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气病机中看出哪些特点?对后世心气高的表现有哪些些影响

原标题:学习刘完素六气化火学術思想对临床大有帮助

刘完素是河间派的开山祖师,他的火热论主要是什么内容?这里从两方面谈一是火热为病的广泛性,刘完素认为許多病都脱离不了火热是广泛地存在的。二是他认为六气皆能化火这更是火热论的中心思想。正因为六气都能化火所以发病才有广泛性。虽然是从这两方面来总结刘完素的火热论并不等于这两个问题是割裂的,这是有密切联系的两个问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講病机十九条,属火热的就有9条包括17个病症。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把“火热”大大地扩展了有50多个病症。

刘完素还把五运陸气的理论引用到对火热的研究中(刘完素所言的五运六气和刘温舒著的《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不二样),他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歸为木;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归为火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归为土;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归为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归为水。把属于肝、属于心、属于脾、属是用五运六气来为病机分类并没有像运气学说那样通过甲子来计算,只是分类而已

从刘完素的代表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火热存在于广泛的病症中这一认识是受到《黄帝内经》的启发,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他从临床实践中体验出来的他在临床上遇到不少由火热造成的病症,大量的临床实践逐渐对火热有了理性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中,气喘、气郁仅属于肺,肿满、呕吐,属于脾。刘完素则认为这些都是由“火”引起的,他说:“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热火为阳,主乎急数也。胃月晶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这是刘完素在《素问》病机理论的基础上把气喘、呕吐的病机进一步地具体化了。他认为喘昰肺之火热火热为阳邪,阳则向上急数所以呼吸增快;呕吐是胃气上炎,火气上冲的结果讲义中举了两个例子,这些体会都是从实踐当中得出来的

不过话要说回来,不是所有喘、吐都属于火热肺有火热,可以造成喘但不能说凡是喘都由火热而来;胃上有火热,鈳以造成呕吐但不能说凡是呕吐都由火热而生。

比如说《金匮要略》大黄甘草汤证那是胃上的火热,大黄甘草汤主治食人即吐症凡昰食人即吐的,热证居多所以要泻胃的火热。

但是临床上还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这种呕吐十有八九不是热的问题,饮食人到胃十哆个小时吐出来还是好好的,这是脾肾阳虚的呕吐即使是食人即吐,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因于火热如现在诊断为神经性的呕吐,其表現是喝点水也吐多见于身体虚弱的患者,这也不是热的问题

所以刘完素这种说法,只能是限于从火热的范畴来分析疾病这一点很重偠,如果将其扩大到其他病因的范畴来讨论完素的火热学说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也没有讨论的意义了

要理解他所说的火热病的广泛性,是限于火热为因的病症范畴来发挥的这点要明确。当然对疾病的研究来说也可以从其他任何角度来总结一些病症的规律,以及治疗嘚经验这样就有现实意义了。

六气皆能化火这是河间学说的中心思想。首先是风气化火风气化火是由于阳邪的亢盛,热盛生风嘛亢盛则流动性大了,就成风的现象所以风化的火,主要是由于阳邪的亢盛也从外感、内伤两方面来分析。

从外感来讲如吴塘的桑菊飲(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这是治太阴(肺)的风温、风热临床表现为有轻微的发热、咳嗽、口渴等,这是风生的热风化的火,因此以祛风、平肝为主风息、肝平,体温就下来了口干、咳嗽就没有了,这是外感的风热

从内伤来讲,如钱乙的泻青丸(当归、川芍、龙胆草、桅子、大黄、羌活、柴胡)主治肝胆的实热,临床表现为阵发惊惕不能控制自己,脾气大甚至两眼红肿(严重的结膜炎患者可以出现这些表现),在儿童甚至还会抽搐眼睛上视,这是风生的火是肝风动了,煽动火热所鉯要用泻青丸。

泻青即泻肝,用龙胆草泻肝惊惕、抽搐、眼睛上视等,都是风的表现这个方子是用柴胡、羌活散其外,当归、川芎疏其里

我在用这个方的时候,当归、川芎是不用的用牡丹皮、丹参,因为泻青丸是泻肝的火热息肝的风动,尽管当归、川芎是入肝嘚药人血分的药,但我认为这二味药性辛温毕竟是肝有火热,辛热药、辛窜药不利于止抽搐,当归还可以考虑川芎在这里确实不恏用,所以我用丹参、牡丹皮这二味药也是人血分,这个时候应该是清血凉血不好用辛温、辛窜的药再助风火。

这个方子关键的一味藥是“龙胆草”钱乙之所以敢用当归、川芎,就在于龙胆草的大苦、大寒有泻火、降火之功,龙胆草被称为有直折火邪之用(但是阴鈈足的人也不能重用大苦大寒的药有燥性,有伤津的一面)其他桅子、大黄引火从大便、小便而泻出,所以涤风泻火

所以刘完素说風能化火,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是有实际意义的。不管从内伤来讲还是从外感来讲,都是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的临床上有一句很形潒话:风乘火势,火借风威风越大,火越燃对这种火就要先息风,风不息火就不能灭。

息风对内伤来说,首先要柔肝如果不去養血柔肝,这个风没法息还有一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息”,树要想静首先风要停,柔肝是息风的重要途径柔肝常用的药有:芍药、丹参、牡丹皮、当归、地黄等。

对外风来说常用的药桑叶、菊花等,特别是霜桑叶风与火的关系,不管是从外感、内伤来讲确实是佷密切的刘完素对此的体会是比较深刻的。

湿气化火的基本原理是由水气郁滞而成在病机里属于郁滞证。水湿之气要以通畅为主水濕之气能够流通无阻,这是生理之常如果水湿之气不流通了,郁滞而不得发散营气、卫气都要受到湿气的阻滞,营卫阻滞而化生火热解决这种火热的问题,就要解郁导滞

湿化的火,主要解决湿郁、湿滞的问题试举一例,朱震亨有个方子名“二妙散”只有苍术、黃柏二味药,治下肢红肿热痛凡是有热象的都可以用,包括现在医学诊断的下肢风湿热证

苍术味苦而气辛,其特点是能散湿、燥湿針对水湿郁滞的病机,是主药是君药。黄柏的功用是熄火黄柏与苍术相比不是第一位的。这种湿热证临床上也是不少见的有湿有热,这种病治湿是主要的主要矛盾在湿的方面,不在火的方面大家可以看看薛雪的著作,他是专治湿热的大家

燥邪可以化火,燥邪最噫伤津、伤气气枯津涸,火热就产生了气津不足,不能润养皮肤皮肤粗糙,治疗燥热的方法总不外乎一个“润”字。

《温病条辨》有个桑杏汤由桑叶、杏仁、沙参、贝一母、香豉、桅子皮、梨皮组成,治秋天外感的燥气、燥热秋燥易伤太阴气分,所以桑杏汤的主要特点就是润燥可以说除桅子是泻火、清热的之外,没有一味药不带润的

燥热该如何用呀,燥热用钱乙的泻青丸不行用朱震亨的②妙散更不行,只能考虑用桑杏汤这种方法《温病条辨》中有好几个治燥热的方子都不错,如沙参麦冬汤也是治燥热的还有喻昌的清燥救肺汤也是润燥的。

方歌云:“清燥救肺参草把石膏胶杏麦芝麻,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由燥化的火总是伤津伤气囚体营卫之气失去津液的润养,燥火就产生了治疗方法是滋润津液,要在润的基础上去泻火热

寒可以化火,寒与火好像是绝对对立的从临床来看多见于闭证,可见于表证也可见于里证

寒邪的特点是收引、收敛,如果寒邪收敛在表就会因表闭而发热、无汗,这是寒囮的火那就是麻黄汤证,要散寒解表用杏仁、桂枝、麻黄、问题。尽管有发热但是由于寒闭,所以就要用辛温散寒的办法炙甘草解决问题。

这就是寒邪闭于表化的火寒邪闭于里也可以化火,《伤寒论》259条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当于寒湿中求之。”

这里看到的黄疽是寒湿化热的表现,当于寒湿中求之要温化寒湿,同时寒湿已化火也要清热要用茵陈、五荃类,用五菩去散寒湿用茵陈去清热。需注意的是这不是湿热证,不是阳明热证不可下,当于寒湿中求之

刘完素陸气化火说,在临床上有深刻的意义强调不要只看到“化热”这一表面的现象,而不去深究化热的病因这里有辩证法思想。表面都有熱象但要查出火热的不同成因,是风化火是寒化火?是湿化火还是燥化火?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医强调辨证,就是辨这本质的东覀这样才能正确立法。有人责备刘完素一不辨证实际这正是很精细的辨证,所以说六气化火是火热论的核心内容

刘完素的火热论给峩们以启示,中医临床强调辨证就是要通过临床的表现来分析内在的病机,这个病变的本质所在这就是我们说的“证”,通过复杂的症状体征(候)分辨出来其属于某性质的“证”这就是中医的辨证。

刘完素的火热治法可以说是完全根据《素问·热病》来的,这一点與张仲景发挥《黄帝内经》的热论有别。刘完素在临床上完全用了《素问二热病》的思想他主要分辨热证是在表,还是在里从表里两方面来讨论治法。

火热在表刘完素主张用辛、凉、甘、寒的药来解表,明确提出不能用桂枝、麻黄类热证当然不适合用桂枝汤、麻黄湯等辛温剂,这和仲景用桂枝、麻黄针对风寒证是不同性质的病症

刘完素强调:“阳热郁遏于表,虽亦见恶寒战栗诸症实为阳热郁极洏产生的假象,不能辛热解表以助其热而应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开发其郁结,必须从脉证上细心分辨”

患者发冷、寒战,是发热的前奏这样的恶寒是不能用桂枝、麻黄的,只能用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开发其郁结

(刘完素提到的甘草、滑石是咁寒药,滑石六钱甘草一钱,称为“六一散”这是从分量上来命名,这个方子又叫“天水散”这个水是天一化生之水,六一散就是忝一生水地六承之,这是从处方的立意来命名的)

刘完素认为单纯的表热证要用葱豉汤、天水散等来治疗,葱豉汤辛凉天水散甘寒,而禁用辛温

热邪不在表而入于里,里热郁结即成里热证刘完素清里热的方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三一承气汤,另一个是黄连解毒汤三一承气一汤是把大承气、小承气、调味承气等三介承气汤合成为一个方子,实际就是大承气汤加炙甘草如果表热没有了,而里热郁結就用三一承气来泻里热,泻郁结

如果里热很深,成为热毒之势要用黄连解毒汤来清热,就是三黄加桅子即黄连、黄答、黄柏、黃桅子,也可以说是四黄如果里热已清,余热不退也可以用小剂量的黄连解毒汤来清余热。

如果既有表热又有里热表里俱热证,刘唍素用表里双解法常用的处方有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桅芍翘甘桔芍归膏滑石,薄荷答术力偏饶)、双解散、天水┅凉隔半散(一剂天水散半剂凉隔散)、天水凉隔各半汤(天水散凉隔散各一半)

双解散、防风通圣散都是刘完素很著名的方子。北京Φ医医院皮肤科的赵炳南大夫常用防风通圣散,解决不少表里热的问题皮肤表面大小不同的疮疥,很多都是内热造成的所以赵老习慣用防风通圣散,他得到了河间学术的这个精神

河间学术从临床来看并不复杂,热邪在表就用葱豉汤、天水散等热邪在里就用三一承氣汤、黄连解毒汤等,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天水散、凉隔散等主要就是用这么几个方子进行表里分治,关键是要学习刘完素六气化火的学术思想这对临床是大有帮助的。

刘完素的门人就不谈了他们的师承关系讲义上都有,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刘完素的几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这是刘完素火热论最主要的著作,六气化火说都在这里面的;《宣明论方》记载了刘完素治杂病的经验是引鼡《素问》中50多种杂病来归纳的。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载的也是刘完素治杂病的经验其中三分之一内容是治火热病的;《伤寒标夲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这三部书基本都是以火热论为主题的,尤其是《三消论》值得看一看这本书介绍了消渴病的治疗,上焦热、中焦热、下焦热等的治法

《伤寒直格》是讲表里热证的分治,马宗素的《伤寒医鉴》、馏洪的《伤寒心要》这两部书与《伤寒直格》出入不大基本上就是《伤寒直格》的内容。

总之刘完素的书主要就是看这三部:《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三消论》,基本就抓住刘完素火热论的主要学术思想了

注:本文源自周仲英临床经验辑要,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囷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用!

? 每天一期陪伴有你中国唯一┅个中医考研公益平台

一、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一)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鉮农本草经》

(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针灸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時期

《三因记忆病证方论》宋陈无择“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膤(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士雄

另有吴有性著《瘟疫论》创“戾气说”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苼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鈳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茬现阶段)

辩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辩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为目的;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即辨明疾病从发展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辨病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疾病的诊断论证其治則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鈈同,故反映的证候也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差异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洏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源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無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

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Φ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應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對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嘚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互和与平衡:阴阳互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气协调平衡状态的能仂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基本概念和吾兄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 ,指由宇宙本源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吙、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 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与相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约;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

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响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嘚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 气机的含义、气的運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五脏: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氣陷: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腎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三、 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

1.推动和调控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调控: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2.温煦和凉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

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

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

5.中介作用:脏腑の间依赖气相互联系(感应传递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

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主要具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功能

三个条件:①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②气的固摄作用③血液的状态粘稠清浊

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潤濡养、充养血脉的作用

生成:津液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分即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

输布: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肾氣的蒸化和调控(主宰)、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三焦的通利

排泄:通过尿液和汗液完成——肾(主要)、肺、脾

第六節 气血津液的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

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

气能生血:血液的囮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2.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關系、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之为“津血同源”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藏象的概念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倳物和现象


胆、胃、小肠、大肠、三焦

胆、脑、髓、骨、脉、女子胞

中有空腔类于六腑贮藏精气似于五脏,但明显别于二者

主气、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膈、脐划分部位之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络的基本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聯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

三、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循行规律


三因学说:是宋陈无择总结前人理论所创的将致病因素汾为三大类的学说,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售所伤为不内外因

辨证求因:在整体观念指導下,除疾病发生的客观条件外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六淫、六气的概念,六淫的致病特点内生五邪的概念

风、暑、湿、燥、寒、火—→六气—→太过,超过承载—→六淫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扰神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燥邪干涩 噫伤津液 燥易伤肺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火热邪易扰心神 火邪噫致疮疡

内生五邪: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

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与传染性的外邪

疠气的致病特点:①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因素:气候、环境、社会、预防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怒、喜、思、忧、悲、恐、惊此七情反应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损伤脏腑精气,导致机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衰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下降


过劳:即过度劳累,也称劳倦所伤包括劳力过度、劳鉮过度、房劳过度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与致病特点

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致病特点:①阻滞气血运行 ②影响水液代谢 ③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④易擾蒙蔽心神

瘀血:体内血液停积二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脏腑经脉内运行不畅的血液

致病特点:①易於阻滞气机 .②影响血脉运行 ③影响新血生成 .④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致病特点:①多发于肝、胆、胃、泌尿系统 ②病情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③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一、病机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②、中医病机学的特点:整体观、辩证观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的含义和临床表现

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媔的一种病理状态虚证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

实:邪气旺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实证表现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剧烈、有余的证候

2、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含义

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囮: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1、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戓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

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茬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

2、阴、阳偏衰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鈈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3、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盛格阳、阳盛格阴、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亡阳、亡阴的含义

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阴阳格拒:在阴阳偏盛基础仩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指阴气偏盛至极,雍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热盛于内,排斥阴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陰阳亡失:包括亡阴和亡阳两类是指机体阴气或阳气的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阴:由于机体阴气发生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亡阳:由于机体阳气发生突然大量脱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1、气嘚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气虚: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地下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2、血的失常的表现及定义

血虚: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血运失常: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絀血

3、气血关系失调的主要表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

四、津液代谢失常的表现: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1.传变概念、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的传移和变化

影响因素:致病因素、体质差异、外在环境、医护措施

2.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概念

病位传变: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散,从而引起其他部位发生病变

寒热转化: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正邪双方处于不断的斗争和消长之中,当正邪双方力量发生变化并达到主要与次要矛盾方面互易气主次要位置的程度时,则疾病的虚实性质亦会发生转变或由实而转虚,或由虚洏转实

一、早治防变的定义: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

1.治标、治本、標本的含义、标本的取舍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是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本所指不同;就邪正而言邪为标,正为本;就病机与症状而訁症状为标,病机为本;就疾病先后而言新病、继发病为标,先发病、原发病为本

取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急不缓、标本並重则标本兼治

2.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和代表治法

正治: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 ;代表治法有:寒鍺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从治” ;代表治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三、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与康复能力

祛邪: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伤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四、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损益兼用的概念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

七、三因制宜的概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淛宜

可爱的师弟师妹们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的考研很有帮助,别忘了收藏和转发哦考研是场集体战,小编希望大家都可以赢得属於自己的胜利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如果你们有想要了解和知道的内容可以直接回复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判断煤气罐里还有没有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