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古格拉》这本书到底获得普利策奖的哪年哪项奖啊?还有那个

您的位置: >> 正文
普利策奖记者蹲点美国高中体验一年写作《梦想的学校》他们一天只睡4小时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一所公立高中蹲点。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
这本书描述了这所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在相似的一所美国高中,华裔女孩田田的经历,也如出一辙。
竞争始于开学第一天
田田进入斯卡斯代尔中学,进校第一天,分班考试!原来,学校将对数学、科学、第二外语等科目实行分层教学,光数学就有五个等级的班,自幼成绩突出的田田每个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级。和许多美国高中类似,斯卡斯代尔中学要求学生必修数学、英语、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尽管下午3点放学,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
有一次,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页纸的小论文。起因是历史老师在课上播放了关于“奴隶制”的三部电影,并据此布置论文:“这三部电影是如何反映美国奴隶制这段历史的?”
中学生写论文要达到什么水准?曾有学生洋洋洒洒地就某一事件写了很多认识,结果被老师痛批。“没有自己的观点,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课本就有100多斤
有人曾测算,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约104斤。有时老师甚至不上课,让学生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只是你得有见地,并且自成逻辑!”田田重复着老师的口头禅,美国教育从小强调批判思维,学生压力巨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死记硬背。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
在田田的高中,几乎90%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
这也夹杂着美式“高考指挥棒”效应。
而当同学们在成绩上难分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不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据环球杂志
你没法想象,美国中学生有多辛苦
美国学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从学前班到上大学要参加112次大考
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平均要参加112个必须的标准化考试。在国际考试中成绩胜过美国的国家,同等学生大约只需要三次考试。
美国的学生一年需要花费20—25小时在考试(不包括学校层面的考试)上。
4.0 4小时 4罐咖啡
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给中国孩子的启示
美国教育很“美”?那是误读!美国的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中学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当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从2010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有人说,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
但是,华裔女孩田田的母亲一直强调:“直到现在,许多人依然在误读美国的中学生活、美国的中学生。事实上,美国有一大批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
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
日前,美国首份关于国内最大的66个学区的综合性调查发现,大多数公立学校要求学生参加了太多的标准化考试。调查显示,过去10年间,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类似中国的高三)平均要参加112个标准化考试,其中多数是多余的,学生们一年需要花费20~25小时在考试上。
据美国媒体报道,为改善这一状况,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社交网站脸谱网上发表公告承诺,政府将着手减少公立学校花费在考试上的时间,并将这一时间限制在总课时的2%以内。
学前班小孩平均参加4.1个考试
在白宫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奥巴马表示,“适度的考试,可帮助我们衡量孩子在学校的进步,也能帮助他们学习。”但是,“我也听到父母对过多的考试表达担忧,老师们为了应付考试承担了许多教学压力,而且这剥夺了教育和学习的快乐。”在长达10页的计划中,白宫提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教育者结束不必要的评估方式,并将考试时间限制在总课时的2%以内。
通常情况下,美国学生从学前班到12年级,平均要参加112个必须的标准化考试。而相比之下,在国际考试中成绩胜过美国的国家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只需要三次考试。这份新的调查发现,美国考试负担最重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平均花费25.3个小时在考试上。这种模式甚至影响到了学前班的小孩,他们平均要参加4.1个标准化考试。
调查还发现,学生们的考试似乎集中在二月和五月,其中许多为冗余考试,同一门课程,学生需要参加结课考试、预修课考试以及期末考试。在40%所调查的学区中,考试结果往往等到下一个学年才会出来,这对想要通过结果帮助调整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完全没有用处。
研究分析了学年66个学区的考试,不包括平时老师们所出的小测验次数,也没有将学生为了准备考试而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入内。研究显示,学生们的课堂被试卷塞满,试卷包括来自国会、教育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下达的考试指令。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一刀切
“每个人都有责任。”负责该调查的伟大城市学校委员会执行主任迈克尔·卡西里表示,“这是多方角色要求、督促和鼓励,才导致因为不同原因而出现了过多的考试。”
其实,美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一向推崇多元化、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强调学生个体的自由成长,排斥一刀切的培养模式。然而这一传统被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颠覆。该法案将标准化考评机制和相应的问责制作为一项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要求在特定时间内,学校必须使所有学生都达到州的学术标准,以缩小在不同种族、民族、性别、语言习惯的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
按照法案,所有3年级到8年级学生每年都必须进行一次数学和阅读考试,高中生只需要一次即可。未能达到标准的州府将面临一系列后果。因此为了应对考核,州和区学校不得不增加更多的考试以便学生能跟上脚步。
政府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使该趋势升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或在某个项目中赢得政府拨款,或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获得豁免权,州府学校不得不将学生得分作为考评老师的一部分。虽然联邦法律仅要求对部分年级学生的数学和阅读进行考试,州政府却在社会研究、科学、语言等方面设立考试项目,以便对老师进行考评。
美国多个州已陆续减少考试次数
杰弗瑞是一所学校的二年级老师,即便他的学生不在联邦法律要求的标准化考试之列,但学校仍要求他每年对学生进行三次阅读考试。由于该考试需要一个个进行,每个都要90分钟时间,杰弗瑞花了三周时间才将班上所有学生测试完毕。“这需要大量时间,”他说,“我可能要花费60个小时做这种考试评估,而不是在教孩子们如何阅读。”
事实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一经推出就遭到了不少人的诟病,包括老师、学生和家长在内的多方对这种考评制度的批评之声始终不绝于耳。迈阿密戴德县公立学校今年早些时候甚至将最初的300次结课考试减到10次,而且全体小学生都不再需要参加结课考试。还有许多学校也在采取类似措施。三周前,加州取消了其高中毕业考试,加入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州、阿拉斯加州和罗德岛州之列。弗吉尼亚州也减少了其州级考试的次数。
如今,美国国会的立法者们正在激烈地争辩如何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进行修改。而即便是标准化考试的支持者也认为当前的考试已经超过负荷。教育信托主席凯蒂表示,“即使是我们这些支持每年进行考试评估的人,也不意味着我们支持这种疯狂的考试。”
综合《环球时报》《法制晚报》
[] [] []
[责任编辑: 邓红娅]
新华网重庆频道编辑部 电话:023-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重庆精彩
“重庆正事儿”,戳一戳就知道重庆的大事儿!“好新闻哪都能做”美国一家10口办的小报社拿下普利策奖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阿特.库伦,作为一家只有10名员工的,发行量3000份左右的家族报社《暴风湖时报》(The Storm Lake Times)的主编,力压《休斯顿纪事报》和《华盛顿邮报》,获得2017年普利策奖的社评写作奖。《暴风湖时报》创刊于1990年,是一份在美国艾奥瓦州西北部的暴风湖镇(Storm Lake)发行的周报。 该报一度还在1993年尝试转型成日报,并且成功让暴风湖镇以“美国最小的有两家日报的城市”登上全国新闻。不过由于小镇的人口也只有11,000左右,业务量有限,次年报纸就改成了每周发行两期的周报。报社的主要员工全部来自库伦的家族:出版人——阿特的哥哥约翰·库伦(John Cullen);记者——阿特的儿子汤姆(Tom Cullen);摄影记者——阿特的妻子多洛雷斯(Dolores Cullen);专栏作者——约翰的妻子玛丽(Mary Cullen);他们的宠物狗梅布尔(Mabel)也是报社的常客。据《暴风湖时报》的官网显示,全职员工只有三人,都挤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阿特将自己的办公室称为“灰色金属的残骸”,正如他对卫报记者所说“我坐在一堆三周前的旧报纸中,人们可以直接进来对我大吼大叫。”作为一家本地报纸,《暴风湖时报》的头条内容经常关注居民的日常生活。当然,这并不是他们获得普利策奖的原因。事实上他们早在几年前就一直致力于在水污染问题上挑战艾奥瓦州的当地政府及农业巨头。普利策奖赞许了阿特在去年3月到12月发表的10篇相关社评,认为他“锲而不舍的报道、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性和引人入胜的写作,成功挑战了艾奥瓦州强大的农业公司的利益”。阿特的挑战充满风险。暴风湖镇是一个依靠肉类加工业的移民小镇。其中有75%的拉丁裔。而它所在的布埃纳维斯塔县(Buena Vista)更是共和党的支持者,59.2%的居民在总统选举中支持特朗普。农业是该地的经济支柱,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上百英里的农田。2015年,《暴风湖时报》所在的布埃纳维斯塔县,被艾奥瓦州得梅因水公司(Des Monies Water Works)提出诉讼,指控包括该县在内的三县的农田排水系统将肥料中的大量硝酸盐排入当地河流。而受污染的河流正是水公司的公共饮用水来源地。该公司主要为得梅因县及附近的县镇500,000名居民提供饮用水。“任何一个长了眼睛和鼻子的人都心知肚明艾奥瓦州有着美国最脏的地表水。”阿特在2016年3月的社评中写到。“它正在堵塞水厂和墨西哥湾。它引起了艾奥瓦州西北部冰湖的缺氧。它已经让我们花费了上百万去清理暴风湖。”“每个人都知道不是我们城市的污水处理厂造成了这个问题,并且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使劲地排放硝酸盐并不是工作中的常态。”三个被指控的县政府从包括华盛顿在内的知名律师事务高薪聘请了律师团队进行法律辩护,但拒绝透露辩护费用的来源。对此《暴风湖时报》不断发文质问,要求公布资金的相关信息。在艾奥瓦州信息自由委员会的支持下,报社最终发现艾奥瓦州农业协会和美国农场局联手“上百家种子,石化产业“作为秘密“干爹”捐助了三县的法律辩护基金。但是今年3月法官仍然正式驳回了得梅因水公司对三县的起诉。在这漫长的挑战过程中,阿特抨击了几乎所有艾奥瓦州西北部的“大人物”:当地农民,律师,农业企业,共和党......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朋友和广告商。但是阿特告诉卫报记者,“我们就是在挑战人们的想法,并且我认为这是任何好的报纸应该做的。”“新闻非常重要,而好新闻在任何地方都能做。”60岁的阿特告诉波因特新闻网的记者。获得普利策奖并不是阿特对于水污染报道的结束。“他们已经早在1980年就改变了整个农业系统,但是完全没有考虑对于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他告诉华盛顿邮报。“这是全国新闻,它只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仍然会报道它。”2017普利策新闻奖于4月10日揭晓,评选委员会负责人迈克·普赖德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宣布了21个奖项的得主。《纽约时报》因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试图扩大俄在海外的影响力的相关报道获得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华盛顿邮报》记者戴维·A·法伦索尔德因对特朗普慈善基金会涉嫌违法行为的报道摘得普利策国内报道奖。《纽约每日新闻》和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获得普利策公共服务奖,它们的报道揭露了警方滥用法律迫使数百人,其中大多是少数族裔放弃其房屋的黑幕。《查尔斯顿新闻邮报》的记者埃里克·艾尔因对西弗吉尼亚州贫困地区鸦片类镇痛药泛滥一事的报道获得普利策调查报道奖。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东湾时报》因对当地导致36人死亡的仓库火灾报道获得普利策突发新闻奖。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当前位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48年普利策奖获奖漫画《今天的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1948年普利策奖获奖漫画《今天的和平》(示意图)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法国作为西方盟国的重要成员,追随美国,坚决不承认新中国……1958年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日,中法两国正式达成建立外交关系的协议。……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使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重大突破,沉重地打击了美国顽固坚持的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理性看待法国:中法建交始末》材料三&&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呈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1)普利策奖是当今世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此漫画为什么在当年能获得该奖。(3分)(2)分析材料二中法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给新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3)结合材料三,评述法国“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5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获奖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作者以漫画形式,并以《今天的和平》为题,批评了美苏军事竞争和核威胁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危害。(3分) (2)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国家开始谋求摆脱美国控制。戴高乐执政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2分) 影响:使新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实现了首次突破;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丁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2分) (3,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评述时,要以材料所提供的理点为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要评论有依据,并史论要结合,说理要明确。第一种观点;材料观点正确。(1分)法国通过“交出身已一部分命运”,实理了与西欧国家的联合——一成立了欧共体(或欧盟),不仅在合作中得到了发展,也冲击了两极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使欧共体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一极。(4分&第二种观点;材料夸大了欧洲联合的作用。(1分)尽管法国通过“变出自己一部分命运”而建立欧共体,提高了法国的经济经济政治地位,但至今法国也不能掌握他国命运,也没有完全消除美国政治影响下的阴影。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靠自己,而不能通过交换获得。(4分, (两种观点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1)漫画信息放映了世界处于核威胁之下。可以从题目中的时间入手,联系二战后国际形势回答。(2)20世纪60年代,欧洲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法国与中国的建交即是外交独立自主的体现。从材料中“中法建交是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的重大突破,沉重打击了美国顽固的坚持的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分析“影响”。(3)材料信息认为,法国通过“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的手里”实现了复兴,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或不足进行论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点评:战后依据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苏两极格局,对国际霸权的争夺,美苏走向了冷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欧、日本等经济体的崛起,严重的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和两极格局,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西欧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地加快,各国在让去一部分的自己的主权的同时,也获得了别国的相应的国家主权,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复兴。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48年普利策奖获奖漫画《今天的和..”主要考查你对&&华沙条约组织,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美苏冷战,“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华沙条约组织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美苏冷战“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立于日。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成立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同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苏联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5月14日,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华约组织解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而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交恶,阿尔巴尼亚于日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条件:(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2)美国独占鰲头(3)苏联空前强大2、体系基础:美苏均势3、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4、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5、评价: ①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过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因此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的关系:“冷战”是美国与苏联主动对抗的表现,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导因,“冷战”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在两极格局中孕育、发展,并不断侵蚀和破坏着雅尔塔体制下的两极格局。一般认为,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冷战”与美国霸权主义的关系:“冷战”与美国霸权主义的关系: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霸权主义,“冷战”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雅尔塔体系:1、确立: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盟国在胜利在望时即意大利投降后就把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许多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及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2、具体内容:(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的殖民地以及国际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3、影响:(1)积极: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是一个进步。(2)局限性:因为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是苏联与美英相互妥协的结果,打上强权政治的烙印,如对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理都是背着中国政府进行的。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促使世界分裂,导致两大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政策: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情况:
1、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战后两极格局最初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立:①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的成立。②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经互会成立、华约的成立。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整个20世纪50年代。3、1945年到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冷战形成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3)冷战过程:&(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④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国家得不到统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德国分裂:1、背景: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2、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2、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3、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侵越战争: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2、时间、结果:&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1、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2、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对德国和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认识:
1、德国的分裂:这里要明确,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柏林墙的修筑和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2、朝鲜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战”进一步加剧朝鲜的分裂。3、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48年普利策奖获奖漫画《今天的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46922618322548042685072608752017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利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