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多,但为什么中国人的国民性国民都不那么喜欢去参观博物馆

人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我的图书馆
人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talich的回答(321票)】:Money Creates Taste, TRUISMS (), Jenny HolzerMoney Creates Taste, TRUISMS (), Jenny Holzer大部分时候,人为什么要去,和暴发户为什么要去听歌剧,我们为什么要去上大学是一个道理。现代的博物馆,本来是不对普通人开放的,比如大都会博物馆,周末是不开放的。后来开放了,有些人认为的所谓的世界末日,结果,那天大都会博物馆经历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天。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想象中的所有可怕的没文化的打砸抢事件都没有出现。伴随大都会博物馆开放的,或者说推动大都会博物馆开放的,是中产阶级的出现。是他们,打破了过去简单的高级文化分野,因为,中产阶级有提升自己,和传统的所谓低俗文化分手的需要。这就产生了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所谓的健康文化消费,比如看体育比赛,比如去逛百货商场,比如去看戏。简单的说,就是不能有色情内容,要守规矩。所以这跟暴发户去听歌剧一个道理。你挣得钱再多,并不等于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那个阶层。因为所谓的阶层是有自己的文化的。文化是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一种共同经历,是需要陪养和学习的。听歌剧听成什么样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种经历后面的文化价值观念是谁的,找对了,加入进去,获得认同。至少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是可以买来的。对,文化是可以明码标价的。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为了脱身而出,他们需要由那些高收入阶层所认可的文化。所以没有比去博物馆更保险的了。博物馆,大部分吧,都还是需要有足够的钱来支持的,也需要当权者的肯定,所以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是对中产阶级获得的经济水平的肯定。于是,就去博物馆好了,一样的东西,在那里就肯定是健康的,体面的。再黄的画,只要写上“神话中的仙女”,然后背着手端正着看,你就有文化了。反过来,如果你没钱,有对应的文化,也可以帮你有机会晋级。事实上,到现在这个年头,上大学已经是最稳妥的成为中产阶级的办法了。上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型博物馆,发参观完成证书的。说白了不就是接受由某些特别阶层的人定义的文化标准么,为此你还要去参加一些特定的考试(比如美国的 SAT,最早就是白人为了证明其人种优越性制定的检查标准)。经过这些学习,你就算是成为文化人了,可以靠这个去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挣到像样的工资,成为中产阶级了。所以去博物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文化归属感的自我肯定,带有相当具体(可能是无意识的)的功能目的。【明霓的回答(93票)】:楼上的回答很好地体现了国内大多数博物馆观众以及潜在的博物馆观众的看法与感受我国的博物馆构成很有中国特色 历史类博物馆比例畸形的多 而且落后于时代太远这就让很多观众以为博物馆是装满旧物的一间大屋子英国是老牌博物馆代表性国家 他们的馆藏很丰富 但就博物馆职能而言德国的众多博物馆 堪称目前世界领先水平在那里 博物馆不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是国民生活中富有活力的一部分博物馆是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文化单位人们在那里自主地获取知识与感悟您的问题针对的就是它这种社会教育职能目前可以说是博物馆的转型期从前是以 物 为中心 即藏品现在即将来会是 以人为中心 即观众我觉得您的问题也是博物馆需要转型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参观时不知要做什么一味仰慕藏品的珍奇 感叹自己的无知这并不是博物馆的初衷这种现状也与我国博物馆管理体制特别是用人体制造成的后果很多从业人员依仗自己的人脉挤进来吃闲饭还排挤科班出身的求职者 而且一些大馆内部倚老卖老问题严重所以 我国的观众其实很不幸再说几句不好听的话楼上特喜欢的那个博物馆的那个展览以业内人士的眼光看虽然展品确实不错但展览设计的漏洞百出说白了就是相当不专业那么大的展览面积 本来是可以取得更好的展陈效果的不过从工作上来看 一般以我国历史为主题的全面性的展览是最费力不讨好的策展项目 呵呵给您推荐几个21世纪水平的博物馆英国铁桥博物馆美国亚利桑那号纪念馆加拿大上比沃斯博物馆德国柏林犹太人屠杀博物馆还有法国乡下的许多生态博物馆美国911纪念馆等等如今的博物馆其实偏重于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采光 自然声效 布局 ......)配合一定的展品来营造一种氛围“感化”前来参观的观众完全不同老式刻板的静态展览【海洋的回答(50票)】:博物馆最早的功能是私人收藏。比如了不起的宋徽宗,精研书画金石,广收古物,扩充翰林图画院。其在位时,将宫内收藏编纂成书,《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都是研究中国书画史、金石学绕不过去的文献资料。近代意义的博物馆,以十八世纪中期建立的大英博物馆为代表。建成伊始,每日观众仅数十人,且有身份限制,至1810年,取消限制完全开放,成为近代国立博物馆的标杆。大英博物馆之后,法国卢浮宫、俄罗斯冬宫、美国大都会、美国自然历史等现代重要的博物馆纷纷设立。伴随着二十世纪前半叶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和国际博物馆协会等专业团体的产生,现代博物馆的范式与模板,以及博物馆的职业化和制度化基本成型。关于职业化和制度化,帖一段关于博物馆馆长的八卦讨论:美国大博物馆馆长职务多半为英俊儒雅的中年白人男性所得,最好是有欧洲背景,原因之一是美国博物馆长募款压力大,而有钱且最愿意捐给博物馆的群体是巨富遗孀。现任大都会博物馆馆长Thomas P. Campbell,生于英国剑桥,1984于牛津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在Courtauld艺术学院就读研究生。2009年1月起担任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其年薪总额92.9735万美元,其中基本工资64.0697万,退休金和加班16.0103万,住房补贴12.9万(那房补大概一手进一手出,因为他住在大都会拥有的豪华馆长公寓里,就是面对大都会的那栋楼)。这个职位的理想人选原来是大英博物馆馆长,但大英博物馆馆长是个理想主义者,认为大都会博物馆要收门票等,不符合他的理想,所以表示不会接受。现实是复杂的,Campbell当大都会的头,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包涵非专业的因素,但这是必须的,因为馆长的魅力是很重要的。而且,他组织的地毯展和图录的确太好了。当然和他是英人恐怕也有关系。听他演讲,感觉比大英博馆长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据可靠内情,应聘博物馆馆长时除了考察候选人,候选人夫人也在被考范围,Campbell就是。有些太太太拿不出手,候选人就被淘汰了,因为他们必须一起应酬赞助人,是一个package。基本上,我认为博物馆就是一种权宜,是现有条件下集中概览各类器物的捷径。但对博物馆的陈列应有必要的警惕,博物馆筛选和甄别的过程,就是对「原本」的一种解构。如今好的策展人,越来越不满足于轰动效应式的「陈列-精品展」,而讲究尽量整体地还原某一段语境和风貌。前年上博举办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就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作为上海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庆,上周五开始的美藏古代书画珍品展,有大都会、波士顿、克利夫兰等馆藏的,60件五代至元朝中国古代书画集中展出。虽然普林斯顿大学艺术馆的藏品由于特殊原因没能来成,但可以集中看到这么多五代至元朝的真迹,非常难得。确实是继「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和「千年丹青——日本、中国唐宋元绘画珍品展」之后的第三次重要书画大展。只有多看,才能会出疑问。这里推荐徐小虎女士将出的一本新书:《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92年香港大学出版社Old Masters Repainted一书的中文新编本。徐小虎女士中德混血,祖父为北洋皖系将领徐树铮。其师从王季迁先生,结合日本中国画研究,用结构+形态与笔墨行为的方法,对存世吴镇书画进行重鉴,认为现存的吴镇作品,仅有三幅半为真迹,连台北故宫所藏的《墨竹谱》也是伪作。激起业内轩然大波和冷处理。这次上博相当有胸襟,将一直被视为「麻烦制造者」的徐小虎女士请来参加六十周年研讨会。结合这本书,再去看展出的宋元书画,就是一次非常有趣味的推理和探险。到了数字化时代,事实上博物馆面临着颠覆性的挑战,希望一切都只是开始。就像日本的亚细亚中心,明治至昭和时代,上千万件政府档案都可以查阅,真是造福人类。【萧秋水的回答(57票)】:我站在一个知识管理者的角度来谈谈博物馆。首先,我的习惯,每去一地,如果有可能,必去博物馆,有的博物馆,会反复去,比如杭州博物馆,我总共去过三次,还觉得不够。严格来说,博物馆,没有结束。一是里面的藏品,二是在不同时间去,可能会遇上不同的活动,比如春节期间的新加坡亚洲文化博物馆,会有很多表演。我为什么要去博物馆,以及,我为什么鼓励别人去博物馆?1、博物馆是对历史和知识的系统整理、直观呈现。可以这么说,我们接触的民间故事、传说、书籍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碎片化知识,博物馆,通常来说是按历史纵线进行整理,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文化、史迹、文物,典型、有代表性,可以体现时代特征、当地特色。各种实物相比书本上的文字,予人的印象更加深刻,站在河南博物院的金缕玉衣前,和在书本里看到的金缕玉衣图片及文字描述,那种震撼,肯定不同。置身西安博物馆,以及我大山东博物馆,看到的展品,会发现,和南京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有同、有异。为什么同?为什么异?这背后,有太多的东西要思考。思考?对了!要的就是你的思考。如果进博物馆只是看热闹,当然也是无不可的,但是,如果愿意在热闹的背后,研究一些门道,恭喜你,你将因此而不同。你知道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由来吗?当你到达台北故宫博物馆,你有没有从内心深入掀起复杂的情感?你是否了解,那些文物,二十年的颠沛流离?它们如何从北京故宫,辗转上海、南京,再到四川等地,又转运到台湾,那样的超级工程,在战乱年间如何做到?如果你是项目经理,你是否考虑到背后的项目管理?这是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啊!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免费的啊!2、博物馆里盛纳着文化的血脉。很多说自己热爱文化的人,其实不了解何谓文化,很多人认为文艺范儿就是穿上民国长衫。在博物馆里盛放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器物、书画,其实,在当初,可能不过是普通人家所用(当然,以四爷他们那类大户人家居多),那些文字、图、铭刻……其实都是文化的载体。当然,很遗憾,现在,大部分都在博物馆里,静静地被展览着。我觉得现在所有的博物馆做的都不够好,怎么可以仅仅只是标注名称和年代呢?不,应该有很多的故事,即使一个小小铭牌盛不下,还可以借助二维码。它们其实是有生命的好吗?它们的生命,长过我们,我们会化为飞灰,一如我们的祖先,然而它们穿越千年万年,它们恒在,一代一代人看过、赏过,它们其实会说话,只是,它们没有被允许和给出这样的机会。当你的眼光静静地掠过,你其实应该看得见血与火与水的历史流过,文化的长河。3、博物馆是提升你品位的地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意义。毕竟,并非人人都是收藏家,很多东西,普通人都买不起,不能把鸡缸杯摆家里,起码还有机会在博物馆里看看。就象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样,一个人看多了博物馆,会培养出出众的品位。品位这东西能当饭吃么?的确不能。不过,它也许能够帮助一个人达致从容、安静的境界,能够让你领略艺术之美,而拥有自己的小宇宙。当然你做为一个有品位的人是不会做出“丁锦昊到此一游”这样的事的。博物馆可以熏陶你的气质,让男士温润如玉,女子娴雅从容,而且,这是真正发自骨子里的气质,并非手腕上套一只银镯就可以伪装的民国范儿——安妮宝贝的粉看到这里请尽情骂我好了。4、博物馆可以减少你受骗的机率。一个人,看多了好东西,才能够不被次好的、不好的蒙蔽。毕竟,你要是见过了赵佶同学画的《芙蓉锦鸡图》,就不会被路边书画店里的拙劣作品所迷惑,虽然是在博物馆里见过的,也是亲眼目睹,所以还会减少你受骗的机率。全世界都知道中国骗子多,文物首饰造假就更多了,走一走深圳文博会,一年不如一年,各种看上去似是而非的东西到处都是,在博物馆看过很多真品珍品,再看那些路边摊货一般的东西,你立刻可以分辨出来。尤其是妹纸们,培养了火眼金睛后,不至于土豪送个料器的镯子你就当是羊脂美玉立马倾心——当然土豪不见得是骗你,可能是不识货。【Ivony的回答(27票)】:因为我需要一个:免费(或者基本上免费)的有空调的室内的不引导你买东西的又有很多值钱东西的可以闲逛的地方【SydneyCarton的回答(35票)】:看了楼上一干所谓回答,不禁冷笑一声:哪有那么多劳什子内心活动这种雷锋邱少云董存瑞逐个回忆完再去扶老太太的写法体育老师都不会给你作文判及格吧?这事其实很简单:因为我想看因为我好奇【木棉树的回答(17票)】:去过的博物馆数量可能还不及得到的感谢多,努力答题。逛好知乎这个博物馆。坐标北京,首先我可不可以有个奇怪又合理的理由?为了呼吸新鲜空气。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带着猪鼻子口罩狠狠的转发了张泉灵这条微博,查了一下“北京快一千爆表那天"指的可能是。但一直没有搜索到有关国家博物馆具体的pm2.5指数信息。那段时间一毛不拔大师(贝志诚)经常在微博里秀自家的新风装置如何给力,虽没有确切的证据,我就假定国博的新风装置亦如此。遇到极端天气我不用宅在家,开始了去博物馆避雾霾,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健康休闲方式。我去博物馆,很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显示“逼格”(ps:我不得不说,花总的“逼格”这个词之传神,令我更加膜拜他的“逼格”)。然后是大家提到的好奇心、提高文化素养、提高审美、丰富知识、好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民俗博物馆、电影博物馆、长城博物馆……是之前谈朋友的时候去的。恢复单身后”闲的“,博物馆去的更加频繁。现在闺蜜有了宝宝,我们已经开始向适合少儿类倾斜了,上个月带小朋友去了汽车博物馆。单位组织去看复兴之路,好多同事是第一次走进国博,这也是去的理由之一。国博、首博是去的最多的,因为很方便,大概20分钟的车程。偶尔会提前预约,大部分还是一时兴起就去了。看看新的展览:带本书找个地坐下翻翻,或者看着参观者发呆…… (预约和临时参观通道是分开的,预约基本上是安检后直接通行的,临时参观排队等候时间不定,最快也得10分钟)。国家博物馆拍的,为什么”天将降大任于si/shi人也“此处用”是“而非”斯“?我该@哪位大神解答?花钱去的最多的应该是故宫博物馆,原因更简单,同学来你得陪吧,亲戚来你得陪吧,朋友来你得陪吧,同学老妈来也得陪啊……于是……Hello,你认识米奇吗?国家博物馆拍的彩绘双丫髻陶女佣上周同事老公送完怀孕的她去复兴医院听讲座,就溜达到隔壁的首都博物馆参观了,这是他去博物馆的原因——打发时间。欣赏他拍的片子,说了一句:”这个珐琅花瓶拍的角度不错。“同事投来赞许的目光,同事老公对自己老婆说了一句:”你看人家一看就知道是珐琅花瓶“。ok,逛博物馆的目的达到了。他是搞设计的,做片子是强项,我特意给他要了一张片子要放到之前答过的里撑场面。这样就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答题了。如果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逛当地博物馆是个很不错的了解该城市人文、历史的小窗户,虽然各地开的窗户大小不一,视角不同、窗户材质也相去甚远。标准到此一游照。我去想看看阿姐鼓什么样子,想知道翻身农奴为什么把歌唱,可是这些都没有。那会还没传王菲皈依佛门,还没开始扒密宗,要不然当时我也想看这部分。末日在国博捕捉到的一位瓷器爱好者,观赏中衣服成了累赘就随地一扔;照相机不允许开闪光灯就自备手电;角度不佳就席地而跪。希望可以像他对文物一样,对生活怀着敬畏与感恩的心。末日在国博捕捉到的一位瓷器爱好者,观赏中衣服成了累赘就随地一扔;照相机不允许开闪光灯就自备手电;角度不佳就席地而跪。希望可以像他对文物一样,对生活怀着敬畏与感恩的心。这是去年这会国博的一个展览,最右侧的字应该也契合今天的题目"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___《皇极经世书》"取自北宋哲学家邵雍的《观物篇》:这是去年这会国博的一个展览,最右侧的字应该也契合今天的题目"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___《皇极经世书》"取自北宋哲学家邵雍的《观物篇》: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梁骏的回答(15票)】:第一次受邀,谢谢。博物馆是凝聚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场所,对于我这样的历史控来说,确实是一场盛宴和享受。人们在大海面前常常感觉到自然力量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在博物馆中,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博物馆里记录了数千年来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历史上留下的印记,许多古代文物的宏伟、精巧,以及蕴藏的内涵,会让参观者感到在时间的长河中,自己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砾而已。在英国时去得比较多的是不列颠博物馆。英国人算是把全世界的宝物搜了一遍全都堆在自家院子里,包括中国的古代的许多文物。出中国区门口时,看到一尊白色的北魏时期的佛像静静地立那里,面容平静如水,眼睛里无忧无喜,似乎看尽了千余年的潮起潮落。瞬间被打动,感觉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心被触及到了。最喜欢的当然是国家博物馆。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可悲地无可奈何地深爱着这个多灾多难一点也不可爱的民族”。回国后去北京出差,一般会在离开前用半天时间去国家博物馆享受一番。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按照历史顺序排列史前-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的文物,在那里亲眼看着这些文物,感受着自己民族的繁衍、发展、兴起、强盛、衰落、复兴的一个个瞬间,往往让我心潮起伏不已。自从看了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以后,特别希望以后有机会去西安看兵马俑。【吴月的回答(12票)】:择友三试 试之以酒 试之以财 试之以同逛博物馆~【公仔毛的回答(13票)】:寻找灵感与启发。博物馆英文是museum,而muse就是激发人灵感的缪斯女神,所以museum可以理解为激发人灵感或给人以启发的地方。“博物馆”这个词是日本翻译的,感觉就是陈列物品的地方,丧失了英文原词的灵气。【石韦属的回答(9票)】:看博物馆,对于我而言,就是学习,是放松,是满足心底的好奇心。跟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跟混天涯,玩豆瓣,问知乎是一样的。Museum,词根是muse,是阿波罗身边的灵感之神。无中生有的才华只有神才能做到。对于我这样的凡人,只能常去灵感的神殿,缪斯庵里朝拜。【知乎用户的回答(8票)】:大英博物馆的现任馆长NEIL MACGREGOR说过,看到从物件中看历史的关键是:诗意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是震撼:比如,当看到玻璃窗里的兵器上赫然印制着“吕不韦监制”的字样,就突然被拉回到那一段历史中。大秦帝国不再是停留在书中的神话般的历史,一统六国的苦心经营,白起炕殺40万降军,吕不韦跌但起伏的一生,长生不老的追求,兵马俑的诸多传说,白胜吴广的起义,到项羽火烧阿房宫,统统都立体起来了,要知道你眼中的这个兵器可能就亲自见证过这一切的一切。因为历史已成历史,以至于我们往往不认为它真的存在过。所以当它真实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会感觉到历史长河奔腾而来的震撼。这种想象可以是悲伤:黝黑的千年古琴犹在,知音已不再;银饰铜镜梳妆盒依旧,只是美人已不再;剑锏矛箭斧钺安然,只是英雄已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种想象可以是好玩:比如这个泥人看起来像V字仇杀队的面具;那个绘画的脸像凤姐;还有很多神兽怎么可以这么萌;原来藏民认为的生命是这么孕育的;这种想象可以是困惑:为什么这些看起来这么像外星人;这些悬棺为什么这么窄这么长;这个玉璧是用来做什么的;这些神俑鬼俑动物俑真的只是想象的么;这种想象还可以是平和:客死中国的波斯客墓碑上写着中波两种文字;曾经竞相争夺的鼎、玉玺此时就安静的躺着;越王吴王的兵器最终归在一起;每一次,都可以步入那个地方的历史中去,见证一场动辄上下数千年的故事。【知乎用户的回答(7票)】:作为一个很喜欢去博物馆的人,我来回答。每一个博物馆带吸引我的原因不同。在家乡,很喜欢去一家博物馆是因为一,空调足,有休息区;二,有吸引我的展品(比如初中历史课本里出现的密色瓷,每次看到心里莫名舒服);三,我还挺喜欢听身边的游客瞎吹牛,同一个展品每个人能说出不同的故事版本来。去国内其他地方游玩,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博物馆。虽然有些比较简陋,但每到一地我都会去看看,作为一种对当地的快速了解和对自己好奇心的满足。比如去余姚,就去看看河姆渡博物馆。很简单的一个馆,什么都不看5分钟就可以都走遍,可我和朋友花了将近一小时才看完。。大概有人会觉得我们无聊,但里面确实有许多有趣的值得讨论的点(比如7000年前人们就会种水稻了!那边那个石头蛋蛋当年是用来干啥的?每个文化层的陶器风格变化等等),况且还能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新的东西,不乏是旅途的一种乐趣。在国外的时候逛博物馆对我这种好奇宝宝来说也是一种老鼠掉米缸的感受。一来由于博物馆条件都还不错,陈列很专业,可以带耳机听解说;二来能看到很多传说中的物品,比如在大都会可以看到小时候心心念念的木乃伊,看看法老都怎么穿戴,看看被八国联军抢掉的国宝等等;三来听到老外点评我天朝文化也是件有趣的事,开心就和他们讨论下也挺有趣。博物馆这个词挺广义,种类也有各式各样。有像上海博物馆、大都会那种博物的,有景点自带的知识性的,有艺术性的博物馆接近于美术馆,甚至蜡像馆也能算一种博物馆吧,还各种猎奇的。。世界很大等你去探索,总有一款适合你。ps:看到有回答从阶层文化需要出发的,个人觉得没那么复杂吧,就是开心,想知道,才去的。【螺旋真理的回答(7票)】:1.博物馆自认的职能是收藏、整理、展出“物”并基于此进行教育活动,所以最契合于博物馆职能的参观理由就是获取知识。2.博物馆是一个“异托邦”(此概念来自于福柯,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折射自社会,但是一些规则同一般社会相异的空间),非获取知识向的观众,往往是来追寻“获取知识”这一行为的异化。譬如用作阶级认同啊、猎奇啊、社交啊,都可以归结为“异化”这个范畴。【知乎用户的回答(6票)】:关注了这个问题很久,正好翻档案翻出这一本民国八年的小学国文课本,寥寥几百字讲了博物馆的存在意义,历史,(当时的)现状,和反思。贴出来与诸君共勉。我们去博物馆,或许是为了学习窥探一个更大的世界,或许是为了努力放大自己在时间维度上的渺小,或许是为了欣赏美。但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感受作为万物灵长的骄傲和谦卑。借用法国电影Intouchable里面Philip被问到为什么要喜欢艺术的时候的回答:这是我们存在过的唯一证据。再提刘慈欣作品中冥王星上的地球文明博物馆,当一切都要结束的时候,人类也将求助于这样的形式来自我祭奠。【OliverDun的回答(6票)】:看了楼上这么多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回答,我给一个接地气的回答吧。我就站在小屌丝的一个人角度说说我为什么会去博物馆。首先我感觉身边的小孩(初中以前吧),如果你和他们说带他去博物馆他们一般都会比较感兴趣的尤其是自然历史类型的博物馆,或许对他们来说那意味着一片新奇的未知世界。现在开始说自己,小时候去博物馆基本上是抱着去游乐场的态度去的,上了初中以后就没怎么去过了。让我重新喜欢去博物馆那是在我读高四的时候。当时我复读的时候那所学校离云南省博物馆不足200m,那时每周有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在周一,奇葩吧?),路过省博物馆,看见他们挂出宣传横幅“劳力士深海生物展”。不知道怎么的,也许是高四烦闷的学习所致,我就特别想进去看看(反正也不要钱),进去后那些深海生物以及赞助商劳力士的各个经典腕表带给我一种上莫名的惬意,这样的感觉好久没有了,那时脑子想的不再是月考理综考了多少分、要考那所大学‘’‘’‘’‘’‘’‘。尤为记忆深刻的是,当我在在一个深海大虱标本前停留的时候,突然一个插着羊角辫戴红领巾的小女孩过来和我说:“大哥哥,需要我为你讲解吗?”(应该是和附近小学合作,过来的义务小小讲解员)。哇塞!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世界特别美好。从此以后,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往省博物馆跑跑。从“大千世界——张大千画展”到“镜花水月——古代铜镜展’’等等,我也说不清过去那么时间我还记得每个展览的名字。总之,那些绚丽的山水、那些跨越时空的艺术品还有那只有在小学课本看到过的古滇王金印等等陪伴我走过了高四。我一直觉得对于我这样一个很内向的人的来说那段时光是我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一方面我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博物馆带给我无限的遐想。我可以拥有一个无比绚丽的梦,我可以穿越古今,我可以上天入海。To infinity and beyond!后来离开家乡千里去念了金融,但是去博物馆这个习惯被保留下来了,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总是喜欢去去他们的博物馆。PS :曾经在从王府井出来尝试约人去去博物馆,结果被众人鄙视。希望现在的女朋友在闲暇之余也可以陪我去逛逛博物馆~~【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人」为什么要去博物馆我回答不上来,我只讲我自己为什么要去逛博物馆、为什么会沉浸其中:对我来说,逛博物馆看陶罐和逛街看橱窗摆设的感觉是类似的,玻璃的后面是我触碰不到的世界。博物馆把我触碰不到的东西呈献给我,让我有梦可以做。【程风的回答(3票)】:记得第一次去西安博物馆,跟朋友走散了。于是倒也一个人慢慢细细的观看起来,看着一件件从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文物展现在我的眼前,数万年的画面逐渐在脑海里产生,尤其看到文物上雕刻着的精美纹路,想象着它们存在的寓意。透过一件件时光遗留下来的珍宝,劳动人民对生活的信仰希望和寄托似乎清晰可见,我仿佛在一条宽广的河流上,阅览水底丰富的宝藏。不知不觉我竟一个人在那里泣不成声,之后自己也非常的诧异,去趟博物馆竟然都能哭起来,我也太感性了吧。话说回来我想博物馆对于我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陆渊渟的回答(3票)】:作为一名极小众的学博物馆的学生,也许以下我的回答反而带上了一些主观色彩。我喜欢去博物馆,去看物。看文物:那些历史书上出现过的,大学考古学课上出现过的典型器物,记录了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载体与成品,看的不只是它们,还有其背后的——当时农业经济、手工业发展、政治格局、国际形势、中央集权和市民生活等等。看见一件唐代螺钿盘,绞胎枕,我会惊讶于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物件出现,让古人那没有电脑、电视和手机的日子也变得丰富多彩。看到沿着丝绸之路千辛万苦才到临中国的那些西域文物,一颗颗蜻蜓眼玻璃珠,犍陀罗风格的佛像,它们经历长途跋涉,又流传至今,是因为什么?因为它们是真的给人以高贵享受的,不像现在流行一时又迅速更替的产品。还看什么,还看人。看古人,也看今人。历史类展览里,看古人如何衣食住行,艺术类、科技类展览看千年的月亮和新工业革命的火车拉来了怎样的世界,艺术家(科学家)们又如何从自己的大脑映像里剥离出他的想法。自然类展览人类介入最少?看物种的发现与灭亡和海洋、植被的变迁吧,广阔的天空下飘着无尽的叹息,是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叫喊回声。看观众,是认真思考有所悟,还是走马观花把博物馆仅当作一个有空调又免费的地方。家长是和小朋友一起对展览抒发感想进行教育还是带着他们拖鞋躺在长椅上大声喧哗吃东西。博物馆是进行教育的地方,但不是背说明牌上的文字,它更大的作用还是对灵魂进行净化的潜移默化性质的,是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一阵去国博看卢浮宫地中海文明展,正好偶遇一群法国驻华大使馆的女士们集体参观,她们中有一位学艺术史专业的女士进行解说,每看到一件展品,她就会从历史、艺术等多角度进行说明,然后一群女士们就开始交流互动,发现问题共同讨论。我作为一个异文化者站在她们旁边(无耻地尾随了一路),看到她们对希腊红绘和黑绘进行比较时认真的神情,真是觉得美。当然我没有崇洋媚外的想法,我知道这些人也是法国人里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很高的佼佼者了,只是单纯地希望博物馆这个雅致又单纯的地方(外表上),能够让国人的心能静下来片刻。【张Ender的回答(2票)】:对我来说是猎奇吧。看到那么多新奇精妙的东西,心生赞叹和欢喜,这不是很正常么。新鲜罕见的东西对我都有很大吸引力。
馆藏&6409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杀了多少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