毕老师从人文关怀谈了海洋之美好,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呼吁年轻的老师和同学们,以环球海洋的方式识别海洋、认识海洋。张国伟院士从不同的视觉谈了海洋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战略性作用,并对海洋的未来充满着期待。我把问题聚焦到“人文自然和谐发展,是海洋研究与开发的价值取向”,来谈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海洋是人类生存更加美好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大家都知道,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温床、贸易的通道,也是国防的屏障。从环境的角度看,海洋向大气提供了90%的水汽,海洋承担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约50%的热量输运。从能源的角度看,海洋能源存量巨大,据测算,海洋总储量达到760亿千瓦,便于利用的能量有157亿千瓦。而这其中,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蕴藏的天然气资源总量高达10到17次立方米,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多,海洋重的石油资源量约占地球的45%。海洋矿产资源丰富,多金属核富含多金属元素,资源总量远远超出陆地的相应存量。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海洋动植物20万种以上,海洋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难以估计,海洋生物已经成为人类优质蛋白质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特殊的海洋环境使得海洋生物具有陆生生物不具有的特点和功能,以管华诗院士所编排的我国第一部《中华海洋本草》为例,收录药物613味,其中植物药204味,动物药397味,矿物药12味。而设计药用生物以及具有潜在药用开发价值的物种1479种,矿物15种。自1997年以来,国内外已从海洋生物中鉴定了2万多个单体化合物,其中30%具有活性。折价说明,生物资源不仅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药物和生物制品取之不尽的资源宝物。探索生命之谜,自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在东太平洋2500米伸出的热夜喷口发现众多的生物群落以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上存在着蓝色和黑色两种初级生产力以及食物链。尤其是“地下生物圈假说”的提出,从根本上动摇了“光合生物链”的理论基础,这些成为人类努力试图破解的科学之谜。
上述内容看出,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生物资源、油气与金属矿产等资源保障等全面性、重大性和长久性问题,是人类生存的美好的环境和物质基础。
二、科学伦理的缺失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先从三次技术革命谈起。第一次技术革命,以防治疾改革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产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最终摧毁了封建贵族的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开创了人类工业文明时代。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渗透的科学知识更为广泛,它是各门科学技术和知识综合的结果,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和科技知识研究的巨大发展,改革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以19世纪现代物理学三大发现、相对论和量子论诞生为标志的现代物理学革命,更是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现代化浪潮的涌动,推动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
但是,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扇门?有待于道德的意念。
大家都知道,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潜在着危害人类自身的可能。克隆技术可能造成的伦理问题,会击碎人类几千年文明进步的发展。网络技术给渲染暴力、色情、犯罪、文化侵略等带来可乘之机,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犯罪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
总体来看,现在的研究已经发现,在过去60余万年的发展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变化,几乎面临在过去40万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自然变化幅度大约是200-280ppmv,这种变化多次出现。但是在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之后的200年间,此时间就地质时间尺度来说几乎是瞬间,却发生了约80ppmv以上的变化,它相当于过去经历10余万年发生的变化,近40年间北半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55ppmv。后果是什么呢?2007年IPCC出版的第四次报告指出:气候变暖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而且还在加快,其主要原因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联的温室气体的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现在人们已广泛认知全球范围内极端干旱和异常的暴雨等异常天气更加频繁、海平面上升及台风强度和发生频率增加,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产物。
再回归到海洋,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保护和地球上最后的发展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无序竞争的姿态向海洋全面进军。爆炸性的海洋知识,创造了海洋财富。但由于缺乏稳定,海洋研究与开发失去了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无序失去人文价值的关怀,临海工业的高速发展、大规模无序的海洋过度开发造成近海海域水体和水底质严重污染,赤潮等灾害和水母灾害频发,对人类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一旦科学技术失去其人文关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特别是科学伦理的缺乏,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潜在地储备了毁灭人类的能量。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海洋研究与开发,必须积极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科学精神追求的是认知的真理性,它并不决定人的行为价值。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追求的是真善美。科学技术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支撑,用于邪恶的目的,那么对人类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当然,离开了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能产生出善良的愿望,很难给人类带来实际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两种产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两者的局限性只有通过相互支撑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两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它们都是认识、观察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
就人类思想发展历程而言,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辉煌,曾经存在着“唯科学主义”的观点,科学被视为了终极真理,特别是市场经济偏差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取向的物质化,使得科学与人文出现了分裂。而这种分裂实际上是忘记了人类发展的目标,那就是“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和“让人类生存得更加美好”这一根本宗旨,因此,人类必须回归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统一。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逐渐向融通的方向发展,在科学上它表现为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这种出现内在的根据在于它们的统一植根于人类现实生活本身。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主体是人,基础在于对人的教育,在于人能够高度认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并在行动中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这是人类历史发展所获得的理性认识。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实质在于“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和“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两次提升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以人为探索实践主体的科学和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文,应该而且只能在人的身上实现更高层次的整合和统一,而这一种人必须由我们的大学承担起来。
纵观人类生存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科学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我们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整合和统一,站在人文理性的高度关注海洋科学技术和开发,保障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始终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正确轨道前行。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类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我们的呼唤既是对外界对他人的,更是对内心、对自己的。要常怀大爱、自尊、自省、自律之心,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与统一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秦伯益:三位专家的发言非常精彩,非常完整。下面互动开始,我先利用主持人的便利先说几句。
首先,毕淑敏女士有文学家的风采,有文学家的情怀,讲了她带着她的孩子环游世界的航海旅行。但整个讲下来,我没有听到她在海上看到了什么,都在讲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过程和同伴们的活动情况。这种文章的写法是虚写,不是实写(笑,掌声)。真正的文章高手往往是虚写。所以我看她今天讲话的时候,心情非常平和,非常淡定,语言非常柔美,没有煽情,可是同学们的感情自然就起来了,她很平静,大家很激动,这就是一个演讲者的高手。文学家是这样讲的。
科学家就是张国伟教授这样的风采,15分钟里把海洋从过去讲到现在讲到将来,从历史讲到地理,讲到人文讲到国防,从陆地讲到海洋,15分钟就概括了,各方面都点到了,准备大家提问,这种演讲是国外很多教授都是这样的,不需要上来把很多东西都讲出来,就讲到,第一层的问题第一层回答,所以很多教授宏观的时候可以一个小时把整个学科全面概括,微观的时候可以把一小点讲透,待会儿看他怎么样回答大家的问题。
第三位是吴德星校长,是从教育家的角度给大家讲海洋是多么好,人类从海洋获得多少可贵的东西,但是人类应该善待海洋,应该爱护海洋,与海洋和谐共存,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这一点讲得非常透彻。自从现代科学以来,人文科学、自然科学逐渐分家,到后来没有共同语言了。现在才明白,原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应该交叉融合,这一点我想起7年前管华诗校长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到现在,这个理念是人类很多年的经验。
我作为一个开场白,下面每个同志都可以发言,也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言,如果愿意讲一通的话,也可以上来讲。
学生:很激动,第一个发言就被选中了。你好,毕淑敏阿姨,大家都非常喜欢你的作品,经常拜读,今天现场见到了,好开心。有一个问题请教您,您刚才讲到帮助几位同学和老师完成他们的海洋之旅,对于我们来讲,感受和认识海洋更重要,还是开发和利用海洋更重要?在这两个方面我们应该做的有哪些?谢谢。
毕淑敏:谢谢这位同学,特别喜欢你叫我“阿姨”(笑,掌声)。你刚才的问题特别好,就是我们出去将看到什么?我个人觉得,你什么都不用带,带上自己的眼睛,带上自己的身体,带上自己的大脑就好了。因为一次旅行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能够看到辽阔的海洋,能够看到不同形式的文化,相信对你一生的成长和进步,一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催化剂。谢谢你。
学生:三位老师好,对于东海、南海问题是一个热门的问题,请教一下三位专家,对于中国海洋现状的看法,以及对于我们中国的青年学生有什么要求?谢谢。
张国伟:这个问题很高,大家都关心我们的近海海域,这位同学提到了东海的问题。是这样,现在国际上已经把东海的勘探做了很大工作,已经越出了海洋国际法的边界。有一个海洋划分的问题,是一切的形势和发展的问题。另外一个尖锐的问题,钓鱼岛的问题,如果按照日本的界限,要划到我们的边境,我们的界限往外。更重要的问题,海域上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四个关键支撑点,一个主力是黄海,再一个是台湾海峡,还有是南海到马六甲海峡,这是国家发展战略来讲围绕着四个支撑点。因此,东海问题不仅是海洋资源的问题,我们国家发展海洋的基本战略思想是什么呢?“和平,发展,共赢”,过去叫“沿岸防御”,现在叫“近海防御”。国际战争时期,如果对方攻击到我们这边,我们也可以突击这个范围之外,打它的后路。这就是战略的范围,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攻势。因此,现在东海的问题,一个是资源问题,另外是牵扯到领土和国家安全,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国土内的第一道梁安全,并保证我们突破这道梁到远洋大海。
吴德星:我想对张院士的回答做一个补充,张院士从国家的战略,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战略重要性讲起,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起。我们签收《海洋法公约》,沿海周边国家,特别是南海,在《海洋法公约》上大作文章,这就导致我们国家很被动。一个国家,两种原则在国际上谈判,以东海、南海是自然岸线的延伸作为原则,南海是以中国的历史作为原则。一个国家,在自己的海疆内两种原则谈判,使我们国家进入被动,核心的焦点是过去《海洋法》在编制中的一个侥幸。未来71%的海洋尤其是未来联合国新的法律制定中,要重新立法。在未来,我们在公平共享中,它要有公平共享,公平共享不是平均,哪个国家发展和贡献大,要有一个更高的高度。从科学上讲,中国和日本必须在一个共同的陆架上,但这个问题,科学的结论需要科学计算。
秦伯益:既有历史问题,又有国际上的种种纠葛问题。但从军事上来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掌声)
学生:张院士您好,我发现其他很多来宾都是穿的西装和皮鞋,我发现您穿的是西装和一双更适于行走的鞋,我觉得您给我的感觉除了学者更像一位行者。您觉得如何将行、旅、学结合,因为对于我周边的很多同学来讲,他们认为考研或做科研,就意味着在实验室里看显微镜,您觉得如何看待这一心态,如何将行结合在学习和生活中?
张国伟:我们学科学的人,一定要有一个真谛的思想,世界是第一,开关是长期,一切来自于世界,我们的检验就在于世界和开关。我是搞地质的,因此我要爬山涉水,把“野外”这本书读透,把里面真正的东西取出来,化作一种本质的东西,送给大家,这样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要进入实验室,但是你要把研究的东西告诉给大家,真正的内容是你的科学价值和真知灼见,这一切来自于实践。为什么说这个呢?人一生只能活一次,年轻的时候,在跑的过程中可能带来长期的“后遗症”,我爬了很多的山。在汗流浃背,脚也出汗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块刺骨冰冷的冰,那时候年轻,不知道保护。我现在也70岁了,现在脚不大好,我就是以自身的体验告诉大家,要尊重事实,要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另外,刚才谈到毕老师,我专门买了她这本书,看了以后我很感动,我说毕老师是一个作家,但这一趟航海旅行下来,一方面是给地球和海洋的文学家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旅行的过程中灵感凸现。从人文的角度考虑,毕老师是一个巾帼豪杰,她是一个女人,但是我觉得她是一个“好汉”!(热烈的掌声)。
秦伯益:我很欣赏刚才这位同学提问的角度和观察的视觉,从鞋子想到走路,从走路想到读书,从读书想到作学问,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来是中国文人的传统。读万卷书是积累,行万里路也是积累,更多的要“写万卷书”,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年老了“写万卷书”。
学生:想请教一下张院士,刚才从您的角度谈到了海洋,我想从一个小的方面问一下,您知道现在“宅”这个字非常流行,很多大学生都呆在寝室里,而忽视了要走出去。您作为一个地质学家,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亲近自然,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张国伟:宅什么意思?(笑)
学生:就是很多同学在寝室里看电影什么的,而不愿意走出去。您作为一名长期奔走在外的地质学家,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亲近自然的意识,从而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张国伟:作为地质学家,野外是我们的实验室,是思想的源泉。因此,地质学家要到外面去,看书是一个前提,书是前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认识,可以作为一个实验,但不是一个主体,有些是需要探讨的,有些是成功的经验,有一些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因此我们讲走出去,两者要有机结合。要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前进,会有更高、更好的发展。关键是你自己要多实践。举个例子,有一个国外的老科学家邀请我到南非去,虽然我的腿脚不好,但我还是去了,为什么?那里是人类最老的地方,我没有到那里去过,因此,我要认识,要想真正把握大陆或者任何最老时代的状态,我光看书不行,因为它给你的是一种抽象进而转到你脑子里的知识,我必须到实践中去。因此,我必须到南非去,我这才真正认识到,古老的地壳在38亿年时候的形成,这样就把从野外的实践当中真正提炼出来,再结合书本总结出来内容。搞科学的人,要重视第一手材料,要重视实验室,要重视野外。因为我们搞地学的、生物学的,包括搞海洋的,实际上都要多到“野外”,这样获取第一手材料,才能把知识变成科技成果,获得更多的成果。
秦伯益:所有书本上的科学知识,都是以前科学家“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当然有一些也是想出来的。所以你今天看书,不要只盯着书本上的字,你要想古人是怎么发现,怎么创造的。送你两句话:一个人在的时候,很安静的、寂寞的集中思想在想事情的时候,我的思路和千年以上的古人相通,悄悄然看了一看,事通万例。看事情,要跳出书外。
学生:谢谢。我其实很想跟毕老师说,这是我在大学里第三年里遇见您的第三次,我真的好激动,我特别喜欢你,我感觉特别幸福。您刚才用了15分钟讲了您出海的三个月,秦院士也说您是虚写,我真的很想知道您在三个月的旅程中,肯定有印象最深刻的记忆,能不能跟我们实写一下,分享一下您在海上的旅途呢?谢谢。
毕淑敏:三次看到你,一会儿我要第四次再好好看看你(笑)。你的问题让我一下子想起来,如果说三个多月的航行让我最难忘的时刻,是在冰岛附近的海域,是靠近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我们的船也遭遇了飓风,飓风之猛烈已经把我们的船左旋击翻了,那个时候船上居然正在放《泰坦尼克号》,我躺在床上,你不能站着,站着就东倒西歪的。背后压着我的手提电脑,那是我唯一能用身体固定的东西,所有东西都被甩到舱室的地板上。但我仍然想看看此刻的大海,之后我出了船舱,走在空无一人的通道上,那个通道以前是来来往往很热闹的,这时候空无一人。我扶着旁边的扶手一直走向甲板,就像一个球一样的来回乱撞。已经不能走到甲板了,因为所有通往甲板的门都被链子锁住,因为怕人被浪卷出去。那时候我还是走到门边,透过玻璃看了一下海上,十几米的风浪,我脑子里想“地狱不过如此”,巨大的风浪你根本不能分清什么是天空,什么是海洋,而且完全是灰色的。第一个判断是“地狱不过如此”,第二个判断是“我不会像泰坦尼克号里面死那么长时间,我会顷刻毙命。”这两件事情想完以后,我觉得我应该后悔,因为我自己花了十几万块钱,我丈夫说:“这些钱是你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就像一个老农,是一个一个麦穗攒起来的,可是你这样把它花掉了。”我说:“因为我有一个理想想去看看世界,看看大海,所以就出发了。”在那一刻,我给自己买了一个离死亡如此近的时刻,没有任何帮助的时刻,我觉得我应该后悔。可是真的,我一点都不后悔,我想这是我自己的生命,我自愿的选择,我终于看到了如此浩瀚的大海,看到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觉得此生能够有这样的经历,让我万分幸福。
所以你刚才问,漫长航程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这一刻了。我信,我们真的是海洋的孩子。那一刻我想,如果我就这样回归海洋,我真的毫无遗憾。
谢谢你。(热烈的掌声)。
秦伯益:人生最值得记忆的往往不是欢乐时刻,往往是艰险和恐怖的时刻,而艰险和恐怖战胜以后,更快乐,更值得记忆。她在那个时候想到泰坦尼克号,我想到了俄罗斯的巨浪,风浪当中的船,快要翻了,最后稳定了,人站住了,那时候的人才是真正经过风浪的人。
学生:我想向三位老师分别提问一个问题,毕老师,您是一个作家,想问一下南海问题您是怎么看的?现在的现实是,如果南海的资源让文莱或其它国家开发的话,它们获得的收益和投入的成本明显比中国政府要少得多。从世界角度看,应该把南海海域让出去,您是怎么认为的?还有主持人,您刚才说学生应该有一个胸怀,而今天老师站的角度往往是以中国的角度看世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至今为止没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是不是中国人的胸怀有问题?还有吴德星校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中国海洋大学”,但是海洋专业在全国的排名前五很少,我们把一大部分精力放在其它专业上,您认为我们的精力是不是该放在海洋方面呢?(热烈的掌声)。
秦伯益:这个问题很好,就分别由我们三个人来回答。但是你一个人占了三个男生的名额(笑)。
毕淑敏:关于南海的问题,我挺拥护国家的决定的,就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上次我在一个会议上听到有关方面的专家说,我们想搁置争议,人家不想搁置争议,人家说“没有争议,那就是他们的领海”,这是很复杂的问题,某些程度上,应该有一个历史的沿革和传承。面对这么复杂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政治家应该调动智慧,本着强调和平但是也不放弃原则的政策,而且我觉得这件事情任重而道远。所以中国海洋大学,你们身上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扩大视野,有一天将我们这些争端和平解决。谢谢你。
吴德星:刚才这位同学,我首先纠正一下你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海洋科学系和水产科学系学科,我们家是稳拿第一(热烈的掌声),国家两次学科评估,我们以绝对优势统领第一,所以不是说海洋大学都是顶级位。但是在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要像一级学科一样,都拿金牌是我们的期待,物理海洋拿第一没有问题,但是海洋生物学期待它也要拿第一,这是国内的要求。海洋科学和水产科学不要在国内搞竞争,因为我们已经到了相当性的地位,我们的作品是在国际上代表国家在这个领域取得话语权,取得应有的地位,这是海洋大学的目标所在,也是咱们的价值取向(掌声)。
秦伯益:最后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同学讲到坚持中国立场的问题。我从两个意思上回答:第一,我是中国的军人,我当然坚持中国立场(热烈的掌声)。中国立场和世界立场没有矛盾,中国在发展,中国在进步,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我们不侵略别人,我们也不许别人侵略别人,在别人侵略别人的时候,我们尽量表示公正的、和平的态度,不介入。所以我觉得坚持中国立场,没有跟世界各个国家的立场相矛盾。所以,开发海洋,各国有各国的长处,各国有各国的优势,我们充分向各国学习,我们的技术也充分向别的国家交流,所以我们提倡和平共同开发。谢谢你。
学生:毕淑敏老师您好,我有一个很奢侈的要求,希望您给幸福下一个定义,谢谢。
毕淑敏:为什么会觉得给“幸福”下定义有点奢侈?我想问你。
学生:因为一个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寻找方向,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直在行走,从生到死去寻找一个归宿,但是幸福在哪儿?有人说幸福在身边,但是它往往很遥远,我希望问很多人得到很多种答案。正好借这个机会,想问问作为作家,作为女作家,作为著名女作家的您给幸福下一个定义,谢谢。
毕淑敏:首先我不觉得幸福是奢侈的,幸福不是我们想象的是那么惊天动地的,或者是巨额的财富或者千载难逢的机遇相连接。每个人活着,都要为自己找到幸福,建设幸福,不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简而言之,我认为幸福就是有意义的、长久的快乐。谢谢你。
学生:您好,刚才我们的吴德星校长在发言当中,提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脱离的问题,吴校长说到“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真善美,科学追求的更多是科技、开发、利用”,我想问的是,刚才吴校长也说到了海大的海洋科学发展在国内是一流的,说得我们大家是热血沸腾,大家都非常欢欣鼓舞。但是我想问,海大如何发展和强大我们的人文学科,让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更好结合起来?(热烈的掌声)。谢谢。
吴德星: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文科同学、老师经常提出的问题。人文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上曾经有两次辉煌,这种辉煌在海洋大学的本身上是保存着。我们不断发展综合学科,文科发展是非常快的,从硕士学科到一级学科,体现着是这几年的发展步伐之快,应该说文科发展是健康的。但如果把文科从更宽泛的人文角度来发展,文科需要或者说我比较赞同山东大学许宪林(音)校长对文化的提法,他说“文化的基础是道德,文化的高度是思想,文化的纽带是知识。”他还讲了很多东西,但这里面有两点:一个是思想,这是很关键的。我希望海洋大学的文科发展在向着应用领域发展的过程中,更注重更希望海洋大学文科中出来思想家。一个大学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方方面面,适合于大学的一个特点。但从未来和从历史看,大学里面应该出思想,对人文发展、社会发展,希望海洋大学在未来能够出更多的思想家,在这个范围内,海洋大学会倾注很大的力量,来支持和辅助包括用一些政策支持学校人文科学和社会学科的发展。
秦伯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这个论坛,“科学·人文·未来”论坛恰恰在我们海洋大学开展两次。继续提问。
学生:秦先生您好,非常高兴您来海大出席这次论坛,我非常欣赏您作为一名军人,那么潇洒的气质。我的问题是,对于当今大学生,特别是海洋大学的学生,您对于我们“关注海洋 面向世界”方面有什么要求或者是希冀吗?
秦伯益:首先你说我军人的知识不敢当。我当中科院院长的时候,人家说你这个院长说话办事不像个领导,我当时没当回事。过了几年授了军衔,人家说你跟别的佩戴军衔的人说话办事不太一样,我又没当回事。后来我又当了院士,人家又说你跟别的院士不太一样,我也没当回事。后来我才明白了,那个不像的才是我真正的自己(热烈的掌声),什么将军、院士,都是领导叫我做的职务,不是自己真正内心的追求。我真正内心的追求很简单,就是中国古代历来的传统追求,就是文人,我最喜欢文人。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的要求就是你们校长的要求(笑)。中国最缺乏的恰恰是海洋文化,长期以来闭关锁国,崇尚本土文化。孔夫子的学说就是安土重迁,出去很难,说“父母在,不远游”,黄土文化非常丰富。所以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各种文化,都是内向的。所以当西洋文化起来以后,海洋文化冲击以后,我们就不堪一击,我在下午会提到这些事情。中国恰恰需要海洋的视野,要向外看,就像张教授那样,穿着球鞋跑出去。对不同的文化都有看法,都有争论,我觉得下一代青年人肯定比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高。
学生:请允许我尊称一下前辈,各位前辈,我想知道在我们这个阶段,我们所接触到的关于海洋资源的利用的方式和结果,都停留在一个初步阶段。我想知道在现今的中国,我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在现实中走到了什么地步?谢谢。
吴德星:你的问题是说我们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处于什么阶段?是这样吗?我们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处在一个非常粗放型的阶段。2008年,胡锦涛同志到山东省视察工作,提出一个“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出了“蓝色经济”概念。蓝色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就是在海洋的资源利用,在蓝色经济的指导下,开发利用海洋,这就和国家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化,尤其是保护我们的环境。之所以说是粗放型,因为很多的近海资源严重衰退,污染日趋f严重,深海不平衡失衡,严格制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这都需要科学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未来要用创新的高新技术支撑海洋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管院士为代表的海洋水产的“仓库”,在更高的角度上形成海洋产业链,在保证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使环境变得更好。
张国伟:我们的海洋,都处在近海的开发,而且过量。关键是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比如南海、东海,黄海这些地方,这部分资源还没有开发利用好,比如石油、天然气。更重要的问题,与外界正在展开远洋调查,不属于我们控制的,但是人类共享的资源,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否则就会失去这个机会,因为这是人类共享的资源。
秦伯益:从两位教授的回答,给我们的启示是:过去老一辈的科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开发中国的海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面对浩瀚的大海,还有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工作要做,有待来者,有待在座的海洋专业的年轻同学们,在结束这个单元的时候我说两句:祝祖国繁荣富强,祝同学们前途无量!(热烈的掌声)
第一个单元的内容到此就结束了。散会!
第二单元:艺术之源
主持人:尊敬的王蒙先生,尊敬的管华诗院士,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今天下午第二单元的内容开始。下面有请张炜先生,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第八届矛盾文学获得者,掌声有请。
张炜: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我们进行第二个单元,这个话题是“艺术之源”,有四位艺术家,分别是蒋子龙(作协副主席)、朱向前(著名的评论家)、周永家(著名的画家),纪宇(著名的诗人),有请四位上台。
第一位首先有请蒋子龙先生为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蒋子龙:谢谢。今天是谈海洋,或者说至少跟海洋有关,我上台之前,张炜嘱咐我。现在有人抱怨了,这个地球上没有一片净土,照我说没有一片净海,现在的海洋都是政治海洋。昨天利比亚反对派宣布,把卡扎菲埋在一个神秘的地方,今天又变卦了,今天又宣布,把卡扎菲投进大海。为什么?埋到地下不安全。天有天道,地有地道,海有海道,海道是变动的,是活的。我们太极八卦,太极里面的阴阳是一条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美国击毙本o拉登之后,挫骨扬灰,撒入大海,追念都不好追念。当年,周总理把骨灰撒向海洋,是很神圣的,对海洋、对周总理充满着敬仰。现在,出于政治目的,把这些人物也投入大海,海洋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地方,销声匿迹。所以很多人阴魂不散,跟我们的坟地有关(热烈的掌声),你不知道地下埋着什么,藏着什么,陪葬着什么,所以老有盗墓者,挖之不尽,秘密层出不穷,出来一个秘密,带动政治上的、人伦的、社会的变动。所以海洋是波动的,在这儿投进去,再在这儿找就找不着了。
所以说要谈海洋,突然想到卡扎菲之后还让人害怕。这就让我想起当年我对海洋的向往,海洋曾经是我的童话,我的梦。我是沧州人,离海很近,某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晚上,醒来之后,满院子都是海鲜。那是真正的大对虾,一毛钱一个,一个大对虾加一个那么长的玉米饼子,太香了,现在想起来还很香(笑)。到以后当海军,海军是怎么回事儿?咱们炮击金门,国际上反应很大,那个年代,国际上的领海有的3海里,有的12海里,个别的国家还有20海里,所以当年决定12海里的海是我们的领海。宣布之后许多国家不认帐,但是不认帐也不能来,到我们领海进来了,我们一打就出去了。当时我在部队上,我记得我们抗议到,就是美国的军舰挑衅一次,我们发一次严重抗议,抗议到300多次的时候我就没兴趣寄了。因为它不停地进来,你一叫板它就出去。但是这个12海里的领海没有图,所以我从海校毕业之后,直接就去测图。山东的烟台港、龙口港,水深多少,航道多少,都十分清楚。那时候的海水喝到嘴里很涩,很咸,但是海水很蓝,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深。现在要看到这么好的海,要到不毛之地才能看到,发达国家的海要到北美才行。所以现在的海洋被污染得实在是无法说了,我在部队的时候有一年,不是1961年就是1962年,陈毅元帅代表中央军委视察海军,给了四个字,这四个字把我们海军折腾了好多年,哪四个字呢?“松,散,脏,乱”。现在世界的海洋都是这个状态。
最早差不多在古希腊时期,我说海洋是政治海洋,同时海洋又是神圣的,现在的科学常识有一个观点:人类起源于生命的微观,生命的微观起源于海洋。但是有了这个生命的起源之后,人类就开始对海洋有了野心。在公元前400多年,出现了“海权”这个名词。现在是2000多年,我们的海权仍然难以说是非常稳固的、牢靠的和安全的。然后到19世纪末,美国的一个海军军官叫马汉(音),因为我是当海军的,研究海船,我们当年是倒背如流的。马汉(音)写了一本书《海权论》,怎么研究和保护自己的海权。那个时候,我们海军非常愤怒,非常不甘心,所有的教科书、地理数都写着“96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海洋,就是我们自己编地理课本,都没有把海编到书里面去,把海洋给漏了。为什么马汉(音)写《海权论》?西班牙帝国是海盗起家,日部落英帝国就是几艘军舰,带着一批商船,打到哪儿抢到哪儿。从打有了海权意识之后,人类知道,征服海洋就能借助海洋征服世界、征服他人、掠夺他人,成就自己,发达自己。
到现在为止,以伊拉克战争为例,打伊拉克的时候,美国的情报机关在伊拉克全境锁定了1000个目标,发射600枚巡航导弹。其中,500枚是从军舰上发射的,只有100枚是空中靠飞机发射的。所以大家意识到了,现在我们忧虑的是海洋,老百姓有意见的是海洋。南海,110口油井,那是我们的海域,但是没有一口油井是我们自己的。想一下,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不甘。所以海是我们的大门,海是我们生命的摇篮,也将是我们生命的防护线。现在日本,美国,南海(我讲的都是《环球时报》刊登的)。日本监测我们海洋的武器,雷达什么的,在我们领海的外面,一条线,就像西瓜一样,坠在海里,我们领海的任何军事实验和活动,都通过那个反馈到日本。我们的渔民非常棒,日本的间谍船在前面放,一个一个的“科技西瓜”丢掉海里,我们的渔民一个一个把它收起来,到大陆以后卖破烂(笑),废品站专门收这个。日本气得没办法,后来一个“西瓜”上写着“上面无铜,偷了没用”,但是渔民照偷。所以关于钓鱼岛的问题,其实钓鱼岛很容易收复,只要让作家协会或者记者协会发一个消息,钓鱼岛上的土,1万元/公斤,我们的渔民立刻就会把钓鱼岛上的土挖光。(笑,热烈的掌声)
所以我原来定的题目是“杞人忧海”,因为杞人忧天是咸吃萝卜淡操心,用不着这样。忧海其实也是这样,忧海就是忧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是脆弱的还是强大的?有些植物是强大的,我刚从游了两千多年的银杏谷来,银杏树都死了,但是到后来只有银杏树又发芽了。植物比人类的生命力更强大。人类折腾到底,海洋无非是灭绝一次人类,重生罢了。
谢谢诸位。
张炜:子龙视野开阔,语言非常幽默,开了一个好头。在座的都知道,他的代表作是工业题材,后来又写农民方面的作品。但是大家也听到了,他对海洋感触很深,他年富力强的时候,更多的时间是服务于海洋,很多时间谈的都是在海洋的时间,他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海洋的忧虑,有强烈的责任感。
好的,下面请著名的画家周永家先生。有请。
周永家:大家好。我今天讲话的内容是“美学o科学o艺术”。从人类掌握的美学角度去认识世界,是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大容量。科学是理性的对待客观世界的认知、诠释、验证的创造,艺术属于感情性的,展现法规、法德及语言符号形式美的构建,与科学是同步的,交融的;美学是人文知识的载体,集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技术的科学,是科学文化艺术含量的总和。
当人类已经把美学提升至人本的科学,艺术高度就显示人类已进入大美观念的时尚,人们崇尚接近美学,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在人类生活中既现实又实际的问题。比如,大就是美,这是西方人的观念。东方人认为,大则美则强,小则丑则弱。人的行为一切事物中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行科学艺术之道,去完成人类美好生存与延续。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演变中,无不是构建大美精神家园,提升大美之观道。古代先贤庄子写到:“鹏之徙於南冥,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麻雀只能在屋檐下飞来飞去,不能成大器。人类的大美观是有大鹏之志迈向人文之殿堂。因此,人类有了理性、感性方面的聪明才智,并能不断改善人生,改造社会的腐败、愚昧和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被削弱、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回顾历史,从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后来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都是从海上来的,以至把我们的国家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些警示提了人们心中的怒火,汇成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那就是因国家的落后愚昧就要挨打,受侵略。建国以后,虽然我们的国家在统治方面有了长足的改观,但事实上,科学文化还是落后的,这也不是一两代人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奋斗、积累,才能在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方面全方位改善世界先进水平。
我在海军工作了几十年,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现代的我国,只有发展壮大海军的力量,才能谈得上保护开发建设好这片蔚蓝色的国土,这是全国人民最关切的问题。大家知道,我国的海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岛屿不计其数,不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胜任不了保卫领土的重任。所以,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为海军题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正面临着外来的挑战,有些国家不顾国际公法,竟对我国南沙群岛、钓鱼岛以及周边的领土进行侵犯,如果不能建设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领土完整,那会愧对国家和民族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经常有人问我,我们海军什么时候造航空母舰?造了没有?这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上层要考虑的决策问题。我们必须牢记毛主席说的话“强党的理念从政权”,在军事上的说法是靠武装实力。现在党中央胡主席和军委领导已经作出了英明决策,“抓紧航母建造”,具体的情况大家都在电视上看了。人们看了以后无不关心,欢欣鼓舞,这是关系到我国的安定及和平发展的大业,它产生的震动和威慑,在航空母舰还没有完成续航的阶段,世界上的新闻媒体便众议纷纷。可见,军事力量决定一个国家在现代世界上的地位。
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一直伴随着战争而演进的。从冷兵器到现在高科技,是伴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前进的。大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军事、科学、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国家能够得到安定、和谐、快速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科学家、学者们艰苦地努力,在那个年代,制造了“两弹一星”,为今后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增长,发展机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历程,不难看出毛泽东主席和他的战友们以大气魄、大胆略、大智慧、大美的英雄魅力,实现和开创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纪元。众所周知,中国革命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在世界革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在政治、军事上能够远见卓识地制定出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方针政策。因此能够科学艺术地指挥像辽沈、平津、淮海等这样大的战役。同时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也是两个伟人的较量,以美学观点平衡,即是毛泽东大美的魅力战胜了蒋介石。历史证明,只有具备科学文化高智商的人,包括伟人、专家学者精英们,才能引导时代的洪流,实现扭转乾坤的伟业。
海洋是大美的象征,是构建人文的标志。以美学艺术征服海洋,正如毛泽东主席指出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同样,在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事业上,急需大量的人才,战胜愚昧,走向光辉的未来。
综上所述,凡成功的大事业家,必具备五个要素:一是天才,二是勤奋,三是志趣,四是机遇,五是大美的迎合力量。从而能够在当今社会中不浮躁,不为金钱所动,不急功近利,把握住得失,才能让我们成功的航船驶向伟岸!
张炜:刚才永家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大美”,他是一个画家。我原来以为这肯定是他的对话与大海的关系,但是我听下来,觉得他更多的是一个军人,穿军装,谈论的是制海权,怎么样防卫,保卫国家,民族的力量。所以说绘画艺术与大海的关系谈得比较少,一会儿讨论的时候大家可以从这个层面提问一下。
下面是朱向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有请。
朱向前: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要感谢这次论坛对我的邀请,给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从上午到刚才,对我来说醍醐灌顶,受益很大。我其实对科普,对海洋,在和大家喝彩鼓掌的同时,兴高采烈的同时,我不免心生忧患意识,当然不是忧患海洋的污染,也不是忧患南海问题,因为我现在也不是什么海洋部部长。我忧患的是,前面各位讲这么好,水平这么高,到我这儿接不住了。
这次是海洋为主题,我对科学、对海洋完全外行,我的专业是文学领域品评,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毛泽东诗词解读”,这次是有关海洋的看法,是军人就要死在战场上,是教授就要死在讲台上(热烈的掌声)。按照我的讲法,思路和前面的略有不同,我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局限与断裂,兼议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海洋文化"
我指的是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形态的艺术表现与升华,主要特质无非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亲自然、接地气、师造化、重感悟等等,其表现对象和工具、材料大都来自自然又趋赴自然。比如从石刻、木雕到园林乃至绘画、书法、莫不如是。它们也都符合艺术自然论--即越是自然的便越是审美的,越是原始的便越是诗意的,反之亦然。譬如月光、萤火、渔火皆可入诗入画,而到了汽灯、电灯则毫无美感了;又譬如行进在林间小路上的老牛车可能充满诗意,而高速飞驰的动车则毫无诗意,纵然张大千、徐悲鸿也徒唤奈何!再比如出自"仿生"的汉字,也因其象形万物而具有天然美感,尤其入诗入书多以明月清风、山岚流云、梅兰松菊等字眼为美,反之满眼科学名词或工业元素,则王右军、李太白也要掷笔长叹。正是在这种农耕文明中浸润、积淀了数千年的审美经验,与农耕生活和田园理想水乳交融,并进一步渗透在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中,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作风,它们在表现既往的农耕文明形态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高度,但与此同时,它在游离农耕生活或遭遇异质(工业)文明时就凸现了自身的局限或产生了深刻的断裂。(其实,这个局限和断裂,本身就已形成了一对悖论。)
比如面对海洋。因为它的浩瀚、辽远、深邃、变化无常、威力巨大、凶险莫测,它已然超越了农耕文明能力的经验范围,所以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关海洋的描写或想象,历来显得贫乏和稀缺。搜索记忆,相关链接到的无非是《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庄子《逍遥游》之类的神话以及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类的诗句,比较有点人间生活经验投射的想象性场景也不过是《西游记》中关于东海龙宫的有限描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曹孟德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真实切近地写出了和海洋一样阔大宏伟的诗人气度和胸襟。也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关于海洋的经典形象。美则美矣,但如果从对大海的体验和认知而言,则显然过于宏观、潦草和隔膜。"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只能"观"而难以身入与深入,这是一种生命体验和实践的局限,这也是内陆--土地--农耕文明的局限。
当然,还可以想象。但想象也需要生活与生命的经验为依托与凭借。可以比较一下天上、地下与海洋三个维度的想象空间与景象。天上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景象直观也丰富,想象自然更加瑰丽多姿,而且云彩特别是晚霞的绚烂、堂皇与壮丽,容易催生出天宫、天堂、西天圣土之类令人神往的天上人间的正面想象。而地下则与之相反,峡谷、深壑、山洞、水井、巷道、墓穴等等,具体、实在,呈显出向下的负面的价值与感情指向,都是人们进入并构想地狱的通衢与根据。与以上二者不同的是,大海离农耕文化更遥远,更陌生,更神秘,也更难以认知与把握,"海是龙世界,云为鹤故乡"。因之,比较于天堂与地狱,国人对海洋的感觉评价从来就比较暧昧、中性,并偏于敬畏和恐惧。在我看来,所谓海龙王的形象其实主要来源于牛,原形还是匍匐在土地上,想象飞腾的空间也有限。
换一角度,可以再与西方文学中的海洋形象略作比较。一是物质的,也即是借助工业和科技手段进入大海深处,并以此为出发点的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是想象,但离不开科学,依靠科学,人们深入了大海,认识了大海,也让中国读者大开眼界,也使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海洋描写相形见绌。二是精神的,即西方的文化理念是人定胜天,即使我斗不过大海(大鱼),但我也决不认输。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传递出的英雄主义主题,同时也折射出了西方的天人关系观,即我是与大自然(大海)对立的,以征服摄取(当然也是破坏)为最终目的。中国人显然不是这样。从对海畏惧到亲和,从郑和下西洋到借海行船的移民潮,几千万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从海路走向了世界,将自己的瓷器、丝绸、饮食,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就是中国侨民海外生存的真实写照。如果说我们过去还少有以大海为主要描写对象和背景的作品的话,那么,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终于先后读到了王蒙先生的短篇小说《海的梦》和邓刚先生的中篇小说《迷人的海》。这恐怕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新文学百年以来罕有的写海洋的优秀小说。它们分别从"泳者"和"海碰子"的视角与体验出发,虽然进入的深度远不及两万里,但它却把海拟人化了,赋予了大海以灵魂和情感,而且是有性格的。虽然有时不免暴烈,但总体是温馨可人、善解人意的,第一次通过人海合一的故事和经验,自然地表达了人与大海互为依存互为相知的传统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优美而迷人。我们感谢王蒙先生,感谢邓刚先生。
好了,下面我们换一向度,接着再说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的现代性断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自从中国“被现代化”一百多年以来,几大国粹艺术虽然也曾努力洗心革面,推陈出新,但至今成果寥寥。几乎所有的优秀中国画均与工业题材无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戏曲和格律诗词的现代转轨仍在蹒跚行进之中。即以小说而论,亦大体如此。鲁迅、沈从文所谓开乡土文学之先河,主题或许出新,但描写对象仍在农业文明形态之中,与中国传统审美经验承前启后,并无断裂,所以写得好;老舍、张爱玲、钱钟书的现代书写中流贯着传统贵族士大夫的血脉,也不能算断裂,所以写得也不错。真正有断裂感的是茅盾的《子夜》和穆时英、刘纳鸥们的《上海的狐步舞》之类,写上海滩新兴的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有如霓虹灯一般闪烁炫目,所以《子夜》开篇吴老太爷甫进上海便被眩晕过去。这是一个象征,是一个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挑于马下的象征,面对钢铁般强大而冷漠的工业怪物,中国传统审美经验手足无措了。也因此,中国都市文学诞生之初就断了胎气,既先天孕育不足,又后天营养不良,导致百多年来至今羸弱不堪。所谓生活不熟,经验不足等等还只是一个表象。
深层的原因是传统审美经验的断裂和对异质文明的拒斥,因此,怀旧与追忆成为普遍的文人情怀。小说(远不只是小说,还包括琴棋书画、园林、服饰、烹调等等)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红楼梦》,那是一曲对熟透了的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审美形态的深情挽歌与回眸,正所谓"临去秋波那一转",却"回眸一笑百媚生",令无数后来者为之倾倒,心追手摹,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即以30年来的文学骄子而论也莫不如是。陈忠实在古老的白鹿原上是何等的潇洒倜傥,叱咤风云;莫言在高密东北乡汪洋血海般的红高粱中天马行空,神出鬼没;贾平凹则在邈远的商州山中古怪精灵,灵光闪烁;阿来在尘埃落定的蓝天之下藏地之上,虽心静如水却诗心飞扬……但无一例外的是,只要一离开生命与文学的故土,进入都市生活或工业化进程,都顿时花容失色,笔干墨枯,同为一人却判若云泥 ,甚至同为一部作品也因描写对象的转移而质地参差,仅得半部杰作。具体划一条线来说,就是当手扶拖拉机一出现,那突突突的马达声和股股黑烟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和纯净一样,作家笔下的语感、意境、情调、意趣也为之一变,找不准甚至找不到了。与之成一反证的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中的黑马郭文斌以一部《农历》杀入提名奖。他聪明地彻底回归传统,以24节气为音符来为深邃博大的中国农业文明献上一曲诗性、空灵、明亮、温暖、安祥的小夜曲,虽为小制,却因其境界高远、纯净淳厚而直抵人心。
如此种种,也从或一侧面再次证明,在人类文明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在不同文明形态的相互激荡中,技术甚至制度层面的东西均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但更为深邃、复杂和高级的审美经验,它一旦积淀为某种范式和图式,那它就成为了这个民族的深层记忆或集体无意识。形态越高级越成熟,排它性便越顽固越强烈。对于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在现代性书写中的断裂和局限如何修复和转化,开拓和创新,都将是一个复杂而尖锐的挑战,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等待,需要耐心。
谢谢大家。
张炜:向前为我们清晰地勾勒了当代文学与海洋的关系,听了也很有感触,我们国家是一个农耕国家,很难发现像国外的《冰岛渔夫》、《老人与海》等世界级的作品。
下面请纪宇为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纪宇: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一登台,大家是不是觉得我穿得太随意,有军装、将军服,也有西装皮鞋,你怎么穿这套衣服?我要解释一下,因为我现在包括我今天的发言,你们都猜不到我说什么。我要说什么呢?和我穿的衣服有关,我现在在搞收藏,收藏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物和艺术品,收藏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越老越好,越古越好,有时候还破得好,所以今天穿一件旧衣服,请大家原谅,解释一下。
我今天穿的衣服与我收藏的文物有三千多年的、两年多年的、一年多年的相比,这还是很新很新。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叫“文物o海洋o民间收藏”。首先我想说一下文物,文物在哪儿?文物不都在国家博物馆吗?民间有文物吗?这是我首先向大家说的一个概念。文物在民间,有多少呢?有很多。到底有多少呢?十倍、百倍地超过国家博物馆。有同学说你是不是危言耸听,是不是在这儿忽悠?同学们,不是,我不是忽悠,下面我就跟大家讲讲为什么文物在民间有那么多,而现在往往是有些误区,这个误区如果不深入到收藏界,不是在收藏的前线摸爬滚打,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是很自然的,因为你没有接触,和你们的学业关系不是很大。
实际上,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近30年的大兴土木,近30年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速公路,房地产开发,几乎是把中国的大地翻了个遍,有的地方翻了还不止一次。出土的东西在哪儿呢?同学们你们说在哪儿呢?在民间是多数,博物馆是少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文物在这方面的政策需要不断完善,因为我们的博物馆近二三十年没有从民间买过艺术品,没有从民间买过文物。民间的收藏家把自己的藏品捐献给国家,目前是捐献无门。为什么呢?我们不要。为什么不要呢?假的吧,说是假的,是赝品。同学们想想,都是假的吗?都是赝品吗?非也。你想想,专家说,潘家园地摊上买的东西99.99%都是假的,你相信吗?我反正不相信。如果潘家园的地摊上买的99.99%都是假的,那中国人都傻了吗?可能一时,但不可能二三十年方兴未艾,因为真的假的都在一起,有人买到真的,有人买到假的,真的假的都有销路。
我由于喜欢收藏,最初我的收藏和我的创作有关系。比如我收藏文人的书稿、书信,我收藏这些东西有几千件了,在座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我把你们的手稿收到我那儿了。这些最初是我的最爱,但这些东西不太便于向大家展示,所以在这之后我接触了中国的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非常好,今天放一些照片给大家看一下。这是一个楚国的双凤车鼓,凤踩的是虎的图腾,中间这个铜鼓就可以敲了。再一个鼓是双凤鼓,目前知道的只有三架,一架是日本,一架在武汉,还有一架就在鄙人的博物馆。这一个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房子,两层,上面是像瓦一样的,中间坐着一个帝王,旁边有吹拉弹唱的表演者,下面是马牛羊,这个是最早的反映房地产开发的青铜器(笑),这个东西在国家的青铜辞典上说有11公分高,我们这个是18公分高,是很罕见的。这个是尊牌,大家知道,战国时期的诸侯遗物,出土的时候就有,现在这个东西很多,这个是我的。这个是汉代的牛灯,最大的特点是牛肚子里面可以充上水循环,然后进行净化,环保油灯,我们的祖宗在汉代的时候就有非常强的环保意识(笑,掌声)。这个是“马上飞燕”,来自甘肃的武卫,相比较和我收藏的“马上飞燕”不可同日而语,比出土的国宝级的大一倍以上,这个长一米多。
刚才给大家看了几张图片,说明一下,这些图片都是青岛开发艺术馆的藏品。
这说明了什么?很多东西,我不说,你不知道,有时间可以到我的艺术馆看一下。里面还有一些出土出来的古老的酒,我们可以小酌一杯,不要害怕,药不死你,我可以先喝。为什么呢?我们的祖先是视死如生,把死当做生一样,所以自古的陪葬是非常丰厚的。元代的战斗力很强,元代有非常好的酒,这个酒是元代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我看到的,我喝过的有白酒、果酒、药酒、米酒,而且果酒还有葡萄酒,药酒有虎骨酒、鹿茸酒。没见过的朋友说“不可能,这怎么可能?”我说中国没有不可能的事儿,你相信,你研究,就可以成现实,可以闻一下几百年的酒香。
我刚才说的是文物,下面说的就是海洋。海洋和收藏有关吗?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收藏的文物哪一件不是飘洋过海到外面去的?当然有走丝绸之路的,但主要是走大海。所以大海是宏大的收藏家,大海收藏的文物比每个博物馆都多,因为大海收藏了无数条沉船,船里有无数的宝贝,特别是瓷器。而今天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要说,我们的大海海上有没有关?海关是否把文物能够截住,我告诉大家,海关截住的只是九牛一毛,大批的文物堂而皇之被飘到大海。国外收藏的中国文物,秘而不宣的还不算,公布的收藏中国文物的有多少件呢?1600万件。什么概念呢?具体说,海上每年要出去一个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很多东西,王蒙部长在当部长的时候,不知道做了多少指示,经过近几年的加班加点的清点,才有了一个明确的数字。为什么有海关把关还有文物出去呢?就是因为中国太多的专家不认识文物,太多的专家卖国求荣。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寻宝、鉴宝的节目,伪专家很多,第一是不一定认识,第二步一定说真话,你给他钱就说假话。拍卖行也是,还有博物馆,博物馆里面的是真的,博物馆外面的都是假的。我们的考古学家从汉墓里面挖出来的,他说是“汉代以前的”。我们有一个浙江横店的著名影视基地的老板徐文荣(音),拿了几件东西让专家看,专家说“假的”。然后拿几张砸碎的瓷片再给专家看看,结果专家全部说是“真的”。所以很多专家就像足球的黑哨一样,请不要再吹黑哨,多做点好事,多把老祖宗的东西留下来。
我作为一个写诗的人,舞文弄墨的,为什么玩收藏?第一是热爱,第二也有一份责任。去年十大民间收藏家把我的东西评为“十大民间国宝金奖”,为什么?就因为我是不管不顾的,不考虑自己经济能力的有点傻的人,我把我家的房子卖掉了,买了这些东西。为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成为一个收藏家,我把民间被专家鉴定为假的东西,收到我家,擦掉它们的尘土,我跟它每天相对,我写点文章,出谋划策,然后我让真正的专家来看,如果真正的专家说“你这东西是对的,是真的”,我愿意无偿捐给国家。如果我的收藏品,国家看中一件,我无偿捐赠一件,看中十件,我无偿捐赠十件,全部看中,本人全部捐赠。(热烈的掌声)。
我讲这些东西,是我的看法、想法和做法,实际我还做过一个很傻的事儿。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在日本生活过十几年,前不久到日本去听说一个事情,日本有三个收藏家,因为他们年事已高,他们要把藏品卖出去,卖给谁呢?他不想分散卖,想打包卖给一个美国的商人。他在日本给我打电话,说“纪宇,这些东西挺好,你看咱中国能不能要?别让它飘到美国去。”我说你们等等,我做做工作。我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原中国作家协会的党组书记,中宣部的副部长翟泰风(音)同志,另外是原青岛文化局的局长王永章(音),分别向两个人写信打电话,通过他们向国家文物局报告,能不能把这些东西买过来。我看过照片和磁盘,非常震撼,这里面有100个兵马俑,陶的,每一个是300公斤,有一个秦始皇像是500公斤,我就没有见过秦始皇像,国内都没有见过。另外有两部马车,就是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一号车、二号车,完全一样。秦始皇兵马俑的马车是一千多片碎片恢复的,在实验室里用了八年的时间做成的马车,而这两辆是完整的。另外有100件青铜器,100件瓷器。打包一块儿卖,通过这两位同志,他们说可以把照片拿到文物局看一下,我马上跟日本的朋友联系,说先别卖,先争取把这些东西回归中国,因为它是我们祖宗的。日本方面不错,答应暂缓交易,而且派了一个代表,一个纯粹的日本人和我的朋友专程从日本坐飞机来到青岛,汇合以后我就跟领导打电话。说临近春节,我们的领导都在慰问老干部,没有时间,等春节以后。我一听,我们在青岛陪着日本代表,管吃管住,往返机票都是我们拿的,等到初九又联系了。说“你们来吧”,结果管这个事儿的不在文物局,在三环外面。简单说,几经周折,找到他们那儿,出来一个接待我们的是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说:“我们领导都不在家,我跟你们谈谈行不行?”我们没有办法,她就负责笔录,我们把磁盘拿出来了。看了半天,她中间出去了一趟,估计领导是在家,后来出来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是个主任,说你这些东西给我们留下,10个工作日我们请专家鉴定再给你回复意见。日本人不同意,我好说歹说,好歹留下一部分,我拿到北京找了几个我们认为很有水平的专家,比如说申学海(音),他说“不用看了,都是真的。你把照片留下,我给你反映反映。”于是我们回到青岛等着,又等了10个工作日,那边来电话“纪宇先生,你提供的照片里面有赝品,不在我们管的范围之内。”申学海(音)怎么说呢?他说:“纪宇,这件事儿到此为止。”我一想,这批东西是非常珍贵的。而我跟日本朋友说这里面有赝品,他大怒,把鉴定证书等等全部拿出来了,我也无话可说了。
这件事情刺激了我,要作为一个收藏家,把好的东西先留下,以后再说。所以在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一个中国艺术疑似文物珍品委员会,为什么叫“疑似文物”?看不准。2009年我买了一个地动仪,两吨重,是汉代的张衡研究的侯风地动仪,成果是一样的。这架马车是四米长,四匹马。这件马车是迎接上海世博会的展品。刚才说的日本的秦始皇兵马俑是3.17米,我这个马车是4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青铜器。因为中国有记载、有报道的是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800多公斤,比这个两吨还是少了。
我们的开发艺术馆四年以前开门纳客,最近一段时间时开时关,因为以我个人的能力难以支付博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