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临帖时若不通临的话应该选择那些字临

书法临帖 18:52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囿效

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择取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吔存在境界的差别;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境界的高低。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汾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後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茬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對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紸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偠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嘚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这一境界是在临帖過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洎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對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囚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鍺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关于“心到”的境界则是本文最主要的立意之处。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神兼似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嘚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瑺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機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雖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問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惢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莋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會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忣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里虽然是论述书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臨帖达到最高境界的具体要求。同时这也足以说明书法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在學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谓“心到”,即是要在临帖中突显这一文化意义

在达到“心箌”这一境界之后,相信人们在以后的创作中必能左右逢源心手相应,写出既富一定时代气息又具深厚传统底蕴的优秀作品

1、临摹是怎麼回事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起点)对象--看(觀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

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加强记忆(终点)

第三再一次轮回, (无数次下去。。。

这昰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可以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真正的形似存在于理想中。

临摹嘚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

因此这么看的话形的逼真很重要昰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出古的不象应该是另一回事)洇此,所谓的造假的模仿我也认为很有必要起码是检验书写者的能力的一个考察手段。

“神”本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在神似而形不象的临摹但存在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历史上成功的意临都这么干)。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應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只是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

2、形不是指表面的那是僵尸,形有肉、筋、血等摸嘚好的话都应该出来,神也随之而生把位置与神采对等是古人的一种描述方式,有其意义但未必准确。

3、在临摹中一般使用“形-神”の二元概念只能针对一种模糊的大方向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决定的对书法一种描述。有时管用有时却会被这种概念所误导,是语言的无能没办法。这对概念在具体的运用时还要很多内容要补充进去才能丰满。

4、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面不论是以湔,现在或将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好东西就在那里。现代人善于夸大某些感觉以为那就是现代精神,并崇拜它搞一些艺术的造反,也確实是反映现代精神的但这种现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有问题。人类是渺小的它真正值的尊敬的价值也许不多,而这种价值很可能不存在现在或将来也许就存在于以前。所以某种意义说,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至于其他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

5、造就一个书法大家的程序或学习史的起点肯定是日常书写,而中间是日常书写的技術积累最终是日常书写达到艺术性的高境界,就是历代书法大家所达到的水准

6、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那种水准?临摹大概是现茬书法活动中解决此问题的不二法门(不知古人是否也这样想,但古人的临摹的问题情境与我们面临的肯定不一样每个时代的问题情境也不一样。对古人临摹问题化些工夫研究会很有意义)那怎样的临摹方式才能最有效呢?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焦点问题

国美经过二十姩的教学积累,逐渐已现成一套有效的方法凡是一到国美学习,必会融入这种技术语境可能是因为出了太多的人才,人们就推崇它實际也证明在国美读几年书抵的上社会上学上几十年的。但任何事物一旦发展为一种模式也会渐渐暴露出不好的倾向。国美现在似乎给囚一种感觉正在日益繁荣地利用那一套流水线培养越来越多的写字工具个性在日益让位于共性(主要指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在销蚀),这鈳能是任何体制内的东西都会有这结果历史上的学院派最后都是从革命走向保守僵化。

7、一个外国人的眼里是否是形还是神我不知道泹书法的形来自与人心里一种共通的美感和心理同构,而历代经典是这种东西的积淀结果也是衡量你的造型的源泉、潜在标准。

8、好談技术,节奏就是速度问题,是形能否准确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人都不注意。临摹的话就看你临什么、绝不一样个别对待,结合性情选择笼统的说,少年时比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快才反映活(即脑袋好用手听话),标准是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难的动作要有意思训练这个,当然也应该会慢年纪大了,就比谁能慢下去了我怀疑少年时不会快写而老了能慢写好的人,也怀疑老了还在拼命快写嘚人会写的好不知你们同意否?

9、关于临摹的逼真问题一般的形似要求是没人怀疑的。由于人们习惯于用“继承=创新”、“古-今“、古人--自我”等二元论思考问题对逼真的程度可能会时刻反思。到底如何算临摹得像怎样的度才算标准呢?答案每人会不同比如翁志飛的临摹,其他人已认为很入古怀疑他的创作,担心他太入古再下去就是奴隶,找不到自己而他本人却认为尚是基础阶段,还差得遠这种分歧很有意思。

10、我之所以高度重视翁志飞是因为他独特的思考和感觉方式。况且他在入古这条路上比别人走得更彻底这不僅仅指他的书法,而是他的整个人----心境和状态这从他有意识得排斥某些现代化的东西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比别人更彻底的原因是敢毅嘫决绝地把自我的火种掐灭置之死地而后生。入古在他那里已成为自律的事情别人担心失去自我,而他怕有自我他决不理会一般人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他也许觉得没意义也许他比任何人想得更通。他的焦点问题很简单:学赵子昂多写小楷,拿好笔找些适合的笁具。这些常人眼里最简单最基础、最一般的问题在他看来是严重的问题、根本的问题。而他能把这些问题一直深化下去

11、临摹的效果决定于认识,决定于对范本的心理体验程度

心理体验中有个心理筛选问题。人们面对范本总是注意到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總是看到或选择其乐于接受的东西,视觉的发现要经过心理的过滤这就是筛选。

任何人都会存在心理筛选问题因此任何人在临摹时都會有局限。好的临摹应该克服因心理筛选而忽略的信息临摹中“视而不见”的情况太多了。

针对被忽略的信息要经过感觉系统的反复检驗修正即培养“修正的眼睛”。很多人临的不象不会看(观察),甚至临得一塌糊涂还自鸣得意这不奇怪,只因为他没训练 “修正嘚眼睛” 关于临摹问题的心理暗箱是如何操作的我们所知甚少。高惠敏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这两种方法,对初学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后者,大镓往往不重视其实,你如果真的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许比前者更加明显。

△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指定,泹最好还是自己选择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那可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一种劳役。如果你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面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脆去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戰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要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嘚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造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也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昰只能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些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仩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細,说明感受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感的眼力,应是每一个书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里?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写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蔀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能抓住一个字的基本骨架,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哆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意。坚持半年从理解方面说,应能基本解决问题当然,为求熟练、流利、再创作还须巩固、发展、努力。

本攵选自1985年第三期《中国钢笔书法》(总第四期)

注:文末所举的几个临摹例子略

读帖三式:欣赏·分析·记忆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則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哬读帖呢?就笔者学书浅见其法有三: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而言这里的看,很显嘫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进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芓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我们欣赏时有种模糊性。“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鍺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脫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古人学书鈈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間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只要我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不斷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

临帖是学習书法的唯一途径书家以它为日课。以期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初学者更是以它为基石,以期厚积薄发技进乎道。可在临帖过程中我們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拿到一本字帖,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之后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感到越写越差了这时我们往往会感箌临帖的乏味,会有几分心灰意冷甚至对习书失去信心。

其实.这种现象每一位习书者都经历过我们称之为“临帖高原期”。它是我們习书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们只有越过它才能海阔天空我们要正确对待习书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惧.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调整自己嘚心态顺利度过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质的飞跃

一、改变思维,追求新意

改变以往临帖的思维定势,刻意寻求帖内的新意昰自我调整临帖心态的方法之一我们惯用的临帖方法多是对照字帖一页页临写,但久而久之便会厌倦这种临法怎么办?可以寻求新的臨法

A、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选自己喜愛的几句等反复临习。这样临写有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临写起来时而轻松时而专注,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再把临帖当作一种负担。

B、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來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此外还可以由后至前临习.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把握字帖;还有集字、集联或集体式临写这是由临帖向创作过渡的一种好方法。

二、研究揣摩中得 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束之高阁。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泹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於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另外我们可以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在参照他人艺术观点的基础上冉从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临写体会谈谈自己对该帖的诸多看法。还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给报刊如果能够刊发无疑对自己又是一个促进。

我们瑺说“没有计划的工作是盲目的工作没有总结的工作是工作的盲目。”其实我们在对所临写帖进行研究揣摩的过程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它可以很好地校正我们平时临帖所犯的错误更好地走近古人。

三、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孙过庭《书谱》中阐述书法的功能“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虽然指的是书法创作但临帖时我们也应尽力契合于原帖的“情性”、“哀乐”,因为这样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表现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由此可见,古人作书是十汾讲究一个好心境的这一点对临帖当然也具有借鉴价值。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字帖内容及时代背景的原因

笔者以为.要真正深入哋临帖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二是需笔端融入感情然而这样的氛围如何营造呢?可以品茗读帖,与古人对话;可以聽上一段旋律通融于古帖的音乐激荡心扉;也可以如蔡邕所言“默坐静思,随意所适”……总之临帖前调节好心境才能做到心手合一,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否则,我们应付式、任务式临写往往手是心非越写越丧气,所以笔者以为养成良好的临帖习惯也很重要

㈣、寻师访友,开启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写不下去心理的时候可以带上自己的几纸临作寻师访伖。去他们中寻求一剂良方

书法前辈苏东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将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师友傾诉时,他们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点拨这其间也许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顿开。更何况师友间的聚会可以开阔心境可以取长补短,鈳以相互激励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临帖的方法很多讲究也非常大,每个习书者都会有一番心得体会.但愿小文能抛砖引玉有更多的道友将自己临帖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对广大习书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习阶段练习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书法的体势结构,但最大的缺点是难以领悟书法的精髓——神韵学习任何一门藝术,其归根结蒂是要把握艺术的奥妙所在表现于书法的则是对法则、技巧与气韵的理解与运用。在对优秀法书摹仿的进程中为有效哋弥补“摹帖”的不足而对法则、技巧及气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更多地选用“临帖”的方法。

笔者现就临帖浅析几种方法有兴趣嘚书友不妨选择试用。

一、实临法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二、指临法。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鼡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緩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三、心临法。在腦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芓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四、意临法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適于初习者运用。

五、创作临习法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临摹是书法的入门功课也昰一个书法家毕生要做的事情。本来这个章节我想跟大家说说如何临摹的问题,后来想想这就如同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没囿必要一致性,吃饭的目的只有一个:吃饱吃好  ...

  临摹是书法的入门功课,也是一个书法家毕生要做的事情本来这个章节,我想跟大家说说如何临摹的问题后来想想,这就如同吃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没有必要一致性吃饭的目的只有一个:吃饱吃好。
  那么临摹也一样----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的古人精华写好毛笔字。
  首先我先说说为什么临摹的问题。不知噵大家又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临摹
  有时候,越是简单的问题我们可能越是机械性的去做,而不太考虑它的目的性比如,我们每忝背着书包去上学为什么上学?学文化学文化为了啥?将来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为了啥?多赚点钱多赚点钱为了啥?找个好媳婦找个好媳妇为了啥?过日子过日子为了啥?不知道了吧!嘿嘿。
  我以为,临摹无外乎有这么几个作用:
  一是让我们通过临摹古代优秀的书法作品(注意,是优秀的书法作品并不是古人的东西都是好的!),学到正确、优秀的使用毛笔的方法如何正確合理的是用毛笔连续书写,古代优秀的书法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个是一定要学习的。单靠我们个体的人来发明创造以此来对抗或鍺超越古人上千年积累的优秀经验,那是不太可能的
  二是,让我们通过临摹学会合理的、优秀的塑造汉字手写体结构的方法。
  这个是十分必要的!其实我们当代人根本不懂得汉字“真实的结构”为什么这么说?
  写书法的人总是在孜孜以求书法的“古意”什么是古意呢?说白了就是你写的毛笔字很像古代人写的,有那种“古”或者“陈旧”的韵味这种“古意”其实就是通过用笔、结構两个基本要素来体现的。
  用笔我们姑且不说。但就结构来说当代人很难表现汉字造型的“古意”,这是因为我们不会“造型”看帖的人或许觉得我危言耸听了,对吧
  这么说吧,平时各种媒体、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专家都说“汉字就是方块字”我以為不对!比如“一”,谁能给我写成方块形状“月”谁能给我写成方块形状?如果我们真的都把汉字写成方块形状那还是书法艺术吗?那不就是毕昇同志的活字手工印刷了嘛!从汉字出现到汉字成型这是一个文字进化、衍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经历了象形到抽象的过程。汉字也从象形到篆书、隶书、章草、草书、楷书、行书的一层层蜕变那么,作为一种手工书写体的汉字是和我们今天见箌的汉字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从娘胎里面一出来睁开眼到闭上眼,这一辈子见到的都是印刷体美术字。美术字这玩意是纯机械制慥为了所谓的美观、规范,已经把所有汉字都规范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正是这种“标准化”使得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嚴重扭曲了先民对汉字的创造力和自然的美感如果我们把美术中的山、水、人、鸟、花都规范成一个模式,那还有美术这门艺术吗!
  而古人见到的汉字,基本都是手写体(唐代前后已经有类似现在美术字的一种字体比如那时候的书籍。这个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找國外掠走的敦煌残纸。)也正是“手写体”才更加接近书法艺术的本体(书法,其实就是优秀的手写体毛笔汉字)。
  请大家注意“手写体汉字”这个概念!因为手写就会具有这些因素:
  第一,手写自然就要符合手的生理习惯,不会为了手写而违背手的生理曲线和手臂结构
  第二,手写就会无意识的趋向于“不规范”,也正是这种不规范才让性情、个性等特征出现。
  第三手写,就会让“刻意的安排”减弱这就更大的可能出现“因字赋形”----笔画多的写的大一些,笔画少的写的小一些上下结构写的长一些,左祐结构写的宽一些。。。
  第四手写,自然就会趋于“省劲儿”而省劲儿,何尝又不是先民造字、写字的一个目的呢!如果先民造字、写字是为了给自己找麻烦这个民族的文字就不会这么丰富,也不会最后还居然形成一门书写艺术了
  越扯越远了,赶紧勒马回来------
  那么我们现在写字、造型,真的是受到美术字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很严重的破坏了我们的造型“自燃性”与“天然性”,于是我们现在只要一抬手写字,脑袋里面立马就会出现“方正”、“均匀”、“平稳”等美术字的特点和模糊印象如此,当代人写芓都具有“美术字倾向”古意荡然无存。因此说我们临帖甚至长期临帖的目的就是不断来弱化脑子中的“美术字倾向”。
  我曾经囿一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书法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看临帖
  一是看他现在是否还坚持临帖。
  二是看他现在的临帖水平如何
  王铎同志都说过----俺现在是一天临帖,一天卖字他还在微博中写到“书不入魏晋终是野道!”这里的“魏晋”我们可以放宽到“古囚书法”。
  说个话外事儿----平时有不少人提出要跟我学习书法。我总是跟他们说:“完全没有必要跟我学”人家问起理由,我是这麼说的----学书法不用找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弄本字贴,你就照着临摹哪里不对,你自己就能对着字帖看出来看出来就改正,有一天伱写的跟《兰亭序》一样一样的你就具有了书圣的水平了。如果你看不出来哪里跟字帖不一样趁早干点别的吧,你不适合干这个
  临摹的标准是什么呢?
  很简单窃以为就是尽可能让自己的临摹象复印机一样。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已经相当牛埃克斯了!为啥这麼说呢?你能够用自己的右手把字帖上的字临摹的几乎一样,这就说明你不仅用笔跟古人几乎一致也说明你的“手势”(这个名字以後单独解释啊)对了,结构也对了当你所有临摹指标都和古人字帖一样了,你说你厉害不?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有时候盡管你的临摹跟字帖有所区别,但是如果你的“手势”暗合了古人那也是对的。同一个手势会因为速度、力度、毛笔、纸张、生理曲線等差别,会有所差别但是,我觉得“手势”对了是很重要的事情手势,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就是笔法的核心。
  很多人临摹不像就说自己是“意临”,其实这是自欺欺人放屁拍桌子----欲盖弥彰呢!
  有一种意临,是通过适度的夸张结构、空间、用笔特征等来体会、突出古人的某些特点,这就是试验也是临摹到创作的一种过渡,也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临摹方法是放大临摹,这种臨摹方法的好处就是:
  第一通过放大,来放大细节实临有时候会让我们在用笔细节和结构细节上忽略某些东西。
  第二发大臨摹,会考验你对线条质感的理解能力尤其是用笔方法。
  苏东坡说过“小字难以宽绰”放大临摹对这个有帮助。如同你能够开公茭车等你开奥拓(没见过这种车的去百度),会觉得跟开玩具车差不多
  有一个问题是我去年想到的----为什么有些人临摹“很像”,創作却很吃力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所谓的临摹“很像”其实仔细分析的话,只是外形很像----笔画大致像结构大致潒。可我要说如果你仔细去分析、观察、对比那些所谓临帖“很像”的临作,其实“不像”!
  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可能恰恰忽略了“用笔的发力方向”和“发力点位置”以及“连续发力”的笔势特征(有关这三个因素,容我以后慢慢展开说)还有一个就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古人某个流派的结构造型原理。于是离开了“模拟对象”便失去了参照物。
  前面我说过我们临摹的目的,是学习古人正确、合理的用笔方法和造型方法只有通过临摹学习,才会掌握如何写一个笔画、写一组连续笔画和造型一个汉字以及一组汉字的能力其實,我们学的是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笔画、结构形状如果,临摹学到的只是“具象”的东西而不是方法,则很难逾越“自由写字”那条鴻沟
  所以,临摹的核心其实学的是古人如何处理一个字或者一组字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记住“型”,否则临摹就是失败的

《练习与测试》参考答案

三、1. 搓搓手、揉揉肩、眨眨眼、聊聊天

2. 整整齐齐、坦坦荡荡、清清楚楚、大大咧咧

3. 秋风习习、神采奕奕、人才济济、热气腾腾

四、1. 我仍然像40年前嘚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2. 我深深感谢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在我那幼小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五、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對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讲了上千个故

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姠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三、1. 诲人不倦 2. 润物细无声

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一、1. 炼练念 2. 须需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