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汉服齐胸襦裙怎么穿搭配的男士汉服是什么款式

那些你没见过的汉服!——【现代汉服最全形制图文展示】
我的图书馆
那些你没见过的汉服!——【现代汉服最全形制图文展示】
现在很多人对汉服的印象,还停留在宽袍大袖的阶段,甚至有很多人把很多古装戏服也看做是汉服。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皆是日常生活所穿,等同于现代人所穿的服装。一般来讲,汉服需袖长过指尖,裙长(衣长)过脚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为宜。尺寸以宽大合身为宜,不宜过于收束局促。汉服剪裁需有前后中缝,一般也要求有接袖。本文就现代汉服复兴下的形制进行分类总结,让各位喜欢汉服的同袍们看看现今汉服展现的千古风流。喜欢的朋友不妨仔细阅读,点击收藏。女款汉服1、曲裾袍 主要流行于楚汉时期是深衣的一种,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按照《礼记》记载,深衣一大特点是“续衽钩边”,也就是说“这种服式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幅向后交掩的曲裾”(孙机)。曲裾以绕襟的周数分为单绕、双绕、三绕。以衣长的长短分为长曲裾和短曲裾。一般有腰封围腰,长带结系。2、直裾袍深衣的一种,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曲裾并流行和普及。直裾袍通常是一种常服,而非礼服。男女皆可穿着。有长直裾、短直裾、鱼尾直裾等款式。3、交领襦裙交领指衣襟左右相交。除普通交领,还有浅交领。交领襦裙是最基础的汉服款式,流行于汉、唐、宋、明等各个时代。襦外可搭配半臂穿着。4、 齐胸襦裙又称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称之为齐胸襦裙。实际上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也存在着一些区别。高腰襦裙的束带位置在胸以下腰以上。齐胸襦裙束带位置则是在胸以上。齐胸襦裙最早见于南北朝,经历了隋、唐、五代才淡出历史舞台,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附:大袖衫通常配齐胸襦裙穿着,衣、料、轻、薄,广袖、侧边不开衩、衣摆宽大,衣长及地,衣襟搭肩不、合、拢。5、 坦领襦裙坦领襦裙主要流行于唐代,通常配条纹长裙穿着,也可配普通长裙。6、 对襟襦裙对襟指左右衣襟对称,内穿内衣,或称抹胸,或称抱腹,不同时期各有名称。对襟襦裙主要流行于唐宋。7、 圆领袍,通裁类汉服。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唐代流行男装女穿,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款式就是圆领袍。唐圆领有别于后世之处,在于领子较紧窄,衣长、袖宽尺寸不拘,前襟直下,以布扣固定。唐女圆领多颜色鲜艳,下配条纹裤,腰配革带。8、 褙子流行于宋代。此款通常配长裙穿着,衣内穿抹、胸、或、襦。通常为窄袖,两侧开、衩,胸前系带,衣长长短皆有。9、 袄裙流行于明代,是明代特有款式。袄是襦的演变名称,大约在宋明之际,袄这个名称逐渐代替襦,特指短衣,至明代长衣也称为袄。其形态有交领、竖领、圆领、方领,斜襟、对襟皆有。有用系带者,也有用金属或珍珠扣者,也有系带和扣子并用者。马面裙是明代女裙特有的样式,因裙门较宽,形如马面而得名。10、 披风披风是一种罩衫,是明代特有款式,与褙子相似。其款式有直领、竖领两种。男款汉服1、衣裳(读音为“常”)类又称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约出现于商朝。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2、曲裾袍流行于楚汉时代。3、直裾袍流行于秦汉时代。4、圆领袍流行于唐代。5、明代圆领袍,与唐代有显著区别。6、直身、直裰、道袍三者皆是明代士人常服,应用于各种日常场合。其区别在于,直裰两侧开衩无衣摆,行动时能露出里面的裤子;直身有衣摆遮挡,但衣摆缝在外,能看出衣摆;道袍衣摆缝在内,即暗摆。直裰从宋朝开始就有,到明代发生变化(具体可参加百度百科,现代汉服所讲的直裰基本指明代直裰)。道袍在汉服体系中指汉服的一个款式,并非道士袍。7、曳撒、褡护、贴里明代特有男装款式。8、大氅又称氅衣,鹤氅。只男性穿着,对襟大袖,不开衩,衣襟不合拢,系带或不系带皆有,一般只做常服穿着。9、短衣大绔(裤)普通劳动人民最常见装扮,流行于各个时期。附:【现代汉服形制简易版】【上衣下裳制】:男-★冕服★(男子最高礼服),衣裳,玄端,明制祭服。女-襦裙(齐胸,齐腰,对襟等)(按款式分)。女-襦裙(衫裙(单襦),袄裙(复襦))(按上装分)。 【衣裳连制】:男女-直裾袍(直襟分裁袍)。男-深衣(郑玄深衣,孔颖达深衣,温公深衣、朱子深衣,黄宗羲深衣等),襕衫,曳撒袍,贴里袍。女-★翟衣★(女子最高礼服),曲裾袍(绕襟袍)。【通裁制】:男女-圆领袍衫(唐,宋,明风)。男-道袍,直身,直裰,褡护。【衣裤制】:男女-衣裤类(现通称“裋褐”)(裤分为:袴(无裆),裈(有裆))。【首服】:男-冕。男女-冠弁类 。男-巾帻幞类。女-发髻头饰【罩衫】:男女-披风(明风),褙子(宋风),半臂衫。男-大氅。女-大衫,斗篷(存疑)。【配饰】:男女-腰带(革带),玉佩,首饰,蔽膝,绶带,扇,符等。男-佩剑,配刀。女-披帛,霞帔。【亵衣】:即内衣。抱腹,心衣,裲裆,诃子,抹肚,抹胸,襕裙,主腰等【中衣】:男女-中衣,中裤,中单。女-中裙。【足衣】:鞋(屐,屦,履),靴,袜等。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资讯,请长按本文标题下方账号【心易行堂】并关注我们,还可以按右上角转发给朋友。也可以搜索本平台唯一微信号:xinyixingtang
TA的最新馆藏汉服的九种款式
历史上的汉服绝不是杂乱与多样的,老生常谈再论朝代化。
虽然否定朝代化已有很多朋友论述过,但我这次还是想以事实款式来简单阐述,而且,就是以历史上的这些款式进行论述,成为一门新兴的汉服发展史。这样我们耐心看下去,看看汉服究竟,是否是杂乱无章的。
虽然我们强调过,汉服不同于服装史,但实际上,汉服和服装史学其实是化等号的。因为历史毕竟是事实,我们无法更改它,而服装史论著,也不是杂乱的,那只是因为言辞不清段落混乱图片混杂而导致的一种错觉!尤其对于刚入门研究的朋友,多会有这种感觉。
历史上的汉服,我归纳为这几个词:整齐划一,层次分明,演变甚微,它实际上是非常单一的,综观历代,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规律,无非衣裳分两截,一会合在一起,成为深衣;一会又分开--一会上衣变短,配了裙子成了襦裙;一会上衣变长,成为袍衫;一会变宽点,一会变窄点;而交领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只有继承和增加(而且发现,越到后来增加的款式越多),只有受欢迎程度的稀疏,没有废弃,没有凭空另创和断代。
首先我想一些刚接触汉服的朋友也许看过很多服装史著作,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想,虽然感觉说的头头是道,但还是看不明白,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服装史的写作导向问题,你看着复杂,但他实际上说的就那么几款,服装史的导向,就在于要能发掘多少就发掘多少款,能说复杂就说复杂,能多谈的就多谈,他是一个广义的界定范围。就比如,我们知道,他除了谈历史以外,还可以经常看到讲了很多不占主流的面料,花纹,特殊质料的衣服,出土的时装上做文章,往往占很大篇幅;再看看谈论发型,有些女子心血来潮,换个妆容,也要占相当大篇幅;礼仪制度又占很大篇幅;而真正介绍那些款式,却占的很少——这是我们越看觉得款式越复杂的第一个原因,然而实际上这只是错觉。
还有,图片的选用上
往往挑些那件鲜为人见到的出土文物,奇怪雕塑,甚至模糊不清的古画作为引经据典的对象,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历史感,和那份凝重感,而这些更具有说服力,所以,只能越看越糊涂——这就是我觉得款式复杂的第二个原因。
这就是服装史无可避免,也是必然的导向!——我们也不难怪它,因为他毕竟是以突出历史作为卖点的。
而我们的汉服呢?实际上所谓的现代汉服体系,就是服装史!——否则,很多人又该以为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他做的只不过是缕清思路的归纳整理清楚,不谈面料花纹发行等,仅此而已!
我下面也同样先以历史的角度去谈汉服,抛开冠帽巾不谈,看看这9种款式,在历史上是贯彻始终的,只不过是出现的早晚而已。
商朝以前篇
那时还裹着草皮,考古资料非常少,属于汉服没成熟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略过
自古言臣无好死 22:10:00
新注册的朋友请先到新人版了解汉网欧阳雨曦
上衣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衣下裳(注:上穿衣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子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后来一直延续到明。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立在那时,但还不完善。上衣下裳为举国通行的统一款式。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立,上衣下裳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上衣下裤:据说那时已经有了裤,不过都是开裆的,而开裆裤只能是穿在上衣下裳里面的。
发型:初期男子编辫,后期则将编好的辫盘到头顶,成为后来男子束发(汉族男子发式)的基础。
冠帽巾:那时已有了冠的雏形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发型: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当然一些偏国除外,不过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亦有了雏形。
春秋战国篇:
上衣下裳: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而且大袖只用于礼服中已成为定制。而且已趋向于精美化发展,当时玉已不去身。
上衣下裤:据一些资料考证,汉族人早在胡服骑射以前就有了合裆裤,也有了短衣下面直接搭配裤的装束
衣裳连制(深衣):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动较大,另外一个汉服大款式深衣的产生(深衣其实就是上衣下裳制的连接版,也是交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普通的麻烦装束已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而衣裳连制,能文能武,可以礼仪可以常服,是汉服款式的一个进步)深衣裳有12幅片拼接而成,代表12个月。分直裾,曲裾两种。直裾后来作为深衣的主流样式,一直沿用到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直裾下摆显的较窄。和直裾不同的是,曲魏晋以后衰落,但也不是断代,因明朝的朱子深衣,还存在曲剧的样式。而直裾历代一直盛行,后世成为庶人的民间礼服和士大夫阶层的居家便服。春秋战国初深衣的袖子,还多是直筒祛,后来袖子垂下部分日趋宽大,形成半圆形垂弧度(袂),但仍是收口(祛),因此形成外观看半圆形弧度的袖子(祛袂),这样的袖子成为深衣的定制,只要是代表一种思想。当时的袖子,已有长袖,但只舞蹈时才有。
舆服制度:西汉在周制冠服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形成了舆服制度,制度出皇帝,品官的礼服,朝服,常服20多种,这20几种,同周制一样,基本也是以不同的冠去区分,礼服,朝服仍是上衣下裳制,礼服的配件组玉敝膝等也不变,东汉产生了绶与佩这样的新配件,而且通过绶佩的高底来区分品官的等级。因此只是较之周制更等级化,细节化,丰富化而已,款式基本还是采用周制,后世礼服,以周制为骨架,秦汉为血肉的基础上,一直延续到明,这以后,礼服基本可以确立,变化很小了。
上衣下裳和深衣:民间常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并且下裳较之前朝日趋变宽大。
上衣下裤:劳动人民仍是上短衣下面直接配裤的装束。
上襦下裙: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朝已经被泛滥化的深衣的天下,人们似乎又开始怀念起上衣下裳装束来,于是女子又开始穿起了上衣下裳,只不过上衣短小,一般标准到腰胯部,扎到裙子里面,袖子窄小,裙子宽大,
因此,他大抵来说是属于上衣下裳范畴的,但后来加入了很多女性特征元素和一些固定配件,而且要比上衣下裳華丽,因此成为汉服体系中的第3个款式——因上衣改短小改称为襦,搭配裙子成为襦裙。还有一点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襦裙是套装,比如颜色和花纹不是随意搭配的,而是配套的。
袍衫:而在东汉,已开始有了上下通裁的长衣,但虽叫长衣,在具体长度尺度方面还是没有定制。而两侧缺胯(开叉)的袍衫,在那时已出现,袍和衫的不同地方在于袍有夹层,也就是双层,衫没有,比较单薄,因此,又出现了汉服体系的第4个款式——(因长衣没发展完善,故不算)袍衫类。
发型:秦时期看兵马俑当然还是有编辫束发的,但汉时已可以明确不编辫束发成为主流,这种不编辫束发的简单束发模式,也是后世一直沿用到明的汉族男子基本发式。而再后来的束发基本都是头发全盘到顶部,并非上面束发余发披肩
冠帽巾:由于舆服制度的创立,冠已不在是随便谁都可以戴的了,戴冠已成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新出现的冠有文官的进贤冠,武官的武弁等,东汉时期的平巾,加梁成为文官的梁冠,加漆纱成为武官的漆纱冠,这两一直延续到隋唐宋明。而冕冠已上升到只有帝王配戴的地位。
圆领:在以前领子制度只有交领的情况下,秦汉时受西北民族的影响(一说),圆领(书面名盘领)元素开始介入到汉民族服饰当中。
魏晋南北朝篇:
服色制度:由于九品中正制,品官等级被正式划分鲜明,设置了九品官,每级的礼服常服的颜色都要不一样。从此以后,服色制度成为礼服等级的一个标准,而以前,则多用绶佩区分,不用服色。
上衣下裳:由于魏晋又是一个思想大动荡的时期,常服中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敞口的魏晋风骨。
衣裳连制(深衣):深衣也退居到士大夫阶层和民间小礼服阶层,并且衣比之前朝更加宽大。民间似乎更喜欢新兴的袍衫和褶绔。
袍衫:很受欢迎,已开始有园领袍衫。
上衣下裤(褶绔):应该说,前朝已有上短衣下裤的装束了,但那时的搭配较之随意,,而且下裤种类繁多,不宜构成固定款式。但当时发展出来的褶绔,成为主流,而且搭配固定,因此是为汉服体系中的第5个款式——上衣下裤(褶绔)类。具体是,上穿短衣,下穿裤子,比较宽大,呈上窄下宽喇叭状,带有褶皱。有时在膝上用带子捆绑或扎系,成为缚绔
上襦下裙:当时秦汉到魏晋时期的初期襦裙,虽衣裳已分开,但外观上还保留了一些深衣的特征,比如袖仍是祛袂,下裳宽大,裙腰高长等特征。
冠帽巾:帽巾类得到空前的发展,基本后世有的在那时都有了。因冠已成为等级的标志,民间男子便发明了很多种巾帽。比如出现了幅巾,纶巾等。当时的冠出现了漆纱笼冠,为很重要的礼臣所戴
直领:当时在已有交领,圆领的基础上,通过交领发明了直领
隋唐五代篇:
上衣下裳:仍有
衣裳连制(深衣):仍旧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间小礼服
袍衫:袍衫可谓空前盛行,成为民间的主流服饰,当时品官常服开始采用圆领袍,一直延续到明,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官袍或公服
上襦下裙:那时女子的襦裙,上襦变短只到胸部,裙子变宽大,系到胸部,然后系以长裙带几乎垂地,类似于现在的朝鲜女装。袖子基本上都变成了小袖,后期小袖垂下一部分,遮住手,显得纤细,成为垂袖。一开始的时候襦裙上披一块又方又厚类似于披风的东西,成为帔子。后来变长,变窄,只成一布条,固定在肩膀上,披法花样繁多,成为披帛。后来,帔子和披帛成为襦裙中不可分割的一元素,一直延续到明。
中唐到五代时期的襦裙,风格又回归到了魏晋时期,襦仍是到腰胯,裙子变窄,裙腰高耸,只不过袖子还是小袖
阑衫;阑衫本属于袍衫类,因隋唐时期男子官服,本穿的是衫,但长度只到膝,膝处设一界限,称为横阑,下面则是用裳续上。因此,他虽然大范畴属于泡衫类,但构造上更像泡衫和深衣的综合体,因此,又成了汉服体系中的第6个款式——阑衫类。因早期阑衫是作为官服出现的,领子都用圆领,而后来的阑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明时为有官职人员的公服
直裰;前面提到前朝上下通裁的长衣,像袍衫出自长衣。而原本的长衣却没有形成定制。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长衣规定长度到脚踝,并且要有宽衣缘,而且都是交领,两侧不能缺胯(开叉),因此又形成了汉服体系中的第7个款式——直裰(直身)类。当时直裰的定制,主要是想复兴古礼,找个深衣类与袍衫类的最佳中间点,因此直裰,也是最具有规格的长衣便应运而生了
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当时流行一种襦,但不同的是直领相系,并且两侧开叉到腋下,这样就有点半披半穿的感觉,当时称为袄子。后来女子礼服用的大袖衣,也是参照这个,开叉到腋下,直领相系,之所以叫大袖衣,只不过袖子是大袖,衣稍长点而已。后来到宋朝时,变窄变长,袖子又变成小袖,这回还是直领,但就是不相系了,成为旋袄。明时又变宽,袖子变大,变成半直领相系(有带子)下面自然开叉。因这一系列都是一脉相成下来而且没有款式上的变化,因此他们又可以归为一类,成为汉服体系中的第8个款式——统称为褙子类。褙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领相系,两侧开叉到腋下,初期多用于礼服,后来成为定制,比如女子多穿襦裙,妇人和民间礼仪活动时多穿褙子。这也就是朝鲜时期的宫廷唐衣(韩剧中王妃尚宫所穿的交领褙子).不过。到明又出现无袖和半袖的褙子,当时已经男女通用了
半臂;当时又流行一种襦,是半袖和无袖的,多是直领相系,有小带子系到胸部。如果另算的话,也可以算做汉服体系中的第9个款式——半臂类。由于是半袖和无袖的,一般都当套在襦裙外的外套穿。不过我看他更应该归纳到襦里面
冠帽巾:除了冠巾不变之外,此时是帽类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如幞头,最初的无翅——到软翅——到硬翅——到直翅——再到展翅,直翅后来成为明朝品官的乌纱帽,展翅后来成为宋朝品官的乌纱帽。如斗笠,在那时也产生。如女子的帷帽,面幕,也是。
宋朝汉民族服饰基本延续了唐朝的,唐朝和先朝有什么,就有什么,没有变化,只说几个
衣裳连制(深衣):仍就是士大夫居家和民间小礼服。不过和前朝比,深衣在民间又开始活跃起来,深衣越来越倾向于礼制化的地位,朱熹家礼中制定了深衣的一种规格,成为朱子深衣,而宋朝的深衣,袖子多比较宽大
上襦下裙:在五代回复正常以后,只裙子系到高出腰部,而且不要固定腰形的裙腰,直接显出腿的纤长来。而明基本延续宋风
冠帽巾:冠帽巾在前朝不变的基础上,有新出几个。比如很多名人发明了巾。如朱熹的朱子幅巾,苏东破的东破巾,周子的周子巾等。幞头方面,幞头都变成方形,新出的有曲翅幞头,花装幞头等
方心曲领:在礼服上套上方心曲领
蒙古贵族穿蒙古族服装,汉族百姓还是沿袭唐宋时期的服装
明朝的汉服有点克己复礼,仍然是沿袭唐宋不变。9种汉服基本款式,该有的都有了,到此汉服体系彻底完善,礼制分明。是汉服发展成熟完善的时期,也只说几个
衣裳连制(深衣):深衣比较复兴起来。基本定制是朱子深衣,既朝鲜李朝的深衣,宽大,袖又复为祛袂。值得一提的是,袖子方面,很多公服,常服的袖子又兴起祛袂来,作为公服时,这样的话可方便藏掖文件。只不过这个垂下的袂要小很多了。而祛袂这种袖制,在历代应还是主流
上襦下裙:基本沿袭宋风,只在腰间多了很多种装饰,如腰裙,帷裳,宫绦,短裳等
上衣下裤:当时民间仍然是穿短衣下穿裤,略有不同的是,到明时小腿穿水袜已基本取代褶绔
袍衫类:品官的圆领袍,略有些不同。为圆领变宽,要有接衽,并且下摆变宽大,左右两侧各多出一块,称为插摆。
冠帽巾:冠帽巾没有变化,只新出3种帽巾。如网巾,方巾,六合帽
霞帔:女子礼服上要加以霞帔
鞋:关于鞋,前面一直没提,但鞋也基本没什么变化,简单的说,前都有挡物。礼服的挡物大,常服的挡物小。挡物有直直的长板,也有微微翘起的勾头。有木屐,有草鞋,有靴子。南北朝时期女子的鞋就已有高跟的了,明朝更是流行高跟鞋。
另附:一些细节问题
一线条:汉服线条总的来说是下摆大,线条随和舒适流畅,衣身宽大,呈曲线形。而和服线条为直线,因此显得僵硬;朝鲜则上下线条比例失调,因此显得拙重
二袖长:汉服标准袖长为回肘过腕。既剪裁时要留出胳膊能回过弯的余地,这样弯曲胳膊时袖的长度不影响。过腕既是袖长要盖住手,才是标准。而和服恰恰因为没有这些,才显得袖子短,并且袖子弯曲不过来。而汉服的袖长,通常是最里面的衣服袖子长而窄,越到外面的层次袖子越短而宽。这样行拱手礼时,可以完全展现出各袖的层次,而虽然外面袖短但里面袖长遮住手以至于不失礼
三领子:不管是交领还是直领都应紧贴脖子,直领应裁成笔直的线条。电视中交领露肩膀是错误的,大概是受了西方的影响。而日本人则喜欢领后敞,露出颈部
四摆宽:裙与下摆应宽大,这样无论是趺坐还是正座,腿部皆能活动开
五短衣:如果是短衣,也应是上窄下宽而不至于剪裁时上下笔直,这样活动起来也比较方便
总结这就是历史上汉服9个款式的发展,风格介绍和概括。我不是学考古的,因此,如果说一种款式一定具体出现在某某时期我是不敢叫准的,因为那属于他们的学术范畴了。我只是将文字介绍精简到少之不能再少,多余废话绝不多说,能归纳起来就归纳起来,仅此而已。但即使是这样精简介绍,这些文字仍然让人看着头疼,由此可想而知,那写闲聊杂谈废话连篇的服装史不知还让人头疼多少陪。不过。这些文字,也确实可以包涵了汉民族几千年来的所有款式和风格!那么,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汉服这9种款式,综观历史,只有出现的早晚,人们的偏爱与不偏爱,它绝对没有一种款式断代过,他只有继承,没有断代。这9个款式,外表看起来也是差不多的,更多的差别在于搭配的不同,衣服长短的不同,剪裁的不同而已。就像衣裳分开(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制,他们只是剪裁的不同而已,根本就没有其他差别。所以,杂乱化,朝代分割化又从何而来呢?而综观历史,也不难发现,之前的款式比较少,款式出现最多的是在隋唐时,这固然与汉文化发展高峰是分不开的。而隋唐以降,人们更是完完全全的继承下来,到明朝,这9种款式已完全发展成熟完善
碍于这样历史的介绍仍然比较头疼,我换一种方式,不以历史的角度去介绍这9种款式,而是以这9种款式为主反之去列举,这样就简单多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在所谓汉服体系。冒号后面是他们的基本特征
上衣下裳(此衣为短衣,大概到膝,膝以下):交领,可衣外穿可衣内穿
上襦下裙(此衣到胸,腰,胯):交领(唐时为直领相系),襦内穿,同时配有披帛,裙腰,装饰物
3 上衣下裤(褶绔/水袜):交领,包括缚绔
衣裳连制(深衣):交领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制模式
长衣(直裰=直身):交领,到脚踝,有衣缘,两侧不缺胯(开叉),应该无圆领
长衣(袍,衫):交领或圆领,到脚踝,两侧缺胯(开叉),袍双层,衫单层
7 阑衫:圆领接衽,到脚踝,膝以下接裳
8 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直领相系垂带,两侧开叉到腋下,
有无袖和半袖,半披半穿
9 半臂:直领相系垂带,无袖和半袖襦
如果再精简,按剪裁分
上下两截:上衣下裳,上襦下裙,下衣下裤(褶绔/水袜)
二 衣裳连接:深衣
上下通裁:长衣(直裰=直身),长衣(袍,衫),阑衫,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 半臂
美丽的唐朝交领襦裙,对于现在唐朝印象的误解
其实,唐朝是以长安贵族文化为中心,在汉服主流里仍然是以交领为主的,可以说,交领,齐腰一直并未断代过,唐朝时期的交领齐腰襦裙,披帛挂于肩(一直以来
披帛都是挂于肩的
而非搭在手腕),小袖,褶裙,统统这些,可以说与以后的宋,明襦裙无甚两样。而并不是唐朝只有齐胸的那种,或者一想到唐朝,男女服饰都是那种很胡化的,什么诃子,抹胸,簪花仕女图,回鹘髻,回鹘装,氅子,无领,敞领。。。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唐朝服饰文化等的考据工作陷入了一个误区,特别爱拿那种特殊的说事,中国历代都是个大国,体现于他的地大物博性,交流性,包容性,时代局限性和艺术创造性。
第一,先说交流性。和其他邻国的交往自然稠密,难道就没有心血来潮创造时装或融入外族元素成为时装,没有穿外族衣服的时候?如当时公认的胡服和一些胡式汉服,不能只认偏枝末叶而故意排斥主流。就像现在美国流行穿旗装,然后后来的美国考证当时美国人是穿旗装的!而现在无论服装史界也好还是考古文物界也好,为了有种学术成果,为了强调历史上的特殊性,专门拿此来说事,这是对唐朝本来面貌很不负责任的一件事情!也是对主体民族,主流文化的一种特意抹杀!
第二,再说地大物博性。那时和我们现在一样,确实存在很多少数民族,但唐朝当时是虽有包容,但绝不会那此来说事甚至是函盖在了主体文化上!而只有我们当代,以现代的历史特定思维去看待历史,如现在关于很多唐朝的文物资料都出自新疆,为什么?中原连续因战乱遭到破坏你能指望还在西安城下,河南河北挖到保存那么完整的服饰原物?因此,只有新疆!但问题又来了,当时新疆虽有汉文化,但已经融入了当地民族,当地文化的很多东西,这些从出土的一些装饰,面料,妆容,风格,都可以看出来!而的很多唐朝资料都来源于新疆出土,因此,仅地区风格——而且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风格,能否代表当时整个的唐朝文化,这都值得怀疑!而以偏盖全当成唐朝服饰的主流样子,这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时代局限性。就拿唐朝来说,按时段划分也有很多不同呢!初期完全是列举的第一个那样的性质,胡服盛行,后来就都穿汉装了,仅拿初唐说事,又是严重的以偏盖全!
第四,包容性。中国5000年来不可能没有一个人创造过时装!比如唐史上记载的某公主发明的羽衣(当然不是太平)一时间争先效仿,竟成为时尚,再比如簪花仕女图,后来考证是宫廷妇女设计的奇装异服,其他地方查无此款——这就是奇装异服,再创造的服装,但现在竟成了当代人们强加给历史的“唐朝服装”这些能代表大唐吗,能拿此说事吗?
第五,艺术创造性。指古画资料,有很多失真的地方。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多地方根本看不清从而导致对款式的误解。比如还是簪花仕女图,或者钿钗礼服的画,里面本是穿交领白纱中单的,根本不像现在人想象的露肩膀,简直比欧洲还开放了!因为是白色的,又是纱的,所以,因为画的质感逼真,反而年代久了看不到了!其次,别忘了当时的审美观,一个时代都有符合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唐朝以胖为美谁都知道,因此,即使不是胖美人也要给你画成胖美人!所以,有这种趋向控制着,比如本来是直领(紧贴脖子那种领子)看上去反而像无领的
,胸部露的很宽,就是为了展现那种丰满的美,汗
所以,这些都导致了对唐朝服装以及服装风格的误解,其实,唐朝的汉服,和后来的宋明款式无何两样,交领,齐腰襦裙一直是主流;唐朝的风格,它的所谓華丽,也是典雅中的華丽而已,和后来的那种满清的華丽,绝对不是一回事(满清的那种,不应叫華丽,应叫繁复,两者绝不是同一概念)
而现在学术界盲目追求学术成果,自然以强化夸大本不突出的历史特色为主,是通史也要搞成断代史!已造成了舍本求末
而国人的意识形态这些年也被西方所影响,巴不得唐朝会是那个样子,因此,所谓的露胸唐装,敞领装才会这么流行。与其说是唐朝创造了那些服饰,到还不如说我们以心中的想象创造了符合我们追求趋向的唐装,可又谁能知道那潜意识里操纵的是现代西方审美呢?
关于低胸与开放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有开放这个概念 但从服装层次构造和习惯上却不是这样
汉服的习惯是里面要穿中衣的 因此即使“露” 露的也是里面的中衣 这是一个民族的习惯 因此 从事实来讲
我们确实也没发现或记载上有唐朝女子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个样子 从服装构造上 属于齐胸襦裙范畴 所谓齐胸襦裙 就是裙子系的高 在腋下
一定要有上襦配套 如果和现在的层次硬是对号的话,除非我们现在可以只穿裙子而不穿上衣 这个汗~ 然后外面再套上大袖衫
我觉得这副画上表现的就是这个搭配
因为风格的有些自我化大概被误会为时装,好,如果里面直接穿到胸的裙子外面直接套大袖衫的话(就是说省略了襦的步骤),和现在层次对比的话,等于只穿裙子,上身光着膀子,然后再套件夹克~巨寒~
退一步讲 假设这个是诃子的话 重所周知诃子是内衣 如果和现在的体系硬是对号的话 除非唐朝人BT到内衣外穿 这个再汗一下
以我们现在人的开放都没到那程度。。。。所以,除非唐朝人脑子有病或者太时尚了(汗~)按传统的搭配根本是讲不通的
我们现在并不完全了解以前的体系 再加上以现代服装层次体系的概念去度量之,才会觉得合理
其实,也不一定从理论上如何如何 褙子旋袄一般都是开叉到腋下的
即使不是也是很高 如果舞蹈旋转的话(旋袄因此得名)很容易走光,如果要说开放的话 这个比低胸的要“开放”多了
确实 我们的汉服是有自己的美学范畴的
那什么才是这美学范畴所包括的呢?从服装理念,如果同样讲思想的开放,欧洲会是以突出线条和束身为美 一直不断的低胸装就是配合束身产生的效果
东方的线条是用宽松与随意衬托出各种不同效果的美学 所以他开叉腋下 是为了举臂更随意 活动更方便 服饰更随体 因此 同样是洒脱开放的境界
但两种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再比如说我们汉以前没有合裆裤
深衣是用来直接裹身的(包括明代妇女,不仅穿着超宽松超高叉的褙子,裙子里面的裤子竟然是开裆的~~~~我巨汗) 谁能想到表面上看起来很保守
里面竟然是这样的。。。呢?相比之下反而欧洲女子服饰那庞大的裙子下掩盖着左三层右三层的裤子显得更保守呢?但它上面竟然却是如此低胸。。。。
所以,我们所强调的“自己的服装美学范畴”,才不能去学西方那种所谓的开放和美学 换言之
我们现在是在用西方的肚子去衡量东方的大脑 我所要表达的 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 个人以为 我们的“开放”更应该转换表达为道家的那种洒脱
传统理念的舒展人体 随形舒适 更为恰当 这也是开放的一种方式 同样 适当的暴露也是开放的一种方式 只不过
我们有自己更好,更科学的方式去表达 没有必须去学西方 何况 我们历史上 确实是不存在低胸的
诚然,“开放”是个好词,从服装上能体现一种胸襟,也是如此,但“开放”与“暴露”划等号吗?整个意思可以这样衡量,但从理念讲,却截然不同,我们真的等于在用西方“开放的砝码”来输入汉服“开放的词汇”。不露的话就代表保守和吃人的礼教吗?中国的“开放”,从某种角度讲,其实比西方更甚!但这种开放,却由于独特的文化,而打上了特殊的印记,而这种理念,却恰恰是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明时期屡见不鲜,因存“天理”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服饰上更能显示宽松,随适与休闲,我们从宋明的出土实物中不难发现这点,尤其是“妇人”的服饰,更让我感到吃惊,西方在现在才有了休闲装(这也是一种开放,相反,那种几百年来妇女的低胸装,被彻底淘汰出了历史的舞台,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其实,可能是我主观,但我们的服饰理念,真的要比西方科学的多,西方去证明一个东西,是用直证法,费劲去抠还没怎样,而我们是用反证法,反而轻而易举得到了答案,但如果我们看不懂反证法呢
就会觉得是错的
所以 还是那句话吧 谁都追求花开的美丽
但我们的花开有独特的美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服齐胸襦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