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除湿,养血滋燥,感冒疏风片止庠服,便血应服什么中药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 大夫你好;可吃点什么中成药健脾除湿,养血滋燥,
大夫你好;可吃点什么中成药健脾除湿,养血滋燥,
女 | 0个月
健康咨询描述:
大夫你好;可吃点什么中成药健脾除湿,养血滋燥,疏风止痒那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3891次
&&&&&&指导意见:&&&&&&这个情况我建议还是看中医辨证保守治疗好,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吃中草药调理治疗有不错的疗效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赞赏:医生
医生,随时向其咨询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1元一、治肾炎方
组成:荆芥6克、防风6克、羌活6克、独活6克、柴胡6克、前胡6克、枳壳6克、桔梗6克、甘草6克、茯苓15~30克、川芎6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功能:疏散风邪,理气胜湿,清水上源。
第三卷72主治:各类肾脏疾病所致的尿蛋白症,中医辨证以湿胜为特征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服2~3次。
二、柴胡解毒汤
组成:柴胡12~15克、黄芩10克、茵陈15克、炙甘草6克、土茯苓15克、草河车15克、凤尾草15克、垂盆草15克、土元10克、茜草10克、白术10克。
功能: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活血通络。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以湿热阻滞为特征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日2~3次。
三、苓桂茜红汤
组成: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8克、甘草8克、茜草10克、红花10克。
功能:温养心阳,温化水饮,活血化瘀。主治:各种心脏病出现心前区疼痛,中医辨证属于心阳虚弱、水饮不化、络脉瘀阻者。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3次。
四、治高血压方
组成:益母草30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8克、白芍24克、炙甘草8克。
功能:疏肝清热,利水活血。
主治:各种高血压症,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随证加味使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3次。
一、小儿湿疹方药物组成:(1)内服药物:银花6~9克、连翘6~9克、地肤子6~9克、白鲜皮6~9克、生地6~9克、青黛1~3克。(2)外用药物:轻粉3~6克(或用雄黄3~6克)、枯矾10克、松香粉20克、煅石膏20克。
适应证:小儿湿疹,包括干性、湿性两种。
制法:(1)内服药物水煎两次,混合备用。(2)外用药物共为细末加梅片10克混研后装瓶备用。
用法:(1)内服药物:每日1剂,分2~3次温服。(2)外用药物:湿性:先将局部用棉花棒沾芝麻油或蛋黄油擦洗干净,然后将配好的药粉局部涂撒,每日2~3次。干性:同样用上法将局部洗净,然后将药粉用芝麻油调成糊状,用棉棒涂抹,每日2~3次。
方解:小儿湿疹常在初生后1~6个月发生。主要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红粒红疹,奇痒渗水,反复发作。多发于头部及阴囊部。其病因多为先天受湿热蕴毒复感风湿所致。临床分为湿性、干性两种。湿性:有黄色水液及脓性渗出,重者红晕成片。治宜清热解毒化湿,内服上方。干性:皮肤干燥或甲错,多伴大便秘结,可在方中加熟军3克。无论干性或湿性,患部肤色转为淡红结痂为将愈。最后可用10%黄连水清洗患部。本方内服时禁忌吃牛奶、羊奶、鸡鱼等易过敏食物,食用母乳或代乳粉喂养最好。不宜用温热水洗澡或洗脸,更不宜用香皂或肥皂等刺激品,亦不宜穿皮毛衣物。发病期切忌接种牛痘及各种预防针,勿使患儿抓破患处,以防感染。
二、小儿便血验方药物组成:鲜椿根白皮250克、蜂蜜250克。
适应证:便血。
制法:将鲜椿根白皮(如无鲜的干的亦可)洗净晾干,剪碎约15厘米长,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再将蜂蜜徐徐倒在椿根白皮上,边炒边倒,使蜂蜜与椿根白皮炒成一团为度,取出放入盘内待用。按量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十分钟,共煎2次。
用法:每日2~3次服。2~5岁每次15~30克,6~15岁每次30~60克。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椿根白皮具有清热燥湿,涩肠止血之功。根据历年临床应用以鲜者为佳。椿根白皮经蜜炙后,不仅矫味润肠、通便,而且解毒缓痉止痛。本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根据年龄大小可酌情增减用量。
第二卷275三、鼻炎Ⅱ号滴鼻剂药物组成:三颗针300克、白芷375克、青黛180克、苍耳子375克、麻黄素100克。
适应证:适用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及鼻窦炎。
制法:取三颗针、白芷、苍耳子、青黛加适量蒸馏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浸膏状,加3倍量95%乙醇,随加随搅拌,静置48小时,除去沉淀,回收乙醇,加蒸馏水适量,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冷藏48~72小时,取上清液,加入麻黄素,调pH至6~7,加水至足量摇匀即得。
用法:每日3~4次滴鼻,每次1~2滴,连续滴鼻1~2个月。滴药时注意头位,头向下后仰,与躯干成90°位,使药液直滴入鼻腔,不至于流入咽喉部而出现苦味感。
刘氏常用的以治外邪为主的治疗方法,有以下数种:1疏风散邪法适应证:风邪外扰证药物组成:薄荷10克,蝉衣10克,白蒺藜12克,蔓荆子15克,佛手10克。
配伍要点:疏风加散寒或清热药。
加减法:风寒为患者,酌加防风、苏叶、藁本、川芎、白芷、细辛等;风热为患者,加银花、连翘、菊花。
2散寒温脑法适应证:寒邪犯脑证。
药物组成:制附片10克,桂枝10克,细辛3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甘草3克。
配伍要点:散寒加益气药。
加减法:痛在前额及面部者,加白芷;痛在两颞者,加川芎;痛在后枕者,加葛根;痛在头顶者,加藁本;若夹饮而巅顶痛、吐涎沫者,加吴茱萸、生姜;恶心者,加法夏。
3清热开窍法适应证:热闭心包证。
药物组成:银花30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黄连6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紫雪散3克。
第二卷547配伍要点:清热加开窍醒神药。
加减法:高热而无汗,加薄荷、蝉衣;兼痰而痰声辘辘,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郁金;热盛动风而抽搐频频者,加羚羊角、全蝎、钩藤、白芍;暑热闭窍者,加青蒿、石膏、西洋参、绿豆。
4化湿散邪法适应证:湿邪上蒙证。
药物组成:苍术10克,茯苓10克,苡仁15克,佩兰7克,川芎10克,醋延胡10克,蔓荆子10克,山楂15克,内金7克,麦芽30克。
配伍要点:化湿、淡渗利湿加活血通络药。
加减法:身体重痛者,加羌活、独活;眩晕恶心者,加法夏、天麻;失眠多梦者,加枣仁、龙骨、牡蛎;暑湿上蒙者,加香薷、厚朴、扁豆、荷叶。
(二)治痰治痰,指祛除痰邪、治疗痰病的一种治法。包括温化寒痰、清化热痰两类药物,前者常用半夏、南星、白芥子、白附子、石菖蒲、郁金、苏合香等;后者常用瓜蒌、贝母、竹茹、礞石、昆布、海藻、天竺黄、竹沥等药。
刘氏常用的以治痰为主的治脑方法,有以下数种:1化痰燥湿法适应证:痰浊上犯证。
药物组成:法夏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枳实10克。
配伍要点:温化寒痰加理气药。
加减法:心烦口苦,苔黄腻者,去法夏,加竹茹;狂躁便结者,加礞石、远志;失眠多梦,加枣仁、龙骨、牡蛎;颅内发现肿块者,加昆布、海藻、莪术。
2化痰清热法适应证:痰热上扰证。
药物组成:竹茹10克,枳实10克,茯苓15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竺黄6克,炙远志10克,僵蚕10克。
配伍要点:清化热痰加理气药。
加减法:时伴狂躁者,加礞石;口苦便结者,加胆草、草决明。
(三)治瘀治瘀,指以通行血脉、消散瘀血治疗瘀病为主要作用的一种治法。常选用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郁金、延胡索、莪术、蒲黄、三七粉等药物。
刘氏常用的以治瘀为主的治疗方法,有以下数种:1活血通络法适应证:瘀阻脑络证。
药物组成:丹参15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生蒲黄15克,全蝎5克,白芍15克,钩藤15克,甘草5克。配伍要点:活血加熄风止痛药。
第二卷548加减法:劳累则发,气少乏力者,加黄芪;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腰酸膝软者,酌加制首乌、桑椹,或枸杞子、淫羊藿。
2活血安神法适应证:瘀扰脑神证。
药物组成:丹参15克,延胡索15克,合欢皮15克,五味子10克,枣仁215克,夜交藤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山楂15克。
配伍要点:活血加安神药。
加减法:神疲气少,加黄芪;嗜睡,去龙骨、牡蛎,加石菖蒲;头痛,加全蝎。
3活血化痰法适应证:痰瘀互结证。
药物组成:丹参15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黄芪30克,僵蚕10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竹茹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楂15克。
配伍要点:活血、化痰加安神药。
加减法:失眠多梦,加枣仁、夜交藤;烦躁颈胀,加天麻、钩藤;颅内发现肿块,加海藻、昆布、莪术。
(四)治肝治肝,指以疏理肝气、平熄肝风为主的一类治法。包括疏肝理气和平熄肝风两类药物,前者用柴胡、香附、枳壳、川楝子、青皮等药;后者用全蝎、蜈蚣、僵蚕、钩藤、天麻、白芍、白蒺藜等药。
刘氏常用的以治肝为主的治疗法,有以下数种:1疏肝理气法适应证:气机郁滞证。
药物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制香附10克,石菖蒲10克,合欢皮15克,乌药10克,山楂10克,丹参15克,白蒺藜12克。
配伍要点:疏肝理气加安神药。
加减法:头痛,加延胡、川芎;眩晕恶心,加葛根、法夏;胸闷时痛,增丹参用量至30克,加降香、益母草。
2解郁泄热法适应证:气郁化火证。
药物组成:胆草7克,生地10克,车前草10克,钩藤15克,白芍12克,合欢皮15克,郁金10克,山楂10克。
配伍要点:清肝泻火加疏肝理气药。
加减法:狂躁不安,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石决明;头痛,加延胡、川芎;苔腻者,加竹茹、石菖蒲、远志。
3平肝熄风法适应证:肝阳化风证。
药物组成:天麻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白芍15克,佛手10克,山楂12克,丹参15克。
第二卷549配伍要点:平肝熄风加活血药。
加减法:头痛剧烈者,改白芍30克,加甘草10克,蔓荆子10克,延胡12克,全蝎5克;眩晕恶心者,加白蒺藜10克,法夏10克,泽泻15克,葛根15克;血压增高者,加桑枝30克,苦丁茶10克,杜仲12克;腰酸膝软者,加枸杞子10克,山茱萸10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
4滋阴熄风法适应证:阴虚风动证。
药物组成:制首乌15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白蒺藜15克,钩藤15克,全蝎5克,山楂12克,甘草5克。
配伍要点:滋补肝肾加平肝熄风药。
加减法;头痛明显,加丹参、延胡索;震颤者,加鳖甲、龟板、牡蛎;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大便干结者,加草决明;口中涎多、神情呆滞者,加石菖蒲、郁金。
5养血熄风法适应证:血虚生风证。
药物组成:生地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钩藤15克,白蒺藜15克,全蝎6克。
配伍要点:补血加平肝熄风药。
加减法: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合欢皮;手足颤抖,加木瓜、僵蚕;神疲气少,加黄芪、白术。
6清热熄风法适应证:热盛动风证。
药物组成:羚羊角6克,全蝎5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白芍15克,钩藤15克,蚤休15克。
配伍要点:平肝熄风加清热药。
加减法: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竹沥;高热无汗者,加银花、薄荷、蝉衣。
7熄风化痰法适应证:肝风痰浊证。
药物组成:天麻10克,双钩12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法夏10克,陈皮10克,泽泻15克,白术10克,丹参15克,佛手10克。
配伍要点:平肝熄风加温化寒痰或清化热痰药。
加减法:口苦、苔黄腻者,去法夏、白术,加竹茹、胆星;神情呆滞,加石菖蒲、郁金;颈僵硬、转动则晕,加葛根。
8熄风活血法适应证:肝风络阻证。
药物组成:天麻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石决明30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红花5克,山楂10克,全蝎5克。
配伍要点:平肝熄风加活血药。
第二卷550加减法:兼腰酸足软、夜尿多者,加枸杞子、杜仲,或淫羊藿;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
(五)治肾治肾,指以滋养肾阴或温补肾阳为主的一类治法。包括熟地、山茱萸、制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桑椹等滋肾养阴药和肉苁蓉、锁阳、淫羊藿、沙苑子、仙茅、杜仲等温肾壮阳药。
刘氏常用的以治肾为主的治脑方法,有以下数种:1补肾益髓法适应证:肾虚髓亏证。
药物组成:制首乌12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枣仁15克,丹参15克,佛手10克。
配伍要点:滋肾养阴或温肾壮阳加安神药。
加减法:舌质紫暗,加益母草、蒲黄;震颤或抽动,加鳖甲、全蝎;神疲气少、食少便溏者,加黄芪、白术。
2补肾活血法适应证:肾虚血瘀证。
药物组成:黄芪30克,淫羊藿15克,枸杞子30克,沙苑子10克,丹参15克,益母草12克,生蒲黄15克,川芎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山楂10克。
配伍要点:温肾壮阳或滋肾养阴、养血通络加安神药。
加减法: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夜交藤;健忘,加五味子;神疲气少,加党参、白术;神情呆滞,加石菖蒲、郁金;肢体僵硬,加全蝎、白芍。
(六)治脾治脾,指以健脾益气药物为主的一类治法。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药物。
刘氏常用的以治脾为主的治脑方法,有以下数种:1健脾益气法适应证:脾虚气弱证。
药物组成: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柴胡5克,升麻5克,葛根15克,甘草5克。
配伍要点:健脾益气加升阳举陷药。
加减法:头痛,加蔓荆子、川芎;眩晕,加白蒺藜、天麻;脘胀,加佛手、山楂;失眠多梦,加枣仁、合欢皮、夜交藤。
2益气活血法适应证:气虚血瘀证。
药物组成:黄芪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丹参15克,生蒲黄15克,益母草10克,山楂12克。
配伍要点:健脾益气加活血化瘀药。
加减法:失眠多梦,加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偏瘫,加全蝎、地龙;眩晕,加白芍、钩藤。
第二卷551(七)治心治心,指以安神药物为主的一类治法。包括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合欢皮等养心安神药和龙骨、龙齿、牡蛎、琥珀、磁石等重镇安神药。
刘氏常用的以治心为主的治脑方法,有以下数种:1养心安神法适应证:心虚神弱证。
药物组成: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莲肉30克,山楂15克。配伍要点:安神加养心药。
加减法:神疲气少,加党参、黄芪、白术;心悸、头晕、舌淡者,加当归、丹参、百合;困倦思睡,加石菖蒲、远志;心烦、舌红苔少者,加生地、百合。
2健脾养心法适应证:心脾两虚证。
药物组成: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楂15克。
配伍要点: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加重镇安神药。
加减法:恶心呕吐,加法夏、陈皮;颈胀,加葛根;头痛,加蔓荆子、蜂房;神呆苔腻,加石菖蒲、郁金、远志。
综上可知,刘氏治疗脑病诸法,主要从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七方面变化而出,七者的相互组合,就组成了治疗脑病的各种治法和方药,可供临床选用。治肝、治肾,常用熄风活血、益气活血、补肾活血等法。至于滋阴熄风、活血化瘀和单纯的补肾益髓之法,第二卷570经验方
一、黄参通络颗粒剂组成:黄芪30克、丹参15克、生蒲黄15克、川芎10克、延胡(醋制)10克、枣仁(炒)15克、夜交藤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全蝎5克(为末兑入)、山楂10克。
剂型:颗粒剂或汤剂。
用法:上药依法制成颗粒。口服,1次6克,1日3次,温开水冲服,或遵医嘱。亦可水煎,分两次服。
适应证:由于本方具有益气活血、安神熄风之功效,故可适用于脑震荡、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头痛所出现的头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者。
二、益肾通络颗粒剂组成:生黄芪30克、淫羊藿15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0克、沙苑子10克、丹参15克、生蒲黄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五味子10克、山楂10克。
剂型:颗粒剂或汤剂。
用法:上药依法制成颗粒剂。口服,1次6克,1日3次,温开水冲服,或遵医嘱。亦可水煎,分两次服。
适应证:由于本方具有益肾补髓、通络醒神之功效,故可适用于脑萎缩、阿茨哈默型老年性痴呆、大脑发育不全所出现的神情呆滞、头晕健忘、腰酸尿频等。
三、熄风化痰通络汤组成:天麻10克、钩藤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法夏1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丹参15克、葛根15克、白蒺藜12克、全蝎5克、山楂10克。
剂型:汤剂。用法:每日服1剂,水煎,分两次服。
适应证:由于本方具有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之功效,故可适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眩晕症所出现的眩晕欲倒、恶心呕吐、烦躁苔腻者。
一、连根汤
组成:连翘30~40克,白茅根30~50克。
功效:清热散结,凉血通淋。
主治:热结血分之血淋。西医之肾小球肾炎、原因不明之血尿;亦可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所致之血尿等。
方论:本方证为热结下焦血分,迫血下行而致血淋之证。方中连翘,性凉味苦,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药性论》曰:“主通利五淋,小便不利,除客家烦热。”《药品化义》曰:“连翘,总治三焦诸经之火,心肺居上,脾居中州,肝胆居下,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通畅也。但连翘治血分功多,柴胡治气分功多。”取其清血分结热而通淋。白茅根,性寒味甘,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本草纲目》曰:“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出血……”;《本草正义》曰:“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取其清热凉血而通淋。二药相伍,相得益彰,清热散结而不伤阴,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共奏清热散结,凉血通淋之功,而达治疗血淋之效。再者,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利尿等作用,亦合西医治疗肾小球肾炎之义。
验案:本方药味简单,疗效肯定。临床以此方治疗血淋数十例,疗效显著。
案1胡某,男,21岁。患肾小球肾炎年余而休学。初诊时,周身乏力,腰膝酸软,易患感冒。尿常规检查:红细胞10~30个/高倍,已持续月余。纳食可,大便调,夜寐宁。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有滑象。处方:连翘30克、白茅根30克。服5剂后,复查尿常规:红细胞3~8个/高倍,余同前。舌质微红,苔转薄白,脉弦略细。上方再进10剂后,尿常规正常,体力略增,腰膝酸软有缓。舌脉同前,遂以六味地黄丸扶正而巩固疗效。之后随访未复发。
案2曲某,女,56岁。血尿2月有余,经各种检查,原因未明,疑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诊时,体力充沛,能正常工作,纳食如常,夜寐尚宁,腰膝时现酸软,无尿急、尿痛。尿常规检查:红细胞5~25个/高倍,Hb+~++,余(-)。舌质微红,苔薄白,脉细弦。处方:连翘35克,白茅根30克。服5剂后,复查尿常规:红细胞1~2个/高倍,余(-)。原方再进5剂后,尿常规转正常。偶见腰膝酸软,舌微红,苔薄白,脉弦细。原方加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10倍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日2次。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之后随访未再复发。
二、缩泉汤
组成:金樱子15~50克,台乌药8~10克,益智仁10~15克功效:补肾固精,散寒涩便。
主治: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之小便频数;西医之尿崩症;亦可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遗第三卷298精、滑泄等病证。
方论:本方证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小便频数,大多属于西医之尿崩症。尿崩症是指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反应缺陷,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多尿、烦渴、低比重尿为其临床特点。方中金樱子性甘味酸,补肾固精;益智仁性温味辛,温补脾肾,固精气,涩小便;台乌药性温味辛,散寒而温膀胱以气化。三药相合,共凑补肾固精,散寒涩便之功,而达到治疗之效。
案1佐某,女,65岁。尿频病及半年,昼日30分至1小时1行,夜间5~7行,每次排尿200~300ml,尿色正常,无尿痛及灼热感,腰腿酸软,少腹胀而微冷,纳食如常,大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肾气不足,膀胱虚冷,气化失司。治以补肾固精,散寒涩便。方拟缩泉汤:金樱子45克,台乌药10克,益智仁15克。服3剂后,昼日尿5~6行,夜间2~3行。
遵前方加桑螵蛸10克,芡实10克。继服7剂后,诸症大减。遂以原方10倍量,共为细末。每服3~5克,日2~3次。40天后尿已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案2刘某,男,56岁。尿频病及月余,20~30分钟1行,体瘦乏力,纳食乏味,形寒肢冷,夜尿无数次,影响睡眠,大便正常,西医诊为尿崩症。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小数。证属肾阳不足,下焦虚寒。治以补肾固精,散寒涩便。方拟缩泉汤加味:金樱子45克,台乌药10克,益智仁15克,小茴香5克,荔枝核10克。服五剂后,形寒阴冷已减,尿已日2~3行,睡眠良好。舌淡,苔薄白,脉弦。继上方去小茴香,加狗脊10克、川断10克。服10剂后,诸症有缓,小溲已正常。遂以原方10倍量,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6克,日2次。之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编者按:李仲愚,四川彭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李氏幼学经史子集,攻习儒术,稍长涉足岐黄,研究医术。30代即悬壶故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常用多种传统医疗方法,治疗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精于方脉,善用针灸,尤擅长用祖传绝技杵针、指针、气功,内外合治,针药配合治疗奇难怪症。“李仲愚杵针疗法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著有《气功灵源发微》、《杵针治疗学》等专著,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因其在临床科研工作贡献突出,1990年荣获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称号,1991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介绍李氏家传绝招杵针疗法,辨证施功,内外合治,独创奇穴,以及在临证针药并用,善用古方的医疗经验。医案评析分别收录李氏运用透针治面瘫,以及治愈黄疸、脱疽、“烟雾病”等奇难杂病。医论医话中重点反应李氏对医易相关的研究,可知他学术源于周易,广收历代各家的经验,继承家传绝技在针药、气功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精读全文,定会收益非浅。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李氏1920年2月21日生于四川省彭县九尺乡仁凤里。彭县古称彭州,属蜀中天府,人杰地灵,名医辈出,尤以晚清中西医汇通医家唐容川先生,名扬神州。李氏祖辈业医习儒十五代,对其熏陶甚深。李氏先祖父春庭公喜儒、佛、老、庄之学,其性尤善悠静,受其表兄海慧禅师的影响,皈依佛祖,成为当地威望很高的居士。李氏受春庭公谆谆教诲,深受其习染。5岁时入当地私塾就读,攻儒术,先后从师于当地名儒唐寿山先生、秦小詹先生及盛名蜀中的经学家秦育贤先生。因李勤奋好学,聪颖伶俐,博学好问,深得诸师喜爱,众口称赞,为今后李氏有广博的儒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氏13岁时初入医门,即拜堂叔、晚清秀才李培生先生研读岐黄。先生亲授《内经》、《难第三卷115经》及《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经典医籍,并要求熟读《珍珠囊药性赋》、《神农本草经》等医药著作。在李氏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培生先生授其奥妙,深得真传。后又从师姑父,天彭名医刘国南先生及刘锐仁先生研读历代名医专著,诸如金元张、刘、朱、李四大家,明代张景岳的《类经》、杨继州的《针灸大成》及清叶、吴、王、薛温病四大家等名著均深研熟读,并开始随师临床应诊。时有师外出之际,病人求诊,李氏即独自应诊,因医理功底敦厚,又常得诸师临诊奥妙,故独诊者其效甚佳,后叩门请诊者渐多。当地一富绅,患吐血病,兼咳嗽不止,病情危笃,已请本州及邻县名医诊治,其效不显,时有推荐李氏诊治者,病员家人见李氏而疑年少,难有妙术,出于侥幸,且请诊之。李氏诊治之,病员虽吐血多日,但面色红润明亮,吐血色紫有块,且脉滑有力。前医多以凉血止血治之,或虑其吐血多日,恐伤正气,且以补气摄血为治,均未见其效。李氏拟方:葶苈子10克、五味子10克、生大黄10克,病家视其药方奇特,勉强试之,一剂血止,守方三剂,吐血咳嗽皆止,后用调理之品调理,其病告愈。当时有医者不明李氏何以对症见效?李氏曰:冲脉为血海,隶于阳明,今出血病位虽然在胃,其因乃为冲脉之气不降,上逆犯胃,阳明胃经受损,故而吐血,母病及子而见咳嗽。本方用葶苈子、五味子、生大黄皆有降冲泻胃敛肺气之功,冲脉之气得降,胃气安和则出血得止,肺气平则咳亦愈,病家因此赞誉李氏为“童医”。
李氏17岁时即悬壶于该县医馆。其间,凡有一技之长的医药者,皆以师礼相待。在深研儒、释、道、医诸家理论之中,皆扬其长而弃其短。在药物治病的同时,尤善用针灸治病,最喜用长针疗瘫起痹,故当地有“李长针”之称。
李氏19岁(1939年)时获四川省国民政府注册的中医师资格。次年,经刘锐仁先生举荐入成都国医学院学习深造。李氏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学术理论,认为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错简传讹之处在所难免。如《伤寒论》中63条麻杏石甘汤证,原文“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但验之于临床,多见汗出而喘,身大热者才是麻杏石甘汤适应证。又如厥阴病提纲(326条),及其用药都非乌梅丸之证,乌梅丸(338条)临床上用于胆道蛔虫症最宜,而厥热胜复之寒厥和热厥则应以四逆汤或白虎汤、承气汤之类以回阳救逆或清气通腑,才是对症。李氏注重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被古人错简束缚,宗师古而不泥古的原则,深得同仁钦佩。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成都地区流行霍乱,李氏故乡及邻县乡村瘟疫惨重,病者沿门阖户,死者甚多。李氏根据霍乱发病特点,分为阴霍乱、阳霍乱及阴阳相兼三种证型(又叫热霍乱、寒霍乱及寒热相兼霍乱三种证型),分别以理苓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阴霍乱;四苓汤加扁豆、木瓜、石膏治疗阳霍乱;胃苓汤或太乙神术散治疗阴阳相兼霍乱。凡霍乱泻下暴注不止或有阴竭阳脱之征者,配以灸法以回阳固脱,生津止泻。方法是以食盐末填满肚脐(神阙穴)上以艾炷灸五至七壮。每壮艾炷将要燃尽时覆以小杯于上,使热力内
透。或以药艾条悬灸半小时。
也可用肉桂、公丁香、吴萸、胡椒、干姜、附子、冰片等共研为末,少许填于脐中,上盖以食盐灸之。用此法治愈救活者甚多,并印贴药方证候,广为散发,时医或病者获方而得活救人,李氏医誉远近邻县。
1950年,四川彭县解放,李氏任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积极组织个体中医联合办诊所,开展中医诊疗活动。1952年,先后调温江地区医生进修班学习西医。此间温江地区医院一西医医师的儿子罹患麻疹合并肺炎,麻疹出不透而内闭隐伏,症见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六脉沉细,体温骤降,西医西药抢救无效,遂请李氏以中医中药诊治,以存一线希第三卷116望。李氏诊断为麻毒被寒邪遏郁,阳虚邪陷,麻毒不能外达之症,以仲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剂则疹透红润,满布皮肤,神志清楚,呼吸也恢复均匀,后以甘平清润之剂调理而愈。李氏认为“无论麻疹,猩红热,风疹等发疹性疾病,均应以透疹解毒为治,务使毒邪外透,疹子出透为顺”。
又曰:“麻本火候,非壮热不出”。该病儿体温骤降,又见疹点不出,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六脉沉细,是为逆证,多是危候,非助阳透疹不可。李氏辨证之准确,用药之灵活,深为西医佩服。
1956年春,李氏奉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成都中医学院前身),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工作。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李氏虽身受其害,仍坚持临床应诊不暇。诊余还潜心研究《周易》及各家医论,并先后到海南、西昌、甘孜等地抢救病人,科学研究,临床应诊。
1968年,四川省甘孜州某病人因患脑血管病变(中风),并发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经当地及有关省市医院会诊治疗一月,呃逆仍然不止,乃至汤水不入,特邀李氏会诊,诊断为中气虚弱,阴寒动膈,施以针刺治疗,取膈点(李氏奇穴之一,在第七胸椎棘突旁开5分处,即膈俞穴内1寸处),行补法手法,并配合温灸针柄,10分钟后呃逆减轻,半小时后呃逆止。后以温中散寒,补虚和胃,降逆止呃之品善其后,可见李氏针灸手法之妙。
1968年,四川省什邡县医院因一妇女作计划生育结扎手术后患破伤风,并发脓毒血症,高热不退,抽搐不止,汗出,舌红少津,神识昏迷,脉洪大,自主呼吸停止,全靠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经当地及省内中西医会诊治疗半月,仍无转机,速邀李氏会诊。李氏认为,病人高热不退,汗出,神识不清,脉洪大等证仍为阳明经证,兼舌红少津,而病已半月,乃为气阴亏损之象,拟人参白虎汤煎汤鼻饲喂之,一剂后高热渐退,抽搐减轻,三剂后体温降至正常,抽搐停止,病员已能呻吟而出现了自主呼吸,撤除人工呼吸机。后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配合西医药的支持疗法治疗。病人因卧床抢救时间长,出现了严重的褥疮,转入我院,用李氏祖传“鼓和丹”外治而愈。
1978年与1979年,李氏因公出差,先后两次遇车祸,幸免于难,造成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继发糖尿病,感染肺结核,住院治疗壹年,病情好转,但时有昏倒、抽搐发生,因早年深得海慧禅师的内养功法,遂练气功半年,身体逐渐康复,至今已过古稀之年,仍然坚持临床应诊、会诊、科研、出国讲学、带徒等繁忙工作。
1978年,李氏在从事针灸临床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前人理论及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易经》等经典理论,提出自己对宇宙与人体的关系,人体脏腑、经络、腧穴等有机联系的认识,发表了《从至阴穴转胞胎谈起,对人体经络及俞穴之体会》,博采所知,发扬古义,用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医传统的经典理论,进一步阐明了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经络腧穴有机地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1981年,李氏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老弱妇孺病应该用针灸治疗,因畏针而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李氏将自己祖传的指针疗法,应用于临床。该疗法是以指代针,病人不觉痛苦,但指针疗法非要有一定的气功功夫和指力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李氏自练字气功,功底敦厚,指力能直达腧穴深部,李氏在这方面确实已进入高深的境界。指针疗法对头部及五官疾病效果较好,如头痛、眼疾、耳鸣耳聋等。李氏赴北京给中央首长治病时,多用指针疗法,效果颇佳。卫生部批准了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针灸指针研究室,以推广李氏的指针疗法。
第三卷117李氏于1983年3月7日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写了一封信,反映了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他在信中所说中医人员比50年代中期下降的六个原因。彭真委员长看了信后,当即批示给卫生部崔月犁部长,继而卫生部将信和批示发至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彭真委员长的批示指出:“李仲愚大夫是一位有真才实学,年逾花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传统医学专家。他反映的情况,不是个别的,值得注意,可供你们考虑,发展现代医学和传统医药问题时的参考。”李氏的信,促进了四川及全国各省市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的召开;促成卫生部拨款支持全国部分中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建设。
在振兴中医事业的大好形势下,李氏不顾年过花甲,身患慢性疾病的情况下,为使自己五十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不致失传,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为病员解除痛苦,在卫生部的关怀下,在医院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李氏亲自组建了针灸指针研究室,承担了国家和省级多项中医药科研课题,开展了对李氏诊治经验的整理和临床研究。1986年,国家“七五”重点攻关科研项目“李仲愚杵针疗法的研究”中标,这是李氏家族14代的治病绝招,无私地奉献出来,并由李氏口述讲解,亲自操作示范,指导临床研究。1989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全国掀起气功热的时候,社会上混杂一些不懂医学,不懂气功理论的气功贩子,他们迎合了人们治病的迫切心情,开展什么带功报告等敛财害人的不正之风。李氏针对这些现象,把自己习练多年的秘而不传的字气功贡献出来,被列为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开展了对气功理论和临床的研究。开办各种不同疾病患者的气功学习班,由李氏亲自讲述,教练。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省老年保健大学、成都市气功康复学校等单位推广应用,均取得显著效果。并于1990年3月通过了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鉴定。1991年针灸指针研究室还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项目“李仲愚穴位药贴疗法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以及治疗耳鸣耳聋的“启聋片”的临床观察。李氏临床经验相当丰富,对一些奇难杂证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疗效。如对癫、狂、痛、中风后遗症、痴呆(脑萎缩、小儿脑发育不全等),将逐步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手段,全面整理,深入研究,推广应用。
李氏工作兢兢业业,生活俭朴,不为名利,行医几十年如一日,医德高尚,不分贵贱,对病人和蔼可亲,把病人当亲人。对经济困难的病人还解囊相助,上门诊病,帮助购买药品。对特殊的危重疑难病人,施用多种治疗措施,综合治疗。经常放弃休息时间为病人煎药,作药丸、药贴、药膏等,使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对一些路途较远的病人,不能来诊者,或书信求医者,都一一回信,寄上药方,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医疗问题,从无怨言,一心为病人,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1990年荣获四川省自然科学界精神文明标兵的光荣称号。
李氏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自我炫耀,态度谦恭,实事求是,不固步自封,无门户之见。在繁忙的诊务和科研工作之外,还孤灯寒夜,秉笔疾书,总结经验,出版专著,传授知识,毫不保守。现已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有《气功灵源发微》、《杵针治疗学》等专著,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199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获享受政府津贴的荣誉。
第三卷118学术精华
一、家传绝招杵针疗法杵针疗法是李氏祖传14代的绝招,又是经李氏50多年精深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疗法。其特点是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之内,无疼痛之苦,无感染之虑,兼针刺与按摩之长,老弱妇孺易于接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临床上对多种急、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均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杵针工具可用铜制、玉石制、硬质木质、牛角制等。一套杵针工具共有四件,因临床时操作的手法和作用不同而名称各异,它们分别是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金刚杵、奎星笔。杵针治疗疾病选穴除针灸治病的常用腧穴外,还有其杵针疗法的特殊穴位,如八阵穴、河车路、八廓穴等。杵针疗法的常用手法有:点叩法、升降法、开阖法、运转法、分理法等五种。
杵针疗法为历代医经所未载,《道藏》典籍亦未见记述,为丹道家养生导引之辅助工具。在秘传过程中,只口传其方法,无文字记载。然而学术思想源于羲黄古易,其辨证、立法、取穴、布阵多寓有《周易》、《阴符》理、气、象、数之意,和祖国医学理论水乳相融。该疗法列入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1990年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并获得了198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及四川省中医药科学进步二等奖。
方剂举例通痹方
组成:神道八阵、膻中八阵、河车路:从大椎命至门段,内关、通里。
功能:通经活络,行气止痛,通阳化瘀。
主治:胸痹、心痛。
手法:杵针点叩、升降、开阖、运转、分理。实证、热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兼夹证用平补平泻法,寒证加灸法。
方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心痛病证。本病的发生多因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心阳,阻痹心脉;或老年体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以致心脏气血亏虚,心脉失常而发为心痛;或心肾阳虚,心脉失于温煦而作痛;或因寒湿内侵,痰瘀阻滞,心脉痹阻,发生心痛。本证多为邪犯少阴,心脏脉络阻滞为患,故治以通经活络,行气止痛,通阳化瘀。本方选取神道八阵以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膻中八阵为心前区取穴,有直接理气止痛,通经化瘀的作用;河车路,从大椎至命门段,化瘀止痛;通里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取此两穴有宽胸利膈,理气止痛,活血通络的作用。
加减运用:气滞加行间以行气通络;痰浊阻痹者加丰隆、太渊以调气化痰;瘀血阻滞者加血海、膈俞以祛瘀通络;寒凝者加然谷、命门八阵以温经散寒;阴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以益阴血而养心神。如见厥脱先兆者可加神阙(灸)、关元八阵、乳根、百会八阵、食窦等穴以急救之。
第三卷119研究资料摘要:83例心血管疾病,李氏杵针与针刺疗法治疗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单盲对照的ST1即时效应观察,对两种疗法治疗前后和治疗后30分钟的自觉症状和左心收缩功能(ST1)结果作对比,两组病例的自觉症状,经Ridit分析,无论治疗后即刻,或治疗后30分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杵针组,前、即刻U1=6.15,后30分钟U2=6.93;针刺组U1=4.89,U2=5.78),两组间明显差异,两组病人的血压、脉搏治疗前后30分钟无明显变化;ST1结果:PEP/LVET经两组疗法无论治前、即刻、治后30分钟,均有明显改善,但QS2I改善无明显差异。41例高血压病人的P/L值两种疗法治疗后即刻、治疗后30分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冠心病21例,经两种疗法治疗即时和治后30分钟,PEP、P/L值有改善,(P<001及P<005)。按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实热型(32例)和虚实夹杂型(29例),两种疗法治疗后,均有改善,且两组无明显差异,但虚寒型(21例)两组疗法改善均不明显。著者认为:李氏杵针疗法和针刺疗法,均对心血管疾病的ST1具有立即改善效应,且两者无差异,而杵针疗法为无创性,不易引起交叉感染,易于推广,是对中医治疗学和针灸学的补充和发展。
二、辨证施功天人合一字气功,是李氏受教于海慧禅师,又经李氏50多年的深研博求,总结发展起来的集佛教、道教、医学之精华,求同存异,自成体系的一种气功疗法。本功法分静功和动功两大类,分别用于不同体质、不同病证、不同性格的人练习。字气功的特点是以字作为练功的种子,以呼吸和真言作为火候,以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原则,以气血运行的通道为基础,根据各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不同,个体体质的差异,性格喜静与喜动之别,分别辨证施以不同的采气方法。如体质壮实,性格开朗喜动的病人可以多练字气功中的净明动功十式;体质虚弱,性格内向喜静的病人可以多练静功。若为上焦、头面部的疾病,多采用上部(天)的泥丸(百会)灌注法;中焦病证可采用中部(人)的脐轮(肚脐)灌注法;下焦病证可采用下部(地)的涌泉(脚心)灌注法。
长久练习字气功,就能达到攒簇五行、和合四相,以致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境界,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功法举例养心安神功法:功法
组成:1.静养功:泥丸(百会)灌注法。2.净明动功:海底捞明月。
功法功能:补养心脾、益气安神。
主治:不寐(失眠)、健忘。
练功法:每晚睡前练静养功中的泥丸灌注法半小时,练到一定的时间后可以逐渐增到1小时,甚至更长。早晨起床后及午休后可练动功中的海底捞明月7~14遍。若时间充足,还可增加动功中的其它功法练习。
功理:不寐的原因很多,如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或因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或因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调。血之来源,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化而为精,内藏于肾。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则神志安宁。若暴怒、思虑、忧郁、劳倦等伤及诸脏,精血内第三卷120耗,彼此影响,每多形成顽固性不寐,故不寐之证,虚者尤多,而实者少矣。本证的治疗当以补虚为主,调节阴阳为原则,重在补养心脾,益气安神。病人在睡前选练字气功的静养功,而采用泥丸(百会)灌注的采气法,先以静养息虑,排除一切杂念,意守阴窍穴,然后开始采气法。这样能排除杂念,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避免情绪激动,使心神安定,且能培补元精、元气、元神。肾精充盈,能上承于心,心气旺盛,则能下交于肾,心肾交通,神志安宁,自能入睡;心神安定,情志怡悦,肝气条达,脾气健旺,生化之源充足,精血充沛,心神得养,则不寐、健忘可望消失。晨起练习字气功中的动功海底捞明月,以活动筋骨,流畅气血,吐故纳新,增强脏腑功能的活力。字气功的静功与动功结合练习,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则可以增强体质,增强活力,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研究资料摘要:李仲愚字气功抗衰老的临床研究:本文报告了练习李仲愚字气功3个月与没有练任何气功、只在疗养院作一般疗养的病人作对比观察。结果表明:①对一般衰老症状(精神、体力、食欲、食量、睡眠、脱发、白发、夜尿、大便等十四项症状)的对比观察,练字气功组练功3个月后除白发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十三项症状与练功前均有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未练任何气功,只作一般疗养3个月后,仅精神、食量、脱发及咳嗽四项症状有显著差异,而且从各项总分来看,两组差异十分显著。说明练习李仲愚字气功3个月后,改善衰老症候群较对照组显著。②气功组与对照组对七项(心理衰老、瞬时记忆、握力、近视力、脉搏、舒张压、收缩压)检查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练习李仲愚字气功三个月后心理衰老记分、瞬时记忆、握力等三项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近视力、血压、脉搏两组差异均不显著。③字气功组与对照组六项(Hb、WBC、血糖、糖化血清蛋白、SOD、血过氧化脂质)化验检查对比结果表明:练李仲愚字气功前和练功3个月后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血清过氧化脂质练字气功组有明显下降,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从这两项较公认的客观衰老指标,说明练李仲愚字气功三个月即体现出其抗衰老作用。
李氏字气功,虽属佛家密法,而与道家丹法和医家养生导引相吻合。此功法易学、易练,收效快,不会出偏差。据李氏多年经验,对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硬化症,心肺功能减退,咳嗽,以及肝、脾、胰、胃、肠道疾病,瘫痪、痿软、月经不调、营养障碍、未老先衰、须发早白,视力、听力减退等都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有些危重病人,如恶性肿瘤,晚期肝硬化,常可获得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李氏字气功之所以异于其它功法,全在于它以字搏聚心力,又以心力结晶之字作为精、气、神上药三品之种子;此种子具有巨大威力,能分、能合、能聚、能散,能一中含多,能多中寓一,能隐、能显,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在人体则浸透三焦、脏腑、卫、气、营、血、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使人体子午、卯酉流注井然不乱,以锻炼之功,增进生命之力,对生命赋予之兴奋、适应、免疫、遗传、新陈代谢、思维、记忆、知觉、运动等具有维护和调节作用,使人体获得一个阴平阳秘的健康内在环境,如此,则精神内守,魂魄不散,恼怒不起,真气内守,病安从来?再加上练本功法时运用灌注、运行、火候、调养等调身、调心、调息方法,为一般丹经道书所未见,故能效如桴鼓,驻颜延寿。
第三卷121三、重视外治提高疗效李氏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一些慢性疾病,疑难怪症多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李氏常用的外治方法是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配以药物外治。根据临床上不同的病症分别配合外敷、外洗、外贴等方法治疗。
(一)外敷法李氏对一般外科疾病,如疮痈、肿瘤、跌仆损伤、局部疼痛等病证,都可以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外敷药物,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1.清热解毒外敷方:银花藤、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矮桐叶、紫花地丁、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硼砂、白矾、芒硝、冰片等量,共研为细末,用蜂蜜调敷患处。本方适用于外科的疮痈疔疖以及无名肿毒初起之症。《医宗金鉴》说:“痈疽原为火毒生。”该方即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功。
2.解毒消肿外敷方:川乌、南星、草乌、姜黄、半夏、生军、栀子、白芨、白芷、蒲公英、硼砂、芒硝、冰片等量共研为细末,蜜调或米醋调敷于患处。有促进肿块消散之作用。
3.活血化瘀外敷方:川乌、南星、草乌、姜黄、半夏、大黄、栀子、三七、血竭、苍术、黄柏、川芎、桃仁、红花、血通、香通、淮通、木通等量,共研为细末,蜜调敷于患处。本方适应于跌仆损伤,扭挫闪跌等病证,有行气活血,化瘀消肿,通经止痛作用。
典型病例段某,男,53岁,都江堰市宁江机床厂,门诊号0127018,1993年12月10日初诊:右下肢膝关节上内侧5cm处黑色素瘤,于1991年7月作切除手术后进行化疗一个疗程,2月前背部肩胛处又出现三个黄豆大黑色素瘤,在川医作切除手术,仍进行了化疗治疗。现在症:右下肢股内侧及背部手术处痛,右下肢酸痛无力,行动不便。照片检查:右股骨下段内侧有骨破坏改变,为黑色素瘤之骨转移现象。并伴见四肢倦怠,精神不振,头部昏眩,背、肩、颈部酸痛,时有口渴,睡眠不好,饮食一般,二便调,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诊断为气阴亏虚,热毒郁滞。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内服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配合外治法,即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外敷方研为粉末,蜜糖调敷患处。处方:川乌、南星、草乌、姜黄、半夏、生军、栀子、白芨、蒲公英、硼砂、冰片(少许)、山慈菇、连翘、夏枯草、白矾共碾为细末,调敷于痛处、患处。经内服、外治3个月余,1994年4月14日照片复查,与1月20日照片对比,右股骨下段内侧骨破坏区周界模糊已改善,可见纹理贯通,为黑色素瘤之骨转移已得到控制,并有恢复现象。
(二)外洗疗法李氏常用中药外洗疗法治疗风湿痹痛,历节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瘙痒(风疹、荨麻疹等)等疾病,疗效显著。常用的外洗方有:1.祛风通络、除湿止痛外洗方:川乌、南星、草乌、半夏、防风、秦艽、松节、土茯苓、苍术、黄柏、当归、川芎、羌活、防己等量煎水外洗,或将煎好的药液入浴缸中,患者在浴缸中浸泡,每日1次。本方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止痛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第三卷122质增生症等。
2.祛风解毒、杀虫止痒洗方:荆芥、薄荷、白芷、防风、紫草、银花、连翘、蝉衣、苦参、川楝子、蛇床子、地肤子、大青叶、白矾、硼砂、陈艾、花椒、芒硝、大黄、苍术、黄柏等量煎水外洗全身或患处。本方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透疹、杀虫止痒作用,适用于全身性发疹性瘙痒症,妇人阴痒等。
典型病例徐某某,女,75岁,成都市上方池街25号,门诊号0154415,1994年2月21日初诊:尿血、阴痒。一月前无明显诱因而发现“肉眼血尿”,尿频、尿急不明显,但有时尿痛。伴见外阴红肿瘙痒,并有渗出液,舌质红,口渴,苔黄,心烦,脉细数。诊断为下焦湿热,瘀热伤络。内服八正散合五味解毒饮加减。外洗方:生军、胆草、苦参、黄柏、苍术、硼砂、芒硝、陈艾、花椒、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蝉衣、蛇床子各等份,煎水外洗外阴部。经内服、外洗1周后尿血得到明显控制,2月28日尿液化验检查白血球(高倍)少许,外阴红肿消退,瘙痒减轻,渗出液减少。继续遵上方法治疗。
(三)外贴疗法李氏临床上很重视外治法中的外贴疗法,尤其是传统的膏药药贴。李氏传统的黑膏药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其方药组成也不同,一般分以下几类:1.万应贴止痛膏:李氏万应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项目,现正在研究之中。采用李氏经验秘方炼成黑膏药,贴于一定的穴位上或直接贴于疼处,有祛风除湿,散寒通经,行气活络,消瘀止痛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痛症,骨关节疾病,骨质增生病,肿瘤疼痛,跌仆损伤疼痛等病症。
2.降压药贴膏:大黄、姜黄、蝉衣、桃仁、红花、僵蚕、吴萸、胡黄连、草决明、青葙子、菊花、钩藤各等份,炼成黑膏药,贴于涌泉、太冲、至阳、阳陵泉、肝俞、胆俞、内关等穴位上,有清热平肝、风潜阳,镇逆降压作用,适用于高血压病。
3.平喘止咳膏:麻黄、杏仁、桂枝、细辛、五味、干姜、半夏、生石膏、土茯苓、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厚朴、白芍各等量,炼成黑膏药,贴于定喘穴、肺俞、膏肓俞、大椎、中府、膻中等穴,有宣肺平喘,降气止咳,宽胸利膈等作用,适用于急慢性喘咳(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等)病证。
4.软坚化积膏:桃仁、红花、荔枝核、橘核、三棱、莪术、木香、赤芍、丹皮、血竭、当归、川芎、大黄、乳香、没药各等份,炼成黑膏药,直接贴于肿瘤包块上面或有关的穴位上,有行气活血,软坚化积作用。适用于肿瘤、囊肿、无名肿块等病症。
李氏多年的临床经验,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将中药制成黑膏药,其基本原则是:将制膏贴的生中药用香油或菜油浸泡1~2周,使油充分浸透生药。用文武火煎熬,煎至中药焦黄为度,滤去药渣,药油又用文武火煎熬至冒青烟(油温约300℃~320℃左右),将广丹少量慢慢加入油内,注意一定不能让油和广丹漫出锅外,使油与广丹充分化合分解,按一定的比例将广丹加完后,再用文火煎熬15~30分钟。熄火让油自然冷却,至油温60℃左右即可摊用。可用牛皮纸、桑皮纸或布料摊涂都可以,用时在火上将黑膏药温化即可,贴于相应的穴位上。
第三卷123(四)外擦药酒疗法李氏善用药物浸泡白酒,制成药酒涂擦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上。处方:海马、碎蛇、三七、广木香、川乌、南星、半夏、草乌、桃仁、红花、山甲、蜈蚣、当归、川芎、血通、赤芍、苏木、三棱、莪术等,用白酒浸泡1~2周即可应用。本药酒只能外用,切忌入口。用棉花蘸药酒外擦患处,一日数次,或用棉花浸透药酒,摊于病变部位上,用艾条悬灸也可。本药酒有行气活血,软坚散结,消肿定痛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跌仆损伤,扭挫闪跌,骨质增生,骨伤疼痛,包块肿瘤等病证。
病案举例罗某,女,4岁,四川省林业科研院,门诊号:0033656,1993年9月13日初诊:6月23日突然发生双下肢无力,伴二便失禁,入川医住院检查,腰T5-6以下急性脊髓炎,T5以下痛觉消失,肌力丧失。现在症:腰以下及双下肢萎弱无力,肌肉轻度萎缩,痛觉消失,二便失禁,饮食一般,神志清楚,舌淡苔白,脉细弱。李氏诊断为萎证,属肝肾亏损,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所致。治以补益肝肾,内服中药补益肝肾之品,外用药酒涂擦病变部位,或用棉花浸泡药酒,摊于病变部位,再用艾条悬灸之。药酒方:海龙、碎蛇、三七、广木香、川乌、南星、半夏、草乌、桃仁、红花、山甲、蜈蚣、当归、川芎、血通、苏木、三棱、莪术、血竭各等分,用白酒浸泡1~2周即可应用。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本药酒不能口服。
四、奇难怪症内外合治药性有寒热温凉平,而具升降浮沉;药味有甘辛咸苦酸淡,“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用“毒药攻邪”(《素问·脏气法时论》)。历代医学专家对药物的临床应用都重视其气、味、归经和药物配伍。“用药如用兵”,在以理统法,依法制方,辨证遣药的辨证用药体现治法的原则下,提出了法无定法,随证而辨(变),方无定药,以药立方而法以统药。《内经》:“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李氏对疑难病证的治疗上具有独到的治疗特色和用药特色。
(一)血证宜化瘀止血血证之论肇于《内经》,发展于《金匮》,成熟于晚清唐宗海氏之《血证论》。血证的范围,涉及广泛,李氏在血证的论治上,提出“血证多瘀”,主张“凡血证直消瘀”,倡导“止血消瘀疗血证”。对上消化道出血,李氏提出温中止血消瘀法,药用温中止血方(生晒参10~20克,土炒白术15克,炒蒲黄15克,炮姜炭、茜草各30克,甘草5克,罂粟壳3克)治疗中气亏虚,统摄无权之呕血、便血。其中又有平冲止血消瘀法治疗冲脉上逆,阳明络伤之血证;对阳明积热络伤者,则有“栀子金花汤”以泻火消瘀止血;血瘀而呕吐便血者,则立化瘀止血法以加味“失笑散”而于临床治标之急。运用李氏化瘀止血法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30余例,参照全国中医血证诊断治疗标准,其中25例系中度和重度出血者,属消化性溃疡28例,2例为出血性胃炎,平均出血天数4.5天(以大便潜血阴转作疗效判断)。对极重度和重度出血患者除抢救治疗以必要的输血外,并配合输液补充血容量等支持治疗。临床均有效,治愈率>96%,显示了止血消瘀治疗血证的可喜前景。如陈某,女,88岁,住院号667212,1991年8月6日因便血3天多,经急第三卷124诊西药止血,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无好转,确诊为“胃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疑有消化道恶病变收入住院。证见便血如漆,腹痛脘痞,呕恶纳呆,舌质紫黯,苔厚腻,脉弦数,查大便隐血(++++),Hb75g/L,证属血瘀络伤,遂用加味失笑散方治疗。两天后大便隐血转阴,脘腹胀痞及呕恶缓解,随证调以益气和胃之品而善后,五天后痊愈出院。
对血证属络血、肌衄、紫癜、斑疹等,临床辨证则有血分瘀热,热迫血行,毒热内结和在肺在胃在肠,虚实不同之证候特点和病机,因而在止血消瘀大法之中,分而寓有泻火、解毒、清肺、泻胃、清肠、凉血、益气等不同的治法和用药特色。病在上焦,在肌表、肺卫者以咯血、鼻衄、发疹为常见之血证,则资以藕节、茅根、仙鹤草、侧柏叶、紫草、丹皮之属;病在中焦,在脾胃、肠道者,以呕血、便血、肌衄、紫癜、发斑等为常见的血证,则以大黄、赤芍、藕节、蒲黄、茜草、丹皮之属;病在下焦肝肾、膀胱、小肠者以便血、崩中下血、尿血、血淋等为常见之血证,则益以蒲黄、茜草、桃仁、地榆、茅根之属。又诸血证予炮姜炭、血余炭、蒲黄炭之属,意在收敛止血,消瘀宁血。
中风(急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变的危重证候,无论中脏腑、中经络,乃中风病变程度的归类划分。盖今之出血性中风,为脑窍之络伤血溢,变生瘀血,阻碍元气上达于髓海;或缺血性中风,为脑窍之络脉瘀塞,阻碍气血运行达于脑。所谓“血菀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就确立了中风的病变位在脑,病因虽有风、火、痰、瘀、虚诸因,实以痰瘀为其主要。故中风者多属血证。治宜豁痰止血,化瘀通窍以急治其标,李氏常用自拟三七贝母汤(生三七粉10克、川贝粉10克、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本方以三七、贝母豁痰止血,化瘀散结以通窍,合藕节、茅根以止血消瘀,且茅根还具有利尿泻浊之功,有促进脑水肿改善之作用。我们运用本方配合李氏传授的头针奇穴“北辰穴”治疗不同原因所致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如蒋某,女,67岁,因突发右侧肢体偏瘫,口角左歪伴意识模糊,二便失禁5天多,于1992年7月29日入院,CT示:“腔隙性脑梗塞”,查右上肢肌力Ⅲ~Ⅳ度,下肢肌力Ⅱ~Ⅳ度,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急性期),治以三七贝母汤,同时配合针刺北辰穴治疗,两周后神志转正常,二便自调,瘫痪肌力恢复至Ⅴ度,于1992年8月24日痊愈出院。
通淋止血法,临床上辨证属“热在下焦者,则尿血”的血淋或尿血者,以湿热(或夹毒)损伤尿路血络者为最常见,如尿路感染,急性肾炎,以及不明原因的尿血、石淋(尿路结石)等,有肉眼或显微镜检血尿(尿血),证属血淋范围,治宜清热利湿以通淋,凉血消瘀以止血。通淋常用八正散,程氏萆分清饮,小蓟饮子等随证加减,对尿血(或血尿)不止者,每加茅根、琥珀、赤芍、桃仁、生蒲黄以通淋止血,佐五味消毒饮以清热解毒而泻浊,或加前仁、木通利尿(利湿)而不伤阴。我们应用通淋止血法而拟定的金蒲汤(药用金钱草、蒲公英、蒲黄等)以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血尿(尿血)患者,包括各种不同证型的尿路感染、急性肾炎(小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或兼有红细胞者)及尿路损伤性感染出血(导尿后尿路感染损伤),均有较佳疗效。如陈某,女,18岁,因尿血、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腰酸胀7天,于1993年4月15日入院。查尿常规RBC(+~++),蛋白(+),眼睑浮肿,双下肢膝以下凹陷性水肿,中医诊断为风水,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
用金蒲汤合五皮饮以通淋止血,利尿消肿,一周后水肿消退,续守金蒲汤合以通瘀解毒之品,两周后尿常规检查正常,诸证消除出院,并继续守方巩固治疗两周,至今随访无恙。
血证之治以药物论治者上至《内经》,下迄近代,目前血证中消化性溃疡引起呕血、便血已获得了可靠有效的疗法。李氏以针灸理论为指导,擅长用大艾灸法治疗胃肠及痔漏下血、妇人崩漏不止等血证。达到“守经隧”、“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常第三卷125选穴位有百会、肝俞、脾肾、膈俞、肾俞、隐白、大敦、血海等穴,达到了温通血脉,消瘀以止血的目的。
(二)搐鼻外治,通关开窍运用外治疗法治疗痰火、邪热、气郁厥逆等蒙闭心包,心神闭郁而出现的神志障碍病证是中医急症外治的抢救疗法之一。李氏除常用针法、灸法、砭法等以启闭开窍外,自拟行军散方,药用朱砂、雄黄、硼砂、麝香、白矾、冰片等研为极细粉末,贮于瓶内闭塞存性,外用点眼或搐鼻。
本方朱砂、雄黄有解毒辟秽之效,麝香、冰片芳香辟秽开窍,硼砂、白矾以豁痰醒脑。如骆某,男,90岁,因脑萎缩,脑血管性痴呆,于1991年10月15日住院治疗期间,突发神昏,意识朦胧,不能进食,静脉通道难于建立。查面色潮红,喉间时有痰鸣,目闭、口禁,气息尚均匀,脉滑数,诊断为痰浊蒙闭心窍,用行军散先搐鼻以开窍启闭,当日神志转清,晚餐即可进食,次日神志清晰,语言恢复如前,继续支持治疗,合以益气调元之品以善其后。
(三)化腐生肌,以疗褥疮衰竭病人长期卧床引起局部组织(皮肤、肌肉)压迫性坏死的严重并发症,由于发生的部位在骶、腰脊或臀部等气血运行濡养不足的皮肤、腠理,因而病程缠绵,溃烂不易愈合。李氏认为本症为中医外科疮疡范围,多系气血不荣,经脉受压闭阻。如证见溃烂皮肉疮色不红不肿,乌色或灰色如腐,浑陷下塌者多属阴证;如皮肉溃烂红肿,脓溢黄浊属阳症,均可用李氏“鼓和丹”以外用治之。药用:广丹、轻粉、血竭、朱砂、冰片、干姜、肉桂、胡椒、煅石膏共研极细粉末备用。
用时须疮面先以常规消毒,并将腐皮坏肉剪刮掉,使创面露出新肉,然后在创口上撒上鼓和丹。
若褥疮尚未破皮肉烂,可用鼓和丹调香油外涂擦于患处。对于阴证疮疡,则宜配合大艾悬灸溃烂边缘皮腠,以促进局部气血畅旺,新肉速生。如肖某,女,30岁,因患破伤风、脓毒血症后,并发尾骶Ⅲ度大面积褥疮,有多量黄色脓性分泌物,形成囊腔状,加之患者已大肉脱削,全身衰竭,证属虚实相兼之危候,即以鼓和丹为主外治褥疮,并配合支持疗法,历经80余天褥疮治愈出院。鼓和丹有鼓动阳气,调和气血的作用。该药对五脏亏虚,阴寒凝滞,气血失荣所致的一切阴症疮疡,有补益气血,和调阴阳,解毒化腐,去脓生肌等作用。
(四)峻剂快利,攻逐水饮夫饮邪之为病有四,而痰饮停结于胸胁者为悬饮。《金匮》在痰饮分型和论治上确立了温化、通下、峻逐、宣散、通利等治法。对胸水的论治,多属悬饮范畴,如发病急,兼有胸痛,胸胀甚,喘满气急,安卧难平,或有胸胁胀满,乃水饮痰浊积聚于胸中,宜“逐水而水自大小便去,水去则肺宁”,胸胁胀满、喘咳诸证可愈。宗仲景法以十枣汤或大陷胸汤加减变化治之。体实者可用甘遂大枣汤,即甘遂1~3克、甘草10~15克、大枣20~30克,煎汤日服一剂,服后得大利下即止,并以独参汤固护元气。临床观察甘遂得甘草之甘缓则攻逐水饮之效存而竣烈伤正之弊得制。攻邪切忌伤正,李氏则有攻一补九,攻二补八……攻补各半等攻补兼施之治法。即用攻逐水饮之剂一日,而调补正气之剂九日,一则以待正气恢复,利于药力而攻邪;二则邪势渐退则正气得安。如治侯某,男,53岁,因右胸疼痛伴咳嗽、气紧,于1991年9月13日以“右胸腔积液”收入住院,经多次胸穿抽取胸水为“血性胸水”,并经抗感染、支持、对症等治疗,胸水仍有第三卷126增无减,患者胸痛,胀满加重。李氏处方甘遂甘草汤,服一剂即腹泻便溏,二剂即泻下水样粘浊液,自感胸闷气紧减轻,停服上方,以健脾、泻肺、化饮、利尿之剂以调之,其间以西药抗感染,支持治疗,胸水减少,部分形成包裹性小体积液平灶,后经病理确诊为胸腔及胸膜转移性癌,胸水经泻下逐水治疗后趋于稳定。对于腹水,属中医臌胀范围,李氏常用自拟“红宝丸”治疗。处方:大黄、甘遂、三七、血通、丑牛等煎水,使药水汁全煮浸入大枣中,烘干大枣,取食大枣。凡元气不足,肾气或脾气亏虚者,加入人参入原药汁中煮取大枣,故取名为“红宝丸”。该方仿十枣汤之药意而增加活血、行气、化痰之品,以大枣为佐辅药料,取食药枣法以坚者缓削,对肝硬化腹水疗效显著。
噎膈是吞咽严重障碍的消化道疾病,现代医学食道癌多见本证,目前对其中上段的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差,且放、化疗之副反应往往令患者难以坚持相应的疗程治疗。传统中医多立足于养阴润燥,启膈通幽或活血化瘀、行气降逆诸治法中。李氏认为本病多为痰、气、血凝滞互结于食道,既阻碍气血的运行,又致食道经脉闭阻,使食道阻隔不通,不能传化水饮食物。李氏在辨证遣药之中,配服“巴霜丸”,即以巴豆一粒,用帛纸或黄草纸数层包裹生巴豆仁,捣烂去尽油汁,即为巴豆霜,以枣泥或龙眼肉包之为丸调服。本品虽辛热有大毒,但取丸剂缓其辛烈之性而存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之功效。对于食道癌中、晚期,食道梗阻障碍严重者,用之多有急则治其标之功。
(五)豁痰开窍,镇痫熄风祖国医学之痫证属现代医学之癫痫。原发性癫痫多发生于小儿,继发性癫痫多为中风、脑外伤等疾之后遗症。李氏积多年治痫经验,认为痫证之发生其病机多由积痰夹癫,厥阴内风所致。本病发作之时突然昏仆,神识恍惚,口吐白沫,两眼直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仅感倦怠乏力,头昏,记忆减退等。李氏用自拟镇痫丹以豁痰开窍,熄风镇痫。处方:半夏、制南星、钩藤、琥珀、丹参、桃仁、红花、硼砂、郁金、白矾、礞石、朱砂、冰片、麝香等共碾细备用。
成人每服1.5~3克,日3次,儿童酌情减量。如陈某,男,5岁。因3岁后反复发作癫痫,初时一年仅数次发作,近年来发作次数增多,前二月,每月发作4~5次,每次持续时间3~5分钟。
查脑电图为“中度异常”,即服镇痫丹,每次服1克,每日3次。初服时2月内仅发作一次,至半年后,未见发作。复查脑电图示“轻度异常”,继续治疗,至今随访无异常。该方中有桃仁、红花、丹参之类,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宁神的作用,对外伤性继发癫痫也有疗效。
(六)漆叶童贞,治痿起瘫痿证乃大肉脱削,筋骨痿软,古有五痿之论,为临床之难治病证,属于运动神经之病变。李氏从历代医家治痿方药的大论中,立化瘀解毒,通利血脉,调和脏腑之法治疗痿证。药用漆叶、土漆、琥珀、朱砂等药经特殊炮制,做成黄豆大小之蜜丸,命为“童贞丹”,是方从华佗漆叶青粘散变化而成。临床主要用于运动神经之病变引起之痿证,有缓解病情进展,改善肌肉萎缩的作用。如罗某,女,46岁,因四肢肌肉萎缩,渐至吞咽无力,西医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证属晚期,预期生存6~12月,家属寄一线希望以治疗,延缓生命,即服童贞丹,半年后颜面竟转为光泽,诸症得到控制,坚持治疗,病员生存近5年。
第三卷127五、独创奇穴疗效堪夸奇穴在临床治病的疗效和作用,以及特殊的取穴、定穴方法,历代针灸学家极为重视。奇穴补充了十四经腧穴的不足,丰富了针灸治疗学的范围。李氏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集诸师之长,而扬奇穴经验于针灸学术界,独具其治疗特色。李氏认为自古以来的针灸学家都发现和提出了经外奇穴,从“华佗挟脊穴”、孙思邈的“阿是穴”乃至当今的“头针定穴”、“耳穴”等都从不同的临床角度来定取,如以定位取穴、功效取穴、主治取穴等。《针灸大成》说:“奇穴者,则又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者也。”因而作为奇穴既可反映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又在腧穴对经络脏腑气血的调节作用上发挥特殊的效应。所以李氏提出了“经外奇穴是在人体经络轨道网络上的腧穴”的论点,如果说是经典外的穴位是可以的,因为经典收集的穴位限于当时的发现,可能有的穴位未收入经典。如果说经外奇穴是经络以外的腧穴,那就欠妥了,经络网络于全身,是人体精气神运行的轨道,穴位是经络之气输转汇聚之处,离开经络则无穴位存在,穴位是经络现象的基础,故凡穴位都是在经络之中,不在经就在络,不在此经就在彼经。以易学思想同中医学、针灸学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以临床验证实效的李氏奇穴,这是李氏倡导的“医道朔源,取效临床,证之实验,古今汇通”的学术思想。李氏独创的奇穴有:北辰穴、八荒穴、八阵穴、河车路、十鬼祟穴等,其取穴独特,针法操作各具特色,治疗奇难杂证有奇效。
(一)北辰、八荒、医易相通北辰穴是李氏以易学天人相合相应于太极一气流行的经络学说为指导,以二十八宿朝拱北斗而寓寄于人体之北辰(二十八)奇穴,其穴位居于头,络属脑髓,寄寓元神,具有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作用。北辰穴分为四组(段)穴,每组七穴,随辨证辨病而取穴,以捻转和提插行针相结合的复式针刺手法。进针则以针刺方向朝百会穴进行为针法特色。北辰穴主治中风瘫痪,口眼斜,语言謇涩,手足痿软等病证。我们运用李氏北辰穴治疗不同证型的中风后遗症数百例,并对102例进行北辰穴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按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诊断,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治愈,显效率达55%,总有效率为95%;并对中风所致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三大症状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经统计学处理,Ridit分析结果提示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均<0.01)。典型病例:万某,男,38岁,住院号71313,入院时间1992年7月1日,因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右脑大出血,左侧肢体偏瘫,语言严重障碍伴吞咽困难入院,被动卧位。中医诊断为中风、中脏腑;西医诊断为脑出血(恢复期)多发性大动脉炎。以针刺北辰穴为主,配合相应体针辅穴及李氏乌附星香汤合桃仁四物汤随证化裁治疗,半月后下肢肌力提高到Ⅱ多,可以坐位活动,语謇有好转。针刺治疗一月后,左下肢肌力提高到Ⅲ多,可下床扶助行走。巩固治疗2个月后,已能独自行走,吞咽障碍消失,语言障碍明显改善,临床好转出院。
八荒穴是李氏常用的头部奇穴。八荒穴是以易学八卦原理,以八卦相应的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八方而定位在头部的奇穴。其取穴以百会穴为中宫而形成相应的内、中、外八荒,统称八荒穴。八荒穴属络于脑,本“脑为元神之府”,而有调节十二经及脏腑的“阴阳平衡”的作用。李氏谓“凡阴阳之气,其消长盈虚,皆有始气,中气,及终气,故八荒奇穴又分别有内、中、外之八荒。”八荒穴主治偏正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痴呆等病证。现代医学之血管神经性、外伤第三卷128性及脑动脉硬化病所致之头痛、眩晕、血管性痴呆、神经衰弱性失眠、焦虑证等,可独取八荒穴辨虚实而施补泻。其针刺方向均朝中宫百会穴方向进针,为其针法特色。如唐某,男,76岁,因脑萎缩、脑动脉硬化症,兼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于1992年10月住院以来,长期伴有失眠,四肢震颤,甚至抖动,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进餐和行走,脑CT照片示全脑萎缩,曾服用安定,及补充钙剂等治疗及其他西药治疗仍通夜失眠,四肢震颤无减轻。中医辨证诊断为失眠、震颤,属肝肾亏虚,心神失养,用八荒穴,行补法手法每日取一组穴,配合四关穴或内关、阳陵泉等。
针后当日晚即可入睡1~2小时,3天后四肢震颤开始减轻,半月后可每晚入睡2~3小时,一般震颤有终止之时,已不影响日常生活和行走。该病员之震颤和失眠时有反复发作之际,仍主以八荒穴为主治疗,屡获良效,至今仍在随访治疗中。
(二)鬼祟穴、河车路十鬼祟穴李氏常用于治疗精神、情志因素所致的疾病,如郁证、失眠、癔病、癫证等,即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癔病、抑郁性精神病以及气功偏差等病证。其病因多由内伤七情、五志失常,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逆乱。《内经》谓:“百病皆生于气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治当疏达条畅,调和气机为大法。令气机通畅,出入有常,则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李氏十鬼祟穴不同于古籍记载的“十三鬼穴”等,但自古以来针灸临床学家,对奇穴鬼穴治疗七情所致的精神及神经性病变有其特殊的治疗作用。诸如治“百邪癫狂所为病”(《备急千金要方》)、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等(《医学入门》)均从不同的取穴、治疗和临床应用作了客观的评价。
李氏十鬼崇穴的命名与定位:十鬼祟穴大都与手足经脉井穴所处的经络循行部相关,为脏腑、经脉之气注输之处。其穴经名与穴位列表如下:十鬼祟穴名与定位鬼祟穴名定位相应经穴穴名一鬼眼拇指挠侧爪甲角旁约0.1寸处少商、鬼眼二鬼鼻食指挠侧爪甲角旁约0.1寸处商阳三鬼心中指挠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中冲四鬼耳第四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关冲五鬼听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少泽六鬼哭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隐白、鬼眼、鬼哭七鬼口第二趾外侧爪甲角旁约0.1寸处厉兑八鬼意脚中趾端外侧去爪甲角旁约0.1寸处九鬼胆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足窍阴十鬼头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处至阴李氏谓:“凡癫、狂、痫、郁、惊、厥、鬼痊(歇斯底里症),属实者,脉多数实,属虚者脉多细微。
迟者为寒,数者为热。脉数而实者,针之砭之,夺之泻之;脉数而虚者,以针补之;脉迟而实者,以灸泻之;脉迟而虚者,以灸补之。”十鬼祟穴的针灸手法操作为炷灸法和针砭法。凡临床见证为虚寒者多用炷灸法;证属实热者多用针砭法。
炷灸法:取米粒大小艾炷,着肤灸于鬼祟上,欲助其温补者,毋吹其火,待火燃至病人不能忍受灼痛时,按其艾炷,使火力内透,其气内聚,毋令灼伤肤腠,如是者为一壮,可连续灸3壮。
第三卷129欲开郁宣泄,引邪外出者,疾吹其火,待艾炷燃至近皮肤,扫去艾炷,使火力炽烈,热灼肤表,如是者一壮,亦可连灸3壮。针砭法:针者针刺也,砭者砭其血。二者皆取其对症之穴,针有补阴泻热之效,砭有宣闭解毒之功,二者皆能开其瘀阻,通其经隧,伐毛洗髓而起沉疴。用砭法者,以三棱针刺于穴位上,放绿豆大小血滴为度。用针法者,其十鬼崇穴之肌肤微薄,用五分毫针刺入穴位2~3分即可,欲补者,则以轻而快之法弹其针柄;欲泻者,则以重而慢之手法弹其针柄,每隔3~5分钟弹针一次,三遍后出针。临床上用十鬼崇穴一般每次取一对穴作一组穴,如取鬼眼则双鬼眼同取,余穴仿此。
李氏多年临床经验,应用鬼祟穴对疮疡和阴癫症有明显效果,无论取手足之鬼祟穴,均须将艾炷置放于爪甲和肌肤之中,艾灸时一定要四处着火,方能生效。
典型病例:袁某某,女,48岁,商业职工,住院号69247,因失眠、头晕、头痛1年余,加重伴见头面浮肿,心悸2月多,于1992年1月15日入院。曾于某某医院多次就诊,服用抗焦虑药、镇静安眠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并配合针灸及中药等方法治疗,均未见效果。头晕头痛头昏加重,记忆、思维轻度减退,颜面浮肿,默默不欲饮食,情绪消沉,诸药寡效,苦不欲生,一年来家人停职陪同就医。甲状腺功能检查示“甲低”。诊断:神经官能症、焦虑证、更年期综合征。甲低。
中医诊为郁证。治疗:解郁、疏肝、理气。用鬼祟穴,每日取一组穴,交替艾炷灸,当日灸后自感心情舒畅,连续一周后诸症大减,后配以解郁理气之中药随证化裁,巩固治疗,于1992年3月9日出院,至今仍工作生活如常,随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河车路:河车路是根据人体气血是通过经络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停地升降运动的理论,李氏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奇穴运用经验。人体河车路可分为头部河车路、腰背部河车路。
头部河车路有7条,中间1条从前面的印堂到后面的大椎穴为督脉经;第2条为目内眦至相对应的大椎穴旁;第3条为瞳仁正中至相对应的大椎穴旁;第4条为目外眦至相对应的大椎穴旁。其中印堂至大椎正中线为单线,其余3条左右对称为双线,共6条,加上正中1条,共7条。该段河车路主治:中风瘫痪、肢体痿软、痉挛、抽风、头风、失眠、眩晕、癫痫、狂症、目疾耳病、鼻病。
腰背部河车路有7条,中间1条从大椎穴至长强穴为督脉经;第2条从大椎穴旁开5分至长强穴旁开5分;第3条从大椎穴旁开1寸5分至长强穴旁开1寸5分;第4条从大椎穴旁开3寸至长强穴旁开3寸。其中中间1条为单线外,其余3条左右对称为双线,共6条,加上中间1条为7条。该段河车路主治:心、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疾病。如咳嗽,喘息,感冒,温病初期,疟疾,胸闷,胸痛,心悸,怔忡,健忘,心痛,胃脘痛,胁肋痛,腹胀,腹泻,痢疾,呃逆,呕吐,嗳气,便秘,尿频,尿急,尿痛,血尿,遗尿,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遗精,阳痿以及下肢萎软,瘫痪等病症。
胸腹部河车路为河车前线,该线从任脉的天突穴直下,经过胸、上腹、下腹到会阴,与督脉经相交,为河车路前正中线。从任脉经的天突穴分别旁开5分、1寸5分、3寸的三条线,下至中极穴旁开5分、1寸5分、3寸,左右对称双线,共6条,加中间单线1条,共7条。主治:食道、心肺、胸膈、脾胃、肝胆、肾及大小肠、膀胱、盆腔、子宫等脏器疾病。
河车路一般用李氏独特的杵针治疗,以点叩、升降、开阖、运转、分理等手法治疗。
第三卷130临证特色
一、辨证治聋治病求本耳鸣耳聋是耳窍的常见病,二者在临床上常相互兼见。耳鸣日久,渐至耳聋;耳聋之初常兼耳鸣。随着现代工业化的日趋发展,也随着世界人口越来越老龄化,临床老年性耳聋,神经性耳鸣、耳聋,及其它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些病症,多数被现代医学认为属顽症、难治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奇难病证范围。李氏在辨证治聋上独具辨证和治疗特色。
(一)治聋须明病机,熟谙脏腑经络李氏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易经》学术思想,提出从整体观念辨识耳鸣耳聋的病机学说。耳窍与五脏经脉相连,耳受五脏精气之濡养,得气血之滋养而能闻。五脏对耳职司听觉的功能有别:即肾主听音,此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也。心主辨音,语言的辨识功能与心寄窍于耳相关,所谓“南方赤气,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肺主感音,凡诸音入耳,赖肝气之疏发才能传递也,少阳之脉络于耳,厥阴肝与少阳胆表里相连络也。脾主贮音,凡声音与语言贮存者皆与脾有关。
耳窍内与脏腑相通,外与六经相连,为宗筋之所聚,所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凡十二经脉大都络属汇聚于耳,耳主闻、辨、感及贮音的正常生理功能须赖十二经脉之气的灌注和经脉运行气血而得到温煦濡养。足太阳之脉至耳上角与足少阴互为表里。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络耳之穴有听宫。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足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络耳之穴位有听会、完骨。手少阳之脉系耳后,出耳上角,其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其络耳之穴位有翳风、耳门等。
手太阴肺属卫与手阳明经互为表里,手阳明之脉别者入耳合于宗筋。手少阴之脉,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少阴之脉属肾,通于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凡手足六经表里相通,共同对耳的生理功能起到整体的调节作用。李氏对耳鸣耳聋的治疗,必先辨其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其病机。
(二)重在审因辨证,明辨寒热虚实“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李氏强调对耳鸣、耳聋要审察病因,明确病位,确定寒热虚实,务须“辨证必求于本”。凡因外感六淫者为实证居多,其中感受风热者为多,其病多在太阳、少阳、太阴;内伤精、气、血亏损为虚,其病多在太阴、少阴。因于七情气郁恚怒者病多在少阳、厥阴为实。忧思恐劳,病在心肾为多,其病为虚。暴鸣、暴聋者多属实证。久鸣、久聋者多属虚证。青壮年病聋多属实证,老年人病聋多属虚证。凡耳内兼痒者多风,兼痛者多火多热,流出脓液者多为火毒。其中又有虚实互见者。凡辨外感耳鸣耳聋多以六经辨证为纲;辨杂病耳鸣耳聋者多以脏腑气血辨证为主。凡因跌仆损伤,药物中毒,暴震噪扰等者,多为气滞瘀阻,痰浊阻窍为第三卷131患。外感者多从三阳经辨证,治疗多以祛邪为主;内伤者多以三阴经辨证,治疗多以补益脏腑,调理气血为主。
(三)经穴治聋,圆机活法李氏强调,辨证求本,必符其实,临证之要,圆机活法,并积多年治聋经验,独创指针经穴治聋
1.指针疗法:李氏指针疗法是针对部分老弱妇孺患者,因不耐受或有畏于针刺而独创的无创性指针外治疗法。该法是以指代针,施术于一定的穴位,以通其经络,调其气血,达到补虚泻实、调理阴阳、通窍复聪的作用。李氏指针疗法的手法有:开阖法:医者用拇指少商侧(或食指指腹),按在患者一定的腧穴上,一下一放的指针行指手法。升降法:医生用拇指指腹,按在患者的一定腧穴上,一上一下的行指手法,上推为升,下退为降。运转法:医者用拇指指腹,按在患者的一定腧穴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太极运转指针行指手法。点叩法:医者用一只或双手的一个或五指指腹,在患者一定的腧穴上,或经络循行部位,或脏腑分野部位、天应穴等处施行点叩指针行指手法,以叩至皮肤潮红,局部皮肤充血为度。分理法:医者用两手拇指指腹,在患者一定的腧穴上或经络循行部位上左右分推为分,上下推退为理的指针行指手法,分理至皮肤潮红为度。指针手法一般以轻快的手法为补法,重而慢的手法为泻法。
指针治聋,其辨证取穴是在针灸经穴的理论指导下确定的,以近取为主,配合远端的循经取穴法。近取如翳风、完骨、听宫、听会、耳门等,远端循经取穴如外关、中渚、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等。常配以李氏的独特穴位,如:百会八阵穴、风府八阵穴、头部河车路、耳八廓穴等。典型病例:余某,男,40岁,干部,住院号:58220,1989年9月7日入院。因双耳听力下降伴耳鸣10年多,加重1年多。查:左耳语言频率在33~75db,右耳61~72db,声阻抗检查疑“右听骨链中断”,伴见耳鸣,头晕,时有失眠,辨音极差,对电视、会话声频一般不能分辨。院外曾经用扩血管,高压氧,代谢促进剂ATP等治疗无效,诊断为“左耳神经性聋,右耳传导性耳聋”。
兼有口苦,耳内发痒,舌质红少苔,脉细弦。辨证为肝肾阴虚为本,夹少阳风热为标。属虚实兼夹之证。用李氏指针疗法治疗,每日一次,用平补平泻法治疗月余,耳鸣止,头晕减轻,睡眠改善。其间佐以补益肝肾兼清泄少阳之中药配合治疗。10月9日复查电测听:左耳提高10db,右耳提高10db,会话和收听电视一般可辨别,感音、听音提高,再巩固治疗,于10月21日耳聋好转出院。
2.针刺治聋,补泻既济:运用经穴理论指导针刺治聋,首先要在正确的辨病、辨证基础上,予以正确选穴配穴,正确地运用针刺手法。治病之要,首在补泻,补者扶其正,随其虚者补之;泻者伐其邪,随其实而泻之。李氏在总结前人针刺补泻的基础上,以元气流行和五行生克乘侮的对待关系提出了迎随取穴补泻法。此外,李氏还十分重视俞穴、原穴、络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等特定穴位在治疗耳鸣耳聋的作用。
典型病例:曹某某,男,21岁,工人,住院号:50418,1987年2月29日入院。因双耳鸣耳聋15年多,耳鸣加重6月多入院。患者于6岁左右在家时发现双耳严重失听,伴耳鸣。既往有链霉素注射史,曾于某医院诊断为药物中毒性耳聋,经治疗无效。近几年耳鸣加重,半年来难以忍受,口齿欠清。电测听示听力损失在90db至95db,耳鸣为持续性,伴见失眠,头昏,舌红、脉细数。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水不涵木,瘀血阻窍。取太冲、肾俞、临泣、太溪平补平泻手法。
第三卷132配以局部取穴翳风、听宫、听会、耳门等穴,交替取穴应用,或取肝俞、胆俞、肺俞、三阴交用泻法,并用艾条悬灸耳八廓、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经两月多的针灸治疗,耳鸣明显减轻,仅静息注意时偶尔出现,头晕止,可入睡,听力有提高,电测听检查双耳提高8~10db,在安静环境下可分辨部分语言,继续治疗,于5月13日好转出院。
3.灸法疗聋,温通发散:“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李氏善用大艾灸法和大艾温针灸法治疗耳聋耳鸣。艾灸有温阳散寒,培补元气的作用,又有温经通络,活血化瘀通窍之功,尤宜于耳鸣耳聋属中气亏虚,肝肾不足,耳窍瘀阻者,如老年性耳聋以及其它神经性耳鸣耳聋之久治不愈者。李氏还常用艾灸法治疗耳(急、慢性中耳炎)耳内流出脓液或黄水,兼有耳内疼痛者,选患侧翳风、耳门针刺留针艾条悬灸。若是慢性者,只于翳风、听宫、耳门、听会、耳八廓等穴艾条悬灸亦能收到良好效果。李氏运用灸法治疗耳鸣耳聋特别注意穴位的选取,融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对症取穴于一体,交替选取,坚持治疗,方获实效。
典型病例:王某某,女,71岁,退休教师。门诊病人,因右耳聋、耳鸣,伴右耳疼痛3个月,1992年7月8日就诊。曾于某医院诊断为“右卡他性中耳炎,感觉神经性聋”,经局部封闭,穿刺等多种方法治疗2月余,均未见效果。因病员不愿再作手术,遂来院中药针灸治疗。其症:右耳鸣难忍,耳内胀痛牵扯耳廊周围及头颞部胀痛、麻木,听力下降,时有少许黄色液体从耳内流出,舌红、苔白,脉弦滑重按乏力。辨证属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健脾养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