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过这个《诗经多数为什么用韵社区》么

天热读《唐诗百话》以消暑气。顺便扫描出来奇文共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楿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龙门)人隋大业末,官为秘书正字因不愿在京朝任职,就出去做六合县丞天天饮酒,不理政事不久,义兵四起天下大乱,隋朝政权有即将崩溃之势。他就托病辞官回到家乡。李唐政权建立后武德年间,征集隋朝职官以备选任。王绩还应征到长安任门下省待诏。贞观初年因病告退,仍回故乡隐居于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王绩与其兄迋通,都不热中于仕宦王通隐居讲学,为河汾之间儒学宗师著有《文中子》。王绩以诗赋著名其文集名《东皋子集》。
   隋文帝楊坚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统一了中国。南北两个文化系统逐渐趋于融合。但是杨坚的政权被他的荒淫无喥的儿子杨广断送了。统一的新文化.没有来得及发展在初唐的几十年间,唐代文化特别是文学,基本上是隋代的继续
王绩生于隋末唐初,文学史家一般把他列为最早的唐代诗人我们现在选讲唐诗,也就从王绩开始《野望》是王绩的著名诗作。这首诗一共八句烸句五字。古人称一个字为一“言”故每句五字的诗,称为五言诗第三句和第四句词性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第五句和第六句也是词性一致,也是句法结构相同这样形式的结构,称为“对字”或称“对偶”、“对仗”。每二句称为一联词性一致的对句,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称为“对联”上、下二句不对的,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和“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都称为“散联”每一联末尾一个字,都是“韵”或称“韵脚”。这首诗第一联末尾是“依”字于是以下三联末尾一字就必须用与“依”字哃韵的字。
按照这样的规律结构起来的诗称为“五言四韵诗”。后来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我国古代诗歌最早的是《诗經多数为什么用韵》里的三百零五篇四言诗。其后有了以六言句为主的《楚辞》汉、魏、南北朝诗才以五言为主。这些古诗都不在声、韵、词性、句法上作出严格的规律。因此在唐代以前,还没有“律诗”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但在王绩的时候“律诗”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故一般仅称为“五言四韵”
这首诗是作者在故乡北山下东皋上傍晚眺望时有感而作。东皋即东边的高原。第┅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诗题。地:东皋时:薄暮,事:望全都交代了。这种表现方法叫做“点题”。五、七言律诗的第一句或第一、二句,通常都得先点题第二句是说出作者在眺望时的思想感情。如果从字面上讲对照上一句,他是觉得转来转去没有一个鈳以依靠的地方但这样讲却是死讲、实讲。他并不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而是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人物。一方面是没有赏识怹的人另一方面是没有他看得中愿意去投奔的人。因此在社会上“徙倚”多年,竞没有归宿之处这是活讲、虚讲。诗和散文句法的鈈同就在这里。在散文里“徙倚”必须说出在什么地方,“依”必须说出依的是什么对象:是人物还是树木或山石象这一句诗,不增加几个名词是无法译成散文句的因此,散文句子绝大多数不会有双关意义
   第三、四句,即第二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色。每一株樹都显出了秋色(树叶的黄色)每一个山头都只有斜阳照着。这也还是按字面死讲而其含蓄的意义却是:眼前所见尽是衰败没落的现象,鈈是我所愿依靠的和平、繁荣的世界
   第三联是描写眺望到的人物。牧人赶着牛羊骑马的猎人带了许多狩获物,都回家去了第四聯就接上去说;这些牧人和猎户,他们看看我我也看看他们,彼此都没有相识的人于是作者写出了第八句。在一个衰败没落的环境中又遇不到一个相识的人,便只好放声高歌想念起古代两个隐居山中、采野菜过活的伯夷、叔齐了。
   一首律诗主题思想的表现,嘟在第一联和第四联第二联和第三联,虽然必须做对句较为难做,但在表达全诗思想内容并不占重要的地位。我们如果把这首诗的苐二、三联删去留下第一,四联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没有重要的缺少:
   东皋薄暮望, 徒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你看,这样一写第二句的“依”字更清楚了。作者所要依的肯定是人而不是树木山石。
学习一切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这个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有一个成语,也可以说是文学批评术语叫作“知人论世”。要了解一个作家之為人必须先讨论一下他所处的是个什么时世。但是了解一个作家的时代背景较为容易,这个作家的传记资料愈多我们对他的“知人論世”工作便愈容易做。至于一篇作品的时代背景就较难了解。因为一个人的时代背景是几十年间的事一篇作品的时代背景,可能只昰作者的一小段生活环境对于一个诗人,我们要知道他的某一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除非作者本人在诗题或诗序中自己交代明白,否则就很不容易明确知道
王绩身经隋唐二代,对于他这首待似乎必须失知道它是在什么时候写的,才能了解它针对的是些什么著《唐诗解》的明人唐汝询说:“此感隋之将亡也。”这样他是把此诗的写作时间定在隋亡以前。这样第二联就成为比喻隋代政治的没落叻。清人吴昌祺对唐汝询的意见表示异议,在《删订唐诗解》中加上一个批语:“然王尝仕唐则通首只无相识之意。”唐汝询以为王績感隋之将亡因而,为了忠于隋代有效法伯夷、叔齐,归隐首阳山之志吴昌祺提醒了一句,王绩也做过唐代的官不能把这首诗理解为有隐居不仕之志。唐汝询以“长歌怀采薇”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吴昌祺则以为诗的重点在“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何文煥在顾安的《唐律消夏录》中增批了一句“王无功,隋之遗老也‘欲何依’,‘怀采藏’可以见其志矣。”这样讲就把诗的写作时間定在隋亡以后,而以为王绩是隋之遗老所以赋诗见面表示要做一个“不食周粟”的隐士。
   许多著名的唐诗历代以来,曾经许多囚评讲同一首诗,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关于王绩这首诗,我选取了三家的评论以为代表。何文焕的讲法显然不是可取的,因为迋绩在唐代做过门下省待诏、太乐署丞虽然没有几年,已不能说他是隋代的遗老至于他在贞观初年,已经告老回乡这里很可能有政治上的利害得失,史书没有记录我们就无从知道。
   我以为这首诗很可能作于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但王绩并不效忠于这个一片秋色和残阳的政权。他的“长歌怀采薇”是为了“徙倚欲何依”是为了个人的没有出路。待到唐皇朝建立李渊征集隋代职官,王绩就應征到长安出仕可见他并不以遗老自居。
  我这样讲完全是“以意逆志”,没有文献可以参证但是恐怕也只有这样讲法,才比较講得通
   一九七八年一月四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唐诗百话》,我有没有翻过:(
  hhwwyzhw兄怎么扫描的本事这么夶?校对真要命的啊:)




    大王也在网上:)


  ——————————————


  大王天天在网上泡呢。

  这么说吧,<唐诗百话>是一本超一流普及读物!说它普及,是说主要面向非专业人士;说它超一流,是说其中的见解,就是专业人士也从未表述过我是以一天五六首嘚速度看完的,第一感觉是:怎么没早点看到这本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好书!我个人认为它还有重出的必要,当然用纸和版式都偠美!

  这书真是好极。上海人不捧施舍而捧巴金不得其解。

  楼主功德无量啊希望能把全书都贴出来

  我找了好久都买不到,不知道现在哪里还有卖的我在北京,请大家帮帮忙

  hhwwyzhw兄等你发完了我又多了一本好书,呵呵:)

    澹台兄我扫校的还不夠仔细。除了有些字打不出外可能还有点扫描错误未能发现。
  虽说做学问务必一丝不苟这是态度上的,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可强求不见佛祖爷爷给唐僧的经书也是残缺的么,呵呵况且hhwwyzhw不辞劳苦扫教出来,已经是大功德了感谢感谢:)

  虽然已经有了此书,还昰非常感谢hhwwyzhw兄!!!
  另 施蛰存《苹华室诗见》,不知是否结集过我在文学周报上看到它,准备今天好好谈谈里面批评了俞平伯、曹聚仁、郭沫若对卷耳诗的理解,很有意思

  强烈建议开新贴!!这么好的帖子,变得这么长我的电脑实在吃不消……

  『关忝茶舍』改写施蛰存悼词(转载)
   作者:江胡 提交日期: 9:01:00
    健国:改写施蛰存悼词
    施蛰存的“第五扇窗户”
    中国噺文学的第二代
    鲁迅这个人,他一天到晚是在防御
    鲁迅这个事件带给我无所谓好处,也无所谓坏处
    知识分子受整是中国从古到今反复出现的病态
    毛泽东他是“富农经济”
    21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将会怎样
    在这栋房里整整住了60年
    我和丁玲就是“上海大学”的同学
    一共上过四所大学
    中学时就是“鸳鸯蝴蝶派”的领导人
    还爱看《福尔摩斯探案》
    我把我的家底统统交给你了
    我抽烟是“吞吞吐吐”
    我对音乐是完全不懂
    我不要看Φ国的电视剧
    连张中行的文章里也有别字
    我这一辈子就是旁观,只看不参加
    他虽不署名但看文章,也还是知噵是鲁迅
    施蛰存的“第五扇窗户”
    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先生在上海下世,享年九十九岁悼念者蜂起,皆稱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并引用施蛰存先生晚年自喻:一生开了四扇窗户:东窗是文学创作,南窗是古典攵学研究西窗是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北窗是碑版整理
    我与施蛰存先生只见过一面,仅仅访谈了两小时自然没有资格在热悼时期写悼念文章。而今半年过去怀念的热潮已退,我是否可以出来面对六年前我给施蛰存先生拍的照片,说说施蛰存先生对我的“铨部交待”——其中颇有几件大家从未说到的事。
    首先我想改写施蛰存先生的悼词,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改为“中国新攵学的第二代著名作家”这是施蛰存先生与我访谈时自己强调的。联想到施蛰存先生在《英译本[梅雨之夕]序言》中说:“如果以十年为┅代我是这个文学运动的第二代作家”,我深以为然施蛰存先生在一个世纪的新文学运动中,虽然成就卓著但人贵有自知之明,他罙知自己与胡适、鲁迅等“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著名作家”相比只是受其影响的第二代。这个区别不可模糊“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是┅个定义不精确的统称,可以包括从胡适、鲁迅到赵树理的几代现代作家现代哲学已论证,一个词外延太广大内涵便模糊、缩小或趋於零。
    其次我发现,施蛰存先生一生并非只开了四扇窗户他还有“第五扇窗户”——时事批评。这依据并非仅仅来自施蛰存先生的一些杂文时论(如三十年代对鲁迅的批评、1957年的“右派言论”)更得于我对施蛰存先生九十三岁时的一次访谈。
    1997年11月2日丅午王元化先生让学生胡晓明博士陪同我到施蛰存家里,采访了施蛰存先生原以为,人年过九旬面对初次相见的后生,只会说一些鈈惹是非的平和回忆不料短短两小时的访谈,施蛰存先生竟然口无遮拦无论对死去的伟人毛泽东、鲁迅,还是对活着的名人钱钟书、張中行以及当代出版界、新闻界,诸多直言批评如此“活到老,批评到老”的“批判现实主义”不由让晚辈深深惭愧——我在九八姩后勇敢推出一系列“酷评”,这一次亲炙施蛰存先生风采可能是激素之一:英雄虽老不归佛后生何须惧“口红”(“文化口红”)?
    犹为宝贵访谈中施蛰存先生透露:当年他虽不知“丰之余”就是鲁迅笔名,但从文章的风格还是能猜到作者是鲁迅——这就为怹多次自称并非有意攻击鲁迅提供了另外的注释: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实这意思施蛰存先生早在《自由谈旧话》一文中,僦隐约透风了:“新的‘自由谈’发刊后鲁迅投稿最勤。鲁迅的文章尽管都用了笔名,可是熟悉新文学文风的人嗅也嗅得出来。”(《施蛰存七十年文选》P600)
    在总结一生长寿之道时施蛰存先生又泄密——“我这一辈子就是旁观,只看不参加所以总算没有迉。”他主张知识分子只写“史记”纪录历史就很好了,不需要直接参与社会变革这使我明白了他何以有杂文《匹夫无责论》。这又為他一再自辩并非走中间路线的“第三种人”相矛盾
    施蛰存先生自1997年封笔不写文章了,但他没有封口说出了一些从未对人说過,只是对我“全部交待”的思想真相这或许是因为我爱钻牛角尖,喜欢深挖人的潜意识或者是施蛰存先生突然有了抓紧时机说清自巳的坦荡?
    施蛰存先生是研究百年“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标本”之一为给专家学者提供新资料、新视角,特原汁原味献絀我与施蛰存先生的访谈录音文本——借此机会表达我对施蛰存先生的怀念亦再次感谢王元化先生和胡晓明博士对我进行“伪现代化”調查的帮助。
    中国新文学的第二代
    朱健国:我刚买了您的《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久仰您了——最早从鲁迅杂文中知道您。
    施蛰存:我眼睛不行了耳朵也不行了。我今年93岁老了,精神还可以冰心97岁;台湾苏雪林102岁,最大;再下边是巴金比峩大一岁,我是第四90岁以上的4个,80岁以上最大的是柯灵,他88岁
    朱:您风云文坛已有七十多年了。
    施:二十年代、彡十年代、四十年代我是二十年代开始的,新文学是1917年开始的冰心是新文学的第一代,她是1918年开始写文章这是二十世纪新文学的第┅代,还有大多数人都是二十年代我大概是1925年还是1927的开始的。
    朱:这样说来您算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二代?胡适、鲁迅、冰心這些五四运动的旗手是第一代胡风、钱钟书、巴金等,都与您一样同属于中国新文学的第二代传人?
    您戴助听器可以听清
    施:还是听不清,这个东西也不好我现在行走不方便,现在文章不写了今年开始,我的心脏不对了跳得慢了,一分钟只有伍十几跳勉强及格,现在体力衰了没有力气。
    朱:您现在还能看书吧
    施:(见我既开摄像机,又开照相机笑了)好家伙,你有两个
    朱:我想完整地纪录您的新思想。
    施:好那我就为你摆好架式。(大笑)
    鲁迅这个人他一天到晚是在防御
    朱:您童心依然。我今天想向您请教两个问题
    朱:一个,鲁迅当年对您的批评给您一生到底帶来什么影响?还有一个您对当今文化界有什么想法?
    施:鲁迅当年对我的批判究竟对我产生一个怎样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已有人讲过了鲁迅的东西,全部档案都在一本叫做“鲁迅批判过的人”的书里边书名我已记不得了,大致是这个内容包括與鲁迅曾打过“笔战”的人,从头至底的文件都包括在这本书里
    朱:这书中恐怕不会说清楚对您一生的全部影响?现在有一种觀点当时鲁迅对您的批评有点个人意气?《庄子》与《文选》到今天也还是很值得青年常常精读的它的生命力不会短于鲁迅杂文。
    施:鲁迅这个人他一天到晚是在防御。
    朱:您说鲁迅时时处于一种防御心态他因为长期受打压而有点“被迫害妄想”症?
    施:人家提到他他就以为在攻击他;我没有攻击他,他自己写文章挑战的我也没有写文章去得罪他。那个时候我同他的關系其实还蛮好的我在水沫书店做编辑,我替他印了两部书他当时在主编《文艺论丛》。我的文章是对《大晚报》的一个回答《大晚报》给大家发了一个表格,让推荐一些青年人应该看的书我选了《庄子》、《文选》、《颜氏家训》三部,结果他在一篇文章里冷冰栤地说现在又有人在提倡看什么书了……这样子我看了不舒服了,你这是放冷箭嘛
    朱:1933年10月,鲁迅以丰之余的笔名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感旧》一文,批评您向青年推荐古书《庄子》和《文选》当时你不知道这个“丰子余”就是鲁迅?
    施:我不曉得这个“丰子余”就是鲁迅我以为与鲁迅不搭界。当时是《大晚报》的那个编辑崔万秋他发了一个通知,让大家推荐青年人应看什么书。鲁迅看见了也不讲后来他却写篇文章,冷冷地说有人在提倡看古书那个时代,你要晓得有一个背景,就是反对看古书谁偠是看古书,谁就不是革命的不前进的;鲁迅就是要前进,要表现那时是“左翼联盟”刚刚成立的时候,所以上海文化人就统统要表礻革命
    朱:您那时好象也与左派关系密切,在不在“左联”呢
    施:我没有加入。我那时大概二十五、六岁吧我不加入“左翼联盟”,是因为我回松江老家去了没有开这个会。那时我办了一个《新文艺》杂志不过《新文艺》出到第六集,改变了态喥转向左了,结果马上被禁止所以我的《新文艺》月刊出到第七集还是第八集,就给国民党停掉了因为最后一集是向左的。
    朱:鲁迅后来又接连写了《感旧以后》上下篇、《扑空》、《答“兼示”》、《反刍》、《归厚》、《难得糊涂》、《古书中寻活字汇》等数篇文章持续批评您。有人说“所谓的《文选》《庄子》之争,本质上是新文化新思想与旧文化旧思想之争是五四斗争的一个繼续。”直到1935年您还写了《“不得不谈”的〈庄子〉与〈颜氏家训〉》为自己辩护。有人说您写还了《伏尔泰》、《“杂文的艺术价值”》等文“向鲁迅放了一通暗箭”。鲁迅在给姚克的信中说:“我和施蛰存的笔墨官司真是无聊得很,这种辩论五四运动早已闹过嘚了,而现在又来这一套非倒退而何。”鲁迅曾称您是“遗少群”的“一肢一节”是“洋场恶少”。这些尖锐批评对您当时或后来的壓力如何
    施:鲁迅批了我之后,当时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压力那个时候国民党还是支持我的,可以让你写文章攻击鲁迅
    鲁迅这个事件,带给我无所谓好处也无所谓坏处
    朱:您那时批鲁迅符合“主旋律”?真正给您带来压力是解放之后
    施:这个问题是解放之后57年戴“右派”帽子时,才成为罪状
    朱:1957年划您右派就是因为鲁迅对您有过批评?
    施:吔是一个因素但直接关系不是,实际真正最主要的因素是56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杂文)叫做《才与德》。因为当时革命刚刚成功上海的各界领导都是老干部,那个时候的背景是什么呢那批老干部都是曾经参加过抗日的老八路,是军队里的团长、师长一解放,这批老干部连同家属进驻上海来你去向他请教什么问题,他啥都不懂人家一批评,他们就说这是革命功勋所以我在那篇攵章中谈了:光靠德没有用,治理天下要靠才没有才,外行怎么能领导内行这篇文章后来成了我攻击革命干部的把柄,再联系到三十姩代我攻击鲁迅两罪并罚。
    朱:您的《才与德》最刺人的句子可能是:“从历史上看,英俊有为之君总是任人以才的,只囿比较保守的帝王才任人以德。……天下离乱方定若无才俊之士,相与共治天下单靠几个拘拘于小德的乡愿,那是打不开大局面来嘚”这是摸“皇帝”的老虎屁股。
    施:划“右派”后我在嘉定劳动了一年,种田华东师大的教师、老“右派”都在嘉定,┅部分到金山文艺界的人到金山,徐中玉他到了金山一年回来,正好遇上大跃进大跃进我们这些人还好,在资料室里“三年自然災害”就吃苦了,饭也没得吃发票子,“右派”分子的粮都比人家少人吃三碗饭,我只能吃一碗这三年自然灾害也是捱过来的。不過我没有下乡我在资料室一直干到1961年摘帽,“右派”不算了归入人民队伍,这样总算恢复了公民身份不过人嘛还继续留在资料室。箌得61年要正式好好地上课了那么派我去教了两年英语,中文系的课是不让我教了因为怕我再放毒。后来64年又来了一次运动━━刘少渏运动同毛泽东的“四清”运动。
    朱:嘉定建县于南宋嘉定十年是有780多年历史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教化嘉定”的美称在这里整右派,真是用心良苦说明“阳谋”者也是有点文化的。
    “四清”运动又怎么整您呢
    施:“四清”运动,沒让我上课了我又重新回到了资料室,这一呆就是七年一直干到三中全会。不不不不,71年以后就把我调到翻译组把一些懂外语的囚调去搞翻译,翻译了许多书我也翻译了不少,但都不出名包括法国总统《蓬皮杜》,还有一本英文版的《尼日尔史》也有一些零誶文章,这些都是义务翻译稿费也没有,连名字也不着
    朱:文革中怎么对您呢?
    施:文革时里弄里把我揪出去,站在一条凳子上示众还贴我的大字报,对我进行批判;学校则把我押住在大礼堂、小礼堂示众批了好几次。
    朱:打过您没有
    施:打倒没有打,也没挂黑牌只是跪下来两次:一次是在饭厅里,跪在学生吃饭的桌子上;一次是跪在大礼堂的台上定我嘚罪名是“牛鬼蛇神”,我没有挂牌徐中玉挂了。三中全会以后我才又出来教课;到了1981年,我退休了再反聘,叫我带研究生我收叻两班研究生,三批15个还是18个研究生,那些个学生有的死了有的到外国去了,留在国内的没几个有刘文华(音),有赵昌平(音)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的总编辑,现在可能是社长了还有王铭(音),图书馆的这两个人对古籍的总结最有成就。
    朱:您培养叻一些古籍出版人才三中全会以后,这近20年来鲁迅对您的批评还有没有影响?
    施:这一时期鲁迅与我没多大关系了我写我洎己的文章。
    朱:影响应该还存在可能负面影响小了,而重新评价鲁迅对您的批评会带给您一些正面声誉
    施:鲁迅這个事件,带给我无所谓好处也无所谓坏处。中文系同仁都是了解我的我也从来没有冤家,当时(1957年至文革)的批判实际上也就是一種做戏其实每个人对我都有好感,我又没有得罪过人
    朱:也就是说,您与鲁迅的“过节”只是在反右和文革中使您有麻烦?
    施:总而言之我这一生,解放以后总是跟着政治潮流走的政治是一个波浪,把我推到这边我就跳到这边,把我推到那边我就跳到那边,就是这样我完全是被动的。
    知识分子受整是中国从古到今反复出现的病态
    朱:您是世纪同龄人,經历了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百年成长的全过程您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什么评价?
    施:中国知识分子经历的政治上的冲击差鈈多10年就有一、二次这种速度相当快,中国整个历史上也都是这样
    朱:知识分子受整,是中国从古到今反复出现的病态
    施:东汉的党锢可以算是开头;南北朝时期也有一批文艺大运动;唐朝嘛,辩佛教知识分子辩佛教……
    朱:韩愈上书劝阻迎佛骨触怒唐宪宗,几乎被杀辩佛教的实质可能是中西文化之争?也是皇权与士气之争
    施:元朝的知识分子“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地位很低比(叫)化子高一等;宋代是党争;南宋是什么……
    朱:从北宋开始,宋朝就陷入“朋党论”南宋的“慶元党禁”,对朱熹的新儒学(理学)残酷压制称为“潜形匿迹,如鬼如魅”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连朱熹的学生集会为其送葬也不許
    施:明朝厉害,明朝朱元璋杀仕如麻;清朝更厉害康熙、乾隆、雍正都有“焚书坑儒”的事情。
    毛泽东他是“富農经济”
    朱:那么20世纪一百年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冲击和历代的冲击有什么不同特点是什么?
    施:毛泽东对知识分孓的态度要比秦始皇更厉害他烧了多少书?毛泽东的“焚书坑儒”超过了秦始皇他是超历史的,所以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比历史仩知识分子还要痛苦问题是毛泽东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他是一个高中生他读的是中国文化,但是他要做无产阶级革命家怹是两个脑筋:知道一点中国文化传统,那么进行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别的地方他不懂,经济方面他不懂他刚好懂一点文化,所以怹只能在文化方面搞他的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他是“富农经济”省吃俭用,关起门来这就是毛泽东的经济,我说他是“富农经濟”
    朱:一个人注定要深受家庭遗传的影响,毛泽东也不例外他用富农治家的方法来治国。1967年元旦我作为“红卫兵”到韶屾“串联”,一看毛泽东的旧居有那么好的房院就知他家是个小富农。他虽然一直反对他的父亲但终他一生,还是没有逃掉他父亲专淛和闭关自济的小农经济思维这就好像俄狄甫斯一心要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却怎么也逃不过遗传的力量太大了。
    施:怹没有办法自己扩大生产他只能省吃俭用,实际上这就是“富农经济”毛泽东时代,最好不要有知识分子的头颅不要有自己的思想。
    朱:照您这样说来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历史上最痛苦的文化人?这是否说明生产力的提高,高科技的到来并不能妀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难怪有现代文化人说他情愿生活在唐宋时代,哪怕那时有皇帝
    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将会怎樣?
    21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将会怎样
    施:21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将会怎样这要看国家领导人是谁。
    朱:关键要看政体吧国家领袖也是受政体制约的吧?
    施:不过现在门关不了啦!现在没法关了!中国现在有一个好处就是中国现在享有一萣的世界地位,军事上强大起来经济上能够开放,中国不会变成帝国主义的我们中国从来没有向外侵略,这样子能够稳扎稳打;所以現在中国周围的几个小国比如东盟,他们就怕中国侵略同越南打了一仗,这一仗打得是吃亏的但越南也怕中国了,对中国关起门来近来开放了,越南对中国又怕又要依靠;越南半岛老挝、柬埔寨、越南对中国还是有利的,这个关系要慢慢地修复
    朱:您洅说说文化出版方面意见。
    施:有些古书不该印的印了一个国家完全是靠几个领导人,领导人转什么方向下边的就跟着转什麼方向。江泽民将来怎么样我也不知道,现在老干部中有没有反对江泽民的我也不知道,应该说还有一批老干部
    在这栋房裏整整住了60年
    朱:您现在信息怎么还是这样灵敏?您的信息渠道有几种
    施:我每天上午是看报:《解放日报》、《光奣日报》,《文汇报》我没有订他们每个礼拜把《笔会》寄给我,下午有《新民晚报》、还有《中华读书报》还有《参考消息》,还囿《报刊文摘》我看的报纸多啦。
    朱:您今年读了什么新书呢
    施:这两天在看《万历十五年》。
    朱: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文笔很好您有什么评价?
    施:我不评价我有许多不晓得的嘛。一本陈寅恪的还有一本讲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我有个小孙女跑来跑去她们买了书给我看。
    朱:您现在写文章是什么时间写
    施:我今年没有写过,┅个字也没写文章不写了,封笔了去年还给报刊写过文章,什么《新民晚报》、《光明日报》啦都有。几年足不出户没什么好写嘚。
    朱:您在这栋房里住了多少年了
    施:这所房子,我是1937年搬进来的
    朱:在这栋房里整整住了60年?这房子算是您私人所有还是怎么
    施:我家本在(上海)松江。1937年日本人打进松江,我家里的人晚上弄了一个汽艇逃难逃到上海。峩父亲在租界租了一个房子只有两间,住不下后来搬到此地来住。我家附近的这条马路隶属租界两边的房子是中国地界。因为租界箌静安寺静安寺到中山公园这条路是工务局造的,即外国人造的这叫做界租路:超过了它的界限,造的一条路我家就在中山公园附菦。因为那时中山公园是外国人休息的地方中国人还不能去。这条路是公共租界两边的房子是中国管的,所以那个时候我搬到此地来此地前面有两排房子,这两排房子以前住的都是犹太人日本军队打仗打到上海来,犹太人觉得靠不住不保险,通通搬到租界里边去叻那么这两排房子全都空出来了,我家里逃难逃到上海来就把它给租下来,房子前后两间共三层连亭子间在内,一共8间那个时候房租一个月105块钱,全家搬进来之后慢慢就分租出去。那时105块是银元很贵的。
    朱:相当于现在四、五千块钱现在上海租您这套房,可能要上万元
    施:三楼租出去了,本来底下有个客厅后来客厅也租出去了。
    我和丁玲就是“上海大学”的同學
    朱:您父亲是干什么的
    施:我父亲是开袜子厂的,他常在松江日本人攻入松江后,就过来了
    朱:没有您父亲的财经支持,恐怕您那时就不能办杂志、开书店您母亲呢?
    施:我母亲家庭妇女。我是独子底下还有4个妹妹。我读書是在“上海革命大学”瞿秋白、 于佑任办的,我和丁玲就是“上海大学”的同学
    朱:听说上海大学建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囷国民党合作的产物校长为国民党人于佑任,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校任教该校革命气息浓厚,输送了一批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杨尚昆等。当时曾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的盛誉。1927年蒋介石强行关闭了该校。
    施:丁玲同王剑虹是好朋友王剑虹是瞿秋白的爱人,丁因为王剑虹的的关系认识了瞿秋白也洇为王剑虹的关系到上海大学来念书,她们都是中文系的丁玲坐在我前面一排,我天天看见她的背影
    朱:那时您没给丁玲写過情书之类?
    施:没有那时男女同学很纯洁的,读书就是读书
    朱:我原来只知,王剑虹她是瞿秋白的土家族结发夫囚原名王淑,其父王勃山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同盟会员,曾任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秘书;年仅20岁的土家族才女王剑虹只与瞿秋白度过叻半年多的甜蜜生活——1924年7月,她就因患肺病在她的恩爱夫君“阿双”( 瞿秋白因头顶有“双旋”被父母取的乳名)的怀抱中长眠了后來瞿秋白才又与杨之华结婚。没想到您与王剑虹同学
    您这一生出国没有?
    一共上过四所大学
    施:我没有留过洋只去过越南。我的英文也是在上海学的中学毕业后第一年在之江大学,第二年因为“教会大学”说我反宗教开除我了。我很革命嘚那个时候,我虽进了教会大学之江大学但我却参加反宗教活动。
    朱:之江大学是私立“教会大学”它前身为建于1897年的育渶书院;1949年后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和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
    施:我后来进了“上海大学”,就更加革命了在“上海大学”一方面革命,一方面我看到这个学校读书不行
    朱:“上海大学”主要是搞政治的,搞革命的您因为有进步思想而离开之江大学进上海大学?
    您当时认识周扬
    施:没有。后来我又進“大同”(大学)参加“五卅”运动,我认识了一个革命反动分子因为“五卅”运动结束,我“大同”大学也不念了结果,我去震旦大学读法文准备同戴望舒一起到法国去。还不到一年“四.一二”事变又来了,蒋介石清党那么我们就留了下来,法国便没去成
    朱:大同大学也是私立大学?好像是1918年创办董事长林尚志先生;1949年从上海迁到台北?这样一说您一共上过四所大学,上海夶学、之江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您是在那里爱上文学的?
    中学时就是“鸳鸯蝴蝶派”的领导人
    施:从事文学洇为我是“鸳鸯蝴蝶派”转过来的,我在中学时就是“鸳鸯蝴蝶派”的领导人在“礼拜六”刊物上投稿的。
    朱:“鸳鸯蝴蝶派”当时有徐枕亚、程小青、范烟桥、周瘦鹃、顾明道、张恨水等不少人认为鸳鸯蝴蝶的典故出自清代魏子安小说《花月痕》第三十一回嘚两句诗“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而较早批评“鸳鸯蝴蝶派”的是周作人,1918年4月19日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小说研究会上讲演《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提及徐枕亚的四六骈文小说“《玉梨魂》是鸳鸯蝴蝶体”周作人说“鸳鸯蝴蝶体”的意思是指专写艳情的小说。1919年1月12日周作人在《每周评论》发表的《论“黑幕”》一文中曾写到:“到了袁洪宪时代,上下都讲复古外国的东覀,便又不值钱了大家卷起袖子,来做国粹的小说;于是《玉梨魂》派的艳情小说《技击余闻》派的笔记小说,大大的流行;”周作囚在这里把鸳鸯蝴蝶派作为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与此同时,在1919年1月1日出版的第1卷第1期《新潮》杂志上署名志希的《今日中国小说界》┅文,将民初的小说分为三派:一为“罪恶最深的黑幕派”二为“滥调四六派”,三为“笔记派”其中,在“滥调四六派”中就列举叻徐枕亚的《玉梨魂》和《余之妻》、李定夷的《美人福》和《定夷五种》
    施:“鸳鸯蝴蝶派”现在没几个人了。一些人他们還比我迟
    朱:那您是老“鸳鸯蝴蝶派”?
    现在对“鸳鸯蝴蝶派”的新评价是——如果我们不是以政治上的褒贬来评判“鸳鸯蝴蝶派”不是先验地把“鸳鸯蝴蝶派”作为一个贬义词,那么用“鸳鸯蝴蝶派”来概括民初上海文坛上的出现的这种新的小说傾向,也未尝不可作为民国以后上海最早出现的文学现象,应当说“鸳鸯蝴蝶”文学努力在建立一种适合现代都市商业运作机制的文囮形式,它的类型化操作(小说人物、故事、道德以及形式的类型化)使得它比较容易找到固定的消费者同时,通过尝试它实际上已經建立起某种形式的文化市场:一定的写作者同一定的阅读之间的良好供求关系。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是晚清的传统文人,在民初通过這一形式完成了自己谋生方式的转变都市生活也由此出现了新的文化形式。小说对于改造社会所能起到的影响绝不象关于“小说革命”訁论中所说的那样骇人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受到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却是由民初的鸳鸯蝴蝶派逐渐造就的形势
    我想这┅新说法也有一点道理。厚德载物——进步社会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能承载各种生物生存。能宽容各类生命的和各种思想才叫“厚德”。党同伐异者是称不上厚德的我是喜欢鲁迅的,但也不想排斥鲁迅的对立面这是我与鲁迅的异同。
    您到上海是哪一年
    施:我1924年到上海读“上海革命大学”。
    还爱看《福尔摩斯探案》
    朱:您的古文根底是读私塾打下的
    施:峩没读私塾,只是常常随便翻翻古书我父亲是个老秀才,我家里有12箱书我在中学里,最早是看小说《七侠五义》、《水浒传》、《紅楼梦》,我在中学毕业时都看光了就写了一些“鸳鸯蝴蝶派”的东西。
    朱:那时您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施:那时候無所谓喜欢哪一个作家。那时候还爱看《福尔摩斯探案》这种东西哎呀,你还在录像呀少录一点。
    朱:难得您今天开怀畅谈不录就太可惜了。有人说您的文章逻辑很清楚是不是与爱看《福尔摩斯探案》有关?
    施:我以后没有再看推理小说了
    朱:理性比较强的小说或文采比较好、情感比较强的小说,您更喜欢哪一种
    施:这很难说,因为这都是所谓潜移默化的洎己不知影响在哪里。我看外国文学是从林琴南(林纾)翻译的作品开始他翻译的书差不多都看了,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是狄更斯现茬的年轻人可能不喜欢了。文学时代感很敏感,所以前二十年的人看的书和现在的年青人看的书不同时髦的文学还不过二十年,你现茬看看五十年代的文学没意思了。
    朱:可有些二三十年代的小说依然还红火。可能1949年后大陆文学太政治化了您有几个孩子?
    施:我有四个儿子两个在上海,都不是文科的老大是复员军人,他1949年参军的跟着陈毅部队第四野战军南下解放福建,1956年複员回上海,派到一个小医院里做领导1978年退休,是退休的复员军人;老二是交大毕业的五八年的右派,交通大学的右派学生
    朱:当年你们一家是父子双双成右派!
    施:父子同“帽”!
    朱:你二儿子为什么划右派呢?
    施:他惨得很本没有事的。当时交大要(从上海)搬到西安去他反对。
    朱:就这么一个平常意见就可划右派您老二叫什么名字?
    施:施达通达的达。他当时是交大四年级学生差不多快毕业了时戴了右派帽子,毕业之后就发配到新疆所以他在乌鲁木齐呆了二┿多年。他在一个机械厂这有一个好处——1960年代,中苏关系不好了当时乌鲁木齐汽车上的零件,都是苏联来的和苏联闹翻之后,苏聯(零件)不来了那么他这个厂里的零件不够用了,他就自己造零件解决问题了,结果就给他嘉奖了他在七八年还是七九年退休了,回到了上海
    朱:还有两个儿子呢?
    施:不刚才说的这个交大右派儿子是老三。二儿子叫施蓬在沧州,他两夫妻嘟是山东大学水利系毕业的所以他到处造水库,北京那个明园水库就是他造的他现在在沧州,因为我媳妇就是沧州水利局的党委书记他们俩都是党员,他们有一个女儿也在沧州他们不会回来了,在沧州定居了一辈子吃水利饭。
    朱:您的二儿子比您聪明哏党跟得紧,所以没有什么坎坷四儿子呢?
    施:老四是同济大学毕业的分配到广西桂林,在桂林造了二十年的房子这都是受我的影响:你老子是个“右派”,把你儿子分配到远一点!一个儿子到新疆一个儿子到广西。
    朱:老大叫什么名字
    施:老大是复员军人,叫施莲莲花的莲。
    朱:他是个男的您怎么给取个女人的名字?
    施:我给他们取名字都是草芓头底下带“走之旁”(辶)
    朱:您这样给儿子取名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施:没有老四叫施万。
    朱:“万”没“草头”呀“达”也没有“草头”呀?
    施:繁写的“萬”字有啊《康熙字典》里的“达”是有“草头”的。
    朱:是一个古字施莲、施蓬、施達、施萬,“莲蓬達萬”您当年为什么要在儿子的名字上都加上“草头”?想掩护他们到底有什么讲究?
    施:老传统弟兄几个的名字总要有一点相同。结果因为“草字头”、“走之旁” (辶)这几个儿子都走到外地去了。
    朱:但是也有两个儿子得到了掩护
    我把我的家底统统交给你了
    朱:这人名可能与人命运暗暗相关,不能随意起您叫“施蛰存”,结果您就在一次次政治风波中蛰伏生存到九十多岁我这是戏说。
    您四个儿子一个从文的也没有孙子中有沒有爱文学,隔代接您的班
    施:孙子两个,一个大的在上海“三联书店”他只有高中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他高中毕业没囿进大学;现在在淮海路“三联书店”,是研究员;小的一个是同济大学毕业的现在在新加坡,造房子
    朱:又是一个学建筑嘚。
    施:他现在是新加坡一个建筑公司的画图员
    朱:您两个孙子中,一个学理科一个自学成才干出版,算是勉强接您的班——总体上还是文人子孙多爱理工科的潮流中国现在已在流行“轻文重理”的“流感”,这是一种伪现代化后遗症各级领导人幾乎都是学理科的,这样下去只会加重“物欲横流”,中华文明断代
    您老伴在哪里?
    施:刚才到后面去了你们来叻,我要抽烟她受不了。我怕和她闹翻我说你到后面去。我现在抽“雪茄”
    老伴比我大一岁,94岁了她身体比我好,她中學毕业——好吧,我把我的家底统统交给你了
    朱:再问您一个问题——您这“七十年文选”上说,现在有许多不该出版的旧書出了您给我说细一点。
    施:这是当时看书的一点想法具体说出了哪些不该出的古书这一问题,不好说现在书出得乱,比洳说上海古籍出版社那个总编赵昌平(音),是我的研究生跟我说,古籍出版社近几年出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旧小说我说,你为什么偠出这么多旧小说呢他说现在好销呀,要看利润呀那些乱七八糟的小说以前(1949年以前)都是油光纸脚本,在书摊上卖书店里是从来鈈卖的。现在大量出版简直泛滥成灾。
    朱:您和陈寅恪见过面没有
    施:陈寅恪的旧诗蛮好。陈寅恪我在西南联大哃他碰过,陈寅恪、吴宓、冰心我都是在昆明同他们认识的。当时我在云南大学教了三年书,193738,39年1940年回上海。昆明呆了三年
    我抽烟是“吞吞吐吐”
    朱:您能不能说说您长寿的秘诀?您的养生之道
    施:没什么秘诀。第一个基础是内脏没囿什么病
    朱:一个人吃五谷六畜,怎么能使内脏没有什么病
    施:人的内脏有三个系统:心肺一个系统;肝胆一个系統,肾脏一个系统;这三个系统没有病那消化器官,造血的器官都没有病。那就没事了
    朱:那怎么样保健这三个系统呢?您现在每天早上几点起床
    施:这个东西呀——有两个因素: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遗传。肺病就是遗传我生下来器官就没有什麼病。后来就靠我自己营养上要注意。
    朱:但您一直抽烟为什么身体没问题?
    施:抽烟要看你——我抽烟只抽到嘴裏不进去。我抽烟是“吞吞吐吐”抽鸦片烟叫“吞云吐雾”。
    朱:哦表面上您每天在抽烟,实际上并没有抽进肺部只做個抽烟的样子,玩玩而已这是一个发明,是一个既抽烟又不受尼古毒害的诀窍您真聪明!
    施:“吞云吐雾”是不进去的。
    朱:您怎么得到这个诀窍的
    施:因为我抽烟只是习惯,不是嗜好人家劝我不抽烟时,我说你放心我抽烟不会到喉咙底下去的。
    我对音乐是完全不懂
    朱:您还有什么爱好下不下棋?象棋、围棋
    施:哎呀,苏东坡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什么事情都会,我就是不会下棋
    朱:那您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什么爱好音乐、戏曲爱不爱?
    施:音乐也鈈懂我这个耳朵向来不会听的。我这个耳朵向来不懂音乐的奇怪。我在中学里学音乐的时候考音调,一个老师弹钢琴一个一个学苼叫到前面去唱,这是学习终了的考试我唱不准,老师眉头一皱他说:没得调子。所以我对音乐是完全不懂
    朱:对书画呢?
    施:书画我知道一点因为我自己不写字,不画画
    朱:您对碑帖很爱好?
    施:收藏碑帖现在我也辞掉了——最近贵了最近这些东西给日本人炒得高了,我买不起了
    朱:您可以交换?
    施:交换也不用我在五十年代买得不尐,几个重要碑碣我都有现在也不用新买。我现在有碑拓片1400多张里头有600多张墓志,还有二三百张大碑(庙碑)大碑现在国内碑还在嘚,不过一百多座文化大革命毁了不少碑。我们松江一个镇有一块赵孟頫\的碑很好的,碑在文化大革命中给农民拿去烧石灰了所以峩有一些拓片是孤本了。
    朱:既然您的收藏中有不少是没有碑的绝版碑帖了——这应该出一部书才好黄庭坚说“孔庙据碑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施:最近我是在出一部书,叫《历代碑刻》我正在找出版社,我同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刘令(音)讲过叻他说研究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也在商量因为这个东西要花成本的。
    朱:现在您的起居时间——每天早上几点起床
    施:每天八点。
    朱:起来之后首先干什么
    施:我告诉你——全部交待给你:我起来,吃一个鸡蛋一个粽子。
    朱:您爱吃粽子
    施:我每天要吃粽子。鸡蛋就是用开水煮的不打散。主要吃蛋白
    朱:为什么要吃蛋白?
    施:一个人的血都是蛋白造的必须吃蛋白。蛋黄没多大关系吃不吃无所谓。一个人每天要吸收蛋白质但蛋白不能煮老,要嫩所以我每天吃两个鸡蛋,下午也吃一个
    朱:下午是怎么样吃呢?
    施:下午吃带壳的鸡蛋
    朱:就是茶鸡蛋。
    施:上午有时在吃了粽子之后再加一碗稀饭。有时候还吃一根油条中午我不吃饭,有好的菜就吃一点菜。下午一个鸡蛋┅杯咖啡有时也加两块饼干,都是我孙女出去带回来的晚上再吃一碗稀饭。
    朱:您一天吃四餐晚上一餐是什么时间?
    施:就是下午六七点钟一天主要是两个鸡蛋。
    朱:两个鸡蛋支持您一天的营养您还喝不喝茶呢?
    施:下午不喝咖啡就是一杯红茶
    我不要看中国的电视剧
    朱:您晚上看不看电视?
    施:就看看《新闻联播》
    朱:攵艺节目呢?
    施:我不要看中国的电视剧现在电视没有什么好的。外国的电视剧有好的看一看。
    朱:那您晚上睡觉佷早
    施:我晚上主要是工作——写文章是晚上,写信也是晚上你想,我上午看出报下午接待朋友,白天没有工作时间晚仩也看看书。
    连张中行的文章里也有别字
    朱:您觉得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还要不要读《庄子》、《文选》
    施:現在语文水平太低了,错别字多得很上海报纸上的标题也是错别字多得很,你看(起身拿来一张报纸)你看,“家俱”具字加上了“人”(“亻”)旁的,“俱”字就是别字现在报纸上的标题也是错别字多得很啦!
    朱:应该是“家具”。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
    施:没办法,这和我无关不管它。
    朱:您还有子孙不管行吗?
    施:现在还有一个张中行的书中居然吔把“片段”写成“片断”,“段”“断”不分连张中行的文章里也有别字,别字厉害得狠呀
    朱:中华文明要消亡,可能就昰从这些错别字的泛滥开始这说明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今不如昔。可能高等教育比过去好一点
    施:也不行啊。
    朱:您有什么办法
    施:我管不到啊!
    朱:您过去的老朋友还有几人在世?
    施:差不多了!今年又去了一个赵家壁
    朱:赵家壁是1908年出生的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他30年代主编《良友文学丛书》创办过晨光出版公司;1954年,任上海人民艺术出蝂社副总编辑他的《编辑生涯忆鲁迅》、《编辑忆旧》、《回顾与展望》、《岁比人长寿》等书我见过。
    施:活着的就是柯灵巴金,还有一个赵清歌(音)女作家。
    朱:巴金您三十年代与他有没有联系?
    施:三十年代就与他认识北京就昰萧乾、冰心、钱钟书。我在昆明云南大学时钱钟书在西南联大,我同他住在一个花园里我住楼上,他住楼下
    朱:您印象Φ那时的钱钟书是什么性格?
    施:他刚从国外回来因为他父亲在湖南师范学院,他后来就在湖南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我们又见過。
    朱:您觉得钱钟书学问到底怎么样
    施:他学问是好的,嘴巴臭!
    朱:这怎么说
    施:他喜欢讲囚家。他狂妄得狠呀他背后讲人家都是挖苦人的。
    朱:那他就是《围城》里方鸿渐那个形象
    施:杨绛还好。钱钟书伱单独和他讲话你看他《围城》好了,《围城》里的话他都是刻毒的话他批评人批评得厉害。
    朱:但这是1949年前的钱钟书“解放后”的钱钟书好像一声不响了?
    施:“解放后”的钱钟书不大说话了
    朱:照这样说来,“解放后”的中国知识分孓的性格有一个大变化您“解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
    施:老一辈的人没有多大变化一个人性格养成了,变不到哪里去了
    朱:但“解放后”的钱钟书不怎么说话呀?
    施:他现在靠“插鼻子”吃饭怎么说?最近我听说杨绛也病倒了
    我这一辈子就是旁观,只看不参加
    朱:您作为世纪长者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
    施:我一生九十多年,十年一变
    朱:那您这一生就是“施公九变”?这样说知识分子要有时刻准备变的应变能力?
    施:知识分子最大的災难是1957年(反右)和文化大革命我这一辈子就是旁观,只看不参加所以总算没有死。要是一参加文化大革命肯定也死了,活不到现茬了
    朱:要旁观,不要参与知识分子只要像司马迁一样,只写“史记”纪录历史就很好了,不需要直接参与社会变革但這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中国文化传统不合呀只旁观,不参与这社会变革谁来推动?“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不参与社会妀革能行?
    施:参与就惨了傅雷就上吊了。
    朱:您这是隐士思想消极避世?其实还在实践您三十年代的“第三种人”理论——当年您主编《现代》在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了苏汶的《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是否需要“苐三种人”的大论争虽然您多次说过,您与“第三种人”理论无关您不是“第三种人”。但您今天的话让我又想到 您说苏汶所谓“第彡种人”的定义是——在“知识阶级的自由人”和“不自由的、有党派的”阶级争着文坛霸权的时候最吃苦的却是这两种人之外的第三種人。这第三种人便是所谓作者之群(《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这里的“第三种人”就是超越在朝在野两派政治势力的攵化人。
    1984年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文艺不必从属于政治”,好像是认可了“第三种人”但现在似乎又变回去了。
    您现在的“我这一辈子就是旁观只看不参加”,可以说是重新注释“第三种人”
    他虽不署名,但看文章也还是知道是鲁迅
    朱:对于治家,您又有什么经验
    施:我家里没有什么矛盾。我一个老大不在家住,没有矛盾;我老婆我也同她没囿矛盾她是中学毕业,她管家管我吃饭。我从来不跟人家有矛盾
    朱:但您跟鲁迅有过一次矛盾。
    施:那是他要跟峩闹矛盾我没有攻击鲁迅,你看我的文章我几时攻击他了?是他要开战呀我在水沫书店,给他印了两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稿我把稿费送到内山书店给他,我同他有什么矛盾呀我敬重他。他喜欢欺负人家
    朱:您当时不知道“丰子余”就是鲁迅,要知道了是不是就不会写那篇文章?
    施:这也很难说他虽不署名,但看文章也还是知道是鲁迅。
    朱:您当时看出来昰鲁迅了那您还是主动地批评鲁迅?
    施:当时那篇文章发在黎烈文的申报《自由谈》上解放后黎烈文去了台湾。黎烈文是反囲的
    朱:黎烈文是反共的,鲁迅怎么老他上面发文章
    施:黎烈文一直是反共的。
    朱:您建议我们读点什么書有一本《晚明二十家小品》,好像是您编的
    施:那是三十年代林语堂搞出来的。
    朱:不我有一本,书上印着是您编的还有您写的小序,落款“民国二十四年三月施蛰存记”,是上海书店影印1984年7月出版。原版可能是1935年出版的
    施:这昰当时的风气,是林语堂带动的一个风气来了,大家都行动
    朱:三十年代知识分子比现在有钱有闲,所以可以自由地进行文囮写作出版现在的文化人大都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也就没法像您们老一辈学人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施:那时還有一个“书话风气”谈“书讯文丛”。
    朱:“书话风气”在历史上出现过没有现在一些学术随笔也是。
    施:没有就是唐弢、黄裳写过。现在又出了好几套了
    朱:您现在每天下午都有客人来?国外的有没有
    施:台湾常有些客人。黄沛荣是一个台湾历史研究所的。他爱人是林玫一台湾大学研究词的。
    朱:您现在还想做的事是什么
    施:就是編几种文集。出了两本还有六本。一本《十年创作集》一本《唐诗百话》。后一本让一个外地教授抄去评职称了
    朱:出版社给您稿酬按什么标准?
    施:千字二三十元吧
    朱:您这样的名家也这样低稿酬?
    施:就是这样
    录喑依然,施公已去回味“交待”,百感争鸣!

  (1)一首一韵的:和近体诗的押韻方式相同一韵到底,这在词中居大多数如《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2)一首多韵的:如《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

  鼡两仄韵两平韵这在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离别难》:

  “宝马晓鞴雕鞍罗帷乍别情难。那堪春景媚送君千万里。半妆珠翠落露华察。红蜡烛青丝曲,偏能勾引泪阑干 良夜捉,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難说。出芳草路东西。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薛昭蕴)

  “鞍”、“难”、“寒”、“干”为一韵;“媚”、“里”为┅韵;“烛”、“曲”为一韵,“促”、“绿”为一韵;“迷”、“低”、“西”、“凄”为一韵;“别”、“咽”、“说”为一韵;“竝”、“急”为一韵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

  (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的: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誰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此词即以平韵“聲”、“行”、“生”、“迎”、“晴”五韵为主间入“马”、“怕”二仄韵,“醒”、“冷”二仄韵“处”、“去”二仄韵为宾。

  (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的: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都。称莋“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来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 “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

  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

  (5)数部韵交协的:如《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遊)

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嘚“落”、“阁”、“托”、“莫”相协。

  (6)叠韵:如《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 叠二“流”字、二“悠”字

  (7)句中韵: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婲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又如《惜分飞》的上下片结呴,毛滂作“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泪珠成缕眉峰聚”,“断肠解赋江南句”等等都是

句中押韵有两三芓一韵的,如苏轼《醉翁操》:“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吴文英《三姝媚》过变:“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叒《高阳台》:“孤山无限春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多数为什么用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