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哪四个人”曾开创清新质朴文风初唐四杰是哪四个人都有谁

“初唐四杰”中有三人曾居住绵阳 留墨宝传后世(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此时的西方,尚在蒙昧向早期文明过渡的历史转折点上摸索。初唐以前的六朝文坛,文风淫靡浮艳,“初唐四杰”的出现,为文坛吹来新风。“初唐四杰”中,有三人的足迹都曾在绵阳这片土地上徜徉,并写下了相关的文学名篇
绵阳北亭王勃杨炯骆宾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盛最为开放的国度:女人可袒胸舞而蹈之;男士玩蹴踘,也就是足球的起源;皇上可微服观看民间杂戏;整个社会一片歌舞升平景象,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此时的西方,尚在蒙昧向早期文明过渡的历史转折点上摸索。初唐以前的六朝文坛,文风淫靡浮艳,&初唐四杰&的出现,为文坛吹来新风。&初唐四杰&中,有三人的足迹都曾在绵阳这片土地上徜徉,并写下了相关的文学名篇&&王勃:写下名篇《北亭群公宴序》唐上元三年(676),南昌刺史阎公举办宴会,请诸多高手写出与名阁相匹配而万古流芳的佳作来。山西河津人王勃不请自到。阎刺史一看,喜不自禁,须知王勃是当今初唐的大才子呀。是时,王勃抖擞精神,提笔如有神助,一篇煌煌巨作《滕王阁序》崛世挺立。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刚落墨于纸,那个阎刺史霍然而评:&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今天来看,阎刺史做了两件好事,一是请王勃写序,这一写就飞升出一颗永世不竭的恒星来;二是阎刺史带头一叫,就将这篇名序的座次定了位,也让王勃挤压在心头多时的阴云驱散殆尽。这是因为,10年前,即唐乾封初年(666年),王勃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他写了那篇著名的《檄英王鸡文》骈文,这篇《檄英王鸡文》被认为是挑拨了诸王间的关系,也触动了高宗这根敏感的神经,于是王勃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唐咸亨二年(671)王勃漫行到绵州,闷闷不乐停留数月。离开前,绵州名流为他专门举行饯别宴,王勃面对涪江乡亲而哽咽,写下另一名篇《北亭群公宴序》,以作答谢。后来绵州人士为感念这位才俊,专门在碧水寺一侧山岩上建北亭以志之。据了解,全国纪念王勃的建筑除南昌的滕王阁外,便是四川绵阳北亭这一处了。杨炯:英年早逝,迁葬于今三台县杨炯也是神童,与王勃同庚,杨炯是华山人,他有脾气,在&初唐四杰&之中,他的文学革新意识最为彻底。用凛然气势,冲刷六朝绮靡的诗风。且看这一首《从军行》,写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此诗为历代称道,也在诗史上占有地位。反武则天兵败被擒,杨炯受到株连,武则天未砍杨炯脑売,仅贬他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司法参军了事。这一看,杨炯便与绵州结下不解之缘了。他在川期间,留下了一首诗《送梓州周司功》,末句&别后清风夜,思君蜀路难&是很意味深长的。杨炯在梓洲做了一任芝麻官,他存世有二说:一是为官严酷,常至属下鞭死;二是英年早逝,后传迁葬于梓州。一些时候我在三台旅行,总会对山头无名草冢多看一眼:难道,在荒草萋萋掩盖之下的是一个谜团?是一颗在梓水环绕之间起伏的诗魂?卢照邻:广汉为吏时常游历绵州卢照邻是河北涿州人,此地古称幽州范阳;由于有这层缘由,我行走于河北一带时,除登临陈子昂痛吟的幽州台外,便拐个大弯去了涿州,已无卢照邻什么遗迹了,且当我了结一个心愿罢。在&初唐四杰&中,卢照邻擅长用创新之矛去攻击齐梁萎靡文风之盾。他的代表作是《长安古意》,诗中用强烈对比手法,描写在上流社会骄奢豪华生活帷幕外面,却是京城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贫困,而又恰好是他们能够流芳百世;故后人评曰:&如卢生之文,时人莫能评其得失矣。&卢照邻因避乱世入蜀,常来雒、绵之间,官居新都尉。因患风痺症,苦不堪言;曾辞官隐于龙门山与河南具茨山服食丹药,病痛剧烈;于一天向亲友永別后,投入颖水而亡,终于求得了生命的解脱。他在雒城(今广汉)做军事官吏时,闲睱常游历绵州、梓州,此二地活动无考,仅在《绵阳县志》上收录他惊鸿一瞥之作,如《七日绵州泛舟诗序》,《绵州官池赠别同赋得湾字》以及在梓州所作《宴梓州南亭得池字》数首。不过从诗作解析,卢照邻在绵州这一段寓居时光还是快乐的,你看又是涪江泛舟又是梓州欢宴的,多好。实在话,我私心认为只要卢照邻在我们这片靑山绿水间玩愉快了,忘记折磨他的病痛了;那么,卢照邻住上十年八载又何妨?如果无痛楚,如果真正享受着清风明月的话。&初唐四杰&中,有三杰均对千里迢遥之外的绵州情有独钟,或流寓、或行吟、或贬官,他们大抵留下了绵州与几位才子血脉相连的感人事迹与不绝于缕的大美诗篇;可是,骆宾王为何无缘而来&&我于灯下寻觅良久也未发现他在绵州活动过的些许痕迹。此也算一件憾事啊。&
[责任编辑:林景怡]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播放数:682415
播放数:672536
播放数:651239
播放数:663268字体:大 中 小
“初唐四杰”政治失意后入蜀 开创清新质朴文风(2)
成都锦江边上有一座纪念女诗人薛涛的望江楼,唐朝的时候有三位大诗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先后来到成都,与薛涛皆曾有过诗文唱和。刘禹锡很喜欢蜀地民歌竹枝词,寓居“巴山蜀水”期间,他悉心学习蜀地民歌,将竹枝词这种民歌形式转变为文人的诗体。
随着喜欢推敲的苦吟诗人贾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李商隐、相貌丑陋却叉手一吟便成一韵的“温八叉”(温庭筠),乃至张说、苏颋等不甚知名的外乡诗人一次次入蜀与出川,时间悄然来到宋代。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山谷道人黄庭坚来了,尽管在仕途不顺遂,号称“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在老师苏轼的老家却受尽礼遇,宴游不断。范成大带着宋孝宗的任命来了,初到蓉城,范即欣喜地感叹道:“成都以名都乐国闻天下,予幸得至焉。”这位钦点的四川制置使在蜀两年,不但政绩有声,而且诗文颇多。爱国忧愤的诗人陆游也骑着驴子从汉中来了。在川逗留八年,放翁踏遍蜀中大半土地,不仅诗风更加成熟,还留下一部《入蜀记》,表示自己“心未尝一日忘蜀”。从其将平生所为诗卷名为《剑南诗稿》看来,所说恐非虚言。
蜀地安逸好作诗
摊开一张中国地图,你会发现,深处中国西南一隅的蜀地尽管最为闭塞,却也最为富饶。因此,历代朝廷都将成都平原视作中央王权身旁的“一亩三分地”。占据这片盆地,进则天下,退则天府。是以从秦并诸侯到元灭南宋,历代中央王朝多先取蜀而定天下。每当中原硝烟弥漫的时候,蜀地往往会成为中华文化的避难所,不只帝王妃嫔、王公大族会不远万里地来蜀地避难,一般官宦、百姓和文人墨客也会跟随帝王的脚步来蜀地躲避战乱、繁衍生息,或者诗文会友。
而当天下承平、四海安宁的时候,蜀地又往往成为通国之大邑。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除过富庶的江南,蜀地就是全国最繁华的地方了。无论承平还是战乱,蜀人游乐之风从不曾改过。入蜀文人总不似他处那般需要为了谋生计、为躲避战乱而奔波,因此他们更有闲情逸致来悠游山水、创作诗文。只消在晴日里坐到沿街的茶馆,泡一杯蒙顶山上茶,就着满街的叫卖声、麻将声以及锦江的滚滚波涛声,找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唱和唱和,所有诸如远宦的哀愁、蜀道的艰险、贬谪的苦痛、不遇的感叹,以及人生失意等诸般情感便一齐汇聚到笔端,写出流传千古的句子出来。
除了自愿入蜀“碰运气”的人,唐宋时的文官制度将文人们推向了蜀地。唐宋两代,尤其是宋室南迁之后,蜀地作为京师上游重镇,军事位置尤为重要,一旦发生变故,足以在呼吸顾盼之间影响全国局势。因此,非亲信之臣不足任。唐宋两代的文官政治之下,文人与官员的身份往往高度统一,尤其在宋代入蜀文人基本上是参加过科举考试,且进士出身的官僚,由此产生出大量类似“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宦游诗出来。
戎州买舟下渝州
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从故乡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出发,在眉山青神的平羌小三峡流连数日,继而在乐山板桥溪登上下渝州的航船,开始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漂泊之旅。
李白出川的路线,乃是沿着岷江南下,在宜宾入川江过夔门的。所谓川江,指的是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上游河段,因大部分在四川境内而得名。蜿蜒在四川盆地以南的川江接纳了岷江、嘉陵江与沱江几大支流,水量较之更上游的金沙江多了数倍,因此水流湍急,行船甚宜,自古是出川的一大要道。岷江入江口的宜宾,这座僻处川南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因之有了“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在成都经历一番歌舞升平的闲适生活之后,诗人们往往出彭山,过青神,别眉山,辞乐山,一路顺着岷江水流直抵宜宾三江口,再从这里买舟东下。
在李白经宜宾出川40年后,五十四岁的杜甫也携家眷离开草堂南下,顺岷江而行,欲往湖南,六月份的时候就到了戎州。在这里,杜甫受到了一位杨姓刺史的盛情款待,地点就在今宜宾市东楼街附近的东楼上。面对着戎州的山川形胜,须发皆白的杜甫暂时忘记了身已老迈,忘情地投入这欢乐的气氛之中。杜甫对戎州的两样东西——春酒与荔枝印象尤为深刻,特意在诗中赞美了一番:“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重碧”本为春酒之色,因为子美的一句诗当地人索性将春酒更名为“重碧”了。至于这戎州荔枝,就更不容小觑了。《齐民要术》里记载:“犍为僰道、南广荔枝熟时百鸟肥。”这戎州荔枝不但量大,质量也很好。《新唐书》就说“戎州贡荔枝煎”,为补元气佳品。
杜子美“重碧”两句诗一出,惹得后世入蜀文人顺岷江南下途经戎州时,纷纷来争食荔枝与春酒。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戎州安置的时候,特意在今宜宾郊北凿石引水为池,曰“流杯池”。天气好的时候,常聚三五好友,围坐流杯,饮佳酿吟咏为乐,饮的可能就是这重碧之酒。黄庭坚感叹此绝味:“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拨酷蒲葡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谁能同此胜绝味,唯有老杜东楼诗。”
蜀中的确安逸,然而益州毕竟不是汴州,就算是一场甜美的春梦也该有梦醒的时候。前线的捷报、价抵万金的家信,乃至庙堂的文书都催促着在蜀的游子东归。
当诗人们乘着出川的渡船离开巴山蜀水之后,悄然回首间才发现,蜀中不仅仅是躲避战乱与多舛命运的避风港,更是成就其诗才与文名的福地,甚而成了一日都不能忘的精神故乡。& 文章列表页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相关文章初唐四杰分别是谁,他们有什么代表作 - 历史人物 - 奥秘世界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他们有什么代表作
来源:独家整理 作者:aomicom
字体大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诗句想必很多中国人都应该听过,这句美妙的诗词就是来自初唐著名的文人王勃,《滕王阁序》也成为了王勃的代表作成名作,并且很多人也应该知道,在初唐的时候,有初唐四杰的说法,初唐四杰的四人都是齐名的,但是在历史上,很多人都认为王勃的成就最大,虽然说王勃只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就是凭借短短的几篇文章,王勃就能够成为初唐四杰之一,那么关于初唐四杰有哪些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呢,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的成名作有哪些呢,本文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下小编将就初唐四杰的每一位名人做详细介绍。
初唐四杰之王勃
王勃的简介
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原文地址:http://www.yi2.net/article/98.html
王勃的文学成就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王勃的成名作《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初唐四杰之杨炯
杨炯,汉族,弘农华阴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 上元 三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任教于 洛阳 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的文学影响
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很有气魄。
杨炯的成名作「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桐的文学成就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旧唐书》本传盛赞其《盂兰盆赋》&词甚雅丽&,《四库全书总目》则以为&炯之丽制,不止此篇&,并谓&其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止涉猎浮华&。
所作《王勃集序》,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靡文风的创作实践,评价很高,反映了&四杰&有意识地改革当时文风的要求。对海内所称&王、杨、卢、骆&,杨炯自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今存诗33首,五律居多。明胡应麟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诗薮&内编》卷四)。
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卢照邻简介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的文学成就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旧唐书》本传及《朝野佥载》都说卢有文集20卷。
《崇文总目》等宋代书目均著录为10卷。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均为 7卷。《全唐诗》编录其诗2卷。徐明霞点校《卢照邻集》即据 7卷本《幽忧子集》,并作《补遗》。傅璇琮著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卢照邻的成名作
《赤谷安禅师塔》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酌酒呈丹桂,思诗赠白云。
烟霞朝晚聚,猿鸟岁时闻。水华竞秋色,山翠含夕曛。
高谈十二部,细核五千文。如如数冥昧,生生理氛氲。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且当事芝术,从吾所好云。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
骆宾王简介
骆宾王活跃于初唐时期,61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是一名有名的诗人,在唐朝时期声名显赫,与卢照邻等人合称为初唐四杰。骆宾王从小就是一个神童,天赋异禀,7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赋有神童称号。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从唐代开始兴盛。
骆宾王的父亲是一名县令任职于青州,后来在其工作的地方去世。此后骆宾王就开始了漂泊生涯,呆过博山,亦呆过兖州,骆宾王的早年生活就在漂泊和贫困中度过。
650年其至之后的5年,骆宾王在到道王李元庆手下做事,道王让其介绍下自己的才能,但是骆宾王为人低调不喜自炫,听完就告辞离开了。其后做了奉礼郎,但是犯了事,被发配从军,派往西域。发配边疆后骆宾王来到蜀国,为李义工作,此间平定叛乱,并创作了很多文檄。
骆宾王成名作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的成就
骆宾王有着强烈的功名意识和用世精神,他的诗文创作有着广泛的现实内容和深沉的人身感慨,恢复了诗歌创作重视社会讽喻功能的传统,与六朝诗歌的虚弱柔糜不可同日而语。
少年好英侠,不屈节权贵,不迎流俗,显示出游侠浪漫不羁,独立不群的自由意识。在行为方式上,他重交尚义,知恩图报,面对现实的窘境,毅然投笔从戎,面对执政者的残暴昏聩,欲望权政治决裂,加入到武力抗暴的行列。
骆宾王的儒侠互补的精神特质影响其诗文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从而影响其诗文风格和诗歌成就的形成,这种精神最典型的体现于骆宾王诗歌豪放刚建的审美风貌和挥洒扬厉、不拘常规的七言歌行成就中。
初唐四杰的历史地位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
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
初唐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正天下崇尚,风靡一时,统治着初唐的诗坛。
然而,初唐经济迅速发展,势必要求上层建筑&&精神文化与之相适应,但是初唐诗坛落后的局面显然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这就提出了诗歌必须改革的时代任务,给初唐诗人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与&上官体&为代表的浮艳诗风展开斗争,树立清新健康的新诗风。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正完成着这样艰巨的任务,对唐代诗歌的繁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其改革创新期间,无论是诗歌的题材内容还是诗风,或是艺术风格,四杰都呈现出崭新的唐诗发展风貌,为初唐诗歌注入了新鲜活跃的血液。
&初唐四杰&的诗歌摆脱了庸俗无聊的思想,转向了现实生活,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结束了前代靡丽的艳丽诗风,使下一时期的许多诗人在他们奠定的诗歌基础上,沿着崭新的创作研究方向前进,把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进一步结合起来,形成盛唐时代诗歌的高潮。
贞观诗坛虽然有理论和创作的改良,但诗歌创作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艺术上那种尚典丽、重骈偶的风习一直是主要的美学趋势。
随着宫廷诗人对音律对偶的刻意讲求,&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的表现形式正适合宫廷风尚,面对诗坛长期以来这种浮靡风尚,四杰深感不满,他们富于激情,追求昂扬阔大刚健有力的新的美学理想。
&初唐四杰&的诗风格各异,如同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所概括的:&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临清藻,宾王坦易&,但与齐梁以来的宫廷艳情诗相比,他们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即诗风开始转向刚健清新。
在他们的诗歌中,对现实社会的某些黑暗现象,表现了抑郁不平的愤慨,这在齐梁以来的宫体诗中是很难找到的。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四杰&在这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成分。从&四杰&开始,经陈子昂,风骨美就成为盛唐诗人努力追求的艺术目标。
其实,&初唐四杰&对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主张上对雄壮刚健诗风的追求,是时代所需的产物,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超越了靡丽的艳诗,需要内心深处阳刚之气的抒写,积郁内心想法的一吐为快,抒写昂扬向上的蓬勃之气,追求个人的解放,个人性灵的抒写,完成了对上官体的反驳,开创了一代清新向上的新诗风,恢复&风骨&的本来面目。
唐代诗人继承了建安风骨直抒胸臆的优点,摒弃了其诗歌凄凉悲怆的感情,代之以积极乐观的情怀,铸造了唐诗独特的&风骨美&。陈子昂《修竹篇序》曾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十六字来具体阐述风骨美的内涵,实质就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而这种思想感情和现实内容与他改革社会的人生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四杰的美学追求,无论与建安诗人相比还是与陈子昂相比,在主体精神上是完全一脉相通的。可见,在同&上官体&的斗争中,四杰已将唐初史家蕴含着唐诗风骨论萌芽因素的&气质&&贞刚&说发展为以&刚健&&雄壮&&宏博&为内涵的&骨气&说,从而形成了唐诗的风骨论,指出了唐诗新的方向和道路。
王勃想改变&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诗风,在创作实践中大胆而自觉地进行了创新,使诗歌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时代气息,即便是写离愁别绪,也别具一番风格。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写着一种别样的离别,透露着昂扬之气,体现其雄健刚劲的一面。
杨炯的诗歌也正是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有的写离情别绪,有的反映边塞生活,有的描绘山川风光,有的抒发个人抱负。从总的倾向上说,他的诗歌是继承了抒情言志、反映现实的进步传统的。
如卢照邻《行路难》:以渭桥边的枯木发端,述说世事艰辛,蕴含了强烈的兴亡之感。其笔触显然从狭隘的宫廷转向了广袤的社会,其情怀也从个人生活转向了对沧海桑田的感慨,跨越古今,思索历史,探索人生,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悲哀,抒写的淋漓尽致。
与这首诗歌行相比,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的境界更开阔,气势更宏博,影响也更大。诗歌从当年帝京长安的壮观与豪华写起,首叙长安城形势之恢宏,宫阙之壮伟,在对历史与人生的思索中,不仅强化了诗歌抒情厚度,也强化了诗歌的思想力度,形成了&上官体&所无法企及的&宏博&之势。
这种愤愤不平,使诗歌在内在气势上更加激越昂扬,宫廷诗人以应制奉和和颂美为主的创作倾向,至此完全转向了个人真性灵的描摹。
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对雄壮刚健的诗风的追求,丰富了&风骨&的内涵,为盛唐诗歌及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理论导向,使其沿着健康的诗风发展。
初唐四杰竞风流
唐朝初期,统治者总结并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经济很快取得了发展,社会呈现出一派&佳气郁葱葱&的兴旺景象。然而在诗歌创作上却未能迅速跟上初唐政治、经济的发展,仍然承袭着齐梁浮艳绮靡的诗风。
此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的出现,使诗歌创作获得了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均年少志大,但才高位卑,除杨炯官至县令外,其余都仕途蹭蹬。他们的经历都很坎坷,有的坐过牢,有的从过军,这种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
首先,四杰的诗歌内容开始由宫廷艳情转向现实生活,拓宽了诗歌的视野,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中,写边塞生活的尤为引人瞩目。
唐初国力强盛,疆土不断扩大,知识分子多有投笔从戎、建树军功的雄心壮志,不少慷慨激昂、写出塞从军的诗篇,正反映了这一思想情绪。
例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骆宾王的&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宿温城望军营》)。这些豪壮的诗句,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没有一点伤感的情绪,这种思想情绪是在唐以前的同类诗作中很难见到的。
初唐四杰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开始用热烈、豪放的笔调来写边塞诗,表现了乐观、开朗的精神面貌,这类诗是盛唐边塞诗的前驱。
其次,四杰诗歌的风格开始转向刚健清新。四杰的诗虽然各有风格,正如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所概括的:&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但与齐梁以来的宫体诗相比,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诗风的刚健清新。这种积极进取的健康的思想感情,代替了宫体诗那寄情声色的庸俗无聊的思想倾向。
比如四杰的一些送别诗,写离别不作辛酸语,变凄怆为豪放,完全摆脱了过去送别诗中缠绵的儿女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写得开朗壮阔,表现了不平凡的胸怀抱负,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慷慨激昂,笔力遒劲:&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借燕丹送别荆轲的故事,抒发了自己与友人分手时激越不平的情怀。
此外,四杰虽然继承了宫体诗的艺术技巧,但对此进行了革新,为唐诗新体裁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四杰把正在发展中的律诗写得更加成熟,更趋于定型,初步固定了五律的形式,为沈佺期、宋之问完成五、七律的格式奠定了基础。
例如王勃的《重别薛华》《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有所思》,骆宾王的《秋日送别》《在狱咏蝉》,卢照邻的《元日述怀》等,对仗工稳,音韵谐美,已是完整的五律。除此之外,四杰还发展了七言歌行体。
四杰的七言歌行,一方面注意吸收六朝歌行和小赋中铺陈排比、纵横多变的特点,扩大了诗的篇幅;另一方面还注意向民歌学习。他们的歌行虽然还不能摆脱六朝宫体诗歌绮丽的影响,却不乏通俗自然的诗句。
王勃诗文俱佳,无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风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勃文为四杰之冠&,创作《滕王阁序》的故事,《唐摭言》有详细的记载。
诚然,四杰的诗歌还有&遣词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的缺点,但是他们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正如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所说的那样:&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初唐四杰视频:
小编结语:关于初唐四杰的成就很多人的说法不一,但是其中还是以王勃以及骆宾王两个的成就最大,不过指的是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两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难做一个评判,并且四个人对于初唐的文学方面的影响更加的深远。
关于的文章
猜你感兴趣
关注周排行
关注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唐四杰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