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布干维尔岛战役打出了 二战美日伤亡人数最悬殊的伤亡比

热门推荐:
  二战的时候,打的最狠的就要属太平洋战争了。美国和日本都砸了好多的钱,可最后日本还是输了。在这之前日本可以说是太平洋上的一个恶霸了。可是好景不长,美国恢复好元气以后就给了日本沉重的打击,中途岛让日本大受挫折。
  另一场让日本特别无奈的战役就是布干维尔岛战役。这个小岛曾多次易主,可能因为是地理位置优越曾经被无数人盯上过,后又不知道背多少人占领又回到了澳大利亚手中,开始疯狂的保护布干维尔岛,想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属地。而此时的这个小岛也成了美国觊觎的对象。
  于是布干维尔战役的爆发成了一个必然的事件,日军当时的战略部署不是那么的合理,重点保护的地方也不是太一样,在美军精密的部署下日本显得极为力不从心,经历美军的精密商量后,并且将日定为登陆日。在这一系列的准备下,美军登陆后便进行了强烈的进攻,在奥古斯塔皇后湾美军粉碎了日军的抵抗,等到黄昏前美军已经成功登陆1.4万人,并建立了滩头阵地。此后日军虽然不断的等来援军,可日军此时也已经是垂死挣扎了,美日双方的陆战即将爆发。
  援兵的作用此时显得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无论来了多少波援军都被美军轻而易举的粉碎,此时的日本已经逐步丧失了布干维尔岛周边海域的控制权,自此布干维尔成为了盟军围困下的一座孤岛,日军此时正是四面楚歌,于是日军便有了种听天由命的哀怨。
  美军的强烈进攻和日军的进退维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时的日军已经山穷水尽,他们一步一步的退向了丛林,进行了最后一波的垂死抵抗,此时的日军讲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过的生活宛若原始世界,只不过是一大群拿着破铜烂铁的野人罢了。
  后来日军还是拼死反抗,只是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怎么会突围出去,最后都无奈的退回树林等待死亡的降临,战争结束后美军不过死亡727人,而日军的伤亡竟然达到了两万以上,这可以说是日军打得最窝囊的一次仗了。毕竟二战的时候日本总是以为自己会所向披靡的,谁知道却让美国给整的如此狼狈。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严格来说,刚刚已经成为历史。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太平洋战争中一战役 竟使日本士兵变农夫 造就美日最大伤亡差太平洋战争是二战整个战争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最大规模的海上战役,美日两国在太平战争中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虽然最后以日本失败而告终,但是在战争初期,日军于各地战无不胜,占领了太平洋约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虏大批欧美国家士兵,一时间在太平洋上横行无阻。太平洋战争然而日本在太平洋的胜势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美国元气恢复,在中途岛一役美军在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的情况下,让日本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2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中途岛海战也就此成为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而这一仗也是美军辉煌胜果中的一例。但是如果说以伤亡差来定战役的辉煌程度,那么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另一战役,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此战不仅是美日之间最大伤亡差的战役,更是让日军前所未有的狼狈,这一战役就是布干维尔岛战役。布干维尔岛战役布干维尔岛,西南太平洋上所罗门群岛中的最大岛,在1768年因为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首先到达故得此名。1898年沦为德国属地,成为德属新几内亚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转为澳大利亚的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日本侵占,战后转为澳大利亚托管地。日本在早期的战争中就占领了布干维尔岛,后来日军自新乔治亚群岛败退后,重点加强了该岛防御,企图在此长期坚守。而当时美军为了能够对拉包尔进行空袭,需要一个能够修建机场的岛屿,于是距离日军西南太平洋战略基地拉包尔东南约205海里的布干维尔岛成为了美军攻占的目标。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相关新闻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当时美帝估计也是很无奈,空域和海域基本都掌握了,但是地面战就是打不赢在日本一些投降派看来,历经残酷苏德大战的苏军战斗力强悍,近百万日本关东军、驻朝鲜军竟根本不是苏军的对手,与其让苏军攻占日本,不如立马投降由美国占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是核武器问世以来唯一的一次,造成日本平民巨大伤亡。只是美国急匆匆动用原子弹并非仅是为了迫使日本投降,避免美军的大量伤亡,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阻止苏联对日本的占领,确保和扩大美国在日本及西太平洋的战后利益。2016年12月上映的美国好莱坞战争大片《血战钢锯岭》在中国取得不错的票房和评价,该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二战中冲绳岛战役血腥的战争场面,观众不禁感叹,在现代武器的钢铁烈焰之中,人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和渺小。正是这场发生在1945年4月最接近日本本土的战役,美军苦战近三个月才取胜,并付出伤亡及非战斗减员近8万人的代价。电影《血战钢锯岭》源自于真人真事,坚持信仰拒绝杀戮的医疗兵斯蒙德戴·道斯在残酷的战场上拯救了70多人的生命。片尾播放的电影主人公原型获得荣誉勋章的原始纪录片片段,更让人无比动容。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就是这场冲绳岛战役让美国动了核杀机,对日本使用杀伤力巨大的原子弹,就是为了迫使日本早日投降,以避免美军大量伤亡。因为自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后,在一系列的夺岛战役中伤亡惨重,以日本的庞大兵力加上武士道精神的&玉碎&战法,若要彻底拿下日本,美军可能还要伤亡百万人以上。但实际上美国的所作所为,并不简单是为了避免美军的大量伤亡,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由于意识形态的敌对,美国防苏联更甚防德国,美国迟迟才开辟欧洲战场,既为保存实力,又为阻止苏联独吞欧洲美国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何能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跃成为世界老大?这里有多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美国善于保存实力,进退有据,功利主义十足。这不能简单说美国佬自私,而是美国奉行的价值观及国家战略就是如此,一切从维护和扩大美国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惜损害他国利益,说白了就是无利不起早,见利占三分。自1939年 9月起,德意法西斯的滚滚铁骑席卷大半个欧洲和非州北部,法国、丹麦、捷克等多个国家投降;英国的海外领地频失,本土被狂轰滥炸危在旦夕;苏联也丧失半壁江山,苏军受到重创在苦苦抗挣。丘吉尔、斯大林、戴高乐等都迫切要求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美国出兵欧洲及北非,共同抗击德国和意大利。但美国直到1942年11月才少量出兵(派遣美军第2军)登陆北非战场,直接帮助最亲密盟友英国对德意作战,但对苏德战场是抱定了坐山观虎斗,以种种理由推脱,就是迟迟不出兵支援苏联。静观其变的美国其实在做两手准备:一是德国灭掉苏联,美国乐得其成,因为苏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来强大了的苏联必定要危及美国的利益;二是苏联若能反败为胜,美国再适时出兵,与苏联争夺和划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总之,美国的等待是打算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该出手时自然要出手。到了1944年6月,苏德战场上苏军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抗击,终于全面转入大反攻,兵锋直指德国本土,美军此时才投入诺曼底登陆战役,开始大规模进军欧洲。此时德军的主力部队大多在苏德战场消耗掉了,战斗力已是强弩之末,仅11个月之后德国即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中企图主宰世界的三巨头--丘吉尔、杜鲁门、斯大林在握手言欢,可他们内心的小九九无时无刻不在算计他人。二战中的苏德战场,苏军的总伤亡超过2000万人,其中死亡为856.6万人;苏联平民的总伤亡也超过3000万人,其中死亡超过1700万人,这对于人口不到2亿的苏联来讲可谓损失惨重,伤筋动骨。而美军在欧洲战场上伤亡58.6万人,其中死亡13.5万人,与苏联相比微不足道。可见美国的算盘珠子确实打得精明老到,出兵时机恰到好处,以较小的伤亡代价,将美国在欧洲战后的利益最大化。而二战之前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因战线过长,投入太多,损失巨大,经二战一蹶不振,只好乖乖让出世界老大的地位。美国为减轻太平洋战场的压力,极力要求苏联尽早对日宣战,但这一要求正中斯大林的下怀在二战的东方战场,日本自1931年就开始入侵中国东北,直至中日爆发全面战争,而美国对日本却一直采取绥靖政策,在中日之间保持中立,极力将祸水西引。当美军退役上尉陈纳德在中国成立由美国飞行员组成的战斗机航空队时,也只能以民间志愿者的形式。但美国对日本的不断示好却换来日本偷袭珍珠港、攻占美属关岛、菲律宾等地,猝不及防的美国匆忙迎战,被狂妄的日本拖入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本宣战后,对中国抗日战场的态度也立马180度转变,活脱脱一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嘴脸。1942年6月,美日在中途岛展开大海战,获胜的美国由此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美军在南太平洋、西太平洋展开攻击方向直指日本的逐岛进攻作战,后因进攻不顺又改为&蛙跳&作战,连续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布干维尔岛、塞班岛、关岛、莱特岛、硫磺岛、冲绳岛等地,战线逐渐接近日本本土。但美军每一场夺岛作战都打得十分艰难,由于这些岛上日军筑有大量坚固的永备工事,美军所依赖的火力优势难以发挥作用,日军的防守作战又极为顽强,小鬼子兵个个能玩命。这令惜命美国大兵难以忍受:一是作战持续时间较长,彻底占领一个岛子,少则近1个月(如塞班岛战役),多则1半年以上(如布干维尔岛战役);二是伤亡率高,由于岛屿地域狭窄,美军虽展不开很多兵力,但伤亡率高达30%左右,尤其冲绳岛战役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中损失最大的一次,美军伤亡近8万人,其中阵亡1.2万人,仅次于在欧洲战场的阿登战役。美国是一个精于算计的国家,要彻底战胜日本,如此耗费时间、如此消耗兵力是美国所不能接受的。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战场更多地消耗和牵制日军,另一方面急切希望苏联投入对日作战,以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在1945年2月召开美英苏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和英国不惜出卖中国的利益,以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旅顺港口以及日本占据的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包括日本所说的&北方四岛&)等为交换条件,换取苏联同意在德国投降后的2-3个月内对日作战,苏联斯大林欣然接受。日,历时半年多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获得胜利,这成为苏德战场重要的转折点,这场血战苏德双方伤亡超过200万人,与苏德战场的规模和伤亡比,美日太平洋战争真是小巫见大巫。当年的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吃了大亏,一直耿耿于怀。之后的苏联战略重心在欧洲,面对咄咄紧逼的德国与日本,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腹背受敌,苏联于1941年4月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友好条约》。苏联以承认满洲国地位和不支持中国抗日战争为条件,换取苏日互不侵犯领土和日本承认外蒙古,苏联这是明目张胆纵容日本侵华战争,再次将积贫积弱的中国玩弄于股掌之间。可要不是中国战场拖住了近200万日军,在希特勒的一再强烈要求下,作为德意日轴心国,日本为配合德国从东线进攻苏联是大概率的事情,从这一点讲,中国是苏联的救命恩人,可苏联对中国就是这么以怨报德,极不仗义。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一直处于守势,苏联在确定日本没有进攻苏联的计划后,将远东苏军大部分兵力调往苏德战场,一举扭转了被动局面,转入战略反攻。美国要求苏联对日作战,其实正中斯大林的下怀,苏联正可借此一雪日俄战争之耻。当苏联取得苏德战争的胜利后,立即转入对日作战的准备,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将百万苏联红军由西线调往遥远的东线。日,苏联将德国入侵时的闪电战如法炮制到日本关东军头上,150多万苏军兵分三路越过中苏、中蒙边界快速推进,经一周的激战至8月15日,苏军已进入中国东北腹地和朝鲜38度线附近。那白纸黑字的苏日互不侵犯和约,被老毛子当成屁给放掉了。一直以来有种观点,认为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苏联对日作战是错误的,在远东给了苏联太多的利益。其实即使美国不要求苏联对日作战,从西线抽身的苏联也会主动对日作战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历来是靠实力说话,苏联乘战胜纳粹德国的强势收拾小日本已易如反掌,重新夺回苏联在远东的利益是斯大林的既定战略。对罗斯福本人来说其确实对苏联相对友好一些,但当日罗斯福突然去世杜鲁门上台后,美国对苏联的态度转向强硬,对苏联的防范和遏制更加明确坚定。日本宣布投降是因为惧怕美国的原子弹么?日,美国研制的世界首枚原子弹试爆成功,仅20几天后的8月6日、9日,美军的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分别将两枚原子弹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加入《波茨坦公告》,百万苏军开始攻入中国东北和朝鲜。日本政府被迫于8月10日通过中立国瑞士向同盟国发出乞降照会;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从时间节点上看,美国的原子弹确实起到了促使日本投降的作用,但此时苏联对日宣战的震撼对日本来讲更是毁灭性的,使日本彻底失去对抗同盟国的信心和资本。日,毛泽东发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精辟地指出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大势已定,但其决定因素并非美国政府鼓吹的原子弹袭击。他指出:&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是空的。假如原子弹能够解决战争,为什么还要请苏联出兵?为什么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还不投降,而苏联一出兵日本就投降了呢?我们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弹了不起,这是很错误的。这些同志看问题,还不如一个英国贵族。英国有个勋爵,叫蒙巴顿。他说,认为原子弹能解决战争是最大的错误。&美国投向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实际当量1.5万吨。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当得知原子弹在日本造成平民巨大伤亡后,产生负罪感,转而反对核竞赛以及研制威力更大的氢弹,受到残酷的政治迫害。客观地讲,早期的小当量原子弹对敌方打击所产生的心理震撼作用要远远大于实际杀伤效果,美军航空兵在对日本实行无差别空袭所造成的损毁比原子弹袭击要大得多。如日夜,美军派出334架B-29轰炸机对东京进行了持续2小时的大轰炸,2千多吨凝固汽油弹使东京陷入一片火海,约1/4的建筑被夷为平地,近9万人死亡,10余万人被烧伤,上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伤亡最大、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常规武器空袭。类似对日本本土的大轰炸自1944年6月美军首次对日使用B-29远程轰炸机后就不曾间断,日本的各大城市几乎无一幸免都被炸得千疮百孔,城市建筑、工业设施所剩无几,平民伤亡更加惨重。据统计,二战后期美军空袭使用燃烧弹、普通炸弹造成日本平民伤亡达220多万人,其中死亡90余万人,远比广岛、长崎当场死于原子弹爆炸的6.7万人(受核辐射后又死亡3.6万人)高出近10倍(在日本因核爆死亡人数统计上,别有用心的人一直在夸大伤亡数字,造成数据比较混乱的情况)。42年4月18日美军中校杜立特率领16架B-25轰炸机轰炸日本东京起,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就持续不断,轰炸规模也越来越大,日本却表现出超强的承受力,战争机器仍艰难地维持运转。日,中美英同盟国(苏联因与日本签有《苏日中立友好条约》而未加入)发表《波斯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但3天后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发表声明,断然拒绝投降,发誓将&大东亚圣战&进行到底。因此,日本的投降并非单单取决于美国原子弹的杀伤作用,苏联对日本突然宣战才是日本迅速投降的主要原因。日本过早地宣布投降,使苏联失去占领日本的机会,让美国捡了一个红利延续至今的大便宜日本的投降与德国截然不同,德国是在首都柏林被攻陷、希特勒自杀后宣布投降的,而日本投降前同盟国军队尚未在日本本土登陆,日本及亚洲战场上尚有720万日军,其中日本国内就有240万日军以及大量准军事武装人员。尽管日本海空军武器几乎丧失殆尽,可就是一人一杆步枪再加上自杀式攻击战法,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估计,由美军单独打下日本还需要至少一年以上时间。假如日本死撑着不投降,朝鲜将被苏军迅速全部攻克,美军和苏军必定会向日本本土发起大规模登陆作战。尽管苏联海军实力与美国相比差距较大,跨海作战能力逊于美国,但苏联占有地利之优,面积达7.56万平方公里的库页岛南部与日本北海道之间只隔着狭窄的宗谷海峡(库页岛上的铁路通过鞑靼海峡轮渡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大型军港海参崴距日本也不远,而美国毕竟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再论打仗,苏联以&战斗民族&著称,苏联红军勇猛善战,比美国大兵更能打,骄横的日军经诺门坎之战早已领教了苏军的厉害。日本本土守卫战真要是打起来,苏军至少可以攻取北海道,与美军比谁先拿下东京都不好说,铁定战后要在日本形成美苏南北分治的局面。可历史偏偏没有假如,推崇绝不投降的武士道精神的日本竟早早投降了。其实在《波斯坦公告》发表后,日本军政界中的主战派和投降派就在不断博弈,好在影响力颇大的天皇站在投降派一边,如果天皇不说投降,这仗就要一直打下去。就在天皇准备宣布投降前,主战派军人仍在策划武力阻止天皇发表广播讲话。而在天皇宣布投降后,海外各地部分日军违抗皇命仍在坚持作战,8月18日至9月1日苏军发起的千岛群岛战役,就遭到守岛日军的顽强抵抗,苏军伤亡1500余人,苏军收复南库页岛的战斗也持续到8月25日。在日本一些投降派看来,历经残酷苏德大战的苏军战斗力强悍,近百万日本关东军、驻朝鲜军竟根本不是苏军的对手,与其让苏军攻占日本,不如立马投降由美国占领日本。因为日俄(苏)是宿敌,苏联又是社会主义国家,被苏联占领的日本,绝对没有好果子吃,这仅从战后6.2万日本关东军战俘死于西伯利亚等地劳改集中营可见一斑。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德国投降后,日本投降派就开始与美国秘密接触,提出日本投降的唯一条件就是保留天皇帝制,美国为了让日本尽快放下武器口头允诺,美国更深层的目的是为了不给苏联攻占日本的理由和时间,以便独占日本在战后拉日本抗衡苏联。正是有了美国的承诺,日本天皇才敢于支持日本的投降派,但这一说法美国官方一直不予承认,官方公开文件中也没有记载。因此,战后同意这一说法的日本进步史学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中曾这样概括说:&日本投降实际上是以天皇为首的上层在人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同美国进行的一场交易。&此话可谓一语中的,美国的原子弹只是日本投降的一个由头,美日之间的默契配合都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打时间差阻止苏联攻占日本。两国交战自然无国界之分,可日本突然的投降,引起远东局势急剧变化,让苏联失去攻占日本本土的理由和时机。太平洋战争的主角毕竟是拥有巨大海空优势的美国,8月28日,美军先遣部队乘飞机到达日本厚木军用机场,8月30日起46万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并迅速控制了日本各战略要地。此时,苏军少量先头部队还在千岛群岛、南库页岛上艰难挺进,大部队尚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就算苏军想抢摘日本&桃子&,也赶不上了。而美国不费一枪一弹拿下日本本土和半个朝鲜,真是捡了一个大便宜。整个太平洋战争,美军伤亡不过43万人(其中死亡12万人),获得的利益却是巨大的。美国驻日本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与日本裕仁天皇。二战之后,麦克阿瑟的司令部就设在日本东京皇宫外的一栋大楼内,麦克阿瑟时常站在窗前用望远镜观察裕仁天皇在干什么。还有一种说法只得到部分证实,此时的斯大林并没有放弃染指日本的打算,武的不行就来文的。当苏军攻入朝鲜时,美军还远在冲绳岛,但美国岂容苏联独占朝鲜。8月14日,美国向苏联提出以北纬38度线划分美苏军在朝鲜的控制区时,两天后斯大林出人意料地痛快答应了,并命令已越过38度线的苏军后退。直到9月8日,美军大部队才在朝鲜仁川登陆。斯大林并不傻,他是以退为进,先予后取,斯大林随后向美国提出日本的北海道由苏军占领控制的要求,可杜鲁门并不像罗斯福那样好说话,予以断然拒绝。多年后杜鲁门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这样说:&我决定,对日本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者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斯大林让杜鲁门摆了一道极为愤懑,这也为之后斯大林支持金日成发动吞并南朝鲜的战争埋下伏笔。纵观二战末期,热战未息,冷战已起,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招数不断,台上握手台下使绊,在远东的明争暗斗中美国还是占了上风。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及西太平洋的战略格局中,日本始终扮演一枚重要的棋子,在冷战期间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日本成为美国在亚太的桥头堡、中转站和后方勤务基地。在如今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日本更是充当美国制衡中国、俄罗斯的马前卒、当头炮,竭尽所能为美国效犬马之劳。日本令人不齿的奴性,一方面是迫于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对当年美国使日本免落苏俄之手而感恩戴德。相关推荐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干维尔岛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