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银青光禄大夫是什么银行职务犯罪案例

光禄大夫、御史大夫、给事中、尚书是什么职务?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光禄大夫、御史大夫、给事中、尚书是什么职务?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1.光禄大夫: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紫金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元、明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是荣誉性官职2.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此为汉初之情况.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中央纪检部门的部长.3.给事中: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后来不置,但前期有,如桓谭在光武朝“拜议郎给事中”.魏、晋时,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亦无定员,五品.所加之官或三公、将军、中书监令、博士、郎等.隶散骑省,位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南朝隶集书省,地位渐低,在遗直散骑侍郎下、员外散骑侍郎上,入选者地位亦不高.相当于现在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4.尚书:尚书是高官的称呼,清朝官制,六部主官称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道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亲王及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废.相当于现在各部部长.
与《光禄大夫、御史大夫、给事中、尚书是什么职务?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相关的作业问题
光禄大夫是文官 清代顺治年间文职正从一品均称光禄大夫,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为正一品官,是文臣中的最高阶官,相当于现今的国策顾问.御史大夫是监察官 看到那个不顺眼就把他给弹了,也代皇帝起草诏书.丞相不在可以顶上去.给事中 管不算高,是给皇帝出主意的尚书是各个部门的部长,如礼部尚书——教育部部长,兵部尚书——国防部
光禄大夫尚书衔,是个荣誉加衔,不是实际职务.清代为正一品.户部侍郎是官职.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户部侍郎就是户部的副部长,本为正二品.加光禄大夫尚书衔为正一品.户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经部副部长.光禄大夫 官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秦有中大夫,为郎中令属官.汉武帝时始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改中大夫为光禄大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之职能 02:11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
阮长之,字茂景,陈留尉氏人也.祖父是阮思旷,担任金紫光禄大夫.父亲是阮普,担任骠骑咨议参军.阮长之年十五岁时死了父亲,有孝顺的天性,哀伤感动了周围的人.穿孝期满之后,仍然吃菜蔬还有一年.平时喜欢研究学问,不曾有过懒惰的情况.起先担任诸府参军,被授予员外散骑侍郎的官职.因为母亲年老,要求担任襄垣令,督邮不讲,打他,被免去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2人同问 晋书 列传第五十八 刘殷全文翻译
23:38 泰闪耀R痴心 |浏览次数:2790次 我来帮他解答
22:23 刘殷字长盛,是新兴人.高祖刘陵,是汉光禄大夫.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悲哀 过于礼制,服丧三年,从不露齿而笑.曾祖母王氏,在隆冬时想吃堇菜而不
刘毅, 字希乐, 彭城郡沛县人.曾祖父刘距, 做过广陵相.叔父刘镇, 官至左光禄大夫.刘毅从小胸怀大志, 不治家财产业, 最初做官为州从事, 桓弘召为中兵参军属.桓玄篡位, 刘毅与刘裕、何无忌、魏咏之等兴兵起义, 暗中谋划讨伐桓玄, 刘毅讨伐驻京口的徐州刺史桓􏢷、驻广陵的青州刺史桓弘.刘裕率刘毅等行至
  译:魏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事奉过五个皇帝,担任过尚书、中书、秘书三省中重要职位.五十几年,从未受过责备,冯太后及孝文帝都很器重他  武大历史学院的领导(干部)人文素养中心即将开办一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课程,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进修.特别是政府和企业领导干部.因为课程涉及大量的
前秦王苻坚从河东返回,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强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子女,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进上奏章请求处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要将强德赦免,但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种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顺帝末,为侍御使.时,所遣八使光禄大夫杜乔、周举等,多所纠奏,而大将军梁冀及诸宦官互为请救,事皆被寝遏.皓自以职主刺举,志案奸违,乃复劾诸为八使所举蜀郡太守刘宣等罪恶章露,宜伏欧刀.又奏请敕四府条举近臣父兄及知亲为刺史、二千石尤残秽不胜任者,免遭案罪.帝乃
霍光表字子孟,是票骑将军霍去病的弟弟.父亲霍中孺,河东郡平阳县人,以县吏的身分替平阳侯家办事,跟侍女卫少儿私通生下了霍去病.霍中孺办完事回家,娶妻生下霍光,就此隔绝互相不知音讯.多年以后,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受到汉武帝宠幸,立为皇后,霍去病因为是皇后姊姊的儿子而尊贵得宠.长大以后,就自知父亲是霍中孺,还没顾上探访寻问,正
1、主持工作十天,因为修史的原因,仍然接着去写书. 2、后来多次请求辞职,辞了多次,又被授予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的官职,仍然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享受一品俸禄至死. 3、依仗权势杀人,比用刀杀人更厉害,何况因为有目的杀了他,其情节尤其严重.希望采纳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
1.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为御史中丞 为 成为___________ (2) 为百姓患 患:_祸害,祸患___________ 2.加符号 用“|”标出来 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因为强德无恶不作,祸害百姓(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 4.你对王
原文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他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②剡(sh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在十七岁的时候,就与父亲同时考中了举人.随即又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出任河南浚县知县.他继承了祖辈们的高尚品德,为官清正廉洁,敢于为民请命而不惧权势.时有兵部尚书赵锦,下令征召京都周围地区的百姓修筑边塞墙垣.光祖因浚县较远,说百姓去不方便.这就惹怒了赵锦,便上书要弹劾他.光祖即将这些情况报告给
你这里面错别字太多,把图片拿出来看看朝廷嘉奖在任的大臣,一定会追赠到他的祖辈.这是为了表示对其家族本源的尊重,并达到鼓励尽忠的目的.你,工部主事文贵,是南京光禄寺卿李木的祖父.举荐部属,清廉与谨慎的称号广为人知.可惜未能延年长寿,反而早早地去世.你的子孙“扬”如今身为重要的大臣,朝廷要推究他的本源,应该风风光光的加以恩
  百度文库里有.  赠光禄少卿沈公传  青霞君者,姓沈,名炼,字纯甫,别号青霞君.生而以奇骛一世.始补府学生,以文奇.汪  骛:奔驰.驰骋一世  公文盛以提学副使校浙士,得君文惊艳,谓为异人,拔居第一.嘉靖辛卯,遂举于乡,戊戌,  为文辞华美震惊 终于在乡试中中举  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
青霞君者,姓沈,名炼,字纯甫,别号青霞君.生而以奇骛一世.始补府学生,以文奇.汪 骛:奔驰.驰骋一世 公文盛以提学副使校浙士,得君文惊艳,谓为异人,拔居第一.嘉靖辛卯,遂举于乡,戊戌,为文辞华美震惊 终于在乡试中中举 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
杨馝知固安 译文:光禄寺少卿杨馝静山,是康熙朝的循吏,在固安当知县,参与了整修永定河的事.按照惯例,秋汛一结束,就要开工.当时永定的河道是黄某,因为赋役钱不均,所以(修河这件事)延迟到了冬天.(杨馝看到民工)早晨涉水时两腿发抖,杨静山内心同情他们,就允许(民工们)日出后再工作,(后来)黄某巡视工地,认为民工迟到了,就要江源王氏为琅琊王氏览公第六子琛公支下墓删蠊峦跎厦门许姓源流(已录入许氏网站)
:???????????&
[族谱研讨]厦门许姓源流(已录入许氏网站)
&&提交作者:  提交时间: 12:50:46 顶楼 &
厦门许姓源流
一、厦门概况
厦门原名嘉禾屿,又名鹭岛,别称鹭江,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面临东海,毗邻漳州、泉州两市,面对金门诸岛,与澎岛、台湾遥遥相望。厦门是“中华之厦”之门,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厦门”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就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反侵略文化遗迹很多。厦门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源远流长的对台关系;历史悠久的著名侨乡,经过特区十几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高,是全国综合实力十强和世界人居优秀城市之一。
厦门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仅华侨就有300多万,分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姓是厦门较早姓氏之一,据《厦门城建志》、《同安志》记载:二千一百年前许滢将军奉汉武帝之命,挥师南下平越,从此“永镇斯土”,许氏成了厦门望族之一。现许氏人口比较集中在翔安、同安二区,许姓在两区姓氏人口居第八位。从安溪仙地、雅兴、光德、码头、齐都以及泉州、晋江、南安等地迁居厦门主要居住思明、湖里区,这二区许氏人口目前已达二万多人。
二、厦门市许姓源流
许氏系炎帝神农氏后代,厦门许姓远祖主要来自河南,一是炎帝子孙许由、伯夷尧时任四岳&
,主岳之祀,后代这部分许姓以“太岳”为灯号,二是周武王灭纣立商,分封诸侯国,为祀许氏先人有功,特立许国,并封文叔于许国(今河南许昌东),后许国被楚所灭,子孙以许为姓,一部分子孙迁到冀州高阳,后以高阳为“灯号”。厦门一些许氏宗祠楹联:“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就是说明厦门许姓来自“太岳”、“高阳”的裔孙。历代从内地去台湾、香港及国外的许姓先人,也把许姓灯号“太岳”、“高阳”传给晚辈,菲律宾许氏宗亲会称为“太岳公所”。马来西亚槟城许氏宗亲会馆取名“高阳堂”,都是为了让子后后代不忘木本水源。
最早进入闽南厦门同安的是西汉武帝左翔将军许滢,字元亮,河南许州人,奉汉武帝之命,挥师南下平越,驻师营城(即今同安区三秀街许督家庙),后奉旨永镇斯土,其子孙发展成厦门同安望族。
其二是唐初总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天正随父宣威将军许陶奉敕副玉钦武卫将军陈政入闽平乱,陈政与许陶先后殁于战役,天正佐陈政之子陈元光,削平苗蛮,子孙世居南绍,宋未四十九郎治远、五十郎忠辅,从南迢迁到浯岛(金门),后又迁到同安城郊。
其三是唐末左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兼金吾卫将军许爱,自河南入闽,镇守漳泉二州,先居瑶林,后迁石龟,乡族繁衍,后子孙不断迁居厦门同安。&
厦门许氏在宋、明、清科举颇负盛名,仅同安、翔安就有进士14名(宋6名、明6名、清2名),举人26名(明9名、清11名、武举人6名)。
三、三支许氏源流概况
滢公世系源流
滢公西汉武帝左翔将军,父许恢,祖父许琢,曾祖父许猗,滢公生于公元前170年,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4年)奉令率军入闽平越,镇守厦门同安境内,世传此地称“营城”(营与滢同音即营城),在闽48年,卒后葬于同安西山,后厦门民谚称:“未有同安,先有许督”。并用“许滢开疆二千载,朱熹过化八百年”,来概括厦门同安历史。
许滢有子十五,分镇闽南各地,现厦门境内许滢公后代主要分布:湖里区五通田厝,同安区营城,翔安区陈饭、东界、洪坑、南美、下店、顶东界、坝上许,集美区下许、竹坑以及散居在思明区的许滢裔孙。后来从同安迁居境外有:龙海鸿渐、漳州角美、灌口、金门后埔、连江县殿贲福宁府、长泰县福鼎大厝基、闽东霞浦、南安祥云乡佳区村、安溪县仙地(包括仙东、仙西、仙凤等四个行政村)、官桥(包括仁宅、仁峰、洋岗、美林、中股、街道、草埔山、三角坑、寨仔等自然村)。另外迁居省外有:浙南灵溪许家堡、平阳县42都、腾蛟镇青湾村,苍南县望里镇北岙村、淅江温州苍南县以及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
侨居海外的许滢裔孙,在事业上也卓有成就,如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许环哥?阿基诺;马来西亚槟城首席部长许子根;马来西亚槟城华工联合会会长拿督许平等;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许惠佑;原台湾国民党秘书长考试院院长许水德;台湾实业家、世许联谊会创造人许胜发;原金门国民党部书记许金龙等都是许滢裔孙。
滢公世系字辈,宋代起是:西、正、子、顺、扬、惟、景、思、德、谦、闵、曰、弘、廷、纯、懋、则、永、崇,后期留在营城的支派是:“朝廷殿会、士子得志、永成家芳”。1940年又增补:“龙生由于化,世代联国禧”。
爱公世系源流
爱公于唐禧宗中和年间(882-885年)由河南固始来闽,镇守漳、泉二州,先居晋江瑶林,后迁居石龟,现族人繁衍,星罗棋布,遍及厦、漳、泉等地。
爱公后代最早从晋江迁居厦门同安的是萧山派,公元900年爱公裔孙许文强,从晋江前岗迁入同安绥德乡方来里的王溪(今内厝镇珩溪村),文强之孙聚入赘于邻近的萧山一户萧姓人家,在萧山定居,后发展到全村都是许姓人家,即改名“萧山许厝”,以纪念萧家栽培之恩。聚公裔孙后四处播迁,现厦门境内有:凤南农场桥上、埔尾、翔安区下许厝、文崎、大嶝坑尾、双沪,桂园、林头、刘五店、浦南,上许厝、后〓、珩溪、后田、后房、路边许、古山头,南尾、磁灶及同安区汀溪五峰、许厝、当店、许上、东山以及龙海、灌口、下许、上许等村庄都是聚公裔孙。
萧山支派的字辈从二十三世起使用的是:维居宜远近,论派是宗先,传泽由光固,子孙合万千。下许厝的字辈:道廷观尚远,子尧君朱舜,怡良周思远,论派是宗先。大嶝双沪村十三至二十二世使用:道廷观尚远,子尧君朱舜,二十三世起使用:维居宜远近,文盛尚联标,传泽由光固,子孙合万千。五峰支派从二十八世起的字辈是:崇建大猷,光昭厚德,孝友懋敦,传芳诒翼。
明朝前期爱公十世裔孙美公于1190年由普江市金井镇胡厝村分支迁居原厦门同安三角埕(现翔安区西圹村)开基创业,繁衍后裔,后经三至四代繁衍,人丁兴旺,并建祠于碧水池圹之东,故村名西圹,祖庙坐东向西,祖庙神龛中供奉侍御公神像,灯号“瑶林”,庙柱对联:“太岳贻谋以垂燕翼,西圹作庙尤荷龙光”。另一对联:“派衍瑶林以堙祀,芳传玉树振家声”。美公裔孙不断发展,现在翔安区的上圹村、内厝、蔡厝口、马巷深沟以及湖里区湖里,都有美公裔孙。迁居境外的有:福鼎、金门、台湾、南洋诸岛。美公支派的字辈为:贻谋观细,孝子贤孙,开高建成,世永复兴。后来又增加;笃生英杰,冠伦魁龙,弘扬祖业,不丕振家声。
明朝中叶,另一批从石龟迁入厦门翔安的爱公子孙居住现马巷的后许村(原称湖口),后发展到后叶村、东圹村、新厝村以及境外德化湖前,后许村支派的字辈是:以代允孔,于伯君卿,奕世齐美,忠良孝友,光昭宗国,富贵荣华,万年传芳。
天正公世系源流
唐总章二章二年(669年)与父许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后天正公负责镇守南诏(今诏安),主持海域的绥靖事宜,宋末49郎治远、50郎忠辅从南诏迁到金门,将最初居住地取名丹诏(山灶),不久忠辅徒居后浦,治远第八世许启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迁居同安桐屿村,现桐屿许姓二百多人,分堂号为“浯浦”,字辈是:启源克公允侯,嘉乃丕绩治谋,燕翼敬明其德。
另从金门迁居厦门小嶝前保发展到100多人,迁到同安城北门马巷街各十多户,分堂号“丹诏”。
天正公的裔孙许忠,字景庵,任海登营备,从施琅平台升厦门后营游府,后居同安城外田厝乡,三世后迁居同安北门,字辈是:忠心报国恩,卿士声华,诗书伯仲传,积善存家宝。
(作者地址:闽厦门市国安匡城西新村怡安楼802室)
&&回复作者:  回复时间: 9:37:27 2楼 &
&&回复作者:  回复时间: 22:55:11 3楼 &
已摘录入http://www.chinaxu.net/show.asp?cat_id=3&id=454
>>热贴推荐:
& (作者: 阅览数:17286
最后更新时间: 16:30:00)
& (作者: 阅览数:12474
最后更新时间: 16:30:00)
& (作者: 阅览数:10881
最后更新时间: 16:32:00)
& (作者: 阅览数:9010
最后更新时间: 16:32:00)
& (作者: 阅览数:5478
最后更新时间: 19:08:23)当前位置: >
老拓本,唐代银青光禄大夫行史部侍朗裴行俭书殿中方万俟府君墓志铭一本,&&&拍品编号:&
领 先 者:
起 拍 价:500元最小加价幅度: 2元
运&&&&&&费:
挂号印刷品:10.00,
快递:10.00
开始时间: 21:42:43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118次 出价次数:0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作者:不详出版社:不详年代:不详纸张:白纸刻印方式:其它装帧:其它尺寸:长1*宽1*高1(cm).册数:1册品相:七品
品相描述:无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没有出价记录。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请登录后再进行出价
如果还没有孔网账号请先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孔夫子拍卖网  , All
Reserved 京ICP证110332号 京ICP备号-1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唐末权倾天下“牛李”之牛僧孺
三门峡生活网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祖父牛绍,官至太常博士。父牛幼闻,仕宦不显,仅为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牛僧孺幼时随父客居郑县,六岁因父亲病故,遂就养于庐陵禾川(今江西吉安)外家周氏。十五岁时,始迁寓于长安城下杜樊乡(今陕西长安县境)祖业。③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从此他孜孜矻矻,学业日有长进。永贞元年(805),受到宰相韦执谊的青睐,举进士,得上第④,时年二十六岁。释褐任伊阙尉。元和三年(808),唐宪宗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牛僧孺与李宗闵等人“皆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主考官吏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欣赏他们的骨骾正直,不避宰相,遂署为上第。时李吉甫为宰相,憎恶牛僧孺等人抨击时政,向宪宗哭诉此事,于是诸考官被贬,牛僧孺等人的官职也久久不得迁转,“各从辟于藩府”①。这元和三年的对策案,史书记载有歧异。有人认为,牛僧孺的策文内容一为“数强臣不奉法”,二是“忧天子炽于武功”,他所竭力抨击的并非李吉甫,而是宦官与桀骜不驯的藩臣②。但李吉甫时以宰相当国,抨击时政自然不能与他无涉。牛僧孺长期不得迁转,也必然会对李吉甫耿耿于怀,由此而导致了对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历时多年的激烈党争。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元和年间,牛僧孺历任监察御史、考功员外郎等职。元和十五年(820)正月,穆宗即位,他被授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十一月,改御史中丞。翌年五月,他以“天下刑狱,苦于淹滞,请立程限”。于是条列诸事,上奏穆宗。其中规定:凡大事,大理寺限三十五日结案,申奏刑部,限三十日上奏。中事、小事各递减五天。同时,还规定了大、中、小事的具体内容”③。这样加快了审理狱案的时间,改变了旧时狱案滞留,长期不得结案的拖沓现象。牛僧孺秉公执法,对于一些“人多冤抑”的刑狱,他“条疏奏请,按劾相继,中外肃然”。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贪赃当判为死刑,又暗中行贿中官,由宦官出面为之申理减罪,牛僧孺坚决回绝。穆宗也出面为李直臣说情,说直臣虽然犯赃罪,但却有经度才能,可调他到边远之地任职,以宽免其罪。 牛僧孺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对穆宗说:“凡人不才,止于持禄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缚奸雄,正为才多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浊乱天下,况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穆宗欣赏他的严于执法,当面赐以金紫之服。长庆二年(823),牛僧孺由侍御史迁为户部侍郎。②本节材料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③李珏:《故丞相太子少师赠太尉牛公神道碑》,载《文苑英华》卷八八八。④《登科记考》卷十五。①《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宪宗元和三年。②参唐长孺:《〈旧唐书&关于元和三年对策案的矛盾记载》,载《唐史学会论文集》1986年版。③《旧唐书》卷五○《刑法志》。此前,宣武节度使韩弘之子公武任右骁卫将军,为了维护其父的权位,曾用财货行贿于内外权臣。韩公武卒后,韩弘也继之于长庆三年二月而卒。有人将公武行贿事诉讼于御史府。穆宗可怜其孤孙年幼,尽取韩弘财簿亲自查看,见其中注明中外权臣多收受贿赂,唯独有一行朱笔小字写道:“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穆宗钦佩牛僧孺的廉洁正直,将此簿出示给左右侍臣,高兴地说:“果然,吾不缪知人!”①于是迁拜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长庆四年(824),敬宗即位,牛僧孺进为中书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县子。不久,又进为郡公、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当时,敬宗荒淫无度,宦官用事,大臣又朋比为奸,朝纲隳紊。牛僧孺感到有些畏惧,又束手无策,乃数次上表求任外职,予以回避。宝历元年(825)正月,他以检校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鄂岳蕲黄观察使。牛僧孺到了江夏(今湖北武汉),见江夏城“风土散恶,难以垣墉”,每年都加板筑,并征收菁茆加以苫盖。有些贪官污吏从中营私舞弊,鱼肉百姓,“蠹弊绵岁”,百姓深受其苦。为了革除这一弊端,他计算了每年茆苫板筑的费用,约十余万钱,用以做成砖坯垒墙,取代过去的板筑苫盖,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墉皆甃葺,蠹弊永除”。他又感到所属沔州与鄂州只有一江之隔,虚设官吏,应废除沔州,于是上奏朝廷,得到应允后遂废掉了沔州的设置。 这样裁减了官员,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牛李党争太和三年(829),李宗闵辅政,屡次向文宗推荐牛僧孺,称赞他有政治才干,不宜久任外官。于是四年(830)正月,召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时李德裕在浙西任职八年,文宗将他调入京师,欲委以重任。四朝元老裴度也认为李德裕有才干,极力举荐。但由于牛僧孺、李宗闵从中作梗,李德裕又被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从此“二憾相结,凡德裕之善者,皆斥之于外”。牛、李两人又怨恨裴度举荐李德裕,遂使其丢了相位,并出为兴元节度使,从此,“牛、李权赫于天下”。太和五年(831)正月,卢龙军副兵马使杨志诚率其徒举兵作乱,莫州刺史被杀,监军李载义与其子仓皇逃往易州。此事上奏朝廷,文宗召诸宰相商讨对策,牛僧孺说:“范阳自安、史以来,非国所有,刘聪暂献其地,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丝毫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前日载义得之也,因而抚之,使捍北狄,不必计其逆顺。”对于牛僧孺这种不分是非、漠然处之的态度,宋代史臣司马光给予了严厉批评,说:“如僧孺之言,姑息偷安之术耳,岂宰相佐天子御天下之道哉!”①不久,文宗与宰相宋申锡谋诛宦官,王守澄获知其谋,遂诬奏宋申锡谋反,欲立漳王李湊。文宗一时不明事情真象,将杀宋申锡。牛僧孺为他申辩,说:“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宰相,假使如所谋,复欲何求!申锡殆不至此!”①在牛僧孺的申辩下,申锡才幸免一死。①《资治通鉴》卷二四三。①《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五年。九月,吐蕃遣使者来表示愿请和休兵。恰在这时,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率其众奔成都请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遂发兵入据其城,并上奏朝廷,以为韦皋经营多年,至死恨不能收复此城,今不费一兵一卒,使失陷四十年之久的维州重又归唐。文宗将此事交付廷议,朝臣皆同意李德裕的做法,唯独牛僧孺以“守信为上,应敌次之”为由,命将原唐西边重镇维州又拱手归还吐蕃,并将悉怛谋等人执送于吐蕃。结果,吐蕃再次进据维州城,悉怛谋等惨遭杀害。牛僧孺妒嫉李德裕的功劳,以私害功,确实为一严重失策,故时人“皆谓僧孺挟素怨,横议沮解之,帝亦以为不直”。太和六年(832)十一月,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使,向文宗诉说朝廷处理维州事不当。文宗怨恨牛僧孺决策失误,僧孺心里不安。一次在延英殿议事时,孜孜求治的文宗对宰相说: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也有志于此吗?牛僧孺回答说:“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无淫虐,下无怨讟;私室无强家,公议无壅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朝以后,他又对宰相们说:“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此地耶?”十天之内,接连三次上表,请罢相职。遂于十二月,检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当时,内有宦官专权,外有飞扬跋扈的强藩,战事连年,赋敛日益加重,牛僧孺却称之为小康,岂不是欺人之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严厉地批评他说:“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莫大焉!”①太和九年(835)发生了甘露之变,宰相及朝官多人被杀,南衙与北司更是势如水火,宦官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牛僧孺更是心灰意懒,无所作为。他虽然已出任外官,还“嫌处重藩,求归散地”,屡次上表朝廷,未得准许,故在淮南任职六年。至开成二年(837)五月,加检校司空,食邑二千户,判东都尚书事、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他赴东都就任后,在归仁里建筑了豪华的住宅,把在淮南任职时的嘉木美石,安放在阶庭,“馆宇清华,竹木幽邃”,从此,他“心居事外,不以细故介怀”,又时常与好友白居易“吟咏其间,无复进取之怀”。 开成三年(838)九月,文宗征拜牛僧孺为尚书左仆射,并令左军副使王元直持告身宣赐。按照旧例,东都留守入朝,并无中使赐诏的惯例,文宗因怕牛僧孺退让推辞,故由中使赐诏,促令他赶赴京师,牛僧孺不得已而入朝。文宗频频宣召牛僧孺,他又以足疾为由相推辞。由于他坚持不任朝官,遂于翌年八月又检校司空、兼平章事,出任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加食邑至三千户。临行辞别时,文宗赐给他觚、樽、杓等金银古器,并令中使转告他说:“以卿正人,赐此古器,卿且少留。”僧孺却奏称:“汉南水旱之后,流民待理,不宜淹留。”再三恳求,才被允许离京赴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位于汉水之滨。会昌元年(841)秋,洪水泛滥,汉水溢过堤防,大水冲坏了城郭和城内民舍。时李德裕辅政,因牛僧孺治水不力,被贬为太子少保,加太子少师。会昌二年(842)五月,回鹘乌介可汗公然向唐朝提出了索取粮食、牛羊,并要执送先已降唐的将领嗢没斯等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此后,乌介可汗又一再剽掠边郡。八月,又越过杷头峰(今山西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①《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六年。等地。武宗以回鹘军入寇,渐进内地,令少师牛僧孺、陈夷行与公卿共同商议对策。牛僧孺奏称“今百僚议状,以固守关防,伺其可击则用兵。”而宰相李德裕却认为“守险示弱,虏无由退,击之为便”①。武宗采纳了李德裕主动出击的建议,反击回鹘取得了成功。十二月,牛僧孺认为御史大夫在秦为上卿,汉为副相,汉末与丞相俱为三公,“掌邦国刑宪,肃政朝廷,其任甚重,品秩殊峻”。建议准六尚书例,提升为正三品。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副,“官业虽重,品秩未崇”,建议升为正四品下,“以重其任”。并请“著于典章,永为定制”。武宗同意牛僧孺的建议,遂颁下诏书,以其奏请行事②。同时,牛僧孺对中书门下所奏“谏议大夫七员,从四品下、正五品上”一事提出了异议,他上奏武宗说:谏议大夫自汉以来“常居帷幄,从容讽谏,拾遗左右”,如果“其秩峻,其任重,则君敬其言,而用其道。况謇谔之地,宜有老成之人,秩不优崇,则难用耆德”。因此,建议请改谏议大夫为正四品下,并“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秩”。武宗又采纳了他的意见,“敕旨依奏”①。牛僧孺奏请增加御史中丞和谏议大夫的品秩,提高其政治地位,对于整肃朝廷,规谏讽喻朝廷的过失,以减少其失误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会昌三年(843),牛僧孺进为太子太傅,再为东都留守。翌年九月,在平定了昭义镇刘稹反叛朝廷之后,李德裕上奏武宗,以为刘从谏据上党十年,太和时入朝,牛僧孺与李宗闵为宰相当政,不但不将他留下,反加宰相衔纵去,这是放虎归山,今日刘稹的反叛实是牛李二人之罪。河南少尹吕述致书李德裕,说刘稹死亡的消息传到东都,牛僧孺“出声叹恨”。德裕将其书信上奏武宗。刘稹被杀后,石雄军吏还得到他与牛僧孺、李宗闵的“交结状”。于是武宗大怒,遂将牛僧孺贬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为汀州刺史。十一月,又贬为循州(治今广东惠州市东)长史。李宗闵也同时被贬。会昌六年(846)春,武宗病逝,宣宗继立,白敏中当政。八月,牛僧孺由循州司马北迁为衡州长史,不久又进为太子少保,转少师,分司东都。从此,他“池台琴酒,逍遥自娱”。大中二年(848)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于东都城南别墅②。时年六十九岁。赠太尉,谥曰文贞③。牛僧孺生当宦官专权、藩帅跋扈、唐皇室日渐衰败之时,他以“方正敢言”进身,但当权以后,却苟且偷安,又与李宗闵“奋私昵党,排撆所憎,是时权震天下,人指曰‘牛李’”。①《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②《唐会要》卷六○。①《唐会要》卷五五。②《牛僧孺神道碑》。而《牛僧孺墓志铭》记为十月二十七日,未知孰是。③牛僧孺谥号《新唐书》本传作“文简”。今从《旧唐书》本传及《唐会要》卷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