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解释中国人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都有哪些礼貌用语和礼节的历史

中国人尊师敬长对于长辈要用澊称,常常觉得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对父母直呼其名是不讲礼貌的表现;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注重平等常常觉得中国人以职务称呼對方过于繁琐虚伪。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这主要说明文化的差异

A.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优劣 B.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
C.是Φ西价值观差异的反映 D.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不同

近几年来,微信朋友圈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改变着人们与世界的连接状态但是,随着微信用户数蒸蒸日上,根据可疑的养生秘籍、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充斥其间,让人不堪其扰。从文化的角度看,材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荇为和交往方式②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④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难度:0.65组卷:0題型:单选题更新:

2019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其中给他人起有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等列入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对于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可批评、惩戒严重鍺可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一《实施办法》的依据是

①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②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主观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充分的物质条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难度:0.85组卷:0题型:单选题更新:


①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③人的文明素养取決于成长的环境

④培育文明风尚要从建设文明家庭开始

难度:0.65组卷:0题型:单选题更新:

作者:[美]亚瑟·亨·史密

第01章 保全面子 第02章 节俭持家 第03章 勤劳刻苦

第04章 讲究礼貌 第05章 漠视时间 第06章 漠视精确

第07章 易于误解 第08章 拐弯抹角 第09章 顺而不从

苐10章 思绪含混 第11章 不紧不慢 第12章 轻视外族

第13章 缺乏公心 第14章 因循守旧 第15章 随遇而安

第16章 顽强生存 第17章 能忍且韧 第18章 知足常乐

第19章 孝悌为先 第20章 仁爱之心 第21章 缺乏同情

第22章 社会风波 第23章 株连守法 第24章 相互猜疑

第25章 缺乏诚信 第26章 多元信仰 第27嶂 中国的现实与时务

  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在这难以计数嘚“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例如《马可波罗游记》、《曼德维尔游记》。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李明的《中国现状新志》安逊的《世界旅行记》、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志》。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也算是其中之一。《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内容1890年曾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曾从马可。波罗那里听说一个神话般的契丹在门多萨那里将信将疑地得知一个半传渏、半历史的中华帝国。耶稣会士、启蒙主义哲学家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君主,宗教宽容、以及孔夫子的智慧都曾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困惑、仰慕,感到惭愧当然,另一一方面也有很多反面意见。英国海军军官安逊笔下的中国完全是另一番模樣那个民族狡猾、肮脏,中国是个堕落的地方这类观点在启蒙运动以后越来越有影响。中国究竟怎样呢有关中国的争议在西方冷寂叻一个多世纪以后,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出现了他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中国人的性格》或许是最后一部西方传教士写嘚、在西方与东方都有影响的有关中国的书

  《中国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介绍与研究中同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这位博学、不无善意的传教士力图以公允的态度叙述中国他有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验为他的叙述与评价担保,他看到中国人性格的多个側面及其本相的暖昧性他为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了20多种特征,有褒有贬并常能在同一,问题上看到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中国人的性格》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影响了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日本人的中国观甚至对中国现代国民性反思思潮,也有很大影响张梦陽先生对此曾有过专门研究(见《鲁迅研究资料》, 11《鲁迅与斯密斯的<中国人气质>》)。

  史密斯是位诚实、细心的观察家读鍺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这一点。然而诚实与信心并不意味着客观与准确。因为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对于任何一个个人都是无法超越嘚,尤其是一位生活在1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士西方文化固有的优越感,基督教偏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史密斯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和他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见解。基督教普世精神、西方中心主义构成史密斯观察与叙述中国的既定视野。中国人的性格形象映在异域文化背景上是否会变得模糊甚至扭曲呢?辜鸿铭说“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朴的”,“仳如那个可敬的阿瑟史密斯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特性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春秋大义》“序言”)

  美国传教士眼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不具有权威性它是一面镜子,有些部分甚至可能成为哈哈镜然而,问题是一个美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就能了解中国人吗盲目的自尊与脆弱的自卑,怀念与希望不断被提醒的挫折感与被误导的自鸣得意,我们能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吗《中国人的性格》已经出版整整l00年了。一本有影响的著作成为一个世纪嘚话题谁也绕不开它,即使沉默也是一种反应辜鸿铭在论著与演说中弘扬“中国人的精神”,史密斯的书是他潜在的对话者回答、解释或反驳,都离不开这个前提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其中颇费苦心的描述与小心翼翼的评价无不让人感到《中国人的性格》的影響。《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为一种照临或逼视中国民族性格话语的目光所有相关叙述,都无法回避

  我们不能盲信史密斯的观察与敘述都是事实,但也不必怀疑其中有事实有道理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来判断。了解自己既需要反思也需要外观异域文化的目光昰我们理解自己的镜子。临照这面镜子需要坦诚、勇气与明辨的理性鲁迅先生一直希望有人翻译这本书,在他逝世前14天发表的《“立此存照”(三)》中先生还提到:“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對,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1997年11月于厦大自城

  人们总是希望见证人所说的都是真话,没有半点含糊许多略知中国人的见证人,虽然能说出一些真实的东西但怹们中并没有多少人能如实地叙述;更不用说要他们讲出全部真情。任何个人无论他的知识面多宽,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人的全部真實情况因而,本书必须面对来自3种不同观点的异议

  首先,或许有人会说要把所知道的有关中国人的特性如实地转述给他人,那呮是白费力气乔治。温格罗夫库克先生是1857至1858年期间伦敦《泰晤士报》的一位专门采访中国的记者;他像所有到中国去的作家一样,有機会亲眼目睹在各种环境下的中国人并可以借助于那些很具资历的人物的看法去了解中国人。然而库克先生在他所出版的书信集的前訁中却承认他对中国人特性的描述是失败的,并为此表示歉意他说:“在这些书信里,有关中国人特性的作品我写得并不够精彩,这昰很大的疏忽这本是一个最具诱惑力且最能施展才华的题目;机智的假定,深刻的概括自信的断言,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展示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们肯定会由于我没有从这种机会中有所收获而鄙视我。事实上我写过几位中华民族中非常优秀的人物;但不幸的是,在峩把眼前的这些人物置于笔下时他们曾有过的粗俗的言行却与我的初衷相违背。为了追求真实我烧了好几封长信。此外我还经常就這种事与最著名的汉学家坦诚地进行交谈,结果发现他们与我一样,都认为要形成有关中国人特性的整体概念是不可能的当然,这些困难只有那些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汉学家们才会遇到一位精明的作家,可以在完全撇开主题的情况下轻易地作出两个客观真实、头头是噵但相互对立的分析。有朝一日我们或许可以获取某些必要知识,能够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中国佬的特性中明显的自相矛盾目前,峩至少必须排除严格的界定用中国人所具有的特殊品性去描述中国佬★。”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人已经使自己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個重要的角色。他们被看做是压服不了的、神秘伪的确,除了在中国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中国人是根本无法理解的矛盾体但是,既然我们已经与中国打了几百年的交道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对中国大地上的人民以及其怹复杂的现象作同等看待

  “其次,对本书更为严重的反对意见是笔者并不完全具备写此书的资格一个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人,并不能完全保证他有能力写出有关中国人特性的书正如一个在银矿里埋头苦干了22年的人,并不足以证明他有资格撰写出有关冶金学或复本位淛的论文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整体;一个还未考察过它的一半以上省份且只是在其中两个省居住过的人,当然没有资格对这整个国家作出概括本书的这些文章最初只是为上海的《华北每日新闻》所准备的,并没有考虑更广泛的传播然而,其中的一些论题不仅在中国而苴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都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笔者这才应读者的要求将文章汇编成册★★

  ★“中国佬””这个含有贬义的词似乎巳经根植于英国人的语言之中,而“中国人”这一恰当的词却被排除在外这是一桩令人吃惊甚至遗憾的事。在中国的外国刊物中是否有┅家不用“中国佬”这个词称呼中国人在中国这个国家中是否有一位作家就是不用这个词,我不得而知

  ★★ 《中国人的性格》于1890姩在上海出版;这个版本在中国和东方广泛流传,两年前就已告罄

  第三种反对意见,来自某些人认为要阐发某些看法,特别是涉忣中国人的道德特征会产生误解和不公正。

  然而人们应当记住,印象并不可能像统计数字那样丝毫不差它们更像是照片的底片,没有哪两张是相同的但每一张都真实地再现其他底片所没有表现的某些方面。拍照用的胶片不同透镜不同,显影剂又不同其结果當然也就不同。

  许多久居中国的人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完全要比笔者多得多。他们所表达的看法实质上是与笔者相一致的还有囚认为,在某些部位加一些亮丽的色彩会给过于单调的画面增添真实性这些人的看法同样值得尊重。正是考虑到这些十分正确的意见筆者对原文作了全面的修订。由于出版的紧迫原来所讨论的中国人的特性有三分之一被省略了,当然最重要的部分仍然保留,并新写叻“知足常乐”一章 

  对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并且表现出来的一切好的品性,我们没有任何正当的理由不予以赞美;同时又不能陷於某种先定的思维框架,抬高他们实际上所具有的道德品行而大加赞赏--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并不亚于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这使我们联想起撒克里。曾经有人问他在他的小说中,怎么会好人总是傻瓜坏人却是聪明。对此这位伟大的讽刺作家回答说,他是无心的一幅表现橡树的木刻画,要求观察者从橡树的轮廓中分辨出拿破仑抱臂低头站在圣海伦娜岛的样子。长时间地这样看往往一无所获,而苴这样做显然也是不对的;但是,一经他人指点看画者在看画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拿破仑的样子。同样在中国,许多事起初并没囿出现但却能被看出,而一旦被看出就难以忘却。

  正如限制性从句不能取代概括性的主句本书的文章并不是对整个中国的概括,也不是诸多外国人所见所闻的集萃这一些必须提请读者们注意。这些文章仅仅是一位观察者对自己的印象所作的描述只是许多“中國人特性”中的一部分。它们并不构成一幅中国民众的肖像图、而更像是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炭笔对中国民众的某些特性所作的簡略素描它们只是组成一条光线,而无数的光线交织在一些才能形成一道白光。它们也可能被视作归纳研究来自笔者及其他各种人嘚个别经验在这里得到汇集。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围绕着各个主题列举了大量的具体事例。

  米多斯先生是众多研究中国及中国人的莋家中最富哲理性的他认为,一个人对外国民族特性有了正确的看法并希望把这种看法转达给他人时其最佳方式莫过于把所有有关的筆记都交给他细读。在这些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事件,特别是那些非同一般的事件并附有当地人对该事件的说明。

  從大量的此类事件中推出一般性结论推出的结论可以被怀疑或否定,但所列举的个别事例只要是真实的,就不能仅仅由于某种原因而被搁在一边任何有关中国人特性的理论最终都必须对这些事例作出分析。

  将中国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比较是十分困难的。试圖从事这一研究的人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同样,许多看起来属于中国人“特性”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东方人的特性,待会儿就会看到這种情况;至于对不对每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予以判断。

  据说当今与中国人交往、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有三条途徑:研究他们的小说、民谣和戏剧这些信息来源无疑有其价值,但似乎还有第四条途径这就是研究那些住在自己家乡的中国人的家庭苼活,这一途径比前三者相加起来还有价值但它并不向所有研究中国和中国人的作家开放。正如在农村比在城市更能明白一个区域的地形在农村也更易于了解人的特性。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城市住上10年他所获得的有关中国人家庭生活的知识,或许并不如在中国农村住12個月所获得的知识多除了研究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我们还必须把乡村看做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本书的这些文章正是以中国农村為立足点而写成的。这些文章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传教士的观点而是一个没有任何主观偏见的观察者对所见所闻的如实报告。正是由于這一点本书没有涉及所谓用基督教改善中国人特性的问题,也不作出中国人需要基督教的假定但是,假如他们的特性中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那么,这些缺陷如何纠正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问题”己远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国际性的问题。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0世纪,这一问题将是更为紧迫的问题中国人是人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如何改善他们是每一个希望人类美好的人鈈可能不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这些结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这些结论将会得到一系列曾被过多忽视的论据的支持;如果这些結论错了无论怎样支持,都不攻自破

  埃尔金勋爵对上海商界的那次答问,虽然已过多年但他的话至今仍是正确的和恰当的。他說道:“当自由进入这个国家的障碍被搬开时西方基督教文化将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不是野蛮,而是一种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衰退和有缺陷的古老文明但在另一些方面又不能不使我们抱以同情和尊敬。在将要出现的竞争中基督教文化要想在这个具有怀疑态度且又足智多謀的民族中开辟道路,就要使人们明白进入天堂的信仰比不离尘世的信仰更能保证公众和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

  乍一看来紦全人类所共有的“脸面”当做中国人的特性,可能太不合理了但是,中国人所讲的“脸面”不仅仅指头的前面部分它是具有多种复雜含义的名词,其意思比我们所能描述的或者所能理解的还要多

  为了理解“脸面”的意思,哪怕是作不完整的理解我们也必须指絀,中国人具有强的爱演戏的本能戏剧几乎可以说是唯一通行全国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对戏剧演出的热情犹如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只要略加鼓动任何中国人都会有模有样地扮演起某出戏中的某个角色。他会摆出演戏的姿势鞠躬行礼,下跪叩拜对於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来说,这种情形似乎多余或是可笑。中国人是用戏剧化的语言进行思维当要为自己辩解时,他面对两三人的講话就像是面对众人他大声他说道:“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还有你,你们都在场”如果他心情愉快,他会说自己是光荣地“離开舞台”;如果心情不好他会说自己没有脸“退出舞台”。所有这些如果明白了,就会发现与实际毫不相干这里根本不是事实的問题,而是形式的问题一场戏中,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说了一句漂亮话这场戏就会赢得喝彩。我们并非要进入幕后因为那将会糟踏世界上的所有好戏。在一切复杂的生活关系中完全依据戏剧化的样式而行动,那就会有“面子”在他们表演时,不理他们小看他们,喝倒彩他们就“丢面子”。一旦正确理解了“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就会发现,“面子”这个词本身是打开中国人许哆最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应该一提的是,如何做到有“面子”其技巧和造诣往往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所望尘莫及的。西方人與中国人的异同经常是忘记了其中戏剧的因素而走进与之无关的事实领域。在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看来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是南海岛的戒律,一种潜在的不可否认的力量;只是“面子”可以反复无常,不可简化为规则并且只是按照公共的情理而取消或变更。在這一点上中国人与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必须承认存在着差异,因为他们决不可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同样的事情在调解各个村庄之间瑺有的无休止的争吵时,“和事佬”必需认真考虑“面子”的平衡就像过去欧洲政治家考虑权力平衡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目的不在于執行公正的原则,而是按照适当的比例对所有有关的“面子”进行分配。执行公正的原则对一个东方人来说,即使从道理上讲有这种願望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是在诉讼的裁决中、按比例分配“面子”的事也常有发生这使得相当大比例的裁决在所谓不分胜负的比賽中不了了之。

  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算是“给面子”。但是如果礼物是个人所送,受礼人应当只接受其中的一部分统统拒绝是佷少见的,或者根本不可能一些渴望保住面子的事例很能说明问题。因错而受到指责是“失面子”所以,无论证据多么充分也要为叻保住面子,予以否认一个网球不见了,被一位苦力拣了去;即使有证据他也会不客气地予以否认,然后走到丢失球的地方找到了浗(球是从他的长袖里掉出来的),并且还说:“这是你“丢”的球”一位侍女把客人的削铅笔刀藏在她主人的房里,后来她又在台咘下把刀子找了出来,并且还谎称是她找到的这样,“面子”保住了一位仆人不小心丢失了主人的一件东西,他知道必须赔偿或者被扣掉相当数目的工钱,于是他提出了辞职,井傲慢他说:“用来赔偿那支银匙子的钱我不要了。”这样“面子”没受到损伤。一個人放了一笔债他知道他已不可能收回;于是他找到欠债人,给予严厉的威胁以表明他知道该怎么做。虽然他没有收回债款但他保住了“面子”,并以此来保证他将来不会再遇到此类事一位仆人失职或拒绝做某些份内之事,当他知道主人打算解雇他时他会故意再喥犯规,并自己提出辞职以保住他的“面子”。

  宁死也要保住面子这对我们来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听说,中国嘚地方官享有一种特殊的恩惠这就是被杀头时准许穿戴官袍,以保住他的“面子”

  “节俭”这个词表示持家的原则,特别是指家庭的收支关系按照我们的理解,“节俭”这一词包括3个不同方面的含义:节制花销制止浪费,用少花钱多办事的方式调节收支无论從这3个方面的哪一方面来讲,中国人都算得上是杰出的节俭能手

  到中国旅行,最初的印象之一是民众的饮食相当简单众多的人口姒乎全依赖于品种很少的食物,如稻米、各种豆子、谷子、青菜和鱼这些再加上其他一些食物,就是亿万人主要的食品也许逢年过节遇到特别的事情,再增加一点点肉

  在西方各国,人们想方设法为生活非常贫困的人提供廉价且富有营养的食品那么,一定也很想知道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中国平常的年份里,每个成年人每天花不到两分钱就完全能够得到足够量的生活食品在灾荒的月份裏,成千上万的人更是靠每天不到一分半钱的生活费来维持生命这意味着中国人做菜做饭的水平是很高的。虽然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嘚食物很少且不精,有些还淡而无味甚至倒胃口,但又必须承认中国人在准备饭菜方面是超一流的烹好大师。在这一方面温格罗夫。库克先生把中国人列于法国人之下、英国人(也许还包括美国人)之上中国人是否应该排在哪一个国家之下,我们不敢说得像库克先苼那样确定但他们在某些国家之上,这是无可争辩的我在以前的一些小文章中已经说过,即使从生理学家的观点看中国人对主食的選择也算得上是很高明的。中国人的食物原料简单制成品却是花样繁多,其烹任技术之完美即使是对中国烹任术一无所知的人也会有所听闻。

  另一件以往没引起我们注意却是很有意义的事实是中国人在做饭菜时很少浪费,一切都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在普通的中國人家庭,即使是每顿饭后的剩余饭菜除了很少一些不值钱的之外,都留待下次再用为了说明这一事实,只需看一看中国人的狗和猫嘚身体状况这些家养动物靠人们的剩菜剩饭艰难地“活着”,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在新兴的国家中,浪费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猜想,像美国这样日子好过的国家每天所浪费的东西有可能够亚洲6000万人过上比较好的生活。我们确实希望看到这些剩余的东西不被浪费洏能使更多的人胖一些起来,正如许多中国人“吃饱”后仍把剩余的饭菜整理出来以备下次再用一样,即使是杯中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壶以备下次热过后再喝。

  有一个时时处处都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实是中国人对吃的东西并不像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那样过于讲究。什么东西都迟早会成为他们的网中之鱼不能吃的东西几乎没有。中国北方普遍使用马、骡、牛和驴干活,许多地区还使用骆驼但峩们看到,所有这些牲口只要一死甭管是意外之死、老死或病死,一般都吃掉无疑,这在我们一些读者看来显然过于节俭了。在中國牲口死了,把它吃掉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即使牲口偶尔死于像胸膜肺炎一类的传染病,也还是这样做不过,茬他们看来这类病畜肉要比死于其他疾病的病畜肉更差,因些出售的价格也较便宜但还是都卖了,都被吃了人们清楚地知道,这类疒畜肉进入人的体内会产生某种疾病,但还是要花较少的钱去吃这种肉去冒险无非是贪图便宜。当然应当说,这是不常见的死狗,死猫也像死马、死骡、死驴一样被吃掉。我们曾不止一次地亲身了解村民故意用毒药把狗毒死后煮了吃的事其中有一次,有人提议詓问问外国医生吃了这种肉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但狗“已下锅”曾吃过这种肉而没得病的人不可能放弃这顿美餐,结果在这次狼吞虎咽之后,居然仍是平安无事!

  有关中国人节俭的另一个事例也与做饭有关,这就是为了有效地使用燃料在饭锅的制作上下了很哆的功夫在中国,燃料缺乏因而十分宝贵一般有树叶,庄稼的根茎这种燃料只有一把火就没了。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锅底要做得尽鈳能薄,因此用起来要非常小心顺便说一下拾柴的过程,这也可反映中国人节俭到了极点每个小孩,即使他还不会做其他什么事但臸少能拾柴。秋冬时节到处是拾柴大军,他们手持竹耙连一根干草也不留下。孩子们进入树林用木棒打落秋叶,好像是在打落成熟嘚栗子甚至树叶还在随风飘落时,一些心急的拾柴人就开始去“抓”了

  所有的中国家庭主妇都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她手中的咘料。她的衣服并不像西方国家同龄女性所穿的那样在装饰和款式上过于浪费,而是尽可能地省时、省工和省料在外国人看来是一片尛得不能再小的布料,在中国妇女手里同样能派上用场这是议会中“家庭经济”的女作家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在一处不能用的在另一處肯定能用,即使是一些碎布头还可用来粘合成鞋底。伦敦和纽约的慈善家把自己不再穿的衣服送人并不切实际地希望接受者不要因洏成为单纯依靠救济过活的人。这样做弊多利少但是,无论是谁把同样的物品送给中国人尽管他们使用的布料和穿着风格与我们根本鈈同,但也可有理由相信这些特殊的物品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即使一丁点儿也不会被丢弃而与其他布料配在一起。

  中国人经常为萠友题词题完词的纸被缝在一块绸布上。用线缝而不用浆糊粘贴为的是让受赠者以后可以方便地更换绸布上的字,使他拥有一块可长期使用的绸布!

  中国人的节俭还可表现在小商贩的买卖中对他们来说,再小的东西都会引起注意例如,一个小商贩能准确地知道各种火柴盒中的根数知道每盒火柴的蝇头小利。

  中国人的账簿用过后每一片都还用的着,或是糊窗子或是做纸灯笼。

  中国囚处处节俭就连确实必需的食品也尽量节俭。在他们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对,而认为是理所当然B.C.亨利博士在《十字架和龙》一书中给絀一个很好的例子:三个轿夫抬着他走了5小时,23英里路然后,轿夫们又回广州去吃别人为他们提供的早餐。吃早餐前走了46英里的路其中一半还是抬着轿,只是为了节省5分钱!

  还有一个例子两个轿夫抬着轿子走了35英里路,然后撑船回去自早晨6点起就什么东西也沒吃过,舍不得花3分钱买两大碗米饭后来,船搁浅了直到次日下午2点才到广州。这些人已是27小时没吃东西了负重走了35英里路,其中抬着亨利博士去广州走了15英里还要再加上他的行李!

  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来说,中国人节俭的做法确实很难苟同但是,我们鈈得不承认这些做法完全是出于纯朴的天性在这个国家的部分地区,特别是(说起来很怪)在北方男孩女孩像是在伊甸园里,光着身孓到处乱跑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样更舒服一些但主要还是为了节俭。中国人使用的独轮车相当大部分转起来咯吱咯吱地作响只要加幾滴油,车子就不会这样响了但没人会这样做,因为对“心平气和”的人来说咯吱咯吱的响声要比油更便宜。

  一位日本人侨居国外他的特别要求是每天有热水洗澡,这是习惯中国人也有澡堂,但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去过甚至连见都没见过。一位外国妇人看见┅位中国母亲用答帚掸去她孩子身上的尘土好奇地问:“你每天都给你的孩子洗澡吗?”这位中国母亲回答说:“自他生下来就还没洗過”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肥皂零售商就是把“比污垢更便宜”的字样贴在橱窗上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中国人肯定把外国人看莋是“浪费肥皂的人”正如意大利人看英国人一样。在中国洗衣服时所用的肥皂当然是少得不能再少了,洗过的衣服与我们所说的清洁标准元疑还有距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节俭,因为许多中国人与我们一样尽管生活条件非常不利,但仍喜爱干淨其中有些人还值得我们效仿。

  正是由于节俭的本性要买任何现成的工具一般是不可能的。你可买到部分“半成品”然后自己加工组装。自己加工总比买现成的便宜正因为所有人都这么想,现成货当然也就买不到了

  我们曾说到过许多中国人节俭的事例。仳如在普通的房子里两个房间的隔墙上开一个洞,洞中摆一盏几乎是不用花钱的小油灯用以驱散两个房间的黑暗。在中国诸如纺织、制陶、冶炼、工艺制作一类的小作坊里,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形这类作坊在我们看来,并不像是在表现中国人的节俭更多的是在表现某种才能。中国人原本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劳作方式但是却没有人去改善它。他们似乎能够白手起家干一切工作他们的产品,无论简单戓是复杂一般都有这样的特点。还有他们的炼铁炉建在一个小院子里,总共就是那么一点点大像是建一个大炉灶,一个小时就能用磚砌好而且是长期地用下去,不花钱

  在中国,说明中国人节俭的最好、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对大量谷物贡品的管理宁可说是完铨缺乏管理。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谷物贡品运到北京,这些贡品从天津起运至通州卸货令“谷物交换”商吃惊的是,装卸、称量和搬運这堆如山的稻谷不是用机械而只是靠一帮苦力。一些计量谷物的斗和数量不定的苇席仅此而已。席子铺在地上然后倒出谷物,称量装袋,运走最后收起席子,剩下的又仅仅是泥岸!

  在美国烟草种植园最沉重的开支之一是建一个又长又精致的棚子,用来晾煙叶而在中国种烟草的农村根本就没有这桩花费。晾烟叶的棚子是用茅草搭盖的用过后,这些茅草与其他草一样仍是很好的燃料烟葉摘下时,结实的叶柄依然留着于是用草绳扎住叶柄,这样烟叶都连在草绳上然后再把它们挂起来,正像衣服挂在绳子上一样这样莋真是再简便而有效不过了!

  每一居住在中国细心观察的人都能再补充一些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事例,但是或许没有比以下更典型嘚事例:一位中国老妇人,步履瞒珊地走着一打听才知道,她是去亲戚家为的是死的时候能离祖坟近些,好少花一些抬棺材的费用

  勤劳是指习惯于勤奋地干任何工作--始终专心工作。在当今世界勤劳是最值得高度赞美的美德之一,是永远受到尊敬的美德

  一個民族的勤劳,大致可以由3个方面来衡量:长度、广度和厚度;换句话说有两个外延和一个内涵。所谓长度是指勤劳所持续的时间;廣度是指真正可以算做勤劳者的人数;所谓内涵,是指“习惯于勤奋”和“始终专心工作”的能量这3个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一般说来偶尔到中国的旅行者与长期定居的侨民,他们所获得的印象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他们都确实相信中国人的勤奋。初到中国的人怹们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民族的人正在履行约翰卫斯理的格言:“全力以赴,始终如一”在中国,懒汉是不常见的每个人姒乎都在忙什么。当然也有不少富人,尽管他们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微不足道他们可以不干事而过着富裕的生活。然而他们的苼活并不是外国人在表面上所看到的那种平庸。在中国富人仍然像他在贫穷时那样专注于他的事业,一般不会放弃

  中国人把自己汾为: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让我们分别看一看每一阶层所表现的勤劳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很难接受像中国那样的教育模式。总体上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但仍有一点却总是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只为勤奋,不求回报为有钱人买官而敞开的许多后门似乎佷可能会挫伤读书人的热情,们“阿职买卖并没有引起这样的后果各省都在抱怨,每一职位的合格考生远远多于空缺的职位所有各级栲场,从最低的到最高的都人满为患,经常是一万多人竞考一个职位只要我们想想中国的读书人为了进入这样的考场而花费的心血,僦会生动地感受到他们的勤奋《三字经》中所提及的传统读书人的勤奋,借萤火虫的光亮读书把书本固定在耕牛角上边犁田边读书,臸今仍被中国各地成千上万的人所努力效仿在许多情况下,不少人一获得初步的成功就开始放弃往日的勤奋但是中国人根本不把此类囚当做读书人,而把读书人这一荣耀的称呼留给那些在充满荆棘的狭窄小路上不断奋斗直至功成名就的人除了中国,我们又能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祖孙三代为了谋取同样的职位参加同样的考试经过同样长时间的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同样都是在80岁时获得盼望已久的荣誉

  1889年春天,北京的《邸报》上披露了各种材料其中有关于省级考试中老年考生的事。福州总督报告说福州秋季考试中,有9位超过80歲和2位超过90岁的考生通过规定的考试他们的考试文章,结构严谨文字书写有力、准确。他说这些老年考生中秀才后己过60年,在此期間已参加了3次晋级考试如果第四次再不成功,当授予名誉头衔河南总督以同样的方式报告说,有13位超过80岁和1位超过90岁的考生他们全蔀“通过为期9天的严格考试,文章精练并没有表现出暮年的痕迹”。但更令人吃惊的是安徽省那里有35位考生超过80岁,18位超过90岁!还有哪一个国家会有这种奇观呢

  如果说中国的知识分于是始终勤奋的一族,那么农民的勤奋则并不亚于他们农民的劳作如家务一样,沒完没了所有北方各省,除了冬至前后有一段相当短时间的空闲外一年到头就根本没有闲的时候,要做的事很多无疑,其他各国的農民也多少有点类似但是,中国农民的勤劳是其他民族所难以比拟的

  农民是这样,雇农更是这样雇农们长期过着极度贫困的日孓,在无尽的折磨中度过一生正如农民细心照料他的每一棵白菜,仔细清除各种害虫雇农也同样要照料好他的工作,以便能填饱肚子养家活口。那些需要出远门的人往往是半夜起身赶路;他们说这是习惯,无论何时在路上都可看见手拿叉子,肩背筐子的农民在拾糞当没有其他事可做时,这是一桩不变的、永远做不完的事

  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为了养家活口寻找两份不同的工作以互相衔接。忝津的船夫在河水封冻没事干时就拉冰撬,搞搬运赚点小钱。同样一些地区的农民在农闲时,都是在编制帽子这种帽子还是大宗絀口产品。中国妇女往往是不停地手纳鞋底几乎看不到她们闲着;即使是在村口聊天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她们或许还搓棉花以备纺紗。总之她们从不偷懒。

  商人及其雇员完全可称得上是一个不知疲倦地工作的阶层商店职员的生活,即使是在西方也不是清闲嘚,但中国店员要更加忙碌他们的工作永远没个头。他们几乎没有节假日任务繁重,只是在精神麻木时才可稍停片刻

  中国的店鋪开市很早,收市很晚簿记制度采用一种复式簿记法,非常细致使得账房为了记录收支和平衡账目而常常忙到深夜。店员们在无事可莋时就坐下来挑捡收进来的铜钱,看看有没有值钱的铜板

  令人吃惊的是,在中国工作最艰苦的阶层是最让人羡慕、每一有志者嘟设法跻身于其中的官僚阶层。中国的各级官员必须埋头于各种公务必须对每桩事的成功负责到底,而这类公务之繁杂同样令人吃惊。以下摘自北京外国使馆的一位翻译对中国重要政治人物的采访报告:“我曾经询问过一位中国内阁大臣他一直抱怨日常事务的繁忙使怹过于疲惫和劳累。他说他每天凌晨两点钟从家里出发,因为3点至6点他要在宫里值班作为内阁大臣,6点至9点他要在朝中议事他是兵蔀大臣,9点至11点要在兵部他又是刑部的要员,每天12点至下午2点要在刑部办公室里他还是外务部的资深部长,每天下午2点至5、6点要在外務部这些就是他每天的工作安排。此外他在工作的空隙还经常为其他各部门工作。他很少在傍晚7、8点之前到家”我们的工会为实行烸日8小时工作制而奋斗,当看到上面这每日的工作安排时又会有什么滋味呢?据说那位官员在那次谈话后6个月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去世了。这并不奇怪在中国,那些仍能为政府效劳的官员身上此类事的再度发生并不是不可能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所谓勤劳嘚外延是指勤劳者的人数以及勤劳所持续的时间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人的勤劳在外延方面是很广大的中国人的一天开始于天刚蒙蒙亮之时,往往是半夜后不久中国的皇帝每日上朝时,欧洲各国的宫廷还沉睡在睡梦之神的怀抱里这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来说简矗是不可思议,而对中国人来说则是最自然的事天子的所作所为不同程度地受到各地臣民的效仿。广州的铜匠、福州的锡匠、宁波的木匠、上海的磨坊工以及北方各省的纺织工和磨面工都是睡得晚、起得早天还没亮,旅行者就会在集市上遇到卖菜的村民他们早已从数裏路以外的家里赶来,站在黑暗之中等待着天亮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吃早饭的时候,中国人的早市已经结束夏季清晨5点半后,沿着仩海的主要街道漫步没有比这里更能感受到东西方的强烈反差了。在黄浦江边建起高楼并在里面做生意的欧洲人还根本没有动静时而亞洲人却已是经过了很长时间进入了高潮。几小时后当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开始轻松自在地与中国人抢占市场时,当地人已经干完了半天的活

  约翰。戴维斯先生曾相当正确地评论中国人的“热爱劳动”他说,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在使人民满足于自己的环境方面是荿功的这种热爱劳动的品质是中国人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必须受到长期的高度重视

  关于中国人勤劳的内涵,仍需说几句中国人昰亚洲人,他们工作也像其他亚洲人一样试图把我们的模式强加于这个生机勃勃的民族,那只能是徒劳的在我们看来,他们显然缺乏峩们所高度尊崇的诚心盎格鲁撒克逊人用不着基督教《圣经》的指点便能知道尽力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是非常的重要,但是成熟的宗敎和哲学虽然可以对中国人产生影响,却不能使他们改变步伐他们受益于几千年以来所积累的经验,正像荷马之神他们从来就是不慌鈈忙。

  人们不禁要问当有朝一日白种人与黄种人进入空前激烈的竞争之时,谁将败下阵来

  勤劳致富,这是所罗门的经济学格訁假如这一格言是正确的,那么中国人当然能够成为地球上最兴旺的民族如果他们能有一种全面的美德以克服所谓“恒久关德”的明顯缺乏,那么这个民族的兴旺更是无可置疑的了。当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中真诚的品质重新恢复其应有的地位时,那么中国人将会(在鈈久的将来)获得因他们的无比勤劳所带来的全部报偿

  看待中国人和东方人的礼貌一般可以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一是赞赏,另一昰批评我们喜欢提醒自己,盎格鲁撤克逊人有许多美德,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内刚外柔则不主要。因此当我们来到东方,发现有那麼多的亚洲人在调解人际关系方面具有比我们高得多的技巧内心不由得充满羡慕。这是不会做某事的人对于能轻松做这桩事的人的一种羨慕即使是对中国人具有过分偏见的批评家,他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已经把礼貌升华到一个完美的高度这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所鈈知道的、且未曾体验是想不到甚至几乎不可想像的高度。

  这使我们想起中国的典籍上记载有礼仪准则300条,行为准则3000条一个民族褙负着如此繁多的礼节,要延续下去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我们很快就发现中国人已经设法把恪守礼节熔铸成一种内在的本能,而非外在的需要就像他们对待教育一样。这个民族的精英曾为人们的日常交往制定出繁文缛节,而在西方这一切只适用于宫廷和外交往来,当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完全被这些繁文缛节所束缚,而是这些规矩就像节日的盛装该搬出来时就得搬出来;至于在什么場合需要这样做,中国人全凭一种准确的本能去辨认在这样的场合,如果一个中国人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么他就会像西方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偶尔忘了9乘以9是多少一样,令人感到滑稽可笑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对中国人的礼貌之所以不会欣赏,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一種观念这就是“礼貌是某种善意的真诚表达”。在西方把个人的幸福(在理论上)看做是全体人的幸福,被认为是一种文明的看法泹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完全与之相反。像所有的技艺表演一样对人表示礼貌并不完全是整个内心的需要,而只是整个复杂心态的某一部分嘚需要礼貌用语的制定和使用,目的只在于维护既定的尊卑关系这在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看来,即便不令人发疯也会令人不知所措;而在中国人看来,这对于保障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也是调解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前就有后有后也有前;该前的前,该后嘚后各得其所,万事亨通就像下棋一样,先走的必须说:“鄙王先走一子”然后,对手说:“鄙王也走一子”后来,对手事先告知说:“鄙王的士要吃尊王的卒走到鄙王卑贱的象位”。这就是在下棋一局棋的输赢与说几句客套话毫无关系,但是正如下棋人不能事先说出下一步棋,否则就会使自己显得荒唐可笑一样中国人对于对手的每一步棋若不能给予有理有节的回应,也会成为人们的笑柄因为对中国人来说,客套即是下棋不懂这些客套就等于无知。

  同时中国人讲究礼貌的严格程度,是有城乡差别的一个乡下人,虽然他知道必须有礼貌但他并不知道像城里人那样的礼貌有哪些具体要求。

  但同时必须承认即使中国有难得一见的不懂礼貌的囚,他们也要比最有教养的外国人强得多:与他们相比外国人只是怀中的婴儿。一般说来除非外国人曾有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又担心洎己有所失礼而被误认为没有教养否则,他就不可能有中国人那样的礼貌之举外国人并不懂那么多的“规矩”,即使学会了那些漂亮嘚礼貌用语也表现出那样的麻木和无知。正是由于外国人在仿效中国人的最起码的礼貌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无能和自愧不如所以中国的知识界总是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理所当然的)轻蔑目光看待这些“野蛮人”。

  礼貌可以比做一个气垫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但它卻能够很好地减缓颠簸同时,还可公正地说中国人向外国人所表示的礼貌(完全与向自己的同胞所表示的那样)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巳懂得如何待人,其次才是考虑到客人是否舒服你本不想生火烧水沏茶,他偏偏要为你生火沏茶;结果让你被烟熏得流泪呛得喉咙像昰在吞苦药;而主人仍然自信自己知道该如何待客,至于客人不乐意那完全是客人自己的事。再比如你在乡下租了一问较差的房子,房子的主人认为把房间打扫一下(象征性地)布置一下是他的职责;你已经来到了房间他仍然还在打扫;飞扬的灰尘弄得你睁不开眼,伱恳求他别做了但他仍然继续做。也许这就是《礼记》上所教诲的,应该为客人打扫房间不管客人是否乐意。请客吃饭也有这样的禮节这是令初来乍到者生畏(而有所涉足者常见)的礼节。在请客吃饭时热情的主人特地为你盛上一大堆他以为你喜欢吃的东西,而鈈管事实上你是否喜欢吃是否吃得下。若是你一点也不想吃主人似乎会说,那就是你的不是了而主人则肯定他自己并没有失礼;也沒有人会说他失礼。如果外国人不懂这种游戏规则那是自己的事,与主人无关

  正是按照这个原则,一位中国新娘照例去拜会一位外国夫人时她背朝夫人,向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行礼结果使女主人感到奇怪和生气。事后经过询问才知道新娘朝北行礼是因为那是皇仩所在的方向,她并没有在意女主人是在房子的南边如果这位外国夫人不清楚自己应当站在房子的什么位置,那么这位新娘也就不必在意女主人会怎么想;至少她表明自己知道应当朝什么方向磕头!

  中国人的礼貌常常表现在送礼上如前所述,这是给受礼人“面子”所送的礼物有某种固定的老式样。一位常与中国人打交道的外国人总会收到一些礼品盒,这些礼盒用红纸包裹得清清楚楚内装油腻嘚糕点;即使他根本不可能吃,甚至被逼得走投无路表示不愿意接受否则他只好拿去送人,送礼人还是不会把礼品拿回去

  中国人嘚礼貌决不是不允许人们“对礼貌吹毛求疵”。受礼人经常会问这些礼物花了多少钱。到别人家做客的人在与男女主人告别时常说:“給您添麻烦了让您破费了!”

  一位外国人曾应邀参加一次婚礼。婚礼上糕点丰富婚宴进行中,端上一盘糕点仅有两三块,热气騰腾而受到夸耀(似乎都喜欢热的)由于这位外国人是贵客,这盘糕点端给了他但他却婉言谢绝了。不知是什么道理这给正在进行嘚婚宴投下了一片阴影,那盘糕点后来没传给其他人而被撤了下去。原来按照习俗,每位参加婚礼的客人都要送一份礼钱当做婚宴的婲费照例是客人还在席上时就开始收钱,但在中国人看来向客人收礼钱是不礼貌的,于是就以向客人送热糕点为托辞每个人都知道送热糕点的用意,唯独这位外国人蒙在鼓里他的拒绝使得其他人不便在当时拿出自己的礼钱。后来他又应邀参加这一家举行的另一次婚宴,这次这位外国人有趣地听到婚礼主持人比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还直截了当地对客人们说:“这是放礼钱的地方,请吧!”显然昰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在否定了中国人礼貌中令人厌烦的繁文缛节之后,我们仍要在社会交往方面向中国人学习许多东西保持我们嘚诚实,抛弃我们的鲁莽这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的坚定的独立性掺入一定量的东方人的温文尔雅,那一切将会更恏

  然而,许多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根本不会用这种观点看待事物笔者的一位熟人在巴黎住了许多年,以致于不知不觉地接受了那里的风俗习惯当他后来回伦敦时,他已习惯于向见到的每一位朋友脱帽鞠躬有一次,他向一位朋友鞠躬时这位朋友嘲笑他说:“咾朋友,请看这里没有你的法国猴子可耍!”如果人们能够集东西方之精华于一体,能够安然地走在狭窄的、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那该是多么的惬意!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发达国家流行的一句格言现代社会生活的安排极其复杂,一个商人能在特定的商务时间里处理好大量各种商务这在上个世纪需要花费多得多的时间。蒸汽机和电力已经完成了一场革命盎格鲁撒克逊人曾以其身体素质为这场革命做了预先的准备。虽然我们的祖先曾无所事事只知吃喝和决斗,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民族是具有冲劲的民族,这种冲劲驅使每个人无休止地去做一桩又一桩事情

  中国人的问候语与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问候语之间存在着一种很有意思的差异。前者遇到怹的同事时说:“吃饭了没有”后者则问:“做得怎么样?”做这是人的正常行为,正如中国人看待吃一样由此可见,感觉到时间僦是金钱一秒钟也不可放过,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天性;而中国人像大多数东方人一样,则是非常地浪费时间中国人的一天仅有12個时辰,一个时辰与下一个时辰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只是象征性地把一天分为12个部分,他们所说的“中午”是指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我们可以听到一位中国人在问:“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半夜什么时候”这里的语言多少有点模棱两可,他应当进一步问:“現在是半夜几点”

  在日常生活用语中,说到时间时几乎都有类似的不确定,中国人所说的“日出”和“日落”就其用来指称太陽所处的纬度(还有经度)而言,还算精确但“半夜”,正如“中午”一样并没有具体的时间所指。夜里的时辰通常用“更”来划分同样模糊不清。只有最后一更由于是在晨曦初露之时,才较为精确即便是在城里,“更”所指的时段也多少有些不确定我们所说嘚表,绝大多数人一无所知有些人确实有表,但在他们当中即使有人每隔几年将表清洗一下,以保证它正常运转也几乎没有人会用表来安排自己的活动。普通人完全是根据太阳的高度来知道时间的而把太阳高度说成是一杆子高、两杆子高,或几杆子高若是遇到阴忝,就根据猫眼睛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来知道时间对于日常生活,这已是够准确的了

  中国人对时间的利用是与他们对时间测定的不精确相对应的。根据西尼史密斯所说,世上的人分为两类大洪水前的人和大洪水后的人。大洪水后的人发现人的年龄再也不可能达箌几百岁,更不可能近千岁所以他们学会抓紧时间,以适应环境相反,大洪水前的人不可能意识到长寿的梅修撒莱☆时代已经过去怹们的生活仍然依照家族的成规进行安排。

  中国人可以算做是“大洪水前的人”中国的说书人,比如在茶馆里为吸引和留住顾客的那些说书人会使人想起英国诗人丁尼生☆☆的“布鲁克”。听众可以随便来去但他却是“没完没了”不停地说。演戏也是一样有时,一场戏要接连演上好几天当然,还是不能与泰国的戏相比据看过泰国戏的人说,他们接连看了两个月中国人的戏法,技艺高超苴有趣,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们总要向观众说一大堆空洞无聊的开场白以致于外国观众还没看戏就已经后悔当初不该来。最可怕的昰出席中国人的酒宴其持续的时间之长几乎是没完没了。酒菜的数量之多、花样之繁几乎难以置信。所有经历过这种场面的外国人都會感到恐怖和不知所措而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招待所花费的时间还嫌太短中国人有句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格言,这就是“世上没有不散嘚宴席”但是,被诱人圈套出席这种酒宴的野蛮人却感到这一原本可以为他们带来一线希望的格言,在这种场合总是难以实现的☆《圣经》传说中的长寿者,享年969岁--译者注☆☆(1809一1892)英国桂冠诗人。--译者注

  中国人从小就完全习惯于依照大洪水前的成规行事上學的时候,他总是一天到晚读书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停一下。除此之外无论是学生或是先生,都不知道还有其他的读书方式科举考试偠进行几天几夜,每一关都不是好过的尽管大多数考生对这种不合理性的考试感到厌烦,但他们仍然相信这种考试对于检验人的知识才能还是有道理的

  这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会使人联想到其形成的过程。中国人的语言基本上是属于大洪水之前的掌握它需要梅修撒萊毕生的时间。与古罗马人一样古代中国人意识到,若不自觉学习他们自己的语言就永远不会说或写!中国人的历史是属于大洪水之湔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时代尔后,则是混浊、舒缓、漫长的大河其间,不仅有挺拔的大树也有枯朽的草木。除了较缺乏时间观念的囻族之外没有人会去编写或阅读这样的历史;除了中国人的记性之外,没有人会有这么大的“肚子”能装下它们

  中国人漠视时间還表现在他们的勤劳之中,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到中国人勤劳的内涵完全不像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劳动时所表现的那样。

  曾与中國的承包人和工匠合作建房子的那些外国人有多少希望再度合作呢?这些中国人来得迟走得早,老是停下来喝茶他们用布袋从很远嘚石灰坑里一袋一袋地运灰浆;若是用独轮车,一人可抵仨;但是谁也不这样干如果遇到一点小雨,所有的工作还要停下来这样,花費的时间不少进度却很慢,往往很难看出这帮人每天到底干了多少活我听说,有个外国人对他的木匠钉板条的缓慢进度很不满意于昰趁他们吃饭时自己动手干,结果完成了4个木匠半天的活

  对中国的工匠来说,修理他们自己的工具也是桩很花时间的大事然而,洳果工具是外国人的那就另当别论了。一件工具莫名其妙地坏了但没人承认曾经动过。“没人动过”这是一句很适合于他们的口头禪。在墙上插一些木条用绳子捆绑一下,就算支起脚手架整个工期,天天都有危险不管干什么事,都没经验沙子、石灰和当地的苨土原本以为都可以用,结果都不能用外国人没办法了。他就像《格利佛游记》中所描写的被线牵制着这些线凑在一起,对他来说实茬是太多了我们一直会想起一位广东的承包人。他是个鸦片鬼他的允诺正像他的钱一样统统消失在鸦片烟中。最后忍无可忍,只得紦一些实在过分的问题摆到他的面前“告诉过你玻璃的尺寸,你也量过窗子好几遍可是你统统搞错了,都不能用你做的门一块都合鈈上,一点胶也没用过地板不够长,数量也不够还都是节疤孔,而且没有彻底干透”听着这番指责,那位脾气温和的广东人似乎有些可怜然后又用一种文雅的语调抗议说:“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说!这样说有失体面!”

  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的人格中所具有的这一品性正如我们也不喜欢他们缺乏誠实一样。

  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我们曾听说,一大包外国邮件在相距12英里的两个城市之间被耽搁了好几天原因是邮差的驴病了,需要休息!中国邮电系统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应该怎样与能够怎样的模仿阶段

  最使外国人讨厌的是,中国人在社交访问过程中对浪费时间的不在乎在西方国家,这样的访问是有某种时间限度的他们不会超过时间。泹在中国则没有这样的限度。只要主人不提出要为客人安排食宿客人就是精疲力尽了,也还是要说下去中国人在访问外国人时,根夲不可能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会一连坐上好几个小时,一个劲儿地说不知在说些什么,也不说要走一位高明的牧师有句格言:“想见我的人,也是我想见的人”假如这位牧师在中国待过,无论时间有多长他都会对他的这一格言进行实质性的修改。当他碰到上述嘚那种事之后肯定会效仿另一位很忙的牧师,在他的书房醒目地挂上一条圣经中的格言:“主保佑你离开!”如果对一位正说到兴头上嘚中国人明确表示自己很忙那往往会给他当头一棒。他会长时间地一言不发默默地忍受着,其时间之长足以消磨掉10个欧洲人的耐心終于他开始说话了,这正如谚语所言:“上山打虎易让你开口难!”如果外国人都像已故的麦肯齐博士那样就好了。他觉得他的中国朋伖不断前来做客并且“只来不走”,浪费时间影响到他的工作,于是习惯性地对他们说:“请坐像自己家一样;我正忙,请原谅”假如他能够模仿一位中国学生说得直截了当、简明扼要,那就更有意思了那位中国学生学了一些短语后,想在老师身上尝试一下于昰下课时大声说道:“开门!出去!”结果,弄得老师差点晕过去

  中国人给外国人的第一印象是千人一面。他们的相貌似乎出自同┅个模子;穿的总是蓝色;眼里无神好像发直了一样;辫子像是同一个豆荚中的两粒豆仁,一模一样但是,无论把中国人说成是怎么樣即使是最不善于观察的旅行者,只要略加体验就会发现所谓中国人是千人一面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两个地区无论多么靠近,口喑上都存在着有趣的、莫名其妙的差异而且地区间相隔越远。差异就越大以致于形成不同的“方言”。经常有人告诉我们中国人的語言写起来都一样,说起来却大不相同我们常常想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也有同样的差异按照中国人流行的说法,十里之外不同俗這种事例,随处可见然而,最常见的是计量标准上的差异而在西方国家,绝对不变的计量标准才能保证生活的舒适

  任何双重标准,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来说都是令人烦恼的而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乐此不疲。两种货币单位、两种重量单位、两种度量单位这些對他们来说似乎很自然、很平常,不必予以反对向一位卖肉馅汤团的人打听每天做多少这样的汤团,他回答说大概“一百斤面粉”,臸于这些面粉能做成多少汤团这个问题只能留待询问者自己去猜想。同样向一位农民打听他的一头牛有多重,如果他给出的数太低楿差太大,他会解释说这个数不包括骨头!问一位职员身高是多少,如果他给出的数与他的实际身高相差的太离奇经过查问,他会承認他给出的数没把头部算在内!原来他曾当过兵,在部队分配挑担时人的锁骨的高度比较重要,因此说自己的身高时一直就没有把頭部算在内,这次他是疏忽了一位乡下人的计量方式就不同了,他硬说他的家“离城90里”但经过盘问,他承认没那么多他说的是往返的路程。实际距离只有“45里”!

  在中国计量不一致的最明显的事例是计量铜钱的方法。铜钱是这个国家唯一的货币各地都采用┿进制,这也是最简易的计量方式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一串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所预想的一百个铜钱除非他特地算一下。他不必走遍18个省份的绝大多数地区就会发现一串钱的铜钱数目各不相同,而且无法解释按道理,“一串”就是1oo个铜钱但事实上从100至99、98、96、83(洳陕西省会)、直到直隶东部的33,各种数目都有或许有些地方可能更低。银子买卖中的称重也是这样甚至更为严重。各地的“两”都鈈一样除非是巧合。这种情况把外来人搞得稀里糊涂除了那些专门买卖银子的人外,谁都会遭受一定的损失特别是会给那些老实人帶来无尽的烦恼。这种货币混乱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眼下关心的只是存在的事实。

  所有各种计量都有同样的混乱一个地方嘚斗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斗。如果在粮食征税中总是采用这种斗那么,就很容易在那些不像中国人那样会忍气吞声的民族中引发政治動乱至今为止,“全世界都是一品脱是一品脱一磅是一磅”;而在中国却是一斗不是一斗,一斤不是一斤这种混乱居然还有道理可訁。而且到处还可看到(例如在盐业专卖中)纯属随意武断的标准,比如把十二两叫一斤购买者买的是十六两的一斤,得到的却只有┿二两;而且还是公开这么做的同行的商人也都这样;据说这不是欺诈,只不过是盐业买卖中的“老习惯”百姓们完全清楚。土地的丈量中也普遍存在类似的不确定性在某个地区,一“亩”土地只相当于其他地区的一半如果有人碰巧住在边界线上,那么他们就不得鈈准备两种丈量土地的工具以分别用于不同的田亩制。

  要知道每斤粮棉的价格仅凭现有的报告(正像到中国的旅行者经常做的那樣)是很不可靠的,还必须首先弄清楚这里的“斤”是指哪一种斤同样,要知道每亩的粮食产量不能仅凭现有的统计数字,还必须弄清楚这里的“亩”是哪一种亩在计量路程的距离方面,也普遍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每位到中国的旅行者都会有这种体验。在陆地旅行中如果路程是以“里”计量,那么就有必要弄清楚这个“里”是不是指“大”的里!我们并不否认这样计量路程有某种根据但我们要指絀的是这种计量既不精确也不统一。据我们所知人们普遍感觉到,一离开宽阔的国道“里”就变“长”了。如果在国道上每天能走120里蕗那么在乡村的小道上满打满算也只能是每天走100里,而在山区就只能是每天走80里。此外测算路程的长短往往不是根据实际的绝对距離,而是根据行走的难易程度甚至中国人也不否定这一点。因此若是说到山顶有“90里”,实际的里数还不到一半;而中国人还强词夺悝硬要坚持理由是走这段路程的困难程度相当于在平地上走“90里”。还有一件与测算长度有关的稀奇事即从A到B的距离不一定等于从B到A! 茬中国,欧几里得的假定“与同一量相等的量彼此相等”已不起作用了需要插入一个否定词加以修改。我们可以举例说明:在中国最重偠的一条公路有一段路根据里程碑所示从北到南长183里,而从南到北却是190 里真是太奇怪了,无论你走几趟也无论多么仔细地看里程碑,事实就是这样”★

  ★在写这段之前,我们已经在巴伯先生的《中国西部之行》一书中看到过类似的事例:“比如我们说两地间嘚距离是根据两地一来一往的人们所估算的而定;这样,各人给出的数字当然不会相同从A到B的人都说是1里,而从B到A的人却都说是3里当哋一位有知识的人解释说:运费是按里计算的;显然,上山时苦力应得到更高的报酬;若是按照路的坡度来计付报酬那是很麻烦的,为叻方便起见就把难走或陡峭的路说得更长一些。原来如此眼下,这些约定俗成的里程数就是旅行者一直想弄明白的“但是”,我反駁说“按照这种说法,雨天也肯定要加长里程数晚上的里程数肯定要比白天的更长”。“很对是要多付一些钱才行。”这种做法对當地人来说可能是方便的但旅行者却会不断遇到麻烦。像这样估算路程的事还有:平地上1法定哩被说成2里;不是很陡峭的一般山路,1哩说成5里;很陡峭的山路1哩说成15里。一位云南的山里人他老是少算了平地上的路程,但在他所住的山里就没这样以后的旅行者对此鈈必大惊小怪。只要不是很陡峭的山路他肯定都会把5里说成是1里。”

  在利特尔先生的《长江三峡之行》一书中他说,有一段水路顺流而下时说成是90里,面逆流而上时却说是120里他估计是3.62里相当于1法定哩,或者说250里相当于1纬度。★

  与此类似的是“整体等于蔀分之和”这一公理在中国也不能成立,尤其是在河道航行中你通过打听知道到前方的某一地点有“40里”,然后通过更细致的分析,伱才知道这个“40”原来是两个“18”;“4个9是40不对吗?”这种说法会让你哑口无言照此说法,“3个18”就是“60”我们曾听说过一件事,┅位政府通信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跑完规定的路程他为自己辩解说,这个“6O里”是“大”里由于他的申辩合理,他的上司下令测量這段路程结果发现实际上是“83里”,从那以后就一直按此计算。

  分布在一座城市周围的几个乡村离城里从1里到6里不等,但每个村子都可以叫“三里屯”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据估算只有1里的路程如果道路两旁有房子,就会被说成是5里而且每个村民都会认真地姠我们保证,这条街确实是那么长

  在这些情况下,各人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制定标准大可不必为此大惊小怪。造秤的人徘徊于街仩根据每个客户的偏好在秤杆上镶上秤星。每个买卖人至少有两种秤一种是用于买的,另一种是用于卖的他们不买现成的秤,除非昰杆旧秤因为情况在变,秤的标准只能根据每个买卖人的需要而定

  说人的年龄大小也是如此,其中尤其能反映出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凭着一个人出生年的动物属相,就能轻易地推测出这个人的年龄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说一位老人有“七、八十岁”,其实是詓年才满七十岁事实上,在中国一过七十岁,就是“八十”的人了如果想弄得准确,就必须减去这个“常数”即使一位中国人说絀他的准确年龄,所给出的也只是下一个春节后的年龄用“十”为单位计算岁数的习惯根深蒂固,并且搞得很模糊一些人是“一、二┿岁”,“没几十岁”或许“好几十岁”;在中国,严格准确他说出年龄是非常少见的事这种模糊还延伸至“百”,“千”和“万”“万”是中国人计算的实际限度。对于比这些笼统说法更加准确的表达中国人并不感兴趣。

  一位熟人告诉笔者有两个人花了“②百串钱”看一场戏,后来又补充了一句:“是一百七十三串不过,这与二百串是一样的不是吗?”

  一位绅士及其夫人在中国生活了好几年后要回国时他们的中国朋友送来两幅卷轴,是要分别转赠给他们夫妇俩各自的老母亲--父亲都已去世他们夫妇俩各自的老母親恰好同岁。两个条幅上的题字分别是“福如东海”和“寿比南山”而且每个条幅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其中一个条幅上的小字恭贺受赠鍺享受了“七十年的富贵”另一个条幅则赞美贵夫人享有“六十年的荣华”。夫妇俩在对这两幅卷轴大加赞赏之余其中一位战战兢兢哋问道,为什么明明知道两位母亲是同岁却还要说一个是七十,另一个只有六十呢得到的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回答:如果每幅卷轴上都昰写“七十年”,那会显得作者太缺乏想像力了!

  中国人讲究社会连带关系这对我们所要求的精确是致命的,一位打官司要求咨询嘚人告诉笔者他“住”在一个村里,但从他的口述中可以明显知道他的住所是在城郊。经过查问他承认眼下是不住在那个村里;经過进一步的调查才发现,他十九代之前就已搬出该村了问他:“你难道不认为你自己现在是城市居民吗?”他简单地回答说:“不我們现在的确住在城里,但我的老家是在那个村甲!”

  还有一个人曾经要求笔者去看看他村里的一座古庙他骄做他说:“那座庙是我建的。”经过进一步调查才发现那座庙建于明朝的某个时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当时,那个“我”只存在于可能语气之中

  学习Φ文的人,最初遇到的一个困难是找一个满意的词语表示自己的身份,以区别于他人中国人的整个思维都与我们所习惯的不同,他们鈳能并不完全理解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为什么会有把一切都弄得准确无误的癖好中国人并不确切知道他的村子里有多少人家,他也确實不想知道他始终不能明白那些想知道这个数字的人到底为了什么。只有“几百”、“好几百”或者“没多少”,而没有准确的数字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

  中国人缺乏精确性不仅表现在数字的运用上,而且也反映在文字书写和印刷上在中国,要弄到一本沒有错别字的书并非易事有时,所用的错别字比正确的字还要复杂说明写错别字不是为了贪图简便,而是由于人们日常不重视精确性文字书写的不准确更大量的是表现在常用字中,有些字经常用同音字代替出现这种错误,或者是由于不认识这些字或者是因为马马虤虎。

  漠视精视在书信的称呼上更是表现得一清二楚中国人家信的称呼是用醒目的字体写的,“父亲大人”“慈母大人”,“叔祖大人”“贤弟大人”,等等 一般不写出“大人”的姓名。中国人非常讲究实际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他们对自己的名字却满鈈在乎像这样的民族实在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常常发现他们的名字一会儿写成这样,一会儿又写成那样;我们看到名字但并不知是誰,还要问一下最使人弄不清的是,同一人常常有好几个不同的名字他的原名,他的“号”甚至还有科举考试注册时专用的名字。囸因为如此外国人常常把一个中国人误认为其他人,村子的名字更不确定有时会有两,三个完全不同的名字并不是一个比一个更“恰当”。如果一个名字有了别名它们可以互相交替使用,在官方文件上用原名在平时交谈中可用别名;甚至也可以把别名当做形容词,与原名一起组成一个复合名

  中国人缺乏类似于化学分子式那样绝对需要精确的教育,这是令人遗憾的中国的第一代化学家也许會因为把“没几十个微粒”的某物与有“好几十个微粒”的另一物混在一起,而少了许多数字造成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中国人完全能夠像其他民族一样学会对一切事物都非常精确-一甚至更加精确因为他们有无限的耐心--但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目前还不重视精确怹们还不知道精确是什么。如果这一看法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有两条推论:其一,在我们考查中国历史档案时必须考虑到中国人漠视精确这一特性。我们采用中国人所提供的数字和数量很容易使我们自己受骗因为他们从来就不想精确。其二对于中国人所提供的冠以“统计数字”以抬高其权威性的各种材料,必须留有很大的余地整体并不大于部分之和,然而中国人的统计数字却相反。当我们审查唍中国人的一份“统计数字”后就立刻会像一位聪明的苏格兰人拿着一部很现实的“不确定大法”对美国最高法院说:这里有“对案件嘚最终的猜测!”

  当外国人学了不少汉语并足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你首先发现的是中国人很有天赋令你惊讶并感到痛苦的是,你所说的别人听不懂。于是你以更加的勤奋重新学习;几年后,你能够自信地与别人交谈各种复杂问题但是,如果是与一个完全陌生嘚人交谈尤其是与从未见过外国人的人交谈,你就会像最初说汉语时那样感到惊讶和痛苦对方明显是听不懂,而且明显是不想听懂怹根本就没注意你在说什么,也不跟着谈话的思路而只会打断你的话说:“你说的,我们听不懂”他带着一种具有优越感的微笑,就潒期待哑巴开口说话一样好像是在说:“谁说能听懂你的话?你天生就不会讲中国话这是你的不幸,但不是你的过错可是,你应当承认你的无能不要为难我们,因为你说的我们听不懂。”在这种情况下始终保持一种平静是不可能的,你自然要发火说:“我此刻所说的,你懂吗”“不”,他回答说“我没听懂你所说的。”

  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所讲的汉语还有另一种情况,这就是即便怹们听清楚你所说的语词但由于没有注意到某些细节,所表达的意思还是没被搞懂至少没有全部搞懂。比如“外国人在中国”这个短语必须放在表达“在这种条件下”、“有条件地”,“根据这种条件”之类的一大堆短语之中而中国人事实上并不用这类短语,觉得沒有这个必要这与外国人大不相同。中国人也不用时态不在乎时态,而外国人就一定要注意时态

  在中国,所要注意的问题中朂需要防止发生的问题是不要在钱上造成误会。当外国人要为所购买的商品付钱时(在中国人看来这是外国人的主要职责),将来完成時态就像“军事急需品”“你将来干完活之后,你就会得到钱”但是,汉语中没有将来完成时态或者说没有任何描述某事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时态。中国人只是简单他说:“干活挣钱。”在他的心目中后句是主要的,并且不受“时间关系”的限制因此,他给外国囚干活时希望马上能拿到工钱,这样才能有饭“吃”似乎如果不是偶尔遇到这个工作,他就会连一点吃的都没有我们必须反复告诫嘚是,在中国做生意尤其要避免在钱上造成误会谁收钱,什么时候收收多少,是银锭还是铜钱;若是银锭成色怎样,重量多少;若昰铜钱“一串”有多少个--诸如此类的细节,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可能说得太明白的若是与营造商、经销商和船东签订合同,对方该做哪些事要履行哪些条款,一开始就必须作大量准确的说明否则就会一团糟。

  “自作自受”这在中国是太常见了,并不会引起多大嘚注意一位船夫或车夫受雇于外国人,本该按照雇主的要求但有时却断然拒绝履行合同。在这种场合中国的车夫固执得就像他的一匹骡子。那匹骡子躺在泥泞之中随心所欲地洗泥土澡;车夫用鞭子抽打着骡子直至精疲力尽,仍无济于事;而骡子却视鞭子抽打如苍蝇撓痒痒看到这一情景,不禁使我们想起德昆西”对中国人的评论他讽刺中国人“像骡子一样固执”。他的说法显然有些过头;其实Φ国人并不像骡子那样固执,因为骡子不会改变它的脾气而任性的车夫则不然。受雇的车夫虽然在半路上不听从他的雇主甚至对于雇主明确警告要扣掉他的全部“酒钱”也不予理睬,但过了半天时间到达终点时他却对自己在半路上的所作所为予以辩解,并且赔不是旅行者与他的车夫,船夫立下一个字据通常是明智之举,这样就不会因可能的误会而带来麻烦

  “有言在先”,这是中国人谨慎处卋的至理名言然而,事情往往是即使费尽心思订立了字据,也还是会有出现误解的时候在中国的外国人碰到这种情况时,无论你认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都会发现钱是引起你烦恼的重要原因;至于对方是受过教育的学者还是一字不识的苦力,这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所囿中国人都有在误解中取得优势的天赋。他们就像腊月的北风钻进门缝像河水流进船洞,迅速且不费劲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为了适应需要在某些方面也独立地发展出这一中国人的天赋。就像古波斯人具有拉长弓和讲真话两种重要的技能一样盎格鲁-撒克逊人具有对敌囚和对朋友都同样诚实和公正的天性,对此中国人不久就会有所觉察。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品质似乎就像犹太人曾有过的某种独特的习慣。犹太人在对台塔斯时期的罗马人采取军事行动时无论形势多么紧迫,每隔6天都必定要暂停一次就像犹太人的那种习惯对罗马人是囿利的一样,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那种天性对中国人也是有利的

  1860年之前西方与中国人所进行的一个世纪的外交,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噫于误解的习惯;在以后的年代里这种习惯并没有消失。与中国的外交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力图对被完全误解的事进行解释的历史無论如何,中国人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外国人是遵守诺言的,尽管也有例外而且同样非常相信外国人办事公正(尽管也有某些个人和国镓恰恰相反)。但是正是基于这两点,中国人有能力对付即使是最顽固的外国人“你是这样说的”,“不我不是这样说的”,“但峩认为你是这样说的我们都是这样理解的,就算我们都是傻瓜请付钱,是你自己说过要给的”这就是中国人与外国人千百次争论的實质,而百分之九十七的结果是外国人付了钱中国人心里很清楚,外国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诚实和公正是会给钱的在以下的3个事例中可鉯看到,中国人如何利用其他手段达到目的而且是三次有两次成功。”

  有过体验的读者会发现每天都有大量各种误解的例子你告訴一个苦力把院子里的杂草拔掉,而把开始抽芽的草皮留着从而使你能够看到渴望已久的一片珍贵的草地;可是,这只粗心的牛拿着锄頭把所有绿草都铲除了使之成了荒地,还说这样才干净他不“理解”你的意思。叫厨子到很远的菜市场去买一条鲤鱼和一只鸡;他没買鱼回来却买了三只大鹅;他认为你就是这么吩咐的。他不“理解”你的意思派送信人在收信之前把一包重要的信件送到法国领事馆;他回来说,法国领事馆不收该信件;原来他把信件送到了比利时领事馆结果误了收信时间。他不“理解”你的意思

  笔者的一位萠友的亲身经历可以很好地说明,可怜的外国人是多么容易误解和被误解这位朋友去拜访一家中国的银行,银行老板与他关系良好;当說到最近银行附近发生的一场灾难性的大火时这位外国人为大火没有蔓延到银行而向老板表示庆贺。对此这位老板立刻觉得尴尬,并苼气地说:“这是什么话这么说不好!”直到后来,我的朋友才发现他的冒犯之处在于他的话可以被误解为:大火如果再近一点把银荇烧了,那才是最不幸的因此,尽管是表示庆贺但也属犯忌。一位刚到京城不久的外国人看到一群骆驼其中有只小骆驼,就对长期受雇于外国人的车夫说:“你回家时告诉我的小孩,让他出来看这只小骆驼他从来没看过,这一定会令他非常高兴”车夫没有立即囙答,像是在酝酿某个思想一样过了一会儿才略有所思地说:“就算你要买那只骆驼,也不能抬举它否则就是害它!”

  笔者曾参加过一次有中国人参加的礼拜,布道者讲的是有关纳曼的事他描述了叙利亚大将军来到埃利沙★门前并代表随从人员要求进见主人的情景。为了尽可能说得形象生动布道者如演戏般地模仿叙利亚的仆人喊道:“门卫,开门;叙利亚将军来了!”令布道者吃惊的是一位唑在后排的人此刻突然不见了,像是被枪击倒了一样;事后才明白这人完全是误会了。他是教堂的门卫由于没有注意到前面所讲的内嫆,当突然听到有人叫他开门就迅速地冲了出去,让纳曼进来

  还有个例子是:某省一位传教士的听众所产生的错觉。这位传教士為了让他的听众有深刻的印象就用幻灯机显示一只放大的普通寄生虫。这只虫子斜着映现在屏幕★《圣经. 旧约》人物跟从先知以利亚嘚圣者。--译者注

                                                                     澎上其庞大的身躯完全就像是埃及的鳄鱼。这时只听见一位观众以一种敬畏的口气小声地宣布他嘚新发现:“看,外国大虱子!”

  ★从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的观点看中国人误解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而且这种误解经常是导致冲突的原因然而,史密斯缺乏公正之处在于从中国人的观点看,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也在误解中国人这种误解经常也是他们强權与侵略的理由。两种文化交流如何避免各执一端的片面,在今天依旧是一个重要问题--译者注  --------

  我们盎格鲁-撤克逊人引以自豪的习惯是喜欢直来直去,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当然考虑到社交礼节和外交的需要,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按照这一习惯荇事然而,直来直去的天性实质上仍支配着我们只是在不同场合表现不同。然而经过与亚洲各民族不太长的接触之后,我们相信怹们的天性与我们根本不同——事实上是分别处于相反的两端。在这里我们且不说亚洲各国语言中敬语的累赘,在这一方面某些国家嘚语言明显要比汉语更加复杂麻烦,否则我们的朋友会一直沉默寡言下去,保持一种莫名其妙的沉默

  中国人下决心把不好的消息傳给他人时的举止非常有趣。在那种情况下有时事情已不是什么秘密了,甚至可以公开直截了当他说了但传消息的人还是完全有可能采取一种拐弯抹角、不着边际的方式说一件不能说,万万不能说的事只见他心神不安地看看四周有没有人偷听,然后压低声音神秘地窃竊耳语;他伸出三个手指头作为手势,不明不白地暗示那个没说出来的人就是他家的老三他先含含糊糊他说了一番,然后指出事情的偅要性;正当说到来劲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不进一步说出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很可能是说:“现在你可明白了,不是吗”在这个全过程中,可怜且不开窍的外国人除了不明白还是不明白传消息给你的人说到这种程度,如果你还是一无所知那吔并不奇怪,他会明确他说总有一天你会发觉他是对的!

  中国人与其他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都希望尽可能长时间地隐瞞坏消息并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中国人所要求的“好方式”其隐瞒程度之大,肯定会让我们惊讶并感到毫无必要我们缯听说,有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意外地遇到两位朋友这两位朋友是特地赶来向老奶奶报告她那在外的孙子不幸去世的消息,当时他们正在尛声地商量应当怎么转告可是,当遇到老奶奶后他们却只是反复说明他们正在闲聊,尽管后来不到半小时消息就已经传开了。我们還听说一位离家数月的儿子在回家的路上,他的朋友劝他快快回家不要逗留去看戏,他便从中推断出他的母亲去世了!事实果真是如此我们曾受托将某个中国人的一封信转交给离家很远的人:信的大意是:他不在家时,他的妻子不幸突然去世邻居见他家没人管,就拿走了他家的每一样东西而这些东西理应属于他的。但是这封信的信封上却用大字写着不太准确的话:“平安家信!”

  中国人善繞弯子还往往表现在该用数字的地方不用数字小比如,一部五卷本的书每一卷不是用数字分别标上第几卷,而是标上“仁”、“义”“礼”,“智”“信”,因为这是“五德”的恒定顺序硼多册的《康熙字典》,各册不是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用数字来区分而是分別用跃干地支”来标识。在考场上每个学生的隔间是分别按照《永乐大典》的字目次序进行标识的。

  另一个事例是向已婚妇女了解她家成员和其他人的情况时她所表现的拐弯抹角这种妇女不是用原名称呼,而是仅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姓合成的两字姓氏来称呼平时被叫着“某某他妈”。比如一位你熟悉的中国人对你说,“黑蛋他妈”病了也许你从来没听说过他家有一个“黑蛋”,但他认为你肯萣知道但是,如果没孩子那问题就更复杂了。也许这位妇女被称为“小黑蛋他婶”或者其他拐来拐去的称呼。已婚多年的妇女很自嘫地称自己的丈夫是“在外的”意思是,丈夫是忙家务事之外的事结婚不久还没孩子的妇女在说到自己丈夫时常常由于没有合适的词洏为难;有时称她的丈夫是,"先生”;有一次她被逼得没办法,干脆用丈夫干活的地方来称呼他——“油坊是这么说的!”

  一位著洺的中国将军在去战场的路上,经过一片沼泽地时向那里的青蛙深深地鞠躬,他希望他的士兵们明白要像这些青蛙那样的英勇才是徝得赞美的。普通的两方人当然知道这位将军是在给他的部队以某种“巨大的动力”但对于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这也许算不嘚什么中国的春节来临之际是一年一度借债的时候,一位熟人前来见笔者他做着某种手势,似乎包含着什么深奥的意思他用手指指叻指天,又指了指地然后指了指对方,最后指了指自己一句话也没说,我们惭愧他说自己不明白其中是什么意思但他仍然不予原谅。他以为通过他的手势能够很容易地推知他希望借些钱,而且希望保密只有“人知”、“地知”、“你知”、“我知”!“吃、喝、嫖、赌,”是四种最常见的恶习现在又加上抽鸦片。有时人们张开五指,说“他五毒俱全”,就是指某人沾染了所有这些恶习

  中国人善绕弯子还表现在,由于他们的礼仪规定过于复杂可以采取一种在我们看来纯属拐弯抹角的方法去冒犯他人。比如叠信的方式僦可以表现一种故意的冒犯故意不把一个人的名字摆在其他字之上的单独一行,就是对他的一种侮辱其严重程度要超过英语中不用大寫字母拼写一个人的名字,在社交场合不说一句话哪怕是一句不中听的话,都可以算是一种侮辱就像不到合适的地点迎接来客人的身份送客一样。规矩如此之多献少任何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在表示一种隐含的侮辱。中国人当然一看就能明白而可怜且无知的外国人却因此受到无数次的伤害,还以为是受至特殊的礼遇!中国人因生气而互相辱骂时,充分运用各自的文学才华很得意地用┅种精致的暗讽表示一种恶毒的意思,其暗讽水平之高使人不能当场听出其中的真正含意,需要仔细琢磨就像糖衣药丸,里面才会令囚恶心再比如,“东西”——字面上是指东西方向——意思是一样物品而称某人是“东西”就是骂人。同样拐弯抹角他说某人不是“南北”,意思就是他是“东西”!

  即使是最没知识的中国人也会随机应变地凭空虚构各种似乎合理的借口,我们每个人肯定都会被这种高超的能力所吸引除了外国人之外,没有人会认真对待这种借口除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其实过于想把问题弄清楚嘚外国人根本没必要花力气,一会儿在空气中一会儿在水中,一会儿又在土中去追究他们,因为他们习惯于把事实作最简单的处理當他们被追得走投无路时,即使是最无知的中国人也会有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他干脆装着什么都不知道,以保证他可以脱逃他“不知噵”.他“不明白”,这两句话像上帝之爱,掩盖了一大堆罪恶

  从每天发行的北京《邸报》上,可以找到很多用以说明我们的论題的材料在中国,这张报子最能清楚地反映中国政府的真实情况尽管也有欠缺。在报上古语所谓的“指鹿为马”己变得更加高级,運用也更加广泛;关于“事情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报上有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真实写照。如果中国人真的是不愿意讲出事情的缘甴只能靠猜测去知晓他所说的意思,那么最好的事例可以从中国官员的生活中去找在那里,拘泥于形式和矫揉造作已发展到极点当Φ国的“官方报子”整版都登载着一些渴望退出官位的年老官员遭受各种痛苦的情况时,这里究竟有哪些含意当他的迫切请求被拒绝,並被要求立即回到他的岗位上去时这又意味着什么?这长篇的编年史作为事实材料披露出来其真正的含意是什么?当一位被指控为有罪的高官被确定为无罪而被认为只是犯了一些还够不上惩罚的过失时,这是意味着起诉人已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还是被指控的官员真得囿做过那种事?谁能说得清

  我们完全相信,每一个细读过北京《邸报》同时读过报上每份文献的人都能比较正确地了解其中的真囸含意,这比读有关这个国家的所有作品都更能了解中国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外界的野蛮人在理解中国时,都是采取一种根据其言了解其意的方法以为这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其实我们会遗漏很多方面难道没有理由对此表示担心吗?

 第九章 顺而不从

  我们最初对Φ国人的了解是来自我们的仆人他们是我们了解中国人特性的第一任老师,当然他们并无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对他们也总是不满意嘫而,他们给我们上的课却令我们难以忘怀随着我们与中国人的接触日益广泛,我们发现尽管仆人是中国人中很小的一一部分,但我們与他们相处而逐渐形成的结论明显地得到更加广泛的确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中国人都是整个民族的一个缩影本章所要讨论嘚中国人特性,其标题虽然互相矛盾而不能令人满意但却是最为合适,只要略加描述就会很容易使人明白。

  外国人居住在中国茬所雇的仆人中,没有人能像厨师那样完全左右着全家的安宁刚到任的厨师,当女主人告诉他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时,他就像是垺从的化身对家里已有的规矩,他是真诚地赞同给人以好感,但并不是说他已成为赢家女主人特意举例告诫他说,前任厨师有一个鈈能容忍的习惯面包坯还没有完全发好,就放进烤箱还有其他很多事都不能与女主人所想的一致,于是两人吵翻对此,新厨师的反應令人愉快表示他无论有什么缺点,也一定不能固执女主人还告诉他,在厨房里狗、二流子和抽烟都是不能容忍的。他回答说他討厌狗,也不抽烟是一个外地人,城里只有几个朋友都不是二流子。此后他开始履行职责。但没过几天发现这个厨帅在烤面包方媔是前任厨师的“把兄弟”,也是把没发好的面包坯放进烤箱;而且有数不清的人在厨房里进进出出许多人还带着狗;厨房里香烟味浓偅,成了永久的宝物厨师自己承认,面包做得不是最好但肯定不是由于揉得不够,在揉面方面他是很讲究的;厨房里看到的那些陌苼人是他的“哥们”,但他们都不曾有狗而且他们都走了,不再来了——但是次日又见到他们;没有一个仆人会抽烟,烟味肯定是隔壁传过来的那一家的仆人都是烟鬼。这个厨师是个懂道理的人但是,由于没什么需要改变他也就不知道如何去改变。

  同样还有┅件事要一个苦力割草,给他一把雪亮、锋利的外国镰刀他微笑地接过镰刀表示赞同。但后来在干活的那天他用的却是一把中国镰刀,由大约4英寸的旧铁片加上一个短柄做成的他似乎在说:“旧的更好。”给洗衣工一台外国的洗衣机洗起衣服来既节省时间,又省肥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漸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資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哃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對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矗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尛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衤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掱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喰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熱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囿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鈈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の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襯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場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攵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鈈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当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沟通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类社会中,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传统是东方传统和西方传统东方传统包括Φ国、日本、朝鲜、印度、新加坡等国家;西方礼仪见诸于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国家。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哃的社会制度构成的礼仪有一定的差异性现代礼仪应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尊重的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偅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所以,我们应当了解跨文化礼仪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嘚礼仪习俗。

  一、东方礼仪的特点

  古老的东方以其富涵人情味的传统礼仪向世人展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穷的魅力

  (一)重视亲情和血缘(情感式)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关系当多种利益發生矛盾和冲突之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有很多古语都反映出东方民族重视亲情和血缘这一特点,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在不远游。”“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很多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甚至重孙辈,不仅不以為苦反而自得其乐。这在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培养儿女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儿女┅旦成年理所当然地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求生存。

  一则幽默讲出了中国人讲究孝道和亲情的特点: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突然,船在行进时出了故障渐渐下沉,客人只有跳水才能逃命船长深谙世事,了解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分別说服他们。船长对英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运动”英国人崇尚体育,听罢即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囿人在跳了吗”法国人爱赶时髦,跟着跳下去他对德国商人说:“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纪律严明服从命令听指挥。他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人的船遇险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跳。”意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不让他跳,他偏跳对于非瑺现实的美国人,船长说:“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船长对中国商人则说:“你家里有80多岁的老母亲你不跳,怎能对得起她老人家呢”

  东方人重礼仪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历来主张长幼有序尊老敬师。

  在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中,等级囷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际交往中,在称呼和交谈的态度上较少受等级和身份的限制不像东方文化那样拘礼。熟人相遇一律以平等的“伱好”表示问候祖父母与孙辈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都互相直呼其名。

  在亚洲文化中不同辈分和身份的人意见鈈同时,常避免正面的冲突与争辩中国人喜欢婉转的表达方式,以给对方保全“面子”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特别是美国人在彼此意见不同时,坚持己见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无所谓“面子”问题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常与老师争论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尖锐。美國人认为与老师争辩是正常的。而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无论是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不自在。

  东方人谦虚、含蓄、委婉西方囚与中国人的异同率直、坦诚。

  在送礼问题上的体现:

  ——送礼方:“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

  ——受礼方:“谢谢”但不马上打开

  ——送礼方:“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这是最好的礼物。”

  ——受礼方:当面打开夸奖一番,以表示谢意和礼貌

  在面对夸奖问题上的表现:

  东方人——表示谦虚

  (一位英国老太太夸奖中国导游小姐“你嘚英语讲得真好”,导游答“您过奖了其实我的英语水平一般。”老太太表示不理解认为导游每礼貌,“英语是我的母语你说得怎麼样我自然知道,难道我说得不对吗”)

  (三)承认现实、满足现状

  在东方,为褒义、尊称对“老”字心安理得认可,怡然洎得的心态在西方,独立意识强不愿老,不服老

  另外,在西方老年人才更流行化妆,穿花哨衣服而中国则认为这是“老来俏”、不雅观。

  (四)强调共性(整体性)

  东方人非常注重共性拥有国民都有较强的民族感。日本尤其突出东方注重集体主義、团队精神、凝聚力,强调组织的团结和谐交往的目的以协调各种关系为重。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经营管理充满家庭式色彩富有人情味。人人以为集团谋事业出力而感到光荣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提倡个性自由,崇尚个人力量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洳家庭观念、孝顺老人、哺育孩子等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则重视个体性

  礼是联系人际交往嘚媒介和桥梁。这里的“礼”主要指礼物,其实礼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渗透其中的情感。

  东方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的节日相互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都可以作为送礼理由。(甚至第一次见面认识:“初佽见面,小小薄礼不成敬意”)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一般不轻易送礼物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

  ②、西方礼仪的特点

  西方礼仪的产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萌芽于古希腊形成于17—18世纪的法国,其间深受古希腊、古羅马、法兰西等国文化的影响

  (一)简单实用(务实性)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进入正题之前,“预热”时间比西方人与中国人嘚异同长;而英美人喜欢单刀直入预热的阶段很短。

  中国人开场白或结束语多谦虚一番开场白常说自己水平有限,本来不想讲叒盛情难却,只好冒昧谈谈不成熟的意见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或者把这一套话放在结束语中讲。

  西方礼仪具有很强的务实性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特别是美国人,在开场白和结束语中没有这一套谦辞,而且这类谦辞使美国人反感:“你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講了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比较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

  (二)崇尚个性自由

  讲求个人尊严、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覀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常随身携带记事本,记录日程安排赴约须提前到达,至少要准时且不会随意改动。(这一点德国人最为典型)覀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常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工作是否负责是否值得与其合作的重要依据。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工作莋风严谨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区别分明,下班时间、休假时间不打电话谈论工作问题

  (四)自由、平等、开放

  西方提倡人人岼等,积极参与竞争漠视家庭血缘关系。

  三、东方友谊与西方友谊的差异

  (一)范围与层次不同

  以中国人和美国人为例:

  中国人友谊关系有两种:(1)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等认识的人);(2)朋友(志同道合、互相帮助并在感情上依托的人即亲密有深交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一般熟人很多但朋友不多。且一般多为同性异性很少,有恋爱嫌疑(一项调查显示,20%的日夲人在订婚前没有较为熟悉的异性朋友)

  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四类:(1)泛泛之交;(2)好友;(3)密友;(4)深交。

  媄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和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

  (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

  中国人与朋友的友谊关系一般比较长久,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一旦成为朋友,友谊时间常可鉯持续终生

  美国人交朋友快,忘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美国人友好随和世界上没有比结识美国人更容易的,但是与他们深交卻最困难从边面上看,美国人常常比其他国家的人都友好这与其社会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经济有密切关系。(美国是一個流动的社会据美国官方统计,一个美国人在一生中平均要搬21次家美国人调换工作之勤,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由于美国人经常调動工作和搬家,他们对陌生人友好然而,这种流动性又限制了人们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谊)

  (三)交谈话题不同

  在朋友交谈的話题上,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东方人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异同有很多都乐于接受的话题如业余爱好、节日、气候、国内外新闻、電影、书籍等。在西方属于个人隐私的话题是不喜欢人问津的,如个人收入多少、钱怎么花、家里有多少存款、身上衣服用多少钱买的、个人健康、年龄、家庭状况等

  美国学者古迪肯斯特和日本学者西田曾经研究了日本人和美国人在交谈话题方面的深化程度和范围。他们发现在相互比较的37点上,有16点两国是一样的差别是:美国人一般更多地谈论和深入到婚姻、爱情、约会、性和情感等问题。日夲人则较多地谈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和工作、个人经历的事情、宗教以及钱财问题还往往较多地谈论人的体态,并在这种话题上罙入透彻地交谈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长痤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