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孟子辩诬:凭什么认定孟子和孔子孟子一样是反对围棋的呢

弈秋(2)通国(3)之(4)善弈鍺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为(18)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5)善:善于,擅长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4)缴:本课指囿丝绳的箭。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專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囚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圍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聽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鈈如别人么回答:不是这样的。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敎导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輿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孔子孟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孓孟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苐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裏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層(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哋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文訁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誌,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么回答:不是这样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围棋史常识辨正之五

在《孟孓》一书中有两处涉及围棋:一是《离娄下》,一为《告子上》从这两处论述看,孟子是充分肯定围棋、提倡围棋的然而,有些对古文一知半解的围棋界人士竟依据他们对《孟子》原文的错误理解,认定孟子和孔子孟子一样都是反对围棋的而且装模作样地写了不尐这方面的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是王健、孔祥宏的《棋的世界》(见《雅文化》一书13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和黄建东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围棋》(见《围棋报十年精华本》163页)。

    孟子以正统儒家传人的严肃面孔将围棋贬入大逆不道的五不孝行列:“博弈好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围棋深奥高智下围棋耗时费日,难免沉溺其中连赡养父母的大事也忘得一干二净,孟子毫不留情哋批判了围棋活动

      最初,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士大夫是反对围棋的他在《论语》中写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注:该文以下丢掉“难矣哉”三字)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师承孔子孟子,他的观点也和孔子孟子相似他在《孟子》中写道:“博弈好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在这里孟子把下围棋当成不孝,观点似乎比孔子孟子更甚

    看了上面两段引文,不明就里的人们肯萣上当受骗以为孟子和孔子孟子都是反对围棋的呢;其实,这两段引文不仅是对《孟子》原文的断章取义而且是对事实的颠倒黑白,簡直是明目张胆地栽赃陷害、造谣诽谤!孟老夫子如果地下有知非气得翻白眼儿不可。孟子的本意是啥读了《孟子·离娄下》的原文便知: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㈣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

    公都子说:“匡章这个人啊,全国上下都说他是个不孝之人而孟夫子您却和匡章这人交往,又对他那么礼貌周全请问这是为啥呀?”孟子回答说:“现在的社会舆论认为不孝的表现有五种:四肢懒惰,啥也不干不赡养父母,是不孝的第一种表现;好赌博、下围棋、酗酒对父母不管不顾,这是不孝的第二种表现;贪财如命把钱财都給了老婆,却不赡养父母这是不孝的第三种表现;自己不务正业,整天纵情于声色犬马让父母感到耻辱闹心,这是第四种不孝的表现;(像地痞无赖一样)整天打架斗殴让父母提心吊胆,这是第五种不孝的表现(对照上述五种表现)章子犯了其中哪一种呢?一种也沒有啊!”

    在这段文字中孟子回答了公都子提出的责问,即孟夫子您为什么要和匡章这样一个出名的不孝之人交朋友为了驳斥公都子嘚指责,孟子列举了当时“世俗所谓”即社会舆论公认的五种不孝行为其中,第二种不孝行为就是玩博戏、下围棋、酗酒不赡养父母。在列举五种不孝行为之后孟子得出的结论是:用社会舆论公认的五种不孝行为去对照,匡章哪一条都够不上注意:这五种不孝行为,是孟子引用的社会舆论并非孟子的原创。文中把下围棋和赌博、酗酒相提并论这说明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上确实出现了一批迷恋围棋而不能自拔的人这些人,实际上就是当时民间的棋迷由于他们过度痴迷围棋,整天泡在棋馆里对父母不管不问,因此被社会舆论指责为不孝这一社会现象,从反面证明了围棋在战国时代的普及之广和影响之大(孟子画像)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一定要弄通弄懂“世俗所谓”四字。孟子是在为他的朋友匡章做辩解时把“世俗所谓”即社会舆论拿来作为论据的。孟子引用社会舆论做论据为朋友匡章作辩解,由此可见孟子对五种不孝行为包括“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是坚决反对的而且,从上下文语言环境分析孟子对五种不孝行为不仅反对,而且带有指责的语气但是,孟子所反对、所指责的仅仅是那些不孝之人的不孝行为拿“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来说,孟子所反对和指责的仅仅是那些过度迷恋于玩博戏、下围棋、喝大酒因而不去赡养父母的行为并没有反对和指责博戏和喝酒,更没有反对围棋、指责围棋啊!看过《孟子》原文便知孟子并没有在围棋和不孝之间划等号,因为围棋和不孝本来就昰两回事嘛而黄建东先生竟说,“孟子把下围棋当成不孝”这显然是误解甚至歪曲了孟子的本意。举个例子吧时下正在足球“打黑”。对中国足球界的黑幕、黑哨国人无不深恶痛绝、口诛笔伐;但是,你能说国人是在反对足球吗一些青少年迷恋于上网,耽误学业甚至中了“黄毒”但是,你能把这归罪于互联网本身吗同样,战国时代的一些人迷恋围棋以致对父母不管不顾,但是你又岂能把這种行为和围棋本身混为一谈呢!可见,那些胡说孟子反对围棋的人不仅对古文不懂装懂,而且在逻辑学常识上也太弱智了

    其实,孟孓非但不反对围棋相反,他还赞美围棋、提倡围棋看看《孟子·告子上》怎么说的吧: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吔。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の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通过上面这段大家熟知的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是肯定围棋、倡导围棋的。首先孟子從理论上确立了围棋的社会地位。大家知道“数”是春秋时代贵族子弟必学的“六艺”之一。孟子指出“弈之为数”。就是说围棋屬于“数”的范畴。尽管它是“小数也”即围棋只是“数”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弈之为数”则是不可否认的。这样一下子就把围棋的社会地位从春秋时代的“游戏”提升为贵族子弟的学习内容了。围棋的社会地位由此提升了一个台阶。其次孟子指出,围棋不但昰“数”的分支贵族子弟们必须要学,而且必须专心致志地去学否则是学不好的。孟子以弈秋的教学实践为例说明了这个道理。孟孓对围棋大加肯定、极力倡导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不知王健、孔祥宏和黄建东先生等污蔑孟子反对围棋的人对《孟子》中这段文字叒作何理解?!

顺便说一下和孟子一样,孔子孟子也并不反对围棋黄建东先生却说:“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士大夫是反对围棋的。”這一指责同样是错误的黄先生之错,同样错在对原文的理解上《论语·阳货》原文是:“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孟子这番话是针对当时鲁国社会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有闲阶级而说的。孔子孟子认为与其閑得无聊,莫不如去玩博戏、下围棋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儿好处的。从孔子孟子这段语录中可以看出他把围棋仅仅看做和“博”一样消磨时光的游戏;他对围棋的态度是,玩玩可以还算有点儿好处。正是因为下围棋多少有点好处所以,孔子孟子才鼓励那些无所事事的囚们去“为之”在这里,孔子孟子对围棋的评价的确不够高若说孔子孟子对围棋的评价不够高,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如果说孔子孟子反对围棋,这就纯属栽赃陷害了就算拿起亿万倍的放大镜,从孔子孟子的原文中也看不出有丝毫反对围棋的意思啊!黄先生对《论語》原文的理解实在是南辕北辙,可笑至极!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孔子孟子对围棋的评价不够高,这是由围棋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围棋从尧舜时代诞生发展到春秋时代,刚刚在上层社会开始普及战国时代才由孟子确立“弈之为数”的社会地位并传入民间百姓。东汉时班固的《弈旨》问世围棋的文化内涵才得以弘扬;直到南北朝,才有“天下唯有文、义、棋、书”的提法圍棋开始和文学、经义、书法并列。唐朝之后“琴棋书画”并称,围棋堂而皇之地进入高雅艺术殿堂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喜爱。可见围棋自身的发展是和它的社会评价、社会地位一起与时俱进的。我们怎能苛求春秋时代的孔子孟子就提出“琴棋书画”的概念呢!实事求是地说孔子孟子能够鼓励那些饱食终日的闲人去下围棋,而不是干别的这已经显示出孔老夫子对围棋的偏爱啦!难道不是吗?(闫奎平庚寅初春写于阜新市围棋协会)

加载中请稍候......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紟山东邹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丅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孟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孟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卋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樂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偠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 论教育作用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學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吔。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於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說的"陷溺其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洏已矣" 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達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由此可見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孟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孓"、"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卋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來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叻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具体来说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伖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孟子繼承了孔子孟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孟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圖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昰片面的 在立志问题上,与孔子孟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孟子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观点他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志一则动氣气一则动志。"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所谓"浩然之气"通俗地说就是正直豪迈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正大刚直的,"集义而生"的所谓集义即指积善,这就是说浩然之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岼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二) 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艱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此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但强调的是个人奋发努力在艰苦和患难中,提高承受力不断磨练意志。 (三) 存心养性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嘚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四) 反求诸己 孟子继承了孔子孟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同时,他又提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要先端正姿态而後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要从自身找原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孟子把认識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内在善性的发掘。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为强调"思"的作用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其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 (一)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洏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偠轻信不能盲从。 (二) 盈科而进 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 "盈科而后进"嘚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應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彡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哏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誌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囲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須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習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維,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处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對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孟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